路易十四时代-伏尔泰

路易十四时代

(21)

箴言录》也受到惩处。
国王随即召回红衣主教布荣。主教动身回国,在离开罗马几哩时获悉年
资最深的红衣主教去世,便不得不返回罗马,去担任这一理应归他的显职,
因为虽然他还年轻,但他已是资格最老的红衣主教了。
罗马红衣主教团的首席主教的职位给人很大的特权。在当时的人看来,
这个职务由一个法国人来担任,对法国说来,是件令人愉快的事。
另外,先取得自己应该取得的好处,然后动身返回巴黎,也并非对国王
不敬。然而,这一举动却无可挽回地触怒了国王。红衣主教到达法国时便立
即遭到流放,为期达十年之久。
最后,红衣主教对如此长期失宠十分不耐烦,于1710年决定永远离开法
国。当时路易十四似乎正不堪盟国围攻,王国正处于四面楚歌。
红衣主教在佛兰德尔边境受到他的亲戚欧仁亲王和奥弗里涅亲王的迎
接。他们在那里打了胜仗。他给国王寄去圣神骑士团十字勋章和法国宫廷首
席指导神父的辞呈。他在辞呈中写道:“我已重获自由。我出生于外国亲王。
君主之子只隶属上帝。我担任神圣罗马教会红衣主教,以及红衣主教团首席
主教的职务。凡此种种都予我这一自由。……我力图在有生之年,在仅次于
至高无上职位的第一职位上,为上帝与教会效劳。”
他作为独立亲王而提出的要求,在他看来是有充分理由的。这不仅有好
些法学家提出的放弃一切便不尽义务和任何人均有选择住地自由这一公理原
则作为依据,而且还可依靠他生于色当,他父亲当时还是色当的统治者的这
一事实。他把他独立亲王的身份,视为不可抹除的特点。至于那个他称为仅
次于至高无上职位的第一职位的首席红衣主教的资格,则因他所有的前任已
开先例,在罗马的一切宗教仪式中,总是无可争辩地走在国王们的前面,这
就是他用来为自己辩白的理由。
法国宫廷和巴黎高等法院的行事准则则截然不同。后来成为掌玺大臣的
———————– 页面 297———————–
总检察官阿格索向联合法庭对红衣主教布荣提出控诉。法庭向他发出逮捕
令,并没收他一切财产。他在罗马虽然贫苦度日,但却深受尊敬。他去世了,
他成为他所鄙视的寂静主义的牺牲品,以及高尚地使之与其职责相调和的友
谊的牺牲品。
以下这一点不能略而不谈:当他离开荷兰前往罗马时,法国宫廷似乎担
心他会成为教皇。我手边有1710年5月26日国王给红衣主教拉特里穆伊的
信,国王在信中表示了这种担心。他写道:“可以预料,心怀成见,以为自
己只依靠自己的臣民必然会胆大包天,为所欲为。红衣主教布荣对他的现职
感到骄傲。当他一旦得以就近目睹教皇的荣耀显赫,认为他的现职低于他的
才能、出身,就足以使他自信可不择手段,以达到这个教会的首要地位。”
因此,法国宫廷发出通缉令逮捕布荣红衣主教,如一旦捉拿归案,便投
入巴黎高等法院监狱,这就说明,他们担心他会登上被所有天主教徒视为人
间至高无上的宝座;还担心那时他会与路易十四的敌人联合起来,对法国的
报复将会较欧仁亲王为甚,因为教会的武器本身对任何事物都无能为力,但
一旦与奥地利的武器结合起来,就颇有能为力了。
———————– 页面 298———————–
第三十九章
关于中国礼仪的争论 这些争论怎样
促使中国取缔基督教
我们在本国宗教的若干问题上争论了一千七百年。但是,这并不足以使
我们心神不安。还需要中国的宗教问题掺入我们的争吵,才能达到这个程度。
这场争论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动乱。但是,在我国到处占主导地位的那种积极
活跃、嗜争好讼、喜欢争吵的特性,却没有一次争论比这次争论把它显示得
更加清楚明白。

耶稣会教士马蒂厄·里西是十七世纪行将结束之际,前往中国的首批传
教士之一。中国人在哲学和文学方面,当时,而且现在仍然处于我们大约在
两百年前所处的那种状态。他们尊崇先师,因此行事必须止于那条他们不敢
逾越的界限。科学的进步是时间和大胆精神的产物。但是,由于道德和治国
比科学容易理解;而且这两种东西在中国已经臻于完善,其他百工技艺还远
未达到这个程度,于是产生这样的情况:中国人因为两千多年来故步自封、
停滞不前,所以在科学方面碌碌无为,由于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它在
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
很多耶稣会教士,继马蒂厄,里西之后,深入这个庞大的帝国。他们利
用欧洲的科学,终于在他们尽力教育的中国百姓的子弟中间,暗暗播下基督

教的种子。一些也在中国传教的多明我会修道士指控耶稣会教士在布讲基督
教教义时容许偶像崇拜。这个问题和在中国应该如何为人行事这个问题一
样,十分棘手。
