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梵两语双对集

唐梵两语双对集

  中天竺摩竭提国菩提树下金刚座寺苾刍僧怛多蘖多波罗瞿那弥舍沙(二合)出

  人(么弩史也) 肉(么婆) 皮(折么) 血(噜地罗) 骨(摩拏)[鼻音] 毛(噜忙) 唾(施[口*(上/示)*余]审忙) 脂(谜娜) 粪(戍娜) 尿(亩怛罗) 头(么萨颇) 顶(始罗) 额(罗逻吒) 眼(斫乞刍) 耳(羯拏) 鼻(竭啰拏) 口(殁地) 舌(尔贺缚[旡可反]) 齿(那多) 项(秫遮) 心(纥哩娜耶) 肚(污娜罗) 脊(尔哩瑟姹) 手(贺萨多) 掌(贺萨多怛攞) 指(阿戍里) 节(遏戍里啰[革*未]多) 足(播娜) 眉(勃噜忙) 䰅(磨转)[去引] 爪(那地) 膝(惹努) 发(主拏) 身(舍哩啰) 看(钵舍也) 见(涅哩瑟姹) 色(路波) 大(袜拏) 小(袜拏攞) 大(摩诃) 长(泥伽) 短(贺啰萨遮) 曲(乌日樗) 正(钵啰瑟姹) 邪(铭) 高(乌遮) 凹(你么缚) 平(婆么) 凸(析柱[尼右反]攞) 蔓(啰儒) 薄(钵啰舍) 圆(钵哩曼拏攞) 方(折都哩?拏) 相(攞乞史拏) 端正(势缚) 丑(阿势缚曩) 垢(摩攞) 翳(底茗啰) 净(尔莽攞) 色(啰娜舍) 青(宁攞) 赤(啰迦多) 黄(辟多) 白(室制多) 黑(讫哩史拏) 绿(播攞舍) 紫(乳耄啰婆) 影(车夜耶)真□错间(萨吠贺吉底) 粗(萨普攞) 细(萨呬拏) 听(室哩女) 声(施物驮) 响(钵啰底输多) 闻(输曩) 言(袜折娜) 语(缚拏) 说(泥赊) 敕(阿吉娘) 奏(尾吉娘波底) 讲(名也地) 论(嚩伐曩) 歌(舍以) 笑(贺娑) 哭(?)[去](缚) ?(卜迦隶) 嗹(㗚他尾地) ?(迦婆) [口*(自/死)](苏卜娜舍) 气(设驮) 香(素设驮) 饥(素都乞史拏) 饱(阿舍拏) 吃(地娜) 饮(比缚) 嚼(折缚) 味(啰娑) 羹(摩瑟姹) 甜(么度啰) 苦(底讫多) 辛(迦柱迦) 酢(阿铭攞) 渴(涅哩始) 身(迦野) 触(萨波啰舍) 着(输攞) 特(驮隶) 打(微此比) 研(设始) 押(比始) 狎(贺曩) 烧(诺贺) 煮(跛者) 缚(满驮) 放(弭哩) 痛(䅶悌) 快(素悌) 暖(乌瑟牟) 寒(世曩) 痒(迦拏娓迦) 病(弭也地) 老(苏悉者) 坐(妹舍) 起(鸟怛体) 卧(势耶) 行(萨短磨) 走(驮缚) 住(底瑟咤) 立(乌没啰掣) 位(阿掣) 去(誐车) 来(阿誐车) 问(钵里车) 对面(阿毗目地) 何处去(计努啰车栖) 彼去(怛栖誐车铭) 此(医贺) 处(萨他多) 方(泥舍) 国(尾沙野) 急(始竭蓝) 缓(尾娑悌)[引] 乏(戍多[重]) 息(尾戍么) 东(布㗚缚) 南(诺乞史拏) 西(跛室制么) 北(乌多罗) 下(系瑟姹) 上(乌波罗) 中(么?) 间(阿那[重]啰) 宽(尾悉底㗚拏) 窄(糁俱质多) 远(弩啰) 近(萨铭波) 深(俨此啰) 到(糁钵啰[引]波多) 不到(那三[去]钵啰波多) 未到(那怛缚三钵啰波多) 马上(阿湿缚乌迦攞) 马下(阿湿缚乌那啰) 入(钵啰尾瑟咜) 出(你迦攞) 心(始多) 意(么那) 思(始底) 记(萨波哩底) 念(娑么攞) 忘(尾娑么啰) 知(惹你) 识(波哩惹作) 何知(吉惹你) 不知(那惹你) 嗔(奴沙) 痴(谟伽) 喜(那史吒) 忧(输迦) 嗔(迦史吒) 怒(计陀) 好(主乞史) 恶(尾噜) 是(户底) 不是(那户底) 如此(医舍) 不如是(那伊舍) 欲(赖者) 须(钵罗庾惹那[引]) 聪明(波尼多) 娄罗(波史吒) 畏(波耶) 惊(那啰娑) 勒(尾利娑) 懒(阿攞娑) 法(达么) 业(羯㘑) 作(羯隶) 何作(计羯隶) 真(娑怛哩) 妄(娑哩沙) 有(阿悉底) 无(那悉底) 常(你怛也) 无常(阿你怛也) 检校(誐吠史) 求(么誐) 我(么么) 你(睹) 我许(么铭啰) 彼许(怛娑计啰) 自(阿波拏) 他人(波啰么弩史也) 数(誐抳多) 管(比拏多) 许几(计底) 限(钵啰么拏) 全(阿啰驮) 欠(奥拏)

  一(翳迦) 二(那尾) 三(捺哩拏) 四(折那缚哩) 五(本者) 六(杀) 七(飒多) 八(阿史吒) 九(那缚) 十(捺舍) 十一(翳迦捺舍) 十二 十三(娜啰庾捺舍) 十四(折都啰捺舍) 十五(本者捺舍) 十六([口*(絹-口+ㄙ)]捺舍) 十七(飒多捺舍) 十八(阿史吒捺舍) 十九(翳俱拏尾舍) 廿(尾舍) 廿一(翳迦尾舍) 廿二(那缚尾舍) 廿三(怛啰庾尾舍) 廿四(翳睹㗚尾舍) 廿五(本者尾奢) 廿六([口*(絹-口+ㄙ)]尾舍) 廿七(飒多尾舍) 廿八(阿史吒尾舍) 廿九(翳?拏那哩舍) 卅(那哩舍) [卅*十](者怛缚哩舍) 五十(波那缚舍) 六十([(├/((巨-匚)@一)/一)*殳]瑟耻) 七十(飒多底) 八十(阿势底) 九十(那缚底) 一百(设底) 一千(娑贺娑罗) 十万(攞乞叉) 百亿(句胝) 富(伊湿缚啰) 贫(娜哩捺) 多(缚户) 少(阿腊摩) 分(贺誐) 秤(捺都攞) 两(波攞) 斤(钵啰萨他) 升(迦么制) 重(誐噜) 轻(攞户) 买(吉哩耶) 卖(尾吉哩耶) 与(你耶) 与你(娜缚底) 与你(泥徒) 与我(泥茗) 取(㘑娜) 得(啰缚驮) 失(那舍吒) 夺(贺啰) 贼(制啰) 盗(布始多) 财(阿㗚他) 物(缚萨都) 白叠(劫波[引]萨) 布(网誐) 丝(钵吒苏都) 锦(指怛啰) 绫(钵吒誐) 绵(迦指) 衣(缚沙怛啰) 针(苏指) 缝(徒缚) 宝(罗怛那) 金(素[引]嚩㗚拏) 银(劫波也) 铜(曩么啰) 鍮石(哩底) 金铁([总名]路贺) 铁(阿耶娑) 宾铁(比拏) 真珠(日迦底) 红颇梨(钵纳么罗[引]誐) 琉璃(吠弩璃也) 金刚(缚日啰) 贵(么贺么誐) 金钱(宁曩[引]啰) 贝钱(去缚[引]拏) 钱(波拏) 将去(宁娜) 将来(阿[引]你) 几价(计底莫攞) 贱(么啰誐) 食(阿[引]贺啰) 饭(薄羯多) 羹(帝么泥) 酒(苏啰) 饼(满拏) 粥(臂你) 盐(啰缚拏) 盐(露拏) 苏(伽里多) 酪(娜地)

  蜜(么度) 栗(毕哩孕遇) 米(照[引]啰) 面(迦抳迦) 大麦(耶缚) 小麦(禺度) 小豆(母誐) 豆(么史[引]) 大豆(矩攞他) 稻(舍[引]理) 菜(舍[引]佉) 萝卜(亩罗) 韭(萨哩惹曩) 丈夫(布噜娑) 妇(蘖底唎) 阉人(舍拏) 妇女(么呬哩) 小儿(娜[引]啰迦) 女子(娜[引]哩迦) 母(莽多[引]) 父(比多[引]) 祖(比多[引]么贺) 儿补(怛啰) 女(度呬多) 兄弟(婆啰[引]多) 姊妹(缚呬你) 夫(波多[引]啰) 妇(婆[引]庾) 族(矩罗) 姓(怛啰) 各(曩[引]么) 同伴(萨多[引]耶) 朋友(弭怛啰) 婚(尾缚[引]贺) 媒(怒底) 女夫(茗么[引]怛啰) 奴(娜[引]娑) 婢(娜[引]集) 师(乌波[引]他也) 弟(始史) 主(波缚[引]弭) 承事(乌啰誐) 供养(布惹也) 发遣(三[去]比㘑史) 送(尾萨㗚多) 消息(缚[引]㗚多) 平安(俱舍罗) 安隐(讫始么) 吉(萨缚悉底) 王(啰[引]惹) 达官(阿[引]莽底也) 大王(么贺啰[引]惹) 最大(么贺) 达官(三[引]么多) 太子(庾誐罗[引]惹) 舍人(满怛㘑) 主(波底) 将军(细曩波底) 兵众(迦怛缚[引]缚啰) 百姓(路[引]迦) 封邑(誐啰[引]么) 使(度多) 官司(罗若矩罗) 战(庾怛遮) 胜(你罗尔多) 退(宁缚㗚多) 寺(尾贺[引]啰) 天庙(泥缚矩罗) 出家(波吠[引]你也) 俗人(誐罗娑他) 医师(吠你也) 教(湿娑怛啰) 书(补萨多迦) 经(苏怛啰) 义(阿啰他) 字(阿乞史啰) 墨(么史) 笔(迦罗忙) 书疏(隶佉) 写(理弃地) 教(始乞史尾) 学(始乞史多) 怀孕(誐阶㗚尼) 生(惹多) 垓(缚[引]罗) 老(缚拏) 病(弭也地) 差(娑缚悉底) 死(母那) 年(缚㗚史) 月(莽[引]娑) 白(戌迦攞) 分(缚乞史) 黑(讫哩史拏) 正月(祖怛啰) 二月(吠舍[引]佉) 三月(际史吒) 四月(阿沙[引]莽) 五月(室罗缚拏) 六月(路捺啰波娜) 七月(阿湿缚具惹) 八月(迦㗚底迦) 九月(么啰誐始罗) 十月(布史[引]) 十一月(娑誐) 十二月(颇攞遇抳) 春正月二月(缚娑多) 三月四月(讫里史么) 夏五月六月(缚㗚沙啰[引]怛啰) 七月八月

  冬九月十月(呬么多) 十一月十二月(始始啰) 日(你缚娑) 食前(布啰缚贺拏) 午时(摩驮也) 日西以后(娑[引]波[引]贺拏) 时(迦[引]椤) 节(里都) 昨(系尔) 今(阿尔) 明(戌以) 后日(波啰戍以) 里(钵啰捺哩沙) 暮(尾迦[引]攞) 夜(啰[引]怛哩) 久(指啰) 时(迦攞) 新(曩缚) 雚(布啰缚) 今(阿户拏) 城(曩誐啰) 村(誐啰[引]摩) 封(步[引]迦底) 宅(誐啰) 门(娜缚哩) 园(乌你也[引]曩) 道(钵娜他) 桥(细睹) 船(夜曩波怛攞) 马车(罗他) 床(佉吒) 座(阿[引]萨曩) 井(矩波) 世界(路迦驮[引]睹) 地(钵里体尾) 天(泥缚) 天神(泥缚多) 天宫(泥缚补啰) 虚空(阿迦[引]舍) 宿(诺察怛啰) 星(曩[引]啰迦) 月蚀(战捺罗誐啰贺) 云雨(缚缚瑟底) 雪(系摩) 霜(都沙罗) 露(波噜沙拏) 霞(怛[引]亩噜拏) 虹(印捺啰驮拏) 霓(尾你庾) 雷(誐啰惹) 霹雳(尾女而柱缚吒) 阳炎(摩[引]哩制) 尘(度哩) 光(钵啰娑) 明(阿[引]路者) 闇(阿吐加[引]啰) 翳(底弭罗) 水(波[引]抳) 冰(睹女[而反]柱) 沫(砒[引]拏) 泡(设那没那) 流水(缚拏幡[引]抳) 泉(曩尾) 泉水(驮缚波泥) 清水(钵啰三[去]曩波[引]抳) 浊水(攞抳怛波抳) 沙(缚[引]噜迦)

  泥(迦啰那么) 河(曩那么) 海(三[引]母捺啰) 池(布沙迦啰你) 火(阿拟你) 烟(度么) 灰(婆萨么) 焰(阿㗚制) 炭(阿[引]拟攞) 树(没里乞沙) 花(补涩波) 果(补涩) 叶(钵怛啰) 根(母攞) 枝(舍佉) 皮(缚啰迦攞) 草(誐沙) 子(尾惹) 山(播啰缚多) 峰(始佉啰) 石(势攞) 乌(博乞史抳) 翅(博乞史) 零(博乞沙波怛椤) 尾(补㗚体) 孰(播[引]迦) 生(阿[引]么) 畜生 象(萨体悉) 牛(阶例娜) [爿*壽](誐尾) 水牛(么呬沙) 骆驼(乌瑟吒啰) 驴(誐娜缚) 羖羊(啰他誐啰) 白羊(谜沙) 猪(苏迦攞) 狗(俱俱啰) 骡(吠娑啰) 草马(缚迦尾) 中国(么驮也泥舍) 边地(钵啰底也么迦) 边地人(宜例车) 汉国(支那泥舍) 天竺国(呬怒[上]泥舍) 波斯(波自罗悉) 突厥(睹噜沙迦亦云护曩) 胡(苏理) 罽宾(劫比舍也) 吐火罗(吐佉罗) 龟兹(俱支曩) 于阗(娇[引]㗚多曩) 吐蕃(仆吒) 昆仑(你波[引]多[重]罗) 高丽(亩俱理) 乌长(乌你也[引]曩) 摩伽陀国(么迦那尾沙野) 王舍(啰惹讫啰呬) 舍卫(室啰缚悉底) 迦毗罗城(迦尾啰沙多) 迦闪弭(迦闪弭啰) 京师(矩亩娜曩) 吴(椤椤缚那) 蜀(阿弭里努) 鬼(比舍旨) 乾闼婆(彦达缚) 鸠盘荼(鸠满拏) 夜叉(药叉) 罗刹(罗察娑) 阿修罗(阿素洛) 富单那(布单那) 迦吒富单那(迦吒布单那) 紧那罗 摩护罗伽 仙(里始) 兽(没里誐) 狮子(葈加) 虎(弭夜竭啰) 鹿(舍么攞) 狼(噜贺) 豺(哩乞沙) 狗(指怛啰) 兔(始始迦) 鼠(母流迦) 麝(迦萨吐罗) 犀(佉仰[上]) 獐(迦里拏) [狁-儿+夫](摩迦啰) 㹨(指吒攞) 熊(嚩啰贺) 獭(乌捺啰) 狐(惹㥜迦) 龙(曩誐) 鹅(贺捺娑)

  鸭(阿腻) 龟(俱啰摩) 蛤(戍吉底) 鳖(迦罗娑波) 鱼(么瑳) 蛭(惹噜迦) 螺(摄佉) 虾蟆(曼搦[尼曲反]迦) 蟹(迦罗迦吒) 金翅鸟(蘖噜拏) 凤(尔缚尔缚迦) 雁(播[引]野缚) 雀(折征迦) 蝙蝠(折啰摩折征迦) 鸱(伊理迦) ?(播[引]啰嚩多) 鸡(矩啰俱吒) 燕(么啰他伊) 鹊(迦啰[引]伊) 乌(加斑迦) [雀*鳥](滞[引]理) 孔雀(么庾啰) 雉(底底啰) 雁?(俱噜闼止) 鹦鹉(戍迦) 虫(钵啰[引]拏) 蛇(萨波) 蝎(波里瑟制迦) 蝇(么乞史) 蜂(么乞史迦) 蝉(质罗[重]) 育(娜娜娑) 蜘蛛(自里也) 萤(迦你曳多迦) 蚯蚓(素噜弭苏折迦) 蝼蛄(始搦尼曲沙) 蜣螂(讫里瑟里娑啰么啰) 虮(里乞史) 虱(庾舍) 蚤(比数迦) [辟/虫]虱(满戍拏) 枣(悉止) 杏(阿[引]舍你) 雉桃(阿[引]噜) 李(尼罗细曩) 梨(吒那娑) 柰(比㘑缚多) 石榴(娜捻么) 白杨(阿[(├/((巨-匚)@一)/一)*殳]拏缚) 青桐(怛里波里抳) 胡桃(阿乞朔罗) 柳(制多娑) 黄桐(波吒罗) 柿(底朵都娑松止拏) 柏(钵那么迦) 槐(罗瑟吒) 苦练(溺缚) 枇杷(都怛婆那[引]比) 莲(钵纳摩) 藕(么哩拏[引]攞) 刺(建折迦) 蒲桃(捺啰乞叉) 菰(止眦拏) 菱(舍哩虎吒迦) 甘蔗(伊乞刍) 乌麻(底攞) 麻(傍[上]) 蔓菁(遇遇噜[重]) 葵(素袜者攞) 苦菜(迦者么[引]指) 菰(罗噎) 苜蓿(萨止萨多) 冬菰(禁满拏) 葱(波攞弩) 蒜(攞戍曩) 药(惹㘑他) 大黄(钵纳么者里) 天门冬(舍[引]缚哩) 黄精(施啰迦[引]?微) 地黄(辟多波者) 昌蒲(缚者) ?蓣(噜誐博㗚腻) 甘草(么么野瑟置) 牛膝(阿波么罗誐) 蒺药(矫乞葛啰) [卄/狗]杞(乌背娜迦) 升么(讫里瑟拏阿湿缚彦驮) 椒(井设噜) 诃梨勒(贺唎怛系) 毗醯勒(尾吠怛迦) 庵摩勒(阿么攞迦此等名三等) 翳(多[引]你怛里荼罗曩[引]么) 干姜(室罗誐吠罗) 胡椒(么哩者) 毕钵(比里钵名三辛怛里迦柱迦曩[引]摩) 香附子(母萨怛迦) 菁蘘(波播吒) 酢草(只抳誐哩) 缩砂蜜(素乞史谜啰) 秦胶(怛啰耶摩拏) 大戟(素袜拏乞施啰) 石蜜(舍㗚迦啰) 沙糖(遇怒) 戎盐(细驮满) 乌盐(讫里瑟拏攞缚拏) 弓(马拏沙) 箭(剑[引]拏) 射(乞施波) 大刀(竭誐) 刀子(㗚土唎也) 槊(诳[上]多) 斫(嗔[上]驮) 伤(乞史多) 甲(三[去]曩[引]贺) 旗纛(姤[引]誐) 幢(计都) 鏾鉴(娑攞娑噜) 轮(捃都) 棑(颇啰) 钺斧(跛啰戌) 钩(鸯俱奢) 罥索(播[引]舍) 铁枪(没萨怛啰计攞) 枷(矩那拏) 锁(你誐主) 胃(你佉缚[引]多) 械(贺抳) 窜(没羯底) 鼓(阶哩) 鑺(迦抳怛罗) 锯(迦啰波怛罗) 凿(宁贺你) 器(波[去引]惹) 盘(颇攞) 碗(迦[去引]柱啰) 杓(者柱) 匙(迦罗指) 瓶(矩还攞) 瓫(迦攞始) 大瓮(始攞) 盆(拏攞) 澡灌(矩抳) 釜(贺抳) 铛(迦罗始) 钵(钵怛啰) 舍(誐啰) 酸枣(缚娜啰) 墙(钵啰迦[引]啰) 柱(毗底) 椽(迦哩孕舍) 门(娜缚[引]啰) 门扉(娜缚罗钵怛啰) 门印(印捺啰计罗迦) 锁(怛[引]啰) 钥匙(闭㘑怛罗) 基(弭拏) 园(怛啰你也曩) 佛堂(没怛缚矩哩) 经堂(达摩矩理) 浮图(素都波) 塔(制怛里) 铎(婆颇底舍攞) 衣(缚萨怛攞) 衫(矩啰都) 裤(怛参代那) 裈(者攞曩) 腰带(跋捺啰) 长被(捺[引]啰) 靴(迦缚史) 钏(迦缚史) 耳珰(迦啰拏缚㗚拏) 宝(建姹) ?(缚㗚拏) 鬘(摩[引]摆) 冠(目矩拏) 履(波奴[引]者) 着(波哩贺也) 脱(砒[去]拏) 置着(闼尾) 盛(缚哩多) 干(太沙迦) 湿(阿捺啰) 炙(怛吠) 巢(阿攞野) 窟(彦[引]婆) 乳(嗔捺啰) 厨(波迦底舍理) 厕(缚折矩理) 楼(贺么) 硙(焰怛啰) 杖(野瑟微) 鞭(乞施波) 几(迦罗) 梯(始尼) 机(庇抳) 拂(缚[引]罗弭也制曩) 梃历(没啰么) 动(剑波) 跳(波补攞) 屈(吠腻) 缠(波哩尾瑟吒) 申(钵啰婆[引]㘑) 仰着(乌怛曩) 覆着(阿娜) 倒(波底多) 破(波誐) 抛(车拏) 压(阿缚瑟底) 飞(攞缚底) 洗(萨那[引]多) 浮(波腊缚) 钻(波赞) 刺(占[上]波) 坚(娑罗) 脱(计陵多) 杂(阿[引]计㗚拏) 乐(尾步底) 苦乐(讷史迦攞) 惑(没地尾么里[上]誐) 悭(路婆) 懊恼(指多[去]庇拏) 须臾(乞沙拏) 涌(奥曩[重]贺) 波(乌怛么) 沸(迦宅多) 右(娜乞史拏) 左(缚[引]么) 前(阿誐啰多) 后(比娜姹多) 漂(跛抳宁娜) 溺(跛抳贺啰) 险隘(尾娑么) 赞(阿努钵罗舍娜娑) 墨(誐[引]理) 轻毁(波里多) 为去(舍娜迦) 戏(波哩贺娑也) 抃(吠娜里) 长(滞池例瑟吒) 勿(羯知娑) 兄(滞瑟吒婆罗[引]多) 叔伯二名(比怛㘑) 伯(滞瑟吒比怛㘑) 叔(迦知比怛㘑) 祖母(比多么呬) 外祖母(么多么呬) 阿嫂(滞[去]瑟吒婆罗[引]尔) 弟妇(迦知婆罗[引]尔)

  佛(bu ddha )僧(saṃ gha )教授师(ā cā rya )和尚(u pā dhya )

  唐梵两语对集

  中天竺摩竭提国菩提树下金刚座寺苾刍僧怛多蘖多波罗瞿那弥舍娑(二人)

  永承三年闰正月十七日书写校合已了

  求法沙门寂圆本

  甲本追记云 折乞刍 羯拏 羯罗拏 尔贺婆 迦野(又缚者又嚩啰娜又舍利此四皆身也)摩那 阿枳波罗(以上二并意也)波哩惹你(识也 以上根也)路波(又罗那舍)瑟多么 素没驮 罗沙 萨波罗舍 达摩(以上六境 六大中水者)波抳(自余可知)

梵语杂名

梵语杂名

翻经大德兼翰林待诏光定寺归兹国沙门 礼言集

睿山沙门 真源较

有情身分

天 泥嚩又素罗 de va ‧su ra 

人 摩拏史也(二合)又娜罗 ma nu ṣya ‧na ra 

众 誐你难又若曩 ga ni ṇaṃ ‧ja na 

肉 么娑 ma ṅsa 

皮 折[口*束*頁]么 ca rmma 

血 噜地罗 ru dhi ra 

脓 布野 pu ya 

筋 萨曩庾 sa na yu 

骨 阿悉地你 a sthi ni 

髓 末热[日*若] ma jja 

毛 噜(去)(引)忙 ru ma 

唾 施[款-欠+余](二合)史也[□@審]忙 sre ṣya ma 

脂 谜娜 me na 

脉 始罗 泥茗 si rā  ne me 

粪 戍娜 śu na 

尿 母怛罗(二合) mu tra 

精 戍讫攞 śu kra 

面 母骞 mu khaṃ 

头 么(引)萨颇 mā sphā 

顶 始啰 śi ra 

额 啰逻吒 ra ra ṭa 

臂 部(引)喏 bhū ja 

咽 拟里幡 gri va 

喉 揭拏(入)咤 ga ṇa ṭṭa 

眼 斫乞刍又泥呍噜又阿鲁者迦 ca kṣu ne tro ‧a ru ca ka 

眼睫 斫乞刍钵怛罗 ca kṣu pa tra 

耳 羯[口*束*頁]拏又喝叻娜又述噜怛罗 ka rṇa ka rṇa ‧śrū tra 

聋 阿波曳 a pa ye 

鼻 竭啰(引)拏 ka rā ṇa 

口 殁地 mu dhi 

舌 尔贺嚩(二合)(缚字(无可反)) ji hva 

齿 娜多(去)(重) da ta 

牙 能瑟吒啰(三合) daṃ ṣṭra 

顶 秫遮 śu ca 

心 纥哩(二合)娜耶 hṛ da ya 

肾 物力迦 vṛ ka 

胸 污若(引) u ja 

肋 钵[口*束*頁]室嚩 pā ra śva 

肚 污娜(引)罗 u dā ra 

胁 迦车(上) ka cha 

脊 尔哩瑟咤 ji ri ṣṭa 

肩 萨迦捺嚩 ska da va 

腰 迦智 ka ṭi 

髁骨 嚩娑底 va sa ti 

腿䏶 乌嚧 u ru 

爪 那佉 na kha 

膝 惹拏 ja ḍa 

足 播(引)娜 pā nda 

腕 穰迦又设你尾 ja dghā ‧śa ni vi 

膊 哳吒伽 ca ṭa ga 

胯 阿缚(入)萨多 a va sa ta 

股 么虎 臂也 va hu 

手 贺萨多(二合)末喇么若噜 ha sta 

手掌 迦萨多怛罗 ha sta tra 

指 阿遇(上)里 a gu ḷ li 

胸 末喇么又惹噜 ma rma ‧ja ru 

指节 遏戍(上)里钵罗靺多负勃噜忙 a gu li pra va rtta 

唇 污瑟姹 u ṣṭa 

须 么输(去)(引) ma śo 



肠 乌娜罗 u dra 

背 钵叻瑟吒 pṛ ṣṭa 

发 计戍你 ke śu ni 

发 主拏(去) cu ṇa 

发 嚩(无可反)攞 va la 

生交 央伽社多 a ṅga ja ta 

身 舍哩(引)啰又迦也 śa ri ra ‧ka ya 

体 摩耶 ma ya 

者 钵舍也 pa śa ya 

见 但叻瑟咤又捺罗揭史也 tṛ ṣṭa ‧dra ka ṣya 



命 戍尾单 ji vi taṃ 

[脟-寸+(缶-午+干)] 折日迦 ca ji ka 

色 路(去)(引)波 ro pa 

大 袜拏 va rṇa 

力 末丽曩 va le na 

护 娑纥唎 skṛ 

小 袜拏攞 va rṇa la 

大 摩诃 ma hā 

像 钵罗底么 pra ti ma 

长 泥(去)(引)伽 de gha 

短 贺罗萨者 hra sa ca 

同 娑四多又睹里也 tu rya 

异 钵叻他(上)迦 pṛ tha k 

厚 伽曩 gha na 

单 翳迦补咤 e ka pū ṭa 

卷 吠瑟致多 ve ṣṭi ta 

舒 钵啰舍哩也 pra sa rya 

曲 乌日樗(痴矩反) u ji ṭhu 

正 钵啰瑟咤 pra ṣṭa 

邪 钵闼也 pa ddha ya 

高 乌遮 u ca 

凹 尔么嚩(无可反) ji ma va 

平 娑么(亦是等) spa 

凸 析柱(尼古反)攞 ca ṭu la 

蔓 罗儒(去) ra jo 

薄 钵啰舍 pra śa 

圆 钵哩曼拏攞又嚩㗚睹攞 pṛ ma ṇḍa la va ri tu ra 

满 布喇喃 pū ra ṇaṃ 

方 析睹哩罽拏又阿泥攞 ca tu ri ke ṇa a de la 

广 吠补里也 vi pu ri ya 

相 攞乞尖拏 la kṣa ṇa 

好 枳啰拏吠也 ki ra ṇa ve ya 

端正 势嚩(无可反)又钵罗娑地迦 se va ‧pra sā di ka 

丑 阿势嚩曩又讷唎缚喇喃 a se va na du rva rṇaṃ 

垢 么(上)(引)攞 ma ra 

翳 底(丁以反)若罗 ti ja ra 

净 你莽攞 ji ma la 

净 戍者又戍你第又戍地 śu ca ‧śu ddhe ‧śu dvi 

无垢 尾么攞 vi ma ra 

色 娜罗 彩色之类 da ra 

碧 阿迦舍 a kā śa 

青 ?(引)攞 nai ra 

黄 辟多攞又半豆卢 mi ta la ‧paṃ drū 

赤 曷啰迦多 ra ka ta 

赤 路(引)?(上)多 ro hi ta 

红 矩素[□@薩]婆(上) ku su bha 

白 室制多 śca ta 

黑 讫哩(二合)史拏(二合)又迦攞 kri ṣña ‧ka ra 

恶色 纳罗嚩喇拏 du rva 

色 嚩啰拏 va ra ṇa 

好色 素啰啰拏 su va ra ṇa 

绿 播(引)攞(引)舍 pa la śa 

紫 乳(而住反)耄罗婆 ju bu ra bha 

影 车夜耶 cha ya 

填 地指多 dhi ci ta 

拭 本齿娜 pu cchi da 

耕 贺啰 ha ra 

种 嗢噜比哆 u ru mi ta 

畔 么拏 ma ṇa 

亩 纥丽怛啰亦田也 kṣa tra 

涂 礼跛 le ma 

错问 萨吠贺吉底(二合) sa ve kti 

粗 萨普攞 spha la 

细 萨?拏 a hi ṇa 

耳 羯㗚拏 ka rṇa 

听 室哩女(而住反)又室罗缚拏 śrī ṇu ‧śra va 

ṇa 观 嚩路迦耶 va lo ka ya 

闻 输(上)曩 śu na 

声 施物驮(二合) śa vda 

响 钵罗底输(上)多迦萨嚩罗 pra ti śu ta ka sva ra 

见 捺喇舍曩又嚩舍也 dra śa na ‧va śa ya 

言 袜折娜 va ca ṇa 

语 嚩(无可反)拏 va ṇa 

应 钵罗底喻多 pra tyu ta 

语 阿(引)攞波门(俓)答 

说 泥(去)赊哆又婆史多 de śa ta ‧bha ṣi ta 

敕 阿吉娘 a 

奏 尾吉娘波底 vi pa ti 

讲 尾也企也曩 vya khya na 

论 嚩戍曩 va śu na 

一边 翳咤迦(又云偏也) e ṭa ka 

听许 阿拏日喏哆 a ṇa ji ja ta 

赞 戍怛罗 śu tra 

咏 萨哆嚩 sta va 

歌 舍(引)以 gā yi 

歌 舍(引)驮嚩(无可反) śā dha va 

笑 贺娑也又贺[口*死]多 ha sa ya ‧ha si ta 

哭 [口*束*頁](去)缚 ra va 

啼哭 噜娜底 ru da ti 

吉 (如下)

凶 (如下)

? 卜迦(去)[款-欠+余] muḥ ka le 

嗹 㗚他(去)尾地 rtha vi dhi 

? 迦(去)(引)娑 kā da 

鼻 (如前)

独 迦嚩嚂 ka va laṃ 

偏 (如前已有)

嗅 苏(上)娜舍(二合) su dśa 

气 臭气之类誐驮 ga ndha 

名闻 耶舍 ya śa 

臭 纳誐驮 du ga ndha 

香 素誐驮 su ga ndha 

舌 (如前)

饥 素睹乞史娜又纥数驮 stu kṣi da ‧kṣu dha 

饱 阿舍拏 a śa ṇa 

吃 地娜又蒲喏娜 dhi da ‧pū ja da 

饮 比缚 pi va 

嚼 析喇嚩 ca rva 

啖 阿萨驮诃 a śa da ha 

味 罗娑 ra sa 

羹 么叻瑟姹 mṛ ṣṭa 

啖 佉驮耶 kha da ya 

瘿 讫㗚舍 kri śa 

肥 母吒吒 mo ṭṭa 



乐 素佉 su kha 

苦 纳佉 duḥ kha 

始 阿怛多 a 

终 阿娜比 a da pi 

甜 么度啰 ma dhu ra 

苦 底讫多(二合) ti kta 

辛 迦柱迦 ka ṭu ka 

嫌 乳遇(上)钵多 ju gu pta 

酢 阿铭攞 a me la 



静 舍底 śa nti 

渴 涅哩(二合)始 dṛ śi 

身 迦(去)(引)野 kā ya 

酌 捺喇地 da rdhi 

斟 折吒补迦 ca ṭa pū ka 

触 萨婆罗奢(二合) sva rśa 

着 攞输 la śu 

封 母捺罗(亦印也) mu dra 

持 驮[口*(款-欠+余)]又驮罗 dha re ‧dha raḥ 

堀 涅苏达弥 ni rsu da mi 

打 比嶶(而上反) pi 

驱使 揭刺么迦罗 ka rmma ka ra 

执 旨么[款-欠+余]罗诃 vi ma le ra ha 

研 设始 śa śi 

破 薜陀又朅拏 bhi dha ‧ka ṇa 

缚 畔陀 va ndha 

牢 颖施也又涅鞞达你 ye śya ‧ni rbi dha ni 

押 比始 pi śi 

推 你瑟迦悉多 di ṣi ka sta 

移 散柘罗 saṃ cā ra 

打碎 畔阇 va rja 

击 跛罗诃你 pra ha di 

吹 布啰以 pu ra yi 

杀 钵啰拏底 pra ṇa ti 

打 贺曩 ha na 

烧 诺贺 da ha 

煮 跛者抳 pa ca ṇi 

破 (前已有之)

断 吒捺娜你底 ṭa da na ni ti 

施设 钵罗驮曩比也帝 pra da na pya ta 

缚 满驮又缚诃 va ndha ‧va ha 

放 弭里又誐车底 mṛ ‧ga cha ti 

痛 戍攞 śu la 

灭 尾娜舍 vi da śa 

可 阿缚悉衍 a va syaṃ 

助 娑诃也 sa ha ya 

修造 喻驲曩 yu ji na 

护 跛攞 pa la 

世 路迦 ru ka 

快 素悌 su dhe 

暖 乌瑟拏(二合) u ṣña 

寒 世多 śe ta 

势 嗢诃可又捺沙诃 u ha ha ‧da ṣa ha 

力 么攞 va la 

弱 纳喇么罗 du ra va la 

热 驲嚩啰 jva la 



熟 钵讫缚 pa kṣa 

痒 迦拏姹(二合)迦 ka ṇṭa ka 

病 弭也(引)地 myā dhi 

差 萨者(二合)悉底(二合) sta sti 

疮 瑟车 ṣi 

养 跛里嚩罗 pa ri pā ra 

务 迦罗抳 ka ra ṇi 

坐 妹(无背反)舍又你沙你也 mai śa ‧ni ṣa dya 

起 乌怛他(二合) u tta 

卧 势耶 śe ya 

敬 麌噜 gu ru 

合掌 建舍诺佶指 kaṃ śa da kṣi 

合十指 沙禅里 ṣa jaṃ ri 

驰 喏嚩 ja va 

随 努揭哆 nu ga ta 

行 萨怛么又阿柘啰 sa ta ma ‧a ca ra 

走 驮(引)嚩 dhā va 

住 底瑟吒(二合)又悉地哆 ti ṣṭa ‧sthi ta 

礼 末捺南又末你弟(古言和南) va da naṃ va nde 

得 钵罗钵多 pra pta 

德 麌囔 gu ṇa 

立 乌设啰(二合)掣 u śra cche 



位 阿掣 a cche 

催 始佉览 śi ghraṃ 

策 野曩(亦乘也) ya na 

取 疑叨讫囔 gṛ hṇa 

往 夜底 ya ti 

遣 散毕礼史哆 saṃ pre ṣi ta 

能 设枳也 śa kya 

去 誐车又誐哆 ga ccha ‧ga ta 

来 阿誐车又阿誐哆 a ga ccha ‧a ga ta 

问 钵哩(二合)车茗 pṛ cha me 

相向 毗目佉 vi mu kha 

亲 于也补多赐 bhū ta si 

等 素者 su ca 

对面 阿毗目地 a vi mu ddhi 

何处去 计拏罗誐车栖 ke ṇa ra ga cha se 

彼去 怛栖誐车铭 ta se ga cha me 

流 窣噜哆 sro ta 

散 尾钵啰枳喇曩 vi pra kra na 

落 跛底哆 pa ti ta 

浮 钵攞嚩 pra va 

此 翳贺又翳难又翳哆 e ha ‧e naṃ ‧e ta 

处 萨他多 sa tha ta 

方 泥舍又素你厥数 de śa ‧su ni kṣu 

名 娜么 na ma 

行 萨迦罗 ska ra 

积 句吒 ku ṭa 

[日*下] 阿你始 a di śi 

归 舍罗曩 śa ra ṇaṃ 

逆 誐诃舍噜 ga ha śa ru 

顺 阿都路么 a tu lo ma 

国 尾沙野 vi ṣa ya 

急 始竭蓝 śi ghraṃ 

缓 尾娑悌(引) vi sa dhe 

如 跛他(去)又也你 pa tha ‧ya ni 

聚 散伽哆 suṃ gha ta 

散 (前已有)

灭 (前有之)

乏 戍多 śu ta 

息 尾戍么 vi śu ma 

东 布㗚嚩 pu rva 

内 毗也捺哆览 vya da traṃ 

外 嚩?喇驮 va hi rdha 

无始 阿努婆嚩底 a nu bha va ti 

初 阿你 a di 

南 捺乞史(二合)拏 da kṣa ṇa 

西 跛室制么 pa śve ma 

北 乌多罗 u tta ra 

上 乌波罗又嗢?喇驮缚 u pa ra ‧u lo ra ddha 

下 系瑟姹(二合)么 he ṣṭa ma 

中 宁?也 ne dhya ya 

间 阿娜(重)罗 a dda ra 

宽 尾悉底(二合)㗚拏(二合) vi sti rṇa 

窄 糁但质多 sa nta ci tta 

广 尾布罗 vi pu ra 

普 娑末捺哆 sa ma nta ta 

远 弩罗 dū ra 

近 萨铭波又阿萨你泥 sa me pa ‧a sa ni ne 

深 俨毗罗玉?也 ga mbhī ra gu hya 

到 糁钵罗(二合)(引)波多(二合) saṃ prā pta 

不到 那三(去)钵罗(二合)波多 na saṃ prā pta 

步 跛娜 pa da 

未到 那怛(引)缚三(去)钵罗波多 na tā va saṃ pra pta 

上马 阿湿缚(二合)乌迦罗 a śva ū ka ra 

下马 阿湿缚(二合)乌娜(引) a śva u dā ra 

入 钵罗(二合)尾舍 pra vi śa 

出 你迦罗 ni kka ra 

送 钵礼沙也 pa re ṣa ya 

迎 钵啰底喻捺誐么曩 pra tyu da śa ma na 

唤 阿么怛罗曩 a ma tra na 

招 茗捺哆 me da ta 

追 阿羯㗚史哆 a ka rṣi ta 

心 指多 ci tta 

意 么那 ma na 

思 指底 ci tta 

现 素你刺么揽 su ni ra ma laṃ 

命 呼命也钵罗曩 pra na 

随 娑佉也 sa kha ya 

记 萨没里(二合)底(亦念也) sa mṛ ti 

念 娑么(二合)啰 sma ra 

思 母喇佉 mu rkha 

智 日若曩 jñā na 

忘 尾娑么(二合)罗 vi sma ra 

知 惹你又云喏哆 ji ni ‧ja ta 

识 婆哩惹你 bha ri ja ni 

苦 诺佉 duḥ kha 

能知 曩喏娜底 na jñā ti 

极 素率[口*者*見] su sto 

何知 吉惹你 ki ja ni 

不知 那惹你 na ja ni 

贪 啰(引)誐 rā ga 

烦恼 吉[款-欠+余]舍 kle śa 

嗔 泥沙又噜瑟吒又讫罗驮 de ṣa ‧rū ṣṭa ‧kra dha 

痴 谟贺又怛叻瑟曩 mo ha ‧tṛ 

信 室唎你弟 śrī ddho 

受 壹瑟吒 i ṣṭa 

喜 那史吒(二合) na ṣṭa 

愧 末毗也曩 ma vya na 

吉 戍么 śu ma 

凶 戍婆 śu bha 

悲 跛哩泥嚩 pṛ de va 

恼 你尾[(薩-文+(立-一))/木]曩 ni vi ga na 

哀 噜娜曩 ru da na 

赌 瑟室也 

苦 努企哆 du khi ta 

乐 苏吉施罗 su khi śra 

忧 戍迦 śu ka 

嗔 迦史吒 ka ṣṭa 

怒 计陀 ke dha 

不善 阿迦里也曩又阿娑度 a ka rya na a sa dhu 

善 迦里也 ka rya 

好 主乞史 cu kṣi 

妙 曼乳 maṃ ju 

恶 尾噜又怒瑟吒 vi ru ‧du ṣṭa 

是 户底又婆缚底又翳嚩 hu ti ‧bha va ti ‧e va 

不是 那户底 na hu ti 

命 喏嚩 jva 

解脱 木底 mu kti 

暴恶 钵啰战拏 pra ca ṇḍa 

福 补哦曳 pū ṇye 

祸 比怛啰 pi tra 

如此 翳舍 e śa 

不如此 那翳舍 na e śa 

愿 嚩啰又钵罗抳 va ra ‧pra ṇi 

得 钵啰钵底 pra pa ti 

不得 阿钵罗钵底 a pra pa ti 

悭 母履衍 mu rye 

欲 剌者 ra ca 

须 钵啰(二合)庾(引)惹那 pra yo ja na 

聪明 波尼多 pa ṇi ta 

必 阿嚩罗悉也 a va ra sya 

睡 舍以哆 śa yi ta 

患 罗婆史吒(二合) ra bha ṣṭa 

畏 婆野又嚩地也 bha ya ‧va dhya 

惊 那罗(二合)娑 nra sa 

和合 尾也密室罗 vya mi śra 

唯独 迦缚里衍 ka va li yaṃ 

罪 播半憍末陀 pā pa kau ma rdha 

侄 梅土曩 mai ṇḍa na 

勤 尾唎也 vi rya 

[口*娕*頁] 阿(引)攞娑也 ā la sya 

法 达么 dha rmma 

恩 乌跛迦 u pa ka 

活 尔嚩 jva 

毒 尾沙 vi ṣa 

业 羯么 ka rmma 

作 羯[口*(款-欠+余)]曩 ka re na 

何作 计羯[口*(款-欠+余)] ke ka re 

所作事 羯唎尼也 ka ri ṇya 

传 散泥舍 saṃ de śa 

矜 迦噜抳也(亦悲也) ka ru ṇya 

爱 钵也 pṛ ya 

事 迦他 ka tha 

真 娑怛哩 sa tri 

妄 没哩沙 mṛ ṣa 

有 阿悉底 a sti 

无 那(引)悉地 nā sti 

常 你怛也 di tya 

无常 阿你怛也 a di tya 

尽 讫沙也 kṣa ya 

无著 曩攞日喏 na la jñā 

无耻 悉瑟吒播 si ṣṭa pa 

无惭 阿纥里 a hrī 

无愧 阿努波耶 a nu pya 



捡挍 誐吠史 ga ve ṣi 

求 么誐 ma ga 

我 么么 ma ma 

汝 怛嚩又悉怛缚又怛缚也 tva ‧si tva ‧tva yā 

委寄 毗输嚩娑你睹 vi śu va sa ni tu 

乞 毗厥数迦 bhi kṣu ka 

我许 么铭罗 ma me ra 

彼许 怛娑计(二合)罗 ta ske ra 

强 嚩攞 va ra 

劣 萨缚刺跛 sva la pa 

羸 纳喇嚩攞 du rva la 

自 阿波拏又阿怛么 a pa ṇa ‧a tma 

他人 波(引)罗么拏史也 pā ra ma nu ṣya 

数 誐抳多 ga ṇi ta 

算 比拏多 pi ṇa ta 

几 计底(丁以反) ke ti 

各各 萨嚩迦萨嚩迦 sva ka 

限 钵缚(二合)么(引)拏 pva mā ṇa 

最初 钵罗他门 pra tha muṃ 

尽 讫叉庾  kṣa yu 

全 阿罗驮(二合)(引) a rdvā 

欠 奥拏 o ṇa 

单 计攞嚩 ke la va 

双 瘦誐攞 yu ga ra 

一 翳迦 e ka 

二 那尾底 ni vi ti 

三 咥哩(二合)拏 tri ṇa 

四 折怛嚩(二合)哩 ca tva ri 

五 半者 paṃ ca 

六 杀瑟吒又杀吒哆 ṣa ṣṭa ‧ṣa ṭa ta 

七 飒钵多 sa pta 

八 阿史吒(二合) a ṣṭa 

九 那嚩 na va 

十 捺舍 da śa 

十一 翳迦捺舍 e ka da śa 

十二 娜缚(二合)捺舍 ddha da śa 

十三 那罗庾捺舍 na ra yu da śa 

十四 折睹罗(二合)捺舍 ca tra da śa 

十五 半者捺舍 paṃ ca da śa 

十六 数捺舍 ṣu da śa 

十七 飒钵多捺舍 sa pta da śa 

十八 阿史吒(二合)捺舍 a ṣṭa da śa 

十九 翳俱(引)拏尾舍 e ko ṇa vi śa 

二十 尾舍 vi śa 

廿一 翳迦(引)尾舍 e ka vi śa 

廿二 那缚(二合)尾舍 ddha vi śa 

廿三 怛罗(二合)庾(引)尾舍 tra yu vi śa 

廿四 折都栗尾(二合)舍 ca tṛ vi śa 

廿五 半者尾舍 paṃ ca vi śa 

廿六 稍尾舍 ṣa vi śa 

廿七 飒钵多尾舍 sa pta vi śa 

廿八 阿史吒尾舍 a ṣṭa vi śa 

廿九 翳罽拏那(四十二合)舍 e ke ṇa śa 

三十 咥哩(二合)舍 tri śa 

四十 者怛嚩(二合)哩舍 ca tva ri śa 

五十 波娜缚(二合)(引)舍 pa ndha śa 

六十 [((雪-雨+├)/一)*ㄆ]瑟耻(二合) ṣa ṣṭi 

七十 飒钵多底 sa pta ti 

八十 阿势底 a ṣe ti 

九十 那缚底或曩缚底也 na va ti na va tya 

九十五 加半遮 ka paṃ ca 

一百 设底或设多或设帝 śa ti śa ta śa te 

一千 娑贺娑罗 sa ha sra 

十万 攞乞史(二合)亿也 ra kṣi 

一万 跛么你又钵罗陛娜 pa ma ni ‧pra bhe na 

千万 句胝 ku ṭi 

八千 么瑟吒娑诃萨罗 ma ṣṭa sa ha sra 

八万四千 折睹罗(四)阿始底(八十)娑诃萨罗(千) ca to ra a ṣi ti sa ha sra 

十九千 曩嚩(九)始底(十)娑诃萨罗(千) na va ṣi ti sa ha sra 

十二百 捺嚩(二合)那舍舍多(一千二百也) dvā da śa śa ta 

二万 娜嚩尾舍底娜娑诃萨罗 na va vi śa ti na sa ha sra 

八十千 么瑟吒娑诃萨罗 ma ṣṭa sa ha sra 

四八四 折睹室者睹 ca tu śca tu 

三八四 咥哩柘睹 tri ca tu 

八万四千 析睹罗悉底娑诃萨罗 ca tu ra ṣi ti sa ha sra 

三七 咥哩飒钵多 tri sa pta 

福 本胝 pu ṇya 

功德 麌曩 gu ṇa 

富 伊湿嚩(二合)啰 i śva ra 

贫 娜哩捺罗(二合) da ri dra 

多 缚户你 va hu ni 

少 阿腊么 a la ma 

分 贺(引)誐 hā ga 

秤 捺睹攞 da tu la 

两 波罗 pi ra 

肘 贺萨多 ha sta 

斛 句贺 ku ha 

斤 钵罗(二合)萨他 pra stha 

升 加嚩制又钵啰萨他 ka va ce ‧pra stha 

重 誐噜 ga ru 

轻 攞户又攞具 la hu ‧la ghu 

斗 阿颇迦 ā pha ka 

买 吉里(二合)野 kri ya 

卖 尾吉哩(二合)耶 vi kri ya 

与 娜你耶 da dya 

与你 那嚩底 da va ti 

与你 泥徒 de do 

与我 泥茗 de me 

取 [口*(款-欠+余)]娜又疑叻讫曩 ra da ‧gṛ hṇa 

得 罗嚩驮(二合)又婆嚩都又驮婆吠又钵罗补迦 ra vda ‧bha va tu ‧dha bha ve ‧pra pū ka 

失 那史也吒 da ṣya ṭa 

货 妹攞钵哆 mai la pta 

夺 贺啰 ha ra 

贼 制啰 ce ra 

盗 布始多 pu ṣi ta 

雇 勃叻哆迦 bhṛ ta ka 

财 阿㗚他 a rtha 

物 缚萨睹(二合)(亦方也) va sto 

绢 钵吒 pa ṭṭa 

白叠 却波(引)萨 ka rpā sa 

布 网誐 ma ṅga 

布 他者拏 tha ca ṇa 

丝 钵吒苏睹 pa ṭṭa su tu 

锦 指怛啰(二合) ci tra 

绣 素指迦喇么 su ci ka rmma 

绫 钵吒(二合)(上)誐 pa ṭṭa ga 

绵 迦指 ka ci 

裁 迦毕比哆 ka pi pi ta 

衣 缚娑怛啰(二合) va sa tra 

针 苏指 su ci 

缝 徙缚(引)尾 sai va bi 

宝 啰怛那(二合) ra tna 

金 素(引)嚩哩拏 su va rṇa 

银 噜比也 ru pya 

铜 多(引)么啰(二合) tā mra 

鍮石 里底(丁以反) ri ti 

金铁 总名路贺 ro ha 

铁 阿野娑 a ya sa 

宾铁 比拏 pi ṇa 

真珠 目迦底(二合) mu kti 

颇梨 萨颇置迦 spha ṭi ka 

琉璃 吠努(尼古反)璃野 vai ṇu ri ya 

金刚 缚日罗(二合) va jra 

金铁 寗曩(引)罗 ne nā ra 

贝钱 劫缚(二合)拏 kva ṇa 

钱 波拏 pa ṇa 

将去 宁那 ne na 

将来 阿(引)你 sā di 

几价 计底慕攞 ke ti mu la 

贱 三(去)么啰誐(二合) sa ma rgha 

贵 么贺么(上)誐 ma hā ma ga 

食 阿(引)贺罗 ā ha ra 

饮 薄羯多 pa ka ta 

羹 带么泥 te va ṇe 

饮 播曩迦 pa na ka 

酒 苏罗又昧娜也 su ra ‧me dya 

油 帝攞 te la 

饼 满拏 ma ṇḍa 

粥 辟尔 mi ni 

臛 捺罗嚩 dra va 

盐 路拏 lo ṇa 

盐 罗嚩拏 la va ṇa 

美 没叻瑟吒 mṛ ṣṭa 

苏 伽里(二合)多 ghṛ ta 

酪 娜地 da dhi 

蜜 度么 dhu ma 

栗 毕哩孕遇 pṛ yaṃ gu 

醋 主讫迦 cu ki ka 

米 照(引)攞 co la 

乳 吉史罗 kṣi ra 

米 怛怒(尼古反)罗 ta nu ra 

面 迦抳迦 ka ṇi ka 

面 阿(引)吒 ā ṭa 

喜团 攞睹迦 la tu ka 

大麦 耶缚 ya va 

小麦 遇度么 gu dhu ma 

小豆 母誐 mu ga 

豆 么史(引) ma ṣī 

大豆 矩攞他 ku la tha 

浆 建旨迦 ka ci ka 

稻 舍(引)理 śā ri 

菜 舍(引)佉么 śā ka ma 

萝卜 亩罗 mu ra 

菲 蘖哩惹曩 gṛ ja na 

亲 罗他(引) rthā 

怨 娑讷噜 śa tro 

童 矩么罗 ku ma ra 

女人 悉咥哩 strī 

童女 矩么哩 ku ma ri 

丈夫 布噜沙 pu rū ṣa 

阉人 舍拏 śa ṇa 

妇女 么?理 ma hla 

阉 捺本娑迦 da pūṃ ska 

小儿 娜(引)啰迦 nā ra ka 

女子 娜(引)哩迦 nā ri ka 

母 莽多(引) ma tā 

父 比多(引) mi tā 

祖 比多(引)么贺 pi ttā ma hā 

儿 补怛罗(二合) pū ttra 

女 底?多 kti ta 

兄弟 婆啰(二合)(引)多 bhra ta 

姊妹 缚疑你婆 va gi ni bha 

善友 贺里也曩蜜怛罗 ha rya na mi ttra 

夫 婆多(引)啰 bha tā ra 

妇 婆哩野(二合) bha rya 

妇 婆(引)庾 bhā yu 

族 矩啰 ku ra 

眷属 跛你嚩罗 pa ni va ra 

姓 刹怛啰 kṣa tra 

名 曩(引)么 nā ma 

商 缚抳喏 va ṇi ja 

同伴 萨贺(引)耶 sa hā ya 

友 密怛罗 mi ttra 

众会 钵喇沙地 pra ṣa dhi 

婚 尾缚(引)贺 vi vā ha 

媒 怒底 ḍa ti 

女夫 惹么(引)怛罗(二合) ja mā tra 

奴 娜(引)娑 dā sa 

婢 娜(引)枲 dā si 

师 乌波(引)你也(二合)(和上也) u pā dya 

弟 始史 śi ṣi 

主 娑缚(引)㗚多 svā rta 

客 阿萨睹 a sa tu 

贵 么诃喇伽 ma hā ra ga 

贱 娑么喇伽 sa ma rgha 

平安 俱舍罗(亦善也) ku śa ra 

安稳 讫始(二合)么 kṣi ma 

吉 萨缚(二合)悉底 sva sti 

王 罗(引)惹 rā ja 

臣 跛怛哩 ma tri 

达官 阿(引)莽底也 ā ma tya 

大王 么贺罗(引)惹 ma hā rā ja 

最大 么贺 ma hā 

达官 三(去)么多(去) sa ma ta 

第二 三(去)满多(重) sa ma nta 

太子 庾誐罗(引)惹 yu ga rā ja 

长者 疑叻贺钵底 gṛ ha pa ti 

舍人 满怛[口*(款-欠+余)] ma nta re 

主 波底 ma ti 

贱 注啰 cu ra 

将军 细曩波底军主也 se na pa ti 

兵众 迦怛缚(引)缚罗 ka tvā va ra 

百姓 路(引)迦 lo ka 

吠舍 吠舍也 vai śa ya 

村邑 誐啰(二合)么 gra ma 

戍陀 戍捺罗 śu dra 

宰官 泥誐么 de ga ma 

使 度多 dhu ta 

大臣 么底也 ma tya 

官司 罗(引)惹矩罗 rā ja ku ra 

战 庾怛遮(二合) yu tva 

胜 你啰尔(二合)多 ji rji ta 

退 宁嚩栗多(二合) ne va rtta 

寺 尾贺(引)啰 vi hā ra 

家 阿缚舍 a va śa 

天庙 泥缚矩罗 de va ku ra 

出家 波吠(引)你野 pa vai dya 

俗人 誐啰娑他 ga ra sa tha 

医师 吠你也(二合) ve dya 

读 泥娑 de sa 

教 设娑怛罗(三合) śa stra 

书 补萨多(二合)迦 pu sta ka 

句 跛娜 pa bha 

经 苏怛罗 su da 

义 阿啰他(二合) a rtha 

纸 迦迦里 ka ka ri 

字 阿乞史(二合)啰 a kṣi ra 

墨 么史 ma ṣi 

笔 迦罗忙(半奇) ka ra ma 

孝 乌播迦罗 u pa ka ra 

奉事 钵罗么曩迦里也 pra ma na ka ri ya 

侍 述路迦 śo ka 

尽 只怛罗 ci tra 

书疏 [款-欠+余]迦 re ka 

写 理弃多 li khi ta 

教 始乞史(二合)尾 śi kṣi vi 

学 始乞史(二合)多 śi kṣi ta 

怀孕 誐陛㗚尼(二合) ga bhe rṇi 

生 㘃多 ja ta 

三生 咥哩若底 tri ja ti 

婉 嚩(引)罗 vā ra 

老 嚩拏又惹啰 va ṇa ‧ja ra 

病 弭也(二合)地 mya dhi 

差 娑缚悉底(二合) sva sti 

死 母娜 mu da 

年 缚哩史(二合) va rṣi 

年 萨嚩縒罗 sva sa ra 

月 莽(引)娑又战捺罗 mā sa ca ndra 

白分 戍迦攞(白)博乞史(二合)(分) śu ka la pa kṣi 

黑分 讫里(二合)史拏(二合)博乞史(分) ku ṣña pa kṣi 

正月 祖怛罗 cu tra 

二月 吠舍(引)佉 ve śā kha 

三月 际史吒(二合) je ṣṭa 

四月 阿沙(引)荼 a ṣā ḍha 

五月 室罗(二合)缚拏 śra va ṇa 

六月 跋捺罗(二合)婆娜 bha ndra va da 

七月 阿湿嚩(二合) a śva 

八月 迦㗚底(二合)迦 ka rtti ka 

九月 么啰誐始罗 ma ra ga śi ra 

十月 布史(引) pū ṣi 

十一月 娑誐又么佉 sa ga ma kha 

十二月 颇攞遇抳 pha la gu ṇi 

春 疑哩沙 gṛ ṣa 

春正二月 缚娑多 va sa nta 

三四月 讫哩(二合)史么(二合) kṛ ṣma 

秋 舍啰致 śa ra ṭi 

夏五六月 缚哩沙啰(引)怛罗(二合) va ri ṣa rā tra 

七八月

冬九十月 ?么多 hi ma ta 

十一十二月 始始罗 śi śi ra 

日 你嚩沙昼也 di va aḥ 

刹那 揭沙曩 kṣa na 

食前 布罗缚(二合)贺拏 pu rva ha ṇa 

午时 么驮也(二合)贺拏(二合) ma dhya hṇa 

日西已后 沙野(引)贺拏 ṣa yā ha ṇa 

时 迦(去)攞 kā ra 

节 哩睹 ri tu 

今日 多缚你也 tva nya 

日 你嚩 di va 

昨 系尔 he ni 

今 阿尔 a di 

明 戍以 śu yi 

明日 涅务作那底曳 ni mu ca kna tye 

后分 钵室旨半他么 pa ści paṃ thma 

后日 波罗戍以 pra śu yi 

旦 钵罗(二合)捺哩(二合)沙 pra dṛ ṣa 

暮 尾迦攞又哆吒 vi ka la ‧ta ṭa 

昼 你嚩娑 di va saḥ 

夜 啰(引)怛哩 rā tri 

中夜 末地也啰怛哩 ma śya ra ttri 

久 指罗 ci ra 

灾难 比拏嚩 pi ṇa va 

新 曩缚 na va 

旧 布罗嚩(二合)又补啰曩 pu rva ‧pū ra na 

今 阿户拏又阿你也 a hu ṇa ‧a dya 

今 三(去)钵啰(二合)娜 saṃ pra da 

城 曩誐啰 na ga ra 

村 誐啰(二合)么 gra ma 

封 步(引)迦底(二合) bhū kti 

宅 誐啰 ga ra 

宫 补罗 pū ra 

门 娜缚(二合)哩 ddha ri 

林 嚩泥 va ne 

园 乌你也(二合)(引)曩又阿罗么(亦蒙也) u dya na a ra ma 

道 钵娜他(二合)又末喇誐 pa ntha ‧ma rga 

桥 细睹 se tu 

船 夜曩波怛上 ya na pa tra 

马车 啰他 rtha 

车 舍迦他 śa ka tha 

舆 庾誐 yu ga 

床 佉吒 kha ṭa 

座 阿(引)萨曩 ā sa na 

井 矩波 ku pa 

世界 路迦驮(引)睹 ru ka dhā tu 

地 钵里(二合)体尾又托史么 pṛ thi vi 

地 步(入)弭 bhu mi 

天神 泥缚多 de va ta 

天宫 泥缚补罗 de va pū ra 

虚空 阿迦(引)舍 a kā śa 

日 阿(引)你底也(二合) ā di tya 

日 苏哩也(二合)又婆萨迦 su rya ‧bha ska 

月 [火*釆](引)弭

寒 (前已有之)

热 (前已有之)

月 战捺啰(二合) ca ndra 

宿 诺察怛罗 na kṣa tra 

灯 你播 di pa 

星 曩(引)啰迦 nā ra ka 

阴 车也 cha ya 

阳 阿路迦 a ru ka 

月蚀 战捺啰(二合)誐罗贺 ca bhdra ga ra ha 

云 铭伽 me gha 

风 婆庾 va yu 

雨 缚罗底又缚纥沙底 va ra ti ‧va kṣa ti 

雪 系么 ke ma 

霜 睹沙(引)罗 tu ṣā ra 

露 波噜(二合)沙拏(二合) prū ṣka 

霞 怛(引)亩噜拏 tā mu ru ṇa 

虹 印捺罗驮努 i bhdra dha ṇu 

霓 萨嚩拏哆 ṇa ta 

电 尾你庾(二合) vi dyu 

雷 誐罗惹(二合)哆 ga rja ta 

霹雳 尾女(而住反)缚吒(重) vi myu va ṭṭa 

阳炎 么(引)哩制庾 mā ri ce yu 

尘 度哩 dhṛ 

尘 曪惹 ra ja 

光明 缚婆娑 va bha sa 

闇 阿吐迦(引)罗 a dhu kā ra 

水 波(引)抳 pā ṇi 

水 乌娜迦 u da ka 

冰 睹女(而柱反) tu myu 

化 你㗚咩哆 ni rme ta 

沫 比(去)拏 pi ṇa 

聚 迷里 me ri 

散 尾钵罗枳喇曩 vi pra ki ra na 

泡 设那没那 śa na vu na 

流水 缚拏播(引)泥 va ṇa pā ṇi 

流 卒噜哆 srā ta 

泉 曩尾又若啰 na vi ja ra 

浊 迦沙 ka ṣa 

渠 钵罗拏罗 pra ṇa ra 

泉水 彦驮缚波抳 ga ndha va pā nī 

清水 钵罗三(去)曩波(引)抳 pra sa na pā nī 

浊 攞抳怛跛抳 la ṇi ta pā nī 

沙 缚噜迦 va ru ka 

泥 迦罗那(二合)么 ka rna ma 

海 三(去)母捺罗(二合)娑誐罗 sa mu dra sa ga ra 

池 布沙迦(二合)罗你又娑罗曩 pu ṣka ra ni sra na 

火 阿拟你(二合) a gni 

烟 度么 dhu ma 

灰 婆萨么 bha sma 

焰 阿㗚制(二合) a rca 

炭 阿(引)拟啰 ā gi ra 

树 没哩(二合)乞沙(二合) vṛ kṣa 

华 补逝波 pu ṣpa 

果 颇罗 pha ra 

根 母攞 mu la 

叶 钵怛罗 pa ttra 

枝 舍佉 śa kha 

皮 缚攞迦(二合)攞 va lka la 

蕊 计舍罗 ke sa ra 

岭 始佉罗 śi kha ra 

草 誐娑 gha sa 

子 尾惹 vi ja 

山 播啰嚩(二合)多 pa rva ta 

山 拟哩 gi ri 

野 娜缚又阿吒尾 da va ‧a ṭa vi 

峰 矩 ku 

石 世攞 se la 

土 半素 paṃ su 

鸟 博乞史(二合)抳 pa kṣi ṇi 

翅 博乞史(二合) pa kṣi 

翅翎 博乞沙(二合)跛怛啰 pa kṣi pa ta ra 

尾 补㗚体(二合) pu rthi 

熟 播(引)迦 pā ka 

生 阿(引)么 ā ma 

趣 迦也六趣也 ka ya 

畜生 波戍又咥哩也遇庾你 pa śu ‧tri ya gu yu ni 

象 萨悉体多(二合)又誐惹 sa sthi ta ‧ga ja 

牛 陛例(二合)娜 bhre da 

特牛 誐么 ga ma 

?牛 誐尾 ga bi 

水牛 么?沙 ma hi ṣa 

骆驼 乌瑟吒罗 u ṣṭra 

驴 誐啰娜又誐罗 ga ra da ‧ga ra 

羖羊 啰他(二合)誐攞 rtha ga ra 

白羊 谜沙 me ṣa 

羖羊 缚迦攞 va ka ra 

猪 苏迦攞 su ka ra 

狗 俱俱啰 ku ku ra 

骡 吠娑啰 vai sa ra 

鹿 [止/疑]㗚 gṛ ga 

马 阿湿缚 a śva 

草马 缚拏尾 va ṇa bi 

乘 夜曩 ya na 

中国 么驮也泥舍 ma dhya de śa 

边地 钵啰(二合)底也(二合)底迦 pra tya ti ka 

边地人 宜例车 pre cha 

处处 萨他泥 stha ne 

汉国 支那泥舍 cī na de śa 

天竺国 ?怒(上)泥舍 i ndu de śa 

波斯 波(引)啰悉 pā ra si 

突厥 睹噜娑迦又誐曩 trū sa ka ga na 

胡 苏哩 su lī 

罽宾 劫比舍也 ka rpi śa ya 

吠火 睹佉罗 tu kha ra 

龟兹 俱支曩 ku cī na 

于阗 矫(引)㗚多(二合)曩 ko rtta na 

吐蕃 仆吒 bhu ṭa 

昆仑 你波(引)多(重)攞 ji pā tta la 

高丽 亩俱理 mu ku ri 

乌长 乌你也曩 u dya na 

摩伽陀国 摩誐娜尾沙野 ma ga da bi ṣa ya 

王舍 啰惹讫哩(二合)? rā ja kṛ hi 

舍卫 室啰(二合)缚悉地(二合) śra va sthi 

迦毗罗城 迦尾攞缚娑多(二合) ka bi la va sta 

迦闪弭 迦闪弭啰 ka śa mi ra 

京师 矩亩娜曩 ku mu da na 

吴 播啰缚娜 pa ra va da 

蜀 阿弭里努 a mṛ du 

神 系缚哆 he va ta 

鬼 步多 bhu ta 

天女 泥缚迦你也 de va ka nya 

鬼 比舍旨 pi śa ci 

乾闼婆 彦达闼缚 ga ndha rva 

鸠槃荼 鸠满拏 ku mbha ṇa 

夜叉 药乞叉 ya kṣa 

罗刹 罗(引)察婆 rā kṣa 

阿修罗 阿素洛 a su ra 

富单那 布单那 pū ta ya 

迦吒富单那 迦吒布单那 ka ṭa pū 

紧那罗

摩睺罗伽 摩护罗誐 ma ho ra ga 

迦娄罗 [(薩-文+(立-一))/木]噜拏 ga ru ṇa 

仙 哩始 ri ṣi 

兽 没里(二合)誐 mṛ ga 

师子 枲伽 sī gha 

虎 弭也(二合)竭啰 vya ka ra 

鹿 舍么攞 śa ma la 

狼 噜贺 ru ha 

豺 哩乞沙(二合) ri kṣa 

狗 指怛罗(二合) ci tra 

兔 始始迦 ṣi ṣi ka 

鼠 母蔗迦 mu ṣa ka 

凶狼 曩矩攞 na ku ra 

麝 迦萨吐(二合)啰 ka stu ra 

犀 佉作(上) kha ca 

獐 贺哩拏 ha ri ṇa 

猴 么迦罗 ma ka ra 

猫 指吒罗 ci ṭa ra 

熊 缚啰贺 va ra ha 

獭 乌捺罗(二合) u dra 

狐 惹帽迦 ja ma ṅka 

龙 曩誐 na ga 

鹅 贺捺娑(二合) ha dsa 

鸭 阿腻 a di 

龟 俱罗么(二合) ku rma 

蛤 戍吉底 śu kti 

螺 舍佉 śa ṅkha 

鳖 迦啰娑(二合)波 ka rca pa 

鱼 么娑 ma sa 

蛭 惹噜迦 ja ru ka 

虾蟆 曼榒(尼曲反)迦 ma jo ka 

蟹 迦罗迦(二合)吒 ka rka ṭa 

金翅鸟 [(薩-文+(立-一))/木]噜拏(前已有之) ga ru ṇa 

凤 尔缚尔缚也 jvā ya 

鹰 播(引)野细 pā ra sa 

雀 折微迦 ca bi ka 

蝙辐 折罗么折微迦 ca ra ma ca bi ka 

鸱 伊理迦又阿梨耶 i ri ka ‧a rya 

鸽 播(引)罗缚多 pā ra va ta 

鸡 矩罗俱(二合)吒 ku kku ṭa 

燕 么罗他(二合)伊 ma rta i 

鹊 迦啰(引)伊 ka rā i 

乌 迦迦(去)(引)迦 ka kā ka 

鹳 滞(引)矩 tye ku 

鹤 噜喏 ru ja 

孔雀 么庾啰 ma yu ra 

雉 底底罗 ti ti ra 

鸳鸯 折迦罗娑迦 ca ka ra ska 

雁鸥 俱噜闼(上) kro dha 

鹦鹉 戍迦 śu ka 

虫 钵啰(二合)拏 pra ṇa 

蛇 萨跛 sa pa 

蝎 没里(二合)室制迦 mṛ śve ka 

蝇 么乞史(二合) ma kṣi 

蜂 么乞史(二合)迦 ma kṣi ka 

蝉 质罗(重) ci rra 

虻 娜娜娑 da da sa 

蜘蛛 句里也 ko rya 

鼠 妇佉罗 

萤火 佉你曳(二合)多迦 kha nye ta ka 

蚯蚓 噜弭苏折迦 ru mi su ca ka 

蝼蛄 榒(尼曲反)沙 jo ṣa 

蜣螂 讫里(二合)瑟拏(二合)娑婆罗么苏折迦 kṛ ṣka sa bhu ra ma su ca ka 

蚁子 比辟里迦 pi pṛ ka 

几 里乞史(二合) ri kṣi 

虱 庾舍 yu śa 

蚤 比数迦 pi ṣu ka 

壁虱 满戍拏 maṃ śu ṇa 

枣 悉止 si ci 

树 没力讫沙 mṛ kṣa 

杏 阿(引)舍你矩 ā śa ni ku 

桃 阿(引)噜 ā ru 

李 尾啰细曩 bi ra se na 

梨 吒那娑 ṭa na sa 

柰 比㘑缚多 pre va ta 

石榴 娜捻(你屈反)么 da di ma 

白杨 阿(引)[(雪-雨+匕)*ㄆ]拏缚(二合) ā ṣña va 

青桐 怛里(二合)跛哩抳(二合) tri pa rṇi 

胡桃 阿乞弭(二合)啰 a kmi ra 

柳 制多沙 ce ta ṣa 

黄桐 波吒攞 pa ṭa ra 

柿 底孕睹娑 tyaṃ tu sa 

松 止拏 ci ṇa 

柏 钵那么迦 pa na ma ka 

槐 罗瑟吒(二合) ra ṣṭa 

苦栋 溺缚 dhaḥ va 

枇杷 睹怛婆(二合)那(引)毗 tu tbha nā bi 

莲 钵纳么 pa dma 

藕 摩哩拏(引)攞 ma ri ṇā la 

荆 建折迦 kaṃ ca ka 

药 毗[(雪-雨+匕)*ㄆ]社 bhai ṣa jya 

蒲桃 捺罗(二合)乞史 dra kṣi 

芥 止毗拏 ci bi ṇa 

菱 舍哩(二合)虎吒迦 śṛ ho ṭa ka 

甘? 壹乞刍(二合) i kṣu 

乌麻 底攞 ti la 

麻 傍(上)誐 va ṅga 

蔓菁 遇遇噜 gu gu ru 

葵 素袜者罗 su va ca ra 

苦菜 迦者麻(引)指 ka ca mā ci 

菰 啰曀 ra e 

苜蓿 萨止(二合)萨多(二合) svi sta 

冬菰 禁满拏 ki ma ṇa 

葱 波攞拏 pa la ṇa 

蒜 攞戍曩 la śu na 

药 (前已有之)

大黄 钵纳么(二合)者哩 pa dma ca ri 

天门冬 舍多(引)缚哩 śa tā va ri 

黄精 乞施(二合)啰迦(去)罽微 kṣi ra kā ke bi 

地黄 辟多波者 pi ta pa ca 

昌蒲 缚者 va ca 

[卄/暑]蓣 瞢誐缚㗚腻(二合) ma ṅga va rṇi 

菊 捺罗(二合)缚拏 dra va ṇa 

甘草 么度野瑟置 ma dhu ya ṣṭi 

牛膝 阿波么啰誐(二合) a pa ma rga 

蒺藜 矫乞[卄/(雪-雨+(雪-雨))](二合)啰 kā kṣu ra 

枸杞 乌背娜么 u pai da ma 

升麻 讫里(二合)瑟拏(二合) kṛ ṣña 

[木*(尤-尢+升)] 没噜 vrū 

诃梨勒 贺唎怛系 hla ta ke 

毗醯勒 尾吠怛迦 bi ve ta ka 

庵摩勒 阿摩攞迦 a ma la ka 

姜 阿捺啰迦 a dra ka 

干姜 室哩(二合)誐吠啰 śrī ga ve ra 

胡[木*(尤-尢+升)] 摩哩者 mṛ ca 

毕钵 比钵理 pi pṛ 

香附子 母萨怛(二合)迦 mu sta ka 

菁蘘 波橎吒 pa pa ṭa 

酢草 只泥誐(二合)理 ci dga li 

缩砂蜜 素乞史(二合)谜啰 su kṣi me ra 

秦胶 怛啰耶么拏 tra ma ṇa 

沙磄 遇怒 gu nu 

戎盐 细驮满 se dha maṃ 

乌盐 讫里(二合)瑟拏(二合)攞缚拏 ku ṣṭa la va ṇa 

弓 驮怒沙 dha nu ṣa 

箭 剑(引)努 kā ṇu 

幡 波哆迦 pa ta ka 

射 乞施(二合)波 kṣi pa 

棑 颇曩 pha na 

太刀 竭誐 kha rga 

刀 阿庾驮 ā yu dha 

锥 阿啰 a ra 

刀子 㗚唎也(二合) ri rya 

镰 娜怛嚂 da traṃ 

槊 诳(上)多 

槊 幡舍 pa śa 

戟 怛力戍攞 tri śo la 

斫 嗔(上)驮 cchi nda 

旗 计都 kā tu 

伤 乞史多 kṣi ta 

囊 吠瑟致多 ve ṣṭi ta 

幢 驮缚(二合)若 ddha ja 

甲 三(去)曩(引)贺 sa nā ha 

旗纛 始誐 śi ga 

幢 计睹 ke tu 

鏾鉴 沙攞婆噜 ṣa la bha ru 

鞭 攞哆 la ta 

杖 攞矩吒 la ku ṭa 

轮 桾都又斫讫啰 ku ntu ‧ca kra 

棑 颇啰 pha ra 

[索-十+?] 沙诃茗舍 ṣa bha me śa 

越斧 跛罗戍 pa ra śu 

斧 矩蛇啰(重) ku ṭa rra 

纲 喏攞 ja la 

钩 鸯俱者 a ṅku śa 

绳 啰日乳 ra jju 

罥索 播(引)舍 pā śa 

铁枪 设萨怛啰(二合)计攞 śa sa tra ke la 

轮 斫羯啰(前已有之) ca kra 

枷 矩娜拏 ku da ṇa 

锁 你誐主 ni ga cu 

械 贺柅 ha ṇi 

胄 你佉缚(二合)多 ni khva ta 

铃 建迦抳 kaṃ ka ṇi 

窜 设羯底(二合) śa kti 

螺 (前已有之)

鼓 陛哩又云娜睹 bhe ri da tu 

鑺 迦柅怛啰(二合) ka ṇi tra 

锯 迦罗波怛罗 ka ra ma tra 

凿 宁贺你 ne ha ni 

器 婆(去)(引)惹 bhā ja 

盘 系攞 ka la 

碗 迦(去)(引)柱啰 kā ṭu ra 

杓 者柱 ca ṭu 

匙 迦攞(引)指迦 ka lā ci ka 

瓶 矩逻攞 ku ra la 

瓫 迦攞始 ka la śi 

大瓫 始攞 śi la 

瓫 矩盘 ku bhaṃ 

盆 拏攞 ṇa ra 

?罐 矩抳又云羯啰迦 ku ṇḍa ka ra ka 

齿木 娜哆家瑟姹 da ta ka ṣṭa 

釜 贺柅 ha ṇi 

铛 迦啰? ka ra hi 

钵 钵怛罗(二合) pa ttra 

舍 伽罗 gra 

酸枣 缚娜罗 va da ra 

墙 钵嚩(二合)迦罗 pra ka ra 

柱 毗底又云萨耽(二合)婆 bi ti sta mbha 

椽 迦里孕舍 ka ryaṃ śa 

梁 缚娜舍(二合) va dśa 

砌 啰缚曩 ra va na 

门 娜缚(引)啰 ddhā ra 

门扉 娜缚(二合)啰怛啰 ddha ra tra 

开 室啰底 śrū ti 

闭 印捺罗(二合)计攞迦 i bhdra ke la ka 

庭 阿疑誐曩 a gi ga na 

砖台 频吒 bhi ṇṭa 

锁 商羯罗又怛罗 śa ṅka ra ‧tra 

钥匙 闭疑(二合)怛罗 pgi tra 

基 弭拏 mi ṇa 

洋阶 栗体迦 rthi ka 

园 怛罗(二合)你也曩又云阿啰(引)么(前有之) tra dya na a ra ma 

佛堂 设怛缚(二合)矩里 śa tva ku ri 

经堂 达么矩理 dha rmma ku ri 

殿 ?驮矩吒(此云香殿台也舍义甬义台义) ga ndha ku ṭa 

浮图 素睹波 stu bha 

像 钵罗底么 pra ti mā 

塔 制怛里(二合) ce tṛ 

库 彦喏 gaṃ ja 

藏 句舍又比吒迦 ku śa ‧pi ṭa ka 

仓 句瑟耻 ku ṣṭi 

店 钵罗娑罗 pra sa ra 

市 贺吒 ha ṭa 

道场 菩提曼拏攞 vo ddhi ma ṇḍa la 

椻 曼乳沙 maṃ ju ṣa 

盖 跛怛攞 pa tra 

衣 至缚罗 cī va ra 

扇 萨迦捺嚩 ska da va 

阁 迦诃 ka ha 

驿 娑颇(二合)曩舍攞 spha na śa la 

衣 缚萨怛罗 va stra 

[彰-章+示] 矩罗睹 ku ra tu 

裤 怛参(二合)他耶 tsa ntha ya 

裈 者攞曩又云禁铭曩 ca la na ki me na 

腰带 跋捺罗 bha dra 

长被 舍(引)罗 śā ra 

裙 舍吒迦 śa ṭa ka 

瓶 迦罗迦 ka ra ka 

靴 迦缚史 ka va ṣi 

钏 迦知(上) ka ṭi 

袋 钵罗世缚 pra se va 

耳珰 迦啰拏(二合)缚㗚拏 ka rṇa va rṇa 

璎珞 诃蓝 ha raṃ 

卧具 世耶那萨喃 śe ya nā sa naṃ 

倚带 阿也钵吒 a ya pa ṭa 

宝 建始 kaṃ śi 

? 缚㗚拏 va rṇa 

鬘 么(引)攞 mā la 

冠 目矩吒 mu ku ṭa 

帷幔 叶摩尼

[厂@復] 波怒 pa nu 

箱 闭怛啰啰 me tra 

着 波哩贺也(二合) pa ri hya 

脱 砒(去)拏 pi ṇa 

置 闼尾 dha ti 

镜 阿娜喇舍 a da rśa 

盖 车怛罗(前有之) cchaḥ ttra 

[果/衣] 散缚㗚底哆 saṃ va rti ta 

盛 缚哩多又婆啰拏 va rta bha ra ṇa 

干 戍沙迦(二合) śu ṣka 

湿 阿捺啰(二合) a dra 

炙 怛吠(无背反) ta vai 

巢 阿罗野 a ra ya 

舍 疑叻诃 gṛ ha 

厅 跛舍攞 pa śa la 

窟 彦(引)婆 ga mbha 

孔 嗔(上)捺啰(二合) cchi bhdra 

厨 婆迦底(二合)舍理 bha kti śa li 

厕 缚折矩理 va ca ku ri 

楼阁 候么曩 ko ma na 

楼 迦么 ka ma 

帐舆 蒲莫迦 bu ma ka 

硙 焰怛啰(二合) yaṃ tra 

杖 野瑟征(二合) ya ṣṭi 

鞭 乞施(二合)波 kṣi ma 

瓦 迦波罗又云舍啰缚 ka ma ra śa ra va 

梯 始尼 ci ṇi 

机 庇柅 pi ṇi 

器 婆喏曩 bhā ja na 

拂 缚(引)罗弭也制曩 vā ra mya ce na 

旋历 没罗(二合)么 bra ma 

动 剑波底又云婆者罗 kaṃ pa ti ‧bha ca ra 

跳 波补攞 pa pu la 

屈 吠腻 ve di 

缠 波里尾瑟吒 pa ri bi ṣṭa 

申 钵啰(二合)娑疑 pra sa gi 

仰着 乌怛(引)曩 u ta na 

覆着 阿那 a na 

倒 波底多 pa ti ta 

破 婆誐 bha ga 

抛 车拏 cha ṇa 

厌 阿缚瑟吒(二合) a va ṣṭa 

飞 攞缚底又云佉誐者罗拏又云阿(引)迦舍誐么曩 la va ti kha ga ca ra ṇa ā ka śa ga ma na 

洗 萨那(二合)(引)多 snā ta 

濯 钵啰讫沙门史 pra kṣa muṃ ṣi 

浮 波晒(二合)缚 pṣe va 

晒 素沙拏 su ṣña 

涤钵 钵啰揭沙抳也 pra ka ṣa ṇi ya 

钻 波赞 pa caṃ 

剌 占(上)波 caṃ pa 

坚 娑罗 sa ra 

脆 讫陵(二合)(上)多 kṛ nta 

杂 阿(引)计㗚拏(二合) ā ke rṇa 

乐 尾[□@長]步底又云马瑳缚 vi bhu ti ma ca va 

悭 路婆 lo bha 

懊恼 指多(去)疵拏 ci tta pi ṇa 

须臾 乞沙(二合)拏刹那也 kṣa na 

涌 奥曩(重)贺 o nna ha 

波 乌怛么(二合) u tma 

沸 迦姹多 ka ṭa ta 

左 缚(引)么 vā ma 

右 娜乞史(二合)拏(亦南也) na kṣi ṇa 

前 阿誐啰(二合)多 a gra ta 

后 娜比吒(二合)多 da pṭa ta 

漂 跛柅宁娜 pa nī ne da 

溺 跛柅贺啰 pa nī ha ra 

险隘 尾沙么 bi ṣa ma 

赞 阿拏钵罗(二合)舍娜娑(二合) a ṇa pra śa dsa 

詈 誐(引)理 gā ri 

轻毁 波哩步多 pa ri bhu ta 

为去 舍那迦 śa na ka 

戏 波哩贺沙也(二合) pa ri ha ṣya 

抃 吠娜哩 ve da ri 

长 滞(他制反)瑟吒(二合) jye ṣṭa 

幼 羯知沙 ka ṭi ṣa 

兄 滞瑟吒(二合)婆罗(二合)多 jye ṣṭa tra bhra ta 

弟 迦怛么婆啰多 ka tma bhra ta 

叔伯二名 比怛[款-欠+余](二合) pi tre 

伯 滞(准上)瑟姹(二合)比怛[款-欠+余](二合) jye ṣṭa pi tre 

叔 迦知比怛[款-欠+余] ka ṭi pi tre 

祖母 比多么? pi ta ma hi 

外祖母 么多么? ma ta ma hi 

阿嫂 滞(去)瑟姹(二合)波罗(二合)尔 jye ṣṭa bhra ni 

弟妇 迦知婆罗(二合)尔 ka ṭi bhra ni 

甥 多誐泥也 ta ga ne ya 

翁 比咥哩也 pi tri ya 

舅 么睹攞 ma tu la 

梵语杂名(终)

唐梵文字

唐梵文字一卷

  夫欲[辦-力+歹]识两国言音者。须是师资相乘。或是西国人亦须晓解悉昙童梵汉之语者。或是博学君子欲得作学汉梵之语者。悉昙文字五天音旨不出此途傅大瑜伽教千岁阿阇梨方傅流通此地并是中天音韵最密要文字出自声明论本。但有学唐梵之语者。得此为首。余语皆通。梵汉两本同学习者。细用其心。一二年间即堪翻译两国言音字义同美。夫欲翻译持念习瑜伽行者。先令精冻此文梵汉双译梵字汉字汉识梵言。梵呼汉字者或多或并有二合三合或单或䨱但看字母音韵具在别卷声韵两段理令诸家有元之教乃各题名目下量汉字智者鉴详傅于后代。

  傅五部瑜伽持念教北平八力子全真集

  唐梵文字

  ci na  唐 bra hma  梵

  dvai  两 bi ṣa yaṃ  国

  va ca nāṃ  言 sva ra  音

  le khā  文 a kṣa ra  字

  e ka  一 bi dha ra ccha  卷

  sva rga  天 pṛ thi bi  地

  sū rya  日 ca ndra  月

  cchā yā  阴 ā ta paḥ  阳

  pa ri pū rṇu  圆 a de śa  矩

  di vā aḥ  昼 rā ttri  夜

  ā lo kaḥ  明 a ndha ka raḥ  闇

  de va ga rja ti  雷 bi myu  电

  vā yu  风 va rṣa  雨

  tā ra ka  星 sro ta  流

  me gha  云 bi da ni ta  散

  ya ti  往 ga ta  来

  ā i śa  去 ra i gṛ hṇa  取

  pū rva  东 pa śvi ma  西

  da kṣi ṇa  南 u tta ra  北

  u pa ra  上 he ṣṭa  下

  pa ra sma ra  相 pra ti va ddha  辅

  svā mi  君 ma ntri  臣

  dā sa  仆 di bī ra  使

  ma ha rgha  贵 sa ma rgha  贱

  ku mā ra  童 va la ((vā la u bhra ?)) 竖

  ni ya ta  刊 śā nta  定

  pa ri va rtta  品 dra vya  物

  a bhi ṣe ka  策 sthi ta  立

  na ga ra  州 svā mi  主

  sa ra sva ti  辨 śi kṣā ca  教

  ni ti  礼 le khaḥ  书

  svā pi ta  置 u ru ((?)) 设

  sa hāṃ ga ((?)) 卫 ni ga ma  府

  pi tā  父 mā tā  母

  jye ṣṭa bhrā ta  兄 ka nya sā bhrā ta  弟

  śo ka  孝 a rtha  让

  vṛ ha ta  弘 pra sā da  抚

  bhā ghi nī ya  甥 sa ra  舅

  pṛ tha k  异 pa ri dhe ṣi  邻

  jye ṣṭa  伯 pi tṛ ya  叔

  e ka sthā  同 me la  聚

  pra ṇa ma  奉 kā ri  事

  mi tra  友 ma kṣa  朋

  vi nī  不 ā vṛ ta  怿

  da ri dra  贪 a dra vya  窭

  pa rva ta  山 aṃ ga ṇa  庭

  u cchra pi ta  轩 ccha ttra  盖

  śu ci  净 a ṭa vī  野

  pu ṣpa  华 sta mbha  柱

  pu ṣṭa  美 sā mā pta  景

  sa ha sra  千 śa ra da  秋

  ku śa la  嘉 saṃ cā ra  传

  pra bhe da  万 pu ra ṇa  古

  pu ru ṣa  男 strī  女

  pra tyā ga ma na  迎 vi va ha  嫁

  ha kkā ra  唤 jī vi taṃ  命

  ni mi tta  招 ā ka rṣa  追

  kri ṇa  买 vi krī ṇa  卖

  ha ṭṭa  市 pra sā ra  店

  ni kka la  出 pra vi śa  入

  gṛ hī  俗 ka ra ṇī ya  缁

  saṃ vya va ha ra  交 ja va  驰

  va ṇi ja  商 bi krī ṇā  货

  pra sā di ka  妍 du rva rṇu  丑

  va la va huḥ  强 du rva la  羸

  pū rva  先 pra sā da  蒙

  sto ka  少 pho va ni  赠

  a dya  今 pra ti pū ja  酬

  gu ru  重 ho va ṇa ((?)) 遗

  e ka  一 śrū ta  闻

  śi lā  砥 śai la  砺

  pu na  再 saṃ jñā  想

  ga rha ṇa  藏 nī ti  规

  sai ra va  谨 śa rī ra  身

  pa rdhva  节 du rbhi kṣā  俭

  vi ga tā  离 i ha  此

  a ta  面 ko  谁

  ni ṣṭa  降 va ra  希

  vi rū pa  恶 ni rnṛ ta  灭

  sa rva kā la  常 gu ru śra ddhā  敦

  pu ṇya  福 sva sthi ta  绥

  pī ṭa  祸 ya thā  如

  pra ti śa vda  响 pra dyu tta ra  应

  ku śa la  善 ya thā  若

  ccha ya  影 a nu pa ((?)) 随

  ci tra ka rmma  图 nā ma  名

  mu ktā  璀 śre ṣṭa mu sa la  㻮

  ku ṭa  积 saṃ skā ra  行

  gu ṇa ja  藏 śa ddhā la  蕤

  ta thā  如 gu ru  钦

  bi daḥ  睿 pra jñā  哲

  ya thā  犹 va ḍi ta  里

  śa vda  声 ā ra  锥

  ya tkiṃ ci  咸 ma hā  京

  gau ra va  遵 gu ṇa  德

  ka ccha pa  龟 u dghā ṭa  启

  de va ta  神 śa stā  师

  vyā khyā naṃ  讲 pa tha  道

  śa stra  论 maṃ ju  妙

  ā spho ṭa  激 dyo ta  扬

  bya va hā ra  理 a rtha  致

  a kṣa ra  文 ā sthā yi  参

  u pu ra pa ra  叠 ta la si  席

  pra jñā  聪 a ti krā ntā  过

  dṛ ṣṭā  阅 ca tvā ra  肆

  saṃ pu ra ((?)) 玉 ra ca na  砌

  mre ra  推 bha dra  贤

  pā ṣa ṇa  石 vā ha  渠

  bha ga ((?)) 让 a na ti kra ma  次

  vi cā ra  捡 pra tya kṣa  验

  ho ti  是 a nya thā  非

  pra vi ja ya  提 sa ma  撕

  mū rkha  愚 jñā na  智

  kā ka li  指 pa ti ta  落

  pra va  㴟 pu ṣpa  花

  śo ka  诗 ni ṣpa nna  成

  pi ḍa  公 ma ryā dā  含

  su rā ga  翠 ka lā ma  笔

  a  na  不 a ccha  停

  ro ma  毫 pa da  句

  ni ru pa tra va  宁 pa ri va rtta  易

  a kṣa ra  字 a bhi prā ya  意

  saṃ ke ta  在 ri ja  忠

  spra ṣṭa  有 pra ti ṣe dha  弗

  a pi  尚 mi thyā  邪

  pro sā ka ((?)) 媚 ke va la  独

  pra vi ve ka  畅 ga mbhī ra  幽

  sa tva  情 a va na ta  偏

  ā ka rṣa  抽 pra śni ka  雅

  ci nta  思 ku śa la  善

  sa ya ho ((?)) 戒 ke ṭṭa ((?)) 成

  ja na  仁 na dya  纵

  ci tta  心 ma  匪

  bhā ja na  器 bhā ga  寸

  ci hna  标 mā  勿

  jñā gu psā ((?)) 嫌 kha rkha ṭa  固

  du ṣka ra  难 saṃ ma nta  周

  saṃ pa nna  备 sa pta  七

  kra ma  步 va k  辞

  dū ra  远 trī ṇi  三

  saṃ kṣe pa  略 du ra va bo dha ti  玄

  gu hya  秘 tu lya  冲

  śra ddhā  信 sthi ta  在

  ja na  人 a bhi pra saṃ na  诚

  nā ta va o ((?)) 未 sra va ti  沦

  pa ti ta  堕 ka tva vā ra  兵

  śa stra  戎 se tu  偃

  śu la  戟 yo dha  武

  kṣa trī ya  帝 a ge ta bhū ((?)) 腾

  jye ti  辉 ri dvi ((?)) 通

  ra thya  衢 dhā va  走

  sthā na śā la  驿 gra ntha  结

  kṣu ṇṇa va rmma  陌 pa ri ve ṣṭa  萦

  dhva ja  旗 na va  九

  na dya  江 ha kṣa ((?)) 跃

  pa kṣa  羽 ca tvā ra  四

  sa mu dra  海 da rśa ya  星

  te ja nāṃ  威 tāṃ mra  铜

  gṛ ha vaṃ ga  梁 cchi tṛ  截

  pra pā ta  险 kha ṅga  剑

  dha va la gha ra  阁 pra yo ja na  要

  ṭā va jya ((?)) 机 bha lla  将

  a va ska nda  谋 vi dha vī  [(宋-木+?)/(冗-几+力)]

  vi nā śa  败 a nta  临

  ddha nddha  敌 ka dā ci  虑

  pa ra ma  征 ja ya  胜

  ka ṅja  怀 ma hā  大

  bha ya  惧 da dā mi  锥

  sva ṇpa  劣 mā  莫

  pa ri bha va  欺 ma tsya  鱼

  vi ta rka  丽 ke va la  并

  kra ma  进 krau ṅca  鹤

  pha lga na pa kṣa  翼 yu ga la  双

  u ta ya ti  飞 ru kta  赤

  ci nta  心 jā la  罔

  ka va ṭa  诈 pī ta laṃ  黄

  u dbhe da  泉 aṃ gu ṣṭa  损

  pra tye ka  期 a di  元

  pra tha ma  首 tu ṣṭa  忻

  u tsā ha  效 dā ya  赏

  sthā naṃ  职 a nu tna ta  靡

  vi ci ki tsā  疑 vā hu  肢

  ū rū  肱 ya tna  竭

  dṛ ḍha  操 sa kha ya  佐

  pa ri cā ra ka  弼 de va  天

  so pā nāṃ  基 svā mi  君

  ma ntrī  臣 gau ra va  道

  a ca śa  合 a dha kā  宜

  ra ma ṇi  保 maṃ trī  神

  da e ta o  姿 ca ṇa kā ta lā ra ((?)) 米

  a ṭṭa ka ṇi ka  面 i dha ra  柴

  aṃ ga ra  炭 pu cya  养

  jā ta  生 ho ta  是

  ā śṛ ta  托 ghṛ ta  苏

  tai la  油 ṣa ṇi  石

  mā kṣi ka  蜜 la va ṇa  盐

  śu kta  醋 tī va lā  羹

  dra va  臛 ma ṇḍa  饼

  pha la  果 mo da ya  喜

  la tu ka  团 gu ḍa  糖

  i kṣu  蔗 ā svā da  啖

  ca rva  嚼 sā dra rka  姜

  tu mbhu ru pha la  椒 ra rthī  芥

  pi ṇḍa la  末 pa ca  煮

  pa kka  熟 a nu mā na  斟

  da rvi u tto la  酌 gau  恭

  ra va  谨 a pe kṣa  敬

  dha ra  持 phe la ((?)) 盘

  pā tra  盂 sṝ ti sa na  着

  sa kā ra  着 phe ḍa  却

  ve śa  坐 a ghi la  小

  kha ṭṭa  床 gra nthi  返

  va ndha  沽 va stra  衣

  ko ṇa  角 bhuṃ ja  餐

  sa ma pta  萝 saṃ cā ra  迁

  sthā na  位 da nta  齿

  kā ṣṭa  木 kaṃ ka da  梳

  dho va  濯 gā va  牛

  śa kṛ gī  冀 pra le pa  涂

  puṃ cchi da  拭 śo ca  洗

  pra kṣa li ta  条 ka lā ci  匙

  ca ṅṭu  [木*(夕-、+?)] ko ṣṭi ka  仓

  gaṃ ja  库 ra ndha na śa la  厨

  śa la ma ṇḍa pi  厅 ṭha va su kha  安

  saṃ ca ya  堵 sthā lī  釜

  ka ṭṭa ha  罐 ṭu ri ((?)) 刀

  a dā trāṃ ((?)) 枪 gha ṭa  盆

  ku dbha  瓮 ku ṭā rī  斧

  śū rpa  箕 ra jju  绳

  va ra traṃ  素 a ti kra ma  违

  vi lo ma  拒 rā ja śā sa na  敕

  e ke ka  条 ra ja ku la  官

  a dhi ka ra ṇa  司 gra ha  执

  ba ndha  縳 pa ri mā la  养

  śa rī ra  身 ja nī hi  知

  ma nda  患 sa hā ya  逐

  śā nti  静 va na  林

  ta nu  薄 gra ma na  专

  ca ryā  崇 sva bhū mi  社

  pra bhū ta  多 saṃ pra ṣa  遣

  e ta  斯 sī va na  村

  la gna  着 va sa nta  春

  ha la  耕 vā vi  种

  va vaḥ  植 ā he ṭā  [田*支]

  kṣe tra  亩 sa mā ra  营

  kṛ ṣi  农 u dghā ṭa  决

  pu ṣka ra ṇī  油 a va tā ra  降

  va rbha ((?)) 泽 ha la  梨

  ma thi  攚 dā na  施

  śya ma ddhā ((?)) 功 sā la sya  懒

  ka tvā vā ra  夫 sū ryo da ya  晨

  śa ya ti  霖 u myu kta  勒

  sa tyu ru ṣa  土 rā trī  霄

  u di ta  兴 ma strā ka  鞭

  la ku ṭa  伏 śa ka śa  东

  yu ga  舆 kha ra  驴

  bhā ra  驮 a śva  马

  yā na  乘 pha la  排

  śa kti  槊 dha nu ṣi  弓

  kā ṇḍa  箭 śa tru  逆

  a ḍa lo ma  顺 bha ga  分寸

  dhyā nya  稻 ti la  麻

  sa sya  豆 go dhū ma  麦

  śa la ka  筹 mā va  量

  da śa ā pha ka  斛 pra stha  升

  ga ṇa nta  数 ga ṇa na  计

  ga ṇi ta  算 bha ṅga  布

  pa ṭṭa  绢 ri stā ha kta ((?)) 尺

  ha sta  肘 sthi ya ((?)) 手

  bhṛ ta ka  雇 ā rgha  价

  ā śra ya  依 vi da sti  度

  pra tya ya  凭 sū traṃ ((?)) 缕

  sū cī  针 sū traṃ  綖

  ka gha  裁 sī va  缝

  vī thī  街 gī ti  吟

  bī dhi ra ccha  巷 nā da  吼

  ru ṣṭa  嗔 ha si ta  㗛

  ma ṅga lya  吉 a ma ṅga lya  凶

  cchi nda  绝 śi kha ra  岭

  na va  新 aṃ ku ra  芝

  ā kā śa  碧  空

  pī ḍa  危 kuṃ ja  峦

  pu rā ṇa  旧 ke sa ra  蕊

  ku su dbha va rṇa  江 u dghā ḍa  鲜

  va ddha na  带 pa thya  宜

  ā ka rṣa  攀 bha gga  折

  sā ma nya  共 ā sa rbha  鄙

  kṣe traṃ  田 gha ra  家

  pī tā ma hā  翁 ā rā ma  园

  ri ṣi  仙 vṛ kṣa  树

  mṛ ga  鹿 u dyā na  苑

  rā ja  王 ko ṭṭa  城

  gṛ ha  舍 ṭā ṅga  梨

  syāṃ  之 vi ṣa ya  国

  ka ṇpa  劫 a nu mā na  比

  ca lla ni  罗 ko ṭṭa ((?)) 城

  pa ri va rtta  回 a va lo ka  观

  prī ti  恋 a nya  别

  pa kā ra  报 ā kaṃ kṣa  望

  pra sā da  恩 jā ta  生

  ku kku ṭa  鸡 śi kha ra  峰

  a nta rvā na  隐 a sthi ka  骨

  nā ga  龙 cchi dra  穴

  a dṛ śya  潜 saṃ sthā na  形

  dhyā na  禅 na dī  河

  pā nī yaṃ  水 ga mbhī ra  浚

  śī la  戒 gi ri mū rva  巘

  sai la  岩 sva ccha  清

  ku vja  俯 ka ru ṇa  悲

  ra ja  尘 sī mā  [田/分]

  mai trī  慈 pa tā ka  和

  sa dā  求 ka mpa  振

  pra jñā  惠 ū lka  炬

  dī rgha  长 pra bha  荣

  a ḍa la gna  扶 sī ma sa nvi  关

  ṣa ṭ  六 ga ti  趣

  u dghā ḍa  开 dhe phi ta ((?)) 围

  da śa  十 a ndha kā ra  冥

  a pa na ya  袪 bhe ta  除

  śī ta jva ra  虐 bi ṣa  毒

  ha sta na kṣa tra  轸 kṣa nti  忍

  kṛ ṣña  黔 śa pa  [?*(艮-日+口)]

  ga ndha  虚 kū ṭi  堂

  vyū ha  严 pra ti mā  像

  le kha  书 li kha  写

  śre ṣṭa  尊 sū tra  经

  bu ddha  佛 dha rmma  法

  sthā na  处 sā rya ((?)) 位

  saṃ gha  僧佉 gau ra va  道

  jva la  明 ta tkā la  当

  pra kra ma  修 vya va sthā  轨

  śa ka ṭa pa tha  辙 pho kka  至

  ni rvā ṇa  涅  槃

  na ga ra  城 kā ṣa ya  袈

   裟 ka ra ka  瓶

  prā tra  钵 śa ya na  卧

  a sa na  贝 va stra  衣

  pa rhya ṇa  裳 prā ṇa ka  虫

  mū ṣa ka  鼠 tra sta  恐

  ca rva ti  却 dhau va na  院

  so ṣa ṇa  洒 pra sā ra  舒

  bi ka sa  张 va rṇa ka mva la  [翟*毛]

   毹 pṛ ṅga  绫

  ci tra  锦 sū ci ka rmma  绣

  sa va rṇu  铿 śa vya  锵

  la jja  耻 nā sti  无

  ju gu psā  嫌 ka sto rī  麝

  dhū ma  香 sto tra  赞

  sta vā di  咏 gā yi  歌

  tū ri  管 nṛ tya  舞

  bhe ri  鼓 su gho ṣa ka  笙

  vī na  篁 śi kṣa  学

  pa ṇḍi nya  问 vi pu la  博

  jū ta  弄 vra hma  梵

  sva ra  音 ccho ṭi ka  弹

  ji hva  舌 si ddhāṃ  悉

   昙 ma ra  莫

  bi sma ra  忌 pra ṇi dhā na  愿

  e ta  慈 la bha  利

  pra sve da  润 sa ma nta  普

  u ṇḍka ((?)) 洽 nā sti  无

  sī mā  强 ta vā  旦

  a ṅga  题 a ṣṭa  八

  śa ta  百 a nya  余

  sa ma nā  皆 ni pu ṇa  审

  pra tya ve kṣa  详 kṣa ṇi ka  聊

  śa rī ra pra kā śaḥ  申 śi kṣā  学

  bhā ṣa  语 i ccha  欲

  ya śa  [馬*虫] le kha  天

  li khaḥ  章 he tu  因

  ka rmma  业 bi pā ka pra tyu vā ca  报

  ā śṛ ta  托 pra ti bi mba  形

  mā tu  母 ga rbha  腹

  a  无 bi dyā  明

  pra bha ((?)) 发 saṃ ((?)) 行

  sva rā ((?)) 试 syāṃ  之

  vi hā na ((?)) 起 kta śau lā ((?)) 催

  nā ma  名 rū pa  色

  e vaṃ  是 a sti  有

  ṣa ḍa  六 ya ta na  处

  ga ti  奚 u dghā ḍa  开

  dṛ ṣṭa  见 jā ta  生

  vya kta  虽 tu ṣṭa  喜

  vṛ ddha  老 mṛ ta  死

  ni va rtta  还 ru da na  哀

  u dve ga  忧 ka ru ṇi  悲

  pū rva a nā di  始 ga ta  去

  duḥ kha  苦 kle śa  恼

  a nta  终 sa va ṭa sa tvā  回

  ta thā  如 ga ta  来

  ma hā  大 ā rya  圣

  ti kka la  出 dṛ ṣṭa  见

  e ki kā  布 vi ṣa yaṃ  国

  pa ri va rtta  转 maṃ ju  好

  dha rmma  为 ca kra  轮

  a ti  极 e ta tū  斯

  sa ma  沈 juṃ jji  溺

  a na ti  始 na cya  从

  mṛ ga  鹿 u dyā nāṃ  苑

  ku śa na ga ra  俱  尸

   那 u tta ra  北

  maṃ ṣṭa  所 pra kā  演

  vra hma  梵 (a )kṣa ra  文

  ṣya  数 nā sti  无

  da ti dra  穷 a ti  极

  da śa  十 da śa  舍

  stā te  为 śa ta  百

  da śa  十 śa ta  百

  ca bhdra  曰 sa ha sra  千

  da śa  十 sa ha sra  千

  stā te  为 a ti kra  万

  da śa  拾 a yu ta  万

  ca bhdra  曰 la kṣa  亿

  da śa  十 a ti ta la kṣa  亿

  a ti  为 sa ma ptā  京

  ko ṭi  兆 sa rva  诸

  bho dvo  反 pra ti  载

  dha rmma  法 sa mu dra  海

  pā  波 ra ṇa  澜

  i ccha  欲 a dya  令

  sa rva  一  切

  bha lā  离 duḥ kha  苦

  ra ṇa  皆 ṭha ya  安

  ma ntra  真言 sā tva  密

  su a rya  教 tye gu  遇

  syāṃ  之 gaṃ bhī ra  甚

  ā sti  希 ma  有

  śra ddha  信 bu ddha  佛

  pu tra  子 ci tu kā rmma  京

  vi dā nāṃ  授 ta jñā lā  当

  bhū ri  观 pra bhā  发

  bo dhi  菩  提

  ā phi pra  意 pra ti śa  入

  ṣi hi  灌 ca vaṃ  顶

  da bhā su  坛 va stu  依

  śre ṣṭa  尊 la i śa  取

  ca na cṛ  则 si ddhi  悉

   地 ca śā  能

  ṭhaṃ ya  于 bhū rī  想

  śre ṣṭa  尊 sa rva  遍

  dhā tu  照 dī da nā  镜

  dṛ ṣṭa  现 vī ṣa ya  水

  dṛ ma  云 ni ya  甚

  pe gha  深 śaṃ bhī  密

  gṛṃ bhi  藏 dha rmma  法

  pa thā  道 rā ja  王

  svā mi  君 sṛ mi da  严

  ja ya  胜 va jra  金刚

  bha ya  身 svā  青

  tṛṃ  不 kaṃ tpa  动

  jñā na  去 daṃ ṣṭra  牙

  pra bhā  发 jā ta  生

  va sa nta  春 ta thā  如

  de va ga rja na  雷 nā da  吼

  va jra  金刚 ma ṇi  宝

  sa ā rya  教 tye saṃ ca  溥

  mai trī  慈 su va  奘

  ra ṇaṃ  劝 ta thā  如

  ga ta  来 a bhi ṣiṃ ca  灌

  u sñī ṣa  顶 jñā na  去

  a gni  火 ma sa na  珠

  a va na  明 dha rmma  法

  ttā ya  性 va jra  金刚

  bhū ri  观 śi kṣā  察

  jñā na  智 ma stu  母

  ti ṣṭa  起 ca tu  四

  rga dya  量 ci ttā  心

  sa va ra  转 ci kra  轮

  ca pra  能 pe rga dya  久

  ka rmma  羯磨 ma hā  大

  jva la  明 la tva  克

  si dvī  成 pra śa  众

  pha la [sū ] 果 ra tta  乐

  sa va ttā  周 du ra va dhe  玄

  dhā maḥ  英 ma jja  随

  sma ra  念 a du  具

  ā sa na  成 ni ṣpa nā  海

  sa ma  会 dra maṃ  曼

  ḍho  荼 ā rya  圣

  va tā  者 ma hā  大

  sū rya  日 ca tvā ra  四

  bu ddhā  佛 dhe

 波

  lla  砢 da śa  十

  ṣa ṭ  六 bo dhi  菩

  sa tva  萨 dā kā  内

  pa mā  外 ra ve  供

  va su dya  养 ca tu  四

  kā ṣa  摄 pho ṣa  自

  la bha  利 sā rya  圣

  bu ddha  佛 bha dra  贤

  sā rya  圣 bha dra  贤

  ka ṇpa  劫 ja na  人

  mai trī  慈 ma mi  我

  mi ra  已 tra ya  三

  ka rmma  业 taḥ yaṃ  救

  tā na  世 ā cā rya  阇

   梨 e kā śrā ma  传

  dha rmma  法 tyāṃ  方

  śru vi  便 bhū ta  真

  tṛ  不 na ca  思

  ni tti  议 pa pra  重

  ja ta  悲 caḥ  作

  ra kṣa  谟 mo  穆

  khā  佉 ma hā  大

  śi kṣa  师 mo  最

  śāṃ  胜 ya ga  瑜

   伽 ṣṭaṃ na  持

  jva la  明 stu  制

  pa ti  底 ā śra  依

  ya di  于 ma hā  大

  śi kṣa  教 maṃ  曼

  ṇḍa  荼 sa tvā  密

  u rgha ṭ  启 stā te  为

  pho ta  利 yo jī  末

  vya va  世 stā na  轨

  ca ni  议 sa ra sva ti ni ti stu ḍa  宗

  ṣa va  赞 sta vā di  咏

  sa rva  诸 ā rya  圣

  sāṃ  近 ma sa  历

  tri ṇi  三 bha dra  贤

  tu ma  次 dhi ṣṭa  修

  da śa vi  拾 sā rya  圣

  pra ma  欢 di ta  喜

  vi  离 ma la  垢

  pra bha ka ri  发 pa cha śa  光

  jva la  明 dīṃ  成

  ā rvi  焰 sma (bhī ) 惠

  duḥ  难 ja ya  胜

  a cī kha  现 mu kha  前

  pū ra ṅga ma  达 u dghā ta  行

  a  不 ca ra  动

  sā dhu  善 ma hu  惠

  ma ti  法 śrā tā  云

  kra ma  次 sa mya k  正

  su  妙 bu ddha  觉

  ta thā  如 ga tā ya  来

  ḍhi stu  称 ma hā  大

  ti mi  应 ṣa ya  镜

  tri mi  三 dhā tu  界

  śaṃ me  最 śre ṣṭa  尊

  da śa vi  十 tyāṃ  方

  maḥ  莫 saṃ ma sa  并

  sa dhi vaṃ  拥 e vaṃ  是

  sa mu bha va  化 ja ttā  方

  ja tta ta tta  生 pa drā  于

  i ha  此 sa ma pta  境

  va lo  号 ca ndra  月

  mu ṇi  牟尼 nā da  吼

  va ha ra  李 kṛ la mu tu  推

  ā rya  圣 na dya kā  从

  ṭa tā ma  何 gau ra va  道

  ta ga ta  来 ta ṅga  总

  na ṣṭa na  持 stā to te  为

  kā ṭhā  迳 ā  依

  tyo  教 yo ya  奉

  sthā ya  行 kkā  至

  cī tna  心 u sñī ṣa  顶

  stu te  礼

  ga ṇa na e ka sa ha sra e ka śa ta śa ti da śa vi ā ṣṭa kṣa ra 

  师传五部瑜伽教北平吉详子全真记

  e ka (一)dvī i (二)tri ṇi (三)ca tvā ri (四)pa ce (五)cha (六)sa pta (七)a ṣṭa (八)na va (九)da śa (十)pu ṣyā (十一)ma gha (十二)vi śā (廿)śa tā (百)sa hā srā (千)ra kṣa (万)rpa gu ṇa (正月)ce tra (二月)dhe śa ka (三月)ji ṣṭa (四月)

梵语千字文

梵语千字文(并序附刻)

三藏法师义净撰

为欲向西国人作学语样仍各注中梵音下题汉字其无字者以音正之并是当途要字但学得此则余语皆通不同者旧千字文若兼悉昙章读梵本一两年间即堪翻译矣。

梵语千字文旧刻序(附凡例五则)

锦囊玉函曾藏宝册矣。梵语千字文斯其目也。曩哲传言义净三藏之所撰也。然旧籍之中援文才存全书久隐。昔在东武偶摸一本而出败笥蠹简之余未能全矣。顷年游洛幸得众本禅余考订粗复正策夐博达梵国之异闻大洗荡圣经之滞疑袭重秘惜独展眉矣。顾其撰者之训人泛爱之所及而吾焉廋哉于是强翻函囊从事雕镂云时享保丁未之春建寅之望瑜伽乘沙门寂明书于洛东侨居。

凡例

一此书一名梵唐千字文安然录载云慈觉大师之请来今探数本参互考定而未无谬也披览君子幸得好本再质正之。

一梵唐对俪音韵赊切或不得正考之众本而无可据则置而不改纵有经轨明文而不据彼削此其意可知耳。

一诸本有异遽难决者间点示之揭之冠首又傍附国字力惠幼学耳。

一和州法隆寺藏中天贝叶二片。般若心经及尊胜陀罗尼也。末出悉昙十四音。今此中梵字形容彼贝叶而与当世书家之迹互滥难辨随世焉耳。如彼贝叶齿音第二作ḍha 形。唇音第二作pha 形者忽示难范故不取之如舌音第二作ṭa 。喉音第二作tha 。第四作dha 及摩多中第四点作ḷ 。第七作e 别摩多作ṛ 者虽异例无滥自余少异披而可见焉。

一今此书也四字成句一齐押韵而数写数误文字出没布置错乱校之数帙而无可序矧其以唐对梵何详其趣纵使兴嗣次韵岂能并订二国之语意乎。

梵语千字文译注

天地日月。阴阳圆矩。昼夜明暗。雷电风雨。星流云散。来往去取。东西南北。上下相辅。皇臣仆吏。贵贱童竖。刊定品物。策立州主。辨教礼书。置设卫府。父母兄弟孝义弘抚甥舅异邻。伯叔同聚。奉事友明。矜爱贫窭。山庭蔽轩盖。净野标。华柱。美素竟千秋嘉声传万古(已上麌姥)。

男女迎嫁。唤命招追。卖买出入。俗务交驰。市店商货。妍丑强羸。先蒙少赠。今酬重遗。一闻砥砺。再想箴规。谨身节俭。离此而谁。终希恶灭。恒敦福绥。祸如响应。善若影随。图名璀璨。积行葳蕤。汝钦睿哲。犹囊里锥。咸京遵硕德。龟洛启神师。既能欢夕殒。何得苦朝饥(已上支脂)。

讲道论妙。激扬理致。文参叠席。聪过?肆。玉砌推贤。石渠让次。捡验是非。提撕愚智。纸落浮花。诗成含翠。笔不停毫。句宁易字。意存忠直。弗尚邪媚。独畅幽情。偏抽雅思。片淑求仁。君子匪器。才伎勿嫌。固难周备。七步沈辞远。三略玄英秘。铨衡信立人。诚哉未沦坠(已上置至)。

兵戎偃戟。武帝腾辉。通衢走驿。结陌萦旗。九江跃羽。四海呈威。铜梁截险。剑阁要机。好谋宣败。临敌虑微。胜怀大惧虽劣莫欺。鱼丽只进。鹤翼双飞。赤心罔诈。黄泉指期。元首欣效。赏职靡疑。股肱竭操。佐弼乾基。送使祇连伏。旋旌宿慎归。息静肩胸里战遂肥(已上微)。

饮食饭菜。盐酢羹[腕-夗+隹]。饼果喜团。糖蔗啖嚼。姜椒(胡椒)芥(白芥)芋。煮熟斟酌。恭敬持与。盘盂屏却。踞坐小床。返系衣角。餐罢迁位。齿木梳濯。牛粪涂拭。洗涤匙杓。仓库厨厅。储安釜镬。刀镰瓷瓮。斧箕绳索。违拒敕条。官司执缚。养身知患本。遂静栖林薄。专崇社多志。急遣斯封着(已上药铎)。

春耕种植。畎亩营农。决池降泽。犁耢施功。懒夫晨寐。勤士宵兴。鞭杖车舆。驴驮马乘。排槊弓箭。逆顺分崩。稻麻豆麦。课役年征。筹量斛数。计算斗升。绢布肘度。雇价依凭。丝缕箱筐。针綖裁缝。街吟巷吼。瞋笑吉凶。绝岭新芝碧。危峦旧蕊红。解带宜攀折。共鄙田家翁(已上东)。

给园仙树。鹿苑王城。薜舍梨国。劫比罗营。回顾恋别。报望恩生。鸡峰隐骨。龙穴潜形。禅河水浚。戒巘岩清。俯悲尘界。犹式遮听。慈幡永振。慧炬长荧。扶关六趣。开围十冥。祛除虐毒。轸忍黔灵。严仪像殿。写勘尊经。佛法处。僧念罪轻。位幸当修轨辙。毕至涅槃城(已上康耕)。

袈裟衣瓶钵卧具衣裳。厚被盛柜。单裙袋藏。虫鼠恐啮。浣晒舒张。氍毹绫锦。绣褥芳檐宇萧洒缓掉铿锵。有耻艾臭。无嫌麝香。赞咏歌管。博奕酒医。梵音弹舌。悉昙莫忘。愿兹利润。总洽无疆。且题八百。余皆审详。早须习奇说。始可向他乡。聊申学语样。岂欲耽文章(已上阳唐)。

初因业报。托形母胎。无明种子。造作根栽。识聚因起。名色相依。六处既剖。触支复推。受爱贪境。取有斯开。见生虽喜。老死还哀。忧悲始去。苦恼终来。如轮环之转。若箭之催。善居天苑。恶处煻煨。明可信。浩宁猜。四生频落泊。六趣几徘徊。眷言明智者。事可伤哉(已上灰胎)。

头目耳鼻。唇口牙咽。额项毛发。舌卷胸悬喉缺肩甲。臂腕相连。筋脉疮疥。指节纤骈。腰背乳助。肾勾牵。脐面胁。肠肚一边。屎尿充塞。臗[膫-(日/小)+(夸-大)][敲-高+(立/(可-一))]偏。皮肉骨髓。脓血周缘。髀腿?膝。胫腂脶胼。手足顽痹。恒流唾涎。呜呼臭秽体。奇哉人并怜。请知生有过莫向死王前(已上先仙)。

唐字千鬘圣语竟

梵语千字文译注

千文一书。题曰义净撰。识者非无疑。盖依全真唐梵文字而制之。托名净师者也。然有益于初学既已不少。伪也真也。何亦须言。故更附译注云尔。

安永癸巳初冬望日

沙弥敬光书

sva rga  娑嚩(二合)罗誐(二合) 天

pṛ thi bi  跛[跳-兆+里](二合)体(他以反)尾 地

su rya  素(引)哩也(二合) 日

ca bhdra  战达罗(二合) 月

cchā yā  縒(引)也(引) 阴

ā ta paḥ  阿(引)多(上)博 阳

pa ri pa ptā  波哩波吒 圆

a de śa  阿奈舍 矩

di va aḥ  你(宁以反)嚩索 昼

rā tri  啰(引)底哩(二合) 夜

ā lo kaḥ  阿(引)路脚 明

a ddha ka raḥ  阿怛迦洛 暗

de va ga rja ti  祢嚩蘖惹底(丁以反) 雷

bi myu  尾你庾(二合) 电

va yu  嚩庾 风

va rṣa  缚啰沙(二合) 雨

tā ra ka  哆(引)啰迦 星

sro ta  素路(二合)多 流

me gha  谜伽 云

vi da ni ta  尾娜你跢 散

ya ti  野底(丁以反) 往

a i śa  阿伊舍 来

ga ta  誐哆 去

ra i gṛ hṇa  攞伊(上)誐里(二合)诃娜(二合) 取

pu rva  布罗嚩(二合) 东

pa śve ma  波室制(二合)摩 西

da kṣa ṇa  诺乞叉(二合)拏 南

u tta ra  乌多(重)啰 北

u pa ra  邬跛罗 上

he ṣṭa  系瑟姹(重) 下

pa ra sma ra  跛罗娑摩(二合)罗 相

pra ti va ddha  钵罗(二合)底嚩驮 辅

de va pu ttra  祢嚩补怛罗(二合) 皇

ma tri  摩底哩(二合) 臣

dā sa  娜(引)娑 仆

di bī ra  你(宁以反)尾啰 吏

ma ha rgha  摩曷伽 贵

sa ma rgha  娑末罗伽 贱

ku mā ra  俱摩啰 童

va la tva  嚩攞多嚩 竖

ni ya ta  你野多 刊

śā nta  扇(引)多 定

pa ri va rtta  跛哩嚩罗跢 品

dra vya  捺罗(二合)尾也(二合) 物

a bhi ṣe ka  阿毗世迦 策

sthi ta  悉体(二合)多 立

ma hā na ga ra  摩诃曩誐罗 州

svā mi  娑缚(二合)弭 主

su ra sva ti  娑罗娑缚(二合)底(丁以反) 辨

śi kṣa ca  式乞叉左(上) 教

ni ti  你(引)底(丁以反) 礼

le khaḥ  隶佉(入) 书

svā pi taḥ  娑嚩(二合)(引)比多(入) 置

u ru  乌噜 设

sa phaṃ  娑泮(引) 衙

ni ga maḥ  你誐莫 府

pi tā  比哆(引) 父

ma tā  摩哆(引) 母

jye ṣṭa bhrā ta  臡瑟姹(二合)勃罗(二合)多 兄

ka nya sā bhrā ta  迦你也(二合)娑(引)勃罗(二合)(引)多 弟

śo ka  戍迦 孝

a rtha  遏他 义

vṛ ha t  物哩(二合)诃多(半音) 弘

pra sā da  钵罗(二合)娑(引)娜 抚

bhā gi ne ya  婆(引)拟寗也 甥

sā la  娑(引)攞 舅

pṛ tha k  跛哩(二合)诧迦(半音) 异

pa ri dhe ṣi  跛哩弟史 邻

jye ṣṭa tṛ pi  臡(准上)瑟姹(二合)怛罗比 伯

pi tṛ ya  比怛哩(二合)也 叔

e ka sthā  曀迦娑佗(上)(引) 同

me la  谜攞 聚

pra ṇa ma  钵罗(二合)拏(上)摩 奉

kā ra  迦(引)啰 事

mi ttra  弭(音泯)怛罗 友

pa kṣaḥ  博乞洒(二合)(入) 朋

ka ru ṇa  迦噜拏 矜

pri ya  必哩(二合)也 爱

da ri drā  娜哩捺罗(二合)(引) 贫

a dra vya  阿捺罗(二合)弭也(二合) 窭

pa rva ta  钵缚多 山

aṃ ga ṇa  盎(上)誐娜 庭

ma nda rā  曼拏啰(引) 蔽

u cchra pi ta  乌縒啰(二合)(引)比多 轩

cche ttra  璨怛啰(二合) 盖

śu ci  输(上)止 净

a ṭā vī  阿咜(上)味 野

ci hna  止(即以反)贺曩(二合)(引) 标

pu ṣpa  补涩波(二合) 华

sta mbha  娑担(二合)婆(入)(重呼) 柱

mṛ ṣṭa  摩哩(二合)瑟咤(二合) 美

śva ta  湿吠(二合)多 素

sa mā pta  娑摩(引)波多 竟

sa ha sra  娑诃(上)娑罗(二合) 千

śa ra ṭhu  舍啰姹邬 秋

ku śa la  俱舍罗 嘉

śa vda  摄婆娜(二合) 声

sa cā ra  散左(引)啰 传

pra bhe da  钵罗陛娜 万

pu ra ṇa  补啰(引)拏 古

pu ru ṣa  补噜洒 男

strī  悉怛哩(三合)(引) 女

pra tya ga ma na  钵罗(二合)底也(二合)誐摩曩 迎

vi va ha  尾缚贺(上) 嫁

ha kka ra  郝迦(引)啰 唤

jī vi taṃ  尔(引)尾担 命

ni mi tta  你(引)弭多(重) 招

a ka rṣa  阿(引)羯罗洒 追

vi krī ṇa  尾讫利(二合)拏 卖

kri ṇa  讫哩(二合)拏 买

ni kka la  你迦(重)攞 出

pra vi śa  钵罗(二合)尾舍 入

gra hi  疙哩(二合)呬 俗

ka ra lī ya  迦啰理(引)也 务

sa vya ra ha ra  三弭也(二合)罗贺(上)啰 交

ja va  惹(自罗反)嚩 驰

ha ṭṭa  贺(上)吒(重) 市

pra sā ra  钵罗(二合)娑(引)罗 店

bi ṇi ja  缚抳惹(准上) 商

vi lā  尾讫哩(二合)攞(引) 货

pra sā di ka  钵罗(二合)娑(引)你(宁以反)迦 妍

du rva ṇṇa  讷缚(无拨反)拏(重) 丑

va la va huḥ  摩攞缚虎(重) 强

du rva la  讷摩攞 羸

pu rva  布(引)罗嚩(二合) 先

pra sā da  钵罗(二合)娑(引)娜 蒙

sto ka  窣妒(二合)迦 少

pho va ni  普缚你 赠

a dya  阿你也(二合) 今

pra ti pu ja  钵啰(二合)底布(引)惹 酬

gu ru  虞噜 重

ho va ṇi  护缚抳 遗

e ka  曀迦(上) 一

śrū ta  戍噜(二合)多(上) 闻

śi lā  始攞(引) 砥

śe la  势(引)攞 砺

pu na  补曩(上) 再

saṃ jñā  僧惹拏(二合)(引) 想

ga rha ṇa  孽贺(上)拏 箴

nī ti  你(上)底 规

go ra va  虞(鱼娇反)啰嚩 谨

śa rī ra  设利(引)啰 身

pa rdhva  钵嚩(二合)(重) 节

du rbhi kṣā  讷避乞洒(二合)(引) 俭

vi ga ta  尾誐多 离

i ha  伊(上)贺 此

a ta  阿(上)多 而

ko  句 谁

ni ṣṭa  你瑟?(二合) 终

va ra  嚩啰 希

vi rū pa  尾噜(引)跛 恶

ni vṛ dha  你(你逸反)嚩吒(二合)拏 灭

sa rva kā la  萨嚩迦(引)攞 恒

gu ru śra ddhā  虞噜室啰驮(引) 敦

pu ṇya  本宁也 福

su sthi ta  苏悉体(二合)多 绥

pī ṇa  庇拏(引) 祸

ya thā  也佗(引) 如

pra ti śa vda  钵啰(二合)底(他以反)摄娜 响

pra myu ta ra  钵罗(二合)底庾(二合)多罗 应

ku śa la  俱舍攞 善

ya di  也你(宁以反) 若

cchā yā  舍(引)也(引) 影

a nu pa śca tu  阿耨钵室者(二合)都 随

ci tra ka rmma  质怛罗(二合)羯磨 图

nā ma  曩(引)摩 名

mu tra ci ra  穆怛罗(二合)势罗 璀

śro ṣṭa muṃ sa lā  璨

kū ṭa  俱(引)姹(上) 积

saṃ skā ra  僧娑迦(二合)(引)罗 行

gu thā ja  虞拏惹 葳

sa rdha la  设驮罗 蕤

tva yā  怛缚(二合)夜(引) 汝

gu ru  虞噜 钦

bi daḥ  尾诺(重) 睿

pra jñā  钵罗(二合)惹拏(二合)(引) 哲

ya thā  也佗(引) 犹

gu ñjā  虞惹(引) 囊

dhe ni ta  弟腻多 里

ā ra  阿(引)啰 锥

ya cchi ci  也竖止 咸

ma hā  摩诃 京

go ra va  虞(鱼娇反)罗嚩 遵

śi lā  始攞 硕

gu ṇa  虞拏 德

ka ca pa  迦縒跛 龟

sa la ga  娑啰誐 洛

u dgha ṭa  乌娜伽(二合)吒 启

de va ta  祢嚩多 神

śa sta  舍娑多(二合) 师

ya di  也你(宁以反) 既

śa kya  舍枳也(二合) 能

tu ṣṭa  都瑟吒(二合) 欢

ra ttri ttra  罗怛哩(二合)怛啰(二合) 夕

mṛ ta  摩啰(二合)多 殒

ka ta ma  迦多摩 何

pra pta  跛罗(二合)跛多(二合) 得

duḥ kha  耨佉(上) 苦

pra tyu ṣa  钵罗(二合)底庾(二合)洒 朝

bhu kṣa  仆乞洒(二合)(引) 饥

vyā khyā naṃ  弭也(二合)企也(二合)南 讲

pa thā  跛多(上) 道

śa stra  设娑怛罗(三合) 论

maṃ ju  曼儒(左邬反) 妙

ā spho ṭa  阿(引)娑怖(二合)吒 激

dyā ta  你喻(二合)(引)多 扬

vya va hā ra  弭也(二合)缚贺(引)啰 理

a rtha  阏佗 致

a kṣa ra  恶乞洒(二合)啰 文

a sphā yi  阿娑颇(二合)(引)以 参

u pu rā pa ra  乌补罗(引)跛罗 叠

ta la si  多攞丝(早以反) 席

pra jñā  钵罗(二合)惹拏(二合) 聪

a ti krā trā  阿底乞兰(二合)(引)怛罗(二合)(引) 过

dṛ ṣṭi  涅哩(二合)瑟置(二合) 阅

ca tvā ra ṭa  左怛缚(二合)曷吒 肆

mu sā ra  母娑(引)啰 玉

ca ra na  啰左(上)曩 砌

mre ra  比㘑啰 推

bha dra  跋捺罗(二合) 贤

da kṣi ṇa  娜乞史(二合)拏 石

vā ha  嚩(引)贺(上) 渠

bha ga na kṣi rya  播誐那乞使(二合)里也 让

a na ti kra ma  阿曩底纥罗(二合)摩 次

vi cā ra  尾左(引)啰 捡

pra tya kṣa  钵罗(二合)底也(二合)乞洒 验

ho ti  护(引)底(丁以反) 是

a nya thā  阿你也(二合)(鼻)佗(引) 非

pra vi ca ya  钵罗(二合)尾左也 提

sa ma  娑摩 撕

mu rkha  母(引)啰佉(二合) 愚

jñā na  惹拏(二合)(引)曩 智

kā ka  迦(引)迦哩 纸

pa ti ta  跛底多 落

pra va  跛罗(二合)嚩 浮

pu ṣpa  补涩跛(二合) 花

śro kā ka vya  戍路(二合)迦(上)迦尾也(二合) 诗

ni ṣpa ni  你涩半(二合)曩 成

ma ryā dā  摩哩也(二合)(引)娜(引) 含

su rā ga  素(上)啰(引)誐 翠

ka lā ma  迦攞(引)摩 笔

a na  阿曩 不

a ccha  阿縒(上) 停

ro mna u rṇa  路摩曩(二合)嗢啰拏(二合) 毫

pa da  跛娜 句

ni ru pa tra va  你噜钵捺罗(二合)缚 宁

pa ri va rtta  跛哩袜多(重) 易

a kṣa ra  恶乞洒(二合)罗 字

a bhi prā ya  阿鼻钵罗(二合)(引)也 意

saṃ ke ta  僧(上)计多 存

ri ju  哩儒(而祖反) 忠

sphu ṣṭa  娑颇罗(三合)瑟吒(二合) 直

ma pra ti ṣa dha  摩钵罗(二合)底洒(上)驮 弗

a pi  阿比 尚

mi thyā  弭(上)体也(二合)(引) 邪

pro sā di ka  布路(二合)娑(引)你(宁以反)迦 媚

ke va la  计缚攞 独

pra vi ve ka  钵罗(二合)尾吠迦 畅

ga mbhī ra  俨毗(引)罗 幽

sa tva  萨怛嚩(二合) 情

a va na ta  阿缚曩多 偏

ā ka rṣa  阿(引)羯罗洒 抽

pra śna ka  钵罗(二合)始你(二合)迦 雅

ci nta  振多 思

khaṃ u  釰坞 片

ṣrā rtha na  沙啰他曩 淑

prā yā na  钵罗也(引)曩 求

ja na  惹曩 仁

svā mi  娑嚩(二合)(引)弭 君

pu tra  补怛罗 子

ma  摩 匪

bhā ja na  婆(引)惹曩 器

bha ga  婆(引)誐 才

vi jñā na  尾惹拏(二合)曩 伎

ma krā  么迦罗(引) 勿

ju gu psā  儒虞波娑(二合)(引) 嫌

kha rkha ṭā  朅佉吒(上) 固

du ṣka ra  讷娑迦(二合)啰 难

sa ma nta  娑曼多 周

saṃ pa na  三半曩 备

sa pta  飒多 七

kra ma  讫罗(二合)摩 步

ni ma gna  你摩誐曩(二合) 沈

va k  嚩迦(半音) 辞

dū ra  怒(引)啰 远

tṛ ṇi  怛哩(二合)抳 三

saṃ kṣe pa  僧乞差(二合)跛 略

du ra va vo dha  努罗嚩冒驮 玄

me dhā vī  迷驮(引)尾 英

gu hya  虞呬也(二合) 秘

u ci ta  乌止多 铨

tu lya  睹理也(二合) 衡

śra ddhā  室罗(二合)驮(引) 信

sthi ta  悉体(二合)多 立

ja na ma nu ṣya  惹曩摩努洒也(二合) 人

a bhi pra saṃ na  阿毗钵罗(二合)散曩 诚

ka ṣṭa  迦瑟吒(二合) 哉

na tā va tu  曩多(引)缚睹 未

sra va ti  娑罗(二合)缚底 沦

pa ti ta  跛底多 坠

ka dva vā ra  迦驮嚩(二合)缚(引)啰 兵

ā yu dha stra  阿庾驮设娑多罗(三合) 戎

yo tu  细睹 偃

śu la  戍(引)攞 戟

yo dha  喻驮 武

kṣa trī ya  乞刹(二合)怛哩(二合)也 帝

a bhu dga ta  阿部娜誐(二合)多 腾

dyo ti  你喻(二合)底 辉

jha jha dvi  哩地 通

ra thya  啰他也(二合) 衢

dhā va  驮(引)缚 走

sthā na śa lā  娑佗(二合)(引)曩舍攞(引) 驿

gra ccha  仡罗(二合)蹉 结

kṣu lle va rmma  乞刍(二合)你嚩(无拨反)摩 陌

pa ri dhe ṣṭa  跛哩弟瑟吒(二合) 萦

dhva ja  驮嚩(二合)惹 旗

na va  曩缚 九

ma hā na dya  摩诃曩你也(二合) 江

ha kṣa  郝乞洒(二合) 跃

pa kṣa  博乞叉 羽

ca ṭvā ra  左怛嚩(二合)(引)罗 四

sa mu dra  三母捺罗(二合) 海

da rśa ya  捺罗舍(二合)也 呈

te ja nāṃ  帝惹南(引) 威

tāṃ mra  担(引)摩啰(二合) 铜

gṛ ha dhaṃ ga  仡哩(二合)贺纳誐 梁

cchi tya  质怛哩(二合) 截

pra pā ta  钵罗(二合)播多 险

kha rga  朅伽 剑

dha va la gha ra  驮缚攞伽(上)啰 阁

pra yo ja na  钵罗(二合)喻惹曩 要

va ṅmī  缚(引)仰弭(二合)(引) 机

bha lla  婆(上)攞(重) 好

a va ska nda  阿嚩娑建(二合)娜 谋

vi dha vī  尾驮味 宣

vi na śa  尾曩舍 败

a tta  阿哆(重) 临

dhta da va  驮怛娜嚩 敌

ka dā ci tu  迦娜(引)止睹 虑

pa ra ma  跛啰摩 微

ja ya  惹也 胜

ka rja  建惹 怀

ma hā  摩诃 大

bha ya  婆(上)也 惧

da dā mi  娜娜(引)弭 虽

sva la pa  娑缚(二合)攞跛 劣

ma  摩 莫

pa ri bha va  跛里婆(上)缚 欺

ma tssa  末写(重) 鱼

vi ta rka  尾怛迦 丽

ke va la  计缚攞 只

kra ma  讫罗(二合)摩 进

kro jje  句路(二合)惹泄(二合) 鹤

pha rgu na pa kṣa  发虞曩博乞叉(二合) 翼

yu ga la  庾誐攞 双

u ṇa ya ti  乌拏也底 飞

ru kta  路枳多 赤

ci tta  质多 心

jā la  惹(引)攞 罔

ka va ṭa  迦缚吒 诈

pī ta laṃ  庇多览 黄

u mbhe da  嗢陛娜 泉

aṃ gu ṣi  盎(上)虞涩 指

pra tye ka  钵罗(二合)底曳(二合)迦 期

ā di  阿(引)你(你以反) 元

pra tha ma  钵罗(二合)佗摩 首

tu ṣṭa  睹瑟吒(二合) 欣

u cā ha  嗢縒(引)贺(上) 效

dā ya  娜(引)也 赏

sthā naṃ  娑佗(二合)(引)难 职

a nu tna ta  頞耨但曩(二合)多 靡

vi ci ki ca  尾止枳縒 疑

vā hu  缚(引)虎 股

u rū  污噜(引) 肱

ya tna  也但曩 竭

dṛ ḍhḍha  涅哩(二合)荼(重) 操

sa khā ya  娑佉(引)也 佐

pa ri cā ra ka  跛哩左(引)罗迦 弼

de va  祢嚩 干

so pa naṃ  素播难 基

pre ṣa ya  必隶(二合)洒也 送

pre ṣa ka  必隶(二合)洒迦 使

bho ma de va ta  部摩祢缚多 祇

saṃ śre ṣa  僧室隶(二合)洒 连

na ha ta  你贺多 伏

bhra mya ti  ?啰弭野(二合)底 旋

ci hna  止贺曩(二合) 旌

na kṣa ta  诺乞叉(二合)怛罗(二合) 宿

bhī ru vā ra  毗(引)噜缚(引)啰 慎

śa ra ṇa  舍啰拏 归

śā nta  扇多 息

ska nda  娑建驮 静

bhu ja  步惹 肩

va kṣa  嚩(无拨反)乞洒 胸

a bhye nta ra  阿便(上)多罗 里

yu dvaḥ  庾驮(入) 战

a ddhā la  阿弩(引)攞 遂

mo ṭṭa  暮吒(重) 肥

pa na ka pi va  播曩迦比缚 饮

ā ha ra  阿(引)贺啰 食

bhaḥ ta  薄(入)多 饭

śā ka  舍(引)迦 菜

la va ṇa  攞博拏 盐

śu kta  束多 酢

bhī va ṇa  毗(引)嚩拏 羹

dra va  捺罗(二合)嚩 [腕-夗+隹]

ma ṇḍa  曼拏 饼

pha la  颇攞 果

mo da ka  慕娜迦 喜

la tu ka  懒睹迦 团

gu ṇa  虞拏 糖

i kṣu  伊乞刍(二合) 蔗

a sva da  阿娑嚩(二合)(引)娜 啖

ca rva  折嚩 嚼

sā dra ka  阿(引)捺罗(二合)迦 姜

tuṃ bu ru bha pha la  睹唵(二合)母噜颇攞 椒

ma ri ca  摩利遮 胡椒

rā yī  啰(引)移 芥

sa rṣa pa  萨利杀(二合)跛 白芥

pi ṇḍa lo  宾(去)拏噜 芋

pa ca  跛左(上) 煮

pa kka  博迦(重) 熟

a nu mā na  阿拏摩(引)曩 斟

da rvi u tto la  捺喇尾邬妒攞 酌

gu ra va  虞(鱼娇反)啰缚 恭

ā pe kṣa  阿(引)闭乞叉(二合) 敬

dha ra  驮啰 持

dī ya taṃ  你(泥以反)也担(引) 与

phe la  脾攞 盘

pa tra  播怛啰(二合) 盂

e kā ta  颖迦(引)多 屏

phe ḍa  脾拏 却

sva sti ka sa na  娑嚩(二合)娑底(二合)迦娑曩 踞

ve śśa  吠舍(重) 坐

a pi la  阿枇攞 小

kha ṭṭa  朅吒(重) 床

gra cṛ  仡罗(二合)戚(戚以反)哩(二合) 返

va ndha  满驮 系

va stra  嚩(无拨反)娑怛罗(三合) 衣

ko ṇa  句拏 角

bhuṃ ja  盆惹 餐

sa ma pta  三摩跛多(二合) 罢

saṃ cā ra  散左(引)啰 迁

sthā na  娑佗(二合)(引)曩 位

da nta  难多 齿

kā ṣṭa  迦(引)瑟姹(重) 木

kaṃ ka da  兢迦娜 梳

dho va  度嚩 濯

gā va  誐(引)嚩 牛

śa kṛ tu  舍讫里(二合)睹 粪

pra le pa  钵罗(二合)隶跛 涂

pu cchi da  奔砌娜 拭

ṣā ca  沙(引)左 洗

pra kṣa li ta  钵罗(二合)乞洒(二合)理多 涤

ka lā ci  迦攞(引)止 匙

ca ṅṭu  折跓(吒邬反) 杓

ko ṣṭi ka  俱瑟耻(二合)迦 仓

gaṃ ja  献惹 库

ra ddha na śā la  罗驮曩舍(引)攞 厨

śā la ma ṇḍa pi  舍(引)攞曼拏比 厅

saṃ ca ya  散左也 储

ṭha va su kha  诧跛素(上)佉 安

sthā lī  娑佗(二合)(引)梨 釜

ka ṭṭa ha  迦吒(重)贺 镬

ccha ri ā yu dha  措哩阿(引)庾驮 刀

dā traṃ  娜(引)怛览(二合) 镰

gha ṭa  伽(上)吒 瓷

ku dbha  君(上)婆(上) 瓮

ku ṭā rī  矩姹(引)哩(引) 斧

śu rpa  戍(书聿反)跛 箕

ra jju  罗儒(重) 绳

va ra traṃ  嚩啰怛览(二合) 索

a ti kra ma  阿底讫罗(二合)摩 违

vi lo ma  尾路摩 拒

ra ja śā sa na  啰惹(引)舍(引)娑曩 教

e ke ka  曀计迦 条

ra ja ku la  啰惹俱攞 官

a dhi ka ra ṇa  阿地迦罗拏 司

grā ha  仡罗(二合)(引)贺 执

va ndha  满驮 缚

pa ri pa la  跛哩播(引)攞 养

śa rī ra  设利(引)啰 身

jā nī hi  惹(引)你(引)呬 知

ma nda  满娜 患

mja ra  摩惹(二合)啰 本

sa hā ya  沙诃(引)也 遂

śā nti  扇(引)底 静

e kā kī mu kta  曀迦(引)枳穆多 栖

va na  嚩曩 林

ta na  多拏 薄

e kā gra ma na  曀迦(引)仡罗(二合)摩曩 专

ca ryā  左哩也(二合)(引) 崇

sva bhu mi  娑嚩(二合)步弭 社

pra bhu ta  钵啰(二合)步多 多

e ka ci nta  曀迦止多 志

śī ghra  始伽罗(二合) 急

saṃ pra ṣa  三钵罗(二合)洒 遣

e ta  曀多 斯

sī va na  枲(引)缚那 封

la gna  攞仡曩(二合) 着

va sa nta  嚩散多 春

ha la  贺攞 耕

vā vi  嚩(引)尾 种

va vaḥ  嚩嚩(无博反) 植

ā he ṭa  阿(引)系吒 畎

kṣe tu  乞差(二合)睹 亩

sa mā ra  娑摩(引)啰 营

kṛ ṣi  讫里(二合)史 农

u dgha ṭa  嗢娜伽(二合)吒 决

pu ṣka la ṇī  补洒迦(二合)攞抳 池

a va tā ra  阿嚩哆(引)啰 降

va rta  缚啰多 泽

ha ra  贺啰 犁

ma thi  么体(池以反) 耢

dā na  檀曩 施

śra ma ṇa  舍罗(二合)摩拏 功

sā la sya  阿(引)攞写 懒

ka ddhā va  迦驮婆(二合)婆 夫

su ryo da ya  素哩?(二合)娜也 晨

śa ya ti  舍也底 寐

u myu kta  嗢你庾(二合)迦多 勤

sa tyu ru ṣa  萨底庾(二合)噜洒 士

rā trī  啰(引)怛唎(二合)(引) 宵

u di ta  坞你多 兴

ma sa tra ka  么娑怛啰(二合)迦 鞭

la ku ṭā  攞矩吒(引) 杖

śa ka ṭa  舍迦吒(上) 车

yu ga  俞誐 舆

kha ra  佉(上)罗 驴

bhā ra  婆罗 驮

a śva  阿湿嚩(二合) 马

ya na  野曩 乘

pha ra  颇罗 排

śa kti  铄底 槊

dha nta ṣi  驮拏筛 弓

ka ṇḍa  建拏 箭

śa tu  设睹(引) 逆

a ḍa lo ma  阿弩路摩 顺

bhā ga  婆(引)誐 分

pa ti ta  钵底多 崩

dhā nya  驮(引)你也(二合)(鼻音) 稻

ti la  底攞 麻

sa sya  萨写 豆

go dhu ma  娱度摩 麦

ka ra  迦啰 课

bha ra  婆啰 役

va rṣa  嚩(无拨反)罗洒 年

ma rga ya  末(引)誐也 征

śa lā ka  舍攞(引)迦 筹

mā va  摩(引)嚩 量

sa śa ā pha ka  娜舍阿(引)颇迦 斛

ga ṇa nta  誐赧多 数

ga ṇa nā  誐拏曩(引) 计

ga ṇi ta  誐抳多 算

sā pha ka  阿(引)颇迦 斗

pra stha  钵罗(二合)娑他(二合) 升

pa ṭṭa  钵吒(重) 绢

bha ga  畔誐 布

ha sta  贺娑多(二合) 肘

vi da sti  尾娜悉底(二合) 度

bhṛ ta ka  勃哩(二合)多(上)迦 雇

a rgha  阏伽 价

ā śra ya  阿(引)室罗(二合)也 依

pra tya ya  钵啰(二合)底也(二合)也 凭

pa ṭṭa su traṃ  钵吒素怛览(二合) 丝

su ta ra  祖(引)怛啰 缕

pi ṭa ka  比吒迦 箱

pi ḍā yī  比拏(引)以 筐

su cī  素止(引) 针

su traṃ  素怛览(二合) 綖

ka rpa  劫跛 裁

sī va  枲(引)嚩 缝

vi thī  尾(引)体(他以反) 街

gī ti  拟(研以反)底 吟

bī dhī ra ccha  味地啰縒 巷

nā da  曩(引)娜 吼

rū ṣṭa  噜瑟吒(二合) 瞋

ha si ta  贺枲多 笑

ma ṅga lya  瞢誐里也(二合) 吉

a ma ṅga lya  阿瞢誐里也(二合) 凶

ccha na  亲(去)曩 绝

śi kha ra  始佉啰 岭

na va  曩嚩 新

aṃ ku ra  盎矩啰 芝

ā ka śa va rṇa  阿(引)迦舍嚩(无割反)罗拏(二合) 碧

pī ṇā  庇(引)拏(引) 危

ku ja  君(去)惹(自罗切) 峦

pu rā ṇa  补啰(引)拏 旧

ke sa ra  计娑罗 蕊

ku sa dbha va rṇa  俱逊婆袜罗拏(二合) 红

u dgha ḍa  嗢娜迦(二合)拏 解

va nva na  缚怛缚(二合)曩 带

pa thya  钵体也(二合) 宜

ā kra ṣa  阿(引)迦罗(二合)洒 攀

bha gga  畔誐(重) 折

sā ma nya  娑(引)摩你也(二合)(鼻) 共

ā ma na  阿娑曩(半音) 鄙

kṣa traṃ  乞差(二合)怛览(二合) 田

gha ra  伽(上)啰 家

pi tā ma hā  比多(引)摩诃 翁

de ya  祢也 给

ā rā ma  阿(引)罗(引)摩 园

ri ṣi  哩使 仙

vṛ kṣa  没哩(二合)乞叉(二合) 树

mṛ ga  摩哩(二合)誐 鹿

u dyā naṃ  乌你也(二合)(引)南 苑

ra ja  啰(引)惹 王

ko ṭṭa  句吒(重) 城

ku tya  俱底也(二合) 薜

gṛ ha  仡哩(二合)贺(上) 舍

ṭa ṅga  吒(吒降反)誐 梨

bi ṣa ya  尾洒也 国

ka ṇpa  迦攞跛(二合) 劫

a na ma na  阿曩摩曩 比

ca lla ni  左攞(重)你 罗

sā dha na  娑(引)驮曩 营

ma ri va rtta  跛哩袜(无拨反)多 回

a va lo ka  阿嚩路迦 顾

prī ti  必利(二合)底 恋

a tya  阿底也(二合) 别

pa kā ra  跛迦(引)罗 报

ā kaṃ kṣa  阿(引)航(上)乞洒(二合) 望

pra sa da  钵罗(二合)娑娜 恩

jā ta  惹(引)多 生

ku ku ṭa  矩俱吒 鸡

śi kha ra  始佉(上)啰 峰

a tta rā na  頞多啰(引)曩 隐

a stha ka  阿娑体(二合)迦 骨

nā ga  曩(引)誐 龙

cchi dra  七捺啰(二合) 穴

a cṛ śya  阿湿哩(二合)舍也(二合) 潜

saṃ sta naṃ  僧娑多(二合)喃 形

dhyā na  ?(引)曩 禅

na dī  曩你(你以反)(引) 河

pa nī yaṃ  播你(引)演 水

ga mbhī ra  严鼻(引)啰 浚

śī ra  施(引)啰 戒

gi ri mu rva  拟哩没(引)驮 巘

śai la  势攞 岩

sva ccha  娑嚩(二合)縒 清

ku vja  俱嚩惹(二合) 俯

ka rū ṇi  迦噜抳 悲

ra ja  啰惹(上) 尘

sī mā  枲(引)摩(引) 界

ya thā  也他(引) 犹

ma ryā da  摩哩也(二合)(引)娜 式

ni vā ra ya  你缚(引)啰也 遮

i ccha ti  伊(上)縒(上)底 听

mau trī  每怛唎(二合)(引) 慈

pa tā ka  跛多(引)迦 幡

sa dā  娑娜(引) 永

ka pa  剑跛 袪

pra jñā ma ti  钵罗(二合)惹摩底 慧

u lka  嗢攞迦(二合) 炬

dī rgha  你(宁一反)伽 长

pra bha  波罗(二合)婆 荧

a ḍa la gna  阿弩攞琅曩(二合) 扶

sī ma sa nvi  枲(引)摩散地 关

ṣa ṭ  杀吒(半) 六

ga ti  誐底 趣

u dgha ḍa  嗢娜伽(二合)拏 开

dhe phi ta  弟纰多 围

da śa  捺舍 十

a ddha ka ra  頞驮迦(引)啰 冥

a pa na ya  阿跛曩也 振

bhī ta  批多 除

svi ta jva la  湿尾(二合)多入嚩(二合)攞 虐

bi ṣa  尾洒 毒

ha sta kṣa tra  曷娑多(二合)诺刹怛罗 轸

kṣā nti  乞铲(二合)(引)底 忍

kṛ ṣña  讫哩(二合)瑟拏 黔

śa pa ā śca rya  舍跛阿室左(二合)哩也(二合) 灵

vyū ha  弭庾(二合)(引)贺 严

i rya pa thā  伊哩也(二合)跛他(上) 仪

pra ti mā  钵罗(二合)底摩(引) 像

ga ndha ku ṭi ma ṇḍa pa  誐驮矩知曼拏跛 殿

li kha  理佉(上) 写

mo dha ti  慕驮底 勘

śre ṣṭa  室隶(二合)瑟姹(二合) 尊

su traṃ  素怛缆(二合) 经

bu ddha  没驮 佛

dha rmma  达磨 法

stha na  娑他(二合)曩 处

saṃ gha  僧伽 僧

a nu sma ra ṇa  阿弩娑摩(二合)啰拏 念

ā pa tti  阿钵底 罪

la ghu ka  攞具迦 轻

ra ya  罗也 位

prā rtha  钵啰(二合)(引)啰他(二合) 幸

ta tkā la  怛得迦(二合)(引)攞 当

pra kra ma  钵啰(二合)讫罗(二合)摩 修

vya va sthā  弭也(二合)嚩娑他(二合)(引) 轨

śa ka ṭa pa tha  舍迦吒跛他 辙

ni ya ta  你也多 毕

pho kka  扑迦(重) 至

ni rvā ṇa  你(你逸反)缚(引)拏 涅槃

na ga raṃ  曩誐囕 城

ka ṣa ya  迦(引)洒也 袈裟

cī va ra  支嚩罗 衣

ka ra ka  迦啰迦 瓶

pra tra  钵罗(二合)怛罗(二合) 钵

śa ya na  舍也曩 卧

ā sa na  阿(引)娑曩 具

va stra  嚩娑怛啰(三合) 衣

pa rhya ṇa  钵贺也(二合)拏 裳

gha na  伽曩 厚

rā tro pha na  啰(引)怛路(二合)颇曩 被

pa ra ṇa  钵啰拏 盛

ta va na  多嚩曩 柜

e ka pu ṭā  曀迦补吒(引) 单

śa ṭa  舍吒(上) 裙

pra se va  钵啰(二合)细嚩 袋

śā pa tri  戍钵底哩(二合) 藏

prā ṇa ka  钵罗(二合)(引)拏迦 虫

pu ṣa ka  布洒迦 鼠

tra sta  怛啰(二合)娑多(二合) 恐

ca rva ti  拶嚩底 啮

dau va na  道缚曩 浣

śā ṣa ṇa  戍洒拏 晒

pra sā ra  钵罗(二合)娑(引)啰 舒

bi ka sa  尾迦娑(上) 张

va rṇa ka mva la  袜拏剑摩攞 氍毹

pri ṅga  必陵誐 绫

ci tra  质怛罗 锦

su ci ka rmma  素止羯磨 绣

tu lā yi  妒攞(引)以 褥

pra ṇī ta  钵啰(二合)尼(引)多 芳

pra ṇa la  钵罗(二合)拏(引)攞 檐

gra ha  乞哩(二合)贺 宇

va nya  嚩你也 萧

saṃ cya  僧思也 洒

ma nda  满娜 缓

kṣa ma ṇa  乞縒(二合)跛拏 掉

su va rṇu  苏袜拏(重) 铿

śa vya  舍弭也(二合)(入) 锵

a sti  曷悉底(二合) 有

la jja  攞惹(重)(引) 耻

ga nvi le  献地隶 艾

du rga ndha  讷献驮 臭

nā sti  曩(引)悉底(二合) 无

ju gu psā  儒虞波娑(二合)(引) 嫌

ka sto ri  迦娑妒(二合)利 麝

dhu ma  度波 香

sto tra  娑妒(二合)怛罗(二合) 赞

sta va di  娑多(二合)缚(引)宁(宁以反) 咏

gā yi  誐以 歌

tu rī  睹唎(引) 管

bi mu la  尾补攞 博

jū ta  儒(引)多 奕

su ra  苏(上)啰 酒

kaṃ ji  建尔(此以反) 酱

vra hma  没罗(二合)憾磨(二合) 梵

sva ra  娑嚩(二合)啰 音

ccha ṭi ka  舍置迦 弹

ji hva  尔贺嚩(二合) 舌

si ddhaṃ  悉昙

ma ra  摩多 莫

bi sma ra  尾娑摩(二合)啰 忘

pra ṇi dhā na  钵罗(二合)尼(尼曳反)驮(引)曩 愿

e ta tu  曀多睹 兹

la bha  攞婆(上) 利

pra sve da  钵啰(二合)娑吠(二合)娜 润

sa rva  萨嚩 总

na sa ti  那悉地 洽

u tne ka  嗢怛襄迦 无

sī mā  枲(引)摩(引) 疆

tā va tu  多(引)缚睹 且

a ṅga  盎誐 题

a ṣṭa  阿瑟吒(二合) 八

śa ta  舍多 百

a nya  頞你也(二合) 余

sa ma tā  娑摩哆(引) 皆

ni pu ṇa  你补拏 审

pra tya ve kṣa  钵罗(二合)底也(二合)吠乞洒(二合) 详

śī ghra  施伽罗(二合) 早

kā rya  迦(引)里也(二合) 须

a bhyā sa  阿毗也(二合)(引)娑 习

a dbhu ta  曷娜步(二合)多 奇

vya khyā na  弭也(二合)佉也(二合)(引)曩 说

ā di  阿(引)你(你以反) 始

va rtta te  袜多(重)帝 可

pra ti pa nta  钵啰(二合)底半曩 向

pa ra  跛啰 他

de śa  祢舍 乡

kṣa ṇi ka  乞洒(二合)抳迦 聊

śa rī ra pra ka śaḥ  设哩(引)啰钵罗(二合)迦(引)铄 申

śi kṣā  式乞叉 学

bhā ṣa  婆(引)洒 语

ā da śa  阿(引)捺舍 样

ī ccha  伊(引)縒 岂

i ccha  一縒 欲

ya śa  也舍 耽

le khaḥ  隶法(上) 文

li khaḥ  理佉(入) 章

ā di  阿(引)你(宁以反) 初

he tu  系睹 因

ka rmma  羯磨 业

bi pā ka pra tyu va ca  尾播迦钵罗(二合)底庾缚(引)左 报

a śṛ ta  阿室哩(二合)多 托

pra ti bi mca  钵罗底尾摩借 形

mā tu  摩(引)睹 母

ga rbha  蘖婆 胎

ā  阿(引) 无

bi dyā  尾你也(二合)(引) 明

vī ja  味惹 种

pu tra  补怛罗 子

kṛ yā  讫哩(二合)也(引) 造

kā ra ka  迦(引)啰迦 作

mu la  慕攞 根

vā bi  嚩(引)尾 栽

bi jñā na  尾枳攘(二合)(引)曩 识

sa pu ha  娑慕贺(上) 聚

he tu  系睹 因

u ndi ta  嗢体(他以反)多 起

na ma  曩(引)摩 名

rū pa  噜(引)跛 色

la kṣa ṇa  洛乞叉(二合)拏 相

mā śṛ nyā  摩(引)室哩(二合)你也(二合) 依

ṣa ḍā  洒拏(引) 六

ya ta naṃ  也多南 处

bha va ti  婆嚩底 既

kaṃ pa  剑跛 剖

spa rśa ṣṭa  娑钵(二合)罗舍瑟吒(二合) 触

a ṅga  盎誐 支

pu na ra pi  布曩啰庇 复

phe ḍa  币荼 推

ve da na  吠娜曩 受

i ṣṭa  伊瑟吒(二合) 爱

tṛ ṣṇā  怛哩(二合)瑟拏(二合)(引) 贪

bi ṣa ya  尾洒也 境

gṛ hṇa  疙哩(二合)佷拏(二合) 取

a sti  阿悉底(二合) 有

e ta tu  曀多睹 斯

u dgha ḍa  嗢娜伽(二合)拏 开

dṛ ṣṭa  涅哩(二合)瑟吒 见

jā ta  惹(引)多 生

cya kta  籍多 虽

tu ṣṭa  睹瑟吒(二合) 喜

vṛ ddha  没哩(二合)驮 老

mṛ ta  摩哩(二合)多 死

ni va rtta  你袜多 还

ru da na tu  噜娜曩睹 哀

u dve ga  嗢弟誐 忧

ka ru ṇa  迦噜拏 悲

pu rva a nā di  补(晡设反)嚩阿曩(引)你(宁以反) 始

ga ta  誐多 去

duḥ kha  耨佉(上) 苦

kle śa  讫隶(二合)奢 恼

a tta  阿多(重) 终

ā ga ta  阿(引)誐多 来

ya thā  也他(引) 如

ca kra  斫讫罗(二合) 轮

gha ṭa ka  伽吒迦 环

sya  写 之

pa ri va rtta  跛哩袜多 转

ya di  也你(宁以反) 若

kā ṇḍa  建(引)拏 箭

sya  写 之

śī ghrū  施伽路(二合) 催

ku śa la  矩舍攞 善

vā sa  嚩(引)娑 居

de va  祢嚩 天

u dya na  嗢你也(二合)曩 苑

bi rū pa  尾噜(引)跛 恶

sghā na  娑伽(二合)(引)曩 处

u ṣña  坞瑟拏(二合) 煻

kṣā rū  乞洒(二合)(引)路 煨

bi dyā  尾你也(二合)(引) 明

a va śya  阿缚始演(二合) 可

śra ddhā  室啰(二合)驮 信

va hu da ka śa va  嚩虎娜迦舍嚩 浩

kṣa ma  乞叉(二合)摩 宁

ta rka  怛迦 猜

ca tvā ra  左多嚩(引)啰 四

jā ti  惹(引)底 生

pu na  补曩 频

pa ta ti  钵多底 落

ta ṭa ka  多吒迦 泊

ṣa tyo nī  洒睹愈(二合)你 六趣

ka ti  迦底 几

a va rtta  阿袜多 徘

ni va rtta  你袜多 徊

sna ha  娑曩(二合)贺 眷

va ca naṃ  嚩左南 言

pra kā śa  钵啰(二合)迦(引)舍 明

jñā na  惹拏(二合)(引)曩 智

va tta  嚩多(重) 者

va stu  嚩娑睹(二合) 事

mya kta  藐多 可

gha ti ta  伽底多 伤

ka ṣṭa  迦瑟吒(二合) 哉

śī ra  始啰 头

a kṣi  恶乞使 目

ka rṇa  羯拏 耳

na sa  曩娑 鼻

u ṣṭa  污瑟吒(二合) 唇

a sya  阿(引)写 口

daṃ ṣṭra  能(上)沙吒罗(三合)(引) 牙

ga la  誐攞 咽

la lā ṭa  攞攞(引)吒 额

grī vā  纥哩(二合)缚(引) 项

ro mā  路摩(引) 毛

vā la  嚩(引)攞 发

ji hva  尔贺嚩(二合) 舌

me dhe ṭa  迷弟吒 卷

kro ḍa  句路(二合)拏 胸

la mvi ta  蓝弭多 悬

tā lu  哆(引)噜 喉

bhi nna  牝曩 缺

ska ndha  娑建(二合)驮 肩

na kha  曩佉(上) 甲

va hu  嚩虎 臂

sa ndhi  散地 腕

pa ra spa ra  跛啰娑波(二合)罗 相

la gna  洛仡曩(二合) 连

sna yu  娑曩(二合)庾 筋

si rā  枲啰(引) 脉

vra ṇa  没啰(二合)拏 疮

pā ma  播摩 疥

a ṅgu le  盎虞隶 指

pa rva  钵嚩 节

sa hi ṇa  萨呬拏 纤

sta na  娑多(二合)曩 骈

ka ṭi  迦置 腰

pṛ ṣṭa  跛哩(二合)瑟姹(二合) 背

gha na ra  伽曩罗 乳

pā ra śva  播(引)罗湿嚩(二合) 肋

vṛ ka  没力(二合)迦 肾

a ṅgu śa  盎虞舍 勾

ā ka rṣa  阿(引)羯洒 牵

na bhi  曩毗(上) 脐

dvau  弩舞(二合)(引) 面

pā ra śva  播(引)啰湿嚩(二合) 胁

aṃ ttra  盎怛罗(二合) 肠

pe ṭṭā  闭吒(重)(引) 肚

e ka  曀迦(上) 一

pā ra śva  播(引)啰湿嚩(二合) 边

gu thā  虞他 屎

mu tra  母怛罗(二合) 尿

bha ri ta  婆(上)哩多 充

bha ri ta  婆哩多 塞

svi ja  娑比(二合)惹 臗

ka ṭi pā rśa  迦知播(引)罗舍 胯

ti ri sa  底哩縒 敧

bi sa ta  尾娑多 偏

ca rmma  拶摩 皮

ma ṅga  摩(引)誐 肉

a sthi  阿娑体(二合) 骨

ma jjā  满惹(重)(引) 髓

pā ka  播(引)迦 脓

ru dhi ra  噜地啰 血

sa ma nta  娑曼多 周

pra tya  钵罗(二合)底也(二合) 缘

u rū  污噜(引) 䯗

u ru  乌噜 腿

ja ṅgha  攘伽(上) ?

jā ḍa  惹(引)拏 膝

ma ṇḍa la  曼拏攞 胫

gu lpha  虞攞颇(二合) 腂

ca kra  斫讫罗(二合) 脶

bī ṣa  庇(引)洒 胼

ha sta  贺娑多(二合) 手

pā da  播(引)娜 足

ni śca ta na  你室制多曩 顽

pra su pi ka  钵啰(二合)苏(苏色反)比迦 痹

sa rva kā la  萨嚩迦(引)攞 恒

va ha ti  嚩贺底 流

sre ṣpa  室隶(二合)涩摩(二合) 唾

rā la  罗(引)攞 涎

a ho ka ṣṭa  阿护迦瑟吒(二合) 呜呼

du rga ndha  讷献驮 臭

pu rī ṣa  补利(引)洒 秽

śa rī raṃ  设利览 体

a pu rva  阿补(引)嚩 奇哉

ma nu ṣa  摩拏洒 人

sa ma  娑摩 并

prī ti  必利(二合)底 怜

pra tha na  钵罗(二合)他曩 请

jā na ti  惹(引)曩底 知

jā ta  惹(引)多 生

a sti  阿悉底(二合) 有

a pa rā dha  阿跛啰驮 过

ma  摩 莫

ta hi  多呬 向

mu ta  母多 死

rā jā  啰(引)惹(引) 王

a gra ta  阿仡啰(二合)多 前

cī nā  斯曩 唐

kṣa ra  乞叉(二合)啰 字

sa ha sra  娑贺(上)娑罗(二合) 千

mā lo  摩(引)噜 鬘

ā rya  阿(引)哩也(二合) 圣

bhā ṣa  婆(引)洒 语

sma pta  娑摩跛多 竟

梵语千字文(终)

kṛ ti ra  作

cā rya  阿阇梨

va hu  多

śrū ta  闻

tri pi ṭa bha da tta  三藏

pa rā  胜

mā thā  义

de va  天

sya  之

pu ṇya  福

jā tta  生

ma tā  母

pi tra  父

cā rya  师

u pā dhyā  和上

pu rva  先

gā mi  行

sa rva  一切

sa tva  有情

a nu tta ra  无上

sa  正

mya  等

ksaṃ  正

vo dha ya  觉

vī rya  精进

de va na  天此

li khi ta  写

sa tvā  有情

ku śa la  善

ja taṃ  生

梵唐消息(附)

de va  泥嚩 天

pṛ thi vī  卑哩底尾 地

a di tya  阿你底也(二合) 日

ca ndra  先太罗 月

da kṣa tra  那乞叉(二合)怛罗(二合) 星

vā ta  嚩(引)多 风

vṛ ṣṭi  嚩哩(二合)史吒 雨

hi ma  呬摩 云

a bhra  阿婆罗(二合) 阴

ni rma la  涅摩洛 晴

śī ta  使(引)多 寒

u ṣña  于瑟拏 热

pa rva ta  波罗嚩(二合)多 山

vṛ kṣa  婆力乞叉(二合) 树

ka ṣṭa  迦(引)瑟吒 木

pa ttra  钵多罗(二合) 叶

pu ṣpa  布史波 花

pa ṣā ṇa  播洒(引)拏 石

pā su tti ka  波索底迦 土

na di  那持 河

sa mu dra  三文捺罗 海

u da ka  于娜迦 水

si ka ta  悉迦多 沙

u tma  于太末 高

a va ta la  阿嚩多罗 下

ma hā  摩含 大

a gha bā la  阿佉波罗 小

bha lla  婆攞 好

bi rū ma  尾噜(引)波 恶

sma ṣṭa  娑摩瑟吒 平

sa mya  三弭也(二合) 正

ki ta ccha  纪多车 侧

ma rśva  钵罗湿嚩 偏

a ghrī sā di ka  阿伽里娑侄迦 丑

rū pa vaṃ sa  噜波鑁娑 端

śa ra ṇa  舍罗拏 屋

gṛ ha  仡哩(二合)贺 宅

ddhā ra  驮嚩(二合)罗 门

ga va kṣa  哦嚩乞叉 窗

ka nda ra  瓦

gha sa  伽娑 草

pa rki ṭa  博佉吒 砖

kā ṇḍa  间拏 椽

sta mvaḥ  娑担婆(入)(重呼) 柱

ku mbha  句(引)婆 井

ka nda bha dvī  建娜波持 灶

ta ṣṭa  多瑟吒(二合) 碗

ka la cī  迦攞(引)此(引) 匙

ka dvī  着

ya ṅga  竹

na ra ḍā  捺剌柁 苇

ka ra śa  迦罗赊 瓶

ku mbha  宫婆 瓮

ku ṇḍa la  军拏罗 盆

śa ka ṭa ra thā  舍迦吒罗他 车

pa śu  波戍 牛

a śva  阿湿嚩 羊

ha ya  可野 马

kha ra  佉(上)啰 驴

u ṣṭra ka ra bha  乌瑟吒罗迦罗婆 驼

śvā na  湿婆那 狗

pā jī  波(引)尔(引) 鹰

se ṇa  势拏 鸡

ma kṣi ṇa  波乞史拏 鸟

mṛ ga  末栗哦 兽

bhū ta  步多 鬼

ya kṣa  野乞叉 神

ga rja  蘖惹 象

pā dā  波(引)娜(引) 与

u tkṣi  郁底乞叉 擎

te hi  泥呬 运

ta na ya  多乃野 打

mā ra ya  摩罗也 杀

jī va da  尔(引)鑁多 活

kṣi ghra  乞史(二合)伽罗(二合) 急

ca nai śi thi la  舍乃室体罗 缓

ṭī pa  智波 紧

ka lā pa  迦啰(引)波 束

va ndha  满驮 缚

śi ra  室罗 头

bā ra ke śa  婆罗计舍 发

bhrū  补噜 眉

ca kṣu  斫乞刍 眼

na sa  曩娑 鼻

ka rṇu  迦啰拏(二合) 耳

sā syu  阿(引)娑喻 口

ga ṇḍa  键拏 颊

u ṣṭa  乌瑟吒 唇

ji hva  尔贺嚩(二合) 舌

daṃ ṣṭra  坛瑟吒罗 牙

da nta  坛怛 齿

mu kha  目佉 面

grī va  疑啰嚩 项

va kṣu  嚩乞刍 胸

ha sta  贺娑多 手

pa da  波驮 脚

pṛ ṣṭa  钵力(二合)瑟吒(二合) 脊

ku kṣi  俱乞史 肚

hṛ dā ya  呵哩娜也 心

ma na  末那 意

dā sa  驮(引)娑 奴

da si  驮斯 婢

ka tva va ra  迦多嚩婆罗 兵

su va rṇḍa  素袜拏 金

ru mya  卢波也 银

pa mya  波拏 钱

pa ṭṭa  波吒(重) 绢

u ṣvrī  乌史婆罗 布

ci ttra  七多罗 锦

mu sā ra  母娑(引)啰 玉

ra tna  啰多那 宝

sva sva  莎缚娑陀 安稳

pṛ ccha  波里车 问讯

pi ttra  卑跢罗 父

mā tā  莽(引)多(引) 母

je ṣṭa bhrā ta  请瑟吒(二合)部罗(引)多 兄

tra nya sa bhrā tā  迦你也(二合)娑部罗多 弟

je ṣṭa bha gi ni  请瑟吒(二合)婆疑你 姊

ka nya sa bha gi ni  迦你也(二合)娑婆疑你(引) 妹

ma dhu ra  摩头罗 甘

ti kta  土多 苦

aṃ vṛ  暗婆里 酢

ṭhā ṅga  党哦 梨

tra pu sa  多罗布娑 黄瓜

gu ya ra  俱夜罗 瓜

va ra ha  嚩罗呵 楮

śa ya  舍也 纸

ma ṣi  摩史 墨

ka lā ma  迦攞(引)么 笔

ri kha  里佉 书

ga ṇa ta  哦拏多 算

e ka  曀迦 一

ddha ya  驮婆野 二

tra ya  多罗也 三

ca tu ra  者都罗 四

paṃ ca  半者 五

ṣa ṭī  娑智 六

sa pta  娑波多 七

a ṣṭa  阿瑟吒(二合) 八

na va  那嚩 九

da śa  驮舍 十

bi śa  尾舍 二十

tri śa  咥林舍 三十

ca tva ri śa  左多婆罗舍 四十

paṃ cā śa  半左(引)舍 五十

ṣa ṣṭī śa  娑瑟知舍 六十

sa pta  娑波多 七十

a ṣa ti  阿舍底 八十

na ba ti  那婆底 九十

śa ta  设多 百

sa ha sra  娑贺娑罗 千

na yu ta  那逾多 万

la kṣa  攞乞叉 亿

ko ṭī  俱智 兆

dha ni vāṃ  陀尼梵 富

ku lī na  俱里那 贵

nī ca  贱

da ri dra  娜哩捺罗(二合)(引) 贫

va hu  嚩睺 多

sta ka  娑多迦 少

dī rgha  陈啰伽 长

hra sva  呵罗莎婆 短

su nu  索乃 儿

pu tra  布多罗 子

nu hi  讷呬 女

bha rya  婆里也 妻

pa tti  钵底 妾

rā ja  罗惹 王

pa ra ṇa ya ka  钵罗拏野迦 臣

ṭa ku ra  吒俱罗 宫

pṛ gu  波里瞿 米

a ṭa ka ṇi  阿吒迦抳 面

i dha na  伊陀那 柴

a gā ra  阿哦罗 炭

bha sma  婆娑摩 灰

a gni  阿疑你(二合) 火

tai la  带攞 油

ghṛ ta  伽哩(二合)多 酥

mā kṣī ka  摩乞叉迦 蜜

śu ṇṭha  戍拏吒(二合) 姜

nāṃ raṃ ga  览哦 橘

gī ta  疑多 歌

dṛ tya  那里底也 舞

ve ri  吠里 鼓

va śa  万舍 笛

bī na  尾那 箜篌

su ghā ṣa ka  索伽沙迦 笙

va ṇḍa nya  嚩怒你也 学问

a ya sa  阿夜娑 辛

duḥ kha  特佉 苦

dū ra  怒(引)罗 远

sa mi  娑弭 近

dai a ṇa sya  忧

ka ru ṇa  迦噜拏 悲

ru da na  噜驮那 哭

ha sya  呵娑也(二合) 笑

va ca na  嚩左那 语

a bhi ga ma na  阿尾哦摩那 迎

a nu pra ja na  阿耨婆罗惹那 送

ba nda na  万驮那 拜

na ma ska ra  曩摩索迦罗 跪

ā kro śa  阿(去)矩卢舍 骂

ma ri bhā ṣa ṇa  波里婆(引)沙拏 辱

ddhe ṣa  弟沙 瞋

ro ṣa  噜沙 喜

a haṃ  阿含 我

tva ntu  多梵都 你

sva ccha  娑嚩(二合)车 清

ka rṣa  迦罗沙 浊

gaṃ bhī ra  俨毗罗 深

la ddha  攞驮 浅

prā pta  钵啰(二合)(引)波多(二合) 得

bi ni ga  失

ma tsa rya  悭

la bha  攞婆 贪

vyā pā ta  嫉

a bhi dya  阿毕你也 妒

bhi kṣa  尾乞叉 乞

yā ca  夜(引)左 索

pro kṣa  波礼乞者 求

ga ve ṣe  觅

bha ya  婆野 恐

ccha bhi ta  车美多 怖

ma rga  摩罗哦 道

ku śa la  俱舍攞 善

sva ra  萨嚩(二合)啰 音

śa vda  摄那 声

jñā taṃ  惹抳担 知

na ṅa ni ta  那仰抳多 不知

dṛ ṣṭa  涅哩(二合)瑟吒(二合) 见

na pa śya mi  捺波舍也(二合)(引)弭 不见

ve ri jā hi  弊里惹(引)呬 识

na bi jñā ta  那尾惹那多 不识

śrū ta  输噜(二合)多 闻

na śrū ta  曩输噜(二合)多 不闻

bi vo dha  尾冒驮 觉

na bi bu ddha  那尾没驮 不觉

me dya  昧娜也 酒

ma ṅga  么(引)(上)誐 肉

ma ṇḍa  摩拏 饼

śā ka  舍(引)迦 菜

i ṣṭa  伊瑟吒 爱

a pri ya  阿毕里(二合)耶 憎

ti nda  嫌

pu ttra  弗多罗 子

pau ttra  苞多罗 孙

a hṛ ya  阿吉里也 唤

pra hma ṇa  钵罗拏 客

sva mi  莎嚩(二合)弭 主

ma ryā da  摩里也驮 礼

a rtha  曷罗他(二合) 义

śra ddhā  舍罗驮 信

śā nta  舍阑多 困

ni pa ntra  ?半多罗 请

pra bha śa  波罗(二合)婆舍 明

a ndha kā ra  闇吐迦(引)啰 暗

ka ṭi  迦知 腰

jā ḍa  惹(引)拏 膝

caṃ ku ma  相矩摩 行

ti ṣṭa  底瑟吒(二合) 住

śau ta  澡多 卧

kha ṭṭa  佉吒 床

ta la sī  多攞四 席

na va da  捺婆娜 毡

bi tā na  尾跢那 毾

śva na ṣa  靴

pu la  补攞 鞋

ma sya mī na  末写弭(引)那 鱼

pa kṣa  播乞叉 熟

bhu kṣa  部乞叉 饥

bhya pta  弊波多 饱

ma tta kṣī va  末多乞叉缚 醉

na ṣi da  娜史(引)吒 坐

u tti ṣṭa  郁底(上)瑟吒 起

dha va  陀缚 走

me gha  铭伽 云

śve ta  室制多 白

kṛ ṣṭa  讫里史拏 黑

nī la  ?(引)攞 青

lo hi ta  路(引)呬(上)多 赤

jaṃ bu ra  乳耄啰 紫

pa lā śa  波攞(引)舍 绿

u rdhva  郁嚩 上

a va ta ra  阿嚩多罗 下

su lī  孙邻 胡

cī na  振那 汉

ra śmi  罗湿弭(二合) 光

ku ttya  俱多也 墙

pa rya ṇa  钵里也拏 院

pā pa  播波 罪

a pa rā dha  阿跛啰(引)陀 过

pu ṇya  布拏也(二合) 福

gu ṇa  瞿拏 德

u tta ma  乌跢摩 胜

hī na  呬那 劣

dṛ ḍha  㖏哩(二合)荼 坚

sā ra  娑(引)啰 固

su tra  素跢罗 经

bi na ya  毗那野 律

pṛ tha bha jja na  跛栗他婆惹那 凡

ā rya  阿(引)哩也(二合) 圣

e vaṃ  曀鑁 是

nai va  非

pra ṇa dha  钵罗抳地 愿

a ga ccha  阿哦车 来

ga ccha  哦车 去

ba rbha su kha  袜嚩苏佉 消息

su to ṣa  率都沙 欢乐

vai ra  恨

pu rṇu  布啰拏 满

梵唐消息(终)

件书以元庆八年正月二十三日始经四日写惟海上人之本讫焉三井寺唐院比丘良勇记

悉昙字记

悉昙字记(南天竺般若菩提悉昙)

大唐山阴沙门智广撰

悉昙天竺文字也。西域记云。梵王所制。原始垂则四十七言。寓物合成随事转用。流演支派其源浸广。因地随人微有改变。而中天竺特为详正。边裔殊俗兼习讹文。语其大较本源莫异。斯梗概也。顷尝诵陀罗尼。访求音旨多所差舛。会南天竺沙门般若菩提。赍陀罗尼梵挟。自南海而谒五台寓于山房。因从受焉。与唐书旧翻兼详中天音韵。不无差反。考核源滥所归悉昙。梵僧自云。少字学于先师般若瞿沙。声明文辙将尽微致。南天祖承摩醯首罗之文。此其是也。而中天兼以龙宫之文。有与南天少异。而纲骨必同。健驮罗国喜多迦文独将尤异。而字之由皆悉昙也。因请其所出研审翻注。即其杼轴科以成章。音虽少殊文轨斯在。效绝域之典弗尚诡异。以真言唐书召梵语仿佛而已。岂若观其本文哉。俾学者不逾信宿而悬通梵音。字余七千功少用要。懿夫圣人利物之智也。总持一文理含众德其在兹乎。虽未具观彼史诰之流别。而内经运用固亦备矣。然五天之音或若楚夏矣。中土学者方审详正。窃书简牍以记遗文(古谓楚书曰胡文者。案西域记。其阎浮地之南五天之境。楚人居焉。地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时无轮王膺运。中分七十余国。其总曰五天竺。亦曰身毒。或云印度。有曰大夏是也。人远承梵王。虽大分四姓。通谓之婆罗门国。佛现于其中。非胡土也。而雪山之北傍临葱岭。即胡人居焉。其字元制有异。良以境邻天竺文字参涉。所来经论咸依梵挟。而风俗则效习其文粗有增损。自古求请佛经多。于彼获之。鱼鲁浑淆直曰胡文谬也)。其始曰悉昙。而韵有六。长短两分字十有二。将冠下章之首。对声呼而发韵。声合韵而字生焉。即a 阿(上声短呼)ā 阿(平声长呼)等是也。其中有ṛ 纥里(二合)等四文。悉昙有之非生字所用今略也。其次体文三十有五。通前悉昙四十七言明矣。声之所发则牙齿舌喉唇等合于宫商。其文各五。遍口之声文有十。此中ra 啰(曷力遐三声合也)。于生字不应遍诸章(诸章用之多属第八及成当体重或不成字如后具论也)。llaṃ 罗声全阙生用。则初章通罗除之一(除罗字罗鉴反)。余单章除之二(除啰罗二字。即第二第三及第八第九第十章也。字非重成简于第一。故云余单章也)。重章除之三(重成也。即第四五六七及第十一已下四章也)。异章句末为他所用。兼下除之六(即盎迦章字牙齿舌等句末之第五字。为上四字所用。亦不可更自重故除之也)。自除之余。各遍能生即ka 迦kha 佉等是也。生字之章一十有七。各生字殆将四百。则梵文彰焉。正章之外有孤合之文连字重成即字名也。有十一摩多。啰此犹点画。两个半体兼合成文(阿阿等韵生字用十摩多。后字傍点名毗洒勒沙尼此云去声。非为摩多。讫里章用一别摩多。里耶半体。用祗耶兼半体啰也)。

初章

将前三十四文。对阿阿等十二韵呼之。增以摩多。生字四百有八。即kā 迦(上)ka 迦(平)等是也。迦之声下十有二文。并用迦为字体。以阿阿等韵呼之增其摩多。合于声韵各成形也kha 佉ga 伽等声下例之。以成于一章。次下十有四章。并用初章为字体。各随其所增。将阿阿等韵对所合声字呼之。后增其摩多。遇当体两字将合。则容之勿生。谓第四章中重lla 罗。第五重vdha 嚩(房柯反)第六重mma 么。第七重nna 那等是也。十一已下四章。如次同上之四章同之除。

第二章

将半体中
祇耶。合于初章迦迦等字之下。名kya 枳也kyā 枳耶。生字三百九十有六(枳字几尔反。今详祗耶当是耶字之省也。若然亦同除重。唯有三百八十四。先书字体三百九十六。然将祗耶合之后加摩多。夫重成之字。下者皆省除头也。已下并同也)。

第三章

将ra 啰字。合于初章迦迦等字之下。名kra 迦(上)略(上)krā 迦(平)略(平)生字三百九十有六(上略力价反。下略力迦反。上迦下迦并同略之平上取声他皆效之也)。

第四章

将la 攞字。合初章字之下。名kla 迦攞klā 迦攞。生字三百八十有四(攞字洛可反)。

第五章

将va 嚩字。合初章字之下。名kva 迦嚩(上)kvā 迦嚩(平)生字三百八十有四(嚩字房可反)。

第六章

将ma 么字。合初章字之下。名kma 迦么kmā 迦么。生字三百八十有四。

第七章

将na 曩字。合初章字之下。名kna 迦那knā 迦那。生字三百八十有四。

第八章

将半体
啰。加初初章字之上。名rka 阿勒迦rkā 阿勒迦。生字三百九十有六(勒字力德反下同)。

第九章

将半体
啰。加第二章字之上。名rkya 阿勒枳耶rkyā 阿勒枳耶。生字三百八十有四(若祗耶是耶省亦同除重)。

第十章

将半体
啰。加第三章字之上。名rkra 阿勒迦略rkrā 阿勒迦略。生字三百九十有六(略平上)。

第十一章

将半体
啰。加第四章字之上。名rkla 阿勒迦罗rklā 阿勒迦罗。生字三百八十有四。

第十二章

将半体
啰。加第五章字之上。名rkva 阿勒迦嚩rkvā 阿勒迦嚩。生字三百八十有四。

第十三章

将半体
啰。加第六章字之上。名rkma 阿勒迦么rkmā 阿勒迦么。生字三百八十有四。

第十四章

将半体
啰。加第七章字之上。名rkna 阿勒迦那。rknā 阿勒迦那。生字三百八十有四。

第十五章

以ka 迦ca 遮ṭa 吒ta 多pa 波等句末之。第五字。各加于当句前四字之上。及初句末字。加后耶等九字之上。名ṅka 盎迦ñca 安遮ṇṭa 安吒nta 安多mpa 唵波ṅya 盎耶等。其必不自重。唯二十九字。不由韵合名为异章。各用阿阿等韵呼之。生字三百四十有八(盎字阿党反。安字并阿亶反。唵字阿感反)。

第十六章

用迦等字体。以别摩多合之。谓之kṛ 讫里。成字三十有四(或有加前么多得成字用。非遍能生。且据本字言之。今详讫里之么多祗是悉昙中里字也)。

第十七章

用迦等字体。参互加之有三十三字。随文受称。谓ska 阿索迦等。各用阿阿等韵呼之。生字三百九十有六。

第十八章

正章之外有孤合之文或当体两字重之但依字大呼(谓多阇吒拏等字各有重成也)。或异体字重之即连声合呼(谓悉多罗等是也)。或不具通么多。止为孤合之文(即瑟吒罗等字。有通三五么多也)。或虽生十二之文。而字源不次其犹之孤(即阿悉多罗等也)。或虽异重不必依重以呼之(此五句之末字。加其句之初。即名盎迦等属前章也)。或两字联声。文形其后声彰其前(如么盎迦三合等字。似云莽迦等也)。或字一而名分(如沙字有沙孚(府珂反)二音犹假借也)。或用么多之文。重增其么多。而音必兼之(如部林二合字。从裒(菩侯反)娄(力钩反)与第十一摩多也)。或形非么多独为严字之文(如字之上有仰月之画也)。或有所成而异其名(谓数字重成一字。而其下必正呼。中上连合短呼之。不必正其音。如上娑下迦称阿索迦等也)。或有其声而无其形(此即阿索迦章等字字则无阿。读之皆带其音也)。或不从字生。独为半体之文(如怛达祗耶等用则有之字体无也)。或字有所阙。则加怛达之文。而音掣呼之(如迦佉等字下有达画则云秸(吉八反)稧(苦八反)等也)。或源由字生增于异形(如室梨字犹有奢罗之象。错成印文。若篆籀也)。或考之其生。异之其形(讫里俱罗俱娄等从迦之省。及胡卢等文。么多之异犹草隶也)。斯则梵书之大观焉。

悉昙字记

na  ma  sa  rva  jñā  ya  si
娜 么 娑(上) 啰嚩(二合) 社若(而也反)(二合) 也 悉
ddhāṃ
昙(去声)(已上题目)

悉昙

a 短阿字(上声短呼音近恶引)。

ā 长阿字(依声长呼别体作ā )。

i 短伊字(上声声近于翼反别体作ī )。

ī 长伊字(依字长呼别体作ī )。

u 短瓯字(上声声近屋别体作ū )。

ū 长瓯字(长呼别体作ū )。

e 短蔼字(去声声近樱系反)。

ai 长蔼字(近于界反)。

o 短奥字(去声近污别体作o )。

au 长奥字(依字长呼别体作ū )。

aṃ 短暗字(去声声近于鉴反别体作aṃ )。

aḥ 长疴字(去声近恶)。

义净三藏云。上之三对上短上长。下三对上长下短。

右悉昙十二字为后章之韵。如用迦字之声。对阿伊瓯等十二韵呼之。则生得下迦机钩(矩侯反)等十二字。次用佉字之声。则生得佉欺丘(区侯反)等十二字。次生伽其求(瞿侯反)等十二字。已下例然。且先书短迦字一十二文。从第二字已下加其么多。即字形别也。用悉昙韵呼之。则识其字名也。佉伽已下至叉字例然。以成一章。旧云十四音者。即于悉昙十二字中瓯字之下。次有ṛ 纥里ṝ 纥梨ḷ 里ḹ 梨四字。即除前悉昙中最后两字。谓之界畔字也余则为十四音。今约生字除纥里等四字也。

