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风庆会录-元-耶律楚才

玄風慶會錄

經名:玄風慶會錄。一卷。元移剌楚才(即耶律楚才)撰。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譜錄類。

玄風慶會錄序

國師長春真人昔承宣召,不得已而後起,遂別中土,過流沙,陳道德以致君,止干戈而救物,功成身退,厭世登天。自太上玄元西去之後,寥寥千百載,唯真人一人而已。其往回事跡載於《西遊記》中詳矣,唯餘對上傳道玄言奧旨,上令近侍錄而秘之。歲乃瑜旬,傳之及外,將以刊行於世,願與天下共知玄風慶會一段奇事云。壬辰長至日序。

玄風慶會錄

元侍臣昭武大將軍尚書禮部侍郎移剌楚才奉勑編錄

欽奉皇帝聖議,宣請高道長春真人。歲在己卯正元後一日,敕朝,官劉仲祿資韶尋訪,直至東萊,適符聖意禮迎仙馭,不辭遠遠而來。逮乎壬午之冬十月既望,皇帝畋于西域雪山之陽,是夕御行在設庭燎,虛前席延長春真人以問長生之道,真人曰:夫道生天育地,日月星辰、鬼神人物皆從道生,人止知天大,不知道之大也。余生平棄親出家,唯學此耳。道生天地,開闢而生人焉。人之始生也,神光自照,行步如飛。地生菌,自有滋味,不假炊爨,人皆食之。此時尚未火食,其菌皆香,且鼻嗅其香,口嗜其味,漸致身重,神光尋滅,以愛欲之深故也。學道之人以此之故,世人愛處不愛,世人住處不住,去聲色以清靜為娛,屏滋味以恬淡為美,但有執著,不明道德也。眼見乎色,耳聽乎聲,口嗜乎味,性逐乎情,則散其氣,譬如氣鞠氣實則健,氣散則否。人以氣為主,逐物動念則元氣散,若氣鞠之氣散耳。天生二物曰動植,草木之類為植,植而無識,兩露霑濡,因得生榮。人物之屬為動,動而有情,無衣無食,何以卒歲,必當經營耳,旦夕云為,身口為累故也。夫男陽也,屬火,女陰也,屬水。唯陰能消陽,水能剋火,故學道之人首戒乎色。夫經營衣食則勞乎思慮,雖散其氣而散少,貪婪色欲則耗乎精神,亦散其氣而散之多。道產二儀,輕清者為天,天陽也,屬火。重燭者為地,地陰也,屬水。人居其中,負陰而抱陽,故學道之人知修鍊之術,去奢屏欲,固精守神,唯鍊乎陽,是致陰消而陽全,則昇乎天而為仙,如火之炎上也。其愚迷之徒以酒為漿,以妄為常,恣其情,逐其欲,耗其精,損其神,是致陽衰而陰盛,則沉於地為鬼,如水之流下也。夫學修真者如轉石上乎高山,愈高愈難,畦步顛沛,前功俱廢以其難為也,舉世莫之為也。背道逐欲者如擲石下乎峻坡,愈卑而愈易,斯須隕墜,一去無迴。以其易為也,故舉世從之,莫或悟也。余前所謂修鍊之道,皆常人之事耳,天子之說又異於是。陛下本天人耳,皇天眷命,假手我家,除殘去暴,為元元父母,恭行天罰,如代大匠斷,克艱克難,功成限畢,即昇天復位。在世之問,切宜臧聲色,省耆慾,得聖體康寧,睿等遐遠耳。庶人一妻尚且損身,況乎天子多畜嬪御,寧不深損。陛下宮姬滿座,前聞劉仲祿中都等揀選處女以備後宮。竊聞道經云: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既見之,戒之則難,願留意焉。人認身為己,此乃假物,從父母而得之者,神為真己,從道中而得之者,能思慮寤寐者是也。行善進道則昇天為之仙,作惡背道則入地為之鬼。夫道產眾生,如金為眾器,銷其像則返成乎金,人行乎善則返乎道。人間聲色衣食,人見以為娛樂,此非真樂,本為苦耳。世人以妄為真,以苦為樂,不亦悲哉,殊不知上天至樂乃真樂耳。余儕以學道之故,棄父母而棲巖穴,同時學道四人,日丘,曰劉,日譚,日馬,彼三人功滿道成,今已昇化。余辛苦之限未終,日一食一味一盂,恬然自適,以待乎時。其富者貴者濟民拯世,積行累功,更為異耳。但能積善行道,胡患不能為仙乎。中國承平日久,上天屢降經教,勸人為善。大河之北,西川、江左悉有之。束漢時于吉受《太平經》一百五十卷,皆修真治國之方,中國道人誦之行之,可獲福成道。又恆帝永壽元年正月七日,太上降蜀臨叩,授天師張道陵《南斗北斗經》及《二十四階法錄》諸經籍千餘卷。晉王纂遇太上道君法駕乘空,賜經數十卷。元魏時天師寇謙之居嵩山,於太上等處受道經六十餘卷。皆治心修道,祈福禳災,掃除魑魅,拯疾疫之術。其餘經教,不可盡言。降經之意,欲使古今帝王臣民皆令行善。經旨太多,請舉其要。天地之生人為貴,是故人身難得如麟之角,萬物紛然如牛之毛。既獲難得之身,宜趣修真之路,作善修福,漸臻妙道。上至帝王降及民庶。尊卑雖異,性命各同耳。帝王悉天人謫降人問,若行善修福,則昇天之時位瑜前職,不行善修福則反是,天人有功微行薄者,再令下世,修福濟民方得高位。昔軒轅氏天命降世,一世為民,再世為臣,三世為君。濟世安民,累功積德,數盡昇天而位尊於昔。陛下修行之法無他,當外修陰德,內固精神耳。恤民保眾,使天下懷安則為外行,省欲保神為乎內行。人以飲食為本,其清者為之精氣,濁者為之便溺。貪慾好色則喪精耗氣,乃成衰憊。陛下宜加珍嗇,一宵一為已為深損,而況恣慾者乎。雖不能全戒,但能節慾則幾於道矣。夫神為子,氣為母,氣經月為汨,經鼻為膿,經舌為津,經外為汗,經內為血,經骨為髓,經腎為精。氣全則生,氣亡財死,氣盛則壯,氣衰則老。常使氣不散,則如子之有母,氣散則如子喪父母,何恃何估。夫神氣同體,精髓一源,陛下試一月靜寢,必覺精神清爽,筋骨強健。古人云:服藥千朝,不如獨臥一宵。藥為草,精為髓,去髓添草,有何益哉。譬如囊中貯之金,旋去金而添鐵,久之金盡,囊雖滿,空遺鐵耳。服藥之理,夫何異乎。古人以繼嗣之故,娶婦而立家。先聖周公、孔子、孟子各有子,孔子四十而不惑,孟子四十不動心。人生四十已上,氣血已衰,故戒之在色也。陛下聖子神孫枝蔓多廣,宜保養戒欲,為自計耳。昔宋上皇本天人也,有神仙林靈素者,挈之神游上天,入所居宮,題其額日神霄,不飢不渴,不寒不暑,逍遙無事,快樂自在,欲久居之,無復往人問之意,林靈素勸之曰:陛下天命人世有天子,功限未畢,豈得居此。遂下人問。自後女真國興,太祖皇帝之將婁失虜上皇北歸,久而老終于上京。由是知上天之樂何啻萬倍人問,又知因綠未終,豈能遽然而歸也。余昔年出家,同道四人,彼三子先已昇化如蟬蛻,然委此凡骨而去,能化身千百,無不可者。余辛苦萬端,未能去世,亦因綠之故也。夫人之未生,在乎道中,不寒不暑,不飢不渴,心無所思,真為快樂。既生而受形,眼觀乎色,耳聽乎聲,舌了乎味,意慮乎事,萬事生矣。古人以心意莫能禦也,故喻心為猿,意為馬,其難制可知也。古人有言曰:易伏猛獸,難降寸心。乃成道昇天之捷徑耳。道人修真鍊心,一物不思量,如太虛止水。水之風息也靜而清,萬物照之燦然悉見。水之風來也動而濁,曷能鑑萬物哉。本來真性靜如止水,眼見乎色,耳悅乎聲,舌嗜乎味,意著乎事,此數者續續而疊舉,若飄風之鼓浪也。道人治心之初甚難,歲久功深,損之又損,至於無為。道人一身耳,治心猶難,蚓夫天子富有四海,日攬萬機,治心豈易哉。但能節色欲,臧思慮,亦獲天祐,死全戒者邪。昔軒轅皇帝造弧矢、創兵革以威天下,功成之際,請教于仙人廣成子,以問治身之道,廣成子曰:汝無使思慮營營,一言足矣。余謂修身之道,貴乎中和,太怒則傷乎身,太喜則傷乎神,太思慮則傷乎氣,此三者於道甚損,宜戒之也。陛下既知神為真己,身是幻軀,凡見色起心,當自思身假神真,自能止念也。人生壽命難得,且如烏獸歲歲產子,旋踵夭亡,壯老者鮮,嬰童亦如之。是故二十三十為之下壽,四十五十為之中壽,六十七十為之上壽。陛下春秋已入上壽之期,宜修德保身,以介眉壽。出家學道人惡衣惡食,不積財,恐害身損福故也。在家修道之人,飲食居處,珍玩貨財亦當依分,不宜過差也。四海之外,普天之下,所有國土不啻億兆,奇珍異寶比比出之,皆不如中原天垂經教,治國治身之術為之大備,屢有奇人成道昇天耳。山束、河北天下美地,多出良禾美蔬、魚鹽絲璽以給四方之用,自古得之者為大國。所以歷代有國家者,唯爭此地耳。今已為民有兵火相繼,流散未集,宜差知彼中子細事務者能幹官,規措勾當,與免三年稅賦,使軍國足絲帛之用,黔黎獲蘇息之安,一舉而兩得之,玆亦安民祈福之一端耳,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也。余萬里之外,一召不遠而來,修身養命之方既已先言,治國保民之術何為惜口。余前所謂安集山束、河北之事,如差清幹官前去,依上措畫,必當天心。苟授以非才,不徒無益,反為害也。初,金國之得天下,以創起束土,中原人情尚未諳悉,封劉豫於束平,經略八年,然後取之,此亦開創良策也,願加意焉。修身養命要妙之道傳之盡矣,其治國保民之術微陳梗槃,其用之捨之,在宸衷之斷耳。昔金國世宗皇帝即位之十年,色欲過節,不勝衰憊,每朝會二人掖行之,自是博訪高道,求保養之方,亦嘗請余問修真之道,余如前說,自後身體康強,行步如故,凡在位三十年昇遐。余生平學道心以無思無慮,夢中天意若曰:功行未滿,當待時昇化耳。幻身假物,若逆旅蛻居耳,何足戀也。真身飛昇,可化千百,無施不可。上天千歲或萬萬,遇有事,奉天命降世,投胎就舍而已。傳道畢,上諭之曰:諄諄道誨,敬聞命矣。斯皆難行之事,然則敢不遵依仙命勤而行之。傳道之語已命近臣錄之簡冊,朕將親覽,其有玄旨未明者,繼當請益焉。

玄風慶會錄竟

金莲正宗仙源像传-元-刘志玄

金蓮正宗仙源像傳

經名:金蓮正宗仙源像傳。卷。元劉志玄等撰。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譜錄類。

金蓮正宗仙源像傳序

李全正攜至劉天素與謝西蟾所作《全真正宗仙源像傳》一恢,余讀而善之,稽首為之贊:天啟玄風,青牛西度,微言五千,無極道祖。傳之束華,爰及鍾呂。既投一錢,復遇二士。奇哉七蓮,景星甘露。禮重雪山,化被中土。世遠言存,道無今古。像而傳之,若聞若睹。黃鶴悠悠,白雲何許,素書一編,沈煙一縷。天上人間,桃花流水。時泰定丁卯春嗣天師太玄子書于玄德堂。
大道之妙,有非文字可傳者,有非文字不傳者,此《仙源像傳》所以作也。惟我全真,自玄元而下,五祖七真,道高德厚,化被九有。長春丘祖師萬里雪山,玄風大闡,此固不待文字而後傳。然其事蹟之祥,未易推究,余每欲緝一全書紀之。一日以此意為西蟾先生言之,西蟾欣然稱善,乃相與博搜傳記,旁及碑碣,編錄數年,始得詳悉。乃圖像於前,附傳於後,名曰《全真正宗仙源像傳》。同志之士覽之者,因其所可傳求其所不可傳,則是書不為無補,若其猶有未備,幸有以教之。時泰定丙寅陽至日廬山清溪道士劉志玄謹序。

金蓮正宗仙源像傳

元太祖成吉思皇帝召邱神仙手韶

制曰:天眷中原,驕華太極之性,朕居北野,嗜慾莫生之情。反朴還淳,去奢從儉,每一衣一食,與牛堅馬圉共弊同饗,視民如赤子,養士若弟兄,謀素和,恩素畜,練萬眾以身人之先,臨百陣無念我之後。七載之中成大業,六合之內為一統。非朕之行有德,蓋今之政無恆,是以受天之祐,獲承至尊,南連炎宋,北接回紇,東夏西夷悉稱臣佐,念我單于國千載百世以來,未之有也。然而任大守重,治平猶懼有闕,且夫剖舟刻楫將欲濟江河也,聘賢選佐將以安天下也,朕踐祚以來,勤心庶政,而三九之位未見其人。訪問邱師先生體真履規,博物洽聞,探頤窮理,道沖德著,懷古君子之肅風,抱真上人之雅操,久棲巖谷,藏身隱形,闡祖師之遺化,坐致有道之士,蕾買集仙經,莫可稱數。自干戈而後,伏知先生猶隱山東舊境,朕心仰懷無已,豈不聞渭水同車,茅廬三顧之事,奈何山川懸闊,有失躬迎之禮。朕但避位側身,齋戒沐浴,選差近侍官劉仲祿備輕騎素車,不遠千里,謹邀先生鏨屈仙步,不以沙漠悠遠為念,或以憂民當世之務,或以恤朕保身之術,朕親侍仙座,叔惟先生將咳嗽之餘,但授一言,斯可矣。今者聊發朕之微意萬一,明於詔章,誠望先生既著大道之端要,善無不應,亦豈違眾生小願哉。故玆詔示,惟宜知悉。五月初一日。

元世祖皇帝褒封制詞

皇帝若曰:大道開明可致無為之化,至真在宥迄成不宰之功。朕以祖宗獲承基構,若稽昭代,雅慕玄風。自東華垂教之餘,至重陽開化之始,真真不昧,代代相承,有感遂通,無遠弗屆。雖前代累承於褒贈,在朕心猶嫌於追崇,乃命儒臣進加徽號,惟東華已稱帝君,但贈紫府少陽之字,其正陽、純陽、海蟾、重陽,宜錫真君之名,丹陽已下七真俱號真人,載在方冊,傳之萬世。噫,漢世之張道陵,唐朝之葉法善俱錫天師之號,永為道紀之榮,當代、不聞異辭,後來立為定制,朕之所慕,或庶幾焉。
東華教主可贈東華紫府少陽帝君。
正陽鍾離真人可贈正陽開悟傳道真君。
純腸呂真人可贈純陽演正警化真君。
海蟾劉真人可贈海蟾明悟弘道真君。

重陽王真人可贈重陽全真開化真君。

丹陽先生馬釭可贈丹陽抱一無為真人。

長真先生譚處端可贈長真雲水蘊德真人。
長生先生劉處玄可贈長生輔化明德真人。
長春先生邱處機可贈長春演道主教真人。
玉陽先生王處一可贈玉陽體玄廣度真人。
廣寧先生郝大通可贈廣寧通玄太古真人。
清靜散人孫不二可贈清靜淵貞順德真人。
宜令掌教光先體道誠明真人張志敬執行。准此。至元六年正月日。
武宗皇帝加封制詞
上天眷命皇帝聖旨:三玄教由天所界,玆統攝乎群靈,五百年名世者生,始恢揚于正紀。昔東華帝君太晨宮,祚綿綿而莫知其始終,氣混混而莫窮其涯埃,離形離兆,有自而然,為福為祥,不言而喻,傳之太上,是日全真。守其一,處其和,應不求,為不恃,絳格琅虹之上下,龜圖麟策之周旋,法之著兮可存於浩劫,後之承者迭出于高真。惟古之賓師,有今之明素,能仁能勇,至孝至貞,所守彌堅,不待歲寒而後見,所言必應,其於事會,則周知及身之渥已申,報本之誠愈切,溫綸特降,顯號循加。於戲,神人和而王道平,遐不謂矣,教化行而治功立,永言保之。可加贈東華紫府輔元立極大帝君,主者施行。至大三年二月日。
上天眷命皇帝聖旨:昔聞太上教闡全真,法天地之常經,因陰陽之大順,始自東華之變現,訖于開元之垂綠,由漢及唐,必曠世而至人出。以金繼宋,際熙朝而玄統彰,恢其眾妙之門,鎮以無名之樸,或得意忘象,涵泳於靈樞,或縿星馭龍,飛遊於紫極,不可聞,不可見,雖與造物者為徒,偷然往,偷然來,亦日隨時而示應。故載傳於後裔,琦葉贊于元功,盍殊級之循加,俾宗風之永紹。除始祖東華帝君別議旌崇,餘仰主者一例施行。

正陽開悟傳道鍾離真君可加贈正陽開悟傳道垂教帝君。

純陽演正警化呂真君可加贈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
海蟾明悟弘道劉真君可加贈海蟾明悟弘道純佑帝君。
重陽全真開化王真君可加贈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

右付玄門演道大宗師掌教凝和持正明素真人苗道一收執,准此。至大三年二月日。
上天眷命皇帝聖旨:天造草昧,惟君子以經綸,聖運隆昌,亦至人之扶衛。昔皇祖肇基於朔土,有真仙應現於東隅,行無畦吵而天下之事靡不知,學有淵源而天下之書靡不究。所急者拯民于溝阱,所先者鋤道之榛荊。律身之戒雖嚴,及物之功則溥。逮芝綸之疊降,躡雲烏以來從,率英賢凡十八人,言宗社非一二事,心冥神契,猶軒轅之師廣成,辭簡義深,若漢文之禮河上,既成功.於諸夏,俾主教於長春,其以肖以續者得其真,故曰希日夷而永其壽,斕我延洪之祚,為今持正之師,再振玄門,彼此皆一。時也爰頒鴻渥,後先豈二理哉。宜進號以追崇,尚傳規于不朽。其長春演道主教真人邱處機可加贈長春全德神化明應真君,主者施行。至大三年二月日。
上天眷命皇帝聖旨:佑于一德,天惟顯思,作者七人,道之行也,如辰樞之運元造,如璣衡之契靈儀,誰之子,象帝先,盡老氏、關尹之妙,無不為,將自化,行東萊、西陝之問。或遁跡于塵區,或棲身于環堵。迨際皇元之興運,親承聖祖之眷知,嘉猷敷陳允矣濟時之具,玄機沖寂超乎與天為徒,莫不窮師友之淵源,咸已詣霄晨之闡域,闡乃宗規之舊,繁予藩邸之賓,弘才偉學以相承,景既靈棋之荐格,其加顯級以賁真風。除主教邱長春別示旌也不,餘仰主者一例施行。
丹陽抱一無為真人馬釭可加贈丹陽抱一無為普化真君。
長真雲水蘊德真人譚處端可加贈長真凝神玄靜蘊德真君。

長生輔化明德真人劉處玄可加贈長生輔化宗玄明德真君。

玉陽體玄廣度真人王處一可加贈玉陽體玄廣慈普度真君。
廣寧通玄太古真人郝大通可加贈廣寧通玄妙極太古真君。
清靜淵貞順德真人孫不二可加贈清靜淵貞玄虛順化元君。
右付玄門演道大宗師掌教凝和持正明素真人苗道一收執,準此。至大三年二月日。
上天眷命皇帝聖旨:昔賢有言,盡忠于君,致孝于親,歸誠于天,敷惠于下,有才以濟其用,有學以裕于人,秩可列于仙階,道可弘于當世。清和妙道廣化真人尹志平,襟神洞廓,丰格高嚴,褐衣為山澤瘦非謂之悴,寰服為廟堂相非謂之通,泛然應物以無方,捷若循機而有永,入長春之室教仍主于長春,全靈極之真象宛符於靈極,示真規于四遠,膺禮眷于三朝。粵有嗣師,載恢玄躅,其頒異數,以進嘉稱。於戲,弱水蓬萊歸渡不煩於舟楫,吉雲颼景方羊或駐于旌麾。可加贈清和妙用廣化崇教大真人,主者施行。至大三年二月日。

上天眷命皇帝聖旨:道德正宗屢傳於賢裔,儒玄最學問出于熙宸。屍教典長春,冠冕登瀛之列,而躬膺睿眷,綱維寧極之規,宜進秩以宗承,示輸誠于景嚮。真常上德宣教真人李志常,清文映世,高行絕人,擒述作之華于檜禳之表,廓神明之應于視聽之問,璞不雕鐘,行不壓異,幹以淳粹,含以虛無,繩繩兮其可名哉,縞縞乎不可尚已。號其顯界,制則特頒,以為全真奕葉之光,以慰賢師累章之請。於戲,科盛揚於寶岌,千劫而繼太晨君,實燦結于春華,再傳而得誠明子。可加贈真常妙應顯文弘濟大真人,主者施行。至大三年二月日。
上天眷命皇帝聖旨:無為之宗是謂之道,至公之器莫重于名。蓋景範清彝為人所慕,而華軒驚冕匪樂之全,跡已著于生平,禮盍頒于眷渥。通玄弘教披雲真人宋德方,玄機蚤悟,秘學窮探,澡雪其心,不以纖私.自晚,濛鴻其化,不以小善自矜,德全而才不形,量廓而物無礙,倡仙居而馭真伯,咸稱席上之珍,乘颼忽而歷崑崙,動應環中之數,勉從所請,庸會其元。於戲,歲計而功有餘,疇繼庚桑之偉躅,神凝而物不癘,尚徽姑射之豐年。可加贈玄都至道崇文明化大真人,主者施行。至大三年二月日
上天眷命皇帝聖旨:唐虞至治,有開奕世之規,箕穎外臣,允契登瀛之選,蓋天之生材不虛其用,而道之傳叔在得其人。粵昔長春,遭逢聖祖,芝脖遠頒于東土,颼輪旋扈于西征,或後或先,在左在右,碗然其志,凌冰霜而游太清,炳乎為文,挺圭璋而弘正紀,玄功吋立,師業益光,崇玆綠字之章,敦我朱藩之舊。於戲,祥麟儀鳳升乎能,幾見之絳境叢霄,殊渥不一,書止靈終,可駐顯號。其承除尹清和、宋披雲、李真常別議旌崇,餘仰主者一例施行。

趙道堅可贈中貞斕教主應真人。

宋道安可贈元明普照崇德真人。

夏志誠可贈無為抱道素德真人。

王志明可贈熙神資道葆光真人。

孫志堅可贈明誠體妙虛寂真人。
于志可可贈誠純復樸沖寂真人。
張志素可贈應綠扶教崇道真人。
鄭志修可贈通微復靜沖應真人。
鞠志圓可贈保真素朴靜應真人。
孟志穩可贈重玄廣德沖用真人。
張志遠可贈悟真凝化純素真人。
景志遠可贈體元抱德沖悟真人。
何志清可贈虛明淵靜守一真人。
楊志靜可贈洞虛得一玄通真人。
潘德沖可贈通玄妙道沖和真人。
右付玄門演道大宗師掌教凝和持正明素真人苗道一收執,准此。至大三年二月日。
維昔祖師長春邱真君,抱道懷德,深隱東萊,太祖皇帝聞風聘召,遠至雪山,禮遇優隆,玄風大振。迨世祖皇帝混一宇內,尤加崇敬,五祖七真,咸錫徽號。武宗皇帝褒以帝君、真君之封,十八大師普贈真人,可謂千古盛事矣。雖崆峒問道,河上談經,豈能專美於往昔哉。臣志玄生逢盛世,濫忝冠裳,頃年侍教主開玄大宗師孫真人於京師之大長春宮,得睹列聖詔書,謹錄鏝梓以示四方,使見聞之有悉知聖朝重道之美意云。
泰定元年正月望日,賜紫教門高士澄虛湛寂洞照法師臣劉志玄稽首頓首拜書卷末。

混元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聘,苦縣瀨鄉曲仁里人也。母孕八十一年,生於殷武丁之九年,歲在庚辰二月十五日。生而鬚髮皓白,故世稱為老子,指李樹為姓。歷殷至周,文王聘為守藏史,武王克殷,遷為柱下史,昭王時西入流沙,至幽王時復還中國。孔子嘗問禮焉,老子告孔子曰: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良賈探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退謂弟子曰:烏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綱,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增,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乎。老子見周衰,遂去之。至函谷關,關令尹喜善望氣,見紫氣浮關,知有聖人至,乃守關候之。遇老子駕青牛車將西度,關令尹請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五千餘言,授令尹而去,世莫知所終。今亳州太清宮即其故宅降生之地,京兆益座縣終南山宗聖宮即古樓觀授經處也。老子者,即太清太上老君之化也,唐高宗皇帝上尊號日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皇帝上尊號曰太聖祖高上大道玄元皇帝,宋真宗皇帝上尊號日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贊曰:維昔洞神,經傳十二。白鹿東來,青牛西逝。道法自然,玄之又玄。無象之象,先地先天。

東華帝君

帝君姓王,不知其名,世代地理皆莫詳。得太上之道,隱崑箭山,號東華帝君。復居五臺山紫府洞天,或稱紫府少陽君,後示現於終南山凝陽洞,以道授鍾離子。又按《仙傳拾遺》云:帝君蓋青陽之元氣,萬神之先也,居太晨之宮,紫雲為蓋,青雲為城,仙僚萬億,校錄仙籍,以稟命於老君。所謂王姓者,乃尊高貴上之稱,非其氏族也。斯言蓋得之歟。元世祖皇帝封號東華紫府少陽帝君,武宗皇帝加封東華紫府輔元立極大帝君。
贊曰:道繼玄元,教行率土。天近崑崙,雲橫紫府。神中之神,真中之真。長生有道,貽我後人。

正陽子

師姓鍾離,名權,字雲房,號正陽子,京兆咸陽人也。容貌雄偉,學通文武,身長八尺七寸,髯過於腹,目有神光。仕漢為將軍,兵失利,遁入終南山,遇東華帝君授以至道。後隱晉州羊角山,不與世俗接,東髮為雙髦,採懈葉為衣,自稱天下都散漢。道成,天真錫號太極左宮真人。翱遊人間,示現無常,世人往往遇之。嘗有頌云:生我之門死我戶,幾箇惺惺幾箇悟。夜來鐵漢細尋思,長生不死由人做。有詩文行於世。今終南山凝陽洞傳道觀,即遇東華帝君處,咸陽周曲灣正陽宮,即其故居也。元世祖皇帝封號正陽開悟傳道真君,武宗皇帝加封正陽開悟傳道垂教帝君。
贊曰:早遇東華,以道相接。日月雙髦,乾坤柵葉。花生玉蒂,樹長鉛枝。悠悠澧水,只似當時。

純陽子

師姓呂名巖,字洞賓,號純陽子,蒲州蒲圾縣永樂鎮招賢里人也,生於唐德宗貞元丙子四月十四日。年弱冠登進士第,未調,因暮春遊澧水之上,遇正陽子授神仙之道。後隱廬山修鍊成道,周遊人問,每稱回道士,或隱或顯,世莫能測。有詩云:捉得金精作命基,日魂東畔月華西。於中煉就長生藥,服了還同天地齊。嘗於那郭逆旅以枕授盧生,又於東鄰沈氏家作詩,以榴皮書壁,其靈蹤聖跡,載於書傳者,不可勝紀。世之言神仙者,必宗鍾呂,其所至處後,人皆建觀宇。有詩詞名《渾成集》,行於世。今永樂鎮大純陽萬壽宮,即其故居也。元世祖皇帝封號純陽演正警化真君,武宗皇帝加號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

贊曰:一劍橫秋,清風兩袖。道在亟三,丹成轉九。蒼梧北海,白雲帝鄉。甘河一滴,源遠流長。

海蟾子

師姓劉名操,字宗成,號海蟾子,燕山人也。年十六登遼之甲科,仕至上相。嗜性命之學,未究玄蘊,忽有道人來謁,師以賓禮延之,問其姓名,默而不答,惟索鸚卵十,金錢一,以金錢置按上,囊景疊十卵不墜。師歎曰:危哉。道人曰:公身命俱危,更甚於此。師復問曰:如何是不危底。道人乃斂鸚卵,金錢擲之於地,長笑而去。師於是頓悟,因夜宴,盡碎寶器,明日解相印,易道衣,佯狂歌舞,遠遊秦川。復遇前次道人授以丹訣,方知是正陽子也。師嘗有句云:拋離火宅三千口,屏去門兵十萬家。又有長歌云:醉騎白驢來,倒提銅尾樣。引箇碧眼奴,擔著獨胡瘦。自忘塵世事,家住葛洪井。不讀《黃庭經》,豈燒龍虎鼎。獨立都市中,不受俗人請。欲擁霹靂琴,去上崑崙頂。昊牛買十角,溪田耕半頃。種黍釀白嘐,便是神仙境。醉臥古松陰,閒立白雲嶺。要去即便去,直入秋霞影。師後以道妙授董凝陽、張紫陽,乃遁跡於終南、太華之問,不知所終。有詩文行於世。元世祖皇帝封號海蟾明悟弘道真君,武宗皇帝加封海蟾明悟弘道純佑帝君。

贊曰:勇脫金貂,力辭相印。秦川異遇,終南高隱。烏飛兔走,虎伏龍降。一卮仙耐,留待重陽。

重陽子

師姓王名嘉,,字知明,號重陽子,咸陽大魏村人也。母孕二十四月而生,生於宋徽宗政和二年壬辰十二月二十二日。始名中孚,字允卿,易名世雄,字德威,後入道改今名字。師美鬚髯,目大於口,身長六尺餘,氣豪言辯,膂力過人。通經史,善騎射。會中原多事,秦隴紛擾,師每有出塵之志,乃遷終南縣劉蔣村,創別業棲隱,置家事俱不問,放曠自適,常云:五曰日龐居士,如今王害風。金正隆四年己卯六月望日,於終南縣甘河鎮酒肆中遇二人,皆蓬首披氈衣,年貌如一。師見而異之,即時懇禮,其人徐曰:此子可教。遂密授以道妙。師有頌云:四十八上始遭逢,口訣傳來便有功。一粒金丹色愈好,玉華峰上顯殷紅。其所遇者,蓋呂純陽也。明年庚辰中秋日,於醴泉道中再遇前次二仙,師趨而拜之,欣然共飲酒肆。酒家叩問二仙鄉貫年姓,答曰:濮人也,年二十二。而不告其姓。復以秘訣五篇授師,俄失所在。大定元年辛已,師於終南縣南時村作穴居,名活死人墓,四隅各植海棠一株,人問其故,答曰:吾將來使四海教風為一家耳。癸未秋,棄活死人墓,與和玉蟾、李靈陽結庵於劉蔣。甲申秋,復遇劉海蟾於甘河鎮,飲以仙酣,故師有詞云:正陽的祖,又純陽師父,修持深奧,更有真尊。唯是叔海蟾,同居三島。師自是不復飲酒,但飲水而有醉容,口中作酒香,有詩云:醒來不飲塵中酒,達後惟傳世外杯。從此白雲隨地有,自然舉.步到蓬萊。乙酉春,題詩於終南山太平宮壁云:害風害風舊病發,壽命不過五十八。時有史處厚、劉通微、嚴處常相繼受學為弟子。丁亥四月二十六日,忽自焚其庵,人驚救之,師方舞躍而歌曰:茅庵燒了事休休,決有仁人卻要修。便做惺惺誠猛烈,怎生學得我風流。乃辭眾曰:我東方邱劉譚中尋馬去也。遂東出關,至閏七月十八日抵寧海州,會馬宜甫問答契合,乃築室於馬氏南茴,題曰全真,書一長歌云:堂名名號號全真,寂靜逍遙子細陳。豈用草茅遮雨露,亦非瓦屋度秋春。一問閒舍應難得,四假凡軀是此因。常蓋常修安在地,任眠任宿不.離身。有時覺後尤寬大,每到醒來愈憂親。氣血轉流渾不漏,精神交給永無津。慧燈內照通三耀,福注長生出六塵。自哂堂中心火滅,何妨諸寇積柴薪。全真之名蓋始於此。九月,邱長春自崑崙山來受學,譚長真抱疾而至,為弟子。十月,於庵鎖環百日,日以分梨十化警悟宜、甫夫婦。分梨十化者,師初鎖環之一日,以梨一枚與宜甫啖之,每六日賜芋、栗各六枚,至是月十一日,分梨為二塊,令宜甫夫婦共食之,後六日之芋、栗,旬日之梨,為常期也,其芋栗如初之數,梨則每旬例增其一,至於十旬而積數為五十有五,應天地生成之數,每與必以詩頌警悟之。次年戊子正月十一日啟環,二月宜甫棄家入道,王玉陽自牛仙山來禮師。晦日,師攜馬、譚、邱、王四師遊崑崙山,開煙霞洞居之。三月,郝廣寧受業於洞中。八月,師同弟子遷文登姜實庵,立七寶會。九年春,師同馬、譚、邱、郝四師回寧海,周伯通築庵請師居,名曰金蓮堂。重午日,宜甫妻孫氏詣金蓮堂出家。八月,就本堂立金蓮會。州人或欲寫師真師,左目右轉,右目左轉,老少肥瘠形色無定,竟不能狀。九月,至福山縣,立三光會。遂遊登州,登蓬萊閣,與眾觀海市。忽颳風起,人見師隨風吹入海中,久之復出,冠服皆如故,觀者異之,乃立玉華會,遂同馬、譚、邱三師至萊州,劉長生棄家從道。十月,達掖縣,立平等會。是月攜馬、譚、劉、邱四師遊汴梁,寓王氏旅邸。歲暮,師忽書一詞辭世,其末云:這回去也,一顆明珠無有價,正見真修,穩駕逍遙到岸舟。明年庚寅正月初四日,呼四師來前曰:吾今赴師真之約矣。復說頌云:地肺重陽子,呼為王害風。來時長日月,去後任西東。作伴雲和水,為鄰虛與空。一靈真性在,不與眾人同。言畢枕肱而逝。眾皆號慟,師忽開目起坐曰:何至於此,汝等學道猶未悟此耶。乃以秘訣五篇付丹陽,令遞相規益。遂書愒云:一姪二子一山恫,連余五箇一心雄。六明齊伴天邊月,七爽俱邀海上風。真妙裹頭拈密妙,睛空面上躡虛空。東西南北皆圓轉,到此方知處處通。書畢而化。初,師在登州時,太守紇石烈名邈待以師禮,臨別謂師曰:再會何時。師曰:南京。及師倦化,邈適除南京留守。又嘗指登州望仙門外畫橋,語人曰:他年逢何必壞。後一紀,太守何邦彥惡橋高峻而毀之。其未出關時,嘗自畫一三髻道者與松鶴共為一圖,付史風仙曰:留此待我他日擒得馬來以為勘同。後丹陽入關,風仙以畫像驗之,毫髮無異。其神妙若此者甚多。有《全真前後集》、《韜光集》、《雲中錄》、《分梨十化說》行於世。今甘河遇仙宮即遇披氈仙處,南時成道宮即活死人墓,大重陽萬壽宮即劉蔣故庵,汴梁大朝元萬壽宮即王氏旅邸,師登真處也。元世祖皇帝封號重陽全真開化真君,武宗皇帝加封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

贊曰:天挺異人,英邁蓋世。二士既逢,五篇斯秘。海棠四影,金蓮七花。水雲為伴,稽首東華。

丹陽子

師姓馬名釭,字玄實,號丹陽子,初名從義,字宜甫,寧海州人也,生於金大宗天會元年癸卯五月二十日。昆弟五人,師其次也,家饒於財,號馬半州。娶州人孫忠顯女,生三子。大定七年閏七月,宴於州人范明叔家怡老亭,酒酣賦詩,有醉中人扶之句。忽重陽布袍竹笠,冒暑而來,徑造其席,師問曰:奚自。重陽曰:終南特來扶醉人。師異之,取瓜與重陽食,重陽從蒂食起,師怪詢其故,重陽曰:甜向苦中來。又問姓名,曰:王害風。師復叩云:何名日道。重陽曰:五行不到處,父母未生前。師於言下有悟,談論甚相契合,請重陽還家而師之。於前時夢南園鶴飛處築庵以居重陽,重陽扁之日全真。十月朔,重陽於庵鎖環百日,日示師以分梨十化,夜與師密談道妙。次年戊子正月十一日,重陽出環。二月初八日,師悉以家事付三子,出家學道,重陽為易今名字。九年己丑十月,師從重陽遊汴梁,寓王氏旅邸。庚寅正月初四日,重陽以五篇秘訣授師而逝,師遂頂分三髻以象師名。師與譚、劉、邱三師舉重陽仙蛻葬之於,時壬辰歲也,乃一新故庵,題日祖庭。十四年甲午中秋,師與譚、劉、邱三師宿秦渡鎮真武廟,月夜各言其志,師日國貧,譚曰國是,劉日圈志,邱日闕閒。翌旦乃別,長真、長生遊洛陽,長春隱墦溪,師返祖庭,鎖環而居,至十八年戊戌八月朔出環。明年正月遊華亭縣,李大乘延師事之,二月望於其家同居環百日出,師活環外枯林擒樹一株。二十年春至京兆,趙蓬萊施宅為庵,師復居環百日出,復歸祖庭。二十二年四月,東回寧海,道經濟南,有韓淘字清甫者,禮師請益,師曰:夫道以見性為體,養命為用,柔弱為本,清冷為基,自然滅情於虛,寧神於極,不出戶庭而妙道得矣。至州居金蓮堂,堂有鹹苦井不可食,師呎之,變為甘泉,嘗有聯句云:水中焰迸三丹結,火裹蓮生一性圓。學道男兄無我相,修真烈士沒人情。如此語甚多。二十四年癸卯,下元文登人請師主醮,眾睹重陽現於空際白龜之上。晦日,遊城北之三教堂,時門弟子咸集,忽鄘州王道師抱琴至,師乃援筆作《歸山操》示眾云:能無為兮無不為,能無知兮無不知,知此道兮誰不為,為此道兮誰復知。風蕭蕭兮木葉飛,聲嗷嗷兮鴉南歸,嗟人世兮日月催,老欲死兮猶貪癡。傷人世兮魂欲飛,嗟人世兮心欲摧,難可了兮人問非,指青山兮當早歸。青山夜兮明月飛,青山曉兮明月歸,饑餐霞兮渴飲溪,與世隔兮人不知。無乎知兮無乎為,此心滅兮那復為,天庭忽有雙華飛,登三宮兮遊紫微。蓋示其歸真之意也。遂至萊陽,居遊仙宮。十二月二十二日,重陽仙誕,師致醮畢,與諸弟子夜話,至二鼓,忽風雨大作,迅雷一聲,謂弟子曰:吾今赴仙會堂歸去也,作箇快活仙。汝等欲作神仙,須要勵修功行,縱遇千魔百難,慎勿退惰。言訖端坐而逝。是夜神游郭復中、劉錫家,各留一頌,次日方知師仙化矣。有《金玉》、《漸悟》、《行化》、《成道》、《圓成》、《精微》文集六,《語錄》一,行於世。今萊陽縣遊仙宮,即師登真之所也。元世祖皇帝封號丹陽抱一無為真人,武宗皇帝加封丹陽抱一無為普化真君。
贊曰:夢鶴投機,食瓜有省。十化入心,三髻在頂。春回枯木,井化甘泉。雷轟風動,白雲青天。

長真子

師姓譚名處端,字通正,號長真子,寧海人也,初名玉,字伯玉,生於金太宗天會元年癸卯三月朔。幼墮井,坐水上無驚,復遇火不怖,人皆異之。年十五有志於學,作《蒲萄篇》已膾炙人口。嘗因醉外途中,遇雪感風痺之疾,太定七年秋,聞馬宜甫師事重陽,師遂棄妻詣全真庵禮重陽,願為弟子。時夜寒甚,爐鼇清玲,殆不可忍,重陽遂展足令師抱之,少頃汗流被體,如外飯中。日一起,重陽以盥洗餘水,令師盥面,於是宿疾頓除,鬚眉儼然。師乃拜禱重陽,求道之日用,重陽遂授以四字秘訣,又贈以詞,有達真譚玉之.語,為改今名字。九年冬,重陽遊汴,師同馬、劉、邱三師侍行,寓王氏旅邸。明年庚寅正月初四日,重陽仙去,師與三師舉仙蛻西葬劉蔣,廬於墓側三年。十四年秋,師東出關,居洛陽朝元宮,後遊河朔獲嘉縣,居府君廟之新庵。一日,師鎖庵往衛州,至夕廟官溫六見庵中火光,窺見師擁火而坐,廟官驚,遣人趨州求師,師在州之北關旅邸中臥猶未起,及還庵,火燼尚未滅。十五年,師游磁州二祖鎮,遇一醉徒問師:爾從何來。未及應。遽以拳擊師口,齒折血流,而容色愈和,吐齒握手中,歌舞而去。市人見者皆怒,使訟於官,師但云:彼醉耳。時丹陽在關中,聞而讚之之曰:一拳消盡平生業。十六年,上洛州白家灘,一農夫病累月,治療無方,夢一道者與之紅藥服之,覺而疾愈。次日見師,愕然曰:此即夢中賜藥之師也。欲謝之,師不顧。二十一年,復西遊,寓華陰純陽洞,示眾:六年滅盡無明火,十載修成換骨丹。湛湛虛堂無堅礙,已知跳出死生關。復遊洛陽,於朝元宮之東得隙地數畝,築庵居之'。二十五年乙巳四月朔,令門人預營葬事,遂書《行香子》云:交泰一聲雷,進出靈光,萬道輝龍遇迅雷。重脫殼,幽微射出,金光透頂,飛一性,赴瑤池。得與丹陽相從,隨顯現,長真真妙理無為。湧出陽神,獨自歸。書畢而逝,異香凝室者數日。有《水雲集》行於世。今寧海棲霞觀即故居,洛南朝元宮乃師登真之所也。元世祖皇帝封號長真雲水蕩德真人,武宗皇帝加封長真凝神玄靜蘊德真君。

贊曰:抱疾求師,雪寒無寐。春生兩足,道光夜焚猾拙,曉外衛州。縿鸞跨鶴,掉臂瀛洲。

長生子

師姓劉名處玄,字通妙、號長生子,東萊之武官莊人也,生於金熙宗皇統七年丁卯七月十二日。事母以孝聞,誓不婚宦,視外物恬不介意,屢欲出家,母未之許。大定九年二月,忽睹鄰居壁問人所不能及處書二頌,墨跡尚新,不留名姓,其末句云:武官養性真仙地,須有長生不死人。師見其筆力道勁,疑異未能央。九月,重陽與馬、譚、邱三師至東萊,師往迎拜之,重陽顧而笑曰:壁間墨痕,汝知之乎。師於是傾誠乞為弟子。重陽見其神釆不草,歎曰:松之月,竹之雪,故不受於黃塵。乃贈以詩,為立今名字,時弱冠之年也,從重陽遊汴。明年春,重陽仙去,師與馬、譚、邱三師藏仙蛻於劉蔣,廬於墓側三年。甲午秋,乃摑跡京洛,心灰益寒,形木不春,人餽則食,人問則答。十八年秋,遷居洛城東北雲溪洞門人為鑿洞室,忽得石井,眾方駭異,師笑曰:不遠數尺更有二井,此乃我三生前修鍊處。鑿之果然。二十一年秋,東歸萊州,明年就武官故居建庵。明昌二年,附馬都尉僕散出鎮萊州,惑於讒毀,命尉司樂武節追捕下獄。俄市人見師於城南,與道友接談如常日,鄭押衙王受事亦見之,意師逃出,往視獄中,師方熟睡。二人驚駭,以所見白都尉,都尉方悟師為有道者,亟令出之,承安二年丁巳,章宗皇帝聞風聘召,問以至道,師對曰:至道之要,寡嗜慾則身安,薄賦斂則國泰。上曰:先生廣成子之言乎。勁近侍館師於天長觀。明年三月,得旨還山,賜燼,固辭不受,動賜故居庵額日靈虛觀。泰和三年癸亥正月,東京留守劉昭毅、定海軍節度使劉師魯來禮師問道,師曰:公等皆當代名臣,深荷顧遇,吾將逝矣,不足為公等友。復示頌云:正到崢嶸處,爭如拂袖歸。我今須繼踵,回首返希夷。二公覽之愴然。二月初六日,嗚鼓集眾,告以去期,謂弟子曰:各善護持,毋生懈息。乃曲肱而逝。有《仙樂》、《太虛》、《盤陽》、《同塵》、《安閒》、《修真》文集六,及《道德註》、《陰符演》、《黃庭述》行於世。今洛陽長生萬壽宮即雲溪三井洞,武官靈虛觀即其故居,師登真之所也。元世祖皇帝封號長生輔化明德真人,武宗皇帝加封長生輔化宗玄明德真君。
贊曰:雪竹月松,迥出塵境。既悟三生,再得二井。紫姻橫洞,白雲繞漢。桓桓道武,前席謙之。