这个庞大的帝国的法律和安宁建筑在既最合乎自然而又最神圣的法则即
后辈对长辈的尊敬之上。后辈还把这种尊敬同他们对最早的伦理大师应有的
尊敬,特别是对孔夫子应有的尊敬,合为一体。这位孔夫子,我们称为
Confucius,是一位在基督教创立之前约六百年教导后辈谨守美德的先贤古
哲。
每逢一定的日期,中国人家家团聚、祭奠祖宗。读书人则公祭孔夫子。
中国人遵循他们的礼仪,对尊长叩头跪拜。罗马人当年在整个亚洲都发现这
种习俗,称之为“崇拜”。崇拜时还燃烛焚香。被葡萄牙人称为“mandarins”
的“阁老”,每年在孔庙宰杀牲畜两次。宰后设宴大嚼。这些礼仪是否偶像
崇拜?是否纯属文明礼节?祖先和孔夫子在中国是否被奉为神祇?他们是否
象我们的圣徒那样仅仅被人祈求?最后,这是否一种某些迷信的中国人滥用
的公众习惯?这些问题,过去外国人在中国好不容易才得以弄清,在欧洲则
根本无法判定。
1645年,多明我会修士把关于中国的习俗的问题,向罗马宗教裁判所提
① 彼埃尔·达尼埃尔·于埃 (1630—1721)知识极为渊博,学习情绪极高,至老死(91 岁)方休。——译

② 这首诗收于居荣夫人的诗集中:但坎布雷大主教先生的侄子不只一次向我保证,此诗是其叔父所写,而
且在大主教先生写好此诗的当天,听到他吟诵过,所以我们应把此诗归于其真正的作者。在费内隆侯爵于
荷兰出版的 《忒勒玛克》中,有五十册印有此诗,而在其它各册中则已删掉。在这里我不得不再次指出,
我手边有费内隆先生的弟子拉蒙塞的一封信,他在信中对我说:“如果他生在英国,他就可能发挥他的天
才,并使他那从未被人们深刻理解的道德准则得以发扬。”——伏尔泰注
① 作者在本章叙述中国的制度及历史时,有些地方与事实不符。——译者
———————– 页面 299———————–
起诉讼。该所根据多明我会修士的报告,宣布在教皇就这一问题作出裁决之
前,对中国的礼仪暂加禁止。
耶稣会教士在这场官司中,为中国人和他们的习俗辩护。取缔禁止中国
的习俗,就必然使基督教无由传入这个酷爱自身习俗的帝国。耶稣会教士陈
述了他们的理由。1656年,宗教裁判所准许中国读书人崇拜孔夫子;准许后
辈尊敬长辈,但遇有迷信情事,则应提出抗议,加以反对。
这个问题长期悬而不决。传教士内部长期意见分歧。诉讼双方不时向罗
马上诉,要求解决。在这个期间,北京的耶稣会教士,由于精通历算而博得
康熙皇帝的欢心,以致这位以善良仁慈、行高德美而驰名遐迩的君主,准许
他们在中国传教,并公开讲授基督教教义。指出以下这一点不无裨益:皇上
虽为专制君主,又是征服中国的那个开国皇帝的嫡孙,但却循例遵照帝国法
律行事。他不凭个人权力擅准传布基督教。此事须向某部议奏。皇上躬亲以
耶稣会教士名义,草拟奏章两份。仅仅由于耶稣会教士孜孜以求,灵活干练,
基督教才在1692年获准在中国传布。
巴黎设有外方传教会。该会的一些教士当时正在中国。在所有被称为“非
基督教区”的各国,教皇都驻有宗座代表。教皇从巴黎外方传教会选派一个

名叫墨克罗 的教士以代牧主教的身份前往中国主持传教事宜,并授以福建的
① ①
一个中国小教省——科农 主教辖区。这个法国人出任中国主教后,不但宣
布祭祀亡人的仪式为迷信活动、偶象崇拜,并且还宣布中国的读书人为无神
论者。这正是法国所有严守教规派的意见。这一派人曾经大叫大嚷,竭力反
对贝尔。他们虽然曾经指责贝尔说过无神论者的社会能存在;曾经连篇累牍
声言这样的社会绝不可能有,但是现在却冷冷地声称,这个社会在最贤明的
政府治理之下,十分繁荣昌盛。耶稣会教士那时固然需要同满清官吏和中国
百姓斗争,但却更需要与他们的传教士同行斗争。他们向罗马方面指出:既
认为中国人是无神论者,又认为他们崇拜偶像,这两种说法互不相容,彼此
矛盾。有人指责中国文人只承认物质存在。既然如此,他们祈求祖先和孔夫
子的灵魂这一点,就很难解释。除非认为中国也象我们法国经常发生的那样,
接受自相矛盾的说法,否则这两个指责就互相否定。要弄清这种矛盾的说法,
必须了解中国的语言和风尚。关于中华帝国的这场官司在罗马教廷打了很
久。在此期间,耶稣会教士到处受到攻击。

学识渊博的耶稣会教士勒孔德 曾在其所著“中国纪事”一书中写道:“这
个民族将近两千多年来,始终保持对真神的认识。他们在世界最古老的寺庙
中祭祀造物主。中国遵循最纯洁的道德教训时,欧洲正陷于谬误和腐化堕落
之中。”
前面已经谈到,中国这个民族,以它真实可靠的历史,以它所经历的、
根据推算相继出现过三十六次日蚀这样漫长的岁月,其根源可以上溯到我们
通常认为发生过普世洪水的时代以前。中国的读书人,除了崇拜某一至高无
上的上帝以外,从来别无其他宗教信仰。他们尊崇正义公道。他们无法了解
② 意大利人,汉名利玛窦,约于1580 年来华,1610 年死于北京。——译者
