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四时代-伏尔泰

路易十四时代

路易十四时代
伏尔泰
———————– 页面 2———————–
中译本序言

1715年,本书的中心人物路易十四去世。他留下一个经济崩溃、民穷财
尽的法国。继位者路易十五无论在智慧、才干和魄力上都大为逊色。旧制度
的弊端已充分显露,宫廷生活糜烂不堪,国王不擅治政,大臣们勾心斗角,
各自为政。专制统治却变本加厉,密札捕人、严刑拷打、草菅人命之事屡屡
发生。在文化上也是如此,出版物动辄被查禁,大部分政治和哲学著作不是
无法出版,就是被焚被抄。
本书就是在这种压抑的气氛中酝酿的,那时正是1732年,伏尔泰已是三
十七岁,处于成熟之年。可是,在人生的征途上,他已经遭受一系列厄运:
因写讽刺诗,1716年被逐出巴黎,次年再次被捕,投入臭名昭著的巴士底狱。
1719年,又因诗文之祸被放逐,软禁于絮利。1725年,因与一贵族口角,重
被囚于巴士底狱。1726年被押解到加莱,流放到对岸的英国,两年后才获准
返回。
伏尔泰在本书的漫长写作期间,因逃避政府通缉,1734年逃往西雷,1737
年逃往布鲁塞尔。到1751年本书脱稿时为止,著者在二十年间被放逐五次,
被囚禁二次。虽然遭到多次如此残酷的打击,伏尔泰仍不屈不挠、始终不渝
地从事研究和写作,成果是丰富的。
让我们回顾一下著者五十七岁以前的文学生涯。在流亡英国期间,他接
触到迄今为止的先进哲学思想,会见了文史哲和科学方面的名流,考察了英
国的社会制度,向法国公众介绍了牛顿和贝克莱。
随后,他又拿起犀利的战斗史笔,讽刺了一位穷兵黩武、愚蠢自大的北
欧国王,这就是他的三部著名史书之一的《查理十二史》。1744—1750年,
伏尔泰同进步的哲学家狄德罗、达朗贝一起,为新时代的号角 《百科全书》
的出版,作出重大贡献,这也就是为启蒙思想运动做了极有意义的前驱性工
作。
至于他的史诗 (如《亨利亚特》)、悲剧(如《凯撒之死》、《穆罕默
德》)、小说 (如《查第格》、《如此世界》),在本书完成以前都已出版,
并且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伏尔泰虽然已是遐迩闻名,
但却免不了司法机关的残酷迫害。如前所述,在他酝酿、执笔和完成本书以
前,他早已饱尝人间的辛酸悲苦。面对着如虎的苛政和糜烂的社会,他的心
情是抑郁、暴躁和痛苦的。据阿尔弗雷·雷贝留的见解,对当时现实的严重
不满使伏尔泰更加怀念路易十四的光辉业迹,使他以对前朝的讴歌来讽喻当
前的政局和社会状况,这是不无道理的。
如本书导论所示,著者撰写本书的目的不在于写路易十四个人,而在于
写他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人类的精神文化所取得的进步。在伏尔泰心目
中,路易十四时代并不意味着路易十四的一生,而是略早和略晚于这个人的
寿命。因此,以路易十四命名那个时代决不意味着伏尔泰全盘肯定这个时代
和这位君主的一切。伏尔泰在1731年8月24日给奥利维的信中明确说过:
“营、连的战斗、战败、城池的得失,历来的历史都是如此。路易十四时代
在战争和政治方面,丝毫不优于其他史书,甚至远不如联盟和查理五世时代
有趣。删掉艺术和人类精神的成果,就找不出足以引起后人注目的杰出东西
———————– 页面 3———————–
来。”在另一处,他又说,书中的重点是“值得一切时代注意,能描绘人类
的才智和风俗,足以起教导作用,引人热爱道德、学术和祖国的事情。”
所以,着重描绘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技艺的日臻完美,是本
书的宗旨,或者说,写作的动机。

伏尔泰出身于一个公证人家庭。父亲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与上流社会人
士有广泛的来往。他从小就从父辈的朋友口中听说到前朝许多辉煌事物,耳
染目濡,印象很深。二十岁那年,他结识了圣昂热侯爵。他常常到枫丹白露
后者的邸宅中去听讲路易十四朝的典故。
佥信本书酝酿于1732年。此后,伏尔泰陆续出版了很多文学、哲学著作,
有过撰述《查理十二史》的经验,这样,既有生花妙笔,又有敏于思维的头
脑和勤奋的天才,由他来执笔叙述路易十四时代史显然是再理想不过了。
著者开始写作时离路易十四的死期不远,文字和口头材料易于寻求,这
是伏尔泰所处的年代上的优越条件。他孜孜不倦地搜集材料。勤勉和一丝不
苟始终贯穿这个漫长的过程,甚至在定稿以后也是如此。从准备伊始,他就
阅读当若侯爵的著名回忆录手稿四十卷,即后来出版的《路易十四朝廷日记》
(1681—1715)。当若是路易十四的宠信,下棋结交的好友,任副官,国王
外出必偕同,曾数次衔命出使外国。此回忆录翔实可靠,圣西门写回忆录时
也曾参考过。
1745—47年,伏尔泰任王家史官,因与军机大臣达让松相友善,得以在
军机部和外交部不间断研究各种文件档案,达六个月之久。后来他又研究了
罗浮宫所藏国王给大使的训令和他们发回的外交报告。1700年,国王为教育
王孙勃艮第公爵而编写的回忆录、路易十四的书简,伏尔泰由于担任宫内侍
从而得以看过。维拉尔和托尔西元帅的回忆录,他都查阅过。对于 《曼特农
夫人回忆录》,他更是细心地研究过,多次指出文中附会和虚构之处。
他还很重视见证人和目击者的口述。他从前朝遗臣和显贵的口中获知很
多重要史料。曾经辅弼过路易十五的枢机主教弗勒里曾请他到伊西去谈话,
特意给他讲述前朝遗事。此外,他还同从国外归来的使节、贵妇、巴士底狱
医生、国王的宠臣、卢瓦的家奴那里得到很多有用材料。
伏尔泰曾到荷兰、英国和法国游历,沿途对名胜古迹和湖光山色都不大
留心,却喜欢到人群之中找人交谈。这一点很象马丁·路德为翻译《圣经》
而广泛熟悉市井之言。不过,伏尔泰更注意社会风俗和人们的思想动态,自
然也忘不了为他的史书搜集材料。他在里尔搜集参加过1709年和约谈判的荷
兰代表回忆的材料。在海牙,他同熟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英国大使斯泰
尔斯过从甚密。在英国,他会见了各界有识之士。此外,他还求助于其他有
关人士,其如黎世留公爵元帅、普鲁士王太子等。
要取得他所需的史料,他就得克服种种障碍,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方
法和手腕,或甘言劝诱者,或晓以大义者,总之,礼貌和语言都要周到而有
分寸。
由于有这种亲身经历,他下笔时就写得真切,令人信服。有时他在书中
就以第一人称出现,现身说法,写一些亲身耳闻目睹的事情。这使人们不禁
联想到罗曼·罗兰的《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自己就出现在小说中,作
———————– 页面 4———————–
为见证,把情节写得活灵活现。这种笔法有独到之处,值得注意。
不仅如此,全书出版后,他仍继续搜集史料,不断进行修改和补充。1752
年初,发现久已搜求的路易十四亲笔所写的回忆录在诺阿耶元帅手中,本书
的第二版因此推迟。这个回忆录有助于领会和把握路易十四的为人和性格。
1756年版增添了疯神父圣皮埃尔的手稿材料,圣皮埃尔尖锐地批评了路
易十四的处事和施政。为了补充西班牙战争,伏尔泰又研究了瓦伦西亚主教
达尼尔·达·柯苏阿尔的回忆录,等等。本书的修订持续达十年之久。
对于时人的意见,伏尔泰也是虚心听取的,不客气的批评他也耐心倾听。