長春子

師姓邱名處機,字通密,號長春子,登州棲霞縣濱都人也,生於金熙宗皇統八年戊辰正月十九日。幼聰敏,日記千餘言。未弱冠即學道,隱崑箭山。大定七年,聞重陽道化,九月乃拜於寧海之全真庵。重陽贈以金鱗,遂為弟子,重陽為訓今名字。九年冬,從重陽遊汴梁,寓王氏旅邸。明年正月初四日,重陽仙化,師與馬、譚、劉三師舉仙蛻葬於劉蔣,廬墓二年。歲甲午秋,乃入墦溪穴居,日乞一食,行一簑,人謂之簑衣先生,晝夜不寐者六年。復隱隴州龍門山,苦行如墦溪時,遠方學者咸依之。大定二十八年二月,世宗皇帝召赴闕,問答稱旨,賜以巾冠,館于天長觀。夏五月,召見於長松島,問以延生之理,師對曰:惜精全神,修身之要,恭己無為,治天下之本。富貴驕娌,人情所常,當兢兢業業以自防耳。誠能久而行之,去仙道不遠。誕詭幻怪,非所聞也。上善其言。七月再召見於便殿,師剖析至理,上大悅。翼日賜上林桃,師不食茶果十餘年,至是取一枚啖之。應制進《瑤台第一層》詞。八月,得旨還祖庭,賜燼,禮辭不受。明昌二年辛亥,東歸棲霞,以故居為觀,勁賜額日太虛。泰和七年丁卯春,元妃施道經一藏,驛送太虛觀。貞祐二年甲戌冬,山東亂,帥府請師牒諭,所至皆投戈拜命,寧海、登二州遂安。四年春,金宣宗皇帝命東平監軍王庭玉召師,不赴。興定三年己卯,師居萊州昊天觀,時齊魯陷宋。八月,宋寧宗皇帝命大帥彭義賦召師,亦不赴。是歲元太祖成吉思皇帝在奈蠻國命侍-臣劉仲祿捧詔聘師,十二月仲祿至萊州,師慨然應命。明年庚辰正月,師遂起行,十八大師從。二月入燕城行省,館于玉虛觀。三月,進表陳情。四月,道出居庸關,忽遇群盜,皆稽首而退。十月,師至武川,進表使回曷刺捧詔促召。辛巳春,瑜嶺而北。七月,至阿不罕山,留弟子宋道安等九人立棲霞觀,率趙虛靜輩輕騎以行。壬午三月,上遣太師阿里鮮來迎,詔諭仲祿鎮海護從師來,勸萬戶播魯只以甲士衛師過鐵門,四月方達印土,見皇帝於大雪山之陽。上設二帳於御喔之前居師,以便訪問。十月望,上設庭燎,虛前席延師,問以王道。時太師阿海阿里鮮侍,師對以節慾乃修身之要,愛民為永國之方,及陳天道好生惡殺之意。上悅,命侍臣書之簡冊,其詳見于《慶會錄》。癸未二月辭歸,上勉留,三月復辭,制可,所賜備極豐腆,皆辭之,與諸弟子俱還,詔太師阿里鮮護師東歸,至阿不罕山棲霞觀,率棲霞弟子皆歸。甲申三月至京師,是月上遣曷刺傳旨:邱神仙至漢地,凡朕所有之城池,其欲居者居之。往迴事跡,見《西遊記》。行省請師住天長觀,自爾使者赴行宮,皇帝必問邱神仙安否,還必有宣諭語行省。又施瓊華島為觀,師命工茸之。乙酉春,師折梨花一枝與玄寧居士張去華曰:此男子之祥也。去華以瓶養之,至秋結實二十有四,果生一子,即明誠也。延祥觀有枯槐一株,師以杖擊之曰:枯槐再活。後槐復榮茂。九月,熒惑犯尾宿,宣撫王揖請師禳之,是夕熒惑退數舍。丙戌五月,大旱,行省請師祈禱,大雨三日。丁亥五月,詔以瓊華島為萬安宮,改天長觀為長春宮,賜師金金虎符,主領天下道教事,‘特旨鐲免道門差稅。六月二十三日,雷雨大作,太液池南岸崩,北口山摧,師聞而笑曰:山摧池枯,吾將與之俱乎。七月初九日,師陞寶玄堂示眾以生死事,復曰:教門用力,大地塵勞,心地下功,全拋世事,各宜精進,毋使虛度。時光正法難遇道教事,尹志平、李志常相繼主之,遂書頌云:生死朝昏事一般,幻泡出沒水長閒。微光現處跳烏兔,玄量開時納海山。揮斥八絃如咫尺,吹噓萬有似機閒。狂辭落筆成塵垢,寄在時人妄聽間。畢,歸葆光堂端坐而逝。有《墦溪》、《嗚道》文集,《西遊記》行於世。今棲霞縣太虛觀即其故居,墦溪長春成道宮即修真之處,京師大長春宮即登真之所也。元世祖皇帝封號長春演道主教真人,武宗皇帝加封長春全德神化明應真君。

贊曰:巍巍長春,一簑煙雨。繙溪六年,雪山萬里。洪範丹書,為王者師。玉符金虎,演道明時。

玉陽子

師姓王名處一,字玉陽,號介陽子,寧海東牟人也,生於金熙宗皇統二年壬戌三月十八日。母夢丹霞被體而生,七歲無疾死而復甦,由是知死生之事。嘗山行,遇一老蒲坐石上與之語,又聞空中人自稱玄庭宮主,自是若有所得,人不能知。弊衣赤腳,歌舞於市,人以為病。或謂非病,強加以巾冠而妻之,師不可。大定戊子二月,聞重陽至州,師往迎拜,請為弟子,重陽為訓今名字,從居崑箭山煙霞洞。其母周氏亦願出家,重陽訓名日德清,號玄靖散人。是秋,侍重陽回文登,居姜實庵。明年春,師辭居查山,重陽與馬、譚、邱、郝四師自文登歸寧海,道經龍桌,去查山二百餘里,時炎暑,重陽持傘,忽傘自手中飛去,未哺墜查山,師於傘柄中得詩一首,并介陽子三字,因以為號。後居雲光洞九年,志行確苦,嘗俯大壑,以一足歧立,人稱為鐵腳仙。遨遊齊魯,大著神異,度人逐鬼,踏盜碎石,出神入夢,召.雨搖峰,烹雞降鶴,起死噓枯,一方千里,聳動嚮化。金世宗皇帝聞其名,二十七年丁未召赴闕,問以衛生為治,師對曰:含精以養神,端拱以無為。凡所應對,大副宸衷,館於天長觀。久之,有嫉惡師者,召師飲而鳩之,師預戒其徒鑿池灌水以俟。師至彼,持杯盡飲曰:吾貧人也,嘗從人丐食,今幸見招,願罄餘酒,以盡若歡。酌之,又盡飲。歸,浴池中水皆沸個,惟鬚髮盡脫,不能受冠。上聞之,即遣使窮治其事,問至再三,師終不告,惟曰:某素無取仇人者,良由得疾致然。使者以師言回奏,上益嘉歎。明年戊申春,詔建修真觀居,師即求還山侍親,上從之,所賜燼悉委去。是歲上不豫,十二月再召,師對使者曰:吾恐不及再睹天顏矣。己酉正月初三日至京師,世宗崩已二日矣,嗣君留師為先帝主醮而歸。承安二年丁巳七月,章宗皇帝召至便殿,問答稱旨,眷遇至渥。翼日詔賜金冠紫衣,號體玄天師,館之崇福觀。戊午夏,奏母玄靖年九十,乞侍養,上允,厚燼之,師乃東歸。泰和元年辛酉、三年癸亥,兩奉詔設醮于亳州太清宮,度道士千餘人。是年七月二十五日,師母玄靖逝。七年春,師居聖水玉虛觀,元妃驛送道經一藏。泰安元年己巳七月,孛水魯參政請居北京華陽觀。庚午,居薊州玉田縣,謂其徒曰:若聞空中劍循擊撞聲乎,北方氣運將新,生齒必有罹其毒者。是歲天兵果南牧。貞祐四年,文登人請居天寶。明年丁丑四月二十二日,沐浴衣冠,拜上下四方畢,端坐留頌而逝。有《雲光集》、《顯異錄》行於世。今寧海聖水玉虛觀即其故居,文登天寶觀乃師登真之所也。元世祖皇帝封號玉陽體玄廣度真人,武宗皇帝加封玉陽體玄廣慈普度真君。

贊曰:奇哉玉陽,顯異具載。石上談玄,空中飛蓋。星輝帝座,水沸春池。金冠既錫,拂劍東歸。

廣寧子

師姓郝名大通,字太古,號廣寧子,寧海人也,生於金熙宗天眷三年庚申正月初三日。家財甲一州,事母孝,偷然有出塵志。好讀《易》,洞曉陰陽術數之學。慕季主、君平,隱於卜筮。大定七年丁亥秋,重陽至寧海,遊行於市,見師言動不凡,思有以感發之。一日至卜肆,背肆而坐,師曰:請先生回頭。重陽曰:君何不回頭耶。師悚然驚異。重陽去,師即閉卜肆,至馬氏南園全真庵中謁重陽請教,重陽授以二詞,師大悟,不覺下拜。以有母老,未即入道。明年戊子,母捐館。三月,師乃棄家入崑箭山煙霞洞受業為弟子,重陽納之,訓名璘,號恬然子。乃解袖衣,去其袖而與之曰:勿患無袖,汝當自成。師自攜瓦罐乞食,未幾辭重陽,去與玉陽子俱隱查山。後玉陽以師不立苦志,忠告而勸激之,師遂西訪四師。四師方廬於重陽墓,普禮終,師欲與同處,譚長真激以隨人腳跟轉之語,明日即東還,至岐山遇神人,為改今名及今號。十三年癸巳,度大慶關,遊趙、魏問。十五年乙未,坐沃州橋下,不語不動,河水泛溢,亦不少移,人績則食,不績則已,雖祁寒酷暑,兀然無變,如此者六年。其族屬親戚來視之,師皆不答,有所贈亦皆不受。二十二年,師至真定,升堂演道,聽者常數百人。復過灤城,又與神人遇,受以《大易》秘義。明昌元年庚戌秋,還寧海,一日遽索紙筆,揮染疾若風雨,成《易圖》三十三,皆天人之蘊,昔賢所未發者。師嘗於天長預告侯子真以火,恩州夜入王鎮國之夢,言人事之悔吝吉凶,無不驗者。大定元年乙巳,戒門人營冢,預告去期,至崇慶元年壬申臘月晦日,無疾端坐留頌而逝,有《太古集》、《心經解》、《救苦經解》及《示教直言》行於世。今寧海先天觀即師登真之所也。元世祖皇帝封號廣寧通玄太古真人,武宗皇帝加封廣寧通玄妙極太古真君。
贊曰:賣卜人問,回頭已早。瓦觀納衣,語默皆道。雲迷查洞,水繞石橋。《易圖》一卷,千古寥寥。

清冷散人

仙姑姓孫名不二,號清爭散人,寧海人也,生於宋徽宗宣和元年己亥正月初五日。父曰忠顯,母夢六鶴飛舞於庭,一鶴飛入懷中,覺而有娠,乃生仙姑。性聰慧,嚴禮法,長適州之馬宜甫,即丹陽先生也,生三子,日庭珍、庭瑞、庭珪。大定七年閏七月,重陽抵寧海,築全真庵於南園。十月朔,重陽於庵鑽環。明年正月十一日出環,仙姑夫婦悟分梨十化之教。二月初八日,宜甫棄家從道。九年重五日,仙姑詣金蓮堂,師重陽出家。重陽乃贈以詩,為立今名號,遂授以道要。其冬,重陽攜馬、譚、劉、邱四師遊汴梁。明年春,聞重陽仙化,四師舉仙蛻歸終南之劉蔣,仙姑就金蓮堂居環。大定十五年-夏,仙姑西入關,致醮祖庭,未幾即出關,遊洛陽,居風仙姑洞,接引弟子甚眾。二十二年壬寅十二月二十九日,忽沐浴更衣冠,問弟子天氣早晚,對曰:卓午矣。遂援筆書《卜算子》云:握固披衣候,水火頻交媾。萬道霞光海底生,一撞三關透。仙樂頻頻奏,常飲醞酬酒。妙藥都來頃刻問,九轉丹砂就。書畢,謂弟子云:吾今歸矣,各善護持。乃趺坐而化。時丹陽在文登七寶庵,忽拂衣起舞,歌《醉仙令》,謂門人曰:今日有非常之喜。眾叩其故,丹陽曰:孫仙姑今日已仙去。明年春,報者至,云仙姑於是日返真於洛陽矣。有詩詞行於世。元世祖皇帝封號清爭淵貞順德真人,武宗皇帝加封清今淵貞玄虛順化元君。

贊曰:離俗超塵,探玄究妙。鐵板尋真,荒籬靈照。九還功就,幾載坐忘。蓬萊歸路,笑倒丹陽。

金蓮正宗仙源像傳竟

金莲正宗记-元-秦志安

金蓮正宗記

經名:金蓮正宗記。五卷。元檸棵道人秦志安編。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譜錄類。參校本:《重刊道藏輯要》本。

目錄

卷一

東華帝君 正陽鍾離真人 純陽呂真人 海蟾劉真人

卷二

重陽王真人 玉蟾和真人 靈陽李真人

卷三

丹陽馬真人

卷四

長真譚真人 長生劉真人 長春丘真人

卷五

玉陽王真人 廣寧郝真人 清靜散人

金蓮正宗記序

道無終始,教有後先。或曰:道與教不同乎。曰:不同。湛寂真常道也,傳法度人教也。道之為體,雖經無數劫,未嘗少變。教之為用,有時而廢,有時而興。或曰:教之興也,自何而始。曰:軒轅黃帝鑄鼎之後,乘火龍而飛升太虛,然後知有長生久視之說。雖有其說,知而行之者七十二人而已。下逮殷王武丁之世,老君示現於瀨陽,東臨魏關,西度流沙,演化者九百九十六歲,乃跨白鹿,昇蒼檜,超碧落,遊玉京。雖有如此顯異,而人猶顏頂而未知信向也。及漢天師張靜應之出世也,親受正一法錄,戰鬼獄而為福庭,度道士而為祭酒,其教甚盛,化行四海。繼之以寇、昊、杜、葉,袪妖馘祟,集福禳災,佐國救民,代天行化,歷數十世,宮觀如林,帝王崇奉。及正和之後,林天師屢出神變,天子信向,法教方興,而性命之說猶為沉滯而未之究也。及炎宋之訖錄,挺生重陽,再弘法教,專為性命之說,普化三州,同歸五會,以金蓮居其首,束遊海上,度者七人,以柔弱謙下為表,以清靜虛無為內,以九還七返為實,以千變萬化為權,更其名曰全真,易其衣而納甲。逮我長春子丘神仙受皇帝之宣,應陰山之聘,勸之以臧酒色,戒之以少殺戮,一言愷切,萬國生春,救億兆於鼎鑽刀鋸之間,人心歸向者,如百川赴海而莫之能禦也,牧堅堯童咸知稽首,束夷西戎皆詠步虛,家家談道德之風,處處講希夷之說,懶衣髦髻雲連乎道路之問,琳宇瑤壇星布乎山澤之下,自軒轅以來,教門弘盛未有如今日者。是教也,源於束華,流於重陽,派於長春,而今而後滔滔溢溢,未可得而知其極也,故作《金蓮正宗記》。時太歲辛丑平水長春壺天述。

東華帝君

帝君姓王氏,字玄甫,道號束華子。生有奇表,幼慕真風,白雲上真見而愛之曰:天上謫仙人也。乃引之入山,授之以青符玉篆、金科靈文、大丹秘訣、周天火侯青龍劍法。先生得之,拳拳服膺,三年精心,盡得其妙。遂退居於崑箭山煙霞洞,頤神養浩。久之結草庵以自居,篆其額日束華觀,韜光晦邊百有餘年,而人未之知也。後徙居代州五臺之陽山中,今有紫府洞天,山下有道人縣。在人間數百歲,殊無衰老之容,開闡玄宗,發揮妙蘊,陰功濟物,玄德動天,故天真賜號曰束華帝君,又曰紫府少陽君。授度門人正陽真人鍾離雲房,嗣弘法教。所有聖遠不能具#1述,全真之道,由此濫#2觴,故立之以為全真第一祖也。

賢曰:帝君之仙名如此其赫煥,道價如此其高大,何故不見犯於《漢史》,鄉里世族、年代行藏如此其點暗也。僕應之曰:仙道多隱,非垂世立教之急務,故史官滅裂逸漏而不書,兼儒家之所惡言者也,年歲深遠,碑刻泯滅,由是不得而詳焉。且兩漢四百年問,幽人隱士不可勝計,豈數千快故紙能盡錄之乎。且全真之道醞釀久矣,自太上傳之於金母,金母傳之於白雲,白雲傳之於帝君,天其意者,將以此一枝大教付於若人,豈草草學者之所能負荷哉,鈴自紅霞丹景中精選其可以為群仙領袖者,然後挺於下方。其初降也,豈無奇蹤異跡,輝天晃地者哉,蓋隱而不錄,史官之忌也,故於傳尾諄諄而明言之,庶幾學者讀之有所歸過焉。詩云:隱隱龍樓靄瑞霞,風流紫府少陽家。崑崙高聳光千丈,初放全真第一花。

正陽鍾離真人

謹按《廬山金泉觀記》云:曾祖諱朴,祖諱守道,父諱源,當後漢末年,皆據要津,有功於國,世濟其美。先生諱權字雲房,號正陽子,京兆咸陽人也。少工文學,尤喜草聖,身長八尺七寸,髯過臍下,目有神光。仕至左諫議大夫,因表李堅邊事不當,謫為南康知軍。漢滅之後,復仕於晉。及武帝時,與偏將周處同領兵事,屨出征討,已而失利,逃於亂山,不知所往。偶見老氏者流,問而不語,但舉手而指束南,公遽往焉。行六七里,峰巒峭拔,松梧參差,中有樓閣金碧炫懼,二青衣應門而立,揖而問曰:此何方也。對曰:紫府少陽君之所居,束華帝君之別業也,吾師侯君久矣。遂延入館中,拜見帝君。方談笑問,童子報云:客仙至矣。帝君出門迎三仙客,鍾離自牖窺之,見一仙人身長八尺,青衣練帶,草履雲冠,神目如電,堂堂乎哉。次一人素袍大袖,結於頸後,橫握鐵笛。次一人容貌魁梧,挂絳紅袍,頂華陽巾,跨蒼毛虎,橫按竿枝。遂邀三仙入於別館,進酒果肴撰,語笑誼譁,聞於館外。青衣.曰:多少紅塵客,何由到此來,洞門無鎖鑰,今日為誰開。眾仙皆笑曰:昔為鐵衣子,今逢達道人。又云:奈何壯士侵莊上耶。鐵笛仙曰:紫府少陽家,龍樓靄瑞霞,滿斟千日酒,常阮四時花。跨虎仙曰:親指蓬萊路,何須更問津。神仙知有分,幸矣拜高真。帝君答曰:偉矣青雲器,相逢一解顏。丹臺元有籍,聊謫在人問。眾仙皆醉,命駕言歸,帝君送之,各跨鸞鳳冉冉而入於雲中。帝君遂回,復與鍾離談玄終日,情愛深密,甚於素交。遂授之以赤符玉篆、金科靈文、大丹秘訣、周天火侯、青龍劍法,公服膺受教,一聞千悟。既盡其妙,辭而下山,椎髻布衣,積行救人,調神鍊氣,變化無常。至唐文宗開成年問,因遊廬山,遇呂公洞賓,授以天遁劍法,自稱天下都散漢。後隱居於晉之羊角山,天真賜號日太極左宮保生真人。曾於邢州開元寺觀音殿後題詩二絕,筆勢飄逸,有龍飛之狀,其詩曰:得道真仙不易逢,幾時歸去願相從。自言居處連滄海,別是蓬萊第一峰。又云:莫厭追歡語笑頻,尋思離亂可傷神。閒來屈指從頭數,得到清平有幾人。宋朝劉從廣於皇祐四年九月九日立石刊勒。又有頌云:見錢如患真仙子,遇色如儼大丈夫。養氣氣如龜喘息,煉形形似鶴肌膚。生我之門死我戶,幾箇惺惺幾箇悟。夜來鐵漢細尋思,長生不死由人做。又撰《真仙傳道集》泊《靈寶畢法》,授於呂公,言天地造化陰陽交泰內丹養命之道,秘於玄都寶藏,以為萬世龜鏡。此後復歷廬山,登三級紅樓,冉冉而昇空矣,乃五月二十日。

贊曰:道不可以虛妄得,仙不可以詐偽成,惟貴夫真功實行也。觀正陽子之未遇,但鐵衣武夫耳,及其拜束華帝君之後,分玉篆以通天,按金科而動地,鑄劍而青龍入匣,燒丹而紫鳳朝元,養氣而喘息如龜,煉形而肌膚似鶴,自漢歷唐五百餘歲,止度一純陽老仙而已,甚矣哉,人之難化也。乃遊廬山,登三級紅樓,冉冉然飛上太虛。自爾以來,全真教法漸有綸緒,故可以為金蓮正宗第二祖也。詩云:鐵笛曾聞跨虎仙,金丹親向帝君傳。臨行付與純陽子,三級紅樓上碧天。

謹按《岳州青羊觀石壁記》云:曾祖諱景,仕至翰林學士、金紫光祿大夫,祖諱獻,位至河南府尹,父諱渭,禮部尚書。先生諱巖字洞賓,蒲州蒲圾永樂人也。唐德宗興元十四年丙子四月十四日生於林禽樹下,至唐文宗開成元年丁酉歲擢進士第,年二十有二歲也。龍姿鳳目,鬢眉疏秀,美鬚髯,金水之相,頂華陽巾,服逍遙衣,狀貌類張子房、太史公之為人。後任五峰廬山縣令,因暇日遊廬山之勝跡,偶與正陽先生相遇,一話一言之問,心與心契密,受大道天遁劍法、龍虎金丹秘文,賜號純陽子。由是之後,休官棄爵,專心向道,師資膠漆,未嘗暫離。俄而之問,仙人數輩特邀先生束赴蓬萊之,會。呂公泣下,拜啟師真:雲車束邁,何日言歸。遂以詩檮之曰:功滿來來際會難,又聞束去幸仙壇。杖頭春色一壺酒,頂上雲鑽五嶽冠。飲海龜兒人不識,燒丹符子鬼難看。先生去後身須老,乞與貧儒換骨丹。正陽答云:金丹一粒定長生,須向真鉛鍊甲庚。火取南方赤鳳髓,水求北海黑龜精。鼎鑽四季中央合,藥運三元八卦行。齋戒與君成九轉,一丸入腹鬼神驚。詩畢遂去。自是之後,呂公隱於市崖,或貨丹而救疾苦,或賣墨以惠貧窮,積功累行,以至成真,神化無方,或隱或顯,多遊蒼梧、南越之問,嘗有詩云:朝遊南越暮蒼梧,袖有青蛇膽氣廳。三入岳陽人不識,高吟飛過洞庭湖。又宋政和問,洛陽上清官題詩二絕曰:吾來兩次謁三清,四大蒼生眼不明。今日卻歸塵外去,五雲深處指神京。又云:五雲深處是吾鄉,四大皆非不可常。今日不知身是客,來朝只在這邊傍。又於戊子歲中秋西京察判宅有道者來謁,閤人阻難之問,已在堂上巍然而坐,曰:願乞斗酒。察判賜之,一飲而竭。仍索素絹三尺,以酒嚶之,搏入瓶中,不辭而去。急令追之,已失所在‘。探瓶中展絹而視之,上有畫像,與先生狀貌無別,神清骨秀,耳出三毫。後有二絕云:飲酒須當百十杯,養壽河清千萬迴。至道日新通事塞,玄開早放地中雷。又云:千古閻浮自在身,唯然上善可開陳。幾多念念承予教,隔在問浮寄下真。後題日純陽子。宋宣和問,泰山岱嶽觀石壁問題一聯云:昔年留字識曾來,事滿華夷褊九垓。後因雷雨大作,蛟龍戰國,山勢崩,唯先生墨跡儼然無損。後九十年再遊於此,復題一聯云:無奈蛟龍知我意,故留蹤跡不沉埋。又題一絕云:昔日曾遊此,經今九十春。紅塵多少客,誰是識予人。後書云回公作。隨方顯跡,不能備錄,平生述作數百篇,目之日《傳劍集》。飛騰變化,接引者不知其數。後遊歷鄂州,昇黃鶴樓冉冉飛昇,日當卓午五月二十日也,市塵中人瞻仰企慕,但見隱隱入于雲中矣。

贊曰:自古得道神仙數甚多矣,然而鍾呂之名獨顯於世,雖樵童牧豎婦人女子皆知之者,何也,蓋慈悲之心,接物利生,無所不至,感人之最深耳。老松之精,無情之物也,猶且區區訓誨,使成無上神仙,況於人為萬物之最靈者乎。三入岳陽,佩丹篆千年之衍,重遊岱觀,誦《黃庭》兩巷之經,探南方赤鳳之精,奪北海黑龜之髓,一粒定超於物外,九還普散於人間,點石餅而作黃金,折柳枝而成白骨,餌之者回顏換質,遇之者起死回骸。百怪形潛,袖有青蛇之劍,九天詔下,身飛黃鶴之樓。故日名者天下之公器,不可以多得,其信然乎。詩云:三尺青蛇照膽寒,乾坤移向掌中看。一從黃鶴樓頭去,留與人閒換骨丹。

海蟾劉真人

先生姓劉,諱操,字宗成,號海蟾公,燕山人也。年一十六歲,以明經擢甲科,累遷至上相。平昔好談性命之說,然終不得其妙。一日一有道者來謁,邀坐堂上,以賓禮待之,問其姓名,默而不答,但自稱正陽子,願乞鸚卵十枚,金錢一文,安金錢於按上,而高累十卵,危而不墜。海蟾歎日:危哉。先生曰:相公身命俱危,更甚·於此。海蟾頓悟,先生乃收卵而藏之,擘金錢而棄之,遂辭而去。海蟾於是催設夜宴,佯托沉醉,以杯盤寶器俱擲於地而碎之,夫人洎#3兒女輩莫不怒責。比及朝退,猶未解顏,輒解印而辭官,佯狂歌舞。自述歌日:余綠太歲生燕地,憶昔三光分秀氣。卯角圓明霜雪心,十六早登科甲第。紆朱懷紫金章貴,各各綺羅輕挂體。而今位極掌絲綸,倏忽從前春一寐。昨宵家宴至三更,兄女夫人並待婢,被予佯醉撥杯盤,擊碎珊瑚珍玉器。兒女嫌,夫人惡,忘卻從前衣食樂。來朝朝退怒猶存,些兄小過無推托。因此事,方省悟,前有輪迴誰救度,退官納印棄榮華,慷慨身心求出路。遂易衣而道處於卑賤,以辱其形。又述一聯云:拋離火宅三千口,屏去門兵百萬家。厥後遠泛秦川,陶真於太華之前,遁跡於終南之下,頤精煉氣,以至成真。忽一旦於代州壽寧觀以墨水潑成龜鶴齊壽四字,納一丈餘,並自寫真於壁問,繼有西蜀成都府青羊宮以墨水潑成清安福壽四字,代州鳳凰山來儀觀潑成壽山福海四字,三處相隔不啻數千里,皆同日而書之,以表其神變無方耳。後題長篇詩云:醉騎白驢來,倒提銅尾嫌。引箇碧眼奴,擔著獨胡瘦。自忘塵世事,家住葛洪井。不讀《黃庭經》,豈燒龍虎鼎。獨立都市中,不受俗人請。欲擭霹靂琴,去上崑崙頂。昊牛買十角,溪田耕半頃。種黍釀白嘐,便是仙家景。醉臥古松陰,問立白雲嶺。要去即便去,直入秋毫影。隨代所顯靈跡甚多,不能具述,聊記其大槃云。

贊曰:甚矣,富貴之難拾也,春屬之難離也,苟有能拾而離之者,未有不登大羅而遊玉京者也.自古迄今,吾於海蟾先生見之矣。由進士科登燕國相,懷金章而恩霑九族,曳紫綬而名滿四方,一旦遇正陽子悟金錢之次破,歎累卯之終危,碎七寶而為塵埃,抵萬金而如糞壤,拋火宅者三千口,屏門兵者百萬家,辭官而狂舞市崖,納印而棲遲山野,煉氣於終南之下,陶真於太華之前,故能蹈水火以無傷,貫金石而罔礙,問騎紫鳳,手攜霹靂之琴,醉走白驢,腳踏崑崙之頂,潑墨而書成四字,化形而地隔千山,有以,見道不負人也。信矣,詩云:擊碎珊瑚不相燕,歸來高外白雲邊。彿琴直上崑崙頂,玲笑浮生盡小年。

金蓮正宗記卷之一竟

#1『具』字原作『其』,據《重刊道藏輯要》本(下簡稱《輯要》本)改。

#2『濫』字原作『溫』,據《輯要》本改。

#3『洎』字原作『泊』妝據《輯要》本改。

重陽王真人

先生諱中孚,字久卿。家世咸陽,最為右族,當劉蔣水竹煙霞爽愷之地,營起別墅,作終焉計。其為人也,骨木雄壯,氣象渾厚,眼大於口,髯過於腹,聲如鐘j面如玉,清風飄飄,紫氣鬱鬱,有湖海之相焉。膂力倍人,才名拔俗,蚤通經史,晚習弓刀。當廢齊阜昌問,獻賦春官,逢意而黜。復試武舉,遂中甲科。逮乎四十有七歲也,喟然歎曰:孔子四十而不惑,孟子四十而不動心,吾今已過之矣,尚且吞腥啄腐,紆紫懷金,不亦太愚之甚乎。遂辭官解印,黜妻屏子,拂衣塵外,類楚狂之放蕩焉。時正隆己卯四十有八歲也,甘河橋上過屠門,嗜氈根而大嚼焉,有二道者各披白氈,忽從南方偷然而來,煙霞態度,霄漢精神,觀厥眉宇,大抵相類。先生不覺驚起趨進,倪首前揖,相與語言皆出世語,滌塵漸垢,鐲膏剔盲,如醉而醒,如瘡而嗚,密授真訣,更名日矗,字日知明,號曰重陽子。既畢,指束方曰:汝何不觀之。先生回首而望,道者曰:何見。曰:見七朵金蓮結子。道者笑曰:豈止如是而已,將有萬朵玉蓮芳矣。言訖,忽失所在。由是之後,落魄不羈,乞食於市,短簑破瓢,眠冰外雪,有詩曰:四十八上始遭逢,口訣傳來便有功。一粒金丹色愈好,玉京山上顯殷紅。明年庚辰,有一道者同宿,月中乃言曰:吾居西北大山之中,彼問有人善於談演,《陰符》、《道德》尤所精通。聞君平昔好此二經,胡不相從,試往觀聽。先生躊躇未之能次,道者忽起,拋拄杖,乘風而去。左右求之,杳無音耗,茫然如有所失。比及中秋,過醴泉縣,再遇道者,趨而拜之,听然相邀入於酒館,共飲之次,問其鄉里,答曰:蒲圾永樂是所居也。又問年甲幾何,答曰:春秋二十有二。復問其族,默而不言,遂索毫楮書秘語五篇,使之詳讀。先生讀之數過,方悟妙理,戒之曰:天機不可輕泄。即令投之火中。道者曰:速往束海,丘劉譚中有一俊馬,可以擒之。言畢不知所在。其一篇曰:驀臨秦地,泛遊長安,或貨丹於市邑,或隱跡於山林,因循數載,觀見滿目蒼生,盡是兇頑下鬼。今逢吾弟子,何不頓拋俗海,猛悟浮囂,好餐霞於碧嬌之前,堪煉氣於松峰之下,斡旋造化,反覆陰陽,燦列宿於九鼎之中,聚萬化於一壺之內,千朝功滿,名挂仙都,三載殷勤,永鎮萬劫。恐爾來遲,身沉泉下。其二曰:莫將樽酒戀浮囂,每向塵中作繫腰。龍虎動時拋雪浪,水聲澄處碧塵消。自從有悟途中色,述意蹉跎不計聊。一朝九轉神丹就,同伴蓬萊去一遭。其三曰:蛟龍煉在火烽亭,猛虎擒來囚水精。強意莫言胡論道,亂說縱橫與事情。其四曰:鉛是汞藥,汞是鉛精,識鉛識汞,性住命停。其五曰:九轉成,入南京,得知友,赴蓬瀛。先生遂歸劉蔣,自構一庵,題其膀日活死人墓,又以紙牌立於墓上日王害風靈位,自作詩曰:活死人兮王嘉乖,水雲別是一般諧,道名喚作重陽子,譫號稱為沒地埋。來者路,不忘懷,行瓚須是挂靈牌。他日,又攜酒一壺立於路次,有道人呼曰:害風害風,將汝酒來。先生應聲,與之一飲而竭。卻遣先生以空壺就甘河中取水,令自飲之,其味極佳,真仙酣也。道人告曰:吾海蟾公也。言訖,忽失所在。自是以來,不復飲酒,但飲水而已,常有醉容,因述《虞美人》也:害風飲水知多少,因此通玄妙。白麻納襖布青巾,好模好樣真箇好精神。不須鏡子前來照,事事心頭了。夢中識破夢中身,便是逍遙達彼岸頭人。忽一日自焚其庵,鄰家爭來救火,先生但婆娑而舞,人問其故,答曰:三年之後別有人修。乃題詩曰:茅庵燒了事休休,次有人人卻要修。便做惺惺成猛烈,怎生學得我風流。大定七年四月二十六日,迤邐束邁,經過咸陽,自畫一幅,作三髻道者,青松鬱棲,白雲繚繞,仙鶴婆娑,有出塵之格。見史風仙,欣然贈之曰:待我他日擒得馬來以為勘同。又過洛陽,謁上清宮,題詩於壁問曰:丘譚王風捉馬劉,崑崙頂上打玉毬。你還搬在寰海內,贏得三千八百籌。束海衛州見蕭真人,頗有仙風道骨,深欲提挈,盤桓數日,話不相投,贈之驀山溪曰:真人已悟,四海名先到。只為有聲聞,卻隔了玄元妙道。可憐仙骨,落入鬼形骸,一般衰,一般老,空想一般了。豈知玄妙,剛把身心傲。度日若聾盲,誚不識丹砂爐鼇。好將二物,鼎內結成丹,服餌了,得長生,鐫手歸蓬島。真人讀之,終不能悟其妙旨,但點頭而已。祖師遂束歸海邊,徜徉數載,接誘訓化。既得丘、劉、譚、馬、郝、孫、王以足滿七朵金蓮之數,普化三州,同歸五會,一曰平等,二曰金蓮,三曰玉華,四日三光,五曰七寶,其膀曰:竊以平等者,為道德之祖,清掙之源,乃金蓮玉華之本,三光七寶之宗,普濟群生,遍超庶俗,銀焰充盈於八極,彩霞蒸滿於十方,人人願吐於黃芽,比比不遊於黑路。玉華者氣之宗,金蓮者神之祖,氣神相'結,謂之神仙。一旦將引丘、劉、譚、馬南赴汴京,甕王逆旅中依泊歲餘,多所指明,因書竹杖歌以示之曰:一條拄杖名無著,節節輝輝光灼灼,偉矣虛心直又端,裹頭都是靈丹藥,不搖不動自清閒,應物隨機能做作。海上專尋知友來,兀誰堪可為依托。昨宵夢裹見諸虹,內有四此能跳躍。杖一引,移一腳,頂中迸斷銀絲索,鑽眉露目震精神,吐出靈珠光閃爍,明焰挑來共樂然,白雲不負紅霞灼。書畢語之曰:昔日披氈師真秘語云:九轉成,入南京,得知友,赴蓬瀛。吾今將赴其約。門人惶恐,乞遺世語,祖師曰:我三年前已題於壁矣。曰:地肺重陽子,強呼王害風,來時隨日月,去後任西束。作伴雲和水,為鄰虛與空。一靈真性在,不與眾人同。又云:害風害風舊病發,壽命不過五十八。兩箇先生次定來,一靈真性誠搜刷。.謂眾人曰:吾歸之後,慎勿舉哀。言訖而委蛻焉。丹陽不覺泣下,甚慟,眾皆勸之曰:不可違仙師之語。丹陽曰:入道區區尚無所得,吾師棄我,遑遑何歸。訴之未終,忽開目曰:汝輩憾恨奚為若此,昔日甘河所得秘語五篇,今付于汝。丹陽再拜,跪而授之。復謂譚公曰:汝等性命皆在丹陽手中矣。遂言物外親眷曰:一姪二子一山恫,連予五箇一心雄,六明齊伴天邊月,七爽俱邀海上風。真妙裹頭拈密妙,睛空上面躡虛空。束西南北皆圓轉,到此方知處處通。又曰:一弟一姪兩箇兒,連予五逸做修持。結為物外真親眷,擺脫人問假合屍。周匝種成清諍境,遞相傳授紫靈枝。山頭進出靈華會,我趁蓬萊先禮師。詩畢,奄然返真,異香馥郁,瑞氣彌漫,白鶴翔空,青鸞拂地,仙儀冉冉高出雲端。士庶官寮號呼瞻拜,如喪考妣,靡不讚歎,真千古異事也。於是備棺槨衣裊,禮而葬之,時大定庚寅正月初四日也。升遐之後,濬儀橋下談玄誘臧老之心,劉蔣溪邊賜.藥愈張公之病,或舞蹈於昆明池右,或吟詠於終南境中,有以表其不死者也。丘、劉、譚、馬四子相擁西入長安,見史風先生,獻以松鶴圖,史風笑曰:當時留下勘同,正與此圖相合。兩相比較,毫髮無差。於是歷終南,訪劉蔣,住持祖庵。修茸稍完,卻返梁園,共移仙骨,發棺視之,形神尚有生意。四人交代,負以西行。程途所到,將酬館穀之資,逆旅主人必曰:先有道者償價已訖。竭力追之,終不能見。問其狀貌,乃祖師之化身也。既至終南,遂卜地而葬焉。初遊登州望仙,門外,見畫橋太險,遂言曰:此橋異日逢何必壞。眾皆莫曉其意。後經一紀,太守何公惡其險極,遂毀其臉而平梵之,今改遇仙橋者是也。繼有文登縣作醮於五色雲中,見白龜甚大,背有蓮花,祖師端坐於蓮藥之上,須臾側外而歸。縣宰尼厲窟親見其事,拈香恭禮,命畫師對寫真容,三州之人皆仰觀焉。丹陽·聞之,作《滿庭芳》以讚之曰:古郡登州,望仙門外,畫橋車馬難通。重陽聖跡,對眾顯家風。預說逢何必壞,經一紀,太守何公嫌鐵險,令人拆毀,命匠別興工。文登重出現,白龜蓮上,端坐空中。宰公綠底事,得遇真容。忽睹回身側臥,祥雲動,復返仙宮。分明見,丹青邈出,何處不欽崇。可謂死而不亡者矣,宜乎其為七真之祖也。所有神變無窮,不能備錄,束海西秦勸化道俗,長歌短詠殆千餘首,目之日《全真前後集》並《雲中錄》,明鉛汞坎離之說,盛行于世。又答登州道眾書詩及十九枝圖。

嘉稽首:四時運轉,能般年少之容,三教分明,解救平生之苦。諸公存想一悟齊修,九轉成指日,登仙八門開,長春作伴。敢希搜妙,更乞投玄,便作鄙章,錄于圖後。

詩曰

盡知常與道為鄰,搜得玄玄便結親。

悟理莫忘三教語,全真搜取四時春。

養成元氣當充滿,結作靈神沒漏津。
十九光明如我願,敢邀相伴樂天真。

贊曰:祖師出世,四遇真仙,飲甘河之一味,授秘辭之五篇。十九葉相承於桂樹,一萬枝不絕於金蓮。寶鏡高提,照譚馬壺中之景,神珠獨耀,見丘劉劫外之緣。誰知太古家風,憑袖衣而暗度,卻羨玉陽名字,仗傘竹以偷傳。錯上鈞竿,大士出默然之海,晚歸船舫,散人遊清靜之淵。作大教權輿之主,開全真戶牖之先。逮功成而名遂,然後跨鸞鶴而飛上青天也。張神童詩曰:占斷終南一洞天,曾來束海領諸仙。只憑入聖超几手,種出黃金七朵蓮。

玉蟾和真人

先生諱德瑾,秦州甘泉人也。才能超拔,器識高遠,玄資霞映,妙質雲停。及其壯也,尤攻翰墨。初隱身於刀筆吏,然清懷淡泊,以道為心,未嘗取非義之財。幽人逸客,靡不參訪。偶因暇日,遇一道者酌酒談玄,終夕不倦,定為莫逆之交。他日道者臂擎一梟,自外而入,謂和公曰:此禽怪哉,眼目許大,不能識人。公亦不悟,但唯唯應對而已。後經月,不意道者身染惡疾,百醫無效,數日告姐,於是備棺槨而葬之。比及數旬,忽有老嫗叩門相謁曰:昔有道者於此告亡,乃吾之嫡子也。奈何老矣,隻身飄然,無所依倚,衣餐不給,將何告也。和公憫之,贈以金帛,老嫗曰:我欲發墓啟棺,一面吾子,終身無憾矣。懇求再四,義莫能已。遽令發棺,不見骸骨,但有所贈金帛而已。復求老嫗,亦失所在。和公歎曰:神通變化如此奇異,若非仙聖,能如是乎。由玆感激,屏棄俗綠,退居林下,精心修煉,與道合真。聞終南重陽祖師深得九還鍛煉之術,乃往參同,遂居祖庭,日益玄妙,氣漸沖和,心地開通,有先見之明。預知丘、劉、譚、馬將至,乃與李公靈陽子同往餅店留錢四分,告貨羹主人曰:今日當有四客仙至,日丘、劉、譚、馬,以此待之。既言而歸,良久果有四道者至,貨羹主人曰:汝非丘、劉、譚、馬乎。四人相視而笑曰:汝何以知之。對曰:和、李二老已留羹錢在此矣。四人歎息曰:真異人也。食畢而往,相見欣然,甚於舊契。比及升遐三年已前,預命畫師寫出真相,前托虎頭,昏然而睡,眾莫能曉。至大定庚寅歲二月十有九日,乃召功德主馬公曰:我蒙子厚恩,無以為報,汝若將來有大患難,但請焚香密誦吾名,即當救汝。是日天氣清爽,霞彩輝映,束鄰西舍皆聞異香,就草堂中枕肱而外,寂然遺物而返真矣。乃預表歸期在庚寅年也。升遐之後,臨潼張叟久患疝疾,眾醫無功,殆將屬績。一夕夢中偶遇先生,詳說藥餌治療之法,問其姓氏,乃和公也。覺而用其說,疾果頓廖,足見先生之神邇有不死者在焉。

贊曰:甚矣哉,人之難化也,道之難明也,以玉蟾子之慕希夷、耽玄妙也。道者造門定交而不悟,千方萬便誘之而不悟,又以臬目警之而不悟,又以惡疾感之而不悟,又以尸解入棺而不悟,又以老嫗來謁而不悟。及乎啟棺不見骸骨,並失老嫗,然後知其聖賢之感應也,乃酒然而醒矣,棄妻子而歸隱林泉,受簪冠而精研性命,拜重陽而分明指訣,得九轉而鍛煉成功。先知四客之來,明留餅直,預畫三年之像,剋定歸期。卒能乘空步虛,出神入夢,可謂道不棄人也。信矣,重陽點破還丹訣,老嫗通開宿世緣,笑兌虎頭歸去也,風流同會紫金蓮。

靈陽李真人

先生之名誤忘之矣,道號曰靈陽子,京兆終南人也。沉默寡言,聰敏超世,學問該博,識量弘深,道德留心,利名絕念,諒由宿契得遇重陽,密泄真風,頓消俗念,坎倒離顛,朝磨夕煉。常與玉蟾子和公共結因綠,愛人濟物,損己利他,多積陰功,密符大造。重陽有詩云:傳與和公與李公,首先一志三人同。逮乎大定戊申歲春二月,世宗皇帝遣使召長春子丘公赴闕,臨別謂先生曰:劉蔣因綠,祖師所建,不可輕視,善自住持。先生曰:來歲春光早回鶴馭,山野及期專待主喪。眾人莫曉其理。比及來年己酉二月,先生無恙,輒自清齋,門人勉之曰:我師肌體素羸,加以不穀,將如之何。先生曰:汝等無疑,吾專俟喪主而已。當是時也,長春子得中旨還故山,過秦渡鎮,盤桓不進。先生遣門人往迎之,長春遽往。纔抵庵中,先生怡然化為周蝶栩栩而歸矣,祥雲拂地,瑞氣凝空,青鸞容與,白鶴翱翔,士庶官寮靡不欽歎。於是長春子率門人具棺槨而座之,時己酉之三月初一日也。

贊曰:天下不二道,聖人無兩心。故王公、和公、李公共傳秘訣,同鍊還砂,終南之丹桂齊芳,海上之金蓮並秀。遂使全真門下列以為三祖而尊祀之,又何慷乎哉。詩云:兩手雙攜日月輪,輝輝照破萬華新。臨行未肯輕分付,直待長春作主人。