体文(亦曰字母)

ka 迦字(居下反音近姜可反)。

kha 佉字(去下反音近去可反)。

ga 迦字(渠下反轻音音近其下反。余国有音疑可反)。

gha 伽字(重音渠我反)。

ṅa 哦字(鱼下反音近鱼可反。余国有音ṅa 讲反。别体作ṅa 加么多)。

已上五字牙声。

ca 者字(止下反音近作可反)。

cha 车字(昌下反音近仓可反。别体作ccha )。

ja 社字(杓下反轻音音近作可反。余国有音而下反别体作jā )。

jha 社字(重音音近昨我反)。

ña 若字(而下反音近若我反。余国有音壤。别体作ña )。

已上五字齿声。

吒字(卓下反音近卓我反。别体作ṭa 加么多)。

ṭha 侘字(拆下反音近折我反别体作rṭha )。

ḍa 荼字(宅下反轻音。余国有音搦下反)。

ḍha 荼字(重音音近幢我反)。

ṇa 拏字(搦下反音近搦我反。余国有音拏讲反别体作ṇa 加么多)。

已上五字舌声。

ta 多字(怛下反音近多可反。别体作ta )。

tha 他字(他下反音近他可反)。

da 陀字(大下反轻音余国有音陀可反)。

dha 陀字(重音音近陀可反)。

na 那字(捺下反音近那可反。余国有音音曩。别体作na )。

已上五字喉声。

pa 波字([盉-木+友]下反音近波我反)。

pha 颇字(破下反音近破我反)。

ba 婆字(罢下反轻音。余国有音么字下不尖异后)。

bha 婆字(重音薄我反)。

ma 么字(莫下反音近莫可反。余国有音莽)。

已上五字唇声。

ya 也字(药下反音近药可反又音祗也反讹也)。

ra 啰字(曷力下反三合。卷舌呼啰)。

la 罗字(洛下反音近洛可反)。

va 嚩字(房下反音近房可反。旧又音和。一云字下尖)。

śa 奢字(舍下反音近舍可反)。

ṣa 沙字(沙下反音近沙可反。一音府下反)。

a 娑字(娑下反音近娑可反)。

ha 诃字(许下反音近许可反。一本音贺)。

llaṃ 滥字(力陷反音近郎绀反)。

kṣa 叉字(楚下反音近楚可反)。

已上十字遍口声。

右字体三十五字。后章用三十四字为体。唯滥字全不能生。余随所生。具如常章论之。

第一章

ka 迦kā 迦。

右初章生字四百有八。先于字母中。每字平书一十二文。次将么多如次点之。则字形别也。用悉昙韵呼之。则识其字名也。其么多有别体者。任逐便用之。皆通。此初章为后相次六章之体。先书此章字。但除重及啰罗三字。合三十二字。所生三百八十四字。即将ya 也等字。如次于下合之。后加么多则字字别也。将悉昙十二韵相对呼之。则识其字名也。恐未晓悟。更每章头书一二数字。以为规准。后皆效此。

第二章

kya 己也(二合)kyā 纪耶(二合)kyi 纪以(二合)kyī 纪夷(二合)kyu 矩庾(二合)kyū 矩俞(二合)kye 枳曳(二合)kyai 枳?(与盖反)kyo 句俞(二合)kyau 句曜(庾告反)kyaṃ 矩焰kyaḥ 迦(上)夜(已上第二章初字所生一十二文。后皆效此。读者连带。转声调韵呼之)。

第三章

kra 迦(上)略(上)krā 迦(平)略(平)kri 己里krī 机厘kru 苟溇krū 钩娄(吕钩反)(余同上)。

第四章

kla 迦攞(上)klā 迦攞(平)。

第五章

kva 迦嚩(上)kvā 迦嚩(平)。

第六章

kma 迦么kmā 迦摩。

第七章

kna 迦娜knā 迦娜。

第八章

rka 阿勒迦(上)rkā 阿勒迦(平)rki 伊(上)力纪rkī 伊力机rku 欧鹿苟(上)rkū 欧鹿钩(平)rke 医力葪rkai 医力介rko 阿勒勾rkau 阿勒憍(脚号反)rkaṃ 阿勒剑rkaḥ 阿勒迦(去)。

右第八章字同初章。但用半体
啰。加诸字上。后点么多也。又此章为后相次六章字体。同前第二已下也。但加半体
啰也。

第九章

rkya 阿勒已也rkyā 阿勒枳耶。

第十章

rkra 阿勒迦略(上)rkrā 阿勒迦啰。

第十一章

rkla 阿勒迦攞rklā 阿勒迦攞。

第十二章

rkva 阿勒迦嚩(上)rkvā 阿勒迦嚩(平)。

第十三章

rkma 阿勒迦么rkmā 阿勒迦摩。

第十四章

rkna 阿勒迦娜rknā 阿勒迦娜。

第十五章

ṅka 盎迦(上)ṅkā 盎迦(平)ṅki 应(上)纪ṅkī 应机ṅku 蓊苟(俱口反)ṅkū 蓊钩(俱候反)ṅke 蘡(于项反)荆ṅkai 蘡介ṅko 拥句ṅkau 拥憍(脚傲反)ṅkaṃ 盎鉴ṅkaḥ 盎迦(去)(已上伽字上用ṅa 盎字。冠之生十二字)。

ṅkha 盎佉(上)ṅkhā 盎佉(平)(生十二字同上迦字用么多及呼字转声法。下同)。

ṅga 盎伽(上)ṅgā 盎佉(平)(生十二字同上)。

ṅkha 盎伽(上声)ṅkhā 盎佉(平重)(生十二字同上)。

ṅa 字(并将冠上四字之首。不复自重。后皆效此。已上牙声之字。皆用盎声)。

ñca 安者ñcā 安遮(生十二字同上此ña 是ña 字之省)。

ñcha 安车(上)ñchā 安车(生十二字)。

ñjā 安社ñjā 安阇(生十二字)。

ñjā 安社(重)ñjā 安阇(重)(生十二字)。

ña 字(为上四字所用。不可更自重。已上齿声之字同用安音阿亶反)。

ṇṭa 安吒(上)ṇṭā 安吒(平)(生十二安字)。

ṇṭha 安侘(上)(丑加反)ṇṭhā 安侘(生十二字)。

ṇḍa 安茶(上)ṇḍā 安茶(生十二字)。

ṇḍha 安茶(上重)ṇḍhā 安茶(重音)(生十二字)。

ṇa 字(为上四字所用。不可更自重。此字有自重者便属别章则大呼。拏音非盎拏也。余并同此也。已上舌声之字同用安声)。

nta 安多(上)ntā 安多(生十二字)。

ntha 安他(上)nthā 安他(生十二字)。

nda 安挓(上)ndā 安挓(生十二字)。

ndha 安陀(上重)ndhā 安陀(重音)(生十二字)。

na 字(为上四字所用。不可更自重。若重属别章。已上喉声之字同用安声)。

mpa 唵跛mpā 唵跛(生十二字)。

mpha 唵颇(上)mphā 唵颇(平)(生十二字)。

mba 唵婆(上)mbā 唵婆(生十二字)。

mbha 唵婆(上重音)mbhā 唵婆(重)(生十二字)。

ma 字(为上四字所用。不更自重。已上唇声之字同用唵声)。

ṅya 盎也ṅyā 盎耶(生十二字)。

ṅra 盎攞(上)ṅrā 盎啰(生十二字)。

ṅla 盎攞(上)ṅlā 盎攞(生十二字)。

ṅva 盎攞(上)ṅvā 盎嚩(平)(生十二字)。

ṅsā 盎舍ṅsā 盎奢(生十二字)。

ṅṣa 盎洒ṅṣā 盎沙(生十二字)。

ṅśa 盎娑(上)ṅśā 盎娑(平)(生十二字)。

ṅha 盎诃(上)ṅhā 盎诃(生十二字)。

ṅkṣ!a 盎叉(上)ṅkṣ!ā 盎叉(生十二字)。

右此章字两字重成不得依字呼之。异于诸章故云异章。然盎安等将读之际。潜带其音亦不分明称盎安也。

第十六章

kṛ 讫里khṛ 乞里gṛ 佉里ghṛ 佉里(重音)ṅṛ 龁里cṛ 齿里cchṛ 质里jṛ 实里jhṛ 实里(重音)ñṛ 日里(已下并同吉里反。但用于下合之。读者取其声势。亦有用么多得重成字用。非遍能生也)。

第十七章

ska 阿索迦(生十二字)skha 阿索佉(已下各生十二字)dga 阿拖伽dgha 阿拖伽(重)ṅktra 盎迦怛啰。

vca 阿嚩遮vcha 阿伐车vja 阿伐社vjha 阿伐阇(重)jña 阿社若。

ṣṭa 阿瑟吒ṣṭha 阿瑟侘dḍa 阿拖荼dḍha 阿拖荼(重)ṣña 阿瑟拏。

sta 阿萨多stha 阿萨他vda 阿伐拖vdha 阿伐拖(重)rtsna 阿勒多萨那。

spa 阿萨波spha 阿萨颇dba 阿拖婆dbha 阿拖婆(重)rkṣma 阿勒叉么。

rkṣvya 阿勒叉微耶rkṣvrya 阿勒叉微厘耶lta 阿刺多tkva 阿多迦嚩ṭśa 阿吒奢ṭṣa 阿吒沙
阿沙诃vkṣa 阿婆叉(已上一章重文读之。皆带阿声连促呼之。此章亦除滥字。又合娑诃字唯三十三字。皆通十二字加么多也。其于字母不次者。分入后章)。

第十八章孤合之文

pta 阿跛多ṭka 阿吒迦dsva 阿娜萨嚩ṭṣchra 阿吒瑟车啰。

右此章字类流派无尽。或通三五么多读之并同上章。当体重两tta 多
社ṭṭa 吒ṇṇa 拏nna 那等字(并依本字大呼多。则不得云多多也)联声字mṅka (上么下盎迦。后字之声入于前。似云莽迦也。用此章字皆然)两重么多字bhrūṃ 部林(去)chrūṃ 齿林(去)hūṃ 吽(已上字有第六及第十一么多读之皆带两声也。此
是第六么多分布于傍也)半体文
多达又作
(皆同也)
只耶(当是耶字。之省也)印文字śṛī (是室梨字西域为印也)。此类甚多略出其状也。前叙云啰于生字不应遍诸章。谓第二第四五六七章用之。其字则属第八章也。若第三及第八章用之成当体重。非此章字也。若第九已下四章用之。则更重重全非字也。其啰字当体重。及重章中当体重。书者至此但存一重字。不须生十二也。虽或有用处亦通三五么多。非遍能生故不入此生字之内。缘存一当体重字故。云容之勿生也。后第十八云或当体两字重之。但依字大呼。谓多阇吒拏等。各有重成也。等者等余字母。并有重成之用也。但大呼之。不得言多多啰啰等也。

悉昙字记

翻译名义集

翻译名义序

  宋唯心居士荆溪周敦义述

  余阅大藏。尝有意效崇文总目。撮取诸经要义。以为内典总目。见诸经中每用梵语。必搜检经教。具所译音义表而出之。别为一编然未及竟而显亲深老。示余平江景德寺普润大师法云所编翻译名义。余一见而喜曰。是余意也。他日总目成。别录可置矣已。而过平江。云遂来见。愿求叙引。余谓此书不惟有功于读佛经者。亦可护谤法人意根。唐奘法师论五种不翻。一秘密故。如陀罗尼。二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三此无故。如阎净树。中夏实无此木。四顺古故。如阿耨菩提。非不可翻。而摩腾以来常存梵音。五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而七迷之作。乃谓释迦牟尼此名能仁。能仁之义位卑周孔。阿耨菩提。名正遍知。此土老子之教先有。无上正真之道无以为异。菩提萨埵。名大道心众生。其名下劣。皆掩而不翻。夫三宝尊称。译人存其本名。而肆为谤毁之言。使见此书。将无所容其啄矣。然佛法入中国。经论日以加多。自晋道安法师。至唐智升。作为目录图经。盖十余家。今大藏诸经。犹以升法师开元释教录为准。后人但增宗鉴录。法苑珠林。于下藏之外。如四卷金光明经摩诃衍论。及此土证道歌。尚多有不入藏者。我国家尝命宰辅为译经润文使。所以流通佛法至矣。将未有一人继升之。后翻译久远。流传散亡。真赝相乘。无所放据。可重叹也。云虽老矣。尚勉之哉。绍兴丁丑重午日序。

  雪山大士。求半偈而施身。法爱梵志。敬四句而析骨。久沈苦海今遇慈舟。秉志竭诚采经集论。宜安像前烧香礼拜。息尘劳之杂念。游般若之法林。终卷掩帙摄心静坐。照元明之本体。复常寂之性原。虽万有以施为。然一无而亦绝。无机子法云奉勉。

  苏州景德寺普润大师行业记

  普润大师。名法云。字天瑞。自称无机子戈姓。世居长州彩云里。父母祷佛。梦一梵僧云。吾欲寄灵于此。迨生颜如所梦。瑞相特异襁褓间见僧则欣然欲趋。似获珍玩。五藏辞亲。礼慈行彷公为师。始从庭训。神锋发硎。越明年背诵妙经七轴。九岁剃䰂。十岁进具。以所受法。即登槐座。为众说戒。绍圣四?。发轸参方。首见通照法师。学习天台大教。次投天竺敏法师几下。谛受玄谈。最后啐啄同时得法于南屏清辩大法师。代柄如意。为众敷扬。既而德风四骛。芳誉遐蜚。时政和七年。郡候徽。猷阁直学士通议大夫应安道礼请住持松江大觉教寺。仍荐锡今号而学者辐辏。如川东之。凡八年间。环讲法华。金光明涅槃。净名大小部帙。继晷待且。慈霔洋洋。续因慈母年迈。思念报亲之恩。遂谢事归宁。庐于祖坟。曰藏云。居虽丛尔蹑屩尤多。假道问津。盈诸户外。仍造西方三圣像设广以化人。其母后有微疾。师就卧床。夜讲心经。念弥陀佛。佛放金光。母及四方。无不瞻睹。殊祥既[乇-一+北]。临终怡然。火余舍利。灿如圆珠。阅数日。现莲华迹二茎。其为生处。盖可知矣。以此方彼。大义渡头为道似乎岐致。然至人适理。何往不从。故我世尊。上升忉利。说法酬恩。指鬘比丘。弥为慈行。绍兴甲子。寺僧率众。佥诣云庵请师归寺。作众依止。受已明年。与诸徒弟。迎像入寺。敝华阁以舍之。大兴莲社胜会。集千人结课观经。念本性唯心之佛。仍建八关斋会。及金光明。法华大悲圆觉金刚等会。并作西资。士夫名贤。善信四众。饮师高风。来者阗咽于路。或争先而趋之者。终成超越。若锦江进士王龄。武林贡元张启。三衢国录吴彦英。嘉夭登仕金廷圭吴会安人。钱氏等凡若干人。俱生净土。法师博通经史。囊括古今。具八备之才能。蕴十条之德善。编集翻译名义。注解金刚经及心经疏钞着息阴集等。并行于世。莫不宪章圣化。鼓吹山家。自行化他。能事毕矣。一日索浴更衣。端坐西向。召门弟子曰。汝等各。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慎勿怠堕仍书偈云。琼树矗云霄。紫金台更高。无生生彼土。不动一丝毫。汝等持此并遗书达于知识。我之最后为请定慧堂头。宝憧法主。依此起龛举火。余无他事言已默然而蜕。是夜钟声远闻。异香满室。既敛龛帏。众犹闻师口称佛名琅琅在耳。当绍兴二十八年。九月二十一日也。住世七十一年。为僧六十一腊。香薪之次设利无穷。噫微渤澥。不足以容翻空之涛。微广漠。不足以展垂天之翮。今法师出广长舌相于萨婆若海搏扶摇羊角于第一义天。虽古高僧。不复多让。顷修法师塑像。得其弟子文辩大师师绪状其行于像藏之内。蒙不揆无似。僣为笔削。以标炽之者。盖欲扬摧宗祖之德善。子孙知而传之云尔。大德五年岁在辛丑九月九日。嗣祖住持。永定教寺。吉祥雄辩大师普洽记。

  此记安于翻译名义之前庶观览者知夫能述之人胜也。

  翻译名义集一

  姑苏景德寺普润大师法云编

  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虽似别。义则大同。宋僧传云。如翻锦绣背面俱华。但左右不同耳。译之言易也。谓以所有。易其所无。故以此方之经。而显彼土之法。周礼掌四方之语。各有其官。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今通西言而云译者。盖汉世多事北方。而译官兼善西语。故摩腾始至。而译四十二章。因称译也。言名义者。能诠曰名。所以为义。能诠之名。胡梵音别。自汉至隋。皆指西域以为胡国。唐有彦琮法师。独分胡梵。葱岭已西。并属梵种。铁门之左。皆曰胡乡。言梵音者。劫初廓然。光音天神降为人祖。宣流梵音。故西域记云。详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则。四十七言。寓物合成。随事转用。流演枝派。其源浸广。因地随人微有改变。语其大较。未异本源。而中印度。特为详正。辞调和雅。与天音同。气韵清亮。为人轨则。

  或问。玄奘三藏义净法师。西游梵国。东译华言。指其古翻。证曰旧讹。岂可初地龙树论梵音而不亲(如以耆阇名鹫。掘名头。奘云讹也。今云姞栗罗矩吒)。三贤罗什译秦言而未正(什译罗睺罗为覆障。奘译罗怙罗为执日)。既皆纰缪。安得感通。泽及古今福资幽显。今试释曰。秦楚之国。笔聿名殊。殷夏之时。文质体别。况其五印度别千载日遥。时移俗化。言变名迁。遂致梁唐之新传。乃殊秦晋之旧译。苟能晓意。何必封言。设筌虽殊。得鱼安别。法云十岁无知。三衣滥服。后学圣教。殊昧梵言。由是思义思类。随见随录。但经论文散。疏记义广。前后添削。时将二纪。编成七卷六十四篇。十号三身。居然列目。四洲七趣。灿尔在掌。免检阅之劳。资诚证之美。但愧义天弥广。管见奚周。教海幽深。䗍测焉尽。其诸鈌疑。倾俟博达者也。时大宋绍兴十三年。岁次癸亥。仲秋晦日。居弥陀院。扶病云尔。十种通号第一诸佛别名第二通别三身第三释尊别名第四三乘通号第五菩萨别名第六度五比丘第七十大弟子第八总诸声闻第九宗释论主第十宗翻译主第十一七众弟子第十二僧伽众名第十三

  十种通号第一

  福田论叙三宝曰。功成妙智。道登圆觉佛也。玄理幽微。正教精诚法也。禁戒守真威仪出俗僧也。皆是四生导首。六趣舟航。故名为宝。无机子问曰。如涅槃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则应立教举法为初。何缘垂训佛居先耶。释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有能演之功。法无自显之力。犹若伏藏藉人指出。故初称佛。然后示法。佛有无量德。亦有无量名。故今此集。先列十号。言十号者。一仿同先迹号。二堪为福田号。三遍知法界号。四果显因德号。五妙往菩提号。六达伪通真号。七摄化从道号。八应机授法号。九觉悟归真号。十三界独尊号。

  梵语多陀阿伽陀。亦云怛闼阿竭。后秦翻为如来。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此以法身释。转法轮论云。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此以报身释。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此约应身释。

  阿罗诃。秦云应供。大论云。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亦翻杀贼。又翻不生。观经疏云。天竺三名相近。阿罗诃翻应供。阿罗汉翻无生。阿卢汉翻杀贼。

  三藐三佛陀。亦云三耶三菩。秦言正遍知。大论云。是言正遍知一切法。什师言。正遍觉也。言法无差故言正。智无不周故言遍。出生死梦故言觉。妙宗云。此之三号。即召三德。今就所观义当三谛。正遍知即般若真谛也。应供即解脱俗谛也。如来即法身中谛也。故维摩云。阿难若我广说此三句义。汝以劫寿不能尽受。

  鞞侈遮罗那三般那。秦言明行足。大论云。宿命天眼漏尽名为三明。三乘虽得三明。明不满足。佛悉满足。是为异也。

  修伽陀。秦言好去。大论云。于种种诸深三摩提无量智慧中去。或名修伽度。此云善逝。菩萨地持经云。第一上升。永不复还。故名善逝。

  路伽惫。大论云。是名知世间。知二种世间。一众生。二非众生。及如实相。知世间果。世间因。出世间灭。出世间道。地持经云。知世间众生界。一切种烦恼。及清净。名世间解。

  阿耨多罗。秦云无上。大论云。如诸法中涅槃无上。众生中佛亦无上。地持经云。唯一丈夫名无上士。大经云。有所断者。名有上士。无所断者名无上士。

  富楼沙昙藐娑罗提。秦云可化丈夫调御师。大论云。佛以大慈大智故。有时软美语。有时苦切语。有时杂语。令不失道。若言佛为女人调御师。为不尊重。若说丈夫一切都摄。

  舍多提婆魔㝹舍喃。此云天人教师。大论云。佛示导是应作。是不应作。是善。是不善。是人随教行。又云。度余道众生者少。度天人众生者多。

  佛陀。大论云。秦言知者。知过去未来现在众生非众生数。有常无常等一切诸法。菩提树下了了觉知。故名佛陀。后汉郊祀志云。汉言觉也。觉具三义。一者自觉。悟性真常。了惑虚妄。二者觉他。运无缘慈度有情界。三者觉行圆满。穷原极底。行满果圆故。华严云。一切诸法性无生。亦无灭。奇哉大导师。自觉能觉他。肇师云。生死长寝莫能自觉。自觉觉彼者。其唯佛也。妙乐记云。此云知者觉者。对迷名知。对愚说觉。佛地论云。具一切智一切种智。离烦恼障及所知障。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华开。故名为佛。

  路迦那也。大论云。翻世尊。成论云。具上九号。为物钦重。故曰世尊。天上人间所共尊故。此十号义。若总略释。无虚妄名如来。良福田名应供。知法界名正遍知。具三明名明行足。不还来名善逝。知众生国土名世间解。无与等名无上士。调他心名调御丈夫。为众生眼名天人师。知三聚名佛。具兹十德。名世间尊。涅槃疏云。阿含及成论。合无上士与调御丈夫为一号。故至世尊十数方满。涅槃及大论。开无上士与调御丈夫为两号。而辅行云。大论合无上士调御丈夫。以为一句。此文误也。学者详之。

  婆伽婆。应法师云。薄伽梵总众德。至尚之名也。大论云。一名有德。二名巧分别诸法。三名有名声。无有得名声如佛者。四能破淫怒痴。新云薄伽梵。名具六义。佛地论曰。薄伽梵声。依六义转。一自在。二炽盛。三端严。四名称。五吉祥。六尊贵。颂曰。自在炽盛与端严。名称吉祥及尊贵。如是六德义圆满。是故彰名薄伽梵。其义云何。谓如来永不系属诸烦恼。故具自在义。猛焰智火所烧炼故。具炽盛义。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庄饰故。具端严义。一切殊胜功德圆满无不知故具名称义。一切世间亲近供养咸称赞故。具吉祥义。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无懈废故。具尊贵义。唐奘法师明五种不翻。一秘密故不翻。陀罗尼是。二多含故不翻。如薄伽梵含六义故。三此无故不翻。如阎浮树。四顺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实可翻之。但摩腾已来存梵音故。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令人生敬是故不翻。

  诸佛别名第二

  仰则真法俯立俗号。名虽各异。义亦互通。故法苑云。如释迦翻能仁。岂有一佛非能仁也。阿弥陀云无量寿。岂有一佛非长寿也。但以逗机设化。随世建立。题名。则功能虽殊。显义。乃力用齐等。方知三世无量之名。具显诸佛无量之德也。

  释迦文。净名疏云。天竺语释迦为能。文为儒。义名能儒。大论云。释迦文佛。先世作瓦师名大光明。尔时有佛名释迦文。弟子名舍利弗目伽连阿难。佛与弟子俱到瓦师舍一宿。尔时瓦师。布施草座灯明石蜜浆。便发愿言。我于当来作佛如今佛名。弟子名字。亦如今佛。优婆塞戒经云。我于释迦。最初发心。于迦叶佛。满三僧祗。须知三祗正满。在于胜观。今言迦叶兼百劫故。大论云。初阿僧祇中心不自知我当作佛不作佛。二阿僧祇中心虽能知我必作佛。而口不称我当作佛。三阿僧祇中。了知得佛。口自发言。无所畏难。我于来世。当得作佛。从过去释迦文佛。到刺那尸弃佛。为初阿僧祇。是中菩萨。永离女人身。从刺那尸弃佛。至燃灯佛。为二阿僧祇。是时菩萨。七枝青莲华。供养燃灯佛。敷鹿皮衣。布发掩泥。便授其记。汝当作佛。名释迦牟尼。从燃灯佛。至毗婆尸。为三僧祇。过三僧祇。种三十二相业。

  罽那尸弃。名出俱舍大论。则名刺那尸弃。此云宝髻。亦云宝顶。吾佛世尊初僧祇满时。值此佛。与七佛中第二尸弃。隔二僧祇。先达谓同。故今辩异。

  提洹竭或云提和竭罗。此云燃灯。大论云。太子生时。一切身边。光如灯故。故云燃灯。以至成佛。亦名燃灯。镫字说文从金。徐铉云。锭中置烛故谓之灯。声类云。有足曰锭。无足曰灯。故瑞应经。翻为锭光。摭华云。锭音定。灯属也。古来翻译。回文不同。或云燃灯。或云锭光。语异义同。故须从金。释尊修行。名儒童时。二僧祇满。遇燃灯佛。得受记莂。

  毗婆尸。亦名维卫。此云胜观。俱舍云。三无数劫满。逆次逢胜观。燃灯。宝髻佛。初释迦牟尼。此由释尊于胜观佛初种相好。故毗婆尸为七佛首。以赞弗沙精进力故。超九大劫故至于今。过九十一大劫也。

  尸弃。亦名式弃。大论翻火依。佛名经。过三千劫。

  毗舍浮。翻遍一切自在。药王药上经云。庄严劫中最后一佛。

  俱留孙。此云所应断。又翻作用庄严。贤劫第九减六万岁。出成佛道。为千佛首。

  拘那含牟尼此云金寂。大论名迦那迦牟尼。秦言金仙人。四万岁时出现阎浮。

  迦叶波。此云饮光。二万岁时出成正觉。至百岁时。释迦牟尼。居兜率天。四种观世。故大论云。一者观时。人寿百岁佛出时到。二观土地。诸国常在中国生故。三观种姓。刹利种姓。势力大。婆罗门种。智慧大。随时所贵。佛于中生。四观生处。何等母人。能怀那罗延力菩萨。亦能自护净戒。如是观竟。唯中国迦毗罗婆。净饭王垢能怀菩萨。如是思惟已。于兜率天下。不失正慧。入于母胎。

  弥勒。西域记云。梅哩丽耶。唐云慈氏。即姓也。旧曰弥勒。讹也。什曰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婆罗门子。净名疏云。有言从姓立名。今谓非姓恐是名也。何者。弥勒此翻慈氏。过去为王名昙摩流支。慈育国人。自尔至今。常名慈氏。始阿逸多。此云无能胜。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亲见正文。未可定执。观下生经云。时修梵摩。即与子立字。名曰弥勒。

袍休兰罗。汉言大宝。即多宝佛。出萨云分陀利经。

弗沙。正名富沙。清凉云。亦云勃沙。此云增盛。明达胜义故也。亦底沙。亦云提舍。此翻明。又云说度。说法度人也。什师解弗沙菩萨云。二十八宿中鬼星名也。生时相应鬼宿。因以为名。或名沸星。或名孛星。

楼夷亘罗。清净平等觉经。翻世饶王。无量寿经。翻世自在王。

昙摩迦。此翻法藏比丘。乃无量寿行因时名阿弥陀。清净平等觉经。翻无量清净佛。无量寿经。翻无量寿佛。称赞净土经云。其中世尊。名无量寿及无量光。

阿閦。净名经云。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疏云阿之言无。閦之言动。

刺那那伽罗。此云宝积。以无漏根力觉道等法宝集故。名为宝积。问若尔一切佛皆应号宝积。答但此佛即以此宝为名。

楼至。此翻啼泣。又名卢遮亦名鲁支。此翻爱乐。

鞞恕婆附。大论云。秦言一切胜。

提和罗耶。晋言天人王。佛授调达。作佛之号。

须扇多。亦云须扇头。此云甚净。弟子未熟。便入涅槃。留化佛一劫。

通别三身第三(别标释迦通贯诸佛)

万汇沉迷居三道而流转。十力超悟证三身为圆通。由是三谛一境合名法身。此彰一性也。三智一心合名报身。三脱一体合名应身。此显二修也。以斯定慧互严。致使法身圆显境智冥合。应物现形。三身明矣。

毗卢遮那。辅行曰。此云遍一切处。烦恼体净。众德悉备。身土相称遍一切处。唯识论云。一自性身。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实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光明玄云。法名可轨。诸佛轨之。而得成佛。故经言。诸佛所师所谓法也。摩诃衍论云。克其法身真实自体。湛湛绝虑。寂寂名断。能为色相作所依止。今问。寂寂名断安名法身。答法实无名。为机诠辩。召寂寂体。强称法身。问湛湛之体。当同太虚。答凡所有相皆是非相。觉五音如谷响。知实无声。了万物如梦形。见皆非色。空有不二。中道昭然。不可闻无谓空断绝。

卢舍那贤首。梵网疏云。梵本卢舍那此云光明遍照。照有二义。一内以智光。照真法界。此约自受用义。二外以身光。照应大机。此约他受用义。净觉。杂编云卢舍那。宝梁经翻为净满。以诸恶都尽故云净。众德悉圆故云满。此多从自受用报得名。或翻光明遍照。此多从他受用报为目。若论色心皆得净满。身智俱有光明。则二名并通自他受用也。唯识论云。二受用身此有二种。一自受用身。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习无量福德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又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常自受用广大法乐。二他受用身。由平等智示现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菩萨。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合此二身。名曰报身。摩诃衍云。所言报身者。具胜妙因受极乐果。自然自在决定安乐。远离苦相。故名为报。

释迦牟尼。摭华云。此云能仁寂默。寂默故不住生死。能仁故不住涅槃。悲智兼运立此嘉称。发轸云。本起经。翻释迦为能仁。本行经。译牟尼为寂默。能仁是姓。寂默是字。姓从慈悲利物。字取智慧冥理。以利物故。不住涅槃。以冥理故不住生死。长水云。寂者现相无相。默者示说无说。此则即真之应也。能仁是姓者。长阿含云。昔有轮王姓甘蔗氏。听次妃之谮。摈四太子。至雪山北自立城居。以德归人。不数年间。郁为强国。父王悔忆。遣使往召。四子辞过不还。父王三叹。我子释迦。因此命氏。又云住直树林。又号释迦。既于林立国。即以林为姓。此以释迦翻为直林。寂默是字者。本行经云。又诸释种立性。憍慢多言。及见太子。悉皆默然。王云宜字牟尼。称赞净土经名释迦寂静。又释迦牟尼。翻度沃焦。如旧华严名字品。及十住婆沙所列。大海有石。其名曰焦。万流沃之。至石皆竭。所以大海水不增长。众生流转犹如焦石。五欲沃之而无厌足。唯佛能度故此为名。释迦牟尼属应身也。摩诃衍云。所言应者随顺根机而不相违。随时随处随趣出现。非安乐相故名为应。而此应身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故召释迦牟尼。名千百亿化身也。唯识论云。三变化身。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来登地菩萨及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若就应身。开出变化。则成四身。以现同始终名应。无而歘有名化。然此三身之法。或执即义名失三身。或执离义相乖一体。今约三义。通而辨之。一者体用。智与体冥。能起大用。自报上冥法性体名真身。他报下赴机缘用名应身。故光明云。佛真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而观世音普门示现。令无涯人获乎冥显两种利益者由此二身也。二者权实。权名权暂。实谓实录。以施权故。从胜起劣。三佛离明。以显实故从劣起胜。祗是一身故曰。吾今此身即是法身。又云。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是知顺机则权设三身。就应乃实唯一佛也。三者事理。观经疏云。佛本无身无寿。亦无于量。随顺世间。而论三身。是则仰观至理。本实无形。俯随物机。迹垂化事。犹明镜也。像体本虚。若水月焉影元非实。苟于迹事。而起封执。则同痴猴堕井而死。学出世法。宜诫之哉。

释尊姓字第四

世本云。言姓即在上。言氏即在下。西域记云。姓者所以系统百世使不别也。氏者所以别子孙之所出也。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婆罗门净行也。守道居贞洁白其操。二刹帝利王种也。奕世君临仁恕为志。三吠奢商贾也。贸迁有无逐利远近。四戎陀罗农人也。肆力畴垄。勤身稼穑。智度论云。随时所尚。佛生其中。释迦出刚强之世。托王种以振威。迦叶生善顺之时居净行以标德。故佛诸文姓有六种。一瞿昙。二甘蔗。三日种。四释迦。五舍夷。六刹利。今具释之。

瞿昙。或憍昙弥。或俱谭。西域记云。乔答摩。旧云瞿昙。讹略也。古翻甘蔗。泥土等。南山曰非也。瞿昙星名。从星立称。至于后代。改姓释迦。慈恩云。释迦之群望也。文句曰。瞿昙此云纯淑。应法师翻为地最胜。谓除天外人类中此族最胜。如十二游经明。阿僧祗时。大茅草王。舍位付臣。师婆罗门。遂受其姓。名小瞿昙。仁贤劫初。识神托生。立瞿昙姓。故知瞿昙。远从过去近自民主。二姓甘蔗者菩萨本行经云。大茅草王得成王仙。寿命极长。老不能行。时诸弟子。出求饮食。以笼盛仙。悬树枝上。猎师遥见。谓鸟便射。滴血于地。生二甘蔗。日炙开剖。一出童男一出童女。占相师立男名善生。即灌其顶。名甘蔗王。女名善贤。为第一妃。三姓日种者。本行经云。又以日炙甘蔗出故亦名日种。四姓释迦。具三身篇。

舍夷。文句云。舍夷者贵姓也。此名讹略。正云奢夷耆耶。本行经云。以住释迦大树蓊郁枝条之林。是故名为奢夷耆耶。此以其处而立于姓。故国名舍夷。

刹帝利。肇曰王种也。秦言田主。劫初人食地味。转食自然粳米。后人情渐伪各有封殖。遂立有德处平分田。此王者之始也。故相承为名。为其尊贵自在强暴快意不能忍和也。什曰。梵音中含二义。一言忍辱。二言能嗔。言此人有大力势。能大嗔恚。忍受苦痛。刚强难伏。因以为姓。

萨婆悉达。唐言顿吉。太子生时。诸吉祥瑞。悉皆具故大论翻为成利。西域记云。萨婆曷剌他悉陀。唐言一切义成。旧云悉达。讹也。此乃世尊小字耳。

摩纳缚迦。或号摩那婆。瑞应翻为儒童。本行翻为云童。又云善慧。又翻年少净行。燃灯佛时为菩萨号。今问瑞应明昔为摩纳献燃灯华。诸文引此证二僧祇。何故妙玄证通行因耶。答经中既云。得不起法忍。三藏由伏惑故。无此法忍故证通教。而诸文中证二僧祗者。以瑞应是三藏故。净名疏中义以初祗为伏。二三祇为顺。百劫为无生。三十四心为寂灭故。诸文中证二僧祗。发轸问若通别圆妙玄何故判为通教。答非但通二亦通三藏。随教所说。浅深不同。一往瑞应多属通义。以得忍故。异前三藏。不说行因不思议相。异后别圆。况复若判属通必兼后二。又云。余经说遇燃灯是八地。正是通教辟支佛地。◎

◎三乘通号篇第五

佛教诠理。化转物心。超越凡伦。升入圣域。其或知苦常怀厌离。断集永息润生。证灭高契无为。修道唯求自度。此声闻乘也。其或观无明是妄始。知诸行为幻源。断二因之牵连。灭五果之缠缚。此缘觉乘也。其或等观一子普济群萌。秉四弘之誓心。运六度之梵行。此菩萨乘也。语其渡河。虽象马兔之有殊。论乎出宅。实羊鹿牛之无别矣。

菩萨。肇曰。正音云菩提萨埵。菩提佛道名也。萨埵秦言大心众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萨埵。无正名译也。安师云开士始士。荆溪释云。心初开故。始发心故。净名疏云。古本翻为高士。既异翻不定。须留梵音。但诸师翻译不同。今依大论释。菩提名佛道。萨埵名成众生。天台解云。用诸佛道。成就众生故。名菩提萨埵。又菩提是自行。萨埵是化他。自修佛道。又化他故。贤首云。菩提此谓之觉萨埵此曰众生。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

鸠摩罗伽。或云鸠摩罗驮。或名究磨罗浮多。此云童真。亦云毫童。亦云童子。熏闻云。内证真常而无取着。如世童子心无染爱即法王子之号也。大论曰。复次又如王子名鸠摩罗伽。佛为法王。菩萨入法正位。乃至十地。故悉名王子皆任为佛。如文珠师利。十力四无所畏等悉具佛事故。住鸠摩罗伽地。佛地论云。从世尊口正法所生。绍继佛身。不断绝故。名法王子。观经疏云。以法化人。名法王子。什注净名云。妙德以法身游方。莫知其所生。又来补佛处。故言法王子。荆溪问曰。经称文珠为法王子。其诸菩萨何人不是法王之子。答有二义。一于王子中。德推文殊。二诸经中。文殊为菩萨众首。

辟支迦罗。孤山云。此翻缘觉。观十二缘。而悟道故。亦翻独觉。出无佛世。无师自悟故。今楞严云复有无量辟支者。将非他方。无佛之土。大权引实。而来此会乎。霅川云。或佛知此众当获大益。威神摄至。不亦可乎。独觉称麟喻者。名出俱舍。名为犀角。出大集经。槜李云。独觉亦观十二因缘。亦可名为缘觉。但约根有利钝。值佛不值佛之殊。分二类也。

毕勒支底迦。此云各各独行。音义云。独觉正得其义也。义钞中问。独觉为有戒耶。解云。亦得虽出无佛世。缘于别等得脱。亦得别解脱也。若尔此戒佛世有。既出无佛世。云何得有戒。答别解脱有二。一在家诸戒。二出家别解脱。又善见云。五戒十戒一切时有。乃至无佛出世。辟支轮王等。亦有教受。妙玄云。今明三藏三乘无别众。不得别有菩萨缘觉之戒也。

须陀洹。金刚疏云。此翻入流。又曰逆流。断三法者。约逆而言。即四流中逆见流也。得果证者。约入流而说。即入八圣道之流也。今经云。名为入流。又云不入色声香等。不亦二义乎。四教义翻修习无漏。刊正释云。初见真理故。

斯陀含。此云一往来。金刚疏云。是人从此死。一往天上。一来人间。得尽众苦。大论云。息忌伽弥。息忌名一。伽弥名来。是名一来。四教义翻云薄。前断已多。其所未断少故。名薄。

阿那含。此云不来。金刚疏云。是人欲界中死。生色无色界。于彼漏尽。不复来生。大论名阿那伽弥。阿那名不。伽弥名来。四教义翻云不还。

阿罗汉。大论云。阿罗名贼。汉名破。一切烦恼贼破。复次阿罗汉一切漏尽故应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又阿名不。罗汉名生。彼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罗汉。法华疏云。阿颰(音跋)经云应真。瑞应云真人。悉是无生。释罗汉也。或言无翻。名含三义。无明糠脱。后世田中。不受生死果报。故云不生。九十八使烦恼尽。故名杀贼。具智断功德。堪为人天福田。故言应供。含此三义。故存梵名。

摩诃那伽。大论云。那伽或名龙。或名象。是五千阿罗汉。诸罗汉中最大力。以是故言如龙如象。水行中龙力最大。陆行中象力大。中阿含经。佛告邬陀夷。若沙门等从人至天。不以身口意害我。说彼是龙象。净名疏云。罗汉若得超越名摩诃那伽。心调柔软三乘事定。齐此为极。记云。如涅槃叹德云人中之龙也。

阿离野。此翻圣者。亦云出苦者。孔氏传云。于事无不通谓之圣。孔子对鲁哀公云。所谓圣人者。智通大道。应变不穷。测物之情性者也。商太宰嚭(匹鄙)问孔子曰。夫子圣者欤。曰丘博识强记非圣人也。三王圣者欤。曰三王善用智勇。圣非丘所知。五帝圣者欤。曰五帝善用仁信。圣非丘所知。三皇圣者欤。曰三皇善用时政。圣非丘所知。太宰大骇曰。然则孰为圣人乎。夫子有间动容而对曰。西方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人无能名焉。

菩萨别名篇第六

文殊师利。此云妙德。大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等。净名疏云。若见佛性。即具三德。不纵不横。故名妙德。无行经名满殊尸师利。或翻妙首。观察三昧经。并大净法门经名普首。阿目佉经。普超经。名濡首。无量门微密经名敬首。西域记云。曼殊室利唐言妙吉祥。首楞严经说。是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号龙种上尊王佛。央掘经说。是现在北方常喜世界观喜藏摩尼宝积佛。慈恩上生经疏引经云。未来成佛名曰普现。

邲(蒲必)输跋陀。或三曼跋陀。此云普贤。悲华云。我行要当胜诸菩萨。宝藏佛言。以是因缘今改汝字。名曰普贤。文句云。今明。伏道之顶其因周遍曰普。断道之后邻于极圣曰贤。槜(音醉)李云。行弥法界曰普。位邻极圣曰贤。请观音经疏云。跋陀云贤首。等觉是众贤位极故。佛圣首极故。观经大论。并翻遍吉。圆觉略疏云。一约自体。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二约诸位。曲济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三约当位。德无不周曰普。调柔善顺曰贤。表于理行。清凉国师。制华严三圣圆融观中。先明二圣三对表法。一普贤即所信如来藏(理趣般若云。一切众生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初会即入如来藏身三昧故也)文殊即能信之心(佛名经说。一切诸佛皆因文殊而发心故。善财始见。发大心故)二普贤表所起万行(上下经文。皆云普贤行故)文殊表能起之解(慈氏云。汝先得见诸善知识。闻菩萨行入解脱门。皆文殊力也)三普贤表证出缠法界(经云。身相如虚空故。善财入其身故。善财见之。即得智波罗蜜者。依体起用故也)文殊表能证大智(本所事佛名不动智故。常为诸佛母故。再见文殊方见普贤者。显其有智方证理故。故古德名后文殊为智照无二相也)然此二圣各相融摄。谓依体起行。行能显理。故三普贤而是一体。信若无解。信是无明。解若无信解是邪见。信解真正。方了本源。成其极智。极智返照。不异初心。故三文殊亦是一体。又二圣亦互相融。二而不二。没同果海。即是毗卢遮那。是为三圣。故此菩萨常为一对。

阿那婆娄吉低输。文句名婆娄吉低税。别行玄。此云观世音。能所圆融有无兼畅。照穷正性。察其本末。故称观也。世音者。是所观之境也。万象流动。隔别不同。类音殊唱。俱蒙离苦。菩萨弘慈一时普救。皆令解脱故曰观世音。应法师云。阿婆卢吉低舍婆罗。此云观世自在。雪山已来经本云娑婆罗。则译为音。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名卢鸽楼亘。此云光世音。西域记云。阿缚卢枳多伊湿伐罗。唐言观自在。合字连声。梵语如上。分大散音即阿缚卢枳多。译曰观。伊湿伐罗。译曰自在。旧译为光世音。或世自在。皆讹谬也。唐奘三藏云。观有不住有。观空不住空。闻名不惑于名。见相不没于相。心不能动。境不能随。动随不乱其真。可谓无碍智慧也。

摩诃那钵。此云大势至。思益云。我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故名大势至。观经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维摩罗诘。什曰。秦言净名。垂裕记云。净即真身。名即应身。真即所证之理。应即所现之身。生曰。此云无垢称。其晦迹五欲。超然无染。清名遐布。故致斯号。大经云。威德无垢称王优婆塞。西域记毗摩罗诘。唐言无垢称。旧曰净名。然净则无垢。名则是称。义虽取同。名乃有异。旧曰维摩诘者讹也。

纯陀。旧云。本名纯陀。后大众称德。号为妙义。补注云。不应名德两分。纯陀是西音。妙义乃此语。

阿迦云。此故药王。观药王药上菩萨经云。过去有佛号琉璃光照。灭度之后。时有比丘。名为日藏。宣布正法。时有长者。名星宿光。闻说法故。持呵梨勒及诸杂药。奉上日藏并诸大众。因此立名药王。后当作佛。名为净眼。星宿光弟名电光明。闻说法故。以其醍醐上妙之药。而用供养。因此立名。名为药上。后当作佛。名为净藏。文句云。若推此义。星光应在喜见之后。从舍药发誓已来。名药王故。本草序云。医王子性韦名古。字老师。元是疏勒国得道人也。身被毳袍。腰悬数百葫芦。顶戴纱巾。手持藜杖。常以一黑犬同行。寿年五百余岁。洎开元中。孟夏之月。有人疾患。稍多疼困。师发愿心存目想。遂普施药饵。无不痊平。睹之者便愈。后乃图形供养。皇帝敬礼为药王菩萨。又神仙传云。昔尧舜之时。殷汤之际。周秦已后。大汉至唐。凡五度化身来救贫病。其犬化为黑龙。背负老师冲天而去。

颰(蒲活)陀婆罗。大论翻云善守。思益云。若众生闻名者。毕竟得三菩提。故云善守。孤山云。贤守自守护贤德。复守护众生。或云贤首。以位居等觉。为众贤之首。亦名跋陀和。此云贤护。妙乐云。善即贤也。王城在家菩萨。

萨陀波仑。大论云。秦言常啼。是菩萨求佛故。忧愁啼哭七日七夜。故号常啼。具如智论。

郁伽陀达磨。大论云。郁伽陀秦言盛。达磨秦言法。故号法盛。

尸梨伽那。大论此云厚德。

和须蜜多。亦云婆须蜜多。西域记云。伐苏须蜜俎多。唐言世友。旧曰和须蜜多讹也。观法师云。亦翻天友。随世人天方便化故。

乾陀诃提。此云不休息。念念流入萨婆若海。初无休息。

瞿沙。西域记云。此云音。

瞿师。此云美音。

提婆达多。亦名调达。亦名提婆达兜。法苑云。本起经提婆达多。齐云天热。以其生时人天等众心皆惊热。无性摄论云。唐云天授。亦云天与。谓从天乞得故。入大乘论问。彼提婆达多。世世为佛怨。云何而言是大菩萨。答若是怨者。云何而得世世相值。如二人行东西各去。步步转远岂得为伴。又云是宾伽罗菩萨。

商莫迦。此云善。西域记云。旧曰晱摩菩萨。讹。

阿差末。此云无尽意。天台云。知一切法性无尽故。菩萨发心无尽。

般若拘罗。此云智积。净名疏云。观于实相智慧积聚。

跋陀婆罗赊塞迦。下生经曰。秦言善教。

那罗延。维摩经那罗延菩萨。涅槃疏。翻为金刚。

度五比丘篇第七

法华云。即趣波罗柰。为五比丘说。原其由也。太子入山。父王思念。乃命家族三人。谓阿鞞。跋提。拘利。舅氏二人。谓陈如。迦叶。寻访住止。随侍动静。二人着五欲。太子初食麻。夌遽尔退席。三人着苦行。太子后受乳糜。亦复远去。洎成佛果念谁堪度。初思二仙。空言已死。复念五人。当往先度。故至波罗柰。一夏调根。初为陈如说四谛得道。次为阿鞞跋提说布施生天福乐。同时证果。三为迦叶拘利。亦如前说。皆得圣道。是为三番度五比丘。既先入道。故首列之。

阿若憍陈如。亦名俱邻。法华疏云。阿若名也。此翻已知。或言无知。无知者非无所知。乃是知无耳。又翻为解。楞严云。我初称解等。具云解本际。孤山云。以第一解法者也。憍陈如姓也。此翻火器。婆罗门种。其先事火。从此命族。

頞(乌葛)鞞。亦阿说示。此云马胜。亦云马师。亦名阿输波逾祇。此云马星。

跋提。亦名婆提。本行集云。跋提梨迦。此云小贤。文句亦名摩诃男。若五分律及本行集。则跋提与摩诃男。两别。

十力迦叶。亦名婆敷。

拘利太子。若涅槃疏。则摩诃男与拘利。是一。

十大弟子篇第八

舍利弗智慧。目犍连神通。大迦叶头陀。阿那律天眼。须菩提解空。富楼那说法。迦旃延论义。优波离持律。罗睺罗密行。阿难陀多闻。净名疏云。今十弟子各执一法者。人以类聚。物以群分。随其乐欲各一法门摄为眷属。虽各掌一法。何曾不具十德。自有偏长故称第一。又增一阿含明。一百比丘各有偏好。为善不同。例亦如此。

舍利弗。大论云。有婆罗论义师。名婆陀罗王(云云)。妇生一女。眼似舍利鸟眼。即名此女为舍利(云云)。众人以其舍利所生。皆共名之。为舍利弗。弗秦言子也。涅槃云。如舍利弗母名舍利。因母立字。故名舍利弗。又翻身子。文句云。此女。好形身。身之所生。故言身子。亦云鹙子。母眼明净如鹙(比由)鹭(来故)眼。

大目犍(巨焉)连。什曰。目连婆罗门姓也。名拘律陀。拘利陀树名。祷树神得子。因以为名。垂裕记问。大经云。目犍连即姓也。因姓立名目连。何故名拘律陀耶。答本自有名。但时人多召其姓故。大经云耳。净名疏云。文珠问经翻莱(音罗)茯(蒲北)根。父母好食以标子名。真谛三藏云。勿伽罗此翻胡豆。绿色豆也。上古仙人。好食于此。仍以为姓。正云摩诃没特伽罗。新翻采菽氏。菽亦豆也。西域记云。没特伽罗。旧曰目犍连。讹略也。

摩诃迦叶波。文句。此翻大龟氏。其先代学道。灵龟负仙图而应。从德命族。故云龟氏。时人多以姓召之。其实有名。名毕钵罗。父母祷树神而生子。故名毕钵罗。言大者若约所表。或因智大德大心大。故称大迦叶。若约事释者。佛弟子中多名迦叶。如十力三迦叶等。于同姓中尊者最长。故标大以简之。迦叶或翻饮光。文句云。迦叶身光亦能映物。真谛翻光波。古仙人身光炎涌。能映余光。

阿那律。或云何那律陀。此云无灭。若施食福。人天受乐。于今不灭。净名疏云。或云何泥卢豆。或阿(音遏)㝹(乃侯)楼驮。(唐贺)如楚夏不同耳。此云如意。或云无贫。过去饿世。曾以稗饭施辟支佛。九十一劫天人之中受如意乐。故名如意。尔来无所乏断。故名无贫。佛之从弟。西域记云。阿泥?(虚骨)陀旧曰阿那律者。讹也。

须菩提。净名疏云。此云善吉。亦云善业。亦云空生。其生之日。家室皆空。父母惊异。请问相师。相师占云。此是吉相因名善吉。禀性慈善。不与物诤。及其出家。见空得道。兼修慈心。得无诤三昧。是以。常能将护物心。故名善业。以生时家宅皆空。因名空生。家宅皆空。即表其长成解空之相。生曰。无诤三昧者。解空无致论处为诤也。西域记云。苏部底。唐言善现。旧曰须扶提。或云须菩提。译曰善吉。皆讹。熏闻云。应知善相不唯空物。亦能感物。故譬喻经云。舍卫国。长者名鸠留。产子。小字须菩提。有自然福报。食器皆空所欲皆满。然则空非断无。表妙有之不亡也。真谛云。是东方青龙陀佛。又增一阿含云。喜着好衣行本清净。所谓天须菩提。是知释门有二须菩提。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文句云。富楼那翻满愿。弥多罗翻慈。尼女也。父于满江。祷梵天求子正值江满。又梦七宝器盛满中宝入母怀。母怀子。父愿获从诸遂愿。故言满愿。弥多罗尼。翻慈行。亦云知识。四韦陀有此品。其母诵之。以此为名。或名弥室(音质)子。翻善知识。支谦译度无极经。名满祝子。谓父于满江。祷梵天而得其子。西域记云。布刺拏梅咀丽衍尼弗咀罗。唐言满慈子。旧讹略云弥。多罗尼子。

摩诃迦旃延。什曰。南天竺婆罗门姓也。善解契经者。净名疏云。此翻不定。有云扇绳。有云文饰。未知孰正。或曰。此云离有无。破我慢心。

邬(安古)波离。有翻化生。或翻上首。以其持律为众纪纲。故名优波厘。或翻近执。以佛为太子时彼为亲近执事之臣。古人云佛之家人非也。讹云优波离。

罗睺罗。什曰。阿修罗食月时名罗睺罗。秦言覆障。谓障月明也。罗睺罗六年处母胎所覆障。故因以为名。西域记云。罗怙罗旧曰罗睺罗。又曰罗云。皆讹略也。此云执日。净名疏曰。有翻宫生。太子出家。太妃在宫何得有娠。佛共净饭王于后证。是太子之子。亲是宫之所生。因名宫生。

阿难。大论秦言欢喜。佛成道时。斛饭王家使来。白净饭王言。贵弟生男。王心欢喜言。今日大吉。语来使言。是男当字为阿难。举国欣庆又名庆喜。亦翻无染。虽残思未尽。随佛入天人龙宫。见女心无染着故。玄云持三藏教。

阿难跋陀。此云喜贤。玄云持通教。

阿难迦罗。此云喜海。玄云持圆教。付法藏有三。一阿难。此云庆喜。传声闻藏。二阿难跋陀。此云喜贤。持缘觉藏。三阿难迦罗。此云喜海。持菩萨藏。圆觉略疏云。略是一人随德名别。

总诸声闻篇第九

法华论明四种声闻。一决定声闻。定入无余故。二增上慢声闻。未证谓证故。三退菩提声闻退大取小故。四应化声闻。内秘外现故。论自释云。后二与记。前两不记。根钝未熟故。天台加佛道声闻。准经以佛道声令一切闻。约义据新入者。又以决定声闻及退菩提。名为住果。荆溪据三种逢值第三但论遇小。不论遇大。名元住小。故声闻义。浩然非一也。

宾头卢。翻不动。字也。

颇罗堕。姓也。真谛云揵疾。亦云利相。或广语。本行集翻重憧。婆罗门凡十八姓。此居其一。或云宾度罗跋罗堕阇。感通传云。今时有作宾头卢圣僧像。立房供养。亦是一途。然须别施空座前置碗钵。至僧食时令大僧为受。不得以僧家盘盂设之。以凡圣虽殊俱不触僧食器。若是俗家则随俗所设。恐僧不知附此编出。

薄拘罗。文句此翻善容。色貌端正故。准贤愚经。应翻重姓。中阿含异学。又问。汝于八十年起欲想否。答不应作如是问。我八十年未曾起欲想。尚未曾起一念贡高。未曾受居士衣。未曾割截衣。未曾倩他衣。未曾针缝衣。未曾受请。未曾从大家乞食。未曾倚壁。未曾视女人面。未曾入尼房。未曾与尼相问讯。乃至道路亦不共语。八十年坐。荆溪云。弘法之徒观斯龟镜。

难陀。文句云。亦云放牛难陀。此翻善欢喜。亦翻欣乐。文句记云。从初慕道为名。欢喜中胜故云善也。

离(吕知)婆多。正言颉(贤结)隶伐多。亦云离越。此翻星宿。或室宿。从星辰乞子。

摩诃拘絺(丑夷)罗大论云。秦言大膝摩陀罗次生一子。膝骨粗大。故名拘絺罗。舍利弗舅。与姊舍利。论义不如。俱絺罗思惟念言。非姊力也。必怀智人。寄言母口。未生乃尔及生长大。当如之何。故出家作梵志。入南天竺誓不剪爪。读十八种经。

憍梵钵提。或云憍梵波提。伽梵婆提。笈房钵底。此翻牛呞。法华疏云。昔五百世曾为牛王。牛若食后。常事虚哨。余报未夷时人称为牛呞。楞严云。于过去世。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尔雅作齝与呞同。郭璞云。食之已久复出嚼之。亦翻牛王。又翻牛相。

毕陵伽婆蹉七何切此云余习。五百世为婆罗门。余气犹高。过恒水叱小婢驻流。非彼实心盖习气也。或名毕蔺(吕进)陀筏蹉。此云余习。五百生恶性粗言。今得余习。

孙陀罗难陀。孙陀罗此云好爱。妻名也。或云孙陀罗利。此云善妙。难陀云欢喜。已号也。简放牛难陀。故标其妻。

优楼频螺迦叶。文句翻云木瓜林。近此林居故。孤山云。此云木瓜癃(音隆)胸前有癃如木瓜故。又云祷此林神而生。故得名也。

伽耶迦叶。孤山云。伽耶。山名。即象头山也。文句翻城。近此山故。家在王舍城南七由旬。

那提迦叶。那提翻河。西域记云。捺地迦叶波。旧曰那提迦叶讹也。缉诸迦叶例无波字。此亦略也。毗婆尸佛时。共树刹柱。缘是为兄弟。

劫宾那。此云房宿(音秀)父母祷房星感子。旧云金毗罗。此翻威如王。

诺矩罗。此云鼠狼山。

提婆犀那。西域记唐言天军。

忧婆提舍大论云。忧婆秦言豕。提舍星名。即舍利弗父字也。

优波斯那。本行集云。隋云最上征将。

嗢(乌没)咀啰。西域记唐言上。

阿折罗。西域记云。唐言所行。

迦留陀夷。此云黑光。亦云粗黑。颜色黑光故。

优陀夷。此云出现。日出时生故。

优婆尼沙陀。资中。此云尘性。以观尘性空而得道故。亦名优波尼杀昙。

周陀。或云周利。此云大路边生。佛本行经云。其母是长者之女。随夫他国久而有孕。垂产思归。行至中路。即诞其子。如是二度凡生二子。乃以大小。而区别之。大即周陀。小即莎伽陀。

莎(先戈)伽陀。或云槃陀伽。此示小路边生。又翻继道。以其弟生继于路边。故名继道。

波湿缚。西域记云。唐言胁。由自誓曰。我若不通三藏理。不断三界欲。得六神通具八解脱。终不以胁而至于席。故号胁尊者。

须跋陀罗。此云好贤。西域记云。唐言善贤。旧曰苏跋陀罗。讹也。鸠尸那城梵志。年一百二十泥洹经云。须跋聪明多智。诵四毗陀经。一切书论无不通达。为一切人之所崇敬。闻佛涅槃。方往佛所。闻八圣道。心意开解。遂得初果。从佛出家。又为广说四谛即成罗汉。

迦多演尼子。西域记云。迦陀衍那。佛灭度后。三百年出。造发智论。旧讹云迦旃延。

末田地。亦名摩田地。亦名摩田提。此云中。阿难化五百仙人。在河中得戒。故曰摩田地。西域记云。达丽罗川中。大伽蓝。侧有刻木慈氏菩萨像。通高百余尺。末田底迦罗汉。携引匠人升睹史多天。亲观妙相。往来三返。尔乃功毕。

优波鞠多。或名优波掘多。此云大护。或云笈(其劫)多。佛灭百年出。得无学果。西域记云。乌波鞠多。唐言近护。秣(音末)兔罗国城东五六里。岩间有石室。高二十余尺。广三十余尺。四寸细筹填积其内。尊者近护说法化导。夫妻俱证罗汉果者。乃下一筹。异室别族虽证不记。

室缕(力生)多频设底俱胝。丁尼切西域记云。唐言闻二百亿。旧译曰亿耳谬也。长者豪富。晚有继嗣。时有报者。辄赐金钱二百亿。因名其子曰闻二百亿。洎乎成立。未曾履地。故其足跖(音只)毛长尺余。光润细软。又西域记云。富一亿。财一洛叉。便耳着珠坠人知富也。或云耳有珠环价直一亿。

摩诃波阇波提。此云大生主。又云大爱道。亦云憍昙弥。此翻众生。西域记云。钵逻阇钵底。唐言生主。旧云波阇波提者讹也。

耶输陀罗。此云华色。亦云名闻。悉达次妃。天人知识。出家为尼众之主。

宗释论主篇第十

群生昏寝长夜冥冥。先觉警世。慧日赫赫。故西域记明。四日照世。东有马鸣。南有提婆。西有龙猛。北有童受。或通宗乎众典。或别释于一经。既分照乎四方。乃俱破于群翳。故今此集列论主焉。

阿湿缚窭(瞿庾)沙。或名阿湿矩沙。西域记云。唐言马鸣。摩诃衍论曰。若克其本。大光明佛。若论其因。第八地内住位菩萨。西天竺诞生。卢伽为父。瞿那为母。同生利益。过去世中。有一大王。名曰轮陀。有千白鸟。皆悉好声。若鸟出声。大王增德。若不出声。大王损德。如是诸鸟。若见白马。则其出声。若不见时。常不出声。尔时大王遍求白马。终日不得。作如是言。若外道众。此鸟鸣者都破佛教。独尊独信。若佛弟子此鸟鸣者。都破外道。独尊独信。尔时菩萨用神通力。现千白马。鸣千白鸟。绍隆正法。令不断绝。是故世尊名曰马鸣。律宗统要钞。引缘异此。学者须捡。

那伽(是龙)曷树那。义翻为猛。此出龙树劝诫王颂。彩字函。西域记云。那伽阏(音遏)刺那。此云龙猛。旧曰龙树讹也。什曰本传云。其母树下生之因目阿周那。阿周那者。树名也。以龙成其道。故以龙字。号曰龙树。辅行云。树学广通天下无敌。欲谤佛经而自作法。表我无师。龙接入宫。一夏但诵七佛经目知佛法妙。因而出家。降伏国王。制诸外道。外道现通。化为华池。坐莲华上。龙树为象。拔莲华。扑外道。作三种论。一大悲方便论。明天文地理。作宝作药。饶益世间。二大庄严论。明修一切功德法门。三大无畏论。明第一义中观论者。是其一品。大乘入楞伽云。大慧。汝应知。善逝涅槃后未来世。当有持于我法者。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提婆。此云天。龙树弟子。波吒厘城僧。屈外道经十二年。不击揵(巨寒)稚。(音地)提婆重声摧伏异道。提婆因入大自在庙。庙金为像。像高六丈琉璃为眼。大有神验。求愿必得。怒目动睛。提婆语曰。神则神矣。本以精灵训物而假以黄金琉璃。威炫(音县)于世。何斯鄙哉。便登梯凿神眼。众人咸云。神被屈辱。婆曰欲知神智。本无慢心。神知我心复何屈辱。夜营辱供明日祭神。神为肉身。而无左眼。临祭叹曰。能此施设。真为希有。而我无眼。何不施眼。提婆即[剜-夗+死](于洹)己眼施之。随[剜-夗+死]随出。凡施万眼。神大欢喜问求何愿。婆曰我辞不假他。但未信受。神曰如愿。即没不现。神理交通。咸皆信伏。

鸠摩罗逻多。西域记翻童受。

室利逻多。西域记唐言胜受。起信论疏。明五日论师。以此论主。照北印度。

诃梨跋摩。宋言师子铠。(苦亥)佛涅槃后。九百年出中天竺国。婆罗门子。初依萨婆多部。出家。造成实论。

阿僧伽。西域记唐言无著。是初地菩萨。天亲之兄。佛灭千年。从弥沙塞部出家。三藏传云。夜升睹史陀天。于慈氏所。受瑜伽师地论。庄严大乘论。中边分别论。昼则下天为众说法。

婆薮(苏后)盘豆。西域记云。伐苏畔度唐言世亲。旧曰婆薮盘豆。译曰天亲讹谬。言天亲者。菩萨。乃是毗纽天亲。故云天亲。于说一切有部。出家受业。本自北印度至于此也。无著命其门人。令往迎候。至此伽蓝遇而会见。无著弟子。止户牖外。夜分之后。诵十地经。世亲闻已。感悟追悔。甚深妙法昔所未闻。毁谤之愆源发于舌。舌为罪本。今宜断除。即执铦(息廉)刀。将自断舌。乃见无著往立。告曰夫大乘教者。至真之理也。诸佛所赞。众圣攸宗。言欲诲汝。尔今自悟。悟其时矣。何善如之。诸佛圣教断舌非悔。昔以舌毁大乘。今以舌赞大乘。补过自新犹为善矣。杜口绝言其利安在。作是语已。忽复不见。世亲承命。遂不断舌。且诣无著咨受大乘。于是研精覃思。制大乘论。凡百余部并盛宣行。

佛陀僧诃。西域记云。唐言师子觉。无著弟子。密行莫测。高才有闻。二三宝哲。每相谓曰。凡修行业。愿觐慈氏。若先舍寿。得遂宿心。当相报语以知其至。其师子觉。先舍寿命。三年不报。世亲菩萨寻亦舍寿。时经六月。亦无报命。时诸异学。咸皆讥诮。以为流转恶趣遂无灵鉴。其后无著菩萨。于夜初分。方为门人。教授定法。灯光忽翳。空中大明。有一天仙。乘虚下降。即进阶庭。敬礼无著。无著云。尔来何暮。今至何谓。对曰。从此舍寿往睹史多天。慈氏内众莲华中生。莲华才开。慈氏赞曰。善来广慧。旋绕才周。即来报命。无著曰。师子觉者。今在何处。曰我才旋绕。时见师子觉在外众中。耽着五欲。无暇相顾。无著曰。慈氏何相。演说何法。曰慈氏相好言不能宣演。说妙法。义不异此。然菩萨妙音。清畅和雅。闻者忘倦。

陈那。西域记云。唐言童授。妙吉祥菩萨指诲传授。如慈恩云。因明论者。元唯佛说。文广义散。备在众经。故地持论云。菩萨求法。当于何求。当于一切五明处求。求因明者。为破邪论安立正道。劫初题目创标真似。爰暨世亲再陈轨式。虽纪纲已列。而幽致未分。故使宾主。对扬犹疑破立之则有陈那菩萨。是称命世。贤劫千佛之一也。匿迹岩薮。栖意等持。观述作之利害。审文义之繁约。于时岩谷震吼。云霞变彩。山神捧菩萨足。高数百尺。唱言。佛说因明论道愿请重弘菩萨乃放神光。照烛机感。时彼南印土。按达罗国王。见放光明。疑入金刚喻定。请证无学果。菩萨曰。入定观察将释深经。心期大觉。非愿小果。王言无学果者。诸圣攸仰。请尊速证。菩萨抚之欲遂王请。妙吉祥菩萨。因弹指警曰。何舍大心。方兴小志。为广利益者。当转慈氏所说瑜伽。匡正颓纲。可制因明。重成规矩。陈那敬受指诲。奉以周旋。于是覃思研精。乃作因明正理门论。又辅行云。迦毗罗仙。恐身死。往自在天问。天令往频陀山取余甘子。食可延寿。食已于林中化为石床大。有不逮者。书偈问石。后为陈那菩萨斥之。书偈石裂。

宾伽罗。中论序云。天竺诸国。敢预学者之流。无不玩味斯论以为喉襟。其染翰申释者。甚亦不少。今所出者。是天竺梵志。名宾伽罗。秦言青目之所释也。其人虽信解深法。而辞亦雅中。其间乘僻繁重者。法师皆裁而稗之。

波毗吠伽。西域记。唐言清辩。静而思曰。非慈氏成佛。谁决我疑。遂于观音菩萨像前。诵随心陀罗尼。经涉三年。菩萨现身。谓论师曰。何所志乎。对曰。愿留此身。待见慈氏。菩萨曰。人命难保。宜修胜善生睹史天。乃见慈氏。对曰志不可夺也。菩萨又云。若其然者。宜往驮那羯磔国城南山岩执金刚神所。志诚诵持执金刚陀罗尼者。当遂此愿。论师于是。往而诵焉。三载之后神出问云。伊何所愿。论师对曰。愿留此身。待见慈氏。神又谓曰。此岩石内。有修罗宫。如法行请。石壁当开。开即入中。可以见也。神又谓曰。慈氏出世。我当相报矣。论师受命专精诵持。又经三载。乃咒芥子。以击石壁。石壁乃开。论师乃与六人入石壁里。人已石壁仍复如故。

达磨波罗。西域记云。唐言护法。神负远遁。因即出家。清辩论师。外示僧佉之服。内弘龙猛之学。闻护法菩萨在菩提树宣扬法教。乃命门人往问讯曰。仰德虚心为日久矣。然以宿愿未果。遂乘礼谒。菩提树者。誓不空见。见当有证称天人师。护法菩萨谓其使曰。人世如幻。身命若浮。未遑谈议。竟不会见。

瞿拏钵类婆。西域记云。唐言德光。作辩真等论。凡百余部。论主本习大乘未穷玄奥。因览毗婆沙论。退业而学小乘。作数十部论。破大乘纲纪。成小乘执着。研精虽久。疑情未除。时有提婆犀那罗汉。往来睹史多天。德光愿见慈氏决疑请益。天军以神通力。接上天宫。既见慈氏长揖不礼。天军谓曰。慈氏菩萨。次绍佛位。何乃自高敢不致敬。方欲受业如何不屈。德光对曰。尊者此言诚为指诲。然我具戒苾(频必)刍(刃朱)出家弟子。慈氏菩萨。受天福乐非出家之侣。而欲作礼。恐非所宜。菩萨知其我慢心。故非是法器。往来三返不得请疑。

达磨俎(庄吕)罗多。西域记云。唐言法救。旧曰达磨多罗。讹也。

伊湿伐逻。西域记云。唐言自在。

佛地罗。西域记云。唐言觉取。

布刺拏。西域记云。唐言圆满。

僧伽跋陀罗。西域记云。唐言众贤。

佛陀驮娑。西域记云。唐言觉使。

尸罗跋陀罗。西域记云。唐言戒贤。唐奘三藏亲承经论。

瞿那末底。西域记云。唐言德慧。

跋罗缕支。西域记云。唐言贤爱。西印度人。妙极因明。摧大慢婆罗门。生陷地狱。

慎那弗呾罗。西域记云。唐言最胜子。制瑜伽师地释论。

末笯(乃胡)曷利他。西域记云。唐言如意。即婆沙论师。

般若羯罗。奘传云。唐言慧生。

达摩毕利。奘传云。唐云法爱。

达摩羯罗。奘传云。唐言法性。

阿黎耶驮娑。奘传云。唐言圣使。

阿黎斯那。奘传云。唐言圣军。

阿黎耶伐摩。奘传云。唐言圣胄。

秣奴若瞿沙。奘传云。唐言如意声。

达摩郁多罗。此云法尚。佛灭八百年出。造杂毗昙。◎

◎宗翻译主篇第十一

彦琮法师云。夫预翻译。有八备十条。一诚心受法。志在益人。二将践胜场。先牢戒是。三文诠三藏。义贯五乘。四傍涉文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五㦗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六沈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七要识梵言不坠彼学。八传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十条者。一句韵。二问答。三名义。四经论。五歌颂。六咒功。七品题。八专业。九字部。十字声。宋僧传云。译场经馆。设官分职可得闻乎。曰此务所司。先宗译主。即赍叶书之三藏。明练显密二教者。是也。次则笔受者。必言通华梵。学综有空。相问委知。然后下笔。西晋伪秦已来。立此员者。即沙门道含玄。赜姚嵩聂(女涉)承远父子。至于帝王执翰即兴梁武太后中宗。又谓之缀文也。次则度语。正云译语。亦名传语。传度转令生解矣。如翻显识论。沙门战陀译语是也。次则证梵本者。求其量果。密以证知。能诠不差。所显无谬矣。如居士伊舍罗证译毗柰耶梵本是也。至有立证梵义一员。乃明西义得失。贵令华语下不失梵义也。复立证禅义一员。沙门大通曾充之。次则润文一位。员数不恒。令通内外学者充之。良以笔受在其油素。文言岂无俚俗。傥不失于佛意。何妨刊而正之。故义净译场。李峤韦嗣立卢藏用等二十余人。次文润色也。次则证义一位。盖证已译之文。所诠之义也。如译婆沙论。慧嵩道朗等三百人。考证文义。唐复礼累场充其任焉。次有梵呗者。法筵肇启。梵呗前兴。用作先容。令生物善。唐永泰中。方闻此位也。次有校勘清。随彦琮覆疏文义。盖重慎之至也。次有监护大使。后周平高公侯寿。为总监校校。唐房梁公为奘师监护相。次观杨慎交杜行顗等充之。或用僧员。则隋以明穆昙迁等十人。监掌翻译事。诠定宗旨也。译经图纪云。惟孝明皇帝。永平三年。岁次庚申。帝梦金人。项有日光。飞来殿庭。上问群臣。太史傅毅对曰。臣闻西域有神。号之为佛。陛下所梦。其必是乎。至七年。岁次甲子。帝敕郎中蔡愔(挹淫)中郎将秦景博士王遵等一十八人。西寻佛法。至印度国。请迦叶摩腾竺法兰。用白马驮经。并将画释迦佛像。以永平十年岁次丁卯。至于洛阳。帝悦。造白马寺。译四十二章经。至十四年正月一日。五岳道士褚善信等。负情不悦。因朝正之次。表请较试。敕遣尚书令宋庠引入长乐宫。帝曰。此月十五日。大集白马寺南门。尔日信等以灵宝诸经。置道东坛上。帝以经像舍利。置道西七宝行殿上。信等绕坛涕泣。启请天尊。词情恳切。以栴檀柴等烧经。冀经无损。并为灰烬。先时升天。入火履水隐形。皆不复能。善禁咒者呼策不应。时太傅张衍语信曰。所试无验印是虚妄。宜就西域真法。时南岳道士费叔才等惭忸。自感而死。时佛舍利光明五色。直上空中。旋环如盖。遍覆大众。映蔽日轮。摩腾先是阿罗汉。即以神足游空。飞行坐卧。神化自在。时天雨宝华。及奏众乐。感动人惰。摩腾复坐。法兰说法。时众咸喜。得未曾有。时后宫阴夫人王婕(音接)妤(以诸)等。一百九十人出家。司空杨城侯刘善峻等。二百六十人出家。四岳道士吕慧通等六百二十人出家。京都张子尚等。三百九十一人出家。帝亲与群宫为出家者。剃发给施供养。经三十日。造寺城外。七所安僧。城内三寺安尼。具如汉明法本内传(道家尹文操斥法本内传。是罗什门僧妄造。通惠辨云。明帝梦金人事。出后汉纪。此若虚妄。岂名信史耶。又吴书阚泽对吴主云。褚善信费叔才自感而死。岂是罗什门徒所造)。

迦叶摩腾。中印度人。婆罗门种。幼而敏悟。兼有风姿。博学多闻。特明经律。思力精拔。探赜钩深。敷文析理。义出神表。尝游西印度有一小国。请腾讲金光明经。俄而邻国兴师来将践境。辄有事碍兵不能进。彼国兵众疑有异术。密遣使[古*見](敕廉)。但见君臣安然共听其所讲经。明地神王护国之法。于是彼国睹斯神验。请和求法。时蔡愔等殷请于腾。腾与愔等俱来见帝。终于洛阳。

竺法兰。中印度人。少而机悟。淹雅博爱。多通禅思。妙穷毗尼。诵经百余万言。学徒千余。居不求安。常怀弘利。戒轨严峻。众莫能窥。遇愔求请。便有轻举之志。而国主不听。密与腾同来间行后至。共译四十二章。腾卒自译五经。

昙摩迦罗。此云法时。印度人也。幼而才敏。质像傀(公回)伟。善四韦陀妙五明论。图谶运变靡所不该。自谓在世无过于己。尝入僧坊遇见法腾毗昙。殷勤寻省。莫知旨趣。乃深叹曰。佛法钩深。因即出家。诵大小乘。游化许洛。事钞云。自汉明夜梦之始。迦竺。传法已来。迄至曹魏之初。僧徒极盛。未禀归戒。止以翦落殊俗。设复斋忏。事同祀祠。后有中天竺昙摩迦罗。诵诸部毗尼。以魏嘉平至雒阳。立羯磨受法。中夏戒律始也。准用十僧。大行佛法。改先妄习。出僧祇戒心。又有安息国沙门昙谛。亦善律学。出昙无德羯磨。即大僧受法之初也。

康僧铠。印度人。广学群经义畅幽旨。嘉平四年。于洛阳白马寺。译无量寿经。

支谦。月氏国优婆塞也。汉末游洛。该览经籍及诸伎艺。善诸国语。细长黑瘦白眼黄晴。时人语曰。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武烈皇帝。以其才慧。拜为博士。谦译经典。深得义旨。

维祇难。此云障碍。印度人。学通三藏。妙善四含。游化为业。武昌译经。

康僧会。康居国。大丞相之长子。世居印度。年未齿学。俱丧二亲。至性笃孝服毕入道。厉行清高。弘雅有量。解通三藏慧贯五明。辩于枢机。颇属文翰。以吴初染佛法大化未全。欲使江左兴立图寺。赤乌四年。仗锡建康。杨都译经。

竺昙摩罗察。此云法护。月氏国人。甚有识量。天性纯懿。操行精苦。笃志好学。万里寻师。届兹未久。博览六经。游心七籍。解三十六种书。诘训音义无不备识。日诵万言过目咸记。先居炖煌。后处青门。大周目录云。太康七年译正法华。

尸利密多罗。此云吉友。西域太子。以国让弟。遂为沙门。天姿高朗。风神俊迈。仪貌卓然。出于物表。晋元帝世来。游建康。王公雅重。世号高座法师。译灌顶等经。

瞿昙僧伽提婆。或名提和。此云众天。罽宾国人。风采可范。枢机有彰。沈虑四禅。研心三藏。初于符秦帝国。译阿毗昙八犍度等。

卑摩罗叉。此云无垢眼。罽宾国人。澄静有志履道苦节。世号青目律师。罗什师事。改译什公十诵。

佛驮跋陀罗。此云觉贤。大乘三果人。甘露饭王之苗裔。于此与罗什相见。什所有疑多就咨决。东晋义熙十四年。于谢司空寺。译华严六十卷。堂前池内。有二童子。常从池出。捧香散华。

法显。姓袭。平阳武阳人。常玩经律舛缺。誓志寻求。以晋安帝隆安三年岁次己亥。游历印度。义熙元年岁次乙已泛海而还。杨都译经。

昙摩耶舍。此云法称。罽宾国人。少而好学。长而弥笃。神爽高雅。该览经律。陶思八禅。游心七觉。明悟出群。幽鉴物表。欲苦节求果。天神语云。何不观方弘化。而独守小善。于是历游诸国。译差摩等经。

鸠摩罗什婆。此云童寿。祖印度人。父以聪敏见称。龟兹王闻。以女妻之。而生于什。什居胎日。母增辩慧。七岁出家。日诵千偈。义旨亦通。至年九岁。与外道论义。辨挫邪锋咸皆愧伏。年十二有罗汉奇之。谓其母曰。常守护之。若年三十五不破戒者。当大兴佛法。度无数人。又习五明四韦陀典。阴阳星算。必穷其妙。后转习大乘数破外道。近远诸国。咸谓神异。母生什后亦即出家。聪拔众尼。得第三果。什既受具。母谓之曰。方等深教。应大阐秦都。于汝自身。无利如何。什曰。菩萨之行。利物亡躯。大化必行。炉镬无恨。从此已后。广诵大乘。洞其秘奥。西域诸王请什讲说。必长跪座侧。命什踏登。符坚建元九年。太史奏云。有德星现外国。当有大德智人入辅中国。坚曰。朕闻西域有罗什。襄阳有道安。将非此耶。后遣将军吕光等。率兵七万。西伐龟兹。光与什同来。什在道数言应变。光尽用之。光据西凉。亦请什留。至姚秦弘始三牢。兴灭西吕。方入长安。秦主兴厚加礼之。延入西明阁。及逍遥园别馆安置。敕僧䂮(音略)等八百沙门。咨受什旨。兴卑万乘之心。尊三宝之教。于草堂寺。共三千僧。手执旧经。而参定之。莫不精究洞其深旨。时有僧睿兴甚嘉焉。什所译经。睿并参正。然什词喻婉约出言成章。神情鉴彻。慠岸出群。应机领会鲜有其匹。且笃性仁厚。泛爱为心。虚已善诱。终日无倦。南山律师。尝问天人陆玄畅云。什师一代所翻之经。至今若新。受持转盛何耶。答云。其人聪明。善解大乘。已下诸人。并皆俊乂。一代之宝也。绝后光前仰之所不及。故其所译。以悟达为先。得佛遗寄之意也。又从毗婆尸佛已来译经。又云。什师位阶三贤。文殊指授令其删定。

佛驮耶舍。此云觉明。罽宾国人。操行贞白。戒节坚固。仪止祥淑视瞻不凡。五明四韦之论。三藏十二之典。特悟深致。流辩无滞。以姚秦弘始年达于姑藏。什先师之。劝兴往邀。兴即敕迎。并有赠遗。笑不受曰。明旨既降。便应载驰。檀越待士既厚。脱如罗什见处未敢闻命。重使敦喻。方至长安。兴自出迎。别立新省于逍遥园。四事供养。并皆不受。时至分卫一食而已。耶舍赤髭。时人号为赤髭毗婆沙。兴凡所供给。衣服卧具。满三间屋。不以关心。兴为货之造寺。

昙摩谶。或昙无谶。此云法丰。中印度人。日诵万言。初学小乘。五明诸论。后遇白头禅师教以大乘。十日交诤方悟大旨。谶明解咒术。所向皆验。西域号为大神咒师。以北凉沮渠玄始元年。至姑藏。赍涅槃经前分十卷并菩萨戒。止于传舍。虑失经本。枕之而卧。夜有神人。牵谶堕地。谶谓为盗。如是三夕。乃闻空中声曰。此是如来解脱之藏。何为枕之。谶闻渐寤。乃安高处。盗者夜捉提举不能。明旦谶持不以为重。盗谓圣人。悉来拜谢。逊闻谶名厚遇请译。

佛驮斯那。此翻觉军。天才聪朗。诵半亿偈经。明了禅法。西方诸国。号为人中师子。口诵梵本。北凉译经。

浮陀跋摩。此云觉铠。西域人。志操明直。聪悟出群。虽复遍集三藏。遍善毗婆沙论。常诵此部。用为心要。

智猛。雍州人禀性端厉。明行清白。少袭法服。修业专诚。志度宏邈情深佛法。西寻灵迹。北凉永和年中。西还翻译。

昙摩蜜多。此云法秀。罽宾国人。生而连眉。沉邃慧鉴。常有善神潜形密护。每之国境神梦告王。去亦如之。宋文元嘉建业翻译。

疆梁耶舍。此云时称。西域人性刚直寡嗜欲。深善三藏多所谙知。尤工禅思。宋文元嘉元年。钟山翻译。僧含笔受。

伊叶波罗。此云自在。西域人。善通三藏。解贯四含。宋文元嘉彭城翻译。

智严。凉州人。道化所被。幽显咸伏。未出家前。曾犯五戒。后受僧具。疑不得戒。遂泛海至印度。咨问罗汉。亦不能决。为询弥勒。慈氏答云。得戒严甚喜焉。得经梵本。宋文元嘉杨都。翻译。

求那跋摩。宋云功德铠。罽宾王之少子。洞明九部博晓四含。深达律品。妙入禅要。诵经百余万言。罽宾王薨。众请绍位。恐为戒障。遂林栖谷饮。孤行山野。遁迹人世。形仪感物。见者发心。宋文元嘉。达于建业。帝曰。弟子常欲斋戒不杀。迫以身徇于物。不获从志。法师何以教之。对曰。夫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非由人。且帝王与匹夫。所修各异。匹夫身贱名劣。言令不威。若不克己苦躬。将何为用。帝王以四海为家。兆民为子。出一嘉言士女咸悦。布一善政。人神以和。固当刑不夭命。役无劳力。则使风雨适时。寒暖应节。百谷滋繁。桑麻郁茂。如此持斋。斋亦大矣。如此不杀德亦众矣。宁在缺半日之食。全一禽之命。然后方为弘济耶。帝大悦曰。法师所言。真谓开悟人心。明达物理。谈尽于人天之际矣。事钞云。宋元嘉七年。至杨州译善戒等经。为比丘尼受具初缘。又后有师子国尼八人。来至云。宋地未经有尼。何得二众受戒。摩云。尼不作本法者。得戒得罪。寻佛制意。法出大僧。但使僧法成就自然得戒。所以先令作本法者。正欲生其信心为受戒方便耳。至于得戒。在太僧羯磨时生也。诸尼苦求更受。答曰善哉。夫戒定慧品从微至着。若欲增明。甚相随喜。且令西尼学语。更往中国请尼令足十数。至元嘉十年。有僧伽跋摩者。此云众铠。解律杂心。自涉流沙至杨州。初求那许尼重受。未备而终。俄而师子国尼。铁索罗等三人。至京足前十数。便请众铠。为师于坛上。为尼重受。

宝云。证第二果。西凉州人。自少出家。精勤硕学。志韵刚洁不偶世群。求法恳恻。忘身徇道。以晋隆安年初。西寻灵迹。经罗刹之野。闻天鼓之音。礼释迦影迹。受罗汉之语。历游西方。善梵书语。印度字音训释词旬悉皆备解。后来长安。复至江左。

求那跋陀罗。此云功德贤。中印度人。幼学五明四韦陀论。志性明敏。度量该博。后遇杂心。莫测涯际。方悟佛法崇深。投簪落彩。专精志业。博通三藏。慈和恭恪。事师尽礼。舍小学大。深悟幽旨。宋文敕住祇洹。荆州刺史。南谯王刘义宣。尝请讲华严经。跋陀自愧未善宋言。旦夕礼忏求观世音。忽梦。有人白服。持剑擎一人头。来谓陀曰。何故忧耶。陀以意对。答曰不须多忧。即便以剑。易于陀首。更安新头。问曰得无痛耶。答曰不痛。既寤。心神喜悦。于是就讲。辨注若流。后还杨都。属帝宴会王公毕集。帝欲试其机辨。并解人意不。帝见其白首。而谓曰。师今日不负远来之意。自外知何。唯有一在。贤即答言。慕化远来。天子恩遇。垂三十载。今年七十一。唯一死在。帝大悦。

昙无竭。此云法勇。亦云法上。姓李。黄龙人。幼为沙弥。勤修苦行。持戒诵经。为师所重。尝闻法显躬践佛国。慨然在忘身之誓。以武帝永初年。招集同志僧猛等。二十五人。共游西域。二十余年。自余并死。唯竭独还。于罽宾。得梵经本。杨都翻译。

功德直。西域人。道契既广。善诱日新。宋大明年。到荆州。为释玄畅。翻译畅刊正文义。词旨婉密。舒手出香。掌中流水。莫之测也。

达摩摩提。此云法意。西域人。悟物情深随方启喻。齐武。永明译提婆达多品。

求那毗地。此云德进。中印度人。诵大小乘二十万言。阴阳图谶。莫不穷究。执锡戒涂。威仪端肃。齐武永明翻译。

昙摩流支。此云法希。亦曰法乐。南印度人。偏以律藏传名弘道。为务。感物而动。游魏洛阳。

菩提流支。此名觉希。北印度人。遍通三藏。妙入物持。志在弘法。广流视听。魏宣武帝。洛阳翻译。

勒那摩提。或云婆提。此言宝意。中印度人。诵一亿偈博瞻之富。理事兼通。光明禅法。魏宣武帝。请讲华严。词义开悟。忽于高座。见大官执笏云。天帝请师。讲华严。意曰。今法席未终。经讫从命。然法不独资都讲香火。维那梵呗。请亦定之。使如其言。请将了见前使来迎。果与都讲等五人俱于座终。道俗咸睹。

曼陀罗。此言弱声。亦云弘弱。扶南国人。神解超悟。幽明毕观。无惮夷险。志存弘化。梁武杨都翻译。

波罗末陀。此云真谛。亦云拘那罗陀。此曰亲依。西印度优禅尼国人。景行澄明。器宇清肃。风神爽拔。悠然自远。群藏广部。冈不措怀。艺术异解。遍素谙练。梁武泰清于宝云殿。译经。属侯景纷纠。乃适豫章。始兴南康等。虽复恓惺译业无辍。即泛舶西归。业风赋命。飘还广州。住制止寺。翻译讫陈秦建。译五十部。

阇那崛多。此言志德。北印度人。刹帝利种。少怀达量。长垂清范。游涉行化。来达兹境。周武帝世译普门重颂。

达摩笈多。隋言法密。南贤豆国人。开皇十年。来届瓜州。文帝延入京寺。义理允正。称经微旨。然而慈恕。立身。恭和成性。心非道外。行在说前。戒地夷而静。定水幽而洁。经洞字原。论探声意。容仪祥正。勤节高猛。诵响继昏晨。法言通内外。好端居而简务。负寡欲。而息求无倦诲人。有逾利己。至炀帝定鼎东都置翻译馆。

波罗颇迦罗。唐言作明知识。或云波颇。此云智光。中印度人。刹帝利种。识度通敏。器宇冲邃。博穷内外。研精大小。誓传法化不惮艰危。远涉葱河。贞观届此。

玄奘。河南洛阳人。俗姓陈氏。颖川陈仲弓之后。鸠车之龄落䰂。竹马之齿通玄。墙仞干霄风神朗月。京洛名德咸用器之。戒具云毕偏肆毗尼。仪止祥淑。妙式群范。阅筌蹄乎九丘。探幽旨于八藏。常慨教缺传匠。理翳译人。遂使如意之宝不全。雪山之偈犹半。于是杖锡。裹足履险若夷。既戾梵境筹咨无倦。五明。四含之典。三藏十二之筌。七例八转之音。三声六释之句。皆尽其微。毕究其妙。法师讨论。一十七周。游览百有余国。贞观十九年。回靶(布讶)上京。敕弘福寺翻译。已上多出静迈法师。译经图纪。

伽梵达摩。智升续译经图纪云。唐云尊法。西印度人。译大悲经。

阿地瞿多。唐言无极高。中印度人。学穷满字。行洁圆珠。精练五明。妙通三藏。天皇永征长安翻译。

那提。唐言福生。具依梵言。则云布如焉伐耶。此但讹略。而云那提也。本中印度人。慈恩翻译。

地婆诃罗。唐言日照。中印度人。洞明八藏。博晓四含。戒行清高。学业优瞻。尤工咒术。兼洞五明。志在利生。来译弘福。

佛陀多罗。唐云觉救。罽宾人也。于白马寺。译圆觉经。

佛陀波利。唐云觉护。罽宾国人。忘身徇道。遍观灵迹。闻文殊在清凉山。远沙流沙。躬来礼谒。天皇仪凤元年。杖锡五台。虔礼圣容。倏见一翁从山出来。作婆罗门语。谓波利曰。师何所求。波利答曰。闻文殊隐山。来欲瞻礼。翁曰。师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来不。此土众生。多造诸罪。佛顶咒。除罪秘方。若不将经徒来无益。纵见文殊。何必能识。可还西国取经传此。弟子当示文殊所在。波利便礼。举头不见老人。遂返本国。取得经来。状奏天皇。遂令杜行顗。及日照三藏于内共译。经留在内。波利泣奏。志在利人。请布流行。帝愍专志遂留所译之经。还其梵本。波利将向西明。与僧顺贞。共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所愿已毕。持经梵本。入于五台。于今不出。

实叉难陀。唐言学喜。于阗国人。智度弘旷。利物为心。善大小乘。兼异学论。天后明扬佛日。敬重大乘。以华严旧经。处会未备。远闻于阗。有斯梵本。发使迎请。实叉与经同来。赴洛重译。

义净。齐州人。俗姓张。字文明。髫龀之年。辞荣落䰂。遍询名匠。广探群籍。内外通晓。今古遍知。年十有五。志游西域。遍师名匠学大小乘。所为事周。还归故里。凡所游历。三十余国。往来问道。出二十年。天后证圣。河洛翻译。

达摩流支。唐言法希。天后改为菩提流志。唐云觉爱。南印度人。波罗门种。姓迦叶氏。聪睿绝伦。风神爽异。生年十二。外道出家。年登耳顺。自谓孤行。撩僧论议。䞈(居委)以身事。时有耶舍瞿沙。知其根熟。遂与交论。未越机关。词理俱屈。始知佛日高明。匪萤灯并照。法海深广。岂涓渧等润。投身敬事。专学佛乘。未越五年。通达三藏。天皇远闻雅誉。遣使往邀。未及使还。白云遽驾。暨天后御极。赴京翻译。至和帝龙兴。译宝积经。此经玄奘。昔翻数行。乃叹此土群生未有缘矣。余气力衰竭。因而遂辍。和帝命志续奘余功。遂译于世。

般剌蜜帝。唐云极量。中印度人。怀道观方。随缘济度。展转游化。达我支那。乃于广州制旨道场。译首楞严。自汉至唐。翻译儒释总有二百九十二人。今略编集现行经人。苟欲具知。当披新旧译经图纪。

释迦弥多罗。此云能支。师子国长寿沙门三果圣人。唐高宗敬重。

弥伽释迦。说题云。释迦稍讹。正云铄佉。此曰云峰。璇云此云能降伏。

七众弟子篇第十二

大论云。佛弟子七众。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学戒尼。四沙弥。五沙弥尼。六优婆塞。七优婆夷。然诸经中标四众者。自古皆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为四众。天台乃立发起。当机。影响。结缘。以为四众。是则七众虽别。四众咸通。七四共成二十八众。

室洒。旧翻弟子。新云所教。南山曰。学在我后名弟。解从师生名子。天台云。师有匠成之能。学者具资禀之德。资则舍父从师。敬师如父。师之谦让。处资如弟。故夫子云。回也处余如父。余也处回如弟。律云。和尚于弟子。当生儿想。弟子于和尚。当生父想。司马彪曰。徒弟子谓门徒弟子。老子云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南山云。佛法僧之广大。实由师资相摄。互相敦遇。财法两济。日益业深。行久德固。皆赖此矣。比真教陵迟。慧风掩扇。俗怀侮慢道出非法。并由师无率诱之心。资缺奉行之志。二彼相舍。妄流鄙境。欲令道光焉可得乎。

比丘。大论云。比丘名乞士。清净活命故。复次比名破。丘名烦恼。能破烦恼故。复次比名怖。丘名能。能怖魔王及魔人民。净名疏云。或言有翻。或言无翻。言有翻者。翻云除馑。众生薄福。在因无法自资得报。多所馑乏。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果之馑乏也。言无翻者。名含三义。智论云。一破恶。二怖魔。三乞士。一破恶者。如初得戒。即言比丘。以三羯磨。发善律仪。破恶律仪。故言破恶。若通就行解。戒防形非。定除心乱。慧悟想虚。能破见思之恶。故名破恶。二怖魔者。既能破恶。魔罗念言。此人非但出我界域。或有传灯。化我眷属。空我宫殿。故生惊怖。通而言之。三魔亦怖。三名乞士者。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称。出家之人。内修清雅之德。必须远离四邪。净命自居。福利众生。破憍慢心。谦下自卑。告求资身。以成清雅之德。故名乞士。又云此具三义。一杀贼。从破恶以得名。二不生。从怖魔而受称。三应供。因乞士以成德。涅槃说四种比丘。一者毕竟道(无学)二者示道(初二三果)三者受道(通内外凡)。四者污道。犯四重者。善见论云。善来得戒。三衣及瓦钵贯着左肩上。钵色如青郁钵罗华。袈裟鲜明如赤莲华。针线斧子漉囊备具。

比丘尼。善见云。尼者女也。文句云。通称女为尼。智论云尼得无量律仪故。应次比丘。佛以仪法不便故。在沙门后。比丘尼称阿姨师姨者。通慧指归云。阿平声即无遏音。盖阿音转为遏也。有人云。以爱道尼是佛姨故。效唤阿姨。今详梵云。阿梨夷。此云尊者。或翻圣者。今言阿姨略也。僧祗云。阿梨耶僧听是也。事钞尼众篇云。善见佛初不度女人出家。为灭正法五百年。后为说八敬听出家。依教行故。还得千年。今时不行。随处法灭。会正记云。佛成道后十四年。姨母求出家。佛不许度。阿难为陈三请。佛令庆喜传八敬向说。若能行者。听汝出家。彼云顶戴持。言八敬者。一者。百岁比丘尼。见初受戒比丘。当起迎逆。礼拜问讯。请令坐。二者。比丘尼。不得骂谤比丘。三者。不得举比丘罪。说其过失。比丘得说尼过。四者。式叉摩那。已学于戒。应从众僧求受大戒。五者。尼犯僧残。应半月在二部僧中。行摩那埵。六者。尼半月内。当于僧中求教授人。七者。不应在无比丘处夏安居。八者。夏讫当诣僧中求自恣人。如此八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不应违。今述颂曰。礼不骂谤不举过。从僧受戒行摩那。半月僧中求教授。安居近僧请自恣。

式叉摩那。此云学法女。四分十八童女。应二岁学戒。又云。小年曾嫁年十岁者。与六法。十诵中。六法练心也。能持六法。方与受具。二年者练身也。可知有胎无胎。事钞云。式叉尼具学三法。一学根本。谓四重是。二学六法。即羯磨。所谓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也。三学行法。谓一切大尼戒行。并须学之。若学法中犯者。更与二年羯磨。僧祇云。在大尼下沙弥尼上坐。今述颂曰。染心相触。盗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戒非时食及饮酒。是名式叉学六法。

沙弥。南山沙弥别行篇云。此翻息慈。谓息世染之情。以慈济群生也。又云。初入佛法。多存俗情故。须息恶行慈也。音义云。沙弥二字。古讹略也。唐三藏云。室利摩拏路迦。此翻勤策男。寄归传云。授十戒已名室罗末尼。译为求寂。最下七岁。至年十三者。皆名驱乌沙弥。若年十四至十九。名应法沙弥。若年二十已上。皆号名字沙弥。

沙弥尼。奘三藏云。室利摩拏埋迦。此云勤策女。

优婆塞。优婆夷。肇曰。义名信士男信士女。净名疏云。此云清净士清净女。亦云善宿男善宿女。虽在居家。持五戒。男女不同宿。故云善宿。此未可定用。荆溪云。依余经文。但云近佛得善宿名。不可定云男女不同宿也。涅槃疏云。一日一夜。受八戒者。名为善宿。优婆塞。西域记云。邬波索迦。唐言近事男。旧曰伊蒲塞。又曰优婆塞。皆讹也。邬波斯迦。唐言近事女。旧优婆斯。又曰优婆夷。皆讹也。言近事者。亲近承事诸佛法故。后汉书名伊蒲塞。注云。即优婆塞也。中华翻为近住。言受戒行堪近僧住也。或名檀那者。要览曰。梵语陀那钵底。唐言施主。今称檀那。讹陀为檀。去钵底留那也。思大乘论云。能破悭吝嫉妒。及贫穷下贱苦故称陀。后得大富。及能引福德资粮。故称那。又称檀越者。檀即施也。此人行施。越贫穷海。◎

◎释氏众名篇第十三

古者出家。从师命氏。如帛法祖。竺道生之流也。东晋安法师。受业佛图澄。乃谓师莫过佛。宜通称释氏。后增一阿含流传此土。经叙佛告诸比丘。有四姓出家者。无复本姓。但言沙门释子(是释子非沙门。乃王种也。是沙门非释子。婆罗门也。是沙门是释子。乃比丘也。非沙门非释子。二贱姓也)。所以然者。生由我生。成由法成。其犹四大河皆从阿耨泉出。又弥沙塞云。汝等比丘。杂类出家。皆舍本姓称释子沙门。又长阿含云。弥勒弟子皆称慈子。自非大权应迹。岂能立姓与经悬合。故天神称为印手菩萨。然净名云。夫出家者。为无为法。天台释云。若见佛性。出二死家。方真出家应具四句。一形心俱不出。二形出心不出。三形不出心出。即是观行出家(什曰。若发无上道心。心超三界。形虽有系。乃真出家)。四者形心俱出。故南山云。真诚出家者。怖四怨之多苦。厌三界之无常。辞六亲之至爱。舍五欲之深着。能如是者。名真出家。则可绍隆三宝。度脱四生。利益甚深功德无量。其众名号。今列翻译。

僧伽。大论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树丛林是名为林。净名疏云。律名四人已上皆名众。律钞曰。此云和合众。和合有二义。一理和。谓同证择灭故。二事和。别有六义。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诤意和。同悦。什师云。欲令众和要由六法。一以慈心起身业。二以慈心起口业。三以慈心起意业。四若得食时减钵中饭。供养上座一人。下座一人。五持戒清净。六漏尽智慧。肇曰。非真心无以具六法。非六法无以和群众。如众不和非敬顺之道也。又僧名良福田者。报恩经云。众僧者出三界之福田。谓比丘具有戒体。戒为万善之根。是故世人归信供养。种福如沃坏之田能生嘉苗。故号良福田。大论云。是僧四种。一有羞僧。持戒不破。身口清净。能别好丑未得道。二无羞僧。破戒身口不净。无恶不作。三哑羊僧。虽不破戒。根钝无慧。不别好丑。不知轻重。不知有罪无罪。若有僧事。二人共诤。不能断决。默然无言。如白羊人杀。不能作声。四实僧。若学无学。住四果中。行四向道。是名实僧。唐太宗尝问玄奘三藏。欲树功德。何最饶益。法师对曰。众生寝惑。非慧莫启。慧茅抽植。法为其资。弘法由人。即度僧为最。

沙门。或云桑门。或名沙迦懑(门字上声)曩。皆讹。正言室摩那拏。或舍罗磨拏。此言功劳。言修道有多劳也。什师云。佛法及外道。凡出家者。皆名沙门。肇云出家之都名也。秦言义训勤行。勤行取涅槃。阿含经云。舍离恩爱。出家修道。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无所伤害。遇乐不忻逢苦不戚。能忍如地。故号沙门。后汉书郊祀志云。沙门汉言息心。削发去家绝情洗欲。而归于无为也。瑞应云。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或云。具名沙门那。此云乏道。以为良福田故。能断众生馑乏。以修八正道故。能断一切邪道。故迦叶品云。沙门那者。即八正道。沙门果者。从道毕竟。永断一切贪嗔痴等(云云)。世言沙门名乏。那者名道。如是道者。断一切乏。断一切邪道。以是义故。名八正道。为沙门那。从是道中。获得果故。名沙门果。或以沙门。翻勤息。垂裕记云。谓勤行众善。止息诸恶。息界内恶者。藏通沙门。次第息界内外恶者。别教沙门。一心遍息内外诸恶者。圆融沙门。瑜伽论云。有四沙门。一胜道沙门即佛等。二说道沙门。谓说正法者。三活道沙门。谓修诸善品者。四污道沙门。谓诸邪行者。

苾刍。古师云。含五义。一体性柔软。喻出家人能折伏身语粗犷故。二引蔓旁布。喻出家人传法度人。连延不绝故。三馨香远闻。喻出家人戒德芬馥。为众所闻。四能疗疼痛。喻出家人能断烦恼毒害故。五不背日光。喻出家人常向佛日故。智论云。出家多修智慧。智慧是解脱因缘。俗人多修福德。福德是乐因缘。僧祇云。供养舍利。造塔寺非我等事。彼国王居士。乐福之人。自当供养。比丘事者。所谓结集三藏。勿令佛法速灭。

和尚。或和阇。羯磨疏云。自古翻译多杂蕃胡。胡传天语。不得声实。故有讹僻。传云。和尚梵本正名邬波遮迦。传至于阗。翻为和尚。传到此土。什师翻名力生。舍利弗问经云。夫出家者。舍其父母生死之家。入法门中。受微妙法。盖师之力。生长法身。出功德财。养智慧命。功莫大焉。又和尚亦翻近诵。以弟子年少不离于师。常逐常近。受经而诵。善见云。和尚外国语。汉言知有罪知无罪也(明了论本云。优波陀诃翻为依学。依此人学戒定惠故。即和尚也)。义净云。邬波陀耶。此云亲教师。由能教离出世业故。故和尚有二种。一亲教即受业也。二依止即禀学也。毗奈耶云。弟子门人。才见师时。即须起立。若见亲教。即舍依止。

阇黎。或阿祇利。寄归传云。梵语阿遮梨耶。唐言轨范。今称阇梨讹略。菩提资粮论云。阿遮梨夜。隋言正行。南山钞云。能纠正弟子行故。四分律明五种阿阇梨。一出家阿阇梨。所依得出家者。二受戒阿阇梨。受戒作羯磨者。三教授阿阇梨。教授威仪者。四受经阿阇梨。所从受经。若说义。乃至四句偈。五依止阿阇梨。乃至依住一宿者。和尚及依止。多己十夏者为之。上四师皆多己五夏者为之。

头陀。新云杜多。此云抖擞。亦云修治。亦云洮汰。垂裕记云。抖擞烦恼故也。善住意天子经云。头陀者。抖擞贪欲嗔恚愚痴。三界内外六入。若不取不舍。不修不着。我说彼人。名为杜多。今讹称头陀。大品云。须菩提说法者。受十二头陀。一作阿兰若。二常乞食。三纳衣。四一坐食。五节量食。六中后不饮浆。七塳间住。八树下。九露地住。十常坐不卧。十一次第乞食。十二但三衣。大论六十七云。十二头陀不名为戒。能行则戒。庄严不能行不犯戒。然论但依经次第。广释不分部位。诸文引用多误。故此点出。南山律钞。位分为四。衣二。一纳衣。二但三衣。食四。一乞食。二不作余食法。三一坐。四一揣(徒端切揣者杂也。一和杂者。不以种种盛贮。名一揣食)处五。一兰若。二塳间。三树下。四露坐。五随坐。威仪一常坐。此无次第乞食。处加随坐。通源记。引南山云。季世佛法。崇尚官荣。侥幸之夫。妄生朋翼。庶因斯语。自省厥躬。至若调利养如毛绳。视朱门为蓬户。尚思曳尾。犹被兴嘲。况乎以咳唾为恩。眄睐成饰。潜通慧好。强事趋驰。纵假宠于一时。终受嗤于群口。荣不补辱。夫何误哉。

婆檀陀。大论。秦言大德。毗奈耶律云。佛言。从今日后。小下苾刍。于长宿处。应唤大德。

体毗履。此云老宿。他毗利。此云宿德。

悉替那。此云上座。五分律。佛言。上更无人名上座。道宣敕为西明寺上座。列寺主维那之上。毗尼母云。从无夏至九夏。是下座。自十夏至十九夏。是中座。自二十夏。至四十夏。是上座。五十夏已上。一切沙门之所尊敬。名耆宿。毗婆沙论云。有三上座。一生年上座。即尊长者。具旧戒名真生故。二世俗上座。即知法富贵大财大位。大族。大力。大眷属。虽年二十。皆应和合推为上座。三法性上座。即阿罗汉。律云。瓶沙王。称佛弟子。为上人。大品经。佛言。若菩萨一心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散乱是名上人。瑜伽论云。无自利利他行者名下士。有自利无利他名中士。有二利名上士。

摩摩帝。或云毗呵罗莎弭。(名婢)此云寺主。僧史略云。详其寺主。起乎东汉白马寺也。寺既爰处。人必主之。于时虽无寺主之名。而有知事之者。东晋以来。此职方盛。故梁武造光宅寺。召法云为寺主。创立僧制。

维那。南山云。声论翻为次第。谓知僧事之次第。寄归传云。华梵兼举也。维是纲维。华言也。那是梵语。删去羯磨陀三字也。僧史略云。梵语羯磨陀那。译为事知。亦云悦众。谓知其事悦其众也。稽其佛世。饮光统众于灵鹫。身子莅事于竹林。音义指归云。僧如网。假有德之人为网绳也。隋智琳。润州刺史李海游。命琳为断事纲维。尔后寺立三纲。上座。维那典座也。

铎曷攞。寄归传云。唐言小师。毗柰耶云。难陀比丘。呼十夏比丘。为小师。如僧睿谓僧导云。君当为万人法主。岂可对扬小师乎。

阿夷恬。此云新学。亦云新发意。◎

翻译名义集一
大正藏 第 54 册 No. 2131 翻译名义集

翻译名义集二

姑苏景德寺普润大师法云编八部第十四四魔第十五仙趣第十六人伦第十七长者第十八外道第十九六师第二十鬼神第二十一畜生第二十二地狱第二十三时分第二十四

◎八部篇第十四

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闼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原夫。佛垂化也。道济百灵。法传世也。慈育万有。出则释天前引。入乃梵王后随。左辅大将由灭恶以成功。右弼(房密)金刚。用生善而为德。三乘贤圣。既肃尔以归投。八部鬼神。故森然而翊卫。今此纂集宜应编录。

提婆。此云天。法华疏云。天者天然。自然胜。乐胜。身胜。故论云。清净光洁。最胜最尊。故名为天。苟非最胜之因。岂生最胜之处。言最胜因者。所谓十善。身三。语四。及意三行。由其三业防止过非。有顺理义。即名十善。以兹十善。运出五道故。此十戒名曰天乘。若单修习上品十善。乃生欲界。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若修十善。坐未到定。乃生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由禅定力。故使四天皆悉居空。不依于地。言未到定者。亦云未至。由其未入根本定故。如止观云。若端坐摄身调和气息。泯然澄静。身如云影。虚豁清净。而犹见有身心之相。是则名为欲界定也。从此已去。忽然不见欲界定中。身首衣服床铺等事。犹如虚空。冋冋(户顶)安隐。身是事障。事障。未来。障去身空。未来得发。如是名为未到定相。是为欲界六天因果。若修根本四禅离欲粗散。则生色界。然此色界。依萨婆多。但十六处。俱舍疏云。除大梵天。谓梵辅天中。有高楼阁。名大梵天。一主所居。更无别地。除无想天。谓广果天中有高胜处。名无想天。非别有地。若依经部立十七天。故颂释云。谓大梵王与梵辅等。处虽不别。身形寿量皆不等故。别立大梵。若上座部谓无想广果。因果别故。立十八天。分为四禅。初禅三天。一梵众乃所统之民也。二梵辅。辅弼梵王之臣佐也。三大梵。得中间禅。为世界主。劫初先生。劫尽后没。威德既胜。褒(毛博)美称大。二禅三天。一少光。于二禅中。光最少故。二无量光。光明转增。无限量故。三光音。口绝言音。光当语故。梵语廅(安合)天。晋云有光寿。亦云少光。梵云廅波摩那。此云无量光。梵语阿波会。此云光音。三禅三天。一少净。意地乐受。离喜贪故。少分清净。二无量净。净胜于前。不可量故。三遍净。梵云首诃既那乐受最胜。净周普故。四禅九天。一无云下之三禅。皆依云住。至此四禅。方在空居。二福生。具胜福力。方得往生。三广果。异生果报。此最胜故。梵云惟于颇罗。而此三天。是凡夫住。四无想天。外道所居。计为涅槃。但是一期心想不行。故名无想。五无烦。无于见思烦恼杂故。六无热。意乐调柔离热恼故。七善见。梵语须䠠(于计)天。定障渐微。见极明彻。八善现。形色转胜。善能变现。九色究竟。色法最极。是究竟处。无烦等天。那含所居。呼此五天。名五那含。若厌色笼。修四空定。生四空天。名无色界。一空处。禅门云。此定最初。离三种色。心缘虚空。既与无色。相应故名处空定。二识处。禅门云。舍空缘识。以识为处。正从所缘处受名。三无所有处。禅门名不用处。修此定时。不用一切内外境界。外境名空。内境名心。舍此二境。因初修时。故言不用处。四非有想非无想。禅门云。有解云。前观识处是有想。不用处。是无想。今双除上二想。亦有解言。约凡夫说言非有想。约佛法中说。言非无想。合而论之。故言非有想非无想。然此四空大小乘教。论其无色其义硕异。且小乘教。如俱舍云。无色无身。依同分命根。转令心相续(不相应行有二十四种。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疏释曰。获成就者名之为得。第八识种。令色心不断。名为命根。或种实命假。业为命类。相似故名众同分)。又世品云。无色界。都无处所。以非色法无方所故。谓于是处。得彼定者。命终即于是处生故。又成实论云。色是无。教不至无色。今谓若云都无处所。华严安云。菩萨鼻根。闻无色界宫殿之香。若大众部。乃云。但无粗色。非无细色。故阿含说。舍利弗入涅槃时。无色界天。空中泪下。如春细雨。故知无色非无细色。此是小乘宗计两殊。若大乘教。如楞严云。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也。孤山释云。非业果色者。显有定果色也。俱舍纂云。无业果色。非异热身。如辅行云。曾闻有一比丘。得无色定。定起摸空。人问何求。答觅我身。旁人语言。身在床上。于此得定。尚不见身。验知四空。无业果色。而言显有定果色者。显扬论名定自在所生色。谓胜定力故。于一切色。皆得自在。即以定变起五尘境故。论云。变身万亿。共立毛端。空量地界。中阴经云。无色诸天。礼拜世尊。楞严亦云。无色稽首。仁王经说。无色界天。雨诸香华。香如须弥。华如车轮。然涅槃云。非想等天。若无色者。云何得有去来进止。如是之义。诸佛境界。非声闻缘觉所知。以声闻经说。所证空遂谓极处悉皆无色。大乘实说。界外尚受法性之色。岂此四天。唯空空然。故斥二乘非所知也。净名疏云。若不了义教。明无色界无色。若了义教。明无色界有色。然大论云。诸天命欲终时。五死相现。一华冠萎。二腋下汗出。三绳来着身。四见更有天坐己生处。五自不乐本座。诸天见是死相。念惜天乐。见当生恶处。心即忧毒。又俱舍论明其五衰。有小大异。小五衰者。一衣服严具。出非爱声。二自身光明。忽然昧劣。三于沐浴位。水滴着身。四本性嚣(许娇)驰。今滞一境。五眼本凝寂。今数瞬(舒?)动。此五相现。非定命终。遇胜善缘。犹可转故。复有五种大衰相现。一衣染尘埃。二华鬘萎悴。三两液汗出。四臭气入身。五不乐本座。此五相现。必定当死。又大论明天通辨四种。一名天。二生天。三净天。四净生天。一名天者。如今国王名天子。二生天者。从四天王至非有想。非无想天。三净天者。人中生诸圣人。四净生天者。三界天中生诸圣。又涅槃。亦明四天。一者世间天。如诸国王。二者生天。从四天王至非非想。三者净天。谓四果支佛。四者义天。谓十住菩萨。以见一切法是空义故。如是诸天名广义丰。当区别矣。

提多罗咤。(陟驾切)大论云。秦言治国。主乾闼婆及毗舍阇。光明疏云。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居半须弥东黄金埵王。名提头赖吒。此云持国。又翻安民。

毗流离。大论云。秦言增长。主弓槃荼。及薜荔多。光明疏云。南琉璃埵王。名毗留勒叉。亦翻免离。

毗流波叉。大论云。秦言杂语。主诸龙及富楼多那。光明疏云。西白银埵王。名毗留博叉。又翻非好报。又翻恶眼。亦翻广目。

鞞(部迷)沙门。大论云。秦言多闻。主夜叉及罗刹。光明疏云。北水精埵王。名毗沙门。索隐云。福德之名闻四方故。亦翻普闻。佛令掌擎古佛舍利塔。僧史略云。唐天宝元年。西蕃五国。来寇安西。二月十一日秦请兵解援。发师万里。累月方到。近臣奏。且诏不空三藏入内持念。玄宗秉香炉。不空诵仁王护国陀罗尼。方二七遍。帝忽见神人五百员带甲荷戈。在殿前。帝问不空。对曰。此毗沙门天王第二子独健。副陛下心。往救安西。其年四月奏。二月十一日已时后。城东北三十里。云雾冥晦。中有神可长丈余。皆被金甲。至酉时。鼓角大呜。地动山摇。经二日蕃寇奔溃。斯须城楼上有光明。天王现形。谨图样随表进呈。因敕诸道州府。于西北隅。各置天王形像。此四天王。居须弥腹故。俱舍云。妙高层有四。相去各十千。傍出十六千。八。四。二千量。坚首及持鬘。常憍。大王众。如次居四级。亦住余七山。此四名曰四王。八部或标二十八部者。一云一方有四部。六方则成二十四部。四维各一。合为二十八部。一云一方有五部。谓地水火风空。四方成一十部。并四王所领八部。为二十八部。感通传天人费氏云。一王之下有八将军。四王三十二将。周四天下。往还护助诸出家人。四天下中。北天一洲少有佛法。余三天下。佛法大弘。然出家人。多犯禁戒。少有如法。东西天下。少有点慧。烦恼难化。南方一洲。虽多犯罪。化令从善心易调伏。佛临涅槃。亲受付嘱。并令守护不使魔挠。若不守护如是破戒。谁有行我之法教者。故佛垂诫。不敢不行。虽见毁禁。愍而护之。见行一善万过不咎。事等忘瑕。不存往失。韦将军三十二将之中。最存弘护。多有魔子魔女轻弄比丘道力微者。并为惑乱。将军恓惶奔赴应机除剪。故有事至须往四王所。时王见皆起。为韦将军修童真行。护正法故。

忉利。应法师云。梵音讹略。正言多罗夜登陵舍。此云三十三。俱舍颂云。妙高顶八万。三十三天居。四角有四峰。金刚手所住。中宫名善现。周万逾缮那。高一半金城。中有殊胜殿。周千逾缮那。

释提桓因。大论云。释迦秦言能。提婆秦言天。因提秦言主。合而言之。云释提婆那民。或云释迦提婆因陀罗。今略云帝释。盖华梵双举也。杂阿含云。有一比丘。问佛何故。名释提桓因。答本为人时。行于顿施。堪能作主。故名释提桓因。璎珞经云。汝今天帝释。功德众行至。千佛兄弟过。无复贤劫名。中间永旷绝。二十四中劫。后乃有佛出。刹土名普忍。彼佛寿七劫。遗法亦七劫。其法已没尽。旷绝经五劫。汝于彼刹土。当绍如来位。号名无著尊。净名疏云。若此间帝释。是昔迦叶佛灭。有一女人。发心修塔。复有三十二人。发心助修。修塔功德。为忉利天主。其助修者。而作辅臣。君臣合之。名三十三天。

须夜摩。此云善时分。又翻妙善。新云须焰摩。此云时分。时时唱快乐故。或云。受五欲境知时分故。

兜率陀。此云妙足。新云睹史陀。此云知足。西域记云。睹史多旧曰兜率陀兜术陀讹也。于五欲。知止足。故佛地论名喜足。谓后身菩萨。于中教化。多修喜足故。

须涅密陀。或尼摩罗。大论云。秦言化自乐。自化五尘而自娱乐故。言化自乐。楞严名乐变化天。

婆舍跋提。或波罗尼密。大论云。秦言他化自在。此天夺他所化。而自娱乐。故言他化自在。亦名化应声天。别行疏云。是欲界顶天。假他所作。以成己乐。即魔王也。

大梵。经音义。梵迦夷。此言净身。初禅梵天。净名疏云。梵是西音。此云离欲。或云净行。法华疏云。除下地系上升色界。故名离欲。亦称高净。净名疏云。梵王是。娑婆世界主。住初禅中间。即中间禅也。在初禅二禅两楹之中。毗昙云。二禅已上无言语法。故不立王法。璎珞禅禅皆有梵王。今谓但加修无量心。报胜为王。无统御也。初禅有觉观言语。则有主领故。作世主。次第禅门云。佛于仁王经说十八梵。亦应有民主之异。又云。四禅中。有大静王。而佛于三藏中。但说初禅有大梵天王者。以初禅内有觉观心。则有语言法。主领下地众生为便。证真云。劫初成时。梵王先生。独住一劫。未有梵侣。后起念云。愿诸有情来生此处。作是念已梵子即生。外道不测。便执梵王是常。梵子无常。

尸弃。大论云。秦言火。或翻火首。法华疏云。外国唤火。为树提尸弃。此王本修火定。破欲界惑。从德立名。又云。经标梵王复举尸弃。似如两人。依大论。正以尸弃为王。今举位显名。恐目一人耳。肇曰。尸弃梵王名。秦言顶髻。

梵富楼。此云前益天。在梵前行。恒思梵天利益。亦名梵辅。

首陀婆。大论云。秦言净居天。通五净居。

阿迦尼吒。(竹稼切)正名阿迦抳(女几)瑟搋。(敕佳)或云阿迦尼沙。此云质碍究竟。即色究竟天。

摩醯首罗。大论此云大自在。正名摩诃莫醯伊湿伐罗。八臂三眼。骑白牛。普门疏云。楼炭称为阿迦尼吒。华严称为色究竟。或有人以为第六天。而诸经论多称大自在。是色界顶。释论云。过净居天。有十住菩萨。号大自在。大千界主。十住经云。大自在天光明胜一切众生。涅槃献供。大自在天最胜。故非第六天也。灌顶云。字威灵帝。

摩利支。此云阳炎。在日前行。

散脂修摩。此云密。谓名行理智四皆密故。天台释天大将军。乃云金光明。以散脂为大将。大经云。八臂健提。天中力士。大论又称鸠摩罗伽。此云童子。骑孔雀擎鸡。持铎捉赤幡。复有韦纽。此云编闻。四臂捉贝持轮。持金翅鸟。皆是诸天大将。未知此大将军定是何等。光明疏云。二十八部。巡游世间。赏善罚恶。皆为散脂所管。

跋阇罗波腻。梁云金刚。应法师云。跋阇罗此云。金刚波腻此云手。谓手执金刚杵。以立名。正法念云。昔有国王夫人。生千子。欲试当来成佛之次第。故俱留孙。探得第一筹。释迦当第四筹。乃至楼至。当千筹。第二夫人生二子。一愿为梵王请千兄转法轮。次愿为密迹金刚神(应法师云。梵语散那。译云密主。知佛三密功德故也。梵本都无迹义。以示迹为神。译者义立故云密迹)。护千兄教法。世传楼至化身非也。乃法意王子。据经唯一人。今状于伽蓝之门而为二像。夫应变无方。多亦无咎。出索隐记。

诃利帝南。光明云。诃利帝南。此标禁语。鬼子母等。此显凉言。名虽有二。人只是一。故律中明鬼子母。后总结云。时王舍人众。皆称为诃离帝母神。寄归传云。西方施主。请僧斋日。初置圣僧供。次行众僧食。后于行未。安一盘。以供诃利帝母。

毗首羯磨。正理论音。云毗湿缚羯磨。此云种种工业。西土工巧者。多祭此天。

别他那。梁言围。亦云吠率怒天。

耆婆天。长水云。耆婆此云命。西国风俗。皆事长命天神。此说未知所出。准法华疏云。耆域。此翻故活。生忉利天。目连弟子病。乘通往问。值诸天出园游戏。耆域乘车不下。但合掌而已。目连驻之。域云诸天受乐忽遽不暇相看。尊者欲何所求。具说来意。答云断食为要。目连放之。车乃得去。据此耆婆天。即是医师耆域也。

苏利耶。或苏梨耶。或修利。此云日神。日者说文云实也。太阳之精。起世经云。日天宫殿。纵广正等。五十一由旬。上下亦尔。

苏摩上上声。此云月神。释名云月者缺也。言满而复缺。淮南子云。月者太阴之精。起世经云。月天宫殿。纵广正等。四十九由旬。问何故月轮初后时缺。答如涅槃云。月性常圆。实无增减。因须弥山故有盈亏。又俱舍云。近日自影覆。故见月轮缺。世施设足论云。以月宫殿行近日轮。光所侵照。余边发影。自覆月轮。故于尔时。见不圆满。然一日月。普照四洲者。长阿含云。阎浮提日中。弗婆提日没。瞿耶尼日出。郁单越夜半。经文次第四方遍说。此二名出大孔雀咒王经。

那伽。此云龙。别行疏云。龙有四种。一守天宫殿。持令不落。人间屋上作龙像之尔。二兴云致雨。益人间者。三地龙决江开渎。四伏藏。守转轮王大福人藏也。龙有四生。俱舍云。卵生金翅鸟。能食四生龙。骂意经云。堕龙中。有四因缘。一多布施。二嗔恚。三轻㑥(以豉)人。四自贡高。华严云龙王降雨。不从身出。不从心出。无有积集。而非不见。但以龙王心念力故。霈然洪霔。周遍天下。如是境界。不可思议难陀跋难陀。文句云。难陀此云欢喜。跋此翻善。兄弟常护摩竭提国。雨泽以时。国无饥年。瓶沙王。年为一会。百姓闻皆欢喜。从此得名。慈恩云。第一名喜。次名贤喜。此二兄弟。善应人心。风不鸣条。雨不破块。初令人喜。后性复贤。令喜又贤故以为名。大论云。有龙王兄弟。一名姞(巨乙)利。二名阿伽和罗。降雨以时。

娑伽罗。从海标名。如下所出。

和修吉。此云多头。

德叉迦。此云现毒。亦云多舌。

阿那婆达多。此云无热。从池得名。池中有五柱堂。

摩那斯。此云大身。或云大意。或云大力。

沤钵罗。亦云优钵。亦云优波陀。此云黛色莲华。又青莲华。龙依此住。从池得名。

伊罗钵。阐义钞云。亦云伊罗跋罗。伊罗树名。此云臭气。跋罗此云极。谓此龙往昔由损此极臭树叶故。致头上生此臭树。因即为名。

迦梨迦。又名加罗加。此云黑龙。

夜叉。此云勇健。亦云暴恶。旧云阅叉。西域记云药叉。旧讹曰夜叉。能飞腾空中。什曰秦言贵人。亦言轻健。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天夜叉。地夜叉。但以财施故。不能飞空。天夜叉。以车马施故能飞行。肇曰天夜叉居下二天。守天城池门阁。

和夷罗洹阅叉。即执金刚神。

罗刹。此云速疾鬼。又云可畏。亦云暴恶。或罗叉娑。此云护士。若女则名啰叉斯。

跋陀波罗赊塞迦。下生经云。秦言善教。此护弥勒城夜叉。

乾闼婆。或犍陀罗。净名疏。此云香阴。此亦陵空之神。不啖酒肉唯香资阴。是天主幢倒乐神。在须弥南金刚窟住。什曰天乐神也。处地十宝山中。天欲作乐时。此神身有异相出。然后上天。新云寻香行。应法师云嗅香。

童笼磨。大论秦言树。是乾闼婆名。

阿修罗。旧翻无端正。男丑女端正。新翻非天。净名疏云。此神果报最胜。邻次诸天。而非天也。新婆娑论云。梵本正音。名素洛。素洛是天。彼非天故。名阿素洛。又素洛名端正。彼非端正。名阿素洛。西域记云。阿素洛。旧曰阿修罗。阿须伦。阿须罗。皆讹也。什曰。秦言不饮酒。不饮酒因缘。出杂宝藏。法华疏云。阿修罗采四天下华。酝于大海。龙鱼业力。其味不变。嗔妒誓断。故言无酒。大论云。佛去久远经法流传。五百年后。多有别异。或言五道。或言六道。观诸经义。应有六道。以善有上中下故有三善道。恶有上中下故。有三恶道。若不尔者。恶有三果报。而善二果报。是事相违。若有六道。于义无违。故此修罗。在因之时。怀猜忌心。虽行五常。欲胜他故。作下品十善。感此道身。华严云。如罗睺阿修罗王。本身长七百由旬。化形长十六万八千由旬。于大海中。出其半身。与须弥山。而正齐等。楞严经云。复有四种阿修罗类。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若于天中。降德贬(方敛)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有阿修罗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则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接。净觉问。此四阿修罗。既为四趣所接应无别报同分之处耶。答虽属四趣。非无别报。今云卜居邻于日月等。即同分之处也。又长阿含云。南洲有金刚山。中有修罗宫。所治六千由旬。栏楯行树等然一日一夜。三时受苦。苦具来入其宫中。起世经云。修罗所居。宫殿城郭器用降地居天一等。亦有婚姻男女法式。略如人间。正法念经云。阿修罗略有二种。一者鬼道所接。魔身饿鬼。有神通力。二者畜生所接。住大海底须弥山侧。问法华所列四种修罗与楞严四。为同为异。答资中云同。净觉云。彼四只可接在此四之中。不可次第分属其类。荆溪师云。法华四种皆与帝释斗战。一往观之。但同今经第三类耳。

婆稚。正名跋稚迦。此云团圆。今误译云被缚。或云五处被缚。或云五恶物。系颈不得脱。为帝释所缚。经音义云。居修罗前锋为帝释所缚。因誓得脱。故以名焉。

佉罗骞驮。文句此云广肩胛。亦云恶阴。涌海水者。

毗摩质多。文句此云净心。亦云种种疑。即舍脂父也。

罗睺。文句此云障持。化身长八万四千由旬。举手掌障日月。世言日月蚀。释名云。日月亏曰蚀。稍小侵亏。如虫食草木之叶也。京房易传云。日月赤黄为薄。或曰不交而食曰薄。韦昭云。气往薄之为薄。亏毁曰食。成论云。譬如天日月其性本明净。烟云尘雾等。五翳则不现等。取修罗故。佛诫云。修罗修罗汝莫吞月。月能破暗能除众热。

迦楼罗。文句此云金翅。翅翮金色。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颈有如意珠。以龙为食。肇曰金翅鸟神。

紧那罗。文句。亦名真陀罗。此云疑神。什曰秦言人非人。似人而头上有角。人见之言人耶非人耶。因以名之。亦天伎神也。小不及乾闼婆新云歌神。是诸天丝竹之神。

摩睺罗伽。亦云摩呼罗伽。此云大腹行。什曰是地龙而腹行也。肇曰大蟒神腹行也。净名疏云。即世间庙神。受人酒肉悉入蟒腹。毁戒邪谄。多嗔少施。贪嗜酒肉。戒缓堕鬼神。多嗔虫入其身而唼食之。亦名莫呼洛。诸经云人非人者。天台云。此乃结八部数尔。

四魔篇第十五

大论云。魔有四种。烦恼魔。五众魔。死魔。天子魔。烦恼魔者。所谓百八烦恼等分别。八万四千诸烦恼。五众魔者。是烦恼业和合因缘得是身四大及四大造色眼根等。是名色众。百八烦恼等诸受和合。名为受众。小大无量无所有想分别和合。名为想众。因好丑心发。能起贪欲。瞋恚等心相应不相应法。名为行众。六情六尘和合故。生六识。是六识分别和合。无量无边心。是名识众。死魔者。无常因缘故。破相续五众寿命。尽离三法。识断寿故。名为死魔。天子魔者。欲界主深着世间乐。用有所得。故生邪见。憎嫉一切贤圣涅槃道法。是名天子魔。瑜伽论云。由蕴魔遍一切随逐义。天魔障碍义。死魔烦恼魔。能与生死众生。作苦器故。今谓烦恼魔。是生死因也。五阴魔死魔。是生死果也。天魔是生死缘也。又骂意经。有五魔。一天魔。二罪魔。三行魔。四恼魔。五死魔。辅行云。苦空无常无我四。是界外魔。烦恼五阴死天子四。是界内魔。净名疏云。降魔即破爱论。摧外即破见论。但爱见有二。界内即波旬六师之徒。界外即二乘及通菩萨。大品云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成就二法。魔不能坏。何等为二。观一切法空。不舍一切众生。须菩提。菩萨。成就此二法。魔不能坏大经四依品。四依驱逐魔云。夫魔波旬。若更来者当以五系系缚于汝。章安疏云。系有二种。一者五尸系。二者系五处。五尸系者。如不净观。治于爱魔。五处如理治于见魔。五尸表五种不净观。五系表五观门。

魔罗。大论云。秦言能夺命。死魔实能夺命。余者能作夺命因缘。亦能夺智慧命。是故名杀者。又翻为障。能为修道。作障碍故。或言恶者。多爱欲故。垂裕云。能杀害出世善根。第六天上别有魔罗所居天。他化天接。辅行云。古译经论。魔字从石。自梁武来。谓魔能恼人字宜从鬼。

波旬。讹也。正言波卑夜。此云恶。释迦出世魔王名也。什曰。秦言杀者。常欲断人慧命故。亦名恶中恶。恶有三种。一曰恶。若以恶加己。还以恶报。是名为恶。二曰大恶。若人不侵。己无故加害。是名大恶。三曰恶中恶。若人来供养恭敬。不念报恩。而反害之。是名恶中恶。魔王最甚也。诸佛常欲令众生安隐。而反坏乱。故言甚也。肇曰。秦言或名杀者。或云极恶。断人善因名杀者。违佛乱僧。罪莫之大。故名极恶也。涅槃疏云。依于佛法而得善利。不念报恩反欲加毁。故云极恶。亦名波旬逾。此云恶也。常有恶意。成恶法故。

鸯寠(瞿庾)利魔罗。西域记云。唐言指鬘。旧曰央掘摩罗。讹也。杀人取指。冠首为鬘。鸯崛摩鬘经云。师教杀人限至于百。各贯一指。以鬘其头。又翻一切世间现。

魔登伽。长水云。义翻本性。楞严云性比丘尼是也。又过去为婆罗门女。名为本性。今从昔号。故曰性比丘尼。孤山云。以初见性净明体。乃立嘉名。净觉云。名为本性。出摩登伽经。据摩邓女经。女之母名。摩邓耳。又云摩登。皆梵音奢切。应法师云摩登伽。具云阿徒多摩登祇旃陀罗。摩登祇。女之总名。阿徒多。女之别名。此女卑贱。常扫市为业。用给衣食。

头师。此云恶瞋。迦叶佛时魔名。

室利鞠多。西域记云。唐言胜密。以火坑毒饮。请佛欲害。◎

◎趣篇第十六

楞严云。复有从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梵语茂泥。此云仙。释名云。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制字人傍山也。庄子云。千岁厌世。去而上仙。抱朴子云。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不修而但务方术。终不得长生也。高僧传云。纯陀西域人。年六百岁不衰。唐代宗从之。求留年之道。陀曰。心神好静。今为尘境汩之。何从冥寂乎。若离简静。外欲望留年。如登木采芙蓉。其可得耶。陛下欲长年。由简洁安神。神安则寿永。寡欲则身安。术斯已往。贫道所不知也。而言趣者。婆沙毗昙皆云。趣者到义。乃仙人所到之处也。

阿斯陀。或云阿夷。此翻无比。又翻端正。大论云。阿私陀仙。白净饭王言。我以天耳闻诸天鬼神说。净饭王生子有佛身相。故来请见。王大欢喜。敕诸侍人将太子出。侍人答王。太子小睡。时阿私陀言。圣王常警一切。施以甘露。不应睡也。即从座起。诣太子所。抱着臂上。上下相之。相已涕零。不能自胜。王大不悦。问相师曰。有何不祥涕泣如是。仙人答言。假使天雨金刚大山。不能动其一毛。岂有不祥。太子必当作佛。我今年暮。富生无色天上。不得见佛。不闻其法。故自悲伤耳。

羼提。此云忍辱仙。西域记云。瞢羯厘城东。有大窣堵波。是忍辱仙。被歌利王割截之处。发轸问辅行。引此明三藏忍度满相。金刚所说其义云何。答割截是同。但随藏衍说忍为异。藏谓伏惑。正修事忍。衍谓断惑。达事即空。亦犹儒童见燃灯佛通于四教。行因之相。

阿罗罗迦摩罗。亦名罗勒迦蓝。

郁陀罗罗摩子。亦云郁头蓝弗。此云猛喜。又云极喜。中阿含罗摩经云。我为童子时。年二十九。往阿罗罗迦摩罗所。问言依汝法行梵行可不。答言无不可。云何此法自知证。仙言我度识处。得无所有处。即住远离处。修证得已更往仙所。述己所得。仙问汝已证无所有处耶。我之所得汝亦得耶。即共领众。又自念此法。不趣智慧。不趣涅槃。宁可更求安隐处耶。是故更往郁陀罗罗摩子所云。我欲于汝法中学。彼。答无不可。问曰自知证耶。答我度无所有处。得非想定。我久证得。便修得之。乃至领众等。复念言此法不至涅槃。即往象头山鞞罗梵志村尼连禅河边。誓不起座。即得无上安隐涅槃。

婆薮。(思苟切)方等陀罗尼经云。尔时婆薮从地狱出。将九十二亿罪人来。诣娑婆世界。十方亦然。于时文殊师利。语舍利弗。此诸罪人。佛未出时。造不善行。经于地狱。因于华聚放大光明。承光而出(云云)。婆者言天。薮言慧。云何天慧之人。地狱受苦。又婆言广。薮言通。又婆言高。薮言妙。又婆言断。薮言智。又婆言刚。薮言柔。又婆言慈。薮言悲。

佉卢虱(音瑟)吒。隋言驴唇。此乃大仙人名。

殊致阿罗娑。隋言光味。般若灯论云。声闻菩萨等。亦名仙。佛于中最尊上故。已有一切波罗蜜多功德。善根彼岸。故名大仙。

人伦篇第十七

天界着乐。四趣沈苦。故此五道。非成佛器。由是诸佛唯出人间。如智论云。若菩萨行般若者。从初发心。终不堕三恶道。常作转轮圣王。多生欲界。何以故。以无色界无色故不可教化。色界中。多味着禅定乐。无厌恶心故。亦不生。欲天妙。五欲多。故在人中世世以四事。摄众生等。故论诫曰。三恶道众生。不得修道业。既得此人身。当勉自利益。览此集者。宜警觉焉。

摩㝹舍喃(女函切)。大论此云人。法苑云。人者忍也。于世违顺情能安忍。孔子曰。人者仁也。礼记曰。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周书云。惟人万物之灵。孔安国云。天地所生。惟人为贵。今谓。若无善因。奚感美报。言善因者。谓五戒也。一不杀戒。常念有情皆惜身命。恕己慜彼。以慎伤暴。二不盗戒。不与私取。是为偷盗。义既非宜。故止攘(汝阳)窃。三不邪淫。女有三护法亦禁。约守。礼自防。故止罗欲。四不妄语。覆实言虚。诳他欺自。端心质直。所说诚实。五不饮酒。昏神乱性。酒毒颇甚。增长愚痴。故令绝饮。原佛五戒本化人伦。与儒五常其义不异。不杀即仁。不盗即义。不淫即礼。不妄语即信。不饮酒即智。故梵摩喻经曰。为清信士。守仁不杀。知足不盗。贞洁不淫。执信不欺。尽孝不醉。当以意解。勿执名别。又四分律。明受五戒。分四种异。但受三归。名无分优婆塞。或受一戒。名少分优婆塞。受二三四。名多分优婆塞。具受五戒。名满分优婆塞。其如五戒全缺。则人间之路。终不复生。以此五戒是大小乘尸罗根本故。经云五戒者。天下大禁忌。若犯五戒。在天违五星。在地违五岳。在方违五帝。在身违五藏。故佛成道。未转法轮。先为提谓。授五戒法。号曰人乘。居五乘首。由兹五戒。超出三涂。取运载义。以立乘名。古师通漫。称人天教。天台谓。无诠理破惑之功。不得名为教矣。嵩辅教编罔究名义。立二种教。一曰世教。二出世教。指人天乘名曰世教。斯恣胸臆而戾祖教。今谓。三教立名。义意各异。且儒宗名教者。元命包云。教之为言效也。上行之下效之。此以下所法效名教。道家名教者。老子云。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此寄教名。而显无为。释氏名教者。四教义云。说能诠理。化转物心。故言教也。化转有三义。一转恶为善。二转迷成解。三转凡成圣。所言诠理者。藏通二教。诠真谛理。别圆二教诠中道理。良以如来依理而立言。遂令群生修行而证理。故佛圣教。是出世法。不可妄立世教之名。问所诠中道为指何法。答如辅教云。夫大理者。因常道之至。谓此大理。是本始二觉也。今评本始二觉。虽理智圆融。既名为觉。正从智立。所以经云。本觉明妙。又本始二觉。分别言之。属生灭门。故起信云。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所诠之理。属真如门。故起信云。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此乃对事拣理。若约即事说理。理性无体。全依无明。无明无体全依法性。就此相即之义。则指无明为所诠理。由兹教理。是吾宗之纲纪。故寄人乘辨梗概也。

摩㝹赊。文句此云意。昔顶生王初化。诸有所作。当善思惟。善忆念即如王教。诸有所作。先思惟忆念。故名为意。又人能息意能修道。得达分。又人名慢。五道中多慢。毗昙论云。何故人道。名摩㝹沙。此有八义。一聪明。二为胜。三意微细。四正觉。五智慧增上。六能别虚实。七圣道正器。八聪明业所生故。

补特伽罗。或福伽罗。或富特伽罗。此云数取趣。谓诸有情起惑造业。即为能取当来五趣。名之为趣。古译为趣向。中阴有情。趣往前生故。俱舍云。未至应至处。应至处即六趣也。又论云。死生二有中五蕴名中有。故谓为趣。涅槃云。中有五阴。非肉眼见天眼所见。瑜珈论说八种人执。第六名补特伽罗。谓数数取诸趣故。或死于此能生于彼。正能生者。即是人执。又翻有情。又翻人。大毗婆沙论。佛言有二补特伽罗。能住持正法。谓说者行者。若持教者。相续不灭。能令世俗正法久住。若持证者。相续不灭。能令胜义正法久住。持正法人有二。一持教法者。谓读诵解说经律论等。二持正法者。谓能修证无漏圣道。

仆呼缮那。或萨多婆。或禅(是战)豆。或禅兜。此云众生。摩诃衍云。谓意及意识。一切众染。合集而生。故名众生。而别自体。唯依心为体。同性经佛言。众生者。众缘和合名曰众生。所谓地水火风空识名色。六入。因缘生。楞伽。王言。世尊。彼众生者。以何为本。依何而住。以何为因。佛言。此众生者。无明为本。依爱而住。以业为因。楞伽王言世尊。业有几种。佛言。业有三种。何等为三。谓身口意业。又释论明众生有三聚。一者正定。必入涅槃。二者邪定。必入恶道。三者不定。能破颠倒者名正定。不能破颠倒者名邪定。得因缘能破。不得则不能破。是名不定。汉书中众生去呼。释氏相承平呼也。

逋(博孤)沙。或富楼沙。正言富卢沙。此云丈夫。大戴礼云。丈者长也。夫者扶也。言长制万物。以道扶接也。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戚。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又翻士夫。传云。通古今。辨然否。谓之士。数始于一终于十。孔子曰。推一合十为士。诗传云。士事也。白虎通曰。士者任事之称也。周礼。天子有元士。中士。下士。涅槃云。是大乘典。有丈夫相。所谓佛性。若人不知。是佛性者。则无男相。皆名女人。

迦罗越。大品经中。居士是也。楞严云。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普门疏。以多积财货。居业丰盈。谓之居士。郑康成云道艺处士。

婆罗。隋言毛道。谓行心不定。犹如轻毛随风东西。魏金刚云。毛道凡夫。应法师云。梵语嚩罗。此云毛。婆罗此云愚。梵音相近。译人致谬。正言婆罗必栗托仡那。此翻愚异生。愚痴闇冥。无有智慧。但起我见。不生无漏。亦名婴愚凡夫。凡夫者义译也。梵言婆罗必利他伽阇那。此云小儿别生。以痴如小儿。不同圣生也。

邬(安古)波弟铄。此云父母。杨子云。父母子之天地与。无天何以生。无地何以形。摭华云。天悬象。地载形。父受气母化成。诗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育我。长我畜我。顾我复我。出入复我。欲报之恩昊天罔极。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

阿摩。此云女母。

苏弗窒(竹栗)利。此云善女。

波帝。此云夫主。大论云。一切女身。无所系属。则受恶名。女人之体。幼则从父母。少则从夫。老则从子。

婆梨耶。此云妇。说文。妇与己齐者。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或称命妇者。夫尊于朝妻荣于室。

阿那他。此云非正伎人。帝王略论曰。习与正人居。不能无正。犹生长齐地。不能不齐言也。习与不正人居。不能无不正。犹生长楚地。不能不楚言也。易曰。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谯子曰。夫交人之道。犹素之白也。染之以朱则赤。染之以蓝则青。大戴礼曰。与君子游苾乎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乎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知其臭。与之变矣。

鸠那罗。此云恶人。亦云不好人。蜀先主临终谓太子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孔子云。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尚书曰。彰善瘅(徒丹)恶。树之风声。曾子云。人之好善。福虽未至。去祸远矣。人之为恶。凶虽未至。去福近矣。辨魔书云。见善养育。如雨露之被草木。遇恶剿绝。若鹰鹯之逐鸟雀。骂意经云。人所作善恶有四神知之。一者地神。二者天神。三者旁人。四者自意。涅槃经明十六种恶。一为利喂食羔羊肥已转卖。二为利买已屠杀。三为利喂养猪豚肥已转卖。四为利买已屠杀。五为利喂养牛犊肥已转卖。六为利买已屠杀。七为利养鸡令肥。肥已转卖。八为利买已屠杀。九钓鱼。十猎师。十一劫夺。十二魁脍。十三网捕飞鸟。十四两舌。十五狱卒。十六咒笼。

究磨罗浮多。应法师云。是彼八岁已上。乃至未娶之者总名。

拘摩罗。西域记云。唐言童子。释名云。十五曰童。故礼有阳童。牛羊之无角曰童。山无草木曰童。言人未冠者似之云耳。

般吒。应言般荼迦。此云黄门。

扇搋。敕皆切。或扇荼。此云生天然。生者男根不满。

留拏。此云犍。(居言切)或作剧。以刀去势也。

伊梨沙掌拏。此云妒。因见他淫。方有妒心淫起。

半择迦。此云变。今生变作。

博叉。此云半月能男。半月不能男。此依四分律出。

扇提罗。此云石女。无男女根故。

槃大子。此出楞伽。若大乘入楞伽。则云石女儿。

驮索迦。此云奴。说文云。男入罪曰奴。女入罪曰婢。风俗通云。古制无奴婢。即犯事赃(则即)者被赃罪。没入官。为奴婢。获者逃亡。获得为奴婢。

旃陀罗。此云屠者。正言旃荼(音途)罗。此云严炽。谓恶业自严。行时摇铃。持竹为幖(音标)帜(尺志切通俗文云。徽号曰幖。私记曰。帜谓以缝帛书着背上曰徽。广雅云播也)。故若不尔者。王必罪之。法显传云。名为恶人。与人别居。入城市则击竹自异。人则避之。或带之。人皆怖畏。

楼由。此云爱。力士名也。

谭(徒绀)婆。此云食狗肉人。

羯耻那。此云煮狗人。

萨拘卢楴徒帝切此云卖姓也。

犍坻。翻续。

那罗。翻上伎戏。

长者篇第十八

西土之豪族也。富商大贾。积财钜万。咸称长者。此方则不然。盖有德之称也。风俗通云。春秋末。郑有贤人。着一篇。号郑长者。谓年耆德芥事长于人。以之为长者。韩子云。重厚自居曰长者。天台文句云。长者十德。一姓贵。姓则三皇五帝之裔。左貂(都寮)右插之家。二位高。位则辅弼。丞相。盐梅阿衡。三大富。富则铜陵。金谷。丰饶。侈靡。四威猛。威则严霜隆重不肃而成。五智染。智则胸如武库权奇超拔。六年耆。年则苍苍棱棱。物仪所伏。七行净。行则白圭无玷。所行如言。八礼备。礼则节度庠序。世所式瞻。九上叹。上则一人所敬。十下归。下则四海所归。净名疏云。国内胜人。称为长者。必是贵族。虽是贵族。爵位卑微。不称姓望。虽是高位。贫无财德。世所不重。虽财充积。无宠不威。物不敬畏。虽有大势。神用暗短。智人所轻。虽有神解明鉴。而年在幼。物情不揖。虽年耆貌皓。内行厮(音斯)恶。人所鄙怪。虽操行无瑕。而外缺礼仪。无可瞻爱。虽进止容与。若上人不睦。名不彻远。虽豪贵歌咏。无恩及下。物所不祟。故具十德方称长者。

须达多。亦云修达多。或婆须达多。西域记云。唐言善施。或名乐施。旧曰须达。讹也。正名苏达多。胜军王大臣。仁而聪敏。积而能散。赈乏济贫。哀孤䘏老。时美其德。号给孤独。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古顽)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今此长者给济孤独之人。名给孤独。

邠(彼贫)?直尼切正云阿那他。摈荼陀。揭利呵跛底。阿那他云无依。亦名孤独。摈荼陀此云团施。好施孤独。因以为名。

耆婆。或云耆域。或名时缚迦。此云能活。又云故活。影坚王之子。善见庶兄。奈女所生。出胎即持针筒药囊。其母恶之。即以白衣裹之。弃于巷中。时无畏王乘车。遥见乃问之。有人答曰。此小儿也。又问死活耶。答云故活。王即敕人。乳而养之。后还其母。四分律云。耆婆初诣得叉尸罗国。姓阿提梨。字宾迦罗。而学医道。经于七年。其师即便以一笼器及掘草之具。令其于得叉尸罗国面一由旬。求觅诸草。有不是药者持来耆婆如教即于国内面一由旬。周竟求觅。所见草木尽皆分别。无有草木非是药者。师言汝今可去。医道已成。我若死后次即有汝。耆婆经云。耆婆童子。于货柴人所。大柴束中见有一木光明彻照。名为药王。倚病人身。照见身中一切诸病。

瞿央罗。此云守护心。旧曰瞿师罗。此译美音。

郁伽。此云威德。

珊檀那。此云护弥。

外道篇第十九

俱舍玄义云。学乖谛理。随自妄情。不返内觉。称为外道。均圣论云。蔽理之徒。封着外教。辩正论曰。九十五种。腾翥(之庶)于西戎。三十六部。淆乱于东国。垂裕云。准九十六外道经。于中一道是正。即佛也。九十五皆邪。华严大论。九十六。皆邪者以大斥小故。百论云。顺声闻道者。皆悉是邪。

婆罗门。普门疏云。此云净行。劫初种族。山野自闲。故人以净行称之。肇曰。奏言外意。其种别有经书。世世相承以道学为业。或在家。或出家。多恃己道术。我慢人也。应法师云。此讹略也。具云婆罗贺磨拏。义云承习梵天法者。其人种类。自云从梵天口生。四姓中胜。独取梵名。唯五天竺有。余国即无。诸经中梵志即同此名。正翻净裔。称是梵天苗裔也。

一阐提。大众所问品。纯陀问佛。一阐提者其义云何。佛告纯陀。若有比丘及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发粗恶言。诽谤正法。造是重业永不改悔。心无惭愧。如是等人。名为趣向一阐提道。若犯四重作五逆罪。自知定犯如是重事。而心初无怖畏惭愧不肯发露。于佛正法无护惜建立之心。毁訾轻贱言多过咎。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阐提道。若复说言。无佛法众。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阐提道。梵行品云。一阐提者。不信因果。无有惭愧。不信业报。不见现在及未来世。不亲善友。不随诸佛所说教诫。如是之人名一阐提。德王品云。一阐名信。提名不具。信不具故名一阐提。入楞伽经曰。一阐提有二种。一者焚烧一切善根。二者怜愍一切众生。作尽一切众生界愿。大慧云何。焚烧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作如是言。彼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说。舍诸善根。是故不得涅槃。大慧怜愍众生。作尽众生界愿者。是为菩萨。菩萨方便作愿。若诸众生不入涅槃者。我亦不入涅槃。又梵语阐底迦。此云多贪。阿阐底迦。此云无欲。阿颠底迦。此云极恶。唯识枢要云。一名一阐底迦。是乐欲义。乐生死故。二名阿阐底迦。是不乐欲义。不乐涅槃故。三名阿颠底迦。名为毕竟。以毕竟无涅槃性故。他谓一阐底迦。即焚烧一切善根。二阿阐底迦。即菩萨大悲。三阿颠底迦。即无性阐提。故枢要云。瑜珈唯识。说于无性一种阐提。又云。无种性者。现当毕竟。二俱不成(此依相宗)。

娑毗迦罗。亦云劫毗罗。此云金头。或云黄发。食米脐外道。应法师云。旧言食米屑也。外道修苦行。合手大指及第三指。以物缚之。往至人家舂谷簸(补过)米处。以彼缚指。拾取米屑。聚至掌中。随得多少。去以为食。若全粒者。即不取之。亦名䳕(音孚)鸠行。外道拾米如䳕鸠行也。

瞿伽离。亦名瞿波利。或名俱迦利。此云恶时者。调达弟子。因谤身子目连。梵王与佛诃之。不受身疮即死。入大地狱。缘出大论十三苏气怛罗。此云善星。罗云庶兄。佛之堂弟。庶儿故说为子。佛与迦叶往善星所。善星遥见。生恶邪心。生身陷入至阿鼻狱。

离车。翻为皮薄。又云同皮。或名弥戾车。此翻仙族王。又云边地主。又云传集国政。其国义让。五百长者。递为国主。故云传集国政。出外为边地主。又云边夷。无所知者。西记云。名栗呫(昌栗)婆子。旧讹云离车。

弥戾车。兴福曰。恶见也。资中曰。应是边邪不正见。死堕边地下贱也。长水曰。此乐垢秽人。亦名蔑戾车。弥离车。

演若达多。此云祠授。证真曰。此人从神祠乞得。故名祠授。

迦毗罗。梁言青色。亦名劫毕罗。翻黄色。辅行曰。此云黄头。头如金色。又云头面俱如金色。造僧佉论。具如下出。

跋阇。此云避。善见律云。毗舍离王及夫人。未登位时。共牧牛儿。出门游戏。乃以脚?牧牛人儿。其儿泣向父母说云。此无父母子。脚?我等。父母答云。汝等各自避去。因此戏处。名为跋阇。故翻为避。灭后百年。跋阇比丘。擅行十事。舍那迦那白于七百。往毗舍离。重结毗尼举跋阇过。

萨遮尼干。此云离系。自饿外道。尼干亦翻不系。拔发露形。无所贮蓄。

先尼。亦云西你迦。此翻有军外道。

六师篇第二十

什师云。三种六师。合十八部。第一自称一切智。四教义云。邪心见理发于邪智。辩才无碍。第二得五神通。四教义云。得世间禅。发五神通。亦有慈悲忍力。刀割香涂心无憎爱。第三诵四韦陀经。四教义云。博学多闻。通四韦陀十八大经。世间吉凶。天文地理。医方卜相。无所不知。净名疏。将此三种约六师。一师有三。三六十八种外道师也。辅行云。六师元祖。是迦毗罗。支流分异。遂为六宗。故今此集。列六师焉。

富兰那迦叶。什曰。迦叶母姓也。富兰那字也。其人起邪见。谓一切法。无所有。如虚空不生灭也。肇曰。其人起邪见。谓一切法。断灭性空。无君臣父子忠孝之道也。事钞云。色空外道。以外道用色破欲有。以空破色有。谓空至极。

末迦黎拘赊黎。末伽黎。此云不见道。什曰。末伽黎字也。拘赊黎。是其母也。肇曰。其人起见谓。众生苦乐。不因行得。皆自然耳。净觉谓。计自然者亦是断灭自然。然是也。自如是也。婆沙云。法应尔不可改易。不可征诘。是法尔义。自然与法尔同。

删阇夜毗罗胝。竹尼切。删阇夜。此云正胜。毗罗胝。此云不作。什曰。删阇夜字也。毗罗胝母名也。其人起见。谓要久迳生死。弥历劫数。然后自尽苦际也。肇曰。其人谓道不须求。迳生死劫数。苦尽自得。如转缕(力主)圆于高山。缕尽自止。何假求也。疏又云。八万劫满。自然得道。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什曰。阿耆多翅舍字也。钦婆罗。粗衣也。其人起计。非因计因。着粗皮衣。及拔发烟熏鼻等。以诸苦行为道也。肇曰。翅舍钦婆罗。粗弊衣名也。其人着弊衣自拔发。五热炙身。以苦行为道。谓今身并受苦后身常乐。

迦罗鸠驮迦旃延。迦罗鸠驮。此云牛领。迦旃延。此云翦发。肇曰。姓迦旃延。字迦罗鸠驮。其人谓诸法。亦有相亦无相。

尼犍陀若提子等。尼犍。此翻离系。肇曰尼犍陀。其出家总名也。如佛法出家名沙门。若提母名也。其人谓罪福苦乐。本自有定因。要当必受。非行道所能断也。辅行引什肇注。与涅槃经。以辨同异。后学详览。天台四念处云。阿毗昙中。明三种念处。谓性共缘。对破此三外道。有人释。性念处。谓观无生浅名为相。深细观无生见细法皆生死苦谛。名性念处。有人专用慧数。缘无生空理。发真断结。得慧解脱罗汉。对破邪因缘。无因缘颠倒执性。一切智外道也。共念处者。以禅定助道。正助合修。亦名事理共观。发得无漏三明六通。成俱解脱罗汉。对破根本爱慢。得五神通外道也。缘念处者。缘佛三藏十二部文言及一切世间名字。所缘处广非如支佛出无佛世不禀声教。但以神通。以悦众生。不能说法。缘念处人。了达根性。善知四辩。堪集法藏。成无碍大罗汉。对破世间韦陀外道。

◎鬼神篇第二十一

郑玄云。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人之精气谓之鬼。尸子云。天神曰灵。地神曰祇。人神曰鬼。鬼者归也。故古人以死人为归人。婆沙云。鬼者畏也。谓虚怯多畏。又威也。能令他畏其威也。又希求名鬼。谓彼饿鬼。恒从他人。希求饮食。以活性命。光明疏云。神者能也。大力者。能移山填海。小力者。能隐显变化。肇师云。神受善恶杂报。见形胜人劣天。身轻微难见。净名疏云。皆鬼道也。正理论说。鬼有三种。一无财鬼。亦无福德。不得食故。二少财鬼。少得净妙饮食故。三多财鬼。多得净妙饮食故。此三种中复各有三。初无财三者。一炬口鬼。谓火炬炎炽。常从口出。二针咽鬼。腹大如山。咽如针孔。三臭口鬼。口中腐臭自恶受苦。少财三者。一针毛鬼。毛利如针行便自刺。二臭毛鬼。毛利而臭。三大瘿(于郢)鬼。咽垂大瘿自决啖脓。多财三者。一得弃鬼。常得祭祀所弃食故。二得失鬼。常得巷陌所遗食故。三势力鬼。夜叉罗刹。毗舍阇等。所受富乐。类于人天。正理论云。诸鬼本处。琰魔王界。从此展转散趣余方。长阿含云。一切人民。所居舍宅。一切街巷。四衢道中。屠儿市肆。及丘冢间。皆有鬼神。无有空者。凡诸鬼神。皆随所依。即以为名。依人名人。依村名村。乃至依河名河。一切树木极小如车轴者。皆有鬼神依止。世品云。鬼以人间一月为一日。乘此成月岁。彼寿五百年。由谄诳心。作下品五逆十恶。感此道身。

琰(以再)魔。或云琰罗。此翻静息。以能静息造恶者。不善业故。或翻遮。谓遮令不造恶故。或阎磨罗。经音义应云。夜磨卢迦。此云双。世鬼官之总司也。亦云阎罗焰魔。声之转也。亦云阎魔罗社。此云双王。兄及妹皆作地狱主。兄治男事。妹治女事。故曰双王。或翻苦乐并受。故云双也。婆沙显扬并正法念。皆言鬼趣所收。瑜珈地狱趣收。又瑜珈论问。焰摩王为能损害。为能饶益。名法王。答由饶益众生故。若诸众生执到王所。令忆念故。遂为现彼相似之身。告言汝等自作。当受其果。由感那落迦。新业更不积集。故业尽已脱那落迦。是故焰摩。由能饶益诸众生。故名法王。论云。此赡部洲下。过五百逾缮那。有焰魔王国。纵广亦尔。

闪多。此云鬼。立世论云。鬼道名闪多。为阎摩罗王。名闪多故。其生与王同类。故名闪多。

阇黎哆。此云祖父。文句云。众生最初。生彼道。名祖父。后生者。亦名祖父。妙乐云。亦是后生者之祖父也。

薜荔多。应法师云。正言闭丽多。此云祖父鬼。或言饿鬼。饿鬼劣者。孔雀经作俾(卑寐)礼多。

富单那。此云臭饿鬼。主热病鬼也。亦名富多罗。

迦吒富单那。此云奇臭饿鬼。

鸠槃茶。亦云槃查。亦云俱槃荼。此云瓮形。旧云冬瓜。此神阴如冬瓜。行置肩上。坐便踞之。即厌魅鬼。梵语乌苏慢。此云厌。字苑云。厌眠内不祥也。苍颉篇云。伏合人心。曰厌。论衡曰。卧厌不寤者也。字本作厌。后人加鬼。

毗舍阇。亦云毗舍遮。又云毕舍遮。又云毗舍支。又臂舍柘。此云啖精气。啖人及五谷之精气。梁言颠鬼。

毗舍佉。或鼻奢佉。此云别枝。即是氐宿。以生日所值宿为名。

弥栗头韦陀罗。此云妙善主。厌祷鬼。

弥栗头虔伽他。此云善品。主蛊毒也。左传云。皿虫为蛊。说文云。腹中虫也。

遮文茶。旧云嫉妒女。又曰怒神。即役使鬼也。

乌刍瑟摩。资中此云火头。此力士观火性得道。故以名也。

频那夜迦。旧云频那是猪头。夜迦是象鼻。比二使者。

恶祁尼。或名些(苏计)吉利多耶尼。此云火神。书云。燥万物者。莫熯乎火。然蕴木中古者不知。至燧人氏。钻木作火。以教天下。变生为熟。

婆庾。此云风神。书云。挠万物者。莫疾乎风。俱舍云。安立器世间。风轮最居下。则知世界依风而住。此二神名出孔雀经。

诺健那。此云露形神。即执金刚力士也。

钵健提。此云坚固。

婆里旱。梁云力士。又梵云末罗。此云力。言力士者。梵本无文。译人义立。

那罗延。翻钩锁力士(或翻坚固)。

摩尼跋陀。翻威伏行。

富那跋陀。翻集至成。

金毗罗翻威如王。

宾头卢伽。翻立不动。

车钵罗婆。翻忍得脱。

昙摩跋罗。翻学帝王。

摩竭罗婆。翻除曲心。

绣利蜜多。翻有功勋。

勒那趐奢。翻调和中。

剑摩舍帝。翻伏众根。

奢罗蜜帝。翻独处快。

萨多琦梨。翻大力天。

波利罗睺。翻勇猛进。

毗摩质多。此云高远。

睒(失再)摩利子。翻英雄德。

波诃梨子。翻威武盛。

佉罗骞驮。翻吼如雷。

鸠罗檀提。翻战无敌。

醯摩跋陀。翻应舍主。

地珂。梁云长。义净译本云地㗚伽。此云长大。

修涅多罗。梁言善眼。亦云苏泥怛罗。此云妙目。

分那柯。梁言满。

设睹鲁。或名烁睹嚧。此云怨家。

偿起罗。亦云商企罗。此云螺。

诃利。亦云?里。此云师子。

诃利枳舍。亦云歇里鸡舍。此云师子发。

波罗赴。亦云钵唎部。此翻自在。

陀罗那。梁言持。亦云喇拏。此云能持。

舜若多。沇(音究)疏云。未见诚释。应是主空神。入楞伽云。刹尼迦者。名之为空。或呿(丘庶)提。秦云虚空。纂要云。但无粗相之身。亦有微妙之色。故云如来光中映令暂见。又涅槃明虚空喻。乃立三义。一无变易。亘古腾今。时移俗化。唯此虚空常无变易。故南本三十三云。虚空无故。非三世摄。佛性常故。非三世摄。善男子如来已得三菩提。所有佛性。一切佛法。常无变易。以是义故。非三世摄。二无边际。物分表里。空无内外。故无边际。三十二云。我为众生。得开解故。说言佛性。非内非外。何以故。凡夫众生。或言佛性。住五阴中。如器中有果。或言离阴而有。犹如虚空。是故如来。说于中道。众生佛性。非内六入。非外六入。内外合故。名为中道。三无挂碍。物体质碍。空性虚通故。三十三云。如世间中无挂碍处。名为虚空。如来得三菩提已。于一切法。无有挂碍。故言佛性。犹如虚空。无著云。喻虚空者。有三因缘。一遍一切处。谓于住不住相中。福生故。二宽广。高大殊胜故。三无尽。究竟不穷故。净觉云。应以遍喻于假。宽喻于空。无尽喻中。又楞严云。纵令虚空亦有名貌。虚空是名显色是貌。孤山释曰。如涅槃说空有四名。谓虚空。无所有不动无碍也。貌谓体貌。如杂集论说。空一显色。沇疏释曰。小乘以明暗为体。大乘以空一显色及极迥色为体(上见空名显色下见空名迥色)维摩疏问。此虚空譬岂有但空不可得空之殊。答空尚不一。何得有二。若约缘尽相显。非不有殊。如大乘经论有破虚空之义。即可以譬但空显不可得空。记释缘尽等者。谓云雾暗缘尽。虚空明相显时。或见万象或但见空。可以喻但不但二种真也。今问虚空。空界二名同异。答显宗论云。内外窍隙名空界。光暗窍隙显色差别。名虚空界。经言。虚空无色无见无对。当何所依。然藉光明显了。又说于色。得离染。时断虚空界。俱舍云。窍隙名空界。谓人身中诸骨节间。腹藏诸孔穴之空也。成实论云。四大围空。有识在中。故名为人。此以能依身中空名空界。所依境内空。名虚空。问虚空无边遍一切处。光明安云虚空分界尚可尽边。答如楞严云。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是则众生计乎妄想。太虚绝于灵照。既迷妄以成空。故背觉而有限。如天亲说。有分别及无分别。皆名为识。有分别名识识。无分别名似尘识。如楞严想澄成国土。即似尘识。知觉乃众生。即是识识。今述颂曰。虚空生我心。我心广无际。咄哉迷中人。云何自拘系。

阿罗难陀。梁言欢喜。

郁庾伽波罗。梁言勤守。亦云温独伽波罗。此云勇进勤护。

吉蔗。或名吉遮。正言讫栗着。此云所作。文句云。起尸鬼。若人若夜叉俱有此鬼。

伅(徒损)真。此云神人。

畜生篇第二十二

切以。久蕴愚情。夭沈慧性。资种植于田野。受驱策于边疆。锦臆翠毛飞腾碧汉。金鳞頳尾。游泳清波。形分万殊。类遍五道。今示旁生。令修正行。

底栗车。此云畜生。畜(褚六切)即六畜也。礼记注云。牛马羊犬豕鸡。辅行云。摄趣不尽。以五逆中皆遍有故。又翻畜(许六)生。婆沙云。畜谓畜养。谓彼横生。禀性愚痴。不能自立。为他畜养。故名畜生。

帝利耶瞿榆泥伽。此云旁行。此道众生多覆身行。婆沙云。其形旁故。其行亦旁。刊正云。行行不正。受果报旁。负天而行。故云旁行。

那伽。秦云龙。说文云。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小能大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地。顺也。广雅云。有鳞曰鲛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本行集经。称佛为龙者。谓世间有爱皆远离之。系缚解脱。诸漏已尽。故名为龙。故曰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智论云。如菩萨本身曾为大力毒龙。若众生在前。身力弱者。眼视便死。身力强者气嘘乃死。此龙受一日一夜戒。出家求静入林树间。思惟坐久。疲怠而卧龙法若睡形状如蛇。身有文章。七宝杂色。猎者见之。便惊喜言。如此希有难得之皮。献上国王。以为庄饰。不亦宜乎。便以杖按其头。以刀剥皮。龙自思惟我力如意。倾覆此国其如反掌。此人小物。岂能困我。我今以持戒故。不计此身。当从佛语。于是自忍。眠目不视。闭气绝息。怜愍此人。一心受剥。不生悔意。既失其皮。赤肉在地。时日大热。踠转土中。欲趣大水。见诸小虫。来食其身。为护戒故。复不敢动。自思惟言。我今此身。以施诸虫。为佛道故。今以肉施。用充其身。后成佛时。当以法施。以益其心。如是誓已。身乾命终。生忉利天。尔时毒龙。释迦文佛是。是时猎师。今调达等。六师是也。诸小虫者。初转法轮。八万诸天得道者是。

宫毗罗。此云蛟。有鳞曰蛟龙。抱朴子曰。母龙曰蛟。子曰虬。山海经。蛟似蛇而四脚。小头细颈。

叔叔逻。此云虬。符瑞图云。黄帝时有虬龙。黑身无鳞甲。背有名字。

僧伽彼。或?(词孕)多。此云师子。大论云。如师子王。清净种中生。深山大谷中住。方颊大骨身肉肥满。头大眼长。光泽明净。眉高而广。牙利白净。口鼻方大。厚实。坚齿密齐利。吐赤白舌。双耳高上髦发光润。上身广大。肤肉坚着。修脊细腰其腹不现。长尾利爪。其足安立。以身大力从住处出。优脊颦申。以口扣地。现大威势食不过时。显晨朝相。表师子王力。又大论明。佛说本事。有师子至。佛言是师子。鞞婆尸佛时。作婆罗门师。见佛说法。来至佛所。尔时大众。以听法故。无共语者。即生恶念发恶骂言。此诸秃辈。畜生何异。不别好人。不知言语。以是业故。从毗婆尸佛。至今九十一劫。常堕畜生中。此人尔时即应得道。以愚痴故。自作生死长久。今于佛所。心清净故。当得解脱。新华严云。譬如大师子吼小师子闻。悉皆勇健。一切禽兽。远避窜伏。佛师子吼。诸菩萨等。若闻赞叹菩提心声。长养法身。妄见众生。惭伏退散。法界次第云。师子奋迅者。借譬以显法也。如世师子奋迅。为二事故。一为奋却尘土。二能前走却走捷疾。异于诸兽。此三昧亦尔。一则奋除障定微细无知之惑。二能入出捷疾无间。广雅。奋振也。又梵云。嘶(先奚)字如师子形相也。

邬波僧诃。或优婆僧伽。梁云小师子。又云狻猊。尔雅曰。狻猊如虦(在奸)猫。食虎豹。注云即师子。出西域。大论问何以名师子座。答是号名师子。非实师子。佛为人中师子。佛所坐处。若床若地。皆名师子座。

伽耶。或那伽。或那先。此云象。异物志。象之为兽。形体特诡。(过委)身陪数牛目不逾豕。鼻为口役望头若尾。驯良承教听言则跪。(渠委)素牙玉洁。载籍所美。服重致远。唐奘三藏传云。西域有伽蓝。以沙弥。知寺任。相传昔有苾刍。招命同学。远来礼拜。见野象衔华安置塔前。复以牙芟(音衫)草以鼻洒水。众见感叹。有一苾刍。便舍大戒。愿留供养。谓众人曰。象是畜生。犹知敬塔。我居人类。岂睹荒残。而不供事。遂结宇疏地。种华殖果。虽涉寒暑不以为劳。邻国闻之。共建伽蓝。即屈知僧务。乃为故事。大论云。如象王视。若欲回身观时。举身俱转。大人相者。身心专一。右有所观身心俱回。

堙罗那。此云香叶。帝释象王名。身长九由旬。高三由旬。

瞿摩帝。此云牛。易曰。服牛乘马引重致远。注云。稼穑之资。垂裕记暹云。大论曰。放牛难陀。问佛。有几法成熟能令牛群蕃息。有几法不成熟。令牛群不增不得安隐。佛答。牧牛有十一事。颂曰。解色与相应(二)摩刷覆疮痍(二)放烟并茂草(二)安隐及度处(二)时宜留取余(二)将护于大牛(一)比丘亦如是。知四大造色一。善别愚智相一。摩刷六情根一。善覆十善相一。传所诵为烟一。四意止茂草一。十二部安处一。八圣道度处一。莫受轻贱请。名曰知时宜一。知足为留余一。敬护是将护一。此十一事。即小乘附事观心。譬喻经云。昔二兄弟。志念各异。兄谓弟曰。卿贪家事以财为贵。吾好经道以慧为珍。今欲舍家归命福田。兄遂出家。夙夜精进。得成道果。弟贪家事。命终堕牛。肥盛甚大。客买运盐。往还羸顿不能复前。兄游虚空。遥见其牛。即以威神。令弟自知。遂为牛主说其本末。贾客闻之。舍牛入寺。兄常将养。死生忉利。

朅(去谒)伽。此云犀牛。尔雅云。南方之美者。梁山之犀象。注曰。犀牛皮角。象牙骨。又曰犀似豕。注云。形似水牛。

阿湿婆。此云马。汉书西域传云。大宛国有高山。其上有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马置其下。与集生驹。皆汗血。因号天马。李伯乐字孙阳。行至虞之山坂遇盐车至。有一龙马而人不识。用驾盐车。遥见伯乐乃嘶。伯乐以坐下马易之。日行千里。淮南子云。秦穆公与伯乐曰。子有使求马者乎。答曰。马不在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若减若没。臣之子。皆下材可告。天下之马。有担缠束薪者。九方堙其于马非臣之下也。求马三月而反。曰得马矣。在沙丘牡(莫后)而黄。及马至则牝(毗忍)而骊。公谓伯乐曰。子所求马者。毛色牝牡不知贩矣。伯乐太息曰。一至此乎。堙之所睹者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果千里马也。阿含佛告比丘。有四马。一见鞭影即便惊悚。二触毛乃惊。三触肉始惊。四彻骨方觉。初合闻他聚落无常即惊。二如闻己聚落无常生厌。三如闻己亲无常生厌。四如己身病苦方厌。涅槃四马喻生老病死。或名婆诃罗。此云长毛。

蜜利伽罗。此云鹿。

磨多。此云母。

跋罗婆驮。此云堂。

悉伽罗。此云野(音夜)干。似狐而小形。色青黄如狗。群行夜鸣如狼。郭璞云。射(音夜)干能缘木。广志云。巢于绝岩高木也。大论云。譬如野干。夜半逾城。深入人舍。求肉不得。僻处睡息。不觉夜竟。惶怖无计。虑不自免。住则畏死。便自定心。诈死在地。众人来见。有一人云。我须其耳。言已截去。野干自念。截耳虽痛但令身在。次有人言。我须其尾。便复截去。复有人云。须野干牙。野干自念。取者转多。或取我头。则无活路。即从地起奋其智力。绝踊间关。遂得自济。行者之心。求脱苦难。亦复如是。生不修行如失其耳。老不修行。如失其尾。病不修行。如失其牙。至死不修。如失其头。辅行记云。狐是兽一名野干。多疑善听。颜师古注汉书曰。狐之为兽。其性多疑。每渡河冰。且听且渡。故言疑者。而称狐疑。述征记云。北风劲河冰合。要须狐行。此物善听。冰下无声。然后过河。说文云。狐妖兽也。鬼所乘。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则首丘。郭氏玄中记曰。千岁之狐为淫妇。百岁之狐为美女。然法华云。狐狼野干。似如三别。祖庭事苑云。野干形小尾大狐即形大。禅经云。见一野狐。又见野干。故知异也。

摩斯吒。或么(上声)迦吒。或末迦吒。此云猕猴。本行经云。我念往昔。海中有一大虬。其妇怀妊。思猕猴心食。夫言此事甚难。我居于海猕猴在山。汝且容忍我当求之。时虬出岸见猴在树。善言慰问结为交友。我当将汝度海。彼岸别有大林。华果丰饶。汝可下来骑我背上。猴依虬言。俱下于水。虬即报言。我妇怀妊。思食汝心。故将汝来。猴即诳言。何不预说。我心适留娑罗树上。不持将行。善友还回。放我取心。得已却来。虬即复岸。猕猴努力。跳上大树其虬久停告言。速下。猴说偈言。汝虬计校虽能宽而心智虑甚狭劣。汝但审谛自思忖。一切众类谁无心。六度经将虬作鳖。

舍舍迦。此云兔。韩子曰。宋人耕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耕守株冀复得之。路人笑矣。西域记言。劫初时有狐兔猿。异类相悦。时天帝释。欲验修菩萨行者。降迹应化。为一老夫。谓三兽曰。二三子善安隐乎。无惊惧耶。曰涉丰草游茂林。异类同欢。既安且乐。老夫曰。闻二三子情厚意密。忘其老弊。故此远寻。今正饥乏。何以馈(渠位)食。曰幸少留此。我躬驰访。于是同心虚已分路营求。狐沿水滨衔一鲜鲤。猿于林野。采异华果。俱来至止。同进老夫。唯兔空还。游跃左右。老夫谓曰。以吾观之。尔曹未和。狐猿同志各能役心。唯兔空还。独无相馈。以此言之。诚可知也。兔闻讥议。谓狐猿曰。多聚樵苏。方有所作。猿狐竞驰。衔草曳木。既已蕴崇。猛焰将炽。兔曰。仁者我身卑劣。所求难遂。敢以微躯。充此一餐。辞毕入火。寻即致死。是时老夫。复帝释身。除烬收骸伤叹良久。谓狐猿曰。一何至此。吾感其心。不泯其迹。寄之月轮。传于后世。

曷利拏。总言獐鹿等类。

迦陵频伽。此云妙声鸟。大论云。如迦罗频伽鸟。在㲉(口角)中未出。发声微妙胜于余鸟。正法念经云。山名旷野。其中多有迦陵频伽。出妙音声。如是美音。若天若人。紧那罗等。无能及者。唯除如来音声。

迦兰陀。此云好声鸟。形如鹊。群栖竹林。或言鼠名。具如下出。

拘耆罗。或拘翅罗。此云好声鸟。声好而形丑。又云鹚鸥。

嘶那夜。此云鹰。尔雅云。鹰隼丑。其飞也。翚(音挥)注曰。鼓翅翚翚然疾。孔氏志怪曰。楚文王少时。雅好田猎。天下快狗名鹰毕聚焉。有人献鹰曰。非王鹰之俦。俄而云际。有一物。凝翔飘飖鲜白。而不辨其形。鹰见于是竦翮(下革)而升。矗若飞电。须臾羽堕如雪。血洒如雨。良久有一大鸟堕地而死。度其两翅广数十里。啄(许秽)边有黄。众莫能知。时博物君子。曰此大鹏雏也。始飞焉故为鹰所制。文王乃厚赏献者。又言隼者。易曰王用射(是亦)隼于高墉之上。孔颖达云。隼者贪残之鸟。鹯鹞之属。玉篇云。祝鸠也。颜师古云。隼鸷鸟即今之鹄(胡骨)也。刘向以为隼。近黑祥。贪暴类也。

臊(苏劳)陀。或叔迦婆嘻。此云鹦鹉。说文云。能言鸟也。山海经曰。黄山及数历山有鸟焉。其状如鹗。(五各)青羽赤啄。人舌能言。名鹦鹉。曲礼云。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人而无礼。不亦禽兽之心乎。杂宝藏经云。过去雪山有一鹦鹉。父母都盲。常取华果。先奉父母。时有田主。初种谷时。愿与众生而共啖食。鹦鹉于田。常采其谷。田主案行。见?(子践)谷穗。便设罗网捕得鹦鹉。鸟告主言。先有施心。故敢来采。如何今者而见网捕。田主问鸟。取谷与谁。答言有盲父母。愿以奉之。田主报曰。今后常取。勿复疑难(云云)。佛言。尔时鹦鹉我身是也。时田主者舍利弗是。

僧(斯㬝)娑。或亘娑。唐云雁。礼记云。季秋之月。鸿雁来宾。诗传云。大曰鸿。小曰雁。成公赋曰。上挥翮于丹霞。下濯足于清泉。西域记云。昔此伽蓝习玩小乘渐教。故开三净之食。而此伽蓝遵而不坠。其后三净。求不时获。有苾刍经行。忽见群雁飞翔。戏曰。今日众僧食不充。摩诃萨埵。宜知是时。言声未绝。一雁退飞。当其僧前。投身自殪。(于计)苾刍见已。具白众僧。闻者悲感。咸相谓曰。如来设法。导诱随机。我等守愚遵行渐教。大乘者正理也。宜改先执务从圣旨。此雁垂诫。为诚明导。宜旌厚德建窣睹波。以瘗雁焉。或名凫雁者。尔雅云。凫雁丑其足蹼。(音卜)注云。脚指间有幕蹼属相着。古今注云。凫雁常在海边沙上。餐沙石。此非随阳雁也。李巡曰。野曰凫。家曰鹜(音木)迦频闇罗。此云雉。尔雅云。雉绝有力。奋最健斗。类分六种。四方名异。晋武库闭甚密。中忽闻雉雊。张华曰。必是蛇化。开视侧有蛇蜕焉。大论云。有时阎浮提人。不知礼敬宿旧有德。是时菩萨。作迦频阇罗鸟。有二亲友。象与猕猴。共居毕钵罗树下。自相问言。我等不知。谁应为大。象言。我昔见树在我腹下。猕猴言。我曾蹲地手捉树头。鸟言。我于毕钵罗林。食此树果。子随粪出。此树得生。先生宿德。礼应供养。即时大象背负猕猴。鸟在猴上。周遍游行。禽兽人类。见皆行敬。斯乃圣人知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故敬事长。为天下之至顺也。

究(居求)究罗。此是鸡声。鸠鸠吒。此云鸡。易林曰。巽为鸡。鸡鸣节时。家乐无忧。西京杂记云。成帝时。交趾越裳国。献长鸣鸡。以刻漏验之。与晷度无差。田饶夫曰。夫鸡戴冠文也。足特距武也。敌斗勇也。得食相呼义也。鸣不失时信也。鸡有五德。君犹烹而食之。其所由来近也。楞严云。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长水释曰。鸡第二鸣天将晓也。孤山释云。三德涅槃名曰义天。前受想尽似证尚遥。如鸡先鸣。天色犹昧。今行阴尽。唯识阴在。明悟非久。如鸡后鸣。天有精色。齐颜之推云。梁时有人。常以鸡卵白和沐。使发光黑。每沐辄破二三十枚。临终但闻发中啾啾数千鸡雏之声。

斫迦逻婆。此云鸳鸯。匹鸟也。止则相耦。飞则相双。鸟喻品云。一者迦邻提。二者鸳鸯。游止共俱。不相舍离。今师释曰。以雄喻常。雌喻无常。生死有性善故。无常即常。如二鸟在下。涅槃有性恶故。常即无常。如二鸟高飞。是则在高在下。雌雄共俱。双游并息。其义皆成。

耆婆耆波迦。此翻生胜天王。云生生。或翻命。法华云命命。杂宝藏经云。雪山有鸟名为共命。一身二头。识神各异。同共报命故曰命命。佛本行经佛言。往昔雪山有二头鸟。一头名迦喽荼。一头名忧波迦喽荼。其优波迦喽荼头。一时睡眠。近彼寤头。有摩头迦树。风吹华落。至彼寤头。其头自念。虽独食华若入腹时。俱得色力。不令彼寤。遂默食华。其睡头寤觉。腹饱满。欬哕气出。问言何处。得此美食。寤头具答。睡头怀恨。后时游行。遇毒树华。念食此华。令二头死。时忧波迦喽荼头。语迦喽荼头言。汝今睡眠。我当寤住。彼头才睡。即食毒华。其迦喽荼寤觉毒气。问何恶食。令我不安。忧波头言。食此毒华。愿俱取死。于是彼头。即说偈言。汝于昔日。睡眠时。我食妙华甘美味。其华风吹在我边。汝返生此大嗔恚。凡是痴人莫愿见。亦莫愿与痴共居。与痴共居无利益。自损及以损他身。佛言。迦喽荼鸟即我身是。忧波鸟者提婆达是。

舍利。此云春莺。黄鹂也。诗曰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又翻云鹙鹭。鹙七曲切玉篇云水鸟也。诗云有鹙在梁。鹭(来胡)尔雅注云。白鹭也。头翅背上皆有长翰毛。诗云。振振鹭于飞。

舍罗。此云百舌鸟。

迦布德迦。或迦逋。唐言鸽。西域记云。昔佛于此为众说法。罗者于林网捕羽族。经日不获。来至佛所。扬言唱曰。今日如来在此说法。令我纳捕都无所获。妻孥饥饿。其计安在。如来告曰。汝今熅火。当与汝食。如来是时。化作大鸽。投火而死。罗者持归。妻孥共食。其后重往佛所。如来方便摄化。罗者闻法。悔过自新。舍家修学。便。证圣果。因名所建号鸽伽蓝。

摩由逻。此云孔雀文。孔雀繂羽而翱翔。俱舍云。于一孔雀伦。一切种因相。非余智境界。唯一切智知。证真释云。有情无始熏。造一切界趣种子。在本识中。唯佛能了。且举孔雀一类。尚已难知。

阿梨耶。此云鸱。亦作鸱同充尸切。尔雅云。狂茅鸱。舍人曰狂。一名茅鸱。喜食鼠。大目也。郭璞云。今鸠(胡官)鸱也。似鹰而白。

姞栗陀。此云鹫。或揭罗阇。此云雕鹫。山海经曰。景山多鹫。说文。鹫鸟黑色多子。师旷云。南山有鸟。名曰羌鹫。黄头赤咽五色皆备。西域多此鸟。苍黄目赤。食死尸。

毗啰拏羯车婆。此云龟。尔雅明十种之龟。庄子曰。宋元君梦。人被发曰。予为清江。使者河伯。被渔者预且得矛。元君使人占之。曰此神龟也。乃召预且。预且钓得白龟五尺。使献之。乃刳(音枯)之以卜。七十钻。而无遗策。仲尼曰。龟能梦于元君。不能避预且之网。智能七十钻。而无遗策。不能避刳肠之患。如是则智有以神。智有所不及也。法句经云。昔有道人河边学道。但念六尘。心无宁息。龟从河出水。狗将啖龟。龟缩头尾四脚。藏于甲中。不能得便狗去。还出。便得入水。道人因悟。我不及龟。放恣六情。不知死至。

摩竭。或摩伽罗。此云鲸鱼。雄曰鲸。雌曰鲵。大者长十余里。大论云。五百贾客。入海采宝。值摩竭鱼王开口。船去甚疾。船师问楼上人。何所见耶。答曰。见三日及大白山。水流奔趣如入大坑。船师云。三日者。一是实日。二是鱼目。白山是鱼齿。水奔是入鱼口。我曹死矣。时船中人。各称所事。都无所验。中有优婆塞。语众人言。吾等当共称佛名字。佛为无上救苦厄者。众人一心共称南无佛。是鱼先世。曾受五戒。得宿命智。闻佛名字。即自悔责。鱼便合口众人命存。庄子云。吞舟之鱼。失水。则蝼蚁而能制之。

坻弥。具云帝弥祇罗。此云大身鱼。其类有四。此最小者。京房易传云。海数(所角)见巨鱼。邪人进贤人疏。

失收(或作守)摩罗。善见云。鳄鱼长二丈余。有四足。似鼍齿至利。禽鹿入水。啮腰即断。又翻杀子鱼。广州有之。

臂卑履也。此云蚁子。晋书殷仲堪父。患耳聪。闻床下蚁动。谓之牛斗。贤愚经云。长者须达共舍利弗。往图精舍。须达自手。捉绳一头。舍利弗自捉一头。共经精舍。时舍利弗。欣然含笑。须达问言。尊者何笑。答言。汝始于此经地。六欲天中。宫殿已成。即借道眼。悉见六天严净宫殿(云云)。复更徒绳。时舍利弗。惨然忧色。即问尊者。何故忧色。答言。汝今见此地中蚁子耶。对曰已见。舍利弗言。汝于过去毗婆尸佛。亦于此地起立精舍。而此蚁子在此中生。乃至七佛已来。汝皆为佛。起立精舍。而此蚁子亦在中生。至今九十一劫。受一种身。不得解脱。生死长远。唯福为要。不可不种。尔雅云。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虫鱼鸟兽。种类何穷。山水空陆。境界无际。循环荏(如枕)苒(音染转也)逐物狂愚。一念如明。万类俱息。宜照本性勿起异意也。◎

◎地狱篇第二十三

辅行云。地狱从义立名。谓地下之狱。名为地狱。故婆沙云。赡部洲下。过五百逾缮那。乃有其狱。然此地狱有大有小。如大论云。言八大狱者。一活。二黑绳。三合会。四叫唤。五大叫唤。六热。七大热。八阿鼻地狱。如是等种种。八大地狱。复有十六小地狱。为眷属。八寒冰。八炎火。言八炎火地狱者。一名炭坑。二名沸屎。三名烧林。四名剑林。五名刀道。六名铁刺林。七名咸河。八名铜橛。八寒冰狱者。一名頞浮陀。少多有孔。二名尼罗浮陀无孔。三名呵罗罗。寒颤声也。四名阿婆婆。亦患寒声。五名睺睺。亦是患寒声。六名沤波罗。此地狱冰逼作青莲华色。七名波头摩。红莲华色。罪人生中受苦也。八摩诃波头摩。其中受苦。随其作业。各有轻重。其最重处。作上品五逆十恶者。感此道身。

那落迦。此翻恶者。那落是者。义迦是恶义。造恶之者生彼处。故此标正报也捺落迦。或那落迦。此云不可乐。亦云苦具。亦云苦器。此标依报也。

泥犁耶。文句云。地狱此方名。梵称泥犁。秦言无有。无有喜乐。无气味。无欢无利。故云无有。或言卑下。或言堕落。中阴倒悬。诸根皆毁坏故。或言无者。更无赦处。

阿鼻。此云无间。观佛三昧经云。阿言无。鼻言救。成论明五无间。一趣果无间。舍身生报故。二受苦无间。中无乐故。三时无间。定一劫故。四命无间。中不绝故。五形无间。如阿鼻相。纵广八万由旬。一人多人。皆遍满故。

頞部陀。俱舍云疱。寒触身分。皆悉生疱。

尼刺部陀。此云疱裂。严寒所逼。身疱裂也。此二从相。

頞哳吒嚯嚯婆虎虎婆。义府云。以寒增甚。口不得开。但得动舌作哳吒之声。此三约受苦声。以立名。

嗢钵罗。此云青莲华。

钵特摩。此云红莲华。

摩诃钵特摩。此云大红莲华。此等皆是寒逼其身。乃作青红等色。

宾吒罗。此云集欲。适入寻出。虽复在中而无痛苦。

阿波那伽低。经音义此云恶趣。有三恶趣。亦名三涂。言三涂者。摭华云。涂道也。论语云遇诸涂。按四解脱经云。地狱名火涂道。饿鬼名刀涂道。畜生名血涂道。涂有二义。一取残害义。涂谓涂炭。如尚书曰民坠涂炭。二取所趣义。涂谓涂道。如易云同归而殊涂。然春秋言。四岳三涂。应法师云。春秋有三涂危险之处。借此为名。通慧云。有本作途非也。须作涂泥之涂。后人妄云畜生饿鬼地狱名三涂。当知此单指地狱也。然此指归之说。非但违于吾教。四解脱经刀血火三之文。又复诬其应师音义。后学寻检。自见妄立。又诸教典明八难者。三恶道为三。四北洲。五长寿天。六佛前佛后。七世智辩聪。八诸根不具。今述颂曰。三涂。北洲。长寿天。诸根不具。并世智佛前佛后。共八难。受此果。不得圣化。故名难处。或以世智辩聪。名为生邪见家。净名疏。明二种八难。一者凡夫住事八难。二者二乘住理八难。事即界内八难。理乃界外八难。荆溪云。若欲略明。则有余中三十心人。为三恶道。住无我法。名为北洲。地前法爱。如长寿天。未有初地十种六根。名诸根不具。地前智浅。如世智辩聪。不穷中理。如佛前后。若实报中。位位相望。节节作之。此并障于中道理也。成论明。菩萨说四论。摧八难。一生中国轮。能摧五难。谓三涂。北洲及长寿天。二修正愿轮。摧世智辩聪。三植善因轮。摧聋盲喑哑。四近善人轮。摧佛前佛后。欲摧八难当习四轮。故今示之。令思修耳。