本书既是路易十四的传记,又是一个时代的写照。著者在许多地方都很
强调写整个时代的重要性,但由于他对路易十四怀有好感,衷心敬慕,在人
物的评价上有很大的偏颇。路易十四成了唯一的英雄,其他人物全都黯然失
色。伏尔泰夸大了国王的德政、智慧和作用,而忽略了开明君主也有反动残
暴的一面。溢美之词近于恭维,过分的颂扬使说服力减弱。著者未能摆脱他
的先入为主之见。对于路易十四在征战中的成败得失也有所论述,但不是本
书的重点。
描写有史以来这一开明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进
步是本书有别于前人之处。但是,把文化的昌盛归功于君主个人的提倡和保
护,是不妥当的。人才荟萃,文物鼎盛,岂是君主独力所能创造?路易十四
显然不会有法术把他们从历史中呼唤出来。在伏尔泰以后,这样的认识屡见
不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的作者雅各布·布克哈特就是如
此。可见,这种错误认识带有时代的性质。
伏尔泰对于他所写的时代的评价也有言过其实之处。“这些杰出的作家
的美好时代过去以后,很少再出现伟大的天才。将近路易十四逝世时,大自
然似乎休闲了。”“这一时代今后很难超过。如果它在某些方面被超过,它
仍然是它行将产生的那些更加幸运的时代的榜样。”我们已经看到,历史事
实否定了这种看法。十七世纪在法国人心目中是一个伟大的世纪,但是,十
八世纪却无可比拟地更加伟大。在法国大革命前夕,启蒙运动思潮蓬蓬勃勃,
势不可挡。文史哲方面,群星灿烂,不可胜数。仅举其中荦荦大者,以见一
斑:贝尔、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博马舍……以致法国竟然成
为当时欧洲的文化中心。
本书的主要缺点已如上述。至于史料的审核、取舍、失真、遗漏等方面
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但也是在所难免的。正如本序言第二节所陈述的,伏尔
泰的治史态度是严肃认真的,这是事情的主要方面。

1740年,伏尔泰在给哈维勋爵的信中说:“有些历史仅仅叙述一个国王
的遭遇,似乎只有他一个人存在,其他一切仅仅由于他才得以存在。我讨厌
这样的历史;一句话,我写历史更多地是写一个伟大的时代,而不是一个伟
大的国王。那不应当简单地仅仅是他在位的年代记,相反,应当成为最能为
人类增光的那个时代的人类智慧史。”
———————– 页面 5———————–
伏尔泰又曾解释他以路易十四命名这个时代的原委,因为路易十四赞助
文艺,同时在位很长(在别的国家已经更换了三代君主),而在这个时期人
类精神取得了极大的进步。这样明确的历史观,无疑比他的前人有极大的不
同。他的主观愿望在实践中仍未能贯彻得很好。相反地,他却把这个中心人
物刻划得很生动,很形象。凡读过本书的人都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路易十
四英明伟大、仪表威严、慷慨大度、谦逊有礼……
在伏尔泰以前,史学家多半效法希腊和罗马的楷模,以纪传体为主。传
统的写法以政治和军事为主,兼论当时的帝王将相,伏尔泰却一反以前的写
法,把人物放在广阔的时代范围内来评述。在本书里,除了政治、军事以外,
财政、贸易、宗教、哲学、文艺、科学都说到了。伏尔泰第一次把人类精神
的进步摆到应有的地位上。因此,本书是阐述人类文明的最初尝试,开世界
文化史的先河。
以年鉴学派为代表的现代法国新史学派则把历史放在迄今从未有过那样
广阔的范围内去考察。它不仅跨学科,而且把现代科学(如地理学、社会学、
计量经济学等)的方法广泛地应用到历史研究之中。他们提倡写“全面的历
史”,反对孤立地研究历史事件。政治和帝王的作用退居微不足道的地位。
该派大师吕西安·费弗尔的《拉伯雷》着重描写的也是拉伯雷那个时代的精
神面貌,当然手法、范围和内容已大为变异。就其根源来说,也是受了伏尔
泰历史思想的影响。我们甚至可以说法国新史学派的远祖可以追溯到伏尔
泰。
本书对于启蒙思想运动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著者主张尊重事实,尊
重良心”,否认冥冥中有神意在指导历史的运行。他不厌其详地叙述并坚定
地相信人类文明的进步,理性必然战胜迷信和谬误。他反对宗教狂热、宗教
迫害和教派纷争。在最后四章中,他指出无谓的神学争论是对人类理性的侮
辱。他的反宗教思想还应当同他的其他哲学论著联系起来认识,才是完整的。
由于出身、教育和社会条件使然,他的反宗教思想仍然是有局限的。但是,
作为启蒙运动先驱者,他这一历史著作将永放光芒。
几乎每一本法国文学史都提到本书。它的文学价值也是很明显的。法国
历史学家米什莱和朗松都欣赏《路易十四时代》。“每一章都是一篇明晰畅
达和才思充溢的杰作。他[伏尔泰]把许多材料缩写成短小精悍的故事,引
人入胜。”
综上所述,读者不难发现,把伏尔泰这本历史名著介绍到我国来是有益
的。二百多年以来,各国论述路易十四及其时代的书已经多得很。伏尔泰这
本书当然不是唯一可读的,但却是主要的和必不可少的。
李 澍 泖
1981年2月16日
———————– 页面 6———————–
第一章 导言
本书拟叙述的,不仅是路易十四的一生,作者提出一个更加宏伟的目标。
作者企图进行尝试,不为后代叙述某个个人的行动功业,而向他们描绘有史
以来最开明的时代的人们的精神面貌。
每个时代都产生过英雄和政治家;每个民族都经历过剧烈的变革。对只
愿记忆事实的人说来,所有历史都彼此相似,大体相同。但是勤于思考和善
于鉴别的人(这更加罕有)却认为世界历史上只有四个时代值得重视。这四
个兴盛昌隆的时代是文化技艺臻于完美的时代;是作为人类精神的崇高伟大
的划时代而成为后世典范的时代。