金蓮正宗記卷之二竟

丹陽馬真人

先生寧海人也,號日丹陽子。祖諱覺,字華叟,通五經,為人信義,言無宿諾。嘗販繒於鄰境,暮憩邸中,見一貧婦僻踴哭泣,聞人說云:此貞婦也,良人少亡,誓不復嫁,孝養舅姑。不幸併亡,無資以葬,方欲質身以為棺槨之費。公正色言曰:鄉鄰疾病尚且扶持,里有死亡不為助給,非孝義之坊也,解縑二束而贈之,不通姓氏,趨走前邸。是夕公之財物為暴客所劫,遂不告人,怡然而歸。其妻問之,託言賒貸。後經半載,盜者分臟不均,經公首露,公曰:臟物紛紜展轉,相關連坐非一,枉遭推勘,臟滿百疋,犯至極刑,非好善之所為也。可持銀二兩,補爾下平之怒。其人遂感謝而去。時方歲饑,曝米於庭,鄰婦竊之,公出潛見,復隱身而避之,任彼將去。父諱師揚,字希賢,姿貌魁秀,沉靜有度量。生子五人,取仁義禮智信為名,號日五常。馬氏之坊甚富於貲,故號曰馬半州。弟姪三人,皆擢進士,故有餘慶堂,今改為降仙坊者是也。至辛亥歲,饑饉荐臻,八月清旦,有客倉皇擲細複於案上,輒過門,而不知所往。公欲收入巾箱問,舉之甚重,解而觀之,金色射目,以權衡稱之,其重兩鎰。旬日客來,即奉與之,客謝曰:吾呂仙也,家在幽谷村,陶採為業,得金兩鎰,欲貨於市。稅監逼逐,幾陷於刑,賴公以免。願兩分之,聊以酬恩。公曰:橫來之金,慮招其禍。辭而不受。呂仙曰:公有黃向之風,異日子孫當出神仙。自後公屢訪幽谷人問呂仙安否,會云:素無呂氏之家,疑其神人也。先生之母所有寶翠為家婢竊而去之,眾人皆言急逐可得,公一無所問,由是資財益廣,享年六十有四。先生第二子也,諱從義,字宜甫,癸卯歲五月二十日子時生。母唐氏,夢謁麻姑,賜丹一粒,吞而分瑞,體如火色,七日方消,手握雙拳,百日乃舒。為兒時常誦乘雲駕鶴之語,夢中屢從道士登天。良賤四十餘口,每斂退食器,舌舐殘粒,身服舊裳。昔道士李無夢鍊大丹於崑箭,三載弗成,曰神仙降臨則丹成矣。一旦先生與豪傑相從遊戲,至於爐下,丹乃轉成。無夢見而奇之,謂先生曰:額有三山,手垂過膝,真大仙之材矣。因為頌曰:身體堂堂,面圓耳長,眉脩目俊,準直口方。相好具足,頂有神光。宜甫受記,同步蓬莊。厥丹乃成,先生之德,因此見稱。孫忠顯美無夢之言,以女妻之,生子三人,日廷珍、廷瑞、廷珪。先生以孝悌見稱,夙賦聰明,長通經史,好與童稚戲狎,輕財重義,出舉收質無可入還者,皆焚其券。大定二年秋蝗大饑,佃客劉進盜殺耕牛將盡,遽往視之曰:年穀不登,困乏糧食,吾將賑濟,汝不念牛為耕稼之本,使無罪而就死地,吾不忍也。使劉進自負皮角而行,於是老幼號慟,告之曰:方今法令嚴明,此去必犯刑憲,使父子不相見矣。先生不言,乃往經閣院,施皮五張,令劉進面對三寶,具陳殺牛之愆,庶解冤結。時人歌曰:古楊陳皇,今談宜甫。有無知少年持錢三百來續綾襖,故相欺詐,先生賜錢半千。少年惡其小惠,輒嚶唾之,值郭奉信叱而退之。或曰:面上有唾,拭之使乾。曰:拭之是違其怒,正使自乾耳。先生謂同志曰:昨夢二人皆衣皂褐,內一人素補兩肩,泣告予曰:我輩十萬人性命在公所主。言訖奔入南巷,我逐之,見入屠舍劉清,顧壁上有頌云:我輩己亥十萬人,大半己經辛巳殺,此門若是不慈悲,世世軸頭常廝抹。夢覺,聞屠豕之聲,披衣視之,見縛二堵,其一兩肩斑白,方悟夢中之人己亥堵也,辛巳乃劉公所生之歲也,乃書頌於壁間。屠者心大剛切,未能誘化。是夕又夢二鶴飛落於蔬圃之問,遂建道館,招陸道士住持。至丁亥年秋,先生與遼陽高巨才遊賞於范明叔之遇仙亭,酒酣題詩,其末句云:醉中卻有那人扶。皆莫曉其意。中元後一日,重陽真人自終南抵束牟,徑入遇仙亭,先生問曰:從何方而來。曰:路遠數千,特來扶醉人耳。眾皆異其言。又問:何名為道。曰:五行不到處,父母未生時。相與談玄,不覺席上生風。遂禮請真人還居家庭,其妻富春氏開簾視之,謂先生曰:我觀王公面如芙葉紅,目勝瑁璃碧,聲若巨鐘,語如湧泉,堂堂然有正陽之風釆,當可傾心禮敬。由是待以師禮。真人謂先生曰:我欲鎖庵百日不食。先生從之,闢為環堵,風雪四入,硯水不冰。窗外求詩者往來如織,揮毫拂紙,立賦立成。屢出陽神來坐閣中,先生遣人瞻之,則庵中儼然默坐。自孟冬初吉示詩詞各一首,令先生繼和,仍賜梨一枚,與先生啖之。每五日芋栗各六枚,十一日為梨為二,令夫婦共食之。自後凡經旬日加一分,三旬分三,四旬分四,至於十旬分為五十五塊,合天地奇耦之數。先生漸悟真理,遂捨妻子,受簪冠,乞食降心,真人乃喜。一日真人言曰:馬公破道人。曰:師何以知之。曰:昨宵夢飲酒,使人詢之,先生曰:得藥用酒,因而飲多,真人先期而知之矣。乃登崑箭煙霞洞,先生忽患頭痛,急如擘裂,人言曰:馬公將不保朝夕矣。真人曰:吾三千里外特化其人,令死可乎。遂呎水與之,飲訖而愈。大定九年秋,真人引先生輩四人西邁,登州太守紇石烈待以師禮,問曰:後會何期。曰:當在梁園。後真人羽化於夷門,訖石烈改除南京副留守,遂為喪主。真人羽飛之後,先生引徒入京兆,乞自然錢,得數十千,復相約束行,取真人金骨改葬於終南。頭梳三髻,心喪六年,默坐環堵。夫三髻者,有三吉字,乃真人之諱也,故尊而戴之。先生志如鐵石,行若冰霜,縱橫闡化十有三年,服不衣絹,手不拈錢,夜則露宿,人憐其寒,答曰:莫訝三冬不蓋被,曾留一點在丹田。一日謂門人來靈玉曰:關中人謂衣裳破碎重修理者云何。對曰:謂之折洗。先生曰:束方教門年深殘破,吾當拆洗。未及半月,上司降到符文,遣發道人各還本鄉,先生遂出關。長春丘先生方在隴山,一日一謂李大乘曰:吾道束矣,余雖在牒發中,不能出關,余若出關,則秦中教風掃地無餘矣。且隨綠下山,州中官民同狀保申,復上山而居之。先生自出關,所到鄉邑垂髻戴白,歌舞於道路,出境迎近如鳳凰景星,爭先睹之為快也。既還鄉里,復見屠者劉清,教之曰:曩日壁問之頌,不覺流年二十換矣,以日計之,日宰三猜,十萬之數亦已足矣,況公壽八十有三,族廣家豪,理當止#1殺。公方省悟,遂擇日設齋,持砧器於郭門外焚之。是日往金蓮堂,見其六味鹹苦,不堪供給,先生臨井呎之,甘若醴泉,郡人號日靈液,構亭立碑,傳於四方。壬寅年五月,束牟大旱,嘉苗槁矣,俯檮山川,一無所應,州縣官長禮請先生,庶獲霑足,名香一熱,膏雨沛然。逮秋七月,郡人設大醮於朝元觀,連日陰雨,道俗惶恐,疑將敗其壇憚,先生曰:無憂,今日必晴。果如其言。至中元焚詞之際,五雲繚繞,鸞鶴徘徊,其感應之速也如此。仲冬行過登州,信士韓公焚香致禱曰:家有苦井,願少垂法力,庶回其味。先生即往咒之,其味頓變,甘如飴蜜。日晚雨作,遂留宿於韓宅,戲書云:門外雨颼颼,天留人不留。主公猶自可,打破道人頭。眾皆莫曉其意,須臾有康禪問道於先生,忽見簷瓦墮空,正中其首,眾方駭然悟末後一句也。重陽日醮畢,天門啟於束南,祥雲集於月際,郡人莫不瞻拜。二月八日,先生勸束牟瑯琊村人悉焚船網,風回雪霽,忽見重樓翠阜,異事駭人,乃海市現於南陽也。癸卯年四月十三日,主行芝陽醮事,而風雨大作,眾人哀檮,庶獲晴霽。先生叩齒冥目,似有所祝,須臾雲斂日出。十五日申未問,龍尾現於束南,移時不滅。至夜,彩雲貫月。四月二十八日,行詣芝陽,海市乃見,自旦至午。先生至回光庵,馬從仕喜自願焚貸糧券千有餘斛,繼有鞠賦聚魚網而焚之,海市復現,依稀若龍車鶴馭之狀。又有郭亨、樂周者,聚魚網而焚之,忽見桑島之問,蕾買陣橫斜,煙光縹緲,若甲馬神兵之勢。先生居華亭之環堵,林擒一株,枝枯心槁,將伐為薪。四月初九日,沃之以水,俄有門人姚鉉持純陽真人家譜至,方知四月十四日生於林擒下,先生怡然曰:予五月二十日生,比及此時決生芽葉。乃作頌云:天上三十六,地下三十六,天地入寶瓶,七十二候足。李公稽首請釋其頌,先生笑曰:此隱語也,他日自當知之。五月十七日,李公夜夢林擒南北各生二葉,旦而視之,芽果生矣。至先生慶誕之辰,綠葉成陰,方解其頌,云:四九三十六日,天地相合為七十二日,氣候充足,變枯為榮,何有難乎。全真庵移竹兩叢、松一株,時四月間也,枝葉萎黃,道友崔公告先生曰:此松竹還得再榮乎。先生欣然作詩二篇云:道家門戶號長生,意要乾枯改舊形。常使數竿常綠綠,不教一葉不青青。又曰:我通生法斡旋生,布氣形骸轉換形。窗外不惟君子綠,庵前又喜大夫青。遂以滌面水沃之,不旬日抽心展葉。金玉庵六月初三日植小松六株,眾人稽首曰:全真庵之松竹得復榮旺,金玉庵之小松獨何憔瘁。先生乃以真氣三時布之,作詩三絕云:六月庵前種六松,故然返到馬風風,三番布氣無多力,六願,還生有大功。又云:當時數伏故栽松,道友閒閒試馬風,我說六株無自活,人傳三髻有真功。六月初三種小松,六株變色遇扶風。祈榮我借重陽氣,應效人傳三髻功。其松更不改柯易葉,青翠可愛,邑人遂刊詩於石。昔呂純陽以藥一丸,詩一絕活萊州龍興寺枯槐,於今尚在,其詩曰:長拖布袖出河束,夜宿祇堂古廟中。不夜城中留聖跡,且教槐老度千冬。今先生以詩三絕活芝陽六松,前聖後聖其歸一揆。芝陽貧士兩足俱廢,一辰聲甚切,先生嘆水與之,飲訖其行如飛。樂武功者,久患風痺,百藥無功,先生呎果服之,一日頓愈。先生忽一旦歌舞自娛,有非常之喜,門人忽報曰:壬寅年十二月晦日,孫仙姑枕肱棄世於河南矣,享年六十四歲。先生曰:昨晚乘綵雲,奏仙樂束歸海上,吾親見之。吾之歌舞者蓋為此也,已預知之矣。是歲九月,在崑箭契遇庵主持孤魂醮事,瑞霞晃耀,鸞鶴往來,不可勝數。束遊文山,建七寶庵,掘井九尺而不及泉,大石阻之,先生題云:穿鑿須當二九深,甘泉自可應清昤。遂命匠者再鑿至一丈八尺,而寒泉涌出。七寶庵牛車載巨楝,路經險峻,駕車人僵躓於轍問,輸轉胸臆,其人念丹陽名號,並無所損。壬寅年三月,憩於濟南府舜廟,老幼竟欲瞻禮?爭門而入者幾千人矣,門脫其扇。卓然而立,一無所傷。仲冬移梧二株,高可數尋,植於七寶庵中,漸成枯槁,先擊以真氣吁之,以水沃之,旬日之問翠色如初。下元日,文山加持醮事,連日陰雨,眾人憂之,先生聞空中語云:重陽真人至。姚來二公在傍,亦聞之。十六日哺時,縣令尼厲古武節仰視天表,乃見一仙人青巾白袍,坐白毚碧蓮葉上,龜則動搖其尾,家人百壽曰:乃圖畫中王公也。急備香火,莫不禮敬。忽見真人回身側臥,束南去矣。先生作《滿庭芳》以記之,邑人模於石上。萊陽請先生赴遊仙觀議行醮事,十二月中旬,先生報云:後三相見。至二十二日重陽降世之辰,先生令于知一舞《歸朝歡》,仰首而視,乃見重陽師真與和公師叔立於空中,冉冉然。先生曰:堂堂歸去也,作箇快活仙。又云:正到崢嶸處,爭如拂袖歸。呼弟子劉真一,告之曰:汝等要作神仙,豈為容易,若遇魔難,慎勿退息,謹而愈謹,然後可得。領吾此言,不可忘也。遂束首而外,謂眾曰:我開眼也見,合眼也見,元來見不在眼,心中了然則無所不見。與門人談笑,夜將二鼓,風雨大作,雷震一聲,先生枕肱而羽飛矣。酒稅監郭復中聞扣門甚急,出而視之,即先生也。引入共話,索紙書頌曰:長年六十一,在世無人識,平地一聲雷,浩浩隨風起。良久告別,趨而去之。鄉人有劉錫者,是夜見屋隙問明如然炬,遲明視之,見紙一幅,用竹竿取下,乃四句詩云:三陽會裹行功圓,風馬乘風已作仙,勸汝伏降龍共虎,自然有分亦昇天。後題先生諱字。急投火中焚之,滿家如旎檀之馨。少頃人報云:昨夜先生羽化矣。方知郭復中與劉錫所見者陽神也。凡經七日,神色儼然,葬於遊仙觀。初,束華庵有松數十株,枝葉皆變白色,先生曰:此松之白,殆為我歟。甲辰年正月十八日巳午問,進士劉紹祖等見空中鸞鶴徘徊,雲霞變化,重陽真人雲冠絳服,丹陽先生三髻素衣,現於雲表,移時方去。五月十二日己亥之晚,先生忽現於應仙橋之西北,仙童侍側,t少頃為寒雲所掩,當時于信等二十一人皆見其事。先生葬後,邑人常疑陝西徒眾盜去仙骨,至乙巳年正月二十四日,縣宰劉公出棺視之,容貌若生,肢體柔軟。乃櫛髮更衣,四方聞之,爭為瞻禮,輸蹄絡繹。至九月,復以石槨葬之,所有《分梨十化》、《漸悟》、《精微》、《摘微》、《三寶》、《行化》、《金玉》等集,刊行於世。味其文義,皆貫通三教,囊括五行,酬今和古,託物喻人,玄談妙理,視蓬島如目前,智劍慧刀,逐三尸於身外,遵之則遷善遠罪,悟之則入聖超凡,豈小補哉。

贊曰:首遇重陽,先明九轉,十度分梨,暗傳消息,六回賜芋,別有機關,通一氣未生之前,指五行不到之處,幹開玉戶,透入金門,燦日月於壺中,聚雲霞于鼎內。展脫半州之產,頂分三髻之量,數十年外雪眠霜,幾萬里遊山涉水,七朵金蓮最先放徹,五篇秘語獨自傳來。霹靂一聲,不負紅霞之約,因綠萬劫,還歸碧落之遊。啟迪全真,發揮玄教者也。張神童詩云:海上文章第一儒,重陽曾向醉中扶。古今多少修真者,應比先生一箇無。

金蓮正宗記卷之三竟

#1『止』字原作『上』,據《輯要》本改。

長真譚真人

先生諱玉,字伯玉,譚其姓也,世居寧海。為人慷慨,識度不凡,孝義傳家,甚為鄉里所重。適大定丁亥冬,風眩癱瘓,纏綿不解,緘藥甚多,皆莫能效。聞重陽先生來自終南,方在宜甫馬君宅中閒居,扶杖往謁,將求治療之法。先生肩戶不納,公乃堅守,終夕剝啄不已,門忽自開。重陽大悅,以為仙綠所契,乃召之同袁而寢,談話親密過於故交。比曉下床,舊疾頓愈,四體輕健,奔走如飛,方知重陽之為異人也。輒拋棄產金如視糞壤,乞侍左右,終身不退,乃賜之法名日處端,字日通正,號日長真子焉。贈詩云:超出陰陽造化關,一心向道莫回還。清虛本是真仙路,只要安居養內顏。先生既受師訣,滅人我,絕思慮,戴青巾,穿紙布,大定戊子歲辭親戚,別鄉黨,從祖師左右,南遊汴梁,朝參夕請,多得玄旨。比及三年,祖師乘雲而朝元矣,乃以仙骨西歸劉蔣,葬之以禮。厥後遁跡於伊洛之問,調神鍊氣,雖託宿紅衢紫陌、花林酒陣之問,心如土木,未嘗動念,雖萬兩黃金,未嘗為之折腰。因循漂泊,至水南朝元宮,以為朗然子鍊丹之地,故愛而不捨。自後門眾大集,尚最最然乞食不已。曾過招提,就禪師處乞殘食,禪師大怒,以拳歐之,擊折兩齒,先生和血咽入腹中,傍人欲為之爭,先生笑而稽首,殊不動心,由是名滿京洛。平昔好書龜蛇二字,習而不已,妙將入神,有飛騰變化之狀,奉道信士多收藏之,以為珍寶。後府中火災延燒百家,但蓄二字者皆免。一旦戒門人曰:重陽師真與我有蓬萊之約,今將往矣。言訖,五色祥雲繚繞庭際,青鸞白鶴翱翔往來,於是首束面南,枕肱而蛻骨焉,時四月初一日也。所有應世歌詠近數百首,目之日《水雲》,深明鉍汞沂流之道,大行於世。

贊曰:長真老仙,寧海豪士,與三髻以同學,拜重陽而受盟。一夕之清談未終,數年之瘋疾頓愈。抵千金而不顧,挂百納以甘貧。鍊氣調神,幾載長遊於洛下,歸根復命,半生不返於山東。鎮百怪以潛形,龜蛇兩字,握二儀而在手,龍虎九還。正逢丹桂之芬芳,又值金蓮之爛慢。鉛汞注《水雲》之集,煙霞為蓬闈之遊。若非骨肉同飛,形神共妙者,其孰能與於此乎。張神童詩云:風火胸心鐵石腸,正豪強裹便回光。洛陽春暖神遊處,猶有龜蛇鎮北方。

長生劉真人

東萊長生真人,卯金右族,炎漢遺英,嬌嬌雲翮,堂堂嶽精,湖海不足以盡其含容,星斗不足以極其高明。乃祖乃父,世居武官,好陰德,樂推恩,恤寒餒,惠孤悍,捨良田八十餘頃與龍興巨剎,以為常住種福之根。當前宋太平興國問,朝廷嘉厥孝義,旌表門閒,鐲免租征,光照連郡。天不負仁,自紅霞丹景中選擇其仙材之精明者,降瑞於掖城。既挺世也,謹事孀母,特以孝聞,誓不婚宦#1,僧華醜榮,清靜自守,希夷若昏,顧世間物無足以撼其胸中之誠。屢辭故山,欲訪異人,而慈親胯盼然未之許也。大定己丑之春,忽於鄰居壁間人所不能及處見揮灑二頌,而墨跡尚新,不留姓名,其末句云:武官養性真仙地,須有長生不死人。先生歡賞其筆力道勁,疑神物之所化成,而未能央其信情。是歲九月,霜寒露清,重陽祖師杖屨西行,擭丘、譚、馬三仙之英,度海島,歷山城,先生聞之,竭蹙而趨,香火而迎,祖師顧而笑曰:壁問墨痕,汝知之乎。三子者亦相視而冰哂,方悟其頌乃神通變現之所以相驚也,於是鏤肝薦誠,刻骨效盟,負几杖,執巾瓶,左右惟命,死生自程。祖師愛其殷勤,美其專精,顧其神釆之不群,乃歎曰:松之月,竹之雪,故不受於黃塵。贈之詩曰:釣罷歸來又見鼇,已知有分列仙曹。嗚榔相喚知予意,濯出洪波萬丈高。仍取壁問語意,以長生為之號,處玄為之諱,通妙為之字,時方弱冠之明年也。丘、劉、譚、馬之名充塞乎九野與八絃,遊汴梁,寓夷門,乞食鍊形,隱姓埋名,朝叩暮請,行薰坐蒸,委曲而挑斡玄機,丁寧而啟迪丹經,掃惑雲,浮迷冰。祖師既盡付其四象五行,乃遺物離人而退藏于天,所謂得知友而赴蓬瀛也。四子乃負仙骸,報洪恩,叩咸陽,歷華陰,寧神於劉蔣舊廬之炯。四子之志各異,先生獨遁跡於洛京,鍊性於塵埃混合之中,養素於市鏖雜杳之蘗,管絃不足以滑其和,花柳不足以撓其精,心灰為之益寒,形木為之不春。人績則食,不績則殊無慍容,人問則對之以手,不問則終日純純,定力圓滿,天光發明。乃遷居於雲溪之濱,門人為之穿洞室於巖垠,忽遇古井寒泉泠泠,眾駭其異,先生笑曰:不遠數尺,更有二井,乃我宿生修鍊之所經營也。鑿之果然,迄今洞官號為三泉。逮丙申歲,復還武官,往拜母氏,相見甚歡。卜太基之陰麓,建靈虛之祖堂,手植檜相,蒼翠成行。居無何,鄉里誣告先生殺人,輒不辭而就縛,坐狸訐者近將十旬。純陽祖師聽玉漏,駕蒼麟,下碧霄,入幽團,就柳尾,付管城,教之習文。後殺人者自首,先生得以免縲絨之刑。比其出也,翰墨絕妙,有龍蛇飛舉之形。大定戊申,主醮于昌陽,綵雲覆壇,白鶴舞庭。是歲也,秋旱如焚,復披禱雨之誠。既登厥壇,四望無雲,曰:來朝巳午之交,當有甘澎如傾。言出有徵,如影響之應形聲。自後束州醮壇獨師主盟,必有祥風伶泠,捲楮幣而上騰,其感應也如神,迄今諸郡石刻猶存。至承安之三年也,章宗聞其道價鏗鈞,乃遣使者徵之,以鶴板蒲輸接於紫宸,待如上賓,賜以琳字,名曰修真。官寮士庶絡繹相仍,戶外之屨無時不盈。明年三月,乞還故山,天子不敢臣,額賜靈虛,寵光祖庭。迨癸亥歲二月中春初六吉辰,嗚鼓集眾,告之以闆苑之行,曲眠左肱,鯈然返真,祥光氤氳,瑞氣紛綸,所有遺文,《仙樂》、《太虛》、《盤陽》、《同塵》、《安閑》、《修真》,仍注《道德》,演《陰符》,述《黃庭》,奧涉理窟,條達聖真,足以為萬世之規繩,

贊曰:長生老仙,主張化權,吞虛無,吐自然,乘紫雲而下遊.碧海之邊,遇甲子天元之會,契重陽多劫之綠。撞百關,通九泉,驅四獸,耕三田,坐洛陽之市井,鑿雲溪之洞天。融白雪以成粉,熟玄霜而不煙。聲名黃鼓於鳳州,光華照耀於金蓮。搆靈盧之緒宇,拜朝廷之紫宣,還斷束萊之宿債,然後骨肉都融,遊宴八騫也。張神童詩曰:蓬萊深處了天真,一點靈明迥出塵。高外束風歸去後,靈虛閑鎖碧堂春。

#1『宦』字原作『官』,據《輯要》本改。

長春邱真人

真人諱處機,字通密,號曰長春子。家世棲霞,最為名族。敏而強記,博而高才。眉宇閑曠,舉措詳雅,善相者言足下有龜文,必為帝王師。年未弱冠,酷慕玄風,非長生久視之說不道也,非縿鸞跨鳳之語不詠也。大定丁亥春,聞重陽在崑箭山煙霞洞,竭蹙而往,樞衣請教。重陽見而愛之,與語終夕,玄機契合,故贈之詩云:細密金鱗戲碧流,能尋香餌會吞鉤。被予緩緩收綸線,拽入蓬萊永自由。先生拜而受之,日一夕親侍左右,甘灑掃之役,迤邐從師束別海山,南遊汴梁,歲月既久,志氣彌堅,師資之道過於膠漆,玄關妙撻多所啟明。一日一祖師赴蓬壺之約,遺物離人而入於天矣。大葬禮畢,西遊鳳翔,乞食於墦溪太公垂釣之所,戰睡魔,除雜念,前後七載臉不占席,一簑一笠,雖寒暑不變也,人呼為簑衣先生,妙合虛無,理通玄奧?復歸劉蔣,以為先師舊隱之地,戀戀不能捨去。大定戊申春二月,世宗聞其名,遣使召赴闕,所賜甚厚,待詔於天長觀,久之,奉劫主行萬春醮事。逮四月朔,以中旨住持全真堂,仍御書篆額。五月初一日召見於長松島,秋七月十日再召見,剖析天人之理,演明道、德之宗,甚愜上意。應制獻《瑤臺第一層》曰:寶運龍飛,當四海群仙降跡時。萬機多暇,三靈協贊,不動槍旗。玉樓金殿廣間,月臺風榭臨池。靜無為,泛綵舟,嗚棹涼蕈枰暮探。惟前王創業,太平難遇,道難期會。逢天祐,遐荒入貢,玄教開迷。坐朝垂聽,暇伴赤松,談論希夷。勝驅馳,向人問一度,天外空歸。上覽之大悅,薄暮言歸。翌日遣中使賜桃一盤,先生不食茶果已十有餘年,以其聖恩過厚,強餐一枚。至中秋得旨還山,仍賜錢十萬,表而辭之。逮己酉歲二`月,鶴駕出燕臺,抵關陝間,忽聞哀詔下,先生歎曰:嗚呼,生死之大,貴為萬乘,富有四海,不能終於百年,若之何哉。遂浩然有西歸之志。度函谷,歷終南,隨方闡化,玄風為之或然。明昌之改元也,東還海上,歸隱棲霞,修建壇宇。比及戊辰歲,道價鴻起,名滿四方,天子嘉之,勁賜為太虛觀,仍加賜玄都寶藏六千餘卷,以為常住。居無何,兵革滿河朔問,宋使洎金使各持詔來宣,同日北方大蒙古亦使便宜劉仲祿來宣。人皆以為師當南行,蓋南方奉道之意甚厚,而北方則殺戮大過,況復言語不通。而我師不言,但選門人之可與共行者得一十八人,同宣差劉仲祿西行。過薊,至德與府,寓於龍陽觀,以詩寄燕京諸友云:十年兵火萬民愁,千萬中無一二留。去歲幸逢慈詔下,今春須索冒寒遊。不辭嶺北三千里,仍念山東二百州。窮急漏誅殘喘在,早教身命得消憂。過白骨甸,陰風積雪,寒入骨髓,險阻艱難,備嘗之矣,乃作長篇古調以記行色云:金山東畔陰山西,千巖萬壑鑽深溪。溪邊亂石當道外,古今不許通輪蹄。前年軍興二太子,修道架橋徹溪水。今年吾道欲西行,車馬喧闐復經此。銀山鐵壁千萬重,爭頭競角誇清雄。日出下觀滄海近,月明上與天河通。參天松如筆管直,森森動有百餘尺。萬株相倚鬱蒼蒼,一烏不嗚空寂寂。羊腸孟門壓太行,比斯大略猶尋常。雙車上下苦敦擷,百騎前後多驚惶。天池海在山頭上,百里鏡空含萬象。懸車東馬西下山,四十八橋低萬丈。河南海北山無窮,千變萬化規模同。未若玆山太奇絕,磊落峭拔如神功。我來時當八九月,半山已上皆為雪。山前草木暖如春,山後衣裊玲如鐵。西行數萬里,凡所見山形水勢,奇人怪物,不與中國同者甚多。是時成吉思皇帝方守算端國未下,宣差劉仲祿乃以師見,帝勞之曰:他國徵聘皆不應命,遠逾萬里而來此問,朕甚嘉之。對曰:山野奉詔而起者天也,非人力之所為也。上賜之食,食畢問曰:真人遠來,有何長生之藥以資朕乎。師曰:但有衛生之道,而無長生之藥。上愛其誠實,由是每日召見即勸之少殺戮,減嗜慾,前後數千言,耶律晉卿方為侍郎,錄其言以為《玄風慶會錄》,皇帝皆信而用之。問鎮海曰:真人當以何為號。鎮海奏曰:有人尊之日父師者,有日真人者,有日神仙者。上日從今已往,可以神仙號之。至癸未春首奉旨以甲騎數千送還燕京,劫改天長觀為長春宮,更修白雲觀,合而為一,以北宮萬歲山太液池並賜之,改為萬安宮,詔天下出家善人皆隸焉,仍賜之以金虎符,便宜行事,前後所受詔劫甚多。師既住持長春宮而教化大行,全真之道翕然而興,主持醮壇,祈風檮雨,刻期不差,如影響焉,千門萬戶莫不歸向。師方逍遙自得,凡午齋之餘,必以數騎往遊萬安宮,骯山溪之富盛,樂禽魚之暮息,日凡一往,將暮則歸。歲在丁亥六月二十有三日,因疾不出,人報巳午問,雷雨大作,太液池之南岸崩裂,水入東湖,聲聞數十里,電鼇魚鼇盡去,池遂枯竭,北口山壁自摧。師聞之笑曰:山摧池枯,吾將與之俱乎。七月初四日,師謂門人曰:昔丹陽嘗授記於予云:吾沒之後,教門大興,四方往往化為道鄉,公正當其時也,住持大宮觀,皆劫賜名額,仍有使者佩符乘傳,此時乃功成名遂歸休之時也。丹陽之言一一皆驗,吾歸無遺恨矣。既示疾,九日午後一刻昇寶玄堂留頌云:生死朝昏事一般,幻泡出役水長閑。微光現處跳烏兔,玄量開時納海山。揮斥八絃如咫尺,吹虛萬有似機關。狂辭落筆成塵垢,寄在時人妄聽問。遂歸葆光堂,栩栩然蝶化矣。是時有青鸞白鶴徘徊上下,瑞氣瀰漫,仙音繚繞,乘空而去,官寮士庶靡不瞻拜,殯於白雲觀之處順堂焉。三年之後,啟棺更衣,手足如綿,顏釆如生,所有歌詩、雜說、書簡、論議、直言、語錄,日《墦溪集》、《嗚道集》、《西遊記》,近數千首,見行於世。

雪峰贊曰:乾坤作堂屋,日月為燈燭。樓霞一老仙,俯仰於中宿。對眾口談天,語句噴冰玉。開啟玄微機,潛享高穹祿。煖煉神何清,神光炫二目。起立身何輕,清風生健足。大道興不興,到處人心服。金丹成未成,白雲滿巖谷。
贊曰:僕嘗遊燕臺,見三人相與論丘仙黃之功德,其一人曰:我以為繙水溪邊七年苦志,寶玄堂上數載流光,鍊金丹太藥之基,種火棗交梨之樹,出神入夢,斡地回天,此功德之最大者也。其一人曰:非也,我以為修官立觀,傳教度人,開全真七朵之蓮,種無影三花之樹,受簪冠者半天下,談道德者匝世閒,無人不飲於重玄,有物盡霑於至化,此功德之最大者也。其一人曰:乃二公之所說,見其小不見其大,得其贏不得其精,取太山之半拳,拾鄧林之一葉也。我則以為當蒙古之銳兵南來也,飲馬則黃河欲竭,嗚鏑而華嶽將崩,玉石俱焚,賢愚並戮,尸山積而依稀犯斗,血海漲而髡鬣彌天,赫威若雷,無赦如虎。幸我長春丘仙翁應詔而起,一見而龍顏稍霽,再奏而天意漸回,詔順命者不誅,許降城而免死,宥驅丁而得贖,放虜口以從良,四百州半獲安生,數萬里率皆受賜,所謂展臂拒摧峰之嶽,橫身遮漬岸之河,救生靈於鼎擭之中,奪性命於刀鋸之下,不啻乎百千萬億,將逾於秣禳京垓。如此陰功,上通天意,固可以碧霄往返,白日飛昇,又何用於九轉丹砂、七還玉液者也。張神童詩云:繙漢鍊就九還砂,道德文章第一家。三島有期應去也,至今鸞鶴唳棲霞。

金蓮正宗記春之四竟

金蓮正宗記卷之五

林間羽客檸礫道人編

玉陽王真人

先生諱處一,號曰玉陽子,王其姓也,家居寧海之束牟。幼喪其父,事母至孝。體貌魁梧,為兒童時不雜嬉戲,好誦雲霞方外之語。七歲遇束華教主,授以長生久視之訣。年一十有四歲也,偶步山間,見一老翁坐於盤石之上,呼之使來,摩其頂而謂之曰:汝他日必揚名於帝闕,當與玄門作大宗師。言畢乃起,曳杖而行。先生從而不捨,啟曰:公何人也。.答曰:我乃玄庭宮主也。回首不知所在。自玆之後,語言放曠,不與世合,行止顛狂。適大定春二月中,因暇日遊宴至范明叔之遇仙亭,乃見終南山重陽祖師在焉。祖師觀其骨格非凡,乃曰:汝肯從吾否乎。先生曰:僕所願也,敢不唯命。遂侍左右,與丘、劉、譚、馬定為莫逆之交,修真秘訣,靡不窮討。祖師呼而告之曰:文登縣鐵查山雲光洞,是汝登真之所,可以往居,幸無息懈。汝之名號,他日吾與汝送去。先生於是拜辭而歸,隱於洞中。至四月問,祖師將遊龍泉,借范明叔傘以蔽日,丘、劉、譚、馬先行,祖師在後可半里許,忽擲傘於空中,飄飄然起西北而飛不知所往。丘、劉輩驚,反走而問其所由,曰:搏扶搖而上,不知所以然也。自辰至哺,傘乃墮於雲光洞前,擊破其柄,中有道號曰:介陽子,名處一。介音竹,篇韻中本無此字,蓋祖師之所撰也,字作七人,表金蓮七朵之數。大約擲傘處與雲光洞相去二百餘里。先生得之,他日來謝,祖師贈之詩云:修行事理記丁寧,只要心中靜裹明。眼界不生龍自住,鼻門無閉虎常停。舌根退味心神爽,耳內除聲腎水清。南北混融歸一處,束西交媾滅三彭。木金廝枚盤桓住,嬰姥相隨自在行。結作金丹出頂上,五光射透彩雲棚。先生拜而受之。從此之後,往來於登、寧之問,夜則歸於雲光洞口,偏翹一足獨立者九年,東臨大海,未嘗昏睡,人呼為鐵腳先生。丘真人贊之曰:九夏迎陽立,三冬抱雪眠。如此鍊形九年而入於大妙,順行逆行,或歌或舞,出神入夢,接物利生。適大定戊申歲,世宗聞其道價甚高,仍遣使以幣聘之,遂赴闕。僧徒懷嫉拓心,多輸金於中使,以為先生非真仙也,鴆酒可以驗之。上以為然,乃賜之三杯。先生飲訖,殊不煩躁,終莫能害。上乃驚謝,賜之金冠法服,駟馬安車,劫建全真堂以居之,仍御書額。己酉歲清明後五日,得中旨還故山,復賜之金帛鉅萬,表而辭之。逮承安三年秋八、月,章宗詔求隱逸,召至闕下,朝於便殿,應對如流,天子大悅,勸賜體玄大師,創修真觀以居之。泰和壬戌歲,勁赴亳州太清宮,主行普天醮事,萬鶴翱翔,太上現於雲中,面赭於日,先生有詩云:聖感傳宣出洞天,金門演教慶無邊。東方雲海玉陽子,特受皇恩第四宣。自此之後,還歸雲光洞,度道士者千餘眾。東牟有遲金者,豪家也,待師甚厚,一日一忽冒風邪,百醫不能療,遂不起。先生憫之,即令煮青魚五十尾,以餅捲而餐之。既飽而起行步如飛,一方駭然,望風從化。師乞食至登州福山縣,見潘山人身歿將葬,以手攏兩耳,喝言地府不得收,須臾即起,飲啖自若。其子多以財貨謝之,先生微笑,拂袖而去。方在寧海時,'二兇徒欲加害於先生,各持杖邀師同飲,俟醉而共加捶焉。未及其酣,二人自相歐擊,其人中痛而死。觀者驚惶,以為必多相累,無所逃竄,先生即大呼曰:東嶽不得收。須臾即甦,眾憂遂解。行至濟陽縣,告法名者甚多,將及三鼓,先生濡毫落紙,書作賊人二字,復厲聲言有賊,眾皆出門,見執兵器者數人,驚惶逃竄,不知所往。聖水洞前有巨石,斜出可數丈許,遊歷者頗以為懼,眾議去之,鎚鑿俱興,數日擊毀百分未及其一,師笑而往,運鎚三擊,士尸若雷霆,石已墜矣,仍有紫煙罩滿巖谷,三日方散。大定丙午歲,重陽降跡之日,丹陽飛骨之期,先生赴琅琊村,誘化船戶盡焚魚網,遂感海市現於東南,重樓翠阜,具闕珠宮,驚駭數郡。因借東坡韻書一篇,文多不載。以至禱龍即雨,烹雞復還,漏瓶注酒,枯極生枝,不可備錄。逮真祐丁丑歲四月二十三日,有五色雲自東南來,二青衣捧詔而下,旌幢蔽天,眾皆瞻禮。先生告門人曰:三日已前,眾聖皆至。言訖焚香朝禮十方,索筆書頌云:躍出乾坤造化權,神光晃朗遍諸天。飄飄鶴馭超三界,喜受金書玉帝宣。落筆而臥,奄然返真,祥光溢於山谷,瑞氣覆於川原,數日不散。平生所集歌詩近千餘首,目之日《清真集》、《蕾買光集》,盛行於世。

贊曰:鍊精玉陽,韜光聖水,竹傘柄中,暗傳名號,鐵查山下,多做工夫。三冬抱雪以安眠,九夏迎陽而坤立,故能混南北而歸一處,媾東西而滅三彭。累遭仙聖之傳言,四感帝王之降詔,飲鴆酒而容光不改,焚魚網而海市橫空。潘公己死,聽三喝以重甦,遲老久癱,賜一養而再起。童子出從於鑪內,老君高顯於雲端。手舉鐵錘,巨石己聞於落澗,口傳玉訣,群山竟見於搖峰。無根根上枝葉重生,沒底壺中酒嘐不漏。鶴降而壇前屢舞,雞烹而架上重嗚。盜者執兵而反逍,兇徒舉杖而自歐。躍出乾坤之造化,斡回日月之機關。席下門徒,親度者數千百眾,平生手段,共傳者三十六端。故能受玉帝之宣,赴金蓮之會也。張神童詩云:名高曾受帝王宣,感得金書賜體玄。道德已成神已化,鐵查山下水依然。

金蓮正宗記卷之五

林間羽客檸礫道人編

廣寧郝真人

先生諱璘,號恬然子,自稱太古道人。家世寧海,歷代遊宦。先生朝列之從弟也,事母至孝,資質豐美,不慕榮仕,深窮卜筮之數,黃老莊列未嘗釋手。凡遇林泉幽寂之地,則徘徊而終日忘返。大定丁亥秋,貨卜於市,士大夫環列而坐,重陽最後至,背面而坐,先生曰:何不回頭。重陽曰:只恐先生不肯回頭。先生頗驚,遽起作禮,邀赴他所閒話,往來問答,如石投水。先生獻詩云:同席諸君樂太古,未明黑白希夷路。今朝得遇達人吟,伏望先生垂玉句。重陽答曰:口愛郝公通上古,口談心甲神仙路。足問翠霧接來時,日要先生清靜句。先生覽之,得意而歸。至來年戊子歲三月中,專往崑箭山煙霞洞焚香敬謁,甘灑掃之役,重陽乃賜之法名曰大通,號日廣寧子,與丘、劉、譚、馬同侍左右。逮七月間,重陽令諸弟子皆歸寧海,惟丘公侍側,不數日復命丘公往呼太古,既至,乃告之曰:我有布袖剪去兩袖,我要替背,與汝過冬,自綴袖去。先生拜而受之。蓋象古人傳衣之法也。自是之後,重陽南歸汴梁,先生往來河北。乙未歲,乞食於沃州,方悟重陽密語,渙然開發,遂往橋上默然靜坐,饑渴不求,寒暑不變,人績則食,不績則否,雖有人侮狎戲笑者,不怒也,志在忘形。如此三年,人呼為不語先生。一夕天色昏冥,偶醉者過,以是蹴先生於橋下。默而不出者七日,人不知者以為先生何往。忽值客官乘馬將過而馬驚躍,捶之不進,客遂墮馬,問左右曰:橋下必有怪事,不然,何吾馬之驚也。命左右往視之,則一道者奄然正坐,問之則不語,以手畫地曰:不食七日矣。州民聞之,爭往績食,焚香請出,但搖手不應,只於橋下復坐三年,水火顛倒,陰陽和合,九轉之功成矣。乃听然而起,杖屨北遊,盤桓於真定問,往來請益者不知其數。大興宮觀,昇堂誘化,玄風為之熾盛。以《悟南柯》示眾云:地肺重陽子,崑箭太古仙,二人結約未生前。托居凡世,飛下大羅天。共闡玄元教,行藏度有綠,奈何不悟似流泉。別後相逢,再約一千年。自明昌後,復歸束州別建琳宇,多度門眾。預於三年以前,命匠者鑿為地宮,梵之以璧,日凡一往,偃息其中,告之曰:臘月三十日打算。如是三年,法體康健。語門人曰:師真有蓬萊之約,吾將歸矣。言訖,外而返真,正當臘月三十日也,享春秋者八十有四。平生歌頌,深明龍虎顛倒之說,牽引卦爻升降之數,目之日《太古集》,大行於世。

贊曰:廣寧道人,窮探《易》象。憎俗態而頓拋妻子,慕玄風而喜受簪冠。歸、隱於煙霞洞中,恭禮於重陽席下。工夫展轉,手段施呈,茂揚太古之精華,吸盡全真之骨髓。按龜蛇而交結,運龍虎以盤旋。寧海市中暗得傳衣之妙,沃州橋下堅持鍊氣之功。身外觀身,口中安口,三彭滅而水火顛倒,四氣流而鉛汞調和,自然九轉丹成,三華果結。卒赴蓬壺之舊約,預占臘月之盡期。若非跡寄人問,心通象外者,其孰能與於此乎。張神童詩云:處市居山任自然,靜中參透易中玄。而今醉外蓬萊上,萬古人傳太古仙。

金蓮正宗記卷之五

林間羽客檸礫道人編

清靜散人

仙姑者,孫忠斕之幼女也,家世寧初,母夢七鶴積毯舞於庭中,良久六鶴飛去,獨一鶴入于懷中,覺而有娠,乃生是女。性甚聰慧,在閨房中禮法嚴謹,素善翰墨,尤工昤詠。既昇,適馬氏生三子,皆教之以義方。適大定丁亥冬,重陽先生來自終南,馬宜甫待之甚厚,仙姑未之純信,乃鎖先生於庵中百有餘日,不與飲食,開關視之,顏釆勝常,方始信奉。仍出神入夢,種種變現,懼之以地獄,誘之以天堂,十度分梨,六番賜芋,宜甫遂從師入道,仙姑尚且愛心未盡,猶豫不央,更待一年,始拋三子,竹冠布抱#1,詣本州金蓮堂禮重陽而求度。先生贈之詩曰:分梨十化是前年,天與佳期本自然。為甚當時不出離,元來只待結金蓮。仍賜之法名日不二,道號日清靜散人,授以天符雲篆秘訣而已。重陽乃南歸汴梁而委蛻焉,丘、劉、譚、馬負其仙骨,歸葬終南,仙姑聞之,迤邐西邁,穿雲度月,外雪眠霜,毀敗容色而不以為苦。逮壬辰之春首,亦抵京兆趙蓬萊宅中,與丹陽相見,參同妙旨,轉涉理窟。丹陽乃贈之以《鍊丹砂》曰:奉報富春姑,休要隨予,而今非婦亦非夫。各自修完真面目,脫免三塗鍊氣莫教廳,上下寬舒,綿綿似有卻如無。箇裹靈童,調引動,得赴仙都。仙姑謝而受之,相別東西,各處一方,鍊心環堵。七年之後,三田返復,百竅周流。遂起而束行,遊歷洛陽,勸化接引,度人甚多。一旦書《卜算子》云:握固披衣候,水火頻交媾。萬道霞光海底生,一撞三關透。仙樂頻頻奏,常飲醞酬酒。妙藥都無頃刻問,九轉丹砂就。書畢告門人曰:師真有約,各赴瑤池,仙期至矣。沐浴更衣,問左右曰:天氣早晚。皆對曰:卓午矣。遂結踟趺,奄然端坐而處順焉,顏色如生,香風滿室,瑞氣繚繞,低覆原野,終日不散,時壬寅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也。當此之際,丹陽方居寧海環堵之中,仰而視之,見仙姑乘五色祥雲飄飄然在空懸之中,笑而言曰:吾先歸蓬聞矣。丹陽聞之,拂衣而起舞,因作《醉仙令》以自慶云。
贊曰:不二名高,守一功大。降自富春之族,生從忠翔之家,配丹陽超世之才,殖寧海半州之產。割愛頓拋於三子,投玄往拜於重陽。毀光容而西度終南,冒風霜而束離海上。七年環堵,鍊成九轉丹砂,一句真詮,撞透三關正路。六回賜芋,十化分梨,栽培劫外之因綠,反復壺中之造化。養胎仙而心遊汗漫,委蛻殼而身到蓬萊。大矣哉,懋矣哉,獨分一朵之金蓮,得預七真之仙列者也。張神童詩云:洗盡胭脂兩臉霞,十年辛苦種黃芽。功成穩跨青鸞背,開到金蓮第七華。

金蓮正宗記春之五竟

#1『抱』疑為『袍』。

三茅真君加封事典-宋-张大淳

三茅真君加封事典

經名:三茅真君加封事典。二春。宋賬大淳編。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譜錄類。

三茅真君加封事典序

道有原有統,原先天地而莫窮其始,統後天地而莫窮其終。世乃謂吾道有絕續,吁,有是哉。日用常行,飢食渴飲之天,何莫非道,一脈之傳,至今綿綿延延,一日初未嘗泯,惟患世無傳道之人耳。故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
茅君之仙蹤顯邇,著於先秦古史,續傳已書其詳。其仙班之尊崇,固非世人之所能測料。至如功濟九垓,恩流萬世,社稷攸資,宗桃有托,昔在思陵以至固陵,嘗增三君之休稱美號,時則有劉靜一訴其源而推其波矣。迨理宗朝,我虛白高士司徒道錄以為國為民檮祈響應,特俾以左街洞微之命,先生日:嘻,是皆三君之靈也,何敢私有其所有,願以是寵光歸之三君,以崇報
本之義。理宗允之,芝泥炳煥,照耀林泉。維時大淳實執弟子列,目擊斯事。司徒君屢期以加封事典載之金石,未及為而君已仙去。大淳承乏下館,久思繼志,冗未遑也。丁卯春,《內傳》、《續傳》幸甫就緒,同班諸友復以事典未刊為疑,謂事典不刊則不惟不足以彰三君之靈異、聖朝之尊崇,且不足以見我空山之能弘斯道之脈而闡斯道之傳也。余於是乎奉承惟謹,謹書此以識歲月。丁卯三月望日,特賜沖靖明真微妙大師、特差充茅山山門道正、權知御前崇禧觀兼管領本山諸宮觀事賜紫張大淳謹書。

三茅真君加封事典卷上

特賜洞微先生右街鑒義主管教門公事

佑聖觀虛白齋高士臣司徒師坦恭承

特賜沖靖明真微妙大師特差充茅山山門道正

權知崇禧觀管轄本山諸官觀賜紫臣張大淳編

尚書省割淳祐九年正月 日到

正月初一日,恭奉聖旨,頒降勸黃一道:虛白齋高士洞微先生司徒師坦特轉左街道錄,主管教門公事。右剖司徒師坦準此。

淳祐九年正月 日

黃

尚書省牒:特賜洞微先生右街鑒義主管教門公事佑聖觀虛白齋高士司徒師坦.牒:奉勸宜特轉左街道錄,主管教門公事。牒至,準劫故牒。淳祐九年二月 日。

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謝 押
同知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應 押
樞密使兼參知政事趙督視
太傅右丞相越國公 押

辭免道錄表

臣師坦言:恭奉聖旨,以臣三年祈禱,特轉左街道錄,主管教門公事者。臣聞命自天,措躬無地,切以知足不辱,炳太上之至言,得寵若驚,尤道家之明戒,榮逾涯分,懼凜淵冰。臣中謝。伏念臣才非已千,學慚道百,敢謂山樊之賤,誤膺明聖之知,兩趨上國以觀光,久污虛齋之生白,那鄂有夢,偶聽於鈞天,蓬島回舟,奉祠於福地,豆邊奔走竭其智以祈祥,晨夕黑崇願以身而報上,愧毫分之無補,荷賞責之屢加。福過災生,人嗟命薄,形劬骨立,木類同枯,志喪神疲,灰毋復焰,丐閑之請實出由衷,日允之俞且蒙錫賜。方指天地設報君之誓,已盟泉石為終世之遊,逍遙乎廣漠之鄉,彷徨乎塵垢之外。詛意九重之眷,復憐三載之勞,不次推恩,驟進左街之錄,非常冒寵,真為末路之輝。然衣繡被狙,必齡齧而挽裂,彼咸韶樂鎢,徒眩視以悲憂,退惟僥倖之多,恐速顛躋之咎。伏望皇帝陛下乾坤容覆,日月昭回,邇臣前後非偽之心,全臣始終知止之節,收還成命,毋拘反汗之嫌,俾遂餘生,庶竭捐軀之效。所有恩命,未敢祇受,冒犯天威,臣無任瞻 天望 聖激切之至。謹具表上奏以聞。謹奏。
淳祐九年二月日特賜洞微先生右街鑒義主管教門公事虛白齋高士臣司徒師坦上表奉旨,不許再有辭免。