时分篇第二十四

西域记云。时极短者。谓刹那也。百二十刹那。为一呾刹那。六十呾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五十牟呼栗多。为一时。六时合成一日一夜。夜三昼三。居俗日夜分为八时。昼四夜四。月盈至满。谓之白分。月亏至晦(之)谓之黑分。或十四日或十五日有大小故也。黑前白后。合为一月。六月合为一行。日游在内北行也。日游在外南行也。总此二行。合为一岁。又分一岁以为六时。正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渐热也。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盛热也。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雨时也。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茂时也。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渐寒也。十一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盛寒也。如来圣教岁为三时。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热时也。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雨时也。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寒时也。或为四时春夏秋冬也。春三月。谓制俎逻月。吠舍佉月。逝瑟吒月。当此从正月十五日至四月十五日。夏三月。谓頞沙荼月。室罗伐拏月。婆达罗钵陀月。当此从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秋三月。谓頞湿缚庾阇月。迦刺底迦月。末伽始罗月。当此从七月十六日至十月十五日。冬三谓报月。磨袪月。颇勒窭拏月。当此从十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又东夏明时。如尔雅云。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注曰。岁取岁星行一次。祀取四时祭祀一讫。年取年谷一熟。载取物终更始也。尚书大传云。夏以十三月为正。色尚黑。以平旦为朔。殷以十二月为正。色尚白。以鸡鸣为朔。周以十一月为正。色尚赤。以夜半为朔。白虎通曰。正朔有三者。本天有三统。谓三微之月也。三微者。阳气始施。黄泉万物微动。而未着也。十一月之时阳气始。养根株。黄泉之下万物皆赤。赤者盛阳之气故。周为天正色。尚赤也。十二月之时。万物始芽而白。白者阴阳气故。殷为地正色。尚白也。十三月之时。万物始建孚甲而出皆黑。人得加功。故夏为人正色。尚黑也。

颰陀劫簸。劫簸。大论秦言分别时节。颰陀秦言善。有千万劫过去空无有佛。是一劫中有千佛兴。净居诸天欢喜故名善劫。此一劫内有四中劫。成住坏空。义如余撰劫波图出大论。问曰。菩萨几时。能种三十二相。答极迟百劫。极疾九十一劫。此约大劫也。然种相好。须明四义。一种相处。准大论云。在欲界中非色无色。于欲界五道在人道中。于四天下阎浮提中。于男子身。非女人种。佛出世时种。佛灭不种。缘佛身种。余不得种。二种相业。准大论云。用意业种。非身口业。何以故意业利故。问意业有六识。为是何识。答是意识。非五识。五识不能分别故。三种相初。有言足安立相先种。有言绀青眼相初种。大论云。虽有是语。不必尔也。若相因缘和合时。便言初种。四种相福。一切人破正见。一人能教令得净戒正见。如是等为一福。具足百福。乃成一相。

刹那。楞伽云。刹那时不住。名为刹那。俱舍云。壮士一弹指顷。六十五刹那。仁王云。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经九百生灭。毗昙翻为一念。日藏云。我今复说刹那之数。一千六百刹那。名一迦罗。六十迦罗。名模呼律多。三十模呼律多为一日夜。俱舍云。时之极少名刹那。时之极长名为劫。通明极少。凡有三种。俱舍颂曰。极微字刹那。色名时极少。释曰。分析诸色。至一极微。为色极少。分析诸名及时。至一字一刹那。为名极少时极少。

怛刹那。毗昙翻一瞬。僧祇云。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

摩睺罗。毗昙翻为须臾。一日一夜共有三十须臾。僧祇云。二十罗预。名一须臾。颂云。百二十刹那。为怛刹那量。猎缚此六十。此三十须臾。此三十昼夜。三十昼夜月。十二月为年。于中减半夜。

迦罗。刊正记云。即实时。谓毗尼中。诫内弟子。听时食。遮非时食。则实有其时也。故大论云。毗尼结戒。是世界中实。非第一义中实。论又问云。若非时食时药时衣。皆迦罗。何以不说三摩耶。答此毗尼中说。白衣不得闻。外道何由得闻而生邪见。余经通皆得闻。是故说三摩耶。令其不生邪见。

三摩耶。刊正记云。名假时。亦名短时长时。论云。除邪见故。说三摩耶。不言迦罗。复次有人言。一切天地好丑。皆以时为因。论中广约三世无相。是故时法无实。是故说三摩耶。令其不生邪见。三摩耶诡名时。亦是假名时。亦名长时短时者。不同外人定执。盖是假说长短。而无其实故。若短若长。悉名三摩耶。见阴界入生灭。假名为时。

阿留那。或阿楼那。或云萨埵。汉言明相。明了论云。东方已赤。通慧指归云。此方约日未出前二刻为晓。此为明相也。以观见掌文为限。是四分明。又别宗名地了时。谓见地色分了故。又云。日出映阎浮树色。名明相。虚空藏经云。是初行菩萨。明星出时从座而起。向于明星说如是言。南无阿喽那。成就大悲。今者初出阎浮提。愿以大悲。覆护我。以言说白。大悲虚空藏菩萨。于夜梦中。示我方便。以是缘故。得悔所犯根本重罪。

翻译名义集第二◎
大正藏 第 54 册 No. 2131 翻译名义集

翻译名义集三

姑苏景德寺普润大师法云编帝王第二十五皇后第二十六世界第二十七诸国第二十八众山第二十九诸水第三十林木第三十一五果第三十二百华第三十三众香第三十四七宝第三十五数量第三十六什物第三十七显色第三十八

◎帝王篇第二十五

帝王略论曰。夫帝王者。必立德立功。可大可久。经之以仁义。纬之以文武。深根固蒂。贻厥子孙。一言一行。以为轨范。垂之万代。为不可易。所以域中四大王居其一。帝力可以镇万邦。王威可以伏兆庶。故金口之遗嘱。鹤林之顾命。虑四众以微弱。恐三宝而衰坠。托国之威风。藉王之势力。故委寄于帝王。伎敕以流通也。

因陀罗。此云帝。正翻天主。以帝代之。谥法曰。德象天地称帝。仁义所生称王。汉制天子称皇帝。其嫡嗣称皇太子。诸侯王之嫡嗣。称世子。白虎通曰。皇者天之总美大之称也。煌煌人莫违也。不烦一夫。不扰一士。故为皇。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有熊氏。此号三皇。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此名五帝。桓子曰。三皇以道治。五帝为德化。三王由仁义。五霸用权智。王肃云。王者虽号称帝。而不得称天帝。而曰天子。乃天之子。子之与父。尊卑相去远矣。金光明经云。以天护故。复称天子。庄子云。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逸士传曰。帝尧之时。有老人击壤于路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

遮阅那。或云曷啰阇。此云王。萨遮经云。王者民之父母。以法摄护众生。令安乐故。白虎通曰。王者往也。天下所归往。洪范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孔氏传曰辩治也。吴楚之君僭号称王。仲尼正名。以周天子为天王。故春秋云。天王狩于河阳。韩诗外传曰。君者群也。能群天下万物而除其害者。谓之君也。班固曰。其君天下也。炎之如日。威之如神。涵之如海养之如春。譬犹草木之植山林。鸟鱼之毓川泽。参天地而施化。岂云人事之厚薄哉。释氏以自在名王。妙玄云。转轮圣王四域自在。

斫迦罗伐辣底曷罗阇。或遮迦越罗。此云转轮王。俱舍云。从此洲人寿无量岁。乃至八万岁。有转轮王生。减八万时有情富乐。寿量损减。众恶渐盛。非大人器。故无轮王。由轮旋转。应导威伏一切。名转轮王。施设足说有四种。金银铜铁轮应别。如其次第胜。上中下。逆次能王领一二三四洲(云云)。契经从胜。但说金轮。故契经言。若王生。在刹帝利种。绍灌顶位。于十五日。受斋戒时。沐浴首身。受胜斋戒。升高台殿。臣僚辅翼。东方忽有金轮宝现。其轮千辐具足毂辋众相圆净。如巧匠成。舒妙光明。来应王所。此王定是转金轮王。转余轮王。应知亦尔。四种轮王。威定诸方。亦有差别。谓金轮者。诸小国王各自来迎。作如是说。我等国土宽广丰饶。安稳富乐多诸人众。惟愿天尊。亲垂教敕。我等皆是天尊翼从。若银轮王。自往彼土。威严近至彼方臣伏。若铜轮王。至彼国已。宣威竞德彼方推胜。若铁轮王。亦至彼国。现威列阵。克胜便止。一切轮王。皆无伤害。令伏得胜。各安其所。劝化令修十善业道。故轮王死。定得生天。慈恩云。金轮望风顺化。银轮遣使方降。铜轮震威乃服。铁轮夺戈始定。

摩诃三摩曷罗阇。此云大平等王。劫初民主。

首图驮那。或名阅头檀。此云净饭。或翻真净。或云白净。

途卢檀那。此云斛饭。

萨缚达。西域记云。唐言一切施。是如来昔修菩萨行时号。避敌弃国。潜行至此。摩诃伐那伽蓝。唐言大林。遇贫婆罗门方来乞丐。遂令羁缚擒往敌王。冀以赏财。回为慧施。

尸毗迦。西域记云。唐言与。旧曰尸毗。略也。

歌利。或名迦利。或名迦蓝浮。此云恶世。又云恶生。又云无道。西域记云。羯利王。唐言斗诤。旧云歌利。讹也。

频婆娑罗。或名瓶沙王。此云摸实。身摸充实。又翻形牢。亦云影坚。影谓形影。皆取体分强壮之义。频婆。或云频毗。此翻颜色。娑罗此云端正。或翻色像殊妙王。

波斯匿。或名不黎先尼。此云和悦。西域记云。正名钵逻斯那恃多。唐言胜军。仁王经云。是波斯匿王。已于过去十千劫龙光王佛法中。为四地菩萨。

优填。西域记云。讹也。正名邬陀衍那王。唐言出受。

毗卢释迦。西域记云。旧曰毗流离王。讹也。

鞞罗羡那。秦言勇军。

阿阇世。此云未生怨。妙乐云。母怀之日。已有恶心。于瓶沙王。未生已恶。故因为名。或呼婆罗留支。此云无指。妙乐云。初生相者云凶。王令升楼扑之不死。但损一指故为名也。内人将护。呼为善见。

阿育。或阿输迦。或阿输柯。此云无忧王。

补刺拏伐摩。西域记云。唐言满胄。无忧王末孙。

尸罗阿迭多。西域记云。唐言戒日。爱育四生。兴崇三宝。象马饮水漉而后饲。在位五十余年。野兽狎人。

儴(汝阳)佉王。亦云霜佉。此云贝。乃珂贝耳。

逻阇伐弹那。西域记云。唐言王增。

摩诃因陀罗。西域记云。唐言大帝。无忧王弟。宽刑六日获果出家。

祗陀。或云祇洹。此云战胜。生时父波斯匿。战胜外国。西域记云。逝多。唐言胜林。旧曰祇陀。讹也。诸经言祇树者。西域记云。时给孤独愿建精舍。佛命舍利子。随瞻揆焉。唯太子逝多园地爽垲。咳寻诣太子。具以情告。太子戏言。金遍乃卖。善施闻之。心豁如也。即出金藏。随言布地。有少未满。太子请留曰。佛诚良田。宜植善种。即于空地建立精舍。世尊即告阿难曰。自今已来。应谓此地为逝多树给孤独园。

提黎拿太子。大论。秦言好爱。西域记云。苏达拿。唐言善牙。亦云善与。

阐释迦。西域记云。旧曰车匿。讹也。亦释种。太子出家。令车匿牵揵陟。犍陟马名。正云建他歌。译云纳。经音义云。车匿本是守马奴名。净名疏云。其自恃王种。轻诸比丘僧。法事时轻笑言。如似落叶旋风所吹聚在一处。何所评论。佛去世后犹自不改。佛令作梵坛。谓默摈也。亦云彼梵天治罪法。别立一坛。其犯法者。令入此坛。诸梵不得共语。

皇后篇第二十六

周礼云。天子后立六宫。郑氏注云。前一宫。后五宫也。五者后一宫。三夫人一宫。九嫔一宫。二十七世妇一宫。八十一御妻一宫。后正位宫闱。体同天座。毛诗云。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仇。作此关睢之诗。盖兴文王后妃之德也。后妃有关睢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女。宜为君子之好匹也。

摩诃摩耶。西域记云。唐言大术。或云大幻。晋华严。摩耶夫人。答善财言。我已成就大愿智幻法门。得此法门故。为卢舍那如来母。于阎浮提迦毗罗城。净饭王宫。从右胁生悉达太子。显现不可思议自在神力。本行经云。尔时太子诞生。适满七日。其太子母摩耶夫人。遂便命终。因果经云。太子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乳养太子如母无异。

瞿夷。此云明女。五梦经云。是舍夷长者女。长者名水光。其妇名余明。妇居近城。生女之时。日将欲没。余明照其家内皆明。因立字云瞿夷。即是太子第一妃也。第二妃生罗云。名耶檀。亦名耶输。其父名移施长者。第三妃名鹿野。其父名释长者。太子以三妃故。白净饭王。为立三时殿。大论云。释迦文菩萨有二夫人。一名瞿毗耶。二名耶输陀罗。罗睺罗母也。瞿毗耶是宝女故不孕子。

韦提希。此云思惟。观经云。惟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摩利。或云末利。此云鬘。匿王之后。西域记译为柰。因施柰得报也。女名胜鬘。为逾闇王妃。

半尸迦。此女。十诵云。有好善容。评堪直半尸迦国。为人欲抄断。故令遗使僧中。代受戒。

世界篇第二十七

楞严云。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世界有二种。一众生世界。是正报。二器世界。是依报。故楞严云。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大论明三种世间。一者五阴。二者众生。三者国土。间之与界。名异义同。间是隔别间差。界是界畔分齐。界有二种。一者十界。二者三界。言十界者。所谓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此名六凡。声闻缘觉菩萨佛。此名四圣。指月钞问。十界之名。有何显据。答大论云。众生九道中受记。所谓三乘道六趣道。是知九道即九界也。受记作佛。十界明矣。二三界者一欲界。欲有三种。一饮食。二睡眠。三淫欲。于此三事。希须名欲。若有情界。从他化天。至无间狱。若器世界。乃至风轮。皆欲界摄。二色界者。形质清净身相殊胜。未出色笼故名色界。三无色界者。于彼界中。色非有故。又此三界总举则六道。别分乃二十五有。荆溪颂曰。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处。无想五那含。又此三界通有三种。谓小千中千大千也。如俱舍云。四大洲日月。须弥卢欲天。梵世各一千。此名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昔南山尊者。问韦天将军曰。余闻一佛化境三千国土日月岁数。或言百亿。或言千百亿。答曰如师问。百亿千百亿者。经文分明。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一佛化一日月下。何得百分。只言其一。但时语讹惑。略致斯尔。总要言之。万亿日月为一大千。熏闻云。恐西天数。亿有大小。应以一百小亿为一大亿。乃成百亿日月。如是大千。皆是释尊所化之境。如法华云。如来亦复如是。则为一切世间之父。而生三界。杇故火宅。为度众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暗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他那。此云处。真谛云。住处有二。一境界处。游历之境。为化在俗之流。二依止处。为统出家之众。此即祇园。婆沙云。举舍卫令远人知国。是总也。举祇园令近人知园是别也。

须摩题。大论云。此云妙意。亦好智。亦好意。弥陀经云。阿弥陀佛所居国土。名须摩题。

索诃。西域记云。索诃世界三千大千国土。为一佛之化摄也。旧曰娑婆。又曰娑诃。皆讹。楞伽翻能忍。悲华云。何名娑婆。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能忍斯恶。故名忍土。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云。沙诃汉言忍界。真谛三藏云。劫初梵王名忍。梵王是世界主。故名忍土。一云杂会世界。长水云。大千界之都名。感通传云。娑婆则大千总号。孤山云。举其通名。非指大千也。

东弗于逮。西域记云。海中可居者。大略有四焉。东毗提诃洲。旧曰弗婆提。又曰弗于逮。讹也。此云胜。胜南洲故。又云前一在诸方之前也。又翻为初。谓日初出处也。俱舍云。东毗提诃洲其相如半月身长八肘。寿二百五十。

阎浮提。讹云剡浮。此云胜金。大论云。阎浮树名。其林茂盛。此树于林中最大。提名为洲。此洲上有此树林。林中有河。底有金砂。名阎浮檀金。以阎浮树故。名为阎浮洲。此洲有五百小洲围绕。通名阎浮提。刊正云。此则河因树立称。金因河得名。长水云。或云阎浮果汁点物成金。因流入河。染石为金。其色赤黄。兼带紫焰。西域记云。南瞻部洲旧曰阎浮提洲。又曰剡(以冉)浮洲讹也。藏钞云。瞻部此土无相当故不翻。唯西域记音中。翻为秽树。南瞻部洲。北广南狭。三边量等。其相如车。俱舍云。瞻部洲人身多长三肘半。人寿无定限。

西瞿耶尼。此云牛货。亦翻取与。藏疏云。以彼多牛以牛为货。俱舍钞云。劫初时。因高树下有一宝牛。为货易故。西域记云。西瞿陀尼洲。旧曰瞿那尼。又云劬伽尼讹。俱舍云。西牛货洲寿五百岁。相圆无缺长十六肘。

北郁单越。或郁怛越。此云胜处。亦云胜生。于四洲中。有情处货皆最胜故。亦云高上。出余三方故。形如方座。四面量等。长三十二肘。寿满一千岁。故俱舍云。诸处有中夭。除北俱卢洲。以寿定故。以乐极故。以执坚故。圣人不生。八难中一。若论值佛闻法。南洲最上。故大论云。南洲三事尚胜诸天。况北洲乎。一能断淫。二识念力。三能精进。所以诸佛。唯出南洲。西域记云。北拘卢洲。旧曰郁丹越。又曰鸠楼讹也。金轮王乃化被四天下。银轮王则政隔北拘卢。铜轮王则除北拘卢及西瞿陀尼。铁轮王则唯瞻部洲。夫轮王者。将即大位。随福所感。有大轮宝浮空来应。感有金银铜铁之异。

诸国篇第二十八

古之王者。建国居民。度天地之所合。定阴阳之所和。仁王经云。此瞻部洲。十六大国。五百中国。十万小国。楞严经云。此阎浮提。大国凡有二千三百。金光明云。此阎浮提。八万四千城邑聚落。然法身无像。岂假地以居之。应物有形。故随国而化矣。所以佛生迦维卫。成道摩竭提。说法波罗柰。入灭俱尸那。故此四处。建窣堵波。智度论云。以报生地恩故。多住舍婆提。一切众生。皆念生地。如偈说。一切论议师。自爱所知法。如人念生地。虽出家犹诤。以报法身地恩故。多住王舍城。诸佛皆爱法身。如偈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供养法师敬尊重。

印度。西域记云。天竺之称。异议紏纷。旧云身笃。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云云)。印度者。唐言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称(云云)。良以其土圣贤继轨。导凡御物。如月照临。由是义故。谓之印度(云云)。五印度之境。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划野区分。七十余国。时特暑热地多泉湿。成光子曰。中天竺国。东至震旦。五万八千里。南至金地国。西至阿拘遮国。北至小香山阿耨达。亦各五万八千里。则知彼为中国矣。梁传云。何承天以博物著名。乃问慧严曰。佛国将用何历。云天竺夏至之日。日正中时。竖晷无影。所谓天中。于五行土德。色尚黄。数尚五。八寸为尺。十两当此土十二两。建辰之月为岁首。及讨核分至。推校薄蚀。顾步光景。其法甚详。宿度章纪。咸有条例。承天无所措难。后婆利国人来。果同严说。

婆罗痆(女点)斯国。西域记云。旧曰波罗柰。讹也。中印度境。婆沙云。有河名波罗柰。去其不远。造立王城。或翻江绕城。亦云鹿苑。

迦毗罗皤窣都。迦毗罗。此云黄色。皤窣都。此云所依处。上古有仙。曰黄头。依此修道。西域记云。劫比罗伐窣堵。旧曰迦毗罗卫。讹也。或名迦维卫。或名迦夷。此云赤泽。或名婆兜释翅搜。此云能仁住处。音讹也。竺法兰对汉明云。迦毗罗卫者。大千之中也。宋沙门慧严。与南蛮校尉何承天。共论华梵中边之义。乃引周公测景之法。谓此土夏至之日。犹有余阴。天竺则无也。言测景者。周公摄政四年。欲求地中。而营王城。故以土圭测景。得颖川阳城。于是建都。土圭长尺有五寸。夏至日昼漏半。立八尺之表。表北得景尺有五寸。景与土圭等。此为地中。郑司农云。凡日景于地。千里而差一寸。当知阳城盖就此土。自为中耳。既有表景。岂非余阴耶。况此土东垂大海。三方且非。由是观之边义彰矣。

舍婆提。西域记云。室罗筏悉底。旧讹云舍卫。此云闻物。宝物多出此城。亦翻丰德。一具财宝。二妙五欲。三饶多闻。四丰解脱。义净译金刚云。名称大城。摭华云。但得闻义。而缺物义。此乃憍萨罗国都城之号。槜李证真钞云。为简南憍萨娑国。故废国名。而标城号。发轸问诸经中说佛生迦毗罗国。何以论云生舍婆提耶。答迦毗罗与舍婆提相邻。同是中印土境。故此言之。

摩竭提。此云善胜又云无恼。西域记云。摩竭陀。旧曰摩伽陀。又曰摩竭提皆讹也。中印度境。文句记云。此云不害。劫初已来无刑害故。至阿阇世。截指为刑。后自啮指痛。复息此刑。佛当生其地。故吉兆预彰。所以先置不害之名。亦名无害。文句曰此云天罗。天罗者王名。以王名国。城名王舍。

罗阅祇伽罗。西域记。名曷罗阇姞利呬。(火利)此云王舍城。应法师云。罗阅义是料理。以王代之。摩伽陀国中城名也。大论云。昔有须陀须摩王。是王精进持戒。常依实语。晨朝乘车将诸婇女。入园游戏出城门时。一婆罗门来乞而语王言。王是大福德人。我身贫穷当见愍念赐自少多。王言敬如来告。当相布施须我出还。作此语已。入园澡浴嬉戏。时两趐王名曰鹿足。空中飞来。于婇女中。捉王将去。诸女啼哭。号恸一园。惊城内外。搔扰悲惶。鹿足负王。腾跃虚空。至所住处。置九十九王中。须陀须摩王言。我不畏死。自恨失信。我从生来。初不妄语。今日晨朝。出门时。一婆罗门。来从我乞。我时许言。还当布施。不虑无常。辜负彼心。自招欺罪。是故啼耳。鹿足王言。汝意欲尔畏此妄语听汝。还去七日。布施婆罗门讫。当便来还。若过七日。有我翅力。取汝不难。须陀须摩王。得还本国。恣意布施。立太子为王。大会人民。忏谢之言。我智不周。初治多不如法。当见忠恕。如我今日身非己有。正尔还去。举国人民及诸亲戚。叩头留之。愿王留意。慈荫此国。勿以鹿足鬼王为虑。当设铁舍奇兵。鹿足虽神不畏之也。王言不得。而说偈言。实语第一戒。实语升天梯。实语为大人。妄语入地狱。我今守实语。宁弃身寿命。心无有悔恨。如是思惟已。王即发去到鹿足所。鹿足遥见。欢喜而言。汝是实语人。不失信要。一切人皆惜身命。汝从死得脱。还来赴信。汝是大人(云云)。鹿足又言。汝好说此。今相放舍。九百九十九王。亦布施汝。随意各还本国。由此千王共居。故名王舍。

拘尸那。此云角城。辅行云。其城三角。故云角也。

毗耶离。亦名维耶离。鞞舍隶。吠舍离。此云广严。西域记云。吠舍厘国。旧讹曰毗舍离。什师云毗言稻。土之所宜也。离耶言广严。其地平正庄严。净名略疏云。此云广博严净。其国宽平名为广博。城邑华丽。故名严净。有师翻为好稻。出好粳粮。胜于余国故也。有言好道。国有道砥直(砥音旨平直也)有言好道。其国人民好乐正道。自敦仁义。不须君主。五百长者。共行道法。率土人民。莫不归悦。

伽耶。此云山城。去菩提道场。约二十里。西域记云。城甚险固。城西南五六里。至伽耶山。溪谷杳冥。峰峦危险。印度国俗。称曰灵山。自昔君王驭宇承统。化洽远大。德隆前代。莫不登封而告成功。

矩奢褐罗补罗城。西域记云。唐言上茅宫城。多出胜上吉祥香茅。摩竭陀国之正中。古先君王之所都。

拘苏摩捕罗城。西域记云。唐言香华宫城。谷梁曰。城以保民为之。华严宝眼城天。告善财言。应守护心城。离生死故。

羯若鞠阇。西域记云。唐言曲女城。中印度境。大树仙人。栖神入定。经数万岁。从定而起。见王百女。诣宫求请。唯幼稚女。而充给使。仙人怀怒。便恶咒曰。九十九女。一时腰曲。从是之后。名曲女城。

苏伐剌拏瞿呾罗。西域记云。唐言金氏。出上黄金。世以女为王。因以女为国。

乌仗那。奘传。唐言苑。昔阿输迦王之苑囿也。旧曰乌场。或曰乌茶。皆讹。北印度境。

憍赏弥。西域记云。旧云拘睒弥。讹也。中印度境。

罽宾。此云贱种。西域记云。迦湿弥罗。旧曰罽宾。讹也。北印度境。末田底迦。既得其地。立五百伽蓝。于诸异国买鬻贱人。以充投使。用供众僧。末田底迦入寂灭后。彼诸贱人。自立君长。邻境诸国。鄙其贱种。莫与交亲。谓之讫利多。唐言买得。

劫布俎那。西域记云。曹国。

赭时。西域记云。唐言石国。

飒秣(音末)建。西域记云。唐言康国。

弭秣贺。西域记云。唐言米国。

屈霜(去呼)你迦。西域记云。唐言何国。

阿逾(戈朱)阇。此云不可战国。

喝捍。西域记云。唐言东安国。

捕哺。或名捕揭。西域记云唐言中安国。

戊地。西域记云。唐言西安国。

羯霜那。西域记云。唐言史国。

阿耆尼。西域记云。旧曰乌耆。讹也。

屈(居物)支。西域记云。旧曰龟兹。又音丘慈。

健驮逻。西域记云。旧曰乾陀卫。讹也。隋云香行国。

曷部多。西域记云。唐言奇特。

佉沙。西域记云。旧谓疏勒者。乃称其城号。言犹讹也。正音云室利讫干栗多底。

至那仆底。西域记云。唐言汉封。河西蕃维质(音致)子所居。因为国号。

瞿萨怛那。西域记云。唐言地乳。王未有胤(羊晋)祷毗沙门像。额上剖出婴儿。不饮人乳。神前之地。忽然隆起。其状如乳。神童饮吮。遂至成立。即其俗之雅言也。俗语谓之涣那国。匈奴谓之干遁。诸胡谓之豁且。印度谓之屈丹。旧曰干阗。讹也。

薄佉罗。应是月支。在雪山西北。或云月氏。

僧伽罗。西域记。唐言执师子。非印度境。是南海路。其祖擒执师子。父杀应王慕。王畏暴逆。重赏远放。船漂宝渚。遂立此国。

震旦。或曰真丹。旃丹。琳法师云。东方属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华严音义。翻为汉地。此不善华言。楼炭经云。䓗河以东名为震旦。以日初出。耀于东隅。故得名也。

脂那。婆沙二音。一云支那。此云文物国。即赞美此方。是衣冠文物之地也。二云指难。此云边鄙。即贬挫此方非中国也。西域记云。摩诃至那。此曰大唐。

伊沙那。清凉疏云。此云长直。谓里巷径永。表知三际。故言长。表知胜义。故言直。

蔑戾车。奘传唐言边地。北印度北境皆号蔑戾车。

乾闼婆城。大论云。日初出时。见城门楼橹宫殿行人出入。日转高转灭。但可眼见而无有实。名揵闼婆城。静苑华严音义云。西域名乐人。为乾闼婆。彼乐人多幻作城郭。须臾如故。固即谓龙蜃所现。辅行云。干城俗云蜃气。蜃大蛤也。朝起海洲。远视似有。近看即无。

众山篇第二十九

五岳镇地。支那之书备焉。七金环山。天竺之典载矣。或作天龙窟宅。或为贤圣道场。翻译既传。名义当集。

势罗。西域记唐言山。邬波世罗。翻为小山。广雅云。山产也。能产万物。高者名岳。小者名丘。

苏迷卢。西域记云。唐言妙高。旧曰须弥。又曰须弥楼。皆讹。四宝合成在大海中。据金轮上。日月之所回泊。诸天之所游舍。七山七海。环峙环列。四面各有一色。东黄金。南琉璃。西白银。北颇梨。随其方面。水同山色。毗昙俱舍云。妙高七宝所成故名妙。出七金山。故名高。观经疏云。举高三百三十六万里。纵广亦尔。

弥楼。有人谓弥楼。此云光明。七金山也。金色光明故。若准第一义法胜经云。须弥楼山。则弥楼。是须弥山。旧译俱舍。须弥亦云弥楼。是则梵音有异。若据法华。云内外弥楼山。须弥及铁围。是则山体亦异。

柘(之夜)迦罗。或云灼羯罗。又云斫迦罗。应法师云。此云轮山。旧云铁围。围即轮义。译人义立。

耆阇崛。大论云。耆阇名鹫。崛名头。是山顶似鹫。增一佛告诸比丘。此山久远同名灵鹫。观经疏云。诸圣仙灵依之而住。西域记云。宫城东北行三四里。至姞(渠乙)栗陀罗矩吒。此云鹫峰。亦云鹫台。旧云耆阇崛。讹也。既栖鹫鸟。又类高台。应法师云。案梵本无灵义。此鸟有灵。知人死活。故号灵鹫。婆沙云。其山三峰。如仰鸡足。似狼之迹。亦名狼迹。又名普贤山。白墡山。仙人山。负重山。

目真邻陀。或云目脂邻陀。此云石山。

钵罗笈菩提。净名疏云。此云安明。垂裕云。入水最深故名安。出诸山上故曰明。西域记云唐言前正觉山。如来将证正觉。先登此山屈屈吒播陀。西域记云。唐言鸡足山。亦名窭卢播陀。唐言尊足。峻起三峰。迦叶既入。三峰敛覆。三会说法之后。余有无量憍慢众生。慈氏将登此山弹指峰开。迦叶授衣火化入灭。

因陀罗执罗窭诃。西域记云。唐言帝释窟。西峰南岩间。有大石室。广而不高。佛常中止。时天帝释。以四十二疑事。书石请问。佛为演释。其迹犹在。

䮚(勒邓)迦。西域记云。僧伽罗国。东南隅。有䮚迦山。岩谷幽峻。神鬼游舍。昔佛于此说䮚迦经。旧曰楞伽经。讹也。

补陀落迦。或云补涅洛迦。此云海岛。又云小白华。西域记云。有呾落迦山。南海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游舍。

优留曼陀。亦云优留曼荼。此云大醍醐。

轲(苦贺)地罗。此译轲空也。地罗者破也。名破空山。

比罗娑落。西域记云。唐言象坚山。神作象形。故曰象坚。

弹多落迦。西域记云。旧曰檀特山。讹也。

逾健达罗。此云双迹。此山之峰。有二陇道。似车迹故。

由干。此译云双。

陀罗。此云持。名双持山。

伊沙驮罗。此云持轴。形如车轴故。

朅地洛迦。此云檐木山。本树名也。

苏达梨舍那。此云善见。见者称善。

頞温缚拏。此云马耳山。状如彼故。

毗摩恒迦。此云有障碍神山。

尼民达罗。此云地持山。形似海中鱼故。

摩黎。或云摩罗耶。在南天竺。多出栴檀。

尼民陀。此云持边。七金外边。护持围绕余六山故。

诸水篇第三十

润万物者莫过乎水。形为四大。气冠五行。禅源诠云。水举名湿指体。澄之则清。混之则浊。堰之即止。决之即流。今佛教中明水源流。故具列之。令甄别耳。

阿伽。此云水。释名云水准也。准平物也。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明八功德水。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饮时除饥渴等一切过患。八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净觉云清是色入。不臭是香入。轻冷软是触入。美是味入。调适是法入。

阿耨达。西域记云。瞻部洲之中地者。阿那婆答多池。唐言无热恼。旧曰阿耨达。讹也。在香山之南。大雪山北。周八百里。金银铜铁。琉璃颇胝。饰其岸焉。金沙弥漫。清波皎镜。大地菩萨以愿力故。化为龙王。于中潜宅。出清冷水。是以池东面。银牛口。流出殑伽河。绕池一匝。入东南海。池南面金象口。流出信度河。绕池一匝。入西南海。池西面琉璃马口。流出缚刍河。绕池一匝。入西北海。池北面颇胝师子口。流出徙多河。绕池一匝。入东北海。或曰潜流地下。出积石山。即徙多河之流。为中国之河源。孝经援神契曰。河者水之伯。

信度。旧云辛头。此云验河。

殑(巨升)伽。此云天堂来。见从高处来故。又云河神之名以为河名。西域记旧曰恒河。又曰恒沙。讹也。章安云。诸经多以恒河沙为量者。有四义故。一人多识之。二入者得福。三八河中大。四是佛生处。此即四悉檀也。

缚刍。此云青河。西域记云。旧曰博叉。讹也。

徙多。此云冷河。西域记云。旧曰私陀。讹也。

阿恃多伐底河。西域记云。唐言无胜。旧曰阿利罗跋提河。讹也。典言㕧(许梨)刺(力葛)拏伐底河。译曰有金河。是产阎浮金处。梁宗法师云。佛来此河边。入灭有意。河流奔注。若生死遄速。金砂不动。喻佛性常住。又因地在此舍身故。今至彼入灭。章安云相传。熙连秪是跋提。今言不尔。跋提大。熙连小。或言广四丈。或八丈。在城北。跋提量在城南。相去百里。佛居其间。熙连禅尼。此云不乐着河。度一切诸佛境界经。佛言四流。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涅槃经。说六河。谓生死河。涅槃河。烦恼河。佛性河。善法河。恶法河。

娑竭罗。或娑伽罗。此云咸海。书曰。江汉朝宗于海。庄子曰。溟海者天池也。淮南子曰。海不让水。积以成其大。孙卿子曰。不积细流无以成海。老子曰。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其善下也。潮有朝夕之期。故吴都有朝夕之池。新华严云。譬如大海。以十种相。得大海名。不可移夺。一次第渐深。二不受死尸。三余水入中皆失本名。四普同一味。五无量珍宝。六无能至底。七广大无量。八大身所居。九潮不过限。十普受大雨无有盈溢。金刚三昧不坏不灭经云。以沃燋山。大海不增。以金刚轮故。大海不减。此金刚轮随时转故。令大海水同一咸味。华严云。其娑竭罗龙王宫殿中。水涌出入海。复倍于前。其所出水。绀琉璃色。涌出有时。是故大海。潮不失时。大集云。如阎浮提一切众生身及与外色大海中。皆有印象故名海印。菩萨亦尔。得大海印三昧已能分别一切众生心行。于一切法门。皆得慧明。华严云。海有奇特殊胜法。能为一切平等印。众生宝物及川流。普能包容无所拒。无尽禅定解脱者。为平等印亦如是。福德智慧诸妙行。一切并修无厌足。

贺逻驮。此云池。停水曰池。广雅曰沼也。

提。大论翻洲。尔雅水中可止曰洲。大品云。须菩提若江河大海。四边水断。是为洲。须菩提。色亦如是。前后际断。大论云。世间洲者。如洲四边无地。色等法亦如是。前后皆不可得。中间亦如。或言洲潬(徒亶)者(尔雅谓水内沙堆也。渚者。尔雅小洲)曰渚。大涅槃云。譬如商人。欲至宝渚。不知道路有人示之。即至宝渚。乃获诸珍。大般涅槃。喻之为宝。

林木篇第三十一

毗蓝名苑。母摘华而降生。菩提觉场。佛观树而行道。居鹿园以说法。住鹤林而涅槃。既皆依于修林。故宜编乎异木。

婆那。正言饭那。此云林。丛木曰林。杂阿含佛告阿难。汝遥见彼青色丛林否。唯然已见。是处名曰优留曼荼山。如来灭后百岁。有商人子。名曰优波掘多。当作佛事。教授师中。最为第一。

菩提树。西域记云。即毕钵罗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茎干黄白。枝叶青翠。冬夏不凋。光鲜无变。每至涅槃之日。叶皆凋落。顷之复故。法苑云。释迦道树名阿沛多罗。

娑罗。此云坚固。北远云。冬夏不改故名坚固。西域记云。其树类斛。而皮青白。叶甚光润。四树特高。华严音义。翻为高远。其林森耸。出于余林也。后分云。娑罗林间。纵广十二由旬。天人大众。皆悉遍满。尖头针峰。受无边众。间无空缺。不相障蔽。大经云。东方双者喻常无常。南方双者。喻乐无乐。西方双者。喻我无我。北方双者。喻净不净。四方各双。故名双树。方面皆悉一枯一荣。后分云。东方一双。在于佛后西方一双。在于佛前。南方一双。在于佛足。北方一双。在于佛首。入涅槃已。东西二双合为一树。南北二双亦合为一。二合皆悉垂覆如来。其树惨然皆悉变白。

毕利叉。亦名毕落叉。此云高显。佛于下降诞则为高胜名显天人。故曰高显。本行经云。是时摩耶夫人。立地以手执波罗叉树枝。即生菩萨。

阿输迦。或名阿输柯。大论翻无忧华树。因果经云。二月八日夫人往毗蓝尼园。见无忧华。举右手摘。从右胁出。后汉法本内传云。明帝问摩腾法师曰。佛生日月可知否。腾曰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岁。四月八日。于毗岚园内波罗树下。右胁而诞。故普耀王。普放大光。照三千界。即周书异记云。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岁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涨。井皆溢出。宫殿人舍山川大地。咸悉震动。其夜即有五色气。入贯太微。遍于西方。尽作青红之色。昭王即问太史苏由。是何祥耶。苏由曰。有大圣人。生于西方。故现此瑞。昭王曰。于天下何如。苏由曰。即时无他。至千年外。声教被此。昭王即遣镌石记之。埋在南郊天祠前。周第六主穆王满五十二年壬申之岁二月十五日。佛年七十九。方始灭度。故涅槃经云。二月十五日。临涅槃时。出种种光。大地震动。声至有顶。光遍三千。即周书异记云。穆王即位。五十二年壬申之岁。二月十五日旦。暴风忽起。发损人舍。伤折树木山川大地。皆悉震动。午后天阴云黑。西方有白虹十二道。南北通贯。连夜不灭。穆王问太史扈(音广)多曰。是何征也。扈多对云。西方有大圣人。灭度魂相现耳。魏昙谟最及唐法琳。北山神清法上答高丽问。朝代并同。荆溪辅行亦云。当此周昭王甲寅之岁。第二齐王简栖述头陀寺记云。周鲁二庄亲昭夜景之鉴。洎隋翻经学士费长房撰开皇三宝录。佛以周庄王他十年。即春秋左传云鲁庄公七年岁次甲午四月八日也。生相既显。故普耀云。普放大光。照三千界。即左传说恒星不现夜明也。瑞应经云。沸星下现。侍太子生。故左传云。星陨如雨。本行经说。虚空无云。自然而雨。左传又称。与雨偕也。又云成道即当第十八主惠王十九年癸亥也。示灭即第二十一主。匡王五年癸丑二月十五日也。时年八十矣。孤山注四十二章。净觉造通源记。依此。费氏朝代。由净名疏云。周时佛兴。星陨如雨故也。法琳评曰。但据恒星为验。而云佛生。未悟恒星别由他事。案文殊师利般涅槃云。佛灭度后二百五十年。文殊至雪山。化五百仙人讫。还归本土。放大光明遍照世界。入于涅槃。恒星之瑞。即其时也。又长房言佛以周惠王十九年癸亥成道者。亦有大过。何者案刘向古旧二录云。周惠王时。已渐佛教。一百五十年后。老子方说五千文。若以惠王之时。始成佛者。不应经教已传洛矣。第三后周道安法师述二教论云。慧光遐照。庄王因睹夜明。灵液方津。明帝以之神梦。注云。春秋左传云。鲁庄公七年岁次甲午。四月辛卯夜。恒星不现星陨如雨。即周之庄王十年也。庄王别传曰。遂即易筮之云。西域铜色人出也。所以夜明非中夏之灾也。又依什法师年纪。及石柱铭。并与春秋符同。如来周桓王五年。岁次乙丑。生佛。襄王十五年。岁在甲申而灭度。法琳评曰。安之为论据罗什记。罗什记者。承安世高。安世高者以汉桓帝时。在洛阳翻译。信执笔者据桓帝时。但罗什秦时始来。世高汉朝先至。二师相去垂三百年。信彼相承依而为记。非是安论造次缪陈。并由当时传者之过。又法显传云。圣出殷世武乙二十六年甲午时生者。辩正评曰。虽外游诸国传未可依。年月时乖殊俗实为河汉。又像正记定平王时戊午岁。法琳评曰。依像正记。罕见依凭。案通慧鹫岭圣贤录。说佛生时。凡有八别。一夏桀时。二商末武乙时。三西周昭王时。四穆王时。五东周平王时。六桓王时。七庄王时。八赵伯休。梁大周元年。于庐山。遇弘度律师。得佛灭后众圣默记。推当前周二十九主。贞定王亮二年甲戌。前后所指。时既纷杂。故唐贞观十三年。敕遣刑部尚书刘德威等。问法琳法师。何故传述乖紊无的可依。由是琳师先列其真。后陈其妄。遂定周昭丙寅岁生。周穆壬申世尊示灭。从此起算。至今绍兴十三年岁次癸亥。总计二千九十四年(此依?禅师清规集算。若依文律师年谱。少十三年)西域记云。自佛涅槃。诸部异议。或云已过或九百未满千年。或云一千二百余年。或云一千三百余年。或云一千五百余年。然既古今绵远。东西杳邈。不宜确执是一非诸。故南山律师。问天人云。此土常传。佛是殷时。周昭鲁庄等。互说不同。如何定指。答曰。皆有所以。弟子夏桀时生天。具见佛之垂化。且佛有三身。法报二身。则非人见。并化登地已上。唯有化身。普被三千百亿天下。故有百亿释迦。随人所感。前后不定。或在殷末。或在鲁庄。俱在大千之中。前后咸传一化。感见随机前后。法报常自湛然不足疑也。辨朝代竟。若论月分。如浴佛经云。一切佛皆四月八日生也。瑞应亦云。四月八生。萨婆多云。二月八生。费长房云。仲春二月八夜生。神清云。二月八日。大圣诞于迦维。洎乎示灭之辰。涅槃经曰。二月十五日。临涅槃时。然此诸文出有异者。盖西域以寅月十六为岁首。以寅月十五。为岁终。彼分三际之殊。此立四时之别。加复震旦立正。三代有异。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佛之生灭既准周书。日月之数。当依姬世。三宝纪定四月为二月故。北山云。周之二月。今十二月也。而大圣在乎周年。故得以十一月言正。异今之世也。是月也天地否闭。龙蛇斯蛰。微阳潜布于下泉。句萌未达于上土。以兹而生者。应气运而来。以兹而灭者应代谢而去。然考二月涅槃。属十二月此尽美矣。其定诞生亦十二月。未尽善也。故二教论云。周以十一月为正。春秋四月。即夏之二月也。依天竺用正与夏同。又僧史略云。江表以今四月八日为佛生日者。依瑞应经也。如用周正。合是今二月八日。今用建已。乃周之六月也。详此滥用建已月者。由闻声便用。不摭实求时也。又二教论云。杜预用晋历。算辛卯二月五日。安共董供奉用鲁历。算即二月七日。用前周历即二月八日也。又今北地尚﨟八浴佛。乃属成道之节。故周书异记云。周穆王二年癸未。二月八日。佛年三十成道。正当今之﨟八也。西域记云。菩萨以吠舍佉月。后半八日。当此三月八日。上座部则以吠舍佉月后半十五日。当此三月十五日。闻诸先记曰。佛以生年八十吠舍佉月后半十五日。入涅槃。当此三月十五日也。说一切有部则佛以迦剌底迦月后半八日入涅槃。当此九月八日也。今详西域如奘师云。建寅为岁首。二月则当建卯。四月乃属建已。况涅槃瑞应翻传到此。适当汉魏之后。皆遵夏历。所以天下相传。以卯月为涅槃。以已月为降生者。殊有由也。诸文所载。年月日异。故附此集录示后世。

尼拘律陀。又云尼拘卢陀。此云无节。又云。纵广。叶如此方柿叶。其果名多勒。如五升瓶大。食除热痰。摭华云。义翻杨柳。以树大子小似此方杨柳。故以翻之。宋僧传云。译之言易也。谓以所有。译其所无。如拘律陀树。即东夏杨柳。名虽不同树体是一。

多罗。旧名贝多。此翻岸。形如此方棕榈。直而且高。极高长八九十尺。华如黄米子。有人云。一多罗树。高七仞。七尺曰仞。是则树高四十九尺。西域记云。南印建那补罗国北不远有多罗树林。三十余里。其叶长广。其色光润。诸国书写。莫不采用。

尸陀。正云尸多婆那。此翻寒林。其林幽邃而寒也。僧祗云。此林多死尸。人入寒畏也。法显传名尸摩赊那。汉言弃死人墓田。四分名恐畏林。多论名安陀林。亦名昼暗林。

曳(移结)瑟知林。西域记。唐言杖林。其林修劲。被满山谷。先有婆罗门。闻释迦佛身长丈六。常怀疑惑未之信也。乃以丈六竹杖。欲量佛身。恒于丈端。出过丈六。如是增高。莫能穷实。遂投杖而去。因植根焉。

鞞铎佉。西域记云。象坚窣堵波。北山岩下有一龙泉。是如来受神饭已。及阿罗汉于中漱口。嚼杨枝因即植根。今为茂林。后人于此建立伽蓝。名鞞铎佉。唐言嚼杨枝。毗柰耶云。嚼杨枝。有五利。一口不臭。二口不苦。三除风。四除热。五除痰癊。四分不嚼杨枝。有五过。口气臭。不善别味。热癊不消。不引食。眼不明。

弹多抳(尼倚)瑟搋。(丑皆)弹多此云齿。?此云木。谓齿木也。长者十二指。短者六指。多用竭陀罗木。此方无故。多用杨枝。寄归传云。大如小指。一头缓嚼净刷牙关。用罢辟破。屈而刮舌。五分嚼已应净洗弃以虫食死故。

波吒厘。西域记云。旧云巴连弗邑。讹也。谓女楈树也。

阿梨。或云此方无故不翻。其树似兰。枝若落时必为七分。义净译孔雀经。头破作七分。犹如兰香䔠。复自解曰。梵云頞杜迦曼折利。頞杜迦。兰香也。曼折利。䔠头也。旧云阿梨树枝既不善本音。复不识其事。故致久迷。然问西方。元无阿梨树也。

尸利沙。或云尸利洒。即此间合昏树。有二种。名尸利沙者。叶实俱大。名尸利驶者。叶实俱小。又舍离沙。此云合欢。

荃提。荃谓荃草。出昆仑山。提谓可迁徙提挈也。见经音义。

伊兰。观佛三昧海经云。譬如伊兰与旃檀。生末利山中。牛头旃檀。生伊兰丛中。未及长大。在地下时。牙茎枝叶。如阎浮提竹笋。众人不知言。此山中纯是伊兰。无有旃檀。而伊兰臭。臭若胖尸熏四十由旬。其华红色。甚可爱乐。若有食者。发狂而死。牛头旃檀。虽生此林。未成就故。不能发香。仲秋月满。卒从地生。成旃檀树。众人皆闻牛头旃檀上妙之香。永无伊兰臭恶之气。◎

◎五果篇第三十二

律明五果。一核果。如枣杏等。二肤果。如梨柰。是皮肤之果。三壳果。如椰子胡桃石榴等。四桧果。字书空外反。粗糠皮。谓之桧。如松柏子。五角果。如大小豆等。

颇罗。此云果。

庵罗。正云庵没罗。或庵罗婆利。肇注此云柰也。柰女经云。维耶梨国。梵志园中。植此柰树。树生此女。梵志。收养。至年十五。颜色端正。宣闻远国。七王争聘梵志大惧。乃置女高楼谓七王曰。此非我女。乃树所生。设与一王。六王必怒。今在楼上请王平议。应得者取之。非我制也。其夜瓶沙王从伏窦中入。登楼共宿。谓女曰。若生男当还我。即脱手金环之印。付女为信。便出语群臣言。我已得女。瓶沙军皆称万岁。六王罢去。后女生故活。至年八岁。持环印见瓶沙王。王以为太子。至二年会阇王生。因让曰王今嫡子生矣。应袭尊嗣。遂退其位。肇师注云。其果似桃而非桃。略疏云。柰树定非柰也。又翻为难分别。其果似桃而非桃。似柰而非柰。此与大经意同。经云。如庵罗果生熟难分。具有四句。释难分别。一内外俱生。二外熟内生。三外生内熟。四内外俱熟。纂要云。旧译为柰误也。此果多华子甚少。其叶似柳而长一尺。广三指。果形似梨。而底钩曲。生熟难知。可以疗疾。彼国名为王树。谓在王城种之。

庵摩勒。肇曰。形似槟榔。食之除风。冷时手执此果。故即以为喻。西域记云。庵没罗果。而有两种。小者生青熟黄。大者始终青色。

阿摩勒。树叶似枣。华白而小。果如胡桃。味酸甜可入药。

诃梨勒。新云诃梨怛鸡。此云天主持来。此果为药。功用至多。无所不入。

频婆。此云相思。果色丹且润。

阿摩落迦。西域记云。印度药果之名也。

播啰师。此云胡桃。

镇头迦。此云柿。

笃迦。此云栗。

居?(音陵)迦。此云李。

曷树迦。此云郁勃。

恶叉聚。资中曰。此云綖贯珠。无始无明。熏习成种。种必有果。子子相生。熏习不断。真际云。恶叉树名。其子似没石子。生必三颗同带。喻惑业苦三。同时具足。言惑业苦者。惑乃烦恼道。业即业道。苦谓苦道。而此三道。通于三土。故辅行云。分段三道。谓见思惑为烦恼道。烦恼润业。为业道。感界内生。为苦道。方便三道。谓尘沙惑。为烦恼道。以无漏业。名为业道。变易生死。名为苦道。实报三道。谓无明惑。为烦恼道。非漏非无漏业为业道。彼土变易名为苦道。

摩那陀。此云醉果。

百华篇第三十三

十轮云。供养有三。一利益。以四事等。二敬心。将华表情。三修行。若有持说。即为供养。大品云。释提桓因。及三千大千世界中诸天。化作华。散佛菩萨摩诃萨比丘僧及须菩提上。亦供养般若波罗蜜。是时三千大千世界华悉周遍。于虚空中。化成华台。端严殊妙。须菩提心念。是天子所散华天上未曾见如是华。华是化华。非树生华。是诸天子所散华。从心树生非树生华。释提桓因。知须菩提心所念。语须菩提言。大德是华非生华。亦非意树生。须菩提语释提桓因言。憍尸迦。是华若非生法。不名为华。释提桓因语须菩提言。大德。但是华不生。色亦不生。受想行识亦不生。须菩提言。憍尸迦。非但是华不生。色亦不生。若不生是不名为色。受想行识亦不生。若不生是不名为受想行识。以如是华供如是佛。显能所以不二。彰依正以无殊。号不思议法供养也。

布瑟波。此云华。

弗把提。此云天华。

须曼那。或云须末那。又云苏摩那。此云善摄意。又云称意华。其色黄白而极香。树不至大高三四尺。下垂如盖。须曼女。生于须曼华中。

末利。亦云摩利。此云柰。又云鬘华。堪作鬘故。善见律云。广州有其华藤生。

阇提。此云金钱华。

波罗罗。此云重生华。

婆利师迦。亦云婆师迦。又云婆使迦。此云夏生华。又翻雨华。雨时方生。故曰雨华。

那婆。此云杂华。

优昙钵罗。此云瑞应。般泥洹经云。阎浮提内。有尊树王。名优昙钵有实无华。优昙钵树。有金华者。世乃有佛。施设论云。绕瞻部洲。有轮王路。广一逾缮那。无轮王时。海水所覆。无能见者。若转轮王出现于世。大海水减一逾缮那。此轮王路。尔乃出现。金沙弥布。众宝庄严。旃檀香水以洒其上。转轮圣王。巡幸洲渚。与四种兵。俱游此路。此华方生。新云乌昙钵罗。

分陀利。此云白莲华。睿师云。未敷名屈摩罗。将落名迦摩罗。处中盛时。名分陀利。体逐时迁。名随色变。故有三名。

优钵罗。或沤钵罗。或嗢钵罗。此云青莲华。优钵罗盘那女。生青莲华中。

钵特摩。此云红莲华。

摩诃钵特摩。此云大红莲华。大论问。诸床可坐。何必莲华。答床。为世间白衣坐法。又以莲华软净欲现神力。能坐其上。令不坏故。又以庄严妙法座故(云云)。又如此华华台。严净香妙可坐。

拘勿投。亦云拘勿头。此云地喜华。亦云拘某陀。此云黄莲华。

曼殊沙。此云柔软。又云赤华。

何罗歌。或阿迦。此云白华。

曼陀罗。此云适意。又云白华。

阿提目多伽。旧云善思夷华。此云苣蕂子。苣(勤似)蕂(音胜)胡麻也。又云此方无故不翻。或翻龙䑛华。其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堪为油。亦堪为香。

婆诃迦罗。大论云赤华树。

阿楼那。或阿卢那。此云红赤色香华。如日出前红赤相。梵呼彼相。为阿楼那。

育坻。(直尸切)此云相应华。

波罗奢华。章安云。此是树名。其叶青色。华有三色。日未出时则黑色。日正照时华赤色。日没时华黄色。今取赤色。如血义耳。经音义云。此华树汁其色甚赤。用染皮㲲。名曰紫矿(古猛切)。

俱兰吒。此云红色华。大论云。一人间莲华十余叶。二天华百叶。三菩萨叶千叶。

众香篇三十四

净名疏云。香是离秽之名。而有宣芬散馥腾馨之用。感通传。天人费氏云。人中臭气。上熏于空。四十万里。诸天清净。无不压之。但以受佛付嘱。令护于法。佛尚与人同止。诸天不敢不来。故佛法中。香为佛事。如大论云。天竺国热。又以身臭故。以香涂身。供养诸佛及僧。戒德香经。阿难白佛。世有三种香。一曰根香。二曰枝香。三曰华香。此三品香。唯能随风。不能逆风。故今所列。并此三也。

乾陀罗耶。正言健达。此云香。张华博物志云。有西国使献香者。汉制不满斤不得受。使乃私去。着香如大豆许。在宫门上。香闻长安四面十里。经月乃歇。华严云。善法天中有香。名净庄严。若烧一圆。而以熏之。普使诸天。心念于佛。

多阿摩罗跋陀罗。多此云性。阿摩罗。此云无垢。跋陀罗。此云贤。或云藿叶香。或云赤铜叶。

牛头旃檀。或云。此方无故不翻。或云义翻与药。能除病故。慈恩传云树类白杨。其质凉冷。蛇多附之。华严云。摩罗耶山。出旃檀香。名曰牛头。若以涂身。设入火坑。火不能烧。正法念经云。此洲有山。名曰高山。高山之峰。多有牛头旃檀。若诸天与修罗战时。为刀所伤。以牛头旃檀。涂之即愈。以此山峰状如牛头。于此峰中。生旃檀树。故名牛头。大论云。除摩梨山。无出旃檀。白檀治热病。赤檀去风肿。摩梨山此云离垢。在南天竺国。

瞻卜。或詹波。正云瞻博迦。大论翻黄华。树形高大。新云苦末罗。此云金色。西域近海岸树。金翅鸟来。即居其上。

多伽罗。或云多伽留。此云根香。大论云。多伽楼木。香树也。

波利质多罗。此云圆生。大经云。三十三天。有波利质多罗树。其根入地。深五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其华开敷。香气周遍。五十由旬。又翻间错庄严。众杂色华。周匝庄严。法华文句。指此为天树王也。

拘鞞陀罗。此云大游戏地。树香也。

阿伽楼。大论云。密香树。

兜楼婆。出鬼神国。此方无故不翻。或翻香草。旧云白茅香。

迦箄。(方尔切)此云藿(呼郭香)。

毕力迦。或云即丁香。

咄噜瑟剑。此云苏合。珙钞引续汉书云。出大秦国。合诸香煎。其汁。谓之苏合。广志亦云。出大秦国。或云苏合国。国人采之。笮其汁以为香膏。乃卖其滓。或云合诸香草。煎为苏合。非一物也。

杜噜。此云熏陆。南洲异物志云。状如桃胶。西域记云。南印度。阿吒厘国。熏陆香树。叶似棠梨。亦出胡椒树。树叶若蜀椒也。南方草物壮曰。出大秦国。树生沙中。盛夏树胶流沙上。

突婆。此云茅香。

嗢尸罗。此云茅香根。

先陀婆。此云石盐。其香似之。因以为名。华严云。兜率天中有香。名先陀婆。于一生所系菩萨座前。烧其一圆。兴大香云。遍覆法界。涅槃云。盐水器马。一名四实。智臣善知。谓洗时奉水。食时奉盐。饮时奉器。游时奉马。皆但云先陀婆来。章安云。此之四义。亦与四教四门四句意同。皆应次第对盐等四。

羯布罗。此云龙脑香。羯或作劫。三藏传云。松身异叶。华果亦殊。初采木湿未有香。干则顺理析之中有香。状如云母。白如冰雪。

莫诃婆伽。此云麝。

多揭罗。此云零陵。南越志云。土人谓之燕草芸香。说文云。芸草似苜(莫六)蓿(音叔)淮南云。芸可以死而复生。

阿伽嚧。或云恶揭噜。此云沉香。华严云。阿那婆达多池边。出沉水香。名莲华藏。其香一圆。如麻子大。若以烧之。香气普熏阎浮提界。异物志云。出日南国。欲取当先斫树坏。着地积久外朽烂。其心坚者。置水则沈曰沉香。其次在心白之间。不甚精坚者。置之水中。不沈不浮。与水平者。名曰?香。

掘具罗。或窭具罗。或求求罗。此云安息。

茶矩磨。此云郁金。周礼春官。郁人采取以鬯酒。说文云。郁金草之华。远方所贡芳物。郁人合而酿之。以降神也。宗庙用之。

鸡舌。五马洲出。南洲异物志曰。是草萎可合香笺。外国胡人。说众香共是一木。华为鸡舌香。

七宝篇第三十五

佛教七宝。凡有二种。一者七种珍宝。二者七种王宝。七种珍宝。略引四文。佛地论云。一金。二银。三吠琉璃。四颇胝迦。五牟呼婆羯洛婆。当砗磲也。六遏湿摩揭婆。当玛瑙。七赤真珠。无量寿经云。金。银。琉璃。颇梨。珊瑚。玛瑙。砗磲。恒水经云。金。银。珊瑚。真珠。砗磲。明月珠。摩尼珠。大论云。有七种宝。金。银。毗琉璃。颇梨。砗磲。码瑙。赤真珠。二七种王宝者。晋译华严经云。王得道时于其正殿。婇女围绕。七宝自至。一金轮宝名胜自在。二象宝。名曰青山。三绀马宝。名曰勇疾风。四神珠宝名光藏云。五主藏臣宝。名曰大财。六玉女宝。名净妙德。七主兵臣宝。名离垢眼。得是七宝。于阎浮提。作转轮王。

苏伐罗。或云修跋拏。此云金。大论云。金出山石沙赤铜中。许慎云。金有五色。黄金为长。久埋不变。百陶不轻。真谛释金四义。一色无变。二体无染。三转作无碍。四令人富。以譬法身常净我乐四德耳。

跋折罗。亦云斫迦罗。大论云越阇。新云缚左罗。西域记云。伐罗阇。此云金刚。起居注云。晋武帝十三年。炖煌有人献金刚宝。生于金中。色如紫石英。状如荞麦。百炼不消可以切玉如泥。什师云。如有方寸金刚。数十里内。石壁之表。所有形色。悉于是现。大经云。如金刚宝置之日中色则不定。金刚三昧亦复如是。若在大众色则不定。大论云。金刚宝者。帝释所执与修罗战。碎落阎浮。萨遮尼干经云。帝释金刚宝。能灭阿修罗。智碎烦恼山。能坏亦如是。无常经云。金刚智杵碎邪山。永断无始相缠缚。

烁迦罗。乃坚固义。此同金刚。

阿路巴。或惹多。此云银。大论云。银出烧石中。尔雅云。白金谓之银。其美者谓之镣。

琉璃。或作琉。此云青色宝。亦翻不远。谓西域有山。去波罗柰城不远。山出此宝。因以名焉。应法师云。或加吠字。或加毗字。或言毗头梨。从山为名。乃远山宝也。远山即须弥山也。此宝青色。一切宝皆不可坏。亦非烟焰所能镕铸。唯鬼神有通力者能破坏。又言金翅鸟卵壳。鬼神得之。出卖与人。或名绀琉璃释名云。绀含也。青而含赤色也。古字但作流离。左太冲吴都赋云。致流离与珂[王*戍](皆宝名)后人方加其玉。

珊(苏干)瑚(音胡)梵语钵攞娑福罗。外国传曰。大秦西南涨海中。可七八百里。到珊瑚洲。洲底盘石。珊瑚生其上。人以铁网取之。任昉述异记。曰珊瑚树碧色。生海底。一株数十枝。枝间无叶。大者高五六尺。小者尺余应法师云。初一年青色。次年黄色。三年虫食败也。大论云。珊瑚出海中石树。

阿湿摩揭婆。此云琥珀。其色红莹。博物志云。松脂入地千年。化为茯苓。茯苓千年化为琥珀。广志云。生地中。其上及傍。不生草木。深者八九尺。大如斛。削去上皮。中是琥珀。

牟婆洛揭拉婆。或牟呼婆羯落婆。此云青白色宝。今名砗磲。尚书大传云。大贝如车之渠。渠谓车辋。其状类之。故名车渠。渠魁也。后人字加玉石。

摩罗伽隶。此云码瑙。此宝色如马之脑。因为名。赤白色。琢成器。有文如缠丝焉。梵名谟萨罗揭婆。谟萨罗此云杵。揭婆此云藏。或言胎者。取马脑坚实为名也。

颇梨。或云塞颇胝迦。此云水玉。即苍玉也。或云水精。又云白珠。刊正记云。正名窣坡致迦。其状似此方水精。然有赤有白。大论云。譬如过千岁冰。化为颇梨。

释迦毗楞伽。此云能胜。

摩尼。或云逾摩。应法师云。正云末尼。即珠之总名也。此云离垢。此宝光净。不为垢秽所染。或加梵字显其净也。又翻增长。有此宝处。增长威德。大品云。如摩尼宝。若在水中。随作一色。以青物裹水色即青。若黄赤白红缥物裹。随作黄赤白红缥色。又大品。阿难问憍尸迦。是摩尼宝。为是天上宝。为是阎浮提宝。释提桓因言。是天上宝。阎浮提人。亦有是宝。但功德相少不具足。大论云。有人言。此宝珠从龙王脑中出人得此珠。毒不能害。入火不烧。辅行曰。亦云如意。似如唐梵不同。大论华严云如意摩尼。似如并列二名。若法华云摩尼珠等。似如体别。大庄严论。有摩尼珠。大如膝盖。大论云。如意珠状如芥粟。又云如意珠。出自佛舍利。若法没尽时。诸舍利皆变为如意珠。观经指如意。为摩尼。天台云。摩尼者。如意也。

摩罗伽陀。大论云。此珠金翅鸟口边出。绿色能辟一切毒。

因陀尼罗。大论。此云天赤珠。

钵摩罗伽。大论。此云赤光珠。佛地论云。赤虫所出。或珠体。名为赤珠。智论云。真珠出鱼腹中蛇脑中。汉书云。珠蚌中阴精。随月阴盈虚。

甄叔迦。此云赤色宝。西域传。有甄叔迦树。其华色赤。形大如手。此宝色似此华。因名之。慈恩上生经疏云。甄叔迦。状如延圭。似赤琉璃。

摩诃尼罗。大论云。此翻大青珠。

金银生像。沙弥十戒第九。不捉金银生像。南山云。胡汉二彰。谓胡言生像。此翻金银也。善见云。生色似色。似即像也。谓金则生是黄色。银则可染似金。故云生像。指归云况于阗语。与五印度语不同。若四分到于阗。自经一番翻了。经本到唐则为重也。

吉由罗。或枳由逻。此云璎珞。

弥呵罗。此云金带。

曷剌怛那揭婆。此云宝台。亦云宝藏。

数量篇第三十六

理非数量。如虚空无丈尺。事有法度。犹丈尺约虚空。故大品须菩提白佛。无数。无量。无边。有何等算。佛言无数者。名不堕数中。若有为性中。无为性中。无量者。量不可得。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无边者。诸法边不可得。虽性非算数所知。而相有分齐之量。今附此集编出数量。俱舍论五十二数。皆从一增至十也。谓一。十。百。千。万。洛叉(亿也)度洛叉(兆也)俱胝(京也)未陀(秭也)阿庾多(垓也)大阿庾多(壤也)那庾多(沟也)大那庾多(㵎也)钵罗庾多(正也)大钵罗庾多(载也)矜羯罗(或甄迦罗)大矜羯罗 频婆罗(或频跋罗)大频婆罗 阿閦婆(或阿刍婆) 大阿閦婆 毗婆诃 大毗婆诃 嗢蹭伽 大嗢蹭伽 婆喝那 大婆喝那 地致婆 大致地婆 醯都 大醯都 羯腊缚 大羯腊缚 印达罗 大印达罗 三磨钵耽 大三磨钵耽 揭底 大揭底 枯筏罗阇 大枯筏罗阇 姥达罗 大姥达罗 跋蓝 大跋蓝 珊若 大珊若 毗步多 大毗步多 跋罗搀 大跋罗搀 阿僧企耶 算经。黄常为数法有十等。亿。兆。京。秭。垓。壤。沟。㵎。正。载。风俗通云。千生万。万生亿。亿生兆。兆生京。京生秭。秭生垓。垓生壤。壤生沟。沟生㵎。㵎生正。正生载。载地不能载也。亿分四等。一以十万为亿。二以百万为亿。三以千万为亿。四以万万为亿。虞书曰。自伏牺画八卦。由数起。律历志。引书曰。先其算命本起于黄钟之数。始于一而三之。三积之历十二辰之数。十有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而五数备矣(孟康曰。初以子十乘三。三余则转因其成数以三乘之。历十二辰。得是积数也。五行阴阳之数备矣)。其算法。用竹径一分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为一握(六觚六角也度角至角其度一寸。面容一分)。其数以易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成阳六爻。得周流六虚之象也。论语周衰官失。孔子陈后王之法。曰谨权量(权衡嘉量)审法度。修废官。举逸民。四方之政行矣。汉书衡权者。衡平也。权重也。衡所以任权而均物平轻重也。其道如底(师古曰。底平也)。以见准之正绳之直。左旋见规。右折见矩。其在天也佐助璇玑。斟酌见指。以齐七政(师古曰。月五星日也)故曰玉衡。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忖为十八。易十有八变之象也(孟康曰忖度也。度其义有十八也。黄钟。龠。铢。两。钧。斤。石。凡七。与下十一象。为十八也)。

洛叉。或落沙。此云十万。

俱胝。或拘致。此云百亿。

那由他。或阿庾多。或术那。或那术。此云万亿。

阿僧祇。成阿僧企耶。此云无央数。楚词云。时犹未央。王逸曰央尽也。大论云。僧祇秦言数。阿秦言无。问几时名阿僧祇。答天人中能知算数者。极数不能知。是名一阿僧祇。如一一名二。二二名四。三三名九。十十名百。十百名千。十千名万。十万名亿。千万亿名那由他。千万那由他。名频婆。千万频婆名迦他。过迦他名阿僧祇。菩萨地持经云。一者日月昼夜。岁数无量名阿僧祇。二者大劫无量名阿僧祇。

优波尼沙陀。清凉疏云。此云近少。谓微尘是色之近少分也。亦翻近对。谓少分相近比对之分。应法师云。论中义言因果不相似也。以珍宝等但得三界果报。无漏善法得佛果也。

歌罗分。经音义云。如以一毛析为百分。一分名歌罗分。论以义翻名为力胜。以无漏善法。胜有漏也。

迦罗。清凉疏。此云竖。析人身一毛。以为百分。

褒罗那地邪。此云旧第二。

佉卢。十佉卢为一佉梨。

佉梨。此云斛。律历志云。量者龠(音药)合(音阁)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于黄钟之龠。用度数审。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以井水准其概(孟康曰。概欲其直。故以水平之。井水清。清则平也)。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五量嘉矣。量多少者不失圭撮(应邵云。圭自然之形。阴阳之始也。四圭曰撮。三指撮之也)。

婆诃。此云篅。(音垂)盛谷圆?也。篅受二十斛。俱舍云。頞部陀寿量。如一婆诃麻。百年除一尽。此言一篅。二十斛麻。百年之间。除去一升。除尽麻时頞部寿满也。

迦利沙钵拏。八十枚贝珠。为一钵拏。十六钵拏为迦利沙钵拏。

逾缮那。此云限量。又云合应(计应合尔许度量)业疏云。此无正翻。乃是轮王巡狩。一停之舍。犹如此方馆驿。西域记云。夫数量之称逾缮那者。旧曰由旬。又曰逾闇那。又曰由延。皆讹略也。逾缮那者。自古圣王一日军行。旧传。一逾缮那。四十里。印度国俗。乃三十里。圣教所裁。唯十六里。大论云。由旬三别。大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下者四十里。谓中边山川不同。致行里不等。穷微之数。分一逾缮那为八拘卢舍。分一拘卢舍。为五百弓。分一弓为四肘。分一肘为二十四指。分一指节为七宿夌。乃至虱虮隙尘。牛毛羊毛。兔毫金水。次第七分。以至细尘。细尘七分为极细尘。极细尘者。不可复析。析即归空。故曰极微也。俱舍颂曰极微。微金水。兔羊毛隙尘。虮虱夌指节。后后增七倍。二十四指肘。四肘为弓量。五百俱卢舍。此八逾缮那。

一箭道。嘉祥云二里。或云取射垛一百五十步。或云百三十步。或云百二十步。汉书律历志曰。度长短者不失毫厘(孟康曰。毫兔毫也。十毫曰[(牙*ㄆ)/尾])又曰度者分。寸。丈。尺。引也。所以度(大各)长短也。本起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师古曰。子谷犹言谷子耳。秬即黑黍。先取北方为号。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中者不大不小。言黑黍谷子。大小中者。率为分寸)。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矣。

一磔手。通俗文云。张申曰。磔周尺。人一尺。佛二尺。唐于周一寸上增二分。一尺上增二寸。盖周尺八寸也。贾逵曰八寸曰咫。言肤寸者。四指曰肤。两指曰寸。言一指者。佛指阔二寸。

一肘。人一尺八寸。佛三尺六寸。言一围者。庄子音云。径尺曰围。言一仞者。说文云。仞谓申臂一寻也。史记并郑玄。皆云七尺曰仞。小雅四尺谓之仞。倍谓之寻。寻舒两肱。或曰五尺曰寻。倍寻曰常。

拘卢舍。此云五百弓。亦云一牛吼地。谓大牛鸣声所极闻。或云一鼓声。俱舍云二里。杂宝藏。云五里。

槃陀。此云二十八肘。华严大数。增至百二十五。见阿僧祇品。◎

◎什物篇第三十七

经音义云。什者十也。聚也杂也。亦会数之名也。谓资生之物。庄子关尹曰。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易曰。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玉篇云。凡生天地之间。皆谓物也。事也类也。

佉啁(竹交)罗。此云小长床。

兴渠。讹也。应法师。此云少。正云兴宜。出乌茶婆他那国。彼人常所食也。此方相传。为芸台者非也。此是树汁似桃胶。西国取之。以置食中。今阿魏是也。慈愍三藏云。根如萝卜。出土辛臭。慈愍冬到彼土。不见其苗。苍颉篇荤辛菜也。凡物辛臭者。皆曰荤。

摩偷(又云窣唎。翻酒)大论酒有三种。一者谷酒。二者果酒。蒲萄阿梨咤树果。如是等种种。名为果酒。三者药酒。种种药草。合和米曲甘蔗汁中。能变成酒。同迹畜乳酒。一切乳热者。可中作酒。汉书。酒者天之美禄。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陶侃尝曰。少时有酒失。亡亲见约。故不敢多饮。或云酝者酿也。苍颉篇云。酒母也。或云醪。(力刀)苍颉篇谓。有滓酒。大庄严论云。佛说身口意三业之恶行。唯酒为根本。复堕恶行中。

蔡。指归云。那烂陀僧吉祥月云。西域立表量影。影梵云蔡。此云影。朝蔡倒西去。便以脚足前后步之数足步影也。新毗柰耶云。佛言应作商短法。取细筹长二尺许。折一头四指竖至日中。度影长短。是谓啇短。一说啇短。二尺屈折头转。如人脚影。故人滥用。

毗岚。亦云随蓝。此云迅猛风大论云。八方风不能动须弥山。随岚风至。碎如腐草。佛地论明八风。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明衰。不现诽拨名毁。不现赞美名誉。现前赞美名称。现前诽拨名讥。逼恼身心名苦。适悦身心名乐。净名疏云。行坚固慈者。则心如金刚。成真慈心。不为界内外八风之所毁损。荆溪云。外无八相。祇是违顺。真中不同。故与内别。

差罗波尼。或纤罗半尼。此云灰水。

朱利草。大论云。秦言贼。

阿伽陀。此云普去。能去众病。又翻圆药。华严云。阿伽陀药。众生见者。众病悉除。律钞云。报命支持。勿过于药。药名乃通。要分为四。一时药者。从旦至中圣教听服。事顺法应。不生罪累。二非时药者。诸杂浆等。对病而设。时外开服。限分无违。三七日药者。约能就法。尽其分齐。从以日限。用疗深益。四尽形药者。势力既微。故听久服。方能除患。形有三种。一尽药形。二尽病形。三尽报形。

萨褒杀地。西域记云。唐言蛇药。佛昔为帝释时。遭饥岁。疾疫流行。医疗无功道殣(渠?切左传路死人也)相属。帝释悲慜。思所救济。乃变其形。为大蟒身。僵尸川谷(死不朽也)空中遍告。闻者感庆。相率奔赴。随割随生。疗饥疗疾。

优檀那。妙玄云。此云印。亦翻宗。印是楷定。不可改易。释名云印信也。所以对物为验也。说文云。执政所持信。

婆利。或盎句奢。翻曲钩。

亟缚屣。或名革屣。此云靴。佛昔于阿軬茶国。听着亟缚屣。(所绮)说文皮作曰履。麻作曰屦(音句)。

富罗。正言腹罗。译云短靿靴。

舍楼伽。此云藕根。是也。

荤辛。荤而非辛。阿魏是也。辛而非荤。姜芥是也。是荤复是辛。五辛是也。梵网经云。不得食五辛。言五辛者。一葱。二薤。三韭。四蒜。五兴渠。准楞严经。食有五失。一生过。二天远。三鬼近。四福消。五魔集。一生过者。经云。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二天远者。经云。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三鬼近者。经云。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四福。消者。经云。福德日消。长无利益。五魔集者。经云。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护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又楞伽经大慧问曰。彼诸菩萨等。志求佛道者。酒肉及与葱。饮食为云何。惟愿无上尊。哀愍为演说。佛告大慧。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然我今当为汝略说。谓一切众生。从本已来。展转因缘。常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驴骡骆驼。狐狗牛马。人兽等肉。屠者杂卖故。不应食肉。不净气分所生长故。不应食肉。众生闻气。悉生恐怖。如旃陀罗及谭婆等。狗见憎恶惊怖群吠。故不应食肉。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应食肉。凡愚所嗜。臭秽不净。无善名称。故不应食肉。令诸咒术不成就故。不应食肉。以杀生者。见形起识。深味着故。不应食肉。彼食肉者。诸天所弃故。不应食肉。令口气臭故。不应食肉。多恶梦故。不应食肉。空闲林中。虎狼闻香故。不应食肉。又令饮食无节量故。不应食肉。令修行者不生厌离故。不应食肉。我常说言。凡所饮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药想故。不应食肉。听食肉者。无有是处。复次大慧。过去有王。名师子苏陀婆。食种种肉。遂至食人。臣民不堪。即便谋反。断其俸禄。以食肉者。有如是过故。不应食肉。一切肉与葱及诸韭蒜等。种种放逸酒。修行常远离(善见论云)食大蒜。咽咽得提余细薤葱不犯(西域记云)。菜则有姜芥菰瓠荤陀菜等。葱蒜虽少啖食亦希。家有食者。驱令出郭(佛设渐化通。食三种净肉。所谓一不见杀。二不闻杀。三不疑杀。或言五净。加自死肉及鸟残肉。楞伽梵网并皆断制)。

印。大论云。佛法印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槃。行者知三界皆是有为生灭作法。先有今无。今有后无。念念生灭相续。相似生故可得见。知如流水灯焰长风。相似相续故。人以为一众生。于无常法中。常颠倒故。谓去者常住。是名一切作法无常印。一切法无我。诸法内无主。无作者无知无见。无生者。无造业者。一切法。皆属因缘。属因缘故。不自在。不自在故无我。我相不可得故。如破我品中说。是名无我印(云云)。寂灭者。是涅槃。三毒三衰火灭故。名为寂灭印。问曰寂灭印中。何以但一法不多说。答曰初印中。说五众。二印中说一切法皆无我。第三印中。说二印果是名寂灭印。一切作法无常。则破我所外五欲等。若说无我。破内我法。我我所破故。是寂灭涅槃。论又问曰。摩诃衍中。说诸法不生不灭一相。所谓无相。此中云何说一切有为作法无常。名为法印。二法云何不相违。答曰。观无常即是观空因缘。如观色念念无常。即知为空。过去色灭坏不可见。故无色相。未来色不生。无作无用。不可见故无色相。现在色亦无住。不可见不可分别知。故无色相。无色相。即是空。空即是无生无灭。无生无灭及生灭其实是一。说有广略。问曰。过去未来色不可见。故无色相。现在色住时可见。云何言无色相。答曰。现在色亦无住时。如四念处中说。若法后见坏相。当知初生时坏相。以随逐微细故不识。如人着屐。若初日新而无故。后应常新。不应有故。若无故应是常。常故无罪无福。无罪无福故则道俗法乱。复次生灭相。常随作法。无有住时。若有住时。则无生灭。以是故现在色无有住。

显色篇第三十八

阿毗昙明三种色。一者可见有对色。即色尘一法。为眼所见。假极微所成。名为有对。二者不可见有对色。谓眼等五根。此胜义根也。声等四尘。此之九法。非眼所见。皆假极微所成。三者不可见无对色。即无表色。唯识宗。明第八识变三种色。一唯粗非细。即山河大地等。二亦粗亦细。内身浮尘色。对山河等色即细。比内身中五根即粗。三唯细非粗。即内五根。此即大乘胜义五根。以能造八法。不可见有对净色。而为体性也。瑜伽论及五蕴论。明三种色。谓显色。形色。表色。开显色为十三。谓青。黄。赤。白。光。影。明。暗。烟。云。尘。雾。空。一显色。开形为十。谓长。短。方。圆。粗。细。高。下。若正。不正。开表为八。谓取。舍。屈。伸。行。住。坐。卧。俱舍出无表色者。谓无所表彰也。涅槃出无作色者。谓无所作为也。萨婆多出无教色者。谓无所教示也。事钞释云。教者作也。不可教示于他。业疏云。此明业体。一发续现不假缘辨。无由教示。方有成用即体任运。能酬来世故云无教。大论明四种色。受色(受戒时得律仪)止色(恶不善业止也)用色(如众僧受用檀越所施之物也)不用色(余无用之色也。资持云四分一非为体。体从心发。然限在小宗。曲从权意别立异名退非是)。小进不成大。密使行人。心希实道。多方之义。其在兹焉。

俱兰吒。此云色质碍曰色。

伊尼延。或伊泥延。此云金色。正言黳(乌奚)尼延。大论明三十二相。第八名伊泥延。鹿膊相。随次?纤。

苏楼波。此云妙色。经云。妙色。湛然常安住。不为生老病死迁。

尼罗。此云青色。东方甲乙岁星属木。

阿卢那。此云赤色。南方丙丁。荧惑属火。

卢醯呾迦。西域记云。唐言赤色。

迦沙野此云赤色。梵音呼异。今具录之。

叔离。此云白色。西方庚辛。太白属金。

讫里瑟拏。此云黑色。北方壬癸。辰星属水。

迦茶。或迦罗。此云黑色。

捷陀罗。或劫宾那。此云黄色。中央戊已镇星属土。

罗差。或名勒叉。此云紫色。

冰伽罗。梁言苍色。

凡夫沉迷。为物所转。听不出声。见不超色。今列经论令透声色。如智论问。心心数法无形故。可言无边。色是有形可见云何无边。答无处不有色。不可得筹量远近轻重。如佛说四大无处不有。故名为大。不可以五情得其限。不可以㪷秤量其多少轻重。是故言色无边。复次是色过去时。初始不可得。未来世中。无有恒河沙劫数限当尽。是故无后边。初后边无故中亦无。无复边名色相。是色分别破散。边不可得无有本相。又摩诃衍宝严经云。譬如画师作鬼神像。即自恐惧。如是迦叶。诸凡夫人。自造色声香味细滑之法。轮转生死。亦复如是。又智论云。大欢喜菩萨作是念。众生易度耳。所以者何。众生所著皆是虚诳无实故。譬如人有一子。喜不净中戏。聚土为谷。以草木为鸟兽。而生爱着。人有夺者。嗔恚啼哭。其父知已。此子今虽爱着。此事易离耳。长大自休。何以故。此物非真故。菩萨亦如是。观众爱着不净臭秽身及五欲。是无常种种苦因。如是众生。得信等五根成就时。即能舍离。若小儿所著。实是真物。虽复年至百岁。着之转深。亦不能离。以诸法皆空。虚诳不实故。得无漏清净智慧眼时。即能远离所著。大自惭愧。譬如狂病所作非法醒悟之后。羞惭无颜。仰望后贤。观色如幻。于内外境。无取着焉。◎

翻译名义集三
大正藏 第 54 册 No. 2131 翻译名义集

翻译名义集四

姑苏景德寺普润大师法云编总明三藏第三十九十二分教第四十律分五部第四十一论开八聚第四十二示三学法第四十三辨六度法第四十四释十二支第四十五明四谛法第四十六止观三义第四十七众善行法第四十八

◎总明三藏篇第三十九

一经藏。二律藏。三论藏。经藏则刊定因果。穷究性相。律藏则垂范四仪。严制三业。论藏则研真显正。核伪摧邪。同出一音。异随四悉。用显圆明之理。式开解脱之门。致立三藏之教也。

修多罗。或修单兰。或修妒路。西域记名素怛览。旧曰修多罗。讹也。或言无翻。含五义故。摭华云。义味无尽。故喻涌泉。能生妙善。故号出生。揩定邪正。故譬绳墨。能示正理。故名显示。贯穿诸法。故曰结鬘。含此五义故不可翻(出杂心论)或言有翻。妙玄明有五译。一翻经。二翻论。三翻法本。四翻线。五翻善语教。天台定云。今且据一名。以为正翻。亦不使二家有怨。何者。从古及今。译梵为汉。皆题为经。若余翻是正。何不改作线契。若传译佥然则经正明矣。以此方周孔之教名为五经。故以经字。翻修多罗。然其众典。虽单题经。诸论所指。皆曰契经。所谓契理契机。名契经也。摭华云。契理则合于二谛。契机则符彼三根。经者。训常训法。妙玄云。天魔外道不能改坏。名为教常。真正不杂。无能逾过。名为行常。湛然不动。决无异趣。名为理常。又训法者。法可轨。行可轨。理可轨。佛地论云。经者贯摄为义。贯穿所应知义。摄持所化众生。慈恩云。为常为法。是摄是贯。常则道轨百王。法乃德模万[卄/棄]摄乃集斯妙义。贯乃御彼庸生。庶令同出苦津。终归觉岸。

毗奈耶。或毗尼。什师云。毗尼秦言善治。谓自治淫怒痴。亦能治众生恶也。圆觉钞云。此云调伏。谓调练三业。制伏过非。调练通于止作。制伏唯明止恶。就所诠之行。彰名调伏之藏。四教义云。此翻灭。谓佛说作无作戒。能灭身口之恶。是故云灭。圆觉略钞云。灭有三义。一灭业非(论第一云。灭恶故名曰毗尼)二灭烦恼(律云。世尊。谓调伏贪嗔痴令尽故制增上戒学)三得灭果(戒经云。戒净有智慧。便得第一道)南山云。毗尼翻灭。从功能为名。非正译也。正翻为律。律者法也。从教为名。断割重轻开遮持犯。非法不定。俗有九流。法流居一。故世律法。皆约刑科。道与俗违。刑名乃异。至于处断必依常法。谷响云。以此方法律之名。翻彼土奈耶之语。律者诠也。诠量轻重犯不犯等。风俗通曰。皋陶谟虞造律。律训诠。训法。尚书大传曰。丕天之大律。注云奉天之大法。法亦律也。此方律名。起于舜世。汉萧何以为九章。渐分轻重委悉也。西域记云。毗奈耶藏。旧讹云毗那耶。

阿毗昙。或云阿毗达磨。此云无比法。谓无漏法慧为最胜故。四教义曰。无比法。圣人智慧。分别法义也。新云。阿毗达摩。此云对法。对有二种。一者对向。谓向涅槃。以乘无漏圣道之因。感趣涅槃圆极之果。二者对观。对观四谛。谓以净慧之心。观察四谛之法。故名对也。法有二种。一者胜义法。谓择灭涅槃(云云)二法相法。即通四圣谛(云云)问若据此义。合云对法藏。今隐对法之名。但云慧论者如何。答此乃随方之声也。梵语奢萨怛罗。此云论。梵语摩怛理迦。此云本母。本母能生妙慧。妙慧因论而生。故展转翻为论也。瑜伽论云。问答决择诸法性相。故名论。奘师传云。旧曰优波提舍。讹也。正云邬波弟铄。后分经云摩达磨。

俱舍。或云比吒。或云摘迦。此翻为藏。即包含摄持之义。非藏无以积钱财。非藏无以蕴文义。故摄论云。何名为藏。答由能摄故。谓摄一切所应知义。无令分散。故名为藏。四教义云。今言三名各含一切文理。故名藏也。阿含即定藏。毗尼即戒藏。阿毗昙即慧藏。今问。经云。贪着小乘三藏学者。且三藏之名。既通大小二教。何故法华判局小乘。答曰三藏属小。凡有二义。一者小乘三藏。皆佛所说。如出耀经云。佛在波罗奈仙人鹿野苑中。告五比丘。此苦原本。本所未闻。本所未见。广说此法。为契经藏。佛在罗阅城时。迦兰陀子名须陈那。出家学道。最初犯律。故说戒藏。佛在毗舍离。见跋耆子本末因缘。告诸比丘。诸无五畏恚恨之心者。便不堕恶趣。亦复不生入地狱中。广说如阿毗昙。是知小乘俱是佛说。斯异大乘论藏。自属菩萨之所造也。二者小乘三藏。部帙各别。大乘经律。二藏混同。是故法华判其三藏。属小乘也。又大论。处处以摩诃衍。斥三藏法非大菩萨。先德妄破天台立教。此由失究经论所以。问法华既云三藏学者。大论安云佛在世时无三藏名。答佛灭度后。阿难结集修多罗藏。优波离结集毗奈耶藏。迦叶结集阿毗昙藏。是则法华梵本恐无此名。多是译师加三藏名。显小乘教。如今经自余诸品皆是结集者所置也。问今列三藏。依何诠次。答四教义云。说时非行时。教起之次。阿含为先修行之初。木叉为首。故出耀经。说教次第。先经次律。而后论也。四教仪以论居中者。以经是所解。论是能释。故先经而次论。然观诸文前后非一。亦各随人。不可确执。苟以义局。徒自矛盾。或标四藏者。大论四名杂藏。或言五藏者。西域记云。四名杂集藏。五名禁咒藏。以上座部唯结三藏。若大众部。别为五藏。又经音义列八藏。一胎化藏。二中阴藏。三摩诃衍方等藏。四戒律藏。五十住菩萨藏。六杂藏。七金刚藏。八佛藏。

十二分教篇第四十(别明经藏附出众题)

窃以。理超四句。教摄群机。散华贯华之殊。应颂孤颂之别。或有请以敷演。或无问而自陈。本事本生。谈理谈喻。牢笼妄识。统会真源。病有万殊药无一准。故教部类开十二分。发轸曰。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义共成十二名。广出大论三十三。

修多罗。此云契经。有通有别。通则修多罗。圣教之都名。别则妙玄云。直说法相者。是别修多罗。如说四谛等也。所言别者。杂集论云。谓长行缀葺略说所应说义。

祗夜。此云重颂。妙玄云。重颂上直说修多罗也。亦曰应颂。颂长行也。

和伽那。此云授记。达磨郁多罗云。圣言说与名授。果为心期名记。妙玄云。说九道劫数。当得作佛。首楞严经明四种记。一未发心记。或有流转六道。往于人间。好乐佛法过百千万亿劫。当发心过百千万亿阿僧祇劫。行菩萨道。供佛化人。皆若干劫。当得菩提(净名疏云。虽未发心而与记也。如佛祇洹林边。为鸰雀授记。又云约四教位者。虽是具缚凡夫。及二乘方便。若有四教大乘机。虽未发心而记)二适发心与记。是人久种善根。好乐大法。有慈悲心。住不退地。故发心与记(净名疏云。现前即内凡适发心与记)三密为记。有菩萨未得记而行六度。功德满足。天龙八部。皆作是念。此菩萨几时当得菩提。劫国弟子众数如何。佛断此疑。即与授记。举众皆知。此菩萨独不知(净名疏问。何故密记。答有菩萨心行未熟。若闻授记。心则放逸。不得现前受记。又云密记即三教外凡位)四无生现前记。于大众中。现前得无生。显露与记(净名疏云。无生取三教见真位)。

伽陀。此云孤起。妙玄云。不重颂者名孤起。亦曰讽颂。西域记云。旧曰偈。梵本略也。或曰偈他。梵音讹也。今从正音宜云伽陀。唐言颂。

优陀那。此云无问自说。妙玄云。如佛在舍婆提。毗舍佉堂上。阴地经行。自说优陀那。所谓无我无我所。是事善哉。

尼陀那。此云因缘。妙玄云。修多罗中。有人问故。为说是事。毗尼中。有人犯是事故。结是戒。一切佛语缘起事。皆名因缘。

阿波陀那。此云譬喻。止观云。月隐重山举扇喻之。风息太虚动树训之。

伊帝目多伽。此云本事。妙玄云。此说他事。如佛将净饭五百人。归国。说三因缘之偈也。

阇陀伽。此云本生。此说菩萨行因。本曾为事也。显扬论云。本事者。谓如来说圣弟子前世等事。本生谓如来说菩萨本所修行相应等事。

毗佛略。此云方广。妙玄云。此从所表为名。方广之理。正理为方。包富名广。

阿浮达摩。此云未曾有。妙玄云。佛现种种神力。众生怪未曾有。

优波提舍。此云逐分别所说。义翻论义。妙玄云。答其问者。释其所以。西域记云。邬波弟烁。旧讹云优波提舍。今问如法华云。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何故小教。唯九部耶。答此以大教。而形小宗。则夺小乘。义唯九部。故妙玄云。小乘灰断。无如意珠身。故无方广。小乘根钝。说必假缘。非天鼓任鸣。少无问自说。虽有授记。记作佛少。别论虽无。通说亦有。故妙玄云。小有托前六道因果。阿含亦授弥勒佛记。亦有自唱善哉。无问自说。声闻经以法空为大空。斯乃小乘。亦通十二。复次若以小教。而显大乘。则彰大乘义亦唯九。以无因缘譬喻论义三部。故妙玄云。有人云。大乘根利不假此三。斯亦别论。通语大乘何得无此三经。然此十二分经。旧名十二部者。妙玄云。部别各有类从也。新译恐滥部帙。改名为分。二教论云。穷理尽性之格言。出世入真之轨辙。论其文则部分十二。语其旨则四种悉檀。理妙域中。固非名号所及。化檀系表又非情智所寻。至于遣累亡筌。陶神尽照。近超生死。远证涅槃。播阐五乘。接群机之深浅。该明六道。辨善恶之升沈。夐(休正)期出世而法无不周。迩比王化而事无不尽。能博能要不质不文。自非天下之至虑。孰能与于斯教哉。

阿含。正云阿笈多。此云教。妙乐云。此云无比法。即言教也。唯识论云。谓诸如来所说之教。长阿含序云。阿含者。秦言法归。所谓万法之渊府。总持之林苑也。法华论解其智慧门为说阿含义甚深。涉法师云。阿含此云传。所说义。是则大小二教。通号阿含。而小乘中别开四部。谓增一阿含明人天因果。二长阿含破邪见。三中阿含明诸深义。四杂阿含明诸禅法。以四阿含为转法轮设教之首。别得其名。嵩辅教编。由昧通别犹豫不决。其词则枝。

首楞严。大论秦言健相。分别知诸三昧行相多少深浅。如大将知诸兵力多少也。菩萨得是三昧。诸烦恼魔及魔人无能坏故。譬如转轮圣王。主兵宝将。所住至处。无能坏伏。故名健相三昧也。大经云。首楞者。一切事竟。严名坚固。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名首楞严。是故首楞严定名为佛性。慈恩翻为金刚藏。此诸菩萨证此定故。以是为名。

楞伽。正言䮚(力登)迦。佛住南海滨。入楞伽国摩罗耶山。而说此经。梵语楞伽。此云不可往。唯神通人方能到也。阿跋多罗此云入。谓入此山中。而说此宝。或翻无上。谓此经法是无上宝。

萨达磨芬陀利。此云妙法莲华。天台云。妙名不可思议。法谓十界十如权实之法。莲华者喻权实之法也。慈恩云。藻宏纲之极唱。旌一部之都名。法含轨持。绾群祥以称妙。华兼秀发总众美而彰莲。

般舟。此云佛立。亦名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经云。持佛威神。于三昧中立者。有三事。持佛威神力。持佛三昧力。持本功德力。用是三事。故得见佛。

摩诃袒持。止观翻大秘要。遮恶持善秘要。祇是实相。辅行云。显非偏小。故名为大。一切法即一法。故名秘。一法摄一切法。故名要。

盂兰盆。盂兰西域之语转。此翻倒悬。盆是此方贮食之器。三藏云。盆罗百味。式贡三尊。仰大众之恩光。救倒悬之窘急。义当救倒悬器(如孟子云。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应法师云。盂兰言讹。正云乌蓝婆拏。此云救倒悬。

修跋拿(此言金)婆颇婆(此言光)郁多摩此言明。天台言。法性之法。可尊可贵。名法性为金。此法性寂而常照。名为光。此法性大悲能多利益。名为明。此三字题。玄义别释。乃立五科。文虽明着。人自固迷。或言从法而立号。或曰单譬以为题。或文义以两存。欲利钝而䨥济。宫商各奏。丹素竞舒。既惑异端。孰能一贯。余因临讲。遂辄议之。观此题之旨也。依文正意。唯在于法。就名旁通。乃该于喻。所谓佛入禅那。妙契原寂。遂唱真号。以赴利机。欲令安住于其中。故从当体而立称。是以依文。唯在于法。虽义推譬喻无有一文。而名通世象似与喻同无妨钝根。而作譬解。是故就名旁通于喻。虽利钝兼摄法喻咸通。佛元意故文之旨故。七种立题。当单法也。问搜玄录据玄义云。若利根人。即法作譬。既云作譬。岂是单法。此之一难。讵可通乎。答曰根钝者。以金光明为物象之号。根利者以金光明是法性之名。此则即用显体。金宝是真如。乃知全性成相。真如为金宝。故云即法作譬。既解即法作譬。则了全事是理。所以利人不假譬喻。故妙玄曰。利根即名解理。不假譬喻。但作法华而解。兹意幽深。逐语奚晓。问迩来匠者。解此经题。分文义之二途。定法喻之两向。人既佥允。独何不从。答文是能显。义是所诠。能诠之文必召所诠之义。所诠之义必应能诠之文。今若抗分。则成水火。余不用者。由过在斯。问先达立随机之义。以伸此题。待人问云法耶喻耶。乃应之曰。为问利根。为问钝根。若问利根。即是单法。若问钝根。即是单譬。此义通方。何藉重释。答随机虽尔。其如佛唱此名。为依法立。为作喻陈。是则祇图答问纵横。不顾释名淆混。问四明记文。据经定题。言从法立。及乎释义。云被二根。净觉谓。自语相违。前后矛楯。未知此斥。义实然乎。答曰此不可也。何哉言从法立者。依文之正意也。云被二根者就名之旁通也。祇由题旨含蕴。遂致释义通方。其有瑕者。但不合云顺古作譬。不知其喻。出自题名。由是辄伸管见。粗述大纲。欲以尘雾之微。少益山海之广。遂附此集。流布四方。冀观览者。塞世情焉。

楼炭。此翻成败。◎

◎律分五部篇第四十一

世尊成道三十八年赴王舍城国王食讫。令罗云洗涤失手㩧钵。以为五片。是日有多比丘。皆白佛言。钵破五片。佛言表我灭后。初五百年。诸恶比丘。分毗尼藏。为五部也。故迦叶阿难末田和。修鞠多五师体权通道。故不分教。鞠多有五弟子各执一见。遂分如来一大律藏。为五部焉。

昙无德。亦名昙摩鞠多。此云法密。隐覆即密义。又翻法藏。大集云。我涅槃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书写读诵。颠倒宣说。以倒说故。隐覆法藏。人名昙摩鞠多。法名四分。天音折埵理。

萨婆多。此云一切有。此部计三世有实三性悉得受戒。大集云。而复读诵书写外典。受有三世。及以内外。破坏外道。善能论义。说一切性。悉得受戒。凡所问难悉能答对。是故名为萨婆多。法名七诵。

迦叶遗。此云重空观。大集云。说无有我及以受者。转诸烦恼。犹如死尸。是故名为迦叶遗。法名解脱。此有戒本。相同五分。

弥沙塞。此云不著有无观。大集云。不作地相。水火风相虚空识相。名弥沙塞。法名五分。

婆蹉(翻犊)富罗。翻子。上古有仙。染犊生子。自后种姓。皆名犊子。此部计我。非是即蕴。亦不离蕴。而有实我。律本不来。大集云。皆说有我。不说空相。犹如小儿。是故名为婆蹉富罗。

摩诃僧祗。此云大众。大集云。广博遍览五部经书。是故名为摩诃僧祇。此有律本。首疏云。总别六部。僧祇是总。前五是别。此僧祇部众。行解虚通。不生偏执。遍顺五见。以通行故。故知是总。遗教三昧下卷经云。佛在世时。众僧唯着死人杂衣。因罗旬喻。分卫空还。佛知其宿行。使众僧分律为五部。服色亦五种。令其日随一部中行。遂制仪则。各举所长。名其服色。昙无屈多迦部通达理味。开导利益。表发殊胜。应着赤色衣。非南方之赤。萨婆多部博通敏达。导以法化。应着皂衣。非北方之黑。迦叶遗部。精勤勇猛。快摄众生。应着木兰色衣。弥沙塞部。思入玄微。究畅幽密。应着青色衣。非东方之青。摩诃僧祗部。勤学众经。宣讲真义。以处本居中。应着黄色衣。非中方之色。自尔之后。便得大食。斯以五色之衣。用彰五部之相。

论开八聚篇第四十二(别明论藏附出众题)

揵度。正音婆犍图。此云法聚。如八犍度。以分一部为八聚故。以气类相从之法聚为一段。一业犍度。明三业。二使犍度。明百八烦恼。三智明十智。四定。明八定。五根。明根性。六大。明四大。七见。破六十二见。八杂。谓小乘法。大论问。八犍度谁造。六分阿毗昙。从何处出。答佛在无失。灭后百年。阿输柯王。会诸论师。因生别部。有利根者。尽读三藏。欲解佛经。作八犍度。后诸弟子。为后人不能全解。作略毗昙。其初造者。即迦旃延。

瑜伽师地。此云相应。谓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诸法皆曰相应。师谓三乘行者。由闻思等。次第习行如是瑜伽一十七地。

毗婆沙。此云广解。正云鼻婆沙。此云种种说。又云分分说。总有三义。广说胜说异说。

昆勒。此云箧藏。大论云。昆勒有三百一十万言。佛在世时。大迦旃延之所造。佛灭度后。人寿转减。忆识力少。不能广诵。诸得道人。撰为三十八万四千言。论未到此。

毗婆阇婆提。此云分别论。

育多婆提。此云相应论。

摩得勒伽。此云智母。以生智故。菩萨入此三昧作论申经。儒家以析理精微名论。释氏申通辨论宗旨。收束所说。立为十支。一略陈名数支。即百法论。二粗释体义支。即五蕴论。此二天亲所造。三总包。众义支。即显扬论。四总摄大乘义支。即摄大乘论。皆无著造。五分别名数支。即杂集论。六离僻处中支。即辨中边论。七摧破邪山支。即二十唯识论。八高建法幢支。即三十唯识论。九庄严体义支。即大庄严论。十摄散归观支。即瑜伽论。以兹十义。疏条诸论。各有流类。断可见矣。是以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默。玄旨非言不传。释迦以之致教。约身口防之以律禁。明善恶导之以契经。演幽微。辨之以法相。此即明戒定慧之三学也。

示三学法篇第四十三

安法师云。世尊立教法有三焉。一者戒律。二者禅定。三者智慧。斯之三者。至道之由户。泥洹之关要。戒乃断三恶之干将也。禅乃绝分散之利器也。慧乃济药病之妙医也。今谓防非止恶曰戒。息虑静缘曰定。破惑证真曰慧。什法师云。持戒能折伏烦恼令其势微。禅定能遮烦恼。如石山断流。智慧能灭烦恼。毕竟无余。故遗教云。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南山云。但身口所发事在戒防。三毒勃兴。要由心使。今先以戒捉。次以定缚。后以慧杀。理次然乎。通言学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治性。圣人之上务。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若夫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则道业逾高。益之则学功逾远。故形将俗人而永隔。心与世情而悬反。所服唯是三衣。所食未曾再饭。从师则千里命驾。慕法则六时精恳。濯虑于八解之池。怡神于七华之苑。至如道安。道昱慧远慧持赤髭法主。青眼律师。弘经辩论。讲易谈诗。开神悦耳。析滞去疑。扬名后代。擅步当时。或与秦王而共辇。乍将晋帝而同帏。遂使桓玄再拜而弗睱。郗超千㪷而无词。尔乃行因已正。方享余庆。四梵争邀。六天俱骋。封畿显敝。国土华净。宝树琼枝。金莲玉柄。风含梵响。泉流雅咏。池皎若银。地平如镜。妙香芬馥。名华交映。近感乐身远招常命。所以修学三法之因。得证五分之果。故五分法身。前三从因而显德。后二就果以彰能。尽智正习俱断名解脱身。无生智了了觉照名曰知见。若欲正辨三学。应以七科道品点归三法。以广虽三十七品。略但戒定慧三。当知六度乃总举。三学是别说。例如四禅八定之类也。以菩萨急于化他故。六度加施忍进。由声闻求于自度。致三学唯戒定慧。故大论以六度是为众生法。三学是为涅槃法。又大论以六度是略说。三十七品是广说。以解六波罗蜜。好学之士如理思之。

波罗提木叉。戒疏云。此翻解脱。如论所引。道戒名解脱也。事戒名别脱也。随分果德寄以明之。道性虚通。举法类遣。不随缘别。但名解脱。事戒不尔。缘别而生。缘通万境。行亦随遍。据行凌犯。即名得脱。余非。未行不名解脱。又律云。木叉者戒也。据能克果。用目本因。因实是戒。非木叉也。故经云。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明知是果。故五分说分别名句。木叉者。举果目教也。记云。道戒名解脱者。即七支无表思也。由断惑得名故。若戒事名解脱者。则僧尼受戒。随对杀等事不作别别无因。别别无果。故名别别解脱摭华曰。此云别解脱。谓三业七支。各各防非。别别解脱故。

三昧。此云调直定。又云正定。亦云正受。圭峰疏云。不受诸受。名为正受。远法师云。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恬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斯二乃是自然之玄符。用一而致用也。是故靖恭闲宇。而感物通灵。御心惟正。动必入微。此假修以凝神积功以积性(云云)。又诸三昧名质甚多。功高易进。念佛为先。故天台止观略明四种。一常坐。二常行。三半行半坐。四非行非坐。一常坐者。出文殊说文殊问两般若。名为一行三昧。身开常坐遮行往卧。或可处众独居弥善。居一静室安一绳床。九十日为一期。结加正坐。二常行。出般舟三昧。唯专行旋。九十日为期。三半行半坐。方等云旋百二十匝劫坐思惟。法华云其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是人若坐思惟此经。四非行非坐。实通行坐。南岳呼为随自意。就此为四。一约诸经。二约诸善。三约诸恶。四约诸无记。辅行云。所言常坐。乃至非行非坐者。约身仪为名。若从法为名者。常坐名一行。常行名佛立。半行半坐名方等法华。非行非坐名随自意等。然此四种三昧。先达以事理二观。分四三昧。义亦殊途。四明法师。因奉先清师。谓光明玄十种三法。纯明理观。不须附事而观法智。破曰荆溪云。如常坐等。或唯观理。随自意。从末从事。既云纯明理观。乃是三种三昧。专令于识阴。修十乘也。此文则显四明以上三三昧为理观。又指要云随自意中。修唯识观。观于起心。即约变造事用而说。此文则四明以第四三昧。修事观也。问准妙宗云。常坐一种。纵直观理。余三三昧。岂不兼事。据此则显四明以余三三昧修事观耶。今谓此文。非是正分占察事理二观。盖为孤山定义例三种观法。皆是理观。十六观法。乃是事观遂不以义例三种。收十六观。四明遂约四种三昧。无不历事观三谛理。乃显从行。观中。尚有历事之相。此非占察事观也。问如妙宗云。若常坐等。直于三道之事。而观三谛。不兼修善。及纵恶事。故受理名。据此莫显四明唯许常坐为理观耶。今谓余三三昧。历外境事。故受事名(非占察事观)常坐三昧。唯观内心。故受理名(非占察理观)问第四三昧。横开四科。一诸经行法。此须具收占察二观。何故四明定随自意。唯修事观。答占察事理二观。前三三昧既修理观。是故第四唯修事观。或云常坐是理。余三是事。谓常行历念佛事。方等历持咒事。随自意。历三性事。或云上三三昧并诸经行法。通理通事。唯纵任三性专修事观。准荆溪云如常坐等。或唯观理。则显上三三昧通修事观。此乃由昧二观之相。遂迷四种之行。或问。止观正宗法华。何故行相。却通众经。答别明行相虽通众典。行者造修。开归法华。故义例云。是知四种三昧皆依实相。实相是安乐之法。四缘是安乐之行。证实相已所获依报名为大果。起教只是为令众生开示悟入。指归只是归于三轨。妙法秘藏所以始末皆依法华。即法华三昧之妙行也。

末底。秦言慧。

若那。秦言智。智与于慧有异有同。言其异者。如肇师云。决定审理谓之智。造心分别谓之慧。分别则从因立名。决定乃从果立号。故大论以道慧道种慧。是因中总别。一切智。一切种智。是果上总别。辅行云。言总别者直语道慧一切智故。故名为总。各加种故。故名为别。天台云。善入佛法名慧。巧用佛法名智。肇论钞云。智则知也。慧则见也。此约义异。若通途说智只是慧。俱通权实及以因果。故梵语般若。此翻智慧。合为一名。不分二别。今就义异。以明慧学。然宗镜云。我法俱空唯从识变。第一心法能变有三。一第八异熟识变。二第七思量识变。三第六了别识变。以迷人空故起我见之愚。受妄生死。以迷法空故。违现量之境。障净菩提。既唯识变。我法皆虚。因此二空。契会玄旨。以我空故。烦恼障断。以法空故。所知障消。烦恼障断故。证真解脱。所知障断故。获大菩提。行满因门心冥果海。境识俱寂。唯一真空。

辨六度法篇第四十四

如法华云。为求菩萨道者。说应六波罗蜜。是以行施乃尽命倾财。持戒则防遮护性。忍辱乃犹刀割水。精精进则知救头然。禅那乃四仪湛寂。智慧则一念圆明。大愿之心普被无作之道遍施。度生死流。登涅槃岸。故曰六度也。

檀那。法界次第云。秦言布施。若内有信心。外有福田。有财物。三事和合。心生舍法。能破悭贪。是为檀那。布施有二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财施者。所谓饮食。衣服。田宅。六畜。奴婢。珍宝。一切己之所有。资身之具。及妻子。乃至身命属他。为他财物。故云舍身。犹属财施。有所须者悉能施与。皆名财施也。法施者。若从诸佛及善知识。闻说世间出世间善法。若从经论中闻。若自以观行故知。以清净心。为人演说。皆名法施。

尸罗。此云清凉。大论云。秦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经音义云。此义译也。正翻止得。谓。止恶得善也。又古师翻戒。戒以防止为义。能防恶律仪。无作逸非。止三业所起之恶。故名防止。大论曰。云何为戒。若恶止不更作。若心生。若口言若从他受。息身口恶。是为戒。经音义。梵言三婆罗。此云禁戒。戒疏云。戒义训警也。警策三业。远离缘非。明其因也。优婆塞戒经云。戒者名制。能制一切不善法故。又戒是约义。训义勒义。纂要云。约二百五十戒。各有四威仪。合为一千。循三世转为三千。将三千威仪。分配身口七支。为二万一千。复约对治三毒及等分成八万四千。

羼提。此曰安忍。法界次第云。秦言忍辱。内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故名忍辱。忍辱有二种。一者生忍二者法忍。云何名生忍。生忍有二种。一于恭敬供养中。能忍不着。则不生憍逸。二于瞋骂打害中。能忍则不生瞋恨怨恼。是为生忍。云何名法忍。法忍有二种。一者非心法。谓寒热风雨。饥渴老病死等。二者心法。谓瞋恚忧愁疑淫欲憍慢诸邪见等。菩萨于此二法。能忍不动是名法忍。

毗梨耶。法界次第云。秦言精进。欲乐勤行善法。不自放逸。谓之精进。精进有二种。一者身精进。二者心精进。若身勤修善法。行道礼诵讲说劝助开化。是为身精进。若心勤行善道。心心相续。是为心精进。复次勤修施戒善法。是为身精进。勤修忍辱禅定智慧。是为心精进。止观引旧云。精进无别体。但督众行。义而推之应有别体。例无明通入众使更别有无明。今且寄诵经。勤策其心。以拟精进昼夜不亏。乃得滑利。而非三昧慧。唯识论云。勇捍为性。疏云勇而无怯。自策发也。捍而无惧。耐劳倦也。陈氏云。精其心进其志。大集佛言。精进有二种。一始发精进。二终成精进。菩萨以始发精进习成一切善法。以终成精进。分别一切法。不得自性。法句经云。若能心不起。精进无有涯。

禅那。此云静虑。智论云。秦言思惟修。言禅波罗蜜。一切皆摄。法界次第云。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二者出世间禅。世间禅者。谓根本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即是凡夫所行禅。出世间禅复有二种。一出世间禅。二出世间上上禅。出世间禅者谓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练禅。十四变化愿智顶禅。无诤三昧。三三昧。师子奋迅超越三昧。乃至三明六通。如是等禅皆是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者谓自性等九种大禅。净名疏云。佛心智鉴圆明。岂烦思惟。究竟无学岂得言修。又翻弃恶。如来纯净之智。何恶可弃。故思惟等义皆是因也。楞伽经明四种禅。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外道修行者。观人无我性。自相共相骨锁。无常苦不净相计着为首。如是相不异观前后转进。想不除灭。是名愚夫禅。观察义禅。谓人无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无性。已观法无我彼地相义。渐渐增进。是名观察义禅。攀缘如禅。谓妄想。二无我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攀缘如禅(入楞伽名观真如禅)如来禅。谓入如来地。行自觉圣智三种乐住成辨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颂曰。凡夫所行禅。观察相义禅。攀缘如实禅。如来清净禅。

般若。法界次第云。秦言智慧。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阂。名为智慧。大论云。般若定实相。甚深极重。智慧轻薄。是故不能称。此生善故不翻。此六度法祖引经论。以辨其相。共立五义。一对治。善戒经云。谓悭恶瞋怠乱痴。是所破之蔽。二相生。善戒经云。谓舍家持戒。遇辱须忍。忍已精进。精进已调五根。根调故知法界。又解深密经云。能为后后引发故。谓诸佛菩萨。若于身财。无所顾吝。便能受持清净禁戒。为护戒故。便修忍辱。修忍辱已。能发精进。发精进已。能辨静虑。辨静虑已。便能获得出世间慧。是故我说波罗蜜多如是次第。三果报。善戒经云。富具色力寿安辩。又余经云。施报富。戒报善道。忍报端正。进报神通。禅报生天。智破烦恼。无著论云。有二种果。谓未来现在。未来果者。檀得大福。尸罗得自身具足。谓释梵等。羼提得大伴助大眷属。毗梨耶得果报等不断绝。禅得生身不损坏。般若得诸根猛利及多诸悦乐。于天人大众中。得自在等。现在果者。得一切信敬供养及现法涅槃等。四互摄者。弥勒颂云。檀义摄于六。资生无畏法。是中一二三。名为修行住。此檀摄六度也。又菩提资粮论云。既为菩萨母。亦为诸佛母。般若波罗蜜。是觉初资粮(觉是菩提。六度是菩提资粮。般若为初耳)施戒忍进定。及此五之余。方便愿智力。皆由智度。故波罗蜜所摄。此乃般若摄于六度。初后既尔。中四例知。五譬喻。华严云。菩萨摩诃萨。以般若波罗蜜为母。方便善巧为父。檀波罗蜜为乳母。尸罗波罗蜜为养母。忍波罗蜜为庄严具。勤波罗蜜为养育者。禅波罗蜜为浣濯人。善知识为教授师。一切菩提分为伴侣。一切善法为眷属。一切菩萨为兄弟。菩提心为家。如理修行为家法。诸地为家处。诸忍为家族。大愿为家教。满足诸行。为顺家法。劝发大乘。为绍家业。法水灌顶。一生所系菩萨为王太子。成就菩提。为能净家族。六分开者。六度通大小。十度唯在大。一往亦通藏通两教。以权立三智故。言十度者。于禅中有愿智力。故开愿度。有神通智开出力度。根本定守禅度名。般若中有道种智。开出方便度。有一切种智。开出智度。一切智守本般若名。

波罗蜜。大论又云。阿罗密。秦言远离。波罗蜜。秦言度彼岸。此二音相近。义相会故以阿罗蜜。释波罗密。天台禅门云。一者诸经论中。多翻到彼岸。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烦恼为中流。菩萨以无相智慧。乘禅定舟航。从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故知约理定以明波罗蜜。二者大论别翻事究竟。即是菩萨大悲。为众生。遍修一切事行满足故。三瑞应经翻度无极。通论事理悉有幽远之义。合而言之。故云度无极。此约事理行满。说波罗蜜。

波罗伽。大论秦言度彼岸。华严云。以波罗蜜船。于生死流中。不依此岸。不着彼岸。不住中流。而度众生。无有休息。

释十二支篇第四十五

惑业互资。因缘交助。三世犹若环旋。六道喻如轮转。凡夫沉迷色心冰执。圣人超悟生死霜融。剪荆棘林。五因顿息。断牵连索。七果咸亡。故此十二支法。为中乘之达观也。

尼陀那。此云因缘。什曰。力强为因。力弱为缘。肇曰。前缘相生因也。现相助成缘也。生曰。因谓先无其事而从彼生也。缘谓素有其分而从彼起也。故因亲而缘疏。缘觉根利。通观三世。有因有缘。是名因缘。初观过去无明缘行。言无明者。不了法界。邪见妄执。常在闇冥。故曰无明。因烦恼惑。起于三业。造作诸法。故名为行。由兹惑业。感现五果。识缘名色。六入触受。所谓从行。生心。投入母腹。流爱为种。纳想在胎。分别诸法。此名曰识。识但有名。凝滑属色。四七渐坚。故号名色。六根开张。名为六入。从出母胎。至三四岁。对缘取尘。未别苦乐。名之为触。从五六岁。至十二三受。觉苦乐中庸三境。既能了别。故名为受。复从果报。起爱取有三支惑业。成现在因。从十四五。至十八九贪种种境。如渴求饮。故名为爱。十九已后。年既长大。贪欲转盛。不藉身命。能有所取。故名为取。爱取体同。胜劣有异。驰求诸境。起善恶业。牵生三有。故名为有。由此因故。感于未来二种果报。谓生老死。后阴始起。故名为生。住世衰变。故名为老。最后败坏。故名为死。是十二法展转能感果。故名因。互相由藉而有曰缘。因缘相续则往还无际。若了无明。生死自息。是为缘觉出世之要术也。

明四谛法篇第四十六

法界次第云。通言谛者。谛以审实为义。此四谛法。正为声闻人。从闻生解。故必须藉教。诠理不虚。故云审实也。若由因感果。则应先因而后果。今悉先果而后因者。教门引物为便。前二谛是世间之法。令知苦以断集。故先果而次因。后二谛是出世间之法。使为灭以修道。亦先果而次因。佛灭八百年。如意论主王礼为师。立先因后果义。云集苦是有漏因果。道灭是无漏因果。外道破云。汝师出世。说苦集灭道。何以弟子说集苦道灭。有违师之过。如意救曰。佛在世日。对不信因果人。说先果后因。我今顺因果说亦不相违。此时外道朋党炽盛。众中无证义人。王赐外道金七十两。封外道论。为金七十论。如意堕负。嚼舌而终。至九百年。世亲披外道论。果见如意堕负。遂造论轨论式等。上王救如意论主。王加珍敬。赐世亲金七十两。封为胜金七十论。王缚草鞭尸表外道邪宗。尸为出血。故出家者。宜应晓了四谛教门因果二法前后之义。慎勿惑焉。

豆佉。或伊祢。晋云。苦法界次第云。苦以逼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故名为苦。苦有三种。一苦苦。二坏苦。三行苦。今明三苦。有别有通。别者三苦即别对三受。苦受从苦缘生。情觉是苦。即苦苦也。乐受乐坏时生苦。即是坏苦。不苦不乐受。常为无常迁动。即是行苦。若通论三苦。则三受。通有三苦。所以然者。三受之心。即是苦。通从苦缘生。故通是苦苦。三受之心。通为坏相所坏。故通是坏苦。三受之心通是起役运动不停之相。故通是行苦。行以迁流为义。故楞严云。譬如瀑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逾越。古德颂行苦密迁云。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觉。若安眼睛上。违害极不安。愚人如手掌。不觉行苦迁。智者如眼睛。违极生厌患。智论云。无量众生有三种身苦。老病死。三种心苦。贪瞋痴。三种后世苦。地狱饿鬼畜生。法句经云。昔四比丘论世苦事。一云淫欲恼人。一云饥渴逼体。一云瞋恚扰乱。一云惊怖恐惧。各执已是竞谓他非。佛知遂问。比丘具答。佛言汝等所论。不究苦义。身为诸苦之本众患之原。当求寂灭。此最为乐。

三牟提耶。或弥祢。晋云集。法界次第云。集以招聚为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名为集。

尼楼陀。或娑陀。晋言灭。法界次第云。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无生死之患累。故名为灭。

末伽。或槃那。晋云道。法界次第云。道以能通为义。道有二种。一正道实观三十七道品。三解脱门。缘理慧行。名为正道。二助道者。得解观中。种种诸对治法。及诸禅定。皆是助道。此二相扶。能通涅槃。故名为道。此四华梵出贤愚经。毗昙云。佛为四王。作圣语说四谛。二解二不解。又作毗陀语。一解一不解。又作梨车语说。四王俱解。故知四谛名非一概。此四谛法。若以药病区拣。苦集是世间因果。此属于病。道灭是出世间因果。此当乎药。若以真俗甄别则有三义。一者四谛俱真。如涅槃云。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谛。是故久流转生死大苦海。二者四谛俱俗。止观云。灭尚非真。三谛焉是。三者一真。三俗。胜鬘云。此四圣谛。三是无常。一是常。又云。是故苦谛集谛道谛非第一义谛。非常非依。一苦灭谛。离有相者是常。又涅槃经。明于四谛凡有四种。一生灭四谛。二无生四谛。三无量四谛。四无作四谛。胜鬘经中。亦明四种。一有作四谛。二有量四谛。三无作四谛。四无量四谛。但此二经诠次少异。荆溪问曰。何故立此四种四谛之殊。答谛本无四。谛只是理。理尚无一。云何有四。故知依如来藏同体权实。大悲愿力。随顺物机。不获已而用之。机宜不同致法差降。从一实理。开于权理权实二理。能诠教殊。故有四种差别教起。三藏诠生灭。通教诠无生别教诠无量。圆教诠无作。是故天台明四种四谛之法也。

止观三义篇第四十七

实相体寂。因元静乃称止。本觉灵照。由常明故曰观。妄风俄动。假妙奢摩他而止之。心珠久昏。须毗婆舍那而观矣。摩诃止观释名章中。初共通三德。二各开三义。今依彼论分列梵语 初标共通。

奢摩他。此云止。涅槃经云。奢摩他名为能灭。能灭一切。烦恼结故。又名能调。能调诸根恶不善法故。又曰寂静。能令三业成寂静故。又曰远离。能令众生离五欲故。又曰能清。能清贪欲瞋恚愚痴三浊法故。以是义故。故名定相。

毗婆舍那。此云观。涅槃云。毗婆舍那名为正见。亦名了见。名为能见。名曰遍见。名次第见。名别相见。是名为慧。

忧毕叉。此云止观平等。涅槃云。忧毕叉者。名曰平等。亦名不诤。又名不观。亦名不行。是名为舍。止观云。若用两字共通三德者。止即是断。断通解脱。观即是智。智通般若。止观等者。名为舍相。舍相即是通于法身。起信论云。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永嘉集云。以奢摩他故。虽寂而常照。以毗婆舍那故。虽照而常寂。以优毕叉故非照而非寂。照而常寂故。说俗而即真。寂而常照故说真。而即俗。非寂而非照故。杜口于毗耶。长者子六过出家经佛告僧伽罗摩比丘。汝当行二法。止观是也。僧伽摩罗白佛言。甚解世尊。佛言我取要而说。云何言甚解耶。僧伽摩罗言。止者诸结永尽。观者观一切法。佛言善哉 二明各开初列三止。

妙奢摩他。即体真止。

三摩。即方便随缘止。

禅那。即息二边分别止。名出楞严。资中云。准圆觉经。奢摩他以寂静为相。三摩提以幻化为相。禅那俱离静幻二相。然此二经天台出时。经皆未到。而止观中预立其义。故止观二字。各开三义。一体真止。二方便随缘止。三息二边分别止。又云。此三止名虽未见经论。映望三观随义立名。其相云何。体无明颠倒即是实相之真。名体真止。如此实相遍一切处。随缘历境安心不动。名随缘方便止。生死涅槃。静散休息名息二边止。孤山释曰。今阿难虽专请于止。以即一而三故此止即观亦即平等。三一互融是以称妙。妙故方曰楞严大定。今于一止复有三名奢摩他即体真止。止于真谛(翻奢摩他为止者。定之异名。寂静义也。谓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故)三摩提亦曰三摩钵底。此云等持。即方便随缘止。止于俗谛(三摩提。智论云。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来。常曲不端。得是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则直。翻等持者。谓离沉掉曰等。令心住一境性曰持)禅那此云静虑。即息二边别分止。止于中道(净觉云。孤山专用天台三止。配今三名者。得经之深也。何则止属于定。观属于慧。阿难本以多闻小慧自咎。正以楞严大定为请。非三止而何况三摩禅那。显是定名。虽此定即慧而所主从别)次明三观。

谓空假中。荆溪临终顾命众曰。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章安云。天台传南岳三种止观。一渐次。二不定。三圆顿。皆是大乘。俱圆实相。同名止观。渐则初浅后深。如彼梯隥。不定前后更互。如金刚宝置之日中。圆顿初后不二。如通者腾空。为三根性说三法门。虽曰师资相传。原本皆出佛经。故次第三观。如璎珞上云。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从空入假观。亦名平等观。因是二空观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此名次第三观。又下卷云。时佛顶发放一切光。复集十方百亿佛土佛菩萨众。即于众中。告文殊普贤法慧功德林金刚憧。金刚藏善财童子。汝见是众中。敬首菩萨问三观法界诸佛自性清净道。一切菩萨所修三观法门不。汝等各领百万大众。皆应修学如是法门。又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此皆一心三观之明文也(余昔学肆有吴教授垂访问曰。经云作是观(音官)者。名为正观(音贯)呼此二音义云何辩。余即答曰。观(去呼)诠其体。一标能想之心。观(平呼)显其用。带召所对之境故曰。以观观昏。即昏而朗)然此各开三义。全异涅槃。共通三德。由昔混同。故今分别。◎

◎众善行法篇第四十八

四悉被物。众善随宜。四门之路有殊。一乘之果无别。种种正行。皆断万劫之爱绳。一一助道。尽破千生之尘网。今搜梵语。略注宋言。欲具乎二种庄严。须启于四弘誓愿。

悉檀。南岳师。以悉檀例大涅槃华梵兼称。悉是华言。檀是梵语。悉之言遍。檀翻为施。佛以四法。遍施众生。故名悉檀。妙玄云。世界悉檀欢喜益。为人悉檀生善益。对治悉檀破恶益。第一义悉檀入理益。妙乐云。则前二教及别地前但属三悉。引入今经第一义悉。

僧那。此云弘誓。肇论云。发僧那于始心。终大悲以赴难。此名字发心也。仁王云。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此相似发心也。华严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此分证发心也。言弘誓者。天台云。广普之缘谓之弘。自制其心谓之誓。志求满足乃称愿。大士旷怀运心广普。依无作四谛之境。起四种弘誓之心。初依璎珞未度苦谛令度苦谛。六道受分段之苦。三乘沈变易之苦。当了阴入皆如无苦可舍。口发言曰众生无边誓愿度。次依璎珞未解集谛令解集谛。四住烦恼润有漏业。无明烦恼润无漏业。当了尘劳本净无集可除。口发言曰。烦恼无数誓愿断。三依璎珞未安道谛令安道谛。智慧越苦海之迅航。戒定通秘藏之要道。当了边邪是中无道可修。口发誓云法门无尽誓愿学。四依璎珞未得灭谛令得灭谛。佛陀是无上之世尊。涅槃乃最胜之妙法。当了生死即是涅槃。口发誓云。佛道无上誓愿成。仰观大觉积劫度生。都无懈倦者。为满本地之愿也。

僧涅。一云僧那大誓。僧涅自誓。一云僧那言铠。僧涅言著名着大铠。亦云庄严。故大品云大誓庄严。正言?(苏干)那诃。此云甲。?捺陀。此云被。或云衣(于既)谓被甲衣甲也。

毗跋耶斯。此云四念处。念即是观。处即是境。智论释曰。初习善法为不失。故但名念。能转相转心。故名为想。决定智无所疑。故名智。大经云。更有新医从远方来。晓八种术。谓四枯四荣。言四枯者。人于五阴。起四倒见。于色计净。于受计乐。想行计我。心起常见。故令修四念处破其四倒。初观身不净。一切色法名之为身。己名内身。眷属及他名外身。若己若他名内外身。此三种色。大论明五种不净。一生处。是身为臭秽。不从莲华生。亦不从薝卜。又不出宝山。二种子不净。是身种不净。非余妙宝物。不由净白生。父母邪想有。三自性不净。地水火风质。能变为不净。倾海洗此身。不能令香洁。四自相不净。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物。五究竟不净。审谛观此身。终必归死处难御无反复。背恩如小儿。二观受是苦。意根受名内受。五根受名外受。六根受名内外受。于一根有顺受。违受。不违。不顺受。于顺生乐受。于违生苦受。于不违不顺。生不苦不乐受。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乐受是行苦。诸受粗细无不是苦。三观心无常。心王不住。体性流动。今日虽存。明亦难保。山水溜斫石光。若不及时。后悔无益。四观法无我。法名轨则。有善法恶法无记法。人皆约法。计我。我能行善。行恶行无记。此等法中求我决不可得。龟毛兔角。但有名字。实不可得。故经云。起唯法起。灭唯法灭。但是阴法起灭。无人无我众生寿命。是名无我。此说别相念处。总相念处者。缘一境总为四观。此中应四句料简。一境别观别(如上别说)二境别观总。三境总观别(此二是总相念处之方便)四境观俱总。是总相念处。若作一身念处观。或总二阴。乃至总五阴。是名境总观别也。受心法念亦复如是。阿毗昙中。明三种念处。谓性共缘。对破三种外道。四教义云。一性念处。智论云。性念处是智慧性。观身智慧。是身念处。受心法亦如是。解者不同。有但取慧数。为智慧性。即是性念处。南岳师解。观五阴理性。名性念处。故杂心偈。是身不净相。真实性常定。诸受及心法亦复如是说。二共念处。智论云。观身为首。因缘生道。若有漏若无漏。受心法念处亦如是。解者不同。有师解云。共善五阴。诸善心数法合明念处。若南岳师解。即是九想背舍胜处诸对治观门。助正道。开三解脱。故名为共念处。故经云。亦当念空法。修心观不净。是名诸如来甘露灌顶药。三缘念处。有师解。通一切所观境界。皆名缘念处观。有言。十二因缘境。有言慈悲所缘境。若南岳师解。缘佛教说所诠一切阴入界。四谛事理。名义言语音词因果体用。观达无碍。能生四辩。于一切法。心无所碍。成无碍解脱。是缘念处观也(明小乘竟)若依大乘。以明四荣。如后分云。阿难如汝所问。佛涅槃后依何住者。阿难依四念处。严心而住。观身性相同于虚空。名身念处。观受不在内外。不住中间。名受念处。观心但有名字。名字性离名心念处。观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处。华手经云。一切诸法皆名念处。何以故。一切诸法。常住自性无能坏故。斯乃即法是心即心是法。皆同一性。性岂能坏乎。

馝(毗必)柯摩罗阿佚多。此云正勤。斯有四法。法界次第云。一已生恶法为除断。一心精勤四念处观时。若懈怠心起。五盖等诸烦恼覆心。离信等五种善根。时如是等恶若已生为断故。一心勤精进。方便除断令尽也。二未生恶法不令生。一心勤精进四念处观时。若懈怠心及五盖等诸烦恼恶法虽未生。恐后应生遮信等五种善根。今为不令生故一心勤精进方便遮止。不令得生也。三未生善法为生。一心勤精进四念处观时。信等五种善根未生。为令生故一心勤精进。方便修习令信等善根生也。四已生善法为增长。一心勤精进若四念处观时。信等五种善根已生。为令增长故。一心勤精进。方便修习信等善根。令不退失增长成就。此四通名正勤者。破邪道。于正道中勤行故名正勤也。

摩奴是若。此云如意。法界次第明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欲为主。得定断行成就修如意足分。是为欲如意足。二精进如意足。精进为主。得定断行成就修如意分。是为精进足。三心如意。心为主。得定断行成就修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思惟为主通言如意者。四念处中。实智慧。四正勤中。正精进。精进智慧增多。定力小弱。得四种定摄心。故智定力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智定若等。能断结使。故云断行成就也。

婆罗。此云力。阴持入经云。彼力应以何为义。答无能得坏。为力义。有所益为力义。有胆为力义。能得依为力义。增一阿含说六种力。小儿以啼为力。女人以瞋为力。沙门婆罗门以忍辱为力。阿罗汉以精进为力(云云)又因人五力。佛果十力。因人五力者。一信力。二精进力。三念力。四定力。五慧力(五根七觉支。八正道见法界次第)大论释曰。信根得力则能决定受持不疑。精进力故。虽未见法。一心求道。不惜身命不休不息。念力故常忆师教。善法来听入。恶法来不听入。如守门人。定力故摄心。一处不动。以助智慧。智慧力故。能如实观诸法实相。佛果十力者。今述颂曰。是处非处。二业力。定根欲性至处道宿命天眼十漏尽。具释大论八十八。论问佛十力者。若总相说。佛唯一力。所谓一切种智力。若别相说。则千万亿种力。随法为名。今何以但说十力。答佛实有无量智力。但以众生不能得不能行。故不说。是十力可度众生事辨故说十力。论问佛有十力菩萨有不。答有。何者一发一切智心坚固力。二不舍众生大慈力。三具足大悲力。四信一切佛法精进力。五思行禅定力。六除二边智慧力。七成就众生力。八观法实相力。九入三解脱门力。十无碍智力。

尼坻。此云愿。志求满足曰愿。智论有二种愿。一者可得愿。二者不可得愿。不可得愿者。有人欲量虚空尽其边际。及求时方边际。如小儿见水中月镜中像。如是等愿皆不可得。可得愿者。钻木求火。穿地得水修福得人天中生。及得阿罗汉辟支佛果。乃至得诸佛法王。如是等皆名可得愿。愿有下中上。下愿令致今世乐因缘。中愿后世乐因缘。上愿与涅槃乐因缘。智论问。佛在世时。众生尚有饥饿。天不降雨。众生困弊。佛不能满一切众生之愿。云何菩萨能满其愿。答菩萨住于十地。入首楞严三昧。于三千大千世界。或时现初发意行六波罗蜜。乃至或现出家成佛利益如是。何况于佛。而佛身有二种。一者真身。二者化身。众生见佛真身。无愿不满。智论问。诸菩萨行业清净。自得净报。何以要须立愿然后得之。譬如田家得谷。岂复待愿。答作福无愿。无所树立。愿为导御。能有所成。譬如锁金随师而作。金无定也。又庄严佛界事大。独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须愿力。譬如牛力虽能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净世界愿亦复如是。故古德曰。有行无愿其行必孤。有愿无行。其愿必虚。

萨婆迦摩。翻乐欲好乐希须也。净名疏云。根是过去。欲是现在。性是未来。若过去善根牢固成就今生对缘则起。此是因根成欲。若过去善根未牢。今生遇缘起欲。数习成性。故云性以不改为义。荆溪释云。习欲成性。性在未来。由性成欲。性在过去。智论云。随所欲说法。所谓善欲随心为说。如船顺流。恶欲以苦切语教。如以榍出榍。是故智中佛悉遍知。无能坏无能胜。事钞云。凡作法事。必须身心俱集方成和合。设若有缘不开心集。则机教莫同。将何拔济。故听传心口。应僧前事方能彼此俱辨。缘此故开与欲。说云。大德一心念。某甲比丘。如法僧事与欲清净(一说便止)其受欲者。应至僧中羯磨者言不来者说欲。即具修威仪说云。大德僧听。某甲比丘。我受彼欲清净。彼如法僧事与欲清净。

浮昙末。此云至诚。十六观经云。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疏释至诚心云。即实行众生。至之言专。诚之言实(礼记曰。志之所至。至者到也。易注曰。存其诚实。故曰至诚。赞天地之化。书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释深心云。佛果高深。发心求往。故云深心。亦从深理生。亦从厚乐善根生。妙宗云。今初至诚。疏以专实释之。非念真如岂名专实。解于深心。疏虽三义。而不相舍。求高深果。须契深理。善契深理。须厚乐善根。此乃立行依理求果也。不出彼论乐集一切诸善行也。经回向发愿心。义当彼论大悲拔苦。起信云。信成就发心者。略说有三种。一直心。正念真如故。二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忏摩。此翻悔过。义净师云。忏摩西音忍义。西国人误触身云忏摩。意是请恕。愿勿瞋责。此方误传久矣。难可改张。应法师云。忏讹略也。书无忏字。正言叉摩。此云忍。谓容恕我罪也。天台光明释忏悔品。不辨华梵。但直释云。忏者首也。悔者伏也。如世人得罪于王。伏款顺从不敢违逆。不逆为伏。顺从为首。行人亦尔。伏三宝足下。正顺道理。不敢作非。故名忏悔。又忏名白法。悔名黑法。黑法须悔而勿作。白法须企而尚之。取舍合论。故言忏悔。又忏名修来。悔名改往。往日所作不善法鄙而恶之。故名为悔。往日所弃一切善法。今日已去誓愿勤修故名为忏。弃往求来。故名忏悔。又忏名披陈众失。发露过咎。不敢隐讳。悔名断相续心。厌悔舍离。能作所作合弃。故言忏悔。又忏者名惭。悔者名愧。惭则惭天。愧则愧人。人见其显。天见其冥。冥细显粗。粗细皆恶。故言忏悔。净名疏云。今明罪灭。有三。一作法忏。二观相忏。三观无生忏。作法忏灭违无作罪。依毗尼门。观相忏灭性罪。此依定门。观无生忏。灭妄想罪。此依慧门。复次违无作罪障戒。性罪障定。妄想罪障慧。作法忏者。如律所明。作法成就。能灭违无作罪。而性罪不灭。大论云。如比丘斩草害命。二罪同篇。作法忏二无作灭害命不灭。虽违无作灭。性罪未灭。观相忏者。如诸方等经所明行法。见罪灭相。菩萨戒云。若见光华种种好相。罪便得灭。若不见相。虽忏无益。若见好相。无作及性。二罪俱灭。观无生忏者。此观成时。能除根本妄惑之罪。如拔树根枝叶自灭。普贤观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地底迦。此云有愧。涅槃经云。诸佛世尊常说是言。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惭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杂阿含经云。世间若无有惭愧二法者。违越清净道。向生老病死。百法疏云。惭者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愧者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阿毗达磨论云。惭者谓于诸过恶。自羞为体。愧者于恶羞他为体。涅槃经云。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诸恶。二者作已忏悔。愚者亦二。一作罪。二覆藏。

波婆提伽。或云梵摩。此云清净。葛洪字苑。梵洁也。取其义耳。大论云。虽为一切众生。是心不清净。不知己身无吾我。不知取者无人无主。不知所施物实性。不可说一。不可说异。于是三事心着。是为不清净。宝性论云。一自性清净。谓性净解脱。二离垢清净。谓障尽解脱。大论云。毕竟空即是毕竟清净。以人畏空故言清净。

羯磨。南山引明了论疏。翻为业也。所作是业。亦翻所作。百论云。事也。若以义求翻为辨事。谓施造遂法必有成济之功焉。天台禅门翻为作法。一切羯磨须具四法。一法。二事。三人。四界。第一法者。羯磨三种。一心念法。发心念境口自传情。非谓不言而辨前事。二对首法。谓各共面对同秉法也。三众法。四人已上。秉于羯磨。以三羯磨。通前单白。故云白四。律云。若作羯磨不如白法作白。不如羯磨法作羯磨。如是渐渐令戒毁坏以灭正法。随顺文句勿令增减。僧祇云。非羯磨地不得行僧事。

布萨。大论秦言善宿。南山此云净住。净身口意。如戒而住。六卷泥洹。翻云长养。长养二义。一清净戒住。二增长功德。杂含云。布萨婆陀。若正本音优补陀婆。优言断。补陀婆言增长。国语不同。律云。布萨法一处名布萨犍度。即说戒也。应法师云。此名讹略应言钵啰常提舍耶寐。此云我对说。谓相向说罪也。旧云净住。乃义翻也。事钞云。若众大声小。不闻说戒。令作转轮高座。立上说之。此则见而不闻也。又如多人说戒。何由并得见作法者面。此则闻而不见也。善见曰。云何得知正法久住。若说戒法不坏是。摩得伽云。布萨者舍诸恶不善法。及诸烦恼有受证得白法。究竟梵行事故名也。又云。半月。半月自观身从前半月至今半月。中间不犯戒耶。若有犯者。于同意所忏悔。毗尼母云。若犯七众。不净人前应止不说戒。即律文云犯者不得闻戒。不得向犯者说等。四分若说戒日。无能诵者。当如布萨法。行筹告白。差一人说法诵经。余诸教诫诵。遗教亦得。若全不解者。律云。下至一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阿舍具解)如是作已。不得不说。若不解者。云谨慎莫放逸便散。并是佛之嘱累。僧祇云。欲得五事利益。当受持此律。何等为五。一建立佛法。二令正法久住。三不欲有疑悔请问他人。四僧尼犯罪者为依怙。五欲游化诸方而无有碍。四分持律人。得五功德。一戒品牢固。二善胜诸怨。三于众中决断无畏。四有疑悔者能开解。五善持毗尼。令正法久住(明了论解云本音毗那耶。略言毗尼)摩耶经云。乐好衣服。纵逸嬉戏。奴为比丘。婢为比丘尼。不乐不净观。毁谤毗尼。袈裟变白。不受染色。贪用三宝物等。是法灭相。

安居。南山云。形心摄静曰安。要期住此曰居。静处思微道之正轨。理须假日追功。策进心行。随缘托处。志唯尚益。不许驰散乱道妨业。故律通制三时。意存据道。文偏约夏月。情在三过。一无事游行。妨修出业。二损伤物命。违慈寔深。三所为既非。故招世谤。以斯之过教兴在兹。然诸义不无指归护命故夏中方尺之地。悉并有虫。故正法念经云。夏中除大小便。余则加趺而坐。事钞问。何为但结三月者。一生死待形必假资养。故结前三月。开后一月。为成供身衣服故。二若四月尽结则四月十六日得成。若有差脱。便不得结。教法太急用难常准。故如来顺物。始从十六日。至后十六日。开其一月。续结令成。今但就夏亦有三时。初四月十六日。是前安居。十七日已去。至五月十五日。名中安居。五月十六日。名后安居。故律中有三种安居。谓前中后也。在处须无五过。一太远聚落。求须难得。二太近城市。妨修道业。三多蚊蚁难。或噆(匝音)啮人践伤彼命。四无可依人。其人具五德。谓求闻令闻。已闻令清净。能为诀疑。能令通达。除邪见得正见。五无施主施饮食汤药。无此五过乃可安居。钞云。凡受日缘务要是三宝请唤生善灭恶者。听往若请唤为利三宝非法破戒有难虽受不成。五百问云。受七日行。不满七日。还本界后更行。不须更受。满七日已。乃复重受。钞云。纵令前事唯止一日皆须七日法。律云。不及即日还听受七日去。夏末一日在亦作七日法。对首受法应具仪对比丘言。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今受七日法出界外为某事故。还来此中安居(三说)若事是半月一月者。方应羯磨(上之四卷具羯磨法)若受日者多同缘受者二人三人应一时羯磨。西域记云。睹货逻国。旧讹曰吐火罗国。东厄葱岭。西接波剌斯。南大雪山。北据铁门。气序既温。疾疫众多。冬末春初。霖雨相继。而诸徒僧以十二月十六日入安居。三月十日解安居。斯乃据其多雨。亦是设教随时也。又云。印度僧徒。依佛圣教。坐雨安居。或前三月。或后三月。前三月当此从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后三月当此从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前代译经律者。或云坐夏。或云坐腊。斯皆边裔殊俗。不达中国正音。或方言未融。而传译有谬。又曰。印度僧徒依佛圣教。皆以室罗伐拏月。前半一日。入雨安居。当此五月十六日。以頞湿缚庾阇月后半十五日。解雨安居。当此八月十五日。印度月名。依星而建。古今不易。诸部无差。良以方言未融。传译有谬。分时计月。致斯乖异故。以四月十六日入安居。七月十五日解安居也。

钵剌婆剌拏。音义指归云。译为随意。寄归传云。凡夏罢岁终之时。此日应名随意。即是随他于三事之中。任意举发说罪除愆之义。旧云自恣者。是义翻。然则自恣之言。涉乎善恶。今局善也。故事钞曰。九旬修道。精练身心。人多迷己。不自见过。理宜仰凭清众垂慈诲示纵宣己罪。恣僧举过。内彰无私隐。外显有瑕疵。身口托于他人。故云自恣。摩得勒伽论云。何故令自恣。使诸比丘不孤独。故各各忆罪发露悔过故。以苦言调伏得清净故。自意喜悦无罪故也。所以制在夏末者。若论夏初创集将同期款九旬立要。齐修出离。若逆相举发。恐成怨诤。递相沿及。废道乱业。故制在夏末者。以三月策修同住进业时竟云别各随方诣。必有恶业自不独宣。障道深过。义无覆隐。故须请诲。良在兹焉。故律听安居竟自恣。此是自言恣他举罪。非为自恣为恶。前明时节。谓有闰月者。依闰安居。七月十五日。自恣不依闰者。依摩得伽中。数满九十日自恣。若闰七月者。取前月自恣。非前夏安居者。过润已数满九十日自恣。若修道安乐。延日自恣。得至八月十五日。然律中但明十四日十五日自恣。及至给施衣中次第增中。十六日自恣。增三中三日自恣。四分中云。安居竟自恣。则七月十六日为定。律又云。僧十四日自恣。尼十五日自恣。此谓相依问罪。故制异日。及论作法。三日通用。克定一期十六日定。若有难者。如五百问中。一月自恣。事钞问。十五日自恣已。得出界不。答不得破夏离衣。由夜分未尽故。问此界安居。余处自恣得不。答僧祇不得结罪。又安居篇云。四月十六日结者至七月十五日夜分尽讫。名夏竟。至明相出。又四分云。若后安居人。从前安居者自恣住。待日足。事钞问。自恣竟。得说戒不。答依明了论先说戒后自恣。四分云。自恣即是说戒。问自恣得在未受具戒人前作不。答律中令至不见不闻处。作羯磨自恣。若不肯避去。僧自至不见闻处作之。问安居竟须离本处不。答。安居竟。不去犯罪。毗尼母云。比丘安居已。应移余处。若有缘不得去不犯。若无缘者。出界一宿还来不犯。大集经云。我灭度后。无戒比丘。满阎浮提。预出家者。宜警察之。摭华钞云。诸经律中以七月十六日是比丘五分法身生来之岁。则七月十五日。是腊除也。比丘出俗。不以俗年为计。乃数夏腊耳。增辉云。腊接也。谓新故之交接。

呗(蒲介)匿。或梵呗。此云止。若准律文。呗匿如法。出要律仪云如此。郁鞞国语。翻为止断也。又云止息。由是外缘已止已断。尔时寂静。任为法事也。或婆陟讹也。梵音婆(蒲贺)师。此云赞叹。梵天之音。善见云听汝作呗。呗言说之词也。法苑云。寻西方之有呗。犹东国之有赞。赞者从文以结章。呗者短偈以流颂。比其事义。名异实同。婆沙亿耳以三契声颂所解法。佛赞善哉。珠林齐僧辩能作梵契等。音义云。契之一字。犹言一节一科也。弘明集颂经三契。道安法师。集契梵音。佛道论衡云。陈思王幼含圭章。十岁能文。每读经文流连嗟。玩。以为至道之宗极也。遂制转读七声升降曲折之响。世之讽诵。咸宪章焉。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飏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而侍御莫闻。植深感神理。弥悟法应乃摹其声节为梵呗撰文。

婆阇尼娑婆啉。此云声音。法界次第云。音者诠理之声谓之音。佛所出声。凡有诠辩。言辞清雅。闻者无厌。听之无足。能为一切。作与乐拔苦因缘。莫若闻声之益。即是以慈修口。故有八音。一极好音。二柔软音。三和适音。四尊慧音。五不女音。六不误音。七深远音。八不竭音。楞严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大论云。菩萨音声有恒河沙等之数。佛音声所到无有限数。如密迹经中所说。目连试佛音声。极至西方。犹闻佛音若如对面。问若尔者佛常在国土聚落。说法教化而阎浮提内人不至佛边则不得闻。何以知之。多有从远方来欲听说法者故。答佛音声有二种。一为口密音声。二为不密音声。密音声先已说。不密音声至佛边乃闻。是亦有二种弟子。一为出世圣人。二为世间凡夫。出世圣人如目犍连等。能闻微密音声。凡夫人随其所近乃闻。大论云。是佛菩萨音声有三种。一者先世。种善音声因缘。故咽喉中得微妙四大。能出种种妙好。远近音声。所谓一里二里三里十里百千里。乃至三千大千世界。音声遍满。二者神通力故。咽喉四大出声。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及十方恒河沙世界。三者佛音声常能偏满十方虚空。问若佛音声常能遍满。今众生何以不得常闻。答众生无量劫以来。所作恶业覆。是故不闻。譬如雷电霹雳。聋者不闻。雷声无减。佛亦如是。常为众生说法。如龙震大雷声。众生罪故。自不得闻。声有八转。一体。二业。三具。四为。五从。六属。七于。八呼。七转常用。呼声用稀。故但云七也。西域国法。欲寻读内外典籍。要解声论八转声。方知文义分齐。一补沙。此是直指陈声。如人斫树指说其人即今体声。二补卢衫。是所作业声。如所作斫树。故云业也。三补卢崽拏。是能作具声。如由斧斫故云具也。四补卢沙耶。是所为声。如为人斫。故云为也。五补卢沙䫂。(都我)是从声。如因人造舍等故云从也。从即所因故。六补卢杀娑。是所属声。如奴属主故云属也。七补卢铩(音戒)是所于声。如客依主。故云于也。于即依义。八稧补卢沙。是呼召之声。故云呼也。又诸咒中若二字合为一声名为二合。如云娑他及怛多等。或以三字连声合为一字。急呼之。名为三合。如㪍鲁奄及拘卢奢等。汉书曰。声者宫啇角徵羽也。钩隐图云。声属阳。律属阴。杨子云。声生于日。律生于辰也。

钵底婆。此云辩才辩说也。展转无滞故辩别也。分明诀了故。辅行明。辩有四种。谓义法词乐说也。义谓显了诸法之义。法谓称说法之名字。词谓能说名之语言。虽有此三必须乐说。说前三也。大品云。从诸佛所。听受法教至萨婆若。初不断绝。未曾离三昧时。当得捷疾辩。利辩。不尽辩。不可断辩。随应辩。义辩。一切世间最上辩。智论释曰。于一切法无碍故得捷疾辩。有人虽能捷疾。钝根故不能深入。以能深入故是利辩。说诸法实相无边无尽。故名乐说无尽。般若中无诸戏论。故无能问难断绝者。名不可断辩。断法爱故。随众生所应。而为说法名随应辩。说趣涅槃利益之事故名义辩。说一切世间第一之事。所谓大乘。是名世间最上辩。梁僧传云。唱导所贵事有四焉。一声也。非声则无以警众。二辩也。非辩则无以适时。三才也。非才则言无可采。四博也非博则语无依据。事钞曰。古云博学为济贫。会正记云。故往之言也。僧传云。学不厌博博则通矣。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郑曰弗畔不违道也)苟生而贫于学者懦夫也。死而富于道者君子也。是知博学济识见之贫。思益云。于堕邪道众生。生大悲心。令入正道。不求恩报故名导师。

槃那寐。名出声论。或名槃谈。讹云和南。皆翻我礼。或云那谟悉羯罗。此云礼拜。今谓。礼之与拜。名有通局长短。经曰。礼者履也。进退有度。尊卑有分。谓之礼。礼记云。礼也者犹体也。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故孔子云。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则凡所施为。皆须合礼。此显礼名通也。白虎通云。人之相拜者何。所以表情见意屈节卑礼尊事者也。拜之言服也。故周礼明九拜。此显拜名局也。若依释氏如南山云。四仪若无法润。乃名枯槁众生。故天台明四种三昧之法。是知四仪法则名礼。身业恭敬名拜。此亦礼通拜局。今此翻译。礼即是拜。故大论云。礼有三种。一者口礼。二者屈膝头不至地。三者头至地。是为上礼。一口礼者。如合掌问讯也。观音义疏云。此方以拱手为恭。外国以合掌为敬。手本二边。今合为一表不散诞专至一心。僧祇律云。礼拜不得如哑羊。当相问讯。尔雅云。讯言也。地持论云。当安慰舒颜先语平视和色正念在前问讯。善见论云。比丘到佛所。问讯云。少病少恼。安乐行不。二屈膝者。即互跪也。音义指归云。不合云胡跪。盖梵世遗种居五竺间。葱岭之北。诸戎羌胡。今经律多翻互跪。以三处翘耸故名互跪。即右膝着地也。涅槃疏明三义。一右膝有力跪能安久。二右膝有力起止便易。三右膝躁动。着地令安。若两膝着地则名长跪。毗奈耶云。尼女体弱。互跪要倒。佛听长跪。三头至地者即五体投地。故大论云。人之一身。头最为上。足最为下。以头礼足。恭敬之至。辅行云。准地持阿含。皆以双膝双肘及顶至地。名五体投地。亦名五轮。五处圆故。又勒那三藏。明七种礼。一我慢礼。谓依位次。无恭敬心。二唱和礼高声喧杂。词句混乱。三恭敬礼。五轮着地捧足殷勤。四无相礼。深入法性。离能所相(空观)五起用礼。虽无能所。普运身心。如影普遍礼不可礼(假观)六内观礼。但礼身内法身真佛。不向外求(中观)七实相礼。若内若外。同一实相(三谛一境)西域记云。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凡斯九等。极唯一拜跪而赞德。谓之尽敬。舍利弗问经。佛言。作供养应须偏袒以便作事。福田时应覆两肩现田纹相。不拜王论。有五戒信士。见神不礼。王曰。何为不礼。曰恐损神故。王曰但礼。信士乃礼。其神形仪粉碎。又迦昵色迦王。受佛五戒。曾神祠中礼。神像自倒。后守神者。作佛形像。在神冠中。王礼不倒。怪而问之。曰冠中有佛像。王大喜。知佛最胜而恕之。又感通录云。唐蜀川释宝琼出家斋素读诵大品。本邑连比什邡。并是米族。初不奉佛。沙门不入其乡。故老女妇不识者众。琼思拔济。待其会众。便往赴之。不礼而坐。道党咸曰。不礼天尊非沙门也。琼曰。邪正道殊。所奉各异。天尚礼我。我何得礼老君乎。众议纷纭。琼曰。吾若下礼。必贻辱也。即礼一拜。道像连座。动摇不安。又礼一拜。反倒狼籍在地。遂合众礼琼。一时回信。梵网经云。出家人法。不向国王礼拜。不向父母礼拜。六亲不敬。鬼神不礼。西域记云。昔有德光论师。天军接见慈氏。谓非出家之形长揖不礼问何缘不轻比丘。普礼四众。荆溪释曰。菩萨化缘。法无一准。唯利是务。故设斯仪。见众生理与果理等。故礼生礼佛。其源不殊。欲令众生生慕果愿。果愿者何。我等但理。彼尚故礼。况证果理而不尊高。又云。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岂非击我令修圆因。此约现在顺从者也。问。内怀不轻之解。外敬不轻之境。安弃飞禽之真性。而忽走兽之本源乎。答人识义方。可以击发。异类无知。徒劳劝信。不礼之旨其在兹欤。不轻礼俗。谨闻命矣。何故方丈。僧拜维摩。故彼经曰。维摩居士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识宿命。发菩提心。于是诸比丘稽首。礼维摩诘足。天台问曰。出家何以礼俗。答入道恩深。碎身莫报。此诸比丘。方行大道。岂存小仪。又涅槃云。有知法者。若老若少。故应供养恭敬礼拜。入大乘论云。被法服菩萨方便随顺。得礼白衣。敬之如佛。是则法非一概。可否在人。有益须礼。当亡身以奉法。有损宜止。应逆命以利君何哉。赫连㪍㪍。据有夏州。凶暴无厌以杀为乐。绘像服身。抑僧令拜。遂为上天雷震而死。斯乃暴虐之主。诚非圣明之君。不遵付嘱之言。故违委寄之道。宁知千圣立法。万古同风。安以朝觐之礼。而责山林之士。恐后进以未知。遂濡毫而录示。

南无。或那谟。或南摩。此翻归命。要律仪翻恭敬。善见论翻归命觉。或翻信从。法华疏云。南无大有义。或言度我。可施众生。若佛答诸佛度我义不便。五戒经称惊怖。惊怖正可施佛也。生死险难实可惊怖。大品云。佛言。若有一人称南无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智论问曰。云何但空称名字。便得毕苦。其福不尽。答是人曾闻佛功德能度人老病死苦。若多若少。供养及称名字得无量福(此说称佛功德)华严云。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所以于往昔无数劫受苦流转生死中。不闻佛名故。大品云。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十方过如恒沙等。世界中众生。闻我名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智论问曰。有人生佛世在佛法中。或堕地狱。如提婆达多。俱迦梨。诃多释子等。三不善法覆心故。堕地狱。此中云何言如恒河沙等世界但闻佛名便得道耶。答有众生。福德淳熟结使心薄应当得道。若闻佛名即持得道。又复以佛威力故闻即得度。譬如熟痈若无治者。得小因缘。而便自溃。亦如果熟若无人取微风因缘便自堕落。如新净白㲲易为受色(此说闻佛名福)。

弥罗。此云慈。净觉云。慈名爱念。观音玄义云。以观性德善爱乐欢喜起大慈心。欲与其乐。大经明慈有三种。一缘众生。观一切众生。如父母亲想。二缘于法。见一切法皆从缘生。三者无缘。不住法相及众生相。智论明三种慈。一生缘慈者十方五道众生中。以一慈心视之。如父如母。如兄弟姊妹子侄知识。常求好事欲令得利益安乐。如是心遍满十方众生中。如是慈名众生缘。多在凡夫人行处。或有学人未漏尽者。二行法缘者。诸漏尽阿罗汉辟支佛。是诸圣人破吾我相。灭一异相。故但观从因缘相续。生诸欲心。慈念众生时从和合因缘相续生。但空五众。即是。众生念是五众。以慈念众生。不知是法空。而常一心欲得乐。圣人愍之。令随意得乐为世俗法故。故名为法缘。三无缘者。是慈但诸佛有。何以故。诸佛心不住有为无为性中。不依止过去世未来现在世。知诸缘不实颠倒虚诳。故心无所缘。佛以众生不知诸法实相。往来五道。心着诸法。分别取舍。以是诸法实相智慧。令众生得之。是名无缘。

迦楼那。此云悲。净觉记云。悲曰愍伤。观音玄义云。以观性德恶毒恻怆怜愍。起大悲心。欲拔其苦。悲亦三种。名同三慈。观音玄义云。若就言说为便。初慈后悲。亦是就菩萨本怀。欲大慈与乐。既不得乐。次大悲拔苦。故初慈后悲。若从用次第者。初以大悲拔苦。方以大慈与乐。又就行者先脱苦后蒙乐。故先悲后慈。

阿檀。或阿捺摩。此云无我。说文云。我施身自谓也。华严云。凡夫无智执著于我。智论明二种。一者邪我。二者慢我。言邪我者。如辅行云。未得禅来。纵起宿习所有烦恼。及因现阴。起于我见。仍属钝使。初果所断。此推理见。及发得见。皆名邪我。二慢我者。如止观云。如诸蠕动实不推理。而举?张鬐怒目自大。底下凡劣。何尝执见。行住坐卧。恒起我心。此是慢我。大宝积经佛言。迦叶。譬如咽塞病即能断命。如是迦叶。一切见中。唯有我见。即时能断于智慧命。地持经云。世间受生皆由着我。若离着我则无世间受生身处。无著论云。取自体相续为我想。我所取为众生想。谓我乃至寿住为命想。展转趣于余趣为人想。大论云。我者于阴界入计我我所若即若离。人者谓于阴界入中。谓我是行人。众生者。于阴界入和合之中。计有我生。寿者于阴界入中。计一期报。若长若短。辅行云。我以计内。人以计外。众生以续前为义。寿者以趣后为能。凡夫既执我倒。佛为二乘说无我法。故智论号名字我。如大乘入楞伽云。自心所现。身器世间皆是藏心之所显现。刹那相续变坏不停。如河流。如种子。如灯焰。如迅风。如浮云。躁动不安。如猿猴。乐不净处。如飞蝇。不知厌足。如猛火。无始虚伪。习气为因诸有趣中。流转不息。如汲井轮。种种色身威仪进止。譬如死尸咒力故行。亦如木人因机运动。若能于此。善知其相。是名人无我智。大论云。但于五众取相故。计有人相。而生我心。以我心故生我所。我所心生。故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而生瞋恚。此结使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是名为痴。三毒为一切烦恼之根本。悉由吾我故作福德为我后当得。亦修助道法。我当得解脱。初取相故名为想众。因吾我起结使及诸善行。是名行众。是二众则是法念处。于想行众法中。求我不可得。何以故。是诸法皆从因缘生。悉是作法而不牢固。无实我法。行如芭蕉叶叶求之中无有坚。想如远见野马无水有水想。但诳惑于眼。我本空寂。二乘既执四枯故。佛于无我中而示真我。故涅槃经明八自在。一能示一身多身数如微尘。二以尘身满大千界。三以大身轻举远到。四现无量类常居一国。五者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如无法想。七说一偈经无量劫。八身如虚空存没随宜不穷。

阿兰那。肇翻无诤。又云寂静。坐禅三昧经云。无诤者将护众生。不令起诤也。什注净名。无诤有二。一以三昧力。将护众生。令不起诤心。二随顺法性。无违无诤。

驮那演那。此云静虑。婆沙论此定定慧平等。余定缺少。不名静虑。静即定也。虑即慧也。

末陀摩。本经注云。末者莫义。陀摩者中义。莫着中道也。

毗怛迦。此云寻。

毗遮罗。此云伺。藏疏云。寻谓寻求。伺谓伺察。心之粗性名之为寻。心之细性名之为伺。论云。入三摩地有三种。一有寻伺。谓初禅及未至定也。二无寻唯伺。谓中间禅也。大梵六天。即中间定力所感。三无寻无伺。谓二禅近分。乃至非非想天。寻伺亦名觉观。智论问。有觉有观。为一法。为是二法耶。答二法。粗心初念。是名为觉。细心分别是名为观。譬如撞钟。初声大时名为觉。后声细微名为观。问曰。如何毗昙说欲界乃至初禅一心中觉观相应。今云何言粗心初念名为觉。细心分别名为观。答曰。二法虽在一心。二相不俱。觉时观不明了。观时觉不明了。譬如日出众星不现。一切心心数法随时受名。亦复如是。

三跋罗。此翻护。即是。无表思。第六识相应善思也。又名无表色。有止恶防非功能故云护。故金刚钞。明戒体克出体性即无表思一法也。

三跋致。晋言发趣。或云至奏。奏为也进也。

达嚫。尊婆须密论。作檀嚫。此云财施。解言。报施之法。名曰达嚫。导引福地亦名达嚫。字或从手。西域记正云达嚫拏者右也。或云驮器尼。以用右手受人所施为其生福故。肇云。夫以方会人。不可以一息期。以财济物。不可以一时周。是以会通无隅者。弥纶而不漏。法泽冥被者。不易而普覆。

周罗。立世毗昙云。阎浮人衣服庄严不同。或有顶留一髻余髻皆除名周罗髻。应法师云。此译为小。谓小髻也。弘明集云。削发毁容。事存高素。辞亲革爱。意趣圣方。祛嗜欲于始心。忘形骸于终果。何眷恋于三界。岂留连于六道哉。萨婆多云。剃发剪爪是佛所制。律云。半月一剃。此是恒式。涅槃云。恶比丘相。头须爪发悉皆长利。是破戒之相。式观应世。广说万行之网目。缅想契理。唯唱四句之网要。故十二年略教戒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妙玄释曰。诸恶即七支过罪。轻重非违。如是等恶。戒所防止(戒分性遮。亦名主客。又号新旧)诸善乃善三业。若散若静。前后方便。支林功德。悉是清升。故称为善。自净其意者。破诸邪倒。了知世间出世因果正助法门能除心垢。净诸瑕秽。岂过于慧佛法旷海。此三摄尽。但由观机乐欲为善不同。应物随宜。示行有异。或辨根性。则分信法之殊。或陈行相。则列别圆之异。且根性信法者。萨婆多云。因闻入者是为信行。因思入者。是为法行。昙无德云。位在方便自见法少。凭闻力多。后时要须闻法得悟。名为信行。凭闻力少。自见法多。后时要须思惟得悟。名为法行。天台远讨根源。久劫听学。久劫坐禅。得为信法种子。其次行相别圆。若妙玄引涅槃明五行。一圣行。谓戒定慧。为自行因。二梵行。谓慈悲喜舍为因中化他。此二是地前修因行也。垂裕记问。诸文或云圣梵是因。今何以梵行在果。答圣梵二行并通因果。对于天行。以二为因。今云在果。何所疑也。三天行。谓初地已上。证第一义天。天然之理。由理成行。故名天行。垂裕记问。天既是证。何名为行。答从天起行。故名天行。故天行位在于地住。四婴儿行。谓示同三乘七方便所修之行也。五病行。谓示同九道之身。现为三障之相。此二皆是从果起应之行。净名疏云。婴儿行从大慈善根而起。病行从大悲善根而起。四教义云。同生善边名婴儿行。同烦恼边。名为病行。然此五行。若会三谛。圣行是真谛。梵行。婴儿。病行。是俗谛。天行是中谛。又依法华。释圆五行。经云。如来庄严。而自庄严。即圆圣行。如来室。即圆梵行。如来座。即圆天行。如来衣有二种。柔和即圆婴儿行。忍辱即圆病行。大经云。复有一行。是如来行。所谓大乘大般涅槃。此示行法之纲要也。

翻译名义集四
大正藏 第 54 册 No. 2131 翻译名义集

翻译名义集五

姑苏景德寺法润大师法云编三德秘藏篇第四十九法宝众名篇第五十四十二字篇第五十一名句文法篇第五十二增数譬喻篇第五十三半满书籍篇第五十四

三德秘藏篇第四十九

光明玄云。法身般若解脱是为三。常乐我净是为德。无二生死为常。不受二边为乐。具八自在为我。三业清净为净。章安疏云。法身之身。非色非无色。非色故。不可以形相见。非无色故。不可以心想知。虽非色而色充满十方。虽非非色。亦可寻求。即法身德。般若德者。非知非字。亦非不知。非不字(云云)解脱德者。非缚非脱。非缚而缚。非脱而脱(云云)。哀叹品曰。云何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成伊。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章安释云。若约昔教。隐故名秘。覆故名藏。谓无常等覆于常等。令常等隐。名秘密藏。今经开敝。如月处空。清净显露。不如昔教。但以正法微妙不可思议绝名离相。众生不解。名为秘密。法界包含摄一切法。用不可尽。名之为藏。今释秘密藏文为三。一譬三点。二譬三目。三合以三德。此之三文。一往而言。是从事入理。三点是文字。此约言教(见字体篇)三目是天眼。此约修行(见譬喻篇)三德是佛师。此即约理。又是佛印。印于教行。凡有言说。与此相应。即秘密教。修习相应。是秘密行证得相应是秘密理。从我今安住下。是第四结秘密藏。安住三法是结三德。入大涅槃。结秘密藏。占察经云。复次彼心名如来藏。所谓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漏清净之业。以诸佛法身从无始本际来。无障无碍自在不灭。胜鬘经明二如来藏。一空如来藏。谓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二不空如来藏。谓具过河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南岳止观云。一空如来藏以此心体平等。妙绝染净之相。非直心体自性平等。所起染净等法。亦复自性非有。二不空如来藏所谓具有染净二法以明不空。净法中复有二种。一具足无漏性功德法。二具足出障净法。染法亦二种。一具足染性。二具足染事。净觉说题云。应知二种约在缠出缠二义分之。故彼经云。若于无量烦恼藏所缠如来藏。不疑惑者。于出无量烦恼藏法身。亦无疑惑也。居式圆觉疏云。空如来藏。即无住本。不空如来藏。即所立法。此二释违南岳止观。又起信云。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贤首释云。此以如实之中空无妄染。非谓如实自空。此则如实之空。以妄空故。遂能显示真理。故云显实。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贤首释云。此有二义。一异妄无体故。二异恒沙有流烦恼故。故佛性论偈云。由客尘空故。与法界相离。无上法不空与法界相随。圭山略疏。三义释藏。一隐覆名藏。二含摄名藏。三出生名藏。又略钞明五种。一如来藏。在缠含果法故。二自性清净藏。在缠不染故。此二就凡位说。三法身藏。果位为功德所依故。四出世间上上藏。出缠超过二乘菩萨故。此二就圣位说。五法界藏。谓通因果。外持一切染净有为。故名法界。内含一切恒沙性德。故名为藏。僧遁注金刚三昧云。如来藏者。住自性真如也。诸佛智地名如来藏。能摄一切有情。在如来智内。故名为藏。有情惑染烦恼无明所覆名有情境。若无明惑染境空。诸识不起。境如故。名如来智。智如故即如来藏。长水释楞严云。如来藏四义喻海。一永绝百非。如海甚深。二包含万有。如海广大。三无德不备。如海珍宝。四无法不现。如海现影。又尼犍经云。王名严炽。有大萨遮。来入其国。王出远迎。乃为王说。大王当知。依烦恼身。观如来身。何以故。此身即是如来藏故。一切烦恼。诸垢藏中。佛性满足。如石中金。木中火。地中水。乳中酪。麻中油。子中禾。藏中金。模中像。孕中胎。云中日。是故我言。烦恼之中。有如来藏。涅槃论云。身外有佛。亦不密。身内有佛。亦不密。非有非无。亦不密。众生是佛故微密。涅槃云。如人七宝。不出外用名之为藏。其人所以藏积此宝为未来故。所谓谷贵。贼来侵国。值遇恶王。为用赎命(准四念处。乃是赎于藏通之命则圆自有常住之命。故非所论)财难得时。乃当出用。诸佛秘藏亦复如是。为未来世。诸恶比丘。畜不净物。为四众说。如来毕竟。入于涅槃。读诵外典。不教佛经。如是等恶。出现世时。为灭诸恶为说是经。是经若灭。佛法则灭(神智云。文有单复。所言复者。谓乘及戒。若言不许畜八不净。此是戒门事门。若说如来毕竟涅槃。及遮外典。此是乘门理门。由无乘戒。失常住命。若单说者。唯约戒门。扶律赎命)。欲令学者通达异名识自秘藏。故详叙焉。

摩诃般涅槃那。此云大灭度。大即法身。灭即解脱。度即般若。大经云。涅言不生。槃言不灭。不生不灭名大涅槃。楞伽云。我所说者。妄想识灭。名为涅槃。肇师涅槃论曰。秦言无为。亦名灭度。无为者。取其虚无寂寞。妙绝于有为。灭度者。言其大患永灭超度四流。斯盖镜像之所归。绝称谓之幽宅也。法华。金刚皆云灭度。奘三藏翻为圆寂。贤首云。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称寂。圭山正名寂灭。准肇公云。泥洹尽谛者。岂直结尽而已。则生死永寂灭。故谓之尽矣。或翻安乐。凡圣大小。皆有涅槃。或名彼岸。肇师云。彼岸涅槃岸也。彼涅槃岸。岂崖岸之有。以我异于彼故。借我谓之耳。智论云。槃名为趣。涅名为出。永出诸趣。故名涅槃。或名泥曰。如严佛调云。佛既泥曰。微言永绝。新云梵本正名波利昵缚喃。此云灭度。二教论云。涅槃者。常恒清凉。无复生死。心不可以智知。形不可以像测。莫知其所以名。强谓之寂。其为至也。亦以极哉。纵其双林息照而灵智常存。体示阇维。而法身恒在。然涅槃法。若辨其义。应分有余无余之殊。当拣少分究竟之异。言有余无余者。光明玄云。若三界烦恼尽。证有余涅槃。焚身灰智入无余涅槃。言少分者胜鬘经云。知有余苦。断有余集。证有余灭。修有余道。是名得少分涅槃。得少分涅槃者。名向涅槃界。究竟涅槃者。大法鼓经云。乃至得一切种功德。一切种智大乘涅槃。然后究竟。法华云。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初发大心。当期究竟。故辅行云。菩萨初心常观涅槃。自行初修也。亦令众生常观涅槃。化他初修也。安置诸子秘密藏中。化他后入也。我亦不久。自住其中。自行后入也。故知自他初心。无不皆修。自他后心。无不皆入。若欲修入。当依四法。故涅槃云。有四法。为涅槃近因。一近善知识。二听闻正法。三思惟其义。四如说修行。若言勤修苦行。是涅槃近因缘者。无有是处。一近善知识者。止观释曰。大品云。佛菩萨罗汉是善知识。六波罗密。三十七品。是善知识。法性实际是善知识。佛菩萨等。威光覆育。即外护也。六度道品入道之门即同行也。法性实际诸佛所师即教授也。二听闻正法等三句即三慧也。华严云。我或为众生。说闻慧法。或为众生。说思慧法。或为众生。说修慧法。故楞严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真谛云。散心名覆器。无闻慧故。忘心名漏器。虽得而失。无思慧故。倒心名秽器。非而谓是。无修慧故。净名疏云。闻若不听。无受润因。听而不思无深旨趣。思而不修。终无证理。三慧若备。入道不疑。荆溪释云。念前闻思所依之境。当如闻思而修行之。应知三慧有横有竖。横则名字已上。位位有之。竖则名字为闻。观行为思。相似为修。三慧具足能得相似分真之定。名入秘藏。

法宝众名篇第五十

光明玄云。至理可尊。名曰法宝。论曰。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为诸众生类。随缘立异字。如金体一似器用殊。镮钏顺人之好别。瓶盆随时之应殊。虽千化以暂分。而一性以不变。故曰泥洹真法宝。众生从种种门入也。

达摩。此翻为法。唐明?云。契之于心。然后以之为法。在心为法。形言为教。法有自相共相。教乃遮诠表诠。天台明法。广有八种。一教。二理。三智。四断。五行。六位。七因。八果。略言三义。谓教行理。如阐义云以约修行始终三义收尽。谓依教修行。行成契理。若以位分。约教属名字位。人禀教生解故。约行属观行相似。依解修行故。约理在初住。分证本理故。然于约行复须从容。若论造修。犹居名字。的取行成方名观行。凡当辨位须知此旨。若约能诠所诠。但明教理。二教论曰。教者何也。诠理之谓也。理者何也。教之所诠。教若果异。理岂得同。理若必同。教宁得异。筌不期鱼。蹄不为兔。将谓名乎。妙乐云。教有二种。诠理之教无二。表行之教自分。诠理之教者。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表行之教者。祇由忘智亲疏。致使迷成厚薄。青龙疏云。有教行证。名为正法。有教有行无证名像法。像者似也。但有于教。而无行证。名为末法。行事钞云。显理之教。大分为二。一谓化教。此则通于道俗。二谓行教。(亦名制教)虽局于内众。大乘入楞伽云。教由理故成。理由教故显。当依此教理。勿更余分别。

达磨驮都。此云法界。妙乐云。所诠无外。故名法界。贤首云。依生圣法。故云法界。清凉云。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起信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忘念。而有差别。净名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天台释云。若迷无住。则三界六道纷然而有。则立世间一切诸法。若解无住即是无始无明。反本还源。发真成圣。故有四种出世圣法。普门玄云。世者为三。一五阴。二众生。三国土(云云)。世是隔别。即十法界之世。亦是十种五阴。乃至依报。隔别不同也。间是间差。三十种世间差别。不相谬乱。故名为间。各各有因。各各有果。故名为法。各各有界畔分齐。故名为界。今就一法界。各有十法。所谓如是性相等。十界即有百法。十界互相有则有千法。如是等法。皆因缘生法。六道是惑因缘生法。四圣是解因缘法(云云)。是诸因缘法。即是三谛。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清凉。新经疏云。统唯一真法界。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然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一事法界。界是分义。一一差别。有分齐故。二理法界。界是性义。无尽事法。同一性故。三理事无碍法界。具性分义。性分无碍故。四事事无碍法界。一切分齐事法。一一如性融通。重重无尽故。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肇论曰。秦言无上正遍知道。莫之大无上也。其道真正无法不知正遍知也。苑师云。阿此云无。耨多罗翻上。三藐翻正也。三遍也等也。菩提觉也。孤山疏云。极果超因故云无上。正则正观中道。等则双照二边。盖果上三智也。发轸云。无上是理。正等觉是智。正谓正中。即一切种智寂灭相也。等谓平等。即行类相貌如实知也。裴相国云。是诸佛所证最上妙道。是众生所迷根本妙源。故凡夫流浪六道。由不发此菩提心故。今得人身。起庆幸意。当须秉心对佛像前烧香散华。三业供养。立四弘誓发成佛心。故华严云。菩提心者。名为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发此心者。须识其体。体有二种。一曰当体。二曰所依体。其当体者。所谓悲心智心愿心。此三种心。乃是当体。所依体者。自性清净。圆明妙心。为所依体。性自具足号如来藏。惑不能染。智无所净。虚寂澄湛真觉灵明。能生万法。号一大事。但由群生久迷此性。唯认攀缘六尘影像。乍起乍灭。虚妄之念。以为自心。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此之心体。如肇师云。微妙无相不可为有。用之弥勤不可为无。度一切诸佛境界经文殊言。菩提者。无形相无为。云何无形相。不可以六识识故。云何无为。无生住灭故。裴相国云。性含万德。体绝百非。如净月轮圆满无缺。惑云所覆不自觉知。妄惑既除。真心本净。性含万德。故在圣不为得。体绝百非。故居凡不为失。然欲发此心者。当运慈悲而为宗要。故华严海云比丘。告善财言。发菩提心者。所谓发大悲心普救一切众生故。发大慈心。等祐一切世间故。一切群汇本无生死。妄风飘鼓。汩没苦海。今发大愿。黑暗崖下。誓作明灯。生死波中永为船筏。此起悲心。拔众生苦。一切凡夫。本性具足性净功德。今迷宝藏贫穷孤露。今启洪愿誓与群萌无上佛果究竟之乐。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愿举修途之初步。宜运成山之始篑。崇德广业。不倦终之(昔住大觉有王仁林垂访问曰。佛道觉云易成。经云。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若云难成。安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余即答曰。了性则见本是佛。依自圆修乃易。昧性则欲求作佛。依他别修乃难。慕圆宗者。起信乐心才举念时。已作如来真子。如回向际。便成无上菩提)。

菩提。肇师云。道之极者。称曰菩提。秦无言以译之。后代诸师皆译为道。以大论翻为佛道故。今问。如周易曰。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此则儒宗仁义为道。庄子曰。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此则道家以虚无为道。今释氏宗以何为道。答曰。般舟经云。诸佛从心得解脱。心者清净名无垢。五道鲜洁不受色。有解此者大道成。是知吾教以心为道。心乃自性清净心也。其体湛寂。其性灵照。无名无相。绝有绝无。心不能思。口不能议。褒美称为第一义谛。或者问曰。如净名云。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今安以心而为道耶。答究乎菩提非身心者。如肇师云。无为之道。岂可以身心而得乎。故度一切佛境界经云。菩提者。不可以身觉。不可以心觉。何以故。身是无知如草木故。心者虚诳不真实故。是故菩提非身心也。然净名中却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者。天台释云。今观众生心行。入本性清净智。穷众生心源者。即显诸佛解脱之果。如勤求水不得离冰。寒虽结水成冰。暖则释冰为水。故华严云。若能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凡夫由昧心源。故随妄念。能于妄念深照性空。名解大道。故华严云。体解大道发无上心。此心智发能为佛母。号曰智度。是故智度亦名大道。故大论云。智度大道佛善来。如用此智修习万行。其所修法。亦名大道。故法华云。为灭谛故。修行于道。由道是心。其性虚通遍一切法无非是道。如金色女问文殊云。何谓为道。答曰。汝则为道。又喜根云。淫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此三事中。无量诸佛道。今问淫事秽污。佛道清净。安指秽事名为净道。答观淫怒痴相同水月。了染净体。性如虚空。遇顺无著。逢违不瞋。于恶境界。得解脱门。乃行非道通达佛道。是名无碍人。一道出生死。若起凡见。成地狱业。如热金圆取必烧手。如是无为。名道人也。

阿婆磨。大论翻云无等等。佛名无等。般若波罗蜜。利益众生。全与佛相似。故名无等等。

目帝罗。此云解脱。荆溪净名记云。若正用功。上可作古买切。下作耻活切。功成之日。上应作户贾切。下应作徒活切。智论云。解脱知见者。用是解脱知见。知是二种解脱相。有为无为解脱。知诸解脱相。所谓时解脱。不时解脱。慧解脱。俱解脱。坏解脱。不坏解脱。不可思议解脱。无碍解脱等。分别诸解脱相牢固。是名解脱知见无减(云云)。问曰。解脱知见者但言知何以复言见。答言知言见。事得牢固。譬如绳二合为一则牢坚。复次若但说知。则不摄一切慧。如阿毗昙所说。慧有三种。有知非见。有见非知。有亦知亦见。有知非见者。尽智无生智。五识相应智。有见非知者。八忍世间正见五邪见。有亦知亦见者。余残诸慧。若说知则不摄见。若说见则不摄知。是故说知见则具足。

阿惟颜。应法师引十地经谓一生补处。

阿鞞跋致。亦名阿惟越致。此云不退转。不退有三义。入空位不退。入假行不退。入中念不退。妙乐云。般若是位。离二死故。解脱是行。诸行具故。法身是念。证实境故。智论云。无生忍法。即是阿鞞跋致地。

腻地。此云依。法华疏云。利物以慈悲入室为首。涉有忍辱为基。济他以忘我为本。能行三法。大教宣通。即世间依止。名为法师。垂裕记云。皆言依者。以内有道法。可为人天依止。依者凭也。于佛灭后。凭此四人。取解故也。涅槃四依品云。有四种人。能护正法。为世所依。初依示为小乘内凡像。故经云。具烦恼性。能知如来秘密之藏。二依示为须陀洹像。三依示为斯陀含阿那含像。四依示为阿罗汉像。智者云。涅槃四依。义通别圆。若作别义者。如古师云。地前名初依。登地至三地。名须陀洹。五地名斯陀含。是第二依。七地名阿那含。是第三依。八地至十地名阿罗汉。是第四依。若作圆义者。准望别教。以住前为初依。十住为三依。又始终判者。五品六根为初依。十住为二依。行向为三依。十地等觉为四依。四果配位。例别可见。此人四依。二行四依。律明粪扫衣。长乞食。树下坐。腐烂药。此四种行上根利器所依止故。三法四依。涅槃云。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摩诃衍。大论云。摩诃此含三义。谓大多胜。衍是乘也。胜鬘云。摩诃衍者。出生一切声闻缘觉世出世间善法。世尊阿耨大池出四大河。起信云。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一者法。二者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云云)。

陀罗尼。大论秦言能持。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好器。盛水水不漏散。恶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恶罪时。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肇翻总持。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又翻遮持。辅行云。体遮三惑。性持三智。熏闻云。遮二边之恶。持中道之善。此从慧性立名。阐义云。然则陀罗尼既是梵语。咒字即当华言。经题华梵双标。故云陀罗尼咒。若尔何故云陀罗尼翻遮持耶。答古人见秘密不翻。例如此土禁咒等法。便以咒名往翻。然亦不失遮持之义。何者咒既训愿。如菩萨四愿。二愿拔苦即遮恶义。二愿与乐即持善义。大论明三陀罗尼。一闻持陀罗尼。得此陀罗尼者。一切语言诸法耳所闻者。皆不忘失。即是名持。二分别知陀罗尼。得是陀罗尼。诸众生诸法。大小好丑。分别悉知。故分别陀罗尼。即是义持。三入音声陀罗尼。得此陀罗尼者。闻一切语言音声。不喜不瞋。一切众生。如恒沙等。劫寿恶言骂詈。心不憎恨。一切众生。如恒沙等。以赞叹供养。其心不动。不喜不着。是为入音声陀罗尼。即是行持也。法华明三陀罗尼。一旋陀罗尼。二百千万亿旋陀罗尼。三法音方便陀罗尼。净名疏释云。旋者转也。转假入空。得证真谛。百千万亿者。即是从空入假。旋转分别。破尘沙惑。显出恒沙佛法。法音方便者即是二观方便得入中道。

萨怛多般怛罗。资中曰。相传云是白伞盖。喻如来藏性本无染遍覆有情也。

苏卢都诃。此云梵音决定。毗婆尸佛。说此一咒。治一万八千种病。

胡苏多。此云除一切。郁蒸热恼。式弃佛所说咒。

蜜奢兜。此云金鼓。随叶佛所说咒。四拘留秦佛说金刚憧咒。五拘那含牟尼佛说名声振十方咒。六迦叶佛说拯济群生咒。七释迦世尊说金光照辉咒。

阿牟伽皤赊。此云不空罥索。

咀你也他。或呾侄他。此翻所谓。

娑婆诃。或莎诃。此翻善说。又云散去。

萨婆若多。般舟名萨云若。大论云秦言一切智相。因名般若。果名萨婆若。大品云。萨婆若是声闻辟支佛智。道种智是菩萨摩诃萨智。一切种智是诸佛智。经曰。欲以一切智断烦恼习。当习行般若波罗蜜。论问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断烦恼习。今云何言。以一切智具足得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习。答实一切智一时得。此中为令人信般若波罗蜜故。次第差别品说。

尔焰。或名尔炎。此云所知。又云应知。又云境界。问如大论云是时过意地。住在智业中。华严安云普济诸含识。令过尔焰海。答由此能知之智。照开所知之境。是则名为过尔焰海。故楞伽经第一曰。智尔焰得向。此乃全由其境。以成其智名智业中。

多伽梢。或多伽罗。此翻根智。维摩云。智度菩萨母。净名疏云。智度即是实智。实智有能显出法身之力故。如母能生。实智亦名如理智。正观真谛如理而知则无颠倒。摄论云。顺理清净名如理智。十八空论云。如理智即无分别智。亦名正智。又名真智。又名根本智。

沤和俱舍罗。此云方便。维摩云。方便以为父。肇师云。方便即智之别用耳。智以通幽穷微。决定法相。无知而无不知。谓之智也。虽达法相而能不证。处有不失无。在无不舍有。冥空存德彼我两济。故曰方便。净名疏云。方便是权智。权智外用。能有成辨。如父能营求长成。所言权智亦名如量智。遍观俗谛。如事数量则摄一切。十八空论云。如量智即无分别后智。亦名遍智。又名俗智。又名后得智。佛性论云。又此二智有二种相。一者无著。二者无碍。言无著者。见众生界自性清净。是如理智相也。言无碍者。能通达观无量无边诸世界故。是如量智相也。又如理智为因。如量智为果。言为因者。能作生死及涅槃因。言为果者。由此理故知于如来真俗等法。又如理智是清净因。如量智者。是圆满因。清净因者。由如理智。三惑灭尽。圆满因者。由如量智。三德圆满。又如理智。即一心之体为因。如量智即一心之用为果。二教论云。释氏之教。理富权实。有余不了称之为权。无余了义。号之为实。由此权实二智。而设权实二教也。北山云。真道焉可以修身。权道焉可以御化。真道不可以暂废。故混而不滓。权道不可以久立。故舍而合道也。

◎四十二字篇第五十一

此录字母法门。通言门者。以能通为义。妙玄明四种门。一文字为门。如大品四十二字。二观行为门。释论明修三三昧等。三智慧为门。法华云。其智慧门。四理为门。大品云。无生法。无来无去。言四十二字者。补注颂曰。

阿啰波遮那逻陀  婆荼沙和多夜吒
迦娑磨伽他阇簸  驮奢呿叉哆若柁
婆车摩火嗟伽他  拏颇歌醝遮吒荼

大品云。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字等。语等。诸字入门。智论云。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因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若闻字因字乃至能了其义。是字初阿。后荼。中有四十。南岳释字等者。谓法慧说十住。十方说十住者。皆名法慧。乃至金刚藏亦复如是。言语等者。十方诸佛。说十住。与法慧说等。乃至十地亦复如是。又一切字。皆是无字。能作一切字。是名字等。发言无二。是名语等。一切诸法。皆互相在。是名诸字入门等也。前是事释。次是理解。华严善知众艺童子告善财言。我恒唱持此之字母。入般若波罗蜜门。清凉疏曰。字母为众艺之胜。书说之本。故此偏明之。文殊五字经云。受持此陀罗尼。即入一切平等。速得成就摩诃般若。才诵一遍。如持一切八万四千修多罗藏。

阿(上声)提(秦言初)阿耨波陀。秦言不生。大品云。阿字门。一切法初不生。智论云。得是字阿罗尼。菩萨若一切语中。闻阿字。即时随义。所谓一切法。从初来不生。二教论曰。万化本于无生而生。生者无生。三才肇于无始而始。始者无始。然则无生无始。物之性也。有化有生。人之聚也。中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止观云。若心具者。心起不用缘。若缘具者。缘具不关心。若共具者。未共各无。共时安有。若离具者。既离心离缘。那忽心具。今问佛教因缘为宗。论遣共生。应属所破耶。答单真不立。独妄难成。因缘和合。从颠倒说。今观实相。岂可顺迷。故曰应照理体本无四性。又复自行。虽离四执。化他无妨四说。经说自性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经说他生云。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或云。五欲令人堕恶道。或说共生云。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或说离云。十二因缘。非佛所作。其性自尔。华严云。唱阿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以菩萨威力。入无差别境界。疏云。阿者入无生义。无生之理。统该万法。菩萨得此无生。达诸法空。断一切障。

罗阇。大论。秦言垢。大品云。罗字门。一切法离垢故。华严云。唱多字门。入无边差别门。疏云。彼经第二。当啰字。是清净无染。离尘垢义。今云多者。应是译人之误。

波罗末陀。秦言第一义。大品云。波字门。一切法第一义故。楞伽云。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非言说是第一义。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觉境界。是故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言说者。生灭动摇。展转因缘起。若展转因缘起者。彼不显示第一义。又云。如为愚夫。以指指物。愚夫观指。不得实义。如是愚夫。随言说指。摄受计着。至竟不舍。终不能得离言说指。第一实义。大集经云。甚深之理。不可说。第一义谛无声字。华严唱波字门。名普照法界疏云。诸法皆等。即普照法界。

遮梨夜。秦言行。大品云。遮字门。一切法终不可得故。论曰。若闻遮字。即知一切诸行皆非行。今加释曰。行始名因。行终名果。弘明集云。纤芥之恶历劫不亡。毫厘之善积世长存。福成则天堂自至。罪积则地狱斯臻。此乃必然之数。无所容疑。若造善于幽。得报于显。世谓阴德。人咸信矣。造恶于显。得报于幽。斯理灼然。宁不信耶。又云。圣人陈福以劝善。示祸以戒恶。小人谓善无益而不为。谓恶无伤而不悔。夫殃福盖有其根。不可无因而妄致。善恶当收其报。必非无应而徒已。又云。然则法王立法。周统识心。三界牢狱。三科验定。一罪。二福。三道。罪则三毒所结系业。属于鬼王。福则四弘所成。我固属于天主。道则虚通无滞。据行不无明昧。昧则乘分大小。智涉信法。明则特达理性高超空有。又云。福者何耶。所谓感乐受以安形。取欢娱以悦性也。今论福者。悲敬为初。悲则哀苦趣之艰辛。思拔济而出离。敬则识佛法之难遇。弘信仰而澄神。缘境乃涉事情。据理惟心为本虚怀不系。其福必回于自他。倒想未移。作业有乖于事用。今观弘明所立三科。其名虽美。所释三义。其旨犹失。以论十界。淆混不分。今谓十使十恶。此属乎罪。名为黑业。报四恶趣。五戒十善四禅四定。此属于福。名曰白业。报处人天。三乘摩诃衍。此属乎道。感报四圣。此则凡圣界分。因果事定。以此三科。收行尽矣。大论云。或说三行。身行口行意行。身行者出入息。所以者何。息属身故。口行者觉观。所以者何。先觉观然后语言。意行者受想。所以者何。受苦乐。取相心发。是名意行。心数法有二种。一者属见。二者属爱。属爱主名为受属见主名为想。以是故说是二法为意行。华严唱者字门。名普轮断差别。疏云。者字诸法无有。诸行既空遍摧差别。