① 天主教僧团之一,亦称托钵僧,成立于1286 年,创始人为罗耀拉圣·多明尼克。多明我会传教士来中国
传教稍后于耶稣会教士。——译者
① 墨克罗(1652—1730):法国人,耶稣会教士,1693 年来华,1696 年被教皇任命为福建主教。——译者
② 原文如此。——译者
———————– 页面 300———————–
上帝授予亚伯拉罕和摩西的一系列律法,以及长期以来西欧和北欧民族闻所
未闻的弥赛亚的完善的法典。以下这一点是确切无疑的:当高卢、日耳曼、
英吉利以及整个北欧沉沦于最野蛮的偶像崇拜之中时,庞大的中华帝国的政
府各部正培养良俗美德,制订法律,只承认一个上帝,对这个上帝的朴素的
信仰始终不渝。这些明显的事实应能证明勒孔特教士的看法正确无误。然而
在这些观点中,因有某些与约定俗成的固有观念相抵触之处,所以在索邦学

院 受到攻击。
戴普雷奥的兄弟布瓦洛教士指摘批评别人,比之戴普雷奥毫不逊色,而
敌视耶稣会教士则有过之。1700年,这位教士谴责对中国的赞扬,斥之为亵
渎神明。他才思敏捷、作风独特,以幽默诙谐之笔,论述严肃艰深之事。他

著有“鞭笞派教徒”之类的书。他说,这些书用拉丁文写成,因为他耽心受
到主教们的谴责。戴普雷奥谈到他时说:“他如果不是索邦学院的博士,就
会成为意大利喜剧院的学者。”布瓦洛对耶稣会教士和中国人大事攻击。他
开口就说:“对这些民族的赞颂震荡了他信奉基督的头脑。”学院其他人士
的头脑也受到震荡。于是,展开几场辩论。一位名叫勒萨日的博士主张从他
的同事中选派十二名信念最坚的前往中国,就地深入了解缘由。争辩十分激
烈。最后索邦当局宣布那些对中国人的赞扬为虚假不实、激起公愤、鲁莽轻
率、亵渎神明,异端邪说之谈。
这场激烈而又幼稚的争吵使关于中国礼仪的争论激化起来。教皇克莱门

十一世终于于次年派遣教皇特使前往中国。他选择安提阿大主教托马·马亚

尔·德·图尔曩担任特使职务。图尔曩大主教于1705年才抵达中国。北京
的朝廷到那时为止,还不知道罗马和巴黎在对它进行评判。这件事比起圣马
利诺共和国在土耳其素丹和波斯王国之间居中调停还要荒唐可笑。
康熙皇帝最初予图尔曩大主教以隆重礼遇。教皇特使的翻译禀奏皇上,
在帝国传教的基督教士意见分歧,互不协调。这位教皇特使此次前来中国,
旨在了结一场北京朝廷从未闻说的争吵。可以想象,翻译把这番话告知皇上,
皇上是何等惊讶。教皇特使还告诉他,除耶稣会教士以外,所有传教士都谴
责帝国的古老习俗,有人甚至怀疑皇帝陛下和中国士子是只承认有物质的天
的无神论者。教皇特使又说,如皇帝陛下愿屈尊俯聆,有个科农主教对这一
切将详作解释。康熙皇帝闻知自己的帝国内居然有主教之类的人物时,更大
为惊奇。但是,当读者看到这位圣怀宽阔的君主善良仁慈,竟至准许科农地
方的主教前来禀陈,谴责帝国的宗教、习俗和皇帝陛下本人时,其惊讶的程
度当不下于皇上本人。科农主教获蒙皇上召见。他中文懂得很少。皇上首先
要他解释御座上方牌匾的四个漆金大字。墨克罗只认识其中两个。但他坚持
认为皇上在匾额上的御书“敬天”二字,并无“崇敬天帝”之意。皇上通过
翻译对他耐心解释,这两个字正含此义。皇上屈尊与之详作研讨,指出礼敬
亡人无可非议。主教坚持己见,全无所动。耶稣会教士在中国朝廷比这位主
教声誉更高,这一点完全可信。康熙皇帝本可依法判处主教死刑,但仅限于
对之谪贬放逐。皇上随后下令,今后欧洲人凡愿留居帝国者,均需到御前来
③ 原文为Conon,此处译音,有人以为指崇安县。——译者
① 汉名李明。——译者
① 索邦学院为路易九世的忏悔师索邦所建,原系神学院,1508 年赠与巴黎大学,成为文理学院。——译者
② 鞭笞派为十三、十四世纪盛行于欧洲的一个教派,信徒多为宗教狂人,往往当众鞭笞自己。——译者
———————– 页面 301———————–
领取特许证书。
教皇的特使图尔曩奉旨离京。他甫抵南京,就下了一道主教训谕,对中
国礼敬亡人的礼仪进行严厉的谴责,并禁止教民使用皇上用以表示“天帝”
之意的字眼。
他因此又被流放澳门。中国人虽准许葡萄牙人在澳门设置总督,但该地
仍然隶属中国。特使羁押在澳门期间,教皇派人送来红衣主教方帽。但这顶
帽子除使这位特使能以红衣主教的职称辞世之外,对他别无其他用途。他于
1710年终其一生。耶稣会教士的敌人把特使之死归罪于耶稣会教士,这未免
太过。他们应满足于把主教遭受流放一事诿过于后者。
前来帝国传教布道的外国人之间的分裂不和,使他们传布的宗教名誉扫
地。满清朝廷对欧洲人注意了解之后,得知不仅传教士内部四分五裂,而且
在广州登岸的外国商人也分成派别,彼此不共戴天。在这种情况下,基督教
就更加被人贬低。
1724年康熙皇帝去世。这是一位爱好欧洲技艺的君主。一些明达渊博的
耶稣会教士曾奉派前往满清宫廷。他们为皇上效劳,因而深得圣爱,并如前