內省公文

閏二月初七日得旨,高士特轉左街道錄付去 勸黃省割各一道,請具謝。 奏回,不許再有辭免。
初七日資降到 黃省剖各一道,寄留句容縣。是月十五日再辭,乞回降恩命加封三茅司命真君聖號。

乞加封表

臣不避嚴誅,輒瀝忱捆,上干天鑒。臣正月初一恭奉聖恩,界臣左街道錄,主管· 教門公事。臣嘗具表控辭,弗獲。今來復蒙給降· 黃一道,令臣祇受前件職事,不得再有辭免者,臣承命慚惶,采增感惕。臣痛自修勵,早慕清真,詛意頹齡荐蒙恩遇。退省其私,盍知所本,蓋以生人本乎天,萬物本乎祖。人不本乎天,無以知受命之始,物不本乎祖,無以究歸根之宗。臣翳邇茅山,乃三茅真君成道之所,係第一地肺福地,第八華陽洞天,宮觀庵院,晨鍾夕磬,奉三君香火,為國焚修,祝延聖壽,天下名山於斯為盛。爰自漢輯迄于我宋,或發三君之潛耀,或隆三君之美名,香火綿綿,不絕如棧,此蓋真仙於是為治職之地,國家於是植無疆之休。臣不揣狂愚,欲乞以前後所賜臣高士鑒義并今來所賜道錄勸命,回降聖恩,照正一天師佑聖真君近例,加封本山祖師三茅真君徽號,特頒一札,各賁三峰,此人本乎天、物本乎祖之義也。臣謹按三君事蹟,上煩 聖聽,惟陛下垂覽焉。
竊以茅氏之宗,仙源甚遠。大茅君盈,次固,次衷,兄弟三人,巖棲谷隱,精練道真,累功積行。得道之後,領括旱仙,受事太極,司命嶽府,考校乎昊越之境,留治乎赤城之山。其德紀於紫書,其功茂於玉冊,鶴帳龍池,屢顯神異,天燈丹光,至今隱見,水旱雨雪,隨禱輒應,禍福吉凶,其驗如響,狼燧以之而息警,魚夢以之而考祥。臣自入山以來,每奉州縣禱祈,其詳如此。而況歷代崇敬,寵渥便蕃。祥符、景德間,既嚴之以山禁,復申之以賜田,又繼之以鐲租。祠奉甚嚴,高媒有禱。於是仁祖皇帝開虹電之祥嗣是誕彌必降御香,修建金線。高宗皇帝屢遣中使傳宣嚴勸,監司保護。乾淳而下,崇奉尤虔。臣比膺 上旨,俾事祈禳。.每當戲事,必密謄 宸命,躬叩洞天,上祈天既,下告山川。凡係祠典,悉與關遣,常荷真仙孚佑,諸福荐臻。此蓋皇帝陛下抱神以靜,與道合真,德修於蟆濩蠟蛆之中,化行於昆侖磅確之外,以至烏獸魚鱉罔不若,山川鬼神莫不寧。故凡有顯應,所在見之,申請咸被褒封。獨本山三真未蒙表異,臣照得 三茅君初受上帝封號,職任洞天,先朝嘗即其靈邊進加封爵,臣謹具于後。伏願陛下俯從愚請,收所賜臣恩命,特加祖師徽稱,式彰三君護國之靈休,昭示皇朝報功之盛典,亦臣反本報祖之職分也。臣痛念山林之士非無遭際聖明者,多自榮身,未知報本,仙真靈耀迄今埋光。重念臣年運俱往,槁木灰心,曾蔑寸功,叨瑜恩分,更冒誤恩,實負陰譴。
伏望聖慈憫臣以衰暮之蹤,察臣無貪榮之累,回降特恩,增重名山,以顯祖宗崇敬祈禱之地,以永國家億萬斯年之休,不勝幸甚。臣謹錄白三茅真君元封勸命三道,隨表進呈。所有賜臣勸黃恩命,未敢望闕祗受,已具公狀寄留句容縣庫,拱俟指揮,容臣併將前後蒙賜勸黃三道具表繳進。臣干冒天威,伏取 進止。

二月日特賜洞微先生右街鑒義主管教門公事虛白齋高士臣司徒師坦上表

元封告勃

尚書省牒:準今月二十七日 詔勸門下:句曲洞天有真人焉,變化無方,靈妙不測,秦漢而降,歷千餘年,嘖陸發祥,澤于生民。而隆名徽稱,猶或未備,非所以極祟奉之誠也。茅山大茅君今號太元真人束嶽上卿司命神君,可進號太元妙道真君束嶽上卿司命神君,庶幾導和氣,獲嘉應,以相助國家太平無疆之福。故玆詔示,想宜知悉。

牒:奉 詔書如前。牒至,準詔書故牒。
崇寧元年四月 日牒
中大夫守右丞溫 押
中大夫守左丞陸 押
右銀青光祿大夫守右僕射 押
左光祿大夫左僕射 押
中茅君今號定錄真人,可進號定錄沖靜真人。
小茅君今號三官保命真人,可進號三官保命沖慧真人。 三月初一日再準。

內省公文

得旨宣諭高士,仰先次衹領勸黃省割,不許再有辭兔,即具 謝奏回,所有加封真君,已降 指揮施行。 閏二月延慶 恭準

繳進 勃黃

辭免第三表

臣師坦言:今月初一日恭奉聖旨,今臣先次祇領黃省割,所有加封真君,已降 指揮施行者。臣伏以避寵辭榮尚閥俞音之賜,師仙請號特蒙 溫脖之頒,敢嬋再瀆之忱,期動 九重之聽。臣中謝。切惟三峰森秀,三真分治職之區,九德茂隆,九錫顯神靈之異。澤既加於百邑,潤旁浹於旱生。況壇遺之戲祠,接江淮之重望,風清榆塞豈無助順之機,雨灌稻田攸賴濟時之力,宣於史筆,見之詠歌,受命登霄固何心於世爵,褒功著冊爰盡敬於聖朝,申萬世無疆之休,實千載難逢之會。玆蓋伏遇皇帝陛下全能三極,臨統八絃,隱然道德之威,推此乾坤之造,怡神至教,法黃帝之齋心,重意名山,體仁皇之應運,乃捲太元之遺跡,願增隆號以妥靈。伏念臣戒守沽名,心懷報本,瀝忠肝而有請,非偽計以求榮。既蒙從欲之仁,將施典禮,儻復進街之錄,恐速天誅。臣敢不祗俟綸音,昭聞琳館,謹宣明於聖意,祈申祐於丕基。物得以成,當驗五禾之熟,勇攝其武,用圖四海之安。所有臣前蒙賜高士鑒義道錄黃共三道,具狀繳進。臣干冒天威,伏取 進止。
三月日特賜洞微先生右街鑒義主管教門公事虛白齋高士臣司徒師坦上表
奉 旨不允,不許再有辭兔。

申內省繳進狀

具位司徒師坦。
今月初一日伏準 剖命傳奉聖旨,仰先次祇領 黃省割,所有加封真君已降 指揮施行者。右師坦前已具剖奏,乞聖恩收回寵命,加封真君。恭候聖旨,繳進 牒。仰被綸音,俯從愚請。師坦切念茅君靈蹟,願力深重,歷漢晉而至于今,千百餘載,蒼生蒙潤而兵病不登,雨暘愆時則郡邑有請,祈求感格,如響應檸,鼎峙祠庭,實為治所。邇日以來,觀瞻習玩,香火寂寥,千古名山,堪為太息。況近者烈風霪雨,邊烽未清,師坦雖居畎畝之微,晨夕惶懼,蓋愛君憂國之心無以自效,惟能精特一念,密叩三真,食息之問,未嘗或息。所藉仙真道力,助順獻祥,克佑丕圖,為宗社靈長之福。師坦自揆衰殘,忝居福地,疊被寵渥,報蔑涓埃,異數療加,豈容冒處。幸荷 聖慈已回 恩命,褒寵仙真。若不療班循牆之請,則恐難逃罔上之譏,義合終辭,萬死無悔。謹將前後蒙賜師坦高士鑒義道錄黃共三'道,隨狀繳納,欲乞台慈曲為敷奏,察師坦忠忱非嬌妄求榮之意,收還勸命,特頒 明詔,錫封曰真。行下所屬,布告中外,于以彰聖君為民崇道之意,于以顯三茅應世衛國之靈,于以保皇家億萬年無疆之休,不勝至願。謹具狀申都知提舉太尉,伏乞 聞奏,恭候 指揮施行。謹狀。
省剖二道,一付建康府,一付本山。閏二月二十八日,奉聖旨已降指揮,三茅真君加封:
太元妙道沖虛真君束嶽上卿司命神君可加封聖祐二字,

定錄右禁至道沖靜真君可加封德祐二字,

三官保命微妙沖慧真君可加封仁祐二字。.
右割付建康府,照應準此。一付崇禧觀。

淳祐九年三月日

繳省割申建康府狀

茅山崇禧觀:今月十五日,準樞密院、省剖二道,一付本觀,一付使府照應,係閏二月二十八日恭奉聖旨特降指揮,加封本山三茅司命真君聖號事須至申繳者。
右具省割一道,隨狀繳申建康使府,伏乞照應行下管內道正司,告示在處官觀庵院,各令通知,未敢專輒。伏候鈞旨。
淳祐九年三月日靈寶大師差茅山都道正知崇禧觀管轄本山諸宮觀葉晞彭狀
再準內省宣諭公文,得旨宣諭高士降賜加封三茅真君省剖二道,請先次交管,仍具已交領 奏回。三月日延慶恭準。

交領加封省割表

臣師坦上言:今月二十日準都提舉都知太尉恭傳聖旨宣諭。已蒙聖恩加封三茅司命真君聖祐、德祐、仁祐六字聖號,頒到省剖二道,令臣先次交管,臣已即祇領內一道付崇禧觀,布告本山諸宮觀,咸使聞知。外一道一面申納使府。臣上感聖恩,上感聖恩。恭俟 命到山,即當捧香齋告,躬率闔山道眾登峰醮告,仰祝聖壽,同贊皇圖。臣無任感天荷聖激切屏營之至。臣惶懼惶懼,頓首頓首,謹先具表以 聞。謹奏。
淳祐九年三月日

謝轉道錄表

臣師坦言:恭蒙聖恩頒降勸黃一道,特轉臣左街道錄、三管教門公事,臣屢具表控辭,再奉聖旨不許辭免,臣已遙望 闕庭祇受謝恩訖。臣伏以大道無名,敢慕山中之相,小善必錄,特陞街左之班,實士論之至榮,豈平生之所望,固辭不獲,聞命若驚。中謝。伏念臣識匪該明,才非宏遠,分獨甘巖穴之素,學不通古今之宜,志切輔時,忠懷報國。晚際聖明之運,仰依日月之光,曾蔑功能,叨塵器使洪恩過寵,方憂福羽之輕,黃紙除書,又換頭銜之重。接清芬於虛靜,踵前美於葆真,林野驚傳,疑有華陽之故事,冠倨煉歎,謂聯仙號之新輝。義合終辭,懼膺顯戮,勉瞻庭而肅受,殆據漢以難安。玆蓋伏遇皇帝陛下德被中和,化行清淨,永奉三無之妙,克盡夤恭,允釐庶績之熙,不遺纖芥,致令衰朽亦沐恩光。臣敢不益勵前修,自全末即。既投簪未棄,盍加黑萬歲之香,雖駑馬已疲,寧敢負九重之眷。臣無任感天荷聖激切屏營之至。臣惶懼惶懼,頓首頓首,謹具表奏謝以聞。謹奏。
淳祐九年三月日新特轉左街道錄洞微先生虛白齋高士主管教門公事臣司徒師坦上表
內省傳到加封真君告三道及宣賜儀物公文, 得旨宣諭司徒高士,降去告命並設醮香茶等列具賜目,請具收領奏回。
三月日延慶恭準。

告勃三道

:朕聞真人馭風騎黑,神游八極之表,而一念在生靈,則猶數數然也。.太元妙道沖虛真君束嶽上卿司命神君成道於茅山,登籍於仙府,三君之首者也,奇驗見于歷代,遠近以為司命。.朕為黎元慕尚不已,特命有司亟衍喜號,以彰欽崇,可特封太元妙道沖虛聖祐真君束嶽上卿司命神君。
:朕聞句容三峰神君顯甚二遂有金壇洞天之名,歷代所慕尚,豈獨於今乎。定錄右禁至道沖靜真君修真得道,是謂中茅,雨暘應禱,遠近德之。亟命衍號,以答洪休,其體朕意,益陰隱于下民。可特封定錄右禁至道沖靜德祐真君。
:朕聞漢武帝祀神君於禁中,其祝甚秘,蓋以繳福,朕不為也。三官保命微妙仲慧真君,真風道黑,號小茅君,祈畎敬事,祭典褒崇,蓋非一日矣。玆命衍號,以昭朕拳拳慕尚之意,益閎屍施,以慧生靈。可特封三官保命微妙沖慧仁祐真君。

奉勸如右,牒到奉行。淳祐九年三月日。

太傅左丞相魏國公清之 右丞相葵

參知政事方叔 參知政事侮

兼權給事中壯父 兼權中書舍人
三月十五日午時都事趙煥受
兵部郎中兼左司饒   付吏部
太傅左丞相魏國公清之 右丞相葵
參知政事方叔  參知政事僻
吏部尚書闕   權兵部尚書清叟
吏部侍郎闕   起居兼權口
主事趙穎叔 令史金必過 令史傅汝霖
郎中 主管院
淳祐九年三月十五日下
賜儀物
沉香描金如意一事,係降真香柄黃羅袋,黑漆匣盛,鎖鑰全錫,獻 大茅君像。秉執玉圭二面,紅銷金袋各小朱紅匣盛,外大朱紅匣護,鎖鑰全錫,獻中茅君。 小茅君秉執織天尊綠錦磨二首,各長二丈。
威儀一十四事
節一對五層,係五色線絛鋪造。每層有銅管銅蓋子各一箇,上有六角寶蓋龍頭銜銷金彩嬸六首,旖腳有銅鈴兒,每一節八十四箇,龍頭朱紅榦子,下有銅筵。

幢一對,係珠子結絡。幢身問綵銷金羅帶三條,上有六角寶蓋龍頭銜銷金綵磨六首,嬸帶各有銅鈴子,每一幢九十三箇,龍頭.朱紅榦子,下有銅鐘。
旌一對四層,每層係五綵銷金帶各十五條,問綵銷金結帶各六條,銅鈴子各三百四十三箇,係寶珠頭朱紅榦,下銅筵。
磨一對,係紅錦造。嬸身上各有玉佩一副,各六事件,珠子五串,下各有墜子二顆,上有六角寶蓋龍頭,各銜銷金雜色小嬸子六首,各有銅鈴子九十八箇,係鳳頭朱紅榦,下銅筵。
五明扇一對,係素粉描金書鶴翅。各有銷金羅帛壽帶兩條,各有銅鈴子六箇,朱紅榦,下銅繼。
羽扇一對,係素粉描金。各有銷金羅綵壽帶二條,朱紅木榦,下銅掖。

如意一對,係描金彩色裝畫。

罩護威儀黃絹袋一十二箇。

盛威儀朱紅木匣一隻,二隔,鎖鑰全。

威儀黑漆立架二座。
沉香五兩、腦子五兩、新茶五十片、銀一百兩。
四月二十三日甲子,集諸山市民恭迎告,昭告三峰,時值連日風雨,二十二日,高士登壇上,急奏章借晴。次早五更嗚鼓集眾,宿雨即止,霽色開明,躬率本山諸宮觀主首道眾、庵寮道人,同鎮市士庶父老,出山祇迎亭,卓香花嬸幢、旌旗鑼鼓,鐃鈸清樂、仙仗儀從,及本山常寧鎮官領兵率旗隊金鼓衛護約千餘人,遠近山居來觀者如堵。是日天氣清和,祥煙如畫,仙鶴嗚於晴空,白兔現於峰頂。先迎告勸至崇禧觀門,高士率諸山主首道俗望闕謝恩,歡呼萬歲,次登大茅峰奉行典禮,宣揚告命,敷獻寶器。次登中茅峰、小芽峰,儀獻如前。

大峰祝文

維大宋淳祐九年歲次己酉四月壬寅朔二十三日甲子,新特轉左街道錄洞微先生虛白齋高士主管教門公事臣司徒師坦謹稽首頓首再拜言:臣聞妙道隱乎無名,強而日大。真仙貴在翳跡,豈俟表光。欲草心注向於空同,故一時動耀於視聽。宜膺明詔,特進徽稱,舉希闊之盛儀,實緝熙之鉅典。恭惟太元妙道沖虛聖祐真君束嶽上卿司命神君,職專昊越,師綜山川,按句曲之上峰為校錄之治所,澤加庶物,德及兆民,鏤紫玉,刻黃金,輝華九錫,搖綠旌,簇繡羽,招驅萬靈。雖仙號之已崇,恐朝封之未稱,今陛下儲思道妙,邁德帝先,仰承列聖之心,爰險名山之杞,既為民而請福,乃即事以表功,煥爛褒書,發揚丕既。謂聖者彰九德之既備,日祐者顯萬生以蒙慈。彩鸞銜勸以來儀,白鵠翔空而下覽,人天欣澤,山嶽輝榮。恭陸靈峰,敷陳君命,所祈福利,仰奉明朝。伏願陛下寶曆延洪,蘿圖纂慶,干戈永戢,時臻於變之風,稼穡屢豐,民被華胥之樂。而後修真至士,奉道高賢,咸躋上善之因,共享長生之福。臣無任激切之至,謹稽首再拜,謹言。

二峰祝文同前至

恭惟定錄右禁至道沖靜德祐真君,挺資沖漠,備德神靈,受命紫素之文,留治清虛之府,管絃流響,身逸宴於洞臺,風雨以時,澤既霑於民物。中監上仙之任,右禁有為之功,雖天號之已崇,恐朝封之未稱,令皇帝儲思道甲妙,邁德帝先,仰承列.’聖乏心,爰險名山之祀。既為民而請福,乃即事以表功,煥爛褒書,發揚丕既,彰明德之旁溢,顯靈祐之外,聞。、彩鸞銜以來儀,f 白鶴翔空而下鑒,.天人欣澤,山嶽輝榮。恭陸靈峰,敷陳君命。云云同前。

三峰祝文同前至

恭惟三官保命微妙沖慧仁祐真君,標才明穎,挺業該清,典藏錄於玉漿,爰受封於金闕,、道著萬物,仁者懷文,域斷六天,位尊保命。書共膺於紫素,治兼蒞於良常,雖仙號之已崇,恐朝封之未稱,今皇帝儲思道妙,邁德帝先,仰承列聖之心,爰險名山之祀。既為民而請福,乃即事以表功,煥爛褒書,發揚丕肌,具舉崇真之禮,克彰障祉之靈。內法既融,外教以平,皆仁之至,暴害不行,蒼生蒙潤,非祐而何。近白鶴之翔空,受彩鸞之獻勸,天人欣澤云云同前。

三茅真君加封事典卷上竟

三茅真君加封事典卷下

進封三茅真君聖號慶禮醮科儀

儀式如常至啟聖:

臣聞天祐皇家,保萬邦之黎獻,國崇典禮,褊草望之山川。靡神不宗,諸福畢至。捲真仙之治所,聳句曲之名峰,藥館芝庭素嚴於祀事,颶輪欽駕時格於· 靈終。玆逢明聖之朝,具舉緝熙之典,肆頒綸詔,式進徽稱,勸太卜以涓辰,命有司而具禮。玉蘭清潤,佇笙鶴之凌空,洞草晶輝,近簫鸞之簇仗。臣等欽承宸命,衹告真靈,齋意青詞,謹當宣奏。
宣詞
諦陳詞旨,備見至懷,淵聽至聰,必蒙鑒省。臣聞陰德萬生,溫密靜神於玉室,躬備九德,輝華刻簡於丹瓊。繡羽斑輿,浮空躡景,綠旌紫節,封山召雲,因下戲於赤城,時按臨於玉洞。聖主仰天心之愛,宴私披地肺之圖,爰舉徽章,式褒顯蹟,備成熙事,嘉薦芬芳,明德惟馨,至誠不息,以今某朝行道,請法眾等運玆初捻上香,願此香煙,騰空供養太元妙道沖虛聖祐真應真君束嶽上卿司命神君太元府得道高真,願以是道力,上祝皇帝聖壽無疆。伏願真終臨格,昭鑒居飲,瑞應流光,允副九天之眷,應洪嘖祉,永言萬壽之期,致喜靖於四方,俾交欣於百樂。
臣聞金光藏景,同游浩洞之天,紫素敷文,以表神明之德。載揚顯冊,益薦崇稱,被靈宇以伸虔,集仙僚而交慶。以今某朝行道,請法眾等運玆二捻上香,願此香煙,騰空供養定錄右禁至道沖靜德祐妙應真君定錄府得道高仙,願以是道力,上祝皇后,伏願功銘鍾鼎,德邁河沙,益隆不拔之丕基,永保無疆之大曆,神祇祖考來燕以來寧,社稷宗桃以安而以永,椒房福慶,儀形萬邦,玉葉蕃昌,本支百世。
臣聞總括岱宗,任上府神宮之邃,掌封金錄,植龍芝洞草之珍,仁懷其文,勇攝其武,九陛飭褒崇之典,草心懷慶懺之誠,敬肅蘭場,恭陳藻供。以今某朝行道,請法眾等運玆三捻上香,願此香煙,騰空供養三官保命微妙沖慧仁祐神應真君保命府得道真仙,願以是道力導迎景既,敷錫庶民,兵病不登,雨暘時若,三光全而寒暑節,五穀熟而草木蕃,育萬物以皆昌,無一夫之失所,吉無不利,動則皆成。

大謝
臣等棲身福地,被教真仙,窺琅岌之祕文,典玉郎之上道,忝恭祈禱,仰賴感通。誤膺世爵之頒,敢負師恩之重,恭承明詔,馳進褒書,輒膺慶贊之誠,丕闡靈承之義,庶伸忱捆,上答嘉休。今皇帝俯眷名山,仰崇真祐,綸溫六字,煥美號以增隆,賁三峰,靄御爐之清馥,式嚴褥禮,祇薦鴻名,情見乎辭,儀多在物。臣等奉宣密旨,延款高真,必冀鑒故,式符願望,壽齊箕翼,澤被華夷,六宮交夢於態熊,四鄙蕩平於蛇豕,匈奴款塞,無煩漢使之通,多士在庭,重見周官之盛,社稷衍靈長之慶,春秋書大有之年。旁及飛港,俱全性命。上以表三真之慈憫,下以副皇帝之虔誠。謹啟以聞。

十二願 復爐如常儀

慶禮設醮儀

衛靈呎 發爐如常式出官

謹出臣身中如常式至同心上啟三君聖位:臣以宿命因綠,叨行教法,告盟之日,約以行持,誓當敷贊真風,振揚大化,永扶國祚,普為生靈。凡有所祈,理宜關奏。臣今謹為皇帝宣揚密旨,昭告嘉封,祇陳慶懺之儀,用集應洪之福。以今拜上青詞一通,伏乞功曹使者特為關啟,速得上達云云至以聞。
各稱法位
具位臣某等上啟三君洞天列聖:臣聞九德功高,太帝冊加於九錫,三官任重,真皇經受於三元。道始師於總真,錄畢傳於西母,由無心於人爵,乃證位於仙都,瑤室瓊房,治統於赤城玉洞,鳳腴丹藥,宴集於句曲金壇。佩鬱儀結璘之章,得服日餐華之衛,化行江左,福被昊邦。天市風清,時奏空中之仙曲,洞庭浪闊,路連地內之陰宮。青童遺颼馭之蹤,白鵠現軒翔之相,以符法驅千妖之氣,以神化順百姓之心。嘗聞應跡於人問,未始離神於天上,有情斯感,無願不從。今皇帝冥運一心,遙瞻三秀,式際休明之運,緬懷道德之仙,肇舉鴻儀,丕陳顯冊,蹟沖虛靜慧之美,進聖德仁祐之稱。宸命自天,書照隴,增群峰之煥耀,新萬目之觀瞻,載潔靈場,對揚君命,輒伸慶懺,恭薦芬馨,香裊名峰合鸞笙而共奏,章吟空洞延鶴馭以來臨。臣無任激切之至,再拜奏請。.
請聖 初獻
臣聞天人異世,由兩儀四象之分,兄弟齊仙,實千載一時之契。友愛備書於藥岌,靈蹤未泯於華陽,奕世欽崇,皇朝禮敬。恭惟祖師三茅司命聖德仁祐真君,挺資沖漠,抗志清虛,古昔評謠早驗嘉平之臘,後先飛舉率由句曲之山,仙賓師友定約以按行,昊越人民悉歸於考校。歲以艷陽之月,颼乘汗漫之游,左玉佩,右金鐺,擁八鸞於霄漢,西峨眉,束林屋,現三鶴於峰頭。不惟專禍福之權,亦乃運吉凶之柄,安人利物,保國寧家,道化潛行,功成不宰。今皇帝儲精道妙,邁德帝先,每思綏靖之艱,虔奉真靈之造,既密叨於護佑,宜克盡於欽崇。九陛頒恩,三峰稱慶,用報輔時之德,載析保國之祥。爰肅清壇,昭陳褥禮。臣均霑王化,幸處名山,仰邀洞府之真婷,對揚天子之休命,願垂鑒盼,俯納虔祈。設醮青詞,謹當宣奏。

宣詞
具如詞旨,備列丹忱,諒徹淵沖,必垂鑒映。臣聞聖人無跡,或降跡於塵寰,大道難名,豈沽名於聖世。今皇帝躬行慈儉,遠達聰明,追還清淨之風,崇厚澆漓之俗,欽仙真之隹躅,舉希闊之盛儀,乃眷三君,闡靈千古,瑞應皇朝之四帝,潤霑江左之草元。爰錫徽章,崇加顯號。更願不忘本始,俯察宸懷,申命崑臺,降神仙嶽,庶資眾妙,用格多男,衍玉葉之蕃昌,保瑤圖之綿久,永依大道,克著洪猷。臣等無任激切之至。

亞獻

臣聞神仙可學,宿名定著於玄圖,兄弟同昇,篤志多成於善行。乃眷天人之美,並登帝所之真,載籍以來,標題尤顯。切仰三君之德,森然萬世之芳,道在邦家,惠流民物,夜炳丹光而亙燭,春聯鶴馭以來歸,奉師而相與遨遊,好道者當與料理,山川如故,天地無窮。今皇帝密感真休,聿修報典,雙鸞飛彩傳芝檢於瑤階,掌鶴翔空遞綸音於玉洞,道俗歡呼而載路,典儀祇薦於褒名,庶期沖鑒之臨,永侈蕃禧之錫。臣等奉宣睿命,仰贊仙猷,洞磬琅傲傚靈音而清徹,溪毛澗藻進徽款於芬馨,琳腴敢冀於刀圭,繡羽仰旋於霄馭,獻奇祥於有地,錫聖壽以齊天,洪澤萬生,皇圖億載,五風十雨不破塊以嗚條,四海九州悉包茅而貢能,椒掖報得男之喜,榆防奏郁虜之勳,年穀豐登,黔黎怡泰。然冀名山肅靜,真教流傳,化魔俗以革心,俾學徒之進道,飛潛遂性,動植昭蘇,一切有情,俱乘妙蔭。臣等無任激切懇檮之至。

終獻

臣等祇近宸綸,丕揚徽號,敷陳典禮,延款仙真,荷列聖之居飲,副群情之舒慶。今則燈銷蘭焰,香散芳雲,邈仙仗之言,旋望靈光而順拜,欽承鴻既,仰戀鸞輿。臣等無任攀戀望恩之至,謹稽首再拜奉送。
送聖 內官復爐如常儀慶禮設醮儀終。

皇帝設醮青詞

伏以聖人無邊,馳遊八極之虛,大道難名,虔切旱心之慕。允賴神靈之祐,宜嬋昭報之文。肆舉徽章,載加褥禮,用恪伸於慶懺,祈永介於休祥。善利所加既錫黎元之福,純禧來被更延. ;層之昌。

內省張都知醮詞

伏以己峰(山記》 云:山形似己字,故以句曲為名焉列峙,儼仙聖之真風,三號雖殊,煥熙辰之盛典。初屬禮成之慶,敢伸妙供之修。仰奉明朝,敬宣封冊。伏願高仙昭格洞鑒冥扶,萬壽無疆,祐帝圖之廣大,三時不害,永民物之阜安。

崇禧觀醮詞

伏以玉音垂誥,錫三號以褒真,金錄崇禧,領諸峰而祝聖。恭承恩命,仰贊仙終,微臣幸際明朝,忝司教鑰,睹一時之褥典,煥千古之靈蹤,乃聖乃神,兼被德仁之祐,卜年卜世,永綿統緒之祥。謹傾慶頌之誠,聊效精修之供。洞天香遠,加稱萬歲之聲,道境風清,敷作草生之福。

奏謝加封 祖師真君恩禮表

臣師坦言:恭蒙聖恩,加封三茅真君聖號,頒降告三道,宣賜如意、玉圭、威儀、錦磨、沉香、腦子、新茶、銀兩,令臣設醮慶贊。臣已仰遵聖訓,率勵法流,褊告三峰,昭陳醮禮,發揚君命,祈佑嘉生者。臣伏以福地凝嚴,會四海華封之祝,宸綸渙寵,衍三君徽號之崇,道俗歡迎,神人感澤。臣中謝切惟山留玉洞之治府,內有金壇之虛臺,鶴馭來遊,歲校華陽之籍,天皇授命?董同昊越之疆。道葉仙枝,流芳千載,靈源真系,被眷累朝。祇荷殊恩,載揚褥典,即沖虛靜慧之美,進聖德仁祐之稱。彩誥臨峰,夜雨澄清於巖谷,迎輿戒道,朝晴映曜於旌幢,瑞靄祥煙,徊翔鶴袂,元圭如意,敷露鴻儀。熙事告功,飄御爐之清馥,羽流交賀,沐上賜之榮光,瞻視一新,邇遐胥慶。玆蓋伏遇陛下明德險祀,以道化民,爰申錫於褒章,用益昭於敬事,人悅則神罔不宥,物備故禮得以成。篤眷之恩,山林多幸,曠絕之澤,草木俱霑,加賁已宏,全福自至。臣肅將王命揭處仙庭,祝聖壽認無疆,慶覃寰宇,感真人之應禱,輝麗前星。臣無任感天荷聖激切屏營之至。臣實惶實懼,頓首頓首,謹具表奏謝以聞。
淳祐九年六月日新特轉左街道錄洞微先生虛白高士主管教門公事臣司徒師坦表奏
繳狀
具位。
四月二十一日恭準公文,備奉聖旨宣諭降賜到,加封真君誥命三道,宣賜如意、玉圭、錦嬸、威儀、沉香、腦子、新茶、銀兩,令師坦擇日設醮昭告者。

右師坦謹已恭遵聖訓,逐一交領前件告命宣賜、寶器物件,關集闈山道俗出山恭迎,望闕謝恩,褊詣三峰,敷揚君命,以次擇日設醮,昭告天地仙真事竟。謹置典冊,具載儀禮節次,及將告命分賁三峰,宣揚寶器,交付山門道正司崇禧觀,永鎮名山,仰延睿算。今取到崇禧觀開具交管版冊一本,三峰交領誥命寶審狀三本,具表繳進。伏乞台慈特為聞奏,伏候台旨。
淳祐九年六月日具位司徒師坦狀

進加封告碑表

臣師坦言:伏以三封加,輝華句曲之山,萬古不磨,琢刻崑崗之玉。踞文龜而擁護,聚羽鶴以觀瞻,遙闕歸。'恩,溥天知敬。臣中謝切謂仙真之異固毋俟於表光,功德於人有不容於泯晦,空現五雲而漢詔具在”帝贊九錫而晉碑尚存,自歷代以來,蒙被眷渥。今千載而下,幸逢聖時,聿闡褒章,載崇顯號,用侈靈祇之報,倍為至教之榮。謹纔諸石以惟探,期與此山而不朽。玆蓋伏遇陛下德充濬哲,心照危微,飲函三於太和,撫萬宇而無外。日行其道,坐凝百志之熙,民莫能名,躬致九功之叔,不矜已治,思答神休,時加雨露之私,頓覺煙霞之重。臣去天易久,承命惟新,爰鏤堅泯,永作君群峰之鎮,摹成徹御,敢祈乙覽之垂。臣謹奉表繳進以聞。冒讀宸嚴。下情無任激切之至。謹稽首頓首謹言。

淳祐九年十二月日具位臣司徒師坦上

三茅真君加封事典卷下竟

清微仙谱

清微仙譜

經名:清微仙譜。元黃舜申傳,陳采編。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諧錄類。

清微仙譜序

道在太極之先,何謂也?未有天地,已有大極,其容有先乎?吾聞之經曰:元名天地之始。始也者,豈非先天地而有者乎。今夫天,日月之往來,風雨之散潤,雷霆之鼓動,人知其為天之造化,而不知其為是道之功用也。嗟夫,使是道之功用,一息而不運乎其間,則天之造化息矣。《易》不云乎: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又曰:先天而天弗違。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而是道之秘,始不容
於不洩矣。故其傳始於元始,二之為玉晨與老君。又再一傳衍,而為真元、太華、關令、正一之四派。十傳至昭凝祖元君,又復合于一。繼是八傳,至混隱真人南公。公學極天人,仕宋為顯官,遇保一真人,授以至道,遂役鬼神,致雷雨,動天使,陸仙曹。晚見雷困黃先生,奇之,悉以其書傳焉。先生覃思著述,闡揚宗旨,而其書始大備。凡有祈禱,若持左券而能不動聲色,以取償責報於渺茫沖漠之中,弗爽晷刻,何其神也。一時王公大人爭欲羅致,四方來受學者以千數。或窺一斑,或剽半甲,驟加試用,靡不策效。然先生寶其書,不屑以授人,故學者浩浩,鮮睹大全之秘。近膺詔命入覲,得旨還山,予始獲登先生之門。每燕暇從容,與論道妙,必極反復。雖予際遇於先生為最後,而受教於先生為最深。間一日語予曰:某老矣,閱人多矣,未有默識心通,篤信力行能如子者。此殆天授,非人力也。因悉出所受南公書以授之。釆拜受之日,私竊自誓曰:采雖晚出先生之門,能淑先生之教,今又獲先生之書,敢不廣其傳,俾千劫之下有目者,咸獲爭先快睹不更。復有望蓬萊隔弱水之歎,敬鋟諸堅梓,嘉與四海有志之士共之。因為之說曰:是道也,原之於其始,固已先天地而有,要之於其終,又將後天地而存。嗚呼,其行與之俱傳於無窮矣。至元癸巳純陽月純陰日。建安後學陳釆焚香拜手謹書。

清微仙譜

清微道宗元始上帝,至真大道,无形无名,虛无自然,萬化之祖孰得而言。昔浩劫之先,凝炁成象,露至玄至妙之蘊,錫玉宸道君。後名妙玄經應化玉冊,秘於清玄玉英之館。道君即太易元炁之應運,高拱上清,敷弘至道,體至極至靈,為玉式符,而授於
清微真元妙化天帝,名邇憑應運開圖。敷天佐極,高居太漠,洞妙自然,恢張萬範,與道長存。秦時,降邾國都洞妙保化宮清微妙化府,一名元始萬化宮妙化府。帝狀,青衮服。

九天妙道真運元君楊徹。元君乃元始 一炁之化身,青首被髮,龍體,乘流火出入三界,號雷霆樞轄之神。秦時,降河中府都九天長原宮。後敷弘大道,運玄妙經,授
九天洞明元君許齡卿。元君秦時降劍州,鳳目月眉,餐髻,如二三十歲人,衣綠衣,常執玉冊,與道混融,神變莫測,居九天洞清育玄宮。以玄都玉梵發而為章,授

玉堂天山真人朱軒。真人秦東京人,美鬚面白庬眉,因周室將微,世道混亂,入閬州拜許元君,證道登真,居金華山太清宮鳳凰閣玄靈宮。後以雷元振光之章,授
太玄青惠招化扶桑真君卜冀。真君頂綠王之冠,面色瑩白如玉,隨州人也。因秦亂避患入閬州,拜朱真人,潛虛道妙,位證太玄。真人居角、亢二星之中昭靈府,以大道元量元光玉符,授
昭凝神耀保天道化元君廣溶。元君降秦時,酆州人。於歲亂離入西京城,得玉符之妙,會道凝玄,漢高皇平定後,於河南府昇真,居海上神州神耀府。以玉英寶章,授
明清道華元君丘沐。元君漢初壽州人,得寶章之旨,總萬炁而會天昌,居太上左宮,都曠平府,後以道樞授

秦明清惠真人師復。真人漢代人也,乃東華大帝化身,神毅特達,體天運道,都龍丘山通明洞。

清微洞光寶衡紫華元和明道太一神景元君王宏。一名正宏。元君滿月相,一字眉,鳳目,披髮,仗劍,朱履。太一月孛化身,統理玄樞。都玄都太沖樓右紫輝宮,後以清微隱訣元始萬神香,流於人間。
通妙元化太一沖和元君謝晉剛。元君太極凝真,元始別體,隱化神變,未究始終。常幻質為微眇,人莫能識。默運樞軸,策役萬靈,不假符圖紙朱有形之物,隨寓成形,發揮道妙。有內訣口口相傳於世,都暘谷壇左瓊瑤玉臺沖和府。
清微茂晨保運金明元君彭涵原。元君雙髻,面色如玉,月眉鳳目,笑容。素衣,絳裙,仗劍,乘火龍。居井鬼二星之間丹昭府,領丹昭風火雷霆三萬衆,自為帥,以清微妙要流傳人世。
西華通惠元君龐俏道。元君掌元始禁 書,瓊章鳳紀,保制劫運,安鎮乾坤。雲冠,青服。顯漢神爵年間,後寓庚除治,治在漢州絲竹縣,去邑二十五里,有二處。居西華廣真宮,出三道三經,統御三界。後化身為
太和伊玄元君宋益誠,領三天演教之任,居茂儀府。
靈妙和澄元君需東。元君東漢彭州人,仙姿端肅,會道自然,應世為師,名號不一。掌清微之妙道,居瓊和府。
高明大使至道玄應神功妙濟真君許遜。事迹見本傳。真君得先天之妙,扶世濟民,不可紀述。故戒文有云:金書玉篆傳于世,不可輕泄不可秘。後示净明法於後代,蓋內訣幽遠,其可擬諸形容。居玉都清慶宮,領天機省,主持清微之妙。

南陵浮光天官朗期。天官南陵尊帝,掌握雷樞,唐降西京,出書度人。帝狀,衰服,居南極浮光宮。

護明元妃玄光聖母王說,字涣,一名玄光。聖母護明玉隆丹剛清華元妃紫光元君清華元妙宮。元君素華金母之玄精,天一玄斗之靈神,統攝河源,制御水闕,四瞑大神悉隸,主領出書。降于唐時,主張教法,領清微之奧,居東海景清宮。後化身為
清微元機元靈元君龍汲。雙鬢,玉女相,面微赤,紫衣,綠裙,仗劍,乘白龍。居洞元府,有清微演運流轉。又化身為
清微靈和元君管靜卿。鳳冠,玉相,自然眉,鳳目,紫服,碧裙,大帶,朱履,執圭。以清微秘旨出書度人,都清微天中靈光宮闕下,居璋元府。又化身為
靈光聖母朱燧。龍冠,綠服。唐昭宗時,在桂陽軍江渚石上。以清微先天之奧,授金闕昭凝祖元君。

上清啟圖

上清高聖玉宸大道君,陰陽混合迴風凝帝一之尊,紫白交馳運道會希夷之表,出書應劫開教度人。授于
紫宸太華大天帝。體道凝玄,開明萬有。帝狀,絳服,都太微華明宮。以道授于

金闕帝宸太平後聖玄元上道君。道君運玄濟物,三界尊崇。帝相,衮服,都金闕紫虛宮,依俯仰之格。授之

太華西真萬炁祖母元君。元君一炁孕真,群仙教主,生生化化,莫不由之。口口相傳,不記文字。都白玉龜臺西金太素宮。以道授之
金闕上相方諸東華司命木公青童道君。道君符九陽而育物,總萬化以朝元。帝相,青服,都方諸宮。
金闕上傅白山宮玉仙清淵太素元君李。元君咸陽人,神通變化,仙傳具述。位三天為上傅,領中嶽事,承上清之宗旨。后服有元始一炁玉策及文素經流傳,玉仙山在中嶽東北九十里。
金闕上宰西城總真真人王遠,字方平,見仙傳。綠服,真人相,三牙鬚,鳳目,居金闕成昌宮闕下左府也。
小有天王清虛真人王哀,字子登,一名太素抱一真人,事見仙傳。眉微黑,鳳目赤色,紫服,真人相,居小有博懼官闕下中府也。諸真以道樞授之金闕上保高元紫虛元君魏華存,字賢安。元君事見本傳,握符應運,主治雷霆玉字金書,綱維道法。上清冠,絳服,居高元紫虛官左府治高元宸照宮,即上保太丹宮南極元君。後化身為
清微黑樞元皇元君李謙,出書應世。
照靈光惠沖應元君字文汲,內諱清淵。
元君主梵清景機,緘治天地人崇籥,有玉策以詔,後來居海上離農山沖華府。
真人事見茅山仙傳大洞譜系,居,紫章丹會宮。
束華上相上清仙翁許翩,小字玉斧。
仙翁事見茅山仙傳及大洞譜系。真人相,綠服,居紫陽晨雲官右府闕下。
上清元君西華聖母,一名靈寶爭明黃素天尊,乃黃堂靖諶母也,母名嬰。
事見仙傳。得上清高仙上明玉書三章,港修至道,感斗中孝道明王,付之隱文。華冠,紫服,居西華諒光宮,掌元始圖書之府。以道授之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大使許遜,授之大清泰玄元君文慵。元君唐人,得上清神變之道,飛遊乾坤,至西京神化溪,以其道妙,授之祖元君。相如美女,寓形不一,居景輝泰和宮。

靈寶宗旨

玉晨道君,靈寶天尊。三黑會真,元黑化生萬有天尊,垂慈利物,普度無窮,故靈寶為萬神之宗。玉簡瓊文,廣受開化,敷弘至道。詔于
太玄玄一真人,玉清妙道青陽天君鬱羅翹,青服,治玄都應明府龍梵宮,居青陽玄上宮。
太玄玄二真人,上清妙化丹陽天君光妙音,紫服,治玄都宗蒼府溥昭宮,居丹陽玄中宮。
太玄玄三真人,太清妙感紫陽天君真定光,白服,治玄都正昌府廣清宮,居紫陽玄成宮。
右三真人,並天尊相,位高太極,號應三清,道君授之應化真符,主執黃錄院靈寶大法司,靈寶三十六君二十四符悉隸焉。太極真人徐來勒,事見仙傳。真人得太極函三之妙契中盟五法之規。居太極皇耀宮闕下。後授之太極內相上清沖應孚佑真君左宮仙公葛玄,字孝先。事見仙傳。束昊時人,得徐君之妙道,遍歷名山,感太極三真人,下授三洞寶經,惟務濟度,名列帝庭。居太極靈曹宮,出葛仙起居註。治太極省。授
太極慶融北靈內輔真人鄭思遠。真人得師靈寶之宗,位隆上品,餘記仙傳。居太極元沖府闕下。後授之抱朴小仙翁葛洪。仙爺得太極之心傳,遍禮福庭,超登金闕,有文籍傳于世。後授
太清泰玄元君文慵,而祖元君繼之。

道德正宗

金闕玄元老君,道德天尊。玄元應化,中古出書。上自主皇,下迄炎漢。
隨時紀號,代為帝師。無為自然,慈儉復性。過關之日,授
文始先生關令真人尹喜。真人周康王之大夫,仰觀俯察,紫炁西邁。至昭王時,出為關令,戒吏俟問,知而迎之。得道德之旨,昇入無形。

太玄真人趙隆,大目,真人相,絳服。

天山真人洪賓,美鬚,真人相,絳服。
玄上真人魯惠,白相,青服。
自周迄唐,已逾千年。三真人師資接踵,得久視之理。隱顯應號,道不遠人,故太清泰玄元君文慵承流于後,祖元君出而繼繩焉。

正-淵源

太上玄元老君,正一之旨,出書時號之,異名一道貫之,奚有分別。當漢之末,人心澆薄,莫此為最。太上憐憫群生,初非得已,人能知不傾不二之理,又何待天尊之設教也。至於遷善遠罪之誨,授經傳籙之式,不過誨人為善。授以至人,一新厥德。
三天聖師泰玄上相正一真君張道陵。
事見仙傳。漢子房之後,沛人,生而神靈,博究文學,感太上親授以盟威之道,漢帝徵之不起。永壽二年白日上昇,治泰玄省,領元輝府,居玉素元都宮。

嗣師太清真人侍中張衡,乃真君長子。事見仙傳。

系師太清真人閬中侯張魯,乃真君次子。事見仙傳。
女師君長文姬,陵王妃。次文光三賢,燕王妃。四芝四師,俱飛昇隱化,後代出有入無。以道授之太清泰玄元君文慵,而祖元君得以襲慶焉。

會道

清微侍元上宸玄都總真九炁元靈夫人
太皇景明洞陽金闕昭凝妙道保仙元君祖舒,一名遂道,字昉仲。月孛化身,降唐昭宗時,廣西零陵郡人。面棗黑色,大目,身長七尺。幼存節操,生而神靈,父母莫能禁,遂入道。遍歷名山,至桂陽軍江渚石上,遇護明元妃,化身靈光,聖母授以清微自然先天之奧。或竹釵袒臂,仗劍坐石,嘯命風霆,飛行人世。繼至西京近地,山中清虛,洞神化溪。感太清泰玄文元君,化形美女,濯于溪濱,師執巾侍之,奉迎至岸。凡數夕,變現男女猛獸,異相,歷試諸難,殊無怠意,知其誠確,乃召使乘木筏訴流,次復故所,悉以上清靈寶道德正一之旨付之,隱而不見,師總五派之奧,統轄雷霆,變相不一。或乘龍仗劍,策役萬靈。或金冠素服,尊居洞府,性烈令肅,雖雷神亦加嚴勵。今治清微洞照府,主持教法,嗣教之士,宜竭忠誠。稍或有違,嗔責立至。又號通化一輝元君,後化身為
清微察令昭化元君休端,大髻,面白相,柳眉,杏目,青衣,金甲,執斧,乘黑龍,居陽華府,有清微演道流傳。瓊室內應洞清元君郭玉隆,又號上景元君,祖元君門弟子也。京師人,仙姿嚴肅,紹襲師源,位清微太霞侍宸居紫虛府。
紫光曜真福和元君傅央情,字子方,郭元君門弟也。酆州人,秉純一之節義,繼前代之樞機,位至三天上輔,居西海太華山昌耀府。
龍光道明元君姚莊,字淑奇,又號廣昌元君,傅元君門弟也。西京人,統御雷霆,克符道要,位-二天侍經,居隆慧府,又曰廣顙沖和府。