那秦言不。大品云。那字门。诸法离名性相。不得不失故。论曰。即知一切法。不得不失。不来不去。华严唱那字门。名得无依门。名得无依无上。疏云。那者诸法无有性相言说文字。性相双亡。故无依。能所诠泯。谓无上。

逻求。秦言轻。大品逻字门。诸法度世门故。亦爱枝因灭故。论曰。若闻逻字。即知一切法。离轻重相。华严唱逻字门。名离依止无垢。疏云。逻字悟一切法离世间故。

陀摩。秦言善。大品陀字门。诸法善心生故。亦施相故。论曰。即知一切法善相。华严唱柁(轻呼)字门。名不退转方便。疏云。悟一切法。调伏寂静。真如平等无分别故。方为不退转方便。南山云。策勤三业。修习戒行。有善起护。名之为作。作而无犯。称之曰持。音义指归云。持者执也。执持所受之法。犹若捧珠执玉也。犯者干也。谓干犯所受之法。略无护惜。如珠落玉堕也。善者顺也。起信云。以知法性体。无悭贪故。随顺修行檀波罗蜜。以知法性无染。离五欲过。随顺修行尸波罗蜜。乃至以知法性体明离无明。故随顺修行般若波罗蜜。以善是顺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故太戊之时桑谷生朝一暮大如栱。王惧。伊陟曰。臣闻妖不胜德。帝德有阙。太戊从而桑谷枯死。殷道中兴。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故帝辛之时。有雀生乌。在城之隅。太史占曰。以小生大。国家必昌帝辛骄暴。不修善政。殷国遂亡。经云。勿谓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然或执自然之道。专非报应之说。盖为善而召祸。此亦多矣。为恶以致福。斯不少焉。故佛名经云。行善者触事轗轲。行恶者是事谐偶。致使世间愚人谓之善恶不分。如尧帝德化而值洪水。汤王善政而遭久亢闵损行孝。以家贫。颜回修仁而寿夭。遂谓贵贱自因命致。愚智尽由天赋。妍丑本出自然。贫富非是业感。乃曰谁尖荆棘尽禽兽。谁凿江海与川源。暴风卒起还自止。万物须知是自然。不省声和响顺。奚晓影直形端。不了三种之报差殊。焉悟万劫之行有异。故云。行恶得乐。为恶未熟。至其恶熟。自见受苦。修善遇苦。为善未熟。至其善熟。自见受乐。故大涅槃经明三种报。一顺现报。明主孝慈训世则。祥云布。寿星现。仁君恩德及物则醴泉涌。嘉苗秀。善既有征。恶亦可验。樵客指熊而臂落。酒客啖肉以皮穿。二顺生报。今世虽行善恶之因。次生方受苦乐之果。瓶沙转报于四天。有相改生于六欲。三顺后报。因造今身。报终后世。伽吒七反而享余庆。那律久劫以受远福。此三种报。皆名定业。又涅槃云。未入我法。名决定业。若入我法。则不决定。大品云。菩萨行般若故。所有重罪现世轻受。智论释云。又如王子。虽作重罪。以轻罚除之。以是王种中生故。菩萨亦如是。能行般若得实智慧故。即入佛种中生。虽有重罪云何重受。青龙疏云。不定有三。谓时定报不定。报定时不定。时报俱不定。此中所转。是第二句。何者由报定故。转重令轻。由时不定故堕恶道业人间现受。其余二句。一切都灭。是故释氏指虚空世界。悉我自心。考善恶报应。皆我自业。则知三界循环斯皆妄识四生磐泊。并是惑心。故古德云。皆本一心而贯诸法。

婆陀。秦言缚。大品。婆字门诸法婆字门离故。论曰。即知一切法无缚无解。华严唱婆(蒲我)字门。名金刚场。疏云。悟一切法离缚解故。方入金刚场。

茶阇他。秦言不熟。大品。茶字门诸法茶字净故。论曰。即知诸法无热相。华严唱茶(徒解)字门。名曰普轮。疏云。悟一切法。离热矫秽。得清凉故。是普摧义。

沙。秦言六。大品云。沙字门。诸法六自在王性清净故。论曰。即知人身六种相。华严唱沙(史我)字门。名为海藏。疏云。悟一切法。无挂碍。如海含像。

和波陀。秦言语言。大品。和字门。入诸法言语道断。论云。知一切法离语言相故。华严唱缚字门。名普生安住。疏云。悟一切法言语道断故。

多他。秦言如。大品。多字门入诸法如相不动故。论云。诸法在如中。不动故。华严唱哆(都我)字时。名圆满光。疏云。悟一切法。真如不动故。

夜他跋。秦言实。大品。夜字门入诸法如实不生故。论云。诸法入实相中。不生不灭。华严唱也(以可)字时。名差别积聚。疏云。悟如实不生故。则诸乘积聚皆不可得。

吒婆。秦言障碍。大品。吒字门入诸法制伏不可得故。论云。知一切法无障碍相。华严唱瑟吒字时。名普光明息烦恼。

迦逻。秦言作者。大品。迦字门入诸法作者不可得故。论云。知诸法中无有作者。华严唱迦字时。名无差别云。疏云。作业如云。皆无差别。

娑娑。秦言一切。法苑云。一以普及为言。切以尽际为语。大品娑字门。入诸法时不可得故。诸法时来转故。论云。即知一切法。一切种不可得。一切有二种。一者名字一切。如云一切皆惧死。无不畏刀杖。无色无身。不畏刀杖。此名字一切也。二者实一切。大品云。一切者所谓内外法。是二乘能知不能用一切道起一切种。华严唱娑(苏我)字时。名降霔大雨。疏云。即平等性。

磨磨迦罗。秦言我所。大品。磨字门。入诸法我所不可得故。论曰。若闻磨字。即知一切法。离我所故。肇曰。我为万物主。万物为我所。又生公曰。有我之情。自外诸法皆以为我之所有。净名疏云。内心法想为我。计十法界为所。华严唱磨字时。名大流湍激。众峰齐峙。疏云。即我所执性。我慢高举。若众峰齐峙。我慢则生死长流湍驰奔激。

伽陀。秦言底。大品。伽字门。入诸法去者不可得故。论曰。即知一切法底不可得故。华严唱伽(上声轻呼)字时。名普安立。疏云。即一切法行取性。

多他阿伽陀。秦言如去。大品。他字门。入诸法处不可得故。论曰。即知四句如去不可得。华严唱他(他可)字时。名真如平等藏。疏云。即是杜处所性。

阇(音社)提阇罗。秦言生。大品。阇字门。入诸法生。不可得故。论曰。即知诸法生老不可得闻。华严唱社字时。名入世间海清净。疏云。即能所生起。

簸。大品。簸字门。入诸法簸字不可得故。论曰。若闻湿波字。即知一切法。如湿波字不可得。湿波字无义故不释。华严唱锁字时。名念一切佛庄严。疏云。即安隐性。

驮摩。秦言法性。大品。驮字门。入诸法性不可得故。论曰。即知一切法中法性不可得。唯识论明三性。一遍计所执性。六七二识遍于染净一切法上。计实我法。名遍计所执。如绳上蛇。颂曰。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二依他起自性。染净诸法。依他众缘而得生起。故云依他。如麻上绳。颂云。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实有。为遣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说唯有识。若执唯识真实有者。亦是法执。三圆成实性。唯一真空圆满成实。唯麻独存。唯识颂云。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证真云。言于彼者。即于彼依他法上。远离遍计所执。便名圆成实性。古师总释云。圆成是真。遍计是妄。依他净分同真。染分同妄。颂曰。白日见绳。绳是麻。夜间见绳。绳是蛇。麻上生绳。犹是妄。那堪绳上更生蛇。性宗释圆成云。本觉真心。始觉显现。圆满成实。真实常住。三法皆具空有。初则情有理无。次则相有性无。三则情无理有。相无性有。南岳云。心体平等。名真实性。心体为染净所熏。依随染净二法。名依他性。所现虚相果报。名分别性。唯识云。即依此三性。说彼三无性。初则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法我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佛性。又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能所一如。无有二相。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华严唱驮字时。名观察拣择一切法聚。疏云。即能持界性。

赊多都饿切秦言寂灭。大品赊字门。入诸法定不可得故。论曰。即知诸法寂灭相。妙乐云。此唱寂灭。是灭生之灭。非即生之灭。即生之灭。是不灭故。如净名云。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华严唱奢(尸荷切)字时。名随顺一切佛教轮光明。疏云即寂静性。

呿。秦言虚空。大品呿字门。入诸法虚空不可得故。华严唱佉字时。名修因地智慧藏。疏云。即如虚空性。

叉耶。秦言尽。大品叉字门。入诸法尽不可得。华严唱叉字时。名息诸业海藏。疏云。即尽性。

迦哆度求那。秦言是事边得何利。大品哆字门。入诸法有不可得故。论曰。即知诸法边得何利。华严唱娑(苏纥切)多(上声)字时。名蠲诸惑障。开净光明。疏云。即任持处非处。令不动性。

若那。或阇那。秦言智。大品若字门。入诸法智不可得故。论云。即知一切法中无智相。华严唱壤字时。名作世间智慧门。疏云。即能所知性。佛地经明四智。一大圆镜智者。如依圆镜。众像影现。如是依止如来智镜。诸处境识众像影现(地论云。大圆镜智。离一切我我所执。乃至能现能生一切境界。又云。此智是如来第八净识。资中云。离倒圆成。周鉴万有。名大圆镜智)。二平等性智者。证得一切领受缘起。平等法性。圆满成故。三妙观察智者。住持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无碍辩才。说诸妙法故。四成所作智者。勤身化业。示现种种。摧伏诸伎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解脱故(然涅槃云。依智不依识。在圣名成所作智。在凡名五识。在圣名妙观察智。在凡名六识。在圣名平等性智。在凡名七识。在圣名大圆镜智。在凡名八识。虽圣凡体一。而迷悟名异故。令依智诫不依识。传灯智通禅师。不会三身四智。遂谒六祖求解其义。祖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通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祖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也。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性。繁兴永处那伽定。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释签云。庵摩罗是第九。本理无染。以对真性。阿梨耶是第八。无没无明。无明之性。即是智性。故对般若。末那识。即是第七。执持藏识所持诸法。即此执持。名为资成。以助藏识。持诸法故。第六但能分别诸法故。与第七同为资成。是故今文不论第六。若准唯识论。转于八识。以成四智。又束四智。以成三身者。则转第八。为大圆镜智。转第七为平等性智。转第六为妙观察智。转五识为成所作智。大圆镜智成法身。平等性智成报身。成所作智成化身。妙观察智遍于三身。此中不取第九。乃是教道一途。属对不与今同。何者彼居果位。三身仍别。此在因位。三身互融。即此三身。祇是三德。三德据内。三身约外。今从初心。常观三德。故与彼义。不可儡同。宝藏论云。智有三种。一曰真智。谓体解无物。本来寂静。通达无涯。净秽不二。二曰内智。谓自觉无明。割断烦恼。心意寂静。灭无有余。三曰外智。谓分别根门识了尘境。博鉴古今。皆通俗事。又大品明三智见萨婆若)。

阿施。秦言义。大品施字。经本作施字。门入诸法施字不可得故。论曰。若闻他字。即知一切法义不可得。华严唱曷攞多(上声)字。名生死境界智慧轮。疏云。即执着义性。执着为生死境。义即智慧轮。

婆伽。秦言破。大品娑字入诸法破坏不可得故。论曰。知一切法不可得破相。华严唱婆(蒲饿切)字时。名一切智宫殿圆满庄严。疏云。即可破坏性。圆满之言。不空译为道场。

伽车提。秦言去。大品车字门。入诸法欲不可得故。如影五众亦不可得故。论曰。即知一切法无所去。华严唱车(上声)字时。名修行方便藏。各别圆满。疏云。即欲乐覆性。

阿湿么。秦言石。大品魔字门。入诸法魔字不可得故。论曰。即知诸法牢坚。如金刚石。华严唱娑(苏纥切)么字时。名随十方现见诸佛。疏云。即可忆念性。

火夜。秦言唤来。大品火字门入诸法唤不可得故。论曰。即知一切法无音声相。华严唱诃(上声)婆(上声)字时。名观察一切无缘众生。方便摄受。令出生无碍力。疏云。即可呼召性。无缘召令有缘故。

末嗟罗。秦言悭。大品嗟字门。入诸法嗟字不可得故。论曰。嗟字即知一切法。无悭无施相。华严唱縒(七可切)字时。名修行趣入一切功德海。疏云。即勇健性。

伽那。秦言厚。大品伽字门。入诸法厚不可得故。论曰。即知诸法不厚不薄。华严唱伽(上声)字时。名持一切法云坚固海藏。疏云。即厚平等性。

他(土荼切)那。秦言处。大品他字门。入诸法处不可得故。论曰。即知诸法无住处。华严吒字时。名随愿普见十方诸佛。疏云即积集性拏。秦言不。大品拏字门。入诸法不来不去。不立不坐不卧。论曰。众生空法空。华严唱拏(奶可)字时。名观察字轮有无尽诸亿字。疏云。即离诸諠诤。无往无来。行住坐卧。谓以常观字轮故。

颇罗。秦言果。大品颇字门。入诸法遍不可得故。论曰。即知一切法因果空故。华严唱娑(苏纥切)颇字。名化众生究竟处。疏云。即遍满果报。

歌大。秦言众。大品歌字门。入诸法聚不可得。论曰。即知一切五众不可得。华严唱娑(同前)迦字。名广大藏无碍辩。光明轮遍照。疏云。即积聚蕴性。

醝仓我切。大品醝字门。入诸法醝字不可得故。论曰。即知醝字空。诸法亦尔。华严唱也(夷舸切)娑(苏舸切)字。名宣说一切佛法境界。疏云。即衰老性相。

遮罗地。秦言动。大品遮字门。入诸法行不可得故。论曰。即知一切法不动相。华严唱室者字时。名于一切众生界法雷遍吼。疏云。即聚集足迹。谓聚集一切众生。法雷即是足迹。

多罗。秦言岸。大品咤字门。入诸法驱不可得故。论曰。若闻多字。即知一切法此彼岸不可得。华严唱侘(耻加切)字时。名以无我法开晓众生。疏云。即相驱迫性。谓无我晓之。即为驱迫。

彼茶。秦言必。大品茶字门。入诸法边竟处不终不生。过茶无字可说。论曰。即知一切法。必不可得。华严唱陀字时。名一切法轮差别藏。疏云。此究竟含藏一切法轮。新译乃是茶字。大品云。一字皆入四十二字。四十二字亦入一字。南岳大师。用表四十二位。初阿字门表初住。后茶字门表妙觉。故曰过茶无可说字。为世执谓之法。众圣所由谓之门。

名句文法篇第五十二

瑜伽云。佛菩萨等是能说者。语是能说相。名句文身是所说相。成唯识论云。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文即是字。为二所依。此非色心。属不相应行。名曰三假。婆沙问云。如是佛教以何为体。答一云语业为体。谓佛语言。唱词。评论。语音。语论。语业。语表。是为佛教。此语业师也。二云名等为体。名身句身文身次第行列。安布联合为名句文。云何但以声为教体。此名句师也。语业师难曰。名句文但显佛教作用。非是自体。名句师难曰。声是色法。如何得为教体。要由有名。乃说为教。是故佛教体即是名。名能诠义。故名为体。二师异见。冰执不通。正理论中双存两义。故正理钞云。案上二说。各有所归。诸论皆有两家。未闻决判。西方传说。具乃无亏。何者若以教摄机。非声无以可听。若以诠求旨。非名无以表彰。故俱舍云。牟尼说法蕴。数有八十千。彼体语或名。是色行蕴摄。体即教体。语即语业。名谓名句。言是色行蕴者。由声属乎不可见有对色在色蕴收。名句属不相应行在行蕴摄。体既通于色行。则显能诠之教。声名句文四法和合方能诠理。又复须知佛世灭后二体不同。若约佛世八音四辩梵音声相。此是一实。名句文身。乃是声上屈曲建立。此三是假。若约灭后众圣结集。西域贝叶。东夏竹帛书写圣教其中所载。名句文身咸属色法。此则从正别分。若乃就旁通说佛世虽正属声旁亦通色。如迦旃延撰集众经要义呈佛印可。斯乃通色。灭后正虽用色旁亦通声。以假四依说方可解。作此区别教体明矣。瑜伽论云。诸契经体。略有二种。一文二义。文是所依。义是能依。十住品云。文随于义。义随于文。文义相随理无舛谬。方为真教此叙体竟。

便善那。此云文身。慈恩疏云。文身者为名句依而显所表。显有四义。一扇。二相好。三根形。四盐。如次能显风凉大人男女味故。故名为显。即喻此文身能显于理。若依古译翻文为味。但是所显。非能显也。大乘入楞伽云。文身者。谓由于此能成名句。楞伽云。形身者谓显示名句是名形身。又形身者谓长短高下。注曰。形身即字也。入楞伽云。字身者。谓声长短。音韵高下名为字身。今问文与于字为异为同。答若未改转斯但名字。若已改转文即是字。是则依类像形为字。形声相称曰文。

那摩。此云名。楞伽云。名身者谓依事立名。是名名身。

波陀。秦言句。句谓句逗。逗止也。住也。大论云。天竺语法众字和合成语。众语和合成句。如菩为一字提为一字。是二不合则无语。若和合名为菩提。大乘入楞伽云。句身者。谓能显义决定究竟。成唯识论云。句诠差别如名为眼即诠自性。若言佛眼天眼乃显句诠差别也。

阿耨窣睹婆。或轮卢迦波。天竺但数字满三十二。即为一偈。号阿耨窣睹婆偈。

蕴驮南。此云集施颂。谓以少言摄集多义。施他诵持。

跋渠。法华文句云。中阿含翻品。品者义类同者聚在一段。故名品也。或佛自唱品如梵网。或结集所置。如大论(大品一部结集之家本唯三品)或译人添足如罗什(什师以类加之成九十品)。

弥底。此云正量。相宗明三种量。一现量。唯约佛果起后得智见实相理有二。一定位。定心澄湛境皆明证故名现量。现者明也。二散心现量。如五识缘色等时。亲明而取局附境体分明显现。现者亲也。二比量。通约凡夫至等觉比量生解。如远见烟比知有火。虽不见火言非虚故。三证言量。诸佛经教以为证。准因明论云。能立与能破及似唯悟他。现量与比量及似唯自悟。明义有八。一能立三支。譬喻宗因。由此譬况喻晓宗因。宗者所宗所主之义。因者所以义。建立义。世亲已前宗等皆为能立。陈那已后唯以一因二喻为能立。宗是所立。二能破。三似能立。四似能破。五现量。六比量。七似现量。八似比量。因明疏云。刊定法体要须二量。现量则得境亲明。比量亦度义无谬。度共相境无邪谬矣。宗镜云。教无智而不圆。木匪绳而靡直。比之可以生诚信。量之可以定真诠。杜狂愚之妄说。故得正法之轮永转。唯识之旨广行则事有显理之功言有定邦之力。

都罗。此云喜。释论云。五尘中生乐名乐。法尘中生乐名喜。先求乐愿令众生得从乐。因令众生得喜。又云。粗乐名乐。细乐名喜。譬如初服药时名乐。药发遍身时名喜。智论明示教利喜。示人好丑。善不善应行不应行。生死为丑。涅槃安隐为好。分别三乘。分别六波罗蜜名示。教者教言汝舍恶行善。利者未得善法味故。心则退没。为说法引导令出。汝莫于因时不求果。汝今虽勤苦果报出时大得利益。令其心利故名利。喜者随其所行而赞叹之。故名为喜。以此四事庄严说法。智论明三事具足故大欢喜。一能说人清净。二所说法清净。三依法得果清净。论又问。是诸罗汉已证实际无复忧喜。小喜尚无。况大欢喜。答罗汉离三界欲。未得一切智慧。故于诸甚深法中。犹疑不了是般若中了了解说。断除其疑故大欢喜。

摩诃罗。此云无知。律中阿难摄众无法。迦叶诃言年少。阿难言。我今头白。何故名年少。答云。汝不善察事同年少。老年愚法岂不例之。

梵坛。此云默摈。梵坛令治恶性车匿。五分云。梵坛法者。一切七众不来往交言。若心调伏为说那陀。迦旃延经。令离有无即入初果。文见阐释迦注。

唱萨。此言讹也。正言娑度。此云善哉。

阿呼。此云奇哉。

阇维。或耶旬。正名茶毗。此云焚烧。西域记云。涅叠槃那。旧阇维讹也。通慧音义云。亲问梵僧未闻阇维之名。

陀呵。云烧。纂要云。用照则暗不生。用烧则物不生。

僧柯栗多弭。此云有为。大品云。一者有为法相。谓十八空智。乃至八圣道智。十力。四无所畏。世间法。出世间法等。二者无为法相。无生无灭无住无异。无垢无净。无增无减。诸法自性。大论释曰。有为法相是作相。先无今有已有还无故。与上相违即无为法相。然此二法。若约相即如般若云。佛告善现不得离有为说无为。不得离无为说有为(宗镜云。或事理相即亦得。此理是成事之理。此事是显理之事)。若约俱立。如华严云。于有为界示无为理。不灭有为之相(宗镜云。或理事不即亦得。以全理之事非理。能依非所依不坏俗谛故)。于无为界示有为之法。不坏无为之性(宗镜云。以全事之理非事。所依非能依不隐真谛故。若约俱泯)。道智经云。所谓一心本法非有为故能作有为。非无为故能作无为。

般遮于瑟。或般遮跋利沙。此云五年一大会。

般遮于旬。此云五神通人。经云。般遮于旬。乃以其瑟。歌颂佛德。

四毗舍罗。念佛三昧经云。度脱五道四毗舍罗。注云。此或言施戒法。此无悭义。

没栗度。此云耎。物柔曰耎。

丽?(昌制)毗。此云细滑。

谆(之闰)那。此云碎未。

四摩。此云别住。此处作法。余不相通。

嗢瑟尼沙。此云髻。无上依经云。郁尼沙顶骨涌起。自然成髻。故名肉髻。

乌瑟腻沙。此云佛顶。

母陀罗。槜李曰。结印手也。

迦私。或迦尸。此云光。能发光故。释迦世尊圆光一寻。阿弥陀佛光明无量。智论云。无量有二种。一者实无量。二者有量之无量。见第七卷。

舍利。新云室利罗。或设利罗。此云骨身。又云灵骨。即所遗骨分。通名舍利。光明云。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量上福田。大论云。碎骨是生身舍利。经卷是法身舍利。法苑明三种舍利。一是骨。其色白也。二是发舍利。其色黑也。三是肉舍利。其色赤也。菩萨罗汉。皆有三种。若佛舍利椎击不破。弟子舍利椎试即碎。感通传天人王璠言。是大吴兰台臣也。会师初达建业。孙主即未许之。令感希有之事。为立非常之法。于时天地神祇咸加灵被。于三七日。遂感舍利。吴主手执铜瓶。倾铜盘内。舍利所冲盘即破裂。火烧。椎试俱不能损。遂兴佛法。又多闻长子名那吒。尝以佛牙赠宣律师。

太祖皇帝疑非真牙。以火鍜之。了然不动。遂成愿文。太宗皇帝圣制颂曰。

功成积劫印文端  不是南山得恐难
眼睹数重金色润  手擎一片玉光寒
炼时百火精神透  藏处千年莹彩完
定果熏修真秘密  正心莫作等闲看

真宗皇帝圣制偈曰。

西方有圣号迦文  接物垂慈世所尊
常愿进修增妙果  庶期饶益在黎元

仁宗皇帝御制赞曰。

三皇掩质皆归土  五帝潜形已化尘
夫子域中夸是圣  老君世上亦言真
埋躯祇见空遗家  何处将身示后人
惟有吾师金骨在  曾经百炼色长新

徽宗皇帝。崇宁三年重午日。尝迎请释迦佛牙。入内祈求舍利感应。隔水晶匣。出如雨点。神力如斯。嘉叹何已。因以偈赞。

大士释迦文  虚空等一尘
有求皆赴感  无刹不分身
王莹千轮在  金刚百炼新
我今恭敬礼  普愿济群轮

摩那末那。此云意生身。楞伽经明三种意生身。山家法华玄。净名疏。辅行记。伸明此义。其名互出。后学披卷罔晓厥旨。由是不揆庸浅。辄开二门。初释通号次辩别名

原夫通号意生者。意谓作意。此显同居之修因。生谓受生。此彰方便之感果。故曰安乐作空意。三昧作假意自性作中意。又意者如意故。魏译入楞伽经云。随意速去。如念即至无有障碍名如意身。又意者意忆故。唐译大乘入楞伽经(文有七卷)。佛告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速疾无碍名意生身。此即从譬号意生身。彼经两义。释此通名。初云大慧譬如心意。于无量百千由旬之外。忆先所见种种诸物。念念相续。疾诣于彼。非是其身及山河石壁所能为碍。意生身者。亦复如是。次云如幻三昧力。神通自在。诸相庄严忆本成就众生愿故。犹如意去。生于一切诸圣众中。辅行释云。初云忆处。次云忆愿。二义并是意忆生故。名为意生。然此通名。先达释云。生方便已。忆先同居所见凡境。智愿熏修作意求生。神通化物。今谓此解违文失旨。且违文者。净名疏云。三种意生身所不能断。故生有余。受法性身。是则祖师释名。从下以生上。先达解义自上而来下颠倒谈之。违逆文矣。其失旨者。经中忆先所见本是喻文。先贤迷之而作法解。故知旧释未善通名也。然智者疏称意生身。以依宋译楞伽故(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文有四卷)荆溪记中名意成身。以准唐译楞伽故。虽二经名殊而义归一揆。以后译经。取成就义号意成身。故记主云。成之与生。并从果说。是则意之一字乃顺于因。生之一字则从于果。故知此名因果双立也。次辩别名者。初法华玄云。一安乐法意生身。此欲拟二乘人。入涅槃安乐意也。二三昧意生身。此拟通教出假化物用神通三昧也。三自性意生身。此拟别教修中道自性意也。今释曰。初名安乐者。以旧经云安住心海识浪不生故。智者立为安乐法也。此乃用经义以立名。二名三昧意生身者。以旧经云得如幻三昧无量相力具足庄严随入佛刹故。智者立为三昧意生也。然则今宗三谛俱受三昧之名。此文既以神通而释。则当俗谛三昧。如释签云。若于诸知识所。但得俗谛三昧。但破无知。名为无明。今此三昧与彼文同。三曰自性者。以旧经云觉一切佛法缘自得乐相故。智者立为自性意生。以别教中道是诸法之自性故。净名记云。若不见中则不见于诸法自性。然此玄义。不用被接解释。唯约前之三教以伸者斯则顺乎教旨也。良以作意之名。从偏教立。由无照性之功。遂有别修之行。所以圆教无此意耳辅行云。玄文不云摄入三者。以观胜故且置不论。又意生之名。宜在教道。二净名疏云。一三昧正受意生身。恐是通教同入真空寂定之乐故。涅槃云。声闻定力多故。不见佛性。二觉法性意生身。恐是别教菩萨。虽证偏真。而觉知有中道法性。三无作意生身。此恐是圆教菩萨。观于中道无作四谛。圆伏无明。今释曰。初名三昧。吾祖既以真空寂定而释。此则属乎真谛三昧。以此之定心寂不动。故名正受。位次言之如记主云。若约通教。七地已上或至九地。此之初名。全依经立(经如下引)二名觉法性者。觉谓觉知法性乃是但中之理。以位言之。如记文曰。言自性者。别住同通。应取十行。此之一名。亦依经立。三名无作者圆中称性。修德行亡。故云无作。以位言之。如记主云圆教既云伏于无明。即知七信也。然兹疏文若约正接甄明。此用通教一正。以释初名。复以别圆两接销后二义。若望玄文。前则无于三藏。后乃加乎圆教。而此文中前无三藏者。乃顺教旨。以界外之土小乘未诠故。谈意生不用三藏。后加圆者。此顺位义以由别圆似解未发真修。皆名作意。然净名疏。明意生身。虽指胜鬘。及乎释义。全用楞伽。当知胜鬘但有通名。无别号矣。三辅行记云。一入三昧乐意成身。亦云正受。即三四五地。心寂不动故。二觉法自性意成身。即八地中普入佛刹故。以法为自性。三种类俱生无作意成身。谓了佛证法。今释曰。初之一名。既指通教三地已去。与前二文。名义大同。如唐译经云。三四五地入于三昧。离种种心。寂然不动。心海不起转识浪波。了境心现皆无所有。是名入三昧乐意成身(宋译魏译则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二名觉法自性意成身者。与妙玄第二名异义同。然记文中。既指八地入假。乃以觉了如幻之法通达自在。名为觉法自性。故唐译经云。谓八地中了法如幻皆无有相。心转所依。住如幻定。及余三昧。能现无量自在神通。如华开敷。速疾如意。如幻如梦如影如像。非造所造与造相似。一切色相具足庄严普入佛刹。了诸法性。是名觉法自性意成身(宋译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魏译名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身)。三名种类俱生无作行意成身者。种以能生为义。类从流类立名。中道之观。能生佛界。故此因位与果为类。故曰种类俱生也(经中亦名圣种类身)。言无作者。别十回向。了佛证法。故名无作。故唐译经云。了达诸法自证法相。是名种类俱生无作行意成身(宋魏二译此名皆同)。然第三名虽三文立名俱异。而同对中观。复与净名第二之名义亦同矣。然荆溪师自断记文则云。此约通教及以别接。竖判次位。故知辅行用通一正及别接也。问曰。凡作记者。本扶于疏。何缘此记。释意生身。但用通教。竖论位次。有异智者二疏之义。答曰。准记示云。故知今判与经意同。经文未摄别位为异。是知荆溪异智者者。为顺本经故。问曰。准经判位。既唯在通。何缘智者用四教释耶。答曰。祇由意生之义该乎九人(藏教二乘。通教三乘别三十心。圆十信位)。所以吾祖就义释之。适时有异问曰。天台顿悟法相朗然。净名疏内焉称恐是。法华玄中安言欲拟乎。答曰。净名记云。皆言恐者。尊重圣典。兼示无执。三重阶降。经文义含为是何教。所以立名既通。解义难局。或以偏圆而释。或约正接而伸。不固执之。乃云欲拟。问曰。小教不谈界外。二乘但谓无生。何尝要心。生方便耶。答曰。法性之土。虽昔未闻变易之身。在后当受。何者期心趣果秉志修因。欲出烦恼之方。愿入涅槃之境。未亡取舍还有死生。如是之怀。宁逃作意欤。人不晓之。却云约大乘判。谬之甚矣。问曰。是时过意地住在智业中是则大论明于实报既是智生。何故净名定于十地。犹通意生耶。答曰。净名记云。一者但是未极名意。二带教道挫之言意。问曰。宝性论云。二乘于无漏界。生三种意阴。未审意生意阴同异云何。答曰。释签解云。二乘在彼三中之一。今通言之故云三种。非谓二乘尽具三也。言意阴者。由意生阴名为意阴。又作意生阴。名为意阴。又意即是阴。名为意阴。前之两释从因得名。后之一释从果立号。荆溪既云。二乘在彼三中之一。此乃当于安乐法意。是则经与论文。名虽小异。义实大同。昔因讲次。聊述梗概。今附此集。刊助来哲。◎

增数譬喻篇第五十三

◎太虚水月。并喻体空。兔角龟毛皆况名假。因动背定。比舟行而岸移。由妄迷真。譬云驶而月运。六道生死。若朽故之火宅。诸佛涅槃譬清凉之宝渚。今欲开解遂集譬喻。俾闻法人见月亡指。冀修行者。到岸舍筏。故引而伸之。

阿波陀那。此云譬喻。文句云。譬者比况也。喻者晓训也。至理玄微。抱迷不悟。妙法深奥。执情奚解。要假近以喻远。故借彼而况此。涅槃经说喻。有八种。一顺喻。二逆喻。三现喻。四非喻。五先喻。六后喻。七先后喻。八遍喻。顺喻者。天降大雨。沟渎皆满。沟渎满故。小坑满等。如来法雨亦复如是。众生戒满。戒满足故。不悔心满等。逆喻者。大海有本所谓大河。大河有本所谓小河等。以喻涅槃有本。谓解脱等。现喻者。众生心性犹如猕猴。非喻者。如来曾对波斯匿王说。有四山从四方来欲害于人。王若闻者当设何计。王即答云。唯当专心持戒布施。四山即是生老病死。常来切人。故云非喻。先喻者。譬如有人贪着妙华欲取之时。为水所漂。众生亦然。贪着五欲。为生老病死之所漂没。后喻者。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渧虽微。渐盈大器。先后喻者。譬如芭蕉生果则死。愚人得养亦如是。如骡怀妊。命不久全。遍喻者。三十三天有波利质多树。其根深入。有五由旬。枝叶四布。叶熟则黄。诸天见已。心生欢喜。其叶既落。复生欢喜。枝变色已。又生欢喜等。我诸弟子亦如是。叶色黄者。喻我弟子念欲出家。其叶落者。喻我弟子剃除须发等。经中具说。以此树等。遍喻佛弟子等。故云遍喻。又第五卷明分喻云。面貌端正。如盛满月。白象鲜洁犹如雪山。满月不可即同于面。雪山不可即是白象。不可以喻喻真解脱。为众生故。故作是喻(雪山比象安责尾牙满月况面。岂有眉目)。

斫讫罗。此土翻轮。净名云。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言三转。一曰示转。二曰劝转。三曰证转。所云法者。轨持名法。轨谓轨则。令物生解。持谓任持不舍自体。辅行云轮具二义。一运转义。二摧碾义。文句云。转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转法轮。辅行云。以四谛轮转度与他。摧破结惑。如王轮宝能坏能安。法轮亦尔。坏烦恼怨安住谛理。智论云。诸佛法轮有二种。一者显。二者密。显谓显露。言显义露。号显露教。如在鹿苑显为五人说小密为八万说大。密谓秘密。先达释秘。乃分二种。一者隐秘。在昔四时。权谋隐覆曰秘。神用潜益曰密。二者真秘。在今法华。昔所未说为秘。开已无外为密。今论秘密。复有二种。一者至理秘密。阿含云。甚深之理。不可说。第一义谛无声字。故楞伽云。我于某夜成道。某夜入般涅槃。中间不说一字。依何密语。作如是说。佛言依二密语。谓缘自得法。及本住法。发轸释云。自得法者。修德也。本住法者性德也。是则如来道场所得实智。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亦不可以容声矣。故法华云。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言语道断。故不须说。心行处灭。故妙难思。所以掩舌摩竭。用启息言之津。杜口毗耶。以通得意之路。故达磨西来。少林面壁。神光往彼。晨夕参承。夜遇大雪。坚立不动。迟明过膝。师悯问曰。当求何事。光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师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难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光闻师诲。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师前。师知是法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遂与易名慧可。光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师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光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师曰将心来与汝安。光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我与汝安心竟。据此达磨。但为除病。道绝言说。二者言词秘密。如诸神咒。虽立语言词句义密。人不能解。究此密谈之法。意在遮恶持善。故陀罗尼翻为遮持。遮谓遮恶。持谓持善。此释龙树二种法轮。若依天台乃辨八教。顿渐秘密不定。示佛设化之仪式。名化仪四教。藏通别圆释佛化物之法门。号化法四教。方味具足。应病授药。烦恼恶疾。自然消伏。宗镜问。达磨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何用广引佛菩萨教。借虾为眼。无自己分。答木匪绳而靡直。理非教而不圆。以圣言为定量。邪伪难移。用至教为指南。依凭有据。圭峰云。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忠国师云。应依佛语一乘了义。契取本源心地。转相传授。与佛道同。五祖庄严大师一生训徒。常举维摩曰。不着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达诸法相无挂碍。稽首如空无所依。时有人问。此是佛语。欲得和尚自语。师云。佛语即我语。我语即佛语。愿诸智者勿分别焉。

一门。法华云。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天台释曰。别者一谓一理一道清净。门谓正教。通于所通。小谓不容断常七方便等教理宽博。则非狭小。众生不能以此理教自通。将谈无机。故言狭小耳。通者理纯无杂故言一。即理能通故言门。微妙难知。故言狭小。教者十方谛求。更无余乘。唯一佛乘。故言一。此教能通故言门。

二翼。亦喻二轮。又譬二门故。止观云。驰二轮而致远喻止观以横周。鼓两翅以高飞譬定慧之竖彻。故荆溪咨左溪曰。畴昔之夜梦。披僧服腋二轮。游大河之中。左溪曰。噫汝当以止观二法度群生于生死之渊乎。大品佛告须菩提。譬如有翼之鸟飞腾虚空而不堕坠。虽在空中亦不住空。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学空解脱门。学无相无作解脱门。亦不作证。故不堕声闻辟支佛地。譬二门者。智论云。欲成佛道。凡有二门。一者福德。二者智慧。行施戒忍。是为福德门。知一切诸法实相。摩诃般若波罗蜜是为智慧门。菩萨入福德门。除一切罪。所愿皆得。若不得愿者。以罪垢遮故。入智慧门则不厌生死。不乐涅槃。二事一故。今欲出生摩诃般若波罗蜜。要因禅定门。禅定门必须大精进力。此以六度。合譬二门。免踟蹰于小迳。令优游于通衢也。宝积喻二种缚。一见缚。二利养缚。又喻二种痈疮。一者见求他过。二者自覆己罪。又喻二种毒箭双射其心。一邪命为利。二乐好衣钵。此三双喻览宜自照。中绳之谓君子不中绳之谓小人焉。

三目。涅槃云。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章安涅槃疏云。摩醯首罗。居色界顶。统领大千一面三目。三目一面。不可单言一三纵横。若并若别。能严天颜。作世界主。彻照三千。不纵不横。严主照世。一切皆成。三德亦尔。纵横并别。秘藏不成。不纵不横。秘藏乃成。天台云。备说三德。为涅槃。虽三点上下而无纵。表里而无横。一不相混。三不相离。释签云。上下是纵义。虽一点在上。不同点水之纵。三德亦尔。法身本有。不同别教为惑所覆。表里是横义。虽二点居下。不同烈火之横。三德亦尔。二德修成。不同别人理体具足而不相收。故借纵横之譬。显非并别之法。斯可通喻十种三法。如光明玄。学者览之。

四蛇。金光明云。犹如四蛇同处一箧。四大蚖蛇。其性各异。天台释云。二上升是阳。二下沉是阴。何故相违。犹其性别。性别那能和合成身。故大集云。昔有一人。避二醉象(生死)缘藤(命根)入井(无常)有黑白二鼠(日月)啮藤将断。旁有四蛇欲螫(四大)下有三龙吐火张爪拒之(三毒)其人仰望二象已临井上。忧恼无托。忽有蜂过遗蜜滴入口(五欲)是人唼蜜。全亡危惧。

四喻。金光明经。四佛同举山斤海滴地尘空界。尚可尽边。无有能计释尊寿命。天台释云。若从信相所疑。应言寿有量。若从四佛释疑。应言寿无量。孤山索隐未善此文。执能喻之有量。迷所况之无量。以下三无常之数。释上三常寿之身。报应淆混。疑释颠倒。垂裕后昆。当详察焉。

五味。圣行品云。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譬从佛出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九部修多罗。从九部出方等从方等出摩诃般若。从摩诃般若出大涅槃。此喻一取相生次第。牛譬于佛。五味譬教。乳从牛出。酥从乳生。二酥醍醐次第不乱。二喻浓淡。此取一番下劣根性。所谓二乘在华严座。不信不解。不变凡情故譬其乳。次至鹿苑闻三藏教。二乘根性依教修行。转凡成圣。譬转乳成酪。次至方等闻弹斥。声闻慕大耻小。得通教益。如转酪成生酥。次至般若。奉敕转教。心渐通泰。得别教益。如转生酥成熟酥。次至法华。三周说法。得记作佛。如转熟酥成醍醐。此乃约教竖辨。其如约教横辨。兼但对带多少可知。晋华严云。譬如日出先照一切诸大山王。次照一切大山。次照金刚宝山。然后普照一切大地。又云譬如日月出现世间。乃至深山幽谷无不普照。此喻先照高山。次照幽谷。后照平地。天台准涅槃五味演第三平地。开为三时。方等如食时。般若如禺中。法华如正午。释签问曰。应还取涅槃本文。何以却取华严文耶。非但数不相当。亦恐文意各别。答涅槃五味转变而祇是一乳。华严三照不同。而祇是一日。今演平地之譬。以对涅槃后之三味数虽不等。其义宛齐。又涅槃以牛譬佛乳从牛出。譬佛初说大。乳出已后。其味转变犹成分譬。故此下文义立五味皆从牛出。未若华严日譬于佛。光譬说教。日无缘慈非出而出众机所扣。非照而照。故使高山幽谷平地不同。同禀教光。终归等照。故用两经。二义相成。佛出娑婆慈济群汇。经五十年普润无方。而此二喻粲然可观。乃使感应之道彰矣。华严五喻别况五蕴。文见心经辅中记也。

六贼。原性明静。因情昏散。狂心若歇。真佛自彰。当知尘识是贼。止观如兵(禅止心散观照心昏)。喻虽遣兵而讨贼。法要即贼以成兵。如楞严曰。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媒训谋谋合二姓名媒。六根能生六识。令着六尘。所以六根如媒人也)。金光明云。犹如世人驰走空聚(六根虚假如空聚落)。六贼所害愚不知避(六尘污染害智慧命劫功德财故名六贼)。亦名六衰。妙乐云。衰祇是贼。能损耗故。法句经云。昔佛在时。有人河边树下学道。经二十年。但念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心无宁息。佛知可度。化作沙门树下共宿。其夜月明。龟从河出。野干欲啖。龟缩其头尾及四足。藏于甲中。狗不得便。须臾远去。龟还入水。道人见此。语沙门曰。龟有护命之铠。野干不能得便。沙门对云。世人不如此龟。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复说偈曰。藏六如龟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须知无为能杀其贼。故安般守意经云。有外无为有内无为。外无为者。眼不视色(色坏我眼为恩爱奴。一角大仙因着色故。颈骑淫女)耳不听声(鼓乐歌笑闻生惑着。五百仙人。闻女歌声皆失禅定)鼻不受香(种种香气动诸结使爱莲华香池神诃责)口不味味(沙弥味酪为酪中虫何况贪食酒肉葱薤)身离细滑(智论明术婆伽欲火内发烧身为灰)意不妄念(楞严云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惟无念三昧经云。人生世间所以不得道者。但坐思想秽念多故。一善念者。得善果报一恶念者得恶果报。如响应声。如影随形。若摄念者心不放逸)。内无为者。数息相随止观还净(此名六妙门一数息。二随息。三止。四观。五还。六净)。经又问曰。现有所念何以无为。答身口为戒。意向道行虽有所念。本趣无为也。无行经云。观身毕竟无。观受内外空。观心无所有。观法但有名。古德云。见闻觉知本非因(见色闻声觉香味触心知六尘)。当体虚玄绝妄真。见相不生痴爱业。洞然全是释迦身无机子。复述短颂普劝。人间寿短地狱苦长。恶须日息善要时扬。

六喻。秦金刚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初喻梦者寝中神游也。列子分六梦。一正梦(平居自梦)二愕梦(惊愕而梦)。三思梦(思念而梦)四寤梦(觉而道之而梦)五惧梦(思惧而梦)六喜梦(善悦而梦)周礼占六梦之吉凶。善见律明四种梦。一四大不和梦。梦见山崩飞腾虚空。或见虎狼师子贼逐。二先见故梦。昼见白黑及男女相。夜克梦见。三天人与梦。若善知识天人示善得善。若恶知识示恶得恶。四想心故梦。前身修福。今感吉梦。先世造罪。今感凶梦。石壁法师释梦喻云。如有一人(真如一心)忽然睡着(不觉无明忽起)作梦(最初业识相)见(转识相)种种事(现识相)起心分别(六粗初智相)念念无间(二相续相)于其违顺。深生取着(三执取相)为善为恶。是亲是疏(四计名字相)。于善于亲则种种慧利。于恶于疏则种种凌损(五起业相)或有报恩受乐。或有报怨受苦(六业计苦相)。忽然觉来上事都遣(觉唯心故。佛如梦觉如莲华开)释签辨梦三观云。如于梦中修因得果梦事宛然即假也。求梦不可得即空也。梦之心性即中也。止观云。若体知心性非真。非假。息缘真假之心。名之为正。谛观心性非空非假。而不坏空假之法。若能如是照了则于心性通达中道圆照三谛。

二喻幻者。楞伽云。如工幻师依草木瓦石作种种幻。起一切众生若干形色。起种种妄想。释签云。焰幻之名。通于偏圆。今从圆说一心三幻。净名记云。具如幻化。俗同真异。一俗三真。指要立三种幻。以性夺修幻。但理随缘幻。缘生无体幻。故指要云。性本圆具遍发由熏。以性夺修。故修如幻。又云然此尚非但理随缘之幻。岂同缘生无体之幻。方知如幻名同。幻义各异。

三喻泡者。净名疏云。上水渧下水上水为因。下水为缘。得有泡起。斯须即无。

四喻影者。颜氏家训云。影字当为光景之景。凡阴景者因光而生。即谓景也。尚书云。惟景响。晋葛洪字苑傍加彡(于景切)梵云频婆帐。此云身影。净名疏云。有物遮光。则有影现。物异影异。物动影动。无明行业。遮理智光。则有三事报身影现。业异从生至死。流动非一。

五喻露者。大戴礼云。露阴阳之气也。夫阴气胜则凝为霜雪。阳气胜则散雨露。朝阳才照薤露即晞。人生处世。庵忽何期。

六喻电者。经律异相。明四电师。或云电是龙瞬眼生光。五经通义曰。电雷光也。顾凯之曰。电阴阳相触为雷电。经取疾速之象。令悟无常之法。性通达者当起信志(此释六种能喻)其所譬法。今述颂曰。

世界变成如幻化  爱想行起似浮泡
法尘缘虑同观影  身似露珠垂树梢
过去翻思事若梦  现前如电耀荒郊
须知毕竟常空寂  自是无端与物交

六轮。本业璎珞经云。铁轮十信位。铜轮十住位。银轮十行位。金轮十向位。琉璃轮十地。摩尼轮等觉妙觉。

七华。维摩经云。无漏法林树。觉意净妙华。天台释云。觉意即七觉支(一择法二精进三喜四除五舍六定七念)七觉调停生真智因华。故智论云。无学实觉。此七能到。故以为华。又云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华。天台释云。一戒净(是正语业命)。二心净(是精进念定)。三见净(是正见正思惟)四断疑净(是见道)五分别净六行净(是修道)七涅槃净(是无学道)又涅槃云。譬如有人而有七子。是七子中一子遇病。父母之心非不平等。然于病者心则偏重。章安释云。或以七方便根性为七子。谓人天二乘三教菩萨。是七子中。有起过者。心则偏重。又智论云。智度大道佛善来。智度大道佛穷底。智度相义佛无碍。稽首智度无子佛。古人立四义释无子。一者无等。一切众生无与佛等。二云无碍。佛是法王。于法自在。三云无子复有二义。一者就理。佛能体悟无生真理。名为无子。二者就事。如来生死种子已尽。故名无子。四者无子。亦有二义。一者般若名为佛母。母有七子。谓佛菩萨及辟支佛并四果人。此七子中佛最居长。故云无子。二者无明弊中无有智慧种子。故云无子。

八筏。郭璞云。水中[竺-二+稗]筏。功德施论云。如欲济川先应取筏。至彼岸已。舍之而去。智论引筏喻经云。汝等若解我筏喻法。是时善法。宜应弃舍。况不善法。斯乃无所得之要术。俾不凝滞于物矣。故德王品曰。譬如有王(智论王喻魔王)以四毒蛇。盛之一箧令人瞻养。若令一蛇生嗔恚。我当准法戮之都市。其人怖畏。舍箧逃走。王时复遣五旃陀罗。拔刀随后。一人藏刀。诈为亲善。其人不信。投一聚落。欲自隐匿。既入聚中。不见人物。即便坐地。闻空中声云。今夜当有六大贼来。其人恐怖复舍而去。路值一河。其水漂急。即取草木为筏。截流而去。既达彼岸。安隐无患。菩萨亦尔。闻涅槃经。观身如箧。四大如蛇。五旃陀罗。即是五阴。诈亲即贪爱。空聚即六入。六贼即外六尘。河即烦恼筏即道品(智论云筏是八正道)到于常乐涅槃彼岸。又喻八轮。正理论云。如世间轮有辐毂辋。八支圣道似彼名轮。正见正思惟正勤正念似辐。正语正业正命似毂。正定似辋。三事具足可乘转于通衢也。

九喻。方等如来藏经。佛为金刚藏菩萨。说一法九喻。具有十文。经云。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诸烦恼中。有佛智眼。有如来身。结加趺坐。俨然不动。下有九翻长行偈颂(宝性论。佛性论具释圭山疏引今略录示)。一偈云。譬如萎变华(论云贪烦恼亦尔。初乐后不乐)。其华未开敷。天眼者观见。如来身无染(此法身体)二云譬如岩树蜜(说一味法)无量蜂围绕(论云群蜂为成蜜嗔心啮诸人)。善方便取者。先除彼众蜂。三云譬如彼粳粮(说种种法)糠?未除荡(论云如是痴心缠。不见内坚实)。贫者犹贱之。谓为可弃物。四云如金在不净(真如不变)隐没莫能见(论云增上贪嗔痴。圭山云。上三种子。今喻粗显现行。发身口意。造一切业。故云增上)。天眼者乃见。

即以告众人。五云譬如贫人家(根本无明无覆无记。未有爱恶之相。名无明住地)。内有珍宝藏(法身为万德所依)主既不知见宝。复不能言。六云譬如庵罗果(此喻见惑)内实不毁坏(报化身佛性)种之于大地必成大树王。七云譬如持金像(出缠法身)行诣于他方裹以秽弊物(此喻思惑)。弃之于旷野。八云譬如贫女人。色貌甚丑陋(喻八不净地垢)而怀贵相子当为转轮王(喻成报身)九云譬如大冶铸。无量真金像(喻成化身)愚者自外观。但见焦黑土(八九十净地诸垢)又魏译金刚云。一切有为法。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弥勒颂曰。见相及于识。器身受用事。过去现在法。亦观未来世。论释曰。譬如星宿为日所映有而不现。能见心法。亦复如是(此譬相分)又如目有翳则见毛轮等色。观有为法。亦复如是。以颠倒见故(此譬相分大云释曰。此喻若执在意见实我法。此翳配在第七。以常行故。圭山云。既在第七。即知是见分。毛轮喻我法。我法即第七家。相分是第八也)又如灯识亦如是。依止贪爱法住故(此喻识体)又如幻所依住处。亦复如是。以器世间。种种差别。无一体实故(此譬器)又如露身亦如是。以少时住故(此譬身)又如泡所受用事亦如是。以受想因。三法不定故(此喻受用事故)又如梦过去法亦如是。以惟念故(此喻过去法)又如电现在法亦如是。以刹那不住故(譬现在法)又如云未来法亦如是。以于子时阿梨耶识为一切法。为种子根本故(此譬未来法)。

十宝。光明云。我当安止住于十地。十种珍宝。以为脚足。天台释云。珍宝者十地。因可贵诸地。即是珍宝也。脚足者十地是果。家之基。故言脚足。又十度是十地之脚足。于余功德非为不修。随力随分。正以檀为初地之足。檀足若满。得入初地。乃至智度足满。得入十地。又如法华十喻。况胜文见彼经。

半满书籍篇第五十四

涅槃云。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心常忆念。怜爱无已。将诣师所欲令受学。惧不速成。寻便将还。以爱念故。昼夜殷勤。教其半字而不教诲毗伽罗论。何以故。以其幼稚力未堪故。

离佉。此去书。释名曰书庶也。纪庶物也。春秋左传序云。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文选注云。大竹名策。小竹名简。木板名牍。尚书序云。伏羲神农皇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世历明三古。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司马迁史记辨六宗。一阴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二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不可易也。三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四名者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五法者。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六道德者。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其为术也。明阴阳之大顺辨儒墨之善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班固汉书明九流。一儒流。顺阴阳陈教化。述唐虞之政。宗仲尼之道焉。二道流。守弱自卑。陈尧舜揖让之德。奉周易之谦恭也。三阴阳流。顺天历象敬受民时矣。四法流。明赏敕法。以顺礼制耳。五名流。正名列位。言顺事成矣。六墨流。清庙宗祀。养老施慧也。七纵横流。谓受明使专对权事焉。八杂流。兼儒墨之铨。含名法之训。知国大体。事无不贯矣。九农流。劝励耕桑备陈食货耳。弥天云。史迁六氏。道家为先。班固九流。儒宗为上。

悉昙章。西域悉昙章。本是婆罗贺磨天所作。自古迄今更无异书。但点画之间。微有不同。悉昙此云成就所生。悉昙章是生字之根本。说之为半。余章文字具足说名为满。又十二章。悉名为半。自余经书记论为满。类如此。方由三十六字母而生诸字。泽州云。梵章中。有十二章。其悉昙章以为第一。于中合五十二字。悉昙两字是题章总名。余是章体。所谓恶阿乃至鲁流卢楼。

毗伽罗。章若疏曰。此云字本。河西云。世间文字之根本。典籍音声之论。宣通四辩诃责世法赞出家法。言词清雅。义理深邃。虽是外论。而无邪法。将非善权大士之所为也。故以此论。喻方等经。三藏传云。其音不正。正云毗耶羯剌諵。(女感)此翻为声名记论。以其广纪诸法能诠故。名声名记。成劫初梵王说百万颂。住劫初帝释略为十万颂。

摄拖苾驮。此云声明。西域记云。开蒙诱进。先遵十二章。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大论言。五明者。一曰声明。释诂训字诠目流别。二工巧明。伎术机关。阴阳历数。三医方明。禁咒闲邪药石针艾。四因明。考定正邪。研核真伪(外道言论)五曰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大般若云。五地菩萨。觉五明。此内五明也。外五明者。前四明同。五曰符印。

韦陀。亦名吠陀。此云智论。知此生智。即邪智论。亦翻无对。旧云毗陀讹也。韦陀有四。一阿由。此云方命。亦曰寿。谓养生缮性。二夜殊谓祭祀祈祷。三娑縻。谓礼仪占卜兵法军阵。四阿达婆。谓异能技数禁咒医方。索隐引摩蹬伽经云。初人名梵天造一韦陀。次有仙名自净。变一为四。一名读诵。二名祭祀。三名歌咏。四名穰灾。次名弗沙。有二十五弟子。各一韦陀。能广分别。或云韦陀。是符檄。汉书高纪曰。檄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则加鸟羽。插之示疾速也。

佉路瑟吒。或佉楼。谓北方边处人书。

僧佉论。正云僧企耶。此云数术。又翻数论。辅行云。迦毗罗说经十万偈名僧佉论。用二十五谛。明因中有果。计一为宗。言二十五谛者。一者从冥初生觉。过八万劫前冥然不知。但见最初中阴初起。以宿命力。恒忆想之。名为冥谛。亦云世性。谓世间众生由冥初而有即世间本性也。亦曰自然。无所从故。从此生觉。亦名为大。即中阴识也。次从觉生我心者此是我慢之我。非神我也。即第三谛。从我心生色声香味触。从五尘生五大。谓四大及空。尘细大粗。合尘成大。故云从尘生大。然此大生多少不同。从声生空大。从声触生风大。从色声触生火大。从色声触味生水大。五尘生地大。地大藉尘多故。其力最薄。乃至空大。藉尘少故。其力最强。故四轮成世界。空轮最下。次风。次火。次水。次地。从五大生十一根。谓眼等根能觉知故。故名为根。名五知根。手足口大小遗根能有用故名五业根。心平等根。合十一根。心能遍缘。名平等根。若五知根各用一大。谓色尘成火大。火大成眼根。眼根还具色。空尘成耳根。耳根还闻声。地成鼻。水成舌。风成身。亦如是。此二十四谛。即是我所。皆依神我。名为主谛。能所合论。即二十五。

卫世师。正云鞞崽。(所皆)此云无胜。优楼僧佉。计六遍造。但眼根火多。乃至身根风多。文见金七十论。辅行云。优楼僧佉此云休留仙。其人昼藏山谷。以造经书。夜则游行说法教化。犹如彼鸟故得此名。亦名眼足。其人在佛前八百年出世。亦得五通。说论十万偈。名卫世师。

勒沙婆。此云苦行。以算数为圣法。造经十万偈。名尼乾子。此三仙说无漏尽通。故唯五通。宗镜云。迦毗罗计因中有果。僧佉计因中无果。勒沙婆。计因中亦有果亦无果。

毗世。此云胜异论。即六句义。于实句中有九法。地水火风空时方等。计积极微。以成器世间。此外道计极微常住不灭。

尼罗蔽茶。西域记云。唐言青藏。记言书事各有司存。史诰总称。谓尼罗蔽茶。善恶见举。灾祥备着。前汉书明刘歆七略辑。略辑与集同。师古曰。谓诸书之总要。六蓻略六经也。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占卜之书。方技略。医药之书。说苑明人臣之行。有六正六邪。一者萌兆未现。见存亡之机。名为圣臣。二者进善通道。功归于君。名为大臣。三者卑身进贤。称古行事。以励主意。名为忠臣。四者明察早见。终无忧患。名为智臣。五者守文奉法。饮食廉节。名为贞臣。六者国家昏乱而不谕。犯主严颜。言主之过。身死国安。名为直臣。阮瑀论通士。以四奇。高人必有四难之忌。言多方者。中难处也。术饶津者。要难求也。意弘博者。情难足也。性明察者。下难事也。阮瑀论质士以四短违人。必有四安之报。少言词者政不烦也(孟僖所以不能答郊劳也)寡知见者物不扰也(庆氏所以因相鼠也。左传云。齐庆封来聘。叔孙与庆食不敬。为赋相鼠亦不知也)。专一道者思不散也。混蒙蔑者。民不备也。

路伽耶应法师译云顺世。本外道缚摩路迦也。天台曰。此云善论。亦名师破弟子。慈恩云。此翻恶对答。是顺世者。以其计执随于世间之情计也。刘虬云。如此土礼义名教。

逆路伽耶陀。应师云。逆路底迦。此云左世。天台曰。此恶论。亦名弟子破师。慈恩云。此翻恶征问。左道惑世。以其所计。不顺世间故也。刘虬云。如此土庄老玄书。故杨雄斥老子曰。槌提仁义。绝减礼学。吾无取焉。斥庄子曰。齐生死同富贵。等贵贱。其有惧乎。然此半满两乘。东夏偏弘。邪正二教。西域各习。世尊预鉴以诫学焉。故十诵云。好作文诵庄严章句。是可怖畏不得作。五分云。为知差次会等学书不得。为好废业。不听卜相及问他吉凶。四分开学诵学书及学世论。为伏外道。故杂法中。新学比丘开学算法。智论云。习外典如以刀割泥。泥无所成。而刀自损。言内外典者。二教论云。救形之教称为外。济神之典。号为内。智度有内外两经。仁王辨内外二论。方等明内外两律。百论言内外二道。通源记简两重内外。一约域。二约教。约域即以世间为内。出世为外。约教即以治心为内治身为外。是则儒道之教纵曰治心。且无出世之理。俱属域内。释氏之教虽有治身。亦为出世之因。俱属域外。梁陈留处士阮孝绪。字士宗。撰七录十二卷。一经典。二传说。三子兵书。四文集。五术伎。此五名为内篇。六佛法。七仙道。此二名为外篇。南山以佛道为方外之篇起于是矣。庄子大宗师。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通源记问。彼既以道为外。今何判属内耶。答彼且以神仙道德之说非如周孔治世之教。名为外篇。今以佛教望之。其实域内之谈耳。言儒教者范晔云。硕德为儒。杨雄云。通天地人曰儒。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邹邑平昌阙里人。为鲁司?。自卫反鲁。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赞易道。以六经为教也。言道教者。随书经籍志云。盖万物之奥圣人之赜也。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为周守藏室之吏。西入流沙。为函谷关吏尹喜说五千言。即道德二经为教也。言释教者。老子西升经云。吾师化游天竺。善入泥洹。符子云。老子之师名释迦文。释迦所说之法谓之释教。后汉郊祀志云。佛教以修善慈心为主。不杀生类。专务清尚。又以人死。精神不灭。随复受形。所行善恶后生皆有报应。所贵行善以练其精神。练而不已。以至无生。而得为佛也。有经书数千卷。以虚无为宗。包罗精粗(七胡)无所不统。善为吾师胜大之言。所求在一体之内。所明在视听之表。玄微深远。难得而测。故王公大人。观生死报应之际。无不懅然自失也。宝王论曰。三教之理。名未始异。理未始同。且夫子四绝中。一无我者。谦光之义为无我也。道无我者。长而不宰。为无我也。佛无我者。观五蕴空。为无我也。上二教门都不明五蕴。孰辨其四谛。六度万行圣贤阶级。蔑然无闻。但和光同尘。保雌守静。既慈且俭。不敢为天下先各一圣也。安用商摧其浅深欤。三教无我明矣。弘明集云。秦景西使。摩腾东来。道畅皇汉之朝。训敷永平之祀。竺法兰之入洛。康僧会之游吴。显舍利于南国。起招提于东都。南山云。自教法东渐亟涉窊(乌瓜)隆。三被屏除。五遭拜伏。此非休明之代。乃是暴虐之君。故使布令非经国之谟。乖常致良史之诮。事理难反。还习旧津。

初东晋成帝。咸康六年。庾冰辅政帝在幼冲。为帝出诏令僧致拜。时尚书令何充谢广等。建议不合拜。往反三议当时遂寝。

安帝元初中太尉桓玄上书令拜。尚书令桓谦中书王谧等抗谏曰。今沙门。虽意深于敬不以形屈为礼。迹充率土。而趣超方内。是以外国之君。莫不降礼。良以道在则贵。不以人为轻重。寻大法东流为日谅久。虽风移政变而弘之不易。岂不以独绝之化。有日用于陶渐。清约之风无时害于隆平者乎。玄又致书远法师。远着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其事由息。及安帝返政还崇信奉。

有宋刘氏。虽孝武大明六年。暂制拜君。寻依先政中原元魏太武真君七年。道士寇谦司徒崔皓谗于佛法。帝然之。遂灭佛法逃僧枭斩。后延昙始顶礼悔过废经五载。帝被疠疾。遂诛崔氏还兴佛法。

自晋失御中原国分十六。斯诸伪政信法不亏。唯赫连㪍㪍据有夏州。凶暴无厌。以杀为乐。背像背上令僧礼之。后为天震而死。及葬又震出之。其子昌袭位破长安灭佛法。逢僧斩戮沙门昙始被刀不伤。因尔改心。寻为北朝后魏所灭。

周武帝初信佛法。后纳道士张宾及前僧卫元嵩之谗。将除佛教安师着二教论抗云。九流之教。教止其身。名为外教。三乘之教。教静其心。名为内教。老非教主。易谦所摄。帝闻之。存废理乖。遂双除屏。不盈五载。身殁移。隋炀帝嗣录。改革前朝。虽令致敬。僧竟不屈。

唐祖太武出。沙汰佛道诏太宗制拜君亲敕。威秀道宣等上表。及臣僚书。国议不行。

武宗会昌五年。道士刘玄静赵归真非毁释氏。沙汰佛寺。六年帝崩。宣帝立复佛寺。诛刘玄静毁罪。通源记云。或责梁武崇佛。卒有侯景之败者。盖不知业通三世因缘会遇果报还受之义故。文中子曰。诗书盛而秦世灭。非仲尼之罪也。玄虚长而晋室乱。非老庄之罪也。斋戒修而梁国亡。非释迦之罪也。此说明矣(吴书云。吴主问三教。尚书令阚泽对曰。孔老设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佛之设教。诸天奉行)。

翻译名义集五
大正藏 第 54 册 No. 2131 翻译名义集

翻译名义集六

姑苏景德寺普润大师法云编唐梵字体篇第五十五烦恼惑业篇第五十六心意识法篇第五十七阴界入法篇第五十八

唐梵字体篇第五十五

西域五竺。经尚天书。东夏九州。字法鸟迹。自古罕觌。因译方传。琅函具存。此集略辨。

卍。熏闻曰。志諴纂要云。梵云室利靺瑳。此云吉祥海云。如来胸臆有大人相。形如[歹*(〦/(ㄙ*ㄙ))]字名吉祥海云。华严音义云。案卍字。本非是字。大周长寿二年。主上权制此文。著于天枢音之为万。谓吉祥万德之所集也。经中上下据汉本总一十七字。同呼为万。依梵文有二十八相(云云)。

[歹*(〦/(ㄙ*ㄙ))]。苑师云。此是西域万字。佛胸前吉祥相也[ㄙ/(刃*工*刃)/一/(、*、*、)/口]。音万。是吉祥胜德之相。由发右旋而生。似[ㄙ/(刃*工*刃)/一/(、*、*、)/口]字。梵云塞缚悉底迦。此云有乐。有此相者。必有安乐。若卍[乏-之+九]万万字。是此方字。宋高僧传。明翻译四例。一翻字不翻音。诸经咒词是也。二翻音不翻字。如华严中[乏-之+九]字是也。以此方万字翻之。而字体犹是梵书。三音字俱翻。经文是也。四音字俱不翻。西来梵夹是也。

T54114701.gif。章安疏云。言伊字者。外国有新旧两伊。旧伊横竖断绝相离。借此况彼。横如烈火竖如点水。各不相续。不横不同烈火。不竖不同点水。应如此方草下字相细画相连。是新伊相。旧伊可譬昔教三德。法身本有。般若修成。入无余已方是解脱无复身智。如竖点水纵而相离。又约身约智分得有余解脱。横一时有三法各异。如横烈火各不相关。新伊者譬今教三德法身即照亦即自在。名一为三。三无别体。故不是横。非前非后。故是非纵。一即三。如大点。三即一如细画。而三而一而一而三。不可一三说。不可一三思。故名不可思议不可思议者即非三非一。名秘密藏。如世伊字。谷响云。西方字有新旧。亦犹此土之篆隶也。莫不以篆为旧以隶为新。

附明修性离合之法

杀三摩娑。此云离合。欲显三点非纵横相。当示修性有离合法。三道至迷。理性之法法圆具。二因开悟。修习之事事融通。开则各离为三。对乃共合成一。论此三点试开十门。初本文二消名三释义四定体五示相六究意七判教八定位九决疑十指讹

初本文者。大经云。一切诸法。本性自空。亦用菩萨修习空故。见诸法空。起信论云。以知法性体无悭贪。随顺修行檀波罗蜜。天台别行玄云。原此因果根本。即是性德缘了也。此之性德。本自有之。非适今也。又云。以此二种方便修习。渐渐增长起于毫末。得成修德合抱大树。荆溪不二门云。性德祇是界如一念。此内界如三法具足。性虽本尔。藉智起修。此皆修性之明文。大经云。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章安涅槃玄释。文云法身亦非。那可单作三身释大。文云。解脱亦非。那可单作三脱释灭。文云般若亦非。那可单作三智释度。故知单释。非今经意。三德中各各求皆不可得。三法合求亦不可得。智者妙玄云。此之妙行与前境智一而论三。三而论一。荆溪云。又了顺修对性有离有合。离谓修性各三。合谓修二性一。永嘉云。偏中三应须简。一有般若无解脱法身。二有解脱无法身般若。三有法身无解脱般若。有一无二故不圆。不圆故非性。又偏中三应须拣。一有般若解脱无法身。二有解脱法身无般若。三有法身般若无解脱。有二无一故不圆。不圆故非性。圆中三应须具。一法身不痴即般若。般若无著即解脱。解脱寂灭即法身(二三例尔)此皆离合之本文。二消名者。修谓立行进趣起正助之二因。性谓本自体性。即界如之一念。凡夫迷故从真起妄。犹镜尘翳。缘了之明性自存故。具理性之德。行人悟故。背尘合觉。似鉴揩磨妍丑之影像遂现。故有修成之德。三释义者。离合之法。南屏法师。尝立三义以伸明之。一离是各也。离谓修性各三。合是共也。合谓修二性一。二离乃开也。约性恒开。合乃对也。对修方合。三离即与义。与而言之。一性本具于二修。二修常即乎一性。合即夺义。理即虽具缘了。夺而言之。由不发心未曾加行。彼性缘了祇名正因。二修虽具法身。因智照故。但名了因。由起行故。合名缘因。四定体者。欲示离合教相。须核修性法体。良以若性若修皆以三千总相以为其体。故起信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心虽本真。不觉起妄经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不从心造。由此无明为缘成众生法。维摩诘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由悟斯理故有佛法。法华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而此三法既互具于三千。亦各摄乎百界。体其本寂。乃名理具。照于起心。则名事造。修性虽二。三千体一。故妙乐云祇缘理一。是故修性相对离合。五示相。孤山显性录示离相曰。一家修性正义即约玄文前三妙也。境即性三。智即智三。行即行三。行之所阶即有诸位。若至初住。名随分果。则分证三法也。若就合说即合性为一。合修为二。合理性三为一正因法身德也。合智三为一了因般若德也。合行三为一缘因解脱德也。故开虽具九。九只是三。三九虽殊。其理常一。今详此说。文会义便。以释离义。文会释签境即理性三德。智即三德之解。行即三德之观。洎明合义。文会释签一谓涅槃。三谓三德。言义便者。离合既是迷悟与夺。当在住前。若至初住。修性一合无复分张。奚论与夺之别欤。二四明指要钞云。如光明玄十种三法。采取经论修性法相故具离合两说。如三德三宝虽是修德之极。义必该性。三身三智文虽约悟理必通迷。三识三道既指事即理必全性起修。此六岂非修性各三。三因既以一性对智行二修。三菩提三大乘三涅槃并以一性对证理起用二修。此四岂非修二性一。今谓修性一门。本依智行二妙。对境妙在迷之理。相对与夺而论离合十种三法。乃显果人所证三德。并属于悟。弃亲本文远取他部。此迷文矣。又山家离合大有二义。一约修性相成。在性则全修成性。性自有三。起修则全性成修。修自具三。二约修性相对。离谓修性各三。合谓修二性一。今用修性各三。而解修六性三。此混相成相对之门。复乱六法九法之数。斯背义焉。三净觉杂编云。予尝有文心解。具引玄签注之。大意与孤山不异(说离同也)但取境智行三。圆对三德(此说合异)故杂编云。如三身中法身可解。报即般若。应即解脱。三般若中。实相即法身。观照即般若。文字即解脱。三解脱中。性净即法身。圆净即般若。方便净即解脱。此似合掌合矣。亦如川字合焉。若以性德缘了。归修报应。修中法身。合性正因。此失与夺之义。又违金錍故性缘了同名正因。四南屏断于离合。大有四种。一者三一。释签云。一谓涅槃。三谓三德。二者三六。金錍本有三种三理元遍达性成修。修三亦遍。离虽有六。合则但三。三者三九。离谓修性各三(此成九法)合谓修二性一(此成三法)四者性九修十八。如光明梦见金鼓之文。今谓三一三九是离合之正义。修三性三属全性以起修。非对辨于离合。五先禀清辨老师尝分二义。一修性各论离合。二修性对论离合。且各论者。如金錍云。本有三种三理元遍。此乃在性则全修成性。性自离九自合成三。达性成修。修三亦遍。此乃起修则全性成修。修亦离九亦合成三。斯约横论两重离合。若对论者。如释签云。离谓修性各三。性无所移。修常宛尔。故有九法。合谓修二性一。此约功力与夺相对论。合性中缘了无功斥为一性。修德法身受熏夺名二修。兹约竖论一番离合。六究意者。今宗示此离合之法。为显法体不思议故。何哉。虽论合三为一。一不定一。一自常三。虽示离一为三。三不定三。三自常一。故章安曰。横之弥高。竖之弥广。会之常分。派之常合。七判教者。如金錍云。论生两教似等明具。别教不诠种具等义。非此可述。故别佛性灭九方见。圆人则达九界三道。即见圆伊三德体遍。别教不谈乎种具。遂说修性之纵横。圆宗由示于体遍。故演修性之离合。此显共而不杂。复彰离亦不分。八定位者。教既唯圆。位须简滥。初局住前。二通初后。三示极果。初局住前者。不二门云。如镜本来具三。依理生解。故名为智。智解导行。行解契理。初住既三法相符。与夺离合局住前也。二通初后者。显性录云。一家缘了之位深浅与夺非止一途。若法华寿量疏文则住前通是缘因。初住真正显了乃是了因。以约声闻闻经得记即入初住。此约真似分缘了。若药草喻疏。至于究竟名为智三。中间四即悉为行三。以顺经文究竟至于一切智故。此以分极分缘了。若法师品疏。道前真如即是正因。道中真如。即为缘因。亦名了因。道终真如。即是圆果。记云。此以修德对彼正因。正中缘了同成正因。修中正因。同成缘了。又云。此以博地为道前。发心已后为道中位分之为二。住前为缘。登住已去为了。此之三因该通一教。三示极果者。涅槃玄释大灭度文云法身亦非。那可单作三身释大。文云解脱亦非。那可单作三脱释灭。文云般若亦非那可单作三智释度。先达乃谓大灭度三既各开九。乃成离为二十七法。今谓章安玄云。虽一而三。虽三而一。虽复三一。而非三一。虽非三一。而三而一。不可思议摄一切法。祖师为显三德圆融异乎纵横并别。后裔分析为二十七法。去道远矣。九决疑者。或人问曰。性中三法若起二修乃显祇有一法安言合三为一耶。南屏释云。祇一三德。说有开合。若从迷论则。合三为一。若就悟言则起修为二。如身与臂缚则合为一身。解则开成三处。先师解曰。终日随缘。虽起二修。何妨性中。终日不变所谓性无所移。修常宛尔。十指讹者。光明忏悔品梦中见闻有二。一梦见金鼓。二梦击鼓声。见鼓又三。一正见鼓(鼓体睹法身)二见鼓光(光智睹报身)三见光中佛(佛即应身)二梦见击鼓。文为三。一见击鼓。二出大音声。三声所诠辨(鼓是法身。桴鼓合是报身。击出是应身)旧谓梦见金鼓三身各三。是性中九法。梦见击鼓是修中九法。遂说三九二十七法。新记斥曰。前文见鼓是法身之三即境三也。鼓光之三即智三也。见佛之三即用三也。今文但明能击之人用智击鼓。何曾论于修性二十七法耶。又如四明记曰。上鼓表三。光三佛。三祇是一三。今对信相机智所观合三为一。但名法身。此乃修性融即之明鉴。学斯宗者。当了世伊三点。天主三目。异别教之纵横。建圆宗之离合。显修性之一致。会生佛以同原绝思议之门。非数量之法。故净名词丧于毗耶。释迦言罄于摩竭。故名不思议之法矣。

烦恼惑业篇第五十六

烦恼菩提体元一矣。涅槃生死。见有二焉。若知如实性。了幻化相。以施慈慧。治贪嗔痴。故大集云。远离一切诸烦恼。清净无垢犹真实。其心则作大光明。是名宝炬陀罗尼。

阿梨耶。起信云。以依阿梨耶识故。说有无明。不觉而起(一业识相)能见(二转识相)能现(三现识相)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故说为意。此明无明为缘生三细。号无明惑。境界为缘。生六粗(一智相二相续相三执取相四计名字相五起业相六业系苦相)名见思惑。无明是根本惑。障中道理。当修中观破此别惑。见思是枝末惑。障真谛理。当修空观。破此通惑。通别之惑如亡。真中之理自显。

萨迦耶。竦疏具云。萨迦耶达利瑟致。此云身见。百法疏云。谓于五蕴执我我所一切见趣所依为业。

达梨舍那。此云见见有五种。一身见(执我我所为身见)二边见(边见随身计断常)三见取(见取执劣以为胜)四戒取(戒取于非因计因)五邪见(邪见拨无因果法)具此五种名曰见惑。止观云。见则见理。见实非惑。见理之时。能断此惑。从解得名。名为见惑。复次见惑。非但随解得名。亦当体受名。称之为假。假者虚妄颠倒。名之假耳。当知见惑乃有三种。一俱生见。二推理见。三发得见。一俱生见者。止观云。五钝何必是贪嗔。如诸蠕动实不推理而举?张鬐怒目自大。底下凡夫。何尝执见。行住坐卧。恒起我心。故知五钝非无利也(记云。钝中有利。如虫兽凡夫。亦能起我。我即是利。虽利属钝。又云。底下之人。虽起于利。此利属钝。从于钝使背上而起)二推理见。止观云。今约位分之。令不相滥。未发禅来虽有世智推理辩聪。见想犹弱。所有十使。同属于钝(记云。未得禅来纵起宿习所有烦恼。及因见阴起于我见仍属钝使。初果所断凡夫共有冥伏在身。障真无漏。若见谛理此惑自除。故名此惑以之为见。故不同于禅后所起)。三发得见。止观云。从因定发见。见心猛盛。所有十使。从强受名。皆属于利(记曰。若诸外道。由未见谛得禅定已虽断钝使。仍未曾断一毫见惑。见惑现前故不同于未发禅来所有见惑及冥伏者。是故不以八十八使中见惑为例。故八十八使义属阴境摄)。略言三结。广说八十八使(今述颂曰苦具十使。集灭七。身边戒取三使无。道谛但去身边二。上不嗔成八十八)。

略言三结者。一身见。二戒取。三疑使。更加贪嗔名五下分。如妙乐云。言下分者。贪虽通上。不是唯上。嗔一唯下。更不通上。余三遍摄一切见惑。今问见通五利。何故俱舍但言三结。答如论颂曰摄根门故。言根门者身见即苦门。戒禁取即苦道二门。疑通四门谓四谛也。所言摄根者。边见依身见转。见取依戒禁转。邪见依疑转。故此三结即摄五见。问见惑既历三界四谛安云余三遍摄一切。见惑虽复通上而复牵下耶。答所迷之谛。虽通三界。能牵之惑。正在欲界。故云纵断贪等至无所有。由身见等。还来欲界。问如妙玄云断见谛惑。而复兼除四思。未审何法为思耶。答。此以四趣之思为四思也。以妙玄因明因益。是故凡位持戒则伏四趣之业。初果修观则断四趣之思。以俱生推见二思随见落故。乃曰兼除。应知思惑乃有三种。一俱生思。与形俱生。如男女托胎。妄于父母越爱恶心。斯是邪思。还归见惑。二依见思。止观云。五利岂唯见惑。何尝无恚欲耶(记云。利中有钝。如诸外道依于诸见而起嗔恚)。问止观云。若利中有钝。见谛但断于利钝犹应在。答准止观云。毗昙谓利上之钝名背上使。见谛断时。正利既去。背使亦去。三界系思。即是三界九品思惑。此名钝使。亦名事障。号正三毒(俱生如杜牧云)夫七情爱怒二者生而自能。是二者性之根恶之端也。乳儿见乳必拏求。不得即啼。是爱与怒与儿俱生也。问五上分者。一掉举(高举是贪家等流)二慢。三无明。四色染。五无色染(由贪重故两界别说)何故上界而无疑耶。答疑随见落故无此惑。净名疏以五盖配四分。贪欲嗔恚睡疑属痴(记云。由痴故睡。由痴故疑)掉散是我取(记云。以我取心遍起三毒故名掉散)止观云。掉有三种。一身掉。身好游走诸杂戏谑。坐不暂安。二口掉好喜吟咏。竞争是非。无益戏论世间语言等。三者心掉心情放逸。纵意攀缘思惟文艺世间才技诸恶觉观等名为心掉。此四各出二万一千。新华严云。贪行多者。二万一千。嗔行多者。二万一千。痴行多者。二万一千。等分行者。二万一千。了知如是悉是虚妄。垂裕释十缠是思惑。忿恚曰嗔。隐藏自罪曰覆。意识昏迷曰睡。五情暗冥曰眠。嬉游曰戏。三业躁动曰掉。屏处起罪不自羞曰无惭。露处起罪不羞他曰无愧。财法不能慧施曰悭。他荣心生热恼曰嫉。俱舍颂曰。缠八无惭愧嫉悭并悔眠。及掉举昏沉。或十加忿覆。楞严明十习。一淫习(节疏云。淫习即所发之业。具足贪痴)。二贪(即是爱根本之数)。三慢(恃己凌他高举为性)。四嗔(热恼居怀性不安隐)。五诈习(诈谓谄曲罔冒于他矫设异仪谄曲为性)。六诳(诳谓矫诳。心怀异谋。多现不实矫现有德。诡诈为性。邪命为业)。七怨(即恨也。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冤为性。不能含忍。常热恼故)八见(即五种见。辅行云。大经二十三云。谓离五事。即五见也。因是五见生六十二。章安云。此有二意。一者我见。有五十六。谓欲界五阴各计四句。合为二十。色界亦尔。无色除色。但有十六。故知三界合五十六。边见有六。三界各二。谓断常添前合成六十二见。二者三世五阴。各计断常。用有无二见。而为根本。此准大论六十八文。谓色如去等四句。四阴亦然合二十句。此即计过去世也。又计色常等四句。四阴亦然。合二十句。此即计现在世也。又计色有边等四句。四阴亦然。合二十句。即计未来也。三世六十并有无二)。九枉(谓逼压良善。害所摄也亦嗔之类)。十讼习(谓相论得失。忿恨为先。恼之一法性相应故)。

尼延底。此云深入。贪之异名。乐著名贪。能贪之人有二种。一者有力。二者无力。所贪之境。禅门明三种。一外贪欲。男子缘女人。女人缘男子。二内外贪欲。外缘男女身相。复缘内身形貌。三遍一切处贪欲。众生处处着。俱舍明四种。一显色。谓青黄赤白也。二形色谓长短方圆等。三妙触。四供奉。大论明六种。一着色若赤若白若黄若黑。二或着形容。细肤纤指修目高眉。三或着威仪。进止坐起行住礼拜俯仰扬眉顿?亲近按摩。四或着言语。软声美词应意承旨。五或着细滑。柔肤软肌热时身凉。寒时体温。六或着人相。若男若女。

羯吒斯。此云爱之别名。涅槃云。爱河洄澓没众生。无明所盲不能出贪与于爱。圭峰圆觉约四句释。一贪非爱(如人贪忙非是爱忙)二爱非贪(如人爱看相打相杀谁肯贪求)三亦贪亦爱(即名利财色)四非贪非爱(即违情之境)管子云。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续日。千里不远。利在前也。渔人入海。海水百仞。冲波迸流。宿夜不出。利在水也。渔父人有八疵。非其事而事之。谓之总(总滥也非是己事而强知之谓之叨滥也)莫之顾而进之谓之佞(强进忠言人不采顾谓之佞)希意导言。谓之谄(希望前人意气而导达其言)不择是非而言谓之腴(调苟顺物不简是非)好言人之恶谓之谗(闻人之过好扬显之)析交离亲谓之贼(人有亲情交故辄欲离而析之。斯助害也)称誉诈伪以贩恶人谓之匿(与己亲者虽恶而誉与己疏者虽善而毁)不择善否两容。颜适偷拔其所欲。谓之险(否恶也。善恶二边两皆容纳。和颜悦色。偷拔其意之所欲随而佞之。斯险诐之人也)此八疵者。外以乱人。内以伤身。君子不友。明君不臣。渔父事有四患。好经大事。变更易常。以挂功名谓之叨(注云伺候安危经营大事变改之际建立功名谓叨滥之人)专知擅事侵人自用谓之贪(注云专己独擅自用陵人谓之贪)见过不更闻谏愈甚谓之狠(注云有过不改闻谏弥增狼戾之人)。人同于己则可。不同于己。虽善不善。谓之矜(注曰物同于己虽恶而善。物异乎己虽善而恶。谓之矜夸之人)。

提鞞沙。此云嗔恚。恚怒恨也。禅门明三种嗔。一非理嗔。他不来恼而自生嗔。二顺理嗔。外人来恼尔乃生嗔。亦如净土有正三毒。三诤讼嗔。着己之法谓是。在他之法言非。由兹不顺而生恼觉。

慕何。此云痴。禅门明三种痴。一计断常。过去诸法为灭有耶。现在诸法不灭有乎。推寻三世。若灭即断不灭乃常。二计有无我及阴等有耶无耶。如是乃至非有非无。三计世性作是念言。由有微尘。即有实法。有实法故。乃有四大有四大故。乃有假名众生世间。因兹思念而行邪道。阿含正行经佛坐思念。人痴故有生死。何等为痴。本从痴中来。今生为人。复痴心不解。自不开不知死当所趣向。见佛不问。见经不读。见沙门不承事。不信道德。见父母不敬。不念世间苦。不知泥犁中拷治剧。是名痴。故有生死不止。生死如呼吸间。膬(音脆)不过于人命。然此贪嗔痴。名为三毒。中阴经云。三毒之重者。痴病是其原。又此三毒。须分二种。一者三毒惑。别行记云。任运起者。名为烦恼。止观云。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与心作烦。令心得恼。二者三毒业。别行记云。卒起决定能动身口。名三毒业。瑞应云。贪欲致老。嗔恚致病。愚痴致死。义推等分致生。又复须知。业有多种。如智论云。黑业者是不善业。果报地狱等受苦恼处。是中众生以大苦恼闷极故名为黑受善果报处。所谓诸天以其受乐随意自在明了故名为白业。是业是三界天。善不善受果报处。所谓人阿修罗等八部。此处亦受乐亦受苦。故名白黑业。问无漏业应是白。何以言非白非黑。答无漏法虽清净无垢。以空无相无作故无所分别。不得言白。黑白是相待法。此中无相待故不得言白。复次无漏业能灭一切诸观。观中分别。故有黑白。此中无观。故无白(云云)。然遗教云。我如良医。知病说药。妙玄云。作大医王。须解脉种种病。识种种药。精种种治。得种种差。仁王云。佛知众生有三种病。一者贪病。二者嗔病。三者痴病。既知此病。当投于药。故仁王云。治贪嗔痴三不善根。起施慈慧三种善根。治贪则教布施。故光明云。舍诸所重肢节手足。治嗔则教行慈悲。故法华云。常柔和能忍慈悲于一切。治痴则教修智慧。故遗教云。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虽有此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故华严云。譬如善方药自疾不能除。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阿耆毗伽。此云邪命。以邪法活命根也。智论云。如经中说。舍利弗入城乞食。得已向壁坐食。时梵志女。名曰净目。见而问曰。沙门汝食耶。答言食。净目问。下口食耶。仰口食耶。方口食耶。四维口食耶。俱答云不。净目言。食法四种。我问汝。汝言不。我不解。汝当说。舍利弗言。有出家人。合药种谷植树。不净活命名下口食。有出家人。观视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不净活命名仰口食。有出家人。曲媚毫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不净活命。名方口食。有出家人。学种种咒术。卜算吉凶。如是活命。名四维口食。姊我不堕是四不净食。我用清净乞士活命。是时净目闻说清净法食。欢喜信解。舍利弗因为说法。得须陀洹。又智论释八正道云。五种邪命以无漏智慧舍离。是为正命。问何等是五种邪命。答一为利养故诈现奇特。二为利养故自说功德。三为利养故占相吉凶。四为利养故高声现威令人畏敬。五为利养故称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邪因缘活命故是为邪命。

阿罗伽。此云欲。希须为义。五情之所欲是名五欲。大论云。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欲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炙疥。五欲无益如狗啮骨。五欲增争。如乌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假借须臾。世人愚惑。贪着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譬如愚人贪着好果。上树食之。不肯时下。人伐其树树倾堕落。身首毁坏痛恼而死。然此五欲分界内外。如大论云。二乘但断界内五欲。故世间五欲所不能动。别惑未除。故为界外上妙色声之所染污。故迦叶云。三界五欲我已断竟不能动心。此是菩萨净妙五欲。吾于此事不能自安。此是迦叶为界外之声动。天女散华身子除云。此为界外之色动。又分别生死涅槃有异分别。亦是别见。斯为法尘所惑也。

奢他。此云谄曲。罔冒他故矫设异仪曲顺时人。◎

◎心意识法篇第五十七

华严云。诸业虚妄积集名心。末那思量。意识分别。眼等五识了境不同。愚痴凡夫不能知觉。怖老病死。求入涅槃。生死涅槃二俱不识。于一切境。妄起分别。楞伽云。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宗镜云。不为垢法之所染。宁为净法之所治。非生死之所羁。岂涅槃之能寂。遂称识主。故号心王)现识及分别事识。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现处。亦复如是(密严经云。譬如殊胜宝。野人所轻贱。若用饰冕旒。则为王顶戴。如是赖耶识是清净佛性。凡位恒杂染。佛果常保持。如美玉在水。苔衣所缠覆。赖耶处生死。习气萦不现。于此赖耶识。有二取相生。如蛇有二头。随乐而同往。赖耶亦如是。与诸色相俱。一切诸世间取之以为色。恶觉者迷惑。计为我我所。若有若非有。自在作世间。赖耶虽变现体性恒甚深。于诸无智人。悉不能觉了)。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五识得尘。即灭是坏。熏入八识为种。是不坏)展转因(七识执八识为我。八识引五识取尘)。大慧不思议熏(贤首云。谓无明能熏真如。不可熏处而能熏。故名不思议熏。又熏则不熏。不熏之熏。名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谓真如心受无明熏。不可变异而变异。故云不思议变。又变即不变。不变之变名不思议变。胜鬘中。不染而染。染而不染难可了知者。谓此不思议也)。是现识因(所起现识行相微细。于中亦有转识业识。举粗显细。故但名现识。即是不相应心也)。大慧取种种尘(即是现识所现境界还能动彼心海。起诸事识之波浪也)。及无始妄想熏(即彼和合心海之中。妄念习气。无始已来熏习不断。未曾离念。故此尘及念熏动心海种种识生。以妄念及尘粗而且显。故所起分别事识行相。粗显成相应心也)。是分别事识因。又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溟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华严论云。世尊于南海中楞伽山说法。其山高峻。下瞰大海。傍无门户。得神通者。堪能升住。乃表心地法门。无心证者。方能升也。下瞰大海表其心海本自清净。因境风所转。识浪波动。欲明达境心空境亦自寂。心境俱寂。事无不照。犹如大海无风。日月森罗焕然明白。此经意直为根熟顿说种子业识为如来藏。异彼二乘灭识趣寂者。故亦为异彼般若修空菩萨增胜者。故直明识体本性全真。便明识体即成智用。如海无风境象自明。异彼深密别立九识。接引初根。渐令留惑长大菩提。故不令其心植种于空。亦不令心犹如败种。解深密经。乃是入惑之初门。楞伽维摩。直示惑之本实。故楞伽明八识。为如来藏。净名即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密严经云。赖耶为于爱所熏而增长。既自增长已。复增于余识。展转不断绝。犹如于并转。以有诸识故。众趣而生起。于是诸趣中。识复得增长。识与世间法。更互以为因。譬如河流水前后而不断。亦如芽与种相续而转生。各各相差别。分别而显现)。又楞伽大慧白佛。惟愿世尊。更为我说阴入界生灭。彼无有我。谁生谁灭。愚夫者依于生灭。不觉苦尽。不识涅槃(华严云。愚痴凡夫。不能知觉。怖老病死。求入涅槃。生死涅槃。二俱不识。于一切境妄起分别)。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起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唯识论云。能变有二种。一因能变谓第八识中等流异熟二因习气。等流习气。由七识中善恶无记。熏令生长。异熟习气。由六识中有漏善恶。熏令生长二果能变。谓前二种习气力故。有八识生现种种相。等流习气因缘故。八识体相差别而生。名等流果。果似因故。异熟习气。为增上缘。感第八识酬引业力恒相续故。立异熟名。感前六识酬满业者。从异熟起名异熟生。不名异熟。有间断故。即前异熟及异熟生。名异熟果。果异因故。又唯识论。明四种变。一共中共云云)。离我我所不觉彼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觉。计著作者。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识藏(密严经云。藏识持于世。犹如线穿珠。亦如车有轮。随于业风转。陶师运轮杖。器成随所用。藏识与诸界共力无不成。内外诸世间。弥纶悉周遍。譬如众星象布列在虚空。风力之所持。运行常不息。如空中鸟迹。求之不可见。然鸟不离空。颉胡结颃胡朗而进退。藏识亦如是。不离自他身。如海起波涛。如空含万象)。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断。离无常过。离于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净。其余诸识。有生有灭。意意识等念念有七因。不实妄想。取诸境界。种种形处。计著名相。不觉自心所现色相。不觉苦乐。不至解脱。又偈曰。心如工伎儿(八识妄动如牵线主)。意如和伎者(七识执我如应和人)。五识为伴侣(五识取尘如共和伎)。忘想观伎众(六识分别如看众人)大乘入楞伽云。心能积集业。意能广积集。了别故名识。对现境说五。婆沙问。此三何别。答或别不别。言不别者。心即意识。如火名焰。亦名为炽亦名烧薪。只是一心有三差别。言有别者。名即差别。或云。过去名意。未来名心。现在名识。或云。在界名心。在入名意。在阴名识。或云。杂色名心。如六道由心。系属名意。如五根属意。语想名识。如分别属识。又妙乐引俱舍云。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在彼一向全无即理。若大乘中。八识名心。七识名意。六识名识。彼教为迷。又无即理。故偏小教有漏之法。全无性净即常住理。知之者寡。大宝积经佛言。所言识者。谓能了别。眼所知色。耳所知声。鼻所知香。舌所知味。身所知触。意所知法。是名为识。所言智者于内寂静。不行于外。唯依于智。不于一法而生分别及种种分别。是名为智。大乘同性经。楞伽王白佛。云何众生。舍此寿命。受彼寿命。舍此故身受彼新身。佛言。众生舍此身已。业风力吹。移识将去。自所受业。而受其果。圭山云。欲验临终受生自在不自在。但验寻常行心尘境自由不自由。二六时中当省察耳。

污栗驮。此方称草木心。

矣栗驮。此方名积聚精要心。

纥(胡结)利陀耶。此云肉团心。如黄庭经五藏论所明。正法念经云。心如莲华开合。提谓云。心如帝王。皆肉团心。色法所摄。

蜱(补迷)罗尸。或闭尸。此云肉团。见经音义。

质多耶。或名质帝。或名波茶。此方翻心。黄庭经五藏论。目之为神。西域外道计之为我。此土佛教。翻缘虑心。此通八识。谓眼缘色乃至第八缘根身种子器世间。故云集起以解心第八独名心。缘虑以解心(缘谓缘持虑即思虑)。八识总名心。然此缘虑亦名虑知(宗镜云。无幽不瞩。有法皆知。察密防微。穷今洞古。故谓之灵台。司马彪云。心为神虑之台。庄子云。万恶不可内于灵台)。百法论疏。心法有六种义。一集起名心。唯属第八。集诸种子。起现行故。二积集名心。属前七转。能熏积集诸法种故。或初集起属前七转现行共集熏起种故。或后积集名心。属于第八含藏。积集诸法种故。此上二解虽各有能集所集之义。今唯取能集名心。如理应思。三缘虑名心。俱能缘虑自分境故。四或名为识。了别义故。五或名为意。等无间故。六或第八名心。第七名意。前六名识。入楞伽云。藏识说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诸境相。是故名为识。然第六意识具有五种。一定中独头意识。缘于定境。定境之中有理有事。事中有极略色极迥色及定自在所生法处诸色。二散位独头。缘受所引色及遍计所起诸法处色。如缘空华镜像彩画所生者。并法处摄。三梦中独头。缘梦中境。四明了意识。依五根门。与前五识。同缘五尘。五乱意识。是散意识于五根中。狂乱而起。如患热病青为黄见非是眼识。是此缘故。宗镜第六识具十名。一从根得名。名为六识。二能筹量是非。名为意识。三能应涉尘境名攀缘识。四能遍缘五尘名巡旧识。五念念流散名波浪识。六能辨前境。名分别事识。七所在坏他。名人我识。八爱业牵生名四住识。九令正解不生。名烦恼障识。十感报终尽。心境两别。名分段死识。

末那。唯识翻意。或云执我。亦云分别。唯识宗云。具足应言讫利瑟吒耶末那。此翻染污意。谓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惑常俱故名染污。常审思量名之为意。思虑第八度量为我。如是思量唯第七有。余识所无。故独名意。复能了别名之为识。前之六识。从根得名。此第七识。当体立号。识论颂云。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有覆无记摄。大乘入楞伽。大慧问佛。云何但说意识灭。非七识灭。佛言。大慧以彼为因及所缘故。七识得生。大慧意识分别境界。起执着时。生诸习气。长养藏识。由是意俱我我所执思量随转。无别体相。藏识为因。为所缘故。执着自心所现境界。心聚生起展转为因。大慧譬如海浪。自心所现。境界风吹而有起灭。是故意识灭时。七识亦灭。然楞伽经唯明三识。不辨七识者。准此文云无别体相。所以唯说八六二识。起信亦然。通源问。现识属第八。事识属前六。何故不言第七识耶。答。七识名染污意。常时执取第八为我。是则若言第八。必兼第七。故瑜伽论云。赖耶识起。必二识相应。又事识缘外境时。必依第七。是故不说。宗镜问第六能断惑成无漏。第七不能断惑。何故亦成无漏。答谓第七识是第六所依根。第六是能依识。能依识既成无漏。第七所依亦成无漏。谓第六入生法二空观时。第七识中俱生我法二执现行伏令不起。故第七成无漏。问何故第八是有漏耶。答第八是总报主。持种受熏。若因中便成无漏。即一切有漏杂染种子皆散失故即便成佛。何用更二劫修行耶。问前五既非是总报主。何故不成无漏。答前五根是第八亲相分。能变第八既是有漏。所变五根亦有漏。五根是所依尚有漏能依五识亦成有漏也。宗镜七识十名。一六后得名称为七识。二根尘不会名为转识(宗镜云。转为改转。是不定义。即三性三量三境易脱不定方名转识)。三不觉习气。忽然念起名妄想识。四无间生灭名相续识。五障理不明名无明识。六返迷从正。能断四住烦恼。名为解识。七与涉玄途。顺理生善名为行识。八解三界生死尽是我心更无外法。名无畏识。九照了分明如镜显像。故名现识。十法既妄起恃智为怀。令真性不显名智障识。

阿赖耶。或阿梨耶。起信云。以依阿梨耶识说有无明。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真谛就名翻名无没识。取不失之义。奘师就义翻为藏识。能含藏诸法种故。又此识体具三藏义。能藏。所藏。执藏。故名为藏。谓与杂染互为缘故。有情执为自内我故。复能了别种子根身及器世间三种境故。名之为识。古释云。一能藏者。即能含藏义。犹如库藏能含藏宝贝。故得藏名。此能含藏杂染种故。名之为藏。亦即持义。二所藏者即是所依义。犹如库藏是宝等所依故。此识是杂染法所依处故。三执藏者。坚守不舍义。犹如金银等藏为人坚守。执为自内我。故名为藏。此识为染末那坚执为我。故名为藏。起信钞释云。能藏所藏者。且所藏义。谓此识体藏是根身种子器世间所藏处也。以根等是此识相分故如藏中物像。如身在室内。欲觅赖耶识祇在色心中。欲觅摩尼珠。只在青黄内。次能藏义。谓根身等法皆藏在识身之中。如像在珠内。欲觅一切法总在赖耶中。欲觅一切像总在摩尼内。与前义互为能所。故云能藏自体于诸法中能藏诸法于自体内。或名宅识(一切种子之所栖处)。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积集义故名心集起义故名心)。或名阿陀那。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故(宗镜云。又将死时。唯异熟心。由先业力恒遍相续。执受身分。舍执受处冷触便生。寿燸识三。不相离故。冷触起处。即是非情)。宗镜问。诸根坏目识迁离时舍此故身别受余质。去来之识相状云何。答显识经。佛告贤护。识之运转迁灭往来。犹如风大无色无形不可显现。而能发动万物示众形状。或摇振林木。摧折破裂出大音声。或为冷为热。触众生身。作苦作乐。风无手足面目形容。亦无黑白黄赤诸色。贤护。识界亦尔。无色无形无光明。显现所熏因缘故。显示种种功用殊胜。或名所知依。能与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即三性与彼为依。名所知依)。或名种子识(梵语阿世耶。此云种子)。能遍住持世出世间诸法种子故(古德云。从无始时来。此身与种子俱时而有。如草木等种)。唯识论云。一切种子皆本性有。不从熏生。由熏习力但可增长。如契经说。一切有情。无始时来。有种种界。如恶叉聚法尔而有。界即种子差别名。故有如外草木等种。护法意云。有漏无漏种子皆有新熏本有。合生现行亦不杂乱。若新熏缘即从新熏生。若本有遇缘即从本有生。摄论云。此阿赖耶识。与种子如此共生。虽有能依所依。不由体别故异。乃至能是假无体。所是依是实有体。假实和合异相难可分别。以无二体故。此识先未有功能。熏习生后方有功能。故异于前。前识但是果报。不得名一切种子。后识能为他生因。说名一切种子。前识但生自相续。后识能生自他相续。故胜于前。摄论云。第八识从种子生故称果报识。能摄持种子故亦名种子识。宗镜云。本识是体种子是用。种子是因所生是果。问熏生何别。答熏是资熏系发之义。生是生起从因生出之义。谓本识等虽无力资熏击发自种之义。而有亲生自种之义。如本有无漏种子虽有生果之能。若不得资加二位有漏诸善资熏击发。即不能生现。又如本识中善染等种能引次后自类种子虽有生义无自熏义。如谷麦等种虽有生芽之能。若不得水土等资熏击发。亦不能生其现行。本识虽有生种之能然自力劣。须假六七与熏方生。由是义故。本识等虽非能熏而能生种。故与亲种得为因缘。又熏者发也致也。习者生也近也数也。即发致果于本识内。令种子生近生长。故熏有二种。一熏习谓熏心体。成染净等事。二资熏谓现行心境及诸惑相资等。摄论云。转依名法身。由闻熏四法得成。一信乐大乘。是大净种子。二般若波罗蜜。是大我种子。三虚空品三昧。是大乐种子。四大悲是大常种子。此闻熏习四法为四德种子。四德圆时本识都尽。四德本来是有。不从种子生。从因作名故称种子。然善染如沉麝韭蒜等。故不受熏。无记如素帛故能受熏。如善不容于恶犹白不受于黑。若恶不容于善。如臭不纳于香。唯本识之含藏。同太虚之广纳矣。或名异熟识。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宗镜云。又第八识本无阿赖耶名。由第七执第八见分为我。令第八得阿赖耶名。若不执时。但名异熟识者。此是善恶业果位。以善恶业为因。即招感得此引果故。前世业为因。因是善恶。今世感第八识是无记。异熟即果。果异于因故名异熟。又具四义。一实。二常。三遍。四无杂。是名真异熟识。问第八真异熟识。如何名引果。答为善恶业为能引。第八为所引。是能引家之果。故名引果。故是总报主。前六识名为满果。有一分善恶别报来满故。此满业所招名异熟生。非真异熟也。不具四义。唯第八是引果真异熟识。真异熟心一切时相续酬牵引业非同满业。有间断故。以余转识不能引业。但来满善恶之业果。引果之识遍三界有。六识不遍无色界无心定等)。或名现识(宗镜云。具三显义。一显现。此简七识果不显现故。二现在。简非前后。三现有。此简假法。体是实有方成种子)。故唯识论云。如瀑流水上下。鱼草等物随流不舍。此识亦尔。与内习气外触等法恒相续转(唯识论云。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阿赖耶识。无始时来。乃至未转于一切位恒与此五心所相应)。天台名无没识(释签云。无始时有未曾断绝。故云无没。宗镜问云。祖先终殁后嗣资悼。违三界之唯心。乖万法之唯识。答有五力。唯识不判。一定力。二通力。三借识力。四大愿力。五法威德力。道氤法师。对唐明皇云。佛力法力三贤十圣亦不能测)。或名随眠(显宗论云。相续中眠。故名随眠。即顺流者。身中安住。增昏滞义。或随胜者。相续中眠。即是趣入如实解位。为昏迷义。或有狱中长时随逐。覆有情类。故名随眠。又瑜伽云。烦恼粗重。随附依身。说名随眠。能为种子。生起一切烦恼故也)。菩萨处胎经云。尔时世尊。将欲示现识所趣向。道识。俗识。有为识。无为识。有漏识。无漏识。华识。果识。报识。无报识。天识。龙识。鬼神。阿修罗。迦楼那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识。上至二十八天识。下至无救地狱识。尔时世尊即于胎中。现勾锁骨。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云云)。佛告弥勒。汝观勾锁骸骨。令一切众知识所趣。分别决了令无疑滞。尔时弥勒菩萨即从座起。手执金刚七宝神杖。搅勾锁骨听彼骨声。即白佛言。此人命终嗔恚结多。识堕龙中。次复搅骨。此人前身十戒行具。得生天上。次复搅骨。此人前身破戒犯律。生地辩中。如是搅骨。有漏无漏。有为无为。从二十八天。至无救地狱。知识所趣善恶果报白黑行报。有一全身舍利。无有缺减。尔时弥勒。以杖搅之推寻此识。了不知处。如是三搅。前白佛言。此人神识。了不可知。将非如来入涅槃耶。佛告弥勒。汝绍佛位。于当来世。当得作佛成无上道。何以搅舍利而不知识处耶。弥勒白佛言。佛不思议。不可限量。非我等境界所能筹量。今有狐疑。唯愿世尊当解说之。五道神识。尽能得知彼善恶趣。不敢有疑。于如来所。今此舍利。无有缺减。愿说此识。令我等知。佛告弥勒。过去未来现在诸佛舍利流布。非汝等境界所能分别。又阿赖耶识。无始时来恒与此五心所相应。以是遍行心所摄故。一作意者。论云。作意谓能警心为性。于所缘境引心为业(作意警心有二功力。一心未起时能警令起。二若起已能引令趣境)。二触者。论云。触谓三和分别变异。令心心所触境为性。受想思等所依为业(触谓三和者。即根境识体异名三。不相乖返更相交涉。名为随顺。根可为依。境可为取。识二所生。可依于根而取于境。此三之上。皆有顺生一切心所功能作用。名为变异)。三受者。论云。受谓领纳违顺俱非境相为性。起爱为业。四想者。论云。想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谓要安立境分剂相。方能随起种种名言(此中安立取像异名。谓此是青非青等作分剂而取其相名为安立)。五思者。论云。思谓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谓能取境正因等相驱役自心。令造善等(此触等五与异熟识行相虽异。而时依同所缘事等。故名相应。此识行相极不明了。不能分别逆顺境相。微细一类唯与舍受相应。又此相应受。唯是异熟。随先引业转不待现缘。任善恶业势力转故。唯是舍受。苦乐二受是异熟生。非真异熟。待缘现故非此相应)。宗镜问。一百法中凡圣总具不。答。若凡夫位。通约三界九地种子。皆具百法。若诸佛果位。唯具六十六法。除根本烦恼六。随烦恼二十。不定四。不相应行中四。共除三十四法。宗镜明八识十名。一七后得名称为八识。二真伪杂间名和合识。三蕴积诸法名为藏识。四住持起发。名熏变识。五凡成圣名为出生识。六藏体无断名金刚智识。七体非寂乱名寂灭识。八中实非假。名为体识。九藏体非迷。名本觉识。十功德圆满名一切种智识。此识建立有情无情。发生染法净法。若有知有觉则众生界起。若无想无虑则国土缘生。因染法而六趣回旋。随净法而四圣阶降。可谓凡圣之本根器之由。了此识原何法非悟。证斯心性何境不真。可谓绝学之门栖神之宅。又云。第八本识。真如一心。广大无边体性微细。显心原而无外。包性藏以该通擅持种之名。作总报之主。建有情之体。立涅槃之因。居初位而总号赖耶。处果位而唯称无垢。备本后之智地。成自他之利门。随有执无执(摄论云。一切种子。心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宗镜云。执受各具二义。且执二义者。一摄义。即摄为自体。二持义。即持令不散。受二义。一领义。即领以为境。二觉义。即令生觉受安危共同。根身具执受四义。一摄为自体。同是无记性故。二持令不散。第八能任持此身。令不烂坏。三领已为境。此根身是第八亲相分故。四令生觉受安危共同。若第八危五根危。第八安五根安。若器世间量但缘非执受。即受二义中领已为境。问何以器界不似根身第八亲执受。答以与第八远故。所以不摄为自体。又器界损时第八亦不随彼安危共同。所以不执受。若发毛爪齿膀胱宿水等虽近已同外器摄。所以第八亦不执受。应具四句。一持而不缘。即无漏种。二缘而不持。即器界现行。三俱句。即内身根尘。四俱非即前七现行)。而立多名据染缘净缘。而作众体。含一切而如太虚包纳。现万法而似大地发生。则何法不收。无门不入。但以迷一真之解。作第二之观。因于觉明能了之心。发起内外尘劳之相。于一圆湛。析出根尘。聚内四大为身。分外四大为境内以识精为垢。外因想相成尘。无念而境观一如。有想而真成万别。若能心融法界境豁真空。幻翳全消。一道明现。可谓裂迷途之致纲。抽觉户之重关。惛梦惺而大觉常明。狂性歇而本头自现。

阿陀那。义翻执持。能执持种子根身生相续义。执持有三。一执持根身。令不烂坏。二执持种子。令不散失。三执取结生相续义。即有情于中有身临末位。第八识初一念受生时。有执取结生相续义。结者系也属也。于母腹中。一念受生。便系属彼故。亦如磁毛石吸铁。铁如父母精血二点。第八识如磁毛石。一刹那间。便揽而住。同时根尘等种。从自识中亦生现行名为执取结生。故楞严曰。陀那微细识。习气如瀑流(槜李云。言习气者谓熏习气分。乃种子异名。以第八识中无始习气微细生灭流注不息。故如瀑流。解深密经云。如瀑流水生多波浪。诸波浪等。以水为依。五六七八。皆依此识)。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宗镜云。佛若一向说真则众生不复进修。随增上慢。以不染而染。非无客尘垢故。若一向说不真则众生拨叶自身生断见故无成佛期。故对凡夫二乘恐生迷倒。常不开演故。解深密经云。阿陀那识甚微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熏闻云。真谛谓之第七识。盖取第八染分立名。唯识百法谓之第八识者则通取染净和合为因)。解深密经。谓之第九者。乃别取第八净分言之。故摄论云。世尊说法凡有三种。一染污分。二清净分。三染污清净分。譬如金藏土中有三。一地界。二金。三土轮。以地譬依他性具染净二分。此八识。以土譬分别性为生死染分。此七识。以金譬真实性为涅槃净分。此九识。宗镜云。分别诸识开合不同。皆依体用。约体则无差而差。以全用之体不碍用故。约用则差而无差。以全体之用不失体故。如举海成波不失海。举波成海不碍波。非有非无方穷识性。不一不异。可究心原。古德云。约诸识门虽一多不定。皆是体用缘起本末相收。本是九识。末是五识。从本向末寂而常用。从末向本。用而常寂。寂而常用故静而不结。用而常寂故动而不乱。静而不结故真如是缘起。动而不乱故缘起是真如。真如是缘起故。无涅槃不生死。即八九为六七。缘起是真如故。无生死不涅槃。即六七为八九。无生死不涅槃。故法界皆生死。无涅槃不生死故。法界皆涅槃。法界皆涅槃故。生死非杂乱。法界皆生死故涅槃非寂静。生死非杂乱。众生即是佛。涅槃非寂静。佛即是众生。是以法界违故说涅槃是生死。即理随情用。法界顺故说生死是涅槃。即情随理用。如此明时说情非理外理非情外。情非理外故。所以即实说六七为八九。实者体也。理非情外故。所以即假说八九为六七。假者用也。以假实无碍故人法俱空。以体用无碍故空无可空。人法俱空故说绝待。空无可空故言妙用。如斯说者。亦是排情之言。论其至实者。不可以名相得。至极者不可以二谛辨。不可以名相得故。非言象能诠。不可以二谛辨故。非有无能说。故云至理无言。贤圣默然。正可以神会。不可以心求。问一心湛寂。云何起诸识浪。答只为不觉忽尔念生。起信云。以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摩诃衍论云。即是显示根本不觉之起因缘。根本不觉。何因缘故。得起而有。因不如故得起而有。何等法中而不如耶。谓三法中而不如故。言不如者。当有何义。谓违逆义故。云何三法。一者实知一法。二者真如一法。三者一心一法。是名为三。实知法者。谓一切觉即能达智。真如法者。谓平等理即所达境。一心法者。谓一法界即所依体。于此三法皆违逆故。无明元起。是故说言。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彼三种法皆守一。中终不离故。故通名一。又起信云。以无明熏力不觉心动。最初成其业识。因此业识复生转识等。论释云。最初不觉称为第一业相。能见所见。无有差别。心王念法。不可分析。唯有精勤隐流之义。故名为业。如是流动。只申不觉。第二转相以业相念。为所依。故转作能缘流成了相。第三现相。以了别转为所依。戏论境界具足。现前所缘相分圆满安布。依此见分。现彼相分。又动相者。动为业识。理极微细。谓本觉心。因无明风举体微动。微动之相。未能外缘。即不觉故。谓从本觉有不觉生。即为业相。如海微波从静微动。而未从此转移本处。转相者。假无明力。资助业相。转成能缘。有能见用。向外面起即名转相。虽有转相而未能现五尘所缘境相。如海波浪假于风力兼资微动从此击波转移而起。现相者。从转相而成现相。方有色尘山河大地器世间等。楞伽经。大慧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告大慧。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谓流注生住灭。相生住灭(梵语你伽。此云流注不断。言流注者)。唯自第八三相微隐种现不断名为流注。由无明缘。初起业识。故说为生。相续长劫。故名为住。到金刚定。等觉一念。断本无明。名流注灭相生住灭者。谓余七识心境粗显。故名为相。虽七缘八望六为细。具有四惑。故亦云粗。依彼现识自种诸境缘合生七说为相生。长劫熏习。名为相住。从末向本。渐伏及断至七地满。名为相灭。依前生灭。立迷悟依。依后生灭立染净依。后短前长。事分二别。即是流注生住灭相生住灭。仁王般若经云。然诸有情。于久远劫。初刹那识异于木石生得染净。各自能为无量无数染净识本从初刹那不可说劫。乃至金刚终一刹那。有不可说不可说识。生诸有情色心二法。色名色蕴。心名四蕴。宗镜引古释。初刹那识异于木石者。谓一念识有觉受故。异于木石。即显前念中有末心所见赤白二秽。即同外器木石种类。此识生时。揽彼为身。故异木石。问既非久远无始。何名初识耶。答过去未来无体。刹那熏习。唯属现在。现在正起妄念之时。妄念违真名为初识。非是过去。有识创起名为初识。故知横该一切处。竖通无量时。皆是即今现在一心。更无别理。道契经。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阿赖耶识具一切法。过于恒沙。如是诸法。以谁为本。生于何处。佛言。如是有为无为一切诸法。生处殊胜不可思议。何以故。于非有为非无为处。是有为是无为法。而能生故。文殊又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非有为非无为处。佛言。非有为非无为处者所谓一心本法。非有为故能作有为。非无为故能作无为。是故我言生处殊胜。不可思议。又云。当作二门。分明显说。一者下转门。二者上转门。生灭门中。不出此二。如是二门云何差别。颂曰。诸染法有力。诸净法无力。背本下下转。名为下转门。诸净法有力。诸染法无力。向原上上转。名为上转门。识论云。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颂曰。是诸识转变(转变是改转义。即八种识。从自证分转变似二分现。即所变见分有能作用。说名为见。所变相分。为所作用。说名为相。即俱依自证分而转。既若见相二分包一切法尽。即此二分从心体上变起。故知一切诸法皆不离心)。分别所分别(从初业识。起见相二门。因见立能因相立所能所才具。我法互兴。或谓用为能相。体为所相。或以七识为能相。第八识为所相)。由此彼皆无(此见相二分上。妄执彼实我法。二执是无。即由此见相二分外。妄情执有心外我法之境。皆是无故)。故一切唯识(唯遮境有。识简心空将唯字遮萨婆多执心外有其实境。将识字简清辨等执恶取空破空有二边。正处中道)。又诸师所明。总有四分义。一相分(一实相名相。体即真如。是真实相故。二境相名相。为能与根心而为境故。三相状名相。此唯有为法。有相状故。通影及质。唯是识之所变。四义相名相。即能诠下所诠义。相分是此四相中取后三相而为相分。又相分有二。一识所顿变。即是本质。二识等缘境唯变影缘。不得本质)。二见分。唯识论云。于自所缘。有了别用(见分有五类。一证见名见。即三根本智见分是。二照烛名见。此通根心俱有照烛义故。三能缘名见。即通内三分。俱能缘故。四念解名见。以念解所诠义所。五推度名见。即比量心推度一切境故。于此五种见中。除五色根及内外二分。余皆见分所摄)。三自证分。谓能亲证自见分缘相分不谬。能作证故。四证自证分。谓能亲证第三自证分缘见分不谬故。从所证处得名。此四分义。镜如自证分。镜明如见分。镜象如相分。镜后弝(必骂)如证自证分。此四分有四师立义。第一安慧菩萨立一分自证分。识论云。此自证分。从所缘生。是依他起故。故说为有。见相二分不从缘生。因遍计心妄执。而有。如是二分。情有理无。唯自证分是依他起性。有种子生是实有故。见相二分是无。更变起我法二执。又是无。以无似无。若准护法菩萨即是以有似无见相二分是有体。变起我法二执是无体。故安慧引楞伽云。三界有漏心心所皆是虚妄分别为自性。故知八识见相二分。皆是遍计妄执有故。唯有自证一分。是依他起性。是实有故。二难陀论师。立二分。成唯识初标。宗者即一切心生皆有见相二分。见相二分。是能所二缘也。若无相分牵心。心法无由得生。若无能缘见分谁知有所缘相分耶。即有境有心等成唯识也。见分为能变。相分是所变。能所得成。须具二分。见分相分是依他起性。有时缘独影境即同种生。有时缘带质境即别种生。故非遍计也。若不许者。诸佛不应现身土等种种影像也。三陈那菩萨立三分。安慧立一分但有体而无用。难陀立见相二分。但有用而无体。皆互不足。立理者谓立量果义。论云。能量所量。量果别故。相见必有所依体故。相分为所量。见分为能量。即要自证分为证者是量果也。喻尺量绢。绢为所量。尺人为能量。记数之智名为量果。今见分缘相分不错皆由自证分为作果故。今眼识见分缘青时定不缘黄。如见分缘不曾见境。忽然缘黄境时定不缘青。若无自证分即见分不能自记忆。故知须立三分。若无自证分即相见亦无。若言有二分者。即须定有自证分集量。论颂云。似境相所量。能取相自证。释云。似境相所量者。即相分似外境现。能取相自证者。即是见分能取相分故。自证即是体也。四护法菩萨立四分。立宗者。心心所若细分别应有四分。立理者。若无第四分。将何法与第三分为量果耶。汝陈那立三分者。为见分有能量了境用故。即将自证分为量果。汝自证分亦有能量照境故。即将何法与能量自证分为量果耶。即须将第四证自证分为第三分量果也。引密严经云。众生心二性。内外一切分(内一分为一性。见相二分为第二性。即心境内外二性)。所取能取缠(能缘粗动。是能缘见分。所取是所缘相缚也)。见种种差别(见分通二量故言种种差别)。夫为量果须是现量方为量果。前五识与第八见分虽是现量。以外缘故。即非量果。为量果者须内缘故。七识虽是内缘亦非量果。为量果者应具二义。一现量。二内缘。又果中后得见分虽是现量内缘时变影缘故非量果。即须具三义。又果中根本智见分虽亲证真如不变影故是心用故非量果。即须是心体具足四义。一现量。二内缘。三不变影。四是心体。方为量果。问四分以何为体性。答相分所变色心为体性。若内三分即用现行心所而为体。宗镜问。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凡圣通论都有几境。答大约有三境。颂曰。性境不随心(性是实义。即实根尘四大及实定果色等相分境。言不随心者。为此根尘等相分。皆自有实种生。不随能缘见分种生故)。独影唯从见(影谓影像。是相分异名。为此假相分无种为伴。但独自有名故名独影。即空华兔角过去未来诸假影像法是。此但从能缘见分变生。与见分同种故名独影唯从见)。带质通情本(即相分一半。与本质同一种生。一半与见分同一种生。故言通情本。情即能缘见分。即所缘本质)。性种等随应(随应是不定义。谓于三境中。名随所应。有性种界系三科异熟等差别不定)。又广释云。性境者。为有体实相分名性境。即前五识及第八心王并现量。第六识所缘诸实色得境之自相。不带名言无筹度心。此境方名性境。及根本智缘真如时亦是性境。以无分别任运转故。言不随心者。都有五种不随。一性不随者。其能缘见分通三性。所缘相分境唯无记性。即不随能缘见分通三性。二种不随者即见分从自见分种生。相分从自相分种生。不随能缘见分心种生故名种不随。三界系不随者。如明了意识缘香味境时其香味二境。唯欲界系不随明了意识通上界系。又如欲界第八缘种子境时其能缘第八唯欲界系所缘种子便通三界。即六八二识有界系不随。四三科不随。且五蕴不随者。即如五识见分是识种收。五尘相分即色蕴摄。是蕴科不随。十二处不随者。其五识见分是意处收。五尘相分。五境处摄。是处科不随。十八界不随者。其五识见分是五识界收。五尘相分五境界摄。此是三科不随。五异熟不随者。即如第八见分是异熟性。所缘五尘相分非异熟性。名异熟不随。独影境者谓相分与见分同种生。名独影。唯从见即如第六识缘空华。兔角过未及变影缘无为。并缘地界法。或缘假定果极迥极略等。皆是假影像。此但从见分变生自无其种。名唯从见。独影有二种。一者无质独影。即第六缘空华兔角及过未等所变相分。是其相分与第六见分同种生。无空华等质。二者有质独影。即第六识缘五根种现。是皆托质而起。故其相分亦与见分同种而生。亦名独影境。三带质者即心缘心是。如第七缘第八见分境时。其相分无别种生。一半与本质同种生。一半与能缘见分同种生。从本质生者。即无覆性。从能缘见分生者即有覆性。以两头摄不定故。名通情本。质即第七能缘见分。本即第八所缘见分。又四句分别。一唯别种非同种。即性境。二唯同种非别种。即独影境。三俱句即带质境。四俱非即本智缘如。以真如不从见分种生故名非同种。又真如当体是无为。但因证显得。非生因所生法故名非别种。性种等随应者性即性境。种种谓种类。谓于三境中。各有种类不同。今皆须随应而说。又约八识分别者。前五转识。一切时中皆唯性境。不简互用不互用。二种变中。唯因缘变。又与五根同境故。第六意识有四类。一明了意识。亦通三境。与五同缘实五尘。初率尔心中是性境。若以后念缘五尘上方圆长短等假色。即有质独影。亦名似带质境。二散位独头意识。亦通三境。多是独影。通缘三世有质无质法故。若缘自身现行心心所时。是带质境。若缘自身五根。及缘他人心心所是独影境。亦名似带质境。又独头意识。初刹那缘五尘少分缘实色。亦名性境。三定中意识。亦通三境。通缘三世有质无质法故。是独影境。又能缘自身现行心心所故。是带质境。又七地已前有漏定位亦能引起五识。缘五尘故。即是性境。四梦中意识。唯是独影境。第七识唯带质境。第八识其心王唯性境。因缘变故相应作意等五心所。是似带质真独影境。问三境以何为体。答初性境用实五尘为体。具八法成故。八法者即四大地水火风四微色香味触等。约有为说。若能缘有漏位中。除第七识。余七皆用自心心所为体。第二独影境。将第六识见分所变假相分为体。能缘即自心心所为体。第三带质即变起中间假相分为体。若能缘有漏位中唯六七二识心心所为体。摄论云。远行及独行无身。寐于窟调其难调心。是名真梵志。百法释云。如来依意根处说远行及独行也。随无明意识。遍缘一切境也。故名远行。又诸心相续一一转故。无实主宰名独行。无身者即心无形质故。寐于窟者。即依附诸根。潜转身内。名寐于窟。寐者藏也。即心之所蕴在身中。此偈意破外道执有实我也。世尊云。但是心独行无别主宰。故言独行。又无始游历六尘境。故名远行。

庵摩罗。此云清净识。僧遁注金刚三昧经云。白净无垢识。彼经佛言。诸佛如来常以一觉而转诸识。入庵摩罗。何以故。一切众生本觉常以一觉。觉诸众生。令彼众生。皆得本觉。觉诸情识。空寂无生。何以故。决定本性本无有动。熏闻云。天台依摄大乘说庵摩罗。名无分别智光。即第九净识也(宗镜云。摩罗净识。湛若太虚。佛性明珠皎同朗月)。然据诸论所说。第八若至我见永不起位即舍梨耶之名。别受清净之称。是则果位名庵摩罗。天台所依摄大乘义取第九识者。非无深致。此依真谛所译梁摄论也。辅行云。真谛三藏云。阿陀那七识。此云执我识。此即惑性体是缘因。阿赖耶八识。此名藏识。以能盛持智种不失。体是无没无明。无明之性。性是了因。庵摩罗九识。名清净识。即是正因。唐三藏不许此识云。第九是第八异名。故新译摄论不存第九。地论文中亦无第九。但以第八对于正因。第七对于了因。第六以对缘因。今依真谛仍合六七共为缘因。以第六中是事善恶亦是惑性委释识义非今所论。但以三识体性对于三德三因。于理即足。论家虽云翻识为智。而不即照三识一心即此一心三智具足。光明玄云。庵摩罗识是第九不动。若分别之即是佛识(宗镜问。无垢净识为佛。决定有心决定无心。答据体则言亡四句意绝百非。约用则唯无量。故知如来心智能明非情所及应以智知)。阿梨耶识即是第八无没识。犹有随眠烦恼与无明合。别而分之是菩萨识。大论云。在菩萨心名为般若。即其义也。阿陀那识是第七分别识。诃恶生死。欣羡涅槃。别而分之。是二乘识。于佛即是方便智。波浪是凡夫第六识。无俟复言。宗镜九识十名。一自体非伪。名为真识。二体非有无。名无相识。三轨用不改名法性识。四真觉常存体非隐显名佛性真识。五性绝虚假。名实际识。六大用无方名法身。七随流不染名自性清净识。八阿摩罗翻无垢识。九体非一异名真如识。十胜妙绝待号不可名目识。

干栗陀耶。或名牟呼栗多。此云坚实心。楞伽注云。谓第一义心。如树贞实心非念虑也。乃是群生本有之性。又摩诃衍论立十种识总摄诸识。云何为十。于前九中加一切一心识。论上文云。所谓以一心识遍于二种自在无所不安立。如佛告文殊师利言。我唯建立一种识。所余之识非建立焉。所以者何。一种识者多一一识。此识有种种力。能作一切种种名字。而唯一识终无余法。是故我说建立一种识。今谓一切一心识是此方言。梵语正名干栗陀耶。问一切一心识与庵摩罗云何甄别。答从诸佛所证之理乃立庵摩罗名。就众生所迷之本则标干栗陀号。何者经云而转诸识入庵摩罗。故知果位名庵摩罗一切一心识。论云能作一切种种名字。知是群生所迷之本。辄辨此义。后贤详之(昔住大觉李相公垂访问曰。楞严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此为一法。此为二法。若云二法。性觉即本觉若云一法。上句安言妙明。下句安言明妙。余即答曰。一法二义。上句言性性体即寂而常照。故曰妙明。下句言觉。觉用即照而常寂。故曰明妙)。礼记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斯乃儒家以寂然不动为性。感而遂通曰情。吾宗则以明静真心为性。是理具也。昏动妄念为情。是事造也。故楞严云。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流转。以兹情性分今十识前之八识皆属情也。九十二识乃当性焉。问心与于性同异云何。答或同或异。言或同者如楞严云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此俱目真。光明云心识二性躁动不停。此俱召妄。二名异者如楞严云舜若多性可消亡。烁迦罗心无动转。此心真而性妄矣。大意云。随缘不变故为性。不变随缘故为心。此性真而心妄也。忠国师云。迷时结性成心。悟时释心成性。然真妄二心。经论所明。大有四义。一唯真心。起信云。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二者唯妄心。如楞伽云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三者从真起妄。如楞伽云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四者指妄即真。如楞严云。则汝今者识精元明。又净名云。烦恼之俦是如来种。诸文所陈。此四收尽。然此诸识。西域东夏。异计纷纭。今先叙异执后述会通。初异执者性相二宗肇分于竺国。南北之党。弥盛于齐朝。故西域那烂陀寺戒贤大德。远承弥勒无著。近踵法护难陀。依深密等经瑜伽等论立法相宗。言法相者唯齐八识业相以为诸法生起之本。故法相宗以识相行布为旨。其寺同时智光大德。远禀文殊龙树。近遵青目清辩。依般若等经中观等论立法性宗。言法性者以明真如随缘为染净之本故。一性宗以真理融观为门。洎乎东夏。摄论有梁唐之异。地论分南北之殊。以无著菩萨造摄大乘论流至此土。二译不同。梁朝真谛乃立九识计第八识生起诸法。如彼论明十种胜相。第一依止胜相。明第八识生十二因缘。次唐时玄奘新译摄论但立八识。乃谓第九只是八识异名。此是梁唐之异也。天亲菩萨造十地论。翻至此土南北各计。相州南道计梨耶为净识。相州北道计梨耶为无明。此乃南北之殊也。其次会通者妙玄云。今明无明之心。不自不他。不共不无因。四句皆不可思议。此约自行破计南北不存。若有四悉檀因缘亦可得说。此约化他。性相俱存。以阿梨耶中。有生死种子。熏习增长。即成分别识。若阿梨耶中。有智慧种子。闻熏习增长。即转依成道后真如名为净识。若异此两识。只是阿梨耶识。此亦一法论三。三中论一耳。摄论云。如金土染净。染譬六识。金譬净识。土譬梨耶识。明文在兹。何劳苦净。又宗镜云。此阿赖耶识即是真心。不守自性随染净缘。不合而合。能含藏一切真俗境界。故名藏识。如明镜不与影像合而含影像。此约有和合义边说。若不和合义者。即体常不变。故号真如。本一真心湛然不动。若有不信阿赖耶识即如来藏。别求真如理者。如离像觅镜即是恶慧。以未了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义。而生二执。又宗镜以理量二门收尽一切性相。识相妙有是如量门。识性真空。是如理门。问真心无相。云何知有不空常住湛然之体。答以事验知因用可辨。事能显理用能彰体。如见波生知有水体。当观理量之门。以造性相之道。◎

◎阴入界法篇第五十八

智论云。一切诸法中但有名与色。若欲如实观但当观名色。心但有字。故曰名也。形质碍法。故曰色也。而凡夫人迷此色心有轻重异。故佛对机说阴入界三科法也。

寒健陀。此云蕴。蕴谓积聚。古翻阴。阴乃盖覆。积聚有为。盖覆真性。又仁王云。不可说识。生诸有情色心二法。色名色蕴。心名四蕴。皆积聚性。隐覆真实。此以色受想行识名为五蕴(心经疏记。具解五蕴)。音义指归云。汉来翻经为阴。至晋僧睿改为众。至唐三藏改为蕴。

钵罗吠奢。此云入。法界次第云。通称入者。入以涉入为义。根尘相对。则有识生。识依根尘。仍为能入。根尘即是所入。今此十二从所入受名。熏闻曰。夫六入者。凡有二义。一根尘互相涉入。二根境俱为识之所入。以是诸经名十二入。楞严唯以六根为入者。盖根有胜义。亲能生识。又根能受境吸揽前尘。故偏名入。故云六为贼媒自劫家宝。又云。六入村落。法界次第云。内六名入者此之六法亲故属内。为识所依。故名为入。亦名根者。根以能生为义。此六既并有生识之功。故通名根。外六入者。此六疏故属外识所游涉。故名为入。亦名尘者。尘以染污为义。以能染污情识通名为尘。又十二处者。百法疏云。生长义。即六种识依于根尘而得生长。名十二处。

驮都。此云界。百法疏云。界是因义。中间六识藉六根发。六境牵生与识为因。故名为界。法界次第云。界以界别为义。此十八法各有别体。义无浑滥。故名十八界。若根相对即有识生。识以识别为义。识依于根。能别于尘故通名识。由此根尘识三各有六法成十八界。此三科法如俱舍云。聚生门种族。是蕴处界义。愚根乐有三。故说蕴处界。释曰愚三者一愚心为说五阴。则开心为四合色为一。二愚色为说十二处。则开色为十处半。谓五根五尘及法尘少分。合心为一处半。谓意根及法尘少分。三愚心及色为说十八界。则更开心为七界半。谓六识意根法尘少分。皆言愚者迷也。根三谓上中下根。乐三谓略中广。如次配三科法。

歌罗逻。或羯逻蓝。此云凝滑。又云杂秽。状如凝酥。胎中五位此初七日。大集经云。歌罗逻时即有三事。一命二暖三识。出入息者名为寿命。不臭不烂名之为暖。即是业持火大故。地水等色不臭不烂也。此中心意名之为识。即是刹那觉知心也。长无增减。三法和合从生至死。此识之种。即是命根。故宗镜引论云。然依亲生此识种子。以此种子为业力故。有持一报之身功能差别。令得决定。若此种子无此功能身便烂坏。故以亲生种子为命根。夫命根者依心假立。命为能依。心为所依。生法师云。焚薪之火。旋之成轮。轮必揽火而成照。情亦如之。必资心成用也。命之依心。如情之依心矣。

頞部昙。或遏蒲昙。或頞浮陀。此云疱。状如疮疱。胎二七日。

蔽尸。或闭尺。或伽那。此云凝结。状如就血。或云聚血。或云耎肉。胎三七日。

健男。或羯南。此云凝厚。渐坚硬故。亦云硬肉。胎四七日。虽有身意。缺眼四根六处未全。但号名色。涅槃佛言。如说名色。系缚众生。名色若灭则无众生。离名色已。无别众生。离众生已。无别名色。亦名名色系缚众生。亦名众生系缚名色。

钵罗奢佉。此云形位。具诸根形。四支差别。俱舍以此胎五七日。名胎中五位。六七日名发毛爪齿位。七七日名具根位。五根圆满故。所言根者增上出生。名之为根。五识藉彼为增上缘。而得生故。又具五义名之为根。严续依发及遍别故。从此五七至未出胎。并名六入。言胞胎者。说文云。儿生裹衣者曰胎。尔雅胎始养也。

斫刍。斫者行义。刍者尽义。谓能于境行尽见诸色故名为行尽。故瑜伽云。屡观众色观而复舍。故名为眼。是照烛义。楞严眼如蒲桃朵。或云眼如秋泉池。眼有五种。一肉眼。二天眼。三慧眼。四法眼。五佛眼。今先通辨。然后别明。先通辨者。大品云。菩萨行般若时净于五眼。肉眼净见三千大千世界。天眼净见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中众生死此生彼。慧眼菩萨不作是念是法若有为。若无为。若世间。若出世间。若有漏。若无漏。是慧眼菩萨无法不见。无法不知。无法不识。是为慧眼净。菩萨法眼知是人入随信行。是人随法行。是人无相行。是人行空解脱门。是人行无相解脱门。是人行无作解脱门得五眼。得五眼故得无间三昧。得无间三昧故得解脱智(云云)。乃至知是菩萨能坐道场。不能坐道场。知是菩萨有魔无魔。是为菩萨法眼净(目连谓魔曰。吾以道眼观内。天眼睹表内外清净。过天琉璃)。菩萨入如金刚三昧。破诸烦恼习。即时得诸佛无碍解脱即生佛眼。所谓一切种智。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乃至大慈大悲等诸功德。是名佛眼。大论释曰。肉眼见近不见远。见前不见后。见外不见内。见昼不见夜。见上不见下。以此碍故求天眼。得是天眼远近皆见。前后内外。昼夜上下。悉皆无碍。是天眼见和合因缘生假名之物。不见实相。所谓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如前。中后亦尔。为实相故求慧眼。得慧眼不见众生。尽灭一异相。舍离诸着。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内灭是名慧眼。但慧眼不能度众生。所以者何。无所分别故。以是故生法眼。法眼能令行人行是法得是道。知一切众生各各方便门。令得道证。法眼不能遍知度众生方便道。以是故求佛眼。佛眼无事不知。覆障虽密。无不见知。于余人极远。于佛至近。于余幽闇。于佛显明。于余为疑。于佛决定。于余微细。于佛为粗。于余甚深。于佛甚浅。是佛眼无事不闻。无事不见。无事不知。无事为难。无所思惟。一切法中。佛眼常照。此之五眼。当立四义以辨其相。初约人分。净名记云。欲指人中是肉眼故。明四趣眼不及人天故为所破。此亦一往。亦有龙鬼过人肉眼。终是恶业。从道已判。又云。以天眼法在色界故。破欲方有四禅天眼。声闻是慧眼(我从昔来。所得慧眼)。菩萨是法眼。如来是佛眼。净名记问。前三眼两教二乘亦能得之。法眼三教菩萨亦能得之。如何五眼并夺云无。答随教依理。其相天殊。若云诸佛菩萨有者。即是带理之四眼也。地住分得。佛方究竟。故云肉眼一时遍见十方。天眼不以二相而见。慧眼乃云第一净。故法眼佛眼元来永殊。是则五眼具足在佛。二乘与人。既并无眼。如生盲者。问佛之肉眼与人肉眼同异云何。答凡夫恶业障故如盲。佛果功德熏故清净。故大般若云。佛肉眼能见人中无数世界。不唯障内。故知凡夫肉眼但见障内。义当盲矣。问肉眼障碍云何遍见。答大论云。报生天眼在肉眼中。天眼开辟肉眼见色。故见大千。又云。天眼有二种。一果报得。二修禅得。果报得者常与肉眼合用。唯夜闇天眼独用。问佛具肉眼与于佛眼同异云何。答净名记云。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约体用。分五相不同。且如肉眼。见于粗色。于粗色处。见于中道。从粗色边名为肉眼。约见中道。即名佛眼。问佛之天眼与于佛眼同异云何。答净名疏云。今取证理见十方土及十法界粗细之色。名佛天眼。圆见三谛无二。名为佛眼。二约用释。如净名疏云。但眼是总名。从用分别则有五种。一肉眼见粗事色。二天眼见因果细色。三慧眼见粗细色心偏真之理。四法眼见色心粗细因缘假名俗谛诸法。五佛眼见中道圆真佛性之理。又能双照粗细因缘事理。问见中道真。名佛眼者未审菩萨分证与佛究竟。同异云何。答如发轸云。分证与究竟五眼但有明昧之殊。三约谛释。如净名疏云。圆观三谛。观俗境。破诸恶业名净肉眼。观俗细境。破诸乱心。名净天眼。若观真谛破界内惑名净慧眼。观内外俗破尘沙无知。名净法眼。观中双照。圆除无明。是净佛眼。是则肉天二眼。乃因缘所生之法。后三即三观所照之谛焉。四约教释。如净名疏云。约教则有四佛五眼不同。金刚般若佛问须菩提。如来有肉眼不(云云)。准此五眼皆通四教。若别释者净名记云。若以偏圆相待。总而明之。唯圆佛眼。别教法眼。通菩萨慧眼。藏菩萨肉天二眼。又净名疏云。若诸凡夫肉眼天眼见粗细相。声闻但有三眼。肉眼天眼所见同前。慧眼见真谛相。即是见二谛相。三藏菩萨既未断惑。不见真谛相。但有肉眼天眼见世谛粗相。通教菩萨。亦但三眼唯见二谛幻化之相。别教菩萨。得四眼三眼如前。别得法眼。见界内外恒沙佛法。无量四谛之理。并是见相见也。若圆教菩萨住十信位。虽有肉眼。名为佛眼。相似圆见法界相惑未除犹名见相见也。若入初住。发真无漏即五眼圆开。此皆通辨。次别明者。净名疏引首楞严云。何那律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白佛具说。佛言眠是眼食。如人七日不食。则便失命。七日不寝。眼命即断。难可治之。当修天眼用见世事。因是修禅。得四大净色半头而见。谓之半头者昔神悟云。齐眉上半如琉璃明彻。此违楞严明前不明后。南屏云。前之半头见大千界。但见于前不见于后。今谓此解违。净名疏云。那律修禅。得四大清净造色半头天眼。从头上半皆得见色。观三千大千世界。如庵摩勒果。若三藏佛得全头天眼。一头皆发净色。彻见无碍。今观两说。犹鹬蚌之相搤。今乘其弊以会通之。净名广疏以从上为半者乃示天眼之体也。以报得天眼在肉眼中。修得天眼在肉眼外。既在眼外则发半头之色。虽半头净。及其视物。但见前矣。所以楞严约用说焉。然其声闻所发。天眼半头与佛全头。优劣硕异。又佛乃随所入定欲见能见。声闻须入所得之定。方睹境矣。又佛则能见一切佛土。那律但见大千。净名疏云。二乘虽有天眼作意欲见千界乃至大千。诸佛菩萨有真天眼不以二相。见诸佛土天台云。中道真天眼非二谛之相。而能遍照四土三种生死死此生彼。依正并现王三昧中。是真天眼。问那律既见于前云何倩人穿针。答入定则见。出定不知。肇云。二乘在定则见。出定不见。荆溪记云。若约那律失眼出观但同世人坏根者不见。问藏通二教既不谈中。以何为佛眼。答别行玄记云。故今正使及二习气俱时而尽。故能二谛皆究竟也。方异三乘弟子。独彰佛眼佛智。复次那律天眼与大梵王天眼虽同核有四异。一报修异。梵王报得。在肉眼中。那律修得。居肉眼外。二总别异。净名疏云。又梵王是总相见。见不分明。那律是别相见。见则了了。乃至诸阿罗汉因净禅得者皆别相见。三自他异。梵王报得于自住处则见。余方不见。那律以修根本得五种四禅入色清净。发真天眼随所至处皆见三千。四通明异。梵王天眼是通非明。罗汉天眼是通是明。又净名疏问。梵王天眼见大千界与法华肉眼何异。答大论明。报生天眼在肉眼中。天眼开辟(见广由天)肉眼见色。故见大千。大品明。菩萨肉眼见百由旬乃至大千。过此则用天眼。以肉眼与风相违故不说见他土。若法华经力肉眼能见大千一切法者三藏二乘天眼慧眼所见事理尚不能及。何况梵王而可比也。故大经云。学大乘者虽有肉眼名为佛眼。二乘之人虽有慧眼名为肉眼。以其慧眼见真断惑与圆教肉眼有齐有劣故。圆教肉眼名佛眼者以虽具烦恼之性能知如来秘密之藏。

娑路多罗戌缕多。此云能闻。瑜伽云。数数于此声至于闻。故翻为耳。是能闻义。楞严耳如新卷叶。或云耳如卷桦皮。

伽罗尼羯罗拏。此云能嗅。瑜伽云。数由此故。能嗅于香。故名为鼻。是能嗅义。楞严云。鼻如双垂爪。或云。鼻如盛针筒。

䑛若时吃缚。此云能尝。能除饥渴故。瑜伽云。能除饥渴羸瘦。数发言论表彰呼召。故名为舌。是能尝义。楞严舌如初月偃。或云。舌如偃月刀。

迦耶。梵有四名。一迦耶。二设利罗。三弟诃。四应伽。此云积聚。瑜伽云。诸根所随周遍积聚。故名为身。是积聚义。及依止义。亦翻分。谓支分。楞严。身如腰鼓颡。或云身如立戟槊。安般守意经云。何等为身。何等为体。骨肉为身。六情合为体。

纥利陀耶。此云肉团心。即意根所托也。故云意如幽室见。夫言根者。义有二种。一者浮尘外根。二胜义内根。言浮尘者四大是能造。四微是所造。色香味触。四微和合。乃得成根故。楞严云。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资中云。浮虚不实。昏翳真性。故曰浮尘。此浮尘外根也。言胜义者即清净四大。洪敏钞云。此胜义根虽用能造所造八法为体。是不可见有对色。能照境发识。乃圣人所知之境。其义深远。非同尘境粗浅。故名清净。此是染中说净。非无漏妙明之净。此胜义内根也。大论问。何故三识所知合为一。鼻舌身识名为觉。三识所知别为三。眼名见耳名闻。意知名为识。答是三识助道法多。是故别说。余三识不尔。是故合说。是三识但知世间事。是故合为一。余三识亦知世间亦知出世间。是故别说。复次是三识但缘无记法。余三识或缘善或缘不善或缘无记。复次是三识能生三乘因缘。如眼见佛及弟子耳闻法心筹量正忆念。如是等种种差别。胜天王经。佛告天王。菩萨摩诃萨以方便力。行般若波罗蜜。于一切法心。缘自在。缘一切色。愿得佛色无所得故。心缘众声愿得如来微妙音声。心缘众香愿得如来清净戒香。心缘诸味愿得如来味中第一大丈夫相。心缘诸触愿得如来柔软手掌。心缘诸法愿得如来寂静之心。心缘自身愿得佛身。心缘自口愿得佛口。心缘自意愿得如来平等之意。天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无有一心一行空过不向萨婆若者。遍缘诸法而能不着。观见诸法无不趣向菩提之道。菩萨修习诸行皆因外缘而得成立。又如大地住在水上。若凿池井即得水用。其不凿者无由见之。如是圣智境界遍一切法。去有勤修般若方便则便得之。其不修者云何能得。

鼻豉迦。此云种。肇曰。此五众生之所由生故名种。婆沙问曰。何名大种。答大而是种。故名大种。如言大地及大王等。能减能增能损能益。是为种义。体相形量。遍诸方域。能成大事。是为大义。大乘入楞伽云。谓虚妄分别。津润大种成内外水界。炎盛大种成内外火界。飘动大种成内外风大。色分段大种成内外地界。圆觉云。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淡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仁王云。坚持名地。津润名水。暖性名火。轻动名风。净觉云。通名大者且从事立。智论云。佛说四大。无处不有。故名为大。长水直以藏性释大。一何误哉。孤山云。四轮持世。其实土轮金轮水轮风轮也。此不言土者。土与金同是坚性。俱属地大。故此但言四大则已摄四轮矣。净觉云。然此四大风金则由妄心而起。火水复由风金而起。下文结云。递相为种。义见此矣。宗镜云。皆从四大和合成。尽是一心虚妄变。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为如来种。文殊师利言。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恚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入为种。七识处为种。八邪法为种。九恼为处种。十不善道为种。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天台释云。即是以非种为种。何者离三道之外。更无如来种。一正因即苦道。二了因即烦恼道。三缘因即业道。又上文云。三道是三德种。种既有三。如来亦三。一法佛如来。二报佛如来。三应佛如来。种以能生为义。若不能生。不名为种。以此三种能生三佛。从微至着终于大果。亦种类义。若此三种。非佛种类此外更无同类之法。亦种性义。性名无改。此之三法从初至后不断不灭。必致三佛三德之果。故名不改。今约众生明种不出此三。由烦恼润业受身有苦。三无前后亦非一时不纵不横。故金[鏍-糸+廾]云。若有众生未禀教者来至汝所先当语云。汝无始来唯有烦恼业苦而已。即此全是理性三因(此乃约性开三)。由未发心未曾加行。故性缘了同名正因(此乃对修方合)。又妙乐云。三道是三德种者即性种也。有生性故。故名为种。生时此种纯变为修。此等诸文。皆以迷时为性。悟后名修。然此性种天台名相对种。荆溪以敌对而释。有总有别。若总以三道之事但对三德之理。此乃事理总论敌对。若别敌对如记主云。此三从别一一各异。苦道在迷属因。法身所证是果。此乃因果相对。烦恼是昏迷之法。般若是明悟之法。此乃迷悟敌对。行违理是系缚之法。行顺理是解脱之法。此以缚脱敌对。荆溪又转名相翻种。在因则翻法身为苦道。至果乃翻苦道为法身。迷日翻般若为烦恼。悟时翻烦恼为般若。缚则翻解脱为结业。脱则翻结业为解脱。始终理一。故名性种。若法华疏释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天台解曰。中道无性。即是佛种。妙乐释云。立本无性为本性德。故知今种即性家之种。先德疑云。净名以三道为性种。法华以中道为性种。观此二处。文义颇异。遂立四义。消通二文。一种本。二种体。三种缘。四种果。遂定净名三道是种之当体。法华三德是所依体乃种之本也。今谓种以能生为义。种即是本。岂有二殊。学者须究二处经文各顺一义。维摩指迷令悟故。以在迷三道为佛种。正助二修为种缘(此乃迷悟分修性)。法华明诸佛设教。故当平等理性为佛种。逆顺两事为种缘(此乃事理分修性)。净名三道乃约即为种(三道是能三德是所)。犹冰是水种。法华三德指性自是种(乃性当家名种)。如水为冰种。作此区别焕然明矣。又法华疏曰。若就类论种。一切低头举手。悉是解脱种。一切世智三乘解心。即般若种。夫有心者皆当作佛。即法身种。荆溪云类谓类例。即修德也。斯乃顺修三因。能成三德之果。故名类种。此由法华遍开六道。低头举手弹指散华。本是人天之福。今开即是缘因佛种。一切世智三乘解心本是五乘之智。今开即是了因佛种。夫有心者不知正因。今开众生皆当作佛。即法身种。妙乐问曰。若尔般若解脱有于种类及以对论。法身类种与对论种为同为异。答理一义异。言理一者只缘理一。是故修性相对离合。言义异者对生死边名为相对。理体本净名为类种。又闻能观智名为了种。闻所缘理名为正种。即是理净与事净为类。此约开显明类种。昔经圆既隔偏。但约当教三因自论类种。若前三教。如妙乐云。别教唯有种类之种。而无相对。于中法身种类仍别。始终常净。唯不从覆。故得种名。此与释签虽法身本有不同别教为惑所覆。二文相戾。妙宗释曰。别教法身为惑所覆者良由不知不觉之性具染恶德。是故染恶非二德也(云云)。但有法身本觉随于染缘作上一切迷中之法。以是名曰为惑所覆。既覆但中佛性之理。如淳善人一切恶事非本所能为恶人逼令作众恶故说善人为恶所覆。此显定有能覆之惑。所覆真如其理不变。始终常净。故说唯不从覆故得种名。问妙玄云。十回向始正修中。此中但理不具诸法。释签则曰不同别人理体具足而不相收故。绛帏难云。别人既有理性三因。何缘别修缘了。净觉虽约理性三因皆但中德。答未契四明之意。故于妙宗释此义曰。亦为不知本觉之性具染恶德。不能全性起染恶修。乃成理体横具三法。言不相收者以其三法定俱在性。皆是所发。犹如三分各称帝王何能相摄。是故不知性中三法。二是修者二乃成横。故曰三。皆在性而不互融也。藏通两教全无此义。但约当教其名非无。因时三学为五分种。达分即为二解脱种(第五记云。解脱达分者。涅槃名解脱所修善根不住生死名为达分)。念处即般若种。当晓有身为种。若非闻法孰能自知。不加功行。舍身受身。奚得成就无上菩提。遂示性类二法。以为标月之指欤。

摄提。翻假施设。假谓三假。辅行云。因内因外。和合方成。故所生法名因成假。念不实故。故前念灭灭已复生。生者必灭。计能相续。名相续假。他待于己假立他名。己待于他。假立于己。相待不实。名相待假。成实论云。三假浮虚者如烟云尘雾也。

优陀那。天台禅门曰。此云丹田。去脐下二寸半。大论云。如人语时。口中风出。名优陀那。此风出已还入至脐。偈云。风名优陀那。触脐而上去。是风触七处。顶及龂齿唇。舌喉及以胸是中语言生。论云。出入息是身加行。受想是心加行。寻伺是语加行。大集经云。有风能上。有风能下。心若念上风随心牵起。心若念下风随心牵下。运转所作。皆是风随心转作一切事。若风道不通。手脚不遂。心虽有念即举动无从。譬如人牵关捩。即影技种种所作。捩绳若断。手无所牵。当知皆是依风之所作也。

阿那。亦云安那。此云遣来。入息也。

般那。此云遣去。出息也。安般守意经云。安为身般为息。安为生般为灭。安为念道。般为解结。所以先数入者外有七恶。内有三恶。用少不能胜多。先数入也。安名出息。般名入息。息有四事。一为风。二为气。三为息。四为喘。有声为风。无声为气。出入为息。气出入不尽为喘也。出息为生死阴。入息为思想阴。或云。先数出息。气则不急。身不胀满。身心轻利。三昧易成。或云。先数入息。随息内敛易入定故。或云。当随便宜以数出入。若心轻浮。系心丹田。当数入息。若心昏沉。系心鼻端。当数出息。此皆不许出入俱数。提婆菩萨云。佛说甘露门。名阿那波那。于诸法门中第一安隐道。

乌波。或云萨遮。此云有。婆沙云。有是何义。谓一切有漏法是。佛言。若业能令后生续生。是名为有。华严云。何等名有为法。所谓三界众生。婆沙云。漏是何义。答住是漏义。凡夫至此。被留住故。浸渍是漏义。至三有顶。常浸渍故。流出是漏义。垂尽三有还出下故。持义醉义在内义放逸义并是漏义。成论云。失道故名漏。律云。痴人造业开诸漏门。文句云。漏谓三漏。妙乐云。一欲漏。谓欲界一切烦恼除无明。二有漏。谓上两界一切烦恼除无明。三无明漏。谓三界无明。又辅行释有流云。有即三有。流谓四流。一见流。三界见也。二欲流。欲界一切诸惑。除见及痴。三有流。上二界一切诸惑。除见及痴。四无明流。三界痴也。于此三处因果不亡。故名为有。为此四法漂溺不息。故名为流(婆沙问。缘起缘生。有何差别。答或说无有差别。缘起缘生皆有为法。或有说云。亦有差别。因是缘起。果是缘生)。涅槃云。有漏法者有二种。有因有果。无漏法者亦有二种。有因有果。有漏果者是则名苦。有漏因者则名为集。无漏果者则名为灭。无漏因者则名为道。

萨迦耶萨。此云无常。苟乡曰。趋舍无定。谓之无常。唐因明正理论云。本无今有。暂有还无。故名无常。净住法云。生不可保。唯欲营生。死必定至。不知顾死。况此危命。凶变无常。俄顷之间不觉奄死。内德论云。百龄易尽。五福难常。命川流而电逝业地久而天长。三涂极迍而杳杳。四流无际而茫茫。凭法舟而利济。谢信翮以高翔。宜转咎而为福。何罔念而作狂。正法念云。有于胎藏死。有生时命终。有才行便亡。有能走忽卒。智论云。无常有二种。一相续法坏无常。二念念生灭无常。宗镜明二种四相。一约粗果报。说生老病死。长阿含云。一生相。五阴兴起已得命根。二老相。谓生寿向尽余命无几。三病相。谓众苦迫切。存亡无期。四死相。谓尽也。风先火次诸相败坏。身亡异趣故。又四谛论曰。众苦依止名生苦。能令变坏名老苦。逼迫身困名病苦。能灭诸根名死苦。非爱共聚名怨憎会苦。可爱相远名爱别离苦。希望不遂名求不得苦。是众苦相名五盛阴苦(婆沙论云。盛阴有何义。受所生。是故说盛。谓生受是故说盛。受所养是故说盛。谓养受。是故说盛。问阴与盛阴有何差别。答名即差别谓阴谓盛阴。又阴有漏无漏。盛阴一向有漏。又阴染污不染污。盛阴一向染污。章安云。今依经文以五盛阴是其别体善恶阴盛即是苦体)。涅槃云。复次菩萨修于死想观是寿命。常为无量怨仇所绕。念念损减无有增长。犹山瀑水不得停住。亦如朝露势不久停。如囚趣死步步近死。如牵牛羊诣于屠所。出曜经佛言。是日已过。命则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二约细惑业。说生住异灭。如起信论不觉心起。名为生。能见能现。妄取境界。起念相续。名之为住。执取计名。名之为异。造作诸业。名之为灭。唯识论云。生表此法先非有。灭表此法后是无。异表此法非凝然。住表此法暂有用。今释曰。自无而有曰生。自有而无曰灭。前后改变名异。暂尔相续名住。又论云。本无今有。有位名生。生位暂停即说为住。住别前后复立异名。暂有还无。无而名灭前三有故。同在现在。后一是无故在过去。辅行记云。言三相者不立住相。与异合说。以人于住起常计故。故净名云。比丘汝今亦生亦老亦灭。老即是异。圭峰云。住异二相。同是现在。故合为一。细分即四。孤山解楞严云。前举四相。今唯二者以生摄住以灭收异。宗镜云。虽年百岁。犹若刹那。如东逝之长波。似西垂之残照。击石之星火。骤隙之迅驹。风里之微灯。草头之朝露。临崖之朽树。烁目之电光。若不遇于正法。必永坠于幽途。

阇提阇。音社此云生死。

仡(语乞)那。或缮摩。此翻生。瑜伽云。五蕴初起。名之为生。依壳而起曰卵生。含藏而出号胎生。假润而兴曰湿生。无而忽现名化生。如是四生由内心思业为因。外壳胎藏湿润为缘。约藉缘多少而成次第。卵生具四。是以先说。胎生具三。湿生具二。化生唯一。谓思业也。俱舍云。人旁生具四。地狱及诸天中有唯化生。鬼通胎化二。人具四生者如大论云。毗舍佉弥罗母。生三十二子。弥伽罗是大儿字。其母生三十二卵。剖生三十二男。皆为力士。其母得三道。又婆沙论云。昔于此洲商人入海。得一雌鹤。遂生二卵。出二童子端正聪明。年长出家得阿罗汉。大名世罗。小名邬波世罗。大论云。胎生者如常人生。湿生者如掩(音庵)罗婆利淫女。顶生转轮圣王。又涅槃云。顶生王从顶疱生。化生者。大论云。如佛与四众游行比丘尼众中有阿罗婆地中化生。及劫初时人皆化生。旁生具四者正法念云。化生金翅鸟能食四生龙。龙与金翅。皆具四生。走兽皆胎。飞鸟俱卵。证真云。情想合离四生皆具。经文且据一往增胜边说。

末剌諵。(女咸切)此云死。胜鬘云。生者新诸根生。死者故诸根灭。正法念经云。临终四大为害。谓之四大不调有四种死。若风大不调。一切身分。互相割裂。从足至顶。分散如沙。又一乘章云。有二种死。何等为二。谓分段死(寿有分限身有形段)。不思议变易死(因移果易故名变易)。分段死者谓虚伪众生。不思议变易死者谓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意生身。又云。以分段死故说阿罗汉辟支佛智我生已尽。得有余果证故说梵行已立。凡夫人天所不能辨。七种学人先所未作。虚伪烦恼断故。说所作已辨。阿罗汉辟支佛所断烦恼更不能受后有故。说不受后有。摄大乘明七种生死。一分段。谓三界果报。二流来。谓有识之初。三反出。谓背妄之始。四方便。谓入灭二乘。五因缘。谓初地已上。六有后。谓第十地。七无后。谓金刚心。北史李士谦字子约善谈名理。尝有客坐。不信佛家报应义。士谦谕之曰。积善余庆积恶余殃。此非休咎耶。佛经云。轮转五道无复穷已。此则贾谊所言千变万化未始有极。忽然为人之谓也。佛道未来。其贤者已知其然矣。至若鲧为黄熊(音雄)褒君为龙。牛哀为猛兽。彭生为豕。如意为犬。邓艾为牛。羊祐前身李氏之子。此非佛家变化异形之谓乎。

迦摩罗。或迦末罗。此云黄病。又云恶垢。亦云癞病。智论云。一者外因缘病。寒热饥渴。兵刃刀杖。坠落推压。如是等种种外患为恼。二者内因缘病。饮食不节。卧起无常。四百四病。名为内病。

阿萨阇。此云不可治病。弘明集云。必死之病虽圣莫蠲。可疗之疾待医方愈。故涅槃明三种病。一易治。二难治。三不可治。净名疏云。疗治有损。一有从初服药但增而不损。终无差理。是名增增。二或虽困笃。方治即愈。是名增损。三或有服药初虽渐损。而后更增。是名损增。四从初渐损乃至平服。是为损损。又释治众生病。一增增者即底下凡夫。若为说法。更起诽谤阐提之罪。如善星调达等也。二增损者如尸利鞠多。三损增者如大论明四禅比丘谓是四果。临终见生处谤无涅槃即堕地狱。又毗昙成实明退法人。皆其相生。四损损者即身子等诸得道人。

珊若娑。此云废风病。一发不起。智论云。四百四病者四大为身。常相侵害。一一大中百一病起。冷病有二百二。水风起故。热病有二百二。地火起故。止观明治病方法。既深知病源起发当作方法治之。治病之法乃有多途。举要言之。不出止观二种方便。云何用止治病相。有师言。但安心止在病处。即能治病。所以者何。心是一期果报之主。譬如王有所至处群贼迸散。次有师言脐下一寸名忧陀那。此云丹田。若能止心守此不散经久即多有所治。有师言。常止心足下。莫问行住寝卧。即能治。病所以者何。人以四大不调故多诸疾患。此由心识上缘故。令四大不调。若安心在下四大自然调适。众病除矣。有师言。但知诸法空无所有。不取病相寂然止住。多有所治。所以者何。由心忆想鼓作四大。故有病生。息心和悦。众病即差。故净名经云。何为病本。所谓攀缘。云何断攀缘。谓心无所得。如是种种说用止治病之相非一。故知善修止法能治众病。次明观治病者有师言。但观心想用六种气治病者即是观能治病。何等六种气。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嘘六呬。此六种息。皆于唇口之中想心方便转侧而作。绵微而用。颂曰。心配属呵。肾属吹脾呼肺呬圣者知。肝脏热来嘘字至。三焦壅处但言嘻。高僧传僧善疾笃。将殛告弟子曰。吾患腹中冷结者昔在少年。山居服业。粮粒既断懒往追求啖小石子。用充日夕。因觉为病。死后可破腹看之。果如其言。南山钞云。但饥渴名主病。亦名故病。每日常有。故以食为药医之功。僧祇律云。佛住舍卫国。难陀母人作釜饭。逼上汁饮。觉身中风除食消。便作念。阇梨是一食人。应当食粥。乃取多水少米。煎去二分。然后入胡椒荜白末。盛满罂。持诣佛所白言。惟愿世尊听诸比丘食粥。佛许。仍为说偈。次四分云。佛在那频头国。因㝹沙施粥。佛许之。又十诵云。婆罗门王阿耆达施八般粥。谓乳酪胡麻豆摩沙荏苏等。佛许之。高僧法开晋升平中。孝宗有疾。开视脉知不起不肯进药。献后怒收付廷尉。俄而帝崩。获免。或问法师曰。高明刚简。何以医术经怀。开曰。明六度以除四魔之疾调九候以疗风寒之病。自利利他不亦可乎。孙绰曰。才辩纵横以数术通教其在开公焉。

翻译名义集六
大正藏 第 54 册 No. 2131 翻译名义集

翻译名义集七

姑苏景德寺普润大师法云篇寺塔坛幢篇第五十九犍椎道具篇第六十沙门服相篇第六十一斋法四食篇第六十二篇聚名报篇第六十三统论二谛篇第六十四

寺塔坛幢篇第五十九

裕师寺诰云。寺是摄十方一切众僧。修道境界。法为待一切僧经游来往受供处所。无彼无此。无主无客。僧理平等。同护佛法故。其中饮食众具。悉是供十方凡圣同有。鸣钟作法。普集僧众。同时共受。与檀越作生福之田。如法及时者。皆无遮碍。是宜开廓远意。除荡鄙怀。不吝身财。护持正法。西域记云。诸僧伽蓝。颇极奇制。隅楼四起。重阁三层。榱梠栋梁。奇形雕榱。户牖垣墙。图画众彩。梁僧传云。相传外国国王尝毁破诸寺。唯招提寺。未及毁坏。夜一白马。绕塔悲鸣。即以启王。王即停坏。因改招提。以为白马。故诸寺立名。多取则焉僧史略云。鸿胪寺者。本礼四夷远国之邸舍也。寻令别择洛阳西雍门外。盖一精舍。以白马驮经来故用白马为题。寺者释名曰。嗣也。治事者相嗣。续于其内。本是司名。西僧乍来。权止公司。移入别居。不忘其本。还标寺号。准天人陆玄畅云。周穆王时。文殊目连来化。穆王从之。即列子所谓化人者是也。化人示穆王高四台。是迦叶佛说法处。因造三会道场。又云。周穆王身游大夏。佛告彼土有古塔可反礼事。王问何方。答在鄗京之东南也。又问。周穆已后诸王建置塔寺。何为此土文纪罕见。答立塔为于前缘。多是神灵所造。人见者少。故文字少传。杨雄刘向寻于藏书往往见有佛经。岂非秦前已有经塔。或名僧坊者别屋谓之坊也。或名精舍者。释迦谱云。息心所栖。故曰精舍。灵裕寺诰曰。非粗暴者所居。故云精舍。艺文类云。非由其舍精妙。良由精练行者所居也。或名道场。肇师云修道之场。隋炀帝敕天下寺院。皆名道场。止观云。道场清净境界。治五住糠显实相米。或名莲社者。社即立春秋后五戊日名社。群农结会祭以祈谷。白虎通曰。王者所以有社何为天下。求福报土。非土不食。土广不可遍敬。故封土以立社。往生传云。东晋远法师。憩迹庐阜。一百二十三人缔结方外之游。于是相与而有莲社之想焉。今之以莲社(云云)。盖其始也。

刹摩。正音掣多罗。此云土田。净名略疏云。万境不同亦名为刹。垂裕云。盖取庄严差别名之为刹。此乃通指国土名刹。又复伽蓝号梵刹者如辅行云。西域以柱表刹示所居处也。梵语刺(力割)瑟胝。此云竿。即幡柱也。长阿含云。若沙门于此法中勤苦得一法者。便当竖幡以告四远。今有少欲人。又法华云表刹甚高广。此由塔婆高显大为金地标表。故以聚相长表金刹。如法苑云。阿育王取金华金幡。悬诸刹上塔寺低昂。

罗摩。此云院。周垣小院。

招提。经音义云。梵云招斗提奢。唐言四方僧物。但笔者讹称招提。此翻别房施。或云对面施。或云梵言僧鬘。此翻对面施。音义云。体境交现曰对。辍己慧他名施。后魏太武始光元年造伽蓝创立招提之名。

僧祇。此云四方僧物。律钞四种常住。一常住常住。谓众僧厨库寺舍众具。华果树林田园仆畜等。以体局当处不通余界但得受用不通分卖故。重言常住。二十方常住。如僧家供僧常食体通十方唯局本处。此二名僧祇物。三现前现前。谓僧得施之物。唯施此处现前僧故。四十方现前。如亡五众轻物也。若未羯磨从十方僧得罪。若已羯磨望现前僧得罪。此二名现前僧物。

阿兰若。或名阿练若。大论翻远离处。萨婆多论翻闲静处。天台云。不作众事名之为闲。无愦闹故。名之为静。或翻无诤。谓所居不与世诤。即离聚落五里处也。肇云。忿竞生乎众聚。无诤出乎空闲。故佛赞住于阿兰若。应师翻空寂。苑师分三类。一达磨阿兰若。即华严之初。谓说诸法本来湛寂无起作义。二名摩登伽阿兰若。谓冢间处。要去村落一俱卢舍大牛吼声所不及处。三名檀陀迦阿兰若。谓沙碛之处也。

碛迁历切僧伽蓝。译为众园。僧史略云。为众人园圃。园圃生植之所。佛弟子则生殖道芽圣果也。

那烂陀。西域记曰。唐云施无厌。此伽蓝南。庵没罗园中有池。其龙名那烂陀。旁建伽蓝。因取其称。从其实议。是如来昔行菩萨道时。为大国王。建都此地。怜愍众生。好乐周给。时美其德号施无厌。大宋僧传云。那烂陀寺。周围四十八里。九寺一门。是九天王所造。西域伽蓝无如其广矣。

庵罗园。阐义云。庵罗是果树之名。其果似桃。或云似奈。此树开华。华生一女。国人叹异。以园封之。园既属女。女人守护。故言庵罗树园。宿善冥熏。见佛欢喜。以园奉佛。佛即受之而为所住。

迦兰陀。善见律及经律异相云。是山鼠之名也。时毗舍离王入山于树下眠。有大毒蛇欲出害王。于此树下有鼠下来鸣令王觉。王感其恩。将一村食。供此山鼠。乃号此村。为迦兰陀。而此村中有一长者。居金钱四十亿。王即赐于长者之号。由此村故。所以名为迦兰陀长者也。三藏传云。园主名迦兰。先以此园。施诸外道。后见佛又闻深法。恨不以园得施如来。时地神知其意。为现灾怪。怖诸外道。逐之令出。告曰。长者欲以园施佛。汝宜速去。外道含怒而出。长者叹喜建立精舍。躬往请佛。

林微尼。或流弥尼。或蓝毗尼。或岚毗尼。此云解脱处。亦翻断。亦翻灭。华严音义翻乐胜圆光。由昔天女来故立此名。新云蓝軬(扶晚)尼。此云监。即上古守园女名。

秣苏伐那。西域记云。唐言闇林。千佛皆于此地说法。佛灭三百年有迦多衍那。于此制发智论。

阿奢理贰。西域记云。唐言奇特。

鸡头摩。竦疏释鸡园引智论云。昔有野火。烧林。林中有雉。入水渍羽。以救其焚。纂要云。即鸡头摩寺。

窣堵波。西域记云。浮图。又曰偷婆。又曰私偷簸。皆讹也。此翻方坟。亦翻圆冢。亦翻高显。义翻灵庙。刘熙释名云。庙者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又梵名塔婆。发轸曰。说文元无此字。徐铉新加云。西国浮图也。言浮图者。此翻聚相。戒坛图经云。原夫塔字此方字书乃是物声。本非西土之号。若依梵本瘗(猗厉)佛骨所。名曰塔婆。后分经。佛告阿难。佛般涅槃荼毗既讫。一切四众。收取舍利。置七宝瓶。当于拘尸那城内四衢道中起七宝塔。高十三层。上有轮相(云云)。辟支佛塔。应十一层。阿罗汉塔成以四层。亦以众宝而严饰之。其转轮王。亦七宝成。无复层级。何以故。未脱三界诸有苦故。十二因缘经。八种塔并有露槃。佛塔八重。菩萨七重。辟支佛六重。四果五重。三果四。二果三。初果二。轮王一。凡僧但蕉叶火珠而已(言轮相者。僧祇云。佛造迦叶佛塔上施槃盖。长表轮相。经中多云相轮。以人仰望而瞻相也)。

支提。或名难提脂帝制底制多。此翻可供养处。或翻灭恶生善处。杂心论云。有舍利名塔。无舍利名支提。文句云。支提无骨身者也。阿含明四支征。谓佛生处。得道处。转法轮处。入灭处也。

舍磨奢那。此云蒙。西域僧死。埋骨地下。上累砖石。似窣堵波。但形卑小。

健陀俱胝。义净云。西方名佛堂。为健陀俱胝。此云香室。

毗诃罗。此云游行处。谓僧游履处也。

满茶逻。(力个切)此翻坛。新云。正名曼茶罗。言坛者。郑玄注礼云。封土曰坛。除地曰墠。(常演)封者起土界也。坛之言坦也。坦明貌也。汉书音义云。筑土而高曰坛。除地平坦曰场。国语云。坛之所除地曰场。除扫也。周书曰。为三坛同墠。墠除地也。说文云。野土也。尔雅云。鹿之所息谓之场。诗云。九月筑场圃。注云。春夏为圃。秋冬为场。场即平治土面。于上治谷。

脱阇。资中翻幢。熏闻云。阇(视遮切)有作都音。引尔雅云。阇谓之台。而言脱者。积土脱落也。今所不取。盖是梵语故。

拘吒迦。此云小舍。

犍稚道具篇第六十

菩萨戒经云。资生顺道之具。中阿含云。所蓄物可资身进道者即是增长善法之具。辩正论云。沙门者行超俗表。心游尘外。故应器非廊庙所陈。染衣异朝宗之服。北山录云。簠(音甫)簋(音轨祭器内圆外方)俎(庄吕切肉俎也)豆制度文章为礼之器。升降上下周旋裼(先的)袭。(似立)为礼之文。钟鼓管磬羽籥干戚(籥音药先王制舞。文以羽籥干戚。籥如笛。三孔而短。干盾也。戚矛也)为乐之器。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为乐之文。置兹则礼乐废矣。缮写缋刻香台法机。为道德之器。髡祖拜绕禅讲斋戒。为道德之文。弛兹则道德微矣。

犍(巨寒)椎。(音地)声论翻为磬。亦翻钟。资持云。若诸律论。并作犍槌。或作犍椎。今须音槌为地。又羯磨疏中。直云犍地。未见椎字呼为地也。后世无知因兹一误。至于钞文。一宗祖教。凡犍槌字并改为稚。直呼为地。请寻古本及大藏经律考之。方知其谬。今须依律论并作犍槌。至呼召时。自从声论。增一云。阿难升讲堂击犍椎者。此是如来信鼓也。五分云。诸比丘布萨时不时集妨行道。佛言。当唱时至。若打犍椎。若打鼓吹螺。使旧住沙弥净人打。不得多应打三通。若唱二时至。亦使沙弥净人唱。住处多不得遍闻。应高处唱。犹不知集更相语知。若无沙弥比丘亦得打。事钞云。若寻常所行。生椎之始。必渐发声。渐希渐大。乃至听尽。方打一通。佛在世时。但有三下。故五分云。打三通也。后因他请。方有长打。然欲初鸣时。当依经论。建心标。为必有感征。应至钟所礼三宝讫。具仪立念。我鸣此钟者。为召十方僧众。有得闻者。并皆云集。共同和利。又诸恶趣受苦众生。令得停息故。付法藏传中。罽腻吒王以大杀害故。死入千头鱼中。剑轮绕身而转。随斫随生。罗汉为僧维那。依时打钟。若闻钟声剑轮在空。知是因缘遗信白。令长打。使我苦息。过七日已受苦即息。江南上元县一民时疾暴死。心气尚暖。凡三日复苏。乃误勾也。自言至一殿庭间。忽见先主。被五木缧械甚严。民大骇。窃问曰。主何至于斯耶。主曰。吾为宋齐丘所误杀和州降者千余人。以冤诉因此。主问其民曰。汝何至斯耶。其民具道误勾之事。主闻其民却得生还。喜且泣曰。吾仗汝归语嗣君。凡寺观鸣钟。当延之令永。吾受苦惟闻钟则暂休。或能为吾造一钟尤善。民曰。我下民耳。无缘得见。设见之胡以为验。主沈虑曰。吾在位尝与于阗国交聘。遗吾一玉瑞天王。吾爱之。尝置于髻。受百官朝。一日如厕忘取之。因感头痛。梦神谓我曰。玉天王置于佛塔或佛体中。则当愈。吾因独引一匠。?于瓦棺寺凿佛左膝以藏之。香泥自封。无一人知者。汝以此事可验。民既还家。不敢辄已。遂乞见主具白之。果曰。冥寞何凭。民具以玉天王之事陈之。主亲诣瓦棺。剖佛膝果得之。感泣恸躄遂立造一钟于清凉寺。镌其上云。荐烈祖孝高皇帝。脱幽出厄。以玉像建塔。葬于蒋山(智兴鸣钟事出法苑)。增一云。若打钟时。一切恶道诸苦并得停止。应法师准尼钞云。时至应臂吒犍槌。应师释云。梵语臂吒。此云打。梵语犍槌。此云所打之木。或檀或桐。此无正翻。彼无钟磬故也。音义指归斥云。祇如梵王铸祇桓寺金钟。又迦叶结集挝(陟瓜切椎也)铜犍槌。岂无钟耶。但天竺未知有磬。五分律云。随有瓦木铜铁鸣者。皆名犍地。又律中集僧有七种法。一量影。二破竹作声。三作烟。四吹贝。五打鼓。六打犍槌。七唱诸大德布萨说戒时到。事钞明入堂法。应在门外偏袒右肩。敛手当心。摄恭敬意。拟堂内僧。并同佛想缘觉罗汉想。何以故。三乘同法食故。次欲入堂。若门西坐者。从户外旁门西颊。先举左脚。定心而入。若出门者。还从西颊。先举右脚而出。若在门东坐者反上可知。不得门内交过。若欲坐时。以衣自蔽。勿露形丑。须知五法。一须慈敬重法尊人。二应自卑下如拭尘巾。三应知坐起俯仰得时。四在彼僧中不为杂语。五不可忍事应作默然。凡徒众威仪事在严整清洁。轨行可观则生世善心。天龙叶赞。华严云。具足受持威仪教法。是故能令僧宝不断。智论云。佛法弟子同住和合。一者贤圣说法。二者贤圣默然。准此处众。唯施二事不得杂说世论类于污家能说(能戏也)又贵静摄。不在喧乱。诵经说法。必须知时。成论云。虽是法语。说不应时。名为绮语。后裔住持。愿遵斯式。

舍罗。四分。此云筹。五分筹极短并五指。极长拳一肘。极粗不过小指。极细不得减着。十诵云。为檀越问僧不知数佛令行筹。不知沙弥数。行筹数之。若人施布萨物沙弥亦得。虽不往布萨羯磨处由受筹故。四分为受供行筹通沙弥也。若未受十戒亦得受筹。以同受供故。业疏三种行筹。一头露。二覆藏(以物覆筹)。三耳语(耳畔劝勉)。事钞云。今僧寺中有差僧次请而简客者。此僧次翻名越次也。即令客僧应得不得。主人犯重。随同情者多少通是一盗。

隙弃罗。此云锡校。由振时作锡锡声故。十诵名声杖。锡杖经又名智杖。亦名德杖。彰智行功德故。圣人之幖帜。贤士之明记道法之幢。根本杂事云。比丘乞食。深入长者之家。遂招讥谤。比丘白佛。佛云。可作声警觉。彼即呵呵作声喧闹。复招讥毁。佛制不听。遂拳打门。家人怪问。何故打破我门。默尔无对。佛言。应作锡杖。苾刍不解。佛言。杖头安镮圆如盏(仄限)口。安小镮子。摇动作声而为警觉。动可一二。无人闻时。即须行去。五百问论。持锡有多事。能警恶虫毒兽等。义净云。锡杖都有三分。上分是锡。中木。下或牙角也。若二股六镮是迦叶佛制。若四股十二镮是释迦佛制。齐稠禅师在怀州王屋山。闻虎斗以锡杖解之。因成颂云。本自不求名。刚被名求我。岩前解二虎。障却第三果。又邓隐峰飞锡空中。解于二阵。

刺竭节。此云杖。楖栗横担不顾人。直入千峰万峰去。

军迟。此云瓶。寄归传云。军持有二。若瓷瓦者是净用。若铜铁者是触用。西域记云。捃稚迦即澡瓶也。旧云军持讹略也。西域尼畜军持。僧畜澡灌。谓双口澡灌。事钞云。应法澡灌。资持云。谓一斗已下。

钵里萨罗伐拏。此云滤水罗。会正记云。西方用上白㲲。东夏宜将密绢。若是生绢小虫直过。可取熟绢四尺。捉边长挽两头刺着。即是罗样。两角施带。两畔直怐(音冠似鼎铵也)。中安横杖尺六。两边系柱。下以盆承。倾水时罐底须入罗内。如其不尔虫随水落。堕地堕盆还不免杀。僧祇虫细者三重漉。毗尼母应作二重漉水囊。若犹有应作三重。不得夹作。恐中间有虫难出。当各作卷逐重覆却方护生也。根本百一羯磨明五种水罗。一方罗。用绢三尺或二尺。随时大小作。二法瓶。阴阳瓶也。三君迟。以绢系口以绳悬。沈于水中待满引出。四酌水罗。五衣角罗。但取密绢方一塔手。或系瓶口。或安钵中。滤水用也。

钵塞莫。或云阿唎吒迦二合。此云数珠。木槵子经云。当贯木槵子一百八个常自随身。志心称南无佛陀。南无达摩南无僧伽。乃过一子。具如彼经。

钵多罗。此云应器。发轸云。应法之器也。谓体色量三皆须应法。体者大要有二。泥及铁也。色者熏作黑赤色或孔雀咽色鸽色。量者大受三斗。小受斗半。中品可知。又翻为薄。谓治厚物令薄而作此器。南山云。此姬周之斗也。准唐斗。上钵一斗。下钵五升。五分云。佛自作钵坏。以为后式。受时准十诵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钵多罗应量受。常用故(三说)若舍准衣。律云。比丘持木钵。佛言不应持。如是钵此是外道法。

键(音䖍)?(音咨)。母论译为浅。铁钵经音疏云。钵中之小钵。今呼为鐼(音训)子。十诵律云。钵半大键?小键?。四分律云。键?入小钵。小钵入次钵。次钵入大钵。或作捷茨建镃。并梵音轻重。

俱夜罗。此云随钵器。法宝解云。即匙筋键?等。

浮囊。五分云。自今听诸比丘畜浮囊。若羊皮。若牛皮。传闻西域渡海之人。多作鸟翎毛袋。或赍巨牛脬。海船或失。吹气浮身。◎

沙门服相篇第六十一

大论云。释子受禁戒是其性。剃发割截染衣是其相。道宗钞云。仪即沙门相也。削发坏衣是。体即沙门性也。无表戒法是。僧祇云。三衣者。贤圣沙门之幖帜。四分云。三世如来并着如是衣。大品明十二头陀。衣有二种。一者纳衣。智论释云。好衣因缘故。四方追逐堕邪命中。若受人好衣则生亲着。若不亲着檀越则恨。又好衣是未得道者。生贪着处。好衣因缘。招致贼难。或至夺命。有如是等患。故受弊纳衣法。二但三衣。智论释云。行者少欲知足。衣趣盖形。不多不少。故受三衣。白衣求乐故多畜种种衣。或有外道。苦行故裸形无耻。是故佛弟子舍二边处中道。北山云。憍陈如弊服五钱。须菩提华房百宝。俱圣人也。衡岳终身一衲。玄景每曙更衣。俱高僧也。克不克在于我。可不可不不在乎物也。

震越。应法师云。此翻玄服。应是卧具。释名曰。服上曰衣。衣依也。所以庇寒暑也。传云。衣身之章也。上曰衣。下曰裳。白虎通曰。衣者隐也。裳者障也。所以隐形自障蔽也。涅槃云。如世衣裳障覆形体。

袈裟。具云迦罗沙曳。此云不正色。从色得名。章服仪云。袈裟之目。因于衣色。如经中坏色衣也。会正云。准此本是草名。可染衣。故将彼草目此衣号。十诵以为敷具。谓同毡席之形。四分以为卧具。谓同衾被之类。萨婆多云。卧具者三衣之名。大净法门经云。袈裟者。晋名去秽。大集经。名离染服。贤愚名出世服。真谛杂记云。袈裟是外国三衣之名。名含多义。或名离尘服。由断六尘故。或名消瘦服。由割烦恼故。或名莲华服。服者离着故。或名间色服。以三如法色所成故。言三色者。律有三种坏色。青黑木兰。青谓铜青。黑谓杂泥。木兰即树皮也。业疏云。听以刀截成沙门衣。不为怨贼所剥故。章服仪云。条堤之相事等田畴。如畦贮水而养嘉苗。譬服此衣生功德也。佛令象此。义不徒然。五分云。衣下数破当倒被之在雨中行水入叶中。应顺被之。章服仪云。比见条叶。不附正仪。当马齿鸟足缝之。即须顺左右条开明孔。不作即同缦衣。南山问。比见西域僧来。多缝衣叶者何。答此佛灭后将二百年。北天竺僧与外道同住。外道嫉之。密以利刀。内衣叶中。同往王所。外道告王。沙门释子。内藏利刀。欲将害王。因告检获。由此普诛一国比丘。时有耶舍阿罗汉。令诸比丘权且缝合为绝命难。此乃彼方因事权制。非佛所开。故义净云。西国三衣并皆刺合。唯东夏开而不缝。依律大衣限五日成。七条四日成。五条二日成。限日不成。尼犯堕。比丘突吉罗。业疏云。若有衣不受持者突吉罗。下二衣有长者开将作从。悲华经云。佛于宝藏佛前发愿。愿成佛时袈裟有五功德。一入我法中犯重邪见等于一念中。敬心尊重。必于三乘授记。二天龙人鬼若能敬此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三若有鬼神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饮食充足。四若众生共相违背。念袈裟力寻生慈心。五若持此少分恭敬尊重。常得胜他。璎珞经云。若天龙八部斗争。念此袈裟。生慈悲心。海龙王经龙王白佛。如此海中无数种龙。有四金翅。常来食之。愿佛拥护令得安稳。于是世尊脱身卓衣。告龙王。汝取是衣。分与诸龙。皆令周遍。于中有值一缕之者。金翅鸟王不能触犯。持禁戒者所愿必得。搜玄引大集。王问比丘不能说。遂羞堕地。袈裟变白。法灭尽经云。沙门袈裟自然变白。应法师云。韵作?㲚。音加沙。葛洪字范始改从衣。

僧伽梨。西域记云。僧迦胝。旧讹云僧伽梨。此云合。又云重。谓割之合成。义净云。僧迦胝。唐言重复衣。灵感传云。每转法轮。披僧迦梨。南山云。此三衣名诸部无正翻。今以义译。大衣名杂碎衣。以条数多故。若从用为名。则曰入王宫聚落时衣。乞食说法时着。萨婆多论大衣分三品。九条十一条十三条两长一短名下品。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三长一短名中品。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四长一短名上品。会正记。问所以长增而短少者。业疏云。法服敬田为利诸有表圣增而凡减也。业疏云。今准十诵。加持应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是僧伽梨(若干)条衣受(若干)长(若干)短(割截揲叶)衣持(三说)会正记云。如缺大衣。下二衣有长者。开将作从(去声)受持应加云。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此安陀会二十五条衣受四长一短割截衣持(三说僧祇云有缘须舍者具修威仪加法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僧伽梨是我三衣数。先受持今舍(一说下二衣亦尔)。

郁多罗僧。或郁多罗僧。此译上着衣。即七条也。南山云。七条名中价衣。从用云入众时衣。礼诵斋讲时着。若受应加法云。此郁多罗僧七条衣受两长一短割截衣持(三说如缺七条开将上下二衣作从加法例上)。

安陀会。或安怛罗婆沙。此云中宿衣。谓近身住也。南山云。五条名下衣。从用云院内行道杂作衣。若受应加法云。此安陀会五条衣受一长一短割截衣持(三说如缺五条开将上二衣作从。五分云。独住比丘三衣中须有换易者。应具修威仪。手执衣心生口言加法云云)。菩萨经云。五条名中着衣。七条名上衣。大衣名众集时衣。戒坛经云。五条下衣断贪身也。七条中衣断嗔口也。大衣上衣断痴心也。华严云。着袈裟者。舍离三毒。四分云。怀抱于结使。不应被袈裟。

钵吒。唐言缦条。即是一幅㲲无田相者三衣俱通缦也。佛法至此。一百八十七年出家未识割截。只着此衣。

尼师坛。或尼师但那。此名坐具。或云随坐衣。业疏。佛言为身为衣为卧具故制畜之。长四广三更增半磔手者。善见云。令于缕际外增之(迦留陀夷身大坐不容故加半磔)十诵云。新者二重。故者四重。十诵云。不应受单者离宿突吉罗。戒坛经云。尼师坛如塔之有基也。汝今受戒。即五分法身之基也。良以五分由戒而成。若无坐具以坐汝身。则五分定慧无所从生。天神黄琼云。元佛初度五人及迦叶兄弟。并制袈裟左臂。坐具在袈裟下(云云)。后度诸众。徒侣渐多。年少比丘仪容端美。入城乞食。多为女爱。由是制衣角。在左肩。后为风飘。听以尼师坛镇上。后外道达摩多问比丘。肩上片布持将何用。答曰拟将坐之(云云)。达摩多云。此衣既为可贵有大威灵。岂得以所坐之布而居其上(云云)。比丘白佛。由此佛制还以衣角居于左臂。坐具还在衣下。但不得垂尖角如象鼻羊耳等相。摩得勒伽云。若离宿不须舍。业疏云。受应加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尼师坛应量作。今受持(三说若舍准上)。

僧祇支。或僧却崎。西域记云。唐言掩腋。旧或名竭支。正名僧迦鸱。此云覆腋衣。用覆左肩。右开左合。竺道祖云。魏时请僧于内自恣。宫人见僧偏袒。不以为善。遂作此衣施僧。因缀于左边祇支上。因而受称。即偏衫右边。今隐祇支名。通号两袖。曰偏衫。今作时须开后缝截领。以存元式故也。

泥缚些(桑个)那。或云泥伐散那。西域记唐言裙(云云)。旧曰涅槃僧讹也。既无带襻。其将服也。集衣为褶(之涉切广雅褶襞也通俗文曰便缝曰褶)。束带以条。褶则诸部各异。色乃黄赤不同。释名云。裙群也。连接群幅也。

舍勒。应法师译云内衣也。半者言舍勒相短似今短群也。小衣论虽不显于相。可类半泥洹也。

迦絺那。明了论云。为存略故。但言迦提。此翻功德。以坐夏有功五利赏德也。西域记以迦提翻昂星。昂星直此月故。律钞引明了论。翻为坚实能。感实能感多衣。衣无败坏故。又名难活。以贫人取活为难。舍少财入此衣。功德胜如以须弥大衣聚施也。或云坚固。又云荫覆。古翻为赏善罚恶衣。赏前安居人。后安居人不得也。亦翻功德衣。以僧众同受此衣招五利功德。律中受此衣故。畜长财离衣宿。背请别众食。食前食后至他家。四分云。安居竟应受功德衣。则前安居人七月十六日受至十二月十五日舍。四分云。若得新衣。若檀越施衣。若粪扫衣(四分云。粪扫者则非死人衣)。新物揲作净。若已浣浣已纳作净。即日来不经宿。不以邪命得应法。四周有缘。五条作十隔用袈裟色。受舍应鸣钟集僧羯磨。具出自恣篇。

憍奢耶。应法师翻虫衣。谓用野蚕丝绵作衣。事钞云。即黑毛卧具。宁音义云。梵云高世耶。译云野蚕绵。东天竺有国名乌陀。粳米欲熟叶变为虫。虫则食米。人取蒸以为绵也。如此丝绵者。名摩呵㕹多。此言大衣。衣甚贵即大价之衣。感通传云。伏见西来梵僧咸着布㲲具。问答云。五天竺国无著蚕衣。由此兴念着斯章服仪。

屈眴。(音舜)此云大细布。缉木绵华心织成。其色青黑。即达磨所传袈裟。

睒婆。上或染切此云木绵。

劫波育。或言劫具。即木绵也。正言迦波罗。此树华名也。可以为布。高昌名㲲。罽宾国南。大者成树已北形小。状如土蔡。有壳剖以出华如柳絮。可纽(女真)以为布。

迦邻陀衣。细锦衣也。

兜罗绵。兜罗。此云细香。苑音义翻冰。或云兜沙。此云霜。斯皆从色为名。或名妒罗绵。妒罗树名。绵从树生。因而立称。如柳絮也。亦翻杨华。或称兜罗毦(而使)者。毛毳也。熏闻云。谓佛手柔软加以合缦。似此绵也。