所述,蒙钦准公开信仰和传布基督教义。
康熙皇帝并未指定四子雍正几个兄长继承帝位,而是指定雍正执掌帝国
大权。雍正登基,兄长无人啧有烦言。孝道为帝国国本,因此,无论具有何
种地位身份,对先父遗愿抱怨不满,都是耻辱罪恶。
新帝雍正爱法律、重公益,超过父王。帝王之中无人比他更不遗余力地
鼓励农事。他对这一于国民生计不可缺少的百艺之首亟为重视。各省农民被
所在州、县长官评选为最勤劳、能干、孝悌者,甚至可以封为八品官。农民
为官,并不需为此放弃他已卓有成效的农事耕作,转而从事他并不了解的刑
名钱谷。农民有权在省总督衙门中就座,并与总督大人同餐共膳。农民的名
字用金字书写在大堂之上。据说,这一与我国风俗相去甚远,并可能对我国
风俗进行谴责的规矩仍然沿用至今。
雍正降旨,帝国各地处理重罪案件,未呈皇上本人亲览 (甚至需呈上三
次),不得对人犯处以亟刑。颁布这一敕令理由有二。两者均与敕令同样可
敬。其一为:不得视人命如草芥。其二为:君王对百姓须爱民如子。
皇上下令各省修建贮粮大仓。粮务管理需量入为出,既不得增加百姓负
担,又应永防荒欠饥馑。各省上演新戏,以表万众腾欢狂喜之情。各地修建
碑坊以谢皇恩浩荡。雍正降旨劝阻此类有违他所倡导的节约原则的演出,并
禁止为他修建碑坊。皇上下诏百官称:“朕加惠黎庶,非为虚誉,实乃欲万
民乐生,与日俱进,各忠职守。朕准建之碑坊仅此无他。”
以上所述乃是这位君主的为人操守。但不幸的是,下令取缔基督教的也
正是这位皇帝。当时耶稣会教士已在中国公开建立教堂多所。有几位皇族子
弟已皈依领洗。有人开始担心这个帝国会进行招致重大损失的改革。在日本
发生的不幸事件比纯净的基督教对人心的影响更深,因为这一宗教的教义为
人误解的现象比比皆是。众所周知,这时教会内部争吵不休,以致各派传教
士日益激愤,互相攻讦。这些争吵使基督教在安南遭到根除。同类争论也在
中国爆发,而且程度更为激烈,使中国法庭对前来中国宣讲天律,但却对天
律本身见解并不一致的人极为不满。最后,中国人获知广州有荷兰人、瑞典
人、丹麦人和英国人,这些人全是基督教徒,但却被认为与居住澳门的基督
教徒不属同一教派。
———————– 页面 302———————–
满清政府礼部汇集各方意见,最后决定禁止基督教布道。1724年1月10
日,礼部上呈奏议,奏议并未对传教士科以重罚,亦无诋詈传教士的只言片
语,甚至禀请皇上将传教士中在历算方面有用之才留储京师。皇上批准这一
议奏,并饬令将全体传教士遣往澳门,途中派一名官吏护送,使之免遭欺辱。
以上是诏令原意。

皇上留在身边的几名教士中,有位名叫巴多明 的神父。这位教士我曾备
加赞扬。他素以学识渊博、练达世故著称,汉、满两种语言都说得很好。此
人不仅作为通译,而且作为高明的数学家,都为皇上所不可缺少。正是他主
要因对我国一位优秀哲学家就中国科学提出的若干学术疑难,作出周全审
慎、颇富教益的答复,而闻名我国。这位教士深得康熙皇帝宠信,又蒙雍正
皇帝厚爱。如果说,曾经有人能拯救基督教,那就是此人。他和另外两位耶
稣会教士获准去见皇太弟。皇太弟当时正受命审查礼部奏议,并就此事呈报
皇上。巴多明教士直言无讳,详述了皇太弟对他们的答复。皇太弟庇护这三
位教士,对他们说:“你们的事使我很为难。控告你们的状子我已看过。你
们同其他欧洲人在中国礼仪问题上争吵不休。这对你们已经为害无穷。如果
我们中国人去你们欧洲,也和你们在中国同样行事,你们会怎样说呢?你们
老实说,这你们能容忍吗?”这番话很难反驳。但这三位教士仍然争取到皇
太弟在皇上面前为他们说项。当他们获准觐见皇上时,皇上宣称,凡自称传
教士者一律遣送回国。皇上宣称:“尔等纵能欺蒙父王,勿望欺蒙寡人。”
皇上这番话我们已加转述。
有几个耶稣会教士置英明御旨于不顾,在声名煊赫的雍正驾崩、新帝继
位后,又暗地返回各省。他们公然违反帝国法令,被判处死刑。法国处决违
抗皇上诏旨,前来聚众闹事的胡格诺派牧师,其情况也是如此。前文已经谈
到,新入教者的狂热乃是我国社会特有的弊病。这种弊病在亚洲本部从来不
为人所知。这些地区的民族从来没有派遣传教士前来欧洲。只有我们这些国
家想把自己的看法主张连同商业带到地球的两端。
耶稣会为好些中国人,特别为两位厚助善待他们的宗亲王贵胄,招致杀
身之祸。这些教士来自地球的尽头,使中国皇族内部失欢不睦;使两位亲王
死于亟刑。难道他们还不为此感到万分悲痛吗?他们声称上帝曾为他们显
灵,使中国地平线上的大片乌云中出现过四个十字架。他们认为这样说,就
可以使他们的传教使命在欧洲受到尊敬。他们让人把这些十字架的图象刻印

在他们的《有益和奇异的信札》里。但是,如果上帝要中国信仰基督教,难
道他仅仅满足于把十字架悬放在云端,而不置放在中国人的心上吗?”