祥源紫英玉惠元君高奭一,號紫清妙化玉英靈惠元君,姚元君門弟也。生於燕地胃山碧澗之間,神光滿室,長襲師源,位三天侍御。又號高運紫英元君,居洞耀景豐府。次授
西華清虛真人華英。真人鳳翔人也,圓目,美鬚。掛冠學道,豐品三天,位清微明元左卿洞陽上宰。後授
青城通惠真人朱洞元。真人成都人也,圓目,美鬚。隱居青城,敷宣雷奧,位清微洞衛上卿神霄玉樞使。次授
雲山保一真人李少微。房州保峰一水人也,所居故址猶存,人稱為李雷公宅。真人先以宦族世家房陵,棄俗悟真,感師授道,位清微都元右卿,後見天吏下降,傳宣王勸令,任五雷院使。後昇飛遊三界,隱顯莫測。
眉山混隱真人南畢道。真人本覆姓東南,名珪。丙辰十一月初三日寅時生於眉山,幼擢儒科登仕版。嘗倅湖右,夜夢神人語以師至,達旦郊迎,果肖夢中之相,詢其姓名即保一真人也。迎歸待以師禮,數以難事試之,堅心如金石,遂悉付以億奧。傳授既畢,欽化金光而去。後領廣漕,臨午見朱衣天吏,自天下降云:奉上帝命子可授斗中六通掌水使者。仍清微保和仙卿,後佐宋理宗,數諫不從,歸隱。不知所在,人以為仙去。
碧水雷囦真人黃舜申。先生閩中世家,名應炎丹山人也,即今建寧府。甲申閏八月初五日未時生,以祖父蔭生而奇異,貌古清絕,性質穎悟,經史百家靡不通貫,年十六侍父為廣漕幕師病,南真人以符療之,雷震于庭,其疾頓痊。觀其骨相合仙,悉以所傳付之。寶祐中,出為檢閱,宋皇兄趙孟端節使皆師事之。理皇召見,御書雷囦真人四字以賜之。至元丙戌,詔赴闕庭,奏對明敏,上禮敬之。未幾乞請歸山,得旨俞允,仍賜輕車以還。先生門弟幾百餘人,今清微道法大行於世,然得其樞奧,闡揚靈驗,亦多其人抑。師嘗序雷霆綱目云:五陵之驗,至人出矣,將必有拔茅連茹者在,豈其然乎。

梓潼帝君化书

梓潼帝君化書
經名:梓潼帝君化書。撰人不詳,約出於元代。記述梓潼帝君生平及顯靈事迹。四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譜錄類。

梓潼帝君化書序

化有二理,有變化之化,有教化之化,自無入有,自昔為今,以幼壯為老死,以老死為嬰稚,此變化之化也。三綱五常,是非邪正,上以風動其下,下以獻替其上,此教化之化也。今吾所降前後九十七化,元命者,序太始也。流形者,本太質也。生民者,明性習也。易俗者,變夷禮也。稽古者,覺後知也。奉真者,遵道法也。寧親者,報劬勞也。幽婚者,戒苟合也。淵石者,重有子也。馴雉者,誠感通也。回流者,護先塋也。降瘟者,顯籙驗也。好生者,習醫業也。天官者,醫業成也。薦賢者,公道開也。格非者,和聖賢也。榮歸者,知止足也。敦宗者,念本支也。歸寂者,遇釋法也。君山者,喜幽清也。感生者,不能忘情也。奉先者,思繼志也。孝友者,繼絕緒也。沔水者,杜讒慝也。白駒者,冀留賢也。舉讎者,忘私憾也。恤孤者,敦友義也。慈訓者,傳內觀也。盡忠者,堅臣節也。棲真者,屆雪山也。山王者,始護蜀也。刑賞者,罰淫而舉孝也。存褒者,憫無辜也。回風者,罪狂夫也。明冤者,恤無告也。苴邑者,滋生齒也。拯溺者,善賢侯也。雨穀者,惡私心也。曲雨者,惠小民也。殞賊者,旌孝婦也。北郭者,誨求嗣也。返火者,敗奸計也。平苴者,現陰佑也。費丁者,賤勇力也。石牛者,惡好財也。五婦者,諫重色也。顯靈者,不忍蜀之亡也。大丹者,遇聖師也。巴都者,嫉贓汙也。婆娑者,明天性也。戒龍者,和鄰祇也。鳳山者,尊所生也。魚腹者,矜老苦也。口業者,彰惡報也。東郭者,懲巧偽也。、牛山者,分善惡也。天威者,戒逆婦也。尚義者,貴同氣也。旌隱者,厚士風也。佑正者,高烈女也。殺生者,遠庖廚也。酷虐者,戒害物也。憫世者,念黎元也。咸陽者,奉帝命也。邛池者,報父母也。解脫者,謂冤不可成也。仁政者,悟前非也。幽明者,戒欺暗也。籌帷者,償宿業也。如意者,大有為也。丁未者,兆命佐聖也。水漕者,司天澤也。桂籍者,司文衡也。孝廉者,濟太平也。感時者,悼王化也。神扶者,顯八公山也。誅暴者,戒汙吏也。明經者,顯先聖也。護聖者,顯大功也。明威者,戒士夫不欺也。濟順者,奉帝保民也。濟迷者,懲不信也。忠顯者,佐皇國也。聖治者,歌太平也。標忠者,濟時也。興國者,忠良也。止足者,辭王旨也。訓逆者,誅不孝也。戒欺者,正名也。誅悖者,勸孝也。真元者,拯難也。拔苦者,悼亡也。福瀘者,平夙冤也。昭明者,見畢工也。摩維洞天者,顯後化也。放生者,戒殺魚子也。弭蝗者,拯救萬民苦也。是故聖人神道設教,始有天人相因,人神共理之化,要其所歸,不過垂世立教之大端也。

延祐三年春,中書因太常定議,根予自周歷晋之出沒,原古迄今之事業,録予為忠國孝家益民正直祀典之神,閱予舊封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崇褒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因予靈應廟額,表曰佑文成化之祠。徽號益彰,汗顏愈熾,每思所以裨益公道,輔治皇元者,其跡淺陋,不足稱述,聊以予所化之實,自為一書,以答綸音之萬一。允以道業誨人者,謂之教,躬行於上,風動于下,謂之化,風化之源,在乎風化之主,考其事之美惡,則知化之所由,淳朴既衰,民心不古,刑政極而鬼神化焉。蓋天下之民,淪綱毒法,這于朝典者,必受冥誅,古今昭昭,綽有常憲,故官府治民,神祇理世,一也,要在明教化,示斯民遷善遠罪耳。奈何幽明殊塗,隱顯異勢,聲跡既不能相接,雖有教化令典,將何舉而示民哉。此冥冥中理世尤為力之難也。予素知此義,故曲為神人交接之術,與承職百靈共白于帝,作飛鸞闡化之法,筆降人問,為幽明通貫之理,仰蒙帝意,仁愛下民,允從奏議,故予往歲已曾宣傳化跡,其事雖若自侈,此身作為之實,然化跡之傳亦顯教明法,示人遷善遠罪之微意,其於淑人心,善風俗,力挽頹波,捨此則何以哉!.比者,欽蒙上帝誕降嘉命,賜以二十一司官屬,明具所職,俯治下方,一則俾贊襄天府生成之功,一則俾密資聖朝平治之隆也,疊承寵光,罔敢逸墜,孜孜弗逮,于玆有年。矧予《化書》九十七帙,布在人間久矣,濫觴于腐儒之手,以魚為魯,以根作銀,珷玞混石玉者眾矣,不訂炤以示人,彼將曰好事者附會妄誕尚鬼神耳,羣疑之中,得貞确端懿之士某等,為吾反覆辨校南北二本,式質鬼神,予命之曰:比者南本則厞屏實多,北本經予親校,事實詳明,斷自丁未化前,更定舛訛,桂籍化後,刪改繁亂,予又增及甦民化,科舉化,為九十有九,姑虛其文,以存後意,俾正校者梓木傳行,以示來哲,庶無疑妄。人之言曰:聖人神道設教,九經並明日月,博雅君子,代不乏人,典明教化,猶不能家喻戶書,何區區《化書》之恢,能砥柱于中流耶?嗚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化之所存,道之所存也。居官者覽予化跡,若是之嚴忠廉幹濟之心,未必不凜凜也。文人儒士觀是化之終始,知赫赫之若臨,未必不祇懼修省。農工商賈雜家者流,聞千百載之駭聞,欺心者獲天誅,口業者被神戮,善有賞,惡有罰,未必不寒心竦毛、遷善改過。習釋道者,知劫運果報之昭昭,未必不全其心而蹈其矩,奚啻頑夫廉懦夫立耳。鄙夫之言曰:子不語怪力亂神,何怪神之多多?此非時中之人斯不可語上也,斯守白公之信也,予之匡人于修齊治平之途,非左道之術耳。斯化也,雖不能與天地立心,與生民立命,與後世開太平,識者未必不知予心之輕重也。若夫予之神在天下,若日月之運于天,予奪嗣禄職掌,文衡天下,小大事端,靡不該括。吁!回風返火既行之于往,雷勵風飛不能行之于今耶!咨爾天民,體予至意,立仁義于詩書之圃,策忠孝于廉讓之鄉,共躋仁壽,同樂太平,幸也。否則,恭行天罰,及悔何追?予忝膺重寄,恐負天子寵光,故此為叙。

吾先奉玉帝敕,授以如意飛鸞墨跡于天地之間也,救末劫,爰命梓潼君也,今吾之九十余生之化,故命于勿于堅重校勘此文,今已周矣,請命於吾,親跋于後耶。

九十余生闡化機,扶生拔苦拯灾危,證果梵迦如來藏,再出神文福他時。吾孝友也勿堅二生,吾文已就,重出斯寶如意持之萬里,古語云:千鍾馬金厥有名,一朵雲生腳下登,三天高臺入地去,一枝消息泄春靈。此中造化藏千里,可否人生在此中。二生知機否?

緣事將成信有時,人能弘道復何疑。
不因百尺樓工畢,争得多生事跡垂。
典實任從譏衒耀,始終庶可見云為。
從今又被人間世,傳出清河百詠詩。

梓潼帝君化書
經名:梓潼帝君化書。撰人不詳,約出於元代。記述梓潼帝君生平及顯靈事迹。四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譜錄類。

梓潼帝君化書卷之一

元命第一

混沌初分濁與清,東南分野景鮮明。
中含太一氤氳氣,吾已濳符造化精。
獨占辰宮雙女上,兼司火德五行情。
率然自猒居荒落,脫蛻終期道果成。

吾本吳會人,生於周初,迄今七十三化矣。

流形第二

遁跡靈巖不記秋,目光開閉自剛柔。
吞霞滿腹無飢渴,養息濳真任去留。
數足轉形歸孕乳,時來隨分事王侯。
會稽勝地堪揚化,張氏生身世屬周。

予方遊人間,忽至會稽之陰,見一隱者,年五十許,具香燈,仰天而祈。時中春丙夜,天文焕爛,張翼二宿昭然在上,俯而聽之,隱者姓張,適符列宿,予於是生焉。

生民第三

北堂一夕夢吞珠,隱隱襟懷震肅初。
厥月誕彌延穀旦,靈光克滿耀連廬。

儼思不與羣兒戲,嗜學仍於百慮疏。
耆舊相逢每相許,謂吾他日是鴻儒。

張氏出黃帝之子,名揮,始造弦矢,張羅網,世掌其職,子孫因以張為姓,顯於吳。

易俗第四

吳因泰伯遺風後,一變民情似島夷。
剪髮務從安澤國,文身將以禦蛟螭。
性情不願隨時俗,冠履惟思習禮儀。
始也親朋嫌矯飾,終焉鄉里翕從之。

予之鄉,剪髮而文身,蓋便於入水,而習成夷俗也。予既成童矣,心所不樂,乃尋冠屨,自習禮文,內外莫不以予為異。及其久也,從予而化者,十有七八焉。

稽古第五

三吳僻處在天涯,文物無稱少麗華。
帝典未嘗傳遠裔,皇文那得到農家。
幸因膚使傳縑素,頓悟卑情識制麻。
從此一方絃誦美,區區風教已堪誇。

予鄉距京周甚遠,文物無稱。一日,有耆舊謁吾父者,口誦唐虞大訓數篇,曰:有中國使人傳此,予好之,就彼習焉,隨口記授無遺,於是邑人願學者從予習之,皆以予為師。

奉真第六

寂寂茅茨晝掩門,行人稀到水邊村。
深耕偶得黃金像,久座猶纏紫葛根。
不忍鉟鎔虧體質,聊將焚獻度朝昏。
送歸海嶠禳灾沴,一境生靈賴庇恩。

予之居事畎儈,忽於鋤下得一金像,頂冠如崇山疊聳,被服如霞綺舒麗,紺眉月面,儼然慈祥,憑几巍座,荷花為臺,高尺許,重鈞餘。初未知為何神,詢之故老,或曰元始天尊像也。昔夏禹理水冶金為神,用鎮方岳,豈此像之類乎。吾家素貧,雖迫於衣食,而不敢起鉟鎔之心,一日,海風翻浪,遠邇奔駭,非人力可支。予謂眾曰:家有金像,得之儻來,今為眾捨之以祈海,若洎于安息,乃率眾乘高以像投狂瀾中,俄然風止潮迴,一境獲免。邑人以是為德也,皆以糢糧布帛見謝,拒之不能,自是溫溫然家道苟合矣,異時記憶投像之所,蹤跡之,沙磧有光,掘出舊像,仍載歸,築宮室安奉,邦人敬事之。

寧親第七

母氏劬勞歲月深,風寒暑濕久相侵。
醫巫診視皆無效,針炙頻仍殆不任。
剔股和羹償宿願,吮疽出血本誠心。
分明夜聽天神語,一紀延生表至諶。

予既冠,母氏六旬矣,少時勤於織絍,飲食失時,嘗致疾疹,逮此衰暮,重之以六氣所淫,遂成大苦,疽發於背。始以巫覡祈禱,中更醫工,砭劑月餘皆不效,予不離卧內,日夕省視,未嘗解衣而息,計窮矣,乃為吮疽,出大膿血,疾少間,醫曰疽根附骨,未易出也,越三日復吮之,忽覺口中充滿,吐而視之,有膜如綿擴,膿乳如米粒,母氏漸安。而以病欠食,少復成贏瘵,醫曰此痼疾矣,以人補人,真補其真,庶可平復,予因夜中自剔股肉,烹而供之,忽聞空中語曰:上天以汝純孝,延爾母一紀之壽。翌日勿藥,果符神言。

幽婚第八

婚對由來不等閑,此生期遇是前緣。
靈骸不朽如相待,清夢重遊豈偶然。
嗣子已堪傳後業,芳魂俄復掩重泉。
壯年頓絕陰陽事,眾議稱予骨是仙。

吾少也賤,性靜而寡合,年逾冠矣,未有室家,非特良媒之不至,抑亦予無好逑之心也。嚮因母氏嬰疾,以未見孫息為恨,予亦有不孝之憂。一夕,夢至林麓,孤塚巍然,旁有一門,一女子靚粧而坐其中,顧予而語曰:君非張善勳乎?予訝其以名見斥也,請其由,女曰:妾與君雞犬相聞,乃仲氏也,曩者,妾之叔父與君家會,談君之美,以為好學尚禮,古君子也,議以妾歸於君,吾父以君貌寢而難之,然妾之慕君心已一矣,後許於鐘安孺,鍾富家子,而清議無聞,妾心恥焉,由此得疾而終,今三年矣,妾之來此以君之故,君曷為我圖之。予悸而悟,月餘再夢如初,暇日因與友人儀堅成縱步尋幽,忽至一所,宛然夢中境也,方告吾友,共訝之,塚中人出呼予為郎,蓋夢中所見者也,儀實仲之舅家,因走告仲氏之父母,迎女以歸,卒為婚姻云。

淵石第九

春光淡淡景遲遲,春水溶溶淺且漪。
羅綺岸邊搖倒影,神仙眾裹悟前知。
白文細篆成淵字,青石圓形似小龜。
生子立名符感兆,貴知天與自無私。

仲氏婚三月,鄉人士女已嫁而未孕者,相與臨神潭摸石,得石者宜男,得瓦者宜女,蓋舊俗也。仲預遊人中,吾母謂仲曰:潭水靜深,黝然莫測,宜從上流淺處求之,仲方徘徊,潭中忽起花沫如吹,仲以手捫之,得一石,大如雞卵,六出如龜狀,青而白,文隱隱如淵字,意感而有孕。既生子,名之曰淵石,方齠齓,仲忽告予曰:吾兒真如君耳,宜善視之,妾與君世緣盡矣,語畢而逝,予乃不復再醮。

馴雉第十

天摧地裂情堪擬,荼毒無門救二親。
負土培墳酬怙恃,寢苫枕塊益悲辛。
黃泉路隔嗟何及,白雉情傷亦自馴。
禮制三年情罔極,節哀于以率中人。

予年三十有六歲,在作噩疫毒流行,人無兔者,鄉邑蕭條,路無人跡,予父八十有五,母七十有三,盛暑中,皆得疾,同日而逝。於是自持畚鍤赤以營大事,乃於路傍倚廬枕塊,以終三年。常有白雉一雙,棲於林上,每遇祭奠,飛鳴而下,俯仰咿啞如欲言者,及終制而去。

回流第十一

壘築墳崗不憚勞,何期平地發波濤。
松楸欲變無何有,棺槨猶憂不可逃。
大洞仙經除厄難,真金聖像鎮鯨鰲。
秋霖已霽湍流息,喜見平田廣且高。

予考妣墳岡,去居之南止百餘步,蓋一時忽遽,卜之云吉,自以為便於省視,初不遑他恤也。葬之五年,墳西三十里,洪水暴發,平陸成溪,以墳為岸,水源不竭,勢頗峻急,吾心懼焉,欲改葬之,無及矣,乃齋戒守墳,日夜誦《大洞經》 不輟,併取家藏金像而嚴事之,泊於無虞。次年秋雨霖霪,傍溪湧漲,數流為一,吾益恐,及水落視之,則墳前溪谷變成堅隴,廣一里餘,自是松楸無害矣。

降瘟第十二

雙親之死為瘟灾,切骨銜冤痛且哀。
生續恩隆情不匱,幽明路隔憤難開。
神兵執祟明中現,法籙傳真夢裏來。
落筆成符救民瘼,豈容五鬼暫徘徊。

予之二親皆死於瘟,時暑嬰毒,荼苦滋甚,每念瘟鬼之酷,恨之切骨,而幽明路殊,力不能報,心嘗怏怏焉。比因墳岸回流,實自《大洞真經》金像之力,於是益勤持誦而敬事之,洎獲陰祐以治瘟鬼。又三年,忽夢所事金像語予曰:《大洞仙經》爾熟記矣,《大洞法籙》爾未見也,今當授汝,以治邪魔,非惟可以契汝初心,亦可佐天行化,助國救民也,袖中出書二,予百拜而授之,既覺,書在枕前。其一曰《大洞線》,又一曰《大洞法》,因開籙書讀之,至天縐甲卒一萬人度之句,忽風雷晝暝,金甲朱綬者無數,列于予前,俯而請命。三人持紅旌立於眾先,白予曰:願聽使令,予方恍惚不覺,厲聲謂之曰:吾令汝等治瘟鬼,此鄉某家闔門病瘟,為吾驅來。語畢,一持旌者,領百餘人入其家,俄頃,執鬼使五人出,有蒙虎皮者,冠雄雞者,貌若人者,若鵠頭者,若驢頭者,所執者,水火羽霎斧鑿之具。予怒而叱之,將滅其形,彼乃有辭曰:弟子等歲運所生,歲氣所成,所遊有方,所病有人,陰譴重者受其灾,天命絕者致其死,亦非弟子等敢私,若蒙真官賜以寬貸,此後願聽約束,遇有行瘟,見真官符籙所在,即不敢至矣。予因依法授以教勑而去,聞里有病瘟者,予與之符法,皆得全活。

好生第十三

風寒暑濕因天變,飲食興居病在人。
黃帝脉經詳子母,神農藥性辨君臣。
撫摩針炙隨輕重,補瀉椎移有故新。
但得天民無橫夭,勤勞不恤此心真。

予以法籙救人疾疢眾矣,遠近之人踵門求治者,不可以數計,其有染瘟病者,著邪祟者,受瘧痢者,逢殃魂者,遭鬼擊者,兜神者,惡氣者,一一全活。然有臟腑冷熱虛實之不齊,飲食起居勞佚之各異,或因喜怒哀樂而感於內,或因風寒暑濕而受於外,此皆岐伯神農氏之學,非道家法籙之事也。人有懇於予,而不能全其生,予實赧然不足,於是講究脉理,翫味藥性,討論五行之勝,復習熟九針之法,迎隨勤苦六年,始達其妙,自是天命未絕者,無橫夭矣。

天宮第十四

作善家庭祇自憐,不期聲譽乃喧傳。
名聞王國心無愧,位列天官事有緣。
六氣和平方晏粲,萬民疾苦易安全。
當年稱職吾何力,君相明良化使然。

予活人眾矣,聞於君上,方以砭劑為事,而又為京周所知,馹召至都,既以國君所薦,又歷試之,以予為醫師,掌萬民之疾苦,隸於天官,予甘心焉。於是教戒徒屬,使勤其業,蓋成王之世也,時其王畿豐稔,六氣和平,民少扎瘥之疾,良由上德之所致,使予得以稱職焉。

薦賢第十五

人之有善如吾有,己達仍思未達人。
大智濳心能創物,妙方治疾可通神。
推賢汲汲誠無隱,自代區區意本真。
奏徹宸聰蒙上賞,驟陞諫列作臣鄰。

予之屬,有瘍醫公孫智叔者,賦性慈慧,而記問詳博,深明百藥之性味,創造丹砂、雄黃、礬石、磁石、石膽,為五毒之劑,其說蓋取丹砂養血而益心,雄黃長肉而補脾,礬石理脂膏而助肺,磁石通骨液而壯腎,石膽治筋而滋肝。外療瘡瘍之五證,內應五臟,拘之以黃堥,熟之以火候,藥成傅瘍無不神效,乃以其法著于世。則予自以為不如,而彼居予下,因舉智叔自代,使兼予職。無幾,上躬不豫,鬢有疽生,一夕訌潰厥,勢危殆,以前藥傅之,應手而差。於是智叔始有醫師之命,以予直情無隱,所薦得人,宜膺上賞,遷為司諫。

格非第十六

太醫活國利非輕,暝眩輸忠政乃成。
形迹相忘疑自釋,樞機不密禍由生。
微言忍使彰君惡,削藳何妨隱直名。
但得聖朝無過舉,不辜榮禄是真情。

王若曰:咨爾善勳,直情無隱,朕念良醫活人,大醫活國,今真爾言路,以旌汝賢,汝其以救疾之心救正吾失。嗚呼!惟良藥苦口而利於病,忠言逆耳而利於行,爾往欽哉,毋易所守!予三辭而後受之。既預七人之列,日近清光,雖君相聖明,無大過失,而予愛君憂國之心,一步趨,一食息,未嘗少懈也。成王幼沖之時,聽政于周公,及親政事久矣,嘗有不平之語,予恐左右得以乘間也,每以君臣始終禍福幾微為戒而諫,草屢焚人無見者,故公之東征,雖有四國流言召公不悅之隙,而終能保全,蓋予亦少有力焉。

榮歸第十七

十年膴仕拋桑梓,一旦榮歸復里閭。
嗣子卯童驚弁服,田園蹊徑訝丘墟。
遊仙夢覺空勞擾,涉世情疏自卷舒。
再識北窗春睡美,任從鷄唤五更初。

予在京周十年,久違桑梓,倦翼思還,每念估恃無恙,時身在草莽,及所天既失,乃受榮禄,雖食稻衣錦,何樂之有?一日,見周公鷗鴞之什,惻然有感,於是起歸歟之興,告老乞骸之請數上,始從其欲,公卿士夫設祖席東門之外。既歸,里人迎候,予乃自近郊舍車而徒,鄰曲以予為榮。

敦宗第十八

宗人本是一根生,貧富誠難較重輕。
禄廩倘來何足吝,親朋至此若為情。
死生並與周婚葬,俊秀仍須為作成。
他族聞風喜相傚,三昊漸有義莊名。

張有數族,居多貧婁,予歸之後,徧求訪之,幼者已壯,少者皆老,生死榮悴,惻然可驚,其貧不能自振者猶故也。於是興起義莊,以淵石主之,貧困者周給之,病者醫藥之,男女成長者婚嫁之,子弟俊秀者教養之。他族聞風,翕然相傚,義莊滋廣,習俗成美矣。

歸寂第十九

聞說西方大聖人,苦空寂滅以為真。
行歌自信浮雲喻,坐想徒勞夢幻身。
得訣坦然超彼岸,忘言聊以谷吾神。
從玆始悟歸根理,南北東西任屈伸。

予之在朝也,聞方外之言曰:西方之國,有大聖人古皇先生者,不言而自化,無為而自理,以慈悲為主,以方便為用,以齋戒為常,以寂滅為樂,視死生如朝暮,等恩讎如夢覺,無憂愁忿懫之情,蓋知浮生不久,求於無生者也。予嘗慕之,及辭榮而歸,道逢隱者,行且歌曰:朝陽之暾,觸石生雲,初焉,髣髴已而繽紛。隨風而出,蕩漾無垠。俄變化以歸盡,杳不知其所存。伊仕者之利禄,忘其勞而駿奔。忽暮景之見迫,向大限兮逡巡。將投足於幽趣,為異類兮芸芸。予聞之始也,駐車而留聽,少焉憑軾以敬禮,終乃下車而泣謝,謂之曰:適聆妙理,深契愚衷,願惠格言,以度殘喘,乃於通衢百拜而力懇之。行歌子仰天而嘆:指予以心印,授予以正訣,曰:此西方大聖古皇先生歸寂法也,子能念而習之,可度生死,死而不亡,證無量壽果,終於彼岸,則可成正覺,中道而廢,則猶能擇地而處,可為神仙。予授教焉,於此塵緣既畢,百慮頓灰,時丁灝秋會,集親友留頌而逝。頌曰:秋風瑟瑟,秋月白白,吾得之真,知身是客。

君山第二十

君山一境最清幽,鶴馭徊翔為少留。
湖景昏明從晝夜,林光疏密任春秋。
無身不顧千年藥,有道誰貪百里侯。
極目煙波供受用,飽聽欽乃看夷猶。

予既遷化,將往西方,適至洞庭君山之上,愛其勝境,因少留焉。于時上無君相臨制之威,下無血屬係累之念,超然物外,獨往獨來,水光山色,四時可愛,吟風嘯月,此樂何窮,追思前事殆一夢耳。方且仙遊,勝侶朝夕往還,不聞塵境之勞生,但見洞天之真逸。久之有二青童自天而下,敬宣帝旨,以予為君山主宰,兼洞庭水治。

梓潼帝君化書卷之一竟

梓潼帝君化書卷之二

感生第二十一

神識君山歲月遙,洞天深邃絕塵囂。
偶嗟涕泣無從出,已覺悲魂不可招。
奪舍投胎緣未足,拖泥帶水恨難消。
玉壺不肯藏春住,漏泄陽和見柳條。

予在君山久矣,一日春水初生,湖口有大舟艤岸,刲羊釃酒呼號而祭者,甚罄哀婉清切,予聞之不覺情感,迫而聽之,一婦年三十餘,體有金光,三酻而祝曰:良人不幸得罪於君,遠竄南荒,死於瘴癘,家鄉萬里,旅櫬言歸,日月不居,行將卒哭,重念家無兼侍,堂有二親,有子在腹,未形兆眹。若山川神靈察我夫君以忠獲罪,憐我姑嫜暮景無依,今臨暮有期,為垂陰祐,使得一男子以續張氏,則妾之性命雖不保,猶無憾焉。予在雲路中不勝其悲,涕泗從出,忽身墮婦懷,懵然無覺,久之,聞人語曰:是兒是兒,予開目視之,身在浴盆中,蓋已生矣。

奉先第二十二

厲王監謗眾心離,先子忠言履禍機。
流彘早知將易位,逆鱗悔不聽防微。
録孤聖澤曾無間,美謐英魂更有輝。
徑陟諫垣承世職,人言有子可傳衣。

皇考諱無忌,歸葬河朔,母黃氏,慈祥明辯,篤于教訓。凡乳哺偃息寤歌之次,必以詩書言語,誘習鄰兒,與予嬉戲,則以泥土繒帛,結束設像,以為古人稱揚故事,或為君臣朝會,或為父子告戒,或為師徒訓勵,或為朋友接陪,每事指陳,俾予曉習世故。十歲,使就外學,名予曰忠嗣,追先志也,既長而冠,王父平子字予曰仲。母氏嚴三加之禮,西序答拜,因泣謂予曰:爾父曩事厲王,為保氏,掌諫王惡,而王性多忌,恥聞其過,諫者必誅,久之,至於監謗罪,死者眾,道路相語以目,人不堪命,百姓離怨,乃以疏告王,願王改行,除誹謗之令,以通下情,王不聽,於是流於番禺,既而不禄,天下冤之。今王仁政,詔先朝臣子死以非辜者,咸録其後,汝其往哉!予乃詣京師,登肺石以自明,有詔追復皇考官,謚之曰獻,法曰忠必告上曰獻,仍以予為保氏,奉先臣之職,宣王之時也。

孝友第二十三

長兄不幸身無後,同氣由來本一枝。
母氏悲傷情有感,楙陽立繼理為宜。
北堂既慰慈親念,幽壤終為死者知。
喪禮盡於王父母,揚名孝友顯當時。

予兄允思,不幸早世,弗及見之。予年既壯,有二子,長曰然明,次曰楙陽,楙陽早惠,見憐於曾大父,長至之前夕,家廟祭奠,予母哭之哀,言亡兄絕世,予請以楙陽繼之,俾承其後,以慰母心。王母趙氏八十而終,王父以哀廢食,奠亦不起,予以孫承子服,斬衰三年,哀毀盡禮,聞予中外,時以孝友稱予字而不名。

沔水第二十四

猗歟吉甫氣飄飄,勳望才猷冠聖朝。
經武緯文心固美,征西伐北地方遥。
鎬京飛語興讒謗,沔水聲詩託諷謠。
君宰相歡功烈盛,賴予忠諫息言妖。

王有賢臣尹吉甫,文武兼資,縉紳所慕,國家中更版蕩,四夷交侵,及王即位,北伐西征,以復文武之境。吉甫任專鉞之命,惟予與王居,吉甫居多大略而忽細故,王之左右多不悅者,於是讒譖迭興,王亦未免於疑,方其在京,有飛語聞上,予為多方解釋,意猶未明,予為歌沔水之什,王聽之,洎吉甫歸,功烈既成,君宰膠固,中興之績,視少康高宗為優焉。

白駒第二十五

聖慮憂勤既有初,一朝德色沮嘉謨。
賢才遯去嗟黃髮,詩什形容詠白駒。
東帛自玆通下國,羣英俄復集東都。
皇家招隱興王化,良自忠言勸用儒。

王以大業克濟,普覃異恩,陞予為大夫,于時四方無虞,玉心#1少怠。一日,師氏韋仲將誅章方上,天威肅震,寘韋于理。於是道德之士,老成之人,有翻然而去者,予心憂焉,乃作白駒之詩,以為譏刺,勸王留意賢才,寬容受諫,使在位者無去志,已去者冀其來歸,隱迹者期於願仕。詩聞於上,上意感焉,於是詔告在外,責躬悔過,復韋之職,束帛弓旌,日遣無虛,未幾,清議歸美,士風藹盛,天下復見成康之化矣。

舉讎第二十六

先君飲恨在黃泉,在禮讎家不共天。
已死風成無所及,後人溫叔乃為賢。
只知所舉惟才日,豈憶無辜被譖年。
上亦昭情知此事,何妨中外任喧傳。

先人之死,蓋出於南風成之譖,朝之所悉知,終天之痛,予亦未忘,風成死久矣,有子名溫叔,有才而賢,嘗以國子隸業於韋師氏,予以問韋,謂予曰:風成之子好學無猒,語言可法,容止可則,當今貴遊子弟中未有也。天道難知,不意風成青蠅之行,有子如此,蓋瞽鯀生舜禹之比,他日必為大器。予雖有不共戴天之隙,而聞其善行,心嘗悅之,予既升大夫,保氏闕人,詔許舉所知以自代,薦溫叔,王聽之,卒善其職。

恤孤第二十七

壽夭前途不易知,仲將方艾遽傾危。
一身永逝嗟無及,五女皆孤益可悲。
納釆問名如父在,執羔奠鴈及婚期。
死生不變論交日,泉下幽魂亦展眉。

師氏韋仲將與予為聯事,相知且久,一日,官車夙駕出于虎門,仲將欲有所陳,既前而卻,忽偃于地,衛士掖而起之,蓋已奄奄矣,歸而告姐。韋氏無子,唯女五人,長者以寡而歸宗,次者及笄而未聘,幼者已十五,韋以性於王,暴卒禁中,既無卹典,五女何依,予為備禮而嫁三人,其二幼者寄養于司諫高之量家,俟其長也,納為然明、楙陽之婦。

慈訓第二十八

守志當年正妙齡,期頤耳目尚惺惺。
緣深不惑旁門法,心著常持內觀經。
花落花開根永在,月圓月缺體空靈。
臨終切切垂慈訓,證位仙階達杳冥。

母氏早年守寡,享壽百歲,而視聽不衰,蓋由平日常持《內觀經》,細繹意義,晚有所得。一日予方朝退,趨而過庭,呼予而坐,兩孫侍立,喟然歎息曰:吾與汝因緣相際,得為母子,汝且華顛,吾老可知矣,我念人之在世,生滅無定,暫來還去,如虧盈月,如開謝花,今世之生,乃前世之死,前若無死,今何以生,今身之死不明,後日之生豈保,若解知身是妄,直須謹守真常,但能性定命堅,所謂曠劫不壞,有功行者超升上境,無惡業者不失人身,忍於夢幻之中,莫結冤讎之果,吾將永逝,勿用深悲,臨別之言,切須專聽。語畢,儼然隱几而逝。後再以童女得道,乃生天上,是為妙慧真人。

盡忠第二十九

奪哀變禮從王事,為感君恩念舊臣。
切諫區區還不聽,忠懷歷歷竟虛陳。
青宮本乏元良德,白首羞為諂媚人。
盡節龍泉吾不恨,尚憂周道寢沉湮。

予有齊衰之憂,上旨奪情,辭者再三,不得已而從,事禮之變也。王即位之久,倦於政事,一一勳舊,如尹吉甫、召穆公、南仲、方叔,或以病廢,或以物故,惟予為老臣。上初以宮涅為太子,予力諫之,不能移其愛,卒立之,及王棄社稷,嗣王親政,淫酗暴虐,予又諫之,王以予恃先朝之舊,且憾前疏,怒形于色。予乞骸家居,一日,有使賜酒,予拜受之,飲畢有後命,予雖盡忠於國,初不以一死亂吾之真,然尚憂周道不振,有失文武之基緒爾。

棲真第三十

再出頭來事愈多,幾回歡笑幾悲謌。
忠誠憂國嗟無及,直語逢嗔可奈何。
遠望松揪增白髮,悔貪禄廩受丹科。
雪山一境非塵世,來此棲真得也麼。

予生於斯世,而堅守古道,既有言而不用,又獲罪焉,魂無所歸,情猶不已,哭于宮闈者三日。王聞之,以予為妖,乃命庭氏率其屬以弓矢望聲而射之,予無身矣,射予何為。於是望故家而靦甚,辭王國以遠遊,一意西方,歷岷峨,背井絡,蜀之西陲有山名飛越,予以先世生於昊會,與越為鄰,俯而察之,名同俗異。又望西極一山,高廣殆百餘里,盛暑之時,積雪凝寒,非塵境也,山神白輝曰:此名雪山,往昔多寶,如來修行於此,八年得道,又西極真人久住于此,因而證果,大夫仙風凜然,曷留于此。予聽而止焉,無幾,有旨,以予為雪山大王。

山王第三十一

北違京鎬千餘里,西望岷峨萬點山。
榮辱已拋羅網外,是非不到水雲間。
力誅白虎遺星石,匣鎖青龍瑩月環。
南面稱王朝百里,有煩帝旨為重頒。

予方留雪山而被大仙之命,旋有旨,以蜀門旺化,乃反鶴馭而來東北,見萬峰青單,絕境可愛,久之,山神公元長等五人來謁予曰:某等職隸于斯,近見真官神鋒峻嚴,日有光芒,聲飲之音震響巖谷,豈天人乎?此間自武王伐紂,微盧彭濮諸國之長,佐蜀君主,大軍北向,寔經于此,逮今三百餘年,路僻人稀,未有貴顯者來,真官勢焰如此,幸示其來。予告之實。山神曰:某等亦猒人間,遊於斯者也,此山隸蜀帝所治,名之曰劍嶺。其勢北距終南,西接岷峨,南通邛徠,東抱巴蜀,廣襃周帀殆千餘里,此山為要地也。自山王白峰圭託孕為蜀王太子,且百年矣,居未有王,真官既聖人之裔,清明在躬,積德累行,忠孝全節,神遊於此,行藏有數,宜少休焉。兼劍嶺之下,近有白額大獸,千餘歲矣,負此山隅,以人為食,真官既嘗為天子大臣,則山川之神皆嘗所治者,又玉音來此,自可號召羣靈,呼吸變化,役遣幽陰,驅除此虎,亦助天好生之事也。予信之,乃嬌宣帝旨,召集千里之內山川鬼神,咸來聽命。謂之曰:帝有玉旨,以白虎害人命,吾為此山王,董爾眾靈誅滅之,用命者世享血食,否則天有威刑。眾曰:唯謹聽令。予乃仰觀周覽,現相變化,自見身與山等,拔一孤竹,叱化長劍,屏翳號風雨師清道,揮刃一呼,響振山谷,虎亦怒氣成雲,目光出電,跳梁反復,吾身當之,眾力併前,斃於刃下。又於血汙中,獲一圓石,狀如墜星,公元長識之曰:此虎威也,予佩之,百神攝畏。功成,因奏帝,先陳嬌韶之愆,次及均功之語,帝因以予為蜀北門山王。

刑賞第三十二

幽明政治雖殊異,平直存心理則同。
孫滌銜冤堪雪恥,宜肩力孝未酬功。
嚴刑不恤笞魚背,保奏終期徹帝聰。
小大神靈皆敬畏,清明天地蕩皇風。

予既即真為諸山之王,凡所部山川,水旱豐凶,妖祥功過,皆得預聞,而平治之。青黎山神高魚生部民孫滌女方婚之夕,魚生悅慕,因拘其魂而亂之,為鄰封白池龍神所察,予覘之,與女俱訊,既伏其辜,歸其魂,女乃甦,鞭魚生背三百,黜其職。山下有故孝子昊宜肩,嘗為父疾,刺血寫《楞伽經》四卷。壽終五年,未有所受,予為保奏,以代魚生,帝報曰可。自是小大之神,知敬仰焉。

存褒第三十三

褒侯以女媚幽王,王寵褒兮壞紀綱。
黜子屏妻天所猒,誅良虐善鬼為殃。
岳靈遷怒情雖快,褒國平民理可傷。
奏達上穹符允報,遺黎仁壽遂延長。

幽王始娶申侯之女為后,賢而有子宜臼,嫡且長,仁孝之風見於岐嶷,及褒侯以姒進,遂寵姒而疏后,尋以姒有子,乃廢申后,以姒代之。姒生子,王名之曰伯服,意謂伯者,上無長也,服者天下咸服也。於是逐宜臼,立伯服為太子,大臣諫者九人,悉族之。穢聞於上帝,俾西嶽為孽,以警於王,山川鬼神從而不寧,三川皆震,山摧水壅,勢皆逆流。嶽神者,蓋白帝白拓矩之降靈也,從而遷怒,移檄漢沔,褒斜山神欲埋褒邑,褒與蜀接境,予訝其太甚,即上奏,言褒侯固不足卹,國人何辜,請赦之。有旨言:金天之神擅檄所治,薄責之。褒邑之民免於埋壓,厥後犬戎伐周,棄漢沔褒邑之地於蜀,皆帝意也。

回風第三十四

惡人行惡自招凶,孝子嚴親意不同。
為食成讎情已甚,回風反火勢方雄。
滿懷俠氣猶能吐,刮面狂飇訝自攻。
留與世人為鑒戒,要知聰直現神通。

劍嶺之南,民李轅孝於母,薄暮有客投之,轅方烹鸚具食,客以為相館,喜形色,言少頃,食至,乃脫粟飯也,客不舉匕,轅曰:家有老母,病起思肉,適之司晨不及供客矣,客赧然,揚袂而起曰:汝以予為未嘗食肉耶,不揖而出。夜闌上風縱火,以燼其居,時方歲寒,草木黃落,煙焰蓬勃,勢不可嚮,轅負母而出,向天呼號。吾適遊其上,大不平之,因吹氣成風,使虐焰自反,客執燧猶在手,燎其眉鬢,欲走而迷,顛仆火中、僅脫其命。訊之則曰:某俠士蒲光度也,今夏緣都人士女浣花嬉遊,有友因醉而觸良家,為人所辱,濱死,某以解紛之故,投入水中,幾欲不救,訴於有司,於是亡命,周流半載,昨實餒,甚心怨於子,方爇草時,如有人叱之,火及子家,而為風所讎,今即死矣,不作無名鬼,因告之,語畢而殂。

明冤第三十五

須知人命重於山,莫把疑刑作等閑。
毛氏喪身尤未雪,良能濫死豈容還。
騰魂附體明寃獄,執賊求情伏巨姦。
義敏一言其利博,享人血食免慙顏。

踰劍之北三百里,龜山之下,民何志清有男無方,娶魚山侯釜之女,逾年,釜得疾勢急,女告於姑,請以歸寧,許之,與其夫偕往。至中途,記憶奩篋中有黃銀耳噹二垂,欲持以隨,備父急難,行速而忘之,欲歸以復取,則日西矣。俄無方之弟良能,踵後而呼,携耳璫至,曰:婆有不豫,遣我呼兄,且令附嫂所忘之物,兄嫂至姻家,則兄可先歸,婆已顒望矣。無方曰:弟與嫂行,吾將歸以省母氏,無方既別,移時,侯氏悔曰:妾家不十里可到,無勞叔相從也,良能信之,遽與嫂別,既還而夜深,翌日,侯訝其女已約而來遲,遣人逆于路,乃見女死而無首,釜疾革而亡。其家告於所治,何氏以幼子而鞠之,月餘獄成,良能自誣,別兄之後,逼嫂以非禮,不從而殺之,其首不存,殆為虎豹食之矣。將就戮,良能怨泣,龜山之神義敏來告,予察之得實,蓋有強賊牛資妻毛氏,有所忤資,路逢侯,劫而逼之,取侯之衣與毛相易,毛與侯年相若也,梟毛之首,携侯以歸。予為追毛之魂,附資之體,藉資之口,吐毛之詞,自陳而得實,資赴於理,女歸於侯,良能免焉。

苜邑第三十六

合靈最貴莫過人,不易修持得此身。
既會胞胎當愛護,卻緣衣食使沉淪。
伊予幼幼情何異,天地生生本自均。
從此一方風俗變,刈蘭凶釁免傷神。

劍北里里折而東之,兩舍之餘,有邑曰苴,饒地濟人貧,編戶有子,甲則蓄之,乙則或否,至于丙丁,則不舉矣,蓋嗇於衣食,以便目前,而不恤其後也。張千十富室也,租其田而食者八十餘家,授田之日即有約,舊有男子,力能耕穫者留之,厥後所生,斷不容留,率以為常。千十有二子,長者有廢疾,不任事,次子三歲有癇.,醫卜巫禁,皆不能治,禱邑之神公孫掌,十日不解,掌告於予,請救之,予從焉,詢其所以致殃之由,蓋前後租民,不舉之子四十有奇,冥漠無歸,共為祟焉。予夢其妻李氏且言之故,李氏雖言之,千十不悔。予乃遣功曹荀明傳予之言,使幼子言之,曰:棄人之子猶吾子也,愛汝之子猶他子也,汝貪人之力,惡人之冗食,以耗其穀,今四十餘命迫於汝,子行且死矣。千十自怨自艾,叩頭出血,請命於予,予為戒之,使改其行,千十從之,其子乃安,自是一邑之人重惜人命,生齒漸蕃矣。

拯溺第三十七

秋雨霖霪久不休,三江相合勢同流。
鏡潭壅溢深無極,城雉傾摧急可憂。
白馬遺黎誠善俗,黃高仁政乃賢侯。
栢堅一喝波濤息,誰謂驚湍敢敗舟。

白馬之邑,有民八百餘所,都當三江之口,秋雨霖霪,三月不止。東北二谷與江俱漲,咽於靈嵓峽口,卒不能泄,波濤泓浸,居民昏墊有魚腹之憂。邑神栢堅來告曰:白馬小邑,舊為民屬,今附庸於蜀,邑侯黃高仁而愛人,乃者天作霖雨,害其粢盛,三江環合,邑人之命不保。予以封疆所治,與堅俱行,既至,則水勢壅溢,比常十倍,民人擾擾,若蟻移穴,城雉所存,十有五六,幼者携持而不達,老者棄置而待斃。于心閔焉,於是以栢堅傳帝旨,敕水潤下,俾安故流,今所謂喝河神者是也,自是一邑之人,數千之命,免於沉溺之患矣。

雨穀第三十八

人言陰德如何種,舉事先存為眾心。
許氏賑飢將竭產,羅家閉糶不容針。
積而能散天之道,富乃成貧鬼所侵。
一死一榮端有謂,蒼蒼造化意何深。

巴西大邑,富者百有一二,貧者力作度日,蜀帝初立,歲大荒歉,帝雖奉養菲薄,勤心為民,而德馨未著,餘殃未衰,巴西之民死於阻飢者尤甚。邑有富農羅密閉糶,而義士許容竭產賑貧,來者無窮,力不能繼,終日灶香祈天請祐。邑靈和來孫以告,予奏上帝,有旨取羅密所蓄之穀,凡五千斛雨之,予乃敕喻風師發羅之屋,穀隨風旋,自空而雨,各以色聚,徧於郊衢,一邑之人無不飽飲。羅之蓄藏,一日而盡,邑人感許之惠,往往酬還,幸羅之灾,從而稱快,蜀帝以容為邑佐,密聞之自縊。