这四个真正享有盛誉的时代中的第一个是菲利浦和亚历山大的时代 ,或

者说是伯里克利、德谟斯提尼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阿佩尔、菲迪阿斯和

普拉克西泰尔这类人物的时代。但是这种荣誉只局限于希腊的疆域之内。世
界当时已为人所知的其他地区还处于野蛮状态。第二个是凯撒和奥古斯都①
的时代。这个时代还以卢克莱修、西塞罗、李维、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

瓦龙和维特吕弗等人的名字著称。

第三个是紧接穆罕默德二世 攻占君士坦丁堡之后的时代。读者还会记
得,当时意大利一个普通公民的家族完成了本应由欧洲各国国王进行的事

业。美第奇家族把被土耳其人驱逐出希腊的学者召请到佛罗伦萨。这是意大
利光辉灿烂的时代。艺术已经在该国获得新的生命。意大利人给予艺术以德
行的称誉,正如早期的希腊人把艺术尊誉为智慧一样。当时一切都趋于完美。
文化技艺一如既往,由希腊移植到意大利,种在适宜的土地上。它在这
块沃壤里,顷刻之间变得果实累累。法国、英国、德国和西班牙也想收获这
些果实。然而,它们在这些国家,或则根本不发芽成长,或则很快就蜕化变
种。

弗朗索瓦一世奖励过一些学者。但是,这些学者仅仅是学者而已。这位
① 菲利浦为马其顿国王,公元前359—336 年在位。亚历山大为菲利浦之子,公元前336—323 年在位。—
—译者
② 伯里克利 (约公元前495—429 ),雅典杰出的政治家。德谟斯提尼(公元前384—322 ),雅典政治家、
演说家。——译者
③ 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384—322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8—347 ),希腊哲学家。阿佩尔为公
元前三世纪的希腊画家。菲迪阿斯为公元前五世纪的雅典雕刻家。普拉克西泰尔为公元前四世纪的雅典雕
刻家。——译者
① 凯撒 (公元前101—44),罗马政治家,前三雄之一。奥古斯都(公元前63— 公元14),即屋大维、罗
马帝国元首。——译者
② 卢克莱修 (约公元前94—55 ),罗马诗人。著有《物性论》。西塞罗(公元前106—43),罗马演说家、
政治家。李维 (公元前59— 公元17),罗马历史家。维吉尔(公元前70—19 ),罗马诗人。贺拉斯(公
元前65—8),罗马诗人。奥维德(公元前43— 公元17),罗马诗人。瓦龙(公元前65—8),罗马农学
家。维特吕弗为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建筑家。——译者
③ 穆罕默德二世、土耳其素丹,1451—1481 年在位。他于1453 年攻陷君士坦丁 堡,灭东罗马帝国。——
译者
④ 美第奇家族为佛罗伦萨的统治家族。——译者
⑤ 弗朗索瓦一世,法国国王,1515—1547 年在位。——译者
———————– 页面 7———————–

君主有过一批建筑师,但却没有象米开朗琪罗或帕拉迪奥 那样的艺术巨匠。
他想创立各种绘画流派,但未成功。他召请的意大利画家没有培养出一个法
国弟子。一些讽刺短诗和内容猥亵的故事构成我国当时的全部诗歌。拉伯雷①

的散文是亨利二世时代我们唯一风靡一时的作品。
总而言之,除了当时尚未臻于完美的音乐,以及到处无人知晓、最后始

由伽利略使之为世人所知的实验科学之外,无不具备的只有意大利人。
第四个时代被人称为路易十四时代。可能这是四个时代中最接近尽善尽
美之境的时代。其他三个时代的发现使这个时代得以充实丰富,因此它在某
些方面的成就比其他三个时代的总和还多。说实话,在这个时代,也并非所
有文化技艺都比在美第奇家族,在奥古斯都和在亚历山大统治之下更有发
展。但是,总的说来,人类的理性这时已臻成熟。健全的哲学在这个时代才

为人所知。这种说法是千真万确的:从黎世留红衣主教统治的后期起,一直
到路易十四去世后的几年止,在这段时期内,我国的文化技艺、智能、风尚,
正如我国的政体一样,都经历了一次普遍的变革,这变革应该成为我们祖国
真正光荣的永恒标志。这种有益的影响甚至还不局限于法国的范围之内。它
扩展到英国,激起这个才智横溢、大胆无畏的国家当时正需要的竞争热情。
它把高雅的趣味传入德国;把科学传入俄国。它甚至使萎靡不振的意大利重
新活跃起来。欧洲的文明礼貌和社交精神的产生都应归功于路易十四的宫
廷。
不应该认为这四个时代已经灾难消除,罪恶绝迹。热爱和平的公民培植
的各种技艺臻于完美,并不能阻止王公贵族野心勃勃,平民百姓兴风作浪,
教士僧侣骚动叛乱,欺诈作伪。所有时代因人心邪恶而彼此相似。但是在所
有时代中,因拥有才能卓越的伟人而超凡出众的,我只知道这四个时代。
这个被我称为路易十四的时代大约始于法兰西科学院的创建时期,在这
个时代之前,意大利把所有位于阿尔卑斯山背后的民族统称为野蛮人。必须
承认,法国人在某种程度上受这一辱骂,倒也该当。他们的祖先把摩尔人①