① 克莱门十一世1700—1721 年任罗马教皇。——译者
② 图尔曩(1668—1707)汉名铎罗,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 年)来北京,同年11 月16 日觐见康熙,次年
6 月离京。——译者
———————– 页面 303———————–
译后小记
本书参照几种法文版本译出。这些版本除有作者自注之外,还各自对书
中谈到的一些史实和人物加以注释。这类注释夹叙夹议,观点互异。翻译本
书时,只译出作者自注,其他注释一律略去。
在翻译过程中,南京大学赵俊欣教授曾经予以帮助,现谨向他表示衷心
的感谢。翻译本书第1、第2、第29、及第39章时,曾参考已经发表在《法
国史通讯》上的这些篇章的译文。现也向这些译文的译者吴兴华教授和校者
张芝联教授致谢。
翻译本书的分工为:吴模信负责译第1——第24章及第39章;沈怀洁
负责译第25章——第34章;梁守锵负责译第35章——第38章,郑州大学
王明元同志也协助了本书第35——38章的翻译工作。吴模信负责总校全书。
译者法、汉语水平不高,历史知识贫乏,译文难免有错,敬希读者不吝
指出。译者1981年1月
———————– 页面 304———————–
译名对照表
A
Abbeville阿布维尔
Abrantès(le duc d’)阿布朗泰斯(公爵)
Acadeémie Frarcaise法兰西学院覅
Acadie阿卡迪
Adda(l’)阿达
Addisson艾迪生
Adige阿迪杰
Afrique非洲
Agen阿让
Agouste阿古斯特
Agréda (Maried’)玛丽·达格雷达
Aguesseau阿格索
Aiguillon阿吉荣
Aire埃尔
Aix埃克斯
Aix-la-Chape11e亚琛
Albergoti阿尔贝戈蒂
Albermale阿尔贝马尔
Albuquerque阿尔布克尔克
A1cantara阿尔坎塔拉
Alep阿勒颇
A1eth(l’évêque Pavillon d’)阿勒特(帕维荣主教)
Alexandre(roi de Macédoine)亚历山大(马其顿国王)
A1exandreⅥ (le )亚历山大六世pape (教皇)
A1exandreⅦ (le pape)亚历山大七世(教皇)
A1exandteⅧ (le pape)亚历山大八世(教皇)
A1exandrie亚历山大里亚
Alger阿尔及尔
Aicante阿利坎特
Aligre阿利格尔
Allaci阿拉西
Allemagne德国
Almanza阿尔曼萨
Alost阿洛斯特
Alpes阿尔卑斯
Alphonse阿尔方斯
Alsace阿尔萨斯
Alost阿洛斯特
Amedee阿梅代
Amerique美洲
Amsterdam阿姆斯特丹
———————– 页面 305———————–
Amurat阿穆拉特
Amyot阿米约
Ancre昂克尔
Anety阿内
Angeli(l’)昂热利
Angers昂热
Angerville昂热维尔
Angleterre英国
Anhalt(princed’)安哈尔特(亲王)
Anjou昂儒
Annat阿纳
Anned’Autriche奥地利的安娜
Anne, reined’Angleterre英国女士安妮
Annecy昂西
Antin昂坦
Antioche安提阿、安条克
Antonio安东尼奥·佩雷Perez
Anvers安特卫普
Appelle阿佩尔
Aquin(d’)达坎
Arabes阿拉伯人
Arabie阿拉比亚
Aragon(l’)阿拉贡
Aragonnais阿拉贡人
Argencourt(Mlle d’)阿让库尔(小姐)
Argenson(d’)达让松
Argenteuil阿尔让特伊
Arioste(l’)阿里奥斯特
Aristarque阿里斯塔克
Aristote亚里士多德
Arius阿里乌斯
Armentières阿芒帝埃尔
Arnauld阿尔诺
Arnheim阿恩海姆
Arras阿拉斯
Artois阿图瓦
Asfeld阿斯费尔德
Asie亚洲
Asti阿斯帝
Ath阿特
Athènes雅典
Athlone阿特隆,阿恩隆(爱)
Attila阿提拉
———————– 页面 306———————–
Aubignac奥比尼亚克
Aubignè奥比涅
Aubray奥布雷
Aubusson奥比松
Augerville奥热维尔
Augsbourg奥格斯堡
Auguste奥古斯都
Autriche奥地利
Autrichiens奥地利人
Auvergne奥弗涅
Avaux阿沃
Avignon阿维尼翁
Avranches阿弗朗什
Azincourt阿赞库尔
Azof亚速
B
Bacon培根
Badajoz巴达霍斯
Bade巴登
Bailleul巴伊厄
Baius巴伊于斯
Balaguer巴拉盖
Bale巴塞尔
Ballin巴兰
Balthasar巴尔塔扎
Baltique(la Mer)波罗的海
Balzac巴尔扎克
Barbancon巴尔邦松
Barbarie柏柏尔
Barberini巴尔贝里尼
Barberousse巴尔贝鲁斯(红胡子)
Barbesieux巴尔伯齐厄
Barcelone巴塞罗那
Barèges巴雷热
Barillon巴里荣
Barilevelt巴恩维尔特
Baron巴隆
Barrière巴雷尔
Barrière(la)屏障
Bastille巴士底狱
Batavia巴塔维亚
Bavière巴伐利亚
Baville巴维尔
Bay贝
———————– 页面 307———————–
Bayle贝尔
Bayonne巴荣纳
Beaufort博福尔
Beanmont博蒙
Beauvais博韦
Beauvilliers博维利埃
Bec-Crepin(Du)贝克·克雷潘(迪)
Beck(le—général)贝克(将军)
Befort贝福尔
Belfort贝尔弗
Belgrade贝尔格莱德
Belle-Ile贝尔伊尔(岛)
Bellièvre贝利埃弗尔
Belloc贝洛克
BenoitXIII本笃十三世
Benserade小邦塞拉德
Bentivoglio本蒂沃里奥
Berwick伯尔维克
Berry贝里
Bernard贝纳尔
Besancon贝桑松
Bianchini比安奇尼
Bleinheim布莱恩海姆
Bléneau布勒诺
Blois布卢瓦
Blot布洛
Bodegrave博德格拉弗
Boerhaave博尔哈弗
Bohême波希米亚
Boileau布瓦洛
Boine布瓦内
Bois-Guillebert布瓦—吉贝尔
Bois-Jourdain布瓦—儒尔丹
Boislève布瓦莱弗
Boisrobert布瓦罗贝尔
Bolingbroke博林布罗克