曲雨第三十九

苴郊之北巴江西,中有龍山險可躋。
民質素來全孝敬,歲荒久已望雲霓。
曲施嘉澤成秋實,免使遺黎病夏畦。
自此遷居來者眾,老人扶掖幼提携。

苴邑之北,巴江之西,有龍山焉,龍山之下,所居民三百戶許。蚕帝之初,全蜀亢旱,邑神蘇公長不忍遺黎死於歲凶,引咎自責,曰:臣所部民少壯力作,老者休息,非不孝也,征徭不憚,未嘗敢怨,非不忠也,春耕夏種,冬祭天地,非不敬也,視田之美,晝以方隅,許為樂盛,既有所收,不敢先嘗,非不順也,有民忠孝敬順如此,而旱嘆為灾,曾不我遺,是臣之罪也。吾為達天聽,有命許地祇自理,予乃併直饒之工,借巴江之水曲施雨澤,三日而止,一万#2有秋,邑人名鄉曰嘉澤,他居有遷來者漸眾矣。

殞賊第四十

孝婦劬勞為養姑,水清一志念元夫。
鉛華不御從人訝,針指為生乃自娛。
禮葬哀深方復祭,愚民白晝輒穿窬。
不惟正節蒙神祐,兼示貪殘被鬼誅。

漢水之源,孝婦曰楊靚中,衣冠之後也,適寒士雍有章,有章早世,靚中矢言不復他適。及囊箧罄空,家無兼侍,姑老且病,媒妁日至,說中曰:人之所慕,色與財爾,妾家貧素,方丁大禍,今好逑之心不已,意者以妾年齒未衰,氣血尚盛,身無惡疾,唯此為逑爾,妾豈忍棄臨年之姑,忘結髮之夫,革面而事他人乎!針指小巧,素所不汙,為人縫緝浣濯,粗以自給,妾與姑老甚不得已,則待姑百年,改卜未晚也。乃自斷髮喪面,不御鉛華,以婦功自給。如此六年,姑死,禮葬之,三日復祭,里人助者百數,有賊乘其出,瑜垣啟鑰,盡携所藏,靚中未知也。家有土地白致一,與邑里正神康潮生欲治之,適會予來褒中,就以此報,予遣陰兵三十人,執賊于市,舉揚所竊歷告于人曰:此節婦楊氏之物也,當還之,已而舉手向口,自嚙十指盡而死。

北郭第四十-

人之嗣續貴非輕,只在心田種果成。
欲速區區還是拙,招尤累累豈能平。
栽培卉木姑為喻,周卹孤窮俾用情。
貢子承家號神保,乃知報應自分明。

蜀都北郭民王尚忠,富而無子,行年四十,心憂而計,速廣求妾媵,終無所出。又取本宗之子以為繼紹,然資性險急,妾媵小不如意,則鞭笞之,轉易之,養子有違教訓,則復逐之,用心愈急,為計愈疏,歲月因循,行將半百,於是大設供具,延請羣望覡祝,巫謌月餘不已。予因化一居士,語之曰:栽植桃李,既培壅之,又灌溉之,日月未久,剔其枝葉,以冀速長,復移其處,加以糞壤,時令未至,撥其根荄,視其堅否,見其種植,枝葉潤茂,又復取之,棄其舊土,又復移易,用心過勤,終不成實,可謂智乎?曰不可。予曰:汝之求嗣,何以異此,吾今勸汝,寧汝心身,改汝前行,寬人之力,容人之過,婢妾可蓄者留之,不可者嫁之,宗人子既捨所生,呼汝為父,堅汝初志,略其細故,汝室有子,勿萌棄心,脫人之死,濟人之急,周人之窮,恤人之孤,一志行此,聽命于天,若此三年,當有善報。語畢,而隱形不見。尚忠信之,以為神告,厥後嫁婢一十三人,所養二子皆為娶婦,指授別業,使為久計,葬貧人父母五十餘喪,成貧男女八十餘婚,三年之內,果獲貴嗣,名日神保,長而克家焉。

返火第四十二

兄弟從來本一支,如何鄰壤便相闚。
苴侯邀利情難測,蜀主淳宗自不疑。
烈焰亘天方可畏,雄風刮面返遭危。
空中明語垂端的,始信神祇不可欺。

蜀王魚亮,有弟葭萌,封之于苴,是為苴侯,久之,苴遣使求賄,蜀王不應,於是遣人焚蜀府庫,火勢孔熾,予聞之,命風師返火,明言苴之無道,須臾,直之行人皆死於火,自是苴蜀交攻者三年,竟不勝蜀。

平苜第四十三

苴侯立國號葭萌,不念魚鳧是弟兄。
戈甲相侵民橫死,封疆密邇氣虛争。
更因信使談形勢,現出神兵示重輕。
葭邑一朝心伏義,兔教塗炭及黎氓。

苴蜀既交惡,干戈相争者久矣,蜀王猒之,遣莊蘇議平,苴侯不聽,莊蘇因言蜀之兵眾,手指西隅,予因現神兵而警之,苴疑其襲己,遂乞盟焉,使者言之于王,王為予立廟於都之北。

費丁第四十四

生前直道雖罹禍,身後遺靈恥括囊。
君寵五丁忘武備,予方三狄抗封章。
只知運土增妃墓,不信談兵拒敵疆。
謂我妖言何足較,從而毀廟又奚傷。

武都山精化為女子,色美而豔,蜀中所無,有聞於王開明尚,王見而悅之,納以為妃,無幾物故,王念之不已,築墓使高,以示不忘。武都長人費氏五丁從而媚王,以大力故,負武都山土增壘之,不日墓與山齊,王名之曰武楷山,謂妃死而懷土也。既而王親信之,寵用之,日侍左右,曾不暫捨,王亦多力恃勇,既得五丁,自謂空拳可以格戈戟,奔走可以敵車騎,於是不修邊備,至撒亭障,罷烽燧。予既為之神,享其血食,且彊秦接境,慮有不測,乃化一文士,自稱北都張生,叩閽上書。其略曰:臣聞專德者昌,專力者亡,昔者堯舜禹湯之治,天下在廷之臣,姓氏昭然,未有以力為專者,但匹夫之勇不可以為恃,絕人之技不足以威敵,飛廉惡來無救於商辛,羿射奡舟竟死於非命,近世三狄,長大多力,卒加誅勦。今邊隅費氏昆弟五人,初無道德,以力為任,王以其身相長大而賢之,乃不修武備,臣以謂費氏之力,一可當十,以至百人,為敵力無施矣,若以置諸臺臯,列為僕御,俾其倮股肱執射馭,奔走從事則可,若以為折衝鄰國則不可,要其所比,不過赤白長狄三者之如也。臣願謹先王之慶基,嚴彊秦之邊備,無以匹夫之勇而弛三軍之令。王不悅曰:汝諫吾謹武備,而誚吾養材士,是欲獵而廢鷹,警賊而廢犬也。予力辯之,時五丁在前,估王之寵,欲來見辱,予乃隱而不見,五丁以予為妖,又曰:此殆北郭張仲子也,於是毀予廟貌,予亦不較焉。

石牛第四十五

巴蜀相攻蜀富強,秦人貪蜀巧思量。
非干孝惠興謀善,自是開明用意荒。
礱石為牛山下立,鎔金作糞尾邊藏。
好財不聽忠臣諫,鑿路興兵致後殃。

周室寖微,諸侯互相侵伐,巴蜀交隙,秦與蜀鄰,惠王用司馬錯計,啟謀吞蜀,而蜀道險甚,行兵無路,乃於秦蜀之境,鐫石為牛,形製既大,置於草中,又鎔黃金為餅,置之尾下,如此者五所,陰使人伺之,月餘,金餅為人取去,旋復置之,所取既頻,蜀王知之,使人臨蒞之,數月得金千餘斤。乃命五丁開鑿險路,興兵五千,率挽石牛以歸。方發兵日,予復化形為儒者,以仲弓子長為名,詣闕請見,予乃上疏,言開路非便,獲金非利,王笑謂予曰:天不愛道,地不愛寶,吾以社稷之靈,石牛黃金自入吾境,黃金至寶也,可以富國,可以強兵,可以寬民,先生疑鄰國之詐,誠過計焉,豈有捐金數千而設詐乎?先生少遲之,石牛行且至矣。予仰天而呼,潸然出涕,王以予為不祥,左右掖予出,予從而隱焉。

五婦第四十六

秦人貪蜀志并吞,險路開成入蜀門。
尚恐石牛彰詐計,更將宗女許新婚。
不思大國難為偶,將謂誠心有所存。
逆耳固知辭枉費,忍持緘默負君恩。

石牛既歸,秦王曰:此用之開路則可矣,若牛歸而無金,則吾計敗矣,乃復遣人與蜀約婚,曰:秦與蜀鄰,親仁而善鄰,理之常也,吾有宗女五人,請嫁蜀王,王其納之。蜀王大悅,予聞之嘆曰:彼強國也,此物奚宜至哉!王乃遣五丁迎秦女於境上,王方日備千乘,候于北郊,以伺音容。予乃於衛士中現儒生相,自陳上疏諫之,王怒曰:汝非北郭多口張仲子乎,讒言見侮者三矣,敕左右兵之,予乃現忿怒之相,衛士驚潰,予獲免焉。

顯靈第四十七

忠懷不忍秦侵蜀,力諫吾君反被嫌。
怒相本期鄰敵畏,大身俄為玉音濳。
路迂七曲行方徹,山壓羣靈命盡殲。
從此一隅知敬仰,劍南聲勢已炎炎。

五丁既迎秦女以歸,蜀人萬眾,小大歡悅,蓋昧於禍機,以非為是,以弔為慶,眾人之常見也。予乃於劍嶺之陽,化大身相,橫截於路,意謂秦女畏駭,可以回轅,秦蜀之人觀者駭異,武於繞橈中聽有玉音,若曰:天之所廢,不可以興,蜀王是也,天之所興,不可以廢,秦王是也,子誠忠矣,如天命何?予乃收縮。會五丁識之曰:此必吾北郭神張仲子也,予將搏而食之,萬眾呼聲,震動山川,五丁逐予,予乃經山腹,行路成七曲,將入洞穴,為丁所及,持予甚急,予不得已,化身百倍,任其搖拽,尋以首穿山頂,回光反顧以震盪之,山隨身動,五丁與秦女俱至嵓下,山摧勢迅,於是五丁五婦皆陸沉焉,爾後蜀并於秦,吾亦無憾。

大丹第四十八

老氏中原猒甲兵,西昇甘作化胡行。
雲間車騎排千里,所在神祇送十程。
殺命心公寃自釋,吞丹志一體斯輕。
乾方不是濳身處,卻住坤隅慰眾情。

予以蜀亡,社稷變置,百靈廢祀,血食無歸,神遊崆峒,聊以休息。忽雲衢中,旌幢車騎過者三日,山靈相謂曰:景象如此,殆有聖賢經過。已而老氏將左右二真人,自東而西,予列拜于西嶽所部諸地祇中,西嶽有令,諸地祇皆拜送十程,予在翼護數。一日,請問懇于老氏,真陳往昔在蜀功過,老氏曰: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爾既公於心,三諫於蜀,爾之功也,五丁五婦雖死於汝,以公存心,亦非過也,既有功於蜀,今國號雖秦,而井邑仍蜀也,爾宜永享蜀杞,以慰斯民。乃命徐甲取囊中藥一粒,授予曰:此大丹也,汝宜餌之,大者與道合真,丹者與心為一,爾後五通具足,非汝夙昔之比,中原擾擾,吾甚猒之,今將入西域行化,三百年後,西方之教法盛行,當來中國,爾宜信之。予敬受焉。

巴都第四十九

大凡臨事莫欺心,心鏡纔昏禍即侵。
巧計受珠誇倖械,厲聲决獄逞胸襟。
鞭笞二百難輕恕,受痛三旬可自斟。
廟貌焚修非所望,祇將直道報知音。

秦既并蜀,使張儀虜巴王而取其地,因以巴都為郡。久之,巴都守相伊庭儀,以太守疾攝事,郡民張威家奴萬真,投井而死,獄威月餘,威不任箠楚,誣服曰,實威殺而投之,蓋萬真先有所犯,威嘗撻之,不三日,真竊其貲,欲逃他所,為威所覺,真臆度不免,乃自盡其命,實非威殺之也。獄成,威之子聞之,以大珠百枚,遣人獻於庭儀,庭儀謂用事者曰:汝醫者,別日但以小箧作風藥來,雖在客前,無忸怩也,其家甚喜。至日,候門獻之,庭儀適會客十餘,方具酒肴,醫者至,且延之坐末,三行,醫起以獻藥為言,伊受之,方入中霤,旋悔之曰:事有不明,恐招謗議,命出之,封提如故,伊復命醫者,開箧取藥,猶恐事泄,分獻眾客,翌日以威之欵伏辜,卒陷大辟。威之子行哭於市,仰天呼冤曰:還有神靈察此寃抑否?予見之,夜迎庭儀及威之父子,醫者魂爽訴之得情,庭儀曰:珠實某取之,箧中之藥,乃素所備者,珠方入而易之,既受其珠,復畏太守知之,故不敢易其欵,予命鞭庭儀背二百,明日所訊之人寤,言皆同,方共訝之,俄聞庭儀疽發於背,號呼月餘乃死。威之家為予立廟,一郡之人,從而見敬。

婆娑第五十

人之生子要尊親,自幼劬勞育汝身。
冒姓固知羞所問,所生寧可棄其貧。
官中被罰情難忍,夢裹遭笞痛亦均。
一旦寃人成父子,鄉邦風俗可還淳。

巴蜀二郡之境,有山曰婆娑,山神轅安行來至巴郡渝水之上,見予曰:某之所治,居民勤而信,孝於祖彌,敬於鬼神,事無大小,占之龜筮,云吉乃敢行焉,山王嘗總蜀神,今巴蜀黔漢,列為四郡,秦人視之一槩為蜀,某之所治,王曷臨之。予以非公事,不欲輕往。一日,安行又至曰:某之治,有民周符,本袁氏子,某之族也,去車從袁,俗省之也。符之生日時皆惡,乃祖忌之,命勿舉,其父平叔不忍棄,乳養于外,三歲正旦,拜諸孫中,翁乃大怒,詬其子曰:汝欲以此命凶之子殺我耶?平叔提携而出。適友人周寧之相遇於途,且告之故,寧之曰:我未有後人,今請養之,他日,吾室有所出,則還君之姓,平叔與之。自後周日益富,袁以家禍連綿,貧甚,及周有子,而前約不復講矣。寧之既亡,平叔時往訪符,或告之急,則亦相濟至于數四,平叔私許以為符實己子,且嘗念我,乘間為符言其始末,會符之弟來,適聞平叔之語,叱平叔出,明日投牒於官,以平叔之言不直,笞之,平叔灶香于頂,以告於安行,且言子敢笞父,安行知其詳,念非符本心,未有所裁,王為央之。予乃與安行偕往,夜夢於符,見己之初生及王父不舉之語,及乃親乳養之事,夢未畢,哭而起,欲自庾,又以形於公牘牽制於弟,隱忍間,予復夢中責其不即聽從,笞之百下,符既覺,達旦不寐,明日拜于袁氏之門,謂平叔曰:符不早悟,為大人遺體,令神來見責,撻我幾死,今悔矣,且周氏自有子可承祭祀,符已不願預其家產,唯吾父之從。鄉人知之,以符為賢,周之子筮乃分家賞與符,任其歸宗,袁之夫婦老且有託焉。

梓潼帝君化書卷之二竟

#1『玉心』,疑為『王心』之誤。
#2『一万』,疑為『一方』之誤。

梓潼帝君化書卷之三

戒龍第五十一

周既為秦九鼎遷,諸龍聽命海神前。
輒因争道宣餘忿,不顧殃民有重愆。
指石為盟心可信,仰天設誓語無偏。
從玆岸滸耕桑者,無復橫流浸漬年。

青衣之水,自西而東,與岷江相會,秦既并周,九鼎西遷,諸山之祇會于嶽靈,諸川之龍朝于海若,所以聽革命而效靈祉也。二龍俱東,相值于江,合之中流,争先以行,氣不相下,鬥於江淵,二水俱壅,波濤橫湧,民居其滸者,千有餘家,一日浸漬,奔避無及,怨苦之聲,達于四境。予適見之,先遣陰兵萬眾,障其狂波,予造水中解紛,謂之曰:維新之命,易我舊德,餘忿不忘,百靈皆然,何獨二君?今以争道而鬥,禍及居人,向非吾兵障流,則此邑之民,靡有孑遺矣。且上帝好生,後悔何及。二龍曰:敬受教令,既遣俱行,且約歸而成之,及朝宗回日,予與之尸事,仰天設誓,指東西二大石,叱之使起,須臾兩石峙而立。予復戒之曰:二江之龍,言歸于好,天地為質,斯言不渝,若二石合而為一,則今日之盟可寒,决別而退。

鳳山第五十二

千重肌肉受胞胎,十月懷躭豈易哉。
情實片言違主意,羈棲兩紀受身灾。
不因夢裏騰魂出,争得山邊避雨來。
子母如初天理在,晚年甘旨且相陪。

果山之隅,富人王基,五旬無子,一日醉飽形言,睨其妻曰:人之欲富者,生有衣食之養,死有祭祀之歸也,今富而無子,安用富為哉?妻安氏亦巨室也,生平不字,性嚴而妬,聞以自愧,乃出粧資,買柳氏女以奉良人,逾年有娠,安喜甚,旦夜焚香,祝于天地,每以王氏嗣續為請。知柳有娠,即以己之衣飾與之,至於防護飲食寢處,無不經意,臨蓐之月,前期擇女醫以為備,既分免,果得男子,大喜。兒之乳哺褪褓,大小便利,皆自洗濯,視其子猶己生也。夫君賢之,子百晬,名曰宜壽,亦安之意也。尋別召乳婦專飼養之。或語柳曰:吾與汝主客也,汝至吾家,飲食受用,與吾無異,蓋以吾兒之故,爾兒將周晬矣,吾將擇媒嫁汝為良人妻也。柳乃號泣曰:非所願也,願與宜壽相處,死而後已,安不悅曰:汝欲與我為代耶?尋撻之,即易其衣裝,食以粗糲,視之如犬豕,呼則以畜名之,力則辛苦畢責於柳。宜壽三歲,一日走投柳懷,相向而泣,柳曰:我以兒故,飢寒苦力無所恨也,邇來月餘不見兒面,兒憶母否?宜壽亦哭之,聲聞于外,安往視之,奪兒出,持挺箠之甚苦,時當寒月,盡褫其衣,夜屏之外,詰早,呼里胥而逐之。基以重傷宜壽之心,勸留之,安曰:我與此畜勢不俱存,今欲以此畜為妻,則我且出,必欲留我,則無容此畜,儻移時而不决,則我且求死於君前,基不能拒,與柳所服裙釵,俾携而為貲,安氏奪之。柳以久於飢困,憔悴骨立,鬢髮童禿,身肉枯黑,人無取焉,乃行於城郭,窘食自養,適王之族有徙居通川者,挈柳偕行,年餘,安知之,貽書詬責,又被逐焉。既無所向,乃以薪水力作,糊口於人。厥後兩周星紀,宜壽父母皆死,己亦有子十歲,名知微,或告其妻康氏曰:我家生理頗豐,諸無不足,惟我所生,不知存歿,日夜愁苦,我今三十,而已華髮,伊此故也。即以家務委其妻曰:善視吾子,我將訪母,見而後歸。乃出而北行,凡遇井邑,觸處徘徊,淹留道塗。俄爾經歲,宜壽每出行路,哀哭摧毀,日惟一飯,菜米而已,誠動幽明,所至祇靈為之感格。巴梁二江相合之地,有鳳凰山,予徜徉焉,見一老嫗負薪行烈日中,揮汗不已,憩於松下,南向長號曰:宜壽、宜壽,吾兒健否?母困極於此,兒安得而念之。予聞之有所不忍,呼里域獨孤正而詢之,正曰:是王宜壽之所生母也。時宜壽久外,其家促歸,已返中塗,予為夢之,宜壽自見所生在家之日,苦樂之詳,及路中相見之處,明日大喜曰:神明告我,子母相見有兆矣。乃復北首,所經山川道里,皆夢中境也,行三日,到鳳山之下,方炊,暴雨忽至,行人莫進,良久,一村婦負薪而入,見宜壽揖之,宜壽心動,詢之,乃其母也,迎而歸之,柳年八十而卒。

魚腹第五十三

生身為女已卑微,況被狂夫掠賣之。
飲泣父親成瞽廢,積憂母氏似迷癡。
異鄉苦樂誠難測,一命存亡不可知。
直待咎元彰報應,臨終方悔得便宜。

蜀土之生民,二男四女,故其俗以女為卑。涪水之源,富民任盈年老無嗣,惟一女,愛之,名寶珠,年十五,隨鄰伴遨遊蠶市,燈下稠人中迷路,為惡少昝元誘之,父母重賞尋訪月餘,已為元所賣於夔子矣,父哭之失明,母義氏心氣成健忘。如此十年,百計求之,了無音耗,盈聞七曲之靈,乃肘行膝步,號泣見投,願一見珠而死。予閔之,乃敕八功曹將三百陰兵,方圓千里四外求之,或見珠於夔之魚腹,負汲而哀,詢之瀼龍,乃得其實。予乃夜夢於盈,自七曲而南,沿流下之,直抵夔門,見女與語,女亦夢見其父,既明,盈謝而去,使人相之,蓋如夢中所行,乃見焉。珠初為人婢,主母惡之,而箠撻過甚,又轉他家,前主倍取其傭,又三年,復為鄰子詐欺曰:爾父求汝,令我與汝來,又轉之他家,如此前後四主矣。珠今在張白家,主母忌人有孕,而珠實懷之,恐得罪,欲赴於江。而如有人難之,父聞珠聲音,目乃有見,俱詣其主,贖身以歸,母亦疾愈。昝元者老矣,予乃遣功曹監治之,日撻三百,凡月餘,抉其兩目,乞丐於市,自陳曰:寶珠之失身,元之罪也,今為七曲張主治我良苦且死矣,逾年而殂。

口業第五十四

人生口業報非輕,莫把邪言作課程。
妄語以虛為實事,綺辭增百作千名。
血隨砭石流無已,罪積陰司貫已盈。
犁舌不須求地獄,眼前公案甚分明。

龜城之民祝期生,有口才而習下人,有生相不具者譏笑之,妍美者亦疵毀之,愚昧者輕侮之,智能者亦評品之,貧者鄙薄之,富者亦訕謗之,官僚則播其陰私,士友則發其隱曲,至有門地才具出己之右,無可議論者,則曰乃祖微人也,乃父鄙人也,或曰其母家工商也,其妻家駔儈也,或曰厥弟不良也,厥子不肖也,凡所知識,皆不逃於貶刺之中。此猶細故也,人小有過惡,則既傳揚之,又增飾之,以無為有,以一為十,以疑似為端的,以偶然為故犯,以不得已為優為,以錯誤為情實,至於面折之,眾辱之,又從而告訐之。非特待他人如此,雖已之族黨亦不兔焉,目其父母為頑囂,目其兄弟為管蔡。非止於身為之也,或教人興訟,己則解釋之,或教人詛罵,己則辯證之。所習既久,不知其非,中年得舌黃之疾,使人砭刺出血,勢少間,不數日,又作,尋復治之,大約一歲之問,疾五七作,每作不下出血一二升,率以為常。一日,因與其徒話鬼神幽明之故,言天之雨陽之不時,地之豐歉之不一,鬼神之受人祭祀,祖彌之邀人奠酻,皆訶罵之。予適與江瀆會語,聞其多口,予方竊笑之,里域真官虞奇叔曰:此特萬分之一耳,因備舉而詳言之,予乃遣功曹謬其操持,使自以手探舌出,以爪犁之,涎血淋漓,如屠狗彘,流溢於地,觀者千百,使自宣其過曰:人之口業不可作也,如此月餘,舌枯不能食而死。

東郭第五十五

工作雖然為得財,也須擇術自量裁。
减輕添重由心造,提後推前以意猜。
業熟雙眸皆瞽廢,藝精五指盡傷摧。
三年陽責人為鑒,寧免鞭魂死後灾。

蜀郡土薄水淺,民生其間,率皆慧點有智數,多機變,巧於求利,闤闠之徒,雖一錢物皆有贗偽。東郭人黎永正本攻輪輿,猒其作重而貨遲,乃改業治斗甬,尋又治權衡,逾年,人有欲深斗重秤為囑者,倍取其直而與之,其欲减勺為升,减合為斗,省銖為兩,省兩為斤者,亦如之。永正又能作空中捩絲之秤,折底隆梁之斗,小民不顧報應者,以為便於日用,往往求之,一日,司察神紏奏,有旨:以為用之者固非,而作之者尤甚,俾所在神祇陽警而陰理之。予乃遣里域神段彥夢撻永正,雖悟未悔。既以聲名漸彰,求者愈眾,貪其工直,夜以繼日,使其目力昏暗,以致矇瞽,年方四十,妻棄而他之,二子生而亦盲。又以久業於此,不欲頓廢,既已失明,別無生理,乃至以手為目,揣摩廣狹,臆度長短,鋸斧釘鑽,冒險施用,左手五指朝傷暮殘,膿血甫乾,肌膚未平,尋復被苦指節零落,不能執持,行哭於市,人既識之,皆無所卹,飢寒切體,如此三年,使自暴白其過而死,二子相繼以殍,由是所用之者,因少戢焉。

牛山第五十六

積善須逢善果圓,惡人還值惡因緣。
公平苟信無凶報,慘刻蘇珍惹禍愆。
但種稻粱先滿地,莫憂刑棘後參天。
諸君試看簷頭水,滴滴相承不肯偏。

蜀郡涪郪二水相會旁有牛山,山之阿,井邑繁衍,邑之吏苟信、蘇珍所居比鄰,而每事相反,信以公恕,珍以深刻,信以廉節,珍以貪墨,信以惆儻,珍以陰謀,信以推誠無隱,珍以匿怨深中,信以語言必信,而不輕諾,珍以脇肩諂笑,而無情實,信奉母以孝,而教子以嚴,珍待父不敬,而縱妻犯上,信少求而儉用,珍奢費而無餘,信和同上下而無怨言,珍以己律人而少許與,信掩人之過而省言,珍發人之私而多口。鄉里公私皆以信為賢,以珍為鄙,且忌珍之敢為而不能與之較。歲終,邑人大集會,酒間,鄉老周同舉手示眾曰:秦有二水,曰渭曰涇,一濁一清,皆赴于河,發源既殊,波蕩不反,三尺童子見水之色,皆能以涇渭名之,蓋以清濁取之也。在人亦然。方語未畢,珍乃面頸俱赤,投袂而起曰:苟君是渭、珍是涇矣,珍與苟信聯事而切鄰,珍之所為,惟信熟知,今信播揚珍惡,使鄉老於廣眾中以水比喻,珍將報信以明心,信實未嘗以告人也。自爾,珍每見信必眦睚之,雖禮文相接,而中實仇敵也,又嘗教其子明能伺苟之子儀真之便,且將殺之。次年春,祈蠶行樂,明能與儀真並行江際,且語且笑,明能有惡心,而儀真未悟也,乃恃力推墮儀真水中,儀真急挽其衣與之俱墜,出沒於浪花間。予與諸龍君皆預供神之席,因勅二江龍拯之,郪涪二君雅知二子之詳,乃携儀真近岸,而轉明能于淵,會珍見之,褰裳而往,復取儀真擠焉,旋為儀真牽挽而入,觀者如堵,呼哭騰沸。予不平之,乃使郪龍曳珍之足沉焉,儀真得無恙,珍之父子皆溺,萬人兩兩相謂曰:孰謂龍天八部有私乎?信與珍禍福不在於此日也,蓋信之善果已熟,而珍之惡業方盈焉。

天威第五十七

婦人植性固多偏,孝養勤誠豈易全。
宿業雖應雷斧禍,今身幸有事親緣。
亘天虐焰俄回息,捲地威風急變遷。
馬氏焚尸支氏免,乃知輿議合於天。

郪邑民支祖宜,其妻喻氏,年二十五,有姑黃氏,八十病目無所見,性褊急,喜潔難事,而喻以少年勤廉恭順,能逢迎之,三年無間言。其夫因酒,誤人仆墮兩齒,求免刑責,入財自贖,以喻隨貲入之,喻無悔。一夕,夢里域追逮責曰:汝前生為比鄰牟容之妻,年三十病殗楪逾年,汝之姑七十餘,煮糜供汝,汝以口苦猒食,嫌其太頻,哭而叱之者數四,及臨死之前一日,對姑呼天曰:年七十者不死,我方三十而使之死,天不平乎!家司命聞之于天,帝有旨令焚汝尸,而汝氣已絕,事未之行,案牘仍在,凡三十年為一世,今當結絕,汝宿業所應者,死於雷斧之下,來日俟之,以汝今生且孝,故先期告汝。喻驚而寤,中夜坐而號泣,良人有家幹出外未歸,姑曰:汝以吾子破汝家貲,謂終身不可償耶?喻曰無之,凌晨沐浴,新衣拜其姑曰:新婦三年事姑無狀,今請假暫歸,恐不測,身死不復來歸,婆好將息。姑訝其言不倫,歸別其父母,所言如初。自灶香立於屋南大木之下,仰天而祝日:新婦之死宿業當爾,有所不辭,重念夫貧姑老,晚年失婦,誰為供事,一也,父母自少小教訓,今被天誅,為父母之辱,二也,身有孕已七月矣,萬一得男,支氏有後,三也,今二事皆不可避,獨支氏無後爾,乞少延三月分免而死。時大暑中,陰雲晝昏,風雷交至,里域為予言之,予知其心,乃為奏之,有旨:取里中凶逆者代之,富人張實妻馬氏,淫悍悖逆,事姑嫜無禮,制其夫如奴隸,予即遣里域同雷火神治之,俄喻氏無恙,而實之妻焚焉。

尚義第五十八

昆義由來一父生,至親安可便無情。
李華待蔚真堪尚,雍滌欺源太不平。
折臂輿情知顯報,表閭公議得嘉名。
因令薄俗成淳厚,鴈序怡怡免競争。

土黨水邑吏雍滌,有弟源亦仕于官,每為滌所窘,源以長上事之恬如也,滌源同娶梁氏二女,家私微芒必較,久之滌源為仇讎妯娌為寃對,雍之父母弗能制也,乃議析居。欲留源之房,滌不許,俾源夫婦出一物不與,責以歲時供奉,無幾路逢源,窘以不拜箠之既傷,復訟於鄉大夫,請其詞理,滌乃不直,滌之妻造源之門,曳乃妹出,亦箠之曰:法存長幼,終不立幼而笞長也,鄉議不與之。儒家李華父,晚景有爨婢出一子,臨終囑華曰:汝以為子,華泣對曰:是兒母雖賤,華之同氣也,他日華教養之,使之成材,昭穆有序,天可質也。厥後名之曰蔚,尤鍾愛之。既長為名士,為之娶妻,華有子彌明,先生於蔚十歲,自蔚甫能言,使彌明拜之,及長,禮待次其父一等,華與子及蔚均為鄉人所舉,達之太守,上之春官,論定以彌明官之,彌明失言於蔚,華乃撻之,彌明伏義,尋以家貲盡付於蔚曰:吾弟主之,彌明自有禄養矣,鄉人以為賢。秋社集,予在祭焉,鄉人以雍、李相況為薰蕕,滌聞之罵,坐復曳源擊之,予不平焉,乃使直事紾其臂而折之,滌妻尋亦疽發于手,如此三年,公私俱廢,生事寥索,父母相繼而亡,滌與妻乞丐而死,鄉人以為不義之報,郡守旌華之聞曰尚義。

旌隱第五十九

世情習俗最移人,日用塵勞喪本真。
守道牟君天所佑,輕身蘇子鬼猶嗔。
至言傳誦為規範,廟食興崇致奂輪。
蜀士始尊中國教,俗儒一旦變真醇。

蜀自秦并之後,中國文物之盛,先王大道之化,漸有習之者矣,而淳厚之風未振,囂浮之徒競起,予恐傷風教,有意欲化之。一日,巴郡宕渠士人牟麟好學不厭,而樂於教人,守道廉退,非有大故,不出戶庭,歲時起居,有受謁無出謁,貧甚而未嘗怨尤,郡守溫瑀辟請為從事,既不起,丞于扆往邀之,接語移時,所談皆安時順便,善身避世之語,扆欲致守之意而辭不得達,卒罷之,扆以告瑀,瑀嘉其節。蘇尚功者,嘗學於麟,未終其業,開門受徒,以師自任,而性好奔競,足跡不少安,求請省問,奴顏婢膝,為麟薄之,或以麟辭達之者,尚功踵門而辯之,麟亦自以為嘗教誨之,猶執先覺之義而語之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子夏之言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求無益於得,子輿之言也,子之所為,吾實恥之。尚功自恃少年拳勇擊麟,予適見之,乃化一儒士,為之解紛,顧眾而語之曰:人之壽夭窮達,有命在焉,非人為也,奔競無恥,不知命者也,命之所無,求之何益,以常求之,偶有所獲,以為求則得之,求益於得,是不知道者也,苟不知命且不知道,則所守既喪,放辟邪侈,至於不正不忠不孝,皆由此也,二子所為冰炭,君子小人之所以分也。觀者駢闐,或問予曰:爾為誰?曰:予所謂張仲子者,眾驚愕相視問,予隱形不見,自是遠邇聞之者,若尚功之徒改行有醇厚之風焉,渠人為予立廟。

祐正第六十

謀他財賄已非宜,況復萌心苦見欺。
正女一言祈響報,吉人盡室兔傾危。
俄驚縲紲皆離體,尋使兇強總磔尸。
福善禍淫天理在,非予受祭報其私。

北都富室智金禮,中春修祀,一室盡醉,暴客王才者,約其徒三人謀劫之,是夜未央,推戶直入,縛全禮家男女良賤九人,婢妾七人,唯全禮之妻與二女容繫之,既取其貲,將亂之,全禮之妻惶懼乞憐,幼女舜華年十五,與其姐舜英抱母而泣,才欲逼之,華罵曰:餓賊犯吾家,張神君未知汝也。語畢,其家司命崔瑄,與智之祖彌告急于予,予乃遣功曹輔興,領陰兵百人治之,所縛全禮以下繩皆自解,盡執其賊,翌日告於里正,聞于郡,悉誅之。

梓潼帝君化書卷之三竟

梓潼帝君化書卷之四

殺生第六十一

蠢動含靈皆有命,貪生畏死與人同。
因思骨髓脂膏味,俾在砧刀鼎鑊中。
不顧冤魂隨影響,只知滋味美喉嚨。
杜章享盡前生福,業果成時報不空。

卭有杜章,望帝之支也,生於富貴,父母好宴樂,會集以為常,凡烹割之事,章躬親之,及長,身任門戶廚撰無虛日,膾炙方離口,刀杌已在手矣。後以灾禍相繼,家道零替,無以為生,為人屠劊以就口食,所取人財名過命錢,又以飲啖兼人,饕餮成疾,方且飽滿,尋復中虛,而性嗜肉味,日常不足,及以罟取魚,以弋彈雀,所見飛走,皆萌殺心。中年生五子皆無指,口累所迫,過命之貲,不足度日,悽惶無聊,尋有癩疾,肌膚破裂,膿血流潰,見者掩鼻矣。自以飢火所燒,復受疾苦,投井自盡,為人執之,極口辱罵,於是仰天呼寃。予見之,訝而問里域主者、孫洪 叔言其詳,且言此人禄盡而命長,尚餘五年,予既知其造業之由,又復閔其受苦之酷,且歲方遥,惡其日夕怨怒天帝,乃遣功曹易其心志,使以手揭瘡皮以自食之,又以指點膿血吮咀求味,宣言於人噦;毋作殺生業,以我為戒,如此逾年,以準未盡之數,念斷而死,諸子皆殍焉。

酷虐第六十二

公孫武仲處心廉,鞭撻諸胥失大嚴。
資水賴恩還縱吏,酷民誅取卻無猒。
化身戒勵誠惟一,改行寬平利可兼。
栽抑有餘增不足,吏民兩邑惠俱霑。

牛鞞邑令公孫武仲治己以廉,而待人不恕,左右之人小有過失,笞一二百,蒞邑逾年,而胥吏無全膚,吏怨之。資水邑令賴恩性貪沓以苞苴為常,日用飲食,歲時衣裝,取給於胥吏,而民事造庭者,無問曲直,悉付之狴訐,恣吏誅求,意足乃已,吏意未猒,則遷延歲月,置而不問,民怨之。予以二邑之吏民被苦,乃化身為蜀郡丞長孫義,行諸邑觀風俗,劾仲之虐吏,賴恩之酷民,二令叩頭乞免,予戒勵之,尋隱而不現。後知郡丞初無行邑之事,二邑成以為神而敬信之,武仲改而忠恕,恩亦變而廉潔焉。

憫世第六十三

周室隳頹為不仁,蒼姬一旦變嬴秦。
慘刑暴吏無和氣,詐計窮兵又幾春。
不忍中原罹此禍,願開方寸濟斯民。
上天有旨垂俞允,雨後乾坤又一新。

予嘗仕於周,以忠盡命,血食於蜀,未幾,蜀入於秦,已而周喪天下,皆嬴氏矣。秦任刑法,視民如草芥,秦衰而干戈又起,中原塗炭于斯久矣。予以久處静境,思以拯斯民之苦,乃飛章上聞于帝,從之,若曰:白帝子遊人間久矣,而暴於殺伐,今已遣赤帝子代之矣,汝以本司火德,今當應世,以為赤帝子之後,予受命焉。

咸陽第六十四

護持全蜀幸優游,應世情牽強出頭。
被譖不成膺繼統,殺身空與結冤讎。
封王緣薄終何益,報母心酸未肯休。
那得身為率然相,盡吞諸呂快幽憂。

予之懇于上天,將以化身援天下於塗炭之中,躋斯民於和樂之地,無何,帝命以予為赤帝子之後,玉音可畏,予不敢抗,静而思之,非所望也。俄有九天監生大神,逼予受生,於雲霄間下視咸陽火秦之後宮闕鼎新,漢帝方與戚姬昭語,監生逼予曰:此所謂赤帝子者也,今為漢帝矣,予縱目間,為監生大神所擠,墮於帝側戚姬之懷,恍然而覺。帝以予生骨相相肖舉止可喜,名予曰如意,予雖提孩中,而本志尚堅,語言顧盻尤愜帝意,帝尤鍾愛,每以予兄為不類,薄之,晚年欲以予為太子,既不果,帝萬歲後,卒為呂氏所殺,予母之死,尤被酷毒,予深怨之,方冥冥間見母受苦時,思得復為率然之相,盡吞諸呂而後已也。

卭池第六十五

恃勢凌人不可為,無辜母子被誅夷。
銜寃入地至極矣,不共戴天良是之。
諸呂後身同一邑,雙親乞命在斯時。
海波平陷四十里,還我當年受百罹。

予自罹呂禍之後,神遊冥漠,又無職守,嘗蓄宿憤,思欲報之,已往修積,不復問焉。雖諸呂死拘幽冥,造業深重,歷年甚多,逮再生亦久,遂訪西海之濱,有邑名卭池,邑令呂牟,呂后之後身也,邑人多呂氏,蓋宿業相尋,諸呂造業之黨也,萃於窮荒。予母夫人亦生於彼,復為戚氏,以前身享福太過,生此而貧悴,所嫁張子,年老無嗣,夫婦以芟刈為業,一日野外相顧而語曰:生身窘甚,辛苦自養,暮年力衰,將不兔於溝壑,今六十而無子,是天將殺之耶?乃相與割臂出血,瀝於石凹中,以石覆之,拜天而祝曰:人皆有子,惟我獨無,今氣血薄少,不能施化,願此石下倘使動物生焉,亦遺體也,予識母氏心倦倦焉,一念感之,從而寓止。明日二老復來,揭石視之,血化為蛇,金色寸長,予所為也,母收養之,逾年,頂上出角,腹下生足,能自變化,每天欲雨,予為助之,身既長大,腹量寬邁,見羊豕犬馬輒食之,邑令有馬,色潔而駿,牧於水際,蹄傷吾末,因拘而啖之,馬蓋呂產之報身也。邑人皆知予,詳訪於予家而不獲,逮予父母於囹圄,責以三日求予,無狀將見殺焉,次日,予化儒士謁令解之,令曰:張老夫婦家養妖蛇,食人六畜久矣,今又食吾馬,吾將殺之,為民去害,張不見聽,是彼自為妖也,今必戮之。予曰:物命相償,宿業所致,遇彼吞噬,亦非偶然,今君為畜而殺人,豈令尹之事乎?令叱予使退,予復語之曰:君有死氣浮於面顏,宜善自愛,他日無悔。語畢,予隱形不見,令之左右皆以予為妖,予乃奏天稱寃,陳以前世子母無辜死於諸呂,今適逢之,願與之較,辭上而未報。因變化風雷,呼吸雲霧,白晝而暝,一邑之人,相視而語曰:汝頭那得為魚,至以手相捫頭面而泣,一夕揚海水以為雨,灌注城邑,圍四十里皆陷,予以身載父母而出焉,時孝宣之世,今所謂陷河者是也。

解脫第六十六

嗔恚之心莫易生,此心生處是無明。
只知直理堪平訴,不待琅音輒徑行。
謫受大身遭熱惱,填還寃債慰羣情。
世尊一語消餘業,卻得當來面目成。

予前以呂氏寃對,奏帝未報而擅行之,雖一時快意,宿憒頓消,及心定意平,良用深悔。翌日玉音荐降,以海神晁閎劾予擅用海水,陷溺平民五百餘戶,以口計之,二千餘命,除里域所具予前身仇對八十餘人,半在城隍,半居附郭外,其餘生齒,皆係夭枉,帝命賜譴以予為卭池龍,而奪其神職,且使天吏監臨,不得予預雨澤,羈囚於積水之下,連年旱虐,水復為泥,身既廣大,無穴可容,烈日上臨,內外熱惱,八萬四千諸鱗甲中,各生小蟲,師嗜不已,宛轉困苦,不記春秋。一日晨凉,天光忽開五色雲氣,浮空而過,中有瑞相,鉗髮螺旋,金容月瑩,現諸勝妙,希有光明,山靈河伯,萬眾稽首,讚歎歡喜,聲動天地,復有天香繚繞四合,天花紛委,隨處生春,予乃耳目聰明,鼻觀通徹,心清口潤,聲音發揚,仰首哀號,乞垂救度。萬靈諸聖誠衛先後,咸謂予曰:此西方大聖正覺世尊釋迦文佛也,今以教法流行東土,隨教化身,將往中國,爾既遭逢,宿業可脫,予遂起改悔心,生悲愍念,身自踴躍入天光中,具陳往昔報應之理。世尊答言:善哉帝子,汝於向來孝家忠國,作大饒益,又復憫世生護持心,因果未周,仇敵相争,以人我想肆興殘忍,遷怒于物,業債當償,今復自悔,欲求解脫,汝於此時,復有前生寃親之想,與夫嗔恚愚癡念否?予聞至理,心地開明,內外罄然如虛空,住無人無我,諸念頓息,自顧其身,隨念消滅,復為男子,聽佛宣說,得灌頂智,得大辯才,得神通力,得圓滿相,龍天八部皆大欣悅予皈依焉。

仁政第六十七

嗔業焚和障最深,堅持忍鎧莫容侵。
瘡傷爾體猶吾體,痛切他心似我心。
吏既不欺終幹蠱,民知相愛自甘臨。
清河薄譽緣斯得,歌詠惟將和舜琴。

予既離惡趣,即得善生,受形於趙國,為張禹之子,名勳,既長,為中正所推,為清河令,寬明自任,人不忍欺,待吏如僚友,視民如家人,吏有失謬者是正之,弛慢者勉勵之,鹵莽者教誨之,貪饕者廉察之,詭詐者請難之,不用誥詔者免去之;惟曲法戕民,以白為黑,事干人命者,使自理之,辭窮心盡,然後付之於法。其初情可憫者猶宥之,佚出之罰,予所自當,不敢辭也。民有争財賄者以義平之,争禮法者以情喻之,為賊者使償其貨,傷人者使庭拜其敵,姦及殺人者付之於法,其本心可恕者猶出之,容惡之謗,亦不敢辭焉。以是一方之內,雨暘以時,蝗蠡不作,偷賊相戒而出境,姦邪革心而改行。為政五年,怨惹不聞,四民為之歌曰:吾有師,師嚴而不慈,教我恕我,張君能之。吾有友,友信而不戒,親我正我,張君是賴。我有親母,恩掩於義,張君似之,柔而不制。我有親兄,責敬於情,張君似之,和而不爭。後為太守,責以趨進,予解組焉,時章帝元和之末也。

幽明第六十八

盡心於道道斯存,篤志求仁仁自成。
性定乃能通晝夜,神全方可治幽明。
林宗愛子存公議,帝旨傳言無隱情。
三紀辛勤效功績,不妨陰騭相旱生。

予以先世善政有成,福業滋茂,天年甫盡,即遂有形,於順帝永和間,載生斯世所謂張孝仲者,猶不忘於故稱也。復為郭有道所品題,雖不登顯仕,浮沉里問,而上帝有旨,俾予日應世務,夜治幽明,凡人之屈抑冤枉,陰德隱謀,予皆知而籍之,以至鬼靈邪祟,無不預焉。如此三紀,幽明兼濟,人鬼交利,予有功焉。

籌帷第六十九

襟懷有武且兼文,一寸心田萬象分。
寶運將開司馬氏,兵謀聊贊鄧將軍。
出奇問道#1行吾計,盡瘁沙場佑帝勳。
史氏簡書還闕逸,何妨籌畫事無聞。

予以善功世修,漸復神職,而命債未償者,猶不吾置,復生於河朔,少負氣節,眼見世變,嘗以功名自期,乃為大將軍鄧艾見知,辟請為從事,凡所舉謀,予必預焉。及伐蜀之年,予為行軍司馬,勸艾以間道出奇,以省鋒鏑之禍,入蜀深境,遇諸葛瞻,許以封王琅邪,瞻不之聽,至於交綏,瞻之中堅,予所當也,或有流矢星飛,集於予體,瞻方就擒,予欲營救之,而創甚矣,蓋向者叩池未償之報者也,可不戒哉!