具有浪漫色彩的殷勤风流和哥特人 的粗野土俗合为一体。他们似乎没有任何
令人喜欢的技艺可言。这证明有用的技艺受到他们忽视,因为当生活必需品
已趋完善的时候,人们很快就会找到美好和令人喜爱的事物。无怪乎,在一
个虽然濒大西洋和地中海都有港口,但却无船队;虽然酷爱豪华奢侈,但却
只有极少简陋的制作工场的国家里,绘画、雕刻、诗歌、雄辩术、哲学等几
乎都闻所未闻。
犹太人、热那亚人、威尼斯人、葡萄牙人、佛兰德尔人、荷兰人和英国
人都先后与对贸易原则毫无所知的法国进行过贸易。路易十三登位时,法国
连一艘大船也没有。巴黎居民不到四十万。城内宏伟壮丽的建筑不到四座。
⑥ 米开朗琪罗 (1475—1564),意大利著名画家、雕刻家。帕拉迪奥(1518—1580),意大利著名建筑家。
——译者
① 拉伯雷 (1495—1553),法国人文主义作家。——译者
② 亨利二世,法国国王,1547—1559 年在位。——译者
③ 伽利略 (1564—1642),意大利杰出的天文学家,物理学家。——译者
④ 黎世留 (1585—1642),法国政治家,1624—1642 年任法国首相。——译者
① 摩尔人即中世纪侵入西班牙的阿拉伯人。——译者
② 哥特人为罗马帝国末期侵入西欧的日耳曼人的一支。——译者
———————– 页面 8———————–
王国的其他城市与现在卢瓦尔河彼岸的市镇相似。整个贵族阶级与世隔绝,
蛰居于乡下有护城河围绕的城堡中,残酷压榨种地人。通衢大道几乎无法通
行。城市没有警政。国库空空如也。政府在国外几乎毫无信誉可言。

毋庸讳言,自从查理曼家族没落衰败以来,法国已经或多或少在这种虚
弱状态中萎靡不振,因为它从来没有过良好的政府。
一个国家要强大,必须使人民享有建立在法律基础之上的自由,或者使

最高权力巩固强化,无人非议。在法国,直到将近菲利浦·奥古斯特统治时

期,人民还始终是奴隶。直到路易十一即位,庄园主还专制横暴。国王始终
忙于维护自己对于诸侯封臣的权威,既无暇考虑臣民的幸福,也无力使之幸
福。
路易十一曾经积极致力于巩固王权,但却没有为国家的幸福和光荣作过
丝毫努力。弗朗索瓦一世促使贸易、航海、文学以及各种技艺诞生。但他却
极为不幸,以致无法使之在法国扎根。而且这一切也随着他去世而消亡。伟

人亨利 正要把法国因三十年的纷争不和而重新陷入于其中的那种灾难和野
蛮的状态中解救出来之时,却在首都,在他正开始为其造福的百姓中间被人
④ ⑤
暗杀。黎世留红衣主教忙于贬抑奥地利家族 、加尔文教派以及豪强权贵的
气焰,因此丝毫没有在相当和平安定的环境中行使权力来改革国政。但是,
他至少开创了这一难能可贵的事业。
这样,法国人的才华在九百年间几乎一直处于举国分裂、内战频仍的环
境中,萎缩在某个哥特式的政府的统治之下,既无法律典章可遵,也无固定
习俗可循。每隔两世纪改变一次始终粗俗不雅的语言。贵族毫无纪律可言,
只知征战杀伐、游手好闲。教士道德败坏、愚昧无知。百姓不知勤劳发奋,
陷入贫困之中。
其他民族的伟大发现和令人赞美的发明,法国人都没有参与。印刷术、
火药、玻璃、望远镜、比例规尺、气动机械以及宇宙的真实体系都与法国人
无关。正当葡萄牙人在已为人所知的世界的东方和西方发现并征服新世界的
时候,法国人还经常在比武场上耍枪弄剑。在弗朗素瓦一世的几个臣民发现
① ②
加拿大未经开拓的地区之前,卡尔五世 已在欧洲大肆挥霍从墨西哥运来的
金银财宝。然而,甚至从法国人在十六世纪初获得的那点微不足道的成就中
也可看出,当他们得到正确领导时会有何等作为。
本书拟描述法国人在路易十四统治下的情况。
读者不应指望能在本书中,比在对先前几个世纪的描绘中找到更多关于
战争的、关于攻城略地的大量繁琐细节。这些城池被交战双方军队反覆争夺,
又根据条约时而割让,时而归还。千百个对当代人说来饶有兴味的情节,在
后世人眼里都烟消云散、消失净尽。其结果是只让人看到决定各个帝国命运
③ 查理曼家族,指以查理大帝 (768—814 )的统治为标志的加洛林王朝。——译者
① 菲利浦·奥古斯特,法国国王,1180—1223 年在位。——译者
② 路易十一,法国国王,1461—1483 年在位。 — — 译者
③ 亨利四世,法国国王,1589—1610 年在位,1610 年被宗教狂徒拉瓦雅克刺死于巴黎。——译者
④ 奥地利家族,指哈布斯堡家族。——译者
⑤ 加尔文教派,即法国人让·加尔文 (1509—1564)创立的新教。——译者
① 法国人卡尔提埃和罗伯伐尔于1534—1547 年间曾数度远航,企图在加拿大魁北克建立殖民地。——译者
② 卡尔五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西班牙国王,1519—1559 年在位。——译者
———————– 页面 9———————–
的重大事件。发生过的事并非全都值得一写。在这部历史中,作者将只致力
于叙述值得各个时代注意,能描绘人类天才和风尚,能起教育作用,能劝人
热爱道德,文化技艺和祖国的事件。
路易十四诞生以前法国和欧洲其他各国的情况,大家已经了解。本书将
对路易十四在位时期的重大军、政事件加以叙述。王国的内政对平民大众说
来至为重要,本书将专章论述。路易十四的私生活、他的宫廷和统治的特点
将在本书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其余各章,有的将用作记叙这个时代的文化技
艺、科学以及人类在精神方面的进步。本书最后将谈及教会。教会长期以来,
一直与政府相联系。它时而使政府焦虑不安;时而又使之巩固强大。它虽然
为教导人们遵守道德而创设,但却经常参与政治,并陷入人类的激情偏见之
中。
———————– 页面 10———————–
第二章 路易十四以前的欧洲各国
长期以来,基督教欧洲(俄罗斯除外)可以视为一个与分为若干邦的大
共和国相类似的国家。这些邦之中,有的是君主政体,其余的则是混合政体;
有些奉行贵族政治,另一些则奉行平民政治。尽管如此,它们仍然彼此相互
来往。它们虽然分属若干教派,但是全都具有同一宗教基础;全都具有相同
的、在世界其他地区尚不为人所知的公法和政治原则。正是根据这些原则,
欧洲各国决不使战俘沦为奴隶,它们尊重敌国使节,共同承认某些君主,如
德意志皇帝、各国国王以及其他较小的诸侯的优越地位和若干权利。它们特
别商定,尽可能在彼此之间遵行保持力量均衡的明智政策。即使战争期间,
两军酣战之际,它们也不中断谈判。它们互相在对方派遣使节,或者行事并
不光明正大的密探。这种人能把任何一国宫廷的图谋告知各国宫廷,同时向
全欧发出警报,使软弱的国家免遭较强的国家随时准备发动的入侵。
卡尔五世即位以来,力量对比开始有利于奥地利家族。将近1630年,这
个强大的家族拥有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以及美洲的财富。尼德兰、米兰城邦、
那不勒斯王国、波希米亚、匈牙利和德意志本身(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都
已经变成它的祖传产业。假使这样多国家都集合于这个家族的一个首脑的统
治之下,很可能欧洲最终将遭受它的奴役。
德意志