Bommel博梅尔
Bonard波纳尔
Boniface VIII卜尼法八世
Bonn波恩
Bonne-Espérance好望角
Bontems邦唐
Bordeaux波尔多
———————– 页面 308———————–
Borgia波贾
Borysthène波里斯泰内
Bossuet博絮埃
Bouchain布香
Boudin布丹
Bouffers布费尔
Bouffler布弗勒尔
Bouillon布荣
Boulainvilliers布兰维利埃
Bourbon波旁
Bourdaloue布尔达卢
Bourg布尔
Bourges布尔热
Bourgogne勃艮第
Bourhave布尔哈弗
Bourignon布里尼翁
Bournonville布尔农维尔
Boutteville布特维尔
Boyne博伊恩
Bozzoli博佐利
Brabant布拉邦特
Bradley布雷德利
Bragance布拉冈斯
Bramante布拉曼特
Brandebourg勃兰登堡
Brésil巴西
Bressan布雷桑
Brest布雷斯特
Bretagne布列塔尼
Btigode布里戈德
Brihuega布里于加
Brinvilliers布兰维利埃
Brisach布里萨赫
Brisgaw布里斯高
Brives-la-Gaillarde布里夫拉加亚尔德
Brosse布罗斯
Broussel布鲁塞尔
Brousson(Claude)布鲁松(克洛德)
Bruges布鲁日
Brunswick不伦瑞克
Bruxelles布鲁塞尔
Buckingham白金汉
Burick比里克
Burnet伯内特
———————– 页面 309———————–
Bussy比西
Buys比伊
Buzanval比藏瓦尔
C
Cabrières卡布里埃
Calais加来
Calcinato卡尔西纳托
Callières卡利埃
Calvin加尔文
Ca1vinistes加尔文派
Cambrai康布雷
Canada加拿大
Canaries卡纳里
Candie康迪
Canillac卡尼阿克
Canton广州
Cantorbéry坎特伯雷
Capétiens卡佩王朝
Capitole卡庇托尔
Caprara卡普拉拉
Capucins嘉本遣会修士
Cardillac卡尔迪阿克
Carignan卡里尼昂
Carloman卡洛曼
Garlowitz卡洛维茨
Carmagno1e卡尔马尼奥尔
Carmélites加尔默罗会修女
Caroline(1a)卡罗琳
Carpi卡皮
Carré 卡雷
Carthagène d’Amérique美洲的卡塔赫纳
Carthagène(d’Espagne)(西班牙的)的卡卡塔赫纳
Casal卡萨尔
Cassaigne卡塞涅
Cassaano卡萨诺
Cassel卡塞尔
Cassini卡西尼
Castiglione卡斯蒂利奥内
Castillans卡斯蒂利亚人
Castille卡斯蒂利亚
Castres卡斯特尔
Castro卡斯特罗
Catalans加泰罗尼亚人
———————– 页面 310———————–
Cata1ogne加泰罗尼亚
Catelet卡特莱
Catherineédicis卡特琳·德·美第奇de M
Catherine卡特琳
Catinat卡蒂纳
Caton加图
Caulet科勒
Caumartin科马尔坦
Caumont科蒙
Cayenne卡宴
Caylus凯吕斯
Cazal卡扎尔
Céphalonie克法利尼亚(希)
Cerle塞尔勒
César凯撤
Cette塞特
Cévennes塞文山脉
Ceuta休达
Chaila夏拉
Chaldéens卡尔达亚人
Chalons-sur-Marne马恩河畔夏龙
Chamillard夏米亚尔
Chamilly夏米伊
Champagne香巴尼
Chantilly尚蒂伊
Chanut夏尼
Chapelain夏普兰
Charente夏朗特
Char1emagne查理曼
Charlemont夏勒蒙
Charleroi夏勒鲁瓦
Char1es-Edouard查理—爱德华
Charles-Emmanuel查理—埃马努埃尔
Charles-Gustave查理—居斯塔大
Char1es ler,etc.查理一世等
Charles Martel铁锤查理
Charles-Quint卡尔五世
Charnacé 夏尔纳塞
Charonne夏罗内
Charpentier夏庞蒂埃
Charton夏尔东
Chartres夏尔特尔
Chateau-Renaud夏托—勒诺
———————– 页面 311———————–
Chatel夏泰尔
Cbatelet夏特莱
Chatou夏图
Cherbourg瑟堡
Cheselden切斯尔登
Chevreuse谢弗勒兹
Chiabrera基阿布雷拉
Chiari希亚里
Chigi齐吉
Chine中国
Chinois中国人
Choiseul舒瓦瑟尔
Choisi舒瓦齐
Christine克里斯蒂娜
Churchill邱吉尔
Cicéron西塞罗
Claude克洛德
Claude Perrault克洛德·佩罗
Clément VIII克莱门八世
Clérembault克莱朗博
C1ermont克莱蒙
Clèves克莱弗
Clovis克洛维斯
Clouet克卢埃
Coetquen科阿特冈
Chohorn科霍恩
Colbert柯尔伯
Coligni科利尼
Colmar科尔马
Cologne科隆
Colonne科洛纳
Colovitz科罗维茨
Comacchio科马基奥
Commercy科梅尔西
Comminges科曼热
Compiègne贡比涅
Condé 孔代
Condé (la ville de)贡德(城)
Condom孔东
Confucius孔子
Conon科农
Consarbruch康萨尔布鲁赫
Constantin君士坦丁
Constantinople君士坦丁堡
———————– 页面 312———————–
Conti孔蒂
Corbie科尔比
Cordue科尔多瓦
Corinthe科林斯
Corneille高乃依
Coromandel科罗曼德尔
Correggio科雷焦 (意)
Corse科西嘉
Costar科斯塔尔
Cotin科坦
Cotterus科特吕
Courville古尔维尔
Courtrai库特雷
Coutras库特拉
Créci克雷西
Ccrécy克雷锡
Crémone克雷莫纳
Créqui克雷基
Crèvecoeur克雷夫科尔
Croissy克罗瓦西
Cromwell克伦威尔
Cromwell(Richard)山克伦威尔(理查德)
D
Damfreville当弗勒维尔
Danemark丹麦
Dangeau当若
Dante坦丁