瞿修罗。此云图像。从其衣形而立名。若着瞿修罗。则不着僧迦鸱。

尼卫。此云里衣。

钦跋罗。即毛。

头鸠罗。此云细布。

刍摩。此云麻衣。西域记云。衣麻之类也。麻形细荆芥。叶青色。西域麻少。多用草羊毛。

顩钵罗。西域记云。织细羊毛。

褐赖缡。西域记云。织野兽毛细软可得缉绩故。以见珍而充服用。

兜那波吒。此云绢。

俱苏摩。此云华。

摩罗。此云鬘。苑师云。一切华通名俱苏摩。别有一华。独名俱苏摩。此云悦意。其华大小如钱。色甚鲜白。众多细叶圆集共成。应法师云。西域结鬘师。多用苏摩罗华。行列结之以为条贯。无问男女贵贱。皆此庄严。或首或身。以为饰好。正法念云。生天华鬘在额。

◎斋法四食篇第六十二

佛地论云。任持名食。谓能任持色身令不断坏。长养善法。身依食住。命托食存。流入五脏充浃四肢。补气益肌。身心适悦(食有三德。一轻软。二净洁。三如法。味有六种。谓苦酸甘辛咸淡)。楞严云。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言。一切众生皆依食住。槜李释曰。言段食者。段谓形段。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入腹变坏资益诸根。故言段食(起世经云。粗段微细食。阎浮提人。饭麨豆肉等。名粗段食。按摩澡浴拭膏等名微细食。古译经律皆名搏食。说文搏圆也。礼云。无搏食。通俗文手团曰搏。熏闻云。其义则局。如浆饮等不可搏故。于是后译皆云段食)言触食者。触谓触对。取六识中相应触对前境而生喜乐。故名触食(通慧云。如男与女相对为触。触能资身。故得食名。准僧祇。见色爱著名食。岂非触食义耶。设非触食何以观戏剧等终日不食而自饱耶。起世经云。一切卵生得身故以触为食。[流-ㄊ+ㄙ]疏云。冷暖触等亦名触食)。言思食者。思谓意思。取第六识相应思于可意境生希望故(起世经云。思食者若有众生。意思资润。诸根增长。如鱼鳖蛇虾蟆伽罗瞿陀等及余众生。以意思润益诸根寿命者。此等用思为食。熏闻云。相应触及相应思者。皆心所遍行法中也。[流-ㄊ+ㄙ]疏云。思想饮食令人不死。亦名思食)。言识食者。识即第八执持之相。由前三食势分所资令此识增胜能执持诸根大种故(起世经云。识食地狱众生及无边识处天等。皆用识持以为其食)。若约三界辨之。段食唯在欲界。以色无色无香味二尘。余之三食遍通三界(中阴但有三食。亦有段食。如杂心论云。如人中阴还食人中所食香气也。但现阴粗。故多[藉-耒+糸]段食。中阴细故。多藉三食耳)。此乃总叙四食也。

僧跋。即等供之唱法也。寄归传云。三钵罗佉多。旧讹云僧跋。梵摩难国王经云。夫欲施食者。皆当平等不问大小。于是佛令阿难临饭唱僧跋。僧跋者众僧饭皆平等。故庄严论明。尸利鞠多长者受外道嘱。以毒和食。请佛及众。佛知令阿难唱僧跋。唱已方食。唱已毒散。事钞云。况僧食十方普同。彼取自分理应随喜。而人情忌。狭用心不等。或有闭门限碍客僧者。不亦[山/一/虫]乎。鸣钟本意岂其然哉。出家舍着。尤不应尔。但以危脆之身不能坚护正法。浮假之命不肯远通僧食。违诸佛之教。损檀越之福。伤一时众情。塞十方僧路。传谬后生所败远矣。改前迷而复道。不亦善哉(悭食独啖饿鬼之业)。或问僧事有限。外容无穷以有限之食。供无穷之僧事必不立。答曰。此乃鄙俗之浅度。琐人之短怀。岂谓清智之深识达士之高见。夫四事之供养。三宝之福田。犹天地之生长山海之受用。何有尽哉。故佛藏经云。当一心行道随顺法行勿念衣食所须者。如来白毫相中一分。供诸一切出家弟子。亦不能尽。由此言之。勤修戒行。至诚护法。由道得利。以道通用。寺寺开门。处处同食。必当供足。判无乏少。凡受食时。应作五观。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大论云。复次思惟。此食垦植耘除。收获蹂治。舂磨淘汰。炊煮乃成。用功甚重。计一钵之饭。作夫流汗集合。量之食少汗多。此食作之功重。辛苦如是。入口食之。即成不净。更无所直宿昔之间变为屎尿。本是美味。人之所嗜。变成不净)德(乌故不欲见。行者自思惟。如此弊食。我若贪着。当堕地狱啖烧铁丸。从地狱出当作畜生牛羊骆驼。偿其宿债或作猪狗。常啖粪除。如是观食。则生厌想)。二忖已德行。

全缺多减。三防心显过。不过三毒。四正事良药。取济形苦。五为成道业。世报非意。事钞。食不过三匙。初匙断一切恶。中匙修一切善。后匙度一切众生。增一云。多食致苦患。少食气力衰。处中而食者如秤无高下。

逋沙他。此云斋日。请观音经疏云。斋者齐也。齐身口业也。齐者只是中道也。后不得食者。表中道法界外更无别法也。中前得啖而非正中。此得明表前方便。但似道之中得有证义。故得啖也。亦是表中道法界外有法也。阐义引祭统云。斋之为言齐也。齐不齐以致斋者也。是故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恭敬也。则不斋。不斋则于物无防也。嗜欲无止也。及其将斋也。防其邪物讫其嗜欲。耳不听乐。今释氏以不过中食为斋。亦取其防邪讫欲齐不齐之义也。毗罗三昧经。瓶沙王问佛。何故日中佛食。答云。旱起诸天食。日中三世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佛制断六趣因。令同三世佛食故。今约理解。故云斋者只是中道。后不得食者。即佛制中后。不得食也。今表初住初地圆证中道。心外无法如中后不食也。中前得啖者。佛制中前非正食皆得啖之。毗婆沙论云。夫斋者以过中不食为体。以八事助成斋体。共相支持名八支斋法。报恩经云。以无终身戒。不名优婆塞。但名中间人。智论问曰。何故六斋日受八戒修福德。答是日恶鬼逐人。欲夺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是故劫初圣人教人持斋修善作福。以避凶衰。是时斋法。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为斋。后佛出世教语之言。汝当一日一夜如诸佛持八戒不过中食(云云)。是功德将人至涅槃。如四天王经中佛说。月六斋日。使者太子及四天王自下。观察众生。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少者。便上忉利以启。帝释诸天心皆不悦说言。阿修罗种多。诸天种减少。若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多者。诸天帝释心皆欢喜说言。增诸天众。减损阿修罗(云云)。又提谓经明八王日。何等为八王日。谓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谓八王日。天地诸神阴阳交代。故名八王日。

乌晡沙他。此云受斋。又云增长。谓受持斋法。增长善根。南齐沈约字休文撰论云。人所以不得道者。由于心神昏惑。心神所以昏惑。由于外物扰之。扰之大者其事有三。一则荣名势利。二则妖奸靡曼。三则甘旨肥浓。荣名虽日用于心。要无晷刻之累。妖奸靡曼。方之已深。甘旨肥浓。为累甚切。万事(云云)皆三者之枝叶耳。圣人知不断此三事故求道无从可得。不为之立法而使易从也。若直言三事惑本。并宜禁绝。而此三事是人情所惑甚。念累所难遣。虽有禁约之旨。事难卒从。譬于方舟济河。岂不欲直至彼岸。河流既急。会无直济之理。不得不从邪流靡。久而获至。非不愿速。事难故也。禁此三事宜有其端。何则食之于人不可顿息。于其情性所累莫甚。故以此晚食并置中前。自中之后。清虚无事。因此无事。念虑得简。在始未专。在久自习。于是束八支。纡以禁戒。靡曼之欲。无由得前。荣名众累。稍从事遣。故云。往古诸佛过中不食。盖是遣累之筌[竺-二+(囚/弟)]。适道之捷径。而惑者谓。止于不食。此乃迷于向方。不知厥路者也。处处经佛言。中后不食。有五福。一少淫。二少睡。三得一心。四无有下风。五身得安稳。亦不作病。四分戒云。若比丘非时食。波逸提。

蒲阇尼。四分律云。有五种蒲阇尼。此云正食。谓麨饭干饭鱼肉也。僧祇云。时食谓时得食。非时不得食。多论云。从旦至中其明转盛。名之为时。中后明没。名为非时。今言中食。以天中日午时得食。僧祇云。午时日影过一发一瞬。即是非时。宋文帝饭僧同众。御于地筵。班食迟。众疑将旰不食。帝曰。始可中矣。生公曰。白日丽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遂取钵便食。众从之。帝大悦。

佉阇尼。四分云。五种佉阇尼。此云不正食。谓枝叶华果细末磨食。

半者蒲善尼。寄归传云。唐言五啖食。谓饭饼麨等。

半者珂但尼。此云五嚼食。谓根茎叶华果等。寄归传云。若已食前五必不食后五。若先食后五则前五随意啖之。今僧斋后不食果菜是。

佉陀尼。或蹇茶。此云可食物。

钵和罗。应法师据自誓经云钵和兰。亦梵语轻重耳。此云自恣食。应法师云坐腊腊饼。谓夏罢献佛之饼。名佛腊食。又西方以佛从天降下王宫之日。供养佛食。名佛腊食。会正记云。即自恣日食待佛比丘。

分卫。善见论云。此云乞食。僧祇律云。乞食分施僧尼卫护令修道业。故云分卫。是则论从梵语。律谓华言。两说未详。应法师云。讹略。正言傧茶波多。此云团堕。言食堕在钵中也。或云傧茶夜。此云团。团者食团。谓行乞食也。十二头陀明常乞食。大论释三种食。一受请食。二众僧食。三常乞食。若前二食起诸漏因缘。所以者何。受请食者。若得作是念。我是福德好人。故得。若不得则嫌恨请者。彼为无所别识。不应请者请。应请者不请。或自鄙薄。懊恼自情。而生忧苦。是贪爱法则能遮道。众僧食者。入众中当随众法断事料理僧事处分作使。心则散乱妨废行道。有如是等乱事。故受常乞食法。辅行云。诸律论文。乞食之法不一处足。为福他故令至七家。肇法师云。乞食有四意。一为福利群生。二为折伏憍慢。三为知身有苦。四为除去滞着。宝雨经云。乞食成就十法。一为摄受诸有情。二为次第。三为不疲厌。四为知足。五为分布。六为不耽嗜。七为知量。八为善品现前。九为善根圆满。十为离我执。宝云经明乞食四分。一分奉同梵行者。一与穷乞人。一与诸鬼神。一分自食。辅行云。昔有长者。名曰鸠留。不信因果。与五百俱行远见丛树。想是居家。到彼唯见树神。作礼已说己饥渴。神即攀手五指。自然出于饮食。甘美难言。食讫大哭。神问其故。答曰。有五百伴。亦大饥渴。神令呼来。如前与食。众人皆饱。长者问曰。何福所致。答曰。我本迦叶佛时极贫。于城门外磨镜每有沙门乞食。常以此指。示分卫处及佛精舍。如是非一。寿终生此。长者大悟。日饭八千僧。淘米汁流出城外可以乘船。

怛钵那。此云麨。通慧指归云。谓将杂米麨碎蒸曝。母论二种散麨。又将糖蜜持之。或言糒(音备)与麨不同。后堂云。糒是釜煮连釜硬干饭也。辅篇云。取干饭麨三过磨筛作之。称为糒也。孟子曰。舜糗饭茹菜。糗去久反干饭屑也。

迦师。后堂云。唐言错麦。慈和云。此人呼为燕麦。南人呼为雀麦。南泉抄。以错麦为大麦。十诵指迦师为小麦饭。事钞错麦与迦师一物也。

修陀。此译云白。或云须陀。此天食也。

天台禅师观心食法。既敷座坐已。听维那进止鸣磬。后敛手供养一体三宝。遍十方施作佛事。次出生饭称施六道。即表六波罗蜜。然后受此食。夫食者众生之外命。若不入观。即润生死。若能知入观。分别生死有边无边。不问分卫与清众净食。皆须作观。观之者自恐此身自旧食。皆是无明烦恼。润益生死。今之所食皆是般若。想于旧食从毛孔次第而出。食既出已。心路即开。食今新食照诸闇灭成于般若。故净名云。于食等者。于法亦等。是为明证(大品经云。一切法趣味。是趣不过味。尚不可得。云何当有趣非趣。所言一切法趣味者。味即是食。此食即是不思议法界。食中含受一切法。食若是有。一切法皆有。食若是无一切法皆无。今食不可思议故尚不见是有。云何当有趣尚不见是无。云何当有非趣。若观食不见趣非趣。即是中道三昧名真法喜禅悦之食。而能通达趣非趣法。即双照二谛。得二谛三昧法喜禅悦之食。是名食等)。以此食故。成般若食。能养法身。法身得立。即得解脱。是为三德。照此食者非新非故。而有旧食之故。而有新食之新。是名为假。求故不得。求新不得。毕竟空寂。名之为空。观食者自那可食为新。既无新食那可得食者。而不离旧食养身而新食重益。因缘和合不可前后分别。名之为中。只中即假空。只空即中假。只假即空中不可思议。名为中道。又净名云。非有烦恼。非离烦恼。非入定意。非起定意。是名食法也(什曰。一揣食。二愿食如见沙囊命不绝也。三业食。如地狱无食而活。四识食。无色众生识想相续也)。

篇聚名报篇第六十三

僧祇明五篇。一波罗夷。二僧残。三波逸提。四提舍尼。五突吉罗。四分明六聚。开第三偷兰遮。或明七聚。开第七恶说。今依事钞列释六聚。并无正译。但用义翻。

一。波罗夷。僧祇义当极恶。三意释之。一者退没。由犯此戒道果无分故。二者不共住。非但失道而已。不得于说戒羯磨二种僧中共住故。三者堕落。舍比身已。堕在阿鼻地狱故。四分云。譬如断人头不可复起。若犯此法。不复成比丘故。偈云。诸作恶行者。犹如彼死尸。众所不容受。以此当持戒。自古从众法绝分义译名弃。目连问罪报经云。犯波罗夷罪如他化自在天寿十六千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九百二十一亿六十千岁。此堕焰热地狱。以人间一千六百年。为他化天一昼夜。

二。僧伽婆尸沙。善见云。僧伽者为僧。婆者为初。谓僧前与覆藏羯磨也。言尸沙者。云残。谓末后与出罪羯磨也。若犯此罪僧作法除。故从境为名。毗尼母云。僧残者。如人为他所斫。残有咽喉。故名为残。理须早救。僧伽婆尸沙罪。如不憍天寿八千岁。于人间数。二百三十亿四十千岁。此堕大大叫地狱。人间八百年。为天一日夜。

摩那埵。论云。秦言意喜。前虽自意欢喜。亦生惭愧。亦使众僧欢喜。

阿浮诃那。善见翻为唤入众羯磨。或名拔除罪根。母论云清净戒生得净解脱。

三。偷兰遮。善见云。偷兰名大遮。言障善道。后堕恶道。体是鄙秽。从不善体以立名者。由能成初二两篇之罪故也。明了论。解伦兰为粗。遮即为过。粗有二种。一是重罪方便。二能断善根。所言过者。不依佛所立戒而行。故言过也。偷兰遮罪。如兜率天寿四千岁。于人间数。五十亿六十千岁。此堕嗥叫地狱。人间四百年为天一昼夜。

四。波逸提。义翻为堕。十诵云。堕在烧煮覆障地狱。八热通为烧煮。八寒黑暗等通为覆障。波逸提罪。如夜摩天寿二千岁。于人间数二十一亿四十千岁。此堕众合地狱。人间二百年。为天一昼夜。

尼萨耆。出要律仪。旧翻舍堕。声论尼翻为尽。萨耆为舍。四分僧有百二十种。分取三十因财事生犯贪慢心。强制舍入僧。故名尼萨耆也。

五。波罗提提舍尼。义翻向彼悔。从对治境以立名。僧祇云。此罪应发露也。提舍尼罪。如三十三天寿命千岁。于人间数三亿六十千岁。此堕黑绳地狱。人间一百年为天一昼夜。

六。突吉罗。善见云。突者恶也。吉罗者作也。声论正音突悉吉栗多。四分律本云。式叉迦罗尼。义翻应当学。胡国讹云尸叉罽赖尼。胡僧翻守戒也。此罪微细持之极难。故随学随守以立名。十诵云。天眼见犯罪比丘。如驶雨下。岂非专玩在心。乃名守戒也。七聚之中。分此一部。以为二聚。身名恶作。口名恶说。多论问。何此独名应当学。答余戒易持罪重。此戒难持易犯。常须念学。故不列罪名。但言应当学。犯突吉罗众学戒。罪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于人间数。九百千岁。此堕等活地狱。人间五十年。下天一昼夜。俱舍颂云。等活等上六如次以欲天寿为一昼夜。寿量亦同彼。极热中半劫。无间中劫全。傍生极一中。鬼日月五百。頞部陀寿量如一婆诃麻百年除一尽。后后倍二十◎。

◎统论二谛篇第六十四

教传东土(东标所至)。法本西域(西显所出)。当闻香以寻根。故沿流而究原。辨佛陀僧伽之号。解菩提般若之名。随机之语。虽曰无边。旨归之意。唯诠二谛。今就集末。略开七门。一原宗二释名三辨义四示体五释相六境智七劝诫

一原宗者。中观论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良以佛之说法。语不徒然。凡所立言。咸诠实理。故闻法者。悉有所证。以依二谛为机说故。如大论云。有二种众生。一者知诸法假名。二者著名字。为著名字众生故说无相。为知诸法假名众生故说世谛。是以世俗显缘起之事。诸法历然。故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劝臣以忠。劝子以孝。劝国以治。劝家以和。弘善示天堂之乐。惩非显地狱之苦。此依俗谛也。真谛彰本寂之理。一性泯然。所以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是非双泯。能所俱亡。指万象为真如。会三乘归实际。此依真谛也。二释名者。此二谛法。就能诠名。谈真则逆俗。顺俗则乖真。以真是实义。审实是真。俗是假义。审假是俗。故涅槃云。出世人所知。名第一义谛。世人所知。名世谛。北山录云。会极捐情之谓真。起微涉动之谓俗。真也。者性空也。俗也者假有也。假有之有谓之似有。性空之空谓之真空。此约事理对释。昭明太子云。真谛离有离无。俗谛即有即无。即有即无。斯是假名。离有离无。此为中道。此约中边判释也。三辨义者。宗镜问曰。一心二谛。理事非虚。证理性而成真。审事实而为俗。皆具极成之义。不坏二谛之门。大小二乘。同共建立。如何是极成之义。答所成决定不可移易。随真随俗。各有道理。瑜伽论云。一有世间极成真实。二道理极成真实。世间极成真实者。谓一切世间。于彼彼事。随顺假立世俗惯习悟入觉慧所见同性。谓地唯是地。非是火等。乃至苦唯是苦。非是乐等。乐唯是乐。非是苦乐。以要言之。此即如此。非不如此。是即如是。非不如是。决定胜解所行境事。一切世间。从其本际。展转传来。想自分别。共所成立。不由思惟筹量观察。然后方取。是名世间极成真实。道理极成真实者。依止现比及至教量极善思惟择决定智所行所知事。由证成道理所建立所施设义。是名道理极成真实。四示体者。二谛之法。明所诠体。如昭明云。世人所知生法为体。圣人所知不生为体。从人虽异其体不殊。故荆溪云。祇点一法二谛宛然。俗则百界千如。真则同居一念。又起信云。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法。二者义。此以一法。而分二义。谈实相不坏于假名。论差别不破于平等。昭明云。真即有是空。俗指空为有。宗镜云。俗谛不得不有。有常自空。真谛不得不空。空但彻有。故十疑论注云。说相而万法森罗实无所得。谈性而一如寂灭不碍随缘。真是俗家之真。万法自泯。俗是真家之俗。一性恒殊。以不坏假名故。则彼此生灭差别。以说诸法实相故。则彼此生灭自亡。祇于不一而明不二。故仁王云。于解常自一(智照融通法性常一)。于谛常自二(圣人见真凡夫见俗)。了达此一二真入圣义谛。故古德云。二谛并非双。恒乖未曾各。二双显泯中。谓非真非俗。一双孤雁掠地高飞。两个鸳鸯池边独立。又先德云。真俗双泯。二谛恒存。空有两亡一昧常现。是知各执则失。互融则得。各执则失者。如云有为虽伪舍之则大业不成。无为虽空住之则慧心不朗。互融则得者。如云虽知诸佛国及以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众生。故十疑论注云。圣人得其意也于随缘处而谈不变。于成事处而说体空。故荆溪云。应知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此等明文。皆论真俗之体一也。五释相者。妙玄云。取意存略。但点法性。为真谛。无明十二因缘为俗谛。于义则足。但人心粗浅不觉其深妙。更须开祐则论七种二谛。释签解云。然此七文散在诸经无一处具出。唯大经十二列八二谛。章安作七二谛销之。初一是总。余七是别。经云。出世人心所见者。名第一义谛。世人心所见者。名为世谛。疏云。总冠诸谛。世情多种。束为世谛。圣智多知。束为第一义谛。即是诸教随情智也。经云。五阴和合。称名某甲。是名世谛。解阴无阴亦无名字。离阴亦无。是名第一义谛。疏云。名无名即生灭二谛(妙玄云。实有为俗实有灭为真)。经云。或有法有名有实。是名第一义谛。或有法有名无实。是名世谛。疏云。实不实即无生二谛(妙玄云。幻有为俗。即幻有空为真)。经云。如我人众生寿命知见。乃至如龟毛兔角等。阴界入。是名世谛。苦集灭道。是名真谛。疏云。定不定二谛。即单俗复真(妙玄云。幻有为俗。即幻有空不空共为真)。经云。世法有五种。谓名世句世缚世法世执着世。是名世谛。于此五法。心无颠倒。名第一义谛。疏云。法不法亦是含中二谛也(妙玄云。四者幻有为俗。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为真)。经云。烧割死坏。是名世谛。无烧割死等。是名第一义谛。疏云。烧不烧复俗单中也(妙玄云。幻有幻有即空皆名为俗。不有不空为真)。经云。有八种苦。是名世谛。无八种苦。故是第一义谛。疏云。苦不苦二谛。亦是复俗单中(妙玄云。幻有幻有即空皆名俗。不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为真)。经云。譬如一人有多名字。依父母生。是名世谛。依十二因缘和合生者名第一义谛。疏云。和合二谛真俗不二复俗复中也(妙玄云。幻有幻有即空皆为俗。一切法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为真。又云若略说者。界内相即不相即。界外相即不相即。四种二谛也。别接通五也。圆按通六也。圆接别七也。天台遂明四正三接之教法)。六境智者。起信钞问云。境智为一为异。答云。智体无二。境亦无二。智无二者。只是一智。义用有殊。约知真处名为真智。约知俗处名为俗智。境无二者。谓色即是空为真境。空即是色为俗境。由是证真时必达俗。达俗时必证真。了俗无性即是真空。岂有前后耶。况无心外之境。何有境外之心。是即心境浑融为一法界。七劝诫者。大经云。所言二谛。其实是一。方便说二。如醉未吐见日月转。谓有转日及不转日。醒人但见不转。不见于转。谓一不一言二非二。当以智解。勿以情执。故佛告阿难。自我往昔作多闻士。共文殊师利。诤二谛义。死堕三涂。经无量劫。吞热铁丸。从地狱出。值迦叶佛为我解释有无二谛。迦叶佛言。一切诸法。皆无定性。汝言有无。是义不然。一切万法皆悉空寂。此二谛者。亦有亦无。汝但知文。不解其义。当知二谛俗谛故有。真谛故无。体不思议。奚可偏执。学佛教者当离情想。故佛藏云。刀割害阎浮提人其罪尤少。以有所得心说实相法其过弥甚。当知佛法不思议。唯教相难解。幸冀后贤于佛圣教。研精覃思勿粗略焉。

翻译名义续补。初编集时。意尚简略。或失翻名。或缺解义后因披阅再思索之。复述续补。后贤详悉。补十号篇。

明行足。具足三明及六神通。智论云一如意。二天眼。三天耳。四他心。五识宿命通。六无漏通。言神通者。易曰。阴阳不测之谓神。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璎珞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彻照无碍。故名神通。一如意者。有三种。能到转变。圣如意。能到复四。一身飞行如鸟无碍。二移远令近不往而到。三此没彼出。四一念能至。转变者大能作小。小能作大。一能作多。多能作一。种种诸物。皆能转变。外道辈转极久不过七日。诸佛及弟子转变自在无有久近。圣如意者。外六尘中不可爱不净物能观令净。可爱净物能观令不净。是圣如意法。唯佛独有。天眼通者。于眼得色界四大造清净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粗若细。诸色无不能照。是天眼有二种。一从报得。二从修得。是五道中天眼从修得。非报得。何以故。常忆念种种光明得故(云云)。天耳通者。于耳得色界四大造清净色。能闻一切声天声人声三恶道声。云何得天耳通。修得常忆念种种声。是名天耳通。识宿命通者。本事常忆念日月年岁至胎中乃至过去世中一世十世百世千万亿世。乃至大阿罗汉辟支佛。知八万大劫。诸大菩萨及佛知无量劫。是名识宿命通知他心通者。知他心若有垢若无垢。自观心生住灭时。常忆念故得。复次观他人喜相嗔相怖相畏相。见此相已。然后知心。是为他心智。无漏通者。如来庄严入一切佛境界经云。言无漏者。谓离四漏。谓欲漏有漏无明漏。见漏。以不取彼四种漏故。乃名远离诸漏。智论问。神通与明有何等异。答直知过去宿命事名通。知过去因缘行业名明(宿命)直知死此生彼名通。知行因缘际会不失名明(天明)直尽结使不知更生不生名通。若知漏尽更不复生名明(无漏)。

佛陀肇曰。佛者何也。盖穷理尽性大觉之称也。其道虚玄固已妙绝常境。心不可以智知。形不可以像测。同万物之为。而居不为之域。处言数之内。而止无言之乡。非有而不可为无。非无而不可为有。寂寞虚旷物莫能测。不知所以名。故强谓之觉。其为至也亦以极矣。何则夫同于得者得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失之。是以则真者同真法伪者同伪如来冥照灵谐一彼实相。实相之相。即如来相。无机子叙六即佛曰。痴禅任性滥上圣以矜高。狂慧随情居下凡而自屈。由是天台智者祖师明六即佛破二种见。栋其大过。六分因果之事殊收彼不收。即显圣凡之理等。沉生死海。如宝在暗而不失。升涅槃山。犹金出矿以非得。不一不异。其道融通。无是无非。此智圆妙。今述鄙颂式赞大献。庶几见闻咸得开悟云尔。

一颂理即佛。

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二颂名字即佛。

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

三颂观行即佛。

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四颂相似即佛。

四住虽先脱。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华红。

五颂分真即佛。

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

六颂究竟即佛。

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

(续补)无量寿。智论云。无量有二。一者实无量。诸圣人所不能量。如虚空涅槃众生性。是不可量。二者有法可量。但力劣者不能量。如须弥山大海水斤两滴数多少。诸佛菩萨能知。诸天世人所不能知。故言无量。是故天台乃立四句。实有量而言无量。弥陀是也。实无量而言量。如此品及金光明是也。实无量而言无量。如涅槃云唯佛与佛其寿无量是也。实有量而言量。如八十唱灭是也。又以三身。对凡立四句。故法华疏云。复次法身非量非无量。报身金刚前有量。金刚后无量。应身随缘则有量。应用不断。则无量。通途诠量。三句在圣。一句属凡。有量无常都非佛义。

㙠湿弗罗跋那。翻自在大声。

迦罗鸠村驮。此翻所应断已断此二佛名。

译师。唐太宗焚经台诗。门径萧萧长缘苔。一回登此一徘徊。青牛谩说函关去。白马亲从印土来。确实是非凭烈焰。要分真伪筑高台。春风也。解嫌狼籍。吹尽当年道教灰。唐义净三藏题取经诗曰。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路远碧天唯冷结。砂河遮日力疲弹。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天类)提和越。汉言天地。易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系词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其地理。白虎通曰。天之为言镇也。居高理下。为人镇也。地者易也。言生万物怀任交易变化也。

迦留波陀天。此言象迹自有十处。

质多罗。此翻杂地。

摩偷。此翻美地。此三天名。皆居须弥四埵地岳。

五无间业。瑜伽第九云。一害母二害父三害罗汉四破僧五出佛身血。

尸利夜神。此翻吉祥。

盎哦啰迦。此翻火星。

部(引)陀。此翻水星。

勿哩娑跛底。此翻木星。

赊乃以室折啰。此翻土星。

戍羯罗。此云金星。

佉勒迦。着谷麦篇。

勿伽。此云胡豆即缘豆也。

塞毕力迦。此云苜蓿。汉书云。罽宾国多苜蓿。

萨阇罗婆。或萨折罗婆。此翻白胶香。

那罗陀。那罗正云捺罗。此云人也。陀谓陀罗。此云持也。其华香妙人皆佩之故名人持华也。

末利。此翻黄色华。华如黄金色。

巨磨。此方翻为牛粪。

阿提目多伽。宗镜引摄论云苣胜本来是炭。多时埋在地中。变为苣胜。西方若欲作涂身香油先以华香取苣胜子聚为一处。淹令极烂后取苣胜厌油油遂香也。

解脱。肇曰。纵任无碍。尘累不能拘。解脱也。什曰。亦名三昧。亦名神足。或令修短改度或巨细相容变化随意于法自在解脱无碍。故名解脱。又曰心得自在不为不能所缚。故曰解脱。净名疏云。一真性。二实慧。三方便。故经云。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思议。若菩萨住此解脱者。能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乃至种种变现莫测。即是三种解脱不思议义。何者诸菩萨有解脱即是真性。若菩萨住此者。即是实慧能以须弥内于芥等即是方便。大品云。心得好解脱慧得好解脱。垂裕云。心脱是俱。慧脱是惠。

智度。什曰。穷智之原。故称度。梵音中有母义。

方便。什曰。智度虽以明照为体。成济万行。比其功用。不及方便为父。梵音中有父义。方便有二种。一解深空而不取相受证。二以实相理深莫能信受。要须方便。诱引群生。令其渐悟。方便义深而功重。故为父也。净名疏云。方是智所诣之偏法。便是菩萨权巧用之。能巧用诸法。随机利物。故云方便。荆溪云。法华疏中。为显实故。分为三释。谓法用及门并秘妙也。今此废二。但取法用者。门论趣入。秘妙开权。今未开权。故缺后释。不取门者。菩萨可入。二乘缺之。于菩萨中。且约当分复置传入。故且不云。据理亦今。用门一意。以当分入与法用同。故且唯用法用一意。又通秘教。亦可具足用彼三意。论法华方便品。儒诗六义。以思无邪为指归。释教五时开佛知见是究竟。诚一化之高会。真诸佛之宗极。似太虚而含众色。若渤澥以纳群流。由是管窥义天。䗍酌法海。粗研味乎真诠。岂尘露于达士。初辨品题。次论品义。初辨品题者。经云。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文既屏其方便。题应号为真实。安以权名而立今品。如将县额以榜州门。又佛起定。即自唱言诸佛智慧甚深无量。此乃双叹权实。先达遂云。此华不有则已。有则华果双含。此经不说则已。说则权实双辨。经既双明权实题那单标方便。由此疑兴。先达相继。共立七义。以伸题意。一权有显实之功。法王初化机缘未熟隐实施权。权掩于实。灵山妙唱普会权乘。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彼秘被开。于今成妙。此权既有显实之功。故结集家。号善权品。二名偏义圆。若标真实则违方便。今品权名虽偏其实法体圆具。乃彰权实之双美。三名体俱不转。此有四句。一名转体不转。如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乃至第四名体俱不转。如云我等今者真是声闻。名不转故名方便品。四显开权绝待。法华开权显实。权外无实。法用能通当体秘妙。若标真实。但成相待。为彰绝待之功。号方便品。五彰诠迷之教。祖云。自非今经谁肯叹此诠迷之教。由指迷染之心即是自行方便。则知此权大有诠迷之力六施开一致。昔时所施既施即实之权。今日所开。还开权即是实。乃见施开之不二也。七拣异昔经。净名报恩虽皆立方便之名。既是体外之权。岂同今品同体方便。自昔所说不出此七。先师谓旧观缕义失至当。自立附文原意二义。以伸品题。一附文者。经家立品。附文旨趣。总别须分。何哉。五字首题。法则权实总标。喻乃华果双举。所以三周开显本迹二门。一部之文并皆不出权实之法。今品若更双立权实之目。则与总题无异。二原意者。言者所以在意。此经开权显实意在于权。故云。过去诸佛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种种譬喻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非权无以明实。故令机缘即于权法以晓真实。故曰不指所开无由说实。具述施权意在开也。故记主释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云。示谓指示。指其见实之处。且见实之处在何。在前偏权方便。今日说此方便有真实相。此既即实之方便。乃异昔经之方便。故得秘妙之名。是故经家题名方便。才言方便即是真实。故身子疑云。何故殷勤称叹方便。则知方便真开权之总号。诚显实之大名矣。或者问曰。今由开权称方便者。净名既未开权。安称方便。既称方便。权何不开。答彼经言方便者。疏云。此品正明助佛阐扬善巧权谋随机利物令入慧起根。故名方便。虽言方便。机缘当座乌知所证亦方便焉。故昔方便之名。权未开矣。次论品义者。吾祖预释品题。乃立法用能通秘妙三种方便。今先通示。然后别解且通示者。此三方便初二从昔教。后一属今经。初名法用者。疏曰。方者法也。便者用也。法有方圆。用有差会。三权是矩是方。一实是规是圆。记云。初约能用三教得名。法是所用。用是能用。虽法之与用俱通四教。但有方圆差会之殊。故方便之称。从权立名。权不即实。故对昔辨。成体外权非今品意。文中举圆。即属真实。相对来耳。二名能通者。疏云又方便者门也。门名能通。通于所通。方便权略。皆是弄引为真实作门。真实得显。功由方便。从能显得名。记曰次第二释。权属能通。三教亦得名为方便。然虽不即以能为圆作远诠故。所诠之圆。亦带能诠。为方便故。故知并非今品意也。又云。今以三诠一。三为一实作诠。故三名能诠。是则前之三教教行人理。悉为能诠。又云。不破不即。从权入实。故得修名。若于尔前二味三教利根菩萨。有显露得。两教二乘。唯秘密得。由得入故。即称为门。三名秘妙者。疏云方者秘也。便者妙也。妙达于方。即是真秘。点内衣里无价之珠。与王顶上唯有一殊。无二无别。指客作人是长者子。亦无二无别。如斯之言。是秘是妙。如经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故以秘释方以妙释便。正是今品之意。记云。至第三释。方乃三权即是一实。指此即实之权。方名今经方便。又云。第三释者。即今品意。但前二释于昔但得名偏名门。秘而不说。今开其偏门。即圆所也。故云秘妙。显露彰灼。故云真秘。或问。妙乐记云。即权而实。为所依体。即实而权。为当体体。不审第三秘妙之名。为从所依立号。为从当体得名。答此由当体即所依体。故云彼秘被开。于今成妙。又云。第三文者。亦开前二。非能非所。及以能通。并开成所所中善巧名为方便。故妙方便。异于方法及能通门。又云。故隔偏之圆。亦有体内方便。故名秘妙。秘妙之名。似同第三。然其意则别。何者第三乃以开显为妙。此中乃以独圆为妙。此拣今昔秘妙义异。谛思吾祖崇建三释。若无初二。岂彰为莲故华以施权。苟缺第三。乌显华开莲现而显实。体遍一化。妙彰七轴。非发总持。谁唱斯义。钻仰坚高嗟叹不足。次别释者。若约部教。初二属昔教。法用能通。皆异体权。后一属今经。秘妙方便名同体权。定此秘妙方便。破显之相。先德彝训。或定为所破。或执是所显。天竺一宗。论同体权。定为所破。一据莲华开喻。原佛出世意为显实。由机未堪。权施昔教。此譬桃李华也。及至法华。法既纯圆绝妙。遂指莲华。而立三喻。一为莲故华。譬为实施权。盖四时未说施权。此名异体。今无量义既言从一清净道。施出二三四。收昔异体。为今同体。权既从实而施。故譬为莲故华。第二华开莲现。此开初句之权华。乃显次句之莲实。故五佛章中各有开权显实二科。开权是文叙昔教。以为显实之所。故无量义经之同体。为今法华之所破。第三华落莲成。此譬废权立实。都废序分即实之权。独立正宗即权之实。次凭权暂用义。权名权暂。用已还废实名实录。究竟指归。则知十只之权。皆为所破。如心意识。既是事权。岂属所显矣。三准祖师定解。如辅行云解同体之权髻与实相之明珠。又义例云。如引法华部。唯一实。文叙昔教以为所开。既云部唯一实。故同体权为所破也(近人又谓。从名虽开。从义不开。如圆家破即法性之无明。例今品开即实之权耳)。余观先德破同体权。一迷立喻。二昧开权。初迷立喻者。为莲故华。如大师云为十妙故。开出十粗。如为莲故华。此约法体。用在于昔。皆属粗法。云何一概。以为莲故华。俱喻妙法。乃见能譬立喻。淆混其次。所况为实施权始自华严。终乎般若。皆是隔历三谛。俱为法华之实。而施四时三教之权。故名为实施权。若独以此句。喻无量义经。则彰所喻法缺略矣。二昧开权者。四时三教体外化他。机未纯淑。覆权言实。故非究竟。属异体粗至今方指昔未真实。执教偏情既遣即知当体本妙。开此化他之法。全是自行之权。权实不二。乃名同体。故祖师云。既显实已。全权是实。不可谓之权非究竟。况祖师云。谁肯以三界有漏识心。而为佛所称赞。既佛所赞。安非所显。次定所显者。南屏一宗皆谓。世尊畴昔久转法轮。所化之机既杂。所施之教不一。虽说三教。不言此是即实之权。虽演圆乘未云斯是即权之实。权实各逗。大小相隔。是故昔教名异体权。后会灵山。宣妙法华。开昔隐秘之法。为今微妙之教。权实圆融。故名同体。法既粗妙相即。佛化事理俱圆。若为所破乃成开妙。故记文云。第三释者。即开前二。非能非所。及以能通。并开成所。可证秘妙非所开矣。其如莲华三喻。辅行等文。复有五师消释义异。一云对论自论有殊。若约偏圆相对。异体是所破。同体是所显。例前三教三惑须断。圆教三惑不断。就圆自论。须断四十二品。故同体权。亦属所破。今谓偏圆对论。前三名权。圆教属实。那得对论却以圆教。名同体权。不须破耶。又今开权显实。开偏是圆。正当偏圆对论。反以莲华三喻。谓之圆教自论破同体权。却显今经都无开权之力乎。二云机情佛意。机情虽开异体。佛意即是同体。今谓夸节唯在今经。佛意非适今也。据此祖意。对机开显虽局法华。原佛密意。俱遍四时。是则机情。佛意正约昔说。若约昔义。以断今经。其犹欲至湖南。面行塞北。其心虽切。路愈远矣。三云法本自妙。粗由物情。虽开异体之权。其实法体。本自微妙。即是同体。今谓如记主云但开其情。理自复本。又云。开何所开。即彼能覆。既但破能覆之情。奚尝开所迷之法。四云约开竟说。以辅行解同体之权髻既点迹门流通之经。此约已开异体。成同体竟。今谓安乐行品。文虽在后喻乃显前特点正宗开粗显妙。斯言无旨。徒虚语耳。五云。同体为所开者。意彰异体亦不可破。此语孟浪。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今核昔人。由昧山家诸部文义。致论开权。词繁理寡。今鳞比诸文。令冰解冻释殊涂同归。初释喻。旧辨莲华。或专喻妙。或兼比粗(余华对辨。则莲华俱妙。就莲自分。华亦兼粗)。今究所喻。既有权实。乃显能喻亦通粗妙。今先分所喻权实。后辨能喻粗妙。分权实者。提挈刚要。大有五义。一因果。二九一。三今昔。四真俗。五本迹。初因果分者。以十界中前七如是属因是权。果报二如是为实。二九一分权实。妙玄云。余华粗喻九法界十如是因果。此华妙喻佛法界十如是因果。三约今昔分者。以昔为权。将今为实。故妙玄云。一为莲故华。譬为实施权。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佛乘。四约真俗分者。空智照真为实。假智照俗为权。中智双照为亦权亦实。中道双亡为非权非实。故妙乐云。以对昔故须为四句。通论大刚。法相虽尔。别论今品。唯在第三亦权一半名方便品。五约本迹分者。如私序云指久远之本果喻之以莲。会不二之圆道。譬之以华。权实虽通五义。今唯约界及与部教。以论开权矣。次明能喻粗妙者。玄义序乎莲华。一为莲故华譬为实施权。二华敷譬开权。莲现譬显实。三华落譬废权。莲成譬立实。当历三喻引而伸之。且夫莲华之喻唱出今经。本况妙法。而天台以初为莲故华一句既譬为实施权。约此法体。用在昔时。华喻粗法。故妙玄云。又诸教权实未融为权。既融开权显实为实。由昔赴机权掩于实。乃云异体。由是今经破此偏情。乃云。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佛乘。世尊既谈为实施权。吾祖遂立为莲故华之喻。据此说在今经。才唱为实施权。利根便知此权即实。由无量义曾闻此权从实生故。已破异体之见但未开显。钝根须假第二句华敷譬开权莲现譬显实。故曰开方便门示真实相。记主释曰指实为权。权掩于实。名方便门闭。今指权为实。于权见实。名方便门开。此点法用能通。俱成秘妙。三华落譬废权。莲成譬立实。又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此由四时三教当体秘妙。开已无外。粗法不存。义当于废。约法虽开废同时。约喻乃先开后废。故分三句。彰始终之有序。二释经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昔人引证开同体权。须晓祖师二处引用。疏证能通方便。此取门义从前三教能通之门入于圆所。故曰开方便门。记主遂云于昔但得名偏名门。非谓于彼已明开门。若玄义中。证开权者。既于方便。即见真实。故以此证开权相焉。三释辅行解同体之权髻与实相之明珠。由安乐行约王赏赐喻佛授道。昔机与魔共战。微有其功。但赐禅定解脱之法。如赏田宅。法华大破魔网。至一切智。如王解髻明珠赐之。昔时权掩于实。如髻覆珠。就机不知是权。喻异体闭。今经赴机指昔三教权法。全是秘妙方便。故决声闻之法。即是诸经之王。经既以王喻佛。约佛开异体时无非同体。故曰解同体之权髻矣。四释义例如引法华部唯一实文叙昔教以为所开。天岳引此部唯一实证破同体。今谓所叙粗法既点为妙。权实相即能所圆融。故谓法华唯一实耳。五释科目。五佛章门。皆有开权显实二科。前四则先开权次显实。今佛乃先显实次开权。天岳乃谓开权是文叙昔教。显实乃破同体权。今谓才开权时。意已显实。但约说次第。开权言未显实。显实方晓开权。立言垂范。遂分二科。故法明讲主云。言无并出。语不顿施。殊有旨哉。余慕法王之遗教。学而时习之。遂括古今之论。以究权实之道。虽不足品藻渊流庶亦无乖商搉。编赠后贤。愿开佛慧。

刹摩。此云土田。璎珞云。土名贤圣所居之处。天台释维摩佛国云。诸佛利物无量无边。今略为四。一染净国凡圣共居。二有余国。方便人住。三果报国。纯法身居。即因陀罗网无障碍土。四常寂光。即妙觉所居。四土之名虽出智者。四土之义本载经论。今伸遗教略开七门。初凭文二释名三辨义四定体五示相六对身七解惑

初凭文者。维摩经云。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天台释云。若对四土宛然相似。若别出者。思益经云。东方之国。佛号日月光。有菩萨梵天曰思益。白佛我欲诣娑婆世界。佛言。便往。汝应以十法游于彼土。斯乃净圣来游秽土。又智论云。秽土先施三乘。后显一乘。娑婆是。净土先施三乘后显一乘。安养是。二有余土。如法华经。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智论云。有净佛土出于三界。乃无烦恼之名。于是国土佛所闻法华经。三果报土。如仁王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四常寂光。普贤观云。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其佛所住名常寂光。二释名。初曰染净同居者。染净三种。一迷悟分。九界迷逆名染。佛界顺悟名净。如妙乐云。相约随缘。缘有染净故。又不二门云。法性之与无明。遍造诸法。名之为染。无明之与法性。遍应众缘。号之为净。二情理分。不二门云。故知刹那染体悉净。指要云。今之染净约情理说。三凡圣分。净名疏云。六道鄙秽。故名染。三乘见真故名净。三六共住染净同居。问不二门云。一理之内而分净秽。别则六秽四圣。通则十通净秽。然此染净净秽。文心解云。染净从迷悟体用而言净秽约凡圣界如而辨。今谓净名染净正约凡圣而分。云何净觉却云净秽约凡圣界如而辨。又垂裕云。染净之名约正。净秽之名约依。二土凡圣共居通名染净。此土砂砾充满别受秽名。彼土金宝庄严别受净号。今谓净名疏云。四趣共住名秽。无四恶趣名净。此从正报立依报名。云何孤山却云染净之名约正。净秽之名约依。当知染净从凡圣之心以立名。净秽约依正之境而标号。问既从染净立同居名。还许亦从净秽立同居乎。答染净是通名。净秽是别号。故垂裕云。此方即染净秽土。安养即染净净土。故知同居正从染净而立。若从通义。如净名中身子见秽。梵王见净。乃是娑婆净秽同居。又婆娑云。若人种善根疑则华不开。信心清净者华开即见佛。此是安养净秽同居。虽通此义名非正立。此染净土亦名凡圣同居故。净名疏云。染即是凡。净即是圣。如疏文云。凡圣各二。凡居二者。一恶众生。即四趣也。二善众生。即人天也。圣居二者。一实二权。实者四果及支佛。通教六地。别十住。圆十信。通惑虽断。报身犹在。二权圣者方便有余三乘受遍真法性身。为利有缘愿生同居。若实报及寂光法身菩萨及妙觉佛为利有缘应生同居。皆是权也。此等圣人与凡共住。故名凡圣同居。二方便有余土。言方便者。如禅门云。善巧修习故名方便。此有三义。一真中。净名疏云。二乘三种菩萨证方便道之所居也。辅行云。所以在方便者并属空边。二真似。妙玄云。别圆似解。未发真修皆名作意。三遍圆。妙乐云。并以三教。而为方便。虽通三义正从证真。立方便名。言有余者。观经疏云。无明未尽。故曰有余。净名疏云。若修二观。断通惑尽。恒沙别惑无明未断。舍分段身而生界外。受法性身。即有变易所居之土。名有余国。亦名果报。如辅行云。通有由因感果之报。未入实报。又云。今文且说遍空遍假所感之报则不如初住已上居果报土。又名法性。如智论云。受法性身。非分段生。三果报土。净名疏云。报身所居依报净国名果报土。辅行云。言果报者。从报果为名。亦号实报。观经疏云。行真实法。感得胜报。净名疏云。以观实相。发真无漏。所得果报。故名为实。亦名妙报。如辅行云。唯有别圆初地初住。获妙果报。又名胜妙报。如止观云。违即二边果报。顺即胜妙果报。亦名无障碍。观经疏云。色心不相妨。故曰无障碍。净名疏云。一世界摄一切世界。一切世界亦如是。此名世界海。亦名世界无尽藏。四常寂光者。观经疏云。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此以不迁不变名常。离有离无名寂。照俗照真名光。亦名果报。如文句云。同居有余自体皆是妙色妙心果报之处。记云。故知三土皆是证道色心报处。寂光既遍遮那亦遍。此以妙色妙心果报也。问如辅行云。今论感报。不论寂光。据此寂光岂名果报乎。答所云寂光非果报者。三惑究尽。业报都亡。所以寂光身土亡泯。虽无惑业之报。而为愿行之果。净名疏云。修于圆教愿行之因。因极果满道成妙觉居常寂光。问如垂裕云。中下寂光摄在果报。不审四十一地生实报土。云何得受寂光名耶。答净名疏云。前四十一地。若约果报。名生实报。分见真理名常寂光。又彼记云。约报论生。是故有边论于果报。约所入边则非果报。但所入边即是见真。名常寂光。三辨义。此约教门。辨四土义。复开五门。初论体用。寂光是体。余三属用。如释签云。诸佛寂理。神无方所。所依寂境。号常寂光。是故沙石七珍随生所感。又辅行云。常寂光土清净法身无所庄严。无能庄严。为众生故而取三土。二论事理。净名疏云。寂光是理。余三是事。此乃对分事理。若各分事理。如净名疏云。诸土非垢。寂光非净。毕竟无说(此四俱理)。而说诸土为垢。寂光为净。记云理论不当。垢之与净约事唯有。寂光永净。三论能所。荆溪记云。但以寂光而为所成。即以三土而为能成。故所成唯一。能成有三。是则能所事别故也。四论凡圣。准杂编云十界对土。有横有竖。若竖对者。同居六凡。方便二乘。实报菩萨。寂光佛果(横误为竖)。若横敌对。同居有六。凡圣同居故。方便有四。无六凡故。实报有二。无二乘故。寂光唯一。无菩萨故(竖误为横)。五论净秽。净名疏云。诸土为垢。寂光为净。三惑覆蔽故为垢。三德究显故为净。此约四土对论。若各分者。观经疏云。五浊轻重同居净秽。妙宗释云。此净甚通。须知别意。如戒善者四教凡位。皆悉能令五浊轻薄。而圆观轻浊感同居净。依正最净。如此经说地观已去一一相状比于余经修众善行。感安养土。其相天殊。杂编乃云。尝观鼓音之外六经土相。其实是一。纵有依报大小不同。此盖如来善权赴机随时之义也。良由凡夫心想羸劣未能观大故。方便示小。为发观之境。若生彼土所见俱大。今难霅川。既修偏行。安获胜果。非独彰行人之偶报。抑亦显世尊之妄说。因果不类徒虚语耳。二体㭊巧拙有余净秽。刊正记云。通人体色即空故巧。藏人㭊色明空故拙。妙宗云。体观感净不专通人。衍门三教。对三藏拙。俱明体法。通但空体。别次第体。圆不次体。三人生彼。俱感净相。圆人最净。又往生记引辅行云。次明体法。依门修观亦应具含三种四门。三次第顿入实报净秽。刊正云。别人渐修次第三观。登地入实。以之为秽。圆人顿修一心三观。登住入实。以之为净。妙宗云。若论实证。此土唯有圆圣所居。别人初地。证与圆同。称实感报。有何优降。今就教道十地不融。致使感土异于圆人。杂编双取谓偏成非。次第顿入者。即别圆所修巧拙二观也。实报净秽者。即地住所见融碍二相也。良由别人久习次第虽回向圆修入地之时。仍见一分染碍之色。名之为秽。圆人始终唯修顿行。入住之时。但见此土融通之相。号之为净。往生记破约教道说则见神智自违辅行。义学之者当思审矣。四分证究竟寂光净秽。妙宗钞云。若就别人同证圆实论寂光者。唯约真因对圆极果。而分净秽。今论教道诠于极果。但断无明一十二品。寂光犹秽。圆知须断四十二品。名究竟净。往生记云。今约分满相对。故合中下但名分证寂光犹秽。妙觉上品真常究满方为极净。请观今文。诸佛如来。所游居处极为净土。岂非分得究竟寂光。正约圆家真因极果对分净秽。四明云。别教教道深不可也。刊正记云。由分证寂光方生实报。今约分证犹带无明。无明故秽。究竟无明已尽故净。杂编难云。若尔则成秽属实报。净属寂光。今谓无明分破证少分无相故秽。无明全尽。证究竟无相故净。四定体先达通以三道为下三土当体之体引辅行云。分段三道谓见思惑为烦恼道。烦恼润业为业道。感界内生为苦道。方便三道。谓尘沙惑。为烦恼道。以无漏业。名为业道。变易生死。名为苦道。实报三道谓无明惑为烦恼道。非漏非无漏业为业道。彼土变易名为苦道。通以三德。为所依体。苦道即法身。结业即解脱。烦恼即菩提。先师乃谓。惑业是因。苦道是果。今之土体三世间中。唯取苦道为国土一千当体之体。还以三德为所依体。故荆溪云。既许法身遍一切处。报应未尝离于法身。若寂光土。观经既约四德释名。当以三德为土当体。理无所存。遍在于事。乃以三土。为所依体。广慈法师。准妙乐云本有四德为所依。修德四德为能依。遂指修德三因。为当体。性德三法为所依。今谓妙乐因释下方空中菩萨。所以将身表智。以空表土。故明身土。今唯辨土安得兼身。况将修德。以对理土。乃彰能所义颠倒矣。五示相。此约教门。示四土相。初示一异相。娑婆安养。垢净相别。故名异。方便有余纯清净境。故名一。净名疏云。三乘同以无言说道。发真无漏。所感国土。一往相同。故言一也。二示融碍相。方便虽是一相。无明未破。果报隔别。净名疏云。染净有余。二种众生。见有障碍。别圆地住。分破无明。依正互融一多相即。故名融也。三示横竖相。旧释横竖句义纷杂。惑乱学者。今分二义。冷然易解。初就土自分。如妙玄云。若分别而言。谓方便在三界外。若分别而言。谓实报在方便外。例此分别谓寂光在实报外。故净名记。问三土之外何殊太虚。答遍同理别。言理别者。法身即土。离身无土。离土。无身。但真如实相。非智非境说智说境。非身非土说身说土。约此分别义当竖矣。若约相即。如妙乐云。岂离伽耶。别求常寂。非寂光外。别有娑婆。净名记云。横解者。如前所引法华经文。只于此土而睹上二。故小被斥见净不惊足指按地即其事也。约此相即义属横焉。若约相摄。净名记云。既一土摄一切土。故得此界遍摄下二。准此以胜摄劣土亦横矣。二与教对分。妙乐记云。横论土体与教相当。竖论约土用教多少。然其竖论如止观云若以四谛。竖对诸土。有增有减。同居有四。方便则三。实报则二。寂光但一。辅行释曰。竖约设教对机。机既增减不同。致使教有差别。四土对教优劣多少。故名为竖。此则土相虽竖。教乃横说。故净名记云。然约横论。同居具四。余三渐减。同居机杂。遂设四教。方便但以大乘训令修学。理唯别圆。盖为禀三藏者始生方便。未习通门逗其为知故学遂谈通教。以荡执情。实报约行证道同圆。但约有余用教之时教道化机说别异圆。具用二教。方生实报。寂光上品。不须用教。但被中下故有圆乘设教之相。虽横就土自分成竖。若约相即同居横具四土体相与四教旨。论其相当。三藏谈于生灭。乃与同居无常相当。通教谈乎幻化即空。乃与方便证真相当。别教从事受名。乃与实报感果相当。圆教谈乎性德。乃与寂光理体相当。横辨四教。无复优劣。故名横矣。四示有无相。妙宗云。经论中言寂光无相。乃是已尽染碍之相。非如太虚空无一物。良由三惑究竟清净则依正色心究竟明显。故大经云。因灭是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仁王称为法性五阴。亦是法华世间相常。大品色香无非中道。是则名为究竟乐邦究竟金宝究竟华池究竟琼树。又复此就舍秽究尽取净穷源。故苦域等判属三障。乐邦金宝以为寂光。若就净秽平等而谈则以究竟苦域泥沙而为寂光。此之二说。但顺悉檀。无不圆极。又净觉撰杂编云。且常寂光者。实三德之妙性也。离为三法。合成一性。一尚无一。岂有苦乐华胎之相乎。当知无相之言。其语犹略。具足须云无相不相。所谓无生死相。不涅槃相。强而名之称曰实相。今议二师所论。与而言之。若依说示分别。如普贤观示寂光土。乃以四德释三德法。故祖师判寂光是理。余三是事。约此就说分别。净觉乃合分别之义。若约相即。所依理无所存。遍在于事。故维摩疏。问别有寂光土邪。答不然。祇分段变易即常寂光。四明乃合相即之义。夺而言之。分别但解三土之外别有寂光。而迷寂光亦遍三土。遂执寂光空空然诚不异乎太虚。故吾无取焉。然净觉杂编难四明云。今问。此依正色心为体为用。若言体者。且妙玄明体用权实中云。体即实相无有差别。用即立一切法差降不同。妙乐指净缘为一切法。岂非实体亦无净相。若言用者。则依正色心正是下三土事。何得认为寂光之理邪。今谓如指要云。夫体用之名本相即之义。故凡言诸法即理者全用即体方可言即。辅行云。即者尔雅云合也。若依此释。仍似二物相合。其理犹疏。今以义求。体不二故。故名为即。今谓全体之用。方名不二。故释迦之王娑婆即毗卢之处常寂。故文句云。同居有余自体皆是妙色妙心果报之处。荆溪释云。寂光既遍遮那亦遍。此皆事理相即之明文。云何拨事别求理邪。杂编又问。他引妙经疏云。常即常德。寂即乐德。光即我净。是为四德秘密之藏。妙乐云。本有四德为所依。修德四德。为能依。能所并有能依之身。依于能所所依之土二义齐等。方是毗卢遮那身土之相。以此为证。寂光有相。不亦可乎。答此人但闻身土之名。便作形相而解而不知四德为是何物。又云。须了遮那本无身土。随顺世间强指妙觉极智为身。如如法界之理为土。若消妙乐之文。应云本有四德者理也。修德四德者智也。能所并有能依之身。所依之土者谓性德之理为所依。本觉之智为能依。又修德之理为所依。始觉之智为能依。修性虽殊。讵存万有之境。始本虽二。宁留五阴之形。故维摩疏云。法身即土。离身无土。离土无身。今谓。此释凡有二非。一能所不辨。妙乐因释下方空中菩萨。遂以菩萨之身。以表能依之修德。以虚空土以表所依之性德。安得唯释所表修性。全弃能表身土乎。二修性不即。他以性德之理为所依。本觉之智为能依。修德之理为所依。始觉之智为能依。修德之理为所依。始觉之智为能依。今谓。本觉望修俱属乎性。修理望性俱属于修。依其所解则成以性泯性以修会修。非修性之不二焉当云全性起修。故所依之土即能依之身。寂光是应身。全修在性。故能依之身即所依之土。应身是寂光。方显身土之齐等。乃见事理之无别矣。又云。若谓寂光无相。便同偏真。犹如太虚者。斯由不知大小二理智非智别也。如维摩疏云。大乘法性即是真寂智性。不同二乘偏真之理。今问。寂光法身既俱无相。真寂智性为依何法既彰智性之无依。显非卓识之明鉴也。杂编又云。若据三身相即四土互具。必须身身即三。土土具四。若然者法身寂土。岂得无相耶。通曰。今为子论四土互具之义。若约事理相对论互具者。寂具三土。乃全体起用。无相而相也。三土具寂。乃全用是体相即无相也。今问。全用是体可得无相。全体起用。应云有相。那得一概言无相耶。杂编又云。问若三相不可混同者。何故荆溪难云一一尘刹一切刹耶。答此指刹性遍收。故云一切。如金錍即狭遍义。狭何以遍。狭即性故。又如芥容须弥。芥何以容。芥亦性故。此文但见事即是理。不见理即是事。理不即事。安得芥纳须弥无伤树木。毛吞巨海不挠龙鱼乎。杂编又云。若无依正之相。斯则理无所具。事无所存。岂可法身便同灰灭。答小乘无相。犹如太虚无生法之理。大乘无相譬若明镜具现像之性。像由形对镜匪自殊。无谓镜具像性便云性已差别。今谓若言但具于性不具于相。观音玄义安云千种性相冥伏在心。又不二门云。理即名字观行已有依正不二之相。呜呼霅川虽留意于山家但解修性之相依未达事理之融即。违法示徒后嗣绝矣。六对身。净名疏云。前二是应。即应佛所居。良以王宫诞质。鹤树潜神。现生灭相。说三藏法化同居土。名劣应身。洎有余国。现法性身。机兴应兴。机息应息。斯异娑婆通佛灰断。既非果报但名胜应。第三亦报亦应。即报佛所居。以他受用。称实感报。赴于地住菩萨大机。故彼土佛亦名应也。后一但是真净。非应非报。法身所居。此约土体横对四佛。若竖论土。凡圣同居具现四身。方便唯胜。故无劣应。其实报土。无二乘人。唯别圆佛。寂光无机独妙法身。七解惑者或曰。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心如形声。土如影响。祇须自净其心。何假别求净土。答初言心净应辨理事。一者性净。二者事净。且性净者。大集经云。一切众生。心性本净。心本净故。烦恼诸结不能染着。犹如虚空。此则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俱为净土。二事净者。性虽本净心乃忽迷。一念不觉。二障久翳。当修三观。以破三惑。故仁王曰。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登妙觉果方究竟净。最下凡夫。慎勿叨滥。次云土净。须晓难易。婆沙论云。于此世界修道有二。一者难行。在于五浊恶世。于无量佛时求阿鞞跋致。甚难可得。此难无数。尘沙说不可尽(十疑论明五种难事)。二易行道。谓信佛语教念佛三昧。愿生净土。乘阿弥陀佛愿力摄持决定往生。名易行道。此七义门辨诸佛土。纵数逾地尘皆理同镜象。舒虽万化横陈卷实一法不立。编至此时。六十四岁。幸目未昏。得书小字。绝笔自庆。遂述颂曰。

梵语星分难遍求  列篇举要会群流
总持三藏如观掌  颙望后贤为续周

翻译名义集卷第七

夫翻译名义集者。姑苏景德寺普润大师法云之所编也。此书来于此国也。盖于兹有年矣。以故往往锓梓而传于世亦尚矣。粤有唐本以之点捡。已广之本则多有脱简者。是故考订而补其阙略也。又傍加倭点者。其点不一准。请于处处之学校而写之者也。定知有是处亦有非处。仰而俟明者之添削也。聊命工寿木以广其传焉。

维时宽永五戊辰仲冬上旬

翻梵语

翻梵语

  今此书也。全部十卷。飞鸟寺信行之撰集。世所希也。一日余登醍醐山。于光台院客亭。悉昙字记三教指归行状记等讲述之日。傥阅此书深贤师之持本。久收箱底。蠹鱼甚投。携归。遂返璧之次借览。游佛国行汉土之思偏难默止。因兹令宫野常新(即应)誊写。功了敢正本文字。不分明之趣得而可知耳。况又传写之本。虎变为狗之类亦难免。后昆便览之时。得其意以披见可哉。知不许他出。

  勿忽勿忽

  宽保元醉年八月既望

  (东寺定额僧第二席劝修寺净土院席)僧正贤贺(俗齿五十八法﨟四十九)

  翻梵语卷第一佛号第一佛名第二佛功德名第三法名第四外道法名第五杂法名第六

  佛号第一多陀阿伽陀(亦云多萨阿竭亦云怛萨阿竭 论曰如法相解诸佛安隐道来不去也) 大智论第二卷阿罗呵(亦云阿梨诃 论曰阿罗名贼呵名为杀亦云应供)三藐三佛陀(亦云三耶三佛 论曰三藐名正三名遍佛名知)鞞侈遮罗那三般那(应云鞞阇遮罗那三般那 论曰明行足也)修伽陀(论曰修言好伽陀名去亦云说)略迦惫(应云路迦鞞陁 论曰路迦言世惫名知也)阿耨多罗(论曰旡上译曰旡胜)富楼沙昙藐娑罗提(论曰富楼沙名丈夫昙藐名可化娑罗提名调御)舍多提婆魔菟舍喃(论曰舍多名师提婆名天魔菟舍喃名人)佛陀(论曰知者亦云觉者)路迦那他(论曰世尊)

  佛名第二释师子(应云释迦师子 译曰释迦者能也) 大智论第一卷迦叶佛(译者曰姓也)瞿昙(应云瞿多摩亦云瞿昙沙门 译曰瞿者天也多摩者乐)悉达多(论曰成利译曰验事亦云验义) 第二卷释迦文(亦云释迦牟尼亦云文尼 译曰释迦如上说牟尼者儒亦云身口满八揵度曰度沃) 第三卷剌那尸弃佛(译曰剌那者宝尸弃者大亦云胜也亦最上) 第四卷毗婆尸佛(亦云毗钵尸亦云频婆尸 论曰种见译曰种种见也亦云胜见)弗沙佛(译者曰星名也)阿弥陀佛(译曰旡量光也)须扇多佛(亦云须那多 译曰好寂静也) 第七卷阿閦佛(译曰不动) 第八卷尸弃佛(亦云式语亦云式弃 译曰尸弃者大亦云胜也) 第九卷鞞恕婆附佛(论曰一切胜译曰鞞恕者一切婆附者胜亦云生)憍陈若佛(译者曰姓) 第十二卷阿梨沙(亦云何梨师 译曰圣主译曰圣人) 第二十五卷迦那伽牟尼佛(亦云迦那迦牟尼 论曰金仙人译曰迦那伽者金牟尼如上说) 第三十三卷阿毗三佛(亦云阿惟三佛亦云阿毗三佛陀 译曰大觉) 第三十八卷卢舍那佛(译曰胜眼) 华严经第一卷那罗延不可破坏佛(译曰那罗延者力也)沙门佛(译曰息心亦闻说)伊那婆那(译曰王林)胜须弥(译曰好光)拘那牟尼(亦云拘那含牟尼 译曰拘那者树牟尼如上说)拘楼佛(译曰威累)提舍如来(译曰提舍者说亦云光也)波头摩佛(亦云钵头摩 译曰赤莲花也)毗楼遮那佛(亦云毗卢遮那 译云胜光亦云种种光也) 第四十卷弥勒佛(译曰慈氏) 第四十二卷婆罗王佛(译曰婆罗者力) 第四十四卷无畏妙德那师子如来(译曰那罗者人)无上清净尸罗山如来(译曰尸罗者石)阿私陀佛(译曰不白)毗舍佉佛(译曰星名)优婆提舍佛(译曰论议亦云大说)毗舍浮佛(应云毗锁浮 译曰广生) 大涅槃经第三十六卷毗舍罗婆(译曰有光) 增一阿含第一卷提和竭罗(译曰天殿) 第二十六卷毗舍(译曰一切作也) 第三十一卷毗湿波浮(应云毗锁婆浮亦云毗舍浮 译曰一切自在) 杂阿含第十五卷那罗延力(译曰力也) 十诵律第五卷毗舍尸(应云毗舍婆尸 译曰安静) 弥沙塞律第二十五卷波头勿多罗佛(译曰莲华度也) 善见毗婆沙第十三卷悉达阿菟(应云悉达菟 译曰成办) 鞞波沙第四卷宝优钵华佛(应云郁钵罗 译曰黛色花也) 大方等大集经第一卷迦罗鸠孙陀佛(亦云拘珊提亦云迦鸠留 译曰领持) 第十九卷毗尸波佛(应云毗尸颇 译曰种种乃也) 出曜经第一卷毗波尸佛(应云毗婆罗 译曰净行种也) 第七卷毗舍毗佛(译曰一切生也)毗舍婆佛(译曰一切有也) 第九卷弥楼肩佛(译曰弥楼者光) 华首经第三卷娑罗王佛(译者曰树名也)娑呵主佛(译曰娑呵者能忍也) 第四卷娑伽罗佛(译曰娑伽罗者海也) 第五卷娑怜提王佛(译者曰树王也) 大悲莲花经第四卷阎浮罗提金光(译者曰阎浮者树名那提者江也) 法花经第三卷多摩罗跋栴檀香(译曰藿叶香也)毗尼尸佛(译曰旡闇) 摩得勒伽经第一卷拘修摩(译曰华也) 念佛三昧经第六卷频婆罗(译曰谟式) 罗摩伽经第一卷三曼颰陀(应云三曼多跋陀罗 经曰普贤)摩尼幢佛(译曰摩尼者珠) 大通方广忏罪广严成佛经上卷须摩那华光佛(译曰好喜)楼至佛(译曰乐也)陀罗尼游戏佛(译曰持也)首楞严三昧力王佛(译曰首楞严者勇三昧者一心)群那罗耶波陂沙如来(经曰德王明也)摩呵惟授如来(经曰大严)罗陀那吱头(经曰宝莫)茶毗罗耶(经曰月光明王)首陀尸利佛(译曰净吉)须陀扇(应云修陀梨舍那 经曰决见佛也译曰善见)罗陀那羁头(应云罗多那鸡兜 经曰好宝译曰罗多那者宝鸡兜者幢也)阎浮檀金须弥山王佛(亦云阎浮那陀 译曰阎浮者树名那陀者江也) 持世经下卷迦奢罗佛(译曰充曜) 盎意经上卷弥楼揵驮佛(译曰弥楼者山名揵驮者香也) 菩萨藏经鞞谒俞佛(经曰离愁) 阿阇世王女阿术达经阿泥罗堕罗佛(译曰风门) 兴沙经阿阇堕佛(应云阿阇堕罗 译曰未生门也)阿栴陀堕佛(应云阿旃陀堕罗 译曰不瞋门也)枫摩堕罗佛(译曰月门)阿楼罗堕罗佛(译曰晓门)梵摩随罗佛(译曰净门)多摩罗跋栴檀香佛(译曰藿叶香也) 十住毗婆沙经多加罗佛(译者曰香名也)谶罗耶佛(应云谶摩耶罗 译曰忍行) 般舟三昧经赖毗罗耶佛(译曰赖毗者月罗耶者行)私诃摩提佛(译曰师子意也)萨遮罗摩佛(译曰萨遮者实那摩者息)提罗耶佛(应云提梨夜 译曰安静)悉荷陀那佛(应云私诃那陀 译曰师子吼也) 无极宝三昧经沙呵楼陀佛(译曰沙呵者忍亦云共也楼陀者摩)阿閦鞞佛(应云阿閦毗夜 译曰不动) 阿弥陀经阿提弥留佛(经曰起出须弥) 南方经三曼陀揵提佛(经曰围绕香薰)弥嘉揵尼如来(应云弥多罗耶尼 译曰弥多罗者慈耶尼者行也)婆梨佛(译曰有力) 杂经须弥迦罗佛(译曰可爱光也) 长者子制经提和迦罗佛(应云提婆迦罗 译曰天时) 太子刷护经萨婆干佛(应云萨婆乾陀 译曰一切香也) 女人大媖经婆耆罗陀佛(译曰功德乘也) 千佛名经羞洹那洹波头摩(应云修沷那跋那波头摩 经曰金色莲花) 阿閦佛经

  佛功德名第三涅槃(译曰涅者不亦云定槃者识亦云灭) 大智论第一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曰阿耨多罗者旡上三藐者正三菩提者无不知智亦云无不知道)婆伽婆(论曰婆伽言德婆言有译曰大德亦破烦恼)阿娑磨(应云阿娑磨 论曰旡等) 第二卷阿娑磨娑摩(应云阿娑磨沙磨 论曰旡等等)波罗伽(论曰度彼岸也)婆檀陀(论曰大德)尸梨伽那(论曰厚德译曰尸梨者吉亦云德也伽那者厚)萨婆若(论曰一切智也) 第五卷萨婆若多(论曰菩萨者一切也若者智多者相) 第二十七卷金慕耆婆(应云金曝耆梨婆 译曰颈相圆满)伊尸延(亦云猗尸延 译曰鹿?)般泥洹(应云般梨涅般 译曰般利者大亦云真也涅槃者如上说) 华严经第一卷

  法名第四驼摩(亦云达摩 论曰达摩者法) 大智论第四十八卷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译曰摩诃者大般若者惠波罗者度彼岸也) 第一卷中阿含(应云阿伽磨 译曰归也)破群那经(译者曰星名也)阿毗昙(译曰阿毗者健亦云近昙法又阿毗昙者旡漏惠也亦云破法)摩诃衍(应云摩诃耶那 译曰摩诃者大耶那者乘也)毗泥(亦云毗尼 译曰灭也)阿他婆耆经(应云阿剌他婆耆 译曰阿赖他者义婆耆者品)修妒路(亦云修多罗 译曰法本亦云解义)难陀婆难陀龙王经(亦云和难 译曰难陀者欢喜婆难陀者大欢喜) 第三卷难陀迦经(译曰欢喜)[虫*毘]卢提迦经(应云[虫*毘]卢斯迦 译曰众所宗重)优婆尸难中偈说(译曰优波尸者清信女也) 第四卷鞞婆沙(亦云毗婆沙 译曰广说)阿波陀经(应云阿波陀那亦云阿婆檀那 译曰譬喻)毗那婆那王经(译毗那者旡婆那者林) 第五卷毗摩罗诘经(应云毗摩罗诘帝 译曰毗者旡也摩罗者垢诘谛者称) 第九卷苏陀苏摩王经(欠译)频婆娑罗王迎经(译曰频婆者谟式娑罗者实也) 第十八卷伽陀(应云伽他 译曰直说) 第二十五卷优陀那(亦云妪陀那亦云忧檀那 译曰无问自说)一筑多陀(应云伊帝曰多伽亦云伊译佛多伽 译曰如是语也)阇陀为头离(应云阇哆头罗 译曰阇哆者生头罗者远)颇浮达摩(亦云阿浮陀达摩 译曰阿浮陀者胜达摩者法)优波提舍(亦云优婆提舍 译曰论义亦云大说)祇夜(亦云偈 译曰重说)尼陀那(译曰因缘)目多迦经(译曰胜也)裴佛略(亦云毗佛略 论曰未曾有译曰大也)波陀(应云簸陁论曰句也) 第四十二卷阿差末经(应云阿差耶末谛 论曰阿者旡也差耶者尽未谛者意) 第五十三卷抑叉尼咒(应云伊叉尼 译曰伊叉尼者见也) 第五十八卷揵陀梨咒(亦云揵陁罗 译曰揵者地也陀梨者持)毗摩罗经(译曰旡垢) 第九十二卷婆差经(应云跋蹉 译曰犊也) 第九十三卷沤和品(应云沤波 译曰大也) 第九十九卷阇阿伽(亦云阇伽罗 译曰本生) 大涅槃经第三卷跋地罗帝(应云跋陀罗帝 译曰跋陀罗者贤罗帝者意亦云智) 中阿含第四十一卷魔修多罗(译曰不法本也) 杂阿含第四十七卷舍伽罗咒(应云舍歌罗 译曰不行) 十诵律书第三卷劬罗咒(应云波罗 译曰彼岸) 二诵第三卷狗摩罗偈(译曰童也) 第五卷披罗?提伽(律曰清净经也)波罗?提伽(律曰一净经也)般阇提利剑(律曰三昧经也)摩那阇蓝(律曰化经)披罗小阇蓝(律曰梵经)摩诃娑摩耆剑(律曰会经)阿罗伽度波摩(应云优罗瞿波摩 律曰蛇辟经也)室唳?那殾叉耶时日提(律曰索灭解脱经也)释伽罗波罗念柰(应云释伽波罗果票车 律曰释问经也)摩诃尸陀那波梨耶夜(律曰大因缘经也)频波婆罗波罗肘伽摩南(律曰拼沙近经)般阇优波陀那肝提伽(律曰五受阴却经也)沙陀耶多尼(应云沙陀耶多那尼 律曰六情部经)尸陀那散犹乞多(律曰因男部经)波罗延(亦云波延 律曰过道经也译曰往复亦云度彼)阿陀婆耆耶修妒路(律曰众德经也)萨者陀舍修妒路(应云萨遮陀利舍那 律曰谛见经也译曰萨遮者谛陀利舍那者也)波罗延萨遮陀舍修妒路(应云波罗延萨遮他梨舍那 记曰波罗延者度彼萨遮者实陀梨舍那者见)泥利咒(译者曰泥梨者地狱名) 尼律第三卷跋陀婆罗经(应云跋陀罗婆罗 译曰跋陀罗者贤婆罗者力也) 善诵第一卷波罗耶那经(亦云般罗延那 译曰波罗者彼岸耶那者度亦云去) 僧祇第十三卷弥沙塞部(译曰大神通亦云能别也) 弥沙塞律第十卷波罗提木叉(译曰彼彼解脱)僧祇陀经(译曰众集) 第三十四卷僧耆品(应云僧耆多 译曰众说) 善见律毗婆沙第一卷梵网经(译曰净也)僧述多经(应云僧育多 译曰相应)殊掘多罗经(译曰可恶)屈陀迦经(应云屈陀罗迦 译曰微小)优波陀那偈(译曰取也)僧育多阿含(应云僧育多阿伽摩 译曰相应归也)鸯崛多罗阿含(译曰鸯崛多罗者分胜)屈陀伽阿含(应云屈陀罗迦阿伽摩 译曰小归)跋子阇品(译曰金刚)迦罗罗摩经(译曰好也) 第二卷咒罗呵众譬经(应云苜罗呵 译曰勇也)鸯掘经(译曰体也) 第七卷波利婆品(应云波利婆婆 译曰别住)阿吒那吒(译者曰咒鬼神名) 第十一卷罗多那咒(译曰宝也)耆婆品(译曰寿命) 第十四卷阿能伽那正见经(译曰无苦) 第十五卷阿菟摩那经(译曰树相)昙摩罗本生经(译曰法除) 第十七卷揵度(应云娑干度 译曰体亦云除亦云品) 阿毗昙婆沙第七卷婆伽罗那(亦云利伽罗那 译曰受记)檀摩掘部(应云栴摩掘多 记曰法护) 第二卷摩诃僧祇(译曰大众) 第四卷首卢(应云首卢伽 译者曰偈) 第八卷毗舍遮究槃等咒(译者曰鬼名也) 第九卷摩罗偈(译曰行也) 第十四卷摩诃尼陀那经(译曰大因缘也) 第十六卷毗婆耆婆提(应云毗婆阇婆提 论曰分别论也)育多婆提(论曰相应论也)萨婆多(译曰一切性也) 第四十一卷陀毗罗(译曰道德) 第四十四卷跋渠(译曰品亦云聚亦云体) 八犍度第一卷跋兜章(亦云跋肆兜 译曰聚也) 第七卷阿湿波罗延经(应云阿湿婆波罗延 译曰阿湿波者不安隐波罗延者度彼也) 杂阿毗昙第十三卷奢婆罗咒(记曰胜静) 出曜经第十卷昙摩鞠多(译曰法护) 大方等大集经第二十一卷萨婆若帝婆(应云萨婆若提婆 译曰萨婆若者一切智提婆者天)迦叶毗部(应云迦叶维 译者曰姓)婆蹉富罗(应云婆蹉不罗 译曰婆蹉者犊富罗者满)甄迦罗频婆罗阿閦婆偈(译曰甄迦者何作频婆罗者谟式阿閦婆者不动) 法花经第六卷郁陀罗耶契经(应云郁陀罗耶那 译曰起) 婆须密菩萨所集聚揵度九卷阿毗达摩(译曰此法也) 摩得勒伽经第三卷摩诃鏂波提舍(译曰大说)迦卢鏂波提舍(译曰时说)舍利弗般泥洹经(译者曰舍利者鸟名弗者子般泥槃者大灭度也) 生经第二卷拘萨罗国乌王经(译曰拘萨罗者巧也) 第五卷差末经(应云差磨 译曰人也) 差末经第一卷毗罗经(应云毗梨 译曰勇也) 宝如来经上卷陀摩陀咒(译曰伏鬼) 自在王菩萨经第二卷阿耨风经(译曰山也)阿阇王女阿术达经(应云何术达多 译曰真与) 阿阇王女阿阇达多经郁迦长者经(应云郁伽罗 译曰可勇) 郁迦长者经梵摩难王经(应云梵摩难陀 译曰净欢喜) 梵摩王经弗袈裟经(译曰莲华实) 弗袈裟经婆拘卢问答经(应云薄枸罗 译者曰比丘名) 婆拘卢答问经佛遗曰摩尼宝经(译曰摩尼者珠) 佛遗曰摩尼宝经海陀梨祝术(译曰下姓女也) 菩萨受斋经兜沙经(译曰欢喜) 兜沙经兜沙陀罗经(应云兜沙陀毗罗 译曰兜沙陀者欢喜与梨者精进) 道树三昧经摩邓女经(应云摩登伽 译曰下姓) 摩邓女经阿弥陀经(译曰旡量光) 阿弥陀经兜沙陀比罗(应云兜沙陀毗罗 译曰兜沙者欢喜陀毗罗者长宿)三曼陀颰陀罗菩萨(译曰普贤) 三曼陀颰陀罗经陀邻尼经(译曰持也)沤和拘舍罗经(译曰方便)须大拏经(译曰好施) 须大拏经甄叔伽经(译者曰树名也) 成实论第一卷路伽偈(译曰世间)阿轮罗耶那经(译曰马住处也) 第三卷焰摩伽经(译曰双也)须尸摩经(译曰好界) 第十一卷删陀迦旃延经(应云删剌陀迦旃延 译曰删剌陀者信迦旃延者姓) 中论第三卷

  外道法名第五韦陀(应云鞞陀亦云比陀亦云毗陀亦云皮陀 译曰智也) 大智论第三卷波罗延经(译曰度彼岸也亦云专学)陀罗骠(应云陀﨟[馬*喿] 译曰微也) 第十卷蔽迦兰那(译曰迦园那者耳也) 第二十五卷僧佉(译曰众也)鸯伽咒(译曰体也) 大涅槃经第五卷毗伽罗论(译曰毗伽罗者旡颈亦云旡屈) 第十二卷求那(译曰依也) 第十九卷迦毗罗论(译者曰仙人名) 中阿含第三十八卷夜吒(译曰往也)婆摩(译曰左顾亦云不直亦云曲也)婆摩提婆(译曰不直天也)毗奢(译曰一切作也)蜜哆罗(译曰周旋)夜婆陀揵尼(应云剡摩陀耆腻 译曰剡摩他者持耆腻者火)婆私吒(亦云婆婆悉吒 译曰婆私吒者最上也)娑罗婆(译曰闻也)阿咤摩(应云阿私吒摩 译曰第八) 长阿含第十三卷鼻波密多(应云毗舍婆密多罗 译曰一切友也)耶婆提伽(应云耶摩陀耆尼 译曰持火)迦叶(译曰姓也)阿楼那(译曰晓也)瞿昙(译曰姓也)首夷婆损陀罗(应云首脂婆孙陀罗 译曰首脂婆者净语孙陀罗者好亦云可爱)彼陀舍(译曰彼陀者句舍者一切) 阿僧祇律第十卷阿菟彼陀舍(应云阿菟彼陀舍 译曰何菟者逐前也彼陀舍如上说)便阇那(译曰分别字也)阿菟便阇那(应云阿菟便阇那 译曰逐前分别字也)?叉(应云恶叉罗 译曰字字名不流也)阿菟(应云阿菟恶叉罗 译曰逐前字不流也)阐陀鞞陀书(译曰分别字智) 弥沙塞律第三十三卷揩画伊底呵写(应云醘叔伊底呵私夜 译曰醘叔者因伊底阿私夜者旡初) 善见律婆沙第一卷阿塔婆尼耶(译者曰外道行法经) 第十一卷罗摩延书(应云罗摩延那 译曰王本生也) 阿毗昙婆沙第三十三卷因提书(应云因陀罗 译曰天主) 毗婆沙第四卷佉楼书(译曰如是) 第十一卷优波伽(译曰近行) 杂阿毗昙心第一卷亿力毗陀(译曰咒愿智也) 第九卷耶诩毗陀(译曰事火)阿陀毗陀(应云耶寿毗陀 译曰施功德事)三摩毗陀(译曰平事)路伽耶论(译曰世间) 华首经第八卷末伽梨论(译曰觅道) 百句譬喻经第三卷俾迦那论(译曰碎米) 普曜经第二卷梵佉留(译曰净如是也)弗迦罗书(译曰华也)安佉书(译曰印也)曼佉书(译曰鱼印)陀罗书(译曰持也)佉沙书(译曰边也)富沙书(译者曰星名也)优婆王波陀梨欺(译曰具足书也) 杂经阿陀(译曰复次亦云名闻) 成实论第一卷

  杂法名第六楗柢(译曰次第) 大智论第二卷摩诃(译曰大亦云胜亦云多) 第三卷檀越(译曰施主)歌罗(亦云歌罗罗亦云迦罗罗 论曰受胎七日不净和合时)颇浮陀(亦云阿浮陀 论曰二七日时如茧胞状)伽那(亦云揵那 论三七日时如凝酪)南无佛(译曰南旡者归) 第七卷剑婆石(应云剑婆罗 译曰毹灯) 第二十七卷阿罗婆遮那(应云蓝婆遮那亦云阿罗波遮披 译曰堪误) 第二十八卷阿提阿耨波(应云陀地阿耨波陀 论曰阿提者初阿耨波者不生)舍利(译曰身亦云体) 第二十九卷阿湿么湿磨(译曰石也) 第四十八卷罗阇(论曰垢也译曰尘也) 第四十八卷遮梨夜(论曰行也译曰动也)那(论曰不也)逻求(论曰轻也)陀摩(论曰善也译曰调伏)婆陀(论曰传也)荼阇他(论曰不)沙(论曰六也)和波他(论曰语言)多他(论曰如也)夜他跋(论曰实也译曰定实)咤波(应云悉[耳*欠]婆 论曰鄣碍)迦罗迦(应云歌罗人 论曰作者)娑婆(应云萨婆 论曰一切)摩磨迦罗(应云磨磨歌罗 论曰我所译曰磨?者我歌罗者所)伽陀(应云伽荼 论曰底也译曰深底亦云竖也)阇提阇罗(应云只底阇罗 论曰生老)赊须多(论曰寂灭)呿(论曰虚空)叉那(论曰画也)迦哆摩求那(论曰是事边得何利)若那(论曰知也)阿他(应云蔼他 论曰义也)婆伽(应云薄伽 论曰破也)伽车提(论曰去也)火夜(应云何火夜 论曰唤来)末嗟罗(应云蹉利 论曰悭也)伽那(应云伽奈 论曰厚也)他那(应云悉他季 论曰处也)拏(应云那 论曰不也)遮罗地(论曰动也)多罗(论曰[序-予+手]也)波荼(论曰必译曰句)阿罗蜜(论曰远离) 第五十三卷辟支迦(论曰因缘亦云各也) 第七十五卷那迦罗(论曰行也) 第九十卷郁陀伽(论曰盛也) 第九十六卷揵椎(译曰磬也) 第九十八卷摩多罗迦(应云末多罗迦 译曰末者我多罗迦者度亦云济也) 第九十九卷牟陀罗(应云文陀罗 译曰鼓也) 华严经第十二卷无富伽罗(译曰富伽罗者人也) 第三十五卷阿夜揵多(应云阿瑶揵兰多 译曰阿瑶者铁也揵兰多者锁) 第四十九卷伽罗(译曰伽罗者屋亦云颈也)阇维(译曰烧也) 涅槃经第一先陀婆(译曰盐亦云山亦云马亦云渗般亦云力亦云水) 第九卷佉陀罗(译曰坑也) 第十五卷迦摩罗(译曰水垢)婆诃(译曰駃流) 第二十三卷阇那(应云践那 译曰众亦云人)哒嚫(应云达嚫拿亦云达嚫那 译曰布施) 增一阿含第一卷伽伽(应云伽伽奈 译曰空也) 第二十一卷拘缔(应云拘絺 译曰胜也) 中阿含第六卷优陀罗(译曰广大) 第二十七卷因陀罗(译曰主也) 第三十三卷毗摩楼薮(应云毗摩卢沙 译曰毗摩者声卢沙者瞋) 第四十一卷伊沙那(译曰自在) 第五十四卷首呵那(译曰好打) 长阿含第一卷遮留(译曰光也) 杂阿含第二卷毗悉多(应云婆私吒 译曰最胜)婆阇那(应云婆遮那 译曰语也)郁低迦修多罗(应云郁低摩修多罗 译曰郁低摩者最上修多罗者法本)跋求毗阇耶难提(译曰跋求者胜毗阇耶者最胜难提者欢喜) 第五卷遮罗迦(译曰遣使)输屡那(译曰闻也)遮波利支提(应云遮波罗折[土*(乘-北+(士*士))] 译曰遮波罗者动也折[土*(乘-北+(士*士))]者功德藂)瞿昙无拘楼陀支提(应云瞿昙拘楼折[土*(乘-北+(士*士))] 译曰瞿昙者好拘楼者作折[土*(乘-北+(士*士))]者如上说)迦阇尸利波支提(应云加阇尸利沙折[土*(乘-北+(士*士))] 译者曰加阇者国名也尸利沙者树名也) 第七卷伊罗槃那(译曰伊罗者香槃那者林)伽罗耆婆利头(应云弗伽罗时婆禅斗 译曰弗伽罗者人时婆者命也禅斗者畜生) 第十二卷波罗利弗(应云波多利弗多罗 译者曰婆多利者树多弗多罗者子也)?陀迦亶延(应云毗栗陀迦亶延 译曰毗栗陀者老迦亶延者姓) 第十三卷婆罗那(应云婆罗那私 译曰婆罗者胜那私者江) 第二十卷鞞鲁遮那(译曰种种光也) 第二十二卷萨阇(译曰诵也) 第二十四卷阿耨火萨罗(应云阿耨跋嗟罗 译曰阿耨者随也跋嗟罗者念) 第三十一卷遮罗延(译曰庶察) 第三十六卷顶结支夷(译曰支夷者聚) 十诵律序第一卷般阇婆瑟会(应云般遮罗婆亦云般阇干瑟 译曰般遮者五罗婆者声) 初诵第五卷富罗(译曰满也) 第二诵第二卷周罗(译曰顶髻亦云小也)郁提舍(译曰说也)阇刺吒(应云阇栗私吒 译曰见也) 第三诵第七卷摩呾罗迦(应云摩致利迦 译曰女本)摩摩帝帝帝陀罗(译曰摩摩帝帝主帝陀罗者是是持) 七法第□卷阇陀(应云阇那奈 译曰知也)萨披沐(应云萨婆 译曰一切)蠰舍摩遮(译曰灭求)萨披多罗(应云萨跋多伽 译曰一切离也)毗楼利多咃(应云毗头罗多咃 译曰毗头罗者远离多咃者如是)鞞罗地(应云多鞞罗底 译曰不作)波跋(应云波数 译曰恶也)头吃想姤(应云独呵那姤 译曰苦边尽也)涅楼遮谛(应云律遮谛 译曰如是说也)遮迦(应云遮迦罗 译曰输也) 第七卷摩得勒伽(译曰母本) 八法第七卷鸠摩罗(译曰童也) 杂诵第三卷波罗(译曰彼岸)底夜[膝-木+羽](译曰偷也) 尼律第四卷底夜如那(译曰偷林)曼提吒色(译曰庄严)穹伽色(译曰黄也)卢耶那色(应云卢遮那 译曰牛黄)呵梨陀罗色(译曰雌黄)薄呿梨波罗(译曰薄呿梨者国波罗者护) 忧波离第二卷摩那伽(译曰慢行)楼伽卢醯尼(应云歌那伽卢醘尼 译曰黄连)萨耶罗(译曰共要) 善诵第一卷阿蓝(译曰林也) 第二卷罽利沙槃(应云罽利沙股那 译曰钱数) 僧祇律第三卷毗俱罗(译曰旡所)俱呵吒(应云俱呵逻 译曰浦也)修摩罗(译曰好垢) 第六卷满荼逻(译曰圆也) 第十六卷阿利耶僧(应云阿梨耶僧伽 译曰圣众) 第三十卷枝提名阿毗钵施(译曰拔提者聚阿毗钵施者不见) 第四十四卷尸刃罗赖尼法(应云式叉歌罗尼 译曰式叉者学歌罗者可作) 四分律第十五卷摩醯陀罗(译曰大天主也) 第三分第一卷尸赊波杖(应云胜赊婆 译曰木也) 第四分第三卷摩诃罗(译曰大也) 第三卷伽那尉禅(译曰伽那者厚也尉禅者国名)耶舍苏蔓那(译曰耶舍者名闻苏蔓罗好意)三浮陀(译曰好生)富阇苏(译曰可供养也)苏阿夷(译曰共生) 第六卷二嗟摩(译曰不忍)拘舍(译曰藏也)阿菟婆陀(译曰教彼) 第八卷育多伽(译曰和合) 弥沙塞律第一卷毗富罗(译曰广大)优婆头(译曰起也)优婆奢(译近依止也) 第二卷优波害(译曰近来)阿舍(译曰乐也) 第二十二卷寒陀(律曰杂事译曰阴亦云聚) 善见律毗婆沙一卷波利波罗(律曰三宾四羯磨译曰列住)蹇陀波利波罗(译曰私建陀者阴波利婆罗者翼从)根牟罗波利耶(应云根摩牟罗波利耶 译曰根摩者业牟罗者根亦云本波利耶者彼)英堀多罗(译曰英堀者体多罗者胜)尼波多(译曰堕落)毗摩耶(译曰殿也)卑多涕(应云卑多哆 译曰往他母也)参毗陀(译曰辞辨)僧伽(译曰众也)兜迦他(译曰月语)耶摩迦(译曰双也)钵叉逼迦罗(译曰翅苍色也)坋那祗迦(译曰坋那者满祗迦者溢)他跋偷(译曰住处)阿毗干多(律曰长也译曰过也)毗呵罗(律曰意义)鸠吒伽罗沙罗(译曰顶殿厚也)干书(译曰一切物名)牟东伽那地伽(应云美履腾伽那地伽 译曰美履腾伽者[責*皮]那地伽者声) 第三卷婆略根那罗伊(应云婆毗根兰那罗梨 译曰婆毗者过根兰那者耳罗梨者美)支阙(律曰触为初也) 第四卷沙浪求舍(译曰实声)梵魔求舍(译曰净声)毗梨求舍(译曰勇猛声)未阇求舍(译曰软声)昙摩僧伽尼耶(译曰应法众也)迦私那(译曰光明) 第五卷修陀尼毗婆沙(译曰修陀尼者好实毗婆沙者广说)阿波娄加(律曰小小白泉) 第七卷曼陀(译曰最胜) 第八卷斯尼喻(译曰军人)摩沙迦(译曰月也)迦利沙槃(应云说利沙般 译曰一雨)摩罗(译曰华也)嗟跋(应云蹉蹉? 译曰有罪) 第九卷富槃那(译曰晨朝)河波兰若(译曰蹉中)朱罗(译曰偷也) 第十卷跋阇(律曰避也)屈陀迦(译曰微细)三跋陀(译曰不僻误也)跋多(译曰轨则)诃罗(译曰取也)毗波利那(应云毗薄刹罗 译曰欲说)瞿多(应云瞿多罗 译曰星名也)周罗卑陀罗(应云周罗鞞陀那 译曰小受) 第十五卷摩诃卑陀罗(应云摩诃鞞陀那 译曰大受)迦罗尼(译曰可作)头摩(译曰烟也) 第十七卷拘睒弥揵度(译曰拘睒弥者国名揵度者聚亦云阴) 第十八卷瞻婆揵度(译者曰瞻婆者国名)摩夷(译曰有化)舍罗(译曰屋也)阿拘卢奢(论曰骂也) 阿毗昙毗婆沙第八卷拘卢奢(论曰唤也)阿菟吒(译曰惠也) 第九卷早尸(译曰内段) 第十四卷波罗奢呵(译曰害他乐也)婆奢(译曰自誓)跋那(论曰色姓) 第十七卷婆陀利(论曰阴沈) 第二十一卷阿罗婆(译曰不语) 第二十七卷陀罗婆罗(译曰陀罗者思惟婆罗者力) 第四十六卷迦陵伽触(译曰伽陵伽者细滑)摩那(译曰意也) 八揵度第□卷尼维光若那阿先若(应云弥婆先若那阿先若 译曰弥婆先者若者非想那阿先若者非非想) 第三卷阿罗(译曰取也) 第十一卷婆沙(译曰自在)耆罗(译曰吞啖)尼留谛(译曰无声)优婆蓝(应云优波蓝波 论曰摄相应也) 第十七卷兜舍(译曰糠也) 第二十卷僧舍磨(应云僧舍摩 译曰至寂)萨婆侈罗毗比栗多(应云萨婆侈罗毗逻熙多 译曰菩萨者一切侈罗者处毗罗熙者多不作)罗摩那(译曰戏也) 鞞婆沙第一卷迦蓝(应云迦蓝磨 译曰好也) 第二卷毗柁师(译曰猗息) 第四卷僧呿(译曰阿也)鞞罗若(译者曰江名也) 第七卷伽弥尼(译曰可往) 第八卷沙罗覆面(译曰婆罗者树名) 第九卷支提(译曰觉也) 杂阿毗昙心第十卷优波婆素(译曰齐) 第十二卷毗陀星宿祀天(译曰毗陀者智) 大方等大集经第十九卷摩尼跋罗天祀(应云摩尼跋陀罗 译曰珠贤也) 贤愚经第一卷仇留(译曰重曰) 第四卷那罗妓(译曰那罗者人) 第十三卷路伽耶陀(译曰世间行也) 法花经第五卷婆利师迦油灯(译曰双生) 第六卷那婆摩利油灯(译曰那婆者杂摩利者花)瞿摩耶(译曰牛马) 菩萨戒经第六卷赊夜(经曰悕望) 第七卷阿地阿赊夜(经曰极悕望也)育多摩尼(译曰育多者相应摩尼者慢)伊尼延(译曰庶时) 第八卷萨和萨(应云萨婆萨埵 译曰一切众生) 光赞经第一卷迦利仙直(译曰迦梨者时) 摩得勒伽经一卷阿珊提(亦云阿珊提诃 译曰无疑) 第五卷毗崩伽(译曰无体)那利创(译曰那利者漏) 观佛三昧经第二卷阿坻耶语(译曰不偷) 优婆塞戒经第四卷毗钵罗(应云毗钵多罗 译曰无叶)毗舍罗(译曰光也)伽罗毗罗声(译曰伽罗者鸱毗罗者好) 菩萨处胎经第二卷阿罗波遮那(译曰堪语)僧那(应云僧那诃 译曰铠也) 第三卷意毗陀(译曰忆智) 集三乘名数第一卷阿毗陀(译曰无智)摩毗陀(译曰莫智)尔焰(译曰可智) 佛所行赞第二卷罗摩(译曰戏也)孙陶钵孙陶(译曰可爱大可爱也) 第三卷求尼求那(译曰有功德功德)菊少厥嗟(译曰不好领亦云不成也) 第五卷阿菟(译曰一尘)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第一卷舍利婆沙(译曰分子)赖提摩沙(译曰细声)摩沙陀那(译曰小施)陀那罗(译曰物也)波罗(译曰四雨)波罗弥楼(译曰波罗者四雨弥楼者山名)须陀槃那(译曰净林)陀罗释迦(译曰能持) 第四卷不兰陀罗(译曰破城)遮迦和(经曰泉祐) 维摩诘经第一卷世名罗(经曰将导)三拔致(经曰所平等也)阿梨呵(经曰杀贼) 坐禅三昧经第一卷鞞侈(应云毗地耶 经曰明也)遮罗那(经云善明译曰动也)三般那(经曰满也译曰具也)头波伽婆(应云佛头婆伽婆 经曰嗔女根译曰觉功德也)阿差末(经曰无尽意) 差末经第三卷提婆摩菟(译曰天人)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经下卷僧祇物(译曰大众)阿楼那(译曰晓也) 中本起经第一卷沤呵沙(应云郁婆娑 经曰明开辟也译曰明也) 阿阇世王经上卷鞞卢遮那(译曰种种光也) 现在佛名经第一卷因陀罗迦罗(译曰天主时也) 第二卷牟娑罗(译曰动也)娑呼钵低郁波陀(译曰娑呼者能忍钵低者主也郁波陀者起)摩头逻来(译者曰国名也) 法鼓经迦耶梨(译者曰姓也) 下卷三牧阇(译曰遍晓) 弥勒本愿待时成佛经毗牧阇(译曰种种晓也)毗舍伽达(译曰星与)舍婆帝(应云尸罗婆底 译者曰国名也)波罗牧阇(译曰彼脱)毗舍陀(译曰正直)毗摩帝(译曰疑也)呵吒牧罗(译曰破勇)婆舍僧伽摩(译曰婆舍者住处僧伽摩者逢值)阿婆输(译曰无边) 波若得道经婆奢那(译曰绳系)如舍竭目(应云安伽罗目佉 译曰海面) 胞胎经婆沙[利-禾+豸]谛粲(译曰婆沙者住处[利-禾+豸]谛粲者姓) 子丧不离经须沙尼(应云摩沙尼 译曰冢间) 十二头陀经耶沙陀利(译曰大名闻也)忧鼻(译曰地也) 佛神力救长者子经无他奇(译曰欢喜)洹那鸠楼(应云婆那鸠楼 译曰婆那者林鸠楼者作) 菩萨受斋经陀无陀(译曰欢寿与也)昙无迦(应云昙摩迦 译曰乐(午教反))阿惟楼尸利(应云阿梨耶尸利 译曰圣告)陀楼檀那(译曰陀楼者木檀那者施)首楞(应云首楞伽声 译曰勇也)须摩提(应云须三摩提 译曰须好也三摩提一心)拘楼檀(应云拘楼檀那 译曰拘楼者作檀那者施)摩诃衍三拔致(应云摩诃耶那三钵致 译曰摩诃耶那者大果三钵致者具之) 般舟三昧经毗尸萨(应云鞞尼耶萨埵 译曰鞞泥耶者教化萨陲者众生) 观虚空藏菩萨经阿夷梨众(应云阿梨耶 译曰圣也) 第千命过经萨罗木(译曰?也) 箭喻经多罗木(译曰重也伻龙反)舍罗木(译曰广也)罗蛾梨木(应云耶伽梨 译曰耕也)波罗(译曰力也)那罗(译曰获也)钵和罗(译曰润也) 道树经必诸阁(应云必梨耶路歌 译曰乐(五教反)世间也) 新岁经摩诃波罗会(译曰大护) 太子?休经南无佛萨(应云南无佛陀萨荼 译曰南无佛陀者归觉萨茶者实也) 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南无潭萨(应云南无建摩萨荼 译曰归法实也)南无僧萨(应云南无僧伽萨荼 译曰归众实也)波罗波底(译曰度彼)摩波利(译曰不获)私头那提(译者曰河名也)南无梵萨(应云南无梵摩萨低耶 译曰南无归梵摩者净萨低耶者实)南无释萨(应云南无释歌夜萨埵 译曰南无者归释歌夜者姓萨埵者众生)波居帝(应云波罗记利帝 译曰波罗者初记利帝者业)优楼佉(译者曰仙人名也) 成实论第二卷迦墨(应云歌摩分 译者曰意乐也五教反)阿毗诃览(传曰心喜)遮居罗(传曰子合)求阿屡车(传曰严石室也)迦延(传曰一情入也)陀离罗(传曰山谷间也)波留那(传曰星辰)阿伽婆荼(传曰第一)不迦罗(译者曰莲花名) 第四卷婆那婆娑(译曰林住)婆罗迦(译曰度彼岸也)干若(译曰讨数)大般舟瑟坛(译曰晓也) 历国传第二卷

翻梵语卷第一
大正藏 第 54 册 No. 2130 翻梵语

翻梵语卷第二菩萨名第七菩萨住地名第八菩萨观行名第九辟支佛名第十比丘名第十一

菩萨名第七菩萨(应云菩提萨埵亦云扶萨 论曰菩提者道萨埵者众生亦云大智论大心译曰精进亦云勇猛如是八义) 第一卷弥勒(译曰慈氏)摩诃萨(应云摩诃萨埵 译曰摩诃者大萨埵者如上说) 第四卷须陀须摩王(译曰须陀者间须摩者月)阿遮罗菩萨(译曰不动)文殊师利(应云曼殊沙尸利亦云文殊尸沙 论曰妙德译曰曼珠沙者[蕈-早+(卑-(白-日))]亦云藏也利者吉) 第六卷跋陀婆罗菩萨(论曰善守译曰贤力) 第七卷剌那那伽罗菩萨(论曰宝积译曰剌那者宝那伽罗者京畿)那罗达菩萨(应云那罗达多 译曰那罗者人达多者与)毗摩罗诘(应云毗摩罗诘障 译曰毗者无色也摩罗者垢诘滓者称亦云名闻) 第九卷萨陀仑菩萨(应云萨剌陀波罗 论曰常译曰萨剌陀者信波罗者守) 第二十一卷尸弃菩萨(论曰妙意) 第三十卷须摩提菩萨(应云须摩那 译曰大也) 第七十九卷弥帝隶力利菩萨(译曰弥帝隶者慈也) 第八十八卷优钵罗华德藏菩萨(译曰优钵罗者黛色华也) 华严经第一卷昙无竭(应云昙摩伽那 译曰昙摩者法伽那者众)卢舍那菩萨(译曰卢舍那者胜眼)梵王周罗菩萨(译曰周罗者小)阿逸多(应云阿时多 译曰无胜) 大般涅槃经十四卷散脂菩萨(译曰聚集) 大方等大集经第二十卷婆修密菩萨(应云婆修密多罗 婆须密经曰地观译曰宝友) 贤愚经第一卷石摩王菩萨(应云善磨 译曰生也) 菩萨璎珞经第一卷因陀达菩萨(应云因陀罗达多亦云因提达 译曰天主与也) 华首经第一卷袈裟相菩萨(译曰袈裟者染衣也) 第二卷宝弥楼菩萨(译曰弥楼者光)波罗延菩萨(译曰度彼)弗波菩萨(译者曰星名也)提舍菩萨(译曰言说)耶舍菩萨(译曰名闻) 第五卷尼民陀罗菩萨(译曰地持)三牟陀菩萨(译曰正喜)阿畴那菩萨(译曰无减)拘留孙提菩萨(译曰领持)阿毗婆帝菩萨(应云阿毗跋致 译曰不退) 十住断结经第一卷弥姤路(译曰慈也) 婆须密经第一卷弥姤路力利(译曰慈力)僧迦罗刹(译曰众护)阿逸弥勒(应云阿时多弥勒 译曰无胜慈也) 第二卷阿罗弥勒(译曰胜慈) 第八卷颰陀和菩萨(应云跋陀婆那 译曰贤林) 光赞经第一卷罗邻那竭菩萨(应云那邻陀罗 译曰人王)摩呵须菩和菩萨(应云摩诃修菩提 译曰大好道也)因坻达菩萨(应云因提罗达多 译曰天王与也)迦兰(应云迦兰陀 译者曰国名也) 度无极经第二卷阿维三佛菩萨(应云阿毗三佛陀 译曰大觉) 僧伽罗刹所集经第一卷陀罗尼菩萨(译曰时) 大通方广灭罪庄严成佛经上卷梵网菩萨(应云梵网赊 译曰净分)迦叶菩萨(译曰姓也)释摩男菩萨(应云释迦摩那婆 译曰释迦者能摩那婆者年少净行)拘楼菩萨(译曰?也)波羁头菩萨(应云薄鹞兜 译曰薄者语也鹞兜者幢) 阿阇世经上卷阇耶末菩萨(应云阇耶末底 译曰胜意) 文殊现宝藏经下卷伽罗呵达多菩萨(译曰受与) 持世经下卷须赖(应云修罗 译曰天也) 须赖经那赖(应云那罗 译曰人也)喏那师利菩萨(译曰喏那者智师利者吉) 求佛本叶经昙昧摩提菩萨(应云达摩摩底 译曰法意)师利摩提菩萨(皆应云摩底 译曰吉意)俱那摩提菩萨(应云求那摩底 译曰功德意也)堕夜摩提菩萨(译曰慈意)沙头摩提菩萨(应云娑头摩底 译曰善意)喏那摩提菩萨(译曰智意)沙遮摩提菩萨(应云萨遮摩底 译曰实意)阿迦摩提菩萨(应云呵迦摩摩底 译曰无欲意也)沙罗摩提菩萨(译曰广意)萨恕摩提菩萨(应云萨婆摩底 译曰一切意)檀那师利(译曰施吉)群那师利(译曰功德吉也)罗邻师利菩萨(应云那邻陀师利 译曰人王吉也) 兜沙经弗陀师利(译曰初吉)涅罗师利(译曰大吉)惟阇师利(应云毗阇耶师利 译曰胜吉)昙摩师利菩萨(译曰法吉)三曼陀颰陀罗菩萨(译曰普贤)昙摩迦菩萨(应云昙摩迦耶 译曰法身) 十二因缘经遮利菩萨(译曰动也) 惟曰杂难经昙摩菩萨(译曰法也) 无极宝三昧经摩那提菩萨(译曰慢断)乾陀呵提菩萨(应云乾陀利提 译曰香也) 阿弥陀经阿夷陀摩诃萨(应云阿由陀摩呵萨 译由阿由陀者命与) 道树三昧经三摩提钵(应云三摩提波﨟多 译曰三摩提者定波﨟多者至) 和休一经

菩萨住地名第八鞞跋致(译曰退也) 大智论第一卷阿鞞跋致(亦云阿惟越致 译曰不退)鸠摩罗伽地(亦云鸠摩罗浮 译曰童真) 第二十九卷庾迦遮罗浮迷(经曰修行地也)阿纯难陀(应云阿梨寿难陀 译曰直欢喜也)带哆浮弥(译曰过地) 弥勒本愿待时成佛经檀陀浮弥(译曰猗地)昙摩陀浮弥(译曰法与地也)伽帝浮弥(译曰道地)密帝浮弥(译曰友地)般若浮弥(译曰智地)毗舍罗弥(译曰广地)钵帝三毗多浮弥(译曰至辨地也)阿耨差婆浮弥(译曰堕忍地也)阿波差浮弥(应云阿博差浮弥 译曰无相违地)三摩多博差摩博差浮弥(译曰等戒忍相违地)阇帝叉[衣-〦+高]浮(应云阇帝叉夜 译曰生灭地也)波偷三般菩萨法住(译曰大具足也) 兜沙经阿耆三般菩萨法住(译曰大具足也)偷罗阇菩萨法住(译曰大王)

菩萨观行名第九第一义悉檀相(译曰悉檀者熟云验未) 大智论第一卷首楞严(译曰健相译曰勇健) 兜沙经般若般三昧(应云钵剌舟般那 译曰现前定也) 第四卷檀波罗密(应云檀那波罗密多 论曰婆罗者彼岸密者到也译曰檀那者施亦云舍)尸罗(论曰性善译曰戒也)羼提(论曰忍辱)毗梨耶(论曰精进)禅(应云施那那可反 译曰思惟)般若(论曰慧也亦曰智慧)陀罗尼(亦云陀邻尼 论曰能持译曰持也)波罗末他(论曰第一义也) 第四十八卷沤和拘舍罗(应云沤波拘舍罗 译曰沤波者大拘舍罗者方便也) 第六十二卷罗摩伽三昧法门(译曰罗摩伽者游戏也) 罗摩伽经第一卷沤和拘舍罗波罗密(译曰大方便究竟也) 兜沙经波俞迦三昧(译曰大也)优婆夷底(应云优波耶底 译曰方便性也)阿?波夷底(应云阿致波耶底 译曰极方便也)

辟支佛名第十辟支佛(译曰辟支者缘觉亦曰独觉) 大智论第二卷昙摩辟支佛(译曰昙摩者法) 贤愚经第十二卷修昙摩辟支佛(译曰好法)迦罗辟支佛(译曰墨也) 法句经第二卷迦罗尸弃(应云歌罗尸弃 译曰歌者时尸弃者火) 独留长者财无付经

比丘名第十一比丘(论曰乞士亦云怖魔) 大智论第三卷僧(亦云僧伽 论曰僧伽者和合众) 第一卷沙门(应云沙闻那 译曰息心亦云闻说)舍利弗(译者曰舍利者鸟名其母眼以舍利鸟弗者子也)须菩提(译曰须者好菩提者道道亦云智也)车匿(应云阐陀亦云阐那 译曰应作亦云覆藏)阿难(译曰欢喜)摩诃俱絺罗(亦云拘絺罗 译曰摩诃者大俱絺罗者胜)提婆达(亦云提婆达多亦云调达 译曰提婆者天达多者与)俱迦离(亦云瞿伽梨亦云瞿伽离 译曰云何时也)阿泥卢豆(亦云阿尼律陀亦云阿那律 译曰阿那律陀者无障) 第二卷摩诃迦叶(亦云摩呵伽叶 译曰摩诃如上说迦叶者姓也)憍梵波题(亦云憍梵钵提亦云伽梵波底 译曰伽梵者牛波底者主)摩诃目伽连(字劬律陀亦云揵连 译曰大姓论曰吾占师之子若拘律陀)罗睺罗(亦云罗睺罗亦云罗云 译曰罗睺者鄣月罗者除也)阿若憍陈如(亦云拘陈如亦云阿若拘邻 译曰阿若憍陈如者无智也)忧波利(亦云忧波离亦云忧婆离 译曰忧者[這-言+分]波利者护)须邻那迦兰陀(译曰须者好邻那者与迦兰者村名也)必陵伽婆蹉(译者曰必陵迦者儿名婆蹉者子也)尸利崛多(亦云尸[((木-(企-止)+?)/大)*毛]多 译曰尸利者吉堀多者藏亦云护也) 第三卷富楼那(亦云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译曰富楼那者满弥多罗者慈女也)劬提迦(应云劬底迦 译曰巧语)摩揵提(译曰求道)蜫卢提迦(应云蜫卢?迦 译曰众所宗敬)婆耆子(应云婆者寐亦云跋耆子 译曰教辞)跋提(译曰贤也)摩诃男(亦云摩诃那磨(摩可反) 译曰大名)施婆罗(亦云尸婆罗 译曰蕰藩)阿夷陀(亦云阿未多亦云阿夷哆(都贺反) 译曰无胜)迦栴延尼子(译者曰迦栴延者姓尼者女也) 第四卷羼提比丘(译曰忍辱)忧波鞠比丘(应云优波掘多亦云优婆鞠提 译曰大护) 第十卷婆蹉弗姤路(应云跋蹉弗多罗 译曰跋蹉者犊也弗多罗多子)达贰伽比丘(亦云达尸迦亦云檀尼 译曰有物)阿说示比丘(应云阿锁实 译曰马胜)摩陀罗(应云摩诃陀罗 译曰大智)提舍论师(译曰言说)忧波提舍(亦云优波帝写 论曰忧波者遂提舍者星译曰近说)罗频珠比丘(亦云罗毗 译曰感物致利养)沤楼频骡迦叶(亦云优留毗亦云郁鞞罗迦叶 译曰沤楼频骡者木菰迦叶者姓)婆蹉首罗(译曰婆蹉者犊亦云姓也首罗者勇)阎婆阿罗汉(亦云剡婆 译曰阎婆者禁制也) 第二十二卷薄拘罗比丘(亦云婆钩卢 译者曰树名旧译菩[山/谷]仪)苏摩(亦云须摩 译曰月也)罗婆那跋提(应云罗呵反波那跋提 译曰罗婆那者咸跋提者贤也) 第二十三卷鸯群利摩罗(亦云鸯掘摩 译曰指鬘华也) 第二十四卷咒利般陀伽(亦云周林般时亦云拘利般特 译曰咒利者小般陀伽者路)孙陀罗难陀(译曰孙陀罗者可爱亦好也难陀者欢喜)须那刹多罗(亦云须那刹多 译曰须者好那刹者多罗者星名也)耶舍(亦云耶世䩭 译曰名闻)隶跋多(译曰金也)庵跋咤(亦云奄跋私吒 译曰爱敬母也) 第二十五卷宾徒罗叵罗埵(亦云宾头卢颇罗堕 译曰宾徒罗者乞食叵罗埵者姓也) 第二十六卷摩头波斯咤(译曰摩头者密波斯咤者残亦胜也)郁多罗比丘(亦云郁多楼 译曰郁多罗者比亦云胜亦云喜) 第二十七卷须蔓耳比丘(译曰好意亦云好慢) 第二十九卷须涅多罗(亦云须泥多 译曰好眼) 第三十一卷忧陀耶(译曰出亦云起) 第三十三卷诃多释子(应云诃多释迦亦云诃多 译曰诃多打亦云害亦云不胜释迦者能也) 第三十四卷阿利咤比丘(亦云阿梨瑟咤亦云阿栗咤 译曰阿梨瑟咤者无环树也) 第九十三卷苏陀夷(译曰共出) 第九十七卷尼他(译曰详议)究摩罗耆婆(译曰究摩罗者童耆婆者命亦云寿也) 第九十九卷离婆多(亦云梨婆多亦云离越多 译者曰星名也) 华严第三十七卷须菩提(译曰好智亦云好道)难陀(亦云难徒 译曰欢喜)金毗罗(译曰是孔非孔)钵建提(应云钵利私建提 译曰力也) 大涅槃经第十卷那罗延(译曰力也)耆婆(译曰命也)摩铃罗道人(译曰甜也) 第二十一卷须跋陀罗(亦云须跋陀罗摩呵罗亦云须跋 译曰须跋陀罗者好贤摩诃罗者老也) 第二十三卷耶奢富那(译曰耶奢者名闻留那者满也)毗摩罗阇(译曰无垢)须婆睺(译曰好肩)那提迦叶(译者曰因江名也)伽耶迦叶(译者曰因国名也)波罗留枝(译曰婆罗者胜留枝者乐(午教反)) 第三十一卷昙摩留枝比丘(译曰法乐(午教反))优婆摩那(译曰譬喻)阿叔迦(应云阿输迦 译曰无忧) 第三十六卷差摩迦罗(译曰差摩者人迦罗者作)忧波扇陀(亦云忧彼扇多 译曰大寂)苏坻(应云收楼底(多履反) 译曰闻也)叶婆密多(译曰弃婆者密密多者智识)优多罗(译曰胜也) 增一阿含第一卷摩呵提婆(译曰大天)目伽(译曰青豆)罗吒婆罗(应云罗吒波罗 译曰罗吒者国婆罗者胜)宾头卢(译曰乞亦云洛)难提(亦云难提伽 译曰欢喜)施罗(译曰石山)浮弥(译曰地也)婆嗟(译曰子也)陀素(译曰苦也)那提(应云那提诃 译曰疑也)婆迦利(应云跋迦利 译曰树皮)婆陀(译曰言说)斯尼(译曰毕也)难陀迦(应云难陀 译曰欢喜)优婆先兰陀(应云优婆先婆罗 译曰大欢喜也)婆陀先(应云跋陀斯那 译曰贤军)优头槃(应云优头波那 译曰井林)拘摩罗迦叶(译曰拘摩罗者童也)婆提婆罗(应云跋陀波罗 译曰贤护)鸯迦阇(译曰体生)迦特利(应云迦陀利 译曰甘䕴)输提(应云输弟 译曰净除亦云校定)僧迦摩(译曰桥梁)质多舍利弗(译曰质多者心舍利弗如上说)那罗陀(译曰火与)毗卢遮(应云毗卢遮那 译曰种种光明)耆利摩难(应云耆利摩那 译曰耆利者山摩那者慢)昙弥(应云弥施 译曰顽钝)比丘陀婆遮(应云利那婆遮 译曰爱语)陀摩(译曰寂静)须罗陀(应云须赖陀 译曰善得)那伽波罗(译曰龙守)婆私吒(译曰最胜)须夜奢(译曰好名闻也)[方*爾]奚(应云弥轲 译曰浮云)尼拘留(应云尼拘卢他亦云尼拘楼陀 译曰不瞋)干荼(译曰前也) 第十一卷摩呵迹那(应云摩呵弥陀 译曰大瞋) 第十三卷婆竭(应云婆伽罗 译曰海也) 第十九卷瞿波离(亦云拘波离亦云瞿波利 译曰守牛) 第三十一卷末佉梨(应云末伽佉利亦云拔佉梨 译者曰姓)荗罗(译者曰星名也)破群(亦云破群那亦云颇求那 译者曰星名也)帝舍(应云底舍 译曰光明)牟利破若羊菟(应云牟罗破群那 译曰牟罗者根破群那者星名也) 中阿含第五卷瞿尼师(应云求腻师 译曰觅甚) 第六卷阿摄(应云阿摄哆 译曰不誓) 第八卷拘隶(译曰种姓)维摩罗(应云毗摩罗 译曰毗者无也摩罗者垢)邠䅶(应云邠君(而嫁反) 译曰福德)邠耨加菟?(应云分他伽那 译曰邠耨者福德伽那者厚也)弥醯若(应云摩醯陀罗 译曰大天主也) 第十卷质多罗(译曰种种) 第二十卷乌陀夷(应云优陀夷 译曰出也) 第二十九卷弗加罗娑利(译曰不加罗者莲华婆梨者实也)三弥提(应云三弥底 译曰一切妇也) 第四十三卷卢夷强耆(应云卢熙多弥伽 译曰卢熙多者赤强伽者河名也)蹇荼(译曰斤也) 长阿含第一卷阿毗浮(浮漏反 译曰无胜)三婆婆(应云三颇婆 译曰相应亦云生也)扶游(应云婆游 译曰风也)郁多摩(译曰最上)毗卢(应云毗楼婆 译曰可恶)舒槃那(应云输槃那 译曰可爱)阐弩(译曰覆也) 第四卷三密离提(应云三美里底(多履反) 译曰常忆) 杂阿含第一卷陀娑(译曰苦亦去十) 第五卷差摩(应云楚摩亦云仙摩 译曰安稳)优波斯那(亦云优波斯 译曰欲作) 第九卷阐陀(译曰欲作亦云霞也) 第十卷勒叉那(译曰护也) 第十七卷摩摩帝(译曰寺主)迦摩(译曰爱欲) 第二十一卷那伽达多(译曰伽那者龙亦云山亦象达多者与)梨犀达多(应云梨师达多亦云利师达 译曰仙与)摩诃迦(应云摩河迦 译曰大身)优波迦(译曰近身) 第二十二卷波罗楗茶(译曰守病)弗迦罗娑梨(译曰弗迦罗者莲华婆梨者实也)跋提揵陀(译曰贤吉)波休难提(译曰多喜)波毗瘐菟(应云波罗颇毗瘐 译曰大自在也)安伽陀(译曰辟缨) 第二十五卷优波摩(译曰譬喻) 第二十八卷阿提目多(应云阿提目多伽 译曰解脱亦云爱乐)富邻尼比丘(译曰满安) 第三十四卷耶舍舍罗迦毗诃利(译曰名闻筹寺) 第三十六卷波耆舍(亦云多耆奢 译曰自在语也)瞿低迦(译曰守牛) 第四十七卷那提迦(译曰孔说)跋迦梨(译曰树皮)那伽达多(译曰龙与) 第五十卷迦罗(译曰黑亦云时) 十诵律序第一卷摩诃卢(亦云摩诃罗 译曰老也亦云无智)摩诃迦罗(译曰大黑)须提那(译曰好与亦云善与)迦兰陀子(译曰迦兰者美陀者与也)迦楼陀夷(亦云迦留陀夷 译曰迦楼者时陀夷者起)耶舍陀迦罗提(译曰耶舍陀者名闻典也迦兰提者如上说)三菩伽(译曰共供)僧伽陀(译曰遍[示*旦])娑伽陀(亦云娑竭陀亦云沙伽多 译曰娑伽陀者善来)跋难陀(亦云婆难陀 译曰贤喜)沙罗(译曰屋宇)级阇苏弥罗(译曰汲阇者曲颈苏弥罗者月明)修磨那(译曰修者好也磨那者槾)萨波伽罗(译曰萨波者蛇伽罗者颈)沙罗耶输陀(译曰沙罗者屋耶输陀者名闻与也)波利(译曰护也) 第三卷达尼吒(亦云檀尼吒 译者曰星名也) 初诵第一卷输毗陀(译曰可爱) 第二卷陀骠力士子(译曰陀骠者茅草也) 第四卷阿兰儿(应云阿兰若 译曰寂静处也)弥多罗(译曰知识)浮磨(译曰地也)尸利(译曰吉也)达摩(译曰法也) 第二诵第二卷毗诃比丘达摩提那(亦云昙摩提那 译曰达摩者法提那者与)般特(应云般特他迦 译曰路) 第五卷阿耆达(应云阿耆达多 译曰火也) 第二诵第一卷偷兰难陀(应云悉偷兰难陀 译曰大善) 第四卷摩(摩可反)伽(译者曰星名也) 七法第一卷比喜陀(译曰覆) 第七卷意师多(应云伊师多亦云一吒 译曰爱乐) 第八卷分坻梨师达多(译曰加坻者净梨师达多者仙与) 入法第二卷般荼卢伽(应云般寿卢伽 译者曰失色病) 第三卷迦扶陀比丘(应云迦补陀 译曰鸟鸠) 杂诵第一卷摩伽梨俱(应云末伽梨俱 译曰末伽者道梨具者觅) 第二卷珊阇耶毗罗荼(应云珊阇耶毗兰茶 译曰珊阇耶者胜也毗兰荼者不作)尼楗陀若提子(译曰尼揵陀者无系若提者姓也)迦求陀迦旃延(译曰迦求陀者领迦旃延者姓)阿耆陀翅舍钦披罗(译曰阿耆陀者无胜翅舍钦披罗者荣发)旃陀(译曰月亦云勇)苏陀(应云苏卢陀 译曰闻也)周那难提(应云周罗难提 译曰小善)那罗比丘(译曰萩也)陀萨(译曰应与)波罗(译曰护也)弥多罗(译曰慈也) 律第一卷提舍利(译曰悔过)优波提舍尼(译曰大悔)提舍波那尼(应云提舍波罗波陀 译曰提舍者悔过波罗波尼者今至)提舍勒叉多尼(译曰提舍如上说勒叉多者护)跋陀(译曰大亦云贤)罗私吒(译曰国也)波罗吒(应云波罗剌私吒 译曰他国) 第二卷修阇多(译曰好生)迦陀(译曰已作)蓝波那比丘(译曰垂也) 忧波离第一卷苏陀(译曰白也) 善诵第一卷跋陀迦毗罗(应云跋陀罗迦毗罗 译曰跋陀罗者贤迦毗罗者苍) 第二卷苏陀夷(译曰共出)须尸摩(译曰好界)和修达(亦云婆修达多 译曰宝与)舍摩达多(亦云奢摩达多 译曰静与)输毗陀(译曰好智) 第四卷尸利耶婆(译曰吉行) 僧祇律第四卷跋处(应云跋蹉 译曰犊也)陀?摩罗子(应云陀﨟毗耶摩罗 译曰陀﨟毗耶者物摩罗者姓亦云力也)摩醯沙达多(应云摩醯锁罗达多 译曰与大自在)闼赖吒比丘(应云陀﨟毗耶迦卢 译曰见也) 第十二卷陀骠迦卢(译曰陀﨟毗耶者物迦卢者黑) 第十三卷舍那(译曰树皮) 第十四卷满荼(译曰迟也) 第十六卷阿阇睹(译曰未生)跋陀利(译曰贤也) 第十七卷阿浮娑(译曰长老) 第十九卷那夷翅(译曰军主) 第二十卷瞻波比丘(译曰黄华) 第二十六卷树提陀娑(译曰树提者火陀娑者者)槃头卢(译曰赤华) 第三十三卷颇头洗那(应云颇求洗那 译曰颇求者无实洗那者军也)土罗(译曰土罗者火)修密哆(译曰善智识也)弗沙婆陀罗(译曰星贤)提那伽(译曰提者方也那迦者象)耆波伽(译曰命行)巨舍罗(应云瞿赊罗 译曰牛屋)摩诃那(应云摩诃那陁 译曰大声)目哆(译曰脱也)巨醯(译曰屋宇)耆多(译曰歌戏)陀娑婆罗(应云陀娑婆罗 译曰十力)赖吒波罗(译曰国护)迦利比丘(译曰黑亦云时)跋阇比丘(应云跋阇罗 译曰跋阇罗者金刚) 四分律第一卷迦楼比丘(译曰作亦云姓)勿力伽难提比丘(译曰蔗喜)水婆摩罗(应云达婆摩罗 译曰达婆者茅摩罗者华)三闻达多(应云三勿陀罗达多 译曰海与)骞荼达婆(译曰骞荼阴亦云斤也达婆者茅)迦留罗提舍(亦云迦留罗鞞舍 译曰伽留罗者金翅鸟也鞞舍者说)陀湿婆(应云尸婆 译曰不安稳也)富楼婆娑(译曰满住)婆利婆娑摩那埵(应云波利婆娑摩那埵 译曰波利婆娑者别住摩那埵者六日法也)般陀比丘(应云般他 译曰路也)那迦婆罗比丘(译曰那迦者龙波罗者护)阿湿卑摩诃摩南(应云阿湿卑摩诃那摩 译曰阿湿卑者不巧摩诃那摩者大名闻) 第二分第一卷删若(译曰想也) 第十二卷跋陀罗(译曰贤也)迦罗富罗(译曰迦那者金富罗者满) 第三卷奄婆罗婆提(译曰奄婆罗者树名婆提者园)摩夷(应云摩耶 译曰摩耶者化) 第八卷摩醯那(应云摩醯陀罗 译曰大天主也) 第十卷不那婆(译曰更杂) 第四分第一卷陀醯罗婆婆那(应云陁诃罗忧波婆那 译曰陁诃罗者小年忧波婆那者后堂) 第五卷伽那子比丘(译曰厚也)富兰那(译曰满也) 弥沙塞律第七卷地婆比丘(译曰駃行) 第八卷毗罗荼比丘(译曰勇持) 第十三卷伽伽比丘(应云褐伽 译曰姓也) 第十四卷不兰迦叶(译曰满姓) 第十九卷般那比丘(译曰林也) 第二十八卷卢醯比丘(应云卢醯哆 译者曰国名也)阿酬比丘(应云利酬 译曰质直) 第三十二卷栴荼修摩那(应云栴陀罗修摩那 译曰栴陀罗者月修摩罗者好意)拘舍弥比丘(译者曰国名也)跋陀迦叶比丘(译曰贤姓) 第三十四卷陀婆迦叶比丘(译曰陀婆者十亦云苦迦叶者姓也)三浮陀(亦云伞复多 译曰已生)沙兰比丘(应云娑罗 译曰白鹤)不阇宋比丘(应云不阇宋摩 译曰不阇者供养宋摩者月也)修摩那(亦云须摩那亦云须末那 译曰好意)苏那拘(应云修那歌 译曰寂静) 善见律毗婆沙第一卷悉伽苻(应云悉伽婆 译曰聪利)帝须(应云帝沙 译曰光明)耶须拘迦(应云耶输拘迦罗 译曰耶输者名闻拘伽罗者云何时也)耶斯那(应云耶输斯那 译曰名闻军也)萨婆迦(译曰一切)屈阇(应云合阇 译曰体也)须毗多(亦云输毗多 译曰可爱)耶须婆那(译曰名闻林也)修摩菟波(应云修摩那婆 译曰善人亦云善净行)婆婆伽眉(应云薄薄伽眉 译曰薄者语也薄伽眉者辨辞)和伽婆(应云婆伽槃 译曰有功德也)栴陀跋阇(应云栴陀罗跋阇罗 译曰栴陁罗者月也跋阇罗者金刚)婆留那(译曰蛟也)因陀堀(应云因陀罗堀多 译曰天主护也)僧伽密多(译曰众亲友也)末阇提(应云末旃持 译曰莫瞋) 第二卷阿由波罗(译曰阿由者命波罗者力)昙摩波罗(应云昙无波离 译曰法护)拘多子帝须(应云拘多子帝沙 译曰拘多者城帝沙者光)昙无德比丘(亦云达摩多罗亦云昙摩多罗 译曰法度亦云法济)帝须达多(亦云帝沙达多 译曰光与)伽罗须末那(译曰伽罗者?须末那者好意)地伽那(译曰不长)迦罗须末那(译曰迦罗者黑须末那如上说)帝须(应云帝沙 译曰光明)提婆专那伽(应云周那伽 译曰碎也)优波帝须(应云优波帝沙 译曰大光)阿婆耶(译曰无时)私婆(应云尸婆 译曰安稳)勒弃多(译曰守护)末禾摩(应云末荼磨 译曰中遍)须那迦郁多罗(译曰须那迦者净郁多罗者胜)参婆楼拔陀(应云三婆罗跋陀 译曰三婆罗者或跋陀者缚)钝毗帝须(应云豆毗帝沙 译曰不可说也)萨婆难陀(译曰一切欢喜) 第三卷末多婆耶(译曰纵逸时也) 第四卷毗伽修摩那(应云毗伽哆修摩那 译曰不妙意也)那伽(译曰龙也) 第五卷那耆多(应云那揵陀 译曰龙也)[方*爾]耆耶(亦云弥祗迦 译曰雨云)优伽婆(应云优伽罗婆 译曰勇猛力也)须那呵多(译曰须者好也那呵多者不害)富写提婆(译曰星天) 第七卷波摩阿头摩(应云波摩阿 译曰波摩者恶阿头娄摩者非树)摩呵须摩(译曰大月)婆菟迦车迦(应云婆帝葛车? 译曰婆帝者重也葛车?者龟) 第八卷头摩(译曰烟也)摩呵波头摩婆(译曰大莲华)勒佉菟(应云勒佉呵莬 译曰勒佉者狐呵莬者香名)阿罗毗迦(译曰小语)孱那(应云檀那 译曰实亦云物)无迦利(应云物伽也 译曰姓也)骞陀毗耶(译曰香也)陀达多(译曰与也)迦留提舍(译曰时说)须阇多(贤愚经曰善生译曰姓生) 第十八卷娑婆伽比丘(译曰闻也)浮陀跋摩(译曰浮陀者实跋摩者铠) 阿毗昙婆沙第一卷和须密(译曰婆须者好密多罗者知识)瞿沙(译曰声名)毗婆阇婆提(译曰分别说也)育多婆提(译曰相应说也)佛陀提婆(译曰佛陀者觉亦云知也提婆者天)云摩掘部(应云昙摩堀多 译曰昙摩者法掘多者说)波奢(译曰绳也)陀婆法师(译曰平泽)昙摩难提(译曰法善)摩多罗(译曰少许) 第七卷奢那婆薮(应云奢那婆婆 译曰奢那者村亦云树也婆者住处) 第十卷僧伽婆修(亦云僧迦婆修 译曰僧伽者众婆修者实亦云物也) 第十一卷婆檀陀(译曰大德) 第十五卷浮陀提婆(译曰非天) 第二十一卷波巴(译曰文也)波罗婆阇(应云波罗跋阇罗 译曰胜金刚也) 第二十五卷婆祗奢(亦云婆耆舍 译曰语自在也)聋摩奢(应云卢摩奢 译曰多毛) 第二十六卷恒耆迦(译者曰生恒水)婆奢(译曰自在)摩勒迦子(应云摩勘也 译曰卖华鬘也) 第二十八卷摩那答陀(应云摩那部立哆 译曰摩那者意部立哆者饱)瞿沙跋摩(译曰瞿沙者声跋摩者铠)瞿醯迦(译曰住石窟也)摩头婆肆吒(译曰摩头者密婆肆吒者最胜) 第五十四卷瞻婆比丘(译者曰国名也) 第五十五卷僧伽稀婆(译曰众天) 八揵度第一卷醯兜摩纳(应云醯兜摩耶婆 译曰醯兜者因摩那婆者人亦云沙净行) 第十七卷摩诃般咃迦(译曰大路)跋婆芩(应云跋伽婆耆 译曰跋伽者众婆耆者语) 鞞婆沙第一卷舍那婆(应云舍那婆娑 译曰舍那者树名婆娑者住处)婆奢(译曰自在)婆耶(译曰有时) 第二卷陀罗难提(译曰特欢喜也) 第六卷跋[跳-兆+荼](应云跋荼 译曰大也) 第七卷跋修罗(应云跋荼守罗 译曰大勇)耆尸婆罗(应云耆梨尸婆罗 译曰耆梨者山尸婆罗者蕴藻) 第十四卷优钵尸婆罗(应云优钵尸婆罗 译曰优钵者大尸婆罗如上说)遮罗(应云遮罗? 译曰动也)优婆遮罗利(应云优婆遮罗? 译曰大动)和秀槃头(译曰和秀者宝槃头者亲友) 杂阿毗昙心第一卷昙摩世利(应云昙摩尸利 译曰法吉) 出曜经第二卷僧迦罗刹(应云僧伽勒叉 译曰僧伽者众勒叉者护) 第五卷佛提(译曰意也) 第九卷拘苫鞞(译者曰国名也) 第十一卷摩诃僧祇(译曰大众) 第十四卷罗婆那拔提(译曰罗婆那者声拔提者贤)迦比罗(译曰苍色)羼提婆罗(译曰忍力) 贤愚经第一卷昙摩苾提(应云昙摩跋提 经曰法增) 第四卷镘慈毗梨(应云镘陁毗梨耶 译曰迟缓精进)檀若世质(应云檀那修旨 译曰净施)尸罗世质(应云尸罗修旨 译曰净戒)尸罗跋提(应云尸罗跋陀罗 经曰戒贤) 第五卷阿利耶密罗(应云阿利耶密多罗 经曰圣友) 第八卷摩呵阇迦檀(应云摩诃檀那 经曰大施)摩诃夜移(译曰大行) 第九卷阿亹贼奇(经曰无恼译曰无瞋恼也) 第十一卷师质(应云首多 译曰净也) 第十二卷摩头罗瑟质(应云首旨 经曰蜜胜)檀弥离比丘(译曰乐法)尸利踬(译曰吉意) 第十三卷婆世踬(译曰自在)鞠提(译曰护也)阿巴鞠提(译曰阿婆者无掘多如上说)难陀鞠提(应云难陀掘多 译曰欢喜护也)摩诃劫宾那(译曰大分别时) 华首经第一卷邠耨文陀尼子(应云富提那漫荼尼 译曰富楼那者满缦陀尼者严饰女也) 正法花经第一卷劫宾菟(应云劫宾那 译曰分别时也)优陀夷(译曰起也) 法花经第四卷罽宾沙门(译者曰国名也) 婆须密经第一卷僧伽跋橙(应云僧伽跋陀罗 译曰众贤)跋难陀楴婆(应云优波难陀提婆 译曰大喜天也)僧伽多罗(应云僧伽多罗哆 译曰众度)跋次子(译曰犊亦云姓) 第三卷婆那伽婆蹉(应云波罗那伽婆蹉 译曰胜龙子也)婆罗堕阇(译者曰姓)跋陀沙梨(译曰贤护)弗迦罗婆利(应云弗迦罗婆底 译曰弗迦罗者莲华婆底者有)摩楼子(应云摩楼伽 译者曰文名也) 第六卷尼犍荼(译曰无系)不那沙门(译曰满也)楗那目楗连(应云割那目麒麟 译曰割那者耳目揵连者姓)优波夷谟(译曰方便) 第九卷拔苏卢(译曰相念) 第十卷因陀摩罗(应云因陀罗摩罗 译曰天主垢也)毗舒佉(译者曰里名也)因陀摩那(应云因陀罗摩那 译曰伏天主也)修罗斯梨(译曰勇体) 百句譬喻经第六卷楼醯那沙门(经曰光耀)祝那沙门(译曰祝那者碎)摩诃律头(应云摩诃律他 译曰大威德也)瞿弘离比丘(应云瞿婆离 译曰牛守)披提披(应云波提波 译曰灯亦云光) 贤劫经第一卷迦遮延(译者曰姓)羼提和(应云羼提婆 译曰有忍耨也) 第三卷摩诃金毗罗(译曰大是孔非孔也) 念佛三昧经第一卷剌奈婆罗(应云剌那婆罗 译曰宝力)输卢那(译曰闻也)陀树比丘(应云达婆 译曰茅也) 报恩经第四卷般特比丘(应云般他歌 译曰路也)僧伽罗刹比丘(译曰众护) 僧伽罗刹所集经一卷难提(亦云难时 译曰欢喜) 第二卷鸯崛?(应云鸯拘舍 译曰正拘) 第三卷披修披陀罗(应云婆修[跳-兆+(乏-之+(犮-、))]陀罗 译曰宝贤)披修达多(应云婆修达多 译曰宝与)颰陀和梨(亦云颰陀罗婆梨 译曰贤护) 生经第三卷求那毗比丘(应云求那毗罗 译曰求那者功德毗罗者勇也) 为黄门园老婆罗门说学经第五卷须漫罗汉(应云须曼那 译曰好意)披耆(经曰辨辞) 弘道广经第四卷舍那婆斯(译者曰舍那者树名婆斯者住处) 禅经修行方便道上卷难提和(经曰欢豫) 善权经下卷昙摩迦留比丘(译曰法时)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上卷那罗耶比丘(译曰人行) 阿阇世王经上卷三般师(应云三般那 译曰具足) 遗教三昧经上卷阿拔沙门(应云阿拔陀 译曰无罪) 下卷阿练儿(应云阿兰若 译曰寂静)夜那(译曰垂也) 现在佛名经第一卷?耨叉陀(亦云分那叉陀 译曰分那者满也叉陀严饰) 比丘言志经迦毗(译曰文障)摩离(亦云末罗 译曰力也)沙竭比丘(亦云娑伽罗 译曰海也) 比丘功德经郁俾迦叶(译曰大智) 佛本行经那罗延比丘(译曰力也) 菩萨藏经塞陀达多比丘(译曰片与)迦楼罗提舍(应云伽楼罗提舍 译曰伽楼罗者金翅鸟也提舍者说)和难(应云优婆难陀 译曰大喜)阇焰比丘(应云阇那 译曰胜也) 文殊师利问菩萨者经三跋諟师利比丘(应三钵提师利 译曰具足去也)摩师利比丘(应云摩诃师利 译曰大吉)须师利比丘(应云修师利 译曰好吉)坻罗末(应云底罗那末底 译曰度意)私呵难比丘(亦云私呵难陀 译曰私呵者师子难陀者欢喜)摩呵陂那陀惟釰比丘(译曰摩呵波那陀者大声惟釰者与也)钵摩迦(译曰莲华) 菩萨受斋经拔智致(应云拔多智 译曰起也) 阿弥陀经摩诃那弥(译曰大名)须满(应云须摩那 译曰好意)维末坻(应云毗末帝 译曰疑也亦云种种意)迦为拔柢(应云迦毗罗拔兜 译者曰国名也)那履迦叶(译者曰柑名也)那翼迦叶(应云伽翼 译者曰国名也)摩诃?私(译曰大茅)摩诃梵提(应云摩诃梵摩提婆 译曰大净天也)陀沙比丘(译曰苦也) 差摩比丘喻重病经栴遮比丘(译曰动也) 野鸡经摩诃洹迦邻大比丘(应云摩诃[月*(羌-儿+(暴-(日/共)))]那迦邻陀 译曰大林时王) 般舟三昧经佛陀密多(应云佛陀密多罗 译曰觉友) 五门禅经摩罗鸠摩罗(译曰摩罗者华鬘鸠摩罗者童) 箭喻经须提难(译曰好喜) 优波离问佛经昙摩罗叉(译曰法护)掘多(译曰护也) 啇人子经摩诃揵陀卫罗(译曰摩诃揵陀者摩诃揵陀惟卫罗大香惟卫罗者双也昼信比丘等度经)僧迦耶舍(应云僧伽耶舍 译曰众名闻也) 杂经跋陀罗由陀(译曰贤命)叉摩比丘(译曰忍也)宿阇谛(译曰好生)孙陀槃梨(译曰孙陀者好槃梨者根)那罗(译曰人也)阿耆毗(译曰阿耆者大毗者乐也)阿梵和利(应云阿梵摩波利 译曰不净护也) 长寿王经波耶罗比丘(译曰大德) 佛神力救长者子经那伽婆罗(译曰龙) 婆罗门解知众术经阿若都卢(应云阿若都罗 译曰无亲称也) 法海经勒叉那(译曰护也) 不怀法经迦叶道人(译曰姓) 成实论第三卷摩醯舍婆(译曰大闻)破群那比丘(译者曰星名也)苏那刹多(译曰姓星) 第十卷佛陀多罗(译曰佛陀者觉多罗者济亦云度也) 历国传一卷昙摩沙(应云达摩耶舍 译曰法名闻也)佛陀柳支(译曰觉乘)昙摩练儿(译曰法都)呵利难陀罗汉(译曰呵利者师子难陀者欢喜)昙摩末底道人(传曰法意) 第三卷

翻梵语卷第二

(本云)

延应二年三月二十九日

于菩提寺书写了  道成

同   五月六日

于醍醐寺地藏院[乙/乙]校合了 深圆

宽保元年(辛酉)八月二十二日

于观智院东牕以醍醐寺地藏院之旧本遂仇校了是佛法繁昌为所愿圆满耳

僧正贤贺 (俗齿五十八)
大正藏 第 54 册 No. 2130 翻梵语

翻梵语卷第三比丘尼名第十二沙弥名第十三沙弥尼名第十四声闻德行名第十五杂观行名第十六罪障名第十七迦絺那衣法第十八

比丘尼名第十二比丘尼(译曰比丘者破恶亦云怖魔亦云乞士尼者女也) 大智论第三卷瞿昙弥(亦云憍昙弥 译曰瞿昙者姓弥者女也) 第二卷阿罗婆比丘尼(译曰不得) 第八卷翅舍佉桥昙比丘尼(译曰翅舍佉者多发桥者昙姓也)郁钵罗华比丘尼(亦云郁波罗 译曰黛色) 第十三卷耶输陀罗(亦云耶首也 译曰耶输者名闻陀罗者持也) 第十七卷跋罗(亦云跋陀罗 译曰贤也) 第二十四卷须弥陀比丘尼(译曰好聪睿也) 第三十卷摩偷婆尸他比丘尼(译曰摩偷者密婆尸他者残亦云胜也) 第三十八卷优波难陀(译曰大喜) 大涅槃经第一卷波阇波提瞿昙弥(译曰波阇者世波提者主瞿昙者如上说) 第五卷瘦瞿昙弥(译曰瘦者好也瞿昙弥如上说) 第二十四卷谶摩(译曰忍也) 增一阿含第二卷机梨舍瞿昙弥(亦云吉离舍瞿昙弥 译曰机梨舍者瘦瞿昙弥者姓)奢摩(译曰寂静)波头兰那(应云波肘兰阇那 译曰波肘者辨了兰阇那者可乐)波罗遮那(应云波罗阇那 译曰波罗者他阇那者人)拔陀毗离(译曰拔陀者大也迦毗离者姓)醯摩阇(应云[酉*孟]摩阇 译曰雪生)输那(译曰江也)昙摩提那(亦云昙摩尘那亦云达摩提那 译曰法与)优多罗(译曰胜也)禅头(应云善兜 译曰虫也)檀多(译曰调伏)瞿卑(译曰牛女) 是守牛女儿拔陀波罗(译曰贤力)须陀摩(译曰好鬘华也)优迦罗(译曰优者大亦云胜迦罗者时亦云黑也)阿奴波摩(译曰无辟)优伽摩(译曰大悟解也)素摩(亦云修摩 译曰月也)摩陀利(应云摩多利 译曰御乘)迦罗伽(译曰时行)提婆修(应云提婆婆薮 译曰天宝)末那婆(应云摩那婆 译曰少净行)毗摩达(应云毗摩达多 译曰畏与)昙摩摩提(应云昙摩摩帝 译曰法意)须夜摩(译曰妙光)因提阇(应云因陀罗阇 译曰主儿也)拘那罗(译者云鸟名也)婆须(译曰宝也)遮婆罗(译曰堕落)守迦(译曰鹦鸹)拔陀军陀罗拘夷(译曰拔陀者贤军陀罗者可[阿-可+當]拘夷者细茅)舍鸠利(应云舍仇利 译曰上也) 第十八卷输卢尼(译曰好形貌也) 第二十一卷君荼罗系头(应云荼罗翅舍 译曰君荼罗者卷翅舍者发)差摩(译曰安隐) 第二十九卷基利施(译曰烦恼亦云苦也)波罗拓罗(译曰波罗者彼柘罗者动)波陀(译曰论议)穷鼻(经曰极端正也)波罗遮罗(译曰波罗者守遮罗者行) 杂阿含经第一卷摩罗娑(译曰莫[娕*頁])阿罗毗迦(译曰小语)阇知罗(译曰萦发) 第二十卷迦罗跋叱(应云迦罗跋嗟 译曰迦罗者黑跋嗟者犊)优波罗(译曰胜亦云大亦云华) 第二十二卷密多罗(译曰亲友) 第三十七卷阿[萉-巴+(日/(句-口+匕))]毗比丘尼(译曰国名也) 第三十五卷毗阇耶比丘尼(译曰无胜)优波遮罗比丘尼(译曰大动)尸利沙遮罗比丘尼(译曰尸利沙者头遮罗者动)叔迦罗比丘尼(应云叔歌罗 译曰好时) 第五十卷掘多比丘尼(译曰护也) 十诵律初诵第六卷周那难陀比丘尼(应云周罗难陀 译曰周罗者小也难陀者欢喜) 八法第二卷频头比丘尼(译曰频头者滞)修目佉比丘尼(译曰修者好也目佉者面) 杂诵第四卷施罗比丘尼(译曰名山)波梨比丘尼(译曰护也) 善诵第二卷苏毗提(应云苏毗陀 译曰苏者好也毗陀者智) 僧祇律第二十四卷跋陀尸利比丘尼(译曰贤吉)苏毗提夷比丘尼(译者曰国名也)跋陀罗比丘尼(译曰贤也)跋陀罗伽毗梨比丘尼(应云跋陀体毗梨 译曰跋陀罗者贤体毗梨者大德) 第三十九卷须耶帝比丘尼(译曰好威仪也)提舍瞿昙弥比丘尼(译曰提舍者说亦云郭外瞿昙弥者姓) 四分律第十卷波利遮罗夷比丘尼(译曰波利者护遮罗夷者茶事)数那比丘尼(应云数屡那 译曰闻也)苏罗比丘尼(应云首罗 译曰勇也)尼遮罗夷比丘尼(译曰不动)婆遮罗比丘尼(译曰极动亦云能语)尸罗婆遮那比丘尼(译曰尸罗者戒也婆遮那者语)阿难婆比丘尼(应云阿罗陀 译曰阿难陀者欢喜也)摩罗毗比丘尼(译者曰国名也)婆泥比丘尼(应云婆那 译曰林也)提舍难陀比丘尼(译曰提舍者说难陀者喜) 第二分第二卷苏摩比丘尼(译曰月也)栴檀输那比丘尼(译曰月爱)迦罗跋陀迦毗罗比丘尼(译曰迦罗者黑跋陀罗者贤迦毗罗者苍)伽罗栴陀输比丘尼(译曰伽罗者颈旃陀月输者好也) 第八卷舍夷物梨(译曰舍夷者视拘梨者织亦云姓也) 第三分第十四卷偷罗难陀比丘尼(译曰偷罗者大难陀者喜) 弥沙塞律第三卷私伽罗母比丘尼(译曰山苟) 第十四卷优蹉比丘尼(应云郁嗟呵 译曰勤也) 第十五卷旃荼修摩那比丘尼(应云旃荼罗修摩那 译曰旃荼罗者月修者好也云摩那者意)阿夷(应云阿私多 译曰不白)跋陀毗罗比丘尼(应云跋陀罗迦比罗 译曰跋陀罗者贤迦比罗者苍) 第十八卷摩诃彼阇婆提比丘尼(译曰大世主也)阿夷梨(译曰圣女) 生经第三卷波和提比丘尼(应云婆罗婆提 译曰胜语) 法句第三卷父陀尼子(译曰庄严女也) 普超三昧经第二卷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译曰摩诃卑耶和题者大世主俱昙弥者姓) 大爱道泥洹经摩诃波和提比丘尼(应云摩诃婆罗婆提 译曰大胜语也) 般舟三昧经昙摩埤比丘尼(译曰法念) 历国传第一卷僧伽难提比丘尼(译曰众喜)

沙弥名第十三沙弥(译曰沙弥者息慈亦云净养亦云拟净命) 大智论第一卷须陀沙弥(亦云须陀耶 译曰须者好陀耶者起) 增一阿含经第十三卷周那沙弥(译曰碎也) 长阿含经第十三卷摩伽沙弥(译曰道也) 十诵律第三诵第二卷阿婆迦(译曰不谄曲也) 僧祇律第二十三卷波罗迦(译曰彼岸)摩佉(译者曰星名也) 四分律第二分第十三卷罽那(应云?剌那 译曰耳也)泥瞿陀沙弥(应云尼瞿卢陀 译曰无节亦云纵横) 善见律毗婆沙第一卷修摩那沙弥(译曰好意) 第二卷须波迦沙弥(译曰可爱)谆那沙弥(应云唯陀 译曰问也) 生经第二卷跋提奢弥(译曰贤也) 兴起行经上卷

沙弥尼名第十四沙弥尼(译曰沙弥者息慈亦云净养亦云拟净命尼者女也) 大智论十卷式叉摩那(译曰学也) 第十三卷脂梨弥尼(译曰脂梨者衣) 十诵律八法第二卷支梨(译曰小也) 僧祇律第六卷

声闻德行名第十五须陀洹(亦云须呵洹亦云须陀般那 禅经曰流入涅槃译曰入流) 大智论第一卷斯陀含(应云斯已理陀伽?亦云息忌陀迦 禅经曰往来译曰往来)阿那含(亦云阿那伽?亦云诃那迦速 禅经曰不来译曰不还)阿罗汉(亦云阿兰那 禅经曰无译曰不生亦云杀贼亦云应供)摩诃那伽(论曰摩诃者大那者不加者罪又那伽者龙亦云象也) 第三卷头陀(应云偷多求那 译曰偷多者弃亦云动也求那者功德也)羯摩(译曰事亦云作)维那(应云毗诃罗波罗 译曰毗诃逻者寺波罗者护也) 第十一卷阿阇梨(亦云阿遮梨 译曰应可作亦云应) 第十三卷布萨(译曰增长功德论云善宿)波罗提木叉(译曰波罗提者彼彼木叉者解脱) 大涅槃经第三卷三摩跋提(应云三摩钵低 译曰善定) 第十卷阿那波那(亦云阿那波那亦云般那 译曰阿那者米亦云八波那者去亦云出) 第十九卷分卫(应云宾荼波陀 译曰乞食) 增一阿含第一卷摩那埵(译曰齐量) 十诵律序第二卷婆利婆娑(译曰别住)阿浮诃羯摩磨(善见律云阿浮诃那者唤入译曰唤来) 第三卷僧跋(应云僧钵[其*葛]哆 译曰等至) 七法第六卷吚宁(亦云禋佞亦云豆佉 律曰咿宁者苦谛鞞婆沙曰禋佞者苦也) 同卷弥寗(亦云弥佞亦云三牟提耶 律曰弥寗者习谛鞞婆沙曰弥楼者习也)多咜陀辟(亦云陀破亦云尼楼陀 律曰多陀譬者尽谛鞞婆沙曰陀破者尽)阿罗辟支(亦云陀罗破亦云末伽 律曰陀罗辟支者道谛鞞婆沙曰陀罗破者道也)阇婆那(律曰分别心译曰疲智) 善见律毗婆沙第一卷毗婆舍那(应云毗钵舍那 律曰观苦空无我译曰观见)波萨提(应云波罗萨提 律曰寂静无疲极也译曰猗乐)和上(律曰知罪知无罪也) 第十七卷半多俱置迦(译曰半者俱置迦者种) 阿毗昙毗婆沙第五十七卷三婆罗佉故(译曰律仪式也) 杂阿毗昙心第十二卷达摩(经曰法谓世间第一法) 禅经下卷摩那斯伽罗(经曰谓经心义言思谁)三般具足戒(译曰足具) 遗教三昧经上卷三摩提(译曰一心) 成实论第一卷

杂观行名第十六三昧(译曰一心) 大智论第一卷四禅(应云那 论曰思惟修译曰思惟也)三摩提(论曰正心行处译曰一心) 第二十九卷梵行(译曰梵者净也) 华严经第十卷奢摩(亦云舍摩他亦云奢摩他 译曰寂静) 大涅槃经第二十八卷毗婆舍那(应云毗钵舍那 译曰见也)忧毕叉(译曰舍也)拘罗罗吒(译曰拘罗者种姓剌吒者国也) 杂阿含第二十卷繁耆迦(应云明嗜迦 译曰曲也) 第三十卷迦师那阿揽摩那(律曰三十八禅定译曰迦那者明阿榄摩那者境界亦云尘) 善见律毗婆沙第十四卷安阇三昧(应云安左阇三昧钵低 译曰不动定也) 第十二卷三术阇(经曰三禅) 修行本起第一卷伊罗钵三昧(应云伊罗钵多罗 译曰霍叶香也) 四百三昧经镇头迦三昧(译者曰树名也)婆罗那香象三昧(译曰婆罗耶者象也)婆罗堕楉(译曰彼通) 佛说安般经

罪障名第十七突吉罗(译曰恶作) 大智论第一卷偷兰遮(译曰私偷刺者大底罪也) 大涅槃经第七卷波罗夷(译曰不如)波夜提(译曰烧煮) 第十一卷僧伽婆尸沙(译曰泉残亦云僧余) 十诵律序第一卷波罗提舍尼(译曰向彼栴也)尼萨耆波夜提(译曰舍堕)忧多罗杀(译曰忧多罗者胜也) 初诵第二卷头多杀(译曰不好)毗陀罗杀(译曰破也)提舍迦罗尼罪(译曰提舍者发露迦罗尼者应作) 七法第二卷阿跋提罪(应云何钵谛 译曰犯也)折多利耶陀那(应云质多波利耶跋私陀那 译曰质多者意波利耶跋私陀者使垢) 善见律毗婆沙第一卷头婆私多(律曰微细罪也)婆傍伽(律曰心羸弱心眼也) 第十卷首卢数(译曰好瞋) 阿毗昙毗波沙第一卷拘律陀聚(译曰瞋也) 八揵度第十八卷波罗提伽(论曰重瞋) 成实论第九卷违欣婆(论曰中瞋)拘卢陀(论曰下瞋)忧婆耶呵(论曰报顶)婆罗陀舍(论曰专执)伊舍(论曰疾姤)三监披(应云伊履沙 论曰忿诤)头和遮(论曰辉捩)阿羼(应云阿羼摩 论曰不忍)阿娑诘略(论曰不悦)阿[木*(ㄆ/虫)]罗沽(论曰不调)登单那陀(论曰难可)罗披那(应云罗波那 论曰悦人意)单致利(论曰睡眠因缘译曰[娕*頁]也)

迦絺那衣法第十八

迦絺那衣 旧译曰功德。声论者曰。迦絺那是外国音。衣是此间语。具存外国音。应言迦絺那指婆罗。迦絺那翻为功德。指婆逻翻为衣。谓功德衣。

桑祗陀国 旧译曰。应云桑祗哆。翻为聚会说。声论者云。桑祗陀是外国音。国是此间语。具正外国音。应言僧枳多毗屣耶。僧枳多翻为期。毗屣耶为国。谓斯国。

迦提月 旧译曰时月。持律者云功德月。亦云望衣月。谓应言时月。即是三月安居竟功德满足时。以功德满足故。所以得望衣。

衣法 阿梨陀罗色 持律者云。五大色。声论者云。阿梨陀罗是外国音也是此间语。具正外国音。应云尼罗跋罗。尼罗翻为青。跋那翻为色。谓青色。

黔蛇色 持律者云。五大色。声论者云。黔蛇是外国音。色是此间语。具正外国音。应云柯罗跋那。柯罗翻为黑。跋那色。谓黑色(泥尼外国翻为葛陀摩[跳-兆+(乏-之+(犮-、))]那翻为泥色)。

穹伽色 旧译曰。应云穹求。翻为黄色。持律者云。五大色。声论者。穹伽是外国音。色是此间语。具正在外国音。应云比多跋那。比多翻为黄。跋那翻为色。谓黄色。

卢耶那色 持律者云。五大色。声论者云。卢耶那是外国音。色是此间语。具正外国音。应卢喜多跋那。卢喜哆翻为赤。跋那翻为色。谓赤色。

嵯梨多色 持律者云。五大色。声论者云。嵯梨多是外国音。色是此间语。具正外国音。应云阿婆多跋那。阿婆多翻为白。跋那翻为色。谓白色。

曼提吒色 持律者云。五大色。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曼提(都私反)哆那跋那。曼提哆那翻为好。跋那翻为好。跋那翻为色。谓好色。虽云好色。不知是何方好色。胡僧云。应言曼实瑟陀跋兰那。为不赤不黄色。案此好色即应是黄中好色。谓非轻色非重色。案五大色。谓青黄赤白黑。此中有六种色。不应谓为五大色。若案色为论。红赤紫重黄轻。好色唯有赤黄二种。是大色。余四种非大也。

抲休比丘 旧译曰。应云婆休难提。翻为多喜。

瓶沙王 旧译曰。应云频毗式娑罗。亦云频婆罗。频毗者言无。式娑罗者言实。声论者云。瓶沙是外国音。王是此间语。具正外国音。应言频毗娑逻何逻阇。频毗频为无。娑逻翻为实。何罗阇翻为王。谓无实王。

梵志 旧译曰。梵者净。案梵志是此间语。非外国音。梵是训净。如犹寂训静。非异国音。声论者云。外国呼梵为婆罗摩。呼志为婆他刺。

深摩根衣 持律者云。是上价衣。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数钦摩牟罗。薮钦摩翻为细衣。牟罗翻为根。为细衣。

优婆难陀比丘 旧译曰大喜。声论者云。优婆翻为大。难陀翻为喜。摩诃亦云大。优波亦大。此恐当是国语不同。

比喜陀比丘 旧译曰覆。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比喜(他[卄/腹]反)他。翻为密。覆是义翻。密是正翻。

泥洹僧 旧译曰方衣。持律者云。解脱衣。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尼婆那。翻为君衣。

阿罗毗国 旧译曰少语。声论者云。阿罗毗是外国音。国是此间语。具正胡音。应言阿罗毗屣耶。阿毗罗分翻为不声。毗屣耶翻国为。少语非无语。是语少。不声则应无声。多以手语示相。非令无言。得翻为少语。以手示相。亦得翻为不声。

僧祇支 旧译曰偏袒。持律者曰助身衣。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僧割侈。僧割翻为肩。侈翻为覆肩衣。总说无非助身衣。分别应以覆肩衣为正。

沙尼衣 持律者云土衣。声论者云。应言沙(师我反)尼。翻为树皮衣。此非土衣。应云树皮衣。

䩭由罗钦婆罗衣 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枳由罗甘婆罗。枳由罗翻为细。甘婆罗翻为毛衣。谓细毛衣。

趐弥楼钦婆罗衣 持律者云绛色衣。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靃逻甘婆罗。靃逻翻为白衣半。甘婆罗翻为毛衣。谓白羊毛衣。

表里?俱执 持律者云。是茸古具。声论者云。衣里?俱执五字。悉是此间语。具外国音。呼为喜兰哆卢摩婆摩伽罗呵那。婆喜翻为表。兰哆翻为里。胡卢摩翻为?。婆摩翻为俱。伽罗呵翻为执。

婆罗弥利衣 持律者云。有前襜衣。

蔍毛钦跋具裈衣 持律者云许衣。

舍勒衣 旧译曰内衣。持律者云前后襜衣。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安多罗舍多柯。此衣四方缝作最在里着。即世僧尼所著舍勒。

阿拘草衣 持律者云。是䔋衣。胡僧其形似此土芑。外国之人用此草时。先内水中竟槌令细。然后用之。

跋拘草衣 持律者云䔋衣。胡僧云。应云阿仿伽。是劫宝国所出。似此云麻。亦用作衣。

拘赊草衣 旧译曰细弟。持律者云䔋衣。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钓奢底履那。钓奢翻为芳。底履那翻为草。谓弟草衣。

文若草衣 旧译曰。应云文阇。谓虎须。持律者云䔋衣。声论者云。正外国语。应言文阇。翻为出。即是虎须草。胡僧云。以此土龙须草。其色少多黄。亦可作席。亦可作衣。

婆娑草衣 旧译曰。应言婆跋阇。谓粗弟。持律者云䔋衣。持律者从阿拘草衣至婆娑草衣五种草。皆呼为草衣。谓此不然。所以名为䔋衣者。以䔋草作衣故名䔋衣。不容是草皆名䔋衣。

发钦婆罗 持律者云鹿毛衣。案发是此间语。钦婆罗是外国音。声论者云。甘外国音不正。外国呼发为枳舍。呼衣为甘婆罗。应言枳舍甘婆罗。谓为发衣。织发为衣。不应谓为鹿毛也。

角鸱翅衣 持律者云鸟毛衣。案角鸱是鸲鹆。以鸲鹆翅为衣。故云角鸱翅衣。

波加罗衣 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跋柯逻指婆逻。翻为树皮衣。

优罗提那 旧译曰。优罗者胸。提那者与。谓胸与。

塔 旧译曰。云外国谓为塔。此谓为方坟。持律者云坟。声论者云。塔是此间语。外国音肆偷波为塔。

头陀 持律者云抖薮。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偷多。翻为除尘。斗薮是譬翻。除尘是正翻。

钵法 颇梨 旧译曰。应言颇致杆。谓白珠水精火珠。声论云。正外国音。应言肆颇底柯。翻为水精。案白珠水精火珠不容多物。共一名。尝闻颇梨珠一物。有多色。

钵他 持律云小钵。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波刺肆他。翻为一谥。

跋难陀比丘 旧译曰贤。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发陀罗难陀。跋陀罗翻为贤。难陀翻为欢喜。谓贤喜欢。

尼师檀法 尼师檀 旧译曰坐具。声论者。正外国音。应言尼师檀耶。翻为坐衣。

维耶离国 旧译曰。亦云毗耶离。亦云毗舍离。谓博广。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鞞舍利。翻为广。

迦留陀夷比丘 旧译曰。亦云迦楼陀夷。迦留者持。陀夷者起。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柯卢陀夷。柯卢翻为早。亦云黑。陀夷翻为生。亦云起。谓早生。亦谓黑起。以日初出时生故名早生。有优陀夷比丘色白。柯卢陀夷色黑。故以起黑受称。

修伽陀 旧译曰。修言好。伽陀云去。亦云说。亦云善誓。持律者云善说。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修伽多。修翻为善。伽多翻去。谓善去。出要律仪卷第八。

结界法 罗阅城 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云何罗阇那伽逻。阿罗阇那翻为王。伽逻翻为城。谓王城。

拘卢舍 持律者云。五百弓。弓长中人肘。

耆阇崛山 旧译曰。应言耆阇言鹫。崛多言头。为鹫头也。

解界法 迦兰陀国 旧译曰好。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迦兰陀柯。是鸟名。此无对翻。出要律仪卷第九。

三灭法 跋耆色 旧译曰聚。声论者云。跋耆是外国音。色是此间语。具正外国音。应云跋耆尼伽摩。跋耆翻为裙。尼伽摩翻为色。谓裙也。

孙陀罗难陀比丘 旧译曰。孙陀罗者可爱。亦云好。难陀者欢喜。声论者云。孙陀罗翻为好。难陀翻为喜。谓好喜。

陀骠力士子 旧译曰茅草。声论者云。陀骠是外国音。力士子是此间语。具正天竺音。应云陀腊毗夜备逻婆分弗多罗。陀腊毗夜翻为物。备逻翻为力。婆分翻为士。弗多罗翻为子。谓物力士子。此士子是多财物家之子。故名物力士子。

弥多罗浮摩比丘 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来跢逻部摩。来跢逻翻为慈。部摩翻为地。谓慈地。

弥多罗比丘尼 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来跢逻。翻为慈。

四傧法 摩伽沙弥 旧译曰道。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摩勒伽。翻为道。亦云路。

俱舍弥国 旧译曰。应云物睒毗。亦云物睒弥。谓不甚静。亦云藏有。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高杉毗。翻为吉祥草。是仙人名。以人名国。谓吉祥草国。

车匿比丘 旧译曰。应云阐([山/虫][娕*頁]反)陀。亦云阇那。谓应作。亦云覆藏。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云羼陀。翻为欲令覆。

旃陀罗 旧译曰。又云旃荼罗。谓瞋亦云恶。持律者云下贱恶人。声论者云。外国音。应云旃陀罗。翻为恶人。旃陀罗谓是屠杀恶人。加此屠肉五兵等类。

央伽国 旧译曰。又云鸯伽。谓体。声论者云。外国音。应言鸯伽毗屣耶。鸯伽翻为分。毗屣耶翻为国。谓分国。亦云身国。

槃提国 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阿槃底。翻为护。

阿梨吒比丘 旧译曰。亦云阿梨吒。亦云阿利瑟吒。亦云阿栗吒。谓无患树。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阿栗瑟跢。翻为无患树。此比丘因树得名。谓无患比丘。

梵檀法 梵檀 持律者云默傧。声论者云。外国呼为婆罗摩私摩。翻为梵坛。

波罗国 旧译曰胜。

阐弩比丘 旧译曰覆。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阐那。翻为蜜。

那陀迦旃延经 旧译曰。应云那刺陀迦旃延。那刺陀言信。迦旃延言性。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云那陀葛多耶那。那陀翻为长声。葛多耶那翻为性。出要律仪卷第十。

四羯摩法 槃荼比丘 旧译曰。又云般特陀迦。谓路。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槃陀。翻为论。

卢伽比丘 旧译曰。卢伽谓央色病。声论者云。卢伽翻为患。亦云病。

施越比丘 声论者云。施越是此间语。正外国音。呼施为檀那。呼越为波底。梁言施越。

马宿比丘 声论者云。是此间语。正外国音。应言阿输实。梁言马宿。

满宿比丘 声论者云。满宿是此间语。正外国音。应言爷律那实。梁言满宿。

优楼伽居士 声论者云。优楼伽是外国音。居士是此间语。具正胡音。应言郁伽罗沤婆塞分。郁伽罗翻为威德。沤婆塞分翻为居士。谓威德居士。

质多罗居士 旧译曰种种。声论者闭。居士如前说。

摩摩帝帝陀罗(本云知法人) 旧译曰寺主。持律者云知法寺主。声论者。正外国音。应言摩末底哿弥陀他。摩末底翻为寺主。哿弥陀他翻为治。谓治寺主比丘。

悔僧残法 僧伽婆尸沙 旧译曰众残。亦云众余。持律者云僧残亦僧救。声论者云。僧伽翻为众。婆尸沙翻为余。案此翻译曰僧残。是合胡梁语。云僧救亦是合胡梁语。若客云众残。正是此音。若云众余。亦是此音。残之与余。义无有异。

摩那埵 旧译曰齐量。持律者云折伏下意。亦云治僧残罪。声论者云。正外国音。应言摩捺埵。翻为慢。埵翻为除。慢。案折伏下意除慢法。治僧残罪。是说对名。亦非正翻译。

翻梵语卷第三

延应二年四月十六日(申时)于醍醐寺地藏院书写了

同   八月二日令交合了  道成

宽保初元醉年秋八月二十二日。令宫野常新遂书写余于东窗校考了僧正贤贺(五十八)。
大正藏 第 54 册 No. 2130 翻梵语

翻梵语卷第四婆罗门名第十九刹利名第二十

婆罗门名第十九婆罗门(善见律曰净行又婆罗者智门者闻也译曰心出俗外) 大智论第一卷栴阇婆罗门(应云栴陀 译曰栴陀者恶性也)阿耆达多婆罗门(应云阿耆尼达多 译曰阿耆尼火达多者与) 第九卷贯夷罗婆罗门(译曰贯夷罗者山) 第三十四卷摩伽婆罗门(译曰星名也) 第五十六卷毗沙陀耶(译曰毗沙者毒陀耶者与) 长阿含第六卷婆悉咤(译曰最胜) 第六卷婆罗堕(译者曰姓)佛伽罗婆罗(应云弗伽罗婆罗 译曰佛加罗者一人婆罗者力) 第十三卷究罗檀头(译曰究罗者姓檀头者罚亦云治也) 第十五卷阿咤摩(应云阿私吒摩 译曰第八) 第十六卷婆摩(译曰梪亦云太)婆摩提婆(应云婆罗木多提婆 译曰放逸天也)毗波审吒(应云毗波斩哆 译曰不思惟也)阿楼那(译曰晓也)瞿昙摩(译者曰姓)首脂(译曰净也)损他(译曰象鼻)露遮(译曰眼亦云乐五教反) 第十七卷毗迦多鲁迦婆罗门(应云毗伽多鲁今 译曰去光亦云闇也) 杂阿含第二卷优婆迦婆罗门(应云优婆伽 译曰近行) 第四卷郁阇迦(译曰无畏)豆摩(译曰烟也)噜醯遮婆罗门(应云鲁醯熙多 译曰鲤鱼亦云国名)毗纽迦亶延氏婆罗门(应云毗履纽迦旃延那) 第二十九卷宾耆迦婆罗门(译曰宾耆迦者聚) 第四十二卷阇提弗多罗(译曰生子) 第四十三卷婆四吒婆罗门尼(译曰最胜净行女也) 第四十四卷毗尼耶婆罗豆婆遮婆罗门(译曰毗利耶者精进婆罗者力豆波遮罗者恶语) 第四十六卷那陵迦婆罗门(译曰那者无也陵伽者道) 四分律第三分第一卷耶若达婆罗门(译曰耶若切德达多者与) 第四分第九卷斯那婆罗门(译曰军也) 弥沙塞律第十九卷修婆那婆罗门(译曰修婆那者好林) 善见律毗婆沙第一卷阿嗜婆罗门(应云阿嗜腻 译曰火也) 第二卷车多摩耶婆罗门(应云利多摩 译曰净心) 第五卷斯楼婆罗门(译曰斯楼者名山也) 第七卷婆夜罗尼婆罗门(应云波罗耶那 译曰度彼)毗罗摩婆罗门(应云鞞罗摩 译曰无时功德)梵摩瑜婆罗门(应云梵摩瑜尼 译曰梵摩者净瑜尼者生) 阿毗昙毗婆沙第一卷阇提输那婆罗门(应云阇底输那 译曰阇底者生输那者闻)叔迦摩纳婆(应云叔迦摩那摩 译曰叔迦者鹦鹉摩那婆者年少净行) 第三卷优仇吒婆罗门(译曰好瞋) 第二十卷优多罗摩纳婆(译曰优多罗者胜摩纳婆如上说) 第三十九卷瞿频陀罗婆罗门(译曰生智) 第五十五卷难陀难陀婆罗门(译曰难陀者欢喜) 第五十六卷梵摩波罗门(译曰梵摩者净) 鞞婆沙第一卷娑罗婆罗门(译曰娑罗者实㥯鹤名) 第七卷阅叉婆罗门(译曰能啖) 出曜经第五卷摩檀提婆罗门(应云摩檀陀 译曰水青) 婆须密经第二卷那罗陀婆罗门(译曰人与) 百句喻经第四卷鞞兰若婆罗门(译曰不着) 为苗竹园老婆门说学经第一卷跋陀罗尼波罗门(应云跋陀罗耶尼 译曰贤行) 过去现在因果经第一卷摩诃那摩(译曰大名)跋波(译曰种也) 第四卷阿舍婆耆(应云阿首婆耆 译曰[馬*欠]语)跋陀罗耆(应云跋陀罗婆耆 译曰贤论)萨遮尼楗婆罗门(译曰萨遮者实尼揵者无系) 法句经第三卷那梨鸯伽婆罗门(译曰那梨者涉刻鸯伽婆者体) 子丧念不离经郁阇迦婆罗门(译曰勤也) 弗为婆罗门说四法经羞桓师梨婆罗门(应云修槃那师利 译曰修槃那者金师利者吉)三摩震諟婆罗门(译曰三摩者平等震諟者思惟)三陂奢(应云三陂离舍 译曰遣使)摩诃迦娄那(译曰大悲)牟梨师梨婆罗门(译曰牟梨者有根师梨者吉也)?陀柁(应云留那他 译曰满乐)术阇师利(译曰术阇者相应师利者吾也)阿惟末真(应云阿利耶真多 译曰圣思惟也)难头多罗(译曰欢喜胜也)栴郁多沙利(应云栴陀罗郁多罗师利 译曰栴陀罗者月郁多罗者胜师利者吉)迦罗越(亦云迦罗利 译曰有时)阎荷师利(译者曰阎荷者树名师利者吉)苻沙漫(应云前沙漫 译曰无等)梵婆罗门(译曰净也) 弥勒成佛经僧迦罗婆罗门(译曰计数)豆摩种姓婆罗门(译曰豆摩者烟) 弗迹见千辐轮相经都多耶弗多罗婆罗门(应云提都耶弗多罗 译曰[利-禾+(光-兀+天)]子) 罪业报应经鞞蓝大婆罗门(译曰种种功德)豆婆遮种姓婆罗门(译曰豆婆遮者恶语) 豆遮婆罗门论议经阇提疏婆罗门(应云阇提输卢耶 译曰生闻) 名称经鸡头婆罗门(译曰幢幢) 梵天诣婆罗门讲堂经郁多罗婆罗门子(译曰胜也) 为憍慢婆罗门说偈经婆罗豆婆舍遮婆罗门(译曰婆罗者胜豆婆舍者恶语) 杂经阿叔罗婆罗门(译曰不勇) 成实论第一卷逻阇桑弥婆罗门(应云罗阇桑弥多 译曰王所重也) 历国传第二卷

刹利名第二十刹利(亦云刹帝利 译曰田主亦云田护) 大智论第四卷瓶沙王(应云频毗罗亦云频婆沙罗 译曰频毗者谟或娑罗者实也) 第一卷频浮娑罗(应云频头娑罗 译曰频头者谛娑罗者实) 第二卷阿阇贳(应云阿阇多沙兜楼 译曰阿阇哆者未生沙兜楼者怨)波斯匿(应云波斯那实 译曰胜军)阇那迦药王(译曰成事) 第三卷尸毗王(亦云涅鞞亦云尸比 译曰有安隐也) 第四卷迦梨王(亦云迦梨王亦云歌利 译曰黑也)毗楼流王(应云毗流他 译曰增长) 第九卷摩诃罗(亦云摩诃罗阇 译曰摩诃者大罗阇者王)婆萨婆王(译曰天曰) 第十一卷阿输伽王(亦云阿育王亦云阿输迦 译曰阿输迦者无忧亦云木华)须提拏太子(应云须地那 论曰好译曰好与) 第十二卷萨婆达王(应云萨梵驮䭾 译曰一切施也)梵摩达王(应云梵摩达多 译曰净与) 第十六卷忧填王(译者曰国名) 第十七卷弗迦罗婆王(应云弗迦罗婆底 译曰佛迦罗者莲花婆底者有) 第二十四卷栴陀婆殊提王(应栴施钵剌树多亦云栴陀波周他 译曰栴陀者恶性钵剌树多者明亦云华也) 第二十五卷迦罗婆利王(译曰自在语也)波竭王(亦云波耆舍 译者曰王姓也)萨婆达多王(译曰萨婆者一切达多者与) 第三十三卷利唱(应云利唱毗) 第五十八卷离车(应云离车毗亦云犁车毗王 译者曰铜滑?也) 大般涅槃第一之内罗摩王(译曰戏也) 第十七卷拔提王(亦云拔提迦亦云跋提 译曰跋提者长)毗楼真王(译曰多乐)那睺沙王(译曰不事火也)迦帝迦王(译曰几也)毗舍佉王(译者曰星名也)毗流离王(亦云毗楼勒楼亦云惟楼勒 译曰长也)优陀耶王(亦云优陀延亦云优陀罗延 译曰日初出也)须毗罗王(译曰好勇)耶耶帝王(译曰妓行) 第二十五之内一叉鸠王(译曰一叉者甘遮阿鸠者鼠也)毗沙王(译曰入也) 增一阿含第一之内祇陀太子(应云视多 译曰胜) 第十八之内颊鞞王(应云劫鞞 译曰久章) 中阿含第十二之内多罗叶(应云波多叶 译曰童也) 长阿含第二十二之内瞻波(译曰日花名也)般遮罗(译曰五能)迦陵伽(译者曰国名也)渠罗婆(应云渠只罗婆 译曰恭敬)尼求罗(应云呢求罗 译曰防备)拘舍婆提王(译曰藏说) 杂阿含第十之内摩偷罗王(译曰美也) 第二十之内修师摩王子(译曰好界) 第二十三之内摩因陀罗西那王(应云应显陀罗西那 译曰天主军也) 第二十五之内钵罗婆王(译曰软叶)兜沙罗王(译曰霜也)耶般那王(译曰边地亦云国名)王波提王(应云波低 译曰主也)毗梨诃 波低王(译曰大王亦云太白星)毗梨诃 西那王(译曰毗梨诃者大西那者军)佛沙须摩王(译曰星月)沸沙密多罗王(译曰沸沙者星密多罗者友)陀舍罗诃(应云陀舍罗他 译曰陀舍者十罗陀者车) 第三十七卷拘屡陀王(译曰真心也) 第三十九卷萨婆王(译曰一切) 十诵十法第五卷波摩达王(应云波罗摩驮达多 译曰波罗摩驮者放逸达如上说) 七法第六卷米尼刹利(应云弥尼刹利 译曰弥尼者轮刹利者姓) 僧祇律第十一卷波那王(译曰林也) 第二十卷庵(于甘反)婆罗离车子(译曰庵婆罗者树名离车者细滑) 第二十三卷梨那王(译曰勤也) 四分律第二分第九卷输徒檀那王(亦云输头檀那 译曰白饭) 第十三之内鸯伽王(译曰体也) 第三分第四卷波罗殊提王(译曰波罗者彼亦云怨殊提多胜亦云大) 第四分第二卷郁摩王(应云郁驮摩 译曰热也) 弥沙塞律第十九卷尼楼王者(应云尼楼阇 译曰尼者无也楼阇者病)迦夷王(译曰有体) 第二十四卷迦夷王名梵达(应云梵摩达多 译曰迦夷如上说梵摩达多者净与) 第二十八之内婆楼王(译曰沙也) 第二十九之内毗竭婆王(译曰无藏) 第三十二卷宾头河王(译曰宾头者聚) 善见律毗婆沙第一卷摩哂陀王(应云摩显陀罗亦云摩醯陀 译曰天主)郁陀耶跋陀罗王(译曰起贤) 第二之内半头婆修提婆王(译曰波修者宝提婆者天)阿婆耶王(译曰无时)修修佛那伽王(译曰极好觉龙)迦罗育王(应云迦罗由伽 译曰黑时)栴陀掘多王(应云旃陀罗堀多亦云栴陀堀 译曰月护)那迦逮婆迦王(应云那歌逮婆歌 译曰天堂大)改难陀王(应云牟尼难陀 译曰仙喜)木叉伽摩尼阿婆耶王(译曰木叉伽者晚行摩尼者珠也阿婆那者无时) 第三之内拘婆罗王(译曰巧也)慢他多王(译曰我持) 第八之内瞿贪陀王(应云瞿频陀 译曰天得亦曰说知)留陀罗王(译曰威猛)婆帝耶王(译曰婆帝者母耶者子也)婆婆王(译曰生亦云有) 第十一卷尼弥转轮圣王(译曰尼弥者眴亦云火也) 阿毗昙毗婆沙第七之内无仑茶王(译曰天子等也) 第十一卷毗提希子(应云鞞提希上云韦提希 译曰四惟)陀罗达多(译曰陀罗者童达多者与) 第三十八卷阇那利沙(译曰阇那者入也利沙者牛主)多罗蠰佉王(应云多罗啇佉 译者多罗者上啇佉者阿) 第五十五卷遮迦越(应云遮迦罗跋帝 译曰轮转) 八揵度第一卷迦蓝浮王(译曰杂也) 鞞波沙第九卷耆波医王(译曰命亦云寿) 大方等大集经第九卷修陀奢那王(应云修陀梨奢那 译曰好见且云善见) 第二十一卷婆耆利王(译曰语也) 出曜经第五卷阿狗岚王(应云阿拘楼 译曰不作) 第十五卷修楼婆王(译曰好也) 贤愚经第一卷虔阇尼婆梨王(应云竭阇尼婆梨 译曰竭阇尼者雷婆梨者有力)昙摩钳太子(经曰法行)摩呵罗檀曩王(经曰大宝)摩诃富那宁王子(译曰大满面也)摩诃提婆王子(经曰大天)恒伽达(应云恒伽达多 译者曰恒伽者阿多达多者与)提婆王(译曰天也) 第二卷修阇提太子(经曰善住译曰善生)弥罗拔罗王(应云弥多罗婆罗 经曰慈力)因陀婆弥王(应云因陀罗那 译曰天主林也) 第三卷提陀罗尼王(应施多陀罗尼 译曰施多者自陀罗尼者持)那波罗满王子(经曰福增) 第四卷栴阿婆罗脾(应云栴陀罗波罗脾 经曰月光) 第五之内毗摩斯那王(译曰勇军)须提罗王(经曰快目) 第六卷修涅罗王(应云修涅多罗 译曰好服)劫宾宁王(译曰分别时也) 第七卷摩呵劫宾宁王(译曰大分别时也)设头罗健宁王(应云设头罗歌罗那 译曰虎耳)婆罗门提婆王(经曰梵天 译曰净天)刹罗伽利太子(应云刹多罗歌刹那 经曰盖事)摩呵令奴王(应云摩诃剌那 译曰大宝)提摩令奴太子(应云提婆剌那 译曰天宝)勒那跋弥王(译曰宝铠)迦良那伽梨太子(经曰善事)波婆伽梨王子(应云波斯歌梨耶 译曰波斯者恶歌梨耶者事)梨师跋陀王(应云梨师跋陀罗 译曰梨事者仙跋陀罗者贤)摩诃波罗婆修王(经曰大光明 译曰大护宝) 第十卷机黑毗王(应云机黑? 译曰有次第) 第十一卷波罗摩达王(应云波罗摩达多 译曰净与)迦摩沙波陀王(经曰骇足)须陀素弥王(译曰须陀者闻素弥者月)阿波罗提目佉王(经曰端正)勒那识祇太子(经曰宝经)弥勒王子(译曰慈也) 第十二卷胜伽王(经曰具也译曰师子)昙摩留支王(译曰法乐(五教反))提毗王(应云毗提毗 译者曰国名也) 第十三卷般头王(译曰黄萎色也)瞿萨离王(译曰巧也)文陀竭王(应云文荼伽 经曰顶生译曰顶也)无诃罗阇(译曰大王) 花首经第一卷摩阇婆王子(应云末阇梨 译曰和软) 大悲莲花经第五之内摩罗太子(译曰花也) 婆婆密经第六卷优婆尸摩王(译曰大界) 第十卷罗阇王(译曰王也) 报恩经第一卷须阎提太子(译曰随意) 僧伽罗刹所集经序第一卷迦蓝浮王(译曰杂也)须陀摩王(译曰好绳亦云好花)摩诃提披王(应云摩诃提波 译曰大夫)大须达施那王(应云须逮多斯那 译曰好与军也)瞿频陀王(译曰瞿者牛也频陀者智)沙卢树王(应云婆罗 译者曰树名也) 第二卷迦邻王(译者曰国名也) 生经第三卷阿脂王(应云阿[山/虫] 译曰阿[山/虫]者细滑也)般头王(译曰亲也) 第四卷苏摩王(译曰月也) 为黄园老婆罗门说学经第四卷优留王(译曰火也) 佛所行赞经第一卷卑偷王(译曰大也)曼陀王(译曰最胜)迦叉王(译曰不好毗也)伽提那王(译者曰国名也)安低牒王(应云安低提婆 译曰后天)头留磨光王(译者曰头留磨者树名也)毗森摩王子(译曰无界)庵婆梨王(译曰空也)湮罗转轮王(译曰湮罗者尔)弗迦罗王(译曰莲花)萨婆悉达(应云菩萨他悉达 译曰一切事验)频毗娑罗(译曰频毗者误式娑罗者胜也)拘腊婆(译曰不好声也)郁陀罗延(译曰獭行)拘罗婆(译者曰姓)干提罗王子(译曰香也)弗迦沙王(译曰莲华实也) 法句经第一卷优勒迦沙罗王(应云优罗伽婆罗 译曰胸行实也) 严净经第一卷拘利刹帝(应云拘利刹帝利 译曰拘利者姓也刹帝利者田主) 修行本起经一卷悉达太子(经曰?吉译曰一切成也)须波佛王(应云修波罗佛陀 经曰善觉)遗摩罗(应云毗摩罗涅多罗 译曰毗摩者无垢涅多罗者眼) 纯真陀罗经一卷毗尼罗翅王(应云毗尼罗翅舍 译曰好黑发也) 摩诃摩耶经上卷阿耶致王(译曰行也) 毗罗三昧经上卷阿遮太子(应云阿罗罗遮 译曰供也) 下卷难提斯那王(译军喜军) 法鼓经下卷因陀罗(译曰天主) 五浊经尼婆卢(译曰无力)尸伽殊(译曰无?)罗睺质多罗(译曰月障种种)罗摩质多罗(译曰罗摩者戏质多罗者种种)罗耶输(应云罗阇耶输 译曰王多闻也)焰磨(译曰缚也)拘那耶国王(译曰不明了也) 波若得道经他摩尸利王子(译曰他摩者华发尸利者吉也)摩醯斯那(应云摩诃斯部 译曰大军)求衣谭耶致国王(译曰求衣谭者姓耶致者行) 毗罗三昧经须曼王(亦云须曼那 译曰好意)频头王(译曰谛也) 决定罗福经分陂檀王(应云分尼耶陵剌低夜陀那 译曰分尸耶者功德陂赖低夜者缘陀那者施) 三摩竭经郁罗卑王(应云郁鞞罗 译曰薄也) 九伤经忧达那王(译曰大施) 杂藏经弗舍达王(译曰星与) 栴陀越国王法迦沙王(译曰明也) 情离有罗经迦罗王(译曰黑也) 太子五梦经不罗王(译曰城也)阇耶王(译曰胜也)蓝达王(应云蓝婆达多 译曰垂与) 学经萨和达王(亦云萨和檀 经曰一切施) 一切王所学栴波罗密经栴头王(译曰息也) 佛说光花梵志经耶槃那王(译曰边地) 商人子经钵罗婆王(译曰软也)句留阿迦那(译曰句留者不厚阿迦那者破) 善王皇帝经阿迦那(译曰不破) 善王皇帝功德经忧慎耶那王(译曰起也) 杂经修陀奢那王(应云修陀利奢那 译曰好见)栴茶弗罗[糸*諸]王(译曰月城)弗伽罗娑罗王(译曰人实)栴荼婆罗储提王(译曰栴茶婆罗者月力储提者心)由乾陀山王(译曰双时) 众经尼民陀罗山王(译曰地持)摩诃三摩(应云摩诃三摩哆 译曰大正㟓) 成实论第十四卷僧伽达(传曰僧奴王译曰众与) 外国传第四卷摩贤王子(译曰化也) 历国传第三卷弗他达王(应云佛佗达多 译曰觉与) 大般涅槃经第一卷毗舍(应云鞞舍 译曰一切作也)首陀罗(译曰下事) 大智论第二十五卷