德意志帝国 是法国最强大的邻邦。它的疆域大于法国。它的钱财则可能
少于法国。但是它壮实耐劳的人民却远比法国为多。德意志民族受人统治。

它的情况好象当年处于卡佩王朝最初几个国王统治之下的法国,其间仅小有
差别。这些国王统领若干大陪臣及大批小陪臣,后者经常违抗王命。现在共
有六十个被称为帝国城市的自由城市、大约同等数量的世俗君主、四十个教

会公侯(或者是修院住持,或者是主教)、九个选侯(他们之中目前已出四

个国王 ),最后还有所有这些诸侯的首领——皇帝,他们共同组成这个庞大
的日耳曼团体。德意志民族沉着冷静的天性使这个集团存留至今。它内部的
井然有序和法国政府过去的紊乱不堪几乎达到同等程度。
帝国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权利、特权和义务。了解极其浩繁而又经常引
起争议的法律十分困难,产生了在德国被称为“公法研究”的这门学问。日
耳曼民族因研究这门学问而颇负盛名。
事实上,德意志皇帝本身并不比威尼斯执政官更有权势。读者知道,德
国被分割为城市和诸侯领地,给那个统治如此多城邦的首脑留下的只不过是
最优越的地位和极大的荣誉而已。他一无领地,二无钱财,因此毫无权力可
言。
① 这里及以下提到的德意志帝国即指历史上的神圣罗马帝国,从 15 世纪开始皇帝称号及皇位由哈布斯堡家
族的奥地利王室世袭。——译者
② 卡佩王朝,指987—1328 年间统治法国的王族。——译者
③ 选侯,指有资格选举德意志帝国皇帝的王公或高级教会人士。——译者
④ 四个国王,指波希米亚选侯,后任波希米亚国王;萨克森选侯,自1697 年起任波兰国王;勃兰登堡选侯,
自1701 年起任普鲁士国王;汉诺威选侯,自1714 年起任英国国王。——译者
———————– 页面 11———————–
德意志皇帝,身为皇帝,不拥有一村一镇。然而,这个往往既空虚不实
而又至高无上的尊贵称号,在奥地利人手中却变得威势煊赫,以致人们时刻
担心他们会把这个由诸侯组成的共和国变为实行专制君主政体的国家。
当时基督教欧洲,特别是德意志,分为两派。今天仍然如此。一派是天
主教徒,他们或多或少服从教皇。另一派是教皇和天主教教吏的精神统治和
世俗统治的敌人。这一派我们笼统称之为新教徒,虽然他们内部又分为路德

派 、加尔文派以及其他派别。这些派别彼此之间的相互仇恨,和它们对罗马
的共同仇恨相比,其程度几乎不相上下。
在德国,萨克森、勃兰登堡的一部分、帕拉蒂纳、波希米亚和匈牙利的

一部分、不伦瑞克家族各邦、符腾堡和黑森等地区都信奉被称为福音派的路

德派 。所有自由的帝国城市都信奉这个教派。这个教派似乎比天主教更加适
合某些珍视其自身自由的民族。
加尔文派散布在最强大的路德派中间,本身只形成一个不大的派别。德
意志帝国的其他地区都居住着天主教徒。这些教徒以奥地利家族为首,毫无
疑问,势力最强。
不仅德国,而且所有基督教国家也都经历了连绵不断的宗教战争,饱受
创伤,流血不止。这种战争是一种基督教徒特有的,而其他崇拜偶像的教徒
根本体会不到的狂热;是长期以来在各种环境中输进人心的教义精神所产生
的不幸后果。几乎没有不引起内战的教义争论。我们的祖先长年累月一面鼓
吹忍耐,一面却互相残杀。将来总有一天,外国人(也许包括我们的子孙在
内)会对此感到大惑莫解。

费迪南二世如何行将把德国的贵族政治改变为专制君主政治,又如何几

乎被古斯塔夫·阿道夫废黜等等,我已向大家作过描述。他的儿子费迪南三

世继承他的政策,象他父亲那样从书房里指挥战争。这个儿子在位时路易十
四还未成年。
当时德国远不如后来那样繁荣昌盛,对豪华奢侈还毫无所知。舒适的生
活起居设备在最大的领主的家中还极为罕见。将近1689年,这些设备才由逃

到德国建立制造工场的法国难民带到德国。这个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的国家
缺乏商业和金钱。严肃的风尚和德国人特有的迟钝使他们无缘享受心思灵巧
的意大利人长年累月培植的、又由勤奋的法国人使之臻于完美的种种令人感
到惬意的娱乐和技艺。德国人在国内富有,在国外却显得贫穷。除了国家贫
穷之外,要在短时期内把这样多不同的民族聚集在同一旗帜之下又异常困
① 路德派,创始人为德国马丁·路德 (1483—1546)。——译者
② 不伦瑞克家族不伦瑞克位于北德。布鲁诺二世开始拥有不伦瑞克伯爵称号;形成不伦瑞克家族。——译

③ 路德主张人人有权读圣经,一切教义应以圣经为根据,圣经中最重要部分为福音书,故该派又称福音派。
——译者
① 费迪南二世,德意志帝国皇帝,1619—1637 年在位。——译者
② 古斯塔夫·阿道夫,瑞典国王,1611—1632 年在位。此处指三十年战争 (1618—1648)中他对费迪南二
世取得的胜利。——译者
③ 费迪南三世,德意志帝国皇帝,1637—1657 年在位。——译者
④ 1685 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撤销南特敕令,驱逐新教徒;于是大批新教徒流亡国外,他们中间有许多是
技艺工人。——译者
———————– 页面 12———————–
难,这就使德国人象今天这样几乎不可能把战争引向邻国,并在邻国境内坚
持战争。因此,法国人对历代德意志皇帝进行的战争,几乎始终在德意志帝
国境内进行。法、德两国在政体和特性方面的差别,似乎使法国人更适于进
攻,使德国人更适于防守。
西班牙
西班牙处于奥地利家族嫡长支系的统治下。卡尔五世死后,它曾经比日
耳曼民族更加令人感到恐惧。西班牙历代国王专制和富有的程度都无可伦