Dantzick丹泽
Danube多瑙河
Darmstadt达姆施塔特
Davaux达沃
Daudé 多代
Dauphine多菲内
Démosthène德谟斯提尼
Denain德南
Dendre登德 (河)
Descartes笛卡儿
Desmarets德马雷
Des Nonvilles德农维尔
Desvieux德维厄
Deux-Ponts双桥,即茨魏布吕肯
Dhona多纳
Dieppe迪埃普
———————– 页面 313———————–
Dijon迪戎
Dixmude迪克斯米德
Doesbourg多埃斯堡
Doire杜瓦尔
Dǒle多尔
Dombes东布
Donawert多纳维尔特
Dorbay多尔贝
Dorset多塞特
Dosseri多塞里
Douai杜埃
Douvres杜弗尔
Douvrier杜弗里埃
Drabitius德拉比蒂于
Dragut德拉居
Dryden德赖登
Dubois杜布瓦
Dubos迪博
Dubourg迪布尔
Dufresnoy迪弗雷斯努瓦
Du Guay-Trouin迪盖-特鲁安
Du Guesclin迪居斯克兰
Duiller都依雷
Dunes迪纳
Dunkerque敦刻尔克
Du-pas迪—帕
Duperron迪佩隆
Dupin(la)迪潘
Duquesne迪凯纳
Duras迪拉斯
Durasso迪拉索
Duverger de迪韦尔热·德·奥拉内Hauranne
E
Eckeren埃克朗
Ecossais苏格兰人
Ecosse苏格兰
Edimbourg爱丁堡
Edouard ler爱德华一世
Egra埃格拉 (印)
Egypte埃及
Elbouf埃尔伯夫
Elisabeth伊丽莎白
Embrun昂布伦
Enghien昂吉安
———————– 页面 314———————–
Entragues昂特拉克
Epernon埃佩农
Erlach埃尔拉赫
Escaut埃斯科
Escurial埃斯库里阿尔
Espagne西班牙
Espagnols西班牙人
Estevan de埃斯特旺·德·加马尔Gamare
Estrades(d’)德斯特拉德
Estramadure埃斯特雷马杜拉
Estrées(d’)德斯特雷
Eu厄
Eugène de Savoie萨伏依的欧仁
Euripide欧里庇德
Europe欧洲
Exili埃克斯利
Exiles埃格齐尔
F
Fagel法热尔
Falconbridge福尔康布里奇
Falkenbourg法尔肯堡
Fariaux法里奥
Fatio de Duiller法西奥·德·都依雷
Félix费利克斯
Fénelon费内隆
Fenestrelle费纳斯特莱尔
FerdinandⅢ 费迪南三世
Ferdinand èrede巴代利亚的费迪南Bavi
Ferdinand le Catholique天主教徒费迪南
Feuquière弗基埃尔
Filicaia菲利卡雅
Flamands佛兰德尔人
Flandre佛兰德尔
Fléchier弗莱希埃
Fleurus弗勒吕
Fleury弗勒里
Florence佛罗伦萨 (意)
Florus弗洛吕斯
Fokien福建
Fontainebleau枫丹白露
Fontange丰唐热
Fontenac丰特纳克
Fontenay-Marevil丰特内–马雷维尔
———————– 页面 315———————–
Fontevrault丰特弗罗
Forbin-Janson福尔班·冉森
Forět Noire黑森林
Fort-LouiS路易堡
Fouquet富凯
Fourilles富里伊
Francais法国人
Franche-Conté 弗朗什–孔泰
Francisco de Mello弗朗西斯科·德·梅洛
Franckendal弗兰肯塔尔
Francois弗朗索瓦一世ler
Francois de洛林的弗朗索瓦Lorraine
Francois-Louis弗朗索瓦–路易
Francois弗朗索瓦
Frédéric腓德烈
Fréjus弗雷儒斯
Fribourg弗里堡
Friedlingen弗里德林根
Fronde投石党
Frondeurs投石党人
Fuensaldagne富恩萨尔达涅
Fuentes菲昂特
Furne菲尔纳
Furstenberg弗斯腾贝格
G
Gabrielle d’Estrées加布里埃尔·德斯特雷
Gaillard(Achille)加亚尔(阿希尔)
Galilée伽利略
Gallas加拉
Galles威尔斯
Galloway加洛维
Gambie冈比亚
Gand根特
Garibaldi加里波迪
Gassion加西翁
Gaston加斯东
Gaules高卢
Gautier戈蒂埃
Gěnes热那亚
Genest热内斯
Genève日内瓦
Geneviève日尼薇
Génois热那亚人
Geoiges乔治一世ler
———————– 页面 316———————–
Gerberon热尔贝龙
Germesheim格尔梅斯海姆
Gertrude热尔特律德
Gertruydenberg格尔特鲁登贝格
Gesvres盖弗尔
Ghette盖特
Giannone吉阿诺纳
Gibraltar直布罗陀
Gien吉昂
Gigeri吉热里
Gioti吉奥里
Girardon吉拉尔东
Girone吉罗纳
Glaser格拉塞尔
Glen格伦
Goblin戈布兰
Gobelins戈贝兰
Godet-Desmaret戈代·德马雷
Godolphin戈多尔芬
Gondrin贡德兰
Gonzalve de Cordoue贡扎尔夫·德·科尔多瓦
Goths哥特人
Gourville古尔维尔
Grammont格拉蒙
Grande-Bretagne大不列颠
Grave格拉夫
le Havre-de-Grace勒阿弗尔–德–格拉斯
Gravelines格拉夫利纳
Graziani格拉齐亚尼
Grèce希腊
Grecs希腊人
GrégoireⅦ (le )格列高利七pape
世(教皇)
Grenade格拉纳达
Grenoble格勒诺布尔
Grève (place)格雷弗de(广场)
Guébriant盖布里昂
Gueldre格尔德兰
Guéméné 盖梅纳
Guénégaud盖内戈
Gueselin盖斯克兰
Guette盖特
Gui de Staremberg居伊·德·斯塔伦贝格
———————– 页面 317———————–
Guiche吉什
Guienne吉埃纳
Guignard吉尼亚尔
Guilhem de纪廉·德·卡斯特罗Castro
GuillaumeⅢ 威廉三世
Guipuscoa吉普斯夸
Guiscard吉斯卡尔
Guise吉斯
Guitton吉东
Gustave-Adolphe古斯塔夫·阿道夫
Gustave居斯塔夫·瓦萨Wasa