翻梵语卷第四

本云

延应二年四月二十八日(午时)于醍醐寺地藏院书写了         道成

仁治元壬十月三日一交了

宽保元辛酉年八月二十三日 以地藏院本遂书功校双了  僧正贤贺 (五十八)
大正藏 第 54 册 No. 2130 翻梵语

翻梵语卷第五优婆塞名第二十一优婆夷名第二十二仙人名第二十三外道名第二十四大臣名第二十五长者名第二十六居士名第二十七夫人名第二十八女人名第二十九

优婆塞名第二十一优婆塞(释曰清信) 大智论第三卷须达多(译曰须者好也达多达与) 第二卷树提伽(译曰树提者大亦云明亦星伽者行) 第三卷难提伽优婆塞(译曰欢喜) 第十三之内尼迦咤(译曰曲脚) 杂阿含第四之内佉慢伽罗(译曰恶体)梨色咤(译曰欢喜)阿梨色咤(译曰不欢喜也)耶舍输陀(译曰名闻与也)耶舍郁多耶(译曰名闻胜也)毗舍佉优婆塞(译者曰星名也) 阿毗昙毗婆沙第四十八卷郁伽恒佉优婆塞(应云郁伽罗垣伽 译曰郁伽罗者大功德恒伽者河名也) 坛持陀罗尼经第一卷郁伽帝优婆塞(应云郁伽罗摩耶 译曰大功德也)阿须利清信(译曰不勇) 义足经上卷

优婆夷名第二十二优婆夷(亦云优婆斯 译曰清信女也) 大智论第三卷毗舍佉母(译者曰星名也) 第八卷弥佉罗母(译曰金带译也)跋陀罗优婆夷(译曰跋陀罗者贤) 华严经第四十八卷休舍优婆夷(应云物舍 译曰拘舍者弟) 第三十九之内难陀(译曰欢喜) 增一阿含第一之内难陀婆罗(译曰欢喜力也)久寿多罗(应云堀述多罗 译曰堀述者躯多罗者胜)毗浮(应云毗覆 译曰自在)鸯竭阇(译曰生事)跋陀婆罗(译曰贤胜亦云贤力)波安修陀(译曰宝与)婆罗陀(译曰愿与)摩呵先(应云摩诃斯那 译曰大军)毗提(应云毗提诃罗 译者曰国名也)毗?光(应云毗?斯那 译曰毗?者殿斯那者军)优那陀(译曰大声)鸯竭摩(应云鸯求利摩罗 译曰鸯求利者拍摩罗者华鬘)泥罗(译曰两舌)修摩迦提(应云修摩伽提 译曰可爱)修摩提(应云修摩迦提 译曰好慢) 第十三之内须摩那(译曰好意)婆陀(译曰论义) 第十四卷舍弥(论曰寂静) 第十五卷摩诃?罗阇钵提(应云摩诃波阇婆底 译曰大世主也) 中阿含第四十七之内摩耶(译曰他也) 长阿含第四卷须卑优婆夷(应云须卑谁耶 译曰好爱亦云好念) 弥沙塞律第二十之内阿菟留陀忧婆夷(应云阿莬律陀 译曰旡障) 善见律毗婆沙第十八之内难陀迦母优婆斯(译曰难陀者欢喜优婆斯如上说) 阿毗昙毗婆沙第二十之内难陀摩陀优婆夷(译曰难陀者喜摩陀者母) 婆须密经第二之内毗舍佉达多优婆夷(译曰毗舍佉者星名达多者与) 思益经第一之内

仙人名第二十三跋伽婆仙人(译者曰仙人姓) 大智论第一之内婆薮(亦云波数 译曰物亦云宝亦云地) 第三卷阇梨仙人(译曰教法) 第四卷郁陀罗伽仙人(应云忧陀罗伽 译曰大腹) 第十七卷阿私仙人(亦云阿私哆亦云阿私陀 译曰不白) 第二十一卷毗目多罗仙人(应云毗目郁多罗 译曰毗目者脱郁多罗者胜亦云比也) 华严经第四十卷郁陀伽阿罗罗(译曰郁陀伽者水阿罗罗者流) 大般涅槃经第十九之内呵竭多仙(应云阿伽多 译曰阿伽多者来) 第三十五之内耆菟仙人(应云时莬 译曰胜也)罗罗伽人(译曰流近)阿私罗(译曰非名) 中阿含第三十七卷提鞞罗(译曰提鞞者天罗者除者)加那那(译曰计数) 长阿含第二十二卷伊尼耶仙人(应云猗尼耶 译曰鹿膊) 杂阿含第二十一卷波罗延摩纳婆等(应云婆罗耶那摩那婆 译婆罗耶那者度被摩罗波者年少净行) 阿毗昙毗婆沙第三卷傍摩提婆(应云婆摩提婆 译曰婆摩者短亦云由也提婆者天) 第八卷毗婆密哆(应云毗摩密多罗 译曰毗摩者威德密多罗者明友)婆罗陀殊(应云波罗堕阇 译者曰姓)毗浮(译曰能胜)婆修提婆天生(译曰实天) 第九卷庵婆罗吒(应云庵婆瑟吒亦云庵摩罗陀 译曰八母) 第三十四卷摩沙(译曰分亦云豆)优陀罗摩子(应云优陀罗罗摩 译曰獭戏)提波延那仙人(译曰提婆者洲延那者生)佉卢吒仙人(译曰强鹆鸿也) 第五十五卷郁多罗仙人(译曰胜也) 贤愚经第一卷奢摩子义仙人(译曰寂静) 第十三卷八迦梨仙(译曰树皮) 摩得勒伽经第四之内那赖仙人(经曰旡乐) 生经第一卷萨罗萨仙人(应云婆罗娑 译曰白鹤) 佛所赞第一卷毗耶娑仙(译曰旡名闻也)驹尸仙(译者曰姓)阇那驹仙人(应云阇那歌 译曰能生)阿伽陀仙人(译曰几药)婆罗堕仙人(译者曰姓)婆罗舍仙人(译者曰姓)跋伽仙人(译者曰姓) 第二卷婆私书牟尼(应云婆私吒牟尼 译曰最胜仙人)材祇沙仙人(译曰乐胜) 第三卷迦毗罗仙(译曰苍色) 第四卷跋伽(译者曰姓) 过去现在因果经阿罗逻迦兰(应云阿罗逻歌 译者懈怠)跋弥迦仙人(译者曰虫名)竭伽仙人(译者曰姓)逮波耶那(译曰逮波者洲耶那者生) 摩诃摩耶上卷毗失波密多罗(应云毗首波密多罗 译曰毗首婆者一切密多罗者周旋)波罗舍逻(译曰波罗者波舍罗者箭)应祁罗舍(应云央祁罗娑 译曰央祁者体逻娑者味)波萨(应云波舍 译曰绳也)波梨仙人(译曰护也) 思惟略要法迦罗那(译者曰仙人经) 杂经阿周陀仙人(译曰不落)

外道名第二十四尼楗子(亦云尼楗陀亦云尼楗若子 译曰尼者旡也楗者系) 大智论第一卷梵志(译曰梵者净也)先尼婆蹉衢多罗(译曰先尼者文婆蹉者子衢多罗者姓)萨遮迦摩楗提(译曰遮萨迦者实摩楗提者求道)富罗那(译曰满也) 第三卷梵志婆蹉姓拘迦那(应云婆蹉迦拘陀 译者曰婆蹉者姓迦拘陀者顺亦云护也)须跋梵志(亦云跋须陀罗亦云须跋 译者曰须者好也跋陀者贤也)那阇耶(译曰那者正也阇耶者胜) 第十一卷须尸摩梵志(亦云须私摩 译曰须尸摩者好界) 第二十二卷尼楗子萨遮祇(应云尼楗连驮萨遮外 译曰尼楗连驮者旡系萨遮外者实) 第二十六卷先尼(应云斯尼 译曰运也) 第三十二卷婆蹉梵(亦云和差 译曰婆蹉者积) 第三十七卷不兰迦叶(译曰富兰那者满迦叶者姓也) 第四十二卷末伽梨拘舍离子(亦云末伽梨瞿舍梨) 大般涅槃经第十七卷毗罗胝子(译曰不作)阿耆多翅舍(亦云阿夷哆鸡舍钦婆罗 译曰阿耆多者不胜翅舍者[馬*友]钦婆罗者覆)迦罗鸠驮迦旃延(亦云波渡迦旃 译曰迦鸠罗驮者领迦旃延者姓)优楼迦毗罗(译者曰优楼迦者鸟名迦毗者姓也) 第二十三卷阇提首那(应云阇底首罗 译曰阇底者醒首罗者蒙) 第三十五卷婆阇吒(译曰最胜)富那(译曰更也)郁头蓝弗(应云郁陀罗摩弗多罗 译曰郁陀罗者[娕*頁]摩者戏弗多罗者子) 第三十六卷优多罗摩纳(应云优多罗摩纳娑 译曰优多罗者胜摩纳婆者年少净行) 中阿含第十之内婆罗婆(译曰婆罗者力婆者有也) 第三十九卷阿和那楗尼(应云阿婆那楗尼 译曰阿婆那者旡林楗尼者众) 第四十卷旃荼罗(译曰瞋亦云恶)阿伽罗诃那(应云阿他诃那 译曰旡热)娑罗末梨(译曰娑罗者实末梨者华) 第四十七卷鞞摩那修(应云鞞摩那写 译曰总思) 第五十七卷摩息迦梨瞿舍利子(译者曰摩息迦利者国名瞿舍利者牛厩)波若鞞罗迟子(应云那阇耶鞞慢耆尼楗子 译曰那阇耶等胜鞞慢耆者不好色尼楗如上说)瞿昙阿夷哆(应云瞿多摩诃耆多 译者曰瞿多摩者姓阿耆多者不胜)那利鸯伽(译曰大体) 第六十卷尼俱陀(译曰旡瞋)波遮罗(译曰极动)头摩(译曰直木)波梨(译曰护也)布咤婆楼(应云放咤婆楼 译曰放咤者战格婆楼者沙也) 第十七卷萨区(译曰地也) 杂阿含第五卷突目佉(译曰恶面)阿支罗迦叶(译曰旡衣) 第十五卷治牟留(应云治浮留 译者曰树名也)佉提罗叶(译曰破空)昙摩叶(译曰法也)摩楼迦叶(译曰木也)阎浮车(应云阎浮车毗 译者曰阎浮者树名车毗者皮) 第十八之内阿耆毗(译曰火也) 第二十一卷俱迦那(应云俱迦那驮 译者曰天树名) 第三十四卷舍罗步(应云舍罗破 译曰舍者箭破爨) 第三十五卷尸婆(译曰安隐)梨师达(亦云乚师达多 译曰梨师者仙达多者与)阇祇罗(应云阇低罗 译曰螺髻) 第四十二卷豆婆遮(译曰恶语)肆吒(译曰聪了)波罗延低舍弥德勒(译曰波罗延者度彼低舍者光弥德勒者慈) 第四十三卷孙陀槃利(应云弥陀罗婆利 译曰弥陀罗者好婆利者胜)遮罗迦外道(译曰行食) 第四十六卷鞞提醯子(译曰四惟亦种种体)萨子阇摩纳(应云萨摩那婆 译曰萨阇者实摩那者年少净行) 弥沙塞律十四卷尼楗陀子阇跋(应云尼楗陀子阇跋私吒 译曰尼楗陀者如上说阇跋私陀者八母) 善见毗婆沙四卷阿寅婆迦(应云阿时婆迦 译曰旡命求也) 第七卷多婆须(译曰苦道)婆利婆阇(应云波立波罗阇分 译曰出家)乾陀贼(译曰乾陀者香)跋阇子(应云跋阇罗 译曰金刚)都提夜子(译者曰文名也) 阿毗昙毗婆沙第三之内安仇利(应云鸯仇利摩罗 译曰指鬘)弥多罗达子(应云弥多罗达多亦云弥多达 译曰弥多罗者慈达多者与) 第四卷阇那(应云若那 译曰智也) 第五卷毗阇那(应云毗若那 译曰识也)迦毗罗第子(应云迦比罗 译曰苍也) 第八卷蓝婆周罗(译曰蓝婆者垂周罗者须髻) 第十六卷郁陀迦子(应云郁陀罗迦 译曰獭也)阿兰迦(译者曰鸟名也)阿罗郁陀迦子(应云阿罗罗郁陀罗迦 译曰旡戏獭也) 第二十三卷阿罗荼郁陀迦(译曰阿罗荼者静郁陀迦者獭) 第二十五卷苏尼哆弟子(译曰血也) 第三十五卷阿耆婆梵志(译曰有火) 第五十卷尼楗陀若提子(译曰尼楗陀者旡系若提者亲友) 第五十六卷头陀梵志(应云头多 译曰[云/廾]掷) 鞞婆沙第八卷波肆吒女梵志(应云婆肆吒 译曰最胜) 第十一卷檀提梵志(译曰罚也)郁鞞罗迦叶(译曰郁鞞罗者过时) 杂阿毗昙心第五卷须那刹多罗等(译曰好星) 第六卷摩诃迦(译曰大身)郁毗梨梵志(译曰大精进也) 出曜经第六卷忧毗梵志(译曰地也) 第十四卷摩竭檀提梵志(应云审力伽檀提 译曰密力迦者庶檀提者罚) 婆须密经第二之内复波伽梵志(应云优波伽 译曰近行)头多胡梵志(应云头多求那 译曰[云/廾]功德也)难陀婆咾(译曰欢喜犊也) 第九卷讫梨舍(译曰瘦也)僧讫恶姤(译曰安)瞿舍卢(译曰名也)味迦梨子(译曰觅道)醯头摩纳(应云醯兜摩那婆 译曰醯兜者因摩那婆者少年净行) 百句譬喻经第八之内萨支禅尼(应云萨遮阇尼 译曰萨遮者实阇尼者生) 第九卷迦罗无提(应云萨罗旡驮 译曰迦罗者时旡驮者喜)阇提苏尼梵志(应云阇苏提卢尼 译曰阎提者生发庐尼者闻) 僧伽罗刹所集经第三之内阿阇罗翅舍钦婆罗(译曰阿阇罗者不光翅舍者发钦婆罗者覆) 菩萨所胎经五之内梵志优婆迦(亦云忧波迦 译曰近行) 佛所赞第三卷波罗延梵志(译曰往彼) 第四卷多波楗尼釰(应云陀婆楗尼 译曰山火)阿耆尼毗舍(译曰阿耆尼者火毗舍者入)首迦阿低梨犁(译曰首迦者鹦鹉阿低梨犁者旡油)弗迦罗婆梨(应云迦罗婆底 译曰莲花有也)汲阇郁多罗(应云鸽阇郁多罗 译曰合阇者曲颈郁多罗者胜)那阇夜毗罗胝子(译曰那阇夜者等胜毗罗胝者不作) 维摩诘经第一之内迦罗鸠驮迦栴延(译曰迦罗鸠驮者黑领迦栴延者姓)斯那道志(译曰军也) 修行本起第二卷摩因提梵志(应云摩头陀罗 译曰大天主也) 义足经上卷尽陀(译曰刺也) 梵志颰经迦夷(译曰有体)求昙(译者曰姓)迦叶(译者曰姓)波利(译曰护也)鸯崛梵志(应云鸯堀魔罗 译曰捐鬘华也) 佛本行经阇提[郃-一+土]尼梵志(应云阇提舒尼分 译曰阇提者生舒尼分者姓) 菩萨受斋经摩竭梵志(应云摩伽他 译者曰星名也) 观无常得解脱经頞波罗延梵志(译者曰姓) 梵志頞婆罗延问种尊经阇提弗多罗(译曰生子) 灰河经摩耶利梵志(译曰有他) 乳光经须卑(应云须比履 译曰好念) 梵网六十二见经梵达摩纳摩(应云梵摩达多摩那浮 译曰梵摩达多者净与摩罗婆者年少净行)阿耆毗(译曰有火) 外道诱质多长者经阿耆婆外道(应云阿耆尼娑诃 译曰大叶) 薄俱罗经阿耆尼达多(译曰火与) 婆罗门通达经钦快卢梵志(译者曰树名也) 成实论第一卷迦罗摩(译者曰姓) 第十六卷优楼迦(译者曰鸟名也) 百论第一卷勒沙婆弟子(译曰有护)郁陀罗伽(译曰獭也)睒摩道士(译曰寂静) 历国传第二卷郁卑罗迦叶(译曰大薄)

大臣名第二十五毗阇大臣(译曰种种) 僧祇律第二十一卷摩竭大臣(应云摩伽他 译者曰星名也) 弥沙塞律第二卷遮那伽臣(译曰闲事) 阿毗昙毗婆沙第三十四卷留支大臣(译曰乐(五教反)) 鞞婆沙第十一卷罗睺大臣(译曰鄣月) 贤愚经第二卷优持迦罗那子(译曰大臣) 婆须密经第四卷忧婆吉大臣(应云优婆吉利底 译曰优婆者大吉利底者名闻) 菩萨所胎经第五之内细那大臣(应云斯那 译曰军也) 生经第三卷阿萨陀臣(译曰不信) 法句经第二卷

长者名第二十六耶阇长者子(亦云夜输 译曰耶阇者闻也) 大智论第四十九卷法宝周罗长子(译曰周罗者小) 华严第四十一卷瞿波罗长者(译曰瞿者牛也婆罗者守) 第三十八卷郁伽长者(亦云忧伽 译曰威德) 大涅槃经第十七卷婆熙伽长者(译曰婆熙伽者部外) 第二十四之内把吒罗长者(译曰重(伫就反)叠) 第三十卷阿那邠长者(应云阿那他邠他 译曰阿那他者孤邠陀者给) 增一阿含第十二卷修跋长者(应云修跋陀罗 译曰好贤) 第十三卷阿罗咃吱大长者(经曰财幢) 第三十二卷阿菟罗陀(译者曰星名也) 杂阿含第三卷那物罗长者(译曰不姓) 第五卷质多罗长者(译曰种种亦云星名) 第二十一卷梨师达多长者(译曰仙典) 第三十卷波薮长者(译曰实也) 第三十七卷达摩提那(译曰法与)摩那提那(译曰摩那者慢亦云意也提那者与)郁伽苏跋那长者(译曰郁伽者威德苏跋那者好色) 十诵律杂诵第四卷拘睒毗长者子(译曰有藏) 四分律第三第四卷迦楼长者(译曰作也) 弥沙塞律第三之内瞿师罗长者(译曰声也) 第十四卷优陀延长者(译曰起也) 第二十三卷沙门亿耳长者(译曰沙门者息心亦云闻说) 第二十五卷首楼那长者(译曰闭也)文荼长者(译曰旡发) 第二十六卷跋提长者(译曰贤也) 第三十卷迦兰陀长者(律曰迦兰陀者山鼠译者曰鸟名) 善见律毗婆沙第二卷须达长者(亦云须达那 译曰好与) 阿毗昙毗婆沙第五十三卷散陀[宋-木+卓]长者(译曰漏也) 贤愚经第五卷昙摩美长者(应云瞿摩斯那 经曰法军) 第六卷羡那长者(应云斯那 经曰军)昙摩世质长者(译曰法律) 第十二卷优波梨长者(译曰大护) 婆须密经第六卷难提长者(译曰欢喜) 百句譬喻经第八卷波罗密多罗长者(译曰波罗者彼密多者知识) 僧伽罗刹所集经第三之内脾阇耶密多罗长者(译曰不胜知识)尸利崛长者(应云尸利堀多 译曰吉护) 菩萨所胎经第五卷和利长者(应云波利 译曰护也) 生经第二卷央伽长者子(译曰体也) 佛所行赞第四卷修罗陀长者(译曰好得) 法句经第一卷此守陀宋长者子(经曰净意) 弘道广显经第四卷阿具利长者(应云阿瞿罗 译曰不白)蛇陀长者子(经曰宝称)须檀长者(应云须檀那 译曰好物) 兴起行经下卷郁迦长者(应云私那迦 译曰少也) 郁迦长者经上卷摩诃那摩陀(译曰大名与也) 菩萨藏经披罗密多罗长者(译曰薄大) 菩萨受斋经脾阇耶密多罗(译曰胜大)那舍长者(译曰失也) 决定罪福经僧迦罗摩长者(译曰众园) 六过出家经私呵昧长者(应云私呵昧底 译曰师子意也) 私呵昧经质多长者(译曰心也) 外道诱质多长者经拘舍密多罗长者(译曰第友)弗赊密多罗长者(译曰弗赊者星名密多罗者友) 罪阅城人民请佛经私呵末长者(应云私诃摩[仁-二+(((巨-匚)@一)/(一/巾))]亦云私呵昧 译曰师子意也)

居士名第二十七郁伽陀居士(译曰起也) 大智论第二十三卷伽罗(译曰颈也)加陵伽(译者曰国名也)毗伽陀(译曰已喜)伽梨输(应云伽利喜瘦 译曰憎恶)遮楼(译曰可爱亦云光)薮婆头楼(应云薮跋陀罗 译曰好贤)陀梨舍菟(应云陀梨舍那 译曰见也)薮达利舍菟(译曰极好见也)耶输(译曰名闻)耶输多楼(译曰耶输者名闻多楼者树也)散陀那(应云婆陀那 译曰有物)首陀罗(译曰下事)布萨多居士(应云布杀他 译曰增长功德) 十诵律八法第二卷修闻多居士(译曰姓生)摩诃先那居士(译曰大军) 阿毗昙毗婆沙第四十六之内翅跋名居士子(译曰聚鱼) 第五十六卷阿罗婆居士(译曰少语) 出曜经第八卷闻利居(译曰纳也)质多居士(译曰心也) 贤愚经第三卷摩诃檀居士(应云摩诃陀那 译曰大施) 佛说大意经

夫人名第二十八摩耶夫人(译曰他也) 华严经第四十六卷毗提夫人(应云毗提伽 译曰种种身也亦云四惟) 大般涅槃经第三十一卷摩利夫人(亦云末利 译曰华也) 增一阿含第一卷须赖娑夫人(译曰好味)舍弥夫人(译曰寂静)尸利夫人(译曰胜亦云吉)婆留居提鼻(译曰婆留居者酒提鼻者天人) 中阿含第五十三之内提鼻伽罗提(应云提毗婆罗提 译曰提毗者夫人)低舍罗絺多(应云低舍落絺哆 译曰低舍者光亦云火落絺哆者护) 杂阿含第二十三之内摩诃摩耶夫人(译曰大华) 贤愚经第一卷须利波罗满夫人(应云修梨耶婆罗僈 译曰修梨耶者曰耶婆罗墁者增上) 第二卷须摩坛夫人(经曰华把) 第五卷提婆跋提夫人(译曰提婆者天跋提者贤) 第九卷苏摩夫人(译曰月也)弗已夫人(应云弗已理贼 译曰华陀)惟檀夫人(应云育多陀檀那 译曰相应施也) 太子五梦经

女人名第二十九梨罗(译曰妍雅) 大智论第三卷须曼那(译曰好意) 第七卷优钵罗槃那(译曰优钵华黛色华槃那者林)庵罗婆利(亦云庵乌甘反婆罗婆利亦云[桍-ㄎ+口]羽乌甘婆利 译者曰庵婆罗者树名婆利者护)孙陀利女(亦云须陀利亦云酸陀利 译曰好容貌也) 第九卷阿梵婆罗(应云阿梵婆罗 译曰非净护也) 第十七卷扇陀(译曰随流)梵摩类弗(亦云梵摩尼弗尼罗 译曰净行女也) 第二十五卷瞿毗耶(译曰瞿者牛毗耶者女儿) 第三十三卷须罗婆女(译曰须者好也罗婆者得) 第三十五卷恒提婆女(应云恒伽提婆 译曰恒伽者天堂来提婆者天) 第七十五卷跋陀罗童女(译曰贤也) 华严经第三十八卷婆须密多女(译曰婆须者宝密多者友) 第四十二卷拘陀罗女(译曰非好腹也) 大涅槃经卷第一蓝婆女(译曰垂也)郁婆尼女(译曰大自在也)帝路沾女(译曰摩胜)毗舍佉女(译者曰星名也)难陀(译曰欢喜)难陀婆罗(译曰欢喜力也)迦不多树女(译曰极完) 第三十卷槃头波提(译曰槃头者亲属婆提者语也) 长阿含第一卷摩楗提(译曰员道) 僧祇律第三卷阿㝹婆磨(译曰无以为喻)频头摩逻(译曰渧垢)尸婆离(应云陀婆罗 译曰蕰藻) 第三十一卷拘利女(译曰织也)魔罗女(译曰华鬘)利车女(应云弥利车 译曰乐(五教反)垢)齐忧婆私(应云齐耶优婆私 译曰齐耶者胜优婆私者清信女也) 四分律第五卷坻舍难陀(译曰坻舍者光亦云大也难陀者喜也) 第二第一卷郁婆罗罗(译曰郁者大也婆罗者力) 第九卷婆罗跋提(应云婆罗跋也罗 译曰胜贤) 第三第四卷婆罗淫女(译曰胜也) 第四第七卷黑离车女(应云离车毗 译曰细滑波也) 弥沙塞律第十五卷拔提(应云跋提利 译曰贤女) 第十九卷须闻陀女人(译曰好生)摩利尼女人(译曰有华鬘也) 第三十卷半迦尸女(译者曰口迦尸者国名也) 第三十三卷摩㔁伽女(译曰下姓) 阿毗昙毗婆沙第十一卷瞿毗迦释女(译曰地至) 第十七卷栴遮女孙陀利(译曰动可爱也) 第二十五卷婆肆吒(译曰最胜) 第四十六卷摩诃先尼(译曰大军女也)弥伽罗女(译曰金带) 第五十卷波翅多女(译曰计数)波梨女(应云波利 译曰护亦云守) 第五十四卷栴陀利(亦云遮陀利 译曰下姓女也) 出曜经第七卷摩那祗(译曰慢行女也)波阇罗女(应云跋阇罗 经曰金刚) 贤愚经第二卷叔离女(应云首陀 经曰白也)檀腻伽女(应云陀腻伽 译曰物也)陀腻[革*辛]女(译曰有物)毗梨女(应云毗利耶 译曰精进) 第七卷差摩女(经曰安隐)牟尼女(译曰叶满也) 第十一卷苏曼女(译曰可爱) 第十三卷毗摩罗达女(亦云惟摩达 译曰无垢与无) 十住断结经第四卷弥迦女人(译曰云也) 观佛三昧经第二卷毗低罗(译曰无油) 第六卷栴遮摩那耆女(应云栴遮摩那毗歌 译曰动净行女) 菩萨处胎经第五卷酸陀难提(应云弥陀罗难提 译曰可爱欢喜)旧犁尼(应云旧利尼 译曰重女)提婆跋提(译曰天喜) 十善十恶经须罗陀女(经曰鲜洁译曰善得)梵摩婆提女(译曰净论) 弥勒成佛经舍弥婆帝宝女(译曰舍弥者寂婆者长)三摩竭女(应云三摩竭多 译曰相会) 三摩竭经瞿昙夷(经曰月女译曰姓女) 太子五梦经优披洹女(应云优婆槃那 译曰近林) 般舟三昧经栴陀(应云栴陀罗 译曰月也) 佛说大意经曼坻(译曰智也) 须太拏经罽拏延(译曰黑也)摩伽罗母(译曰觅道) 成实论第二卷

翻梵语卷第五

(本云)

延应二年五月二十三日(申时)

于醍醐寺地藏院书写了   道成

宽保元(辛酉)年八月二十五日

以地藏院书写校合等了 僧正贤贺
大正藏 第 54 册 No. 2130 翻梵语

翻梵语卷第六杂人名第三十杂姓名第三十一

杂人名第三十优尸那(应云沤舍那 译曰大明星也) 大智论第四卷劬嫔(应云劬嫔陀 译曰劬者牛亦云天亦云地嫔陀者智)萨陀婆(应云萨陀罗婆 译曰湿也)须达那(应云须陀那 译曰须者好陀那者物亦云宝也) 第五卷罗陀(译曰醒也) 第六卷目伽略子度(应云物伽罗[木*他]反 译曰目伽罗者杵也) 第十卷呵多(译曰破亦云害亦云不胜) 第十一卷拘牟头(译曰白花) 第十四卷怵波伽(应云头波伽 译曰头者恶婆伽者功德)劬毗耶(译曰智解亦云聪明) 第十七卷娄陀输(应云忧陀舍 译曰大望) 第二十卷摩诃三磨陀(译曰大遍) 第二十一卷郁多罗越人(亦云郁多亦云郁多罗 译曰郁多罗者此亦云胜) 第二十四卷首罗(译曰勇也)婆离(亦云婆利 译曰有力)梵摩类弗(应云梵摩尼佛多罗 译曰净行) 第二十五卷鸠罗檀陀(译曰鸠罗者亲亦是姓檀陀者罚亦云强)尼陀佛度(译曰不解) 第二十六卷顶有周罗(译曰周罗者髻也) 第三十一卷伽弥(应云阿伽弥 轮论曰来也) 第三十二卷阿那伽那(应云阿那伽哆 论曰阿那名不伽那名来)尸婆(应云尸婆迦 译曰安稳亦云乐) 第三十三卷平伽陀(应云修伽哆 译曰善逝)迦郗那(译曰功德衣亦云强) 第三十五卷难陀婆罗(译曰欢喜力也) 第三十八卷珊若婆(译曰有想) 第四十卷鞞舍(译者曰星名也) 第七十五卷摩诃那伽(译曰摩者大那伽者龙亦云象也) 华严经第一卷福伽罗(译曰人也) 第十三卷须达拏(译曰好施) 第十六卷纯陀(应云准陀 译曰妙义) 大般涅槃经第一卷阐提(译曰直意作也) 第四卷瞿师罗(译曰声也) 第六卷摩诃斯那达多(译曰与大军也) 第十四卷般遮尸(应云般遮尸佉 译曰五髻) 第十七卷鸯崛魔(应云鸯崛利魔罗 译曰指鬘花也)阿那分提(应云阿那他邠陀亦那邠持 译曰阿那陀者孤邠陀者给)富多罗(应云佛多罗 译曰子也)摩诃那伽(译曰大龙) 第二十一卷钵楗陀(应云钵腊多楗陀 译曰钵腊多者至楗陀者香)阿坻耶(应云阿体耶 译曰何者不体耶者欲取)珊檀那舍(应云珊檀梨舍耶 译曰珊者正檀梨舍耶者见) 第二十七卷祇陀(译曰胜也) 第二十七卷迦罗富(应云迦多富 译曰臭也) 第二十九卷施婆罗(应云施(始来反)婆罗 译曰蕰藻)弥迦罗(译曰金带)半阇罗(译曰笼亦云狱)跋波(译曰父也) 第三十一卷瞿和离(亦云瞿波离亦云物和离 译曰瞿者牛也波离者守) 第三十二卷坻舍(亦云帝奢 译曰光亦云大)舍勒(译曰衣也)质多(译曰意亦云心) 增一阿含第一卷干提阿蓝(应云乾陀阿蓝 译曰香林)优波掘(应云优波掘多 译曰大护)呵侈罗婆(应云呵侈罗破 译曰呵侈者失罗破者利)阇利(译曰光也)须达(应云须达多 译曰好与)毗裘(应云毗梨裘 译曰坑堑亦云重也)优波离(译曰大护亦云近护)殊提(应云殊邸 译曰明也)优迦毗舍离(应云优伽罗毗舍罗 译曰优伽罗者最上毗舍罗者广博)摩呵纳(应云摩诃那摩亦云摩诃男 译曰大名)拔陀(译曰贤亦云大)毗阇先(应云毗阇斯那 译曰胜军)难提波罗(译曰喜护)优多罗(译曰胜也)拘夷那竭摩罗(应云拘尸那伽罗末罗 译曰拘尸者茅那伽罗者城末罗者力)提婆达兜(应云提婆多达 译曰天与)婆罗留支(译曰胜乐(五教反))萨罗陀(应云赊罗陀 译曰清明)孙陀罗谛利(译曰陀罗者好谛利者女) 第三分阿那律(应云阿那律陀 译曰无障)梵摩逾(译曰净命)罗云(应云罗睺 译曰障日)避支(应云具支歌 译曰独觉)瞿蜜(应云瞿蜜多罗 译曰天死) 第五卷鍮婆(应云私鍮[卄/(其*皮)] 译曰塔也)孙陀利(译曰可爱)拘絺罗(译曰胜也) 第六卷优逾蓝弗罗(应云优陀罗今罗磨弗多罗 译曰优陀罗今罗多磨者獭戏弗多罗者子)奸荼(译曰根也)耶若达(应云耶若达多亦云近若达多 译曰耶若者坊德达多者与)优此伽(应云优波伽 译曰近行)优留毗(译曰木菰)阿若拘邻(译曰阿若者已知拘邻者姓)伽夷(译曰歌也)优陀耶(亦云优陀夷 译曰起也)梵摩达(亦云梵摩达哆 译曰净与) 第十卷不奢蜜(应云不奢蜜多罗 译曰不奢者问?蜜多罗者友) 第十一卷优般尼蹉(应云尼赊 译曰大夜)尼蹉(应云尼赊 译曰夜也)伽罗(译曰颈也)优般伽罗(应云优波伽罗 译曰大颈)波迦梨(应云薄迦利 译曰树皮)甄陀罗(应云甄那罗 译曰是人非人) 第十二卷比波罗耶檀那(应云阿路波罗耶檀那 译曰意欲施也) 第十四卷阿罗婆(译曰不语)毗流勒(应云毗流离 译曰两反长也) 第十七卷僧伽摩(译曰聚合) 第十九卷头摩(译曰烟也) 第二十卷婆利沙迦罗婆(译曰婆利沙者雨迦罗者时婆者有也) 第二十三卷婆陀(译曰论义)优波帝奢(译曰忧波者大帝奢者光亦云大也) 第二十四卷阿夷湍(应云阿夷他 译曰来也)婆沙(应云婆(婆可反)沙 译曰语也)婆休迦栴延(应云颇楼复迦栴延 译曰颇楼复者不实迦栴延者姓)素摩典(应云须摩典 译曰须者好摩典者意亦云智也)毗卢持(应云毗卢也 译曰不相和也)嗜婆伽(译曰寿者亦云命者)摩醯提利(应云摩显陀罗 译曰大天主也)卢迦延(应云卢迦延那 译曰世法耶见) 第二十六卷尸利堀(应云尸利堀多亦云尸利仇多 译曰吉护) 第二十七卷劫毗罗(译曰益也) 第二十九卷翅寗(应云翅那 译曰护也) 第三十卷跋提婆罗(译曰贤力)毗那(经曰无畏) 第三十一卷修梵摩(译曰好净) 第三十三卷羁舍(译曰发也) 中阿含第三卷波罗牢(应云波罗卢歌 译曰彼世) 第四卷郁加(译曰威德) 第九卷洗尼频鞞波罗(译曰洗尼者军频鞞者谟波罗者力) 第十一卷尼弥(译曰轮也) 第十四卷蜱肆(译曰遣使) 第十六卷遮罗(译曰动也) 第二十一卷优簸遮罗(译曰大动)丽[木*制](应云丽[木*制]毗 译曰细滑)周那他(应云修那陀 译曰好声) 第二十三卷高罗婆(应云拘罗婆 译曰作亦云姓) 第二十九卷傍耆舍(译曰共领国也)须涅牟梨破群那(应云涅槃多罗牟梨群濯 译曰修涅多罗者好眼牟梨者根破群那者星名) 第三十卷毗遮延哆(译曰胜殿)那游哆(应云那由他 译者曰数名也)阿罗那遮(译曰大也)瞿陀梨舍哆(译曰瞿者天亦云牛陀梨舍多者见)萨哆富楼奚哆(应云萨埵富罗奚哆 译曰萨埵者众生富罗者满奚哆者意)赖吒和罗(亦云赖吒波罗亦云罗吒波罗 译曰赖吒者国波罗者护) 第三十一卷拘牢婆(应云拘未欺 译曰恶友)耽浮楼(译曰天乐岳) 第三十三卷歌罗摩纳(应云歌罗摩那婆 译曰季少净行亦云人也) 第三十五卷郁瘦歌罗(应云伊瘦歌罗 译曰伊瘦者箭歌罗者作) 第三十七卷䭮开提(应云须楗陀 译曰好香)梵波罗(译曰净护)阿兰那梵摩(译曰阿兰那者寂静梵摩者净)婆私吒(亦云婆私又 译曰婆私吒者最胜)耆婆先那(译曰耆婆者命先那者军) 第四十五卷跋陀阿漯贝(应云跋陀罗阿漯波 译曰跋陀罗者贤阿漯婆者不坊) 第五十卷阿梨吒㗫帝(译曰阿梨吒者树者㗫帝者国亦云聚)弗那婆修(应云富那婆修亦云那婆薮 译曰富那者满婆修者宝) 第五十一卷阿寄舍那(应云阿耆腻鞞舍那 译曰阿耆腻者火鞞舍那者入) 第五十二卷鸡和哆(应云枳跋多 译者曰杀鱼人) 第五十四卷哺利多(译曰炙也) 第五十五卷阿罗罗(译曰无鬓) 第五十六卷迦罗摩(译者曰姓)郁陀罗(译曰胜也)槃头(译曰亲族) 长阿含第一分周那(亦云咒那亦云朱那 译曰碎也) 第三卷加陵伽(译者曰国名也)毗伽陀(译曰无语)遮椄(译曰光也)薮婆头(译曰善言论也)陀梨舍菟(应云陀梨舍那 译曰见也)薮达梨舍菟(译曰好见)耶输多楼(译曰耶输者名闻多楼者树名)摩纳(亦云摩那婆 译曰摩那婆者少年净行) 第十三卷首迦摩纳都耶(应云首迦摩耶婆都耶 译曰首迦者鹦鹉摩耶婆者如上说都耶者父) 第十五卷跋祗末罗苏摩(译曰跋祗者有伴末罗者力苏摩者月)须尼陀(译曰善谋略也)波浮陀栴那(应云波罗浮陀迦栴延那 译曰波罗浮陀者曰在迦栴延那者姓) 第十七卷漫提(译曰懈怠)若(而夜反)夷毗罗梨(应云若夷毗罗逻 译曰若夷者如法毗罗逻者不蜜)输屡那(译曰腹也) 杂阿含第一卷尸婆弗多罗(亦云尸婆利子 译曰尸婆者安隐不多罗者子) 第九卷婆罗奢那(译曰波罗者他奢那者乐)那罗(译曰行义者也)摩菟阇(亦云摩菟奢亦云摩菟舍 阿毗昙婆沙曰意译曰梵王生者)婆罗者(应云婆罗者利 译曰胜山) 第二十卷摩提提(译曰不香)阇耶(译曰胜也) 第二十三卷毗阇耶(译曰无胜)耆梨(译曰山也)跋陀罗由陀(应云跋陀罗由他 译曰贤行)须陀耶(译曰共起) 第二十五卷修罗他(译曰好得亦云善得)竭昙(应云瞿昙 译者曰瞿昙者姓) 第三十三卷遮罗周罗那罗(应云遮楼周罗那罗 译曰遮楼者光周罗者[肆-聿+(?/右)]亦云小也那罗者人)只尸(译曰有发) 第三十三卷摩诃利(应云摩诃利歌 译曰母也) 第三十七卷沙罗(应云舍罗 译曰享屋)修波罗提沙(译曰极远彼国) 第四十九卷沙迦罗(应云舍迦罗 译曰不斤) 十诵律序第一卷拘婆罗(译曰恶力亦云不胜)必波罗延那(译者曰树名也)忧波伽(应云忧波伽 译曰近行)阿耆达(应云阿耆达多 译曰阿耆者大达多者与) 第二卷祇陀槃那(应云氏多槃那 译曰胜也) 第三卷阿毗罗(应云阿鞞罗 译曰无怨) 初诵第二卷迦罗(译曰黑亦云时) 第四卷阐那(译曰覆藏亦云欲作)俱伽梨(译曰云何时也)骞陀陀骠(应云骞陀他毗 译曰行林)迦留陀提舍(应云迦卢陀耶提舍 译曰时起说也)阿视毗尼乾子(译曰阿视毗者不营资业尼乾者无系)骞陀达多(译曰行与) 第二诵第六卷三文达多(应云婆物陀罗达多 译曰海与)摩诃南释(应云摩诃那磨释迦 译曰摩诃那磨者大名释迦者能) 第十卷尼师达多(应云梨师达多 译曰仙与) 第三诵第一卷阿奴拔摩(应云阿奴波磨 译曰无以为喻) 第五卷摩楗提(译曰求道)达摩提那(译曰法与)毗罗吒(应云毗赖吒 译曰胜国)摩诃罗(译曰差亦云无知) 七法第六卷质多罗(译曰种种) 八法第三卷忧陀耶跋陀(应云忧陀耶跋陀罗 译曰忧陀者出亦云起跋陀罗者贤) 杂诵第一卷萨若瞿姤路摩牢(应云那阇夜瞿姤路摩罗 译曰那阇夜者等胜瞿姤路者姓罗者花) 第三卷瞿披(应云瞿波利 译曰瞿者牛亦云地波利者守)夜披(应云夜波 译曰可也)迦毗罗(应云加比罗 译曰苍亦云姓) 尼律第一卷安阇那(译者曰服药也)伊舍罗(译曰嫉垢)达多摩那(译曰达多者与摩那者意)阿婆跋陀童子(应云阿婆跋陀罗 译曰阿婆者护跋陀罗者贤) 第三卷尼楗驼(应云尼楗他 译曰无系) 忧波离第二卷那阇(译者曰国名也) 僧祇律第一卷俱舍频头(译曰实也)迦兰陀(译曰国名)阿跋吒(译曰洄复) 第六卷弗卢醯(应云弗卢哆 译曰弗卢者国醯哆者所依止) 第七卷迦罗呵(译曰门诤) 第八卷头磨(应云头楼摩 译曰树亦云住) 第十一卷萨薄主(应云萨他婆 译曰啇估) 第十六卷须深摩(亦云须尸摩 译曰须者好也尸摩者界) 第十七卷梨波都(应云离波多 译者曰星名也)质帝隶(译者曰星名也) 第二十四卷渠尼(译曰有伴) 第三十一卷跋提(译曰贤也) 四分律初诵第一卷私呵毗罗?师(译曰私呵者师子毗罗㖠者脱) 第八卷利师达多富罗那(译曰利师者仙达多者典富罗那者满)遮罗(译曰动也) 第二分第九卷跋遮罗(译曰光明)微驎罗(译曰微驎三业满陀罗者主)楼脂(译曰乐也)修楼脂(译曰好乐)摩呵贵舍(译曰大等)末罗(译曰力亦云姓)真阇(译曰聚也)阿漯卑(译曰不巧)乾陀罗(译曰树皮)瞻鞞(译曰皮也)拘罗婆(译者曰树名也)般罗阇(译曰笼也)忧罗陀(应云忧罗伽 译曰胸行)瞿罗(译曰日也)尼浮罗(译曰度也)耶输伽(译曰耶输者名须伽者往亦云行) 第十卷那罗陀(译曰人与)阿夷头翅(应云何时 译曰不胜发也)手提侈婆休(应云修泥多罗婆休 译曰修者好泥多罗者眠婆休者扇)毗罗吒子(译曰毗罗吒者胜国)郁鞞罗跋陀罗跋提(译曰起也)忧陀延(译曰起也) 第五卷守笼那(应云守卢那 译曰闻也)宾迦罗(译曰黄亦色也) 第四卷私呵毗罗淖(应云私呵毗罗驮 译曰师子声也)富卢醯侈(译曰目所宗归)毗兰若(译曰深着) 弥沙塞律第一卷孙陀罗(译曰好也亦云可爱)陀婆(译曰[馬*夫]行) 第三卷富阇(译曰供养) 第四卷优楼伽(应云优罗伽 译曰胸行蛇也)那怜伽(应云那怜因陀罗 译曰那怜者人因陀罗者主) 第五卷伽毗(译曰有牛)阿梨吒(译曰无根树也) 第十一卷尸利跋(应云尸利跋陀罗 译曰尸利者吉跋陀罗者贤) 第十五卷乌头罗(应云郁头罗 译曰大持) 第十九卷瞿头罗(译曰地持)婆婆(译曰种类)尸休罗(译曰胜持)波利(译曰护也)优波耆波(应云优婆时婆 译曰大命)那罗摩纳(应云那罗摩那婆 译曰那罗者人摩罗婆者人亦云净行)阿夷(应云阿私多 译曰不白)那罗陀(译曰人与) 第二十卷摩竭陀(应云摩伽陀亦云摩偈 译者曰国名也) 第二十一卷违多跋陀罗(译曰与贤) 第二十四卷释摩南(应云释迦摩那婆 译曰释迦者龙摩罗婆如上说) 第二十五卷修毗赊(译曰好严饰也)伽卢帝舍(应云加卢底舍 译曰加卢者里底舍者光亦云火) 第二十九卷骞荼陀婆(亦云[飢-几+堅]茶陀婆 译曰塞茶者行陀婆者山)和修达(应云婆修达多 译曰宝与)毕波罗延摩纳(译者曰国名也)楗多(译曰与贤) 善见律毗婆沙第一卷修那伽(译曰行也)阿须(译曰善龙)迦乾陀(应云迦罗乾陀 译曰駃也)修摩那(译曰好意)摩诃那罗陀迦叶(译曰摩诃大那罗陀者人与) 第二卷般头迦(译曰亲友)毗阇耶(译曰种种胜也)提婆(译曰天也) 第三卷具波伽人(译曰遂牛)弥伽槃荼(应云弥伽槃他 译曰两路)卜轲罗婆(译曰莲花) 第四卷阿摩多多(应云诃摩多多多 律曰阿摩多者母也多多者父母) 第六卷佛勒诘多(应云佛陀洛起多 译曰觉护) 第七卷昙无勒诘多(应云达摩洛起多 译曰法护)僧勒诘多(应云僧伽洛起多 译曰众护)拘私夜(应云憍尸迦 译曰天王)阇致罗(译曰萦发)脾陀罗(译曰黄色)婆婆迦罗(译曰婆沙者衣亦云住处迦罗者作) 第八卷婆那(译曰林也)摩呵罗(译曰老亦云大) 第十一卷畔头婆罗沙(应云畔陀婆罗娑 译曰畔须婆者亲罗娑者味亦云行业)阿婆耶(译曰无时)头多(律曰多色欲人) 第十三卷槃陀(律曰路边生 译曰路也)摩呵般陀(译曰大路)周罗般陀(译曰小路)耆婆(律曰话童子译曰命也)波伽罗那(译曰论议) 阿毗昙毗婆娑第六卷伤佉(译曰珂也) 第七卷弗迦罗婆罗(译曰弗迦罗者莲花婆罗者力亦云胜也) 第九卷富那奢(译曰满乐(五教反)) 第十四卷波知离(译者曰树名也) 第十六卷毗尼师(应云毗尼耶 译曰灭也) 第十七卷钵建陀(应云钵赖建陀亦云钵骞提 译曰跳踯)那罗延(译曰人行)沙槾伽(应云娑罗央伽 译曰实体)婆槾伽(译曰胜体)章菟勒(应云遮菟歌 译者曰姓)婆罗章菟(应云阿婆罗菟歌 译曰复姓)萨波达婆(译曰萨波者蛇达婆者茅) 第十九卷般吒(译曰城也) 第二十卷婆摩勒(应云婆摩罗 译曰短也) 第二十一卷阿罗吒优陀迦(应云阿兰若优陀迦 译曰寂静水也) 第二十八卷耆婆罗(译曰寿命) 第三十三卷索迦人(应云释迦 译曰能也) 第三十三卷嗅佉罗人(译者曰国名也)夜摩那(译曰缚也)摩罗娑人(译者曰国名也) 第四十四卷佉沙人(译曰謟也)散奢婆(译者曰树名也) 第四十八卷奢头罗(译曰虎也) 第五十五卷弗伽罗娑罗(译曰莲花实)陀婆摩罗子(译曰陀婆者山摩罗者行次亦云花鬘) 第五十六卷富楼沙(应云富楼沙 译曰富楼沙者大夫亦云人也) 八楗度第二十卷祁柀(应云祈婆 译曰命者)禅豆(应云禅[自/兆] 译曰众生)罗摩泥(译曰戏) 鞞婆沙第一卷私陀(译曰白也)罗弥(译曰戏也)婆罗他(译曰持重) 第二卷摩呵婆罗他(译曰大持重也)罗摩(译曰戏也)罗叉那(应云洛叉那 译曰相也)罽那(应云罽兰那 译曰耳也)鼻陀(译曰刺也)邻那(译曰懈怠)贳舍(应云世沙 译曰余残)阿私陀(应云陀私多 译曰不白)摩那多陀(译曰摩那者意多陀者如是)郁鞞罗(译曰过时)须那刹多罗(译曰须者好那刹多罗者星)婆罗抱(应云婆罗舍 译曰胜乐) 第四卷婆罗(译曰力亦云胜)婆檀提罗(应云婆檀多私他毗罗 译曰婆檀多者大德私他毗罗者长宿)文尼(译曰仙人)摩呵能伽(译曰大欲)牢罗尸弃(译曰牢罗者动尸弃者大亦云髻也) 第六卷殇坻罗(应云檀垣罗 译曰露齿) 第七卷须涅多罗(译曰好眼) 第十一卷优陀那(译曰无问自说) 大方等大集经第一卷阿梵和利(应云阿梵摩波利 译曰不净护也) 出曜经第二卷阿耆(译曰大也) 第四卷毗奢(译曰入也) 第九卷输陀罗(应云耶输陀罗 译曰名闻持也)郁卑罗(译曰大薄) 贤愚经第一卷散阇?师(应云那阇耶)陀塞䩭(应云陀那寒䩭 译曰陀那者施塞䩭者能)修跋那婆苏(应云修槃那婆娑 经曰合光明也) 第五卷摩呵旃(应云摩诃旃陀罗 经曰大月)比耆陀羡那(经曰胜军) 第六卷富那奇(经曰满愿)[止/火]宜奇(经曰续生)阿输迦陀(译曰无忧与也) 第七卷罗阇建提(应云跋阇罗私楗提 经曰金刚聚也) 第八卷迦毗利(经曰黄头译者江名)护弥(应云瞿弥 译曰主也)勒那阇耶(译曰宝胜) 第十卷婆婆利(译曰有大力力) 第十二卷郁毗罗(译曰深穴)絷民伽罗(应云低弥祇罗 译曰天鱼) 华首经第八卷失收摩罗(译曰杀子)郁陀罗(应云郁陀罗歌 译曰獭也)阿毗利(译曰无精进也) 大悲莲花经第一卷摩阇奴(应云摩诃阇奴 译曰大人)尼婆卢(译曰无力)尼伽殊(译曰无?)罗睺质多罗(译曰罗睺者障月质多罗者种种)罗摩质多罗(译曰戏种种)罗刹卢苏(译曰护味)阿那伽(译曰不行)毗舍鞠多(应云毗[病-丙+(偟-王+儿)]细掘多 译曰一切入护)摩诃僧那僧涅(应云摩呵僧那诃僧泥涅也 译曰大铠㽵饰) 光赞经第五卷分耨文陀尼弗(应云富那曼陀尼佛多罗 译曰满严饰女子)邠耨文陀弗(应云富那曼陀弗多罗 译曰满严饰子) 第九卷难头婆罗(译曰难头者喜婆罗者女) 十住断结经第二卷萨唾(译曰众生) 婆须蜜经第二卷末[咒-几+木](奴流反)阇(译曰人也)唾(睹过反)[咒-几+木](奴流反 译曰体也)毗罽罗多鲁奚帝(应云歌罗多鲁醯帝 译曰毗歌罗多者不足鲁醯帝者赤) 第三卷檀尼宝客(应云达尼迦 译曰檀尼者有物也) 第四卷众荼(译曰问也)拘利人(译曰织也)?罗堕逝(译曰日姓)摩罗童子(译曰花也)优陀罗耶那(译曰自说行也)修踜陀人(译曰大行)布吒婆罗(译曰天王)萨阇多(译曰子力) 婆须蜜菩萨所集楗度首第一卷郁陀罗耶(应云郁陀罗耶那 译曰好髻) 观佛三昧经第七卷何周那人(译曰不碎) 优婆塞戒经第五卷鸠那罗(译曰恶人) 贤劫经第三卷阿兰迦兰(译者曰国名也) 僧伽罗刹所集经第一卷布赖多学士(应云布赖他 译曰净住)钵摩迦(译曰莲花) 第三卷弗尼(应云分尼 译曰满也) 大哀经第四卷须那罗(译曰好人) 虚空藏经第三卷毗裘(译曰日妹) 佛所行赞第一卷央耆罗(译者曰姓)毗利诃钵低(译曰大主)跋弥(译曰铠也)阿低离(译曰无油)那罗鸠婆(应云那鸠婆四 译曰可爱)舍那鸠摩罗(译曰舍那者树名鸠摩罗者童子)迦宾阇罗(译曰鸠鸟)阿菟阇阿沙(应云阿菟阇阿赊 译曰阿莬阇者茅阿赊者乐(五教反))跋阇罗婆休(译曰跋阇罗者金刚婆休者肩)毗提诃阇那(译曰毗提诃者国名阇那者人亦云聚)那罗湿波罗(译曰那罗者人湿波罗者巧)头楼摩(译者曰树名也)安低叠(应云安低提婆 译曰安坻者后婆提者天)阿湿波(译曰不巧)阇延多(译曰胜也)富那波薮(译曰满贤)弥伽迦利(译曰弥迦者云迦利者黑亦云时也) 第三卷毗陀波罗沙(译曰毗陀者智波罗沙者波乐)阿漯波誓(译曰不巧生也)树提迦耆婆(译曰树提伽者大耆婆者命) 第四卷首罗输卢那(译曰首罗者勇输卢那者闻)尼瞿屡陀(译曰无节亦云四惟)尸利掘多迦(译曰吉护)娑多耆利(译曰乐山)鸠吒檀耽(应云鸠吒檀多 译曰鸠吒者曲檀多者齿)富那跋陀(译曰满贤)瞿昙摩(译者曰姓)瞿师罗(译曰磬名)跋陀罗斯那(译曰贤军) 过去现在国呆经第三卷跋陀罗梨(译曰贤良)摩诃罗陀(译曰大命) 金光明经第四卷摩诃波罗那(译曰大护)摩诃萨埵(译曰大天)摩诃提婆(译曰大众生也)摩诃加赖奢(译曰大苦) 檀持陀罗尼经第一卷摩诃离婆帝(译曰大星)毗伽陀罗(译曰无持)须陀那罗(译曰好施人也)毗罗陀(译曰薄也) 法句经第一卷波利(译曰护也) 第二卷分那(译曰满也)摩诃男(应云摩诃那摩 译曰大名) 大云经第三卷波利摩陀(应云波罗摩陀 译曰彼醉) 佛藏经下卷摩诃那摩陀那(应云摩诃那摩多陀那 译曰摩诃那摩多者大归敬也陀那者施)那罗陀(译曰人典) 中本起经第一卷须达(经曰善温) 第二卷那利绳(译曰那罗者)阿耆达(译曰大与)优多罗摩纳(经曰上志译曰胜净行也) 善卷经下卷迦罗蜜(应云迦罗蜜多罗 译曰时友) 纯真陀罗经下卷阿比罗提(译曰无勇与也) 阿閦佛国经下卷须摩提(应云须摩底 译曰好意) 兴起行经下卷修耶舍摩提(应云修耶舍摩底(多履反) 译曰好名闻意)迦罗越子(译曰有时) 无量平等觉经上卷惟摩罗和(应云毗摩罗婆 译曰无垢有也) 阿阇世王经上卷摩诃若那(译曰大智) 下卷罗耶(译曰行也) 都伽长者经下卷迦罗起(应云迦罗婆 译曰有时)比守陀未(应云毗守陀摩低 经曰净意) 阿耨达经下卷维摩罗[這-言+庚]移(经曰离垢威也) 等集众德经上卷输提陀(应云久持陀 经曰净除) 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须梦(经曰善念)输论(经曰明听)凡耆(经曰可善)夜耶(经曰名闻)尼利罗(译曰无可爱也)薄拘卢(经曰卖姓)摩呵[((釆-木)/目)*且](经曰大长)货竭(经曰善来)树提衢(应云树提伽 译曰大行)诸跋离(译曰动也) 迦叶过尼干经毗楼指(译曰不乐(五教反)) 十善十恶经鞞留罗(译曰长) 子丧念不离经迦尸人(译者曰国名也)郁陀罗(译曰破也) 佛本行经罗旬襦(应云罗旬若)摩呵敢(应云摩呵敢摩 译曰大事) 文殊师利问菩萨经呵难提和(应云阿难多提婆 译曰阿难多者无边提婆者天) 慧上经离提和(经曰欢[弟*家])栴遮摩尼(译曰栴遮者动摩尼者珠)须多和(译曰好庆)诸迦罗蜜(应云遮迦罗蜜多罗 译曰轮友) 三蔓陀颰陀罗菩萨经提婆娑那(应云提婆婆娑那 译曰天爱) 弥勒成佛经须摩提(应云须摩耶 译曰好意亦云好智)沙诃调(应云娑诃提婆 译曰忍天) 决定罪福经鸠摩迦叶(应云鸠摩罪迦叶 译曰鸠摩罗者童迦叶者姓)迦罗那(译曰作也)颰陀(应云跋罗 译曰仁贤经曰贤也) 幻七仁贤经赖吒和罗(应云剌吒婆罗 译曰国护) 所问德光太子经鸠摩罗迦叶(译曰童子) 鸠摩迦叶经私诃昧(应云私诃摩底 译曰师子意也) 道树三昧经梵摩谕(译曰净命) 梵摩渝经栴提罗(译曰摩作) 胜鬘经萨和菩(应云萨婆多罗 经曰一切度也) 萨和第萨伽拘罗(应云歌拘罗 译者曰树名也) 灰河经铿荼陀婆(译曰行也) 调达问佛经修陀那(译曰好物) 婆罗门通达经修罗陀(译曰好车)浮弥(译曰地也) 浮弥经耆婆先童子(译曰耆婆先者寿军)释䩭底(译曰天主幢也) 苦阴目事经莫楗(应云莫楗陀 译曰觅首) 十二因缘经昙摩(经曰法也)阿竭(经曰当来)昙摩钵(应云昙摩波罗 译曰法护) 阿育王经蓝耶人(译曰可爱)阿难陀(译曰欢喜) 中阴经迦兰陀(译者曰国名)披祇之子(译曰能语) 迦叶结经拘鞞罗(译曰恶体) 罗阅城人民请佛经央瞿多罗国人(译曰体胜) 佛见放牛者示通经波那人(译曰水也) 三小劫抄经摩留人(应云摩留哆 译曰山也)舍罗人(译曰广也)梵摩达多(译曰净与) 梵网经那难头陀耶(译曰那难头已欢喜也陀那者起) 私休经阇婆童子(译曰[馬*夫]行) 明星天问慈经怛和尼(应云猷婆尼 译曰不动) 神咒经尸梨[波/木](应云尸梨槃 译曰吉得) 杂经郁耆(应云郁者逻 译曰长难)卑提(应云卑余提 译曰彼也)波知提(译曰破亦云刊)披罗修(应云波罗修 译曰斧也)弥迦弗(应云弥力伽弗多罗 经曰庶子)阿罗呢(应云阿罗那 译曰无贼)须罗陀(经曰解洁译曰好得)沈摩堀(应六昙摩堀多 译曰法护)梨色吒(译曰仙教)耶舍耶(译曰名闻乐)阿梨梨色吒(译曰不仙教)输陀耶舍(译曰净名闻也)郁多罗(译曰胜也)阇梨(亦云耶利 译曰有纳)婆波那(译曰灭也)婆罗奴(应云婆罗那 译曰?也)须阇(应云修阇低 译曰好生)鞞提(译曰四惟)旃遮喜摩(译曰旃者动喜摩者动亦云乐)阿由陀人(译曰无伴侣也) 成实论第一卷弗尼迦(译曰满也) 第三卷违舍(应云违舍者 译者曰星名也)莎婆魁脍(应云莎沙 译曰气嘘)富楼沙(译曰丈夫) 第十一卷差摩伽(译曰忍也)尸梨(译曰志也) 外国传第二卷俱那罗(译曰不好人也)佛陀多罗(传曰佛救)拘罗祇(传曰亲生)梵摩丘罗(传曰梵种子也)因那罗人(译曰天王) 历国传第三卷摩贤陀罗(译曰大天主也)豆迦(应云豆佐 译曰苦也)波罗河(应云婆罗伽 译曰胜体)尸婆摩提(译曰安隐意也)迷伽拔摩(译曰云铠)比奢(译曰入也)

杂姓名第三十一婆蹉姓(译曰椟也) 十诵三诵第三卷俱蹉姓(应云屈蹉 译曰下贱)波罗堕姓(译曰满语)阿支罗姓(译曰无衣)舍夷拘离(应云舍夷物利 译曰眠织) 四分律第二分第一卷弥宁跋耆(应云弥那跋耆 译曰弥那者焦跋耆者种)满罗苏摩(应未罗苏摩 译曰未罗者九苏摩者月)阿提梨(译曰不也) 第三分第四卷舍持罗(应云山特罗 译曰除苦)婆罗挫阇(应云婆罗随阇 译曰婆罗者重挫阇者语)奢致罗(译曰谄曲) 第三十九卷竭伽(译曰姓也)维提(应云毗提 译曰智也) 普耀经第一卷迦那姓(译曰砰未) 三小劫抄经多卢提(译曰树起)楗陀利(译曰地持)阿波(译曰水也)迦凌(译者曰国名也)遮波(译曰弓也)般阇(译曰五也)弥尸利(译曰我吉)摩弥(译曰莫我)句留(译曰作亦云姓) 善王皇帝功德经

翻梵语卷第六

本云

仁治元年八月二日申时

于醍醐寺地藏院书写了  道成

一交了

宽保初元(辛酉)年八月二十五日

以地藏院之本令书写校合了

贤贺五十八
大正藏 第 54 册 No. 2130 翻梵语

翻梵语卷第七神名第三十二鬼名第三十三龙名第三十四?名第三十五马名第三十六杂狩名第三十七鸟名第三十八鱼名第三十九虫名第四十地狱名第四十一

神名第三十二楗挞婆(亦云干沓婆亦云干沓和 译曰嗅香亦云乐岳神) 大智论第二卷㼼陀罗(亦云紧那罗亦云真陀罗 译曰是人非人)摩醯首罗(译曰大自在也论)韦纽天(论曰遍问)鸠摩罗天(论曰童子)阿修罗(亦云阿须伦亦云阿须罗 译曰阿者无亦云非修罗者酒亦云天也) 第三卷那罗延(论曰力也) 第四卷童龙摩(亦云乇㖮摩 论曰树也) 第十卷毗摩质多(亦云鞞摩质帝隶亦云毗摩质多罗 译曰种种疑也)婆梨(论曰有力)罗睺罗(译曰罗睺者鄣月罗者持也)富那婆薮鬼(译曰富那者满婆薮者宝亦云地亦云物)郁怛罗(亦云郁多罗 译曰胜亦云答)阿罗婆迦鞞沙迦(译曰阿罗婆迦者不斩鞞沙迦者一切) 第二十五卷夫人舍脂(亦云式脂 译曰净也) 第五十六卷恒伽神(译曰天堂来也) 第七十五卷睒婆利王(译曰木绵) 华严经第一卷那罗达(译曰那罗者人达者与也) 大涅槃经第一卷陀罗婆(译曰陀那者施婆者有也)跋提达多(译曰贤与)建陀(应云私建陀 译曰阴狂) 第十卷忧摩(摩可反)陀(译曰大狂)阿婆魔罗(译曰阿婆者无魔罗者花鬘)敦浮楼(应云[耳*欠]浮树 译曰弹弦) 第十七卷楼陀天(译曰可畏) 第二十二卷摩尼跋陀(译曰摩尼者珠跋陀者贤) 第二十六卷富那跋陀(译曰富那者满跋陀者贤)毗留勒(译曰长张反) 增一阿含第一卷毗舍罗门王(亦云毗沙门 译曰毗沙门者种种闻也)拘毗罗(译曰非好身也) 第五卷毗沙(亦云毗舍 译曰提栗哆赖吒) 第八卷提头赖吒(应云提栗哆赖吒 译曰提栗哆者治赖吒者国也) 第十三卷毗留波叉(译曰非好报也)拘那罗(译者曰马名也) 第三十卷婆罗罗(应云婆罗赖他 译曰愿得) 中阿含第八卷魔迦罗(译曰鲸鱼)舍罗神(译曰箭也) 长阿含第十二卷毗波密(应云毗波蜜多罗 译曰无朋友也)因陀罗(译曰主也)波罗呵须伦(应云波罗阿须沦 译曰极醒) 第二十卷睒摩须伦(译曰醒也)罗呵须伦(译曰睒摩罗者缚也)那阇楼(译曰不光)檀陀罗(译曰痴也)醯摩跋陀(应云醯摩钵婆多亦云醯魔波泜 译曰雪山)修逸路摩(应云修旨路摩 译曰针也)漫陀神(译曰懒也)鞞卢闻(应云鞞卢那 译曰胜光) 杂阿含第三十一卷头赖吒楗闼婆王(应云时履多赖吒 译曰治国)金鞞卢(应云金鞞罗 译曰是孔非孔) 弥沙塞律第四卷钵婆罗神(译曰钵婆者节罗者除也) 十诵律七法第五卷阿毗释迦山神(译曰极能) 第二十卷阿吒贰叉神(译曰阿吒者行贰叉者宽) 善见律毗婆沙第七卷卑帝梨(应云卑底梨夜 论曰祖父) 阿毗昙毗婆沙第七卷毗舍遮神(译曰颠狂)婆楼尼神(译曰洒也)奢罗破罗神(译曰八脚种也)罗裳伽(译曰无昧)阿婆达荼(应云阿婆健荼 译曰无痛)柭陀那神女(译曰长也)伊吒地婆神(译曰念天)摩头达陀神(译曰摩头者蜜达陀者与)郁多利(译曰胜也)毕陵伽(译者曰父名也)摩头建陀神(应云摩头私建陀 译曰密聚)罗睺阿修罗王(译曰罗睺者鄣月也阿修罗如上说) 第十六卷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译曰疑种种也) 大方等大集经第十九卷毗娄遮那阿修罗王(译曰种种光也)颰陀和等(应云颰陀婆罗 译曰贤力) 璎珞经第一卷佉罗骞大阿修罗王(译曰佉罗蹇大智恶阴) 法花经第一卷楗驮(译曰香也) 第七卷首罗那罗延神(译曰勇力) 百句譬喻经第三卷拘钩罗(译曰曲也) 普耀经第七卷维睒文(应云毗睒文 译曰消息)闼婆摩罗(应云达波摩罗 译曰达婆者勇摩罗者花) 报恩经第四卷摩[菟-(色-巴)+(〦-一)]舍阿摩[菟-(色-巴)+(〦-一)]舍(译曰人非人也) 菩萨处胎经第一卷婆呵阿修罗王(译曰婆呵者辈) 第五卷设陀邻加醯神(经曰摄声) 生经第二卷散脂鬼神(译曰聚也) 金光明经第三卷摩尼拔陀(译曰珠贤)阿罗婆帝(译曰不得)宾头卢伽(应云宾头卢颇 译曰宾头者乞食卢颇者贪)那罗罗阇(译曰那罗者人罗阇者王)䢶那娑婆(译曰胜一功也)摩尼乾陀(译曰珠香)尼乾陀(译曰无系)摩尼迦吒(译曰摩诃者大迦吒者短)半支罗(应云般遮罗 译曰五能)车钵罗婆(译曰轻动)婆那梨神(译曰雌孙睺也)昙摩拔罗(译曰法力)摩竭婆罗(应云摩伽罗婆罗 译曰摩伽罗者鱼名婆罗者力)[糸*帚]利蜜多(应曰修利蜜多 译曰修利者曰蜜多者支)勒那翅奢(译曰宝发)摩诃波那(译曰大饭)军陀遮(译曰白花草也)剑摩舍帝(译曰剑摩者作舍帝者百)奢罗蜜帝(译曰舍罗者屋蜜帝者支)醯摩拔陀(译曰醯摩者金跋陀者贤)茂脂(译曰脱也)波呵利子(译曰打也)佉罗塞陀(应云佉罗私建陀 译曰弦体)栴陀栴陀利(译曰栴陀者可畏亦云恶栴陀利者不姓女)鸠罗鸠罗檀提(译曰鸠罗者亲亲亦云姓檀提者爵)陀那婆神王(译曰有施) 大云经第一卷那罗王(译曰人也) 大通方广忏悔庄严经上卷乌苏慢(经曰[病-丙+猒]神) 修行本起经第二卷罗婆奈神(译曰?也) 摩诃摩耶经第一卷罗婆泥神(译曰镰刈)般遮翼(亦云般遮尹佉 译曰般遮者五尸佉者贤) 佛本行经阿腊鬼神(应云阿腊婆 译曰小误)佛陀仙陀楼哆神(译曰觉流声也) 大爱道泥洹经鞞阇耶薮多婆神(译曰鞞阇耶者胜薮多者闻婆者有也)婆罗那佛昙神(译曰婆罗那者?佛昙者觉)因台罗神(应云因提罗 译曰天主)婆多耆利天神(应云婆多耆利 译曰乐山) 天神荣宝经鸠摩罗神(译曰童子) 佛说出生无量门经毗牟楼(应云毗牟楼多 译曰无山) 明星天子门慈经

鬼名第三十三夜叉(亦云阅叉 译曰能啖) 大智论第二卷罗刹(译曰可畏亦曰护也)阇罗王(译曰缚也)鸠槃荼(亦云拘辨荼 译曰冬菰) 第三十卷浮陀(亦云部陀亦云浮泰 译曰已生亦云大身)修罗(应云守罗 译曰勇论曰不)毗舍阇(亦云毗舍遮 译曰狂也) 第五十四卷富楼多那(应云富多那 译曰臭也)伽罗夜叉(译曰伽罗者屋)伽罗富单那(应云迦吒富单那亦云迦富单那 译曰极臭) 大涅槃经第十五卷薄拘罗鬼(译曰典也) 第三十一卷尸婆罗鬼(译曰蕴藻) 增一阿含第十七卷伽罗鬼(译曰吞食) 第三十三卷优伽婆鬼(应云优伽罗 译曰威德)阇尼沙鬼(经曰胜结使也) 长阿含第五卷跋耆夜叉(译曰跋耆者聚夜叉如上说) 十诵律初诵第二卷摩竭陀夜叉(译曰摩竭陀者国名亦云星名)夜叉尼(译曰夜叉者如上说尼者女也) 善见律毗婆沙第三卷那邻罗夜叉(译曰那邻罗者莲华) 第四卷阿罗婆迦夜叉(译曰少语)修至漏摩(应云修至摩 译曰修至者针摩者毛)轲罗(译曰强也)竭吒富且那(译曰[豆*寸]嗅) 阿毗昙婆沙第十六卷阿罗毗鬼(译者曰国名也) 出曜经第八卷轲陀罗鬼(译曰啖也) 贤愚经第七卷蓝婆罗刹(译曰垂也) 法华经第七卷吉蔗(应云吉栗蔗 译曰事也)富多罗(译曰臭阑)毗蓝婆(译曰大垂)阿罗(译曰大波)乌摩勒伽(译曰大杀行也)阿跋摩罗(译曰无铠)婆罗夜(译曰婆罗者力) 婆须蜜经第二卷阿鞞扇提(应云阿毗产陀 译曰大漏)般阇鬼(译曰五也) 普耀经第三卷摩罗陀利夜叉(译曰花持) 念佛三昧经第一卷羯摩波罗鬼(应云羯摩沙波陀 译曰羯摩沙者默波陀者胜) 僧伽罗刹所集经第二卷修陀利舍那鬼王(译曰好见) 摩诃摩耶经上卷醯茂钵低鬼(应云醯摩钵低 译曰金珠) 杂经跋提梨兄鬼(译曰长长两反)跋陀罗第鬼(译曰贤也)跋阿罗迦(译曰贤也)跋陀罗劫磨(译曰贤也)鸠摩罗(译曰童也)诃悉多迦(应云可悉多迦 译曰不自)婆罗那鬼(译曰?也)毗沙夜叉鬼(译曰毒也)迦奈罗(译曰无眼)波奈罗(译曰能饮)惮盱迦(应云单[菟-(色-巴)+(〦-一)]歌 译曰薄也)磨头(译曰美也)呵利提耶(译曰呵利者天生提耶者可与) 咒贼经罗摩虽竭(应云罗摩那乾陀那罗 译曰罗摩者戏那乾陀那罗者龙王) 麻油述经摩尼钵罗(应云摩尼波罗 译曰摩尼者珠波罗者护)昙无知罗(应云达摩波罗 译曰法护)楗陀尸呵(译曰香胜)拘魔和罗(应云拘摩罗婆罗 译曰童子力也)簸腊复多(译曰他生) 无量门破魔陀罗尼经那罗延婆逻(译曰那罗延者神力婆逻者力)那隶同驮罗(译曰人王)度陀利沙(译曰不见可也)迦罗逻(译曰除黑)修婆睺(译曰好肩)呵利陀鬼子母(应云可梨陀 译曰黄也) 历国传第一卷毗魔鬼(译曰可畏)佛陀波罗夜叉鬼王(译曰觉护)

龙名第三十四摩睺罗伽(亦云摩伏勒 译曰大?行也) 大智论第二卷阿波罗龙王(亦云阿波罗罗 译曰阿波罗罗者无流延也) 第三卷阿那婆达龙王(亦云阿罗婆喻多 译曰阿那婆[嗡-公+(大/口)]多者无热) 第五卷姑利龙王(应云已利[寐-爿+(怡-台)] 译曰巧行亦云次第) 第十卷阿伽罗龙王(译曰无颈)跋难陀(应云因陀罗般那 译曰陀罗者天主般那者林)婆伽多龙王(亦云婆伽达多 译曰功德) 第二十一卷难陀(论曰喜也译曰欢喜)毗楼沙叉龙王(应云毗博叉 婆罗曰不好色根) 华严经卷第一伊罗钵多罗(亦云伊罗钵 译曰伊罗者香钵多罗者叶) 第二十五卷沙伽罗龙王(译曰海也)婆难陀龙王(亦云优婆难陀 论曰大喜也译曰大欢喜) 第三十二卷伊那般那(应云因陀罗般那 译曰贤喜)沙竭龙王(亦云娑伽罗亦云娑竭 译曰海也) 第三十九卷阿耨达龙王(应云阿耨达多 译曰阿耨者小达多者与阿舍曰无热) 第四十二卷和修吉(应云婆修竖 译曰婆修者宝竖者有也) 大般涅槃经第一卷般稠(译曰黄萎) 增一阿含第三十二卷宾伽罗(译曰黄赤)娘佉龙(应云啇佉 译曰珂也)伊那婆罗(应云因陀罗婆罗 译曰天主力也) 长阿含第十九卷提头赖吒(译曰治国)阿芦(应云阿芦歌 译曰明也)伽毗罗(应云钳毗罗 译曰深也)阿波罗(译曰不护)伽[菟-(色-巴)+(〦-一)](译曰厚也)翟伽[菟-(色-巴)+(〦-一)](应云瞿伽㝹 译曰地厚)瞿波利龙(译曰天护) 杂阿含第二十二卷庵婆罗提陀(应云庵婆罗提婆 译曰庵婆罗者树名提婆者天也) 十诵律三诵第四卷毗达多(译曰毗者胜也达多者与) 杂诵第五卷耆梨龙(译曰山也)摩那斯龙王(译曰大意) 增一第四卷迦毗罗龙王(应云迦比罗 译曰苍也)阿摄波罗龙王(应云阿锁婆罗 译曰马力)伊罗白龙象(译曰疾行) 僧祇律第四卷婆留尼(译曰[山/虫]也)摩尼健大(译曰摩尼者珠健大者香) 四分律第三卷伽寗(译曰有伴) 第三分第六卷瞿昙冥(应云瞿昙弥 译者曰姓)伽毗罗涅波罗(应云钳毗罗湿罗波 译曰钳毗罗者深湿罗波者巧)伊罗拔那龙(应云伊罗跋陀那 译曰行长雨反) 阿毗昙毗婆沙第一卷婆修迦龙(应云婆修地 译曰宝持) 第五十六卷伊罗槃那龙王(译曰伊罗者香婆那者林) 八健度第一卷次婆罗龙王(译曰毛衣) 华首经第一卷轮陀罗龙王(译曰善持)桥陀龙王(应云桥哆磨 译者曰姓)德叉迦龙王(译曰视毒)孙陀罗龙王(译曰可爱亦云好也)沤钵罗龙王(译曰黛色花也) 法花经第一卷郁多罗龙王(译曰胜也) 摩得伽经第一卷㮛梨咤龙王(应云提梨师咤 译曰住山火也)迦罗龙王(译曰黑色)伊罗龙王(译曰香也)散拘龙(应云啇拘 译曰珂也)文邻龙王(译者曰山名也) 菩萨处胎经第五卷金毗罗王(译曰是孔非孔) 佛所行赞第四卷迦罗迦(译曰时亦云黑)阿婆罗龙(译曰无力)目真邻王(译曰胜王) 金光明经第二卷陀毗罗王龙 大云经第一卷辛头龙王(译者曰河名也)博叉龙王(译者曰河名也)私陀龙王(译者曰河名也)钵集龙王(译曰云也)毗舍罗龙(译曰光也)半阇罗龙王(译曰龙也)迦迦罗龙王(译曰大黑)郁伽罗龙王(译曰大黑) 修行本起经第一卷伊罗漫龙王(译曰有行) 文殊现宝藏经上卷难头和难龙(应云难陀婆那 译曰喜林) 般舟三昧经婆修龙(译曰宝也) 佛问四童子经瞿波梨龙(译曰地护) 阿育王于生大信教经庵婆罗提陀龙(应云庵婆罗提婆 译曰庵婆罗者树名提婆者天也) 优婆塞五戒相经芸叶阿婆罗罗(传曰不成查也) 外国传第二卷须那摩龙(译曰好意) 历国传第三卷

?名第三十五迦罗勒(应云迦罗逻 译曰赤白共合) 增一阿含第二十卷鸠陀延(应云鸠陀耶 译曰鸠者好亦云地地耶者起)婆摩那(译曰[豆*寸]也)迦泥留(应云迦泥罗 译曰小也)优钵(应云优钵罗 译曰黛莲华也)钵头摩(译曰赤莲华也)拘牟陀(译曰地越)分陀利(亦云奔陀利 译曰白莲花也)摩呵那极(应云摩诃那者陀罗 译曰大?王也)那罗延(译曰力也)满呼(经曰觉也) 第三十一卷那罗祗梨(译曰漏山)迦梨[菟-(色-巴)+(〦-一)](译曰雌?) 中阿含第三十六卷加罗梨(译曰黑?)布萨陀(译曰增长功德) 杂阿含第三卷伊罗辕?(应云伊罗婆那 译曰主声) 杂诵第一卷跋陀和?(应云跋陀罗 译曰跋陀罗者火亦云贤也)醯摩和?(应云醯摩婆多 译曰醯摩者雪婆多者山)伽尼罗?(论曰丸?) 阿毗昙毗婆沙第十七卷阿罗勒迦?(译曰胜也)摩荼?(应云未哆 译曰未哆者醉) 第二十三卷伊罗钵那?(应云伊罗多罗 译曰香叶)檀那波罗?(译曰檀那者物波罗者守亦云护也) 第四十六卷奔陀利大?(应云分陀利) 子丧含不离经

马名第三十六婆罗马王(译曰力也) 华严经第一卷婆罗舍(译曰大乐(五教反)) 增一阿含第三十一卷婆罗诃(译曰破敌) 杂阿含第七卷婆罗醯马王(应言婆罗诃 译曰云也亦云破军) 十诵律善诵第四卷楗陀马(译曰香也) 大方等大集经第十五之内楗陟(应云健他歌 译曰纳也) 过去现在因果经第一之内蹇特马(译曰行也) 修行本起经第一之内

杂狩名第三十七渴伽狩(译曰屏也) 阿毗昙毗婆沙第四卷毗舍遮(译曰狂颠)紧那罗(译曰是人非人)[跳-兆+荼]迦罗毗师子(经曰竖誓) 贤愚经第十二之内劫宾老罗(译口苍也) 优婆塞戒经第二之内仙薜师子王(应云[尸@則]波 译曰踯也) 集三乘第三之内须檀延(译曰共起) 须大拏经

鸟名第三十八迦陵毗伽鸟(应云歌罗频伽亦云迦兰伽 译曰迦陵者好毗伽者声) 大智论第四卷迦频阇罗鸟(译曰鸟鸠) 第十二卷迦楼罗王(译曰金翅) 华严经第四十卷拘真罗(应云拘枳罗 译曰好声) 第四十二卷迦毗伽鸟(应云迦毗伽罗 译曰迦毗者声伽罗者好)楗闼婆(译曰嗅香亦云乐神) 大般涅槃经第一之内迦兰陀(译曰迦兰者好陀者与也)翅罗(应云?翅罗 译者曰从声为名)耆婆耆婆(译曰命命)娑罗娑罗鸟(译曰白鹤) 第二卷娑罗迦邻提(译曰娑罗者实迦邻者可爱提者与也) 第三卷迦迦(应云假令 译曰为也) 第二十卷究究罗(译曰鸡也)咀咀罗(译曰[(采-木+古)*鳥]也)萨婆车多(译曰萨婆者一切车多者覆)曼陀波(译曰停舍)坭罗波夷(译曰巧罗者油婆夷者饮)嗜兰那(译曰庶察) 杂阿含第五卷嗜婆鸟(应云时婆 译曰时婆者命) 善见律毗婆沙第二之内瞿枳罗鸟(译曰瞿者牛亦云地枳罗者钉) 大方等大集经第四卷律(?[日*(穴/友)]反)㮛鹦鹉(译曰可畏) 贤愚经十二卷赊律㮛鹦鹉(译曰实可畏也)钵叉鸟(应云博叉 译曰翅也) 百句譬喻经第七卷舍君陀鸟(译曰舍君陀者鸟) 佛所行赞第二卷鸠罗步(译曰水鸟) 第三卷罗婆鸟(应云罗婆迦 译曰[利-禾+刃]也)鸠那罗鸟(译曰好眼) 德光太子经须桓难越凤皇(应云须槃那槃那 译曰金色) 麻油述经遮迦和(应云歌罗婆今 译曰[一/尢/鳥]鸯) 杂经翟跋吒鸟(译曰随牛)诃利那鸟(译曰青色)

鱼名第三十九摩伽罗鱼王(亦云摩竭 译曰鲸鱼) 大智论第七卷提迷鱼(亦云低米 译曰阇也) 十诵律七法第五卷失牧摩罗鱼(译曰杀子)守摩罗(律曰鳄鱼也译曰好垢) 善见律毗婆沙第四之内

虫名第四十迦罗求罗虫(应云迦罗咎那 译曰迦罗者黑谷那者木虫) 大智论第七之内摩罗毒蛇(译曰摩罗耆华鬘也) 大涅槃经第十一之内迦罗罗虫(译曰迦罗罗者黑也)维婆虫(应云板那伽 译曰水蛇) 第二十九卷瞿陀(译曰陵鲤) 第三十卷匕匕罗(译曰蝇也) 杂阿含第二卷于头罗虫(译曰纼也) 十诵律初诵第一卷萨薄(应云萨婆亦云萨娑 译曰蛇也) 第五卷提头赖吒蛇(应云峙履哆赖吒 译曰治国) 弥沙塞律第十九之内怛车蛇(应云怛反 译曰视毒)伊罗漫蛇(译曰疾行)毗楼罗阿叉蛇(译曰郭作眼也)瞿昙蛇(译者曰姓也)难陀跋难陀蛇(译曰欢喜大欢喜也)拘楼荼(译曰眼也) 第三十二卷能完陀(译曰屎虫也) 阿毗昙婆沙第一之内阇卢(亦云阇楼虫 译曰鲋也) 阿毗昙婆沙第一之内摩奢(译曰蛇蚊也) 第三十四卷僧奢摩(应云腾奢摩 译曰[虫*(上/日)]也)钵胜伽虫(经曰非我) 婆须密经第十之内阿由勒虫(译曰不?) 佛藏经中卷沙伽罗目迦虫(译曰娑伽罗者海目迦者脱)修脂目迦虫(译曰针口)阿阇迦罗蛇(译曰[髟/帚]蛇) 摩诃摩耶经上卷旧利尼(译曰食木) 杂经

地狱名第四十一阿毗地狱(亦云阿鼻亦云毗阿至 译曰无间) 大智论第七卷泥黎(应云泥梨取亦云泥梨迦 译曰无可乐阿毗昙毗婆沙曰无所有也)阿浮陀地狱(亦云呵浮陀亦云波浮陀 论曰阿浮陀者少多有孔译曰十亿) 第十三之内尼罗浮地狱(论曰无孔译曰百亿)阿罗逻(译者曰因声为名)呵罗逻(亦云呵罗罗 论曰寒战声也)阿婆婆(译者曰因声为名)休休(译者曰因声为名)沤波罗(译曰此狱外辟似青莲花译曰似黛色花)分陀利迦(译者曰似大黑莲花)摩诃波头(译者曰似大黑莲花)波头摩(亦云钵头摩 论曰红莲花译曰赤莲花)伽楼罗地狱(译曰重龙也) 华严经第三十二之内提舍泥梨(译者曰提舍说泥梨如上说) 大般涅槃经第四卷瞿波离比丘大泥利(应云瞿罗比丘泥梨 译曰瞿者牛亦云蛇波罗者护比丘如别卷说)禘婆达白儿泥梨(应云提婆达多 译曰提婆者天达多者与)摩诃阿鼻(译曰大无间也) 增一阿含第二卷卢腊地狱(应云卢罗婆 译曰可畏声也) 阿毗昙毗婆沙第四十八之内阿波簸地地狱(译者曰因声为名) 十住断结经第四之内阿达多地狱(译曰不与) 报恩经第三卷宾咤罗地狱(经曰集欲) 普超三昧经第四卷僧伽陀地狱(译曰合会) 菩萨藏经阿喻椮波梨桓泥梨(应云阿喻松钵多罗婆南 译曰铁刀叶杖) 铁城泥梨经摩诃卢獦地狱(译曰大动) 佛说光华经波多畔泥梨中(应云波罗多波那 译曰极灸) 南方经迦罗秀头泥梨(应云迦罗修多罗 译曰黑绳)赊摩(译曰青色) 摩诃衍精进度中罪报经睺睺(译者曰从声为名)摩诃波头摩(译曰大赤莲花)

翻梵语卷第七

本云

仁治元年十二月六日(申时)

于醍醐寺地藏院书写了 道成

一交了

宽保元(辛酉)年八月二十五日

以地藏院本挍合了 僧正贤贺
大正藏 第 54 册 No. 2130 翻梵语

翻梵语第八世界名第四十二国土名第四十三城名第四十四邑名第四十五聚落名第四十六村名第四十七寺舍名第四十八堂舍名第四十九处所名第五十

世界名第四十二周罗千世界(译曰周罗者小) 大智论第七卷娑婆世界(亦云婆呵亦云娑婆 译曰能忍) 第十卷阎浮檀世界(应云阎浮那陀 译曰阎浮者树名那陀者江) 华严经第一卷因陀罗网世界(译曰因陀罗者主)罗婆界(译曰胜利) 善见律毗婆沙第十七之内阿槃罗界(译曰无胜)阿罗阇界(译曰无王)加比园界(应云加比罗 译曰苍色) 出曜经第十六卷袈裟相世界(译曰袈裟者深衣也) 华首经第二卷阿竭流香世界(译曰沉香) 第三卷弥楼相世界(译曰光明)多伽楼香世界(应云多伽罗 译曰棍香)优钵罗世界(译曰黛色花也)苔卜众世界(译曰黄花) 第四卷阿楼那世界(译曰晓星) 第五卷删提岚世界(应云删提卢帝 译曰删提者节卢帝者毛) 悲华经第二卷摩鍮罗境界(译曰蜜亦云羊次) 僧伽罗刹所集经第三之内跋秪境界(译曰聚也)阿毗罗提世界(译曰不作) 不思功德佛所护经第一之内阿尼弥沙世界(经曰不㫬) 若未经第一之内沙桴世界(经曰恐畏) 修行本起经第一之内曼荼逻境界(译曰圆也) 禅经修行方便道下之内摩鍮境界(译者曰国名也) 菩萨受斋经

国土名第四十三佛刹(亦云刹多罗 译曰刹多罗者田) 大智论第一卷阎浮提(译曰阎浮者树名提者洲也)劬陀尼(亦云?伽尼亦云瞿耶尼 译曰劬者牛陀尼者市易) 第四卷郁怛罗曰(应云郁多罗?楼亦云郁单越 译曰郁多罗者北亦云胜亦云答?楼者竹亦云姓)弗婆提(应云弗婆毗提诃亦云弗于逮 译曰弗婆者车毗提呵者种种身也)摩伽陀国(亦云摩竭提亦云默偈陀 译曰摩伽者星名陀者处也) 第一卷俱夷那竭国(亦云俱尸那伽罗亦云?尸那竭 杂阿含曰草城译曰俱尸者少茅那伽罗者城)憍萨罗国(应云?菩萨亦云?婆婆罗 译曰工功)婆罗奈斯国(应云婆罗那私亦云婆罗㮈 译者曰臣绕城也)沤楼鞞罗国(应云优楼频螺 译曰木菰)伽耶国(译曰铁杖) 第四卷迦毗罗婆(应云迦毗罗跋私兜亦云迦毗罗越 译曰迦毗罗者苍跋私兜者住处)弥梯罗国(译曰量也) 第七卷占波国(亦云瞻婆 译曰花也)多刹柁罗国(亦云恒叉尸罗亦云得叉尸罗 译曰多刹者凿柂罗者不) 第十一卷拘睒弥国(应云?睒毗亦云?舍弥 译曰不甚静也亦云藏有) 第十四卷阿头摩国(应云阿头楼摩 译曰阿头楼摩者无树) 第二十一卷安陀罗(译曰盲也) 第二十五卷兜呿罗(译曰小月氏也)舍婆罗(译曰裸也)修利安安息(译曰修利者胡)阿罗毗国(译曰少语) 第二十七卷毗兰若国(亦云鞞兰若亦云毗罗然 译曰毗兰若者不寂静也亦云不染)婆利国(亦云婆罗亦云波离 译曰波利者护) 第二十八卷摩偷罗国(亦云摩头罗 译曰蜜亦云美) 第九十九卷恒伽沙国(译曰恒伽者天堂来)呵尼国(译曰打亦云破) 华严经第三卷摩瑜罗国(译曰孔雀) 第二十四卷拘陈那耶国(译曰?陈者姓那者律)乾陀罗国(译曰乾者地也陀罗者持)输那国(译者曰江名也) 第四十一卷摩离国(译曰力亦云妹) 第四十九卷忧禅尼国(应云优阇耶尼亦云优耶尼 译曰忧者大也禅尼者胜) 大般涅槃经第十之内拘舍跋提(译曰?舍者小茅提拔者有) 第二十七卷竭阇国(译曰?也)迦兰陀(译曰迦兰者好陀者与也)舍卫(应云尸罗跋祗底 译曰尸罗者石跋私底者住处) 增一阿含第一之内跋祇(亦云跋耆 译曰聚也) 第三卷钵摩国(译曰净也) 第六卷古波国(译曰瞋也) 第八卷般头国(译曰亲友) 第十七卷僧伽尸国(亦云僧伽舍 译曰等耀) 第十九卷拘留沙国(译曰秽浊亦云作事) 第二十八卷乾陀越(应云乾陀婆那 译曰香林) 第四十三卷须赖吒国(亦云须罗吒亦云须赖娑 译曰须者好也赖吒者国)婆鸡帝(译曰婆者语也鸡帝者憧) 中阿含第二卷拘楼庾(亦云居楼 译曰姓亦云作) 第三卷伽蓝国(译曰封也) 第九卷阿罗鞞伽罗(应云阿罗波伽罗 译曰阿罗婆者不得伽罗者屋也)拘舍和提(应云拘舍婆提 译曰拘舍者藏婆提者论) 第十一卷伽私国(应云加尸亦云伽尸 译曰迦尸者光) 第十二卷鞞陀提国(译曰鞞陀者智提者与) 第十四卷摩兜丽(译曰舅也) 第十五卷伽赦国(译曰光也) 第十七卷枝提庾(亦云支陀 译曰枝提庾者众?) 第十八卷釰磨瑟昙楼(译曰釰磨者叶瑟昙者验?楼者作)郁伽支罗(应云郁伽罗支罗 译曰郁伽罗者猛支罗者小也)那摩提(译曰那摩者名提者与也) 第二十八卷那难陀国(译曰不欢喜) 第三十三卷郁鞞罗尼(译曰郁者大鞞罗尼者怨)阿和那(应云阿波那 译曰市肆) 第五十卷般阇罗(亦云那阇亦云般遮罗 译曰般遮罗者五能亦云五不动) 第五十五卷阿和檀提(应云阿波檀提 译曰无罚)枝提(译曰忆也)跋蹉(亦云跋沙亦云婆嗟 译曰犊也)跋罗(亦云跋陀罗 译曰贤也)苏摩(译曰月也)逾尼(译曰生也)剑浮(译曰好也)波(波可反)波(译曰西也) 长阿含第三卷毗留提国(译曰长张雨反)鸯伽(译曰体也)末罗(亦云满罗 译曰力亦云姓)剑浮沙(译曰好也)精翅㮴国(亦云释迦 译曰能也)半阇(译曰五也)鞞提诃国(应云毗地呵亦云鞞提 译曰种种体也亦云四维)阿般提(亦云阿般提 译曰无义)赖吒罗(译曰国也) 第九卷赖吒般提(应云赖吒般底 译曰赖吒者国般底者转)尖瞿多罗(应云尖掘婆罗 译曰体胜) 第三十五卷弥絺罗国(译曰金带) 第四十四卷达亲那波多国(应云达嚫那波陀 译曰达那者南波陀者脚) 十诵律序第一卷萨婆伽罗钵婆罗(译曰一切屋无节也)波罗梨弗国(应云婆吒梨亦云弗多 译曰婆罗梨者树弗多罗者子)婆嗟阿婆兰多(译曰婆嗟者犊阿婆兰多者别边)维耶离国(亦云毗舍离 译曰毗舍离者广博) 初诵第二卷阿耆维国(译曰火也) 二诵第七卷瞻匐国(译曰花也) 七法第一卷迦夷国(译曰体也) 第四卷伽郎伽罗国(译曰伽郎者赖伽罗者颈)阿尼目佉(应云何耆目佉 译曰大面) 第五卷阿头佉国(译曰不苦) 第六卷桑祇陀国(应云桑祇哆 译曰桑祇哆者聚会说也) 七法第八卷僧迦罗叉(译曰等耀)萨婆(译曰一切) 八法第二卷阿叶摩伽国(应云阿炎摩伽陀 译曰阿炎者施摩伽陀者星名)迦陵伽芦(译曰伎述) 杂诵第二卷苏弥国(应云苏弥耶 译曰可爱) 僧祇律第九卷弗迦罗国(译曰莲花)释迦梨国(译曰沙也)难提跋国(应云难提跋陀 译曰喜长)沙祇国(应云娑枳多 译曰论事) 第十一卷阿般头国(译曰无亲友也) 第十五卷波罗脂国(应云波罗时 译曰不胜) 第十八卷忧波尸婆国(译曰忧波者火也尸波者安隐) 第二十九卷苏罗波国(译曰好语) 四分律第一卷弥尼㮴国(译者曰山名也) 第四卷阿湿婆(译曰不安隐也) 第三分第三卷婆阇国(婆须密日清明译曰出家) 第四分翅毗尸国(应云歌毗尸 译曰何方入也) 第四分第三卷婆利(译曰腾也) 第五卷阿那频头国(译曰无渧) 弥沙塞律第七卷阿务波罗(应云阿阇婆罗 译曰阿阇者羊放者守) 第十九卷拘舍罗(译曰善也) 第二十四卷阿漯波阿云头国(应云阿漯比阿般头 译曰阿漯比者不功阿般头者无亲) 第二十五卷阿婆国(译曰手泽)罽那(译曰耳也)阿[菟-(色-巴)+(〦-一)]耶(译曰似父) 第三十卷那兰驮(译曰人主) 善见律毗婆娑第一卷郁友国(译曰聚也)楗陀罗吒国(译曰香国) 第二卷摩醯婆末陀罗国(应云摩醯赊曼陀罗 译曰摩醯赊者大自在曼陀罗者国)婆那婆私国(译曰林往)阿波兰多迦国(译曰边国)臾那世界国(律曰汉地)摩呵勒吒国(应云摩呵赖吒 译曰大国)阿[菟-(色-巴)+(〦-一)]罗陀国(译者曰星名也)跋阇摩国(译曰金刚) 第三卷毗沙罗国(译曰广也)般头摩底(译曰有亲友也) 第五卷须离国(译曰勇也) 第六卷波夜伽(译曰水也)婆罗那私国(译者曰江名也)安阿罗弥国(译曰荫园) 第七卷那伽罗国(译曰地也) 阿毗昙毗婆沙第七卷拘罗婆(译曰作亦云姓)高罗婆(译曰极作)苏毗地呵(应云苏毗啼呵 译曰极好身也)奢吒(译曰谄也)郁多罗曼提那(译曰郁多罗者胜提那者语也)婆罗(应云遮摩罗 译曰眊也)遮摩罗(应云阿婆罗遮摩罗 译曰阿婆罗者复遮摩罗者眊)阿槃陀国(译曰护也) 第十六卷拘奢跋底(译曰有小第也) 第二十三卷婆尸(译曰有住) 第四十六卷修迦罗(译曰好持) 第五十卷昙罗国(译曰边也) 鞞婆沙第九卷弥离车国(译曰五教反垢)直旦(应云脂那亦云震旦 译曰难地)摩勒(译曰花也)波勒(译曰伎也)佉沙(译曰不正语也)婆佉梨(应云薄佉利 译曰谄曲)多耆尸(译曰曲也)舍卫阿那邠祁(应云尸罗跋底阿那他邠陀驮 译曰尸罗跋底如上说阿那他者孤邠陀驮者份) 第十一卷龟兹国(译曰曲躬) 大方等大集经第二十卷于填国(应云优填耶那 译曰后堂)毗荼国(译曰智也)遏波(译曰小也) 出曜经第十五卷耶般那(译曰缚也) 忧陀罗延王经剑桴(译曰好亦云胜)昙蜜罗国(译曰乐法)波罗梨国(应云波吒梨 译者曰树名也) 第十八卷持叉尸利国(译曰持叉者勤尸利者吉) 贤愚经第二卷毗细干持国(应云毗瘦细干持 译曰毗瘦细者一切入也干持者声) 第三卷跋陀耆婆国(应云跋陀罗时婆 经曰贤寿译曰贤命)尼拘卢陀国(译曰不瞋) 第九卷梨师跋陀国(译曰仙贤)波婆梨富罗国(译曰天力满也) 第十二卷阿閦佛土(应云阿閦亦云阿閦鞞 译曰不动) 华首经第十卷阿弥罗国(译曰乐法) 菩萨戒经第二卷沙诃国(译曰能忍) 十住断结经第一卷周姤国(周本 译曰落也) 婆须蜜经第一卷瞿昙弥那拘驴(应云瞿昙弥那?陀 译曰瞿昙弥者姓那?陀者寿命) 第五卷阿毗罗国(译曰不精进也) 百句譬喻经第四卷私呵国(译曰胜也) 百句譬喻经第三卷尸利调国(应云尸利提婆 译曰尸利者吉提婆者天)迦陵频伽国(译者曰鸟名也) 优婆塞戒经第五卷利师跋王国(应云利师跋陀罗 译者曰仙贤) 报恩经第二卷绵毗利国(译曰是空不耶) 菩萨处胎经第五卷摩伽提国(译者曰星名也)那难国(应云那难陀 译曰不欢喜) 生经第二卷遮利国(译曰动也) 第五卷具留波(应云瞿留波 译曰瞿者牛也留婆者色) 密迹经第一卷倚脾波国(译曰觅也) 第三卷娑楼婆国(译曰似他) 佛所行赞经第二卷毗提诃富梨(译曰毗提诃者四惟富梨者城)阿摩勒迦波(译曰无垢相似)输卢波罗(译曰输卢者闻波罗者护)摩醯波位(译曰摩醯者地波低者主)波罗那(应云婆罗那尸 译曰江名也)施多毗迦(应云首多地歌 译曰首多者月地歌者最)跋伽国(译曰种也)摩罗国(译曰花也) 第五卷须摩国(译曰月也)阿摩国(译曰不熟)首罗先那国(译曰勇单)夜槃耶国(译曰边也)釰蒲阇国(译曰可爱)迦比罗[方*(色-巴+布)]兜(应云迦比罗跋兜 译曰迦比罗者苍色跋兜者住处也) 过去现在因果经一卷偷罗厥叉(应云偷罗厥蹉 译曰大姓)卢罗(译曰动也)偷罗拘咤(译曰偷罗者大拘吒者顶)频毗娑罗(译曰频毗者谟娑罗者胜)那利国(译曰漏刻) 法句经第三卷郁多罗波提国(译曰多罗者非亦云胜也波提者脚)多摩罗国(译曰藿香) 第三卷波句国(译曰要也) 双分涅槃经第一卷旃陀惟摩罗(经曰日月明也) 纯真陀罗经下卷首呵利土(经曰净貌)沙竭国(应云娑伽罗 译曰海也) 那先经上卷萨罗国(译曰池也) 遗教三昧经下卷三弥佛刹(译曰寂也) 实如来经上卷比摩大国(译曰畏也) 未曾有经第一卷摩罗婆耶(译曰摩罗者花婆耶者时)裴扇阇国(译曰不胜) 第二卷弥缇罗国(亦云弥梯罗 译曰分侄) 弥勒成佛经文荼罗国(译曰漫也) 法鼓经遮罗颇国(译曰行也) 迦叶遇尼干经罗摩伽国(译曰戏行) 波斯匿王诸佛经波拘罗(译曰少力)楗陀呵刹土(译曰乐音) 阿阇王女阿术达经鞞末拘辽刹土(经曰无垢浊也)拘苫毗国(译曰城也) 菩萨受斋经波头洹罗邻刹(应云波头摩槃那罗邻 译曰波头摩莲花槃那者林罗邻者受护) 兜沙经楗阇洹那涅罗(应云楗阇槃那那沮罗 译曰楗阇藏那者林那沮罗者不黑)阇逾阇国(译曰不可战也) 胜鬘经阿和提国(应云阿婆提 译曰不论) 迦栴延无常经伽紬罗竭国(应云迦比罗那迦罗 译曰苍城) 流离王入地狱经波罗斯大国(译曰他乐) 般舟三昧经摩须提国(译曰好慢)提和竭国(应云提婆那加罗 译曰天城) 阿育王经拘尸国(译曰第也) 观虚空藏菩萨经波婆国(译曰净也)罗摩国(译曰戏也)遮勒国(应云遮罗 译曰动也)毗[菟-(色-巴)+(〦-一)]国(应云毗瘦经 译曰切入也)迦毗罗国(译者曰仙人名)瓶头那罗国(应云频头那罗 译曰频头者谛那罗者漏刻)赖吒槃提国(译曰赖吒者因槃提者护) 世尊系念经叶波国(译曰蛇也)楗陀赖国(应云楗他赖吒 译曰香国) 杂经楗陀越国(应云楗陀婆那 译曰香林)阿罗鸡国(译曰垂发) 大神将军咒经乾陀越国(应云干楗婆 译曰嗅香亦云乐神) 王子法益经婆罗越国(应云波罗婆底 译曰彼有) 佛问四童子经毗荼国(译曰智也)那罗干陀国(译曰荻聚) 成实论第九卷康衢国(译曰栗也)村婆村婆施(传曰国界) 外国传第二卷国多国(传曰默然国也)迦罗奢木(传曰满鹰金国) 第四卷伽沙国(译曰不正语也) 历国传第一卷波卢国(译曰护也)富那跋檀国(传曰礼满) 第三卷干若国(译曰藏也)伽鼻国(译曰有牛)婆施强国(译曰自在行也)波私国(译曰绳也) 第四卷阿那罗国(译曰火也)

城名第四十四婆罗㮈(应云婆罗那和亦云婆罗㮈 译者曰江名也) 大智论第一卷毗舍离(亦云毗耶离 译曰广博)舍婆提城(应云尸罗跋兜亦云舍卫 译者曰仙人住处)迦毗罗婆(应云毗罗私兜亦云毗罗卫 译曰迦毗罗者苍跋私兜者住处) 第三卷区祇尼大地(应云区氏尼 译曰大胜)富楼那跋檀大城(应云富楼那跋陀罗 论曰长功德城译曰富楼那者满跋陀罗者贤)阿监车多罗大城(应云阿喜车多罗 译曰阿喜者蛇车多罗者?)弗迦罗婆多大城(应云弗迦罗婆底亦云弗迦罗 译曰弗迦罗婆底者有也)婆翅多(亦云婆枳多 译曰语憧)拘睒鞞(亦云拘深 译曰拘睒者藏鞞者有也)鸠楼城(译曰鸠楼者作亦云姓也)婆罗利弗多罗(应云波吒利弗多罗 译者曰波吒利者树名弗多罗者子)楗闼婆城(译者曰嗅香神也亦云乐神) 第六卷婆罗门城(译曰心出俗外亦云净行) 第八卷舍卫城(应云尸罗跋底 译曰闻持)夜叉城(译曰能啖) 花严经第三卷伽楼罗城(译曰金翅)难提拔檀那城(译曰难提者欢喜拔檀那者坛长) 第二十四卷迦陵伽婆提城(译者曰迦陵伽者鸟名婆提者语) 第四十二卷首婆波罗城(译曰首婆者可爱波罗者护)婆罗波提城(译曰婆罗者胜波提者之) 第四十三卷婆罗波提城(应云频歌罗 译曰夹也) 第四十九卷拘尸城(亦云拘夷那 译曰小茅) 大般涅槃经第一卷优禅尼城(译曰优者大也禅尼者胜) 第十四卷瞻婆(译者曰花名也) 第二十七卷富单那城(译曰臭也) 第二十九卷尸波富罗城(译曰尸婆者安隐富罗者城也) 第三十一卷迦罗富城(应云迦罗赊富罗 译曰迦罗赊者[瞿-隹+几]富罗者城) 第三十五卷蜜絺罗城(译曰解心怠) 增一阿含第二十一卷波罗利城(应云波吒利 译曰重贮龙反) 中阿含第六十卷员弥城(译曰地也) 长阿含第三卷拘利城(译曰织也亦云树也) 第四卷跋离城(译曰腾也)阿婆布和城(应云阿波斯 译曰无恶) 第五卷阿槃大天城(应云阿般叉 译曰无)鸯伽瞻波城(译曰鸯伽者体瞻婆者树)那难陀城(译曰不欢喜也) 第十二卷输摩跋咤(译曰月长) 第二十卷伽尸城(应云加尸 译曰光也)弥绮罗城(译曰金带) 杂阿含第四卷频头城(译曰谟式) 第十一卷僧迦舍城(译曰光也) 第十七卷波披城(应云波? 译曰恶也) 十诵律序第一卷颰陀婆提城(译曰贤语)阿吒般剑(译曰鬼神城也) 七法第四卷婆提城(译曰论说) 第六卷首婆罗利弗城(应云首波吒利弗多罗 译曰好树子也) 第八卷首波城(应云首婆 译曰首婆者可爱也) 增一第一卷提波跋提城(译曰提婆者天跋提者贤) 四分律第二分第九卷尸佉城门(译曰尸佉者胜亦云发也) 第十卷波伽他城(译曰不正语也)婆楼越奢(应云楼割车波 译曰重龟) 第四分第六卷跋提罗城(应云跋提 译曰贤也) 弥沙塞律第四卷得叉尸罗城(译曰[齒*殳]石) 第八卷婆吒梨城(应云跋吒梨 译曰围绕) 阿毗昙毗婆沙第二十三卷波卑城(译曰恶也) 第四十六卷那提迦夜城(译曰那提者江迦夜者国) 第五十四卷尸钳城(译曰无为) 鞞婆沙第九卷婆楼翅舍城(译曰婆楼者沙翅舍者发) 贤愚经第八卷头迦罗城(应云头和迦罗 译曰苦行) 百句譬喻经第四卷拘尸那竭大城(应云拘尸那伽罗 译曰茅城)婆兜释翅搜城(译曰婆兜者位处释翅㮴者能) 菩萨处胎经第一卷央伽富梨城(译曰体城) 佛所行赞第四卷波婆城(译曰净也)屈头摩城(译曰少树) 罗摩伽经第一卷槃头摩跋城(应云槃头摩底 译曰有亲) 兴起行经下卷跋耆城(译曰聚也) 阿耨风经栴头摩提(应云栴他摩底 译曰恶意) 佛说光华经迦毗罗城(译曰苍也) 观虚空藏菩萨经达摩那伽罗(译曰法城) 缝衣经翅头末城(应云翅兜摩底 译曰有憧) 弥勒成佛经弗迦罗城(译曰莲花) 杂经须赖吒宾伽罗(译曰须赖吒者好国宾伽罗者黄赤色也)一慈园(传曰石城) 外国传第一卷尸那竭(传曰新城)婆屡[素-糸+回](传曰咸土地也)迦罗越(传曰入云城也)不沙?(传曰大夫满城)醯罗(传曰猎城) 第二卷卑罗(传曰大鼓城也)提毗罗(传曰空孔城也)沙竭罗(传曰新木城也)宾奇婆罗(传曰团聚地也)婆吒那竭(传曰名城)阿伽留陀(传曰茅一饭城)卢颉多(传曰赤云城)遮留波利(传曰白叠端也)阿瞿陀(传曰蚖蛇城也)摩头罗(传曰无酒城也) 第三卷迦拏忧阇(传曰高肩城也)提罗(传曰折上城也)阿罗毗(传曰旷泽城也)拘摩罗波利(传曰即营城也)苏韩阇(传曰忍辱久城)阿娄陀(传曰无哭城也)瞿那竭(传曰常有城也)婆陀漫(传曰礼益城也)不那婆檀(传曰礼满城也)摩梨(传曰涂香城也)耶快囊(传曰钱直城也)阿波利(传曰营壁城也) 第四卷波头摩(传曰莲花城也)婆留城(传曰重也)比栌罗(传曰析后城也)槃耆城(译曰曲也)俱罗波单(传曰[卄/幸]城)褒多梨(传曰无上城也)摩诃都吒(传曰大海口城)多摩那竭(传曰洋铜城也)婆卢瑟城(译曰胜住) 历国传第一卷那竭呵城(译曰龙爱)婆楼那城(译曰蛟也) 第三卷裴提舍城(译曰四惟)摩诃舍城(译曰大乐五教反)多留罗城(译曰树名也)烦耆城(应云崩耆 译曰姓亦云曲)拔吒那竭城(应云拔吒那伽罗 译曰跋吒者长那伽罗城)须曼钵名城(传曰金斗城也)摩头罗城(译曰美也)僧加沙城(译曰光明)多摩致城(应云多摩栗致 译曰乐着)

邑名第四十五邑莲弗邑(应云也咤利弗多罗 译曰也咤利者树弗多罗者子) 华严经第二十四卷阿奴跋耆邑(译曰无多伴也) 中阿含第二十七卷跋陀罗婆提邑(译曰贤语) 十诵律第三诵第四卷迦耆利大邑(译曰迦屠广耆者山) 僧祇律第三十卷迦兰陀邑(译曰好声) 弥沙塞律第一卷跋耆邑(译曰聚也)阿荼脾邑(译曰林也) 第三卷婆鞞陀邑(译曰有智) 第五卷婆竭陀邑(应云莎竭䲻陀 译曰善来)优善那邑(译曰宜胜)跋陀越邑(应云跋陀罗婆那 译曰贤林) 第十二卷阿那频邑(译曰无渧) 第二十六卷拘利邑(译曰织也) 双卷涅槃第一卷跋陀罗婆提邑(译曰贤说) 优婆塞五戒相经

聚落名第四十六那罗聚落(译曰那罗者荻) 大智论第一卷沤楼频螺聚落(译曰木菰) 第三卷萨罗聚落(译者曰树名也) 第二十七卷婆罗聚落(译曰婆罗者胜) 第八十四卷波陀聚落(译曰脚也) 杂阿含第二卷堕鸠罗聚落(译者曰树名也亦云姓) 第十四卷跋兰那聚落(应云婆兰那 译曰?那) 第十四卷娑头聚落(译曰好也) 第二十一卷那梨迦聚落(译曰偏刻) 第四十卷婆利那聚落(应云波梨耶多 译曰游戏时也) 第四十三卷鞞罗磨聚落(译曰种种施也) 第三十七卷郁毗罗聚落(译曰过时) 第四十四卷那楞伽罗聚落(应云那楞伽利 译者曰花名也) 第四十七卷摩尼周罗聚落(译曰宝?亦如珠?) 十诵律序第一卷频头沙罗婆罗聚落(译曰频头渧沙罗婆者实) 僧祇律第二十九卷弗迦罗聚落(译曰弗迦罗者莲花) 第三十卷婆沙聚落(译曰天王) 四分律第三分第九卷郁鞞罗聚落(应云郁毗罗 译曰大勇) 弥沙塞律第十九卷郁鞞罗斯那聚落(应云郁毗罗斯那 译曰大勇罗也)都夷婆罗门聚落(应云都提 译曰判也)阿罗迦聚落(译曰垂发亦云胜也) 善见律毗婆沙第十二卷修舍慢伽(译曰平体) 普耀经第四卷毗兰若聚落(译曰寂静) 大乘方便经下卷崩伽阇(译者曰国名也) 戒相应经堕鸠罗聚落(应云薄鸠罗 译者曰树名也) 佛迹见二幡轮相经多罗聚落(译者曰树名也) 文殊师利涅槃经遮罗周罗那罗聚落(遮罗者动周罗者小那罗者人) 外道问佛欢喜大天因缘经波罗利(应云波吒利 译者曰树名也) 梵网经

村名第四十七那罗村(译曰[卄/愀]也) 增一阿含第十一卷毗提村(应云毗提诃 译曰罹亦云种种身) 中阿含第十卷阎斗(译曰紫色)鞞婆陵耆(应云鞞婆槾耆 译曰不好色也) 第十二卷娑罗楼罗(应云娑罗鲁罗 译曰娑罗者实鲁罗者动) 第十七卷输卢吒(译曰闻也) 第四十一卷阿阇罗和尼(应云阿阇罗婆那 译曰不网林也)舍弥(译曰寂静) 第五十二卷斯那村(译曰军亦云勇) 第五十六卷那陀(译曰声也) 长阿含第二卷庵婆罗(译者曰果名也)瞻婆(译者曰花名也) 第三卷楗荼(译曰香也)负弥(译曰地也)毕钵村(译者曰树名也)郁伽罗村(译曰威德) 第十三卷佉[菟-(色-巴)+(〦-一)]婆提(应云佉菟婆提舍 译者曰佉[菟-(色-巴)+(〦-一)]者偈婆提舍者说) 第十五卷婆罗村(译曰胜也) 第十七卷罗摩村(译曰戏亦云王) 杂阿含第二十三卷郁毗罗大将村(译曰大穴亦云大勇) 四分律第二第九卷崩伽弥村中(应云明伽弥中 译曰曲也) 第四分第八卷栴陀罗村(译曰月也) 善见律毗婆沙第一卷卑提写村(应云毗提写 译曰四惟) 第二卷薄拘罗婆罗门村(译曰薄拘罗者树名) 第三卷楼醯那村(译曰长张雨反)迦兰陀村(律曰山鼠译者曰鸟名) 第六卷忧加罗村(译曰无公调也) 第十六卷优楼频螺村(译曰木菰) 阿毗昙毗婆沙第一卷波婆罗大村(译曰大力) 大方等大集经第十八卷拘季那罗村(应云拘尸那伽罗 译曰茅城) 出曜经第十卷优罗提那(译曰优罗者胸提那者施) 杂阿含第二十一卷阿伽罗偷(应云鸯伽罗偷波 经曰炭塔) 第四十二卷毗波罗精舍(译曰胜护) 僧祇律第一卷俱利园精舍(译曰织也) 僧祇律第一卷卑尸窟(译曰揣来)摩头罗聚林精舍(译曰蜜也) 第八卷招提僧堂(译曰招提者四方也) 弥沙塞律第十二卷遮钵罗塔(译曰遮钵罗者动也) 第二十四卷卑地写寺(应云毗地[仁-二+寫] 译者曰四惟) 善见律毗婆沙第二卷摩醯首罗寺(译曰大自在也) 第三卷富婆僧伽蓝(应云富楼那 译曰富楼婆者东僧伽蓝如上说) 第五卷富婆罗弥寺(应云富楼婆罗弥 译曰东园)瞿昙庙(译曰园姓) 第十四卷鍮波(应云私鍮波 译曰塔也) 鞞婆沙第九卷阅叉寺(译曰能敢) 出曜经第五卷婆槃那寺(译曰种也) 第十卷僧迦摩寺(译曰桥[樛-(彰-章)+(恭-共)]) 波须蜜经第五卷遮婆罗寺(应云庶歌罗 经曰转译曰转) 婆须蜜菩萨所集楗度第四阿荼毗寺(译曰林也) 摩得勒伽经第六卷尼持树陀精舍(应云尼拘楼陀 译曰纵广) 观佛三昧经第一卷迦罗洹寺(应云迦罗婆那 译曰里林) 那先经上卷他毗罗鸠塔罗精舍(译曰他毗罗者长宿鸠塔罗者鸟) 咒毒经繁耆迦精舍(译者曰国名也) 杂经那摩毗诃(传曰杂寺) 外国传第一卷那罗陀村(译曰荻与) 僧伽罗刹所集经第三卷他那摩帝村(译曰陀那者施摩帝者意) 佛所行赞第四卷毗细瑟吒村(应云毗细聚瑟吒 译者曰毗细耶者国名瑟吒者取胜)跋提村(译曰长张雨反)鞞兰若村(译曰不着)迦梨摩沙村(译曰恶亦云黑)毗细村(应云毗师经 译曰一切入也) 第五卷婆跋利村(译曰班也) 过去现在因果经第三卷大波利村(译曰护也) 法鼓经下卷阿匝阇(应云阿牟阇 译曰不动) 水沫所飘经罗摩村(译曰戏也) 佛神力救长者子经婆陀漫(传曰增益村也) 外国传第二卷陀毗陀(传曰无通林也)诃梨伽蓝(传曰圣林)毗醯伽览(传曰谷种村也)罗阇毗诃(传曰寺村)

寺舍名第四十八祇洹精舍(应云氏多槃那 译曰氏多者胜槃那者林) 大智论第三卷梨师槃陀那精舍(译曰梨师者仙婆陀那者面)伽耶祀舍(译者曰国名也)金灯僧伽蓝(译曰僧伽蓝者众园) 华严经第二十四卷遮和罗(应云遮婆罗 译曰动也) 中阿含第三十五卷迦罗?摩(译曰迦罗者时差摩者) 第四十九卷楗若(译曰众聚) 第五十卷罗阇毗诃(传曰王寺)提波毗诃(传曰天子寺也)摩那摩(传曰?凡寺也)干匿伽王(传曰王小第寺)那婆毗诃罗(传曰杂寺) 第四卷鞞梨(传曰神谷寺也)提婆不多(传曰天子精舍)沙毗呵等寺(译曰弃毒) 历国传第一卷波罗寺(译曰护也)离越寺(应云离婆多 译曰星名)陀林寺(应云陀林摩 传曰石留)一迦延寺(译曰一道)阿婆耆梨寺(传曰无畏寺也) 第四卷摩呵比呵寺(应云摩诃毗诃罗 译曰大寺)祇那比呵罗(应云是名婆那毗呵罗 译曰胜林寺也)

堂舍名第四十九毗舍佉堂(译者曰星名生) 大智论第四十三卷毗摩那房(译曰殿也) 四分律第四分第一卷庵罗絺屋(应云庵婆罗絺 译曰树心) 善见律毗婆沙第一卷迦那迦庭(译曰金也) 第三卷健陀俱知(译曰香室香台香殿)肩伽罗母殿(译曰庶也) 第五卷迦梨(译曰作亦云黑) 善耀经第一卷遮迦越罗(译曰轮圆) 阿阇贳经下卷迦罗越家(应云迦罗婆 译曰有时) 遗教三昧经上卷迦梨罗讲堂(译曰浊也) 文殊现宝藏经上卷须梨讲堂(译曰日也) 义足经下卷迦梨讲堂(译曰时亦云作) 难提释经阿陆舍罗(传曰无病舍也)

处所名第五十阿兰若(亦云阿练若 译曰寂静) 大智论第三卷梯罗浮呵处(应云施罗求呵 译曰施罗者名求呵者室) 华严经第二十四卷治耶曲处(译曰治耶者迅行)那提楗椎(译曰那提者声楗推者磬也) 长阿含第十卷劫摩沙(应云釰摩沙 译曰除叶)因陀波罗(译曰主力)郁鞞罗(译曰过时)阿游婆陀尼(应云阿细波陀尼 译曰无求)阿[菟-(色-巴)+(〦-一)]夷(译曰随行) 第十卷伊车能伽罗(译曰乐耕) 第十二卷俱利(译曰织也) 第十八卷耆婆拘摩罗(译曰耆婆者命亦云寿也拘摩罗者童) 杂阿含第□卷迦陵伽(译曰好声亦云国名) 第九卷崩伽阇(译曰回也亦云国名)陀毗陀(译曰不智) 第十卷输卢那(译曰闻也) 第十二卷波罗利弗姤路(应云波罗利弗多罗 译者曰波利者树名弗多罗子) 第二十一卷那吒跋置迦(译曰那吒者舞跋置迦者军) 第二十四卷毗兰若(译曰不静) 四分律第一卷昙摩阿兰若处(译曰法寂静也) 阿毗昙毗婆沙第二十七卷跋阇复弥(应云跋阇复弥 译曰金刚地也) 婆须蜜经第五卷婆罗那处(译曰国名) 佛所行赞经第四卷涅摩罗处所(译曰无垢) 兴起行经上卷婆罗尼蜜(译曰胜相)那吒跋置迦阿兰处(译曰那吒者舞跋置迦者军主阿兰若寂静) 商人子经拘迦罗(译曰云阿时也) 摩诃术精进度中罗报经

翻梵语卷第八

仁治二年三月五日书写了

宽保初元(辛酉)年八月二十六日

以深贤师之本遂挍合了 僧正贤贺

(五十八)
大正藏 第 54 册 No. 2130 翻梵语

翻梵语卷第九山名第五十一河名第五十二江名第五十三池名第五十四洲名第五十五地名第五十六水名第五十七火名第五十八风名第五十九园名第六十林名第六十一树名第六十二

山名第五十一须弥山(应云须弥楼 译曰须名好也弥楼者光) 大智论第一卷摩犁山(译曰无垢)耆阇堀山(应云耆阇崛多 译曰耆阇者鹫堀者头译曰耆阇鹫崛多者头) 第三卷鞞婆罗(应云毗婆罗 译曰少力)跋恕(应云[口*(犮-乂+又)]嗟 译曰犊亦云姓)萨多邠那(应云萨多般罗那 译曰七叶)求呵(译曰穴也)因陀(译曰天王)世罗求呵(译曰世罗者山求呵者穴)萨?(译曰犯也)钵波罗(译曰节也)由揵陀罗山(亦云由干地 译曰由楗者双地罗者持)罽宾隶跋陀(应云罽宾罗跋陀罗 译曰罽宾罗者苍跋地罗者[跳-兆+(ㄙ/貝)])鞞浮罗大山(译曰大也) 第二十八卷斫迦罗山(译曰轮也) 华严经第一卷轲犁罗山(应云轲地罗 译曰轲者穴地罗者破) 第二十二卷尼民陀罗山(译曰尼民者地罗者持)牟真邻陀(亦云目真邻陀 译曰脱也) 第二十四卷郁提尸山(译曰日初出处)摩诃目真邻陀山(译曰大脱) 第二十八卷毗富罗山(译曰大也) 大槃涅槃经第十八卷优陀延山(译曰日出处也) 第二十四卷摩罗耶山(亦云摩罗延 译曰魔罗者垢耶者除也) 第二十九卷漫陀山(译曰护亦云买)頞多山(译曰行也) 第三十卷尸牧摩罗山(译曰杀子) 增一阿含第三卷波沙山(亦云波沙那 译曰绳也) 第十三卷摩师山(译曰黑也) 第十四卷伊沙山(译曰自在) 第二十三卷毗那耶山(译曰他也)优阇伽罗山(译曰觉也)般荼婆山(译曰日亦云姓)婆罗罗(应云婆罗剌也 译曰愿得) 中阿含第八卷毗陀山(译曰智也) 长阿含第十卷伽伽罗(译曰胶者) 第十八卷伊沙陀罗(译曰自在持也)郁禅山(译曰大胜)尸邻陀罗(译曰无大) 第二十一卷比尸陀山(译曰化也)郁提陀罗(译曰大持) 第二十二卷设首婆罗(应云尸首波罗 译曰童护) 杂阿含第五卷摩拘罗(译曰喧闹)毗那多迦(译曰揵与) 第十六卷优留曼荼(译曰优留大曼茶者提湖亦云实也) 第二十三卷楗陀摩陀摩罗(译曰香花)明迦(译曰曲也亦云国名)宿波罗首(译曰斧也)毗婆罗(译曰无力)那伽山(译曰宗也) 第四十五卷鞮提醯(译曰种种体也亦云四惟) 第五十卷摩俱罗山(译曰天冠) 十诵律第三诵第三卷频阇山(应云频他 译曰射酌) 七法第六卷萨婆婆罗颇罗山(译曰萨波者一切婆罗者苦小)萨钵那求呵山(译曰萨钵那者怨求呵者窟)萨波烧持迦波披山(应云萨婆烧治迦波彼 译曰萨婆者一切烧治迦者洋波柀者恶)萨多般那旧呵山(译曰萨多者七般那者叶旧呵者窟)迦尸黑山(译曰迦尸者光) 僧祇律第七卷枝提山(译曰聚亦云国) 第三十卷摩罗山(译曰行次亦云花鬘) 第三十二卷枳罗苏(应云枳罗婆 译曰白也) 第三十四卷呵梨陀山(译曰黄也) 四分律第二分第九卷摩头鸠罗山(译曰摩头者密鸠罗者种姓) 第十一卷拘留欢喜山(译曰拘留者作亦云姓也) 第二分第三卷乙师罗山(应云伊沙陀罗 译曰小叉) 弥沙塞律第二卷槾求罗山(译曰尾也) 第六卷首摩罗山(应云修摩罗 译曰修者好也摩罗者行次) 第十四卷伽耶山(译曰国名) 第二十卷波楼山(译曰强也) 第二十卷阿呼山(译曰日也) 第三十四卷先底般波罗山(应云那帝波腻波罗 译曰那帝者家波腻者水波罗者护) 善见律毗沙第一卷阿休何山(译曰向也) 第二卷肩沙迦山(应云蜜舍罗歌 译曰杂也)车多迦山(译曰覆也)支帝耶山(译曰聚也) 第三卷支提耶山(译曰觉也)提婆鸠吒山(译曰天台)修婆鸠吒山(应云首婆叉吒 译曰姓台)迦罗毗?山(译曰姓声)须陀苏那(译曰白水)阿沙干那(应云阿锁歌兰那 译曰马耳)伊私耆梨山(应云梨师耆利 译曰仙山) 第八卷质多罗山(译曰种种) 第十五卷念蜜奢山(译曰㫬也) 大方等大集经第一卷利师山(译经曰㑁也) 贤愚经第五卷弥楼山(译曰光也) 法华经第六卷摩诃弥楼山(译曰光也)伊蒒罗山(译曰仙人住住处) 百句譬喻经第一卷耆梨(译曰山也) 摩得勒伽经第八卷阿那斯(译曰无食处也) 观佛三昧经第八卷頞那山(译曰饭亦云母) 普耀经第七卷脾舒离(应云毗舍离 译曰广传) 僧伽罗刹所集经第三卷柘梨山(译曰动也)摩伽山(译者曰星名) 菩萨处胎经第一卷加阇山(译曰?也) 佛所行赞第二卷毗提诃山(译曰日国名也)般荼婆(译曰黄蒌色也) 过去现在因果经第三卷遮迦和山(译曰轮也) 纯真陀罗经下卷因沙旧山(经曰帝树石室) 诸佛要集经上卷目邻山(应云因真邻陀罗 译曰晓王) 下卷摩梨山(译曰摩梨者有花也) 诸宾头法中毗婆罗山(译曰破也) 尊者瞿低迦独一思惟经佉陀罗山(译曰帆也) 观虚空藏菩萨经优留曼荼山(译曰优留者大曼荼者第一) 商人子经檀特山(应云檀陀 译曰荫也) 须太拏经佉罗底翅山(译曰青也) 虚空藏经阿遮楼山(译曰不动) 咒毒楗阿摩呵行山(译曰揵陀者香摩诃衍者大乘) 咒贼经醯摩山(译曰金也) 大神将军咒经阿罗陀山(译曰无声) 三小劫抄经阿沙波山(译曰无咒术也)比那山(应云比那哆 译曰不高)那陀利(传曰人各山也) 外国传第一卷扶罗尸利(传曰里头山也) 第三卷尸梨漫陀(传曰王夫人也) 第四卷干吒尸罗(传曰岩石山也)不婆尸罗(传曰东石山也)阿婆施罗(传曰西石山也)阿鞞耆梨(传曰无鬼魏峨山也)支多耆利(传曰老峨神山)摩尼优利(传曰珠也)呼漫山(应云呼摩 译曰燃火)干婆伽山(应云乾闼婆 译曰乐神) 历国传第一卷支多哥梨山(译曰功德聚山)金毗罗山(译曰是孔非孔)

河名第五十二尼连禅河(应云尼连禅那亦云熙连禅 译者曰尼不也连禅那者乐着) 大智论第一卷波叉河(应云薄叉亦云博叉 译曰胸也) 第七卷私陀河(应云私多亦云悉陀 波罗曰冷)恒河(亦云恒河亦云恒迦亦云迦伽 译曰天堂来也) 第二十八卷蓝牟那(应云墦牟那亦摇无那 译曰缚也)萨罗由(译曰駃流)阿[日*旨]罗婆提(亦云阿[日*旨]罗阿夷罗和帝 译曰迟流)摩醯(亦云应仙 译曰归也)恒伽提河(应云恒伽提婆 译曰恒伽如上说提婆者天) 第十五卷阿夷罗跋提河(应云阿夷罗婆底 译曰阿夷罗者迅流婆底者有) 大般涅槃经第一卷阎摩罗(译曰双也)萨罗(亦云婆罗 译曰婆罗者实)摩诃(译曰婆亦云胜)辛头(译曰验也)娑婆耶(应云娑罗婆阿耶 译曰娑罗婆有闻阿耶者行) 第十卷伊㮴末提河(译曰伊㮴者甘蔗末提醉) 第二十七卷毗婆舍耶河(译曰无渴)难陀顶(译曰欢喜) 增一阿含第十五卷苏摩(译曰月也) 中阿含第二卷舍劳浮(译曰箭地)郁鞞罗尼建然(亦云郁鞞罗尼建禅 译曰大时不爱)郁禅那海(译曰大胜) 长阿含第十八卷波罗阿(译曰胜也) 第二十一卷萨牢(译曰湖也) 杂阿含第二卷多吒迦(应云钵腊吒迦 译曰至也) 第十六卷婆休多(译曰多也) 第四十四卷伽耶萨罗(应云伽耶沙罗 译曰者伽耶者国名娑罗者树名)郁鞞罗(译曰过时) 第四十九卷那婆佉多河(译曰那婆者新佉多者倔) 第五十卷跋求摩诃(应云跋求摩底亦云婆求摩 译曰跋求者好声摩底者有) 十诵律序第一卷迦拘伽河(译曰肿领)波浮河(译曰自在) 初诵律第二卷阿耆罗婆婆河(应云阿耆罗婆 译曰阿耆者火罗婆者声) 善诵第二卷多浮(应云多簸 译曰执也) 第四卷修罗吒(译曰修者好也罗吒者国) 四分律第三分第十二卷婆呵呵(译曰除也) 第四分第三卷婆输河(译曰自在) 第六卷傍耆罗河(译曰曲也) 弥沙塞律第十九卷奢多头[序-予+(隹/土)]奢多头楼(译曰百川流也) 阿毗昙婆沙第二卷毗寿婆婆(应云毗寿波摩 译曰毗寿者电也波摩者譬喻)拔提河(应云跋提罗 译曰贤也) 第五十六卷沤留河(译曰大也) 双卷涅槃经第一卷斯那川(译曰军也) 修行本起经沙陆河(亦云婆楼 译曰实也) 海八德经瞻婆恒伽(译曰月瞻婆者花名) 瞻婆比丘经拔提摩醯(译曰贤火)[酉*香]连然钵底小河(应云熙连若婆底 译曰有金) 历国传第三卷

江名第五十三阿喻阇(译曰不相应也) 增一阿含第二十三卷阿寅啰波帝夜江(应云阿夷罗婆底 译曰阿夷罗者[馬*夫]流婆底者有) 善见律毗婆沙第七卷毗尼江(应云毗尼多 译曰闲静) 第十二卷毗德多(应云毗揄多 译曰无热)毗多罗子(应云鞞多罗尼 译曰下流)明?(译曰竹也亦云种姓)究仲婆(译曰恶水)毗摩(应云毗摩罗 译曰无垢)那提(译曰江名)拘尸那地(译曰芧江也) 贤愚经第四卷沙鹿江(应云婆楼 译曰实) 垣水戒经阿夷江(译曰[馬*夫]也)

池名第五十四阿那跋达多池(译曰无热) 大智论第二卷尸漫陀耆尼池(亦云漫陀紧尼 译者曰漫陀者花名繄尼者有也) 第八卷阿耨达池(应云阿耨达多 译曰小与) 华严经第一卷摩陀池(亦云摩陀延 译曰醉也) 增一阿含第二十二卷钵头摩池(译曰赤莲花也) 长阿含第十八卷跋陀池(译曰大亦云贤) 第二十卷那邻尼陀(译曰莲荷)须摩竭陀池(应云须摩伽池 译曰聚会) 杂阿含第三十八卷揭伽池(译曰姓) 第四十五卷须摩那池(译曰须者姓也摩那者意) 十诵律初诵第六卷萨卑尼池(译曰有蛇龙也) 善诵第四卷阿练池(应云阿练若 译曰不着) 弥沙塞律第二十九卷迦罗池(译曰时也) 善见律毗婆沙第四卷那利池(译曰漏刻) 三小劫抄经拘絺罗池(译曰胜也) 杂经

洲名第五十五妪阇洲(应云郁遮 译曰高也) 善见律毗婆沙第三卷婆罗洲(译曰胜也)慢陀洲(应云曼陀 译曰最胜)拘罗卫渚(译曰岸)那怜罗宾洲(应云那怜陀罗宾茶 译曰那怜陀罗者人主宾荼者聚) 第四卷楞伽洲(译曰邑也) 历国传第四卷

地名第五十六浮地(译曰地也) 大智论第四十二卷波罗提毗(应云波罗梯毗 译曰地也) 华严经第四十八卷优鼻(译曰地也) 出曜经第八卷

水名第五十七闇蓝水(译曰蓝者水) 大智论第三十八卷波尸蓝水(应云婆梨蓝 译曰婆梨蓝者水也)阿摩勒水(译曰无垢) 大般涅槃经第十二卷尸婆罗水(译曰无胜)钵书罗水(译曰美也)波尼(译曰水也)郁持(应云忧池伽 译曰水也)波利(译曰水也)波耶(译曰水亦云乳)娑摩尼手(应云娑罗摩罗 译曰止息) 十诵律杂诵第三卷摇蒲那水(应云夜牟那 译曰树名) 僧祇律第四卷婆罗水(译曰胜也) 弥沙塞律第十九卷恒水(应云恒伽 译曰天堂来也) 第二十五卷盐牟那水(译曰传也) 善见律毗婆沙第十二卷阿阇婆罗(译曰羊力) 过去现在因果经第四卷无提水(译曰欢喜) 瑞应本起经二卷

火名第五十八因陀罗火(译曰主也) 华严经第四十八卷

风名第五十九随蓝风(应云毗蓝婆亦云毗蓝 译曰迅猛) 大智论第四卷忧陀那风(译曰自说) 第六卷僧伽(译曰泉也) 长阿含第二十一卷毗湿波(译曰不功) 杂阿含第十一卷忧陀罗(译曰大破) 兴显经目邻大目邻(译曰目邻者脱)阿耨风(译曰小也) 阿耨风经波栗屠那(译曰触也) 幻士仁贤经

园名第六十岚毗尼园(亦云流弥尼 译曰断亦云尽) 大智论第一卷劬师罗园(译曰劬者牛师罗者头) 第三卷祇树园(应云氏哆亦云祇 译曰胜也) 华严经第四十七卷释难陀园(应云释迦难陀 译曰释迦者能难陀者喜) 第三十六卷安陀园(译曰萨也) 增一阿含第三卷迦兰陀园(译曰好严) 第五卷闇婆婆利园(译曰麦?) 第六卷萨卢园(应云萨罗 译曰杉也) 第九卷瞿师罗园(译曰严也) 第十卷檀槃那园(应云檀那槃那 译曰施林)尼拘屡园(应云尼物屡陀亦云尼物头 译曰无节亦曰施广) 第二十三卷毗罗若园(译曰不闲静也) 第二十四卷罗摩(译曰戏也) 中阿含第八卷多罗(译曰重也) 第十四卷波和利(应云波婆利 译曰毛衣) 第五十五卷楼毗(译曰可爱) 长阿含第四卷跋陀利园(译曰长也) 杂阿含第五卷阿毗阇(译曰无种天) 第四十三卷俱毗罗园(应云俱毗陀罗 译曰破恶) 僧祇律第一卷求罗园(译曰力亦云姓) 四分律第十四卷郁鞞罗劫波园中(译曰大穴亦云大勇劫波分别时)毗罗耶女园(译曰失时也) 弥沙塞律第三十四卷负伽园(应云负履伽 译曰庶也) 善见律毗婆沙第三卷摩诃那伽园(译曰大龙庶也?也) 第三卷波利耶园(译曰可欢)摩伽园(译曰星名也)弥伽园(译曰云也)波留沙迦园(译曰坚也) 第五卷难陀园(译曰欢喜) 第十一卷瞿私多园(译曰白牛) 第十三卷摩罗园(译曰花也) 第十四卷阿那邠阿蓝(应云阿那他宾茶池私耶阿罗 译曰阿那他者柧宾茶陀私耶者给阿罗者园) 出曜经第一之内槃荼园(译色也) 波须蜜经第一卷那陀园(译曰声也) 僧伽罗刹所集经三卷难陀洹园(应云难陀波那 译曰难陀者喜婆那者林)拘萨园(应云拘萨罗 译曰功也) 生经第四卷伽邻竹园(译者曰鸟名也) 持人菩萨经上卷罗迦览(传曰里树也) 外园经第三卷阿梨览(传曰圣园)

林名第六十一摩呵槃(应云摩呵槃那亦云摩诃婆那 译曰摩诃者大槃那者林) 大智论第三卷岚鞞尼林(亦云林毗 译曰尽亦云断) 第二十六卷波罗林(译曰胜也)舍摩梨(应云腅婆利 译曰木绵) 第三十三卷迦毗罗波仙人林(应云迦毗罗跋私臭 译曰迦毗罗者苍跋私臭者住处)沤楼频螺树林(译曰木菰) 第四十四卷须浮摩树林(应云须浮[寐-爿+(怡-台)] 译曰须者姓也浮[寐-爿+(怡-台)]者地也) 第三十八卷阿罗婆伽林(应云阿罗婆分 译曰阿者不也罗婆分者诸) 第八十四卷祇洹林(应云哆槃那亦云祇多槃那 译曰氏多者胜槃那者林) 华严经第三十七卷郁昙钵林(亦云忧昙婆罗亦云优昙钵 译曰优者起也昙婆罗者空) 大槃涅槃第十七卷安陀林(译曰荫也) 中阿含第二卷弥萨罗林(应云弥伽罗萨 译曰弥伽者云萨罗者杉) 第十四卷波婆梨庵婆林(应云婆波梨庵波罗 译曰波婆梨者衣庵波罗者果名也) 长阿含第十二卷毗罗林(译曰莮也) 第十八卷毗醯勒林(译曰不畏)那罗林(译曰萩也) 杂阿含第四卷波意利弗多罗鸡林(应云波吒利多罗 译曰者波利者树名弗多罗者子)山多伽耆林(应云多伽耆梨 译曰多伽者曲耆梨者山亦云头) 第二十九卷安阇那林(译者曰花名也)陀婆阇梨迦林(应云陀婆阇梨介 译曰陀婆者子泽阇梨介者火)诃梨勒林(译曰天主苻来) 十诵律三诵第一卷尸俱卢陀林(译曰无节亦云盍惟) 第五卷阿摩勒林(亦云庵魔勒 译曰无垢) 七法第六卷尸利曼荼罗林(译曰尸利者吉曼茶罗者圆) 僧祇律第二十九卷那利林(亦云那罗 译曰观也) 四分律第四分第一卷婆利林(译曰百力) 第三卷尸陀林(亦云胜舍婆亦云尸尸婆 译曰紧实)俱尸那末罗王林(译曰俱尸那者茅城末罗者姓) 善见律毗婆沙第一卷阿[菟-(色-巴)+(〦-一)]林(译曰小也) 弥沙塞律第四卷耆婆林(译曰今也)难陀林(译曰欢喜)毗梨吒毗林(译曰森) 第四卷庵罗林(译曰树名) 阿毗昙毗波沙第十一卷多摩沙林(译曰萨也) 第三十五卷迦兰陀竹林(译曰迦兰陀者好声鸟也) 第四十六卷摩诃提婆庵罗林(译曰大天果也)婆利迦庵罗林(译曰婆利迦者守之护也罗者如上说) 第五十六卷婆罗给林(应云波罗舍 译曰他乐) 摩得勒伽经第四卷[山/多]伽耆林(译曰曲颈) 戒相应经婆祇尸摩林(应云跋祇尸收摩罗 译曰跋祇者聚尸收摩罗者杀子) 求欲经陀婆阇梨迦林(译曰陀婆者平译阇梨烧也) 佛见牧牛者乐道经申怒林(应云申怒波 译曰实也) 叶喻多少经萨罗梨林(译曰杉也) 不净观经檀特罗和林(应云檀荼婆罗 译曰檀茶者罚婆罗者胜) 善王皇功德经[彳*(虎-儿+巾)]多陀林(应云陀林摩 译曰石留) 外国传第一卷昙摩罗若(传曰法林) 第三卷

树名第六十二菩提树(译曰菩萨者道亦云智也) 大智论第一卷尸利沙树(亦云师利沙 译曰尸利沙有须也)多罗树(亦云哆罗 译曰重也)珂利罗(亦云珂地罗 译曰河者空地罗者破)尸拘卢陀树(亦云尼拘律 译曰四惟亦云无节) 第四卷必钵罗树(译者曰以菩萨树) 第十二卷舍摩利树(应云睒婆利 译曰木绵)阿梨吒(应云何梨瑟吒 译曰无环)波隶质姤树(亦云波利质多罗 译曰波利者护质多罗者种种)萨罗(译曰杉也) 第二十三卷阎浮檀树(应云阎浮那陀 译曰阎浮者树多那陀者江也) 华严经第三十卷忧陀伽沙罗栴檀(罗婆曰忧陀伽者上沙罗者实) 第四十九卷那刹罗树(应云诺刹多罗 译曰星也)婆翅罗树(译曰白鹭) 大涅槃经第九卷尸迦罗树(译曰不黑亦云不时)波罗奢树(译曰赤花)迦尼迦树(应云在割迦罗 译曰尼割者耳迦罗作)阿菽迦树(应云阿输迦 译曰无忧)波吒罗树(译曰重也)卢脂那(译曰牛黄)庵摩罗树(应云庵婆罗亦云庵罗 译曰酢果) 第二十六卷槾伽利(译曰耕地) 第二十七卷郁昙钵树(应云忧昙婆罗 译曰优者起也昙婆罗者空也) 第三十卷竭摩罗(应云健地摩 译曰香花) 增一阿含第二十九卷末罗(译曰姓亦云力) 长阿含第三卷婆利庵(应云波婆利庵婆罗 译曰婆梨者衣庵婆罗者如上说)瞻婆(译曰金色花树)波波罗罗(译曰波波者罗罗者乐)修摩耶(译曰好喜)波师(译曰夏生)伽耶(译者曰国名也)跋陀萨罗树(应云跋陀罗婆罗云跋陀安罗 译曰跋罗者贤沙罗者实) 杂阿含第二卷婆利耶多罗拘毗陀罗树(译曰婆梨耶多罗奢游戏狗毗罗者地破) 第十九卷婆罗鞞沙(译曰大入) 十诵律七法第六卷师罗树(应云尸罗 译曰石也)迦毗陀树(应云迦毗陀 译曰梨也) 僧祇律第三十三卷阿梨陀姜(译曰黄姜) 四分律第九卷健陀树(译曰地持)呵梨勒(译曰天主持来) 弥沙塞律第十二卷阿摩勒(译曰无垢)鞞醯勒(译曰无畏)伊罗树(译曰香也) 第十九卷摩头树(译曰察也) 第三十一卷和伽婆(应云跋伽婆 译者曰姓) 善见律毗波沙第一卷罗多(译曰胜马也)楗陀庵罗树(译曰香果) 第三卷蔓陀罗(律曰练树) 第四卷摩诃沙利波树(译曰摩诃梨者大稻婆者有也)波那沙树(译曰大果) 第十四卷目多罗(译曰胜也) 第十七卷婆罗醯(译曰云也)舍摩(译曰寂静)质多罗波吒梨树(译曰质多罗者种种波吒梨者重花) 阿毗昙毗婆沙第七卷婆树子罗(译曰胜也) 第十二卷卢醯尼药等(译者曰似莲花) 第十四卷婆陀罗树(译曰大也) 第十七卷干阇那林(译曰金也) 第二十七卷萨遮若摩(应云萨庭尼那摩 译曰萨遮者实亦云谛尸那摩者要期)质多罗咃(应云质多罗罗咃 译曰质多罗者种种罗咃者车)颇富沙(译曰不好也语)弥尸迦婆那(译曰杂林)难陀那(应云难陀婆那 译曰欢喜林也)千阇那(应云那阇罗 译曰好也) 鞞婆沙等二卷伽宾阇罗(应云劫宾阇罗 译曰鸟鸠)伊说多(译曰乐也)那梨伽罗(译曰漏列屋也)摩楼树(译曰竖也) 出曜经第三卷萨卢好树(译曰实也) 第九卷迦罗那树(译曰作也) 华首经第五卷瞿罗树(译曰园囿) 十住断结第七卷矜(己进反)升躯树(译曰鸜鹉) 婆须蜜经第三卷刹受利树(译曰[埃-矢+月]也) 百句譬喻经第一卷婆吒树(译者曰似菩提树) 第四卷着波洹树(应云循婆波那 译曰好树) 度无极经第八卷殃伽陀(译曰体与) 观佛三昧经第一卷波陀罗(译曰破也) 贤劫经第三卷尸舍和树(应云升舍波 译曰实树)罗摩子(译曰戏也)婆师利花树(译曰度生) 念佛三昧经第一卷陀[菟-(色-巴)+(〦-一)]伽梨花树(译曰㢧作)迦昙波花树(译曰白花) 第四卷伽鸠树(应云迦鸠[馬*夫] 译曰领也) 僧伽罗刹所集经第二卷迦随罗卫树(应云迦比罗跋臭 译者曰迦比罗者仙人名跋臭住处) 义足经下卷苏维屠树(应云苏萨禅尼 译曰好亭) 双卷涅槃经第一卷坻弥罗树(译曰细也) 阿閦传经下卷阿涅波他树(应云阿舍波波陀 译曰阿舍婆者马波者脚) 杂经蓝芘树(译曰垂也)

翻梵语卷第九

本云

仁治二年暮春十日

于醍醐寺地藏院东庇书写了

为兴隆佛法也

密家末学东寺沙门深贤
大正藏 第 54 册 No. 2130 翻梵语

翻梵语卷第十草名第六十三香名第六十四花名第六十五果名第六十六衣服名第六十七药名第六十八饮食名第六十九藏名第七十宝名第七十一时节名第七十二数名第七十三

草名第六十三朱利草(论曰贼译曰偷) 大智论第十三卷摩楼迦子(译曰?也) 大般涅槃经第十二卷伊师迦草(译曰虎鬓)优尸罗草(译曰饮第篪) 十诵律二诵第五卷婆婆草(译曰茅也) 弥沙塞第二十二卷迦尸草(译曰细秋) 第二十五卷文葇草(应云文阇 译曰虎鬓)鸠尸草(译曰细茅)拘尸草(译曰长茅) 第二十九卷阿梨(应云诃栗陀罗 律曰黄姜) 善见律毗婆沙第五十卷卢揵(译曰黄莲)陀卢(译曰破亦云?)苏摩那(律曰花腾生)苏罗婆(译曰好得)质多罗(译曰种种) 第七十卷婆梨波(波云婆梨沙波 律曰芬子)婆阇陀婆阇那(律曰陆地生也)耆罗阇那(律曰水中生也)摩楼多受草(译者曰国名也) 阿毗昙毗婆沙第十六卷佉陀梨叶(应云歌陀利 译曰甘蕉)尸婆子(应云抱波罗 译曰蕰藻) 鞞婆沙第一卷遮罗波罗草(译遮罗者动波罗者护) 出曜经第十卷

香名第六十四伊兰(译曰香名) 大智论第一卷阿伽楼(论曰密香树名译曰不动) 第十卷多伽楼(论曰木香树也译曰不没)婆罗楗驮香(译曰婆罗者胜楗驮者香) 华严经第一卷毕迦香(应云毕栗迦 译曰触也) 大般涅槃经第十八卷多迦罗香(译曰根也)多摩罗跋香(译曰雚叶)俱哆屑(应云俱瑟哆 译曰木也) 十诵律僧祇第三十一卷须健提(译曰好香) 僧祇律第三卷忧尸罗(应云郁尸罗 律曰香草) 善见律毗婆沙第十五卷?他致吒(应云勿私多致多 律曰雚头香也)未愿干提(译曰干提香者) 出曜经第五卷忧陀罗婆罗香(译曰胜力) 大悲莲华经第四卷忧陀沙罗香(应云优陀罗娑罗 译曰胜宝)须曼华香(译曰好意花也) 法花经第六卷阇提华香(译曰生亦云实)波利质多罗拘陀罗树香(译曰大游戏地破也)求罗香(译曰安息) 菩萨戒经第五卷多摩罗香(译曰藿香) 严净经第四卷须牟尼婆利师香(译曰须牟尼者好仙人婆梨师者忧生) 数经迦罗香(译曰黑花)娑罗香(译曰实色)须牟尼婆梨师香(译曰须牟尼者善他裟梨师者夏生)

华名第六十五曼陀罗华(译曰阒花) 大智论第三卷沤昙婆罗树华(应云沤昙庵波罗 译曰沤昙者起庵婆罗者空) 第五卷须漫提花(译曰须者好也漫提者湖) 第九卷占匐(亦云占波亦云占婆 译曰华树论曰金色花) 第十卷阿输迦(论曰无忧华树)婆呵迦罗(论曰尔华树也)沤钵罗(译曰黛也) 第六十五卷波头暮(亦云波头摩亦云钵昙摩 译曰赤莲花也)拘物陀(亦云物牟头亦云拘物陀 译曰枸者地?陀者喜)分陀利(译曰白莲花也)文陀罗(译曰漫花) 第七十八卷波师波利华(应云婆利师迦波利尔波利 译曰婆梨迦者忧生波利者护) 花严经第一卷波罗奢华(译曰赤花) 大般涅槃经第一卷曼殊沙(译曰槛花)散多尼迦(译曰寂静)婆利质多树华(译曰婆梨者护质多者种种)拘比罗树花(译曰破地)婆师花(应云婆利师 译曰腾花) 第五卷散陀那华(应云起陀那 译曰流) 第十卷却具娑华(译者曰占具也) 第十八卷阿提目多伽华(译曰脱亦云乐) 第十九卷波吒罗花(译曰重也)婆师罗花(亦云波师迦 译曰婆师迦者忧生花也)摩利迦华(译曰次第)须摩那花(亦云须曼那 译曰好意)由提迦花(译曰行也)檀菟迦利华(应云檀[菟-(色-巴)+(〦-一)]师迦利 译曰檀[菟-(色-巴)+(〦-一)]师者卷迦利者作)修揵提花(译曰好香) 中阿含第十四卷摩头揵提(译曰濡香亦云密香)[臼/自/儿]罗花(译曰[臼/自/儿]罗者绵) 第四十一卷波罗罗(应云波吒利 译曰重也) 长阿含第三卷须漫陀(译曰好小)檀俱摩梨(应云檀那俱摩梨 译曰檀那者施俱摩梨者童女)频浮(译曰谟式) 第二十卷弥离头揵提(译曰濡香) 第四十三卷睒婆花(应云睒婆利 译曰本绵) 弥沙塞律第十三卷阇提花(译曰生也) 善见律毗婆沙第一卷腾沙迦花(译曰[(虫*巳)/日]也) 第二卷郁波罗花(译曰代里也) 第七卷末利花(译曰重也)摩头花(译曰[夾/ㄙ]也)紧首迦树花(译曰紧者是也首迦鷃鹉) 阿毗昙毗婆沙第五卷阿阇花子(应云阿阇伽 译曰萌䕑) 第八卷迦那迦花(译曰金也) 第四九卷迦罗尼花(译曰黑也) 鞞婆沙第十二卷频头迦罗花(译曰渧黑)摩诃曼陀罗药(译曰大圆花也) 大方等经第一卷摩诃曼陀殊沙花(译曰大樫)沙罗花(译者曰树名也)育坻花(译曰相应)波娄沙花(译曰匆也)摩诃波娄沙花(译曰大忽)迦迦罗花(译曰直也)摩诃迦迦罗花(译曰大直)拘毗遮罗华(译曰地动)阿菟伽梨花(译曰弓作) 华首经第五卷多罗利华(译曰重也)劬多罗利华(译曰众姓)阿迦花(应云阿罗歌 译曰日也) 菩萨戒经第五卷满愿揵提花(译曰香也) 十住断结经第六卷茷罗萨罗花(应云茂罗沙罗 译曰根实) 婆须蜜经五卷那梨尼花(译曰莲花) 念佛三昧经第一卷拘卢舍莲花(译曰拘卢舍先五百弓) 第六卷须蔓罗花(译曰须者好也蔓罗者花) 菩萨处胎经第一卷弥离头揵提花(译曰濡音) 佛所行赞第一卷迦尼莲(译曰耳也)毗流离䭮(译曰白实) 严净经第三卷卢遮弥华(译曰黄花) 第四轮婆摩祢花(译曰可爱) 应云轮波应那拘薮摩花(译曰花也)楼遮摩那花(译曰可乐)蔓那华(译曰意也) 双卷涅槃经第一卷文陀般(译曰漫也) 宝如来经上卷拘兰荼华(译曰经也) 宝梁经第一卷文尼花(译曰仙人) 数经阿提摩多华(应云阿提目多伽 译曰[禾/云]脱) 佛说求欲经卢遮那华(译曰眼也) 虚空藏经瞿罗尼华(译曰白花) 杂经栴那华(译曰香名也)苏至遮迦华(译曰净论)苏楼至栴那华(译曰好乐)栴如多罗华(应云栴陀罗多罗 译曰星月)拘毗罗华(译曰破地)摩罗毗诃(传曰新花) 外国传第一卷

果名第六十六颇罗(论曰果也) 大智第四十八卷阇浮果(译曰其果紫也) 第十二卷呵梨勒果(译曰天主持来) 第二十二卷庵罗果(应云庵婆罗 译者曰其果酢味)波卢沙果(译曰忽也) 第三十卷波那婆果(应云波那娑 译者曰形如冬菰其味其耳) 第八十二卷频婆果(译曰相思)摩陀罗果(译曰醉)阿摩勒果(译曰无垢) 大槃涅槃经第五卷迦罗迦(译曰黑也) 第六卷镇头迦(译曰柿树)尼拘陀子(应云尼拘卢陀 译曰无节亦云纵广) 第二十二卷佉陀罗子(应云伽陀利 译曰甘䕴)尸利沙果(译曰尸利者头沙者似也) 第三十二卷毗醯勒果(译曰不畏) 增一阿含第九卷跋陀罗果(译曰贤也) 杂阿含第十六卷波罗果(译曰胜也) 第三十四卷鼻罗果(应云耆罗 译曰消也) 出曜经第七卷毗罗果(译者曰似木菰) 十住断结经第七卷柯必他果(译曰梨也) 百句譬喻经第二卷波罗悉多果(译曰波罗者彼悉多者观) 摩得勒伽经第一卷般那果(译曰山也)多勒(应云多罗 译者曰树名也) 观佛三昧第一卷摩陀罗果(应云摩陀那 译曰醉果) 集三乘名数第五卷迦陀迦果(译曰作果) 四百三昧经波达果(应云波罗达多 译曰他与) 胞胎经摩头果(译曰美也) 历国传第三卷迦多离果(应云迦陀利 译曰甘苏)

衣服名第六十七僧伽梨(译曰重也) 大智论第一卷沤多罗僧(亦云郁多罗亦云优多罗僧 译曰覆右肩衣)尼师檀(译曰坐具) 第十二卷袈裟(译曰染衣也) 第十三卷迦尸轻濡衣(译曰光也) 第三十八卷兜罗绵(译曰绵也) 第八十八卷洹裟相衣(应云洹衣 译曰洹裟者鹅) 华严经第四十九卷憍奢耶(译曰虫也) 大般涅槃经第一卷刍摩缯彩(亦云谶磨亦云苏摩 译曰刍摩者粗布也)迦陵伽衣(译者曰国名也)迦婆罗(译曰黑毛)摩诃楞伽(译曰摩诃者大楞伽者色) 第七卷加陵伽波和罗(译曰加陵伽者国名波和罗者衣) 中阿含第二十一卷波遮悉多罗那(应云钵罗赖咤悉多罗那 译曰䨱酖褥也)鞞诃提(应云鞞提诃 译曰种种体也亦云罹)头鸠罗衣(译曰细布衣) 杂阿含第五卷拘沽婆衣(译者曰国名也)婆诜私(应云婆桑私 译曰衣也) 第三十七卷僧岐(亦云僧祇友 译曰褊袒) 十诵序第三卷泥洹僧(译曰方衣)波伽罗(应云兽伽罗 译曰木皮)波头摩衣(译曰赤花) 初诵第一卷头求罗衣(应云头鸠罗亦云头头罗 译头鸠罗者细布)迦絺那衣(译曰功德)安陀卫(应云安陀罗婆沙必 译曰里衣)却具衣(译曰树花名)钩钵多罗(译曰小钵) 第三诵第四卷阿鸠罗绵(译曰无种姓也亦云无垢) 第五卷鸠舍罗绵(译曰功也)闻阇绵(译曰虎鬓草也)禅头勒卧具(应云闇兜楞伽 译曰紫也) 七法第一卷般薮衣(译曰羊毛) 七法第七卷拘赊草衣(译曰细茅)婆婆草衣(应云跋婆闽 译曰粗茅)舍那衣(译曰木皮) 僧祇律第十八卷婆罗天被衣(译曰婆罗者胜) 第二十一卷婆薮天被衣(译曰婆修者实)差罗波尼(应云叉罗波腻亦云钵[耳*欠] 译曰灰水) 四分律第一卷钵[耳*欠]岚(亦云钵[耳*欠]婆婆衣 译者曰国名也)肩那衣(应云赊那 译曰树皮衣也)阿罗梨革屣(应曰阿罗毗 译者曰国名也) 第三卷鸯伽那罗衣(译曰体也) 第五卷波罗卧具(应云波罗婆罗那 译曰覆身衣也) 弥沙塞律第七卷跋那衣(译曰色也)波那衣(译曰粪扫)舍勒(译曰内衣)尼萨耆衣(译曰舍也) 第二十五卷刍弥衣(译曰布衣) 第二十四卷婆舍那衣(译曰衣也)阿呵那衣(应云阿呵多 译曰新衣)瞿荼伽衣(译者曰国名也)鸯伽持珠铠(应云鸯他陀 译曰系醉) 第二十四卷频伽厄发衣(译者曰国名也) 善见律毗婆沙第二卷钵兜那婆吒(律曰绢也译曰钵兜那者细波吒者绢) 第六卷波那衣(译曰林也)婆兴伽衣(译者曰国名也)朱罗波梨迦罗衣(律曰离碎衣也)腹罗(译曰勒?也)迦那腹罗(译曰迦那者耳) 第十六卷阿罗梨草屣(译曰阿罗利者草) 第十七卷腹罗跋陀罗草屣(应云兜罗跋罗 译曰兜罗者绵跋陀者缚)真誓梨草屣(译曰真誓梨者细声)却彼育叠(译曰却波育者分别时分) 阿毗昙毗婆沙第八卷婆罗禁衣(应云婆罗那形 译者曰国名也) 第二十三卷罗差(应云勒叉 译曰紫色) 大方等大集经第十二卷劫波涂沙(亦云劫俱头沙 译曰网布) 摩得勒伽经第三卷兜那钩(译曰兜那者国名也) 第四卷俱耽波钩(译曰者俱耽波者国名)俱脂罗釰(译曰俱脂罗者国名)阿婆罗多釰(应云阿婆梨吒 译曰别国)迦头鸠罗(应云迦罗鸠罗 译曰黑细布也) 第六卷安怛婆婆(应云安怛罗婆婆 译曰内衣)波僧祇被(译曰波僧祇者相着) 观佛三昧经第七卷安陀罗跋萨(应云安陀罗跋私吒 译者曰安陀罗者国名跋私吒者家胜) 菩萨处胎经第一卷释迦毗楞伽(译曰释迦者姓毗楞伽者不好色也) 首楞严经上卷僧那僧涅(译曰庄饰铠) 阿閦佛上卷三般衣(应云三股那 译曰具足) 遗教三昧经上卷迦陵伽衣(译者曰国名也) 圣王七宝现上卷楞耆(译曰色也) 天子族光经拘摄衣(译曰玺也) 菩萨藏经拘弥波衣(译者曰国名也)摩呵僧那僧涅(记曰摩诃者大僧那者铠僧涅者着) 文殊师利间菩萨署经

药名第六十八阿蓝婆药(译曰不垂) 华严经第四十九卷阿罗娑药(应云阿剌娑 译曰无昧)阿伽陀药(应云阿竭陀 译曰阿伽陀者丸) 第七卷安陀药(译曰根也) 大涅槃经第三十四卷罗散阇那(译曰罗散者钟乳阇那者黑石) 十诵律序卷第二波株罗药(译曰植菰) 三诵第三卷比牧且曼陀药(译曰练叶)迦卢醯尼药(应云歌附歌卢醯尼 译曰黄莲)阇波药(译曰大麦) 四分律第三卷阿漏(译曰根也) 第七卷阿婆阇(律曰烟药) 善见律毗婆娑第十七卷阇比(译曰根药) 贤愚经第四卷迦私药(译曰光也) 菩萨戒经第七卷那提神药(译曰江也) 十住断结经第五卷安禅那(译曰眼药)金利沙(亦云尸利沙 译曰沙者似头) 菩萨处胎经第五卷

饮食名第六十九修陀甘露(译曰修陀者四也) 大智论第三十卷摩头陀婆浆(译曰摩头者密陀婆者酢)劫宾阇罗浆(译曰染涂子) 中阿含第二十九卷鞞罗(应云破罗 译曰被罗者拌) 第五十七卷拘施(应云拘舍 译曰茅也)招梨浆(应云招遮 译曰招遮者甘蕉也) 十诵律序第二诵毛梨浆(应云光遮 译曰毛遮者酢甘蕉)舍梨浆(译曰拘物地者花根也)波流沙浆(译曰波流沙者忽)劫必他浆(译曰劫必他者梨)怛钵那(译曰麨也) 初诵第一卷呿陀尼(译曰可啖) 二诵第七卷菩阇尼食(译曰可食)苏毗罗浆(译曰木叶亦云声也) 三诵第三卷释俱罗饼(译曰胡麻饼也) 第四卷波波罗饼(译曰享?)俱舍梨饼(译曰薄麻饼也) 八法第六卷周罗浆(译曰小也) 杂诵第四卷牟罗浆(译曰根也)颇梨浆(译曰果也) 杂诵第四卷波陀摩(译曰我说) 善诵第一卷阇豉(译曰酒浆) 僧祇律三卷巅哆梨浆(应云旃遮梨 译曰酢果)波楼沙浆(译曰忽果)波笼渠浆(应云婆[(土*白*土)/几]笼渠 译曰树子)阿陀私油(译曰庄子)北周[繹-幸+方]陀油(译曰练子)般施蜜(译曰竹也)那罗蜜(译曰萩也)摩诃毗梨蜜(译曰大精进也)庵罗浆(译曰酢果)呵梨陀浆(译曰果姜)阿提目多油(译曰脱亦云欲)修修罗[日*(企-止+目)](应云修伽罗 译曰猪也)阇致(译曰声?)味拔遮监(译曰好色) 第四十一卷毗榄盐(译曰孔中生也)迦遮盐(译曰遮者光)私多盐(译曰白也)北迦盐(应云北果 译曰熟)赊陀尼(应云莎陀尼 译曰可啖) 弥沙塞律第拘留米饭(译曰作也)沙梨耶(译曰白米) 善见律毗沙第四卷阿揵多食(律曰蜜比丘食译曰蜜也) 第六卷瞿罗(律曰美饼) 第七卷修步(律曰青豆盖美也) 第十七卷吉罗罗(律曰竹筝)乌婆陀颇尼(律曰薄日?糖)金楼伽浆(译曰根也)波漏师浆(译曰忽也)苏毗盐(应云苏毗罗 译曰好勇) 第十八卷鸠楼摩(应云鸠楼序沙 译曰大豆) 摩得勒伽经第四卷乌陀那责(译曰乌陀那者饭) 第六卷乌沙曼陀(译曰小豆)阿提目多油(译曰花名)缦头油(译曰第一)军荼蜜(译者曰军荼者草名也)布足蜜(译曰小蜂)缦阇蜜(应云缦阇梨 译曰缦阇梨者花叶)摩诃毗梨蜜(译曰大力)波波罗?(译曰波波罗者摩?) 优婆塞五戒相经

藏名第七十金刚那罗延藏(译曰那罗延者力) 华严经第四十卷伊罗钵藏(应云伊罗钵多罗 译曰伊罗者香钵多罗者叶) 增一阿含第四十二卷班稠大藏(译曰黄萎色也)宾伽罗藏(译曰黄赤色也)蠰佉藏(应云商佉 译曰珂也)宾伽罗宝藏(译曰苍色)半陆迦宝藏(译曰黄榴)蠰伽藏(译曰好身) 杂经

宝名第七十一阎浮那金(应云阎浮那陀亦云阎浮檀 译曰阎浮者树名那陀者江) 大智论第四卷毗流离宝(译曰白也) 第十卷摩尼珠(译曰摩尼者珠)摩罗伽陀(论曰綶译曰青珠)因陀尼罗(论曰青珠也 译曰天主黛珠)摩呵尼罗(论曰大青珠 译曰大黛珠)钵摩罗伽(论曰赤光珠也 译曰赤莲花珠)越阇(应云跋阇罗 译曰金刚)颇梨(应云颇致歌 论曰白珠译曰白珠谓水精火珠也)婆罗宝(译曰胜也) 第十卷波罗耳所提(应云波罗耳绵 译曰波罗者他耳絺者代藏) 第三十一卷因陀罗幢宝(译曰天王) 华严经第十一卷罗阇藏宝(译曰罗阇者王)天多罗罗(应云多罗哆 译曰多罗哆者度也)伊那罗宝(译曰大也)琉璃伊陀罗宝(应云因陀罗尼罗 译曰因陀罗者天主尼罗者青宝)树提沙陀罗尸光(译曰树提沙者蟾星人陀罗尼者持) 第三十八卷毗楼那宝(译曰光曜) 第三十九卷吉田罗庄严(应云抧由 译曰璎珞) 第四十卷弥呵罗宝(应云弥阿罗 译曰金带)毗沙门宝(译曰胜闻) 第四十八卷摩尼婆陀夷(译曰摩尼者珠婆陀者贤) 长阿含第三卷僧伽施(应云伽僧施罗 译曰白玉) 四分律第四分第三卷婆修(译曰宝也) 第六卷婆罗迦珠(译曰白也) 善见律毗婆沙第六卷婆罗耶珠(译曰悬也)迦鸠陀婆罗珠(译曰迦鸠陀者?婆罗者胜)栴陀摩尼(应云栴陀罗摩尼 译曰月珠)甄叔迦宝(译曰鹦鹅) 法华经第七卷毗楞摩尼色(亦云毗楞伽摩尼 译曰毗楞伽者不好色也摩尼者珠) 念摩佛三昧经第四卷毗琉璃色(译曰白宝)律罗钵多宝(应云伊罗钵多罗) 优婆塞戒第五卷难檀婆那(译曰欢喜杖也)阿牟荼马[(工*勿)/心](应云何牟罗) 严沙经第一卷尸利迦宝(译曰吉也)迦罗宝(译曰黑也) 现在佛名经第一卷鞞芦遮那宝(译曰种种光也)释迦毗楞迦摩尼(译曰释迦者姓毗楞伽者不好色也摩尼者珠) 观无量寿经释迦毗楞伽宝(译曰释迦者能毗楞伽者不好色也) 虚空藏经毗楞伽宝(译曰不好色也) 文殊师利涅槃经摩娑罗伽隶(译曰马[(工*勿)/心]) 佛问阿须轮大有威经陀那跋吒(译曰物长)陀若跋吒(译曰声长)

时节名第七十二迦罗(译曰时也) 大智论第一卷三摩耶(译曰时分)阿僧祇劫(论曰阿者无僧祇者数)跋陀劫(应云跋陀罗亦云波陀 论曰跋陀者善译曰贤也) 第三十八卷劫簸(译曰分别时节)刹那(译曰生藏) 华严经第三十五卷罗婆(译曰六十怛刹那名一罗婆)姤路(应云牟睺姤路 译曰三十罗婆名牟睺姤路禅经曰谓一日一夜)罗耶(经曰六十念项名一罗婆) 长阿含第二十二卷摩睺多(经曰三十罗那名一麻睺多)三跋吒劫(亦云三跋收夷 律曰劫灭) 善见律毗婆沙第五卷毗跋收夷劫(应云毗跋吒 律曰劫或)迦提同(译曰时月) 第十四卷阿留那(律曰明曰)恒刹那(经曰二十刹那) 禅经下卷罗陀那三陂(经曰二十刹那) 纯真陀罗经下卷波罗林劫(经曰清净白也)离兜(经曰二月为一节一节名离兜) 相清解脱经上卷波罗劫(译曰波罗者彼)罗波劫(译曰罗故也) 第三卷

数名第七十三由旬(亦云逾阇那 译曰诸者曰五百弓为拘卢舍八拘卢舍为一喻阇那) 大智论第一卷那由他(译曰十万)频婆(译曰百万)迦陀(译曰十频婆)句卢舍(亦云拘楼赊 译者曰五百弓) 十诵律二诵第五卷拘利那术逾旬(应云拘致那由他由旬 译曰拘致者亿那由他者十万由旬者四十里) 般舟三昧经

翻梵语卷第十

深贤

延应二年二月十五日

于醍醐寺地藏院书写本之字不分明多多在之只如本写之得其意可披览也           道成

同四月十日

于同院之南面令校合了 深圆

右全部十卷以地藏院深贤师传饭之本遂书功校雠令收纳观智院经藏了

宽保元(辛酉)年八月二十八日 僧正贤贺

(俗齿五十八)

续一切经音义

续一切经音义卷第一(并序)

  燕京崇仁寺沙门希麟集

  盖闻。残纯朴而薄道德。仁义渐开。废结绳而定蓍龟。文字乃作。仰观玄象。俯视成形。苍颉始制于古文。史籀纂成乎大篆。相沿历世。更变随时。篆与古文。用之小异。逮周礼保氏掌国子学。以道教之六书。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者造字之本。虽虫篆变体。古今异文。离此六书。并为谬惑。春秋之末。保氏教废。秦并海内。丞相李斯。考较籀文。别为小篆。吏趋省易。变体稍讹。程邈改文。谓之隶本。汉兴书学。杨雄作训纂八十九章。班固加十三章。群书用字略备。后汉许慎。集古文籀篆诸家之学。出目录五百四十篇。就隶为训注。作说文解字。时蔡伯喈。亦以灭学之后。请刊定五经备体。刻石立于太学之门。谓之石经。仍有吕忱。作字林五篇。以补许蔡之漏略洎有唐。立说文石经字林之学。至大历中。命孝廉生。颜传经。国子司业张参等。刊定五经。文字正体。复有字统。字镜。陆氏释文。张[戩-(ㄙ*ㄙ)+(ㄠ*ㄠ)]考声。韵谱。韵英。韵集。韵略。述作既众。增损互存。并乃傍通三史。证据九经。若斯文而有旨。即彼义以无差。音义之兴。其来有自。况乎释尊之教也。四含妙典。谈有相于权门。八部真宗。显无为于实际。真俗双举。唐梵两该。借以声名句文为能诠。表以菩提涅盘为所证。演从印度。译布支那。前后翻传。古今抄写。论梵声则有一文两用。误上去于十二音中。数字同归。疑体业向八转声内。考画点。乃只如棪(以冉)掞(舒赡)乱于手木。帐(知亮)怅(丑仗)杂于心巾。?(都奚)[伭-〦+一](直尼)着彳着人。裸(古玩)裸(胡瓦)从衣从示。謟(吐刀)谄(丑冉)不分舀(以小)[刀/臼](音陷)壮(侧亮)牡(莫后)罔辨牛(语求)爿(疾良)少斫昧于戍哉。无点亏于写富。如斯之类。谬误寔繁。若不讨详。渐乖大义。故唐初有沙门玄应者。独运先觉。天纵生知。明唐梵异言。识古今奇字。首兴厥志。切务披详。始于古花严经。终于顺正理论。撰成经音义二十五卷。次有沙门慧苑。撰新花严音义二卷。复有沙门云公。撰涅盘音义二卷。复有大慈恩寺基法师。撰法花音训一卷。或即未周三藏。或即偏局。一经。寻捡阙如。编录不次。至唐建中末。有沙门慧琳。内精密教。入于总持之门。外究墨流。研乎文字之粹。印度声明之妙。支那音韵之玄。既瓶受于先师。亦泉泻于后学。栖心二十载。披读一切经。撰成音义总一百卷。依开元释教录。始从大般若。终于护命法。所音众经。都五千四十八卷。四百八十帙。自开元录后。相继翻传经论。及拾遗律传等。从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尽读开元释教录。总二百六十六卷。二十五帙。前音未载。今续者是也。伏以 抄主无碍大师。天生睿智。神授英聪。总讲群经。遍糅章抄。传灯在念。利物为心。见音义以未全。虑捡文而有阙。因贻华翰。见命菲才。遣对曦光。辄扬萤烛。然或有解字广略。释义浅深。唐梵对翻古今同异。虽依凭据。㪅俟来英。冀再披详。庶无惑尔。

  音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一帙十卷

  右从第一尽十此卷续音。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一(并经序中字)

  大朴(上徒盖反苍颉篇云大巨也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下普剥反正作朴字说文云木素也声类云凡物未雕刻曰朴王弼云朴真也犹气像未分也庄子云纯朴不残孰为牺樽又日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为仁义圣人之过也)。

  万籁(上无怨反合作万字算经云十千曰万今作万本虫名州名人姓也相承借为万字下落大反乐器名也说文云大籁小箫郭璞注尔雅云大箫二十三管长尺四寸小者十六管长尺二寸一名籁也字从竹赖声也序文从草作[蔌-欠+頁]蒿名也非此用)。

  纷纶(上芳文反广雅云纷众多貌也考声乱也下律迍反易曰纶经理也注太玄经云纶络也今桉纷纶即杂沓交络盛貌也说文二字并从糸分仑声也糸音觅也)。

  旭日(上凶玉反切韵云日初出也说文云日旦出也考声云旭明也从日九九亦声也下仁一反说文曰实也太阳精不亏也从口一声也口音雨非反像口匝之形也)。

  罽宾(上居又反西域国名或云个湿蜜罗亦云迦叶弥罗皆梵言讹转也正云羯湿弭罗此翻为阿谁入谓此国未建都时有大龙池人莫敢近也有一罗汉见地形势宜人居止从龙乞容一膝地时龙许之罗汉变身渐大膝满龙池龙以言信舍之而去罗汉复以神力干竭其水遂建城郭众人咸言我等不因圣师阿谁敢入因有此语乃立国名)。

  空[(工*凡)/言](上苦红反切韵大也又通也说文云从冗工声下符仲反字书云理也考声云明也亦皮变反切韵云训也今案空?二字僧名也)。

  梗概(上古杏反尔雅云梗直也广雅云略也郑注礼记云平斛也薜注东都赋云梗概不纤密也释文大略也二字并从木更既声)。

  薄伽梵(上傍各反梵语或云婆伽婆亦云薄伽伴正云婆誐[金*(离-禸+ㄆ)]婆音蒲贺反[金*(离-禸+ㄆ)]音亡范反翻经沙门慧琳云古译为世尊谓世出世间咸尊重故又十号之中第十号也大智度论云如来尊号有无量名略言六种谓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今言薄伽梵具此六义故翻经者但存梵语也)。

  迦兰多迦(上下皆姜佉反旧云迦兰陀或云迦阑铎迦皆梵音讹转也正云羯[娕*頁]驮迦此译云好声鸟谓王舍城侧有大竹林此鸟多栖此大林中因以为名即说此理趣般若处也)。

  阿僧企耶(企音轻以反耶音以遮反正梵语也旧云阿僧祇此译为无央数谓数之尽名也古华严音义云一百二十数中无央数当一百二十也又依小乘数慈恩法师引俱舍说本数六十传失其八无央数当第五十二数也)。

  依怙(上于希反玉篇云倚也切韵云从也论语云依于仁也说文从二人相依倚会意字也下胡古反尔雅云怙恃也韩诗外传云怙赖也毛诗云无父何怙从心古声也)。

  羁鞅(上居宜反字书云绊也韵集云络马头革带也说文从革囚马会意字也下于两反玉篇云强也切韵云车軮荷也又云牛项索也字从革央声也)。

  明星(上说文从[囗@(儿/口)]作[(囗@(儿/口))*月]蔡邕从目作明古文从日作明三体皆通经典多用古文明字[囗@(儿/口)]音鬼永反下星字古文作星尔雅曰明星谓之启明郭璞注云太白星也晨见东方为启明昏见西方为太白)。

  洄澓(上音回下音复尔雅曰逆流而上曰溯洄郭注云谓旋者也三苍云澓深也谓河海旋流处也)。

  迦噜罗(中离古反或云迦娄罗亦云揭路茶正云[薜/女]噜䋈此云妙翅亦云金翅亦名龙冤案起世经云金翅鸟与龙各具四生卵生金翅鸟只食卵生龙以力小故乃至化生金翅鸟具食四生龙以威力大故余二生准知)。

  偻者(上力主及杜注左传云偻伛也背曲也广雅云身曲也说文云尪也从人缕省声也)。

  裸者(上华瓦反避俗讳作此音本音郎果反顾野王云裸者脱衣露袒也说文从衣果作裸字书从身作裸玉篇从人作裸三体并通经文从示作裸音灌书误也)。

  聋哑(上禄东反左传云耳不听五音之和谓之聋杜预云聋暗也说文从耳龙形声也经文作韵不成字也下鸦贾反考声云不能言也虽有声而无辞也古今正字哑喑也说文从疒疒音女厄反亚声也经文从口作哑音厄笑声也非经义)。

  魍魉(上音罔下音两贾注国语云水怪[女*(乏-之+友)]鬼也淮南子云魍魉状如三岁小儿赤黑色赤目赤爪长耳美发有本作蝄蜽亦通用)。

  砥掌(上脂履反杜注左传云砥平也苍颉篇云磨砺石也经文从手作抵击也非平如砥掌义)。

  隘狭(上鸦介反广雅迫也王逸注楚辞云隘险阸也或作阸下咸甲反顾野王云迫阸也说文从阜从箧声也经文从犬作狭谓狭习也非此用)。

  廛里(上直连反考声云市空地又居也经文作[土*厘]俗字也下良史反周礼云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风俗通云里止也谓五十家共止也)。

  鹦鹉(上乌耕反下又作䳇二体同音武山海经云黄山有鸟青羽赤喙人舌能作人语名曰鹦鹉礼记云鹦鹉能言不离飞鸟是也二字并形声字也)。

  ?牛(上音茅西南夷牛名亦名长髦牛也下语求反世本云黄帝臣?得仙服牛史记云纣倒曳九牛)。

  犎牛(上音封山海经云南方野牛集注尔雅云今交趾所献丞相牛是也郭璞注释畜云领上犦肤起高二尺许如驼肉鞍今俗谓之峰牛是也犦音雹胅田颉反)。

  熊罴(上羽弓反毛诗云惟熊惟罴说文云兽也似豕山居冬蛰?足掌其掌蹯音烦下音悲尔雅云罴如熊黄白文郭璞曰似熊长头高脚猛㺖多力熊拔树木也)。

  虎豹(上呼古反说文云兽君也从虍虍音呼从人以虎足似人足故也下包貌反说文云似虎团文黑花而小于虎字从豸从包省声也豸音雉)。

  豺狼(上床皆反尔雅云豺㺃足也说文云狼属也从豸才声经文从犬作豺非也案豺有二类大曰豺郎小曰豺奴小者先行共猎獐鹿杀已守之不敢即食以待豺郎后至先食饱已豺奴啖其残肉故月令云后五日豺祭兽即其是也)。

  箜篌(上音空下音侯乐器名也释名云师延所作后出于桑间汉上之空地也盖空国之侯所存也又云师坚为?君所鼓郑卫分其地而有之遂号郑卫之淫乐也)。

  蚖蛇(上五官愚辕二反下社遮反抱朴子曰蛇类甚多唯蚖蛇中人最急以刀割其所螫处肉[云/廾]于地肉自沸似火炙须臾焦尽人方得活也二字并从虫元它声)。

  蝮蝎(上芳伏反尔雅曰蝮虺博三寸首大如擘郭璞注云如人擘指史记云蝮螫手则断也下轩谒反四方通语也说文云毒虫也尾上拳玉篇云虿也字从虫歇形声字也经文作蝎音褐蝎蛣崛也乖蝮蝎义也)。

  鱼鳖(上语居反说文水虫也尔雅云鱼尾谓之丙郭注云似篆书丙字俗作鱼字下鞭灭反说文云水介虫也从黾敝声也经文从鱼作鳖俗字也黾音猛)。

  鼋鼍(上音元说文云大鳖也大者如车轮小者如盘有神力能制水族魅人而食之下唐多反山海经云江水多鼍郭注云似蜥蜴有鳞大者长丈许小者四五尺说文云水介虫也从黾?省声也黾音猛?音那经文二字下并从龟作[元/龜]鼍俗字非也)。

  凤凰(上冯贡反下音皇尔雅曰鷃凤其雌凰郭璞注云瑞应鸟也许慎说文云神鸟也出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龙文龟背燕颔鸡喙五[彰-章+豸]备举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朝鸣曰发明昼鸣上朔夕鸣曰满昌昏鸣曰固常夜鸣曰保长见则天下大安)。

  苏莫遮冒(下毛报反说文云小儿及蛮夷头衣从目曰声也曰音同上文字集略从巾作帽亦通案苏莫遮胡语也本云飒么遮此云戏也出龟兹国至今由有此曲即大面拨头之类是也)。

  船筏(上顺专反舟也方言云自关而西谓舟为船案说文从舟从沿省声也今作船俗字有作舡非也下烦袜反俗字也缚竹木浮于水也广雅从舟作?说文作橃从木发声也)。

  [涅-土+(出/大/((犀-尸)-牛+十))]河(上蒲冒反考声云猝雨也说文疾雨水也又[涅-土+(出/大/((犀-尸)-牛+十))]霣也字从水从曰从出从廾音拱从丰音滔也)。

  毫?(上胡高反下力驰反九章算经云凡度之始初于忽十忽为丝十丝为毫十毫为?说文云毫?二字并从毛毫字从豪省?字从?省经文作豪[(牙*ㄆ)/束]二字误也)。

  轻懱(下眠鳖反说文云轻㑥也从心变体作忄从薎音同上经文从竹作篾竹皮也非经义有本从手作㩢乐名也今不取)。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二

  迦遮邻底迦(上下二字皆姜佉反底音丁以反西国瑞鸟名也身有葩毛非常轻耎绩以为衣转轮圣王方御此服即今彼国见有此鸟流类毛粗不如轮王时所得者也)。

  不瞚(下水闰反说文云瞚谓目开阖数摇动也从目寅亦声也俗作瞬古文作眒今经文从目旬作眴亦通鲁史春秋云万世犹如一眴也)。

  嗢钵罗(上乌骨反正梵语也旧云优钵罗或云沤钵罗此译云青莲华最香最大人间绝无出大雪山无热恼池也)。

  钵特磨(梵语不正也或云波头摩或云钵弩摩正云钵纳摩此译云红莲花谓花之上者也)。

  拘牟头(或云拘勿头或云拘摩那皆梵语讹转尔正云拘某陀此译云赤色莲花人间亦少多出彼池)。

  奔茶利(古云芬陀利皆讹也正云奔去声䋈奴雅反哩迦此云白色莲花也人间无亦出彼池也)。

  曼茶罗(或云曼吒罗具足应云摩贺曼拏上声攞此云大坛即众圣集会所案金刚顶经有十七大曼茶罗一一皆具四曼茶罗广如彼说)。

  蓊郁(上屋孔反下温律反说文郁草也字从林缶芳久反冖音人[鬯-匕]匕彡作郁经文作郁俗用非也汉书司马相如云蓊郁草木盛貌也)。

  庵愔(上乌甘反下于淫反真言中字也)。

  呬䤈(上馨以反下呼鸡反)。

  㝹迷(上奴沟反案字兔子)。

  ?叉(上苦骨反案字白秃)。

  你㕧(下音许兮反真言中字也)。

  沃屹(上乌酷反下鱼讫反自庵揞至沃屹并直言用影梵文不求字义)。

  赈恤(上真刃反尔雅曰赈富也下思律反郑注周礼云赈恤忧贫也顾野王云赈救也恤慜也说文云恤从心血声也)。

  心胏(白虎通云心礼也南方火之精赤锐而有瓣如未敷莲花王[?*十]和脉经云心与小肠大肠合为府其藏神其候口反心有病则失音不能言下芳废反白虎通云胏义也西方金之精色白王[?*十]和脉经云胏与膀胱合为府其神魄其喉鼻故胏有病则鼻不闻香臭说文云从肉?声也?音肥味反经文从市作肺俗用非)。

  肠胃(上除良反释名云腹内畅气之府也说文从肉场省声也下或作?俗字也正作胃白虎通云脾之府色黑说文云谷府也从肉象形字也)。

  肝胆(上音干白虎通云肝仁也东方木之精王氏脉经云肝与胆合为府其神魂其候目故肝热则目赤说文从月干声也下答敢反白虎通云胆者肝之府主仁是以仁者有勇王氏脉经云胆之病则精神不守说文云从肉詹声也詹音占)。

  脾肾(上婢弥反白虎通云脾者信也中央土之精色黄王氏脉经云脾与胃合为府其候舌故脾有热则舌病唇不收下臣忍反白虎通云肾者智也北方水之精色黑其形偶脉经云肾与三焦合为府其候耳故肾虚则耳聋说文从肉臤臤音启弦反)。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三

  穿胁(下许业反说文云肚两旁胁也从肉劦声也劦音叶从三力经文从三刀作刕非也)。

  啄啖(上音卓广雅云啄啮也说文云鸟餐也从口豕声也豕音丑绿反经文从彖作喙音吁秽反鸟口也非此义下唐滥反啖亦食也或作啖亦同)。

  钻鋷(上俭严反说文云铁銸夹取物也从金占声经文从苷作钳乃小儿铁枷也非夹取义下黏辄反说文鋷亦钻也摄也从金取声也取音同上经文从三耳作镊车下铁纂非本字)。

  磔裂(上陟革反字书云磔开也又张也说文云杀而张?也音匹各反谓割肉也周礼云磔牲祭以禳灾也郭璞注尔雅云今俗磔狗当大道中云止风也)。

  焚燎(下聊吊反郑注礼记云照也说文云放火也从火尞形声字也)。

  相拶(下赞辣反集训云拶逼也考声云排也说文云从手?声?音才辣反辣音阑怛反)。

  偃仆(上去蹇反广雅云偃仰也从人匽声下明北反或作踣同考声云前倒也覆面也说文倾顿也又芳遇反)。

斸斫(上冢绿反考声云斸掘也鑺斸也说文斸斫也从斤属声也经文作斸俗字下章若反刀斫也)。

缰[糸*(車/山)*糸](上音姜下音秘顾野王云制驭车马勒也说文形声字也[糸*(車/山)*糸]字从丝从[車/山]音卫会意字也有从口从亡非)。

鞭挞(上必绵反说文云马策也从革便声下他葛反郑注周礼云抶也抶犹打击也抶音耻栗反说文挞从手达声也)。

皮下(上音被谓发垂也说文从髟皮声髟音必遥反)。

?雁(上辅于尔雅曰舒?鹜鹜音木郭璞注云鸭也考声云野鸭之小者也字从鸟几声几音殊几者鸟之短羽飞几几然形声字也下颜谏反毛诗传云大曰鸿小曰雁随阳鸟也月令云季秋之月鸿雁来宾说文雁鹅尸也亦名鴚音歌)。

蜴蜥(上音亦下西历反尔雅云蜥蜴蝘蜓即守宫也说文云在壁曰蝘蜒在草曰蜥蜴方言云秦晋谓之守宫南楚谓之蛇医或谓之蝾螈说文云蜴字或作易蜥字从虫析声经文从斤作蚚乃音祈非蜴蜥字)。

虮虱(上居拟反韵英云虱卵也下所乙反说文啮人虫也从迅䖵作虱经文从迅作虱俗用非也迅音信䖵音昆也)。

?等(臧老反说文啮人跳虫子也从䖵从叉亦声也经文作蚤俗字叉音爪)。

螟蛉(上觅瓶反下历丁反尔雅曰螟蛉桑虫毛诗虫鱼疏云桑小青虫也似步屈今蜾?所负为子者是也蜾?蜂也一名蠮螉许慎云细腰蜂也郭璞云俗谓螟蛉为桑蟃蜾音果?音鲁果反蠮音烟继反螉音乌公反蟃音万)。