比。墨西哥和波托西 的矿藏似乎向他们提供了足以购买整个欧洲的自由所需

要的一切。关于由卡尔五世开始着手,菲利浦二世继续推行的建立统一的君
主国的计划,或者说得更确切些,那项在我们这个基督教大陆上建立全面最
高霸权的计划,读者已经有所了解。

菲利浦三世统治时期,西班牙的赫赫威势已只不过是个名盛力衰、虚有
其表的庞然大物。

菲利浦四世继承了他父亲的软弱庸懦。因疏忽大意而丢失葡萄牙;因兵

力薄弱而丢失鲁西荣;因滥施专制而丢失加泰罗尼亚 。这些国王在对法战争
中,未能长期称心如意。他们虽因敌方内部分裂和失误而取得某些胜利,但
却因自身庸碌无能而把胜利果实丧失殆尽。此外,他们统治之下的一些民族,
因享有特权,而有权不尽力为西班牙效劳。卡斯蒂利亚人享有特权,可以不
到国外作战。阿拉贡人不断为争取自由而反对西班牙国王的枢密会议。加泰
罗尼亚人视国王为寇仇,甚至不准国王在他们居住的各省征募民兵。尽管如
此,西班牙与德意志帝国结合一起,仍然在欧洲的力量对比中举足轻重,令
人生畏。
葡萄牙

葡萄牙当时已经再度成为王国 。布拉冈斯公爵让,这个被人认为懦弱无
能的君主,已经从一个比他更弱的国王手里夺取了这个省份。葡萄牙人被迫
发展商业贸易。这种活动,西班牙因骄傲自大,而予以忽视。葡萄牙人刚刚

在1641年与法国和荷兰结成反对西班牙的同盟。 葡萄牙的这一彻底转变比
最重大的胜利对法国更有价值。法国政府在这一事件中没有丝毫尽力,却不
劳而获,从中取得在对敌斗争中所取得的最大好处,即看到敌人受到与它势
不两立的国家的攻击。
葡萄牙摆脱西班牙的桎梏,发展贸易,增强国力,使人想起荷兰。这个
① 波托西,过去秘鲁的一部分,今属玻利维亚,该地于1545 年发现蕴藏量极大的银矿。——译者
② 菲利浦二世,西班牙国王,1558—1598 年在位。——译者
③ 菲利浦三世,西班牙国王1598—1621 年在位。——译者
④ 菲利浦四世,西班牙国王1621—1665 年在位。——译者
⑤ 葡萄牙于1641 年宣布独立。鲁西荣于1659 年被法国占领。加泰罗尼亚于1640 年投归法国。——译者
① 1640 年,葡萄牙人起义,推翻西班牙统治,布拉冈斯公爵让当选为国王 (1640—1656),从此建立布拉
冈斯王朝。——译者
② 西葡战争始于1641 年,止于1667 年。——译者
———————– 页面 13———————–
国家与葡萄牙殊途同归,以迥然不同的方式享受到相同的成果。
联 省

这个七省联合组成的小国 ,盛产牧草,但不生五谷,气候有损健康,国
土几乎被海淹没。然而,大约半个世纪以来,它却几乎是整个世界的唯一榜
样,足以说明:热爱自由和辛勤劳动会取得何等巨大成就。这些穷苦民族,
人数不多,远远不如西班牙最差的民兵能征惯战,当时在欧洲尚无足轻重。
但是它们却抗击了它们的主人和暴君——菲利浦二世——的全部兵力,避开

了好些为了奴役它们而表示愿意救助它们的君主的图谋,创建了大家已经目
睹与西班牙本身的政权分庭抗礼的强国。专制暴政引起的绝望首先促使它们

武装起来。自由使它们勇气百倍。奥伦治家族 的历代君主把它们培养为优秀
士兵。它们刚刚战败了它们的主人,就立刻建立起一种尽可能保持人类最天
然的权利——平等——的政体。
这个如此新型的国家,从建立之日起,就和法国紧密联合。切身利益使
两国团结一致。它们有共同敌人。“伟人”亨利和路易十三都曾经是这个国
家的同盟者和保护者。
英 国
英国远较荷兰强大,竭力谋求海上霸权,并且意欲维持欧洲大陆各派统

治力量的均势。但是查理一世从1625年统治英国以来,不仅远不能承担维
持这一均势的重任,而且还感觉自己的权杖正从手中滑落。他曾经想使他在
英国的王权独立于法律之外,并且改变苏格兰的宗教。他过于固执,以致不
愿放弃自己的图谋;又过于弱小,以致无法实施这些图谋。他善待妻子、臣
民、儿女,诚实正直,但是却得不到忠谏良谋。他投身内战。作者已经谈到,
这场内战引发了一场几乎闻所未闻的急剧彻底的变革。这场变革终于使他在
断头台上丧失了王位和生命。
这场内战开始时,路易十四尚未成年,它使英国在一个时期内无法干预
邻国的事务。它不再受人尊重,从此时乖命蹇。它的贸易中断。其他民族都

认为英国已经深埋于自身的废墟之下。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克伦威尔登位。
克伦威尔统治时期,英国突然变得空前令人畏惧。此人一手执福音书,一手
执剑,戴着宗教的面具,统治英国。他执政时,以伟大国王的品质掩盖篡位
者的种种罪行。
罗马
③ 在十六世纪尼德兰革命中,北方七省 (荷兰、格尔德兰、泽兰、乌得勒支、弗里斯兰、奥佛赖塞尔、格
罗宁根)于1579 年建立乌得勒支同盟,1581 年宣布脱离西班牙独立。——译者
① 指英国表面上援助荷兰,其实想占据它的某些港口。——译者
② 奥伦治家族的创始人为沉默者威廉(1533—1584)。他于1544 年继任奥伦治公,领导尼德兰人民反对西
班牙统治,为尼德兰共和国奠定基础。——译者
③ 查理一世,英国国王,1625—1649 年在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被处死刑。——译者
① 克伦威尔 (1599—1658),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领导者,革命胜利后成为独裁者。——译者
———————– 页面 14———————–
英国长期以来自以为能凭仗其威力在欧洲各国之间保持的均势,罗马教
廷却试图以其策略手腕来加以维持。当时意大利象今天一样,划分为若干领
地。教皇拥有的领地足以使他象君主那样受人尊敬,但是却不足以使他令人
畏惧。教皇政府的性质使他的国家的人口无法增殖繁衍。此外,这个国家国
穷民贫,贸易不兴。它的精神权威始终掺有世俗成分,在半个基督教世界里