Guyon居荣
H
Habert阿贝尔
Habsburg哈布斯堡
Haguenau阿格瑙
Hainiaut埃诺
Halley哈雷
Hallier阿利埃
Hamilton汉密尔顿
Hanovre汉诺威
Harcourt阿尔古
Harlay(de)阿尔莱
Harlay-Chanvalon阿尔莱–尚瓦隆
Harrach哈拉赫
Havre,Le勒阿弗尔
Haye海牙
Hazon阿宗
Heidelberg海德尔堡
Heilbronn海尔布隆
Heinsius海因西乌斯
Helmstadt赫尔姆斯泰特
HenriⅧ 亨利八世
Hentiette亨利埃特
Héricourt埃里库尔
Hermant埃尔芒
Hervart埃尔瓦尔
Hésiode埃西奥德
Hesnault埃诺
Hesse黑森(德)
Hevelius黑费留斯
Hochstedt霍赫施泰特
Hocquincourt奥克坎库尔
Hollandais荷兰人
———————– 页面 318———————–
Hollande荷兰
Holstein荷尔斯泰因
Homberg霍姆贝格
Homère荷马
Hongrie匈牙利
Horace贺拉斯
Hortense霍尔滕斯
Hospital奥斯皮塔尔 (侯爵)
Hottentots霍屯督人
Hudson哈德森
Huet于埃
Humières于米埃尔
Huningue于南克
Huss胡斯
Hussites胡斯教徒
Huy于伊
Huygens惠更斯
Hyde海德
I
Ibrahim易卜拉欣
Impériale Lescaro安帕里阿尔·勒斯卡罗
Indiens印度人
Innès伊内
InnocentⅡ(le )英诺森二世pape (教皇)
Insbruck因斯布鲁克
Invalides残废军人院
Irlandais爱尔兰人
Irlande爱尔兰
Isabelle伊莎贝尔
Issy伊西
Italie意大利
Ivice伊维萨
Ivice伊维斯
J
JacquesⅠ詹姆士一世
Jamaique牙买加
Jansénisme冉森派教义
Jansénius(Cornélius)冉森尼乌斯
Janson冉森
Japon日本
Jarnac雅尔纳克
Jarsai雅尔塞
Jean让
———————– 页面 319———————–
Jean-Bart让-巴尔
Jean-Casimir让-卡齐米尔
Jean-cavalier让-卡瓦利埃
Jean de约翰·德·维特Witt
Jean Goujon让·古戎
Jean 约翰一世ler
Jennings詹宁斯
Jersey泽西 (美)
Joinville茹安维尔
Joly若利
Joseph约瑟夫
Juan’Autriched (don)奥地利的唐·璜
Judée朱迪亚
Juifs犹太人
JulesⅡ优里乌斯二世
Jurieu朱里厄
Justus Velsius尤斯图斯·韦尔西乌斯
K
Kaminieckh卡米尼克
Kang-hi康熙
Kara Mustapha卡拉·穆斯塔法
Kehl克尔
Kins金斯
Kiuperli基乌帕利
Kocherberg科黑尔贝格
Koeningsmark克尼斯马克
L
La Capelle拉卡帕尔
La Bourlie拉布尔利
La Bruyère拉布律耶尔
La Chapelle拉夏佩尔
La Chaise拉谢兹
Lacombe拉孔布
Ladenbourg拉登堡
La Fayette拉法耶特
La Ferté拉费尔泰
La Feuillade拉弗亚德
La Fontaine拉封丹
Lafosse拉福斯
La Frette拉弗雷特
Lahire拉伊尔
La Hogue拉霍格
La Mirandole拉米朗多尔
———————– 页面 320———————–
Lamoignon拉穆瓦尼翁
La Monnaie拉莫内
La Mothe Houdancourt拉莫特·乌当库尔
La Motte-Houdard拉莫特-乌达尔
Lampourdan郎普当
Landau兰道
Landrecies朗德尔西斯
Languedoc朗格多克
Languet朗格
Laon拉昂
La Queue拉克
La Reynie拉雷尼
La Rivière拉里维埃
La Rochelle拉罗歇尔
La émouilleTr 拉特雷穆伊
La Trimouille拉特里穆伊
La Truaumont拉特吕蒙
Lauzun洛增
La Valette拉瓦莱特
La Vallière拉瓦利埃
Lavardin拉瓦尔丹
La Vigoureux拉维古勒
Lavingen拉温根
La Voisin拉瓦赞
Law劳
Lebrun勒布伦
Le Camus勒卡米
Lecomte勒孔特(李明)
Le èvre dF ’Orval勒费弗尔·多尔瓦尔
Leibniz莱布尼茨
Leipsick莱比锡
Le Maistre勒梅斯特尔
Lemoine,Le Moine勒穆瓦纳
Lemos勒莫斯
Lenat勒纳
Le Nostre勒诺特尔
Lens朗斯
Léon X利奥十世
Léopold利奥波德
Lépante莱庞特
Le Pelletier勒佩尔蒂埃
L’Epine d’Anican莱皮纳·达尼康
Le Poussin勒普森
Lérida莱里达
———————– 页面 321———————–
Le Sage勒萨热
Lesdiguières莱迪基埃尔
Lesueur勒絮尔
Le Tellier(Michel)勒泰利埃(米歇尔)
Leuse勒斯
Levant地中海东岸
Levaut勒沃
Leyde莱顿
Liancourt利昂库尔
Liège列日
Lille里尔
Limbourg林堡
Limerick利默里克
Lingendes兰让德
Lintz林茨
Lionne里约内
Lisbonne里斯本
Listenois(Mme )利斯特努瓦夫人de
Lithuaniens立陶宛人
Livonie利沃尼
Livourne里窝那
Locke洛克
Lockhart洛卡尔特
Loire卢瓦尔河
Lombardie伦巴第
Lomellins洛梅兰
Lomont洛蒙
Londonderry伦敦德里 (英)
Londres伦敦
Longueville隆格维尔
Lorette洛雷特
Lorges洛尔热
Lorraine洛林
Loudun卢登
Louis le Débonnaire谦虚者路易
Louis Gros胖子路易
LouisⅪ路易十一
Louis de Bourbon路易·德·波旁
Louis de Haro(don)路易·德·哈罗
Louise-Bénédicte路易丝·贝内迪克特
Louvain卢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