蟊螣(上莫侯反下腾德反皆蝗虫类也毛诗传曰食根蟊食叶螣或作?尔雅作?说文曰官吏乞貣则生?二字皆形声字也)。

蛗螽(上音负下音终说文作[眾/虫]音同上许慎曰负螽蝗虫类也在草中不食苗毛诗曰趯趯蛗螽尔雅作蛗螽皆形声字趯音他历反)。

蛱蝶(上兼叶反下恬颊反说文虫名也一名胡蝶庄周所梦者是也二字并从虫虫音许鬼反夹枼声夹音古洽反枼音叶)。

蜣螂(上佉良反下音良尔雅云蛣蜣蜣螂也郭璞注云黑甲虫也啖粪土者蛣音诘)。

蝇[蠢-春+(└@人)](上孕蒸反下麦彭反郑笺毛诗云蝇之为虫汗白为黑方言云秦晋陈楚之间谓之蝇东齐谓之羊声讹转也郭璞曰江东呼羊似蝇也)。

?驼(上又作馲同音汤落反亦音郎各反下亦作驼同音唐何反考声云胡地畜也山海经云背有肉鞍力负千斤日行三百里能知水泉所在也说文二字皆形声也经文作骆音洛尔雅云白马黑鬣曰骆非馲驼字也)。

尪羸(上乌光反考声云破也杜注左传云瘠病也说文云曲胫也从犬象漏曲一脚王声也经文从兀作尪误也下力追反贾住国语云羸病也杜预注左传云弱也说文羸瘦也从羊从?音力戈反)。

㓟剥(上音皮下邦角反字书剥落也伤害也上㓟字相承音皮检字书无此字未达案合作㱟音疋靡反伤也打折也)。

皴劈(上匕遵反埤苍云皴皵也皵音匕略反考声云冻裂也说文从皮夋形声字也夋音匕旬反下劈音匹亦反广雅云劈裂也说文劈破也从刀辟声也古文作?从片从?分散形也)。

乞丐(下垓碍反说文云人亡财物则行乞丐也丐亦求也字从人从亡不从包也)。

劳倦(下渠卷反疲也懈也尚书云猒倦也说文云从人卷声或作倦亦通经文作倦无此字也)。

弓弰(下所交反埤苍云弓两端末也考声云弰谓弓两头从弓肖声)。

孤茕(上古胡反考声云孤独也说文云无父曰孤从孑音结从觚省声也下葵营反考声云孤单也文字典说云无兄弟曰茕说文作茕从迅营省声或从人作茕或作[勞-力+儿]皆通用也)。

鳏寡(上寡顽反礼记云老而无妻曰鳏尚书云有鳏在下谓舜年过而无室也下寡音关瓦反考声云独也谓妇人无夫也寡字下从分经文从灬音必遥反作[宋-木+(烈-列+(百-日+目))]书写误)。

囹圄(上历丁反下鱼举反周时狱名夏曰夏台殷曰羑里周曰囹圄也谓囚禁罪人之所二字并形声也)。

鈇钺(上甫于反又音斧礼记诸侯赐斧钺然后得杀郑玄注云得其器乃敢行其事说文鈇剉也从金夫声下袁厥反崔豹古今注云诸侯得黄钺者许斩持节将说文从金戉声也戉字从[戉-戈]音厥从戈经作戊非也音茂)。

蛊道(上音野郑注周礼云野毒虫也说文云腹中虫能痛害人从虫皿声或云蛊毒蛊音古字)。

护魔法(护魔二字或云呼么梵语也唐云火祭案瑜伽护魔经有四种炉谓半月形满月形方与八角应四种法谓勾召降伏息灾敬爱等加持虽别皆以三白食及杂花果等于炉中焚燎用祭贤圣如此方燔柴之祭)。

[燖-口+几]去(上祥檐反考声云燂煮也谓以汤沃毛令脱也说文云从火覃声也经文作[燖-口+几]俗字也正作[(((嘹-口)-小)-日+干)*(大/火)]古文作[(夕/火)*(ㄆ/火)]今人罕用)。

鬃髦(上子柬反蔡邕云骏马上毛也古今典说云马鬃也从马㚇声也下音毛㚇音同上)。

剜眼(上碗莞反埤苍云剜削也考声云剜由刻也说文云从刀[(餐-食)-又+(厄-厂)]形声也)。

刵耳(上而志反孔注尚书云刵截耳也广雅亦云截耳也说文云断耳也从刀耳声也)。

劓鼻(宜器反孔注尚书云劓割也说文云截也从刀鼻声也)。

魁脍(上苦瑰反孔注尚书云魁师也郑注礼记云首也史记云牡夫也从斗鬼也下瑰外反广雅云脍割也案魁脍者屠杀凶恶之师也字从肉会声也)。

罘网(上缚谋反郑注礼记云罘兽[(ㄇ@人)/古]也韵英云罝也说文兔[(ㄇ@人)/古]也从?不声[(ㄇ@人)/古]音古罝音姐耶反下无仿反亦作网正作罔也)。

矰缴(上则登反郑注周礼云结缴于矢谓之矰也考工记云矰矢弓所用也又云矢羽名也说文从矢曾声也经文作缯音疾陵反误书也下章苦反广雅云缴缠也说文云生丝缕也从糸敫声也敫音羊灼反作?字亦通用)。

薜荔多(上鼙闭反下?帝反梵语讹也正云毕隶多此云饿鬼也亦三途中鬼趣总名也)。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四

乳哺(下浦慕反许慎注淮南子云口中嚼食与之似鸟与儿食曰哺说文从口甫声也今经文从食作餔米糊也又逋布二音非乳哺义也)。

颦嘁(上毗寅反下子六反文字集略云颦者嘁眉也顾野王云忧愁思虑不乐之貌也古文作颦亦作颦下或作㗤经文从足作蹙非也)。

溪㵎(上启奚反尔雅曰水注川也说文云川渎无所通者也从谷奚声亦作溪字下闲晏反毛诗传曰山夹水曰㵎说文云从水间声也又作?亦作?皆通用也)。

[泊-日+几]涨(上芳梵反王逸注楚辞云[泊-日+几]淹也说文净也从水凡声下张亮反郭璞注江赋云涨大水也说文从水张声也)。

噏取(上歆急反顾野王云噏气息入也说文云内息也从口翕声亦作吸字歆音许金反)。

镮钏(上滑关反博雅云指镮也文字典说云小拇指镮也说文从金还省声下川眷反文字典说云臂钏也说文腕环也从金川声也)。

耳珰(下音当释名云穿耳施珠曰珰埤苍云耳饰也说文云从王当声也)。

俳优(上败埋反博雅云俳亦优也说文云戏也从人非声也下于尤反顾野王云优乐人所为戏笑杜注左传云调戏也苍颉篇云优亦乐也说文云从人忧声也)。

尼杀昙分(梵语数法之极也或云优波尼洒陁慧菀法师音义引瑜伽大论译为微细分如析一毛以为百分又析彼一分为百千万分又于析分中如前析之乃至邻虚至不可析处名为邬波尼杀昙分也)。

窣堵波(上苏骨反梵语也或云苏偷婆或云塔婆皆梵言楚夏耳此译云高胜方坟也即安如来舍利[墫-酋+(甫-、)]石䥫木等塔是也俗语或云浮图也)。

赧而(上拏拣反方言云赧亦愧也说文云面惭赤也字从㞋声也㞋音[展-尸+厂]经文从皮作?误书也)。

疮疣(上楚霜反礼记云头有疮则沐说文云创伤也古文作用象刀入形也下有求反苍颉篇云病也又小曰疣大曰赘也古今正字亦作?赘音佳芮反)。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五

梦寐(上说文作㝱从宀从爿梦周礼以日月星辰占六㝱之吉凶一曰正㝱二曰[咒-几+中]㝱三曰思㝱四曰悟㝱五曰憘㝱六曰惧㝱下弥臂反?寝也说文从㝱未省声也)。

[寤-吾+告]寤(上又作觉同音教博雅云觉知也下五故反毛诗云寤亦觉也说文云从㝱省吾声也)。

陷阱(上咸鉴反考声云陷穴也王逸注楚辞云陷没也从阜陷声亦单作陷字下情性反郑注周礼云穿地为深坑捕禽兽也说文从穴井声或作阱亦作[穴/(井*又)]阱皆古字也)。

游泳(上酉幽反顾野王云游浮于水上而进也郑注周礼云备沉溺也说文从水斿声下荣命反毛诗云潜行水中为泳郭注尔雅云水底行说文云从水咏省声也)。

钩饵(下仍吏反说文云粉饼也又食也案钩饵即以鱼所食物施于钩用取鱼)。

黑蜂(下敷容反尔雅云土蜂木蜂郭注云今江东呼大蜂于地中作房者为马蜂啖其子者也尔雅正作蜂今俗作蜂或俗音蓬也)。

旋岚(下腊南反梵语也即劫灾起时大猛风也)。

谈谑(上蹈南反顾野王云谈言论也说文从言炎声下香虐反尔雅曰谑浪笑敖戏谑也说文亦云戏也从言虐形声也)。

枯槁(上苦姑反说文云枯亦槁也从木古声也下苦老反考声云槁干也说文作槁木枯也从木高声亦作?字也)。

眼睛(下子盈反考声云目珠子也说文云从目青声经文有作精善也正也非眼睛义也)。

厮下(上息资反何休注公羊传云厮贱人也广雅命使者也说文云从广斯声亦作㒋)。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六

旃茶罗(梵语也或云旃陁罗此译云严炽谓屠杀者种类之名也一云主杀狱卒也西域记云其人行则摇铃自标或柱破头之竹若不然者王即与其罪也)。

[木*第]隥(上体奚反贾注国语云梯阶也说文解同从木第声也下登邓反博雅云隥履也依而上之也说文云从阜登声也)。

蚁穴(上宜倚反尔雅曰蚍蜉大蚁小者蚁郭注云大者俗呼马蚍蜉说文从虫岂声也经文作蚁[義/虫]皆俗字也)。

捐弃(上悦玄反考声云捐弃也俗作捐从手涓省声也下轻异反说文弃捐也从廾音拱从枼音钵安反从云音土骨反云逆子也倒书子字推而弃之会意字也)。

革?(上耕额反革兽皮也下所绮反考声云履之不摄跟者名为革?说文鞮属也从革徙声经文从尸作屣或作?俗字也鞮音都奚反)。

愧恧(上归位反杜注左传云愧惭也耻也说文云从女鬼声或从心作愧亦通下女六反尔雅云心愧为恧说文云亦惭也从心而音同上[百-日+皿]字无下画也)。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七

窳惰(上俞主反史记云窳亦[娕*頁]惰也尔雅劳也郭注云劳苦者多惰寙言[娕*頁]人不能自起如瓜瓠系在地不能起立故窳字从二瓜喻[娕*頁]人在室中不出说文从穴会意字也下徒卧反考声云惰[娕*頁]也说文云从心隋声也亦作惰字)。

耕垦(上古衡反苍颉篇云耕亦恳田也山海经云后稷之孙叔均始作耕郭景淳注云始用牛犁也说文云从耒从井像耕垄之形古作耕下康佷反苍颉篇云垦亦耕也广雅理也说文从土貇声)。

擐甲(上本音患杜注左传云擐甲执兵是也说文云穿贯衣甲也从手还省声)。

芬馥(上芬文反考声云香气也古文从屮作?屮音丑列反说文云草初生香气分布从屮分声今隶书从草作芬芬和也经文从香作馚非本字下?目反韩诗云芬馥香气貌也)。

阿迦腻吒(梵语也具足应云阿迦尼瑟吒此译云色究竟也言其色界十八天中此最终极也又云无小余天互望亦大亦小此之一天唯大无小故以为名)。

阿鼻(梵语也或云阿毗或云阿鼻旨此云无间无间有二义一身无间二受苦无间此地狱纵广深等二万由旬故俱舍论云此下过二万无间深广同也)。

赡部洲(上时染反梵语也此大地总名古经或名琰浮或名阎浮提皆讹转耳立世阿毗昙论云此洲北泥民陀罗河南岸正当洲之中心有赡部树下水底南岸下有赡部黄金古名阎浮檀金是也树因金而立名洲因树而得号故名赡部洲也)。

胜身洲(古云弗于逮或名弗婆提或云毗提呵皆梵语轻重异也正云补啰嚩尾尼贺译云身胜毗昙云以彼洲人身形殊胜体无诸疾量长八肘故以为名)。

牛货洲(古云瞿伽尼或云瞿耶尼或名瞿陀尼皆讹转也正云遇嚩柅义译为牛货毗昙云以彼多牛用牛货易故因以为名)。

俱卢洲(古名郁单越或名郁怛罗或名郁多罗拘楼亦名郁多罗鸠留皆讹转也正云嗢怛罗矩噜此译云高胜谓此一洲人无中夭定寿千岁)。

畟方(上初色反说文正方四面齐等)。

竦栗(上相勇反杜注左传云悚惧也考声心不安也说文从立从束言自甲朿也经文从心作悚俗字也下邻吉反郭注尔雅云栗忧戚也尚书云危惧也说文从心栗声)。

赒给(上之由反毛诗传云赒救也郑笺云权救其患也说文云从贝周声也下金立反顾野王云给权供也贾注国语云给及也足也备也说文相供足也从糸合声)。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八

惯习(上关患反杜注左传云惯亦习也说文作遦云习也从辵贯声辵音丑略反经文有本作串音钏俗字也)。

躁动(上早到反贾注国语云躁扰也郑注论语云不安静也考声性急也玉篇云躁亦动也说文云从足喿声经文从参作?非也喿音苏到反参音仓含反)。

牦牛(上昴包反山海经云潘侯之山有兽状如牛而四节生毛名曰牦牛郭璞注云牛背膝胡尾皆长毛也说文西南夷长髦牛也字从敕牛教力之反胡臆前项下)。

作鐆(下随醉反左传云风驾出鐆杜注云取火具也淮南子云阳鐆见日则熯而为火也说文云从金队声经文作燧或作㸂皆俗字乃候望之烽火也非经用熯音然善反)。

蟒蛇(上莫榜反尔雅云蟒王蛇也郭注云蛇之大者故曰蟒蛇说文云从虫莽声莽字说文从犬?声?音同上从重草篆作茻经文从卉作莽误也下射遮反毛诗云惟虺惟蛇周易蛇豸属也说文从虫它声经文作蛇俗字也它音徒何反豸音雉也)。

墋[屮/工/毋](上楚锦反砂墋不可服说文从土参声参从彡音衫经文从小作㕘谬也又从石作碜俗字[屮/工/毋]字说文从屮音丑列反屮草也云草初生有[屮/工/毋]也)。

?瞢(上音腾考声云瞢?卧初起貌也下墨崩反郑注周礼云目无精光不明也杜注左传云闷也二字皆从梦省登目亦声也)。

粗歰(上粗字正作粗从三鹿说文不细也今省去二鹿作此粗字下色立反说文云歰不滑也字从四止二止倒书二止正书经文从水三止作涩非)。

扪摸(上没奔反毛诗注云扪持也声类亦摸也说文云从手门声下?博反方言云摸?摩挲也说文云从手莫声经文从莫下着手作摹音谟亦摩挲也摸或亦音谋字也)。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九

憾恨(上含绀反孔注论语云憾亦恨也说文从心感声下胡艮反苍颉篇云恨[死/心]也从心艮声也)。

映蔽(上于敬反李注文选云映傍照也孙缅云隐也从日英声经文从央作映音乌浪反非此用也下卑袂反史记云蔽障也说文云从草敝声也敝音同上)。

火暖(下奴管反俗字也贾注国语云暖温也正作暖经文作?非也说文从火而声)。

飙火(上必遥反尔雅云扶摇谓之飙郭注云暴风从下而上也说文云摇风也从风猋声也猋字三犬也音同上经文从三火作飙非也尔雅亦单作猋字)。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十

拇指(上莫谱反韵英云拇谓手足大指说文云从手母声母字从女中二点像母两乳形有作母音无止之辞母母全别)。

菡萏(上含感反下覃感反毛诗注云花未开者曰芙蓉已开者曰菡萏尔雅曰荷芙渠其花菡萏尔雅作菡萏字经文作菡萏二字皆不成字也又作?亦非)。

撮磨(上苍括反广雅云撮持也应劭注汉书云三指撮下莫何反研磨也无垢称经云是身如聚沫不可撮磨言浮幻虚脆不可撮持而磨也说文云从手最声)。

芭蕉(上霸麻反下子消反王注楚辞云香草名也生交址叶如席煮可为纺绩也不坚草也故无垢称云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二字并从草巴焦皆声也)。

络腋衣(上郎各反次音亦桉有部律名僧脚崎旧云僧祇支唐云掩腋衣也净三藏寄归传云本制恐汗污三衣先用掩右腋下交络于左肩上后披袈裟相承用为覆膊者误行已久经文作掖亦通用)。

稼穑(上加暇反下所侧反马注论语云树五谷曰稼郑注周礼云稼有似嫁女相生也毛诗传云种曰稼敛曰穑说文云稼禾之秀实也一云在野曰稼谷可收敛曰穑二字并从禾家啬皆声也啬音同上)。

续一切经音义卷第一
大正藏 第 54 册 No. 2129 续一切经音义

续一切经音义卷第二

燕京崇仁寺沙门希麟集

续音新大方广佛花严经四十卷

右第一尽十五此卷续音。

新大方广佛花严经卷第一

室罗筏(下音伐梵语西域国名也具足应云室罗筏悉底此翻为礼德或曰闻物即旧云舍卫国也谓此城中多出人物好行道德五天共闻故曰闻物又云昔有老仙于此习仙道后有少仙从其受学厥号闻物老仙没后少仙于此建立城郭因以为号也)。

翳障(上于计反顾野王云隐也亦奄也说文云羽葆也舞者所执以蔽身也从羽殹声也下又作鄣同之亮反切韵障遮也隔也字书掩也玉篇云亦作㢓说文云从阜章声)。

拣择(上古眼反字书云拣选也择取好者说文云从手柬声柬从束八在中音同上经文从东作拣书字人误也下音泽择亦拣也说文云选也从手泽省声字)。

阎浮檀(梵语也或名琰浮或云赡部立世论云有赡部树生于泥民达罗河南岸正当此洲之中心北临水上于树下水底南岸有赡部黄金即阎浮檀金是也南赡部洲因此彰名)。

门闼(下他达反汉书集注云闼谓小门也说文从门达声门字说文从二户也)。

牕牖(上楚江反说文云在墙曰牖在屋曰牕从片匆声像交眼之形经作窗或作窗皆俗字下由酒反说文云穿壁以木交为窗也从片户甫声也匆音同上)。

阶墀(上音皆下直尼反玉篇曰阶谓登堂之道也说文曰墀谓以丹涂地谓之丹墀又道也亦阶也)。

栏楯(上勒丹反下述尹反说文曰栏槛也王逸注楚辞云纵曰槛横曰楯间子谓之棂间字去声)。

湍激(上吐官反下古历反说文曰湍濑也浅水流于砂上曰湍也水文疑邪疾急曰激并从水专敫声也凝字去声专音端敫音同上也)。

洄澓(上户恢反尔雅曰逆流而上曰溯洄下符福反三苍云澓深也谓河海中洄旋之处也说文并从水回复皆声也)。

菡萏(上含感反下[西/卑]感反毛诗注云未开曰芙蓉已开曰菡萏也经文作?萏二字皆谬也)。

布濩(下音护颜注汉书曰布濩犹言布露谓于鈌露之处皆遍布也经文从言作护切韵云助也台也非此用)。

氤氲(上于真反下音于云反切韵云二字元气盛也又香气分布貌说文云从气因温形声字也气音气温音温也)。

缤纷(上疋宾反下芳分反考声云缤纷乱也书云缤纷众多貌集训云缤纷盛貌并从糸宾分声也糸音觅缤正作缤字)。

镮钏(上又作环同滑关反博雅云指镮也文字典说小拇指镮也说文从金还省声下川眷反文字典说云臂钏也说文腕环也从金川声也)。

拘苏摩(梵语花名正云俱苏摩那此云悦意也其花色美气皆香形状端正见闻之者无不悦意也)。

跏趺(上音加下音府无反三苍云趺谓足跌也郑注仪礼云足上也案瑜伽仪有降魔吉祥之坐其跏字只合单作加先以右足趺加于左䯗上又以左足趺加于右䯗上令二足掌仰此名降魔坐又吉祥坐先以左足趺加右䯗上准前应知此乃吉祥坐为上其降魔坐次也)。

天竺(下相承音竹或有亦音笃山海经云身毒之国郭璞注云即天竺国也或云贤豆或云印度皆梵语讹转也正云即特罗此翻为月西域记云言诸群生轮回不息无明长夜莫有司存其犹白日既隐宵月斯继良以其土贤圣继轨导凡御物如月照临故以名焉)。

乌长国(正云乌仗那梵语西域记云国周五千余里崇重佛法敬信大乘旧有伽蓝一千四百所僧徒一万八千人并学大乘寂定为业善诵其文戒行清洁特闲禁咒也)。

支那国(或云真那或云震旦亦云摩诃支那皆梵语轻重也旧翻为汉国或云即大唐国也或翻大夏国又云思惟国谓此国人多有智略能思惟故皆义翻也)。

新花严经卷第二

违诤(上雨非反字书云背也亦逆也说文离也从辵韦声韦字从舛从口上下相背之形舛音喘口音韦走音丑略反下侧迸反说文谏止也从言争声也争音同上)。

阿㝹(上音遏下奴沟反梵语也不求字义)。

裸露(上华瓦反顺俗音此正音鲁果反说文云裸露肉袓也从衣果声古文作裸或作裸并通用经文多有从示作裸乃音灌书写人误也)。

羸瘦(上累危反杜注左传云羸弱也许纠重注淮南子云劣也从羊?声下所救反切韵云瘦损也说文云从疒叟声正作瘦经作瘦俗字疒音女厄反)。

憔悴(上情遥反下情燧反韵英云憔悴瘦恶貌经作憔悴考声云忧也愓也非瘦义汉书作憔瘁病也左传作蕉萃萎也毛诗作谯谇武帝作嫶?皆非正字也)。

豺狼(上床皆反山兽也尔雅云豺㺃足说文云亦狼属也从豸才声经文从犬作豺非桉豺有二种一曰豺郎二曰豺奴小者先行共猎得兽杀已不敢即食以待豺郎故月令云豺祭兽是其事下洛当反说文云狼似犬锐头白颊猛兽也从犬良形声字)。

枯涸(上康胡反考声云木干死也或从歹作㱠古字也下河各反贾注国语云涸竭也广雅云尽也说文云从水从固声)。

翳膜(上于计反郭璞云翳掩也覆也说文云目病也从目殹声也经文从羽作翳非目翳下音莫考声云皮内肉外曰膜说文从肉莫声经文作瞙亦通)。

假寐(下弥庇反毛诗传曰寐寝也顾野王曰假寐者谓具衣冠而坐眠也说文云寐从未从㝱省声)。

赈给(上章刃反马注论语云赈穷乏也考声云赈亦给也说文从贝辰声下居立反切韵供也散与也说文云从糸从合声也上赈又音之忍反)。

地狱(下虐录反史记皋陶始作狱杜预注周礼云争财曰讼也争罪曰狱风俗通云三王为狱夏曰夏台殷曰羑里周曰囹圄自秦汉已后通名为狱说文从犾言二犬相噬言以讼之会意字也今经中言地狱者地底也谓在赡部之下故言地狱故俱舍论云此下过二万无间深广同上七捺落迦八增皆十六广如论释)。

新花严经卷第三

频申(上瓶寅反毛诗传曰频急也申舒也谓以手足胸背左右上下或急蹙或舒展自解其劳倦也)。

聚落(上疾喻反韦昭汉书云小乡曰聚蕃篱曰落以人所居故也聚字说文云从乑从取声乑音吟从三人)。

旋澓(下符福反三苍曰澓深也谓河海中洄旋之处也说文云从水复声)。

雷震(上鲁回反王充论衡曰以天地为炉阴阳为气相击成声也说文正作雷从雨畾声下章认反切韵云动也起也说文云从雨辰声)。

新花严经卷第四

赫奕(上亨格反尔雅曰赫赫迅也郭璞曰威疾貌也方言赫发也广雅赫明也说文大赤貌从二赤下羊益反或从大作奕毛诗传曰奕灾大貌也说文云从火亦声经文从廾作弈亦通廾音拱也)。

熙怡(上虚之反下与之反说文熙怡和悦也方言云怡喜也湘潭间曰纷怡或云熙怡经中或作嬉音同说文云嬉乐也苍颉篇云笑也非此用也)。

池堑(上直离反广雅曰亭水曰池下佥焰反顾野王云城池为堑即今城外壕坑也字书云城隍也说文云坑也从土斩声也或从渐作堑亦同)。

垣墙(上远元反毛诗传曰垣亦墙也下匠羊反声类云墙亦垣也尚书曰无敢逾垣墙说文垣墙敝也从啬爿声爿音同上经文或作墙[序-予+(夾/回)]?墙四形皆俗用字非也)。

谄诳(上丑敛反周易云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嬻也何注公羊传云谄犹佞也庄子云希意道言谓之谄说文云谄谀也从言陷声嬻音独下居况反贾注国语云诳惑也郭注尔雅云欺诳也说文云从言狂声也)。

罥索(上癸兖反桂菀珠丛云以绳系物谓之罥也或作?下苏各反字书索大绳也亦绠也又尽也散也)。

羁鞅(上居宜反下于两反王逸注楚辞云以革络马头也释名云羁检也所以检持縻绊)。

茵蓐(上于真反下如欲反毛诗传曰茵虎皮也玉篇云以虎皮为蓐曰茵又作鞇郭注尔雅曰蓐席也声类曰蓐荐也又作褥字同案茵蓐二字若以皮为即从草作若以革为即从革作鞇也)。

疮疣(上楚霜反礼记云头有疮则沐说文作创伤也古文作刀像刀入下有求反小曰疣大曰赘也古今正字作?赘音佳茵反)。

诱诲(上与之反考声云引也导也论语曰夫子循循善诱人说文云教也从言秀声下荒外反教也亦训也论语云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说文云从言每声也)。

新花严经卷第五

咸味(上遐岩反尚书洪范云润下作咸尔雅曰咸苦也说文云北方味也从卤咸声也经文从酉作咸非也)。

欻然(上许勿反切韵暴起也亦忽也字从炎吹省也下如延反字书云而也说文云从月音肉从犬从灬音摽灬火行貌犬逐其肉以然之会意字也)。

泳游(上荣柄反尔雅曰潜行为泳郭璞注云水底行也晏子春秋曰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七里下以周反尔雅曰顺流而下曰溯游说文云从水斿声经文作[游-方+(十/十)]俗字非正)。

旋澓(下符福反三苍曰旋澓谓河海中洄流深处是也前已释竟)。

捃拾(上居运反汉书集注曰捃收也切韵云捃拾取也下是汁反切韵云敛也亦收拾也)。

楞伽(上勒登反俗字也正作棱从木夌声正梵语应云䮚誐是宝名也梵语不求字义䮚勒邓反)。

啸和(上苏吊反说文云呼吟也谓聚辱出声也亦作啸下胡卧反尔雅曰徒吹谓之和即应和也)。

挂碍(上又作罫絓二形同胡卦反字书云?亦碍也谓罥碍也下五概反切韵止也亦作碍㝵阂皆俗字也)。

扪摸(上没奔反毛诗注云持也声类云扪亦摸也说文云从手门声下?博反方言云摸?摩挲也说文从手从莫形声也)。

达逻(下来个反梵语不求字义也)。

遽即(上其倨反字书云急疾也切韵云战剽也说文云从辵豦声也豦音同上经文作遽俗非也)。

普霔(下之戍反切韵时雨霔下也说文从雨注形声字亦作澍正体字也)。

船舫(上食川反玉篇曰舟曰船下府妄反又补浪玉篇亦舟也通俗文云连舟曰舫双并两舟也)。

新花严经卷第六

船橃(上述缘反方言曰自关而西谓舟为船说文云船舟也从舟沿省声也下烦袜反考声云缚竹木浮于水上也集训云木橃也从木发声也俗从竹筏通用广雅作?古文也经文作筏谬作也)。

惑箭(上胡国反切韵云心迷乱也说文云从心或声也下煎线反俗字正体作[筣-禾+(止/舟)]从竹从止从刂说文云止舟为前音前蔡邕加刂音古外反刂水也可以行舟后因行草书字变止作[止-├+〡]变舟作月变刂为刀作前字考声云箭本竹名此竹叶似苇丛生高五六尺茎实可以为矢笴因名矢为箭笴音干旱反)。

袈裟(上音加下音沙梵语讹也具足应云迦逻沙曳此云染色或云坏色以西域俗人皆著白色衣故简异之袈裟二字本非衣名不合从衣)。

脐轮(上情奚反字书云当腹之中曰脐说文云膍脐也从肉齐声也或作齐亦通经文单作齐古文借用也下力迍反周礼曰轸之方以像地盖之以像天轮圆以像日月也轮三十幅也从车仑声)。

两胁(下或作胁同香业反说文云肚两傍也从肉从劦声音叶从三力经文从三刀作?非也)。

广狭(下遐甲反礼记云广则容奸狭则思欲考声云狭隘也玉篇云迫隘也不广也经文从犬作狭误谬也乃是狭习字犬马所以驯狭之又轻㑥也甚非广狭义也有经作陕亦非乃陕州字陕音式染反即周书分陕之地是也)。

渔捕(上语居反说文渔谓捕渔也世本云古以天下多水故教人渔下蒲故反切韵云捉也顾野王云捕逐也说文云从手甫声也甫音俯)。

屠猎(上唐胡反考声云残杀也说文刳也从尸都省声也下廉叶反考声云犬逐兽也尔雅曰猎虚也又取也亦谓畋兽为猎说文云从犬鼠声也鼠音云上)。

新花严经卷第七

映蔽(上于敬反考声云晖也隐也韵英云傍照也古文作[暟-豆+火]下卑袂反韵英云掩也考声云鄣也说文云从草敝声也)。

善轭(下于格反俗作轭正作轭从户乙声也郑众注考工记云轭辕端压牛领木也)。

阎罗王(或云剡魔或云?魔皆讹略梵语也正云琰魔罗义翻为平等王谓典生死罪福之业主守八寒八热大地狱役使鬼卒于五趣中追摄罪人平等治罚捶拷故三启经云将至琰魔王随业而受报是其事也)。

垣墙(上远元反毛诗传曰垣亦墙也下匠羊反声类云亦墙垣也尚书云无敢逾垣墙说文墙敝也从啬爿声也经中或作墙[堐-圭+(土/回)][爿*((暴-(日/共))/回)]并俗)。

氛氲(上符云反下于云反王逸注楚辞云氛氲盛也谓香气远布貌也)。

延袤(下莫候反字书云广袤也切韵云东西曰广南北曰袤也又袤亦长也说文云从衣矛声)。

甍栋(上莫耕反切韵甍亦栋也下多贡反尔雅曰栋谓之桴郭璞注曰屋稳也桴音浮檼于靳甍从瓦从梦省声也)。

凫雁(上辅于反尔雅曰舒凫鹜音木郭璞注云鸭也考声云野鸭之小者也字书云从鸟从几几音殊声也下颜谏反毛诗传曰大曰鸿小曰雁即随阳鸟也礼记月令云季秋之月鸿雁来[實-毌+尸]方言云自关而西谓雁为鴚鹅鴚音歌)。

鸳鸯(上于袁反下于姜反毛诗曰鸳鸯干飞传曰鸳鸯疋鸟也言其止为疋偶飞则双飞说文从夗央皆形声字也)。

白鹤(何各反郭璞注山海经云色白长喙寿满千岁顶背朱色字书云神仙鸟也见则为祥瑞也抱朴子曰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淮南子云鸡知将晓鹤知夜半也说文云从鸟鹤声鹤音何各反又解鹤从冖音癸营反从隹隹即鸟也鸟高飞至欲出冖也会意字)。

理翮(上良始反字书云通也切韵料理也说文云从玉里声下行格反顾野王云鸟羽翮也说文从羽鬲声鬲音革也)。

耳珰(下都郎反释名云穿耳施珠曰珰埤苍云耳饰也说文从玉当声)。

新花严经卷第八

蓊郁(上乌孔反汉书相如传从竹作䈵下于物反切韵云香草也又作郁俗字也玉篇云蓊郁草木盛貌也)。

葱翠(上仓红反下七醉反上合作总字青黄色葱䓗乃荤菜也说文云翠青羽雀也今言总翠谓杂色晃曜也非是葱菜之翠也)。

优钵罗(或云沤钵罗正云嗢钵罗此云青莲花其花青色叶细狭长香气远闻人间无此华唯无热恼大龙池中有也嗢乌骨反)。

波头摩(或云钵头摩或云钵弩摩亦云钵特摩皆梵声讹转正云钵纳摩此云红莲花人间亦有或名赤黄色莲花也)。

拘物头(或云拘牟那正云拘某陀此云赤莲花其花深朱甚香亦大人间亦无唯彼池有)。

芬陁利(或云奔茶利迦正云本拏哩迦此云白莲花其花如雪如银光掩人目甚香亦大多出彼池[去/(冗-几+手)]音奴雅反)。

牵我(上企坚反广雅云牵连也挽也说文云引前也从冖音癸营反像牛之縻也从牛玄声也俗从去手作牵非也)。

新花严经卷第九

波涛(上博和反尔雅云大波为澜小波为沦切韵云水波也下唐豪反苍颉篇云涛大波也说文云涛谓潮水涌起也从水寿省声)。

涌浪(上容悚反说文云勇亦腾起也从水勇声也亦作涌下来宕反切韵云浪亦波也说文云从水朗省声)。

栏楯(上落干反慈恩音义云钩栏也或作阑说文云门遮也下食尹反说文云楯栏槛也王逸注楚辞云槛楯也纵曰槛横曰楯字从木盾声也)。

窗牖(上楚江反释名曰䆫[聰-囪+(句-口+夕)]也谓内视于外[聰-囪+(句-口+夕)]明也下余帚反玉篇道也向也尔雅曰牖户之间谓之扆是也)。

廛里(上直连反注周礼云廛居也郑注礼记云廛市邸舍也玉篇云城市内亩半空地谓之廛经文作厘或作[堐-圭+(烈-列+里)]皆非下良耳反周礼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亦居也)。

颐颔(上以伊反下含感反方言云颐颔牙名也文字集略云颏也说文云辅车骨也从页页头也臣含声也经文作颐非也臣音夷也)。

?髆(上古贤反切韵云顶傍也髆上也下榜莫反字林髆胛也说文云肩胛也从骨博省声也经文作膊音普博反郭璞云披割午羊五藏谓之膊非肩髆义胛音甲)。

佣圆(上丑囟反考声云上下均也韵英佣直也说文云均直也从人庸声也经文作?俗字也)。

胸臆(上香邕反说文云胸膺也膺即臆或作匈亦通下应力反说文臆亦胸骨也从肉亿省声也)。

过膝(下?逸反玉篇膝胫上头也说文胫骨节头也正体从月从?作[滕-(券-刀)+夾]此[滕-(券-刀)+夾]字时用已久有经作[滕-(券-刀)+夾]字全乖)。

网鞔(下莫盘反郑注周礼云革络鞔也广雅云鞔补也案网鞔谓如来十指之间如罗网鞔覆也)。

鹿腨(上来谷反切韵兽名也下遄耎反文字集略云胫之肠也说文足䠊肠也或作?踹?并同今从肉遄省声遄音船案鹿腨者谓医泥耶鹿王身毛种种异色光润鲜明腨膝佣纤故引为喻也)。

足跟(下网恩反字统云足后曰跟说文曰足踵也从足根省声也踵音肿)。

不瞬(又作瞚同式闰反韵英云动目数摇动也吕氏春秋曰万世犹如一瞬目也或作眴亦通)。

雍肃(上于容反尔雅曰雍雍和也郭璞注云和乐也又作邕尔雅正作痈皆同下息竹反尔雅云肃肃恭也郭注云容仪谨敬也肃字从?从[(棩-木)-一]?音女辄反槁属[(棩-木)-一]古文泉字两傍像岸横画像水以?插在中间肃然也会意字)。

新花严经卷第十

河渚(上音何尔雅曰江河淮济为四渎山海经曰河出昆仑西北隅郭注云潜流地中汩漱沙壤宣其浊黄也下章与反尔雅曰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为渚王逸注楚辞云水涯曰渚尔雅从阜作陼义同)。

风痫(上音封说文云风动虫生故虫八月而化从虫几声也下限奸反声类云小儿病也从疒间声也疒音女厄反像倚卧之形也)。

痟瘦(上相焦反说文作消尽也切韵云渴病也下正作?同所救反切韵云损也说文云瘦瘠也瘠音籍)。

门闼(上门字或作门说文云从二户也下他达反汉书集注云闼谓小门也切韵云闼谓门道也又通也)。

百洛叉为一俱胝(洛叉俱胝皆梵语数法名也。或十万为一洛叉。百万为一洛叉或万万为一洛叉。依此方孙子算经云十十为百。十百为千。十千为万。自万至亿有三等上中下数变之也。依黄帝算经总有二十三数谓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兆京垓秭壤沟涧正载也。亦从万已去有三等数谓其下者十十变之。中者百百变之。上者亿亿变之。慧菀法师云经言俱胝当此亿也。阿庾多兆也。那由他京也。余准例知。自亿已去皆以能数量为一数。复数至本名数量乃至不可说转是)。

獶钵弥(上奴刀反下迷比反)。

逻伽(上卢贺反)。

皤诃(上音婆下音呵)。

睹?(下里也反)。

你㕧(下许伊反)。

瓢孽哆(上毗摽反中鱼谒反下多可反)。

印?(下宁吉反)。

呾罗(上音怛从旦经从且非也)。

鞞么(上音毗下音莫可反自獶钵弥至鞞么皆真言中字但借音就字影对梵声不求训释也)。

新花严经卷第十一

衢路(上具于反尔雅曰四达谓之衢郭璞注云谓交道四出也下卢故反尔雅曰路旅途也郭璞注云途即道)。

藤根(上徒能反切韵云苰藤草名也韵英云藤萝也依树蔓生说文从草滕声也)。

雉堞(上池履反字书云雉?也公羊传云五板为堵五堵为雉百雉为城何休注云二万尺也考声礼记并云天子城千雉盖受百雉之城十也公侯城百雉伯城七十雉子男五十雉但诸侯之城缺其南以授过也下徒颊反杜注左传云堞者城上女墙也说文女垣也从土枼声也)。

?香(上以六反郑注周礼云?卖也顾野王云卖物也说文从?毓声也?音格毓音育下香正从黍甘作?字)。

窍隙(上启叫反郑注周礼云窍孔也说文云空也从穴敫声也下乡逆反广雅云隙裂也贾注国语云衅也说文云壁际小孔也从阜从白上下小也经文作隙非)。

仓篅(上七岗反切韵云仓廪也释名云仓藏谷物所也下市缘反切韵篅亦仓也说文从竹遄省声也经文或作圌俗字)。

挺埴(上伤延反下承力反淮南子云陶人之挻埴也许注云押也孔注尚书云埴黏土也如淳曰挻击也㨁柔也和也谓柔土作器也说文挻字从手埴字从土并形声字经文二字皆从土作埏埴上字误也)。

坏器(上芳杯反切韵云未烧瓦器也说文作坏下去冀反史记云舜作什器于寿丘说文云器皿也饮食之器总名也从犬㗊音庄立反㗊众皿犬以守之会意字)。

燥湿(上苏皓反切韵云干也说文云火干也从火喿声下身入反切韵云水沾也经文作湿俗用非也)。

䘏茕(上新律反切韵云赈䘏也下葵营反考声云孤单也文字典说云无兄弟也)。

嫡嗣(上丁历反切韵正也字书云长也尔雅曰长妇为嫡也下祥志反尔雅嗣续也)。

日跻(上人一反说文曰实也言太阳之精不亏也下祖兮反尔雅曰跻登也公羊传曰跻者何升也或作隮升音升)。

驾驷(上古讶反切韵驾乘也毛诗云驾我其[馬-(烈-列)+廾]下息利反四马共乘也尔雅曰天驷房也郭璞注云龙为天马故房四星谓之天驷李淳风注天文经云天驷一名天马二星为右服右骖二星为左服左骖也马文句反)。

新花严经卷第十二

祠祭(上似兹反尔雅曰春祭曰祠郭璞注祠之言饲也饲音似下子例反切韵亨荐也尔雅曰祭天曰燔柴祭地曰尘埋论语曰祭神如神在说文祭字从月音肉从又音手从示音视谓手持肉以示即为祭矣经作祭非本字)。

巡狩(上祥伦反切韵云遍也察也下舒救反韵英云狩猎也尚书曰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孔注云诸侯为天子守土故巡行之顺春故先东巡夏秋冬例然巡狩四岳然后归告太庙又曰五载一巡狩群后四朝觐也)。

罄志(上苦定反尔雅曰罄尽也顾野王云器中空也下职吏反孙缅云念也意也诚也说文从心ㄓ声也ㄓ音之案罄志谓空其心尽其诚也)。

历算(尧典云历像日月敬授人时孔注云历像其分节敬记天时以授人也下苏贯反世本云黄帝时肄首所作也刘法九章孙子五曹皆计数术也说文曰算长六寸计历数者)。

髫龀(上音条考声云小儿剃头留两边也字书曰髫小儿垂发也从髟召声下初觐反郑注周礼云男八岁女七岁即毁齿说文从齿七声或从匕乚作龀龀二形皆非本字也)。

纬候(上云贵反经纬也经音古定反下胡遘反韵谱云伺也案五星历云二十八宿为经日月五星为纬行度有踵次故候占吉凶也)。

弼谐(上房密反尔雅曰弼辅也广韵备也古文作㢸下户皆反尔雅曰谐和也书曰允迪厥德谟明弼谐也)。

原隰(上牛袁反尔雅曰广平曰原又曰可食者曰原郭注云可种谷给食也下似入反尔雅云下湿曰隰郭注引公羊传云下平曰隰)。

?戾(上笼董反下音丽又作悷切韵云不调貌也皆俗用字案字书本无此字也)。

凶残(上许容反考声云顽也说文云恶也从人在凶下也下昨竿反韵谱云伤也害也说文从歹戋声歹音五割反戋音残易曰束帛戋戋也)。

丰登(上方戎反玉篇稔茂也韵集云大也多也下都滕反切韵成也又升也礼记月令云仲秋之月禾乃登也)。

嶷然(上鱼力反字指曰嶷崱山峰貌也谓住立端直如山峰也)。

骄侈(上举乔反说文云马高六尺也孝经云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御注云无礼为骄也下尺氏反又作奓说文奢也切韵泰也)。

股肱(上公户反髀也下古弘反臂也尚书云股肱惟人孔注云手足具乃成人也又曰股肱良哉)。

非辜(下古胡反尔雅曰辜罪也罪音罪言人自取其辛苦即为罪矣因秦始皇冀累世为皇嫌罪字似皇字故改为罪也辜说文从罪省古声也经文从手作?传写误也字书无文也)。

韛囊(上排拜反苍颉篇云韛韦皮也顾野王曰谓吹大铸冶令炽也从韦?声也?音备也)。

攘臂(上如羊反孟子曰攘臂而下车顾野王云谓除去衣袂出臂也袂音弥励反袖也)。

啮齿(上五结反韵英云噬也咬也说文云从齿契省声经文从口作啮俗字契音苦结反)。

刖挑(上鱼厥反尔雅曰䠊则也郭注云谓断足也说文作刖刑足也下吐雕反亦作?俗字韵谱拨也)。

䏺胀(上璞邦反埤苍云膀亦胀也文字典说从肉夆声音芳逢反经文从逢作膀俗字下张亮反杜注左传云胀腹满也)。

肠?(上除艮反白虎通云小肠者心之府也肠者肺之府也释名曰伤畅也谓腹内畅气之府也下韦畏反白虎通云胃脾府也说文谷府也从月胃形声字或作胃字)。

筋脉(上居银反周礼云医师以辛养筋说文曰肉之力也从肉竹竹者物之多筋者也从力者力像筋之形经或从草作筋从角作䈥皆非正字下麻伯反周礼以咸养脉说文云血理分行于体中谓之脉正从血从?作??音普卖反经文从永者俗字也)。

鞭笞(上必绵反顾野王云用革以扑罪人字书云挝马杖也说文从革便声下丑之反律书云笞杖徒流死是也笞刑有罪之人下者说文笞挞也从竹台声音怡)。

新花严经卷第十三

澄垽(上直陵反考声水清也下鱼靳反尔雅曰淀谓之垽郭注云滓淀也江东呼垽)。

蓊郁(上乌孔反下蕴勿反字书云草木盛貌正作郁字经作郁非)。

俾倪(上普米反下五礼反说文作埤堄又作陴?广雅云城上小垣也考声女墙也释名云于墙孔中伺候非常也二字亦通去声呼经本或作脾腉非也)。

宝堑(下七焰反说文云堑坑也经本有从水作堑者谬也)。

洲渚(上音州下章与反尔雅曰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或作陼字小陼曰沚音止)。

裸露(上花瓦反避俗讳作此音也本音郎果反顾野王云脱衣袒也说文从衣果声字书从身作裸玉篇从人作裸与经文同也)。

啖肉(上又作啖同徒滥反或作啖音徒敢反字书皆训食物也又嚼啖也从口陷音陷声下肉字正作肉像筋肉之形也)。

谄诳(上丑琰反又作讇同谀也说文从言陷声陷音陷经文从舀作謟音他力反非经义陷音以沼反下居况反欺也字书从言狂声说文从心作㤮义同)。

新花严经卷第十四

窃自(上千结反郭注尔雅云窃浅也切韵盗也字书云私窃也从穴辨[├/(咼-┌+人)]声也[├/(咼-┌+人)]音?经文有作窃字非也)。

拘尸那(梵语西国城名也此云䎡草城或云香茅城以多出此草故也在于中印度境周千余里即如来于此入大涅盘处)。

般涅盘(上音补末反梵语也旧云泥洹并讹略也正云摩诃波利你嚩喃此云大圆寂也谓三点圆伊四德圆果等是也)。

漉诸(上卢谷反切韵云沥也郭注尔雅云漉出涎沫也亦作?韵英云去水也)。

㧌动(上音呼高反俗字也正作挠切韵搅也亦动也挠音奴巧反今此不取)。

廛店(上直连反居也考声云市空地曰廛下都念反切韵店舍也崔豹古今注云店置也所以置货鬻也从广占声也广音俨形声字也鬻音扬菊反)。

岩岫(上五衔反切韵云峰险也毛诗云惟石岩岩注云峻也下似右反尔雅曰山有穴为岫郭璞云谓岩穴也)。

?香(今俗作鬻同余六反字书云卖也下香字正?诗云黍稷惟馨说文云从黍甘会意字也)。

晷落(上音轨说文云日景也从日从[夕*人]音旧经文从各作晷俗误也下卢各反尔雅云降坠湮下落也案经晷落即日景沉下也)。

歰滑(上色立反韵英云不通也说文云不滑也从四止二正二倒作歰经文从三止作涩脱略也下尸八反切韵利也从水骨声也)。

新花严经卷第十五

陂池(上彼为反尚书云泽障曰陂尔雅曰陂者曰阪郭注云地不平也下直离反切韵停水曰池郑笺诗云池水之浸润也)。

优钵罗(此云青莲花)。

波头摩(此云红莲花)。

拘物头(此云赤莲花)。

芬陁利(此云白莲花此四种花如前帙第八卷中已具释之)。

蹈之(徒倒反切韵践履也)。

筝笛(上侧茎反说文云鼓弦筑身乐也本大瑟二十七弦秦人无义二子争父之瑟各得十三弦因名为筝下徒历反说文笛七孔俗云羌笛即三孔也风俗通云笛涤也言涤邪秽纳雅正也又汉武帝时丘仲善作笛也)。

箜篌(上音空下音侯释名云此师延所作靡靡之乐也后出于桑间[濮-(仁-二)+彳]上之空地盖空国之侯所存因以为名也)。

琵琶(上房脂下蒲巴反本出西戎胡乐名也释名云推手为琵引手为琶其鼓时为名也说文二字并从珏比巴声也珏音角)。

箫瑟(上苏雕反尔雅云大箫谓之䇾郭注云编二十三管长尺四寸小者十六管长尺二寸风俗通云舜作箫以像凤翼也下所栉反尔雅云大瑟谓之洒郭璞注云长八尺一寸广一尺八寸二十七弦世本云庖义氏始作瑟)。

瞬目(上舒闰反韵英云目摇动也说文作瞚经本作眴皆通用下莫六反眼瞳子也释名云目默也谓默而内识也)。

唇吻(上食伦反字书亦作?下无粉反切韵云口吻也三苍云唇之端也)。

门阃(下苦本反切韵云阃门限也案尔雅云橛谓之?郭璞注即门阃也今案则门中心碍门木)。

递相(上特计反尔雅释言云递迭郭注云谓更迭也迭音田结反经文作[逅-口+巾]不成字也)。

续一切经音义卷第二
大正藏 第 54 册 No. 2129 续一切经音义

续一切经音义卷第三

燕京崇仁寺沙门希麟集续新音大方广佛花严经从第十六尽四十新译十地经九卷回向轮经一卷十力经一卷

右四经三十六卷同此卷续音。

新花严经卷第十六

补陁落迦(亦云补怛洛迦旧云宝陀罗皆梵语楚夏也此云小花树山谓此山中多有此花树其花甚香即南海此岸孤绝山观自在菩萨所居宫也)。

蓊郁(上乌孔反玉篇云蓊郁谓草木茂盛)。

?圆(上丑容反尔雅曰?均也郭注云谓齐等也尔雅作?字)。

弓矢(上居戎反释名云弓穹也谓穹穹然说文云像形字也下又作矢笑皆音式是反世本云黄帝夷牟作矢也)。

宝珰(上博抱反众珍之总名也亦作宝从玉缶声下都郎反说文云穿耳施珠也韵英云耳饰也从玉当声)。

髑髅(上同禄反下勒候反埤苍云头骨也说文云顶骨也并从骨独楼省声字经文有作䫳䫫俗字非正体)。

依怙(胡古反尔雅曰怙恃也诗云无母何怙也)。

慞惶(上诸良反切韵云惧也下胡光反考声云慞惶恐惧也韵英遽也悚惧失次也)。

惊骇(上举乡反怖也下候揩反切韵云骇亦惊也说文云从马亥声孙然注尔雅云禹疏九河北河功难众惧不成因名徒骇也)。

捔力(上古岳反合单作角考声云竞也切韵云角抵戏也今作捔说文云掎捔也有经作捔椓又作斠平斗斛概也皆非角力义掎音居绮反)。

新花严经卷第十七(无可音训)

新花严经卷第十八

捶楚(上隹蕊反说文云以杖击也从手垂声或从竹作棰策也从木作棰棓也下疮所反切韵云槚楚也楸木名亦荆从林疋声疋音疏槚音贾)。

开阐(下昌演反韩康伯注周易云阐明也广雅云辟也声类云大开也说文云从门单声也单音善)。

拣择(上奸眼反文字集略云择也从手东声说文作东分别也从束八下音泽韵英云择亦拣也从手泽省声也)。

主稼(尔雅曰师职主也广雅云主守也字从王丿声丿音竹句反下加暇反马融注论语云树五谷曰稼即苗稼也此神守之不令有损也)。

新花严经卷第十九

觉寤(上音教苍颉篇寤觉也经文作[寤-吾+告]俗字下吾故反考声云寤中有所见觉而有信谓之寤从㝱省吾声也)。

号泣(上胡刀反切韵哭也尔雅曰舞号雩也郭璞注云雩祭吁嗟请雨也说文作唬下去急反切韵哭泣也考声云无声出涕曰泣从水立声也)。

稻梁(上徒皓反切韵云粳稻也本草云粳米主益气止烦泄稻米主温中令人多热字林云粳稻不黏糯稻黏说文云糯即稻也下音良或作梁切韵云稻梁也广志云辽东有赤梁米也)。

嬉戏(上许其反声类云美也游也从女喜声下香义反切韵云弄也谑也郭注尔雅云谓调戏也谑音虚虐反)。

新花严经卷第二十

淳熟(上时伦反正作[泳-永+(高/羊)]说文清也下常六反考声云熟成也方言云烂也)。

际畔(上子例反玉篇边也切韵云畔也下蒲半反说文云田界也从田半声也)。

新花严经卷第二十一

廛里(上直连反考声云市空地也又居也经作[堐-圭+(里/八/土)][土*厘]皆俗字下良史反周礼云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也风俗通云里止也谓五十家共止为里也)。

新花严经卷第二十二

惛寐(上呼昆反考声云不明也字林又音呼困反昧也经文单作昏尔雅云昏强也切韵曰暮也非此用下民致反玉篇寝卧也孝经曰夙兴夜寐说文从㝱省声也)。

检策(上锦俨反尔雅曰检同也释名云捡禁也说文云从木佥声下楚革反或作筴贾注国语云策计也字书云策谋算也说文从竹朿音此志反经文从宋作荣误书字也宋音送)。

新花严经卷第二十三

旋澓(上似泉反尔雅曰旋澓返也谓?还也下音复尔雅释水云逆流而上曰溯洄即澓也三苍云澓深也谓河海中旋流处)。

枯槁(上苦姑反切韵云朽也考声云木干死也下苦皓反切韵云槁亦枯也说文云从木高声)。

船筏(上食川反方言云关东曰船关西曰舟说文云从舟沿省声也沿与专反铅锡之铭沿流之沿皆同经文作船或作舡皆非本字下又作橃亦作?同扶月反方言云?也编竹木浮于河运物也?音蒲住反)。

翳瞙(上于计反目病也下音莫字统云目不明也二字皆从目殹莫声也经作膜谓皮内肉外也)。

宝绳(下食蝇反世本曰涶作准绳尚书曰绳[保/言]纠谬格其非心也又曰木从绳则正说文索也从糸蝇省声也)。

妃嫔(上芳非反韵英云喜偶也郭璞注尔雅云相偶媲媲音疋闭反案毛诗传云关鴠后妃之德也下符真反尔雅释亲云嫔妇也礼记云生曰父母妻死曰考妣嫔也尧典曰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孔传曰使行妇道于虞氏也)。

新花严经卷第二十四

茕独(渠营反尚书云无虐㷀独孔安国曰㷀单也谓无两依也无子曰独也亦作茕字)。

沟坑(上苟侯反考工记云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郑注周礼云十夫二邻之田所以通于川也说文云水渎也从水冓声也下客庚反尔雅云坑虚也苍颉篇云坑壑也陷也堑也古今正字从阜亢声经作坑俗字也)。

堆阜(上当雷反考声云堆土之高也说文云小阜也从土隹声也经文作堆俗字非也下房务反尔雅曰大陆曰阜考声云丘类也释名云阜厚也从?土省声古文作?大篆作隹经文作阜埠皆非也)。

荆棘(上举乡反切韵荆木名可以染也从草刑声也下纪力反考声云酸枣木名也切韵云箴也从二朿也朿音刺也)。

须蕊(上相俞反切韵小髻也下如捶反广雅云花也谓花须头点也说文云从三心作蕊云花外曰萼花内曰蕊经从三止或从木作蕊皆非)。

新花严经卷第二十五

淫佚(上余针反切韵云邪也荡也说文云贪也从女㸒声也㸒字从爪壬音同上下寅质反切韵云佚乐也说文云从人失声也)。

囹圄(上历丁反下鱼举反狱名周礼三王始有狱释名云囹领也圄御也谓领录囚徒御禁之说文云囹狱也圄守也外形内声字)。

搒笞(上白忙反顾野王云搒击也字书云捶也说文从手旁声下耻持反说文云苦击也从竹台音怡声也)。

膑割(上蒲忍反大戴礼云人生暮而膑生然后行也说文云膑膝骨也尚书传曰决关梁逾城郭略而盗者其刑膑顾野王曰断足之刑也即吕刑䠊刑之类也或从骨作?下古达反尔雅曰割裂也切韵云剥截也从刀害声也)。

宫闱(上居戎反世本云禹作宫室尔雅曰宫谓之室礼记云由命氏以立火子皆异宫案古者贵贱同称宫自秦汉以来唯王者所居之称下雨非反尔雅曰宫中之门谓之闱郭璞注云谓相通小门也其小者谓之闱也)。

犀牛(上音西尔雅曰犀似豕郭璞注云似水牛猪头大腹庳脚脚有三蹄色黑三角一角顶上一角额上一角鼻上鼻上者即食角也小而不椭好食棘亦有一角者从牛尾省声经文作[尸@丰]误也椭音他果反)。

新花严经卷第二十六

肝胆(上古安反木之精也白虎通云像木有叶王叔和云肝与胆为府其候目故肝实热则目赤暗也下答敢反白虎通云胆者肝之府脉经云胆病则神不守是也二字并从肉干詹声也詹音占形声字也)。

肠胃(上除良反释名云肠腹内畅气之府也下或作?正作[鬯-匕+((氘-气)@二)]白虎通云脾之府色黑说文云谷府也从肉作[鬯-匕+((氘-气)@二)]像形字)。

环佩(上户关反切韵玉环也尔雅曰肉好若一谓之环郭注云谓边孔适等也下蒲妹反切韵云玉佩也礼记云古之君子佩以比德也)。

母胁(上莫厚反尔雅曰父为考母为妣父之妣为王母郭注云加王者尊之也苍颉云字从女雨点像妇人乳形也下香业反或作胁亦同说文云肚两傍也从肉劦声劦音叶从三力也)。

惭愧(上徂含反下轨位反说文愧亦惭也礼记云君子不以所能者而病于人不以所不能者而愧于人广雅曰惭耻也尔雅云愧惭也二字互相训也说文作愧亦作謉聭二形皆古字也)。

新花严经卷第二十七

沮坏(上慈与反毛诗传云沮犹坏也广雅湿也说文云从水且声也且音子余反下怀聩反考声云崩摧也说文从土褱声古文作?)。

焚爇(上符分反切韵烧也下又作焫同如雪反韵英放火也亦烧也)。

新花严经卷第二十八

翼从(上与职反切韵恭也助也尔雅云翼敬也论语云趋进翼如也孔注云言端谨也下疾用反切韵云后也侍也经文或作翊俗用亦通)。

延袤(上以然反下莫候反延长也袤广也如前第七卷经已释讫)。

殒灭(上为敏反声类云殒没也尔雅云落也亦作陨左传星陨如雨是也下亡烈反说文作威解云火从十月亥受气至九月戌乃死故从火戌也蔡邕加水作灭)。

佞媚(上乃定反切韵云谄也论语云雍也仁而不伎郭注尔雅云佞人似信者也下明秘反考声云悦也美也切韵云姿媚也论语云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也)。

愆违(上去干反又作[保/言]?[奸/心]三形皆同尔雅曰逸[保/言]过也书云监于先王其永无愆孔注云过也下雨非反字林背也切韵违逆也拒也)。

乞丐(下垓艾反顾野王云丐亦乞也考声云求也古今正字云人亡财则丐也说文云从人亡会意字也古作勹几二形并音人)。

猿?(上雨元反尔雅曰猱猿善援也下余救反山海经云鬲山多蜼音同上郭璞注云似猕猴而大苍黑色尾长四五尺似獭尾头有两歧天雨则倒悬于树以尾塞鼻江东养之捕鼠切韵云虫名也亦作[(白/虫)*虫][豸*冘]狖古字有作㹨非)。

袨服(上玄绢反文字集略云盛服也考声云袨美服字书云袨衣服鲜者也从衣玄声)。

新花严经卷第二十九

悭吝(上苦间反切韵云吝也尔雅曰悭固也郭璞云悭然牢固也下良刃反切韵云鄙财曰吝考声云惜也或作吝吝?皆俗字)。

缯纩(上疾绫反下苦谤反说文曰缯帛也纩绵也小雅曰絮之细者曰纩也)。

迫窄(上博陌反切韵逼近也考声附急也古文作皈下又作迮侧伯反切韵狭也亦迫也)。

洗涤(上先礼反古文亦作洒切韵云尽也浴洗亦肃敬貌下徒历反玉篇除也韵英净也毛诗曰十月涤场传云涤扫也)。

新花严经卷第三十

开辟(上苦哀反韵集云解也张也字从门幵声幵音牵下房貌反切韵开也舜曲曰辟四门孔传云开辟四方之门说文云从门辟声也)。

莹彻(上乌定反苍颉云莹治也贾注国语云彻明也或作蓥撤二字亦通)。

御捍(上鱼举反尔雅曰御圉禁也韵英云当也切韵示敌也说文亦禁也从示御声也下胡干反切韵云抵也又拒也从手旱声也)。

新花严经卷第三十一

婀字(阿可反) 攞字(卢可反)。

哆字(多可反已上三字皆梵语作观秘门不求字义)。

咸综(上胡岩反切韵云皆也同也下宗送反说文云机缕持交丝者也从糸宗声糸音觅)。

癫痫(上丁坚反广雅云癫狂也声类云大风疾说文作瘨下限奸反声类云小儿病也说文云痫风病也从疒间声疒音女厄反奸音间)。

铅锡(上与专反说文云青金也尚书云青州贡铅锡下先戚反尔雅曰锡谓之鈏郭璞注云白镴也鈏音余刃反)。

谶纬(上楚?反释名云谶纤也谓其义纤微也下纬字前已释)。

该练(上古哀反广雅云咸也包也切韵云备也古文作眩字下练字桂苑珠丛云煮丝令熟曰练镕金作炼字)。

新花严经卷第三十二

沃田(上乌酷反切韵云地肥美曰沃颜注汉书云沃谓溉灌也)。

鬻金(上余六反切韵云卖也说文作鬻从毓声也毓音与上同)。

补特伽罗(旧经云富伽罗亦云弗伽罗旧翻为数取趣谓诸有情数造集因数取苦果又云或翻为入言舍天阴入人阴等)。

奢摩他(梵语也案慧苑法师花严音义云此云止息亦曰寂静谓正定离沉掉等也)。

毗钵舍那(或云毗婆设那此云观察谓正慧决择也即止观二名也)。

新花严经卷第三十三

关钥(上古还反说文曰以横木持门曰关从门?声也经文作閞音弁尔雅曰閞谓之槉非此用下羊斫反说文作?谓关之锁也或作籥非也)。

搏噬(上补各反切韵云手声也尔雅曰暴虎徒搏也郭注云谓空手执也下时制反切韵啮噬也又建也从口筮声也)。

犗牛(上古迈反切韵牛去势曰犗即犍牛也从牛从害声也)。

绍继(下古诣反尔雅曰绍胤嗣续系继也说文从糸㡭会意字㡭古文绝字经文作继或作继皆不成字也)。

浣染(上洹管反公羊传注云去旧垢曰浣郑笺毛诗云浣谓洗涤也说文云浣濯从水干声下如琰反广雅云染污也说文云以缯染为彩也从水杂声杂音同上)。

佷戾(上胡恳反切韶佷亦戾也下郎计反切韵云乖也尚书云罪也尔雅云辜辞戾辜也说文云曲也从犬出户下也)。

新花严经卷第三十四

草积(下子赐反切韵云委积也说文云聚也正作?从朿音刺声也字书相承肄省作积亦音子惜反经文从草作?俗字)。

青瘀(下于据反考声云谓皮肉中凝血也文字典说云积聚血也)。

䏺胀(上疋江反又作胖切韵云䏺亦胀也下知亮反说文云满也壮胀也或作胀亦同经文作膀俗字)。

新花严经卷第三十五

尔焰(下又作焰梵语也此云所知谓智所知境非预识境故云过尔焰也)。

哽噎(上加杏反说文曰食肉有骨噎在喉内悲忧噎塞者故借为喻言)。

擐甲(胡串反杜注左传曰擐贯也贾注国语云衣甲也衣音意案五经文字擐亦音古患反)。

阱陷(上疾政反古文作阱阮也书云敜乃阱字书云陷兽曰阱下户蘸反切韵云入也隤没也考声云堕也说文作陷小阮也蘸音㽵陷反陷字从在臼上也音人谄焰之类皆从此或从爪作舀音羊小反韬蹈之字于此敜音蹑)。

利镰(下力炎反切韵刈刀也释名云镰廉也取其廉薄也从金廉形声字也经从兼作镰俗用字也)。

金錍(下府移反切韵云錍镞之薄者也又音疋迷反今按金鎞合作钗鎞之鎞也)。

钳镊(上俭严反合作钴说文云䥫夹也钻取物者也经文作钳乃小儿䥫枷也下黏辄反合作銸说文云銸亦小钻也从金耴声耴音同上经文从聂作镊车下䥫纂也二字皆非经义)。

贸易(上莫候反尔雅曰?贾市也切韵交易也考声云卖也下羊益反变也)。

支提(梵语也或云制底或云制多皆讹略应云制底耶此翻为积聚谓于如来涅盘及说法经行等处起塔庙台阁令无量人天积集福善之所此义翻也旧亦翻为高坟或云灵庙)。

新花严经卷第三十六

瘢痕(上薄宫反切韵云疮瘢也下户恩反隐也即瘢痕隐也)。

沉溺(上直林反切韵云沉没也浊也尔雅曰祭川曰浮沉下乃历反古文作㲻说文云人没水也)。

铠仗(上苦亥反切韵云甲之别名也字书从金皑省声下直两反字书云仪仗也)。

销秏(上相焦反切韵云铄金也亦冶金也作消尽也灭也下呼倒反玉篇减也又损也或云秏亦稻属今不取)。

窜伏(上仓乱反玉篇曰窜谓逃藏也广雅云隐匿也说文云从鼠在穴中则窜矣下伏字按说文从犬从人云犬见人则伏矣)。

卵㲉(上落管反玉篇鸟卵也说文云无乳生㲉者曰卵也下苦角反切韵云鸟卵㲉也说文云从卵?声?音同上有本作声甚乖于义)。

猫狸(上莫交反诗云有猫似虎切韵云捕鼠兽也下力之反切韵云野狸也尔雅曰貙似狸郭注云貙虎类也大如猫文如狸也二字皆从豸经文从犬作猫狸非正字也)。

磁石(上疾之反切韵磁石可以引针也)。

延龄(上似然反尔雅曰永承引延长也下历丁反广雅曰龄年也礼记云古者谓年为龄)。

渗漏(上所禁反水潜没也下卢候反字书云漏落也又刻漏以铜盘盛水滴漏百刻以定昼夜也)。

新花严经卷第三十七

金屑(上金字说文曰五色金也黄为长久薶不生百炼不轻从革不违西方之行生于土从土今左右注像金在土中形今声下先结反切韵尽也清也不安貌按经意合作糏粖之糏)。

三摩钵底(梵语也此云等至琳菀二法师云谓由加行伏沉掉力至其受位身心安和也亦云等持谓平等持心也)。

法螺(下卢和反俗字也正作蠃说文介虫也经作?音礼皆非法蠃字)。

平坦(他袒反说文云坦安也广雅云亦平也论语云君子坦荡荡是)。

狭劣(上咸甲反顾野王曰狭迫隘下广大也说文曰从阝匚夹声也经文从犬作狭乃习犬马也非经意下恋惙反考声云弱也少力也会意字也古文作乎阝音?匚音方夹音田)。

新花严经卷第三十八

霈然(上普盖反雨盛貌切韵云霶霈也说文从雨沛声沛音同上)。

新花严经卷第三十九

沮坏(上慈与反下怀瞆反前经第二十七卷已释)。

新花严经卷第四十

啖肉(上徒滥反又作啖切韵食㗖也或作啖音徒敢反下肉字说文作肉像筋肉之形)。

卉木(上辉贵反说文云百草总名从三屮作芔屮音丑列反屮如草初生之形并二屮为草音草四中为茻音莽今变芔从三十也)。

灯炷(下朱遇反近代字也案陆氏释文切韵许慎说文玉篇字林古今正字并无唯孙缅广韵收在注字内)。

新译十地经卷第一(并经前记)

天竺(相承音竹准梵声合音笃古云身毒或云贤豆新云印度皆讹转也正云印特伽罗此翻为月也月有千名斯乃一称西域记云良以彼土佛日既隐贤圣诞生相继开悟导利群生如月照临故以为名也)。

疏勒国(梵语讹略也正云佉路数怛勒此翻为恶性国以其国人性多犷戾故或云彼国有佉路数怛勒山因山立称也在北印度境也)。

干陁罗(上音䖍旧云健䭾罗此云持地昔此国多有得道圣贤住持其境不为他国侵害故也又云香气逻谓此国多生香气之花遍其国内以为名也其国在中印度北北印度南境也)。

迦湿弥罗(或云迦叶蜜罗旧云罽宾讹略也此翻为阿谁入谓此国未建时有大龙池人莫敢近其后有罗汉见地形胜宜人居止从龙乞容一膝地时龙许之罗汉变身渐大膝满龙池龙以言信舍之而去罗汉复以神力干竭其水遂建城郭众人咸言我等不因圣师阿谁得入故因此语乃立国名其国北印度境也)。

披缁(上敷羁反说文云开也散也或作帔襜也巾也又作被音平义反服也加也衣也今合从后作下侧持反说文云缁黑色缯也论语云涅乎不缁注云涅谓黑泥可以染皂者也涅音奴结反从水日炙土也)。

邬波[亭*也]耶(邬乌古反[亭*也]亭也反正梵语也旧云郁波弟耶此云近诵谓以弟子年小不离于师常近随逐受经而诵也或翻为亲教龟兹于阗等国讹云和阇或云鹘社今云和上本非梵语亦非唐言盖䓗右诸国讹转音耳也)。

蒙鞮(下都奚反非正梵语盖罽宾国寺名也未详翻对案鞮字履属也)。

拗怒(上于六反博雅云止也说文云从手幼声又音于绫反今不取下乃故反字书恚也切韵嗔也又音弩亦嗔目貌也)。

仅全(上渠靳反切韵云能也少也顾野王云仅才也下正作全音疾缘反韵英云完也说文云具也从工集会意字也集才入反三合之形也)。

那烂陀(或云娜那烂多西域寺名也此云施无猒西域记云历代帝王共建合为一寺东辟其门常供千僧自兴建已来未有一人犯间疑者故五印度境舍施无猒因以为名也在中印度境)。

泠泠(郎丁反序中人名不求字义)。

提堤犀鱼(次都奚反三音西非印度言龟兹语也此云莲花精进彼国三藏法师名也)。

郭昕(下许斤反人名也案字日欲出也释名云昕者忻也言皎日将出万物忻然也)。

滴溜(上都历反切韵云水滴也说文云涯也从水滴省声也下力救反案滴溜合作溜说文云水溜也字书云小流也今作溜说文云溜神名也非此用)。

程锷(上直贞反人姓也本自颛顼重黎之后周宣王时程伯休甫入为大司马封于程后以为氏也下五各反人名也案字剑口端也说文云从金咢声也咢音同上)。

所赍(下祖西反考声云持物行也韵英云送也切韵云付也遗也说文从贝齐声也俗作赍训同非正字也)。

炼冶(上音郎甸反又作炼说文云销金也从金柬声柬音拣从束八下羊者反切韵销金也尹子曰[山/虫]尤作冶说文从冰音冰台音怡考声云冰热则冶遇寒则疑也)。

悦豫(上余雪反尔雅曰悦怿服也切韵喜乐也说文云从心说省声下羊恕反尔雅曰愉豫恺康乐也又曰豫安也玉篇逸豫也说文云从象予声也)。

新译十地经卷第二

珂贝(上恪何反玉篇珂螺属也出于海者其白如雪所以缨马膺也下博盖反亦珂类也尔雅曰贝居陆?在水者蜬郭注云水陆异名贝中肉如科斗但有头尾耳说文贝像形案贝古者用以市物也故财货买卖之流皆从贝也?音标蜬音含也)。

璧玉(上必益反尔雅云肉倍好谓之璧璧大六寸谓之瑄郭注云肉边也好孔也白虎通曰外圆像天内孔方法地君执为信以祭天也下语欲反尔雅曰以玉者谓之圭礼记曰执玉不趋舜典曰修五礼五玉孔注云五等诸㑦各执其玉白虎通云玉像君子之德燥不轻湿不重也说文云玉有五德)。

资粮(上即夷反玉篇助也考声取也切韵资亦货财也说文从贝次声也下吕张反亦作粮说文云粮储也切韵云仓粮也尔雅曰粻粮也郭注今江东通呼粮为粻)。

粗犷(上仓孤反切韵疏也大也字统云鹿之性相背而食虞人兽害之故从三鹿俗省作粗义同下古猛反切韵大也字书云猛也说文云从犬广声又音俱永反)。

蜇螫(上陟列反字书云蝎蜇蜂虿毒也古文作虻下商只反切韵虫行毒也云地有螫毒不可触其尾考声云螫噬也啮也古文作蠚)。

碜剌(上楚锦反又作墋说文云土石砂参也经文作碜非下郎遏反上言碜下剌令作粝切韵云粗也米之脱粟者也作此剌字[石*辛]也戾也非碜粝义也)。

捺落迦(梵语也或云那落迦此云苦器或云苦具即治罚罪人之器具地狱总名也故俱舍论云此下过二万无间深广同上七捺落迦八增皆十六)。

湍驰(上他端反说文云浅水流沙上也字书云疾濑也音落大反下直离反玉篇云驰逐也字书云驰骛也说文疾也从马池省声也)。

沦溺(上力迍反字书沈也没也尔雅曰小波为沦郭注云谓蕰沦也下乃历反切韵云溺水也说文没也从水弱声也古文作㲻云人堕水也)。

滩渚(上他单反玉篇云河滩也尔雅曰太岁在申曰涒滩下章与反尔雅云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日渚小渚曰沚又作陼音同上沚音止)。

新译十地经卷第三

扪摸(上莫盆反毛诗传曰扪持也韵诠云扪搎也下音莫说文云摸?也案扪搎摸?犹摩挲也搎音孙?音索挲音娑)。

蚊蚋(上音文庄子云蟭螟巢于蚊眉下而税反小蚊蚋说文云秦人谓之蚋楚人谓之蚊通俗文云蜎化为蚋也蜎音血缘反又作蚊蚋二形)。

?螂(上去羊反下吕张反尔雅释虫云蛣??螂郭璞注云黑甲虫也啖粪土者)。

策励(上楚革反韵集云谋也筹也顾野王云马挝也释名曰策者教令于上驱策诸下也下力制反字书云兔也广雅云劝励也说文云力也从力厉形声字厉音同上猛也列也又严整也)。

愠暴(上于问反切韵云怒也论语云人不知而不愠何晏注云愠怒也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下蒲报反五经音义云谓侵暴说文云从日共音拱水音别作暴经文从田恭作暴甚乖字义也)。

新译十地经卷第四

箭镞(上子贱反郭璞注尔雅云竹箭篠也字书云竹高一丈节间三尺可为矢也下作屋反尔雅曰金镞翦羽谓鍭郭注云今之錍箭是也篠音苏鸟反錍音普兮反)。

溟渤(上莫经反考声云深也山海经云北海谓之溟说文云从水冥声下蒲没反玉篇渤澥也字书云海水渤渤然也)。

厚膜(上胡口反切韵云重也广也下音莫字统云皮内肉外谓之膜说文肉间䀭膜也䀭音古衰反)。

缠裹(上直连反考声云绕也束也说文云缠约也从糸廛声下光火反考声云包也说文云裹缠也从衣果声也俗作畏讹略字也)。

印玺(上正作?释名曰印信也因也封物因付信也下斯氏反蔡雍独断曰天子之玺以玉[螘-豆+虫]虎剑古者诸侯共之月令曰秦以前诸侯乡大夫皆曰玺自兹以降天子独称玺诸侯不敢用也传玺谱云秦王子婴上高祖传国玺李斯所篆其文曰受命于天帝寿永昌也[螘-豆+虫]音敕支反)。

癫痫(上丁坚反广雅云癫狂也毛诗笺云癫病也声类云癫风病也或作瘨下音闲集训云小儿癫病说文云风病也从疒间声或作?亦通)。

虫[屮/工/毋](上直躬反说文从三虫音许鬼反并二虫为䖵音昆尔雅曰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音文尔反今俗借虫为虫下徒沃反切韵痛也害也考声云苦也说文云从屮作[屮/工/毋]屮音母列反)。

咒诅(上又作祝酬二形音之受反说文云酬亦诅也下侧据反古文作?释名云祝属也以善恶之辞相属着也诅谓使人行事阻限于言也说文云从言且声音子余反经文从口作咀音才与反非)。

眩翳(上玄绢反贾注国语眩惑也苍颉篇示之不明也说文云目无常主下于计反郭璞云翳掩覆也考声云目中翳也说文云从目殹声也音一奚反经文从羽作翳非眩翳义也)。

溉灌(上基懿反韵英云浇灌也说文溉示灌也顾野王云溉犹灌注也下古玩反切韵云渍也亦浇灌也二并形声字)。

号嗥(二字同音胡刀反上号尔雅曰舞号雩也说文哭也作唬同下嗥玉篇叫也说文作嗥虎怒声也亦作[囉-維+(((嘹-口)-小)-日+干)]字也)。

喟叹(上口愧反说文大息叹声又作㕟尔雅曰息也又音口怪反下他旦反切韵云叹息也又作叹伤也)。

吁嗞(上况于反切韵疑怪之词也下子之反切韵云嗞嗟忧声也尔雅作咨云嗟咨?也郭注云今河北人云嗟叹?音嗟)。

新译十地经卷第五

厕填(上初史反切韵厕间也下唐贤反宜作瑱字汉书训纂云谓珠玉?坐为饰也又音唐见反今经作填乃是填塞之填非间饰义)。

瞬息(上式?反说文云目动睫也考声云目摇动也谓眸子转也又作瞚眴义同下相即反药证病源云凡人昼夜共一万三千三百息一息有差即为病矣梵云阿那钵那此云出息入息也)。

新译十地经卷第六

[寤-吾+告]寤(上音教正作觉苍颉篇云寐起也下吾故反说文觉而有信也寤亦晤也经文二字从穴作窹窹非也说文从㝱晤省)。

开阐(上可哀反韵集云开辟也说文启也从门幵声从井作开俗用非正下昌善反玉篇亦开也扬也韵英明也教也)。

遽务(上渠预反贾注国语云遽疾也玉篇云遽急也下亡遇反切韵事务也尔雅云骛务强也郭注云驰骛事务皆自免强也)。

驶流(上所吏反苍颉篇云驶速疾也从马史声也经文作驶音古穴反駃騠马名非驶疾义下流字说文从水从㐬音他忽反倒㜽也㜽音子经文作流非也古文又作㳅騠音柱奚反良马也生走乃母)。

新译十地经卷第七

那庾多(中羊主反梵语也或云那由他西域数名也案黄帝算经有二十三数自万已去皆有上中下三等数也谓万亿兆京垓秭壤沟㵎正载也下数十十变之中数百百变之上数亿亿变之案慧苑音义花严经阿僧祇品云一百洛叉为俱胝即当此亿也俱胝俱胝为阿庾多即当此兆也阿庾多阿庾多为那由他即当此京也余皆准知配之)。

幽邃(上于虬反切韵深也隐也尔雅曰幽深也说文从山?声?音同上说文云微也下私醉反说文云邃深远也古文又作㥞音训同)。

羁系(上居宜反释名云络马头曰羁縻马足曰绊下古诣反玉篇云系缚也又闭也)。

诲诱(上荒外反韵英云训也教也论语云诲人不倦也下与久论语云循循善诱人也玉篇云引导也切韵该也音古泫反泫胡詃反又教也说文从言秀形声也)。

新译十地经卷第八

晖昱(上许归反切韵曰光也又作辉辉皆同下余六反尔雅云昱明也切韵云光也说文从日立声)。

叆叇(上音爱下音逮广雅曰叆叇翳荟也荟音乌外反谓云兴盛也通俗文云云覆曰为叆叇也)。

骇蹙(上闲揩反广雅曰骇起也夫惊者其心必举举即起也说文从马亥声下子六反切韵云促近也说文云迫急也从戚足声也)。

新译十地经卷第九

棽俪(上敕林反玉篇曰木枝而俪也说文木长俪也从林今声下郎计反字统云伉俪也亦宏壮也棽又音森林二音今并不取)。

摩䤈(下又作醯同呼鸡反梵语也具足应云摩醯首罗此云大自在也即色界主大自在天王是也)。

钿厕(上徒年反玉篇金花钿也下初吏反切韵云闲下也说文云杂厕也)。

十力经一卷

刹别(上案玉篇音初八反案经合作差字故经云种种欲乐胜解差别今云刹别恐因声误写请诸高识再详经意)。

回向轮经一卷

资粮(上即夷反玉篇助也切韵云资亦货财也下吕张反亦作粮案资粮谓诸大士欲趣菩提涅盘二转依果先修福德智慧二种资粮也)。

无怙(上亡夫反古文奇字作旡像天屈西北角也有本作旡音既非旡字也下胡古反尔雅曰怙恃也诗云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忿恨(上正作忿音?粉反切韵怒也亦音?问反下胡艮反切韵恨怨也恚也)。

并将(上音满迥反正体并字也切篇比也说文云二人同立也下即羊反尔雅曰将送也考声将大也助也说文云从[炙-火]寸爿声也[炙-火]音肉爿音墙经文作捋俗字非正)。

续一切经音义卷三
大正藏 第 54 册 No. 2129 续一切经音义

续一切经音义卷第四

燕京崇仁寺沙门希麟集续音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八卷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十卷大乘瑜伽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十卷

右三经二十八卷同此卷续音。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并序)

噫夫(上于其反切韵忆也考声云恨声也郑注礼记云噫不寤之声也下房无反考声云语端之词礼记曰夫为人子者又曰夫三年之丧又曰夫不舍昼夜皆语端也)。

筌蹄(上七缘反考声取鱼竹器也亦笼属也亦名鱼笱庄子云筌者所以在鱼得鱼忘筌也下弟奚反庄生云蹄所以取兔得兔而忘蹄也从足帝声玉篇作罤云兔网也)。

逵路(上求危反尔雅曰九达谓之逵郭璞注云四道交出复有傍通下洛故反尔雅曰一达谓之道路郭注云谓长道也逵又作馗音训同)。

耆阇崛山(上音祇次视遮反梵语讹略也正云姞粟驮罗矩吒此云鹫峰亦云鹫台此山峰多栖鹫鸟又类高台故以为名姞音巨乙反)。

或裸(下古玩反诗云裸将于京论语云楴自既裸孔注云酌郁[彰-章+鬯]以裸太祖与灌同训案经序云潜导之功或裸于理说文裸字从示音视神祇祷祝祭祀之类皆从示今序从衣作裸音华瓦反谓脱衣露体也智者详之)。

醴泉(上来启反尔雅曰甘雨时降万物以嘉谓之醴泉瑞应图曰王者饮食纯和则醴泉出饮之令人寿东观汉记云光武中元元年醴泉出京师饮之痼疾皆愈说文从酉礼声也)。

醍醐(上徒奚反下户姑反说文作䬫糊二形云酪中出酥酥中清液也案本草治热毒去众风疾凉药也)。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一

阿若憍陈如(上鸟葛反次如者反梵语讹略也应云阿若多憍陈那阿若多此云解也以初解法故先彰其名憍陈那是婆罗门姓那是男声显从其父故新翻经云解憍陈那是也)。

阿史波室多(梵语也旧云阿湿缚此云马胜罗汉名也)。

澄澈(上直陆反字书澄水清也下直列反尔雅曰波澈也说文澈亦澄清也从水撤省声)。

薜舍(上蒲计反梵语或云毗舍又云吠舍西域四姓一也臣富多财通于高贵或?旅博货涉历异邦畜积资财家藏珍宝或称长者或封邑号者也)。

戊达罗(上式句反亦梵语也旧云首陁讹略也此之一姓务于田业耕垦播植赋税王臣多为民庶并是农夫寡于学问四姓之中最下也)。

鹦鹉(上鸟耕反下音武下又作䳇同山海经云黄山有鸟青羽赤喙人舌能作人语名曰鹦鹉曲礼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

蚕茧(上杂含反说文纴丝也从䖵朁声经文作蚕蚕非或作蚕音天显反蚯蚓之类甚乖字义下古典反说文从虫糸芇像茧蛾之形三启经云譬如蚕作茧吐丝还自缚也经作茧非本字也)。

苏迷卢(旧云须弥或云弥楼皆讹也正云苏迷卢此云妙高山琳引俱舍论云东面白银北面黄金西面颇黎南面青琉璃大论云四宝所成曰妙出过众山曰高亦名妙光谓以四色宝光明各异照世故名妙光出水八万逾缮那量也)。

瞻卜迦(旧云瞻卜正云瞻博迦旧翻为郁金花大论云黄色花也其树高大花气远闻西国多有此树也)。

极爆(上极字说文从木亟声亟从二人又口云人在天地之间所急者莫越手口二即天地也勹古人字又即手也下补教反说文爆灼也广雅热也考声烧柴作声火烈也韵英云火灹也韵诠火烈声也)。

胸臆(上香邕反说文胸膺也案胸亦臆也或作匈下应力反说文臆胸骨从肉意省声也)。

沉沦(上直林反玉篇没也切韵大也浊也下劣迍反亦没水波也尔雅曰小波为沦)。

[(└@人)/目]龟(上武庚反切韵无目也文子曰师旷瞽[(└@人)/目]也字书云[(└@人)/目]无所见也下居追反说菀曰灵龟五色似金似玉背阴向阳上高像天下平法地大戴礼云甲虫三百六十四神龟为之长尔雅曰一曰神龟也山海经云大苦山多三足龟)。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二

吮乳(上徐充反韵英云嗽也从口允声经作咒草变字下儒主反切韵柔也酪属也考声㚷汁曰乳说文从乙孚声)。

瀑涨(上薄报反尔雅曰瀑雨谓之涷郭注云江东呼夏月瀑雨为涷雨也涷音东下知亮反切韵大水满也说文水盛也从水张形声字也)。

矛槊(上莫侯反吕氏春秋云蚩尤作矛考声酋矛戈之类也说文矛长二丈建于兵车也有作鉾俗字下双卓反博雅云槊亦矛也古今正字槊长丈八尺文字典说今之戟槊也有作槊㮶皆非正字)。

髓恼(上虽柴说文骨中脂也从骨随省声下能老反文字集略云头中髓也说文[匕*(巢-果+(离-禸))]字从匕从囟囟音信小儿?会也从川川像发上谓相上着也今经作脑字或作[腮-田+(囟-乂+夕)]?脑[口*(巢-果+(凵@文))][怡-台+(止/(止*止))]五形皆讹谬字也)。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三

蚊[蠢-春+(└@人)](上勿汾反说文作蚊吴音闽啮人飞虫子经作蚊俗字下莫耕反声类云似蝇而大说文云山泽草花中化生也亦生鹿身中形大者曰[蠢-春+(└@人)]小者曰[虫*((天*天)/日)]音暂字也)。

攒锋(上在桓反切韵合也字统云攒聚也谓合聚一处也下敷容反韵集云剑刃也考声锋利也锐也从金峰声也)。

象蹋(上徐两反尔雅曰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郭注云大兽也长鼻大耳三岁一乳或作?下徒合反韵英云蹴也考声足践也经作踏音他合反着地行也非经意又作踏不成字也)。

跏趺(上音加下音夫二字皆相承俗用也正作加跗二形郑注仪礼云跗足上也顾野王云足面上也案金刚顶瑜伽仪云坐有二种谓全加半加结加坐即全加也加跗坐即半加也谓降魔吉祥等也如前已释也)。

船拨(上述缘反方言云自关而西谓舟为船说文船舟也从舟沿省声下烦靺反考声云缚竹木浮于水上集训云木橃也或作筏筏俗谬也古作?字)。

萎悴(上于妫反韵英云萎蔫也说文从草萎声言草委在地也下情醉反案萎悴宜作瘁悴尔雅云病也悴忧也经作悴俗字)。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四

蝼蚁(上落候反郭注尔雅云蛖蝼即蝼蛄也说文蝼蛄或即今石鼠也头似兔尾有毛青黄色好田中食粟豆下又作蚁或作?同鱼绮反尔雅曰蚍蜉大蚁小者蚁字林云北燕谓蚍蜉为蚁也)。

迦兰陁(梵语也或云迦兰多或云迦兰铎迦此云好声鸟谓此竹林多栖此鸟故以为名在王舍城也)。

货鬻(上呼卧反切韵贿货也字书云市财也亦卖也从贝化声下余六反切韵鬻卖也尔雅曰鬻縻也说文作鬻从毓鬻省声也)。

廛肆(上直连反正体字也经文作䣑或作[堐-圭+(里/八/土)][土*厘]二形皆讹案周礼云廛谓市中空地也考声一亩半也韵英云居也下息利反尔雅曰肆故今也广韵陈也放也亦作肆也)。

贸易(上莫侯反尔雅曰贸贾市也考声贸买也又交易也下音半益反谓交还货易也说文从日勿声也)。

蔓延(上无怨反韵英蔓谓菰[瓜*夸]之苗也下延尔雅曰延长也延引也案蔓延如蔓草连延长引不绝也下延又作莚音余战反广雅云蔓长也莚遍也二字皆从草)。

窗牖(上楚江反案说文作牕在墙曰牖在屋曰牕从片匆像交眼之形经中或作[阿-可+((囟-乂+夕)/心)]窗二形皆谬下由酒反说文穿壁以木交为牖从片户甫声匆音楚江反)。

欻然(上辉律反?琮曰欻急也苍颉篇猝起也说文吹起也从炎吹省会意字也下然字从肉犬灬灬音标火行貌也云犬逐其肉灬以然之亦会意字也)。

蓬勃(上蒲公反乱也下蒲没反勃盛也案如蓬草之乱盛也今经文作熢㶿二形上音峰谓?望者夜火也字书无蓬音下㛘烟起也若尘起作?若香气作馥若心逆者作悖若水广浡非乱盛卒起貌也今合作蓬勃也)。

牝马(上频忍反尔雅曰牝曰騇郭注云草马名也魏志云教民畜㹀牛草马也诗云騋牝三千也下马字说文像形也头尾四足王在其上也騇音舍騋音来)。

槌胸(上直追反俗字也正作椎说文击也从木隹声下勖恭反说文膺也亦作匈字书云椎胸者悲恨之极自毁其身也)。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五

鉾槊(上正作矛音莫侯反下双卓反前第二卷经中已训释讫)。

霹雳(上普击反下郎击反说文曰霹雳析震战也所击辄破若攻战也王充论衡云阴阳气盛相击之声即迅雷也)。

阿练若(或云阿练儿或云阿兰若或云阿兰那皆梵语讹转耳正云阿兰娘义译云寂静处或云无诤地所居不一或住砂碛山林圹野或冢间寒林皆出聚落一俱卢舍之外远离喧噪之处也)。

虎豹(上呼古反说文云山兽君山海经云幽都山多玄虎云豹淮南子云虎啸则谷风生也下博教反郭注尔雅云豹似熊小头庳脚黑白驳能䑛铜铁竹骨等白色者别名貘音陌)。

豺狼(上士谐反尔雅曰豺狗足郭注云脚似狗切韵狼属也礼记云豺祭兽也下音郎尔雅曰牝獾牝狼说文似犬锐头而白颊从犬良声)。

优昙(下徒含反梵语也或云乌昙应云优昙钵罗此云妙瑞花或云祥瑞花人间本无天妙花也或时一见)。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六

隙光(上绮戟反切韵闲也考声壁孔也说文空闲皆曰隙从阜曰上下小也经文作隙或作隙皆非下古皇反尔雅曰光充也切韵明也大也显也古作光字)。

飞蛾(上芳非反韵英云翔也说文像鸟羽翻飞之形也下五何反说文蚕蛾也尔雅作䖸同正作䖸字也)。

牝鹿(上频忍反尔雅曰鹿牝麚牝麀其子麛案别雌雄辨子母也麚音加麀音于牛反麛音迷下鹿字正从比)。

芳饵(上?亡反考声芳草之香者也又美盛也下仍吏反韵英食也说文云粉饼也从食耳声也)。

墙壁(上疾良反说文垣也五版为堵释名云墙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从啬爿声经作[土*(圭/皿)]?[土*(坐-工+皿)]皆非下比激反说文屋墙也释名曰壁辟也谓辟御风寒也从土辟声)。

坏瓦(上芳杯反说文云未烧瓦器也下五寡反又作瓦像形也古考史曰夏时昆吾氏始作瓦也)。

芭蕉(上霸麻反下即消王注楚词云香草名也生交址叶如席煮渍可纺绩也不坚草也自外至内并无有实故经中多引为喻净名云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是也)。

虾蟆(上胡家反下莫遐反切韵水虫也又作蜞本草云虾蟆一名蟾一名去?尔雅云鼁?蟾蜍郭云似虾蟆居陆地淮南谓之去蚊音甫)。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七

洟唾(上他计反下他卧反说文鼻液曰洟从水夷声也口津曰唾从口埵省声经文作涕音他礼反说文目汁也涕泣悲声也非洟埵义也)。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八

猿猴(上王元反尔雅作猿云猱猿善援郭注云便攀援也下音侯狝猴也从犬侯声也)。

埃坌(上乌开反说文细尘也从土矣声下满闷反考声污也字书尘埃着物也)。

青蝇(下余陵反考声云飞虫也郑笺毛诗云蝇之为虫污白色使黑喻佞人变乱善恶也又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吠惮(真言中字也上借音微一反下音但不求字义)。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第一

炳曜(上兵永反考声明也说文焕明也从火[丙/一]形声字下弋肖反韵英云日光也切韵照也又作耀耀二形光耀炫耀也)。

沙卤(上所加反尔雅曰浑沙出郭注云江东呼水中沙堆为潬西有沙州即鸣沙山也下郎古反尔雅曰卤苦也郭注云谓苦地也案沙漠碱卤之地也二字并合从水经文作砂乃砂石也作卤乃卤簿乐名引天子车驾者也并非沙卤字也)。

菡萏(上胡感反下单感反尔雅释草云荷芙渠其花菡萏毛诗传云未开曰芙容已开者菡萏说文菡从草函声音含萏从草陷声音陷经文作菡萏二形皆讹谬也)。

羯逻(上居谒反下卢贺反梵语不求字义)。

拊击(上孚武反切韵拍也下古历反切韵打也尚书舜典曰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孔传曰拊亦击也二字并从手付毄皆声也)。

波涛(上博科反切韵云水波涛也尔雅曰大波为澜小波为沦也说文从水波省声下徒刀反考声涛浪浪也说文三波曰涛从水寿省声)。

守护国界陀罗尼经卷第二

魁脍(上苦[(德-彳+王)-心+(衣-〦)]反孔注尚书云魁师也郑注礼记云首也史记云壮夫也从斗鬼声下瑰外反广雅曰脍割也案魁脍者屠杀凶恶之师也从肉会声也)。

旋澓(上又作漩音似缘反考声洄也尔雅曰旋复返也下符福反三苍澓深也谓河海中洄旋之处从水复声)。

痴膜(上丑之反切韵痴愚也下幕各反切韵肉薄皮也考声云皮内肉外曰膜从肉莫声)。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第三

丛林(上徂红反孔注尚书云丛聚也字书云凡物之聚曰丛也说文草木聚生曰丛从[業-木+十]取声音土角反下力金反玉篇木竦也说文并二木也)。

莽字(上莫朗反说文上下草犬在中也经作莽俗字)。

涤垢(上徒历反切韵净也玉篇除也考声云洗涤也说文从水条声也下古厚反韵英云尘也考声染污也说文垢圿也从土后声圿音奸八反)。

怡[申*(乞-乙+易)](上与之反切韵和乐也尔雅曰怡怿悦欣乐也下丑亮反玉篇通[申*(乞-乙+易)]也韵英云达也脉经云肠为肠气之府也从申肠省声)。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第四

谛听(上都计反说文云谛审也从言帝声下他定反考声待也说文云审也字书谋也又聆也说文从[德-彳]耳壬声也[德-彳]音得壬音他顶反谓以耳审得其声也壬即声又他丁反)。

瀑流(上薄报反广韵甚雨也尔雅云瀑雨谓之涷郭云江东呼夏月瀑雨为涷音东玉篇疾也从水暴声下流字说文从水㐬㐬他忽反倒书古文㜽字㜽音子经文作流非)。

危险(上鱼为反玉篇云隤也字书云殆也考声亦险也字林云从人在厄上下虚捡反说文危阻也韵集云险难也又邪恶也从阜佥声)。

卉木(上许贵反七诗云卉木萋萋也传云众也尔雅云卉草郭注云百草揔名也说文从三屮作芔二屮为草也屮丑列反草本初生之形也草今为廾音草)。

憍陈如(上举乔反略梵语也具足云阿若多憍阵那阿若多此云解也谓最初悟解法故以彰其名憍陈那婆罗门姓也那是男声显从父得新译经云解憍阵那是也)。

多陀阿伽度(或云阿伽度梵语鲁质也正云怛他誐多此云如来十号之中第一号也)。

阿罗诃(下音呵梵语讹略也正云遏啰曷帝此云应供谓应受人天妙供故即十号之中第二号)。

三藐三佛陀(藐本音莫角反为就梵语借音弥药反正云三藐三没驮三字去声此云正等觉亦云正遍知即第三号也)。

[王*尒]膳(上正作珍陟邻反考声贵也说文重也儒行云儒为席上之[王*尒]也下时战反说文食具也周礼云膳夫上士二人掌王之膳方言云膳美食也从肉善声或作膳俗字非)。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第五

擐甲(上胡惯反说文云穿甲也案说文字林玉篇皆音胡惯反唯五经文字音义音古患反下古洽反说文兵器也音谱作钾云铠钾也又辰名也尔雅太岁在甲曰阏蓬也)。

迟缓(上直知反切韵久晚也尔雅曰迟迟徐也郭注云安徐也下胡管反切韵舒也尔雅曰绰绰爰爰缓也郭注云皆宽缓也说文从糸爰声也)。

奢摩他(梵语也此云止即持心定也)。

毗钵舍那(亦梵语此云观谓观照惠也即定惠二名)。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第六

謇涩(上九辇反说文謇吃也谓语难也或从言作?下色立反案涩字合从人作㒊字书云譶涩语不正也今从水作涩说文水塞不通也非謇㒊义譶音初音反)。

?破(上先妻反说文病声散也又作?悲声也经作嘶字书云马鸣嘶也非?破义也)。

熙怡(上许其反字书云和也切韵敬也养也尔雅曰缉熙光也下与之反尔雅曰怡悦也考声和乐也说文从心台台音怡)。

觱篥(上卑吉反下力质反本胡乐名也毛诗云一之曰觱发二之日篥烈传云一之日周之正月也觱发寒风二之日殷之正月篥烈寒气也经文作筚篥二字同说文从竹毕栗声也)。

鹤唳(上下各反说文鹤色白而喙长朱顶寿满千岁神仙鸟也拘朴子曰鹤鸣九皋声闻干天淮南子曰鸡知将晓鹤知夜半是也说文从鸟鹤声鹤音何各反云从冖隹隹鸟也鸟飞高至欲出于冖音癸营反下郎计反切韵鹤鸣也)。

筝笛(上侧茎反说文鼓弦筑身乐也本大瑟二十七弦秦人不义二子争父之瑟各得十三弦因名为筝下徒历反说文笛七孔俗云羌笛风俗通云笛涤也言涤去邪秽纳正气也)。

蠃声(上洛戈反切韵?属也尔雅曰蠃小者蜬郭璞注云大者如斗出日南涨海中可为酒杯说文从虫?声俗作螺或有作蠡二形并音礼鹿案蠃本古乐器名也吹以和乐故经中多云蠃声或云法蠃用表法声普闻含识)。

谷响(上古屋反切韵山谷也老子云谷神不死是为玄牝下虚两反考声云崖谷应声也或作[鄉/占]?向三形亦通也)。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第七

藤萝(上徒登反字书云藤似葛而蔓生玉篇云藟也音垒下洛何反尔雅曰唐蒙女萝女萝菟丝也韵英云萝蔓也上藤字经文作蕂音诗证反乃苣蕂字胡麻别名也非藤萝义苣音巨)。

羖羊(上公户反尔雅曰夏羊牡羭牝羖郭注云黑羖䍽也今人云牂羖也羭音羊朱反牂音子桑反羖或作?同)。

石矿(上常尺反释名云山体曰石下古猛反切韵金玉璞也说文未炼金也从石广声有作?紫?药名也经文从金广作矿俗用字也)。

铃铎(上郎丁反切韵铃似钟而小下徒洛反释名云铎度也谓号令之限度也谓金铃铁舌振以用武金铃木舌振以兴文教令案振以警悟群生表传法语也)。

驎陁(上良忍反下徒何反梵语也即赤色花名案字驎青骊马名)。

辩捷(上皮件反切韵引也理也字书辩惠也说文从言辩声辩音辩下疾叶反韵英云速也胜也考声疾也尔雅际接翜捷也郭注云捷谓接续也即经中词无碍辩也)。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第八

謇讷(上九[朁-日+車]反说文语吃也从言褰省声或作?经文从足作蹇足跛也非此用下奴骨反字书亦謇也)。

筏喻(上房越反方言曰筟谓之箄箄谓之筏秦晋通语也案暂缚柴木水中运载者曰筏也又作拨?箄音牌)。

歌吹(上古俄反切韵歌谣也诗云我歌旦谣尔雅曰徒歌谓之谣下尺伪反尔雅曰徒吹谓之和说文作籥)。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第九

巡狩(上祥伦反切韵遍也察也下舒救反韵英云狩猎也尚书曰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孔传云诸侯为天子守土故巡行之顺春先东巡次夏秋冬例然巡狩四岳然后归告太庙)。

孤茕(上古胡反考声云独也说文无父曰孤从子从觚省声下葵营反考声云孤单也文字典说无兄弟曰茕说文作㷀从迅营省声或从人作?或省作焭皆通用字)。

鼋鼍(上鱼袁反三苍云似鳖而大也下徒何反山海经云江水足鼍郭璞注云似?蜴大者长丈有鳞彩皮可以为鼓诗云鼍鼓蓬蓬也字从黾音猛[(口*口)/田/一]音那声也经文从龟作二字大谬字书无此鼋鼍字)。

株杌(上知虞反韵英木根也考声木本也下五忽反切韵树无枝也说文二字并从木朱兀声)。

糠䴬(上又作糠同苦岗反说文米皮也下与职反切韵麦[麩-夫+弋]也即麦上粗皮也)。

阀阅(上房越反下翼雪反考声容受也字书云简阅具其数自序功状也史记云人吕功有五各明其等曰阀积阀曰阅说文二字并从门伐悦省声也)。

掏珠(上苦洽反切韵爪掏物也说文从手爪在臼上会意字下音朱即数珠也)。

腊沓子(沓徒合反考声合也说文从水音别与杂还字义同经文从水旧作沓或作沓误书也案腊沓子者以五谷杂令一处用以加持如今俗言腊杂子也)。

瓶缸(上薄经反字书云汲器也或作瓶下下江反切韵罂类也考声云酒器说文从瓦作瓨古字也)。

孽捙(上鱼列反下七何反正梵语也此云去阿孽捙云不去捙或作搓)。

哑哑而笑(上乌陌反顾野王云哑哑笑声下私妙反说文大戴其竹君子乐然笑也经作㗛?笑皆非本字传写误)。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第十

旱涝(上胡笴反切韵雨少也字书阳极也从日干声下郎到反切韵淹又水涝也或作潦字亦同又音老)。

饥馑(上居疑反下巨靳反尔雅曰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郭注五谷不成也凡草菜可食者通名为蔬又云仍饥为荐郭注连岁不熟)。

雷霆(上鲁?反切韵雷电也易曰天雷无妄也论衡云阴阳气系成声古文作雷下特丁反考声云疾雷也字书迅雷也)。

篡夺(上初患反字书纂亦夺也韵英杀也说文从ㄙ箕声ㄙ音私箕音算云夺其君位事不敢公私而箕也下夺字说文正作夺强取也云手持一鸟大鸟在上?去也从寸亦通无从木者)。

逃窜(上徒刀反字书云走也避也切韵亡也亦窜也下七乱反考声藏也说文云鼠在穴中则为窜矣也)。

椰子(上以嗟反切韵果木名也出交州其叶背面相类案食之止渴)。

仆面(上满北反尔雅曰毙仆也郭注云谓前覆也亦作踣案仆面谓面覆于地也)。

?唇(上神氏反切韵以舌取物也说文作舐俗又作舐训同下食伦反切韵口唇也字书亦作?字也)。

拳手(上巨圆反广雅曰拳奉持也切韵屈手也从手卷省声经文从足作踡字书云踡局行不进也非拳手义)。

咀沫(上慈吕反切韵咀嚼也字林咀啮也亦作龃苍颉篇咀噍也下莫割反即水沫也案咀沫即口中廷沫也)。

大乘瑜伽千钵文殊大教王经卷第一

阿阇梨(梵语也或云阿遮梨或云阿左?此云轨范师谓以轨则仪范依法教授弟子)。

和尚(正梵语㨶波地耶此云近读谓此尊师为弟子亲近习读者也旧翻为亲教良以彼土流俗云殟社此方讹转谓之和尚相承既久翻译之者顺方俗云)。

摩䤈首罗(梵语讹也正云么䤈湿伐罗也么䤈此云大也湿伐啰此云自在天也即大自在天王也谓此天王于大千界中得白在故)。

蠢动(上尺允反亦动也尔雅曰蠢震动也郭注云皆摇动貌又曰蠢作也即动作也说文云动也从䖵春声会意字䖵音昆也)。

屠儿(上达胡反考声屠杀也说文屠刳分割牲肉也下汝移反正从凶几上音信[阿-可+(巢-果+(离-禸))]会也下音人云[阿-可+(巢-果+(离-禸))]会未合人以承之)。

魁脍(上苦回反切韵帅也首也下古外反说文割也切肉也细切为脍或作侩音与脍同市人合也非此所用也)。

田猎(上徒年反正作畋白虎通云畋为田除害故曰畋猎如经文作田非案字书作畋古者肉食取禽兽曰畋下良涉反尔雅猎虎也郭注云凌猎暴虐也从犬巤声也)。

渔捕(上语居反说文渔捕鱼也尸子曰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人渔古文作[敲-高+(虎-儿+魚)]亦捕也或作[敲-高+魚]谓[敲-高+魚]猎也下薄故反切韵捉也)。

驼驴(上徒何反说文骆驼胡地兽也背有肉鞍负重千斤日行三百里能知水泉所在下力居反切韵畜也释名云驴卢也取其卢卢之声也从马卢形声字)。

猪狗(上又作猪尔雅曰豕子猪也郭注云今亦曰[(雪-雨)/(土*失*匕)]江东呼狶礼记檀弓注云南方谓猪为都字从豕都省声下古厚反切韵犬也尔雅云犬未成毫狗也从犬句形声字)。

喑哑(上饮今反说文不能言也喑犹无声也下乌贾反考声云不能言也哑人虽有声无词也古今正字哑喑也从疒亚声疒女厄反)。

熙怡(上虚饥反字统云熙和也考声云美也从灬[(厂-一)*臣*巳]声也[(厂-一)*臣*巳]音同上灬必遥反有作[烈-列+((冰-水)*臣*巳)]熙二形皆非下以之反考声怡喜悦也说文云和也从心台声台音以之反)。

嗢钵罗(上乌骨反旧云优钵罗或云沤钵罗此译云青莲花其花最大最香人间全无出大雪山无热池中)。

芬陀利(或云奔茶利皆讹正云奔䋈里迦此云白色莲花也人间无亦出彼池)。

钵头摩(或云波头摩或云钵弩摩亦云钵特摩皆讹应云钵纳么此云红色莲花上者人间虽有不及彼池出者)。

俱物头(或云拘牟头亦云拘摩那梵音轻重也正云俱某陀此云赤莲花亦出彼池人间希少)。

大乘瑜伽千钵文殊大教王经卷第二

颰陀(土蒲钵反梵语也古或云跋和正云跋捺罗此翻为贤也或云贤善)。

殑伽(上疑等反下鱼佉反梵语也旧云恒河是也即无热恼大池流出四河南面一也旋流一匝流入南海者涅盘经中恒河女神也案殑伽河神名因神彰名也慧菀慧琳皆作此说)。

大乘瑜伽千钵文殊大教王经卷第三

糁[幌-光+月]地(上乘感反次音冒梵语也旧云三菩提此云正等觉也)。

葂憾(上借音无远反下胡感反梵音秘密不可翻传也)。

大乘瑜伽千钵文殊大教王经卷第四

嘊喍(上五佳反下音柴犬斗也玉篇犬相啀也埤苍云相啀拒也玉篇作龇?褰唇露齿之貌也)。

嗥吠(上胡刀反古文作嗥说文玉篇咆吠犬鸣也切韵熊虎声也经文作号悲哭声非嗥吠义)。

腐烂(上房武反切韵败也字书臭也考声朽也下郎肝反切韵火熟也从火阑声)。

卜筮(上博木反尚书云我卜河朔孔传曰卜必先墨画龟然后灼之兆顺食墨吉也下时制反说文蓍曰筮决也世本云巫咸作筮故从竹从巫也)。

缤纷(上疋仁反玉篇缤缤往来貌或盛也又众也下孚云反玉篇纷乱广雅缤缤众也纷纷乱也谓众多乱下也经文从草作[卄/(實-毌+尸)]音[實-毌+尸]乃[卄/(麩-夫+生)][實-毌+尸]字五月管名也作芬草芳盛也二字皆非也)。

大乘瑜伽千钵文殊大教王经卷第五

毗卢遮那(梵语讹也应云吠噜左曩旧译云光明遍照新翻为大日如来云如大日轮无幽不烛也)。

阿閦(下又作閦同初六反梵语不妙古云阿插一也应云恶刍此云无动即东方佛名也)。

懒惰(上亦作[娕*頁]同勒坦反下又作墯同徒卧反考声云不勤也说文不敬也并从心赖隋声也)。

?椎(上渠焉反尔雅曰椹谓之?郭注云斫木櫍也下直追反说文击也从木隹声经文作楗槌或作揵稚梵语薜吒迦此云所打即或铜或木击以警众也)。

拣择(上奸眼反文字集略云拣选也亦择也从手柬声说文柬字从八在束中下音泽切韵择亦拣也从手泽省声也)。

大乘瑜伽千钵文殊大教王经卷第六

莹明(上乌定反顾野王云莹饰也考声莹光也亦明也或从金作蓥训同明或作明又作明同)。

缠缚(上直连反俗又作缠切韵绕也考声缠亦缚也又音直战反下符约反切韵系也字书缚亦缠也三启经云如蚕作茧吐丝自缚也从糸博省声也经作缚也尔雅云十羽谓之缚书误也)。

谄谀(上丑琰反又作讇切韵谀也论语云非其鬼而祭之者谄也郑注云谄媚求其福下以朱反说文谀亦谄也从言臾声经文单作乃须臾字也)。

休废(上许尤云切韵善也美也考声息也说文从人倚木息也下芳肺反尔雅曰废舍也郭注云舍放置也切韵止也经文作废废病也非休止义)。

大乘瑜伽千钵文殊大教王经卷第七

尔焰(梵语也此云所知花严七十七云过尔焰海也菀法师释云谓智所知境非预识境共转也)。

秉显(上兵永反尔雅曰秉拱执也说文云手持一禾曰秉下呼典反说文玉篇字林并云光也明也案经云五智秉显宜作炳或作昞字未详秉显义)。

大乘瑜伽千钵文殊大教王经卷第八

济拔(上子计反切韵惠也定也尔雅曰济渡也济成也济益也郭注云广异训各随事为义下蒲八反切韵擢也又尽也从手犮声)。

大乘瑜伽千钵文殊大教王经卷第九

逼迮(上彼力反切韵逼迫也考声云逼近也下侧伯反玉篇狭也亦迫也或作窄亦同)。

登入(上都胜反尔雅曰跻登升也切韵进也礼记月令禾乃登即成也)。

大乘瑜伽千钵文殊大教王经卷第十

裸形(上华瓦反本音郎果反为避俗讳作上音顾野王云脱衣露袒也说文从衣果声案坼衣半上半下果在中即为裹并衣在一边即为裸会意字也经文从示作裸音灌非此用也)。

祠祭(上似兹反尔雅曰春祭曰祠郭注曰祠之言饲也下子例反切韵享荐也论语云祭神如神在如前花严经第十二已释)。

厮破(上息妻反切韵病声散也考声云声嗄也经作嘶马嘶呜也非破义)。

綟急(上练结反切韵云小结也字书拗綟也与捩意同下急字从人手心也云人之急者心之与手?古人字彐古手字会意也)。

诋债(上又作詃同都礼反切韵呰也?亦诃也考声欺也毁也下侧懈反切韵征财也从人责声)。

拘赊梨子(具足应云未伽梨拘赊梨子末伽梨是姓拘赊是母名也此外道计苦乐不由因即自然外道)。

毗罗?子(具足应云毗罗?子珊阇邪毗罗胘母名也珊阇邪此云等胜此外道不须修道经八万劫自尽生死如转缕丸也)。

鸠驮迦旃延(具足应云迦罗鸠驮迦旃延迦罗鸠驮此云黑领迦旃延姓也此外道应物而起人若问有答有若问无答无也)。

富兰那迦叶(富兰那此云满也迦叶姓也此云龟氏此外道计无因也)。

尼乾陀若提子(尼干陁此云无继若堤母名亦云亲友母名亲友也此外道计苦未有定因要必须受非道能断)。

阿耆陁翅舍钦婆罗(阿耆陁此云无胜翅舍钦婆罗此衣名此外道以人发为衣五热炙身也)。

续一切经音义卷第四
大正藏 第 54 册 No. 2129 续一切经音义

续一切经音义卷第五

燕京崇仁寺沙门希麟集续音新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卷大威力乌枢瑟摩明王经三卷金刚顶真实大教王经三卷金刚顶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一卷金刚恐怖最胜心明王经一卷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一卷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观自在多罗菩萨经一卷一字奇特佛顶经三卷阿利多罗阿噜力经一卷金刚顶瑜伽文殊师利菩萨经一卷底哩三昧耶不动使者念诵经一卷大方广观世音菩萨受记经一卷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五卷十一面观自在菩萨秘密仪轨经三卷(合一卷)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一卷大吉祥天女无垢大乘经一卷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一卷一切如来金刚寿命陀罗尼经一卷金刚顶瑜伽十八会指归一卷瑜伽念珠经一卷普贤行愿赞一卷大集地藏菩萨问法身赞一卷金刚顶理趣般若经一卷

右二十四经三十七卷同此卷续音。

新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上(并序)

皇矣(毛诗传曰皇大也匡也尔雅曰皇匡王正也下于纪反说文语已词也从ㄙ古文已字矢声也ㄙ音以)。

绵络(上弥编反切韵微也历也下音洛说文织络亦[絅-口+又]罗也从糸各声)。

罗罩(上鲁句反尔雅云鸟[(ㄇ@人)/古]谓之罗下竹教反说文捕鱼器也方言笼罩也说文罗罩二字并合从冈作也)。

泳沫(上音咏尔雅曰泳游也郭注云潜游水底也下满钵反考声沫止也水上浮沫也又终也杪也二字形声也杪音亡沼反)。

五始(案三五历记云气像未分谓之太易元气始萠谓之太初也气像之端谓之太始形变有质谓之太素也质形已具谓之太极也斯为五始也)。

彻枕(上缠列反字书云彻去也除也考声抽也说文通也从彳攴育声也下之荏反韵诠云枕所以承头也从木冘声冘音淫彳音丑尺攴音普十反)。

遏?(上安葛反苍颉篇云遏遮也毛诗传曰遏止也尚书云遏绝也下口构反考声寇贼也韵诠云盛多也说文暴也字书宝字从攴完)。

着星辰(上张卢反。周易曰玄像着明莫大乎日月也。礼记云着而莫息者天也。着而不动者地也。又曰着明也立也成也。古今正字从草署省声。下星字古文作星。说文云万物之精上为列宿也。又星即五星[跳-兆+(厂@黑)]行二十八宿也。案七曜天文经云紫微太微于市三垣及列宿中外官揔一千四百六十四星应占用者辰即北辰也。论语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也)。

缅寻(上绵典反贾注国语反缅思也说文微丝也从糸面声下徐林反字书常也考声觅也逐也字从彐音手从口工寸会意也)。

?夫(上于记反考声云?哀痛声也入发叹词也从壴次口作?今序中从心作懿俗用字下夫音扶壴音竹句反)。

波斯(波斯匿王名梵语略也正云钵罗犀那逝多此云胜军即请佛说内护外护之请主)。

永袪(下去鱼反考声云袪袖也集训举也韩诗云袪去也说文从衣去声)。

乃津(上奴改反古文乃字也亦语词也下井寅反郑注周礼云津润也尔雅曰津梁也广雅亦津济也)。

缇油(上弟矣反郑注周礼云绿色缯也又云浅红也说文帛赤黄色也下油谓绢油也古人用色绢油以书记事也)。

大辂(下洛故反白虎通云天子大辂也字书古者椎轮今饰之华丽也大戴礼云古之车辂盖圆像天二十八轑以像二十八宿?方像地三十辐像日月之数仰则观天文俯则察地理前视睹銮和之声侧视观四时之运也释名云天子所乘曰辂也以金玉象随饰名之也)。

[按-女+(火/又)]缀(上色邹反考声云[按-女+(火/又)]求也索也下追卫反贾注国语云缀连也切韵续也说文从糸叕声也叕音陟劣反)。

褰裳(上去干反考声云抠衣也尔雅曰深则厉浅则揭揭者揭衣也郭注云谓褰裳也揭音去谒反下市羊反字书上曰衣下曰裳也)。

沃朕(上乌谷反尚书曰启乃心沃朕心贾注国语云沃美也广雅曰沃清也说文沃溉灌也下朕字尔雅曰朕予言我也案古者贵贱同称自秦始皇唯天子独称朕也)。

袭予(上寻立反广雅袭反也司马彪注庄子云袭入也郭注尔雅云袭重也下以诸反尔雅曰予我也)。

之籁(下洛大反广雅曰籁箫也大者二十四管长尺四十小者十六管长尺二寸有二底说文云三孔箫也从竹赖声也)。

栾棘(上卢桓反礼记天子墓树松诸侯柏大夫栾士杨说文栾木似栏从木鸾省声下矜力反毛诗传曰棘酸枣也郭注尔雅云颠棘叶细有刺说文似枣丛生从二束广雅云棘箴也东音刺)。

弼我(上贫蜜反孔注尚书云弼辅也尔雅曰弼崇重也尚书大传云天子方四邻左辅右弼前疑后承广雅弼备也大戴礼云洁廉而切直匡过而谏邪谓之弼也说文云字从弜音巨支反从西音添念反或从攴作㢸或作?字皆古文也)。

良贲(下彼义反韵英微也卦名也易云贲亨小利利有攸往案良贲即助译此仁王经僧名也)。

常衮(下公稳反即翰林学士姓名也)。

握椠(下才敢七艳二反释名云椠版也长二尺韵诠云以版为书记也说文牍朴也从木斩声集训云削版而记事者也又音佥字)。

邃赜(上虽醉反王逸注楚词云邃深也下柴革反刘献注周易云赜者幽深之称也说文从[(厂-一)*臣]责声也[(厂-一)*臣]音夷序文作颐赜俱非)。

较然(上音角考声略也广雅明也尔雅直也尚书大传较其志见其事太玄经云君子小人之道较然见矣汉书云较然易知也)。

钩?(下所革反说文入家搜也从宀索声考声云取也求也今俗省去宀但从市从糸作索也宀音弥仙反)。

蹑金(上黏辄反方言云蹑登也广雅履也说文蹈也从足聂声也聂音同上)。

惋抚(上乌贯反考声云叹恨也桂菀珠丛云惊叹而藏于心也下芳武反尔雅曰抚者掩也拍也)。

旃蒙岁(上之然反尔雅曰太岁在乙日旃蒙在巳日太荒落案唐帝年历云代宗皇帝广德三年甲辰改永泰元年二年乙巳即旃蒙岁也到今统和五年丁亥得二百二十三年矣)。

木槿荣月(次巾隐反尔雅曰椵木槿也郭注云似李树孙炎疏云花如蜀葵紫色朝生夕殒也此花夏五月方荣盛也仁王般若念诵仪轨前记云夏四月于南桃园乃译此经)。

鹫峰(旧云耆阇崛山正梵云姞栗驮罗矩吒此云鹫峰或云鹫台此山峰上多栖鹫鸟又类高台故也在王舍城侧说此经处也姞音巨乙反)。

室罗筏(旧云舍卫国正云室罗筏悉底此云好道或云闻物即波斯匿王所治之境也)。

技艺(上渠绮反考声能也集训技亦艺也又工巧也从手支或从人作伎俗用也经文从女作妓女乐也非技艺字下鱼祭反切韵才能也论语云游于艺也何注云六艺也谓礼乐书数射御也)。

比丘(梵语不正也应云苾刍此云怖魔一乞士二净命三净戒四破恶五也具此五义故存梵语不译也)。

比丘尼(五义如前尼即女声)。

优婆塞(古梵语也正云鄡波索迦鄡波此云近也迦此云事也索是男声即近事男也谓受丑戒亲近承事于三宝者也)。

优婆夷(正云鄡波斯迦鄡波迦如前释斯是女声呼也)。

赡部洲(上时染反梵语也此大地之揔名古译或云谵浮或云琰浮或云阎浮提或云琰浮利正云[弓*替]谟立世阿毗昙论云有赡部树生此洲北边泥民陀罗河南岸正当洲之中心北临水上于此树下水底有赡部黄金树因金而得名洲因树而立号故名憺部洲谵音之[芸/木]反[弓*替]音蚕览反)。

那庾多(中音以主反梵语或云那由他西域数名也此土忆)。

新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

杻械(上敕久反下胡戒反玉篇桎梏也穿木为也在手曰杻在足曰械也二字从木丑戒皆声也)。

枷锁(上音加考声梏也穿木为孔加于颈也囚系罪人之具下乘果反以铁为索縻系罪人也)。

检系(上居俨反广雅曰检匣也括也谓括束不得开露也又察也谓察录系缚也从木佥声)。

摩诃迦罗(梵语也摩诃此云大迦罗此云黑经云摩诃迦罗大黑天神唐梵双举也此神青黑云色寿无量岁八臂各执异仗贯穿髑髅以为璎珞作大忿怒形足下有地神女天以两手承足者也)。

疮疣(上恻庄反韵英云疮痍也或作创古文作[利-禾+刃]下有忧反苍颉篇疣病也或作疣亦通古文或作?也)。

日月失度(下徒故反案青岑子云日太阳之精一岁一周天月太阴之精一月一周天金匮经云月主忧患日主福德故月为刑奇日为德奇常以冬至日在斗二十一度四分度之一春分之日在[((嘹-口)-小)-日+圭]十四度夏至之日在东井二十六度秋分之日在角二度四分度之一差此则为失度也)。

搏蚀(上补各反说文云击也下音食释名云月亏则蚀稍稍侵亏如虫食草木叶也九曜五行历云罗睺一名蚀神头常隐不见逢日月则蚀又日月同色月掩日日蚀又云日冲大如日日光不照谓之暗虚值月则月蚀也)。

彗星(上随锐反考声妖星也尔雅曰彗星为欃枪郭璞注云亦谓之孛星言其形孛孛似扫彗或云扫星或云孛星或云搀枪星或云彗星也)。

木星(五星行藏历云木之精也其色青其性仁顺度行则为福逆行所守则为灾十二年一周天凡八十三年七十六终而七周天)。

火星(火之精也色赤其性礼执法之像也履道而明则民安国泰失度紧小则中外兵?大抵二年一周天七百八十日一见伏凡七十九年三十七终而四十二周天)。

金星(太白金之精其色白其性勇将军之象一年一周天见二百四十四日初夕见西方其行稍急日行一度少半渐迟二百四十九度乃留八日逆行十日夕伏十二日遂晨见东方大抵八年五终五度夕见五度晨见)。

水星(水之精其色黑其性智四时皆出入光明润泽则国礼民乐不尔则水旱作[海-母+小]常以四仲见一年一周天去日极远不过二十六度故人多不见凡三十三年一百四终七十四度晨见二十六度应见不见)。

土星(土之精其色黄其性信女主象也顺轨光明有福乱行变色赤白天下有兵其行最迟二十九年半一周天三百七十八日一伏凡五十九年十七终而再周天初见东方也)。

泛涨(土芳梵反贾注国语云泛浮也毛诗传云泛流貌说文从凡作泛下张亮反考声云水增大砂岸崩摧入水曰涨从水张声俗音上声非也)。

亢阳(上康浪反考声极也字书高也切韵旱也易曰上九亢龙有悔谓阳极也)。

降澍(下朱戍反集训云时雨所灌澍润生万物也经文作霔字书并无笔受者率意妄作也)。

㮀盛(上遐严反考声云木箧也或作椷经文作函俗字本函谷关名下音成说文曰黍稷在器从皿成声也)。

记籍(上居吏反释名曰记识也从言已声下秦昔反切韵簿籍也尚书序曰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马)。

大威力乌枢瑟摩明王经卷上

摩醯首罗(正梵语应云么系湿嚩啰此云大自在也即色界天主于大千界得自在故)。

逶迤(上于为反切韵雅也行貌也下弋支反切韵溢也汉书云水曲案逶迤迂曲邪行貌下又音达罗反训同上)。

乌枢瑟摩(次音昌朱反梵语也或云乌刍沙摩此云秽迹旧翻为不净洁皆谬新翻为除秽忿怒尊也案瑜伽依二种轮现身摄化一教令轮现端严身二威怒轮现极怖身为调难调诸有情故现可畏身也)。

线絣(上私箭反周礼曰线人掌王宫缝线之事切韵缕线也又作线同下北萠反切韵振绳纆使直也俗从手作拼使也经文从木作拼音并乃拼榈木名并非线絣字)。

颦蹙(上符真反切韵颦蹙眉也或作频说文忧又颦笑也经文作频切韵数也近也非此用下子六反玉篇迫也说文急也从戚足声)。

关键(上古还反说文曰以横木持门曰关声类曰关所以闭也切韵[尸@向]也说文从门?声也经文作閞音弁尔雅曰閞谓之槉非关键义下其辇反切韵键籥字书横曰关竖曰键也)。

踯躅叶(上呈戟反次重录反药草名也本草云羊踯躅也叶花皆有大毒三月采花其花色黄亦有五色者羊误食其花叶踯躅而死因以为名古今正字踯躅行不前也二字并从足郑蜀皆声也)。

用㲲(徒叶反切韵白㲲也西域所尚也经文从糸作[繰-品+云]俗用非也)。

瘢痕(上簿官反切韵疮瘢也下户恩反切韵瘢痕也考声瘢之微者曰痕也)。

遁形(上徒损反切韵遁逃也谓潜隐也按一字顶轮王经安怛袒那法此云隐形也良以彼国邪正杂信异道间居更相是非佛以神力故说斯要令修瑜伽者随意自在速成悉地)。

鍱裹(上与协反切韵铁鍱也金银铜等鍱皆同从金枼声也下古火反切韵包也又缠缚也从坼衣果在中形声字经文作裹俗用不成字)。

制帝(梵语也或云支提或云制多应云制底邪此翻为积集或云生净信或云灵庙皆义译也谓于佛阇维处及经行说法处建置坟庙台阁总名也令诸人天积集福善之所也)。

紫?(下古猛反药名也案本草云出西戎以树皮叶共煎成也可入药用也经作矿矿二形金王朴也非紫?字也)。

[火*(雪-雨+(雪-雨))]稻(上初爪反切韵熬也又作煼说文作[酉*(雪-雨+(雪-雨))]经文作炒俗字下徒晧反本草云粳米止烦泄稻米主温中令人多热说文糯即稻也字从禾舀声也)。

麻[米*(虎-儿+旦)](上莫霞反切韵纻麻也说文云?网人治在屋下也故从广?也经从林作麻俗用变体也?音疋卖反下侧加反切韵麻[米*(虎-儿+旦)]也又[米*(虎-儿+旦)]糁考声滓也从米虘声也)。

羖羊(上公户反尔雅曰牡羭牝羖切韵羖䍽也或作?同经文作股说文股髀也非羖羊字也)。

咬牙(上五狡反说文咬啮也从齿交声经文从口作咬音交咬咬鸟鸣也非此用也)。

啮齿(上五结反考声啮噬也字书云浅咬也从齿契省声经文从口作啮非本字)。

虎皮裈(下古浑反切韵裈裤也字林从巾作㡓古文作裈皆云下衣也)。

木橛(其月反切韵杙也尔雅曰樴谓之杙郭注云橛也又云在地者谓之楎注云门橛也或作橛楎音睴也)。

[撅-欠]量(上丑格反切韵毁也考声以手拓物也经文作拆俗用变体)。

痃癖(上又作胘同胡坚反切韵肚痃也下芳辟反玉篇腹病也药证病源云恣餐生冷鱼肉杂果昼眠夜食胃冷脾虚不消化因兹结聚为症块发即筑心吐酸水也)。

鸦翅(上乌加反切韵鸦乌别名也广雅云纯黑而返哺者曰乌小而不返哺者鸦也从鸟亚声也下施智反玉篇翅羽也又作翅古文作翨说文翮也从羽支声也)。

卤土(上即古反尔雅曰卤矜咸苦也说文沙卤也从水卤声经文单作卤太常卤簿乐名非卤土义)。

大威力乌枢瑟摩明王经卷下

蛇蜕(上食遮反切韵毒虫也尔雅曰蟒王蛇也下汤外反又舒芮反说文蝉蛇所解皮也广雅蝮蜻蜕也蝮扶六反蜟余六反蝉未脱者)。

湿吠帝(上失入反次借音尾一反梵语也经中有作涅误也)。

??(呼感反从脐轮气海引声合口连呼)。

馺嚩(上苏合反下无可反梵语不求字义也)。

瑟碱(下本音古斩反碱土也为就梵音借音竹感反)。

薄誐鑁(上音傍各反下亡范反梵语也旧云薄伽梵或云婆加伴古翻为世尊今云具六义故总云薄誐[金*(离-禸+ㄆ)]谓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六也)。

稻谷?(下苦会反苍颉篇云粗糠也)。

捻彼(上奴典反切韵以手指紧捻物也从手然声)。

金刚顶真实大教王经卷上

缯幡(上疾陵反说文帛也又缯彩也下孚袁反说文幡帜也释名云幡翻也翻飞然也)。

㟏(借音胡感反梵声不求字义)。

嗢陀南(上温骨反次徒何反或云嗢柁南柁唐贺反旧翻为偈颂也琳法师引瑜伽大论翻为足迹又云集总散义译也)。

跋折罗(上盘末反次职列反梵语也旧云伐阇罗皆讹也正云嚩音无满反日罗此云金刚也)。

逻惹(上卢个反下自攞反梵语也此云王经文作运字不晓梵音人误书)。

才?(上昨哉反说文暂也切韵仅也下?字说文从弓殳癶也癶从止止作[(┤*║*├)/一]音钵隶书变[(┤*║*├)/一]作癶殳音殊[(┤*〡)/一]音挞癶音钵)。

金刚顶真实大教王经卷中

应拼(下百萠反说文拼掸也从手并声亦作抨古文作[羊*并]䍬掸音但丹反)。

钿饰(上堂练反字书宝瑟钿以饰器物也从金田声又音田花钿也)。

恶(乌各反借音也真言种智字也)。

金刚顶真实大教王经卷下

曼茶罗(上莫盘反梵语也或云曼吒罗或曼拏罗此义译云众圣集会处即今坛场也)。

心臆(下应力反说文臆亦胸也亦膺也从肉意省声也)。

诜遮?(上所臻反下牟含梵语不求字义)。

沮坏(上慈与反毛诗传云沮犹坏也广雅云湿也说文从水且声且音子余反下怀?反考声云崩摧也说文败也从土褱声?音吾怪反古文作?)。

搊掷(上[簉-告+舌]邹反考声云以手指钩也经作[捅-用+?][打-丁+((┐@一)/一/(┐@一)/一)]非本字下直炙反切韵振也投也古文作擿按搊掷以右手弄金刚杵也)。

幖帜(上逋遥反说文云幖帜头上也从巾票声经从手作摽标举也木末也下尺志反切韵幡也字书云旌表也博雅作?同经文从心作?微误)。

弱吽鑁斛(上借音慈洛反吽音呼感反鑁音亡范反下胡谷反皆取梵声也即金刚钩索锁铃四摄种智字也)。

?佉(上借音奴屋反下丘迦反梵语不求字义也)。

掣那(上昌制反去声)。

金刚顶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一卷

阏伽(上安葛反或作遏字梵语也即盛香水杯器之总名也)。

靺㗚多(上望?反次音栗梵语不求字义也)。

上?(我各反字书云喉上也说文龈也又作腭腭)。

纱縠(上所加反切韵绢属也考声似绢而轻者也下胡谷反玉篇云罗縠也似罗而轻者也)。

燥溪(上苏到反下苦鸡反真言中字不求训解也)。

巘荡(上鱼蹇反下徒朗反梵语也此云涂香也)。

金刚恐怖最胜心明王经一卷

蛊[屮/工/毋](上字古郑注周礼云蛊者蛊物病害人也字书云腹中蛊也尔雅云蛊亦[屮/工/毋]也考声蛊魅也文字典说从虫皿也)。

澡罐(上子老反下官唤反按澡罐即铜鉼也)。

?绦(下吐刀反切韵靴绦也字书绦亦绳也字林作绦)。

花揾(下温困反韵诠云内物水中也考声云拄也从手温声)。

镵钺(上士衔反切韵锐也方言云吴人谓犁铁为镵也下音员厥反切韵钺斧尚书王左仗黄钺字林云钺玉斧也说文从金戉声戉音同上戉字从[戉-戈]戈[戉-戈]音厥戈音过)。

斧槊(上方矩反切韵斧钺也周书曰神农治斤斧下正作槊字音双角反切韵刀槊也通俗文云矛长丈八者谓之槊也)。

三甜(上牒兼反切韵美也甘也一字顶轮王经云三甜谓苏乳酪也即西域所尚者也)。

机杼(上居衣反下除旅反方言云杼轴织具也说文杼持纬也二字从木几予声也)。

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一卷

恶兽(下舒救反切韵守也国语云兽三为群字林云两足曰禽四足曰兽说文从犬嘼声嘼音丑救反经文作狩冬猎也非此用)。

龙湫(上力钟反切韵君也礼记云龟龙麟凤四瑞也易曰云从龙论衡云龙亦畜也古有捕龙氏若非畜安捕哉下即由反切韵水神名也考声湫聚也谓不流水也)。

犊牸(上徒木反尔雅曰其子犊郭?注云今青州人呼犊为?音火口反下疾吏反切韵牛牝曰牸从牛字声字亦爱也养也)。

篦搅(上边兮反考声竹篦也下古巧反切韵以手动也从手觉声也)。

指擘(下补革反三苍云擘大拇指也陆氏释文云手足大指俱名擘也今经云大如指擘即形段如大拇指也)。

剑把(上居欠反释名云剑捡也所以防捡非常也广雅云龙泉太阿干将莫耶断蛇鱼肠等十余名皆剑异号也下必驾反切韵刀剑把也经文作靶说文辔饰也非此用有从金作釰全非)。

邂逅(上胡卖反下胡遘反考声邂逅依俙也诗云见此邂逅也)。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

灵鹫(下疾秀反按灵鹫西域山名也或云鹫峰亦云鹫台如前已释)。

总持(上作孔反切韵合也都也皆也普也字书云总众也下直之反切韵执也案梵语陀罗尼此云总持谓文义咒忍是也)。

观自在多罗菩萨经一卷

[篾-戍+(冗-几+代)]戾车(上眠弥反次音梨结反下齿耶反梵语讹也正梵语毕栗蹉此译为下贱种也谓乐垢秽业不知礼义淫祀鬼神互相残害也弥音边篾反蹉音仓何反)。

净洒(下色下反切韵水洒也考声㵶水也字书以水散地也从水晒省声字)。

萨陀波仑(下卢毗反梵语也旧翻为常啼是)。

月厌(下于艳反韵略魅也按月厌神杀名也正月建寅月厌在戊以此逆推至十二月月厌在亥经文作靥面上黑子也非月厌字)。

组织(上则古反尔雅曰组似组东海有之郭注云组绶也礼记绶长一十二尺十二月也广三尺天地人三才也)。

萝菔(上音罗下蒲北反尔雅曰葖芦菔郭注云紫花大根俗呼雹[穴/友][穴/友]音他匆反本草萝菔性冷利五藏除五藏中恶气服之令人白净肌细从草服声经文作卜乃葡卜字)。

一字奇特佛顶经卷上

靺师迦花(旧云婆师迦花梵语讹也正云[革*未]㗚沙迦此云雨时花也或云夏生花其花白色甚香半夏时生因名云)。

碱卤(上胡缄反尔雅曰咸苦也切韵不淡也亦作咸俗字下即古反说文云西方咸地尔雅卤苦也从水卤声经文单作卤音虽同卤簿乐也)。

礓石(上居良反字书石也释名云礓姜也言石似姜而坚也从石姜形声字经文作强尔雅音强作强界也陲也皆非礓石字)。

缕㲲(上力主反玉篇绪也切韵丝也下徒叶反切韵白㲲布也经文作[繰-品+云]俗用字非也)。

藕丝(上五口反尔雅荷芙蕖其根藕其实莲桉藕即莲根也下丝字从二糸糸音觅)。

结颣(下卢对反切韵粗丝也字书颣结颣从糸类)。

芙蓉(上防无反下余封反郭璞注尔雅云江东呼芙蓉为荷郑笺毛诗云未开者曰芙蓉已开者曰菡萏也)。

捻线(上年典反方言云捻续也顾野王云谓相接续也说文捻执也从手然声下先荐反人作线字书云合缕)。

?麦(上号猛反考声云?大麦也文字典说麦?也或作穬稻末也又麦?也)。

霹雳(上疋壁反下音历顾野王云大雷震动也论衡云阴阳气相击声也皆从两辟历声有作礔礰二字非)。

桦皮(上华化反或作桦切韵山中木名也多出阴山其皮赤白二色白者为上西域用书梵夹也)。

吃哩爹(上居乙反次音里下陟耶反梵语不求字义)。

牙?(下昨何反又作齹切韵齿本也顾野王云齹疏者齿参差也)。

一字奇特佛顶经卷中

缮缝(上时战反切韵补也考声云缮修也下符容反说文缝紩也音直曰反亦缝也平声又音扶用反)。

三橛(其月反尔雅曰樴谓之杙郭注云杙橛也又作橄尔雅曰门阃也)。

嚧地啰(上借音来古反下弹舌呼罗字梵语此翻为血也)。

瞻睹(上职廉反尔雅曰瞻视也考声察也下丁古反切韵见也视也玉篇观也正作睹从见者省经作睹俗通用)。

剂膝(上在诣反切韵分剂也下息匕反切韵曲膝骹骨也说文从肉桼声经文作膝误书也桼音七骹音苦交反古今正字从节作?)。

没㗚多(中音栗弹舌呼之余依字梵语也此翻为死尸也)。

摩努沙(中借音尼古反鼻音呼梵语也此翻为人人之[撼-咸+(句-口+夕)]名也)。

紫?(下虢猛反药名也本草云出西域以树皮叶及胶煎成人药用亦堪胶黏宝钿珠玑等物胶去声)。

扂锁(上徒玷反切韵闭户也字书小关碍门扇令不开也古文作扊又作[?丳]下正作锁音同苏果反切韵铁锁)。

阿唎多罗阿噜力经一卷

角胜(上古岳反切韵角竞也角触也汉书故事云未夬庭设角抵戏者使角力相抵即今之相扑也经文从手作捔即掎捔非此用)。

坏碗(上配杯反考声云瓦器未烧者坏从土从杯省声或作坏字下乌管反切韵云器物也古文作碗字同)。

鍮石(上音偷埤苍云鍮石似金而非金也西域以药炼铜所成有二种鍮石善恶不等恶者挍白为灰折善者挍黄名为金折亦名真鍮俗云不博金是)。

捏塑(上奴结反切韵手捏搦也下乘故反切韵以泥塑像也古今奇字作塑经文作素非)。

黍米(上舒吕反说文云禾属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从禾雨省声孔子曰黍可为酒禾入水也经文作?不晓字义误书也下莫礼反说文穬粟实也象禾实之形也)。

豌豆(上一桓反切韵豆名下田候反切韵谷豆也物理论云众豆谓之菽也)。

金刚顶瑜伽文殊师利菩萨经一卷

一俱胝(下丁尼反梵语数名此翻为亿也黄帝算经总有二十三数亿当十四数自万已去有三等谓上中下也即十万百万千万依次配之)。

幖帜(上必遥广雅云幖幡也说文云幖亦帜从巾票声下昌志反韵诠云帜旗也以表物也集训云帜亦幡也从巾戠声戠音织也)。

莹彻(上又作蓥同乌定反切韵蓥饰也考声云光也下直列反切韵彻通也明也字书云道也达也作彻俗)。

腰髆(下榜莫反字林云髆脾也说文云肩胛也从骨从榑省声经从月作膊音普博反郭璞云披割牛羊五藏也非经义专从甫寸也)。

花蕊(下如捶反玉篇曰蕊为花须头点也从草糸惢声经有从三止作蕊非也惢音乘果反)。

底哩三昧耶不动使者念诵经一卷

底哩(上借音丁逸反哩弹舌呼梵语也此云三谓此经中说三种三昧即金刚莲花佛部是也)。

磔开(上陟格反切韵胀也开也周礼牲祭以穰灾也尔雅祭风曰磔今经从手搩非经义)。

先弯(下乌关反切韵挽取曲势也考声弯环曲貌也)。

缚扑(上符钁反说文系也字书执缚从糸博省声经文从专作縳音传非也下满角反考声扑打也切韵相扑也经文作[木*雹]非)。

辫发(上薄泫反考声辫结也字书编也从糸辩声辩音弁泫音胡畎反畎音古泫反)。

蹙眉(上子六反切韵近也从也考声逼急也从戚足声经文从就作蹴切韵逐也又音七宿反非蹙眉义)。

鸦?(上乌加反切韵乌别名也说文作鸦云阳鸟也下处脂反又作鸱郭注尔雅云鸱鸺也今江东通呼此属为怪鸟又云鸦鸱也)。

枭翎(上古尧反郭注尔雅云上枭也切韵食母不孝鸟也故冬至捕枭磔之也字从鸟头在木上也下即丁反文字音义云乌翎即毛翎翎羽也经文作鸽诗云?鸽在原尔雅䳭鸰?渠也郭云雀属也非翎羽义也)。

大方广观音菩萨授记经一卷

暂瞬(上藏滥反考声才也下舒?反切韵目动也亦作瞚字)。

熙怡(上虚之反下与之反说文熙怡和悦也方言云怡喜也前已广释)。

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第一

目键连(中音健梵语讹也或云目揵连或作楗音渠焉反正云摩诃目特伽罗此云大采菽氏或云菉豆子母是采菉豆仙人种也从母得名也从父应云俱利迦也)。

胫踝(上形定反玉篇胫足䠊肠前大骨也说文足胻也胻音幸从肉迳省声下华瓦反苍颉篇云在足侧高处也声类云足外附骨也说文云从足裸省声也)。

坞波塞迦(上乌古反旧云优婆塞新云邬波索迦邬波此云近迦此云事索即男声也即近事男也谓亲近承事三宝者故云)。

谟呼律多(上莫胡反梵语也或云牟乎㗚多此云分俱舍论云一百二十刹那为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名腊缚三十腊缚名一牟呼㗚多三十牟呼㗚多为昼夜也)。

伞盖(上古文也今作伞同苏旱反下盖字说文从草盍声俗作盖字非盍音胡腊反)。

团圞(上徒官反切韵团圆也下落官反切韵团圞也字书圞亦团也二字并从囗专声说文从木作栾木名也说文似木栏也)。

筋脉(上谨欣反周礼医师以辛养筋说文肉之力也从肉竹竹者物之多筋也力像筋形经文多从草从角作[卄/觔]非也下盲伯反周礼以咸养脉也说文血理之分行于体中也或作脉又?二形正体字俗用脉已久也)。

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卷第二

搓缕(上士何反切韵云手搓物也字书搓挼也挼奴禾反从手差声经文作縒非也下力主反切韵丝缕也亦线也)。

织㲲(上之翼反切韵组织也下徒协反切韵细毛布也又白㲲巾㲲也从毛叠形声字经文作绁俗用非)。

珊瑚(上苏安反下户吴反广雅曰珊瑚珠也说文云珊瑚生海中而赤色有枝无叶也)。

绢縠(上古椽反切韵缣也广雅曰繁匆鲜支縠绢也下胡谷反切韵罗谷考声似罗而疏也从糸谷省声)。

蟒蛇(上莫朗反切韵蛇之最大者也尔雅曰蟒王蛇也下食遮反毒虫也古文作蛇同)。

隘窄(上乌懈反玉篇隘迫也下争索反考声云窄亦狭小也古今正字从穴乍声也经文作厄责二形皆非)。

泸漉(上卢着反下聋屋反顾野王云漉犹沥也郭璞注方言云漉渗水极尽也说文云渗也又水下貌也二字从水卢鹿皆形声字)。

水蛭(下之日反本草云水蛭一名蚊也一名至掌俗呼马蚑博物志云水蛭三段而成三物字林音猪秩反训义同)。

驼驴(上徒何反说文骆驼兽名外国图云大秦国人身长一丈五尺好骑骆驼又作驼字下力居反切韵畜也汉书西域传云乌桓国有驴无牛也)。

虮虱(上居扆反虱?也下所栉反考声啮人小虫也淮南子云汤沐具而虮虱相吊也从䖵迅声也䖵音昆迅音色臻反经文作虱非)。

蚊[蠢-春+(└@人)](上音文下陌枋反庄子云蚊[蠢-春+(└@人)]?痛是也声类云[(└@人)/虫]似蝇而大也说文啮人飞虫也正从䖵[(└@人)/目]省作[(└@人)/虫]今作[(└@人)/虫]略也)。

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卷第三

人莽娑(中莫朗反下乘歌反梵语也此云是未坏人肉也)。

[口*(十/甲/寸)]唼(上补各反切韵[口*(十/田/寸)]㗱也㗱音姊入反下子答反说文作?入口也考声嗍也从口匝声[口*(十/田/寸)]从口博省声经文作博非此用)。

锤铜(上直类反广雅云半熟合锤也玉篇䥫锤也下徒红反说文云金之一品)。

甲麝(上古狭反下神夜反切韵麝香兽香也尔雅曰麝父麇足郭注云脚似麇而有香也按本草甲亦兽甲煎而成香经言甲麝今据坛法甲麝虽香为傍生身分故不用也)。

为㡧(下猪孟反文字指归云开张画缯也从巾䆸声也䆸音中茎反经从木作桢音贞干也非此用也)。

[文/巾]熙(上古文希字下许其反和也悦也按二字合作熙怡也怡音与之反和悦)。

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卷第四

[(暴-(日/共)+夾)*(ㄗ@、)]踝(上息七反古文膝字从节音节从?音七声今从肉作膝说文骹骨也下华瓦反前经第一卷已释)。

如蠃(下落戈反说文水介虫也尔雅云蠃小者蜬郭注云蜗牛也又作螺俗用切韵蚌属也或作蠡通又音礼经文作䗍不成字也)。

无瑕(下胡加反切韵过也说文玉病也从玉遐省声经文作瘕音加症瘕肺病非经所用)。

木槵(下胡惯反切韵无槵即木名也)。

乡党(上许良反释名乡向也谓众所向下多朗反释名云党长也谓一聚所导长也郑注论语云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党也)。

令殒(下于敏反切韵没也尔雅曰殒落也左传云星殒如雨或作陨陨二形亦通也)。

作缚(下直兖反尔雅云十羽谓之缚左传云缚谓卷物也按经以发作缚即卷发为结也今作篆字乃周宣王太史所作大篆秦相李斯小篆并字书名甚乖经旨也)。

蝪?(上音亦下星历反说文在壁曰蝘蜓在草曰?蝪方言泽中曰?蝪南楚谓之蛇医或谓之蝾螈字从虫易析皆形声也经文下作蜡音乍乃十二月终大蜡祭名也执笔之人误书也析音先戚反昔音私积反)。

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卷第五

卑湿(上府移反切韵下也下失入反切韵水沾也经文作湿俗字)。

䓗蒜(上仓红反玉篇荤菜也尔雅云茖䓗细茎大叶下苏贯反字书云荤菜也汉书云张骞使西域所得也本草云萩性熟除风杀虫久服损眼目也)。

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经一卷

警觉(上京影反孔注尚书云惊戒也亦觉也字书云寤也古今正字从言敬声)。

能[羸-亡+(└@人)](下力追反贾逵注国语云羸病也杜注左传云弱也许叔重云劣也字书疲也从羊?声也)。

淤泥(上依倨反韵英浊水中泥也下奴低反说文泥涂也从土泥声经文作泥说文水名也非淤泥也)。

十一面观自在菩萨秘密仪轨经

才受(上昨哉反说文才仅也考声暂也五经音义从糸毚音士咸反狡兔也从㲋兔也㲋音丑略反镵搀谗之类并同)。

洲渚(上职流反下章与反尔雅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小渚曰沚又作陼释名云渚遮也所以遮水回流也)。

瘰疬(上力果反下音历切韵病也考声箸结病也上又作[病-丙+(彖/虫)]音同上)。

铄鑁(上书药反下亡梵反真言中字也)。

乌刍沙摩(或云乌枢瑟摩梵语轻重也此云秽迹旧云不净洁金刚俗呼火头金刚是也)。

铃铎(上即丁反切韵似钟而小也金铃也下徒落反大铃也左传金铃䥫舌振武也以木为舌振于文教也释名云铎度也谓号令限度也)。

车辂(上九鱼反下洛故反戴札云古之车也盖圆像天二十八轑以像烈宿也[車*爾]方像地三十辐像日月仰则观于天俯则察于地释名云天子所乘曰辂有五饰金饰象饰宝革等五随饰各为名)。

悉?(下音亭夜反字书无文翻译之家用影梵声)。

焕烂(上呼贯反说文火光也下郎旦反说文大热也考声光也明也从火阑声)。

虹霓(上户公反尔雅云螮蝀虹也郭注云俗云美人虹下五兮反尔雅云霓为挈贰郭云雌霓也释文云雄曰虹雌曰霓亦作霓字)。

?掠(上神纸反字书云舌取物也又作舐经文作䑛俗字下又作擽同音离斫反字统云击也又刮掠也从手谅省)。

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一卷

殑伽沙(上疑等反下鱼佉反旧云恒河沙梵语西国河神名也涅盘经云恒河女神是)。

[萉-巴+(日/(句-口+匕))]鞨(上卢盍反上胡葛反梵语不求字义)。

犹豫(上翼州反下余据反考声云犹豫不定之辞也集训云心疑惑也礼记云所以决嫌疑定犹豫)。

大吉祥天女无垢大乘经一卷

毗舍(或云吠舍梵语也此乃巨富多财通于高贵或称长者或封邑号者也)。

首陀(梵语不正也应云戍达罗此姓之徒务于田业耕垦播植赋于王臣多为民庶)。

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一卷(无字可音训)

一切如来金刚寿命陀罗尼经一卷

胸臆(上香邕反说文胸膺也膺即臆也或作匈亦通下应力反说文云臆亦胸骨也从肉从忆省声也)。

拒[敵-ㄆ+殳](上其吕反切韵捍也格也玉篇违也下徒历反尔雅[敵-ㄆ+殳]匹也切韵当也又主也辈也从殳适省声也)。

金刚顶瑜伽十八会指归一卷

幖帜(上必遥反广雅云幖幡也说文幖亦帜也下昌志反韵英云帜旗也以表物也集训云帜亦幡也从巾戠声也戠音织)。

摩醯首罗(醯音馨奚反梵语也此云云大自在即上界天王名也住色究竟之最上顶也)。

瑜伽念珠经一卷

普贤行愿赞一卷

大集地藏菩萨问法身赞一卷

金刚顶理趣般若经一卷(上四经无字可音训)

续一切经音义卷第五
大正藏 第 54 册 No. 2129 续一切经音义

续一切经音义卷第六

燕京崇仁寺沙门希麟集续音佛母大孔雀明王经三卷大云轮请雨经二卷大乘缘生稻?喻经一卷佛说穰虞利童女经一卷一切如来宝箧印陀罗尼经一卷授菩提心戒仪一卷大乐不空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一卷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三卷菩提场庄严陀罗尼经一卷文殊问字母品一卷观自在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一卷佛说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一卷能除一切眼病陀罗尼经一卷三十五佛礼忏文一卷八大菩萨曼茶罗经一卷叶衣观自在菩萨经一卷毗沙门天王经一卷呵利帝母真言法一卷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一卷金刚顶莲花部心念诵法一卷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念诵仪一卷金刚顶胜初瑜伽普贤菩萨念诵法一卷无量寿如来念诵修观行仪轨一卷金刚顶经一字顶轮王念诵仪一卷金刚顶瑜伽金刚萨埵五秘修行念诵仪轨一卷金刚王菩萨秘密念诵仪轨一卷一字顶轮王念诵仪轨一卷大虚空藏菩萨念诵法一卷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一卷阿閦如来念诵法一卷最胜无比大威炽盛光陀罗尼经一卷

右三十一经三十六卷同此卷续音。

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上

?祷(上于琰反切韵?禳也从示厌声经文作厌音于艳反弃也恶也非?禳字下都?反切韵求福也论语云祷于上下神祇也)。

伺断(上相吏反切韵伺候也玉篇察也释名伺思也下从管反韵英云绝也说文截也从斤?古文绝字也经文作[((ㄠ*ㄠ)/一/正)*斤]或作断皆讹也)。

螫彼(上商只反说文云虫行毒也又作蠚经文作螫音呼各反亦通)。

拇指(上莫补反古今正字云拇者足大指也从手母声也)。

蛇蝎(上社遮反下轩谒反方言云自关而西泰晋之间谓[剌/虫]?或谓之蝎蝎即四方通语释名云蝎歇也谓歇其尾也字从虫歇声经文作蝎尔雅音曷蝤蛴也)。

毗钵尸(或云毗婆尸或云微钵尸梵语轻重也此译云胜观如来或云净观或云胜见亦云种种观过去庄严劫中佛也)。

尸弃(梵语讹略也正云式弃那此云持髻或云有髻即持髻如来也)。

毗舍浮(或云毗湿婆部皆古译梵语此云遍一切自在也谓于一切得自在故或云一切有也)。

拘留孙(或云拘留秦应云迦罗鸠忖驮此云所应断已断也即贤劫千佛之首也)。

羯诺迦牟尼(或云拘那含牟尼或云迦那迦牟尼此云金色仙或云金山如来也)。

迦摄波(亦作叶字此翻为饮光一家姓氏也)。

释迦牟尼(释迦能姓也牟尼寂默也如下广释)。

乔答摩(旧云瞿昙。案慈恩法师引释迦谱云。释迦帝王历代相承。逆贼中兴。贼王恐夺社稷。遂诛释迦之种殄灭亲族令无胤嗣。时有仙人遍观遗族见有娠孕者后必生男。乃预陈词冀将继统母允其请。后果生男。长至髫年释星复见。贼王恐惧。寻访所居知居山中。伺仙不在密令摛捉。长竿穿之告示国人令息异意。仙人还至不见其子。乘急追访睹其若斯乃作神通救之。知命不济仍降微雨少令醒觉。化现一女劝令交会。必若不从能姓便绝。儿从父诲乃共交通遗体既流堕染泥土。仙人收取牛粪裹之置甘蔗园中。日暖光炙时满十月变成一男。仙人还养后得为王。自此释迦重得继位。故乔答摩者。此云甘蔗种或曰日炙种。若毁之曰牛粪种泥土种也。乔答摩。摩是男声。或云乔昙弥。弥是女声也)。

陂池(上彼为反尔雅云陂者曰阪尚书云泽障曰陂下直离反切韵停水曰池广曰沼也从水驰省声)。

坎窟(上苦感反切韵险也小罍也形似壶也下苦骨反玉篇云穴也从穴屈声也)。

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中

羯泚(下千札反梵语也按字水深又清水也)。

苗稼(上武儦反切韵田苗也尔雅云夏猎为苗未秀者也从草在田会意字下古讶反诗云俾民稼穑郑注论语云树五谷曰稼从禾家声)。

祠祀(上似慈反尔雅云春祭为祠郭注祠又言饮也释名云祠词也谓陈词以请也下详里反切韵祭祀也尔雅云商曰祀郭注取四时一终也二字皆从示音视也)。

涎洟(上叙连反切韵涎口液也下以脂反说文鼻液也二字并从水延夷声也又音他计反)。

疥癞(上公薤反切韵疮疥也顾野王云疥瘙也即风瘙也又作疥下落代反字书云恶疾也说文作㾢经文作癞俗字也)。

痔漏(上治里反切韵云漏病也顾野王云后分病也)。

痈疽(上又作痈同于恭反字书云痈疖也玉篇肿也从[爿-〡+(序-予)]雍声下七余反顾野王云疽亦痈也说文从疒且声音子余反)。

疮癣(上楚良反疮痍也礼记云头有疮则沐下息浅反切韵疥也顾野王云干疡也音羊)。

逾缮那(上羊朱反。缮音善。梵语也。古云由旬。或云由延。或云逾阇那。皆讹略也。案西域记云。逾缮那者。自古圣王军行程也。旧传一逾缮那四十里。印度国俗乃三十里。圣教所载唯十六里。考其异端各有所据。或取圣王行时或取肘量或取古尺终是军行一日程也。今宜依西域记三十里为定。盖玄奘法师亲考远近撰此行记奉对太宗皇帝所问实以凭焉。此并依慧琳法师及慈恩音训释)。

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下

微钵尸(或云毗婆尸梵语一也如上卷已释)。

羯句忖那(旧云拘留孙亦云迦罗鸠孙驮如前已释)。

琰魔(上以[冉-土+(┴/十)]反梵语也旧云阎罗或云烂魔义翻为平等王或云双世谓典生死罪福之业主守八寒八热等地狱于五趣中追摄罪人捶拷治罚决断善恶更无休息也)。

索诃世界(旧云娑婆梵语也此云堪忍即释迦如来所主忍土也)。

铄底(上商灼反又作烁字下丁以反梵语此云槊即枪戟也)。

脂膏(上旨夷反释名云脂砥也着面软滑如砥石也尔雅水脂也郭注肌肤如冰雪冰雪脂膏也下古蒿反切韵膏肥也泽也礼记云天子降膏露也)。

吠陕(上借音微闭反下失[白-日+(丹-、+十)]反梵语不求字义也)。

大云轮请雨经卷上(与阇那崛多译者同本)

澍雨(上朱树反淮南子云春雨之灌万物无地而不澍无物而不生也说文从水尌声尌音同上下雨字说文云一像天冂像云覆也〡即下也四点像雨空中氛霏也冂音觅〡音古本反会意字也)。

?泯达罗(上宁顶反次民忍反梵语也旧云尼民陁罗讹也此云持边谓七金山最外第七重山也此依慧菀法师释)。

蛟龙(上音交郭注山海经云蛟似蛇而四脚小头细颈卵生大者十数围子如一二斛罂能吞人说文蛟亦龙属也下力钟反说文云鳞虫之长也能幽能明能巨能细脊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也[龍-(立/月)]飞形从肉从童省声也或从尨作俗也)。

盎祁罗(上鸟浪反下巨支反梵语龙王名也)。

大云轮请雨经卷下

云雹(下庞邈反白虎通云雹之言合也阴气专精凝合为雹也郑注礼记云阳为雨阴气胁之疑为雹也从雨包声)。

丛林(上族公反说文丛聚也从[業-木+十]音士角反取声也)。

大乘缘生稻?喻经一卷

稻?(上徒晧反说文稻即糯也礼记云祭宗庙之礼稻曰嘉蔬下古旱反切韵众草之茎)。

窍隙(上企曜反郑注礼记窍孔也说文空也从穴敫声也敫音羊灼反下乡逆广雅云隙裂也顾野王云隙穿穴也说文壁孔也从阜白上下小也)。

沃润(上鸟谷反考声云沃灌也说文问从水夭声下如顺反切韵润泽也又益也从水闰声闰字从王在门内也郑注礼记云天子每月就明堂而听朔闰月非常月也听其朔故于明堂门内也)。

佛说穰虞利童女经一卷

蚖蝮(上玩丸反蛇类也玄中记云蚖蛇身长三四尺有四足形如守宫寻脊有针利如刀甚毒恶中人不逾半日即死下芳服反陆氏释文云蝮蛇鼻上有针大者百余斤一名返鼻一名蝮虺二字并从虫元复形声字)。

讷泚(上奴骨反下青礼反真言字也)。

颇?(上普我反下卓皆反真言中字不求训解)。

耳珰(下都即反考声云耳饰也说文云穿耳施珠也从玉当声也)。

被螫(下舒只呼各二反皆得说文虫行毒也又蛇有螫毒不可触其尾也)。

一切如来宝箧印陀罗尼经一卷

[爻/肉]膳(上效交反贾注国语云[爻/肉]俎也郑笺毛诗云俎䤈也凡非谷而食曰[希-巾+肉]说文[希-巾+肉]啖也从肉爻声爻音同上下时战反玉篇膳美食也从肉善声经文二字并从食作肴膳俗用字非)。

[卄/臻]草(上士臻反字书木丛生也考声草木杂生也从草臻声经文从木作榛音臻似栗而小非秦草义也)。

土堆(下对雷反王逸注楚词云堆高貌又正体作?云小阜也今俗从追作堆非也古文作㕍今时不用)。

泫然(上玄绢反韵诠云泫泣貌又露光也说文从水玄声下然语词也字从肉犬逐之下灬以然之灬音必摇反)。

鹦鹉(上厄耕反下音武山海经云黄山有鸟其状如鸮青羽赤啄人舌能言名曰鹦鹉郭注云今鹦鹉似小貌舌脚指前后各两爪扶南外出毛羽五色者亦有纯白者说文二字皆从鸟婴武声下或作䳇音同)。

鸲鹆(上具俱反下音欲周礼云鸲鹆不渡济淮南子云鸲鹆一名寒皋异菀云重午日掐鸲鹆重舌能学人语二字皆从鸟句谷声经文作鸜鸜鹊名非此用也)。

蜂虿(上敷容反又音薄红反郭注尔雅云在地中作房者为土蜂啖其子即马蜂也下丑芥反切韵毒虫也考经援神契云蜂虿垂芒为其毒在后也说文从䖵夆声䖵音昆夆音同上尔雅从逢作蜂皆同)。

疬瘘(上即击反切韵瘰?病也下力斗反玉篇㿈瘘也顾野王云中多虫也瘰音力果反㿈音于恭反)。

伞盖(上音苏旱反古文伞字也从集音才入反三合之形也伞音华夏之华会意字下古太反切韵覆也掩也通俗文云张帛也礼记曰弊盖不弃为埋狗也字从廾盍廾音草盍音合)。

授菩提心戒仪一卷(无字可音)

大乐不空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一卷

抽掷(上敕鸠反韵谱云拔也切韵引也去也或作紬音同说文从手由声下直炙反古文作擿玉篇投也切韵振也案抽掷二字即大乐金刚萨埵以左拳安[要/曰]侧右手执金刚杵掷弄作密印法也)。

熙怡(上许其反切韵熙和也广也诗曰学有缉熙于光明尔雅云缉熙颎光也下与之反玉篇云和也悦也尔雅云怡怿悦欣乐也上熙字说文从灬巳臣声经文作[烈-列+((冰-水)*臣*巳)]或作熙皆非下怡从心台声台音同上)。

骄佚(上举妖反玉篇马六尺也诸侯章云在上不骄御注云诸侯列国之君贵在人上而能不骄则免危也下夷质反切韵佚乐也作逸过也纵也同音)。

脚踏(上正作脚音居勺反释名曰脚却也以其坐时却后也下又作蹋同徒盍反切韵践蹋也考声以足蹈也说文从足?声?音塔)。

挥斫(上许归反切韵挥霍也考声奋洒也韵英振也动也下之若反韵英云刀斫物也)。

沉沦(上直林反切韵没也考声浊也说文从水冘声冘音淫经文作沉音胡浪反非本字下力迍反尔雅云大波为沦切韵沦亦没也考声云溺也说文云从水仑声仑音同上也)。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卷上

瀑流(上蒲报反切韵瀑雨也苍颉解诂云水濆起也说文从水暴声下流字说文从水㐬音他忽反㐬倒书㜽字也㜽古文子字也)。

竦竖(上息栱反尔雅曰竦惧也切韵敬也顾野王云上也跳也国语云竦善抑恶也下又作竖同臣庾反庾音以主反玉篇立也又童仆之未冠者)。

诽谤(上非味反下补浪反大戴礼云立诽谤之木设谏诤之鼓也应劭注汉书云桥梁边板所以书政治之?失也杜注左传云谤诅也以言咒诅人也说文二字互相训从言皆形声字)。

魁脍(上苦瑰反孔注尚书云魁帅也广雅主也郑注礼记云首也史记云壮大也从斗鬼声下瑰外反广雅脍割也案魁脍者屠杀凶恶之帅也从肉会声也)。

聋瞎(上鲁东反说文云耳不通也从耳龙声经文作[音*(已/耳)]不成字下呼八反字书云目不见物也又云一眼无睛也从目害省声字)。

伛哑(上于武切韵不伸也玉篇虺也孙乡子曰周公背伛也下又作?哑二形皆非本字音乌雅反考声云口不能言也说文从疒亚声疒音女厄反)。

蚊虻(上勿分反字统云蚊啮人飞虫也说文作蚊以昏时而出也故从䖵音昆昏省声经文从文蚊俗字下孟彭反声类云虻以蝇而大说文亦啮人飞虫也从䖵亡声也经文作䗈非也)。

飞蛾(上甫非反切韵飞翔也说文云如鸟翻飞像形字也经本有作蜚音费臭虫也下五何反大戴礼云虫食桑者有丝而变形而飞为蛾也说文从虫我声也)。

蝼蚁(上勒候反下又作蚁同音宜岂反小雅云大者蚍蜉亦大蚁也小者蚁子说文尔雅皆从岂作蚁经从义作蚁俗字今俗通[撼-咸+(句-口+夕)]呼蝼蚁一云大曰蝼小曰蚁子也)。

麻痢(上力寻反切韵尿病也药证病源麻有五种谓冷劳气食血也玉篇麻小便难也从疒林声经文从水作淋以水沃也非此用下力至反切韵痢病也顾野王云泻痢也说文云从疒刹声疒女厄反)。

痔病(上直里反玉篇云后分病也集训云下部病也说文云后病也从疒峙省声也疒女厄反)。

瘘疮(上卢侯反切韵疮瘘也集训云疮久不瘥也下楚良反礼记云头有疮则沐也说文二字并从疒娄仓皆声疒音女厄反)。

髀胫(上蒲米反古文又作䠋说文股外也又音方尔反说文从骨卑声经文从肉作䏶俗字下刑定反玉篇云足䠊肠前大骨也说文云足胻也胻音幸䠊音肥也)。

瘰疬(上郎果反字书曰筋结病也二字并从疒骡历省声)。

疥癣(上皆隘反周礼云夏时有养疥之疾集训云风疮也文字集略从虫作蚧说文云搔也从疒介声下先剪反集训云癣徙也谓侵淫移徙也说文干疡也从疒鲜声搔音扫刀反隘音樱介反疡音羊也)。

疱癞(上薄教反说文从皮作疱面生熟疮也亦作疱俗作䩅下来大反广雅癞伤也苍颉篇痛也说文正作疠恶疾也从疒厉省声也厉来大反疒音女厄反)。

优昙钵罗(次徒含反梵语也旧云优昙正云乌昙钵罗此云祥瑞云奇异天花也世间无此花若如来下生金轮出现以大福德力故感得此花出现也)。

制底(下丁以反或云制多古云支提皆梵音讹转也其实即一也旧音义翻为庙谓寺字塔庙等也)。

泥捏(上奴低反说文泥涂也言水土相杂也尼即声也经文作泥水名也毛诗疏云泥本中卫之小邑非经用下奴结反切韵以手搦也又捺也从手涅省声也)。

插箭(上楚洽反切韵刺入也又作插皆非说文从手臿作插臿音同上以干入曰也下煎线反俗字也正作[筣-禾+离]本竹名也似苇而藂生可为矢笴因名矢为箭从竹前声笴音干旦反)。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卷中

厌祷(上于琰于艳二反切韵着也作也字书魅也下刀老反郑注周礼云求福曰祷谓祷于天地社稷也包咸注论语云谓请于鬼神也说文云告事求福也从示寿省声也焘音桃也)。

捻成(上年典反方言云续也顾野王云谓相接续也说文从手然声下市征反切韵云毕也就也说文云从戊丁声)。

辐?(上方六反字书车辐也道德经云三十辐共一毂而无毂之用下文两反切韵车辋也说文二字并从车福罔省声)。

苗稼(上武儦反切韵田苗考声云未秀者也说文云从草在田上也下古讶反诗云俾民稼穑书云种曰稼敛曰穑说文从禾嫁省声)。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卷下

耽嗜(上又作妉同丁含反尔雅云妉般乐也切韵过乐也下常利反书云甘酒嗜欲嗜亦耽也又作?同说文从耳作耽)。

镮钏(上又作环同患关反郑注礼记云旋也统也说文云壁肉好若一谓之环郭注尔雅云肉边也好孔也谓边孔适等也下川恋反东宫旧事云钏臂饰也古今正字从金川声)。

諠?(上俗作喧说文作欢三形同况袁反韵英諠哗语声也字书諠亦?也下奴教反切韵不静也考声猥?也从人在市内也又作闹俗作?省略也)。

踣地(上蒲北反又作仆同尔雅曰疐仆也郭注云顿踬倒仆也切韵踣毙也谓前倒也疐音竹利反与踬音义皆同)。

[撅-欠]开(上耻革反考声云[撅-欠]亦开也字书裂也古今正字作捇从手赤声亦作?经文作搩非也若从石作磔音张革反亦开也)。

菩提场庄严陀罗尼一卷

筏罗痆斯(痆音儜轨反梵语国名也或云婆罗痆斯古经云波罗奈国是)。

逾缮那(上羊朱反次音善梵语也或云逾阇那古云由旬皆讹略也正云逾缮那即上古圣王军行一日程也诸经论中互说里数不同或云四十里或云三十里或唯十六里盖以或圣王行有迟速或取肘量或以古尺虽各有异见终是王军一日行程也案西域记三十里为定以玄奘法师亲考远近撰此行记[春-日+廾]对太宗皇帝所问其言不谬矣)。

桦皮(上胡骂反文字集略云山木名也堪为烛者其中有赤白粗细彼五天竺国元无纸素或裁以贝多叶或多罗或白细桦皮用书梵夹如中国古人用竹简之类也字从木华声也)。

轮樘(下泽耕反字书云樘柱也亦作樘说文亦云柱也从木堂声案轮樘即塔上持露盘之柱杆也十二因缘经云八人得起塔从如来下至轮王八露盘已上皆是佛塔自轮王已下安一露盘见之不得礼以非圣塔故)。

均亭(上居匀反字书均平也下特丁反考声亭亦平也今亭子取其四面亭均也均从土匀声亭从高丁省声经从金作钧谓三十斤也亭从人作停谓?也并非画坛四角均亭字也)。

文殊问字母品一卷(此是梵字悉谈无可训释)

观自在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一卷

才闻(上正作才从毚音在裁反广雅才暂也东观汉记云仅也不久也毚音士咸反)。

摩扪(上莫婆反玉篇以手摩挲也挲音索柯反下莫莽反说文扪即抚持也声类云扪亦摸也二字并从手麻门声也)。

佛说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一卷

痰癊(上淡甘反考声云鬲中水病也说文从疒炎声下邑禁反字林作?心中淡水病也韵诠云癊亦痰也二字互训从疒阴声也经文从草作荫非也)。

痔病(上直里反说文云后病也前宝楼阁经上卷中已释)。

嗽疟(上乘奏反考声云嗽气冲喉病也苍颉篇寒热为病也文字典说从疒欶声欶音同上经文从口作嗽非下鱼约反切韵痁疾也字书从疒虐声经文单作虐苛酷也非痁疾义苛音何酷音哭痁音失廉反)。

三十五佛礼忏文一卷(无字可音训)

能除一切眼疾陀罗尼经一卷

翳瞙(上于计反说文目中翳也从目殹形声字也经文从羽作翳非眼翳字也下音莫字书云目不明也释名云瞙幕也如隔障幕也文字集略从目作瞙经文从月作膜谓皮内肉外筋膜也)。

眼脉(上五限反释名云眼限也谓视物有限也从目限声下莫获反切韵血脉也释名云脉幕也谓络幕一体也说文从肉派省声经文作脉俗字也)。

八大菩萨曼茶罗经一卷(并赞)

曼茶罗(上母官反梵语也或云曼拏攞或云满拏罗亦云曼吒罗一也此云众圣集会义翻也即今坛是也)。

拓钵(上他各反切韵手承物也下北末反字书或作?同即盂器也图澄传云澄烧香咒钵须臾生青莲花西域志云佛钵在干他越国也)。

三界冥(下莫经反又莫定反尔雅晦也切韵暗也夜也说文云月从十六日始冥故字从六日冖音觅声也亦覆盖之形也经从水作溟即溟蒙小雨貌又溟海也非冥暗也又有从宀具作?非本字宀音莫仙反)。

叶衣观自在菩萨经一卷

祝诅(上之受反说文作酬亦诅也今作咒俗字下侧据反古文作?释名云祝属也以善恶之辞相属着也诅阻也谓使人行阻限于言也经文从口作咀音才与反咀嚼也非经义也)。

钺斧(上员厥反下方矩反字林云钺玉斧也尚书牧誓云王左杖黄钺孔氏传云钺以黄饰斧也左手杖钺示无事于诛也说文从金戉声戉音同上从戈[戉-戈]声[戉-戈]音厥)。

蹋处(上徒合反切韵蹴也顾野王云蹋践也字林蹑也经文从沓作踏亦通沓音同上从水不从水水古文别字也)。

上镌(下子泉反切韵钻也斫也说文破木也又曰琢金石也从金隽声隽音徂兖反从隹卧弓有作隽非本字)。

粉捏(上芳刎反米糏也博物志云纣烧铅作胡粉也下奴结反字书以手按搦也从手圼声圼音同上)。

毗沙门天王经一卷

毗沙门(梵语也或云毗舍罗娑拏或云吠室罗末拏此译云普闻或云多闻其王最富宝物自然众多人闻故也主领药叉罗刹药叉此云伤谓能伤害人)。

振多摩尼(或云真多末尼皆梵语轻重也此译云如意珠是也)。

呵利帝母真言法一卷

呵利帝(梵语也或呵里底上借音呼可反底音丁以反此译云欢喜或云天母也)。

断绪(上徒管反切韵绝也说文截也从斤㡭会意字㡭古文绝字继字亦从 经文作断省略或作断俗用也下徐吕反引绪也切韵由绪也字书续也又茧绪也从糸着省声)。

甘脆(下诠岁反广雅脆弱也玉篇懦也说文肉耎易断也从肉绝省声古文作膬亦同经文从危作脆非)。

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一卷

针锋(上职林反又作针同说文云缀衣针也管子曰女子有一针一刀一锥然后成为女也下敷容反切韵云剑刃也亦利也从金夆声也)。

枯䩌(上苦姑反切韵朽也从本古声也下即消反说文云面皮枯黑也从面焦形声字经文从火作燋谓烧物伤火也)。

金刚顶莲花部心念诵法一卷

户枢(下昌朱反郭璞注尔雅云门户扉枢也韩康伯云枢机制动之主也广雅枢本也说文从木区声区音岂俱反域也)。

左笡(下且夜反埤苍云逆插抢也从竹且声也)。

掣开(上昌世反说文引而纵之也尔雅曰掣曳也郭注云谓牵地也曳音余世反扡音他二字俗或入声)。

搊掷(上簉邹反考声以手指钩也经文作[捅-用+?]俗字非)。

撼手(上含感反广雅撼动也说文云摇也从手感声)。

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念诵仪一卷

沉溺(上直林反切韵没也字书浊也又下也说文从水冘声也冘音淫经文作沉非下正作溺古文作㲻同乃历反说文溺亦没也从人没在水也)。

掣拍(上昌列反挽也又音昌世反前已释讫下普伯反以手抚也)。

捶击(上之累反考声云亦击也下古历反切韵打也说文从手?声也)。

贺糁(下音乘感反经作糁真言句也不求字义)。

谷响(上古屋反切韵山谷也又养也老子云谷神不死是为玄牝也又音欲下许两反字林声响也切韵响应也说文从音乡声)。

[撅-欠]开(上耻革反考声云[撅-欠]亦开也又裂也古今正字作捇从手赤声古文作牌音同上下正体门字也说文从门幵声也二户为门二干为幵幵音牵)。

不惮(下徒旦反切韵惮怒也又恶也论语云过则勿惮改注云惮难也说文从心单声也)。

钺斧(上袁月反下方矩反前叶衣观自在经中已释)。

鸡雁(上又作鸡同古奚反说文云鸡知时之畜也郭璞注尔雅云阳沟巨鶤皆古之鸡名也鶤音昆下五晏反礼记曰孟春之月鸿雁来宾郑笺毛诗云大曰鸿小曰雁尔雅曰舒雁鹅也)。

金刚顶胜初瑜伽普贤菩萨念诵法一卷

阿閦鼙(閦或作?同初六反鼙或作鞞同薄迷反梵语也古云阿插皆非正音也依梵本恶刍毗夜此云无动即东方无动如来也毗夜二字都合一声呼也)。

珂雪(上苦何反说文贝属也从玉可声也字书以白贝饰马脑也下雪字从彐音手也)。

弯弓(上绾关反苍颉篇云引弓也古今正字开弓放箭也从弓声也音挛下弓字说文像弓之形释名云弓穹也张之穹隆也经作弓或作弓皆误书字也)。

箜篌(上苦红反下胡沟反乐器名也世本云师延所作靡靡之音也汉书云灵帝好胡服作胡箜篌也二字并从竹空侯皆声也)。

?索(上户圭反切韵提也又离也说文从手嶲声也经文作携或作携皆非本字下苏各反方言绳之别名也)。

无量寿如来念诵修观行仪轨一卷

茅荐(上莫包反切韵草名也尔雅曰芓明也郭注引左传云前茅虑无也下作甸反考声云荐进也切韵草荐席也古今正字并从草荐声荐音同上)。

庳脚(上音婢切韵下也玉篇短也屋下也左氏官室卑庳无台观也说文从土作埤伏舍也又音卑经文从示作裨助也非经义也)。

指?(下古了反切韵以绢?胫也亦缠?也从巾敫声敫音羊灼反经文从糸作缴音灼非指?义)。

墙形(上匠羊反声类云墙垣也说文垣墙敝也从啬爿声也爿音同上经文作墙廧?三形皆非)。

车辂(上九鱼反切韵车辂也诗云輶车銮镳下洛故反释名曰天子所乘曰辂大戴礼云古之车辂也从车路省声也)。

金刚顶经一字顶轮王念诵仪一卷

怯弱(上去劫反切韵怯怕也字林云惧也从心去弱声也下而斫反顾野王云弱尪也韵英云劣也从弜水省弜音强水音别)。

固吝(上古误反切韵坚也又牢也说文蔽也郭注尔雅云掔然牢固之意也掔音悭下良刃反字书鄙财物也或作吝亦通上固经文作顾谓回视也非本字也)。

豆蔻(上徒候反下呼候反切韵豆蔻药名也本草云实如李实味辛而香可食令人益气止泻二字并从草豆?皆声经文单作豆乃谷豆之字非药名也)。

荡涤(上徒朗反切韵云荡摇动也易曰八卦相荡涤也考声洗荡也从皿汤在其上会意字皿明丙反经文从草作荡药名也非此用下徒历反切韵净也亦除也洗涤也)。

婵娟(上市连反下于缘反切韵婵娟舞貌也考声云好姿态貌一字并从女蝉捐省声也)。

馝馞(上蒲结反又作䭱或作飶玉篇云火香也又音普蔑反下蒲骨反玉篇大香也二字并从香必孛声也孛音勃)。

殃咎(上于良反玉篇云祸恶也韵英云凶也亦咎也从歹央声歹音五达反央音同上下其夕反尔雅曰咎病也切韵愆恶也说文从人各谓人各心相违即咎生也经文从一点作咎或从卜作咎皆误书也)。

鞭挞(上卑连反字书捶马杖又策也下他达反尚书云挞以记之也礼云成王有过周公则挞伯禽也说文云从手达声)。

掐珠(上苦洽反切韵以爪掏物也说文从手陷声陷音陷经文从舀作掏音他刀反非经用也舀音以小反)。

金刚顶瑜伽金刚萨埵五秘修行念诵仪一卷

假藉(上古雅反切韵且也又借也下慈夜反说文以兰及草藉地祭也从草藉声藉音情亦反经文从竹作籍非也)。

调掷(上徒聊反集训云谓和也亦调弄也下直只反古文作擿振也说文投掷也从手郑声)。

置胯(上竹吏反玉篇安也又委也说文从四直声四音[絅-口+又]下苦化反腰胯也切韵两股间也从肉夸声夸苦花反)。

金刚王菩萨秘密念诵仪一卷

颦眉(上符真反考声颦蹙眉也下莫丕反说文云目上毛也像眉之形也玉篇云[穴/侵]眉而听也经文从口作颦笑也非颦眉字也作眉眉皆通用已久时世共传也)。

绯裙(上甫微反说文缯色下又作裙裙二形同渠云反字林衣也释名云上曰裙下曰裳也从衣君声)。

藕丝(上五口反莲根也尔雅曰荷芙渠其实莲其根藕也下息兹反说文云蚕所作也从二糸糸音觅)。

缤纷(上疋宾反切韵缤盛也下抚文反切韵云大也众多貌又纷纭乱下也)。

一字顶轮王念诵仪轨一卷

并竖(上蒲迥反说文云双立也切韵比也从二立今经作并俗字也下殊主反玉篇小童未冠者也切韵立也说文作豆经文从立俗用字)。

网橛(上文两反说文云庖羲氏结网以渔也从糸罔声罔音同上或作网[同-(一/口)+((人*人)/人)]像交结形也下其月反尔雅曰樴谓之杙郭璞注云橛也又作橛樴音特杙音羊式反从木弋)。

?麦(上古猛反考声麦芒也又曰稻未舂者也作穬亦通下麦字俗作麦也白虎通麦金也金王而生火王而死也从来久作麦也)。

哕嗌(上乙劣反说文逆气上也下伊昔反韵集云喉上也尔雅从齿作齸郭璞注云江东名咽为齸也汉书宣帝崩邑王至京师城下不哭云嗌痛也)。

欬嗽(上苦概反说文云謦欬也从欠亥声也下苏奏反肺病也说文从疒欶声疒女厄反欶音同上经文从口作咳嗽二形皆非本字)。

大虚空藏菩萨念诵法一卷

反蹙(上府远反不顺切韵覆也从又厂声又音手反音罕下[(巨-匚)*(十/十)]育反就也二手中指蹙上节如宝形印法也说文从戚足声也经文或从就作蹴本字也)。

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一卷

絣之(上伯萠反字书云振黑绳也集训云絣掸也或从手作拼亦通字诰作[羊*并]古字也掸音弹)。

庳脚(上皮媚反周礼庳犹短也顾野王云卑下也从厂从卑声也厂音呵旦反)。

㧙左指(上骈蔑反考声拗秘也拗音鸦绞反拗柲手指作印法也)。

为鞘(下霄曜反考声云刀剑室也从革肖声也或从韦作鞘亦通)。

蟠于(上伴僈反广雅云蟠曲也方言云龙未升天蟠在穴中谓之蟠龙也说文从虫从番声番音同上僈音母官反)。

阿閦如来念诵法一卷

莽莫枳(上莫榜反下经以反或云莫计或云莫鸡皆梵语经重也即金刚部母名字也)。

赫奕(上呼格反切韵赤也又明盛也从二赤也下羊益反玉篇大也案赫奕即盛大貌也经文从火作焃非)。

最胜无比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光陀罗尼经一卷

炽盛(上尺志反考声炽亦盛也说文猛火也字书明光也从火炽省声下承政反切韵长也方言云广大也说文多也从皿成声)。

罗睺(下胡钓反案字方言云一瞻也今云罗睺即梵语也或云攞护此云暗障能障日月之光即暗曜也)。

计都(亦梵语或云鸡兜或云计睹此云蚀伸亦暗曜也案罗睺计都常隐不现遇日月行次即蚀亦名建坠二曜也蚀音食)。

彗孛(上徐醉反下蒲没反尔雅云彗星为搀枪郭璞注云彗亦谓之孛言其形孛孛似扫彗也李淳风云彗孛所犯皆凶搀初衔反抢楚庚反)。

太白(五星傍通秘诀云太白西方金之精一名长庚径一百里其色白而光明也将军之像出入循轨伏见以时将军有功与荧惑合有兵其行一年一周天去日不过五十度)。

火星(一名荧惑南方火之精一名罚星径七十里其色赤光其行二年一周天所守犯皆凶也)。

镇星(中央土之精也一名地侯径五十里其色黄其行迟二十九年一周天下星字说文从晶作星云万物之精也古文作?像形也晶音精亦精光也)。

忿怒(上敷粉反说文云亦怒也从心分声又音敷问反下乃故反玉篇恚也切韵瞋怒亦音弩今案忿怒像金刚顶瑜伽经云诸佛菩萨依二种轮现身有异一者法轮现真实身所修行愿报得身故二者教令轮现忿怒身由起犬悲现威猛故也)。

设咄噜(次都忽反下离古反或云窣睹噜皆梵语轻重此云冤家即于一切善法作冤害者)。

厌祷(上于艳于琰二反字书作?谓?穰也考声云厌魅也又着也说文作猒从犬甘肉也下都皓反切韵请也字书云祈于天神也论语云请于上下神祇也)。

咒诅(上又作祝或作酬同之受反说文云酬亦诅也下侧据反古文作樝释名云祝属也谓以善恶之辞相属着也诅谓使人行事阻限于言也说文云从言且声且音子余反经从口作咀音才与反谓嚼也非此用)。

续一切经音义卷第六
大正藏 第 54 册 No. 2129 续一切经音义

续一切经音义卷第七

燕京崇仁寺沙门希麟集续音仁王般若波罗蜜念诵仪轨一卷(只音序中字)瑜伽莲花部念诵法一卷金刚顶瑜伽护魔仪轨一卷观自在多罗念诵仪轨一卷观自在如意轮菩萨念诵法一卷甘露军茶利菩萨供养念诵仪一卷三十七尊礼忏文仪一卷大圣文殊师利菩萨赞法身礼一卷都部陀罗尼目一卷金刚寿命陀罗尼念诵法一卷大方广佛花严经入法界四十二字观门一卷观自在菩萨真言观行仪轨一卷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功德庄严经三卷大乐金刚萨埵修行仪轨一卷成就妙法莲花经王瑜伽仪轨一卷大乐叉女欢喜母并爱子成就法一卷金刚顶瑜伽金刚萨埵念诵仪一卷普遍光明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经二卷圣迦抳忿怒金刚童子成就仪轨经三卷文殊师利根本大教王经金翅鸟王品一卷五字陀罗尼颂一卷不空罥索大灌顶光真言经一卷金刚顶超胜三界文殊五字真言胜相一卷金刚手光明无动尊大威怒王念诵仪一卷观自在大悲成就莲花部念诵法一卷观自在如意轮瑜伽一卷修习般若波罗蜜菩萨观行念诵仪一卷金刚顶他化自在天理趣会普贤仪轨一卷末支提婆花鬘经一卷金轮佛顶要略念诵法一卷大孔雀明王画像坛仪一卷瑜伽金刚顶释字母品一卷大圣天双身毗那夜迦法一卷仁王般若陀罗尼释一卷金刚顶瑜伽降三世极三密门一卷大乘缘生论一卷

右三十六经四十一卷同此卷续音。

仁王般若波罗蜜念诵仪轨一卷(只音序中字)

纂历(上作管反韵英云集也尔雅释诂云纂继也说文云从糸算声也算音苏管反经文从莫作纂不成字也下郎的反切韵经历也尔雅曰历数也说文从止历声历音同上经文作历乃历日字非纂历也)。

乃辟(上奴改反切韵语辞也尔雅曰仍乃郭璞注云乃即乃也释文云古乃字也下必益反命也考声召也切韵除也)。

良贲(下彼义反韵集云贲微也又卦名也易曰贲亨小利利有攸往也案良贲者即助译仁王经沙门名也)。

常衮(下公稳反礼记玉藻云天子龙衮以祭郑注云衮画龙于衣上也案常衮即润文翰林学士姓名也)。

瑜伽莲花部念诵法一卷

户枢(下昌朱反尔雅曰枢谓之椳郭璞注云门扉枢机广雅枢本也谓户扇转处说文云从木区声也)。

拄腭(下我各反口中上腭也说文云口上河也作谷谷音强略反口上画重八像腭形也)。

擘开(上絣夌反广雅云擘分也说文云挥也亦开也从手辟声也)。

联锁(上辇鳣反声类云联不绝也说文连缀也从耳耳连于颊也从丝连不绝会意字也下苏果反字书云钓锁相连也)。

金刚顶瑜伽护魔仪轨一卷

持锹(下七消反俗字也亦作锹正作锹古文作[(序-予+非)*斗]尔雅云[(序-予+非)*斗]谓之疀郭注云锹锸字也方言云赵魏之间谓锸为锹江东呼鐅巴蜀谓锹为锸皆方俗异名也鐅音片蔑反锸音插也)。

蹲踞(上音存下居御反考声狐蹲也释名蹲存也谓存其后不著于席也踞箕踞也礼云无箕踞也箕音基)。

屈蒌草(上军律反下力句反似白茅而蔓生也今俗呼为长命草也)。

㪻一杓(上居怨反切韵器[舀*欠]物也又云抒水也从斗声音恋[舀*欠]音以沼反今[舀*欠]㪻字也)。

观自在多罗念诵仪轨一卷

阿阇梨(中音士遮反梵语也或云阿遮梨正云阿折里耶此译云亲教谓亲能教授诸余学者故)。

脐腰(上徂奚反切韵膍脐也下以霄反玉篇腰脊也上作?字)。

二空(案瑜伽持明仪作诸印契用五轮十波罗蜜五轮谓地水火风空二手各以小指为头依次轮上经言并二空即并竖二大拇指也经作二腔音苦江反乃羊腔字书写误也甚乖经义)。

观自在如意轮菩萨念诵法一卷

虎狼(上呼古反说文云山兽君也淮南子云虎啸谷风生也从人虍声虍音呼虎爪似人故从人或作[虎-儿+八]庙讳不成字又作?俗变非体下鲁堂反说文云似犬白颊锐头尔雅曰牝狼其子獥也獥音胡狄反)。