已被摧毁,受人厌弃。教皇虽然在另半个基督教世界被视为教父,但他的一
些儿女有时也理直气壮对他进行反抗,并且获得成功。在对待教皇这个问题
上,法国的行事准则是,把他看成神圣但又胆大妄为的人,必须吻他的脚,
有时则须捆他的手。在天主教各国还可看到罗马教廷从前在走向世界王国的
途程中留下的足迹。全体信仰天主教的君主即位时,都向教皇派遣所谓“听
命使节”。每个国王在罗马都有号称保护人的红衣主教。教皇向所有主教辖
区发出训谕。从训谕行文措词来看,仿佛教皇是凭他独一无二的威势把这些
尊职高位授予各个主教。所有意大利、西班牙、佛兰德尔的主教都由于神旨,
由于“圣座”批准而获得主教称号。将近1682年时,很多法国教吏就已经抛

弃了这种公元初几个世纪根本不存在的程式 。今天我们也看到一位主教(苏
瓦松主教斯图亚特·费茨—詹姆士)在他于1754年发出的一道值得传给子孙
后代的教令中,大胆地略去这个程式。这道教令,说得更确切些,这道独一
无二的训谕,明确说出过去没有一位神长敢讲的话,宣称全人类,甚至包括
异教徒在内,都是我们的同胞弟兄。
最后,教皇还在所有天主教国家里保持着特权。这些特权如果不是过去
遗留下来的既成事实,他肯定无法取得。没有一个王国没有大量由教皇任命
的有俸圣职。所有红衣主教公会的第一年的收入都必须作为贡税,向教皇缴
纳。
遍布各国的修道士目前还都是教皇的直属臣民。他们的首脑人物住在罗
马。习俗决定一切。它使世界既受治于法律,也为恶弊所操纵。它使君主们
有时无法彻底纠正这种源出于被人视为神圣事物的危险。不向自己的君主,
而向他人宣誓效忠,这对俗民说来乃是大逆不道。但这在寺院里却是合乎宗
教的行为。对这位外国君主应该服从到何种程度,这很难了解;受人诱惑十
分容易;摆脱天然的枷锁,戴上另外一付自己选择的镣铐,令人感到愉快;
骚扰作乱的天性为害;时代的灾难重重;凡此种种都促使整个教团的僧侣效
忠罗马,反对祖国这样的事屡见不鲜。
一个世纪以来风行于法国并几乎遍及社会各阶层的开明精神,曾经是医
治这种弊病最好的灵丹妙药。就这一题材写成的优秀著作都真正能为国王和
百姓效劳尽力。路易十四在位期间,这种手段使我国的风尚产生的重大变化
之一就是修道士们全都开始树立一种坚定的信念,即,他们首先是国王的臣
民,然后才是教皇的奴仆。但是作为主权的最基本的标志的裁判权仍然掌握
在罗马教皇手中。尽管法兰西教会享有种种自由权利,但是法国本身仍然容
许人们在某些宗教案件中向教皇提出终审上诉。
② 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后,欧洲基督教分裂为旧教与新教,旧教即为天主教。罗马教廷只能对天主教世界发
号施令。——译者
① 1682 年,法国教会发表宣言,声称在世俗事务上,国王有绝对主权;在教义问题上,宗教会议权力高于
教皇。这一宣言表明法国教会不受罗马教廷绝对控制。——译者
———————– 页面 15———————–
假如有人要取消婚姻,想娶自己的表姨妹或外甥女,想解除自己已订的
誓约,他还是不向当地主教,而向罗马提出。恩典在罗马定了官价,各阶层
人士在那里不惜一切代价购买宽免证书。①
这些权益被很多人视为最大的流弊所产生的后果,又被另一些人看成是
最神圣的权利的残余。但是不管怎样,它们始终被巧加维护。罗马教廷在维
护自身的威信和荣誉方面使用的策略之多,堪与罗马共和国用以征服半个已
知世界的策略相比。
在因人、因时制宜、行事处世方面,没有任何宫廷堪与罗马媲美。历届
教皇几乎都是意大利人,全都饱经沧桑,阅历很深,毫无那种使他们盲目行
事的激情冲动。他们的谘议团由与他们相似并本着同一精神行事的红衣主教
组成。远达中国和美洲的命令都由这个机构发出。在这个意义上,这个组织
真可谓囊括五洲四海。从前有个外国人在谈到罗马元老院时曾经说过:“我
看到一个由国王组成的议会。”这句话有时也可用于这时的教廷。大多数作
家曾理直气壮,奋起反对教廷的野心。但是,我却没有见过任何作家对教廷
的审慎小心予以公正的评价。我不知道别的民族是否能把这样多始终受到非
议的特权在欧洲保持得如此之久。其他宫廷,或因傲慢,或因软弱,或因迟
钝,或因急躁,很可能早已把这些特权丧失殆尽。然而罗马却始终刚柔并用,
软硬兼施,颇合时宜,把凡能尽人事加以保存的利益全都保存下来。卡尔五
世在位时,它卑躬屈膝。它对法国国王亨利第三声色俱厉;对亨利第四时敌
时友;对路易十三机智灵活。路易十四令人畏惧时,它公开对抗。它暗中与
历代德意志皇帝为敌,提防他们,超过提防土耳其素丹。
若干权利、颇多的要求、权术、耐心、这些就是这个古老的强国今天在
罗马留存的一切。六个世纪以前,它曾经想使整个德意志帝国和整个欧洲都

听命于教皇的三重冠 。
过去历届教皇手法高明,气魄宏大,行使这种权利创立了新的王国,并
且封赠他人。那不勒斯就是这种权利还留存至今的证据。②然而,这个城邦
的所有者西班牙国王留给罗马教廷的,只不过是虚名以及拥有过分强大的臣
属会产生的那种危险。此外,教皇的国家一直国泰民安,幸福安定。这种幸

福安定的局面只有一次遭到教皇乌尔班八世 的几个侄儿——巴贝里尼家的

几位红衣主教同帕玛公爵之间的一场小规模战争的破坏,关于这场小战,我
前已提及。
意大利的其他地区
意大利其他各省根据不同的利益行事。威尼斯惧怕土耳其和德意志皇
帝。它几乎无法保卫它在大陆上的各邦,使之免遭德意志的觊觎以及土耳其
素丹的入侵。这再也不是过去曾经执世界贸易之牛耳、一百五十年前曾经为
许多国王妒忌的那个威尼斯了。它的政府仍然明智,但是它规模巨大的贸易
① 天主教会认为教皇和教士有权赦免罪恶,出售宽免证书。——译者
① 三重冠即教皇戴的御冕。——译者
① 乌尔班八世,罗马教皇,1623—1644 年在位。——译者
② 帕玛为意大利城市,1545 年成为公爵领地。——译者
———————– 页面 16———————–