如意第七十

帝手何年自執持,玉京一旦賜於台。
指揮行陣陰兵出,顧揖仇條惡意移。
利器尋常為伴者,舊名時復自呼之。
從玆所向皆如意,三界神靈孰敢欺。

予既滿前緣,詔詣玉京,洗除惡籍,鼎新神位,俾予永福坤維,帝又以所執之杖賜予,帝旨若曰:資爾孝仲,萬靈之雄,忠孝全節,世資爾功,查汝斯杖,無所不通。又曰:此如意也,予以杖契宿名,欣然受之。

丁未第七十一

越裳五畔金山邑,越嶲南邊近海涯。
醉眼醒看新日月,閑心忙愛舊煙霞。
元辰司命專丁未,趙國中興顯故家。
火德佐王千萬祀,始從今日拜其嘉。

予以寶杖自隨,無適不可,因念前身西海之隅,復經從焉,越裳之西,越嶲之南,兩越之間有金馬山,勝境清絕,張老夫婦,予累生之父母也,於是生焉。時晋武帝太康八年,歲值丁未,二月三日夜子刻,以甲子考之,則其時已屬辛亥矣,帝命以予為丁未陽官本命元辰焉。

水漕第七十二

夢裏為龍為帝王,多生習氣未能忘。
笑他酒饌修淫祀,書我官銜牒水鄉。
風雨聲中奔衛子,桑麻陰下舞商羊。
職司全蜀幽明事,七曲遷居道路長。

予以成長妻男具而孝敬不衰,見鄉人以旱祈雨於土木,予笑之,蓋予嘗夢有報矣。一日,水際自書官銜移文海神,乃見使者告予:以有形以來,自周為人,迄此顯化七十三矣,乃呼予為運判,促上白驢,風雨聲中頓失鄉地,入大穴中,宮庭明敞,父母以下血屬皆在,一夕雨澤大作,徧全蜀之境,蓋有旨以予總護全蜀幽明之事焉。

桂籍第七十三

儒家桂籍隸天曹,得失榮枯數莫逃。
夢契真誠題義顯,牓隨陰德姓名高。
封妻廕子由寒裔,曳紫腰金自白袍。
為報難窗無寐客,勉心文行莫辭勞。

帝以予累世為儒,刻意墳典,命予掌天曹桂籍,凡士之鄉舉,里選大比,制科服色,禄秩封贈奏予,乃至二府進退,皆隸焉。

孝廉第七十四

經術談王辯異同,孝廉特地起遺風。
江寧神璽皆天命,日麗重光顯帝功。
馬化已知興晋室,蛙尊誰謂屬劉聰。
跨驢直入西凉地,游戲隨機現六通。

予慕釋氏韜光禪寂,建興中,憫戎狄窺伺朝綱,非命世英雄弗能反正,會元帝建策南渡,綏撫江左,而白麟玉璽見於江寧,臨安日有重輪,皆中興之象,予改日作儒士,跨一白驢,往河西應孝廉謁張軌焉。

感時第七十五

擬陪鄉士獻能書,喜遇姚萇古亦無。
欲激頹波專號令,敢攄忠節委均輸。
不堪狙詐為三俊,笑倚鴻圖應一呼。
興盡先期歸蜀地,軺車枉駕訪吾盧。

予建興末,作儒士謝艾,跨驢入西凉,張軌以予為主簿,張重華嗣位時,石季龍使將麻秋侵寇不已,凉州震動,府司馬張耽言於重華曰:議者舉將皆推夙舊,且韓信禳苴皆非舊將,盡明公之舉,惟材可任,主簿謝艾兼資文武,委以專征伐之事,庶幾可也。重華召艾問以計策,艾曰:耿弇不以賊遺君父,黃權願以萬人當寇,乞假臣數千人,為殿下吞之。重華大悅,以步騎三萬人令艾討之,麻秋率大眾以禦之,艾乘軺車,冠白帢嗚鼓而行,秋望而怒曰:艾年少書生冠服,如此輕我也,命黑矟龍驤三千馳擊,左右大擾,勸艾去,艾不從,下車踞胡床,指揮處分,賊以伏兵發也,懼不敢進,秋軍乃退,艾乘而擊之,俘斬甚眾,秋乃匹馬夜遁。季龍聞而嘆曰;吾以偏師定九州,今以九州之力困於重華,真所謂波有人焉。繼而往關中與姚萇為友,欲激頹波,以正風化,奈何縱暴之君競起廢弒,然萇雖少而多謀略,又況宿有契好,故作密友。久之,予猒處凡世,思歸蜀峰,約萇曰:苟富貴,無相忘。後萇以蘢將軍使蜀,至鳳山訪予,予禮待之,假以鐵如意,囑之曰:麾之可致兵,萇疑予,予為之一麾,旗幟蔽天,戈盾戎馬萬餘,列之平坡,今試兵坡是也。後萇以符堅死,即帝位號秦焉。

誅暴第七十六

禍福之機本在人,只争現報與前因。
貪汙賄利欺君命,剥刻脂膏虐下民。
搉貨王仔生犢尾,刷錢馬諤化猪身。
從玆警悟堪為戒,一念纔虧即有神。

予仕晋之後,兼治幽顯,時蜀之導江王仔者,永和中任帥幕吏,被檄督摧課鹽於潼川,而王躬詣井所,召民強與約,率令倍差認課,當取五千斤者,倍取萬斤,又約來年所輸不滿額者,籍其家,王仔知其不能如約,窺欲役入之,使官自煎,既復命,帥以鹽數倍增喜之。予聞其苦民,故陰怡之,是夕,帥馮遷夢王仔來謁,而公裳下有一尾,方驚寤,有婢亦魘,及甦,言適王使者來,公裳下有一牛尾出,再四言其摧利貪汙之故,令生蜀之屬邑田家廷,翌日遣人訪之,果如所夢。又益昌馬諤者,同為帥屬,每出部邑督錢,惟以多為貴,不問額重虛實盈縮,必得為期,且以此自負,蜀人苦其虐,號曰馬刷。或以王君牛尾警之者,馬曰:正使見世尾生,亦何必問。予聞其暴虐如此,聞之上帝,繼而病卒,七日之中,其家作薦復,聞棺中有聲,意其再生,亟開棺視之,則已變為一猪矣,急掩而葬之,時天氣晴爽,喪車方起,大雨如注,送者皆不可行,及墓次,水已縊矣,此可為汙吏之戒。

明經第七十七

銅川蓍筮久濳心,道學儒宗已陸沉。
天假仲淹重振鐸,文追孔氏復鏗金。
儒風欲繫唐虞化,大雅全排鄭衛音。
董氏庶幾顏氏子,升堂窺見室之深。

予久處穹昊,帝以中國道衰,欲王化之,復行故命,予生銅川家,知隋運將終,吾道未濟,退居河汾間,修先王之業,制禮以節情,作樂以和俗,恢刑政以防其非,崇祭祀以介其福,祖述周孔,取則軻雄,九年而成經也,其於五常之教,於小子何述焉,復以禮樂之學,付之董常,惜其不一用於太宗之朝,悲夫!

護聖第七十八

漁陽鼙鼓叩長安,此日明皇幸劍關。
若聽九齡攄諫論,豈勞七曲重躋攀。
不因儒士為親謁,安得鑾輿返遠還。
萬里橋邊迎禁蹕,誰知虛位紫霄間。

予自汾陽傳道,猒於死生,再奉帝命輔唐室,故命長子淵石生於清河氏之家,即九齡。明皇時,李林甫之譖毀肅氏,而帝賴之以不易,至於議論風生,首登七寶山,坐有文場戰師之雄,應制走丸之辯,後漁陽之亂,明皇幸蜀,鑿劍嶺而觀中原,歎曰:吾聽九齡,不至於此也。予因至萬里橋,以儒士謁帝。帝曰:卿非北郭張生乎?予曰然,臣聞元載孔昇天,虛位久之以待陛下也,帝默然。後肅宗收復京都,韋見素迎帝歸闕,封予為右丞相,而予密衛鑾輿至咸陽,帝移大內安頤,遂辟穀,張皇后進櫻桃蔗漿等,悉不食,常玩一紫玉笛,自吹數聲,有雙鶴下徘徊於庭,帝謂宮愛曰:吾奉上帝命,居元載孔昇天,令具湯沐,復就寢而升化矣。

明威第七十九

影響昭昭理可尋,往天豈與物交侵。
眼根所著無非色,身業居多莫匪淫。
四舉不沾天子禄,一生虛負狀元心。
李登狂妄終除籍,感報徒嗟罪障深。

唐李登者,年十八,鄉貢首,自後凡十年一薦,名愈下,年幾五十,不第。一日,齋戒詣葉静法師,且告曰:登自十八歲叨冒鄉薦,凡經四舉,不登一第,何罪至此,幸法師入冥,為某勘當此生如何?法師語之曰:蜀之梓潼,有神曰北郭生,掌文昌主貢舉司禄之官,必能知之,吾當為汝叩之。一日,上章道過治所謁予,法師曰:士人李登者,某年月日時,凡四舉不第,此人果何如?予命一吏示籍,對曰:李登初生時賜玉印,十八歲魁薦,十九作狀元,五十三位至左相,緣得舉後,窺鄰女張燕娘,事雖不諧,而擊其父張澄於獄,以此罪展十年,降第二甲;二十八歲後,侵兄李豐宅基而奪之,致刑于訟,以此又展十年,降第三甲;三十八歲得舉後,長安邸中淫一良人婦鄭氏,而成其夫白元之罪,又展十年,降第四甲;四十八歲得舉後,盗鄰居王驥家室女慶娘,為惡不悛,已削去其籍矣,終身不第。法師辭退,以是語登。登無以對,一夕愧恨而死,後之士夫可不戒哉!

濟順第八十

綿綿唐祚欲傾摧,叛逆陵遲陷北臺。
逼脅乘輿臨草莽,争驅甲冑走塵埃。
天恩昭顯精神會,帝道重宣雨露來。
桔柏津前新應詔,虬鋩誰信作良媒。

唐乾符中歲荒,河南為盜者甚眾,尚君長伏誅,尚讓等推黃巢為主反,長驅江陵,渡江為患,入河北,攻河南數十郡,次陷洛陽,破潼關,僖宗播遷入蜀。巢犯闕,巢遣朱溫等攻鳳翔,至潼關追僖宗,乘輿夜遁出鳳翔,予以儒服見帝,帝夜行馬駃,予以所乘騎奉帝,帝乘之,予捧足攏馬,密布綵雲,衛帝騰空,彌明露雲微綻,令帝下視,見鳳翔軍與巢軍戰于龍虎阪,若蟻陣也,帝曰:此何所?予曰:此乃空際,帝驚歎曰:卿非北郭生張孝友乎?我非卿豈料生耶?予奉帝至劍南複道,帝疲甚,欲少憩,命予股以枕之,熟眠,林葉風聲,帝忽躍起曰:巢兵至矣,鼙鑑近也,予曰;非也,乃林葉風聲。久之,從駕宿衛始及,訝帝行之速也。帝至桔柏津曰:我有一女,乃興唐公主,最神慧,奉卿箕箒可乎?予曰:臣幽也,何敢奉承?帝曰;勿固辭,遂封吾順濟王,親至廟奠獻,解劍為賜,仗予剿賊,後宋文通等斬巢,送首成都,帝還闕,則興唐公主從而殂矣,予命兵迎公主歸七曲焉。

濟迷第八十-

救世乖訛物理衰,神人淆混化塵微。
庸愚指我為妖妄,蒙昧嗟予擬是非。
匝地亂雲多雨潦,亘天烈火示光輝。
孫譙始信英靈著,從此寰中顯福威。

五季中,進士孫譙者,性尚剛介,不與羣居,詆斥佛老,著《無鬼論》,自隴之蜀,過祠下,侮辱無禮而去,抵於山陰,天忽昏晦,風雨如撒,行者不可進,欲投邸而不可得,遂呼曰:此乃北郭生張君,如果有靈,則指涯涘如何?予令佐神舉火一二示之,譙尚笑曰:廟奴誑我,再呼曰:神既在,何不為我止風雨,使我能抵于平陸如何?予笑曰:子所過神祠必狎侮,指以為妖,笑以為誣,今悔之何及也,予示之以炬火數百,山川明朗,可容行李,須臾風雨頓止,翌日留記于廟焉。

忠顯第八十二

熙熙天祚福皇朝,叛寇生羌亂蜀妖。
均唱勃徒凌郡縣,順連賊伍結蒭蕘。
卒呼勇義陰兵力,箭貫膚腸意氣豪。
木馬汗流如密報,天恩依覆下參郊。

皇朝均順之亂,主帥雷守忠祝吾助神兵,遂入蜀,至利州,為賊堅壁固壘不下,其裨將王吉大呼,語賊曰:吾奉天命剿賊必矣,可降,而賊以勁弩射之貫腹,其人歡呼自若,封之以藥而無恙,帥亦如之。朝廷封予英顯王,而功奏上天,即證定慧王果焉。

聖治第入十三

太平風化樂唐虞,致治馨香等太初。
率服四夷明德教,奠安百姓法規模。
挈衷頓領知賢相,錯節盤根見大儒。
子含輔成元祐政,著書猶用鑑寰區。

皇朝一祖四宗,垂拱太平,予奉玉音,以次子文明生于司馬氏家,名光,盡誠於館,著古今歷代史以鑑於世。輔宣仁聖烈皇后,擁少主不出簾帷而天下治,當時庶政聿修,咸謂德合天地,道通神明,因積仁累德,凜凜乎庶幾周召之烈焉。

摽忠第八十四

藝祖開基妙若神,我今遜德不勞兵。
終南斕聖曾全壁,汾晋西祠已結纓。
寇氏澶淵平虜力,真皇東作福基成。
此回又是忘形久,笑指朱崖道一征。

予以世態之變,居寂久之,而符生於皇國開基之初,即寇準也,後澶淵之役,立仁考之功,予與焉,至於以予為誣,議予涉海至崖,悲夫!

興國第八十五

朝廷中否甚傷情,事業班班可訪尋。
政在平江扶大寶,兵虧陝右本天心。
便宜坐使兩蜀静,陞陸恩流三峽深。
要識此回神異處,柩中全體土無侵。

予紹聖丁丑,託化張浚,立一世之英表,平江復辟,至聖天子垂統四十餘載,至富平之敗,非浚之失,乃天也。隆興甲申,浚死,葬于衡陽,其子杓欲更葬于蜀,既啟棺視之,威容儼然如存,合郡士夫觀者如堵,以手加額者眾,因從而掩之,倘非予神化,安有此也。予生領天子之權于蜀,掌職文昌之命于天,其功績不忝矣。

止足第八十六

玉策褒稱賜寵光,尊隆師傳總元綱。
積功唯喜修天壽,被命寧辭抗帝章。
蒞事惟勤居太極,貢賢是任主文昌。
錫民五福期康乂,非特區區一雨暘。

予隆興之歲,奉玉音加秩,若曰:文昌者,教化之本原,實傳列聖之業,儒士者,道德之淵藪,宜攄一德之忠,播告諸天,亶孚有眾,惟文昌司禄主者職貢舉真君,衛民少傅靈應帝君張某,德被萬物,威形四方,粵自有生,顯從浩劫,順考古道,鑒觀人文,照臨並日月之明,發生佐乾坤之化,是以教耕稼而民人育,每裁制而自優,修禮樂而政事康,果猷為之不謬,干戈載戢,陰陽常和,水土既平,休祥時格,託之庶務,試以諸難,皆濟濟以可觀,每多多而益辦,昔自水漕令蒞台衡,尚持救苦之心,誓拯倒懸之念,厥有成績,巍乎難名,察乎九十餘化之行藏,命編羣冊,著以萬二千端之行節,豈曰空文,顛則持而危則扶,惡以懲而善以勸,生民允賴,惟乃之休況,復恢龍漢之圖書,闡鸞臺之典則,欲分身而顯化,率諸聖以混融,萬梵開張,三界均利,宜加峻位,俯叶輿情,名躋南極之尊,禮絕星聯之上。於戲!躋三階而下太乙,久彰應物之符,斂五福而錫庶民,式賴師言之左,誰其能者,汝往欽哉,可特加金闕昊天太師鈄察三界禍福事。予辭表略曰:滿盈之懼,上瀆瑩聰,溫厚之辭,時紆訓誥,意敢懷於不敏,欲猶冀於必從。中謝伏念臣德薄位尊,言輕行寡,徒以效誠之次,未懷引退之私,玆遇盛時,重叨異數,豈不侈高上之賜,其亦畏至窮之灾,恭惟天尊上帝,道善貸以且成,明容光而必照,護以小疵之失察,其由中之言,方將曲致於施仁,夫亦何嫌於遷令。再三辭遜而受之,兼司四方禍福,所以分身應化焉。

訓逆第八十七

密承帝旨下蒼旻,昭示塵寰禍福均。
燮理權衡明察訪,斡旋綱紀運經綸。
外臺執法專生柄,蜀部觀風秉化鈞。
雷震中江王氏子,斲棺只為逆亡親。

予被命遷師相之職,專生殺之柄,採訪善惡悉便宜也。乾道中,蜀之中江王千者,初其父母自買香木棺,以備身後,王易以杉木,已而又貨之,易以株板,及亡母,則又留株板欲自用,但市松棺,斂母而葬。予於旬日將王以雷擊死,倒植其屍,或走報其子,急往哭而扶屍仆地,日正中,忽雷震挈其子於五里外,洎復回見父屍,依前倒植,凡兩瘞皆震出,遂棺上斲一竅,以竹而掩之,姑免震焉。

戒欺第八十八

為人貪暴莫如廉,禄筭乘除理灼然。
楊震四知名莫掩,子文三已節尤堅。
存心勿謂陰無報,失職那堪又减年。
試把徐謙形夢感,黃金特地障前緣。

乾道中,新都丞徐謙者,被檄充勘官,將道經宿徐氏家,主人前一夕夢神人謂曰:明日有徐侍郎宿汝家,宜善遇之,神人乃吾所遣佐神也,至晚,果有徐從政踵門,遂具盛禮。及回,復夢曰:徐子此回受人五百金,枉七人命,天曹已臧三十年壽,官止此矣,徐氏遂不復相接,丞公深訝之。抵暮,遣蒼頭語以夢中之事,丞公愧形于色,回任及替舉主改秩,未及命而卒于邸中,年三十四。初傳其死,鄉人未之信,既聞其事,莫不惜其用心之欺焉。

誅悖第八十九

子職須知奉二親,養生送死禮宜遵。
遺骸暴露如羈旅,逝魄浮游未掩真。
餘子徒勞從孝行,春秋責備在賢人。
羅生感夢還鄉舍,方悟陰愆速此身。

梓潼縣羅鞏者,入于上庠,過予祠,默禱於予,一夕,予夢告之曰:子已獲罪天曹,宜急還鄉,前程勿須問也。鞏懇曰:鞏平生操守,鮮有過失,願聞罪由。予曰:子無他,惟父母久不葬耳,鞏曰:家有兄弟,何獨歸罪於某?予曰:以子習禮義為儒者,故任其咎,餘子碌碌足責也。鞏既悟悔恨,治裝回鄉,同舍驚問,鞏以夢告,則未及家而卒焉。

真元第九十

物有濳通信可知,幾回利濟惹閑非。
觀風隴蜀存真寂,掌籍南昌應化機。
曲意為民除塚訟,忘形救物拯萎微。
從玆願化昌黎後,別有精玄示福威。

紹興庚戌,予遊神察訪,附鸞抵涪之樂溫,會龍門韓申之叩予符訣,救其孫坤臣之危疾。予令治病功曹應感,更生以申之宿契所遇,予遂付以符籙。

拔苦第九十一

苦海滔滔浪接天,生來死去各前緣。
争看妄想空花裹,不覺枯骸腐草邊。
孔聖殤童因立教,周文葬骨豈知年。
皇穹委任司民苦,惻隱之心亦空焉。

予以上帝篤好生之德,而天下多遺骸暴露者付予誘收也,且古史曰:枯骸不知年數,尚感文王之葬,童子結伍以衛魯國,猶存孔子之殤,然今人不念葬其父母,況於他人而有惻隱乎!予以救苦之功,而陞證安樂不動地,游戲三昧如來果焉。

福瀘第九十二

煙橫瀘水碧漣漪,殺業誰知會遇時。
山寺劊身徒憤憤,岳靈未報且遲遲。
倘存忠厚佛三昧,不到仇連李萬兒。
張信復歸王吉手,彼寃此報罔瑜期。

紹興中,瀘帥張孝芳者,為卒伍張信等所謀而致叛,信為同伍張昌殺之,瀘遂平定。此乃紹聖中秭歸鄉一僧,俗姓廖名慧覺,居山院蓄資甚厚,集眾作斷瘟水陸,繼而茶寇李萬兒者,率眾欲劫之,初不知其僧設穽於四垣,遂盡陷之,惟李萬兒數人,僧與其徒劊而食之。後李萬兒圖報其冤,岳靈曰:汝報之未可,此人有為眾作福之緣,未艾更一生可也,惟汝尚有所殺,王吉必報汝也。自是僧慧覺生清河家,即芳也,萬兒乃張信也,吉即張昌也,其報昭然,予遂與英烈統理神衛瀘而平焉。

眼明第九十三

自從太極肇羲皇,神性隨機雲水鄉。
九十四迴彰變化,三千餘行露微芒。
雙峰為建立初宅,七曲重遊參宿方。
聊附飛鸞明此意,出書示訓藉揄揚。

予以真元拔苦,後天命荐隆位,登金闕,逍遥紫虛,遊神訪察,寓鸞顯化,示以道德仁義之教,變其偷薄鄙詐之風。忽功曹奏涪陵郡之樂昌運騰里人楊思作文昌星席,予拉崇應為降福民,朱章感諸真共集,因覽山川之秀,有雙峰者,真神仙窟宅氣宇,予遂為有君玄初大帝,化建寓室,而韓震巽亦樂施田焉。予遂請于帝,立昭明應化鸞臺,以示四民休徵,今祠已落成之久,為樂昌之美觀,蓋於吾香火莫非夙昔契,且世人亦知予父玄初大帝尊號,宜益加敬焉,故畢工書之,以示後之士夫云。

終親第九十四

古來喪不過三年,暮死朝生宜吉涓。
祭葬克終營馬鬣,哀矜盡孝卜牛眠。
風雷感激施甘澤,稼穡重蘇起大田。
埋王佳城寢苦畢,神龍輔佐產英賢。

予昔在蜀,栖真於摩維洞,天早蝗三載,有四境城隍同日申到。蜀民無知,停柩經年,暴露考妣,血尸衝穢,上天見怒,鎖諸龍潭,旱損禾苗。民失秋望,欲望真君眷憫,蘇救生民,予化一居士,隨門勸化,急作展窀穸,遂與青源真君射洪真君議,檄九江龍王克沛甘霖三日,已往復蘇多稼,民大悅。時玉帝大怒,九江龍王擅行雨事,追斬龍族,予又化一秀士,普勸龍王龍女及諸生民,不斷音聲誦彌羅御誥,不計萬數,未經三日,祥風瑞氣藹于金闕,奉命特赦龍王之罪。自後孝子順孫,既喪考妣,不敢停柩,克終大事,事親終矣,陰陽和,風雨時,福貽後昆,芝蘭挺秀,壽富康寧。

放生第九十五

濕化卵胎都是人,只緣貪戾著真情。
螟螟抱母懷春毓,蠢蠢凌波逐浪生。
陽序放魚延紀壽,冲元活鱔慶前程。
遞相勉諭放生命,福蔭循環世代榮。

予念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凡食牛肉者,上天有太牢星,地下有太牢山,專治食牛之人,受苦萬劫,殺牛之人,萬劫無赦,多遭疫癘而死。至若猜羊犬豕、羽毛鱗介、濕化卵胎,皆受父母生成,因差一念,見出萬形。仲春禁覆巢,此月令之戒也,弋不射宿,孔子之戒也。凡好道修真之士,肥甘不足於口,三寸舌根而已,何如不自殺,不教他殺,不見聞殺,隨喜殺,享此五般净肉,可以無大過矣,何必貪諸口腹。昔李冲元好食鱔,予知其情,感夢化一早嫗告沖元曰:我腹中有五千子,我死,子亦死矣,儻能更生,獲福無量,冲元信而捨其鱔,後不復再殺。又陽序一巨商耳,予知其詳,化夢形之:子明年當死,若救得十萬生命,可延一紀之壽,序曰:大限既至,何可活十萬生命?予曰:可放魚子,則有報驗,序覺之,大書市肆,遞相勉諭,及不惜己財,贖魚卵投放水中,月餘,予再形夢曰:子救十萬生靈.已足矣,可延壽一紀。後子孫世代榮昌,信不誣矣。

中興第九十六

駭聞仙樂奏宮商,大道中興踵後芳。
道德五千消劫運,乾坤億載福金湯。
黍官景運重宣化,蘂笈靈文再闡揚。
正一玄科振寰海,永延皇祚壽無疆。

予遊宴玉京,怡真静默,每念龍虎嗣漢三十六代天師,乖於紹聖,遂托形宗演,果受玄恩。蓋以劫運未消,教風怯振,所幸道德五千文一脉存焉,玆又夢符仙種,立為三十七代,與棣受命于先朝皇帝,親沾灑翰,頂受師號,中興玄化,衛國衛民,榮祝帝堯萬壽,子禹孫湯,股肱惟良,保劫度齡,民安鴻雁,正一科教由是而興焉。

弭蝗第九十七

隨方分化楚城邊,興利除殘本自然。
螟螣害苗農告病,鸞機應念表箋天。
肅將雷電彰誠意,無復蟲蝗滿大田。
神化昭昭難自泯,因人感事續餘篇。

予自君山主宰,兼洞庭水治,以至蜀門旺化,神遊附鸞于世有日矣,開慶已來,予嘗以荊楚間禱祭魔法,枉所傷害,諂求餘福,鬼毒流盛,而真道未行,有意化之。遂面奏天庭,分命月鸞,開化月峽,予乃隨機應化,以禄嗣應人,以符藥濟世,以吉凶避就之理,示人進退存亡之機,廣正大公平之心,濳消鄙詐漏慢之習,福善禍淫,愿吉逆凶,陰驅濳感之間,泛應曲當之際,亦有聞風而化者。但以月鸞主司杜南強,常以吾化,體出自然,真常應物,不尚表暴、以驚世疑俗,又以隨寓應酬,多失紀載,越六七年矣。咸淳乙丑,峽境妖蝗,農民告病,紏察具報,以郡守陳順武翼赴聚英集真壇,請表箋天,願彌蝗灾消珍。予遂呼里社詢之,乃云:郡民多於溪澗,或於山澤,渌取蚌繘,漁獵魚鼇,甚至斷剥蛙鱉,供應主需,枉殺螺蟹,以給口累。百千之命,不供一飽,億萬之靈、,始克一飧,是致積累物命,冥漠無歸,氣化生蝗,復害田稻,以絕民命,此蓋物命相償之報,而人未知之也。予因戒敕里社,俾以方隅護度物命外,具録郡守為民之誠,深致民食之請,具奏于天,欲得行下田祖秉界炎火,以去螟螣之患,又請肅將天威,以彰郡侯皈叩鸞化之誠。帝以予奏懇切,特賜俞允,於是陰雲晝合,電雷以風,蝗即盡弭,一郡有秋,農夫胥慶,官吏立予專祠,以彰神貺。咸淳丁卯,春旱不雨,農業失時,萬民咨嗟,戶口涣散,峽之郡丞程生叔光,以太守赴京,攝行郡事,深致其憂,於是重立玄功,自破己俸,一再禱祈,峽之神祇皆為感格,以告于予,予以開化分野,有所不辭,又以程生誠交念孚,幽顯貫徹,為宣九天之命,救五龍之水,曲施雨澤,數日而足,自是農耕不失,而民業始安。及至夏秋,蟲蝗復作,間為苗害,蓋以向者戒敕里社,俾護物命,後緣以峽民未知神化,殺傷之俗,循習猶舊,餘殃未除,而乖氣感召故也。而程生於不睹不聞之問,悟有感有應之理,密奏投誠,假托歸叩,予遂達其詞旨,示以未悟,録其真懇,飛章奏聞,夜雨天一之水,雨洗冥漠之靈,晝赫秋陽之威,一去蟊賊之害。於是因人感事,呼鸞載筆,書弭蝗之化,警殺生之人,附于化籍,播本宣傳,于以彰郡丞至誠贊化之功,于以挽回氣化以成歲熟之效,庶聞之者足以戒焉。是歲秋七月既望,再書于侍生安節野人杜南強所事之鸞壇。

梓潼帝君化書卷之四竟

#1『問道』,據下文,當為『問道』。

清河内传

清河內傳
經名:清河內傳。撰人不詳,約出於明代。假託文昌帝君自迷家世生平,並附宋元加封文昌聖號及行祠記。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譜録類

清河內傳

吾本吴會間人,生於周初,後七十三化,累為士大夫,未嘗酷民虐吏,性烈而行察,同秋霜白日不可犯。後西晋末,降生於越之西、雋之南兩郡之間。是時,丁未年甲子辛亥二月三日誕,祥光幕戶,黃雲迷野。居處地俯近海,里人謂清河叟曰:君今六十而獲貴嗣。童稚時,不喜嬉戲,每慕山澤,往往語言若有隱顯,書誦羣書,夜避眾子,自笑且樂,身體光射。居民祈禱,則予嗤而訕,長嘯曰:土木而能衣人之衣,食人之食,享之而有應,謗之而有禍,我為人而焉無靈乎!自後夜之怪夢,或為龍,或為王者,天符,為水府漕,自怪而不甚信,為吉兆。後三農愆旱,膏澤無甦,舞雩祝神,恬然無驗,予思曰:夜寐怪夢治水府,今久當驗。夜往水際,以夢中官衘牒河伯,而驚魂尤恐忸怩不能,忽爾之間,雲四合,風雷震,一吏稽首予前,曰:運判徙居?予曰:非我也,我乃張戶老之子,名亞,後緣水府得達,故字霈夫。吏曰:奉命促子。予曰:家人如何?吏曰:先到治所。予惶惶未央,吏揖,上一白驢而去,俛首里閈,風雨聲中,頓失鄉地。到一山連劍嶺而撐參宮,星也若鳳凰之偃下,有古湫,引吾入一巨穴,門有數石笋,吏曰:民之祈檮,祝此石而有應,名雷柱。吾方寨衣入穴,吏曰:君記周室為人七十三化,陰德傳家而迄今否?予方大悟,若夢覺也。吏曰:君在天譜得神之品,於人世鮮有知之者,晋不日有中興之兆,君可尋方而顯化。予曰:謝天吏響報也。入穴則若墮千仞之壑,近地而足不沾,若騰身虛空。有王者之宮,有禁衛,予遂入。果一家悉都其間,改日作儒士而往咸陽,講姚萇之故事《清河內傳》,焚香者切記。

天封聖號

金闕上相檢校太師,九鳳金闕左丞相、混元內輔三清上宰大都督府、都統三界陰兵、行便宜事、管天地水三界獄事、收五嶽四瀆真形虎符龍券、總諸天星曜判桂禄嗣籍上仙元皇真人、司禄職貢舉真君,編修飛仙別籍、掌混元造化輪迴救苦天尊、玉清內境清净道真、身現紫雲巖、手持如意杖、統御萬靈普濟諸苦大仁大孝大聖大慈都統、混天誠心接物萬天教主、隨願靈應天尊、九天定元保生扶教開化主宰長樂、水祐英顯靈應大帝、定慧王菩薩證果迦釋梵正如來、澄真正觀注禄定籍、寶光慈應救劫大慈悲更生永命天尊、隨願靈應天尊不驕樂育天帝。

宋制

勑:朕惟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則生為孝子,歿為明神,信矣。神文聖武安福忠仁王,夙著孝行,炳靈西蜀,禦患救灾,七曲名山聞天下,而士之發策决科者皆歸焉。有孝有德,徽號允昭,邦人有請,宜復其舊,祇承休命,大庇吾人,可依舊封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

景定五年三月二十九日。

聖父聖母加封制

勑:記曰:祭有十倫,見事鬼神之道焉,見父子之倫焉,則今之奉祠于神,而併及其父母,尚古意也。靈應廟神父顯慶慈佑仁裕王,神母昭德積慶慈淑妃,篤生聖子,宗主人文,爰自劍之鳳嶺,妥靈政之龍山,有司推本其由,率籲甚切,玆頒祭澤,並有徽稱,尚先王教孝之意,可特加封神父顯慶慈佑仁裕令德王,神母昭德積慶慈淑恭慧妃。

咸淳五年五月 日。

神后加封制

勑:蜀居坤土,好率善以事神,邦有常彝,惟從夫而爵婦,玆因郊霈,申錫恩榮,靈應廟神后助順協應德慧昭懿妃,端静其儀,正直是助,並侑龍山之祀,聿閩鳳閣之祥,錦綬有華,曾俾八徽之極,嘉章疊寵,載更二美之名,永副德儀,明褒陰施,可特加封恭順淑應德慧昭懿妃。

神子加封制

勑:神長子嗣德王,次子昌德王等,昔蜀太守二子,有功烈于井給,銅梁之問皆在祀典,然則裕父功以作民估,其來尚矣,爾等廟食于西,世濟其美,斯文幸慧,厥有靈光,郊堙告成,並衍徽號,曰孝為本,從民欲也,尚期居歆,服我成命,可特加封神長子嗣德履孝王,神次子昌德立孝王。

神子婦加封制

勑:神長子婦善助顯懿夫人,次子婦順助慧懿夫人等,序神之長幼,載諸禮經,見神之先後,紀於史傳,爾等席神陰德,廟食一隅,自西徂東,厥施甚溥,並進美號,同彰淑靈,可特加封神長子婦善助顯懿循孝夫人,神次子婦順助慧懿克孝人。

神女初封制

勑:淑真妙静公主,朕稱秩元祀,敬恭明神於其父子長幼之序,亦既均施爵賞矣,有女其妹,立侍左右,疏封湯沐,實昉于今,尚綠情起義之意,可特封神女懿孝夫人,神婿恭列侯。

神孫加封制

勑:神長孫紹應昭靈侯,神次孫承應宣靈侯,長孫婦淑應夫人,次孫婦慧應夫人等。朕惟劍之鳳嶺,夔之龍山,所以鍾靈而衍秀者,易地皆然也。乃祖乃父,俱有功烈于民,若孫若婦,朕何愛封爵而不與之乎,可特加封神長孫紹應昭靈至孝侯,神次孫承應宣靈順孝侯,神長孫婦淑應紹孝夫人,神次孫婦慧應體孝夫人。

元加封寶韶

上天眷命皇帝聖旨:維明有禮樂,維幽有鬼神,妙顯徵之一貫,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嶽,形功用於兩間,矧能陰驚於大猷,必有對揚之懋典。蜀七曲山文昌官梓潼帝君,光分張宿,友詠周詩,相予泰運,則以忠孝,而左右斯民,柄我坤文,則以科名,而選造多士,每禦救於菑患,彰感應於勸懲,貢舉之令再頒,考察之籍先定,賁飾雖加於涣汗,徽稱未究於朕心。於戲!予欲人材輩出,爾丕炳江漢之靈,予欲文治昭宣,爾濬發奎壁之府,庶臻嘉眖,以答寵光,可加封輔元開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主者施行。

延祐三年七月 日。

元加封廟額

中書省部太常禮儀院,定擬七曲山靈應廟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靈異正直,士大夫所共崇禮,朝廷加錫恩數,禮亦為宜,然神明封爵之隆,莫尊於王,褒稱之美,莫盛於神,文聖武孝德忠仁之號,神備有之,可謂極矣,夫爵已極則無以復加,號已盛則無庸改作,若為稽其舊記,因以佑文成化之名,施諸廟額,斯足以式彰明神,對揚景運備秩至文,昭示無極矣。

告諭二十-司文

竊以天開泰治聰明,眾拱于文昌帝命,百靈德聚,實敷于涣號,皇極既明,泰階既平,年穀屢成,兵革永清,玆可謂追三代之舧轍矣。久以坤維之神降,弼輔清朝,粲然東壁之星明,勃興道術,孝友忝膺重,寄俯治下方,每思不稱上帝之委令,常念弗任神職之峻重,邇蒙嘉寵,錫以官班,二十一司屬,各有攸存,千億萬民心,寧無所擊,比則播理于冥冥之內,遠邇弗遺,今則傳揚于赫赫之庭,爪牙布露,衣冠濟濟,相貌堂堂,咨爾羣臣,無譁聽命。爰念端委廟堂而共理,惟二三賢,苟力挽頹波之有人,賢十萬眾,卿等貫古今之清哲,邁宇宙之英雄,忠孝灼天,真後凋之松柏,文武經世為相濟之鹽梅,久膺不世之威,實負干城之傑,有嘉茂續,敢緩疇庸,雖官吾佐貳之司,實稟于上天之命,聰明正直,毋俟贅辭,分九職于申臺,肅行紏劾,署六卿于北府,專隸舉賢,非夫有令聞廣譽,施諸身識,前言往行,蓄其德則何以助我,佑文成化之續,亦不能儀輔元司禄之班,凡錫福勸善者宜錫,勸者必周,罰惡懲欺者當罰,懲者毋避,金籍注禄,考其實續而敷恩,春源注嗣,原其初心而定賞,貢舉定桂陰騭孝行者,首選以呈都督,官吏作德益民者,高甲其第,掌握田蠶而無慝,主領財賦而莫私,主握兵馬幽明之理不殊,主掌雨暘豐歉之機當謹,主典商賈之功罪,主掌道釋之善尤,井井有條,彰彰不素,天簡注授,實掌人間之生死,飛鸞闡化,乃關世運之盛衰,掌百工技巧者,雖小事必録,提轄雜流者,每一事必嚴,雪冤平枉,俾天民之得伸,徵劾鬼盜,令天下之寧戢,文昌靈應司,朝奏應夢之不爽,大都督府內,出納總裁之可權,列職分斑,各有攸計,上應九天之喉舌,下孚萬國之懼心,惟時舊弼之良,久籍勳勞之著,往聯華于佐府,仍侑食于新庭,駕江讀之奧區,控岷峨而坐鎮,俾進司于環列,庸增峻于徽章,惟既厥心,乃克有濟,玆者銀蟾皎皎,玉漏遲遲,萬籟寂而庭戶無聲,四方静而塵囂絕影,虬旌豹節,已臻廟食之儀,龍券虎符,益耀褒崇之盛,欽承休命,挽一世之澆漓,祇勵於猷,還上古之淳厚,往綏爾職,毋負上帝之寵光,罄瀝丹忱,拜揚天子之休命。

行祠記

前渝州刺史廟食壁邑太原趙延之撰

帝君儲精,列宿降自有周。姓張諱仲,字孝友,輔宣王中興,沒為明神,累朝咸有大功,尤孜孜以忠君孝親,扶植斯文,化淑民心為任,舊封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逮聖元仁宗皇帝設科取士,延祐三年春,中書因太常定議,改封廟號,榜曰佑文成化之祠,是年秋,特頒詔旨,褒封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詔若曰:光分張宿,友詠周詩,相予泰運,則以忠孝,而左右斯民,柄我坤文,則以科名而選造多士。又曰:予欲人材輩出,爾丕炳江漢之靈,予欲文治昭宣,爾濬發奎壁之府,然後人益信。夫神之性本所自,與夫翊贊名教者,實昭彰乎國家祀典之不可誣,而趨向敬慕,改行迪德者,猶川會雲嗡之不能已焉。神棲劍門,住蜀為周遊睠顧之地,是有大造于西也,而成都廟貌未嚴,東西二三其祠,不足稱邦人敬在意。天曆改元,星聚于奎,三月甲子,延之自古渝携侍生出鳳山至成都,縱觀盤桓,慨增舊感。蜀為多士之林,由張君陰騭,炳靈掇拾,科第雄飛當代者,迭相踵武,況事神以誠,古俗相尚,王公大人賢大夫士,欲宏其祠而未能,予既知之,得無情哉,故因人所欲,陰相成之,具計遂侈,非興大眾舉大事,一為春秋譏。後至元二年,前奎章閣大學士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銀青榮祿大夫中書平章政事魯國公趙世延,告老還成都,不忘舊德,則拳拳於張君,甫下車,先侍生而卜焉。予因以建祠事告公曰:積歲存心願莫之遂,若相神麻,敢披肝膽以勤。六月甲寅,遂卜其事,步城內外,擇異處焉,得西南之雄、坤文之維、地勢之元,公侯之宅之尤者,祠事始定。公自為疏若干,以鳩其資。四年春王正月,前四川行省參知政事趙成慶,欲戲厥謀,以畢宏規,三月己丑,戶部侍郎萬嘉閭來會蜀,賦威行愛立理王事暇,天誘其衷,召侍生以卜,予具張君出沒之機斯文喉舌,桂祿權衡,及建祠之事以報,侍郎忻然拜曰:蜀有省憲,明當圖之,越三日,謀及上下,眾願樂從。夏六月朔旦,予命省緣王也先,卜花左右其事,疏至,未越月,省憲官暨賓佐緣屬,下及有司羣吏百有二十餘人,皆割俸以助,幾五百餘緍。冬十月上吉,命千戶侯靖元亨集、太師秦國公之孫,河東翼萬戶侯劉壽安,捐直五百緍,而易其第,祠事始成。其地為深丈者七十有三,橫左右者半折而曲深,於是來工師整上下,燔屏椔翳,爰塈乃塗,作遠門于外,峙小門于中。二十有五日,具食合樂,侍郎偕參政率百官,以導帝君入焉,十有一月朔,迺仍正屋揭廟額,表佑文成化之祠,迺更廊麻以司左右贊佐,迺位斜察以嚴尊卑陟降,聚德有堂,侑食有所,耽然而輪奐備,屹然而規模壯,不淪於陋,實敞虛曠,豐約得宜,惟稱是適,回視二三,不可同日語矣。嗚呼!神物憑依有時者耶,事關興廢者耶,主盟勝槩者,趙相也,速成其圖者,侍郎也,晨夕劬躬拮据卒徒者,侍生楊世仁也,不避勞勤往來走役於其間者,王鈞、王壽永、何善慶焉。

五年春二月,士夫之賢邦人之良木贊佐,以實侍衛,嘉慶位十有三,咸争趨而樂成,堂堂冕服,以中居而立侍拱之者,今肅政廉訪使趙成慶完焉。緣古及今,自劍門至州邑,率廟而祀之,京師陝束亦或祀之者,咸敬張君之功,未若今之盛也。帝君文昌之主也,人心國脉,斯文萬古紀綱天下者,伊誰之力歟?堯舜禹湯文武之跡熄而淳樸衰,天蓋以此沐之啟之也,帝君明道闡教,炳然日星,繼今公侯賢士知崇帝君之祠,則知尊帝君之道之教也,成德從事者,雍然于禮樂之中,熙然于陶鎔之下,則上不負君親,下不負問學,出為賢卿相,發為大事業,將項背相望,奚特操紙筆,競辭華,以為繳媚利禄之階哉!詩曰: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於是蓋亦有所不能已焉。若夫羽儀天朝,錫民純嘏,屢豐年,消疫癘,導和致祥,人才倍出于天下者,輔元開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望焉。祠之經始于天曆戊辰,落成以至元己卯。樓閣雖未新,承繼之賢,其來孔多,因事之中,纔石以記,予既多士夫之請,又感張君夙好之篤,故書梗槩,及主成人名氏,祠建年月遠近之由,俾來者有所覽稽焉。至正元年歲次辛巳夏五月上吉。

勸敬字紙文

士之隸吾籍者,皆自敬重字紙中來,如宋朝王沂公,其父見字紙遺墜,必掇拾以香湯洗燒之,一夕夢宣聖拊其背曰:汝何敬重吾字紙之勤也,恨汝老矣,無可成就,他日當令曾參來汝家受生,顯大門戶。未幾,果生一男,遂命名曾,及狀元第。此事雖遠,可以為證。予竊怪今世之人,名為知書,而不能惜書,視釋老之文,非特萬鈞之重,其於吾六經之字,有如鴻毛之輕,或以字紙而泥糊,或以背屏,或以裹褥,或以泥窗,踐踏腳底,或以拭穢。如此之類,不啻蓋覆瓿矣,何釋老之重而吾道之輕耶?是豈知三教本一,而欲強玆分別耳。況吾自有善惡二司,按察施行,以警不敬字紙之類,如平生苦學鸚窗,一旦場屋或以失韻誤字,例為有司之黜,終不能一掛名虎榜者,皆神奪其鑒,以示平日不敬字紙之果報也。諸生甘受此報,恬然不知覺,甚至於子孫之不識字,舉家因之而害者,遠則不足以為戒,姑以近者言之,且瀘州楊百行坐經文,而舉家害癩,昌郡鮮于坤殘《孟子》,而全家滅亡,果報昭昭在人耳目。楊全善亦百行之兄,埋字紙而五世登科,李子才葬字紙而一身顯官,既能顧惜陰報,豈無可不敬畏哉。