惨遭破坏。它的实力因此几乎丧失净尽。威尼斯城因其地理条件,不可能被
人征服;也因其力量薄弱,不可能征服他人。
佛罗伦萨城邦在美第奇家族的统治下安定富足。这个家族创造的文学、

艺术和文明仍然兴旺繁荣。当时托斯卡纳在意大利同过去雅典在希腊处于同
一地位。
萨伏依被内战和法、西军队弄得四分五裂,最后终于全邦统一。这对法
国十分有利,并有助于削弱奥地利在意大利的势力。
瑞士人和今天一样,竭力维护本身自由,不谋求压迫他人。他们向比自
己富有的邻邦提供雇佣军队。他们生活穷困,对于因衣食丰足而产生的科学、
艺术,一无所知。但是,他们审慎而幸运。
北欧各国
北欧各国如波兰、瑞典、丹麦、俄罗斯,也和其他强国一样,经常相互
猜疑,彼此征伐。当时的波兰和今天一样,存在哥特族和法兰克族的风习和
政体:国王由选举产生,贵族瓜分权力,人民遭受奴役,步兵十分弱小,骑
兵由贵族组成,没有设防城市,几乎毫无贸易可言。波兰民族时而受到瑞典
人或莫斯科人攻击;时而遭受土耳其人侵略。瑞典这个国家,因其政体结构,
更加自由,准许农民参加三级会议,但却比波兰更服从国王。瑞典人所向披

靡,无往不胜 。丹麦曾经一度使瑞典人心惊胆战,现在则无人畏惧。它的真

正伟大的时期在腓德烈三世和腓德烈四世 两个国王在位时才开始。那时莫斯
科还处于野蛮状态之中。
土耳其人

土耳其人不再处于塞利姆、穆罕默德和苏利曼 等统治时期的那种盛极一
时的状态。奢靡之风腐蚀伊斯兰国家的王室,但并未消除其凶暴残忍。历代
素丹在宫中是最专制暴虐的君主,但自身的王位和生命却朝不保夕。奥斯曼①
② ③
和易卜拉欣 当时刚被绞死。穆斯塔法在这以前曾经两度遭到罢黜。土耳其
帝国一方面受到这类事变震荡,另方面又受到波斯人攻击。但每当波斯人让
这个帝国歇息喘气,每当宫廷政变告一段落,它又令基督教世界心惊胆战。
因为从波里斯泰内河口一直到威尼斯各邦、莫斯科、匈牙利、希腊各个岛屿
都先后深受土耳其兵燹之害。自 1644年起,土耳其人不断进行对基督徒为害
③ 自从十五世纪中叶土耳其控制东方航路后,意大利商业大受影响。——译者
④ 在意大利中部地区。——译者
① 古斯塔夫—阿道夫统率的瑞典军队,在三十年战争中曾经横扫欧洲。——译者
② 腓德烈三世,丹麦国王1648—1670 年在位。腓德烈四世、丹麦国王,1699—1730 年在位。——译者
③ 土耳其在塞利姆一世统治时(1512—1520)大事扩张领土。穆罕默德二世是占领君士坦丁堡时候的素丹。
土耳其帝国的版图在苏利曼一世统治时期 (1520—1566)达到顶点。——译者
① 指奥斯曼二世,1617—1622 年在位。——译者
② 易卜拉欣,土耳其素丹,1640—1648 年在位。——译者
③ 穆斯塔法一世于1617 年登位,因是白痴,不久即被废黜。他于1622 年奥斯曼二世被杀后,一度复位,
旋又被废黜。——译者
———————– 页面 17———————–

无穷的康迪战争 。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即将去世时,欧洲各主要国家的情况、
力量和利害关系就是这样。
法国的情况
法国当时与瑞典、荷兰、萨伏依和葡萄牙结成联盟。所有其他不大活跃
的国家也祝愿法国国运兴隆。它当时正对德意志帝国和西班牙进行一场两败

俱伤,并使奥地利家族惨遭不幸的战争 。这场战争和很多世纪以来在基督教
君主之间进行的历次战争情况一样:数百万人丧失生命,一些省份惨遭蹂躏,
而作战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占领几座边境小城。占有这些小城几乎全都得不偿
失。
路易十三的将领已经攻占鲁西荣。加泰罗尼亚人刚刚投向他们的自由的
保护者——法国——一边。他们奋起保卫这一自由,使之免遭他们本国国王

的侵犯。但是这些胜利未能阻止敌人于1639年攻占科尔比 ,直抵蓬图瓦兹。
巴黎风声鹤唳,一半居民纷纷逃离。黎世留红衣主教当时正埋头制订削弱奥
地利威势的庞大计划,此时不得不对巴黎城内大门能通车马的巨宅富户征
税,下令每家提供一名奴仆入伍作战,以击退兵临京城的敌人。
这样,法国人就使西班牙人和德国人惨受损失,但自身损失也不稍轻。
路易十三逝世后法国的军事力量和当时的习俗风尚

历次战争造就了诸如古斯塔夫—阿道夫、瓦伦斯坦 、魏玛公爵、皮科洛
米尼、让·德·维尔特、盖布里昂元帅、奥伦治诸亲王、阿尔古尔伯爵等杰
出将帅。一些国务大臣的名声也并不稍逊。奥克赞斯蒂恩首相、奥利瓦莱斯

公侯 ,特别是黎世留红衣主教等,都是全欧引领瞩目的人物。没有一个世纪
没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不幸的是,政治和战争仿佛是最合乎人类天性
的两种职业。人总是要谈判或者作战。最幸运的人物被看成是最伟大的人物。
公众往往把侥幸取得的成就归功于个人的才能。
当时的作战方式和路易十四时代有所不同:军队数量不如后来那样多。

查理五世包围梅斯 以来,没有一位将领统率过一支五万人的军队。攻守要塞
使用的大炮远少于今天。修筑堡垒的技术还很幼稚。长矛、火枪还在流行。
今天已毫无用途的刀剑,当时还经常使用。某些国家的一些古老法规,诸如
通过传令官宣战的法规,仍然存留。路易十三是遵行这种习俗的最后一人。
④ 康迪在希腊半岛南部克里特岛,当时属威尼斯,1669 年被土耳其占领。——译者
⑤ 从1630 年起,法国实际上已经参加了三十年战争,对德意志帝国作战。自1635 年起,它又对西班牙作
战。——译者
① 科尔比在法国北部索姆省亚眠附近,1636 年被西班牙占领。——译者
② 瓦伦斯坦(1583—1634),德意志帝国将军。魏玛公爵(1604—1639),虽为帝国臣属,但在三十年战
争中先后协助瑞典与法国,为新教作战。皮科洛米尼 (1599—1656),奥地利将军。让·德·维尔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