戒士子文

聰明正直而依人,寧無所擇,寬厚忠信而好義,是用相仍。故憑有感之精,衷曲示無聲之教化,咨爾有眾,聽予格言。蓋聞富貴在天,得失有命,知之者,安於自然,而罔或控告,昧之者,貪於必得,而有所祈求。或謂精神交而夢寐通,謂祭祀豐而神祇格,宮殿樓觀,務碧瓦之翬飛,陛戟巖廊,誇朱欄之雕翠,從玆末務,失其本真。不知進退,存亡係彼三班四屬,行藏用捨,考慈五部六臺,既有司存,豈容計取,然不可一拘於前定,天不可再昧於進修,故修身厲行者,未或降之百祥,反道敗德者,神亦奪其五福,理所著者,人弗知之,是故運數冥符,而反受其殃,灾星顯照,而或蒙其吉,造化以之倚伏,神明由是乘除。凡厥儒流,恭行教法,汝等毋欺天遠,毋謂神幽,毋言暗室可欺,毋道明庭可畏,毋凌孤寡,毋悔老成,毋取不義之財,毋淫非己之色,毋厚結他人而親戚歧路,毋義交異姓而兄弟鬩牆,毋恃己長,毋攻人短,毋傲逸樂,毋縱遊畋,毋負才名,毋挾官貴,毋厚仙釋而薄於父母,毋敬鬼神而慢於師資。苟有負於吾言,端不逃於天憲,故平生俊彥者,屢困於場屋,一旦精明者,遽登於鄉書,皆有寅緣#1,固非造次,世之腹誹心謗者,往往得以藉口,人之面譽背毀者,攸攸姑以欺親,彼司文衡而豈得以私,此權禄籍,而故先有取,濟濟多士,天其或者臨之,巍巍成功,吾則是之,取爾播告中外,咸使聞知。科舉取士,不止一端,要在得人以副眾望,一以陰功孝行為上,次以處己謙和為賢,苦學者則酬其勞,高才者則遂其志,傲忽者則未免黜落,輕薄者姑示勸懲,文章假之以定其去留,神明司之以公其予奪,人不自省明示訓言,嘗謂惟士無能,苦學為能,居貧曷富,成名即富,士無分於貴賤,人切在於勤勞,凡大比,先較德業之短長,故有司始定文章之優劣,不可謂前定,而不能力學,豈可以宿緣而自怠操修,名雖曰士,初無士行之寸長,身雖曰儒,徒為儒服之觀美。不敬天地,不信神明,狎侮老成,輕慢前輩,違逆父母,而逸樂度日,息忽師長,而放蕩無時,試不遂,則罪有司之不公,榜初張,則謂庸流之濫得,責人者不能於責己,議人者乃所以議天,或恃己之見而遏人之能,或衒己之長而攻人之短,或矜所學而忽略一世,或恃一解而輕視眾人,立身不正,則以曖昧貪饕為能,用心不剛,則以機巧變詐為勝,較短論長,而不從公道,奪彼予此,而不恤人言,面譽背毀,而求苟合於人,口是心非,則絕不容於物外,貌雖慈祥,徒巧言而美語,中情多狠暴,好濳賊而陰謀,不擇乎友,而交不義之朋,不和其室,而淫非己之色,捨己田耘人田,失云多矣,作無益害有益,損孰甚焉。預鄉薦者,自為志得意滿,不復進修,入省闈者,例曰功成名遂,直可唾取,恃才傲物,挾長欺孤,常交貴結援,而每誇等流,以雙字片文,而蔑無同輩,在市道,則和合貿易以覬其所得,遇州縣,則鬥合争訟以滿其所求,不忠不孝,甘心冒法而喜為非禮,非仁直情,徑行而弗顧,游畋無度,博奕廢時,耽飲而自喪其神,逞威而乃敗於德,致屢困於場屋,安敢望於榮華,況三年初無伏案之功,而一旦遂萌登科之望,稍無成,直歸之命運,纔有力,專務於禱祈,不知天憲之難逃,深恐人心之愈惑,出處語默之際,天必察之,進退予奪之間,神所司者,豈容倖取,不可計求,苟有行業之可書,奚患飛騰之不遂。邇者營業相傳之後,屢有聲名,儒冠世守之家,反被黜落,不知營業之子,安分讀書,無形顏色,每見儒冠之後,自恃名族,多有驕矜,神明公取,專激勵於輕薄之流,天道左旋,用獎予於淳朴之士。若能自悟,晦迹韜光,望欲有成,勞心苦志,曲盡陰功之事,務存忠孝之心,返乎上古淳朴之風,無流末劫偷薄之俗,自然詩禮傳家,科名復舊,謙和處己,氣象如初,天不負人,人宜力學,凡為士者,各宜戒之。

老君降生之辰,玉帝御太極之殿修文郎顏公書。

清河內傳竟

#1『寅緣』,當為『夤緣』之誤。

元始高上玉检大箓

元始高上玉檢大籙

經名:元始高上玉檢大籙。撰人不詳,約出於南北朝。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譜錄類

元始高上玉檢大籙

清虛元年歲在庚寅,九月九日上甲直辰,元始天王長齋上清宮,盟無上無巔、無色無影、無形無名、無祖無極,洞明高上自然無數劫。道受《三元玉檢文》三天玉童,使付後學,有玄名應為上清真人者,定名於丹臺金藏玉策,紫文瓊札,奉迎聖君,飛行上清宮,俯仰洞清自然官號,侍衛上真,檢天檢地檢人,招仙制魔役靈,降致雲車,奉迎受法之身,如九真玄科盟文。

無上洞清混沌自然左靈飛仙,虛侍郎九千人;

無上洞清混沌自然右靈飛仙,虛侍郎九千人。
符並青書。
高上空玄元始丈人道君,

諱 混。
高上九玄元始天王道君,

諱 洞。

高上太空九天丈人道君,

諱 開。

高上玄虛九天真王道君,

諱 羽。

高上空洞混沌九天元父道君,

諱 道。

高上空虛自然九天真母道君,

諱 沌。

高上玉寶九霄天真丈人道君,

諱 闚。

高上紫虛瑛九霄太空玉皇道君,

諱 喘。

高上玉虛萬始先生道君,

諱 浪 瀾。

鬱單無量天王道君,

諱 均 羅。

上上禪善無量壽天王道君,

諱 陽 均 勒。

梵監天王道君,
諱 是 頭 元缺。

兜術天王道君,

諱 祖 皈 慶。

不驕樂天道君,
諱 特。

化應聲天王道君,

諱 韓 越。

梵寶天王道君,

諱 務 梓。

梵摩伽夷天王道君,

諱 凝 弘。

波利答惒天王道君,

諱 靈 淵。

玉清三天丈人道君,

諱 定 枚。

玉清三天玉童道君,

諱 正 覽。

玉清高上虛皇道君,

諱 造。

玉清紫虛高上元皇道君,

諱 基。

玉清上皇玉虛道君,

諱 欣。

玉清洞虛三元太朗上皇道君,

諱 欣 平。

玉清皇上玉帝道君,

諱 寧。

玉清太素高虛上極紫皇道君,
諱 憐。

玉清虛明紫蘭元中高嵉真皇道君,

諱 知。

紫虛玉皇先生紫晨道君,
諱 齊。
紫虛三元紫精道君,
諱 輝。
紫虛真陽元老玄一道君,
諱 爓
紫虛上皇先生紫晨道君,

諱 欣 三 洞。

紫虛皇上大帝道君,

諱 谷。

紫虛皇老上帝道君,

諱 盈。

紫虛清靈陽安宅元道君,
諱 法。
紫虛皇清洞真道君,
諱 綜。
紫虛元靈高上太素道君,
諱 通。
紫虛北玄高上虛皇道君,
諱 桐。
紫虛南朱高上虛皇道君,
諱 景。

紫清西華高上虛皇道君,

諱 拌。

紫清東明高上虛皇道君,
諱 昌。
紫清中元含靈虛皇道君,
諱 澄。
紫清五靈七明混生高上虛皇道君,
諱 珠。
紫虛三元無上玄老虛皇元晨道君,
諱 暎。
紫清玄寂九元無上虛皇道君,
諱 師。

紫清太明靈耀中真無上道君,

諱 慶。

高清三元四極玄元虛皇之雲道君,

諱 翁。

高清三元晨中黃景虛皇元臺道君,

諱 京。
無上洞清混沌自然東方青帝元皇太真九千人,無上洞清混沌自然南方赤帝元皇太真九千人,無上洞清混沌自然西方白帝元皇太真九千人,無上洞清混沌自然北方黑帝元皇太真九千人, 無上洞清混沌自然中央黃帝元皇太真九千人,無上洞清混沌自然左靈領仙玉郎吏各九千人,無上洞清混沌自然右靈領仙玉郎吏各九千人,無上洞清混沌自然九玄上靈飛龍功曹九千人, 無上洞清混沌自然九玄上靈飛仙功曹九千人,無上洞清混沌自然九玄上靈上元功曹九千人,無上洞清混沌自然九玄上靈中元功曹九千人,無上洞清混沌自然九玄上靈下元功曹九千人, 無上洞清混沌自然九玄上清玉虛飛仙使者九千人,無上洞清混沌自然上清玉虛飛仙玉郎九千人,無上洞清混沌自然上清玉虛使者各九千人,無上洞清混沌自然上清玉虛使者、太仙使者各九千人, 無上洞清混沌自然上清玉虛上元使者九千人,無上洞清混沌自然上清玉虛中元使者九千人,無上洞清混沌自然上清玉虛下元使者九千人,無上洞清混沌自然玉清金晨玉童各九千人, 無上洞清混沌自然玉清太華玉女各九千人,無上洞清混沌自然玉清上真輔仙各九千人。
高上洞清紫虛空洞自然飛霄玉仙之氣九萬重,高上洞清紫虛空洞自然三素飛雲之煙九萬重,高上洞清紫虛空洞自然五色流霞飛煙九萬重,高上洞清紫虛空洞自然青帝飛輪流煙九萬重,高上洞清紫虛空洞自然赤帝飛輪流煙九萬重,高上洞清紫虛空洞自然白帝飛輪流煙九萬重,高上洞清紫虛空洞自然黑帝飛輪流煙九萬重,高上洞清紫虛空洞自然黃帝飛輪流煙九萬重,高上洞清紫虛空洞自然青帝飛瓊羽蓋九萬重,高上洞清紫虛空洞自然赤帝飛瓊羽蓋九萬重,高上洞清紫虛空洞自然白帝飛瓊羽蓋九萬重,高上洞清紫虛空洞自然黑帝飛瓊羽蓋九萬重,高上洞清紫虛空洞自然黃帝飛瓊羽蓋九萬重,高上洞清紫虛空洞東嶽綠轅飛軿九萬重,高上洞清紫虛空洞南嶽丹轅飛耕九萬重,高上洞清紫虛空洞西嶽素轅飛軿九萬重,高上洞清紫虛空洞北嶽玄轅飛軿九萬重,高上洞清紫虛空洞中嶽黃轅飛軿九萬重,高上洞清紫虛空洞自然上元玉真氣九萬重,高上洞清紫虛空洞自然中元玉真氣九萬重,高上洞清紫虛空洞自然下元玉真氣九萬重,高上洞清紫虛空洞自然上元君玉真氣九萬重,高上洞清紫虛空洞自然中元君玉真氣九萬重,高上洞清紫虛空洞自然下元君玉真氣九萬重。

九天玄元太空洞虛自然檢天輔真飛行騎九億萬衆,九天玄元太空洞虛自然檢天輔神飛行騎九億萬衆,九天玄元太空洞虛自然檢天輔帝飛行騎九億萬衆,九天玄元太空洞虛自然檢天輔靈飛行騎九億萬衆,九天玄元太空洞虛自然青帝飛輪策空騎九億萬衆,九天玄元太空洞虛自然赤帝飛輪策空騎九億萬衆,九天玄元太空洞虛自然白帝飛輪策空騎九億萬衆,九天玄元太空洞虛自然黑帝飛輪策空騎九億萬衆,九天玄元太空洞虛自然黃帝飛輪策空騎九億萬衆,九天玄元太空洞虛自然束嶽飛騰空騎九億萬衆,九天玄元太空洞虛自然南嶽飛騰空騎九億萬衆,九天玄元太空洞虛自然西嶽飛騰空騎九億萬衆,九天玄元太空洞虛自然北嶽飛騰空騎九億萬衆,九天玄元太空洞虛自然中嶽飛騰空騎九億萬衆,九天玄元太空洞虛自然飛轅綠軿策轡騎九億萬衆,九天玄元太空洞虛自然飛轅羽蓋策轡騎九億萬衆,九天玄元太空洞虛自然飛天制地龍騰騎九億萬衆,九天玄元太空洞虛自然飛天招真生芝玉女吏九億萬衆,九天玄元太空洞虛自然神真仙吏九億萬衆,九天玄元太空洞虛自然神精流光耀電騎九億萬衆,九天玄元太空洞虛自然陰精興雲降雨騎九億萬衆,九天玄元太空洞虛自然雲門執節命光騎九億萬衆,九天玄元太空洞虛自然陽明耀激逐電騎九億萬衆。
太上老君律令。

元始高上玉檢大籙竟

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梁-陶弘景

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

經名: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粱道士陶弘景撰,唐末道士閭丘方遠校定。內載上清派諸仙真譜錄。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譜錄類。

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

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序

夫仰鏡玄精,說景耀之巨細;俯眄平區,見巖海之崇深。搜訪人綱,究朝斑之品序;研綜天經,測真靈之階業。但名爵隱顯,學號進退,四宮之內,疑似相叅。今正當比類經正,讎校儀服,埒其高卑,區其宮域。又有指目單位,上皇道君、五帝七老,如此比之類是矣。略說姓名,墨羽孟卓之例是。或任同秩異,金闕四帝、太極四真,及下教之例是矣。業均迹別者,諸步綱之例也。如希林真人為太微右公,而領九宮上相,未委為北宴上清,當下親相識耶。諸如此例,難可必證。謂其並繼其所領,而從高域,粗事事條辯,略宣後章。輒以淺識下生,輕品上聖,昇降失序,梯級乖本,戄貽謫玄府,絡咎冥司。謹依誠陳,啟仰希照,亮若必不宜然,願垂戒告。今所詮貫者,實禀注之奧旨,存向之要趣。祈祝跪請,宜委位序之尊卑;對真接異,必究所遇之輕重。是以三君共辭,先致學未體之尤;下班居上,智有不達之蔽。雖同號真人,真品乃有數,俱目仙人,仙亦有等級千億。若不精委條領,略識宗源者,猶如野夫出朝廷,見朱衣令史,句驪入中國,呼一切為叅軍。豈解士庶之貴賤,辯爵號異同乎。陶弘景序。

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1

梁貞白先生陶弘景纂

唐天台妙有大師玄同先生賜紫閭丘方遠校定

玉清三元官

上第一中位

上合虛皇道君應號元始天尊。

左位

五靈七明混生高上道君。
東明高上虛皇道君。
西華高上虛皇道君。
北玄高上虛皇道君。
南朱高上虛皇道君。
玉清上元宮四道君。各有諱字。
玉清中元宮紫清六道君。各有諱字。
玉清下元宮高清四元君。各有諱字。
玉清中散位一十君。諱字不顯。
右位
紫虛高上元皇道君。
洞虛三元太明上皇道君。

太素高虛上極紫皇道君。

虛明紫蘭中元高上嵉皇道君。

三元上玄老虛皇元晨君。

三元四極上元虛皇元靈君。

三元晨中黃景虛皇元臺君。
三元紫映揮神虛生主真元胎君。
玉玄太皇君。
上皇道君。
玉皇道君。
清玄道君。
上皇天帝。
玉天太一君。
太上虛皇道君。
太上玉真保皇道君。
玄皇高真。
太一玉君。
高上玉帝。
右玉清境,元始天尊為主,已下道君
皆得策命學道,號令韋真。太微天
帝來受事,並不與下界相關。自九
宮已上,上清已下,高真仙官皆得朝宴焉。

第二中位

上清高聖太上玉晨玄皇大道君。

為萬道之主。

左位

左聖紫晨太微天帝道君。
左聖南極南嶽真人左仙公太虛真人赤松子。黃老君弟子,裴君師。
左輔後聖上宰西域西極真人總真君。
姓王,諱遠,字方平。紫陽君弟子,司命茅君師。
紫清太素高虛洞曜道君。
太虛上霄飛晨中央道君。赤松。
太微東霞扶桑丹林大帝上道君。
後聖太師太微左真保皇道君。
紫明太微九道高元玉晨道君。
紫元太微八素三元玄晨道君。
九微太真玉保王金闕上相大司命高晨師。
東海王青華小童君。
領九宮上相長里先生薛君。周時得道,許長史前緣兄也。
太微右真公領九宮上相希林真人燕君。從小有天王受,王君替代。
司命東嶽上真卿太元真人茅君。大茅君,諱盈,字叔申。
左卿仙侯真君許君。諱穆,南嶽夫人弟子,事晋為護軍長史,退居句曲山。

侍帝晨青蓋真人郭君名世幹。

紫陽左真人周君義山。

清靈真人裴君。漢右扶風人,漢時得道。

靈飛太真太上大夫。

侍帝晨東華上佐司命楊君。
協晨大夫石叔門。
正一羽晨侯公楊子明。
玄洲主仙道君太上公子。姓勤,主關奏仙名。
經命仙伯太保真人。
八玄仙伯右仙公谷君。
正一左玄執蓋郎郄偉玄。
繡衣使者孟六奇。
太素宮官保禁仙郎裘文堅。
左楊王。    華仲戒。
繡衣使者西林藻。
右嬪之姬趙約羅。
三天左官直御史管長條。
逸域宮。    八景城。
七靈臺。    鳳臺瓊闕。
金晨華闕。
右位
右聖金闕帝晨後聖玄元道君。壬辰運當 下生。

右輔侍帝晨領五嶽司命右弼桐?真人金庭宮王君。諱晋,靈王太子,下教。

右輔小有洞天太素清虛真人四司三元右保公王君。諱褒,魏夫人師,下教矣。

侍帝晨右仙公許君。長史子,諱翽。
玄洲仙都太上丈人。治玄洲紫桂宮,玄洲之主矣。
太保玉郎李君名飛。
侍帝晨觀大夫九宮太傳玉晨郎。
北牖弟子中候仙人。姓范,諱遙,字度世,曾名永。漢桓帝侍郎,撰魏夫人傳。
女真位
紫微元靈白玉龜臺九靈太真元君。
紫虛元君領上真司命南嶽魏夫人。諱華存,字賢安,小有王君弟子,楊君師。
八靈道母西嶽蔣夫人。
北海六微玄清夫人。
上真東宮衛夫人。
北漢七靈石夫人。
紫清上宮九華真妃。姓安,晉朝降於茅山。
紫虛左宮郭夫人。
太極中華石夫人。
太真王夫人。

滄浪雲林右英王夫人。

朱陵北絕臺上嬪管妃。

方丈臺昭靈李夫人。

北嶽上真山夫人。

瓊華夫人。
三元馮夫人。
右華九成范夫人。
紫微左宮王夫人。諱清娥,字愈音,阿母第二十六女也。
長陵杜夫人。
太微玄清左夫人。
右陽王華仲飛姬。
西華靈妃甄幽蕭。
後聖上保南極元君紫元夫人。
後聖上傅太素元君。
東華玉妃淳文期。青童之妹。
東宮中侯王夫人。桐柏真人則生妹。
太和上真左夫人。
西漢夫人。
華山夫人。
玉清神女房素。
西王母侍女王上華。
董雙成。   石公子。

苑絕青。   地成君。

郭密香。   干若賓。

李方明。   張靈子。

太帝宮官。

靈林玉女。  賈屈庭。
金闕宮官。
太保侯范法安。
經命仙伯牙叔平。
東華宮玉女烟景珠。
上元夫人侍女宋辟非。
主仙道君侍女范運華。
趙峻珠。   王抱一。
華敬滌。   李伯益。
鮮于靈金。
太和殿。   寥陽殿。
藥珠闕。   七映房。
長綿樓。

第三中位

太極金闕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
左位
太極左真人中央黃老君。
太極左真人紫陽左仙公中華公子。
太極左卿黃觀子。

无上真人文始先生尹喜。

朱火丹靈宮龔仲陽、幼陽。兄弟二人,受道於青童君。

東陽真人陵陽子明。

中元老人中央上玄子。

北極真人安期生。
北極老子玄上仙皇。
清和天帝君。
南極老人丹陵上真。
青精先生太宛北谷子。
玄和陰陵上帝。
太極高仙伯延蓋公子。
玄洲仙伯。
太極左仙公葛玄。吴時下演靈寶,下為地仙。
西極老人素靈子期。
五老上真仙都老公。撰靈書紫文。
束極老人扶陽公子。
太極左公北谷先生。
三天都護王長、趙昇。
太極上真公孔丘。
明晨侍郎三天司真顏回。
玄圃真人軒轅黃帝。
玄帝顓項。黃帝孫,受靈寶五符。

王子帝譽。黃帝曾孫,受靈寶五符。

帝舜。服九轉神丹,入於九疑山,而得道矣。

?成子高。湯時退耕。修步綱之道。

夏禹。受鍾山真人靈寶九跚法,治水有功。

周穆王。至昆崙,見西王母。
帝堯。
風后。黃帝師,出四扇者。
西歸子。未顯。
蒲衣。莊子云:猶是被衣矣。
丰車子。未顯。   支離。
被衣。      王倪。
齧缺。      巢父。
許由。      卞隨。
華封。      北人。
子州。      善卷。
馬皇。
安公。姓陶,乘赤龍矣。
大項。名託。
右位
太極右真人西梁子文。
太極右真人安度明。
玄洲仙都絳文期。
紫陽真人范明期。

鬱絕真人裴玄仁。

太玄仙女西靈子都。

司馬季主。受西靈子都劍解之道。

太極仙侯張奉。

洞臺清虛七真人。
西嶽卿副司命李翼仲甫。左元放師。
八老元仙。
正一上玄玉郎王中、鮑丘。
南陵玉女。
陽谷真人領西歸傅淳于太玄。
戎山真人右仙公范泊華。
陸渾真人太極監西郭幼度。
中黃四司大夫領北海公涓子。蘇君師矣。
太極法師徐來勒。吴時天台山傳葛仙公法輪經。
邯鄲張君。    庚桑子。
蕭史。
太上玄一三真。吴時降天台山,傳葛仙公靈寶經。
劉京。
玄洲上卿太極中候大夫蘇君。名林,字子
玄。涓子弟子,周君師。
弄玉。
二女。白水使者。
長桑公子。莊子師。

韋編郎莊周。   秦佚。

接輿。      伯昏。

郄間。      老聘。

第四中位

太清太上老君。為太清道主,下臨萬民。
上皇太上元上大道君。
左位
正一真人三天法師張諱道陵。
東華左仙卿白石生。
張叔茂。
元始天王。西王母之師。
玄成青天上皇。此三人太清尊位,不領兆民,
南上大道君。   太上丈人。
天帝君。     九老仙都君。
九氣丈人。
此並太清三天東宮之真官,章奏關啟學道所得。
中嶽真人高丘子。 景雲真人。
鬼谷先生。    泰清王。
九天郎吏。    北斗直符七人。
定氣真人。    監仙真人。
五仙夫人。    郭內夫人。
二十四官君將吏。
千二百官君將吏。二條氣化結成。

趙伯玄。    劉子先。

臧延甫。    張子房。

甯仲君。    燕照王。

茅初成。

少室山伯北臺郎千壽。
赤松子。
大梁真人魏顯仁。
華山仙伯秦叔隱。
葛衍真人周季通。
太和真人山世遠。
句曲真人定錄右禁師茅君。諱固,字季偉,為地真。
磻家真人右禁郎王道寧。
太清右公李抱祖。
蓬萊左公宋晨生。
蓬萊右公賈保安。
潜山真伯趙祖陽。
九疑仙侯張上貴。
蓬萊左卿姜叔茂。
周大賓。
毛伯道。
劉道恭。二人王屋山得道。
東方朔。    馬明生。

彭鏗。西入流沙。  鳳綱。

韓終。

墨翟。宋大水解。  樂子長。

李明。雷平合丹。  商西四皓。

淮南八公。    青烏公。
黃山君。     育封。
方明。      力牧。
昌宇。      莊伯微。漢時人。
右位
太清仙王趙車子。太清仙王李元容。
小有仙王鄧離子。五嶽司西門叔度。
中央真人宋德玄。中嶽仙卿衍門子。
中嶽真人孟子卓。西嶽真人馮延壽。
南嶽真人傅先生。
青城真人洪崖先生。
九疑真人韓偉遠。岷山真人陰友宗。
司命太元定錄紫臺四真人。
中嶽真人王仲甫。北陵丈人。
太玄丈人。   北上丈人。
南上丈人。   太氣丈人。
益命丈人。   飛真丈人。
九道丈人。   示安丈人。
百福丈人。   百千神氣丈人。

登天上籙玉女四人。

上天玉女三人。

三天玉女百人。

青腰玉女官十人。

下等玉女。    北宮玉女。
五帝玉女。    太素玉女。
天素玉女。    白素玉女。
平天玉女。    六戊玉女。
青天益命玉女。  神丹玉女。
五流玉女。
右十五玉女號。
高上將軍。    衡山使者。
上天力士。    天丁力士。
已上四人,並有姓名。各領天兵十萬,號四將軍。
飛天使者。    九天使者。
九天真王使者。  高仙啟天使者。
游天使者。    太清使者。
六乙使者。    六丙使者。
六丁使者。    六壬使者。
六癸使者。
右十五使者,自然之神。
東方靈威仰。   南方赤嫖弩。
西方曜魄寶。   北方隱侯局。

中央含樞紐。此太清五帝,自然之神。

五嶽君。五百年而一替。

河侯。

河伯。此三條,是得道之人所補。

西嶽丈人。
三天玉童。
洛水神女。此三條,亦是學道人所補。
飛天丈人。    太一中黃。
玄上玉童。
猛獸先生。此自然之神,主天下鬼神禽獸。
趙昇期。在王屋山。  陰長生。
劉偉道。漢時人。   郭崇子。殷人。
郭聲子。洛市中卜。  周君。
徐季道。鵠嗚山。   鹿皮公。
仇季子。      司錄君。
張巨君。
郭芍藥。      趙愛兒。
王魯連。此三人,女真。
救苦真人君軌。   司危。
司厄。       司命。
八威。       除福。
帛和。       華子期。
鮑察。       樂巴。

葛洪。隱羅浮山。   左東无上王。

四天官王。     昌命天王。

佐命君王。     飛真虎王。

九都去死王。    四海陰王。

太一元君。     上虛君。
摩病上元君。    七星瑤光君。
三元萬福君。    夜光夫人。
和適夫人。

第五中位

九宮尚書。姓張,名奉,字公先,河內人。先為河北司命禁保侯,今為太極仙陟公,領北職位,在太極矣。
左位
左相。清虛真人,從小有洞天王受,王真人替,已度上清。
左仙公郭四朝兼玉臺執蓋郎。
左仙公王遙甫。赤君弟子,齊獻公時人。
辛彥雲。赤君弟子,隨師下降。
散位未受其職。
朱陵嬪丁淑英。  管城子。尹虔子師。
蘇門先生。    周壽陵。
孟德然。鄭景女師。 宋君。
李法成。趙廣信師。 鄧元伯。
王玄甫。霍山人。  尹虔子。華山。

張石生。為東源伯。

李方回。三人,並晋時服木。

張禮正。衡山。漢末服黃精。

治明期。衡山。

鄭景世。廬江潜山。
右位
右相。已度上清。
右保召公奭。從羅南明公受此位。
右保司展上公。
右真公郭少金。
協晨夫人黃景華。黃瓊之女。
文德右仙監張叔隱。
真人禺君章。
散位
張重華。晋初服胡麻。
平仲卿。括蒼山。受?境。
趙廣信。魏末小白山。
虞公生。海中狼山。
朱孺子。赤水山。
黃盧子。西嶽公,姓葛,禁氣召龍。
孫田廣。一名登。
摩長生。周大賓弟子。
許肇。先在羅酆都,為東明公右司晨。

許副。字仲先,修大洞真經。

第六中位

右禁郎定錄真君中茅君。治華陽洞天。

左位

三官保命小茅君。
三官大理都李豐。
三官大理守王附子。
荀中侯。不顯名字。
白水仙都朱交甫。
北河司命保禁侯桃俊。
左理中監韓崇。如大府長史,左如司馬。
九宮協晨夫人。
文解。地上主者。
鮑靚。南海太守。
岱宗神侯領羅鄧右禁司鮑元節。
地仙散位
許虎牙。名黟,字文暉。受楊君守一之道。
王真。上黨人也。
孟君。京兆人也。
魯女生。在中嶽。此三人受行三一、真一。
左元放。李仲甫弟子,在小括山。
九疑山女真羅郁。今在湘東山。
杜陵夫人。

宜安宋姬。此二人,並受西梁真人青精方,而不書位號,來委何仙,且在地真之列。

許邁。字叔玄,小名映,改名遠遊,東華為地仙矣。

翁道遠。

姜伯真。一云在猛山學道採藥,二人映之儔侣。

郭聲子。
黃子陽。一云魏夫人食桃皮師。二人葛玄常相隨矣。
葛玄。字孝先,丹陽句曲人,稚川之從祖也。初在長山,乘虎使鬼,无處不至,位在太極宮。
鄭思遠。即葛玄弟子,晋永昌元年入括蒼山。
戴孟。本姓燕,名濟,字仲微。裴君弟子。
謝允。歷陽人。戴孟弟子,晋成帝時得道。
施存。一號婉盆子。孔子弟子三千人,數得道。
劉奉林。周時人,服黃連。
張兆期。費長房之師。
周君。二人,俱讀素書七卷,得道。
雷氏。周氏養龍。
姜叔。
田公劉安之。裴君時冀州別駕。
赤魯班。即黃初起也。
范安遠。
賈玄道。
李叔勝。

言成生。

傅道流。四人並隸司命,主察試學道者,在太山。

真人樊子明。

龍威丈人。

劉少翁。華山。
梁伯鸞。
樊大夫。
吴睦。長安人,少為縣吏。
朱?。陳留人,昔作劫盜。
郭端。穎川人,少孤為縣吏。
范伯慈。桂陽人,少曾邪病。
鮑叔陽。
王養伯。
段季正。
劉偉惠。四人師西靈子都。
宋玄德。嵩高山。
李東。
童初府。
蕭閑宮。並男真。
易遷宮。八十三人。
含真臺。僅二百人,並女真。
右位
右理中監劉翊。

典柄執法郎淳于斟。

理禁張玄賓。主雨水之官。亦保命書。

童初府師上侯劉寬。即保命府。

丞四人:

趙威伯。主仙籍,並暴雨水。
樂長治。主灾害。
鄭稚政。主考注。
唐公房。主其死生。
明晨侍郎七人,比御史中丞。
三男真。夏馥字子恬,陣留人,桐橋真人弟子。二人不顯。
四女真。周夏友,汝南安城人,河南尹周暢之女。張桃枝,沛人,司隸朱寓之母。二人不顯。
監二人。范幽沖,遼西人。漢尚書,即李整,河內人。
武解鬼帥者:
王延。范糧。傅晃。除銜。四人已度。
地仙散位
中嶽仙人宋來子。先為楚市長,遇馮延壽。
中嶽李先生。
扁鵲弟子五人:
子容。子明。子威。子戲。子游。
趙太子。服木者。
將先生。支子元之師。

支子元。作裴君小時師。

廬生。

侯公。

石生。入東海,為始皇使。

林屋仙人王璋玄。
山圖公子。周哀王時大夫,張禁保之師。
赤須子。夏明晨之師。
青谷先生。劉上綴之師。
惠車子。淳于典柄之師。
石長生。周明晨之師。
東郭幼平。桃北河之師。
鄭子真。陽翟山。
鄧雲山。
唐覽。華山。
西河薊公。張理禁之師。
周正時。
刁道林。龍伯高之師。
郭子華。
趙叔逵。
張季連。三人在霍山。
趙公成。鶴嗚山。
范丘林。女真。趙威伯六甲之師。
修羊公。化為白石矣。

稷丘子。

崔文子。

商丘子。服菖蒲而不老。

劉根。服甘草。

介象。
白羊公。不顯姓名。
介琰。白羊弟子。
劉綱妻。
嚴青。並善禁氣,已上六人善禁勅。
陳仲林。
道君。
趙叔道。三人,蓋竹山中真人。
王世龍。許遠遊師。
趙道玄。
傅太初。遠遊之交。
龔幼節。
李開林。遠遊代對者。
王少道。
范叔勝。
李伯山。三人,童初府標表。
李仲文。
傅知禮。

女真

竇瓊英。

韓太華。安國妹,李廣利婦。

劉春龍。

李奚子。
王進賢。衍女。
郭叔香。
趙素臺。熙女。
鄭天生。鄧艾母。
許科斗。長史婦。
李專姑。夏侯玄婦。
張美子。
施淑女。續女。
宋漂金母。
鮑靚妹。
張微子。
傅和。二人,含真臺主。
山外其東者杜契。
徐宗度。
晏賢生。二人,契友。
孫寒華。女真。
陳世景。二人,契弟子。
趙熙。

方山下洞室主者。

張祖常。

劉平阿。

呂子華。

蔡天生。
龍伯高。五人,並處方臺。
謝稚堅。
王伯遼。
繁陽子何苗。
馮良。
郎宗。五人,在鹿跡洞。
王叔明。
鮑元治。
尹蓋婦。三人之外,餘三十人,並北山下絕洞。
辛玄子。自云禁无中郎將,吴越鬼神之司。
比干。在戎山。
李喜。南陽人。
務光。

第七中位

酆都北陰大帝。炎帝大庭氏,諱履甲,天下鬼神之宗,治羅酆山,三千年而一替。
左位
北帝上相秦始皇。

北帝太傅魏武帝。

五帝上相。未顯。

西明公領北帝師周文王。比少傅。

賓友晋宣帝。

中護軍周顓。
東明公領斗君師夏啟。
賓友孫策。
右師晨。如世中書監。
許肇。已度九宮位矣。
南明公召奭。一云東明公,已度九宮右保公。
賓友漢高祖。
北明公吴季札。吴王壽夢之子,闔閭之叔,延
陵季子。
賓友荀或。字文若,魏武謀臣,漢尚書令。
趙叔臺。
王世卿。未顯。
此四明,主領四方,各治一天宮,在
職一千六百年,得補仙官。其餘職
不得矣。
鬼官北斗君周武王。治一天宮。
三官都禁郎齊桓公。姓姜,名小白。
水官司命晋文公。姓姬,名重耳。
大禁晨二人,位比尚書令。

漢光武帝。孫文臺。名堅。

中禁二人,位比中書令監。

顏懷。字思季。楊彪,字文光。

北帝南朱陽大門靈關侯郄鑒。先是高明司直郄鑒,今為之位比尚書僕射。
右禁監謝幼輿。名餛。晋官太常。
司馬鄧嶽。
右禁監侍帝晨庾元規。名亮,晋時位比侍中,領右衛。又云元規前為中衛大將軍。
司馬馮懷。字相思,晋太常。
華歆。
長史虞翻。字長翔,武昌人。庾亮江州引為上佐,不就。
後中衛大將軍孔文舉。名融。
長史唐周。為吴尚書。
司馬張繡。後漢將軍。
監海伯治東海溫太真。位比大將軍。
長史杜預。晋征南將軍,位左傅。
北帝侍晨八人,位比侍中。
徐庶。字文直。龐德。字令明。
爰榆。字世都。李廣。漢將。
王嘉。   解結。字叔運。
何晏。字平叔。殷浩字淵源。
四明公北斗君,各有侍帝晨五人。未顯姓名。

河北侯二人:

劉備。字玄德。  韓遂。

右此職統屬仙官。

右位
中廄直事四人,如世尚書。
戴淵。字若思,晋驃騎。
公孫度。字叔濟,王遼束。
郭嘉。  劉封。備養子。
北帝南門亭長二人:
部鑒。   周撫。字道和,代郄鑒。
北天脩門郎二人:
虞諱。   紀瞻。
脩門郎八人。北斗君門亦有此職,姓名並未顯。
北斗君天門亭長二人:
臧洪。字子源。
王放。晋中書郎。
期門郎王允之。王敦堂弟。
謝鳳。
典柄侯范明。
周魴。字子魚,主察試。
北帝執蓋郎顧和。字君孝,晋吏部尚書。
部鬼將軍王庾。字世將,晋時荊州刺史。

殺鬼地映日遊。三鬼,北帝常使殺人,无姓名。

西門郎十六人。未顯。主天下房廟血食之鬼,亦應隸四明公。

主非使者嚴白虎。吴時人,為孫策所殺。

南彈方侯許副,領威南兵千人。已度九宮,未委誰代。
主南門鑰司馬留贊。長山人,為吴將。
北彈方侯鮑勛,領威北兵千人。字叔業,魏中丞。
主北門鑰司馬韋遵。吴時衆孫備門,主收執,如世羽林監。
西河侯陶侃。字士行,亦領兵數千。
長史。先用徐寧,被彈,今用蔡謨,字道明,晋司徒。
廬山侯魏釗。會稽人也。
南山伯蔣濟。字子通,魏太尉。
此三任各有封掌。
泰山君荀顗。字景倩。
將軍顧衆。字長始,晋丹陽尹,僕射。
長史桓範。字元則。
司馬曹洪。魏武帝操弟,字子廉。又云先用賈誼,前漢人。
盧龍公曹仁。字子孝,魏武帝弟,位大將軍。
長史司馬。未顯。

南巴侯何曾。字穎孝,魏司徒。

東越大將軍劉陶。字子寄,後魏人。

右號為四鎮,各領鬼兵萬人,各有長馬,復有小鎮數百,各領鬼兵數千人。
楚嚴公。即楚莊王熊齋
趙簡子。此二人先未有職,今方受任。
項梁成。作酆都宮頌者。
杜瓊。蜀人。
馬融。
劉慶孫。與賈誼爭名譽。
王逸少。
鄧攸。此六人位未顯。
右鬼官,見有七十五職,名顯者凡一百一十九人。

洞玄靈寶真靈位業圖竟

#1本篇應為洞真上清部經書。《正統道藏》題作洞玄靈寶,有誤。

始上真众仙记 枕中书-晋-葛洪

元始上真衆仙記

經名:元始上真衆仙記。撰人不詳,約出於南北期。前半篇為葛洪《枕中書》,復半篇為《真記》,所載仙真名號多見矜陶弘景《真誥》及《真靈位業圖》。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譜錄類。

元始上真眾仙記

葛洪枕中書

洪歷觀天地之寶藏,上聖之宮第,至上之尊神仙 圖記,猶未知極妙之根。以去月乙丑夜半,靜齋於羅浮山,忽驚風駭起,香馥亂芳,龍嗚虎嘯,躑躅空中。有頃之間,紫雲覆林,忽見一真人,眼瞳正方,項負圓光,天顏絕世,乘白麟之車,建九旄之節,腰帶瓊文鳳繡之錦旍,頭戴六通之冠,年可二十許,侍者執夜光之火,玉羽衛可有千人,自號玄都太真王,問曰:子是葛洪乎?何為而希長存?洪稽首披陳,長跪執禮。神告余曰:子是籍九天之嘉慶,乘運挺英,復千年之後,太清有仙伯之名。今當遠變去世,卜宅西鄉,相携於太華之上,丹宮之中,且還時朝,以龍淵代身,密乎寂往,莫識今真。子窮翫墳典,聰秀逸羣,解滯悟惑,可謂妙才矣。但未知真仙之宮第,上聖之所由耳。吾今行矣,相告計共事,不復為久也。洪因伏叩頭,於是真神即令侍者執筆擘紙,口授妙言。既畢,左手授與洪,云:吾往方丈簡仙官,致復相過,子勗之焉,吾去矣。見駕乘冉冉而高,乃失所在也。
《真書》曰:昔二儀未分,瞑涬鴻濛,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狀如雞子,混沌玄黃,已有盤古真人,天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王,遊乎其中。溟涬經四劫,天形如巨蓋,上無所係,下無所根,天地之外,遼屬無端,玄玄太空,無響無聲,元氣浩浩,如水之形,下無山嶽,上無列星,積氣堅剛,大柔服結,天地浮其中,展轉無方,若無此氣,天地不生,天者如龍,旋迴雲中。復經四劫,二儀始分,相去三萬六千里,崖石出血成水,水生元蟲,元蟲生濱牽,濱牽生剛須,剛須生龍。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山中宮殿,並金玉飾之,常仰吸天氣,俯飲地泉。復經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在石澗積血之中,出而能言,人形具足,天姿絕妙,常遊厚地之間,仰吸天元,號曰太元聖母。元始君下遊見之,乃與通氣結精,招還上宮。當此之時,二氣絪緼,覆載氣息,陰陽調和,無熱無寒,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並不復呼吸,宣氣合會,柑成自然飽滿,大道之興,莫過於此。結積堅固,是以不朽。金玉珠者,天地之精也,服之與天地相畢。元始君經一劫,乃一施太元母,生天皇十三頭,治三萬六千歲,書為扶桑大帝東王公,號曰元陽父;又生九光玄女,號曰太真西王母,是西漢夫人。天皇受號十三頭,後生地皇,地皇十一頭,地皇生人皇九頭,各治三萬六千歲。聖真出見,受道天文,無為建初,混成天任,於今所傳三皇天文,是此所宣,故能召請天上大聖,及地下神靈,無所不制。故天真皇人、三天真王,駕九龍之輿是也。次得八帝,大庭氏、庖羲、神農、祝融、五龍氏等,是其苗胤也,今治五嶽。是故道隆上代,弊極三王。三王,夏禹、殷湯、周武也。是以淳風既澆,易變而禮興,禮為亂首也。周末陽弱而陰強,國多寡婦,西戎金兵起,而異法興焉。既而九州湮沒,帝業荒蕪,此言驗也。後來方有此事。道隆之代,其人混沌,異法之盛,人民猾偽也。
洪曰:此事玄遠,非凡學所知,吾以庸才,幸遭上聖眄目,論天地之奧藏,暢至妙之源本,輒條所誨,銘之于素,以為絕思矣。夫無心分之人,慎勿以此元始告之也。故置遺跡,示乎世之賢耳。
《真記》曰:玄都玉京七寶山,週迴九萬里,在大羅之上,城上七寶宮,宮內七寶臺,有上中下三宮,如一宮城,一面二百四十門。四方生八行寶林,綠葉朱實,五色芝英,上有萬二千種芝,沼中蓮花徑度十丈。上宮是盤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元聖母所治,中宮太上真人金闕老君所治,下宮九天真皇三天真王所治。玉京有八十一萬天路,通八十一萬山嶽洞室。夫以得道大聖衆,並賜其宮第居宅,皆七寶宮闕,或在五嶽,或在名山,山嶽草真所居,都有八十一萬處。古今有言,九九八十一,是終天路玉京山也。上仙受天任者,一日三朝玄都太上真人也雖有億萬里,往還如一步耳,世人安知此哉。衆仙或有日三朝扶桑公,或三朝西王母。玉京金闕,是太上真人月三朝元始天王、太上真人。元始之弟子,皆如帝王有司徒、丞相也。金闕老子,太上弟子也。扶桑大帝,元始陽之氣,治東方。故世間帝王之子,應東宮也。
西漢九光夫人,始陰之氣,治西方。故曰木公、金母,天地之尊神,元氣鍊精,生育萬物,調和陰陽,光明日月,莫不由之。精神長存,命則無終,抱一不離,故能長久。天失陰陽,水旱不節,人失陰陽,神根命竭。世人不能保一守三,修生反死,固其宜矣,可後怨耶。吾復千年之間,當招子登太上金闕,朝宴玉京也。此電頃未足為久,今且可浮遊五嶽,採靈芝,尋隱仙之友,逍遙無為,吾言信可望哉。
扶桑大帝住在碧海之中,宅地四面,並方三萬里,上有太真宮,碧玉城萬里,多生林木,葉似桑。又有椹樹,長數千丈,二十圍,兩兩同根偶生,更相依倚,名為扶桑,宮第象玉京也。衆仙無量數,玄洲方丈諸羣仙,未昇天者在此,去會稽岸六萬里,太清仙伯太上丈人所治。蓬萊山對東大海之東北岸,山週迴五千里,瞑海中濤浪衝天,九氣丈人所治。
崑崙玄圃,金為塘城,四方千里,城上安金臺五所,玉樓十二,瓊華之屋,紫翠丹房,七寶金玉積之連天,巨獸萬尋,靈香億千,西王母九光所治,羣仙無量也。
廣成丈人,今為鍾山真人,九天仙王。漢時四皓仙人、安期、彭祖,今並在此輔焉。

務成子、力墨子,為岷山真人。今玄子、玉子,為岷山侯。

太昊氏為青帝,治岱宗山。顓頊氏為黑帝,治太恒山。祝融氏為赤帝,治衡霍山。軒轅氏為黃帝,治嵩高山。金天氏為白帝,治華陰山。
右五氏為五帝。
堯治熊耳山,舜治積石山,禹治蓋竹山,湯治玄極山,青烏治長山,及馮修山長。
右五人為五帝佐相,領五帝事,五帝一劫遷佐者代焉。
許由、巢父,今為九天侍中,箕山公。夏啟、周發,受書為四極明公。.或住羅酆,或在洞天。三周大者為絳陵真人,二人並在金華山。漢高祖、光武,並為四明賓友。周靈王今為太虛侍郎,治波龍山。樂子長闔家得仙,未昇天任,並住方丈之室,神洲受太玄生籙,五芝為糧也。郭景純為都錄司命,治虛臺也。左元放今為天柱真人,監仙侯。葛玄受金闕君命,為太極左仙公,治蓋竹山,又在女几山,常駕乘虎騎也。許映始為霍林仙人。許穆在華陽洞天立宅,為真人。許玉斧在童初之北,位為真人,未有掌領。鮑靚為地下主者,帶潜山真人,復五百年,當為崑兵侍郎。鄭思遠住南霍,常乘虎豹、白鹿,未有職事。蔡鬱壘為東方鬼帝,治桃丘山。張衡、楊雲為北方鬼帝,治羅酆山。杜子仁為南方鬼帝,治羅浮山,領羌蠻鬼。周乞、嵇康為中央鬼帝,治抱犢山。趙文和、王真人為西方鬼帝,治嶓冢山。
夫地仙遊五嶽,朝朝西王母,夕憩鍾山嶽,雖未昇天,此歡樂亦難言也。及童初之府,易遷之宮,唯有此樂也。名山之中,年年有仙去者,世人不見,不信神仙,可哀歎也。夫學不顧軀命,心志清白者,吾未見虛往也。或修之不勤,勤而不除貪慾之樂,三業十惡未改,猶抱石而赴長津矣。
吴越及梁益,風氣清貞,故多仙人。是以成都之境,丹陽之域,會稽之東南,天路所衝,善宜修尚也。凡此衆仙,及命過受書者巨衆,不可具記,在小嶽之中者,亦略舉之也。

鬼谷先生為太玄師,治青城山。王子喬為金闕侍中,治桐?山。赤松為崑林仙伯,治南嶽山。王子登為小有天王,治王屋山。孤竹、伯夷、叔齊等,並為九天僕射,治天台山。孔丘為大極上真公,治九疑山。顏回受書,初為明泉侍郎,後為三天司真。七十二人,受名玄洲,門徒三千,不經北酆之門。項儀山為蓬萊司馬。周公旦為北帝師,治勁革山。莊周為太玄博士,治在荊山。孫權受任,治亦在荊山。張道陵為三天法師,統御六虛,數侍金闕,太上之股肱,治在廬山,三師同宅。王方平今為上相,治月支國人烏山。墨翟為太極仙卿,治馬跡山。徐來勒為太極真人,治括蒼山,小宮在天台山。陳安世治小台山。嚴君平今治在峨媚山。屈原為海伯,統領八海。王弼為北海監。郭聲子為閬風真人。魏夫人治南嶽山。裴清靈治四明山。馬明生今在鍾山。陰長生為地肺真人。

孫登為聞丘真人。九華真妃治夏蓋山,或在龍山。王長、趙昇二人,受書為廬山中正一三天都護。韓衆今為霍林真人。琅琊于吉,為太虛左掾侍史。

三茅為保命定錄司非監,在華陽洞府治北居,棲憩包山有數千,小山亦不减百,皆是神山。今略證仙人之數,足以令子心堅仰慕矣,祕之勿宣。若高賢心馳嶺外,子去世之際,可緘以示之。苟行業不建,德務不仁者,終天無令見也。凡青嶂之裹,千嶺之際,仙人無量,與世人比肩而不知。凡人有因緣者,或在探山迷誤,入仙家使,為仙洞玉女所留,請先功厚也。初學道不必入山,閉門勤修,不雜人物,長齋執志,或清香灑掃,亦能降真矣。魏夫人、許氏之徒,皆其流也。要當裙拾方術真書良久,傳影響粗應,便當絕迹耳。若出入人間,蹔捨山谷,事緣衣服飲食,不須與世交,當有異矣。外和光同塵,內守其真一,斯言之妙也。

元始上真衆仙記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