枷锁(上古牙反释名云枷加也以木加于项也在手曰桎在足曰梏在项曰枷即拘罪人五木也下苏果反切韵铁索也谓联环也)。

指?(下古了反如前已释)。

甘露军茶利菩萨供养念诵仪一卷

洗涤(上先礼反又作洒字书洗荡也刷也下徒历反切韵净也除秽也又荡涤也)。

?咎(上去干反又作愆尔雅作愆释言云逸愆过也下其 反切韵过也灾也尔雅云咎悴病也说文人各相违也从人各经文作?咎皆非本字)。

铃铎(上郎丁反金铃也切韵似钟而小下徒洛反今大铃也左传金铃木舌振于文教也又云上军尉铎遏?也)。

驾驭(上古讶反字书驾乘也诗云驾我其[馬-(烈-列)+廾]音之戌反下牛倨反切韵驾也世本云骸服牛乘驭马周礼有五驭鸣和銮逐水曲过表止舞交衢逐禽佐也说文从马又又即手会意字也经文作御侍也使也非驾驭字也)。

乌枢瑟摩(梵语或云乌刍沙摩旧译云秽迹金刚此言有失似毁于圣者也新翻为除秽忿怒尊谓以金刚慧现威怒身降伏难调秽恶有情故也)。

傲诞(上五倒反切韵慢也倨易也考声云自高也尔雅曰傲谑也下徒旦反字书云大也切韵信也顾野王云欺也从言延声也谑音香虐反)。

臭秽(上尺救反切韵凡气总名也考声云腥臭也说文从犬自自即鼻也会意字古文作殠俗作臭经文从口作[口*(自/死)]无此字)。

三十七尊礼忏仪一卷

妙法(下方乏反古文法字也今多用法字说文则法也切韵常也又数也)。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赞法身礼一卷(只音序中字)

驭宇(宇玉矩反宇宙也集训云寰宇也切韵大也又边也从宀于声宀音莫仙反)。

沃荡(上乌酷反韵诠云沃灌也声类云以水淋下也下徒朗反切韵涤荡也又摇动也从皿汤声)。

都部陀罗尼目一卷

絣地(上北萠反切韵振黑绳也从糸并声经文从手作絣音普耕弹也非此用)。

苏摩呼(梵语也此云妙臂也)。

金刚寿命陀罗尼念诵法一卷

魔䤈首罗(古旧梵语也正云么系湿嚩啰此云大自在即色界天主也)。

揾苏(上乌困反切韵按也方言云揾抐物入水也抐音奴困反下素姑反紫苏草也按经揾苏字合作酥切韵酥乳酪也)。

掷于(上直炙反切韵云投也振也又抛掷也古文作擿)。

大方广佛花严经入法界四十二字观门一卷

经中自释四十二梵字余无可音训。

观自在菩萨心真言观行仪轨一卷

身帔(下丕义反考声云巾帔也切韵衣帔也说文云从巾皮声或音披襜也非霞帔也)。

轻縠(下胡谷反韵诠云谷似罗而细也切韵云罗縠也从糸谷声谷音谷)。

交缝(下扶用反尔雅曰緎羔裘之缝也说文紩衣也从糸逢声緎音域紩音帙缝亦音逢)。

大圣文殊师利佛刹功德庄严经卷上

门阃(下苦本反声类云阃阈也集注云谓限门木也顾野王云门限也说文云门限也从门困声)。

商佉(上失良反下羌奢反梵语也或作饷佉上音失量反此云蠃即所吹法蠃也俗作螺字)。

澄睟(上直陵反切韵水清也考声云澄定也说文云凝也亦作征字下虽遂反玉篇深视也字书云润泽也从目醉省声作[目*(、/平)]俗字也)。

奢摩他(梵语也此译为止心寂静即定也)。

披擐(上音被字书云加也考声服也下音患桂菀珠丛云以身贯穿衣甲也五经音义亦音古患反)。

謦欬(上口冷反说文謦亦欬也下苦戴反说文云逆气返也亦嗽也有作謦音口定反乐器也或作咳音胡来反婴咳也皆非此用嗽苏奏反)。

遍扪(下莫奔反声类云扪摸也集训云抚摩也说文抚持从手门声)。

险诐(上香捡反说文云阻难也从阜佥声下彼义反切韵佞也说文云险诐也从言彼省声也)。

粗犷(上仓苏反正体字也俗作鹿郑注礼记云粗疏也广雅云恶也说文云从三鹿下虢猛反集训云如犬犷恶不可近也故从犬经或作矿字非也)。

大圣文殊师利佛杀功德庄严经卷中

钿饰(上堂练反韵集云以宝瑟钿以饰器物也下升织反考声云妆饰也文字典说修饰古今正字从巾饲声音似)。

准绳(上之允反切韵度也平准也下食陵反玉篇索也字书直也尚书曰木从绳则正也世本云倕作准绳也)。

熙怡(上虚之下与之反说文云熙怡和悦也尔雅云悦服也方言云怡喜也经或作嬉非)。

大圣文殊师利佛杀功德庄严经卷下

苏弥卢(旧云须弥或云弥楼皆梵言讹也今正云苏弥卢此翻为妙高也即俱舍论云妙高层有四是也又云苏弥卢欲天梵世各一千唐梵互举一名也)。

逾缮那(旧云由旬或云逾阇那此无正翻义翻一程也即自古圣王军行一日程也前孔雀王经中已广释)。

疲厌(上音皮贾注国语疲劳也广雅倦也从疒皮声下伊焰反考声饱也亦倦也说文云从犬甘肉作厌犬甘于肉也今俗变作厌字通用)。

摩伽陁(梵语也或云摩竭陀或云摩竭提或云墨竭提一也此云无毒害谓此国法不行刑戮其有犯死罪者但送置寒林也或云大体国言五印度中此国最大统摄诸国故也又云遍聪慧言聪慧之人遍其国内也皆随义立名也)。

一婆诃(下音呵梵语也此云圌又作篅同音市缘反即仓圌也)。

大乐金刚萨埵修行仪轨一卷

置胯(上竹吏反切韵安也说文云委也从罒直声下开化反考声两股间也或作跨越也非此用也)。

侧捩(上阻力反切韵傍侧也下綀结反玉篇云拗捩也从手戾声戾音同上说文作戾犬在户下也经文从糸作綟广韵麻小结也非侧捩手指结印义)。

弯弓(上乌关反韵集云挽弓曲势也前已释)。

箜篌(上音空下侯音乐器名也前已释讫)。

成就妙法莲华经王瑜伽仪轨一卷

瑜伽(梵语也或云瑜祁或云庾誐皆讹也此云相应案大论有四种相应谓乘相应境相应行相应果相应也)。

记䇷(下方列反切韵分䇷也考声决也说文从言作谢亦同经文从草作莂埤苍云穊种移莳也非记䇷字)。

奢摩他(梵语也此云止)。

毗钵舍那(梵语此云字观也案止观即定慧二名也如前新花严音义已释)。

洲渚(上音州下章与反尔雅曰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小渚曰沚也诗云在河之洲也方言云洲滩也音他丹反沚音止渚或作陼)。

欠陷(上去剑反说文云少也下户?反?于陷反玉篇入也切韵溃没也又堕也说文云作陷小坑也从人在臼音旧)。

垫下(上都念反尚书曰下民昏垫孔传云言天下民昏瞀垫溺也玉篇云垫下也瞀音务)。

杂插(上徂合反切韵云集也穿也字林众也下楚洽反考声刺入也从手臿声臿音同上作?插皆非本字)。

大药叉女欢喜母并爱子成就法一卷

真多摩尼(楚语或云振多末尼或云质多么柅一也此云如意珠也抳音尼[(牙*ㄆ)/止])。

牸牛(上疾吏反顾野王畜母也方言云牛牝曰牸牡曰特其子曰犊也皆从牛形声也)。

甘脆(上甘美也尝也说文作曰口含一也下七醉反玉篇弱也考声云嫩也古今正字从肉绝省声言肉凝易破也经文多从危作脆俗字也)。

㝱寐(上莫弄反说文云寐而有觉也从宀从爿梦周礼以日月星辰占六㝱之吉凶也一日正二日[(遻-(這-言))-(前-刖)]三日思四日悟五日憘六日惧也下蜜二反寝也息也从㝱省未声也经文单作梦俗用亦通也)。

噜地啰(上离古反下借音离加反梵语也此云血呼玦反)。

却送(上正体却字也)。

金刚顶瑜伽金刚萨埵念诵仪一卷

懵字(莫亘反影梵声也不求字义亘古邓反)。

睫瞤(上即叶反说文云目傍毛释名云睫插也谓插于目匡也又云脸上毛也从目捷省声也下如均反又作眴切韵目脸动也从目闰声)。

普遍光明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经卷上

耶输陁罗(输式朱反梵语也或云耶戍达罗正云以戍多啰此翻为持誉也)。

啮损(上研结反礼记云无啮骨说文云啮噬也从齿㓞声㓞音口黠反经文作啮非)。

筏罗捺斯(筏音伐或云波罗痆斯亦云波罗奈梵语西域国名也)。

雷电(上噜回反说文作雷易曰天雷无妄论衡云阴阳气激也下堂练反玉篇云闪电也释名曰电?也谓乍现则?灭也说文阴阳激辉也从雨电音申)。

霹雳(上疋觅反下灵的反文字典说云霹雳大雷击物也论衡云天地为炉阴阳为气相击之声也说文云从雨辟历声也经本有从石作礔礰二形俗用非本字也)。

蚊[蠢-春+(└@人)](上勿汾反方言云秦谓蚋为蚊啮人飞虫子也说文作蚊吴音闽经文作蚊俗字下莫耕反声类云蚊蚋之属也似蝇而大说文山泽草花中化生也亦生鹿身中大者曰[蠢-春+(└@人)]小者曰[土*替]音暂也)。

蝗虫(上音皇考声飞蝗也尔雅曰食苗心螟食叶?食节贼食根蟊案并蝗虫异名也下正体虫字尔雅曰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

旱涝(上胡笴反笴各旱反切韵云雨少也说文云从日从干下郎到反玉篇水涝也切韵淹也或作潦又音老泊水也非此用)。

普遍光明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经卷下

钺斧(上员月反下方矩反尚书云王左杖黄钺孔注云以黄饰斧也从金戉声戉音同上从戈[戉-戈]声[戉-戈]音厥作戊非也)。

擗地(上房益反字林云擗抚击也尔雅云擗抚心也郭注云谓椎胸也)。

惊愕(下五各反韵集云愕亦惊也说文从心咢声咢音同上说文云正作㖾字也)。

趒蓦(上他吊反切韵趒越也说文从走兆声经文从足作跳或作跳皆俗字下莫伯反声类云逾也切韵谩蓦也说文云骗马上也从马莫声也)。

圣迦抳忿怒金刚童子成就仪轨经卷上

缚?(上符籰反籰王缚反考声云系也说文云束也从糸搏省声经文从专作缚音传误书也下簿角反韵集云相?也或作扑音普卜反非相?字)。

干燥(上古寒反字样云本音䖍今借为干湿字也古文从水作干下苏道反玉篇火干也切韵云干亦燥也)。

苏摩呼(上苏字借上声呼梵语也此云妙臂)。

蚯蚓(上音丘下音引切韵虫名也下亦作螾礼记月令云孟夏月蚯蚓出尔雅云螼蚓郭璞注云江东呼寒蚓也螼音羌引反)。

牛?(下奴吊反考声云溺也说文云从水[尸@(一/八/毛)]省声今经文作尿俗字通用)。

髆佣(上音博考声股上脾也说文云肩髆也从骨专声经文从肉作膊音普博反谓干脯也非经义下丑龙反郑笺毛诗云滽均也说文云均直也从人庸声有作?俗用字亦通也)。

迸窜(上北诤反韵集云迸散也考声云逃也说文云从走作?下七乱反字林云逃窜也切韵亦诛也尚书云窜三苗于三危也说文云藏也从鼠在穴中会意字也)。

圣迦抳忿怒金刚童子成就仪轨经卷中

?绦(上又作腰同于宵反下吐刀反字林云以丝织如绳也从糸从条省声也字统作绦亦通用绦又音他到反)。

揾噜地啰(揾乌困反韵集云揾抐按物入水也抐音嫩也噜离古反啰离吒反噜地啰三字梵语此云血也)。

沮坏(上情与反左传云沮亦坏也说文云从水且声且音子鱼反下怀怪反考声云崩摧也败也古今正字云自破曰坏从土褱声也褱音怀包也说文云怀字从衣眔音谈合反眔上从横目下从水音别经文作坏传写人误书也)。

鼋鼍(上音元说文云鳖也下达河反说文云水虫也形似?蜴长五六尺从[龜-(色-巴)]单声[龜-(色-巴)]音猛单音那形声字也)。

龟鳖(上鬼为反说文云龟旧也外骨而内肉者也从它龟头似它天地之性也广肩无雄龟鳖之类也以它为雄像四足头尾之形也下卑灭反说文云水介虫也从黾敝声有从鱼作鳖非也)。

噤口(上渠饮反字统云寒而口闭也说文云从口禁声有作䫴怒而切齿也非噤口字也)。

桦皮(上胡骂反木名也皮堪为烛者其中有赤白粗细白细者堪书梵夹以彼土无纸多以贝多叶或多罗叶反桦皮书字也)。

蔓藤(上无怨反韵集云瓜蔓也下徒登反切韵云苰藤草也考声云藤萝也)。

圣迦抳忿怒金刚童子成就仪轨经卷下

所啮(研结反说文云从齿㓞声音口黠反经文作啮非也)。

驱摈(上岂俱反考声云奔也又逐也诗云弗驰弗驱说文云从马区声经作驱俗字下必刃反切韵云摈?也集训云弃也说文云从手宾声)。

?子(上作贪反韵集云䅤头者也又音作憾反[竺-二+(參-(彰-章)+小)]缀也从竹参声也)。

脚鋜(下仕角反顾野王云锁足也韵略云足鋜也从金浞省声经文作鎙俗或亦音朔戈属非此用也浞音同上)。

箭镞(下作木反尔雅云金镞翦羽谓之鍭郭璞注云今之錍箭是也鍭音侯錍音批)。

圣阎曼德迦威怒王立成大神验念诵法一卷

槊印(上说文云作槊双角反通俗文曰矛长丈八尺谓之槊经文从金作鎙俗用非也下于刃反韵集云符印也释名云印信也因也封物因付信也从爪从节古文作[爪*ㄗ]字节音节)。

荧惑日(即火星直曰也五星傍通秘诀云荧惑南方火之精也一名罚星径七十里其色赤光其行二年一周天仁王经中已具释讫)。

舍睹嚧(或云率睹噜亦云设咄噜皆梵语讹转也此云惌家也)。

文殊师利根本大教王经金翅鸟王品一卷

幖帜(上必遥反考声云幖举也或从木作标经从手作摽俗字下昌志反字书云帜谓标上幡也从巾戠声也)。

溅洒(上煎线反说文云从赞作濽污洒也下沙雅反亦散洒与溅字训同)。

薏苡(上音意下音以顾野王云即千珠也本草云薏茨性平主筋骨拘挛不可伸屈者又益气二字并从草意以皆声)。

萦绕(上伊营反下饶少反毛诗传云萦纵也说文云收?也从糸荧省声绕缠也从糸尧声)。

五字陀罗尼颂一卷

竦栗(上息拱反尔雅曰竦惧也诗云不戁不竦下力质反考声战惧也诗云惴惴其剽说文云从心票声也)。

涕泣(上他礼反韵集云目汁也古今正字从水弟声也下去急反切韵哭泣也集训云无声出涕曰泣也)。

泚那(上千礼反梵语也案字水㴱清泚貌也)。

不空罥索大灌顶光真言经一卷

蛇蝎(上射遮反毛诗云惟虺惟蛇周易云蛇豸属也说文从它作蛇它音徒何反下许谒反毒虫名也)。

米亸罗(亸音多可反梵语也此云死人尸也)。

金刚顶超胜三界文殊五字真言胜相一卷

(无可音训)。

金刚手光明无动尊大威怒王念诵仪一卷

酸憷(上素官反韵集云酸疼痛也考声云骨痛也说文云从疒酸省声下疮举反音谱云憷痛也顾野王云心利也从心楚声又音初去反经文或单作楚荆楚也又州名非本字)。

芙蓉(上防无反下余封反即荷莲也尔雅曰荷芙渠郭注云别名芙蓉江东呼荷毛诗传云未开者曰芙蓉已开者曰菡萏也)。

婆誐[金*(离-禸+ㄆ)](上去声下亡范反经作[金*(离-禸+ㄆ)]俗梵语也旧云婆伽婆或云薄伽梵亦云薄伽伴皆讹此翻为世尊六义总名)。

铄讫底(上书灼反下丁礼反梵语也此云戟经中云手操铄讫底即威怒王所持戟槊也下底字经文或作底音止非梵语本音)。

嚩日啰(上音无满反日啰二字合声呼正梵语云旧云伐阇罗或云跋折罗此云金刚案经云或执嚩日啰即无动尊所持金刚持是也)。

观自在大悲成就莲花部念诵法一卷

糠秕(上苦刚反亦作糠韵略云米皮也下补几反亦作秕顾野王云谷不成也国语云军无秕秆也并从禾同)。

棘刺(上纪力反韵集云小枣木名也下又作刺音七赐反尔雅云茦刺也郭璞注云草刺针也茦音初革反方言云凡草木而刺人者也)。

胀腮(上知亮反考声云满也切韵肘胀也从肉张省声下苏来反说文腮颔也颔音胡感反字书云颊也经文作腮俗字也)。

跣足(上苏典反集训云足亲于地也从足先声下即玉反尔雅曰足趾也从口止作足经文作足书写人草变非也)。

应踏(下徒合反说文云着地行貌从足沓声沓音同上又作蹋切韵云蹴蹋也案经合作蹋字作踏又音他答反)。

䋿佩(上乌恢反说文云五色丝饰也从糸畏声下蒲妹反韵英云玉佩也礼记云古之君子必以佩玉比德也)。

香緌(上许良反说文云香芬也正从黍其作?或作芗谷气也经文从草作萫非本字下儒佳反玉篇云冠缨也尔雅曰袆緌也郭注云香缨也交络带系于体因名袆緌也从糸委声经文作蕤乃葳蕤药名也又蕤宾五月律管名案经以䋿?香緌严饰大悲观自在身也作萫蕤字甚乖经意)。

?氲(上符分反下于云反说文氛氲祥气或作氛元气也二字并从气分温声气音气也)。

擐甲(上胡串反字林贯也释文音训并同五经字样音古患反下甲字或从金作钾亦通)。

观自在如意轮瑜伽一卷

闲谷(上古晏反韵集云沟㵎也尔雅云山夹水曰涧或作涧字俗用亦通下古鹿反玉篇山谷也尔雅曰水注溪曰谷又谷养也老子云谷神不死是为玄牝也)。

裸形(上华瓦反避俗讳作此音也案说文云本音郎果反顾野王云裸者脱衣露体也从衣在果边也经文从身作裸亦作裸皆俗用字有经从示作裸音灌不达字义书误也)。

修习般若波罗蜜菩萨观行念诵仪一卷

掣击(上昌列反韵诠云挽也字书云引也又音昌制反下古历反切韵击打说文云从手?声也?音吃)。

金刚顶他化自在天理趣会普贤修行仪轨一卷

藕丝(上五口反莲根也尔雅曰荷芙渠其根藕也郭注云别名芙蓉江东呼荷也)。

钾绦(上古狎反音谱云铠?也五经文字并单作甲云兵甲也下他刀反又作绦慆二形云绵丝绳也又音他到反)。

末利支提婆花鬘经一卷

指搅(上职雉反韵略云手指也又指撝也斥也下古巧反玉篇手动也说文云从手觉声也)。

馺?(下苏合反梵语也案字馺?马疾行貌也)。

槲树(上胡谷反木名也考声叶似松而细尔雅云樕扑心郭注云槲樕别名从木斛声经文作谷亦通用)。

金轮佛顶要略念诵法一卷

大孔雀明王画像坛仪一卷

瑜伽金刚顶释字母品一卷

(已上三经并无可音训)。

大圣天双身毗那夜迦法一卷

毗那夜迦(旧云频那夜迦皆不正梵语应云吠音微一反那野怚迦此云障碍神谓现人身象头能障一切殊胜事业故)。

铜杓(上徒红反切韵云金一品也山海经云女林之山其阳多赤铜说文云赤金也从金同声下市若反韵略云杯杓也从木勺声勺音斫)。

㪻油(上居怨反字书云欥㪻物也从斗声欥音以沼反亦㪻也)。

萝卜(上音罗下蒲北反俗字也尔雅作芦菔郭璞注云芦菔芜菁属也紫花大叶根可啖也本草云性冷利五藏能除五藏中恶气服之令人白净又制面毒若饮食过度可生食之)。

仁王般若陀罗尼释一卷

金刚顶瑜伽降三世极三密门一卷

依目录有大乘缘生论一卷

(已上三经并无可音训)。

续一切经音义卷第七
大正藏 第 54 册 No. 2129 续一切经音义

续一切经音义卷第八

燕京崇仁寺沙门希麟集

续音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二十卷

右从第一尽第二十同此卷续音。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第一

痿黄(痿于隹反考声湿病也集训云足不及也释名云痿萎也如草木叶萎死于地也从疒委声下胡光反尔雅云玄黄病也郭注云[虺-兀+兄][(虺-兀+兄)-虫+貴]玄黄皆人病之通名而说者便为马病失其义也)。

憔悴(上齐遥反下情遂反考声云憔悴瘦恶苍颉篇作憔悴云愁忧也毛诗从言作谯谇班固从疒作憔瘁汉武帝李夫人赋从女作嫶?左传从草作蕉萃诸书无定一体今经文多作憔悴)。

蘡薁(上益盈反下于六反考声云草名可食似葡卜而小其子黑色说文云二字并从草婴奥俱声也)。

棕榈(上子红反下力居反韵集云栟榈木名也考声云栟榈木有叶无枝二字从木㚇闾声栟音并)。

椰子(上以遮反韵集云椰子果木名也其叶背面相类出交趾及海岛子大者可为器从木耶声)。

菖蒲(上尺良反下薄胡反切韵菖蒲草名似兰可以为席也本草云菖蒲药名八月采根百节者为良也兰音良刃反)。

?麦䴬(上古猛反说文麦皮也方言云即今大麦也下与职反字书无此字新字林云[麩-夫+弋]麦芒也案麦字从来夂白虎通云麦金也金王而生火王而死也?从矿省声[麩-夫+弋]从弋谐声也久音虽)。

江㹠(上古腔反下徒论反俗字正作豚言江㹠即江海水中大鱼也其形类[來*者]故以为名风波欲起此鱼先出水上出没须臾有风浪起也)。

鲛鱼(上古肴反说文云海鱼名也皮有文可以饰刀剑也从鱼交声下语居反说文云水虫也从?水作[(冉-土+(久/人))/水]尔雅曰鱼肠谓之乙鱼尾谓之丙郭注云皆似篆书字因以名焉)。

疮疥(上楚良反古文作创[利-禾+刃]刃破也释名云疮伤也言体有伤破也礼云头有疮则沐下音介又作疥说文云瘙也从疒介声作疥亦同)。

[糸*狂]婆(上又作[狂/糸]音女林反梵语果木名也)。

骚毗罗(上苏刀反梵语此云漉水囊)。

钉橛(上丁定反考声以丁钉木也下其月反韵略云杙也尔雅云在地者谓之臬郭璞注云即门橛也或作橛字)。

欧逆(上乌口反切韵吐也又作呕同食疗本草云猪胆止干呕也)。

杙上(上羊式反尔雅曰樴谓之杙郭注云即橛也又作弋训同樴音持方言北人谓橛为樴也)。

家赀(上古牙反尔雅云牖户之间谓之扆其内谓之家说文云家居也字从宀豭省声也宀莫仙反深屋貌豭音古牙反下即移反说文云赀货也又财也从贝此声)。

邬波驮耶(上安古反或云郁波第耶梵语轻重也此翻为近诵为以弟子年小不离于师常逐常近受而诵也鄡波驮耶亦翻为亲教旧译为知罪知无罪名为和尚或云和阇并于阗等国讹转也本非印度之雅言)。

割䏶(上正割字尔雅云割裂也韵集割剥也又断截也下傍礼反俗字也正作䯗切韵股也从骨坒声坒音比)。

饥馑(上古文作?又作饥同音几治反下音觐尔雅云谷不熟为饥郭注云五谷不成也又曰蔬不熟为馑注云凡草菜可食者通名为蔬春秋谷梁传云二谷不升谓之饥三谷不升谓之馑五谷不升谓之灾也灾正灾字)。

剜割(上乌桓反埤苍云剜犹剈也广雅义同说文云剜挑也从刀从?音琓经文作剜字俗)。

根本药事卷第二

羯阑铎迦(下音姜佉反旧名迦阑陀亦云迦阑铎迦皆梵语讹转也本云羯[娕*頁]驮迦此云好声鸟谓王舍城侧有大竹林此鸟栖止多在其林因以名焉)。

患痔(上胡惯反考声病也集训云忧也切韵苦也恶也说文云从心串声串音古患反下直里反切韵漏病也考声云后病也说文云从疒峙省声疒女厄反)。

薜舍离(上蒲计反梵语或云吠舍离古云维耶离亦云毗耶离皆讹略也此翻为广严城谓此城于中印度境最大广博严净因名焉)。

婆罗痆斯(痆女黠反亦云波罗捺斯旧云波罗奈亦梵语西域国名也)。

荻苗(上徒历反亦西域国名彼国多出此草因以为名焉)。

樗蒱(上丑居反尔雅云栲山樗也下薄胡反尔雅曰杨蒱柳郭注云可以为箭也案樗蒱二字戏也博物志云老子入胡因作樗蒲)。

铅锡(上与专反玉篇铅青金也尚书云青州贡铅说文云从金㕣声经文作铃俗字下先戚反亦铅类也尔雅云锡谓之鈏郭璞注云白镴也说文云锒锡之间从金易声也鈏音弋忍反)。

间错(上古苋反尔雅云间代也玉篇间厕切韵间迭也隔也下仓各韵集云杂也考声东西为交上下为错律文从糸作?与橺同切韵桾也非间错义)。

嫂怪(上苏皓反尔雅释亲云兄之妻为嫂弟之妻为妇说文云从女叟声又作嫂古文律文从更作㛐俗用字也下古坏反切韵怪异也又作怪字)。

恍惚(上虎晃反下呼骨反字林云心不明也老子云恍恍惚惚其中有物二字并从心光忽声下或作忽)。

根本药事卷第三

嗢柁南(上乌没反次徒可反梵语也此翻为集总散亦云足迹或云欇施皆随义译即偈颂也)。

犷戾(上古猛反字书恶也顾野王云犬不可附也下郎计反尔雅云罪也切韵乖违也说文云曲也字从犬出户下也二字并从犬律文从禾作穬乃禾?也非犷戾也)。

罗弶(上鲁何反韵略云网罗也诗云逢此百罗尔雅云鸟[(ㄇ@人)/古]谓之罗或作罗下其亮反说文取兽具也从弓谅省声也)。

毗诃罗(诃音呵或云微贺罗梵语声转也此云寺也或云僧伽蓝摩此云众园律云造五百毗诃罗即五百寺也)。

船舶(上食川反方言云关东曰船关西曰舟说文云从舟沿省声沿与专反沿路之沿铅锡之铅皆放此律文从公作船作舡皆俗字下傍陌反切韵海中大船也从舟白声)。

一撮(仓适反适古活反字书云以手撮物也算经云六十四黍为一圭四圭为一撮从手最声又音臧适反谓手撮也)。

伞插(上苏旱反广韵伞盖也陆氏本作伞下楚洽反说文刺人也从手臿声臿音同上从手人臼也律文作插或作插皆误书也)。

根本药事卷第四

土榻(上他古反尚书曰土爰稼穑说文云土吐也能吐生万物也从二二地之数也亅象地中物出也〡古本反下亦作㯓㒆同吐盍反字书云床榻也从木?声?音同上)。

陂湖(上彼宜反尚书云泽障曰陂尔雅曰陂者曰陂郭注云地不平也说文云从?皮声下户吴反切韵江湖也广雅曰湖亦池也从水胡声也)。

逃避(上徒刀反集训云亡也去也说文云窜也切韵走避也从辵兆声辵丑略反亦作[迍-〦+山]字下毗义反韵集藏也违也又去也回也孝经曾子避席注云起答也)。

天竺国(竺音笃或云身毒或云贤豆或云印度皆讹正云印特伽罗此云月西域记云谓诸群生轮回不息无明长夜莫有司存其犹白日既隐宵月斯继良以彼土贤圣继轨导凡利物如月照临故以名焉)。

摩揭陀(或云摩竭提亦云墨竭提皆梵语讹转也自古翻传随义立名或云不至言其国邻敌不能侵至也又云遍聪慧言聪慧之人遍其国内也又言无毒害言其国法不行刑杀其有犯死罪但送寒林耳)。

稻?(上徒皓反切韵粳稻也礼记云嘉稻曰蔬本草云粳米主益气止烦泄稻米主温中令人多热明是二物也说文云沛国呼稻为糯字林云稻米黏粳米不黏也下古案反字书云茎干也)。

根本药事卷第五

拓颊(上他洛反集略云手拓物也下古叶反切韵面颊也案拓颊与搘颐义同也颊籀文又作?古字也)。

门阃(上莫毗反尔雅云正门谓之应门顾野王云在堂房曰户城郭曰门说文云从二户作门下苦本反说文云门限也从门困声也)。

嗢钵罗(上温骨反旧云沤钵罗或云优钵罗亦云乌钵罗皆梵语轻重也此云青莲花其花青色叶细狭长香气远闻人间罕有唯大无热恼池中有此莲花也)。

拘物头(梵语或云拘某陀亦云拘牟那此云赤莲花其色深朱甚香亦大人间无亦出彼大龙池)。

分陀利(梵语讹略也或云奔茶利迦或云奔䋈哩迦此云白莲花其花如雪如银光夺人目甚香亦大多出彼池人间亦无䋈音奴雅反)。

聋哑(上禄东反左传云耳不听五音之和谓之聋杜注云聋暗也苍颉篇云耳不闻也说文云从耳龙声下鸦贾反考声云口不能言也古今正字哑喑也从疒亚声疒女厄反律文从口作哑音厄周易云笑言哑哑也非聋哑字)。

杻械(上敕久反下胡戒反玉篇云桎梏也考声云所以拘罪人也在手曰杻在足曰械并从木丑戒声也)。

栗姑毗(姑吐涉反梵语旧云离车子亦云梨车毗此云贵族即公子王孙也)。

无藁(下古老反切韵禾秆也又藁本谓草创之本也说文云草也从草槁声槁音同上)。

车辂(上九鱼反下洛故反释名云天子所乘曰车辂大戴礼云古之车辂也盖圆像天轸方像地二十八轑像二十八宿三十辐像日月之数仰则观天文俯则察地理前视銮和之声侧观四时之运也)。

摩纳婆(梵语也或云摩那婆此云儒童即修习圣道者也)。

弶伽河(上其亮反梵语旧云恒河应云殑伽音鱼等反西域河名此河本出无热恼池南面以彼沙细最多故引为喻)。

阿遮利耶(旧云阿阇梨或云阿左梨梵语声转也此云正行又云轨范谓于善法中教受令知轨范也)。

翅翮(上又作翅同施智反集训云鸟翼也下胡革反玉篇云鸟羽也尔雅云羽本谓之翮郭璞注云鸟羽也从羽支鬲皆声也)。

根本药事卷第六

福鞔(下母桓反说文云覆盖也案律文云以百福挽万字手即诸经律百福庄严网鞔手也律文从车作挽音挽说文云引车也甚乖律意)。

聪睿(上仓红反说文作聪尚书云听曰聪孔传云耳聪明审也说文云察也从耳匆声匆音同上匆字从心匆音楚江反律文作聪俗字下悦惠反洪范云睿作圣郑注礼记云思之精也广雅云智也古今正字深明也从?从目从谷省?音残律文作[(止/(谷-口+目))*又]不成字也)。

技艺(上渠绮反切韵艺能也说文云从手支声律文作伎非下鱼祭反考声云才也切韵能也广雅云常也论语云游于艺也)。

铁槊(上他结反说文云黑金也从金?声律文作铁俗字下双捉反博雅云兵器也韵诠云长矛也从矛肖形声字也律文有作槊俗字)。

?立(上楚革反说文作?云符命也谓上圣符信教命以授帝位像简?连掇之形律文作束驱束也说文云马挝也非?立字)。

饷伽(上式亮反梵语或作商佉二字此云蠃即今所吹法蠃是也)。

赫赫(呼格反韵集云明也盛也考声云发也诗云赫赫师尹尔雅云赫赫迅也郭注云谓盛疾貌律文从火作焃火赤色也非赫赫义也)。

邬波索迦(上乌古反索苏各反梵语也旧云优婆塞讹也此云近事男即七众之一也)。

鹦鹉(上乌耕反下音武或作䳇山海经云黄山有鸟青羽赤喙人舌能作人语名曰鹦鹉并从鸟婴武皆形声字)。

恶鸱(下处脂反尔雅云怪鸱也郭注云即鸱鸺也今江东通呼怪鸟又曰枭鸱注云即土枭也或作?俗字也律文作鸱非也)。

搦杀(上女陌反字统云捉搦也从手溺省声又音女角反切韵持也下所八反尔雅云斩刺杀也作煞俗字也)。

脚踏(上居约反俗作脚切韵手脚也释名云脚却也以其坐时却在后也下徒合反考声云着地行也又作蹋字林云蹴也)。

根本药事卷第七

青辂(上仓经反东方色也罗浮山记云男青女青皆木名今不取下洛故反释名云天子所乘白辂以金玉象等随所饰名之前第五卷已释)。

怀迂(上户乖反尔雅云怀来也切韵安也说文云从心褱声褱音同上下王俱反顾野王云迂大也远也韵集亦云远也案怀迂思来远贤也)。

曲涧(上丘玉反切韵委曲也下古安反或作㵎尔雅云山夹水曰涧顾野王云百涧也)。

罐绠(上古玩反集训云汲水器从缶雚声缶音芳久反雚音贯下古杏反玉篇云汲绳也说文云汲井绠也从糸更声糸音觅字)。

簸之(上布火反说文扬也从箕跛省声又音布个反今之簸箕是也)。

?色(上古苋反宜作间字也律文前第二卷已广释讫)。

孚附(上方无反诗云万邦作孚玉篇孚信也又悦也说文云鸟孚卵也从爪从子象形下符遇反切韵云寄也又着也考声相依附也从付自声也)。

㭰爪(上卒髓反广雅云[此/束]口也字书云喙也说文从此束声亦作觜?二形束音千四反众音晖卫反下侧绞反切韵爪距也又手爪也说文云覆手曰爪象三指形又作又字)。

褒洒陀(上保毛反中沙鲊反梵语也旧云布萨讹略也此云长净谓十五日说戒增长净业也)。

根本药事卷第八

鹪鹩(上即霄反尔雅云挑虫鹪郭注桃雀也俗呼巧妇下洛箫反切韵云鹪鹩小鸟也庄子云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也说文云二字并从鸟焦尞皆形声字也)。

婆罗门(不正梵语也应云没啰憾摩此云净行或云梵行自相传云我从梵王口生独取梵名世业相传习四围陀论例多博智守志贞白其中聪明颖达者多为帝王之师)。

刹帝利(上初八反亦梵语也此译云田主即上古已来王族贵种亦习四围陀论博闻强记仁恕弘慈其有德贞福胜者众立为王也)。

薜舍(亦梵语也薜毗桂反或云吠舍此云?主虽有大福多有珍财不能通达典坟货迁蓄积或赐封邑多为长者荣镇国界以救贫乏)。

戍达罗(亦梵语不正也应云戍㮈啰此有多名一义译为众杂或广务田畴播植蓄产或工巧杂艺或渔猎采捕或庸作赁力四姓之中此最居下也)。

?甥(上音外下音生释亲云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郭注云谓我舅者吾谓之甥又曰姑之子为甥舅之子为甥郭注云甥犹生也)。

蚊蚁(上亡分反俗又作蚊正作蚊说文云啮人飞虫也字从昏省以昏时而出也下牛倚反说文作蚁蚍?也尔雅云蚍蜉大蚁小者蚁从虫岂声也今作蚁俗字)。

阿笈摩(笈其猎反或云阿含暮或云阿鋡皆梵语轻重异也此云藏亦云传谓佛秘藏累代传行或翻为教即长中增一杂第四种阿含也)。

熙怡(上虚饥反字统云熙和也考声云美也从灬[(厂-一)*臣*巳]声也灬必遥反巸音同上下以之反考声云喜悦也说文和也从心台声台音怡见尔雅又古文以作台字)。

篣篱(上步光反字林云蒡箕也似箕而小以竹为之从竹旁声旁音同上下音离韵略云箍篱箍音侧教反)。

筐箕(上去王反玉篇云笼属也春秋传曰筐筥绮釜之器也方言云圆曰筐方曰筥筥音居许反锜音鱼倚反下居之反世本云少康作箕帚也)。

根本药事卷第九

擐甲(上古患反左传云擐贯也桂菀珠丛云以身贯穿衣甲曰擐衣去声谓着也本音胡惯反说文云从手睘声下甲字有本作钾非也)。

柿树(上锄里反切韵果木名也本草云干柿厚肠胃建脾消宿血又红柿补气续经?又醂柿涩下焦建脾能化面上黑䵟久服甚良醂音力感切)。

帷幕(上洧悲反释名云帷围也言以自障围也说文云在傍曰帷从巾隹声也下摩各反顾野王云覆上曰幕说文音训同从巾莫声)。

网鞔(下母桓反说文鞔覆盖也案网鞔即如来手足指间如鹅王相联绵无缺也律文作辋车辋也作缦音莫叛反二字并误)。

器皿(上丘利反说文皿也从㗊从犬㗊众口也音戢像器之形大以守之下武永反玉篇器总名也说文作并盛物之形也)。

[此/隹]猕猴(上正作雌音此移反切韵雄雌也说文云牝曰雌从隹此声也次作猕音武移反顾野王云猕即猴孙也)。

根本药事卷第十

分析(上府文反切韵割也赋也与也考声分遍也说文云别也从八从刀分割之形下先戚反尔雅曰析木之间汉津也说文破木也从斤斤可以破木会意字)。

为仇(下市流反切韵怨也匹也考声仇敌也说文云犹[(序-予+雔)/言]也从言雔声也雔音同上)。

鞞阑底(上簿迷反下丁礼反梵语未详翻对)。

僧伽胝(梵语旧云僧伽梨亦云僧伽致此译云合重谓割之合成重作也此一衣必割截成也余二衣或割不割若法密部说一切有部等多不割若圣辩部大众部等则割之若不割者直安怗角此依玄应法师解也)。

毂辋(上古鹿反考声云车毂也说文云车坚也诗云文茵畅毂从车?声下文两反正辋字从车罔声律文作?俗用字也)。

温渜(上乌昆反切韵云和也善也玉篇良也考声云温柔也下乃管反说文云汤[渜-大+火]也又作暖暖㬉三形皆喧暖也律文作燸捡无此字)。

根本药事卷第十一

草庵(上亦作廾说文云百卉也从屮音丑列反像草木初生之形也并二屮草也早声下鸟含反切韵小草舍也韵英云庵庐也玉篇亦舍也从广奄声也)。

滩渚(上他单反尔雅云太岁在申曰涒滩玉篇河滩也方言云江东呼水中沙堆为潬河北呼滩下章与反尔雅云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又作陼字涒音他昆反)。

捞出(上鲁刀反玉篇云取也字林云捞摸取物也从手劳声律文从水作涝音郎到反非捞出义下尺律反切韵进也远也说文云出字从古文出字像四出之形律文从二山作出误书也)。

漩濄(上辞选反说文云水回渊也从水旋形声字律文单作旋谓旋旋次了也非此用下乌和反字林水?流处也说文云从水过声律文作涡音戈水名也非漩濄义也)。

虾蟆(上胡加反下莫加反说文云水虫也?书慧帝于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鸣者为官为私乎古今正字蛙属也从虫假省声下又作蟆从虫莫亦声)。

婚礼(上呼昆反尔雅云妇之党为婚兄弟也婿之党为姻兄弟礼记云娶妇也妇阴也以昏时而入故曰婚也下卢启反考声云仪也释名云礼体也谓知物大体周礼有五礼谓吉凶宾军嘉礼也论语云不学礼无以立也古文作礼字)。

根本药事卷第十二

黑瘦(下所祐反切韵瘦损云说文云瘦臞也尔雅云臞瘠也郭璞注云齐人谓瘦为臞音衢或作臞字瘦或作瘦字)。

腹胀(上方六反切韵心腹也尔雅云竺腹厚也顾野王云脾为腹所以容重也亦五藏也从肉复声复音复下猪亮反切韵胀满也左传痛也字书作胀同上音)。

疮殨(上楚良反切韵疮痍也古文作创释名云疮伤也谓身有所伤也礼记云头有疮则沐下胡对反集训云肉烂也案疮殨即肉烂殨癑也癑音奴冻反律文作溃玉篇散乱也非疮殨义也)。

皴涩(上七伦反又皴说文云皮细起也从皮夋声夋音同上下色立反字书塞不通也说文云从四止二正二倒作歰又作涩音同上说文云不滑也)。

䧫坑(上胡刀反又作濠说文云城池也字书云隍濠也律文从土作壕俗字无水曰隍有水曰濠下客庚反切韵阮堑也尔雅云坑虚也郭注云坑堑也律文作坭坑皆俗传误也)。

泛涨(上孚剑反韵英泛多也玉篇滥也切韵云浮也又作泛下知亮反考声云涨大水满也从水张声也)。

凑聚(上仓候反考声聚也说文云水会也从水奏声下慈庾反切韵集会也考声众也说文云集也从?取声乑音吟三人共立也)。

?立(上初革反说文云土?符命也谓上圣符信教命以授帝位像简?穿连之形也今或从竹作笧下立字切韵云住也成也又行立)。

耕垦(上古并反玉篇犁也周书曰神农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说文从耒井像耕之形耒音卢对反说文曲木也世本云神农作耒下康佷反玉篇治田也考声云耕也切韵云力也从土貇声貇音同上)。

赡部金(上时染反赡部梵语也金即唐言旧梵云阎浮提或云阎浮利讹正云㣅谋立世阿毗昙论云有赡部树生此洲北边泥民陁罗河南岸于此树下水底有赡部黄金古名阎浮檀金也㣅音蚕览也)。

根本药事卷第十三

指擿(上职雉反说文手指也从手旨声下他历反玉篇拨也切韵发动也案律以指挑擿也从手适声古文又音掷又张革反今不取但依初)。

捻线(上年典反方言云捻续也仓颉篇云搓线也从手然声下又作线俗作綖音私箭反说文云缕线也周礼云线人掌王宫缝线之事也以役女御也)。

根栽(上古痕反切韵云根枑也尔雅云天根互也郭注云角元下系于氐若木之有根也下柤才反说文种也从木哉省声律文作[木*栽]俗字无据也)。

干燥(下古寒反宇样云本音䖍借为干湿字下苏老反说文火干也从火喿声喿音噪)。

?蕠(上徒叶反切韵作㲲白㲲布也下尼居反玉篇草名也韵集云缊麻也从草絮音同上)。

根本药事卷第十四

祭祠(上子例反考声享也玉篇祀也尔雅云禘大祭也郭注云五年一大祭说文云从手持肉以示祭矣又即手月即肉也下似兹反尔雅云春祭曰祠郭璞注云祠之言食也音馂饲)。

朅地罗(上褰㜸反梵语西方木名无正翻对类此方苦练木也为坚硬堪为橛钉也旧云佉陁罗木是也)。

搅池(上交巧反毛诗传云搅乱也字书云挠也说文云动也从手搅声下直离反广雅云池沼也又曰停水曰池也)。

怀妊(上户乖反切韵安也止也玉篇和也情怀也考声怀抱也从心褱声下汝鸩反考声云身妊也说文云怀孕也从女壬声又音如林反训同)。

辇舆(上力展反说文云人挽车也在前人引之形从㚘音伴二夫也古者卿大夫亦乘辇自秦汉以来天子乘之玉篇云天子皇后所乘曰辇下余据与居二反说文云车舆也玉篇众载也又举也一曰车无轮曰舆从车舁会意字律文中作舆非)。

左腋(下之亦反玉篇云腋胳也亦胁下也又音亦从肉掖省声)。

根本药事卷第十五

儒语(上人朱反切韵直也说文柔也礼记哀公问于孔子儒之行也从人需声下鱼举反说文云直言曰论论难曰语从言吾声案律文徐徐儒语即和柔之语也作此濡字乃水名也非儒语用也)。

悦豫(上翼雨反玉篇云乐也尔雅云悦服也孝经云敬一人则天下人悦说文云从心说省声也下羊茹反韵集云备也先也尔雅云豫乐也尚书云王有疾弗豫孔传云伐纣明年武王有疾不悦豫也)。

薜室罗末拏(上蒲计反下尼加反正梵语也旧云毗沙门是也此云多闻即北方天王主领药叉者最大富饶也)。

舌舐(上时烈反说文云在口所以言也从千口口亦声也下时纸反说文云舌取食也从舌易声或作?䑛皆俗律文作蚔音岐非误书字)。

谈话(上徒含反切韵言论也又戏调也说文云语也从言炎声也下胡快反玉篇语话也说文云合会善言也诗云慎尔出话从言舌即会意字)。

跋窭(上蒲末反下其矩反梵语也或云跋渠此翻为聚谓篇章品类之异也即四分律中楗度义同也)。

根本药事卷第十六

画墙(上胡骂反尔雅云画形也释名云画挂也以五色挂于物上也说文云从聿田四界聿所以画也一即地也律文作画俗字下而羊反说文垣也从啬片声律文作[壙-黃+(干/皿)]或作[土*(主/皿)]皆非本字)。

脚跌(上又作脚音居约反集训云手脚也释名云脚却也以其坐时却在后也下徒结反切韵跌踢也踢他历反韵诠云差跌也广雅云行有失也说文从足失会意字也)。

摇飏(上余昭反下余亮反说文动也尔雅云扶摇谓之焱也焱音必遥反郭注云暴风从下上也飏谓风飞飏物也从风易声又音羊)。

蝇蛆(上余陵反玉篇虫名也诗云营营青蝇说文云从虫黾声黾音猛下七予反蝇所乳者也考声肉中蛆也说文从肉作胆律文作蛆俗字也)。

裸露(上胡果反考声云脱衣露肉也本音郎果反又作裸裸二形同说文云从衣果声律文从示书误也下洛故反切韵云露泄也败漏也说文云露润泽也从雨路声也)。

根本药事卷第十七

降诞(上古巷反尔雅云降下也玉篇归也考声落也尚书云降二女于妫汭也下徒旱反切韵云诞大也信也玉篇欺也广雅云诞育也说文云从言延声亦作这)。

恍迷(上虎晃反玉篇云恍惚也老子云恍兮惚其中有物御注云物上道也自有而归无还复至道故云其中有物也考声恍心迷昧也从心光声下莫奚反切韵云错也说文云惑也从辵米声辵音丑略反作辶变体也)。

阿泥卢驮(下唐位反梵语也或云阿㝹楼驮旧云阿那律正云阿泥律陁此云无灭罗汉名也谓天眼第一者也)。

根本药事卷第十八

弯弓(上乌关反韵集云弯谓挽弓曲势也说文云从弓声也下居戎反切韵云弓矢也释名云弓穹也谓张之穹穹然世本云黄帝臣挥作弓说文云像弓之形)。

?突(上尺容反切韵当也向也考声动道也又交道也玉篇亦?揬也下徒骨反考声云欺也韵英云触也说文云犬从穴下欲出也)。

舞蹈(上无主反切韵歌舞也左传云舞者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也尔雅云舞?雩也说文从舛无省声律文从人作儛非下徒到反切韵践履也说文云从足舀声也案手谓之舞足谓之蹈也律文作踏音徒答反非舞蹈义也舛音川兖反)。

根本药事卷第十九

知谙(上陟离反切韵觉也考声晓达也说文从口矢声也下乌含反玉篇云谙信也韵英云记忆也从言音声)。

持彗(上直之反说文云执持也从手寺声下囚岁反尔雅释草云葥王彗也郭注云似藜其树可为扫彗也江东呼为落帚郭璞序云辄复拥彗清道也或作彗亦通律文从手作㨹非)。

?伤(上良刃反玉篇云车声也考声云车辗也又作躏蹂践也古今正字云从车躏声也躏音同上下失良反切韵损也痛也或作伤)。

穿舶(上昌缘反切韵云通也韵集云穿破也玉篇云漏也下音白考声云海中大船也从舟白声也)。

木枪(上木字说文云木冒也谓冒地而生也作[山/巾]下像其根上像枝也下七羊反字林云枪槊也从木仓声)。

根本药事卷第二十

皤私(上蒲波反具正云婆私瑟乇梵语也此云胜上或云最胜也)。

觜端(上即委反埤仓作[此/束]说文同鸟喙也律文从口作嘴字书无此字下多官反切韵云绪也正也考声直也说文始也从立专声专音同上云像物初生未举其头与岂字义同不从山)。

绞颈(上古巧反考声云绞缚也尔雅云[糸*匊]绞也郭注云纠绞绳索也下居郢反说文云项颈也从页巠声也)。

称卖(上又作枰音处陵反说文云诠也又举也亦音昌孕反知轻重也从禾称声称音同上下莫懈反切韵云败卖也考声云货卖也从士买声也)。

续一切经音义卷第八
大正藏 第 54 册 No. 2129 续一切经音义

续一切经音义卷第九

燕京崇仁寺沙门希麟集续音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二十卷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五卷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皮革事二卷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安居事一卷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羯耻那衣事一卷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随意事一卷

右六经三十卷同此卷续音。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第一

薄伽梵(或云薄伽伴古云婆伽婆正云婆誐[金*(离-禸+ㄆ)]旧翻为世尊谓世出世间咸尊重故大智度论云如来尊号有无量名略而言之有其六种也佛地论颂云自在炽盛与端严名称吉祥及尊贵如是六种义差别应知总名薄伽梵为含多义故译主但存梵语也)。

胄族(上直又反尚书云命汝典乐教胄子孔传云胄长也谓元子已下至卿大夫子苐也字林胤也说文云从由月声月音上报反下昨木反韵诠云宗族也尔雅云父之从祖祖父为族曾王父父之从祖祖母为族曾王母又曰族晜弟之子相谓为亲同姓郭璞注云同姓之亲无服也)。

糠秽(上苦岗反玉篇云米皮也又作糠字亦同说文云谷皮也从禾康声下于废反切韵云恶也字书云杂秽也顾野王云不洁也又作薉音训皆同也)。

嫁娶(上古讶反字书云嫁家也考声云妇人谓嫁曰归尔雅释亲云同出为姨郭注云谓俱已嫁也下七句反广韵纳妇也公羊传云诸侯娶一国二国往媵之尔雅云媵送也音孕娶从女取声也)。

慵懒(上蜀容反说文云惰也字书云亦懒也下落旱反切韵作懒心惰也郭注尔雅云劳苦者多惰音徒果反)。

疆界(上居良反尔雅云疆界边卫围垂也郭注云疆场境界边旁守卫皆在外垂也说文云疆从土强声也界从田介像分界之形律文作强正体强字非也)。

黡子(上于琰反切韵云面上黑黡子也字书云从黑厌声也有作靥俗字也)。

疮疱(上楚良反玉篇云疮痍也礼记云头有疮则沐古文作创下防教反切韵作疱面疮也说文正作疱皮起也今律文作疱俗字也)。

曾孙(上作登反尔雅释亲云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郭注云曾犹重也又曰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孙晜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也晜古文昆字郭注云晜后也)。

百䡬(下莫半反案百䡬即释迦上祖王名)。

余婿(下又作?婿二形皆俗字音苏计反说文云女夫也尔雅释亲云女子子之夫为婿妇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两婿相谓为亚郭注云江东呼同门为僚婿也)。

根本破僧事第二

跣脚(上苏典反考声徒跣谓脚触于地也下脚字前根本药事已具释)。

奔驰(上博昆反文字集略云奔惊也说文作奔走也尔雅云大路谓之奔郭注云谓人行步趋走之处也下直离反切韵云驰逐也字书云驰骛也说文云从马池省声字)。

诽谤(上方未反说文云诽亦谤也又音方微反下补旷反考声云谤毁也从言旁非皆声)。

晡剌拏(旧云富兰那讹也具正应云晡剌拏迦叶波晡剌拏此云满迦叶波姓此云龟氏也此是计无因外道名也)。

末揭梨子(旧云末伽梨具足云末揭梨拘舍梨子末揭梨是姓拘舍梨是母名也此计苦乐不由因是自然外道也)。

珊逝移(旧云删阇夜具足云珊逝移毗罗?子珊逝移此云等胜毗罗?即母名此是不须修外道也经八万大劫自然生死如转缕丸)。

阿末多(旧云阿耆多鸱舍甘婆罗阿耆多此云无胜鸱舍此云发甘婆罗此云衣此外道以人发为衣五热炙身也)。

脚陁迦旃延(旧云迦罗鸠驮此云黑领迦旃延姓也此外道应物而起人若问有答有问无答无也)。

眤揭烂陁(旧云尼干陁若提子尼干陁此云无继是外道总名也若提此云亲友母名此计苦未有定因要必须受非道能断)。

跟趺(上古痕反切韵云足后跟也下方无反玉篇脚趺也谓脚面也说文又从付作跗也)。

根本破僧事卷第三

摩纳薄伽(梵语旧云摩纳婆亦云摩那婆此云儒童仙也)。

薜陀咒(上蒲计反梵语也旧云韦陁或云吠陁此云明即明咒也)。

薜舍离(旧云维耶离或云毗耶离正云吹舍厘此云广严在恒河南中天竺也)。

轰然(上呼宏反说文云群车声字从三车)。

圮岸(上平鄙反字书云覆也圮亦毁也韵略云岸毁也尚书云方命圮族说文云从土已声下五肝反切韵河岸也尔雅云重涯岸谓两涯累者也)。

背偻(上补妹反切韵云脊背也尔雅云鲐背寿也郭注云背皮如鲐鱼者犹耆也下力主反字书云伛偻疾也切韵云偻曲也玉篇曲行也从人缕省声鲐音台)。

瘦瘠(上所救反下秦昔反切韵瘦损瘠病说文云瘦臞也尔雅云臞脙瘠也郭注云齐人呼瘠瘦为臞脙音衢求说文作?也)。

根本破僧事卷第四

洟唾(上他计反切韵云鼻洟也说文云鼻液也从水夷声也律文从弟作涕音他礼反说文云目汁也非洟唾义下托卧反说文云口液也礼记曰让食不唾说文云从口埵省声)。

谄语(上丑琰反字书云诏诈从言陷音陷说文云从阎作讇云谀也下鱼举反切韵云言话也说文云语论也从言吾声)。

攀鞦(上普班反说文云引也切韵恋也从手樊声下七游反韵英云车鞦也从革秋声又作鞧緧䋺三形音训并同也)。

哽噎(上古杏反下乌结反气塞也玉篇云如骨在喉也律文作咽音乌见反又音烟非哽噎义也)。

歔欷(上朽居反下许既反考声悲也韵略云泣也顾野王云歔欷泣余声也说文云并从欠虚希声也欷去声)。

攒搓(上在九反考声云丛生也韵集云合也说文云正体从赞作攒下七何反字林云手搓物令紧也二字并从手)。

?遽(上莫郎反切韵云?悕也说文作忙下其倨反玉篇云急也字书云战栗也又窘也从辵豦声作遽俗辵丑略反豦音倨也)。

拉折(上蓝答反何注公羊传云拉折也古今正字摧也从手立声说文作[搚-月+貝]下之涉反玉篇云亦折也字林云折叠衣服也)。

铁[此/束](上他结反说文云黑金也神异经云南方有兽名曰啮铁大如水牛其粪可作兵器也下又作觜字林云鸟喙也律文作唃非)。

韛袋(上又作㰆同蒲拜反说文韦囊也考声云吹火具也律文作排船后木名也非此用下徒耐反说文作袋盛物袋也)。

皴肿(上七纶反说文云皴皮细起也或作皴同律文从足作踆说文云退也非此用下之陇反说文云病也释名云肿钟也谓热所钟也从肉重声)。

箜篌(上苦红反下胡钩反字菀云箜篌本胡乐也汉书云灵帝好胡服作胡箜篌也世本云师延所作靡靡之音也出于[濮-(仁-二)+彳]上取空国之侯名也)。

根本破僧事卷第五

黕色(上都感反字书滓垢也字林黑色也下所力反切韵云颜色也又色泽美好也)。

妙翅(下施智反说文云鸟羽也又作翅同案妙翅即金翅鸟也梵语旧云迦娄罗正云誐鲁拏此云金翅亦云妙翅此鸟具四生胎卵等能食四生龙如前已释)。

恐吓(上丘陇反切韵云惊也尔雅云恐惧也从心巩声巩音拱下呼格反玉篇云吓怒也字书云呼怒声也从口赫声也)。

嚣埃(上许娇反韵英云喧嚣也说文云声也谓气出头上也从㗊页页头也㗊音戢气音气下乌开反说文云细尘也从土矣声也)。

獯狐(准律文合作?鹕二字上音勋下音胡集训云?鹕鸺?怪鸟也形如土枭昼伏夜出好食蛇鼠也今作獯即獯鬻匈奴别名也作狐即鬼所乘兽也律次下文云或作野狐头是)。

斤斫(上举忻反说文云斫木也象斤之形切韵十六两也下竹角反集训云削也说文云斫亦斫也从斤[斲-斤]声字书作[畫*(乳-孚+(看-目))]音训同或作??二形皆非本字)。

扪摩(上莫奔反字书摸也考声云摩扪摸?也从手门声下莫何反韵英云摩挲亦扪摸也)。

逾缮那(旧云由延或曰由旬亦云逾阇那梵语声转也此无正翻或云十六里或云四十里即自古圣王军行一日程也)。

根本破僧事卷第六

呓言(上鱼祭反又作䆿说文云睡语惊也从口艺声作䆿从[穴/(爿*夢)]省臬声也臬鱼结反下言字说文云从口辛声也辛音?也)。

根本破僧事卷第七

祭祠(上子例反切韵享也祀也尔雅云祭天日燔柴说文云字从手持肉以示也下音词尔雅云春祭曰祠郭注云祠犹食也音饲也)。

浣濯(上作浣同胡管反字书云洗浣也下直角反切韵云濯亦洗也礼记云浣衣濯冠以朝说文云从水干声也)。

邬波驮耶(上乌古反三音唐荷反梵语此云亲教旧云和尚讹也前已释讫也)。

轮毂(上力迍反切韵云车轮周礼云軨方以象地盖之象天轮圆以象日月也下古屋反玉篇车毂诗云文茵畅毂老子云三十辐共一毂也)。

优楼频螺(梵语讹略也具正云邬卢频螺迦叶波邬卢频螺此云木瓜为胸前有?似木瓜果因以为名迦叶波此云饮光即姓也)。

根本破僧事卷第八

澡漱(上子皓反说文云澡洗也礼记云儒有澡身浴德陈言而伏静下苏秦反切韵漱口也?书孙楚谓王武子曰所以漱石欲砺其齿律文作藻谓苹藻水草交为文也非澡漱义也)。

警寤(上居影反考声云警戒也说文云寤也字书云觉察也礼记云将上堂其声扬郑注谓警内人也下吾放反说文云寤觉也从[穴/(爿*夢)]省吾声也律文作惊说文马逸也作窹楚人谓灶也并非警窹字也)。

未曙(上说文未味也五行木老于未象重[支-十+(矢-大+〡)]叶也木有滋味也[支-十+(矢-大+〡)]音枝下常恕反切韵云晓也考声云明也说文云谓旦日未出从日署声)。

驭牝(上牛据反说文云驾也周礼有五驭谓鸣和銮逐水曲过袁止舞交衢逐禽左也世本云骸服牛相王乘韩哀作驭也下毗忍反尔雅云牝騇郭注云草马也騇音舍)。

车辂(上九鱼反诗云輶车銮镳也下洛故反周礼有五辂随饰为名天子所乘大辂也文选序云椎轮为大辂之始也)。

邬波索迦(邬音乌古反索苏各反迦姜佉反梵语也旧云优婆塞讹也此云近事男即持十善戒白衣也)。

襞褺(上必益反下徒叶反字书云襞掠重褺衣裳也并从衣辟执声律文下作?音[芸/木]谓?度物也非襞褺义也)。

鞭挞(上卑连反考声云打马杖也字书云马策也下他达反字书云击也尚书云挞以记之也礼记云成王有过周云则挞伯禽也从手达声也律文从革作鞑非体也)。

叆叇(上音爱下音代埤苍云叆叇翳荟云兴盛貌切韵云貌通俗文云云覆日为叆叇也荟音乌外反)。

霏霏(芳非反切韵云氛霏雪落貌从雨非声也氛音抚文反)。

根本破僧事卷第九

踬害(上陟利反说文云碍也字书云踬顿也从足质声下户艾反说文云伤也从宀宀家也口言也丰声害从家中起也律文作害俗字手音介)。

怪愕(上古坏反论语云子不语怪王肃注云怪异也律文作怪亦通下五各反切韵惊也从心咢声也咢音同上)。

瓦砾(上五寡反尔雅云瓦豆谓之登古考史云昆吾氏始作瓦下郎击反字林砂砾也释名云砾小石子也律文作礰石声也非瓦砾义也)。

窗牖(上楚双反释名云窗聪也于内视外聪明也说文云在屋曰窗下与久反说文云穿壁以木为交匆也礼记云儒有蓬户瓮牖说文云从片户甫声)。

根本破僧事卷第十

卷打(上玉篇渠圆反顾野王云无卷无勇也卷力也切韵作拳屈手也广雅云拳拳忧也下切韵都挺反击也秦音得耿反说文云以杖击也又去声)。

牸豺(上疾吏反切韵牛牝也玉篇母牛也下士谐反尔雅云豺狗足郭注云脚似狗礼记云豺乃祭兽也从豸才声豸文尔反)。

捺洛迦(下姜佉反或云那落迦梵语异也此云苦器或云苦具谓受苦之器具即八寒八热无间等大地狱总名也)。

咍然笑(上呼来反方言言楚人谓笑曰咍下私妙反礼记云执绋不笑临丧不笑说文云欣笑也从犬戴其竹乐然后笑有作㗛?二形皆非)。

橛?(上其月反下与职反尔雅云樴谓之杙郭注云橛也在地者谓之臬郭注云即门橛也又作橛樴音特臬鱼列反)。

迸血(上北诤反说文迸散也或作?字下呼?反切韵云浓血也释名云血濊也谓流濊污也濊呼栝反水声)。

爬掴(上蒲巴反切韵搔爬也或作把下古获反玉篇云掌耳也音谱云以手掴搭也从手国声也)。

火燎(上呼果反尚书云火日炎上世本云燧人钻木作火也下力小反说文云炙也考声云火逼也从炙尞声律文从火作燎亦通尞音聊燧音遂)。

薄伽畔(下薄半反梵语或云薄伽梵旧翻为世尊谓世出世间咸尊重故六义如前已释即十号之中第十号)。

呾他揭多(上当割反梵语旧云多他阿伽度或云但他誐多此云如来也即十之中第一号也)。

霶霈(上普郎反下普盖反切韵云霶霈大雨也字书云雨盛貌二字并从雨滂沛形声字也律文作滂沛水流貌非大雨义)。

索诃界(上苏各反次音呵梵语旧云娑婆此翻为堪忍界也)。

旭上(上许玉反切韵云早朝也说文云旦日出貌又明也从日九声下时掌反说文云登也古文作上字又作尚二音同上)。

朝曦(上陟遥反切韵晓也尔雅云朝旦早也老子云飘风不终朝下许羁反切韵日光也从日羲声也)。

贫窭(上符巾反字书穷也乏也古文作穷下其矩反切韵贫无礼也尔雅云窭贫也郭注云谓贫陋)。

样来(样音羊广雅云槌也字书引广雅作椎字老子云椎轮车)。

绳棬(上食陵反切韵索也又直也尚书云木从绳则正下丘员反切韵云器似斗屈竹为也案绳棬即以绳作棬形用搭物也律文作?与[(ㄇ@(企-止))/卷]同小愦也)。

貆貈(上呼官反下下各反尔雅云貈子貆穆天子传云天子猎于漆泽得玄貈以祭河宗律文作獾貉二字音同俗字亦通用)。

匮乏(上求位反说文云竭也切韵云亦乏也下房法反说文云贫也亦匮也左传云反正为乏也字不从之也)。

伉俪(上苦浪反下郎计反字书云等也又敌也顾野王云不能庇其伉俪是也)。

倏归(上式竹反切韵倏忽也说文云疾也从犬攸作倏犬倏走疾也律文作倏尔雅云倏倏嘒嘒离祸毒也又青黑缯也非倏疾义下举韦反切韵云还也就也又安静也)。

根本破僧事卷第十一

犹豫(上以周反切韵仍也下羊泇反字书云先也备也考声云犹豫不定也尔雅云犹如麂陆氏释文云陇西谓犬子为犹行时豫在人前)。

误舛(上五故反切韵云错误也说文作误同下昌兖反说文云乖也亦错也云对卧也从夕音若瓦反井音陟驾反律文作舛非本字也)。

卒岁(上子聿反说文云终也切韵云尽也既也字从求一声也律文作?尔雅云?徂落殪?也义乖于卒岁下相?反尔雅云夏曰岁郭注云取岁星行一次也说文云从二止作?戌声也)。

殉命(上辞闰反广韵云以生人送葬也亦求也顾野王云用力从死也凶身从物为殉也下眉病反切韵云使也教道也玉篇云信也说文从口令即声)。

褰衣(上去干反顾野王云齐鲁谓舍曰褰礼记云暑母褰裳郑注云褰袪也下于机反世本云黄帝臣胡曹姓作衣也上曰衣下曰裳也)。

?厂(上丑格反俗作坼同切韵裂也亦破毁也下尺亮又尺两二反字谱云车厂字林云露舍也从广敞声也广音俨)。

草苫(下失占反尔雅云白盖谓之苫郭注云白茅苫也今江东呼为盖音胡腊反)。

根本破僧事卷第十二

逾城(上与俱反考声云逾越也过也顾野王云无逾我里也又作逾同下市征反崔豹古今注云城者盛也所以盛受人物也说文云所以盛民也从土成声也)。

?甥(上五会反下音生尔雅云姑之子舅之为甥甥曰谓我舅者吾谓之甥说文作[生*田*力]训同尔雅也)。

窥觇(上去规反玉篇小视说文云从穴规声也字书又作窥同下丑占反切韵云窥也玉篇云公侯之信伺也又音来艳反也)。

瓦锅(上五寡反又作凡像瓦之形下古和反字书云铁器也说文作[田/(岡-山+?)]云釜有足有喙以土为之也又作埚切韵云甘埚也今作锅或云温器也)。

邬波驮耶(上乌古反驮音唐贺反梵语也此云亲教前已释讫)。

跳踯(上亭遥反苍颉篇云跳踊也广雅云跳跃也下呈炙反踊身投地腾跃也跳踯二字并从足兆郑皆声也)。

根本破僧事卷第十三

痈疮(上于容反又作痈切韵㿈疽疮也下楚良反玉篇疮痍也古文作创礼记云头有创则沐)。

粳米(上古行反释文云稻米也本草云炊作干饭食之止痢又作粳俗字下莫礼反说文穬粟实也象禾实之形也)。

或歍(下音乌切韵云以口相就也字书云从欠乌声也律文从口作呜谓呜呼哀叹声非歍唼义也)。

根本破僧事卷第十四

旃茶罗(上诸延反梵语或云旃陀罗此云杀人谓屠杀者种类总名也亦云严炽恶业西域法其人若行自持标帜或摇铃或杖破头之竹若不然者王与之罪)。

摩纳婆(梵语也此云儒童仙也)。

床[爿*((┤*├)/由/八)](上士庄反考声云床榻也又作床俗字通用也说文云从木爿声爿音墙下古皇反字书云床?也谓横木也律文作桄谓恍榔木名也今俗亦用为床桄字也)。

欧变(上讴口反考声云欧谓欲吐也字书云胃中病也说文云吐也从欠区声律文作沤音乌侯反亦于侯反谓久渍非欧义下彼春反化也切韵通也说文从文声)。

根本破僧事卷第十五

鸺鹠(上朽尤反下音留考声云怪鸟也集训云鸺鹠即?鹕恶鸟也尔雅云鵅鵋䳢郭注云今江东呼鸺鹠为鵋䳢也鵅音格鵋音忌䳢音欺案此鸟昼伏夜飞鸺鹠?鹕皆取所鸣为名也形如角鹰苍黑色好食蛇鼠也)。

摘取(上陟革反考声云手摘物也说文作揥取也律文作擿又音他历反下七庾反切韵收也觅也从耳从又又即手也律文作取俗字也)。

衣裓(下古得反衣前襟也又云妇人之衣大带也)。

踌躇(上纣流反下音除考声云踌躇心不决定不即行也韩诗外传云踌躇犹俳徊不进也广雅云犹豫也二字并从足寿着声也)。

驸马(上符遇反驸马官名也字书副也皇侃云周穆王好养马有人能调良者以女妻之出近天子之马因名驸马汉书金曰磾善掌御马有此官名)。

婚媾(上呼昆反礼云妇阴也娶妇以昏时人故曰婚也尔雅云妇之党为婚婿之党为姻也下古侯反字书云重婚曰媾也)。

根本破僧事卷第十六

髀肉(上傍礼反切韵云股髀也说文从骨卑声也又作䯗亦通律文作䏶非下说文作肉象筋肉之形今变体作肉字)。

宝辂(上博抱反切韵珍也瑞也亦琛也礼记云地不藏宝也古文作宝从玉缶声下洛故反即大辂也案五辂随饰为名以宝饰曰宝辂也)。

目瞤(上其鹿反玉篇云离为目目者气之精明也说文云象目之形也古文作[圓-口+八]下如轮反考声目脸动也又作眴律文作?音而缘反目皮垂也非瞤动义)。

鹑鸟(上常伦反字林云䳺鹑也淮南子云虾蟆化为鹑也尔雅云鸟之雌雄不可别者以翼右掩左雄也)。

根本破僧事卷第十七

鞍[轡-口+山](上鸟寒反切韵鞍?也或作鞍俗字非下兵媚反说文云马[轡-口+山]也诗云六[轡-口+山]如丝从丝[車/山]作[糸*(車/山)*糸]象形也从口从亡作辔[轡-口+亡]皆非)。

欶痈(上所角反字书云口噏也或作嗽律文作嗍非下于容反切韵云痈疸疮也律文作㿈俗字)。

吁嗟(上况于反考声吁疑怪之词也从口于声律文作嘘音朽居反吹嘘也非吁嗟字下子邪反切韵云咨嗟发叹词也)。

薜室罗末拏(上音蒲计反下尼加反梵语旧云毗沙门是也此云多闻即北方天王名)。

根本破僧事卷第十八

金[幌-光+月](下莫报反切韵巾[幌-光+月]说文作曰云小见蛮夷头衣也或作冒覆也并也用也)。

脚跟(下古痕反切韵足后跟也)。

跳踯(上亭遥反下呈亦反前第十二卷中已训释讫)。

野干(梵语悉伽罗此云野干案青黄色形如狗群行夜鸣声如狼郭注庄子云野干能缘木广雅云巢于危岩高木又音夜干与狐异也禅经云见一野狐又见野干明是二物也律文作犴音岸又莪寒反说文胡地犬也非野干字)。

牵抛(上苦坚反切韵引也挽也考声云进也说文云从冖牛玄声也冖葵营反作牵非下疋貌反字书云抛车所以飞砖石者也又音普包反今不取也)。

楩树(上房连反字指云麦类尔雅云棆无疪郭注云楩属似豫章释文又音婢善反棆音伦同)。

妊胎(上汝朕反又如林反说文云孕也切韵身妊也从女上声也律文作妊俗字下汤来反考声云胞胎孕也尔雅云胎始也郭注云胚胎未成亦物之始也)。

根本破僧事卷第十九

重裹(上直容反切韵云复也考声云重叠也下古火反切韵云包裹也声类云裹束缠缚也从衣果声也)。

靴鞋(上许[腥-生+(匚@一)]反[腥-生+(匚@一)]于靴反释名云靴本胡服赵武灵王所好服也从革华声也或作靴亦通下户佳反切韵云鞋屩履属也从革膎省今作鞋通用膎音同鞋佳音古鞋反)。

狞恶(上乃庚反切韵云狞恶也或作狞考声云人不善情也下乌各反正作恶又乌故今不取)。

鹐啄(上苦咸反说文云鸟鹐物也又作㪠律文作呫他筐反尝也又而涉反非鹐义也下竹角反切韵云鸟啄物也说文云从口豖声豖丑玉反琢?皆从此也)。

弶栅(上其亮反韵英云取兽具也从弓京声也下楚革反切韵村栅也说文云坚木也从木册声册音同上)。

根本破僧事卷第二十

抖擞(上都苟反下苏走反考声云抖上举也擞亦振也二字从手斗数皆声也律文作捒非本字也)。

老猫(下莫交反切韵食鼠兽名方言云似虎而小人家养以捕鼠也)。

掊地(上薄交反字林音手掊也律文作瓟说文云似瓠可为饮器也非掊地字也)。

苏呾罗(呾音怛梵语也旧云修多罗亦云素怛缆义翻为经也)。

毗奈耶(或云鼻奈耶或云毗那耶皆梵语轻重也此云调伏藏即律也)。

阿毗达磨(旧云阿毗昙讹也此云对法即论藏也)。

饕餮(上吐刀反下他结反字林云贪财曰饕贪食曰餮也)。

詃诱(上决兖下音酉韵略云詃諀诱引也玉篇云相劝动也又教也并从言形声字)。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第一

御捍(上鱼举反切韵禁也止也考声云应当也尔雅云御圉禁也郭注云禁制也圉音语下胡肝反玉篇云抵捍也旰古案反)。

败绩(上蒲迈反广韵云自破曰败也尔雅云圮败覆也郭注云谓毁覆也从文贝声下子历反尔雅云绩功勋也郭注云谓功劳也字书积业也成也说文作[縜-口+束]字)。

驭马(上牛据反前破僧事第八卷已具释)。

股肱(上公户反髀也下古弘反臂也案股肱即手足也尚书云股肱惟人孔传云手足具乃成人又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是也)。

怨仇(上于袁反玉篇云枉也下市流反切韵怨也礼记云父之仇弗与共戴天也郑注云父者子之天也杀已之天与共戴天非孝子也)。

薜陀论(上蒲计反薜陁梵语旧云韦陁或云吠陁此翻为明即西域四明论也)。

[楔-大+廾]木(上先结反切韵云木[楔-大+廾]也即以[楔-大+廾]去[楔-大+廾]也律文作榍谓门阃也非木[楔-大+廾]义)。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第二

[狦-(狂-王)+王]逝移(上苏干反梵语外道名也前破僧事第二卷中已具解释也)。

褒洒陀(上补牢反梵语也旧云布萨此云长净也)。

俱瑟耻罗(梵语罗汉名具足应云摩诃俱瑟耻罗此云大膝以膝盖大故因以为名也)。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第三

摩窒里迦(窒下结反或云摩但里迦或云摩得勒伽皆梵语轻重也此云本母即论藏)。

钵喇底木叉(喇即遏反旧云波罗提木叉此云别解脱即七众别解脱戒即律藏也)。

伫立(上直吕反切韵云久立也又作泞尔雅作宁释宫云门屏之间谓之宁郭注云人君视朝所宁立处也)。

第四卷诸藏捡本未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第五

疲倦(上符羁反韵集云劳也字书亦倦也说文云从疒皮声也下渠卷反切韵云疲也猒也玉篇懈也或作倦亦同)。

榻席(上吐盍反说文云床榻也又作㒆字同下样石反荐席也大戴礼云武王践祚有席铭诗云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说文从巾[度-又]声[度-又]音疾有作席非也)。

白鹤(下下各反说文云似鹄长啄字从霍声也左传卫懿公好鹤有乘轩鹤霍音同上前已释讫)。

鹦鹉(上乌茎反下文作䳇音武说文云能言鸟也前已具释)。

氍毹(上具愚反下数初反旧音义云西戎胡语也考声云织毛为文彩即毛布也声类云毛席也或作??字)。

揵稚(梵云臂吒揵稚臂吒此云打揵稚所打木也)。

鹰隼(上於陵反切韵鸟名也月令云惊蛰之日鹰化鸠也下息允反考声云今之鹞也广雅云鸷鸟也尔雅云鹰隼丑其飞也翚音晖也)。

侏儒(上音朱下乳朱反郑注礼记云侏儒者短人也韵英云小也古今正字并从人朱需形声也)。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皮革事卷上

耕垦(上古茎反周书云神农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下康佷反苍颉篇云垦耕种也字从土垦声也貇坤稳反也)。

祆祠(上呼烟反胡神官名方言云本胡地多事于天谓天为祆因以作字)。

䵩狗(上力脂反字林音力奚反黄黑色也通俗文云班黑日䵩也下狗说文云从犬句作狗律文作㺃非本字)。

謦欬(上口冷反说文云亦欬也下苦戴反说文逆气也亦嗽也音苏奏反有作咳音胡来反非)。

兄嫂(下苏晧反尔雅云兄之妻为嫂礼记云叔嫂不通问说文云从叟作㛮)。

羖羊(上音古尔雅云夏羊牝羖郭注云黑羖䍽也或作?字)。

坚硬(下五孟反切韵云坚牢也说文云从革更声也或从石作硬亦通用)。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皮革事卷下

脚跌(徒结反切韵差跌也谓脚失也从足失声也)。

乌鹫(上邬都反说文孝乌也纯黑而反哺者曰鸟小而不哺者鸦也下疾溜反考声云黑色鸟也从鸟就形声字也)。

牦牛(上莫交反说文云西南夷长旄牛也案诸经律并作牦牛字谓如牦牛爱尾也今律文作猫乃捕鼠兽名非此用也)。

两腿(下吐猥反切韵云腿股说文云股髀也又作脮同律文作腿俗字非)。

革屣(上古核反改也字书云兽皮去毛也又更也说文云三十年一世可更革也故从三十口口即国也下所绮反切韵云履不蹑跟也旧音义云言革屣者西域皮底鞋也)。

痱子(上方未反切韵云热生细疮也律文中脚生佛子如芥子颗今详佛字与痱字书写人误不可比丘脚上生佛子甚乖律意也)。

䩺头(上乌红反广韵云吴人谓靴靿曰䩺案即靴靺等䩺也律文作?非)。

脚踝(下胡瓦反说文云足跟也顾野王云架衣负绳及踝也从足果声)。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安居事一卷

阿遮利耶(梵语也旧云阿阇利讹也此翻为轨范师也或云教受)。

邬波驮耶(上乌古反梵语也旧云和尚讹此云亲教谓亲能教受余弟子故以名焉)。

式叉摩拏(下尼加反梵语旧云式叉摩那此翻为正学女即学戒尼也谓持六法者也)。

剔头(上他历反案剔头应作?字说文云除发也今作剔谓割肉解骨也非除发用也)。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羯耻那衣事一卷

羯耻那(或云迦絺那旧云加提皆梵声讹转也此云功德衣即自恣竟所受衣也)。

浣染(上又作浣胡管礼记云浣衣濯冠也下如捡而赡二反切韵染物也字书云以色染缯也)。

缭缘衣(上力小反切韵缭绕也下以绢反玉篇云衣缘也考声云缘饰也尔雅云衣有缘者谓之纯郭注云衣缘饰也)。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随意事一卷

哑默(上乌雅反说文云不能言也从疒亚声又作亚俗用非本音厄笑声也)。

制底(梵语或云支提或云制多亦云制帝一也无正翻义译云灵庙谓安佛舍利等塔庙也或云积聚谓人天积聚求福之所)。

奥箄迦(皆如字呼梵语也此云可尔或云应如是也)。

娑度(梵语也律文云答云娑度此云善哉也)。

褒洒陀(上保毛反次沙假反梵语也此云长净即半月和合说戒增长净法也旧云布萨讹也)。

虎豹(上呼古反说文云山兽君也字从人虍音呼虎足似人足也律文作[后-口+(一/巾)]非本字下博教反广志云豹死守山说文云兽名作豹律文从犬作豹非也)。

右上所音有部杂律文字多有差误者。盖以翻译之时执笔者随闻便上不根其义也故开元释教录云。义净法师于正译之余又于说一切有部译出诸跋渠约六七十卷。未遑?覆遽入泥洹。斯文遂寝即今续音者是其本也。恐后览者不知元始返怪希麟[打-丁+(企-止+(巢-果))]非字误故此序引云。

续一切经音义卷第九
大正藏 第 54 册 No. 2129 续一切经音义

续一切经音义卷第十

燕京崇仁寺沙门希麟集续音护法沙门法琳别传三卷续开元释教录三卷

右二集六卷同此卷续音。

琳法师别传卷上(并序中字)

诰誓(上古到反诰告也周书云成王将黜殷作大诰孔传云陈大道以诰天下众国也下时制反说文云约也周书武王伐殷作泰誓孔传云大会以誓众也尔雅云诰誓谨也郭璞注云皆所以约勒谨戒众也)。

典谟(上多殄反尔雅云典常也虞书将逊位于虞舜作尧典孔传云言尧可为百代常行之道也下莫胡反谟议也虞书皋陶失厥谟大禹成厥功作大禹皋陶谟孔传云大禹谟九功皋陶谟九德也禹称大大其功谟谋也)。

班彪(上布还反姓也出扶风风俗通云楚令尹斗班之后也下甫休说文云虎文也案班彪即人姓名也)。

慷慨(上苦朗反下苦概反说文云慨太息也文字集略云慷慨竭诚也二字并从心康既皆声也)。

襟腑(上居音反切韵衣襟也字书云袍襦袂也尔雅云衣背谓之襟即交领下方矩反切韵胏腑也王叔和脉经云心如未敷莲花与大肠小肠合为腑也或作府)。

胸臆(上许容反说文云胸膺也下于力反切韵胸臆也臆亦膺也或作?谓胸骨也亦作匈字)。

将㢮(㢮诗纸反切韵释也尔雅云㢮易也玉篇云名解也顾野王云去离也弓解也又作号尔雅作㢮也)。

纂龙树(上作管反切韵云集也尔雅云纂继也谓嗣续也说文云从系算声下龙树二字西域造论菩萨名也算音苏管反)。

悰上人(上藏宗反切韵云虑也说文乐也从心宗声也即大唐彦悰法师名)。

捃摭(上君运反方言云捃取也下之石反说文云拾也考声云收取也从手摭省下亦作拓从手石声也)。

狄道(上徒历反案狄道陇西地名也唐书云高祖神尧皇帝姓李陇西狄道人也有本作秋字甚乖)。

徙寓(上斯氏反说文云移也切韵云迁也尔雅云迁运徙也郭注云今江东通言迁徙说文云从彳二止半行也下牛具反玉篇云寄也从宀禺声也禺音同上)。

抽簪(上来鸠反切韵云去也考声云除也又拔也说文云从手由声下侧岑反考声云椠冠簪饰也说文云从竹朁声也朁音潜又才绀反)。

[(餐-食)-又+單]玉讲(上当安反孔注尚书云[(餐-食)-又+單]尽也说文训同从歹单声案本传云究金言[(餐-食)-又+單]玉牒或作牒字破邪论中琳公启与此同亦作牒字即白牒梵夹经论也今此别传作玉讲于义未详矣)。

隐遁(下屯嫩反玉注楚词云潜隐也郑注礼记云逃遁广雅云避世也或从辵豚作遁也豚音徒魂反)。

铿锽(上客行反礼记云子夏曰钟声铿铿是也又撞击之声也下音宏毛诗传云钟鼓锽锽尔雅云锽锽乐也说文云钟鼓声也从金皇声也传文作鍧音呼宏反钟鼓相杂声也)。

隤纽(上徒雷反广雅云隤壤也韩诗云遗也考声云物下坠也说文云从阜贵声下女九反说文云丝也结可解者也从系丑声)。

韬韫(上吐刀反说文藏也切韵云宽也下于粉反切韵云韫藏也论语云韫椟而藏诸说文云从韦舀温皆声韦音违韦说文云柔皮也)。

还莅(上户关反切韵云退也返也玉篇同尔雅云复也下力至反切韵云临也尔雅云临莅视也又作莅莅二形并同)。

箴规(上职林反切韵云箴戒也考声云规谏也从竹咸声又作葴草名也下居隳反玉篇图也考声视也字从夫见也字统云大夫识见必合规矩故从夫也有作规非也)。

蠢蠢(尺允反切韵云出也尔雅云蠢作也又云蠢不逊也说文云虫动也从䖵春声䖵音昆虫总名也)。

衮龙(上古本反礼记玉藻云天子龙[褒-保+(八/(ㄠ-ㄙ))]以祭郑注云先王之服杂采曰藻[褒-保+(八/(ㄠ-ㄙ))]画龙于衣也礼记或借卷字作[褒-保+(八/(ㄠ-ㄙ))]读)。

秃丁(上他谷反说文云无发也从人在禾下也文字音义云苍颉出见秃人伏于禾下因以制字也)。

三元(史记云五气遍运二灵体分以阳发故气冲为天以阴凝故气沈为地天地形别为之两仪以人参之三元备矣)。

五运(下王问反尔雅云迁运徙也史记云伏牺以木德或曰春皇神农以火德木生火故也黄帝以土德以火生土故少昊以金德土生金故颛顼以水德金生水故以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终而复始谓之五运又周以木德汉以火德秦非正运王在木火之间也)。

勋华(上训云反下画瓜反即尧舜二帝名尧曰放勋舜曰重华虞书云放勋钦明孔传云放上世之功化而以敬明也舜典云重华协于帝孔传云华谓文德言其光文重合于尧俱圣明也)。

接踵(下之陇反切韵云足后也考声云继也又住也仪礼云举前曳踵也或作㣫说文云相蹑行也即继前迹)。

褫运(上池尔反苍颉篇云褫彻也说文云夺也易曰以讼受服终朝三褫也从衣虒声音戈)。

戏谭(上香义反切韵云戏弄也尔雅云戏谑也郭注云谓调戏也下徒含反切韵云夸也大也又作谈音徒甘反广韵云言论戏调也与谭稍异也)。

荐雷(上前荐反尔雅云荐?再也周易云洊雷震王弼注云荐重也周易或作洊说文作瀳三形虽异训义一也)。

蛰户(上直立反说文云藏也一曰虫豸声也礼记月令云惊蛰之曰桃始花说文云从虫执形声也)。

愤懑(上汾吻反论语云不愤不发下门本反王逸注楚词云懑亦愤也苍颉篇云闷也说文烦也从心满声古文亦作[惹-右+兩]字)。

惄焉(上宁历反毛诗传云惄愁也尔雅云念惄思也说文云忧也从心叔声也叔正体[?*十]字也)。

碜黩(上初锦反下音独陆禨汉祖功臣颂云茫茫宇宙上碜下黩波振四海尘飞五缶今此传云二义碜黩四海沸腾波振尘飞义与彼同又破邪论中亦琳公启作碜黩二字今别传作黪毒二字并误)。

原燎(上牛袁反尔雅云广平曰原下力召反尚书云若火之燎于原也说文云放火也从火尞声也)。

烽燧(上敷容反又作㷭字书云候望火也下徐醉反释名云夜曰烽昼曰燧说文云二字并从火夆遂声)。

羽檄(上王句反说文云鸟羽也下胡狄反尔雅云无枝为檄也说文云符檄三尺书也从木激省声或从手非)。

刁斗(上鸟聊反下当口反孟康汉书云以铜为之受一斗昼炊饮食夜击警众持行随军也今改为金钲是古今正字云斗有柄并象形字也)。

昊天(上胡老反尔雅云夏为昊天郭注云言气晧旰也说文作昦从日夰声夰音晧下天字释名云以舌腹言之天显也在上高显也又天之言坦也坦然高远故字从一大也旰音月旦反)。

胥悦(上息余反孔注尚书云胥相也公羊传曰胥盟者何曰相盟也郑笺诗云皆也说文从肉疋声音疏传文作?俗字非体也)。

庠序(上似羊反礼记云有虞氏养老于上庠庶老于下庠上庠太学下庠小学说文从广详省声下徐举反玉篇云东序西序之学也尔雅云东西墙谓之序郭注云所以序别内外)。

无辜(下古胡反尔雅云辜辟戾罪也郭注云皆刑罪也说文云从辛古声或有从手作辜变体误书也)。

躄踊(上房益反尔雅云辟抚心也郭注云椎胸也或作擗礼记作辟下余陇反切韵云䠊也或作踊礼记云叹斯辟郑注云辟抚心也又云辟斯踊矣郑注云踊跃也晏子云踊贵履贱)。

太宰?(下音丕鄙反郑注礼记云大宰行人官名也说文云从壴否声传文从壹丕作[壹*丕]俗字壹音竹句反)。

谤讟(上博傍反孔注论语云谤讪也杜注左传云谤毁也说文从言旁声下同目反杜注左传云讟诽谤也广雅云恶也郭注方言云谤诬怨痛曰讟说文云从言读声)。

大骇(下侯揩反说文云惊也孙炎云禹疏九河北河功难众惧不成故曰徒骇字从马亥声)。

赫胥(上呼格反下息余反古帝号也史记云女娲共工大庭柏皇中央栗陆骊连赫胥尊卢浑沌旲英有巢朱衰葛天阴康无怀氏等除共工十五世皆袭伏牺之号雒甄曜度曰伏牺女娲纪各一万六千八百岁也)。

密谮(下侧谶反说文云毁也字书云谗也论语云浸润之谮字从言朁声也朁音潜传本作谮俗字非体)。

穿凿(上昌缘反切韵云通也下在各反考声云凿也古考史云孟庄子作凿说文云所以穿木也从金[鑿-金+木]省声[鑿-金+木]音作也)。

伦媲(上力迍反切韵比也考声云道理也又类也下疋闭反尔雅云妃媲也郭注云相偶媲也说文云配也从女[奐-大+比]声[奐-大+比]音闭迷反妃音配)。

狡猾(上古巧反切韵云疾也说文云狂也从犬交声下户八反尚书云蛮夷猾夏孔传云猾乱也说文云从犬骨亦声也)。

于莒(下居许反玉篇云草名也释文云国名春秋时所封亦羸姓之后也)。

壈坎(上卢感反下苦感反说文云险陷也谓难进也从土禀欠皆声)。

腠理(上仓奏反郑注仪礼云腠皮肤理也考声云皮肤内也古今正字从肉奏形声字也)。

搢绅(上津信反郑注礼记云搢犹插也注周礼云搢谓插笏于绅带之间若带剑也下尖真反考声云绅大带也广雅云绅犹束也论语云子张书诸绅说文云从糸申声也)。

志缉(下七入反切韵云缉绩也尔雅云缉熙光也注引诗云学有缉熙于光明也字从糸口耳会意字也)。

汲郡(上金邑反考声云汲郡今卫州是说文云从水及声)。

?然(上苦觅反字书云寂静也说文云从门臭声臭音古觅反犬视也从犬目)。

遒华(上就由反毛诗传云遒周也考声云尽也切韵云聚也说文云从辵酋声酋音同上)。

郁郁(于六反切韵文也论语云郁郁乎文哉或作戫古文作彧皆文彩貌也)。

悚慑(上粟勇反杜注左传云悚惧也说文作?今作悚俗字通用下之涉徒叶二反尔雅云恐慑惧也切韵云伏也与慑义同)。

[挖-乙+求]?(上他颌反考声云通也韵诠云引取也从手??音深?从穴求也传本作探俗字下柴责反韵英云深幽也古今正字幽深也从[〡*臣]贵声[〡*臣]以而反责正作赉字)。

筌蹄(上七缘反说文取鱼竹笼也亦名鱼笱音苟从竹全声下束奚反说文作?庄子云筌所以取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取免得免而忘蹄也)。

碑诔(上彼皮反释名云碑本葬时所树臣子追述君父之功书其上也下力轨反考声云诔垒也述亡者而叙哀情也说文云诔谥也从言耒声也耒音卢会反)。

辛谞(上息邻反姓也夏启封支子于莘莘辛声相近因为辛氏下胥旅反郑注周礼云有才智之称也案辛谞即唐太子中舍姓名)。

腼容(上天典反尔雅云腼姡也郭云面姡然也姡音户刮反郑笺毛诗云姡然有面目也考声云不知惭也说文云从面见声也)。

爝火(上音爵字书云火炬也说文以火拂除袄也从火爵声也下呼果反书云火曰炎上也)。

寰中(上户关反说文云寰宇也字书以四海为寰中也今传文云非夫契彼寰中孰能为兹高论也作此镮字恐非此用)。

尺鷃(上或作赤同下音晏尔雅云鳸鷃郭注云鷃雀也或作鴳考声云小鸟也地穴作巢者从鸟晏声也鳸音户)。

大鹏(下音朋大鸟也庄子云北溟有鱼曰鲲化为鸟曰鹏又垂天之翼搏风九万里也说文从鸟朋声也)。

王谧(音蜜尔雅云谧宁静也案此即人名)。

刘璆(渠幽反尔雅云西北方之美者有璆琳琅玕焉郭注云璆琳美玉名今案刘璆人姓名也)。

砺铅(上力制反说文云砥砺也考声云磨石也顾野王云崦嵫山多砥砺也下与专反切韵云锡也尚书云青州贡铅说文云青金也从金沿省声案沿路舟船之字皆同也今作铅俗)。

琳法师别传卷中

贻训(上与之反切韵云贶也尔雅云贻遗也郭注云相归遗也说文从贝台声台音同上下许运反说文诫也又导也广韵云男曰教女曰训尚书序云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以弘至道也)。

流遁(上力求反考声放也切韵云迁也字菀云流移也说文云从水㐬㐬音他忽反倒书古文㜽字㜽音子下又作遁说文逃也字书云隐也从辵豚声)。

本系(上说文云作本从木一如木之有根下胡计反切韵云绪也尔雅云糸继也说文云从糸丿声糸音觅丿音曳延丿也)。

沙汰(上音所加反切韵沙亦汰也下音太考声云涛汰洗也案沙汰即如沙中涛洗其金取精妙者也)。

推劾(恒得反顾野王云案狱相告证之辞也说文推有罪人也从力亥声或从刃从刀作??二形皆非)。

缧绁(上累追反下先拽反孔注论语云缧黑绳也绁挛也所以拘罪人也古今正字并从糸字累曳皆声也俗亦作绁字)。

梼昧(上音桃杜注左传云梼杌也谓无所知貌也从木焘省声也下昧字说文云爽且明也从日未声也杌音五骨反)。

叨簉(上讨刀反下搊瘦反杜注左传云簉副也考声云厕也齐也说文云从草造声造七到反传文从竹俗)。

餔糟(上补乎反切韵唼食也离骚云餔其醩歠其醨又音步今不取下音遭说文亦作醩酒滓也从酉曹声也)。

歠醨(上川劣反切韵大欱也音呼合反下吕支反说文云薄酒也从酉离声也)。

菁华(上即盈反毛诗云葑菲即芜菁也字书云菁美也又与精义同从草青声也)。

逗遛(上头候反下音留说文云逗亦止也又引也字书云逗遛也说文云二字并从辵豆留皆声也)。

媒炫(上莫杯反说文云媒娉也字书云媒也言谋合于亲姻也从女某声下黄绢考声云行且卖也说文正作?自媒也)。

橘柚(上居聿反说文云果名也周礼云逾江淮北化为枳地气然也下余救反字书云似橘而大皮厚广志云成都柚大如斗郭注尔雅云柚似橙而酢生江南也二字并从木矞由皆声也)。

?梨(上侧加反尔雅云?梨曰钻之郭注云?似梨而酢涩也下力脂反说文云果名也魏文诏云真定之梨大如拳甘如蜜也)。

皦然(上古了反说文云明也又玉篇云白貌字从白敫声音羊酌反从白放光也)。

负扆(下于岂反尔雅云[巾*(戶@甫)]户之间谓之扆礼记疏云如绨素屏风画以斧文亦谓之斧扆也说文云从户衣声)。

苻姚(上房无反前秦姓也史记云健本洛阳临渭人因其家池中蒲生有异遂以蒲为姓后孙背上草付字却为苻氏下余昭反后秦姓也自姚越仲至泓立三十四年为刘?所灭)。

谔谔(五各反说文云?谔也字书云直臣言也从言咢声咢音同上)。

拓跋(上他各反下盘末反后魏姓也魏书云黄帝昌意少子受封于北地以土德王北人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为氏至孝文帝因读周易见乾卦云元者万善之始遂改为元氏也)。

刘向(下式亮反汉书云刘向高祖亲弟刘德之子本名更生后改为向字子政武帝时为中垒挍尉之官也)。

阚泽(上苦滥反人姓名也)。

太微(星名也七曜天文经云太微官垣十星在翼北主天子南宫为帝王十二诸侯之府入翼九度去北辰七十六度)。

镌石(上子缘反字书云钻也说文云琢金石也从金隽声也隽音徂兖反从隹卧弓隽字从此有本作镌误书也)。

扈多(上胡古反跋扈纵恣也今案扈多人姓名)。

[奐-大+((〡*目)/一/乂)]远(上休娉反刘兆注公羊传云夐亦远也说文视也又深远也从?人在穴上也?音火劣反亦视也)。

琳法师别传卷下

邕邕(或作雍或作廱并略同尔雅云雍雍优优和也郭注云和乐也于容反说文作邕和也)。

徼妙(上古吊反考声云边外也韵诠云小道也道德经云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儌御注云性失于欲迷乎道无欲观妙本则见边徼矣)。

李聃(下他甘反老子姓名也史记韩非列传云姓李名聃苦县人也周定王元年乙卯生于李树下简王二年为守藏令十三年为柱下史敬王元年壬午年八十五西出散关或云葬于槐里)。

荡瘵(上徒朗反易云荡涤也又洗除也说文从皿汤声皿明丙反传文作荡非下斋薤反毛诗传云瘵病也尔雅亦病也从疒祭声)。

夕殒(上祥石反说文暮也从日半见也下于敏反切韵殒没也又死也从反员声音五达反)。

麟麇(上西珍反公羊传云麟者仁兽也有圣王则至其郊尔雅云麟麇身牛尾一角角端有肉下辄筠反公羊传云有麋而角也说文云此[簃-多+留]文麇字俗通作麇字)。

天利(案帝年历后周武帝立十九年保定五年天和七年健德六年自建德三年二月普灭佛法也今传文作天利五年误书也应为和字也)。

掏搅(上道刀反埤苍云掏抒也古今正字从手匋声匋音同上下交咬反说文云手动也从手觉声)。

䡈试(上江岳反说文云䡈见也又明也尔雅云直也古今正字试优劣也从车爻声传文从交作较俗字亦通也)。

腾骧(上徒登反考声云驰也奔勇也玉篇云跃也说文从马滕省声下息良反字书云马腾跃也考声云逸也说文云驰也从马襄声襄音同上)。

桀纣(上具列反夏之末王号也史记云帝发之子为汤所伐死于鸣条之野谥法曰贼仁多侈曰桀下直久反殷之末帝也史记云帝乙之子也为武王所伐败于牧野悬首白旗谥法曰残义损善曰纣纣纬辛也)。

炖煌(上遁魂反下音皇汉书云炖煌郡即沙州也武帝元年分酒泉郡置之杜林注云炖煌以为古瓜州也古今正字二字并从火敦皇皆声)。

癃跛(上六忠反苍颉篇云癃痼疾也说文云从疒隆声也下布火反切韵足跛也从足波省声也)。

皋繇(上古劳反下音姚尚书皋陶为帝舜谋古文作[名*卜]繇二形今作皋陶二形说文从白[(犀-尸)-牛+十]声今或从自非也[(犀-尸)-牛+十]音滔案皋陶即舜之臣也)。

八埏(下衍仙反汉书音义云八埏即地之八际也古今正字从土延声)。

澘然(上所奸反毛诗云澘然涕泪下也从淋目会意也)。

沃朕(上乌酷反说文云沃灌也从水夭声也下直稔反尔雅云朕我也史记云古者贵贱悉称朕自秦始皇二十年始天子独称也说文云从舟作?)。

淑忒(上殊六反尔雅云淑善也说文云清湛也从水叔声俗作洲诗云淑不善逆也下他德反尔雅云爽忒也郭注云用心差错不专一也)。

撞击(上宅江反说文云撞突也字书云撞亦击也从手童声也)。

杜衡(上徒古反下户庚反山海经云天帝之山有草焉其状如葵其臭如䕷芜名曰杜衡郭璞注云香草也本草云䕷芜即蛇床也音縻无二字杜衡有本作杜衡误书甚乖也)。

蘩?(上附袁反下薄波反尔雅云蘩?蒿也郭注云白蒿又云蘩之丑秋为蒿也)。

恹恹(伊占反平声尔雅云恹恹媞媞安也郭注云好人安静之容也说文云从心厌声也传文单作厌音于艳反见也非此用媞音大兮反)。

?母(上暮蒲反古时丑女也一云黄帝后)。

[鸋-心+必]鴂(上佞丁反下古穴反尔雅云鸱鸮鸋鴂鴃郭璞注鸱类也说文从鸟宁夬声也夬音古快反)。

汨?(上冥壁反下音罗江水名也在长沙郡也上说文从水冥省声下?字传文单作罗非又上汨字传文或从曰作汩即汩没字音骨全别也)。

薜荔(上蒲计反说文薜萝也蔓也生者也下郎计反字书云香草名也)。

兰葩(下怕巴反说文云葩花也从草白巴俱声也)。

续开元释教录卷上(并序中字音)

缵祖宗(上作管反说文云[糸*(朁-日+貝)]继也字书云承继也从糸[朁-日+貝]声说文作[朁-日+貝]字祖音则古反尔雅云祖王父也又曰父之考为王父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郭注云加王者尊之酋犹重也言高者最在上也宗音作冬反说文云尊也白虎通云宗庙先祖之宗貌也孝经云为之宗庙以鬼享之也)。

纳麓(下卢谷反虞书云纳于大麓孔传云麓录也纳舜使大录万机之政也晋中兴书云九月癸卯皇太后临朝称制司徒王导录尚书也字从林鹿声也)。

保厘(上博抱反切韵云保安也考声云养也说文云使也下力脂反尚书云允厘百工孔传云允信厘治也又曰帝厘下土孔传云言舜理四方)。

淳源(上常伦反广韵云朴也说文云水清也作漳又作淳字也下愚袁反说文云水泉曰源山海经曰河出昆仑西北隅李巡云河水始出其色白郭璞注尔雅云潜流地中汩漱沙壤众水溷淆宜其浊黄也)。

薨变(上呼弘反尔雅云崩薨死也郭璞注云古者死亡尊卑同称故尚书云尧曰殂落舜曰陟方乃死字书云天子曰崩诸侯曰薨说文云从死瞢省声瞢音莫登反)。

杳邈(上乌皎切韵杳冥也孝声云深也顾野王云宽广貌御注老子云杳冥不测也下莫角反说文远也韵集云邈渐也从辵貌声录文作邈俗字)。

珠珰(上音朱字书云蚌中之精也下都郎反文字集略云耳饰也说文穿耳施珠曰珰从玉当声)。

泾渭(上音经山海经云泾水出长城北山北入渭郭璞注云今泾水出安定朝[舟*巳]县西岍头山东南经新平扶风至京兆高陆县入渭水也下音谓山海经云渭水出鸟鼠同穴山东注河入华阴北郭璞注云鸟鼠同穴山今陇西首阳县也)。

骊珠(上里知反庄子云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骊龙颌下若能得之遭其睢也彼骊龙悟时子安得哉说文云从马丽声也)。

燕珉(上于田反切韵云古国名尔雅云燕曰幽州下武巾反考声云美石次玉山海经云岐山之阴多白珉郭璞注云珉石似玉也说文云从玉民声有作珉字为唐朝庙讳民书不就也)。

赵璧(上直小反切韵郡名也下必益反晏子云曾子将行晏子送之曰和氏璧井里之朴良工修之则为国寚尔雅云肉信好谓之璧郭注肉边也好孔也)。

纵桌(上子用反说文云纵缓也一曰舍也从糸从声下亦作桌音直教反说文船楫也方言云吴人谓桌为桡音饶所以进舟也从木濯省声也)。

驷马(上息利反尔雅云天驷房也郭注云龙为天马故房四星谓之天驷说文云从马四声也下莫下反说文云马字四点像足头尾具王以乘之像形字也论语云齐景公有马千驷注云四千疋也)。

狂瞽(上渠王反字书云病也韩子曰心不能审得失之地则谓之狂说文从犬王声也下公户反孔注尚书云无目曰瞽舜父有目不能分别好恶故时人谓之瞽也)。

蓍龟(上式之反说文云蓍生千岁三百茎筮者以为策也周易云蓍之德圆而神下居追反说菀云灵龟五彩似玉似金背阴向阳上高像天下平法也礼记云故先王秉蓍龟以决吉凶也)。

大頀(胡故字书云大頀殷汤乐名也)。

泥洹(上奴低反下胡官反或云般泥洹或云泥越或云般涅盘或但云涅盘皆梵言讹略也正云波利你嚩南此云圆寂嚩音无可反)。

编摭(上卑连反说文云编次简也谓古以竹简书字故排连编次也下之石反字书云摭拾也玉篇摭取也亦作拓字)。

稻?(上徒晧反本草云稻米主温中令人多热粳米主益气止烦泄说文沛国谓稻为糯今江东通呼粳米为稻米也下古旱反说文众草茎也从草干声)。

穰麌梨(上借音如两反次音虞矩反梵语也此云药王或云药君也)。

摩诃支那(诃音呵旧云振旦或云真那应云摩贺振那此云大唐或云大汉旧云大夏皆随代义翻也即今中华国是)。

彬彬(鄙中反论语云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包咸注云彬彬文质相半之貌也)。

[舟*巳]烂陁(上正那字梵语西域寺名也此翻为施无猒在中印度境)。

霹雳(上普击反下郎击反说文云霹雳折震战也所击辄破若攻战也字书云迅雷也二字并从雨辟历皆声也)。

[袖-由+弇]兴(上说文作弇字音衣检反尔雅云弇曰为蔽云郭注云晕气五彩覆日也又释言云弇盖也说文从廾合廾音拱今录文作掩说文闭也又音乌敢反手大物也于此用疏也)。

拗怒(上于六反广雅云拗止也又乌绞反今不取案录文云时首领普告众曰谁将舍利异宝不尔龙神何斯拗怒有即投入海中无令众人受兹惶怖据此即龙神方怒未止应作彧字说文云吹气声也从欠彧省声彧音同上)。

龟兹(汉书音义上音丘下音慈国名也或云屈支亦云月支或云鸠茨或名乌孙皆一也案西番诸国多因王名或随地随山故有多名也即安西之地)。

勿提堤犀鱼(堤音低犀音西龟兹国番语三藏名也录自注云此云莲花精进也)。

牛昕(上语求反姓也姓菀云本自殷周封微子于宋其裔司寇牛父[帥-巾+巿]师败于狄子孙以王父字为氏也下火斤反说文云且明日将出也从日斤声也)。

所赍(下相兮反切韵付之考声云遗也字林云送物也又装也说文从贝齐声俗作赍非也)。

索绥(上苏各反姓也炖煌人也下息遗反案字安也说文车络也今案即人名也)。

弱龄(上而斫反字书云弱劣也玉篇云不强下郎丁反顾野王云古谓年为龄说文云从齿令声案弱龄即未冠之前也故礼记云男子二十冠而字郑云成人矣也)。

胶輵(上古肴反尔雅云䵑胶也郭注云胶黏䵑也字林云谓相着也下古遏反玉篇作轇輵二字广韵云戟形也䵑音女六反)。

芟夷(上所衔反字书云伐草也考声云剪也说文云从草殳会意字殳音殊下以脂反切韵云等也考声云灭也尔雅云易也说文云从大弓作夷有从戈作夷非也)。

续开元释教录卷中

姥陀罗尼(上莫补反字书云老母也说文云女师也又作姆字同上今案姥即观自在菩萨部姥陁罗尼名号)。

输波迦罗(上贰逾反迦音姜佉反梵语即唐开元朝西域三藏梵名也此云善无畏)。

殉法(上辞闰反说文云以生人送葬也顾野王云亡身从物为殉也字从歹句声歹午达反[(餐-食)-又+ㄎ]骨残也[(餐-食)-又+ㄎ]音朽)。

屡奋(上良遇反字书云数也考声云疾也尔雅云亟也郭注亟亦数也下方问反字书云动也韵集云扬举也说文翚也从大鸟在田翚奋其羽也佳即鸟也翚音晖)。

悼屈原(上徒到反字书云哀也考声云伤也又怜也从心掉省声也屈九勿反姓屈名原字典平楚为三闾大夫王甚重之为靳尚等姤其能共赞毁之乃被流放后游于湘潭行吟泽畔着离骚云沧浪之水清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可以濯吾足也)。

抚膺(上孚武反尔雅云抚掩之也郭注云抚掩犹抚拍也下于凌反说文云贺也案抚膺合作拊字尔雅云辟拊心也郭璞注云谓椎胸也椎音直追反)。

捃拾(上居运反字书云取也声类云拾穗也又从禾作[禾*鹿]下是汁反考声敛也切韵云取拾也从手给省声)。

津涯(上将邻反切韵云津液也又润也说文云济也郭璞云津涉也谓涉渡也下五佳反切韵云水际也郭注尔雅云水边曰涯峻而水深者曰岸也)。

纷纶(上芳文反字书云众也又乱也纷纭也下力迍反说文云纠青丝也二字并从糸分仑皆声也)。

繁剩(上附袁反切韵云概也字书云繁多也下正作?音实证反考声云增也广韵云益也或作剩又音孕说文云送也)。

玄恽(下于粉反重也谍也又厚也今案玄恽法师本名世道为避届讳故称其字)。

续开元释教录卷下

纰缪(上疋弥反考声云缯欲破也下明救反字书云乱也讹也礼记云一物纰缪民不得其死也郑注云纰错也字林作纰缪字谬误也失也缪又音武休反)。

冗杂(上而陇反考声云散也汉书云桓帝置冗从仆射声类云冗散杂无食之人也字林作[禾*(共-八+見)]云猥杂貌也)。

诡说(上归伟反毛诗云无纵诡随郑笺云无听放诡随人为恶也淮南子云苏秦以百诡成一信许叔重注云诡慢也说文云责也从言危声)。

琐屑(上苏果反尔雅云琐琐小也郭璞注云谓才器细陋说文作?小貌也下先结反切韵云尽也又云末也)。

源派(上愚袁反说文云水泉曰源字书云水本也汉书云张骞使西域穷河源其山多玉石而不见昆仑西域传云河有两源一出[葸-十+夕]岭一出千阗也下疋封反考声分流也说文云邪流作?同有作派俗字非也)。

承祧(上署陵反字书云承次也考声云承奉也说文从了手双作承了音节双音拱下吐雕反字书云祧远祖庙也)。

褒贬(上保毛反顾野王云褒谓扬其美也郑注礼记云进也说文云衣博褥裾从衣保声下兵奄反郑注周礼云减也考声云黠也说文云贬损也从贝乏声也)。

欧哕(上讴狗反左传云伏㢭欧血是也说文云欧犹吐也从欠区声?音滔下冤越反礼记云子侍父不敢噫哕嚏欬也说文云哕犹气悟也从口岁声噫厄界反嚏音帝欬音开盖反)。

杂糅(上徂合反切韵云杂集也又穿也考声云众也下女救反说文云糅亦杂也谓相参杂也字书从丑作粈又作[飢-几+(刃/一)]字)。

㴱阱(上式针反尔雅云?幽深也字书云深远反下疾政反尚书云敜乃阱传云阱陷也考声云阮也谓陷兽坑也从穴井声又作阱字音训同敜音尼辄反)。

濩落(上胡郭反下郎各反广雅云濩落宽广无涯济也字书云殒濩落䕪失志貌也)。

毗那夜迦(梵语也旧云频那夜迦或毗那夜但迦或云吠那野迦吠借音微一反此云鄣碍神谓人形象头能与一切作障碍故)。

续一切经音义卷第十

一切经音义

一切经音义
唐 慧琳撰

新收一切藏经音义序

处士顾齐之
慧琳法师。俗姓裴氏。疏勒国人也。夙蕴儒术。弱冠归于释氏。师不空三藏。至于经论。尤精字学。建中末乃著经音义一百卷。约六十万言。始于大般若经。终于小乘记传。国初有沙门玄应及太原郭处士。并著音释。例多漏略。有西明寺玄畅上人。克绍前烈晦明不倦。志夺秋霜之净。心涵止水之鉴。乃寻其遗逸。蕴而藏诸。焚之以栴檀。饰之以绮绣。光前绝后。骇目惊心。福祉生焉。弘利博矣。齐之不敏欲窥藏经。乃询于畅公蒙示音义。齐之以为。文字之有音义。犹迷方而得路。慧灯而破闇。潜虽伏矣。默而识之。于是审其声。而辩其音。有喉腭龂齿唇吻等。有宫商角徵羽等音。晓之以重轻。别之以清浊。而四声递发五音迭用。其间双声叠韵循环反覆。互为首尾参差勿失。而义理昭然。得其音则义通。义通则理圆。理圆则文无滞。文无滞则千经万论如指诸掌而已矣。朝凡暮圣岂假终日。所以不离文字而得解脱。无师之智肇自心源拆。疑滞之胸襟。烛昏蒙于倏忽。真诠俗谛。于此区分梵语唐言自兹明白。又音虽南北。义无差别。秦人去声似上。吴人上声似去。其间失于轻剽伤于重浊。罕分鱼鲁之谬。多传豕亥之误。至如四十二字母及十二字音。从毗卢遮那佛心生。则鸟迹虫文之所不逮。然源流有异音义无殊。披沙拣金从理证性。性得而言可遣。言可遣而文字亦忘。同归一真如则筌蹄弃矣。上座明秀寺主契元都维那玄测。皆精悫真乘护持圣典。文华璀璨经论弘赡。或道情深远独得玄珠。或律行清高孤标戒月。上以惬圣贤之意。下以旌勤恳之心。因命匪才敬而为序(时开成五年九月十日)。

一切经音义序

试太常寺奉礼郎景审述
昔者素王设教。著十翼而通阴阳。玄帝谈经。演二篇而明道德。岂若能仁出代独步迦维。会三乘于鹫峰。转四轮于鹿苑。繇是有半满之字。敷贯散之花。因缁客而西至。驱白马以东迈。是知不无不有掩蔽邪徒。即色即空甄明正道。于是慧云蓄润。垂叆叇而荫群氓。法雨含滋。散空蒙而沾众草。斯之功利不可胜言。大矣哉。觉皇之为教也。若乃书之贝叶编诸海藏。结集由饮光之心。文义宣庆喜之口。流传此土七百余年。至于文字或难偏傍有误。书籍之所不载。声韵之所未闻。或俗体无凭。或梵言存本。不有音义诚难究诸。欲使坐得明师立闻精谊。就学无劳于负笈。请益讵假于抠衣。所以一十二音宣于涅槃奥典。四十二字载乎花严真经(十二音是翻梵字之声势也。旧云十四音误也。又有三十四字名为字母。每字以十二音翻之。遂成四百八字。共相乘转成一十八章名曰悉谈。如新涅盘经音义中广明矣)。故曰无离文字解脱也。暨国朝初有沙门玄应。孤标生知独运先觉。明唐梵异语。识古今奇字。撰一切经音义一部。凡二十五卷。可以贻诸后进光彼先贤。作彼岸之津梁。涉法门之键钥。次有沙门慧苑。撰新译华严音义二卷。并编于开元释教录。然以后译经论及先所未音者。至于披读讲解。文谬谊乖得失疑滞。寡闻孤陋莫有微通。多见强识罕能尽究。然而自慠之辈。耻下问而不求。匿好之流。[希-巾+ㄙ]深知而不答。则圣言有阻能无悲焉。有大兴善寺慧琳法师者。姓裴氏。疏勒国人也。则大广智不空三藏之弟子矣。内精密教。入于总持之门。外究墨流。研乎文字之粹。印度声明之妙。支那音韵之精。既瓶受于先师。亦泉泻于后学。鞮译回缀参于上首。师掇其阙遗叹其病惑。览兹群经纂彼诂训。然则古来音反多以傍纽而为双声。始自[服-月+舟]虔元无定旨。吴音与秦音莫辩。清韵与浊韵难明。至如武与绵为双声。企以智为叠韵。若斯之类盖所不取。近有元庭坚韵英。及张[戩-(ㄙ*ㄙ)+(ㄠ*ㄠ)]考声切韵。今之所音取则于此。大略以七家字书释谊(七书谓玉篇。说文。字林。字统。古今正字。文字典说。开元文字音义)七书不该百氏咸讨。又训解之末兼辩六书。庶因此而识彼。闻一以知十。师二十余载。傍求典籍。备讨经论。孜孜不倦。修缉为务。以建中末年创制。至元和二祀方就。凡一百轴。具释众经。始于大般若。终于护命法。总一千三百部。五千七百余卷。旧两家音义合而次之。标名为异(两家谓玄应慧苑等)浩然如海吞众流以成深。皎兮若镜照群物以无倦。元和十二年二月三十日。绝笔于西明寺焉。审以颇好文字择善从之。许为不请之师。自愧未成之器。因启其卷乃告厥功。谬以微才叙之云尔。

一切经音义卷第一

翻经沙门慧琳撰
音三藏圣教序并大般若经五十一卷

大唐三藏圣教序

太宗文皇帝制 慧琳音
二仪(鱼羁反易上系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顾野王云二仪谓天地也法象也毛诗传云仪正也说文度也从人义声也说文又解义字从羊从我我字从手从戈下从禾者非也羁音居宜反)。
覆载(上敷务反见韵英秦音也诸字书音为敷救反吴楚之音也贾逵注国语云覆盖也荫也说文从而复声也西音呀贾反从冂冂音觅上下覆之会意字也下哉爱反孔安国注尚书云载成也礼记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说文载乘也从车[水/戈]音哉从戈才声也经作载隶书略也才古文才字非水)。
潜寒暑(上渐阎反广雅潜没也藏也尔雅沈也深也说文涉水也从水朁声朁音惨七敢反有从二天或从二夫皆误略也下旱安反苍颉篇云寒冷也说文冻也从宀从人从[卄/廾]下从冰宀音绵[卄/廾]音莽冰音冰古莽字上下二草也)。
窥天(犬规反考声窥觑也韵诠云窃见也说文小视也从穴规声也或作窥觑音青预反)。
鉴地(贾陷反广雅鉴照也明也玉篇镜也说文大盆也取明水鉴诸月也从金监声也或作鉴)。
可征(陟陵反郑玄注周礼云征召也明也声类责也求也杜预注左传云验也说文象也案事有象可验曰征从壬从微省声也壬音体郢反)。
控寂(上苦贡反考声控持也说文引也告也从手空声下情亦反俗字也说文作[寂-又]正体字也)。
毫牦(上胡高反下力驰反案九章算经云凡度之法初起于忽十忽为丝十丝为毫十毫为牦说文毫牦二字并从毛毫从豪省牦从斄省皆形声字也今作豪斄非本字假借用也)。
凝玄(鱼兢反孔安国注尚书云凝成也郑注礼云坚也广雅止也韵英不动也说文作冰水坚结也从冫疑声也冫音冰)。
蠢蠢(春尹反毛诗传曰蠢蠢虫动也郭璞注尔雅云动摇貌也从昆春声也或作偆或作[戈/蠢]作蠢皆古字昆音昆)。
庸鄙(上勇从反考声庸愚也郑众注大戴礼孔子曰所谓庸人者口不道善言又不能选贤人善士而托其身以为已直从物而流不知所归若此者可谓庸人也楚辞亦云斯贱之人也说文从庚用声也下悲美反考声鄙贱人也恶鄙野不慧之称名鄙夫说文五酂为鄙从邑啚声啚音鄙酂音子短反百户也凡五百家为鄙也)。
东域(为逼反考声域国也刘熙注孟子云居处也说文邦也从土或声也)。
拯含(拯音无叠韵取蒸字上声杜预注左传拯助也韵诠救也方言拔出溺也古今正字拯抍也从手丞声也抍音升也)。
纷纠(上拂文反广雅纷纷乱也楚辞盛也说文从糸分声下经酉反杜注左传纠举也说文从糸[┴*├]声隶书省作[┴*├]音纠糸音觅也)。
沿时(上音缘孔注尚书云顺流而下曰沿杜注左传沿缘也说文云缘水而下也从水形声也)。
隆替(六冲反郭注尔雅云中央高起也说文礼大也从阜形声也天计反俗字也尔雅相待也贾注国语云礼也说文作普废也并两立一偏下曰替会意字今作替俗字也)。
玄奘(藏浪反亦通上声方言奘大也壮也考声多力也健也疾也说文从大壮声也)。
讵能(渠御反韵英云疑词也庄子讵能者下定之词也转注字也)。
回出(萤颖反上声字古文作冋象国邑从口说文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冋冋音癸营反象远界也从辵今俗从向者非也)。
只千古(征亦反说文一枚也桂苑珠藂单也群书字要只字从隹隹鸟也从叉叉手也手持一鸟为只象形字经文或从又误也)。
栖虑(先奚反俗字也正作栖尔雅栖息也从木妻声下吕御反考声疑而息之也说文从息虍声音呼)。
慨深(康爱反顾野王云[巾*亢]慨不得志也愤壮慨叹太息也或作熂说文深字从水从[穴/((嘹-口)-(日/小))]省也)。
讹谬(上五戈反郑笺毛诗云讹伪也下眉救反韵英云谬误也韵诠诈妄也说文从言翏声此翏音六幼反)。
条析(上亭姚反广雅条教也毛诗科也说文小枝也从木攸声也下星亦反广雅析分也说文破木也从木从片或作析[片*斤]古字也)。
翘心(只姚反广雅翘举也杜注左传翘翘远貌也说文从羽尧声也)。
远迈(埋拜反广雅云迈远行也从万从辵辵音丑略反)。
拨烟霞(上补末反广雅拨除也郑注礼云拂也说文治也从手发声次宴贤反说文火气也从火垔声或作烟考声云元气也垔音因下夏加反韵英云日气也王逸注楚词云日始欲出赤黄气也考声云天际赤云也古今正字从两假声也或作赮)。
蹑霜(女辄反方言蹑登也广雅履也说文蹈也从足聂声也聂音同上)。
前踪(上俗前字也说文先也正体从止从舟作前说文不行而进谓之前止在舟上也蔡邕加刂刂水也广二寻深二仞曰刂刂音古外反俗从刀者非也下足庸反淮南子曰行则有踪尔雅迹也说文车迹也从足从声也)。
询求(笋遵反左传咨亲为询韵诠云询事也尔雅信也古今正字从言从旬声也)。
餐风(仓单反俗字也说文吞也食也正体从[餐-食]从食作餐[餐-食]音残)。
鹿苑(上勒木反下惌远反西域记云婆罗痆斯国之苑名也亦名鹿野苑亦名施鹿林旧译云波罗柰国即如来初转法轮处也)。
鹫峰(上音就西国山此山高峻鹫鸟所居或名灵鹫山或云鹫岭皆一山而异名也如来于此山中得转法轮甚多圣迹在中天界)。
探赜(上他含反变体俗字也古文从[穴/((嘹-口)-(日/小))]作[挖-乙+((嘹-口)-(日/小))][穴/((嘹-口)-(日/小))]音徒感反孔注尚书云探取又说文远取也从手深声下柴革反韵诠云幽深也桂苑珠藂玄微也古今正字从[姬-女][姬-女]音夷责字正从朿朿音次作[朿/貝])。
驰骤(上直离反俗字也本作驼形声字它音夷考声云驰走也广雅奔也说文大驱也从马也它声也下愁瘦反贾注国语云骤疾也广雅亦奔也说文马疾步也从马聚声也)。
三箧(谦颊反礼记云箧盛物之椷也箧者盛经书衣物器也古今正字云箧笥也从竹箧声也说文箧字从方夹声也)。
波涛(唐劳反许叔重注淮南子云潮水涌起迁者为涛苍颉篇云大波也古今正字从水从寿省声)。
爰自(远权反考声爰于也尔雅曰也毛诗传为也于也说文引也从[受-(冗-几)]于声也[受-(冗-几)]音披表反)。
东陲(述危反韵诠云陲危也广雅边也弘福寺碑文中作垂略也从阜垂声也)。
缺而(犬悦反苍颉篇亏也说文器破也从垂从夬或从[午/止]作缺亦同)。
同臻(侧巾反古文作臸字书臻到也去声聚也说文云从至秦声)。
业坠(上严劫反尔雅业事也国语叙也大也说文从[業-木+十]从巾今隶书从木变体也[業-木+十]音锄学反下除类反尔雅坠落也广雅失也说文作队从高堕也从阜[隊-(阿-可)]声也或从石作[石*(隊-(阿-可))])。
桂生(圭慧反山海经云招榣山多桂郭璞曰桂叶似枇杷长尺余味辛花白本草云桂有菌牡二种并出交广州及桂林山说文云江南香木也百药之长从木圭声也菌音郡牡音母也)。
泫其(玄罥反韵诠云草露水光也考声渊泫水貌也说文流也从水玄声又音玄也渊音渊也)。
卉木(晖贵反说文草之总名也从[艸-屮]从草今从三十作卉讹也[艸-屮]音丑列反)。
圭璋(上桂畦反说文瑞玉也上圆下方公侯伯所执从重土字统土殷礼封诸侯有三等公侯伯皆有重土故执圭子男无重土故无圭圭古字也下止阳反说文云半圭为璋从玉章声也畦音慧圭反)。
翰墨(寒岸反尚书大传云翰者鸟兽长毫毛也取以为笔故谓能书为笔翰说文天鸡羽也从羽倝声倝音干岸反下母北反考声墨黑也说文书墨也从土黑声也)。
摽瓦砾(上必遥反考声云摽举人说文击也从手票声或作[票*支]也下力的反考声砾大砂也说文从石也从乐省声也)。
谬承(时仍反说文受也从手氶声也)。
褒赞(上补毛反顾野王曰褒犹扬美之也说文衣博裾也从衣[印-ㄗ+呆]声[印-ㄗ+呆]音保下臧散反释名云称人之美曰赞古今正字云赞颂所以解释物理也从言赞声)。
循躬(上随匀反尔雅循自也考声述也顺也说文循行也从彳盾声也经作循误也下姜隆反说文躬身也正从吕作躬从身弓声也)。

高宗皇帝在春宫述三藏记(即大帝也)

崇阐(上床隆反郑笺毛诗云崇序也贾注国语云敬也郑注礼记云尊也说文高也从山宗声也或作崇下昌演反韩康伯注系辞云阐明也广雅辟也声类大开也说文从门单声也)。
轨[跳-兆+屬](上居洧反贾逵注国语轨法也广雅迹也说文车辙也从车从宄省声也宄音鬼下重绿反汉书音义云[跳-兆+屬]迹也说文蹢[跳-兆+屬]也从足属声也或作躅略也)。
综括(宗宋反桂苑珠藂云机上织具也综理丝缕使不相乱者名综说文机缕也从糸宗声下宦活反韩康伯注易云括结也韩诗束也考声捡也说文洁也从手舌声也)。
宏远(获萠反尔雅宏大也郑注礼记宽也说文屋深响也从宀厷声宀音绵厷音国弘反)。
秘扃(悲媚反郑笺毛诗云秘神也广雅劳也韵英密也说文从示必声也示音只下癸营反顾野王云户扇上铁釰也所用于外以关闭门户也说文外闭之关也从户冋声经从向作扃误也)。
遂古(随类反郑笺诗曰遂久也国语信也从也广雅往也说文亡也会意也从辵[隊-(阿-可)]声也[隊-(阿-可)]音同)。
排空(败埋反顾野王云排抵也广雅推也说文挤也从手非声也)。
黔黎(俭廉反郑注礼云黔首万民也史记云始皇二十六年更名万民为黔首也说文从黑今声下礼提反孔注尚书云黎众也)。
敛衽(上廉捡反尔雅敛聚也考声录也说文收也从文佥声也下壬[示*冘]反说文衿也从衣壬声)。
昆虫(上古魂反假借字也正体作昆声类作蜫郑注礼记云昆明也明虫者阳而生阴而藏者也夏小正昆众也小虫也说文总名也从二虫下逐融反尔雅云有足曰虫无足曰豸说文从三虫俗作虫豸音持里反)。
阿耨达(奴禄反正梵音云阿那婆达多。唐云无热恼池。此池在五印度北大雪山北香山南二山中间有此龙池。谨案起世因本经及立世阿毗昙论。皆云大雪山北有此大池。纵广五十逾缮那计而方一千五百里。于池四面出四大河。皆共旋流绕池一匝流入四海。东面出者名私多河。古译名斯陀河。南面者名兢伽河。古名恒河。西面出者名信度河。古名辛头河。北而出者名缚刍河。古名博叉河。此国黄河即东面私多河之末也。此方言无热恼者。龙王福德之称也。一切诸龙皆受热砂等苦。此池龙王独无此苦。故以为名也)。
神甸(亭现反郑玄注周礼云甸犹田也天子服治之田也孔注尚书云规方千里之内谓之甸服王城四面各五百里也今谓之畿甸即是也畿音祈)。
耆闇崛山(上音只下达律反正梵音云纥哩(二合)驮啰(二合)屈吒唐云鹫峰山即前文已说也)。
嵩华(上相融反下获骂反即此方嵩高太华二山也[山/一/(卄*├)/┬]字正体从山从[┴/(卄*├)/┬]假借用也)。
恳诚(康佷反广雅恳信也诚也集训美也从心貇声也貇音上同)。
龆龀(上亭遥反俗字也正体从髟作髫埤苍髫髦也考声云小儿剃发留两边胎发曰髫从髟召声下初觐反说文毁齿也男八月齿生八岁而龀女七月齿生七岁而龀从齿匕声经从乙讹也髦音毛髟音必姚反剃音天计反)。
迦维(梵语古译讹略也正梵音劫毗罗筏窣睹城佛下生之处也)。
久植(时力反杜注左传植长也苍颉篇息也考声立也从木直声也)。
足岳(上将裕反俗字也正从口从止作[口/止]杜注左传云足成也韵英增益亦假借字也下五角反广雅岳确也白虎通云确同功德也或作[獄/山]经作岳古字也确音苦角反)。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法师玄奘奉诏译)

初分缘起品之一(释经题本梵语)

般(音钵本梵音云钵啰(二合)啰取罗字上声兼转舌即是也其二合者两字各取半音合为一声古云般者讹略也)若(而者反正梵音枳娘(二合)枳音鸡以反娘取上声二字合为一声。古云若者略也)波(正梵音应云播波个反引声)罗(正梵音应云啰准上取罗上声转舌呼之)蜜多(正云弭多弭音迷以反) 具足应言摩贺(引)钵啰(二合)枳娘(二合)播(引)啰(转舌)弭多 梵云摩贺(唐言大)钵啰(二合)枳娘(二合唐言慧亦云智慧或云正了知义净作此解)播(引)。
啰弭多(唐言彼岸到今回文云到彼岸如上所说虽是本正梵语略音已行难为改正般若波罗蜜多久传于世愚智共闻今之所论为造经音解其文字及释梵语不可不具说也但欲广其学者知见耳实非改易经文已下诸经中有正梵语及论文字是非皆同此例取舍今古任随本志)。
薄伽梵(五印度梵语也大智度云如来尊号有无量名略而言之有其六种薄伽梵是总称也义曰众德之美尊敬之极也古译为世尊世出世间咸尊重故佛地论颂曰)。
自在炽盛与端严  名称吉祥及尊贵
如是六种义差别  应知总号薄伽梵

(此为文含多义译经者故存梵言后有梵语及陀罗尼句准此应知)。
重担(上柱勇反上声字下耽滥反广雅担负也以木荷物也说文举也从手詹声经有从木作檐误也)。
等为(说文等字从竹从寺下荣伪反为字上从爪经作为讹略也)。
摧灭(上藏雷反顾野王云摧折也考声剉也说文挤也挤音精礼反从手崔声也下弥结反王逸注楚辞云灭消也玉篇没也说文尽也从水灭声也灭字从戌从火)。
熙怡(上虚饥反字统云熙和也考声美也从灬[(厂-一)*臣*巳]声也[(厂-一)*臣*巳]音同上灬音必遥反下以之反考声怡喜悦也说文和也从心台声台本古文以字也)。
颦嘁(上毗寅反下酒育反文字集略云颦者嘁眉也顾野王曰颦嘁者忧愁思虑不乐之貌也考声云嘁[口*咨]忸怩也说文涉水则颦嘁古文作颦亦作[頻/言]今从省略下嘁字或作蹙亦同古文作[月*蹙]经文作蹙非本字训为穷也迫也罪也急也非经义也)。
挂碍(上华寡反下我盖反说文纲碍也从冈从圭省声碍止也从石疑声也)。
舍轭(于格反俗字也正作轭从车从户从乙郑众注考工记云辕端压牛领木轭也)。
尼师坛(梵语略也正梵音具足应云[寧*頁]史娜曩唐译为敷具今之坐具也[寧*頁]音宁顶反)。
两趺(甫无反俗用字也正作跗郑注仪礼云足上也经文有作[跳-兆+不]未详也)。
两跟(冈恩反字统云足后曰跟说文足踵也从足从根省声也踵音肿也)。
四踝(华瓦反苍颉篇云在足侧高处也声类云足外附骨也内外为四踝说文足踝从足从稞省声稞音同上)。
两胫(形定反玉篇胫足[跳-兆+非]肠前大骨也说文足胻也胻音幸从肉从迳省声也腓音[夗-夕+月])。
两腨(遄耎也文字集略云胫之腹也说文足[跳-兆+非]肠也或作[跳-兆+專]踹膞四形并同今从肉遄音船)。
两膝(骨逸反玉篇膝胫上头也说文胫头骨节也正体从节作膝节音节桼音七经从肉作膝时用字也)。
两[骨*坒](鼙米反考声[骨*坒]股也说文正从骨作脾脾股外也卑声也或作[跳-兆+卑]古字也今经从月作[月*坒]非也本无此字)。
腰胁(香业反或作胁亦同说文肚两傍也从肉劦音叶从三力经从三刀作胁非也)。
脐中(情奚反字书云当腹之中曰脐说文膍脐也从肉齐声也或下从肉亦同膍音毗)。
胸臆(上香邕反说文胸膺也案膺即臆也或作匈亦通下应力反说文臆亦胸骨也从肉从亿省声也经从月误也)。
两腋(盈益反又攴亦反并通埤苍云在肘后也古今正字腋胳也从肉从液省声胳音各)。
两髆(膀莫反字林云髆胛也说文肩脾也从骨从博省声经多从月作膊非也音普博反郭璞云披割牛羊五藏谓之膊非经义脾音卑专从甫从寸)。
两肘(张柳反说文臂节也从肉从寸或作杻[月*丑]皆古字也)。
两臂(卑寐反说文手上也即掌后肘前谓之臂从肉辟声也)。
两腕(乌灌反或作捥皆俗用字也郑玄注仪礼云掌后节也扬雄曰腕握也案寸口前掌后曰腕)。
项胭(上瓨讲反说文云前曰颈后日项下宴坚反声类胭喉也苍颉篇胭也古今正字从肉因声案胭即颈之异名也或作[膘-示+土]胭皆古字也经从口作咽非也颈音经郢反咽音宴瓨音项江反)。
颐颔(上以伊反下含感反方言颐颔互名也文字集略云颏也说文辅车骨也从页页头也[姬-女]含皆声也经从[└@(耜-耒)]非也[〡*臣]音夷颏音孩也)。
颊额(上兼叶反广雅颊辅也玉篇云目下耳前曰颊或从肉作脥亦通下牙格反方言额颡也说文从页从格省声也经从客作额俗字也)。
毫相(上胡高反集训云长锐秀毛下息亮反如来眉间长毛也观佛三昧经云其毛白色在佛眉间引而申之长一丈三尺五寸纵之即右旋卷成螺文三十二大相之中最上相也)。
俱胝(音知天竺国数法名也案花严经阿僧祇品云十万为一洛叉此国以数一亿一百洛叉为一俱胝俱胝三等数法之中此即中数之名也)。
那庾多(庾音羊主反亦数法名也古云那由他花严经云俱胝为阿庾多又数中即是上等大数名也皆穷至本方变其名)。
殑伽(西国河名也上其疑反下语佉反为就梵音作此翻古名恒河即前说四大河之一南面河也)。
绮饰(上欺纪反范子计然云绮出齐郡案用二色彩丝织成文花次于锦厚于绫说文云有文缯也从糸奇声也下商织反集训云服著华丽也考声云装也修理清洁也说文刷也从巾饲声也)。
[糸*囟]滑(上思计反孔注尚书细小也说文微也从糸囟声也糸音觅囟音信下患八反广雅滑媺也玉篇不涩也涩犹涩也说文利也从水骨声也媺音美古美字也涩音色)。
轻耎(乳兖反考声云耎弱也韵英云柔也说文从而从大又古作[葷-車+(〦/儿/瓦)]说文柔韦也从北从古[穴/瓦]或作[月*(而/火)][渜-大+火]经文作软非也并无此字也)。
极[火*(晏-女+(大/((犀-尸)-牛+十)))](下包貌反广雅爆热也考声云烧柴火烈作声也韵英火灹曰爆说文灼也从火爆声也灹音摘嫁反灼音章药反)。
盲者(陌彭反说文云目无眸子曰盲从目亡声经作盲或作盲皆俗字也)。
聋者(禄东反左传云耳不听五音之和谓之聋杜预曰聋暗也说文声也)。
哑者(鸦贾反考声云不能言也案哑人虽有声而无词说文阙古今正字哑喑也从疒亚声经从口作哑非也音厄笑声也非经义鸦音乌加反疒音女厄反)。
醒悟(上星净反又音星贾逵曰醉除解为醒形声字也)。
疲顿(上音皮玉篇疲倦也释名劳也转注字下敦遁反考声困极也说文下首也从页屯声也)。
乐静(上五教反下音靖玉篇云静思也息也安也谥法曰远离嚣妄曰静转注字也)。
舍諠(吁袁反声类諠哗也郑玄注礼记嚣也或从雚作欢形声字也雚音灌有从口作喧俗用非正)。
欻尔(晖律反苍颉篇欻猝起也猝音村讷反薛综曰欻忽也说文云有所吹起也从欠炎声)。
挠乱(上拏绞反广雅乱也说文扰也从手尧声也)。
映蔽(上英敬反考声晖也韵英云傍照也从日英声经从央作映非也音乌朗反不明也非经义也下卑计反广雅云隐也掩也史记障也说文小草貌从草敝声)。
苏迷卢山(梵语宝山名或云须弥山或云弥楼山皆是梵音声转不正也正梵音云苏迷嚧嚧字转舌唐妙高山俱舍论云四宝所成东面白银北面黄金西面颇梨南面青琉璃大论云四宝所成曰妙出过众山曰高或名妙光山以四色宝光明各异照世故名妙光也)。
伎乐(其绮反下五角反说文云五声八音总名也象鼓鼙之形木其[虎-儿+異]也钟磬之跗曰[虎-儿+異]从虍从异[虎-儿+異]音渠语反)。
宝铎(上宝字说文宝也从宀宝贝宝音同上下唐洛反郑玄注周礼云铎大铃也)。
南赡部洲(时染反去声梵语此大地之总名也古译或名谵浮或名琰浮或名阎浮提皆梵语讹转也正梵音云[弓*朁]谟立世阿毗昙论云有赡部树生此洲北边泥民陀罗河南岸正当洲之中心北临水上于树下水底南岸下有赡部黄金古名阎浮檀金树因金而得名洲因树而立号故名赡部音如谵音之叶反[弓*朁]音蚕览反览字取上声呼之)。
东胜身洲(古云弗于逮或云弗婆提或云毗提呵皆梵语轻重不同也正梵音云补啰嚩尾祢贺义译为身胜毗昙云以彼洲人身形殊胜体无诸疾量长八肘故以为名也)。
西牛货洲(古云瞿伽尼或云俱耶尼或云瞿陀尼皆梵音楚夏不同也正梵云过嚩抳此义翻为牛货毗昙论说以彼多牛用牛货易故以为名瞿音具愚反嚩音无可反抳音尼[(牙*ㄆ)/韭]反)。
北俱卢洲(古名郁单越或名郁怛啰或云郁多罗拘楼或名郁多罗鸠留皆梵语轻重不同也正梵音云嗢怛罗矩噜此译为高胜阿毗昙论云地方高大定寿千岁无诸苦常受乐胜余洲故名高胜嗢音乌骨反噜音鲁字转舌)。
绍尊(时绕反尔雅绍继也释名远也谥法曰远继先位曰绍从糸召声也糸音觅)。
千茎(幸庚反考声茎本也草本曰茎从草巠声)。
听往(体盈反考声云以耳审声也许也信也说文聆也从[十/目/心]从耳壬声也聆音灵[十/目/心]音德壬音体郢反)。
发引(上蕃八反说文射发也从弓从殳癶箭发声也蕃音发班反射音蛇蔗反殳音殊癶音普末反下引音寅印反从弓从亻或从人作[弓*人]说文开弓也)。

第二卷

第三卷

[月*夆]胀(上普邦反下张亮反埤苍云腹满也并从肉或作胖胀皆古字也)。
脓烂(上奴红反古今正字云[病-丙+(雍-〦)]疽疽溃血也说文肿血也从肉农声下兰袒反方言火熟也说文从火阑声也)。
青瘀(上戚盈反俗字也说文正体从生从丹作[生/(月-二+┴)]经文作青隶书略也下于据反广雅瘀病也说文积血也从疒于声也疒音女厄反据音居御反经作淤非也水中淤泥非经用也)。
啄啖(上音卓广雅啄啮也说文鸟食也从口豖声也豖音宠绿反经文从彖作喙非也喙音吁秽反下唐滥反广雅啖食也说文作[口*函]或作啖并通经文作淡非也淡无味也非经义也)。
离[(林/月)*ㄆ](桑赞反广雅散坏也说文分散也从肉[木*枚]声也[木*枚]音同上或从隹作[(林/隹)*ㄆ]经从?从月从殳作散非也)。
骸骨(遐皆反玉篇云身体诸骨总名为骸说文从骨亥声也)。
厌食(上伊焰反考声厌饱也倦也说文从肉从曰古甘字也正从犬犬甘肉也或作[(甘/肉)*犬]亦同也)。
奢摩他(梵语此译为止心寂静也)。
毗钵舍那(亦梵语也此译为观观法智也)。
[擴-黃+(建-干+├)]速(潜叶反杜注左传云捷疾也韵英健也速也说文从手[建-干+├]声或作寁[建-干+├]并通也)。
懈废(皆嗌反贾注国语云懈倦也广雅懒也说文怠也音作嫁者非也)。
床榻(上状庄反博雅云人之栖息自安之具也说文从木爿声也爿音墙经文作床非也下贪答反桂苑珠藂云长床也释名云床狭而长曰榻广雅榻枰也说文从木[日/羽]声也[日/羽]音同上枰音平也)。
池沼(孔注尚书云停水曰池下之绕反柱注左传沼亦池也并形声字)。
陂湖(上音悲下音胡说文大陂曰湖)。
析一毛(星亦反广雅析分也说文破木也从木从片或从斤作析)。
糠[禾*會](上口即反郭璞云米皮也说文谷皮也从禾康声康字从米从庚经文下从水作康非也下枯外反苍颉篇云[禾*會]亦糠也字统云粗[禾*(唐-口+米)]也说文从禾会声粗音粗)。
罥取(决兖反考声云以绳捕禽兽也从冈绢声或作[罩-卓+繯][(ㄇ@(企-止))/肙]并同)。
扰恼(上而沼反孔注尚书云扰乱也说文烦也从手忧声忧音奴高反集训云心内烦结也懊恼也说文云有所恨痛也从心[巢-果+(离-禸)]声也[巢-果+(离-禸)]音同上从囟囟音信川象发经从山非也)。

第四卷

凶党(上勖恭反尔雅凶咎也韵诠云粗人也说文恶也恐也从古人在凶下会意字也今经从兀误也下当朗反正作挡或从人作傥孔注尚书云相助匿非为党说文朋群也从手党声)。
魁脍(上苦瑰反孔注尚书云魁师也广雅主也郑玄注礼记云首也史记壮大也从斗从鬼下瑰外反广雅脍割也案魁脍者屠杀凶恶之师也从肉会声也)。
惌敌(上于袁反孔注尚书云惌仇也考声憎也顾野王曰恨望也苍颉篇恨咎也说文恚也从心宛声或作冤下亭历反杜注左传云敌犹对也说文仇也从攵啇声也啇音滴也)。
伺求(上司恣反郑注周礼云伺察也顾野王云候也字书觑青预反苍颉篇作伺广雅作覗三人相候也说文从二犬从[姬-女]作[獄-言+(〡*臣)]训亦同)。
旃荼罗(梵语也上之然反次宅加反正梵音云奴雅反经文作荼音不切也古云旃陀罗皆讹略也西域记云屠脍主杀守狱之人也彼国常法制勒此类行则辟于路左执持破竹或复摇铃打击为声标显自身恐误触突净行之人若不如此国有严刑王则治罚此人彰净秽有异)。
竹苇(说文竹字象形下为鬼反说文大葭也从草韦声案即芦之大者也)。
邬波尼杀昙分(梵语算法数之极也古人译为因果不相似力胜也大论释为微细分析至极之言也如析一毛以为百分又析彼一分为百千万分又于所析微细分中如前析之乃至邻虚至不可析处名邬波尼杀昙分)。
颇能(坡可反或作叵考声云不可也文字集略云颇犹可也皆语辞也)。
萤火(穴营反或作[虫*熒]月令云腐草化为萤)。
炽盛(上昌志反毛诗传曰炽亦盛也说文从火职省声也下成正反考声云强也隆也说文云从皿成声也)。

第五卷第六卷第七卷(已上三卷并无训释)

第八卷

盲冥(下莫瓶反考声暗也夜也说文幽也从日日数十六每月十六日月始亏渐幽暗也从冖亦声也冖音觅经中从宀从具作[宜/八]非也)。
逾缮那(上羊朱反缮音善。古云由旬。或云由延。或云瑜阇那。皆梵语讹略也。正云逾缮那。上古圣王军行一日程也。前后翻译诸经论中互说不同。文句繁多略而不述。今且案西域记云。逾缮那者自古圣王军行程也。旧传一逾缮那有四十里。印度国俗乃三十里。圣教所载唯十六里。如上经论所说。差别不同。考其异端。各有所据。或取圣王或取凡肘或取古尺。取舍虽怀异见。终是王军一日行程适中取实今依西域记三十里为定。玄奘法师亲考远近撰此行记奉对太宗皇帝所问。其言真实。故以为凭。余皆不取)。
萨迦邪见(迦音姜佉反梵语也此译为身见外道不正见也)。
掉举(上亭吊反贾注国语云掉摇也韵英动也广雅振也说文从手从卓省声也下居圄反字书云起令高也说文对举也从手与声)。
来娆(泥鸟反说文戏弄也形声字经作嬲俗字也)。
揔摄(祖董反考声都也摄也玉篇将领也皆也说文作总聚束也从糸匆声也经从手作总俗字也下苫叶反考声兼统也说文引持也从手聂声聂失叶反)。

第九卷

山崖(雅皆反韵英云高岸也集训云山际边处也说文高边也从岸从圭省声岸音五割反也)。
陵虚(力矜反正体从力作[處-(虍/几)+((土/儿)*力)]玉篇云[處-(虍/几)+((土/儿)*力)]侵侮也说文作夌夌越也经文从阜作陵也借用非本字也)。
如燎(辽鸟辽铫二反考声云轻烧也字书庭烛曰燎说文火炬也从火尞声也尞音辽)。
抆摩(武粉反广雅抆拭也说文从手文声也)。
衅心(欣觐反考声云衅罪也杜注左传云瑕隙也贾注国语云动也说文从酉从分从[舋-且]省经文作衅俗字谬也)。
剧苦(奇逆反方言云病少愈而必加剧也顾野王云剧甚也谓更甚于前也古今正字从刀豦声也经中作剧俗字讹也)。
不嗅(许救反韵英云以鼻取气也说文从鼻臭声也)。
唯然(惟癸反古人云唯今云诺一义也郑玄云应辞也唯恭于诺也)。

第十卷

大饮光(即大迦叶波之美称也大毗婆沙论云上古有仙人身有光明能摄诸光皆令不现故号饮光摩诃迦叶波是此仙种也身黄金色世人号之曰大饮光)。
蠃贝(卢和反尔雅云蚹蠃蜗牛类也经文作螺俗字也下贝字说文象形字也)。
珊瑚(上桑安反下户姑反汉书云罽宾国出珊瑚宝其色红赤而莹彻生于大海或出名山似树有枝而无其叶大者可高尺余)。
听许(体盈反已释了)。

第十一卷

头颈(经井反已见前释不重训)。
幻事(还惯反顾野王曰幻谓相欺眩以乱人目也说文相诈惑也从幺于条反从?字也)。
梦境(蒙洞反苍颉篇梦想也说文寐觉也正作梦今从省下居影反俗字也考声界也从土竟声也)。
寻香城(古译名乾闼婆城。唐梵虽殊其实一也。瑜伽论云音乐在地属东方持国天王常与上界诸天奏乐以业感力故。但诸天思忆乐时。此寻香神即感遥闻彼天香气。寻香赴彼。奏诸音乐。或名食香神。案此天所住城郭或居须弥层级或在七金山上。或居空界或处人间。其城郭多于平泽海滨。或于空旷砂漠绝人境处。化现似城远望分明。近观即灭。如波浮云阳气之类)。
经从第十二卷已下尽第三十五卷计二十四卷不要音训文易

第三十六卷

四系(下音计四系者欲有无明见是为四也)。
奋迅(上分问反广雅奋振也郑玄注礼记动也说文翚也郭璞云翚翚然飞貌也从大隹从田字书云大鸟在田欲飞曰奋经文从臼非也下荀俊反广雅奋迅振羽也尔雅迅疾也说文从辵迅声翚音晖奞音虽辵音丑略反迅音信)。
欠[去*欠](音去桂苑珠丛云引气而张口曰欠[去*欠]释文张口气啎也象气从人上出之形从欠去声也啎音悟经文从口作呿睡声也非此义也)。
等涌(上等字说文从竹从寺经从草俗字也下容肿反顾野王云水泉冲上涌腾也说文[媵-月+舟]也从水甬声或作涌)。

第三十七卷

缠[打-丁+夒](上彻连反考声缠束也桂苑珠丛缠缚之也说文约也从糸廛声也廛音同上经作缠略也下而沼反前第三卷已具释)。

第三十八卷

谄诳(上丑染反何休注公羊传云谄佞也说文从言陷声也陷音陷经从舀非也舀音羊小反下鬼沉反贾注国语云诳惑也杜注左传欺也说文从言狂声也或作[狂/心])。

第三十九 第四十卷(无可音训者)

第四十一卷

健行(渠彦反考声云健勇也集训云劲倢也说文伉也从人建声也劲音迳倢音潜叶反伉音口浪反)。
不眴(玄绢反玉篇目动也王逸注楚辞云眴视貌也说文从目旬声也旬字从目经文从旬及音舜者非也旬音县)。
瑕隙(上胡加反郑注礼云玉之病也广雅裂也玉篇秽也说文从玉从假省声也下乡逆反说文壁际孔也从阜从白上下从小经从巢作隙非也)。
諠诤(上香袁反前第一卷已训下责更反广雅诤谏也苍颉篇讼也说文止也从言争声也)。
飘[(林/月)*ㄆ](上匹遥反毛诗传公飘犹吹也说文回风也从风票声也票音同上下桑赞反前第三卷已具训释讫)。
翳闇(伊计反韵英云翳蔽也广雅障也说文从羽殹声殹音同上也)。
炬炽(渠吕反桂苑珠丛云束竹爇火照明下昌至反说文火盛也并从火皆形声字也)。
不喜(希记反纂韵云喜好也说文意悦也形声字也)。
巢穴(床爻反毛诗惟鹊有巢郑玄笺云鹊之作巢冬至架至春乃成说文云鸟在木上象形字经从果非也下玄决反说文土室也从宀音绵八声也)。
幖帜(上必遥反桂苑珠丛云幡旗之类也说文幖即帜也从巾票声票者音匹遥反经文从木从才者非此用也下齿志反广雅帜幡也说文从巾戠省声也)。
数取趣(霜捉反左传云数数不疏也)。

第四十二卷(无字可音者)

第四十三卷

咄男(都骨反说文云咄相唱也男字说文从甲从力)。
毁訾(上晖鬼反尔雅毁坏也广雅亏也说文缺也古者掘地为臼毁粟为米殳捣土臼也从土从毇省声也下兹此反韵英骂詈也说文作呰从口此声也或作訿亦同)。
轨范(上俱伟反贾注国语云轨法也说文车辙也从车从宄省声也下扶黯反尔雅范法也常也玉篇云铸金器之模样也说文从车从范省声也宄音鬼)。

第四十四第四十五(上两卷无可音训者)

第四十六卷

离离间语(上离字音利下离字音梨间音去声)。
膀胀(上普江反下张亮反前卷音义已具释)。
青瘀(于据反经作淤非也)。
啄啖(上音卓下谈滥反)。
骸骨(户皆反)。
矫害(上居夭反考声云娇妄也郑注周礼诈也说文从手作挢下孩盖反说文伤也从宀音绵从口丰声也丰音介)。
嫉悭(上音疾王逸注楚辞曰害贤曰嫉下坑闲反韵英惜也集训云悭者谓吝也字典云贪也从心坚声也)。

第四十七卷

擐铠(上音患桂苑珠丛云以身贯穿衣甲曰擐今相传音惯下开盖反说文铠甲也文字集略云以金革蔽身曰铠今通俗以上声音之为苦改反即甲胄也)。
圹野(苦晃反孔注尚书圹空也考声云圹埌原野远貌也广雅曰大也说文堑穴也从土广声也经从曰作旷非也[垣-旦+艮]音浪堑音妾焰反下以者反尔雅云邑外为郊郊外为牧牧外为野古文作[樊-大+土]牧音木)。
自恃(时止反考声恃依也说文恃赖也从心寺声)。
憍举(居妖反苍颉篇憍逸也广雅自高也顾野王云自矜伐纵恣媟慢也说文从心乔声也)。
自殖(时力反纂韵云殖种也方言立也说文从冈作[樝-虍+(ㄇ@人)]今隶书略去冈或从木作植)。
桥船(求骄反苍颉篇云桥木梁也说文从木乔声也经文作桥俗字也)。
洲渚(上之由反下之与反尔雅云凡水中可居曰洲小洲曰渚广雅洲居也渚止也或从阜作陼亦同)。
有减(耕斩反韩诗减少也说文损也从水咸声)。
剂限(情细反考声云分段也韵诠云分剂也韵英亦作齐经文作齐古文作斋皆一也或音情奚反)。

第四十八卷

所吝(邻镇反广雅吝鄙也韵英惜也考声贪也正作吝)。
充溢(昌隆反说文充满也从人从育省下寅一反尔雅盈也贾注国语余也说文器满也从水益声也)。
拯济(拯字取[卄/丞]字上声前第一卷已具释下赍计反孔注尚书云济渡也杜注左传云益也方言恒忧也贾注国语云成也说文从水齐声也)。

第四十九卷

所遮(者蛇反贾注国语遮候也说文遏也从辵从蔗省声也)。
揭路荼(梵语虏质不妙也正梵音云檗噜拏。古云迦娄罗。即金翅鸟也。或名妙翅鸟。案起世因本经云金翅鸟与龙各具四生。所谓卵胎湿化。然卵生者力小。只食卵生龙。化生者威力最大。能食四生。欲食龙之时以两翅扇海水开衔得诸龙吞在嗉中龙尚未死。亦名此鸟为大嗉鸟也。飞至居吒奢摩梨树上。然后吐出。啄而食之。被啄之时。出大怖畏之声。极受苦楚。此鸟亦名龙惌。其背两翼悉皆金色。故以为名)。
紧捺洛(梵语亦乐天名也正梵音云紧娜啰歌神也其音清美人身马首女则姝丽天女相比善能歌舞多与乾闼婆天以为妻室)。
莫呼洛伽(梵语不妙正梵音云摩护啰誐人形蛇首亦名大蟒神也)。
奉觐(逢捧反广雅奉献也考声尊也杜注左传云养也说文承也从手从拱上从[山/丰]亦声也下勤靳反郑注周礼云觐见也毛诗见也说文从见堇声也捧音丰拱反[山/丰]音丰靳音斤近反)。
禀正(彼品反孔注尚书云以谷赐人也说文从禾[稟-禾]声也[稟-禾]力饮反)。
鞭挞(上必绵反顾野王曰用革以扑罪人谓之鞭字书云挝马杖也说文从革便声也下他遏反考声挞亦鞭也形声字)。
驱逼(上羌于反苍颉篇随后曰驱说文马驰也从马区声也下悲力反尔雅逼迫也杜注左传云近也说文从辵逼声也逼音丕逼反)。
焦恼(上即姚反说文火所烧也经作燋非本字也下奴老反前第三卷已具释)。
吠琉璃(上扶废反次力鸠反下音离梵语宝名也或云毗琉璃或但云琉璃皆讹略声转也须弥山南面是此宝也其宝青色莹彻有光凡物近之皆同一色帝释髻珠云是此宝天生神物非是人间炼石造作焰火所成琉璃也)。
华鬘(上音花字无花音正应下慢班反假借字也本音弥然反今不取案花鬘者西国人严身之具也梵语云么罗么音莫可反此译为花鬘五天俗法取草木时花晕澹成彩以线贯穿结为花鬘不问贵贱庄严身首以为饰好号曰么罗说文从髟[(櫋-木)-八]声也髟音必姚反[(櫋-木)-八]音绵)。
医药(上于基反说文治病工也从酉殹声音伊奚反经文作医俗用亦通)。
璧玉(卑亦反尔雅云内倍好谓之璧郭璞云肉边也好也倍大也案璧形圆有孔有谷璧蒲璧之别说文瑞玉也从玉辟声也)。
俱胝(音知梵语数法名也以此国人间小数挍之数当一京若以历算中数挍之数当一千万也)。
那庾多(亦西方梵语数法名也依俱舍十十变名以此人间小数挍之数当一沟若以历算中数万万变名那庾多当此国之千亿也)。
杖块(长两反下魁溃反古文作[凵@士]象形说文土堛也堛音普力反从土从魁省声也)。
衢道(具于反尔雅一达谓之道路四达谓之衢郭璞曰交道四出也说文从行瞿声也)。
[日/出/大/((犀-尸)-牛+十)]恶(上蒲冒反广雅[日/出/八/((犀-尸)-牛+十)]猝也考声猛也韵英侵也说文从曰从出从拱从[(犀-尸)-牛+十]从[日/出/八/((犀-尸)-牛+十)]省声也[(犀-尸)-牛+十]音滔下乌各反说文不善也过也从亚从心正也经从西作[栗-木+心]俗字误也)。

第五十卷

无缚无解(房博反考声系也说文束也从糸从博省声也下皆买反郑注礼记云解释也说文判也从刀牛角也今俗用音为贾者非也)。

第五十一卷(无可训)

一切经音义卷第一

一切经音义卷第二(田)

翻经沙门慧琳撰
音大般若经从五十二尽三百一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五十二卷

能办(蒲慢反韵英办具也说文从力辩是也辩音皮免反)。
统摄(上通栋反考声云统领也下商叶反苞咸注论语云摄兼也郑注礼记云代也说文持也从手聂声也聂音尼辄反也)。
纵任(上将用反下壬鸩反从壬从亻也)。
蠲除(决缘反郭璞注方言云蠲除也从益从蜀)。
亏损(驱为反说文气损也从于雐声也或作亏雐音呼)。
无边辩(皮免反广雅辩慧也字书捷也说文治也从言辩声也)。
清泠(历丁反说文并从水形声字也)。
遗烬(夕胤反杜注左传云火之余木也说文烛余也从火[盡-((烈-列)/皿)+火]声也[盡-((烈-列)/皿)+火]音同上)。

第五十三卷

般僧伽胝(下音知梵语大衣名也或云僧伽梨是佛所披袈裟也下从九条上至二十五条中间数有等皆曰大衣披服之时可宣扬法教具足福田之相三衣之中最为上等也)。
尝食(上音常说文云试味曰尝从甘尚声也)。
歠饮(上钏拙反说文歠饮也从[(食/酉)*欠]省叕声也经文作[口*((啜-口)/酉)]或作啜皆俗字下邑锦反说文从酉作[(食/酉)*欠]酉者古文酒字也从酉饮也今省去酉作饮古文从水作[今/水])。
寤寝(上音悟苍颉篇云寝觉而有言曰寤觉音教说文从梦省吾声也下侵审反广雅寝幽也说文寝卧也篆文从帚从又今顺俗从省略从宀侵声也梦音梦也)。
巧屠(唐胡反考声云残杀也说文刳也从尸者省声也)。
剖为(上普口反苍颉篇割析也说文剖判也从刀咅声也咅音土口反)。
缠裹(上直连反下古火反玉篇裹苞也说文裹亦缠也上下从衣果声)。
发毛(上方[革*(卄/(ㄇ@人)/戌)]反顾野王云首上毛也说文从髟犮声也髟音必姚反犮音蒲末反)。
爪齿(上侧狡反说文手足甲也象形下昌止反说文口龂骨也象口齿形止声也龂音银)。
筋脉(上谨欣反周礼医师以辛养筋说文云肉之力也从肉从竹竹者物之多筋也从力力象筋也经中从草作莇误也下育伯反俗字也周礼以醎养脉说文云血理之分行于体中谓之脉从血从[脈-月]作脉或作[覛-見+血]并正体字也)。
骨髓(绥[此/束]反字统云骨中脂也说文从骨从随省声上骨从肉)。
心肝(白虎通云心者礼也。南方火之精也。象火色赤锐而有瓣。如未敷莲花形。王叔和脉经云心与小肠大肠合为府其藏神其候口故心有病则失音不能言。说文云象形字也下古安反白虎通云肝者仁也。东方木之精也。仁者好生象木形而有叶色青。王叔和云肝与胆合为府其神魂其候目故肝实热则目赤暗。说文从肉干声锐音聿惠反瓣音白慢反)。
肺肾(上芳废反白虎通云肺者义也西方金之精也象金色白王叔和脉经云肺与膀胱合为府其神魄其候鼻故肺有疮则鼻不闻香臭说文从肉[姊-女]声也[姊-女]音肥味反下臣忍反白虎通云肾者智也北方水之精也色黑阴其形偶脉经云肾与三焦令为府其神志其耳故肾虚则耳聋说文从肉臤声臤音启弦反偶音五苟反)。
脾胆(上婢弥反白虎通云脾者信也中央土之精也象土色黄脉经云脾与胃合为府其神意其候舌故脾有热则舌病唇不能收说文从肉卑声也下答敢反白虎通云胆者肝之府也主仁是以仁者有勇王叔和脉经云胆之病则精神不守说文从肉詹声也詹音止兼反)。
脬[田/肉](上普包考声云盛小便器尿脬也王氏脉经云脬囊受九升三合脬转即小便不通说文膀胱水器也从肉孚省声也经文作胞非也下韦畏反白虎通云胃者谷之委也韵英肠胃也说文谷府也从肉象形字之也)。
[犀-牛+矢][犀-牛+水](上音始字指云粪[犀-牛+矢]也经从米俗字也说文从尾矢声也下泥吊反考声云腹中水也说文从尾从水经从尸讹略也并形声字)。
涕唾(上梯礼反考声云泣也目出泪涕也诗传亦云自目而出涕下土课反说文口液也从口从[怡-台+垂]省声或作涶)。
涎泪(上以仙反说文口液也下律坠反广雅涕泪也说文泪涕也从水戾声戾音历弟反)。
垢汗(上古后反下寒旦反)。
痰脓(上啖甘反考声云胸鬲中水病经作淡非也下奴公反溃血也)。
肪[狦-(狂-王)+月](上音方下桑安反韵英云凝脂也通俗文云在腰曰肪在胃曰[月*冊]并形声字也)。
脑膜(上乃倒反说文作脑头中髓从肉[甾-十+乂]声有作[腮-田+(句-口+夕)]或作脑或作脑并非也[甾-十+乂]音与上同下音莫字统云在皮内肉外曰膜说文云肉间胲膜也胲音古哀反也)。
眵聍(上跢支反韵英云目汁凝也经文作[膗-隹+虫]非也捡诸字书并无此[膗-隹+虫]字说文云目伤眦从目从侈省声眦音疵赐反下宁挺反上声文字集略云耵聍耳中垢也古今正字云从耳宁声也)。
[(餐-食)-又+臭]物(昌咒反考声云败恶气也说文云禽走而知其迹者犬也自者古鼻也从自从犬或从反作殠经文从死作臭非也并无此字)。
宝玩(五灌反孔注尚书云玩戏弄物也说文从王从玩省声也)。
耽著(上答南反韵英云耽好也考声玩也从身从耽省声也耽音同上也)。
憺怕(上谈滥反下普百反淮南子云憺满也怕静也经文从水作淡泊并非也训义别古今正字云憺怕二字并从心形声字也)。
皮穿(昌缘反考声云穿穴也说文通也从牙在穴中也)。
雕鹫(上丁遥反穆天子传曰春山爰有白鸟青雕执犬羊食象鹿郭璞曰今之雕亦能食鹿也说文云雕[檄-木+身]也从鸟雕声也下音就山海经云[旦/卄/不]山多鹫鸟字书从鸟就声也[檄-木+身]音徒官反也)。
乌鹊(上坞姑反说文云孝鸟也下七雀反知太岁所在也博物志曰鹊巢开门常背太岁此非才智任运自然说文二象形字也)。
鸱枭(上齿之反籀文鸱字也说文或从隹作鸱鸱[垂*隹]也亦鸢鸟也礼记曰前有尘埃则戴鸢鸣则风起也说文从[前-刖+(┴*├)]作[(前-刖+(十-一+└))/鳥]开元音义从千作[千/鳥]并音缘下皎姚反郑笺毛诗云恶鸣鸟也说文枭不孝鸟也从鸟头在木上象形俗名土枭鸟也)。
虎豹(上呼古反尔雅甝白虎虪黑虎方言陈宋之间谓之李交江南谓李耳说文云虎者山兽之君也足似人足故下从人象形亦形声字甝音含倏音叔虍音呼下包教反说文云貌似虎团文花黑而小于虎从豸从包省声也豸音雉也)。
狐狼(上何姑反说文云妖兽也鬼所乘而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必首丘从犬从孤省声也孤字从瓜下朗当反说文云兽名似犬锐头白额高前广后从犬良声之者也)。
或啄(音卓说文鸟食也从口豖声也豖音丑录反豖字即豕字中加一画之也)。
或攫(归籰反又音归碧反亦通淮南子曰鸟穷则搏兽穷则攫苍颉篇攫搏也说文扟也从手矍声经文作攫音同字书并无攫字未详所出也矍音王钁反搏音博扟音所巾反矍音凶籰反也)。
揸掣(上但加反广雅云揸取也释名云揸叉也五指俱往叉取也或作[(虎-儿+目)*又]说文亦作抯从手虘声虘音昨何反下昌制反韵英云掣曳也释名云掣制也制顿之使令顺已也从手制声也)。
溃烂(回外反苍颉篇溃旁决也韵英散也说文漏也从水贵声也)。
虫蛆(逐融反尔雅有足曰虫无足曰豸经文作虫讹略也下七余反说文云蝇乳肉中虫也从肉从沮省声也经中作蛆俗字也)。
腐肉(扶甫反广雅腐臭也韵英朽也败也说文腐烂也从肉府声也)。
骨琐(苏果反广雅云琐连也字书连环也案言骨琐者菩萨身骨也佛本行集经云凡夫骨节才得相柱一夫之力也菩萨节皆相钩连如马衔连琐相似遂成就广大那罗延力说文云琐字从玉[肖-月+貝]声也[肖-月+貝]音同上从小从贝经从巢非也)。
皓白(毫告反韵英云皓素也尔雅白也说文皓字从白从浩省声也经从曰俗字也)。
珂贝(可何反矿石类也次于玉也埤苍云珂马脑也或云洁白如雪所以用缨马[腐-付+隹]也贝者螺贝也一名贝齿珠也今取白色为喻)。
零落(历丁反下郎各反本从草经文从两点下作落非之也)。
腨骨(时耎反或作[跳-兆+專]前第一卷已释讫)。
[(暴-(日/共)+夾)*(ㄗ@、)]骨(肯逸反经文作[膫-(日/小)+木]俗字正体从节节音节也)。
髀骨(毗米反经作[月*坒]俗字非也)。
髋骨(苦官反埤苍髋尻也说文云髋髀上也从骨宽声也)。
脊骨(精亦反考声云脊理也集训脊膂也字书云背骨也说文作[(人/人)/(咎-口+月)]象形字也)。
胁骨(香业反或作胁从三力从肉俗从三刀非之也)。
髆骨(音博)。
颔骨(胡感颐也也)。
颊骨(兼业反)。
骸骨(遐皆反)。
霜封(风贡反韵英闭也固执也涷也)。
鸽色(甘腊反骨青碧色也)。
碎末(上音苏对反考声散也广雅坏也韵英细破也字书作碎说文[米*靡]也从石从淬省[米*靡]音眉淬音崔对反)。
策励(力制反韵英云劝勉也古今正字从力厉声之也)。
唯伺(司字反候也)。
次音梵文(此经有三十二梵字有与梵音轻重讹舛不同者盖为此国文字难为敌对自通达梵汉两国文字兼善声韵音方能审之耳今以双声叠韵反之即与梵音乖失不为切音也读者悉之也)。
[褒-保+可](阿可反)。
洛(此洛与梵音不相当应书啰字上声兼转舌即是也)。
跛(波可反正是也)。
者(天竺国梵言中边有异中天音左轻妙为正北天音者鲁质不正今取中天应书左字音则可反也)。
娜(此字梵音有鼻声应书曩字取上声兼鼻音即是已上五字正是五髻文殊五字真言也)。
砢(勒可反)。
柁(此字与梵音疏应书娜字那可反)。
婆(此字亦不切当应书么字音莫可反)。
荼(此字亦乖失应书[奴/糸]字音拏雅反[奴/糸]则为正也)。
桥秽(此二字非是梵字上居夭反郑注周礼云桥诈也说文妄也经文从天作矫俗字也)。
沙(取上声即是也)。
缚(无可反或有加口作嚩为正也)。
[多*頁](多可反)。
也字(此也字正与梵字相当也)。
瑟吒(二合下吒以上声呼两字合为下声名二合)。
迦(居佉反)。
娑(桑可反)。
磨(莫可反兼有鼻音)。
伽(强何反取此音之去声也)。
他(他可反)。
阇(是遮反亦是北天边方音旨若取中天梵音可者为慈砢反正也砢音勒可反)。
湿嚩(上尸入反下无可反二字合为一声)。
达(此字与梵音乖合用驮字音唐贺反)。
舍(与梵音正相当)。
佉(取上声呼即是)。
羼(策简反字是二合亦可书乞产二合也)。
萨[多*頁](二合下音多可反二字合为一声)。
若(而者反梵字是二合亦可书枳娘二合娘取上声)。
辣他(上郎葛反二合梵音有转舌亦可书啰他二合者之也)。
呵(呼阿反准数处梵本并无此呵字)。
薄(傍莫反甚乖梵字乃是婆字去声婆贺反或书[波/口]字亦通用也)。
绰(昌约反甚乖梵音正与瑳字相当错可反即是蹉字上声是之也)。
飒磨(上苏合反下磨字取上声兼有鼻音梵音亦是二合也)。
嗑嚩(上音合下无可反二合)。
蹉(仓可反取上声梵字本是二合亦可书[多*頁][可*多]娑二合之也)。
键(渠产反或书健字亦得)。
搋(传写错谬不成字梵音正当侘字上声坼贾反侘音敕伽反坼音敕革反)。
拏(儜牙反不切应取上声或书拏字兼鼻音是奴雅反)。
颇(普我反正相当)。
塞迦(下迦音姜佉反佉取上声用)。
逸婆(婆取上声二合或书野婆字也)。
酌(之药反与梵音极乖其正梵音室者二合字也)。
吒(摘加反今取上声亦可书絮字音摘贾反为正)。
择(音宅此字亦与梵音乖应书搽字取上声宅贾反为正已下非梵字也)。
所诠(取全反考声云叙也明也杜注左传云次也字书平也证也说文衡也从言全声也)。
修治(下音里孔注尚书云治理也尔雅云治政也说文从水台声也又音持亦通)。
意乐(五教反)。
[(甘/肉)*犬]足(伊阎反)。
厌倦(伊烂反)。
阿练若(梵语也亦云阿兰若此译为寂静处也)。
杜多(梵语也古曰头陀十二种苦行具如本经所说也)。
顾恋(力卷反公悟反)。

第五十四卷

慢[傲-士+出](五告反杜注左传云[傲-士+出]不敬也广雅荡也说文倨[傲-士+出]也从人[敖-士+出]声倨音据敖音五高反也)。
厌戚(青亦反何休注公羊云痛也郑注论语云忧惧也说文忧也从心戚声戚音同上从戊菽声戊音于月反菽音叔)。
药叉(梵语地居天众鬼神也部属北方毗沙门天王护众生界善神或散诸山居止)。
健达缚(梵语天名此译为寻香前卷音义已具释正梵音云巘达嚩嚩音无可反巘音鱼蹇反之也)。
阿素洛(此云非天古译云不饮酒神也常与三十三天力争胜负为简别故故云非天有大神通幻力能现大身自在无碍也)。
辩说(上皮免反广雅辩慧也说文从言也)。
办(白慢反郑注礼云办具也说文判也从力辩声也辩音同上)。
忘[(((嘹-口)-小)-日+羊)*(眉-目+又)](上冈方反下保冒反说文报字从[眉-目+又]冈字从[眉-目]从又[眉-目+又]音伏[眉-目]音节)。
不酬(时周反俗字也尔雅酬报也说文作酬从酉寿声)。
讥嫌(上居依反广雅讥谏也考声云谴也刺也说文诽也从言几声也下形兼反考声云心恶也说文疑也不平于心也从女兼声也谴音企见反)。
常预(羊据反埤苍云预安也乐也)。

第五十五第五十六(已上两卷无字可音)

第五十七卷

断已(上音段下音以)。
紫缥(兹此反说文帛青赤色也从糸此声也下漂眇反说文云帛青白色也从糸票声也糸音觅票音必遥反)。
经从第五十八卷已下尽第七十四卷计一十七卷经文易不要音训

第七十五卷

问诘(企逸反郑注礼记云问罪也广雅责也说文问也从言吉省声也)。
他恶(乌各反孔注尚书云恶丑陋也说文恶过也从心从亚经文从西作恶者误亚音乌嫁反也)。
决择(上祭悦反考声立决断也说文水行流也从水夬声下持格反说文简选也从手)。

第七十六卷

极踊(渠亿反郑注礼记云极尽也穷也毛诗传至也已也郭注尔雅远也广雅高也说文从水亟声经从手非也亟音矜力反下容肿反杜注左传踊跳跃也何休注公羊上也说文作踊字书作[起-巳+甬]从足勇声也)。
极击(经历反桂菀珠丛云击打也考声攻也说文攴也从手[擊-手]声[擊-手]音同也上攴又作文音普卜反)。
极[火*(日/出/大/((犀-尸)-牛+十))](苞貌反尔雅[日/出/八/((犀-尸)-牛+十)]落也说文灼也从火[日/出/八/((犀-尸)-牛+十)]声也[日/出/八/((犀-尸)-牛+十)]字从日从出从拱从[(犀-尸)-牛+十][(犀-尸)-牛+十]音滔)。

第七十七卷

曦赫(喜猗反韵诠云赫曦日光也字书光明盛也说文气也从日兮义声也经从火非也或作晞亦通也)。
蔽诸(上卑袂反广雅蔽隐也杜注左传蔽障也说文从草敝声敝音毗袂反)。
憍尸迦(上姜妖反下姜佉反梵语即天主帝释之别号也)。
限隔(耕额反广雅限界也说文障也从阜鬲声)。
如癕(痈凶反说文作拥肿也从疒雝声女厄反也)。
如疮(楚庄反俗字也玉篇从戈从仓作戗说文作创亦作刀或作[并*(刃/一)]古文作[利-禾+刃]韵诠云疽疥曰创韵英创痍也说文伤也从也从刀仓声之也)。
逼切(彼棘反韵英逼迫也说文近也从辵逼声或作逼辵音丑略反逼音披亿反下切从七)。
衰朽(率追反考声衰弱也羸也韵英秏也微也说文草雨衣也象形字下休九反孔注尚书云朽腐也烂也古今正字从木丂声丂音考之也)。
有撗(获孟反考声云不顺理也字书云非理而来曰撗说文从木黄声)。
有[爿-〡+厲](营壁反说文云民皆疾也从疒从役省声)。
有疠(列滞力大二反郑注周礼云疫气不和之疾也说文云恶省声也从疠省声也)。

第七十八卷

滋润(上子思反孔注尚书云滋长也苍颉篇云液也说文益也从水兹声也下如顺反广雅润湿也玉篇饰也说文水曰润下从水[門@壬]声也)。
充溢(余一反尔雅溢盈也)。
安抚(孚武反郑注周礼抚亦安也杜注左传云存恤也说文案也从手无声也)。

第七十九卷 第八十卷(并无可音训)

第八十一卷

窃作(七结反考声云私取也说文云盗自中出也从穴从二十从米卨声也今顺俗从省去二十二十音疾卨音薛也)。
解耶(上谐介反下以遮反)。
苾刍(上毗逸反下测虞梵语草名也僧肇法师义苾刍有四胜德一名净乞食二名破烦恼三名能持戒四名能怖魔梵文巧妙一言具含四义故存梵言也)。
苾刍尼(义说同上出家女之总名三例声明此即女声也)。
邬波索迦(上乌古反下姜佉反梵语也唐云近事男能发菩提心受持在家五戒等亲近承事大比丘僧因以为名)。
邬波斯迦(发菩提心女弟子也义解同前三类声中前曰男声此即女声)。
响声(虚两反考声云响者崖谷应声也或从音从口从向作响向并同也)。
易解(上以智反下谐介反音下非也)。
测度(上楚力反周礼土圭测影以末地中郑玄曰揆度也下唐洛反)。

第八十二卷

唯极(翼谁反贾注国语云唯独也顾野王曰唯由也语辞也)。
植众(承职反方言植立也孔注尚书云置也说文户植也从木直声也)。

第八十三卷(无可音训)

第八十四卷

水陆(流竹反韩诗云高平无水谓之陆尔雅说文亦云高平地也从阜坴声坴音同上也)。

从第八十五卷尽第九十八卷计一十四卷(文易无字可音训者)

第九十九卷

仙辈(博妹反玉篇辈也部也太玄经辈类也说文军发车百乘为一辈正从非从车俗从北作辈)。
汝曹(汉书云亦辈也)。
虚空(许居反说文从虍从丘或作虚并古文丘字也虍音呼经作虚不成字也)。
掩泥(于捡反郑笺毛诗掩覆也字书闭也方言藏也说文作掩桂宛珠丛[僉*殳]也从手奄声也)。

第一百卷

[僚-小+火]佐(力雕反尔雅[僚-小+火]官也孔注尚书同官曰僚左氏传僚玉篇云第九品人也韵英云僚友也助也说文从人寮声也或从宀作[寮-小+火])。
芦苇(上鲁都反下萎尔雅葭芦也郭景纯曰芦即苇之瘦恶者顾野王曰苇大葭也芦之类也说文从草从皿[虜-力]声也韦亦声也[虜-力]音鲁都反从[虎-儿+丁]从[凵@士][凵@士]音苦外反)。
空隙(乡逆反广雅隙裂也贾注国语云衅也说文壁际小孔也从阜从白上下从小经从巢作隙非也)。

第一百一卷

唯然(惟癸反周礼云唯者应辞也苍颉篇云唯恭于诺案唯即今之诺也)。
仇隙(受流反声类云仇仇也杜注左传云对也集训云惌之匹偶也说文从言雔声也雔音上同)。
殄灭(上亭典反孔注尚书殄绝也尔雅尽也说文从歹[珍-王]声也经文从尔误也灭字前卷已释歹音残[珍-王]音之忍反也)。
懈怠(上音戒下音代)。
扰乱(上如沼反说文从手从忧声也忧音奴高反经从忧非也下乐段反尔雅乱治也考声烦也错也说文从乙[辭-辛]声也[辭-辛]音上同从爪幺[同-(一/口)+(ㄙ/又)]又李斯从寸作[辭-辛+寸]字林从攴作[辭-辛+(敲-高)]俗作乱古文作[采-木+(一/(戀-心+十))]幺音腰[同-(一/口)+(ㄙ/又)]音癸营反也)。
诘[朿/貝](上企吉反下争革反说文责求也问罪也从贝从策省声经文作责变体俗字也)。
违拒(上音韦字本单作韦说文云相背也从舛口声也石经加辵作违舛音喘口音韦辵音丑略反拒字从手也)。
螫啖(上舒亦反又呵各反并通说文虫行毒也从虫赦声也赦音赊夜反之也)。
对治(上都内反广雅对当也向也说文汉文帝以言多非诚信故去言去口从士作对经从至非也丵音床学反下直吏反又直梨反并通)。

第一百二卷

[仁-二+(丙/(敲-高))]慧(上毗绵反郑注论语办也声类习也说文安也人有不便更之从人更经作便俗字也下荧桂反韵英云慧悟也方言云明也考声察也国语智也从心彗声也彗音随锐反也)。
[哭/(└@人)]命(桑葬反郑注礼记[哭/(└@人)]失也说文亡也从哭亡声也俗作[〦/(咒-几+((┌@一)/一))]非也)。
蛊道(姑五反韵英云蛊毒媚惑人也韵诠云蛊蛊物病害人亦蛊毒也字书云蠹神也说文云腹中虫也从虫从皿或作蛄或有音野道者方言不同耳虫音逐融反蠹音都固反皿音明秉反)。
鬼魅(上归苇反说文云人所归也人死为鬼从甶从人从厶厶奸也春秋传曰凡鬼有所归乃不为厉和之至也古文作[示*鬼]鬼音弗象鬼头也厶音私下眉秘反山海经云魅之为物人身黑首纵目考声云魅鬼神怪也说文云老物精也从鬼末声也或作鬼魅声类作[魅-未+勿]皆古字也)。
[厂@((甘/肉)*犬)]祷(上伊琰反楚辞王逸注云厌也贾注国语合也说文厌苲也从厂厌声也正作[袖-由+厭]今从省下刀老反苞咸注论语云祷请也广雅谢也请福于鬼神曰祷说文告事求福曰祷从示寿声笮音责厂音罕也)。

第一百三卷

制多(古译或云制底或云支提皆梵语声转耳其实一也此译为庙即寺宇伽蓝塔庙等是也)。
窣堵波(上苏骨反下都古反亦梵语塔也古云苏偷婆古译不正也即碎身舍利砖塔也古译或曰浮图也)。
宝函(遐缄反俗字相传误用函谷秦时关名说文正从木作椷椷箧也广雅云箧谓之椷韵诠云盛经书器物也经以宝为匣盛佛舍利)。
盛贮(上音成下知吕反说文贮积也从贝宁直吕声也)。
设利罗(梵语也古译讹略或云舍利即是如来碎身灵骨也)。

第一百四卷(无可音者)

第一百五卷

凶悖(上勖恭反尔雅凶咎也字统恐也说文恶也从人在凶下会意亦是形声字下蒲没反郑注礼记悖逆也说文乱也或作悖从心孛声也)。
[(餐-食)-又+夭][(餐-食)-又+(刀/又)](上妖矫反考声少死曰[(餐-食)-又+夭]杜注左传云短折曰妖古今正字从歹夭声下摸骨反孔注尚书云没死也郑注礼云[(餐-食)-又+(刀/又)][(餐-食)-又+冬]也毛诗传尽也说文从歹殳声[刀/又]音同上见)。
谴罚(上企见反广雅云谴责也苍颉篇呵也桂菀珠丛怒也说文谪问也从言遣声也下烦[革*(卄/(ㄇ@儿)/戉)]反考声云加罪于人曰罚说文小罪也从刀从詈詈字上从冈石经从寸经或作罚通用也)。
听闻(体径反下文同)。
补羯娑(梵语此云垢浊种即边鄙恶业不信因果之人或云乐作恶也)。
屠脍(上音徒考声云残杀也说文云屠刳也分割牲肉曰屠从都省声也下古外广雅脍割也说文细切肉也从肉会声或作鲙用同刳音枯)。
[敲-高+魚]猎(上音鱼声类云捕鱼也正作[敲-高+(虎-儿+魚)]从攴鱼声经文从水作渔水名也在渔阳非[敲-高+魚]猎字也下廉叶反考声犬逐兽也尔雅猎虐也取也今通谓畋狩为猎说文从犬巤声也巤音同上也)。
戍达罗(梵语也古云首陀罗或云首陀即是农夫耕垦之俦也)。
摩揭陀(梵语中天竺国名也或云摩竭提皆声转也此国中有金刚座菩提树今犹见在也)。
从第一百六卷已下至一百二十六卷计二十一卷(文易无可音训者)

第一百二十七卷

芬馥(芳文反方言云芬和也考声云香气分布也说文从[艸-屮]作[山/分]石经从草下冯复反韩诗云馥亦芬也香气也[艸-屮]音耻列反也)。
[擭-雈+帚]拭(上桑老反广雅[擭-雈+帚]除也或从土作埽下伤力反郭璞注尔雅云清洁也说文从手式声也或从巾作[巾*式]训用同也)。
[慢-又+心]盖(轩偃反古今正字云车[慢-又+心]所以御热也张幔网于车上为[慢-又+心]或作忓苍颉篇作轩从巾宪声下哥艾反俗字也广雅盖覆也说文苫也从草从盍盍音合盖字从草从大从血作盖今经文从羊从皿作盖俗字之也)。
篾戾车(上泯弥反次[黎-(暴-(日/共))+(恭-共)]结反下齿耶反梵语讹也正梵音毕[口*栗]蹉此译为下贱种乐垢秽业不知礼义淫祀鬼神互相残害也弥音边蔑反嗟音仓何反也)。

第一百二十八卷

逾于(庾朱反广雅逾度也说文越也从足俞声俞字从集从舟从巜巜水也俞音同集音精入反巜音古外反下于字说文作殄从古文鸟字省)。
蛇蝎(上社遮反经文作蛇俗字也说文从虫从它它音徒何它古者穴居野处相问曰无它下香谒反集训云螫人虫也说文作虿象形毒虫也隶书作蝎从虫歇声今经文作蝎音乃是蝤蛴非蝎也虿音丑介反蝤音酋蛴音齐也)。
身婴(益盈反考声婴絷也韵诠遭也说文从女賏声賏从二贝经从二目从安非也絷音知立反賏音同上也)。
癞疾(来大反俗字也广雅癞伤也苍颉篇痛也病也说文正作[爿-〡+厲]恶病也从[爿-〡+厂]厉省声也说文赖字从负赖声[女*厲]来大反赖音勒割反[爿-〡+厂]音女厄反也)。
肿疱(上之勇反说文肿癕也从肉下疱貌反说文面生热疮也说文从皮作疱亦作疱并同俗从面作疱)。
眩翳(上玄绢反贾注国语眩惑也苍颉篇云视之不明说文云目无常主也从目玄声下于计反郭璞云翳奄覆也考声云目中翳也说文从目殹声也殹音一奚反)。
枯涸(上康胡反考声云木干死也或从反作[歹*占]古字也下何各反贾注国语云涸竭也广雅尽也说文渴也从水固声也)。
箱箧(上想羊反字林箱竹器也考声箧椷也说文笥也从竹箧声也或从木作[柩-久+夾]类音兼叶反)。

第一百二十九卷

枝条(上纸移反下定雕反并从木)。
茎秆(上幸耕反说文云枝主也从草巠声也下哥懒反集训云禾稿也广雅稻黍茎谓之秆说文禾茎也从禾旱声也或作[禾*于]经文作干干皆非本字)。
从第一百三十卷已下至第一百六十七卷计三十八卷经文重叠无可音训者

第一百六十八卷

假藉(情夜反易曰藉用白茅无咎说文祭藉荐也从草声稓音情亦反)。
劝励(上匡愿反广雅劝助也考声教也奖也说文勉也从力雚声也雚音欢下力滞反桂菀珠丛云励勉杜注左传云相劝也从力厉声也)。
颠倒(上丁坚反孔注尚书云颠覆言反倒也广雅颠倒也马融注论语僵仆也说文从足作蹎又从走作[起-巳+真]或作傎并通经文通作颠俗用非本字也下当老反考声倒仆也)。
[宿-日+囚]殖(上相育反考声云宿久也说文止也从宀音绵[佰-日+囚]声[佰-日+囚]音同下时力反孔注尚书殖生也杜注左传云长也苍颉篇息也或作植从木也)。
[(工*(几-(厂-一)+手))/心]慑(上曲拱反尔雅恐惧也说文从心[工*丮]声也古文作[工/心][工*丮]音拱从工从[舉-與]从乙乙音隐经文因草书渐变为恐讹也下之业反尔雅惧也字书怕也说文从心聂也经文作慑非本字聂音女猎反)。
戒蕴(皆隘反郑注仪礼云戒惊也考声备也字书谨慎也说文从拜持戈戒不虞也下威殒反方言蕴积也马注论语包藏也说文从草缊声也)。

第一百七十第一百七十一(上二卷无可音训者)

第一百七十二卷

齐何(上寂细反字书限也考声分段也假借用也)。
不懱(眠结反说文轻[仁-二+易]也从心蔑声经中单作蔑误也非本字蔑音同上[仁-二+易]音易)。
经从第一百七十三已下至第一百八十卷计八卷(并无可音训者)

第一百八十一卷

不减(耕斩反考声云损之令小日减说文减损也从水咸声也从冫作减非也冫音冰也)。
胞胎(上补交反古文作包象形字也为是胎衣蔡邕石经加肉作胞说文云儿生衣也孔注尚书云裹也庄子云胞者腹肉衣也俗音普包反非也下他来反广雅妇人孕二月为胎说文云妇孕二月也苍颉篇云女人怀妊未生曰胎从肉台声也裹音果)。
匮正法(上狂位反匮匣也从匚贵声或作柜经云匮法匮者悭法法入身心秘之不说悭惜圣教不肯流传藏而秘之犹如匮匣名为匮法佛说此人其罪甚重宁造无间不作匮法)。
稍微(上霜教反韵诠云渐渐也少也广雅云稍稍小也侵削令小也说文云出物其渐也从禾肖声也下尾非反左氏传微无也字书微细也说文云隐行也从彳[(肆-聿+殳)-ㄙ+几]声也彳音丑尺反[(肆-聿+殳)-ㄙ+几]音同上经从山从歹作微俗字讹也)。
险恶(上香捡反杜预注左传险亦恶也贾注国语危也说文云险阻难也从阜佥声也下乌各反说文不善也从亚从西非也)。
三灾(宰来反说文云天火曰灾古文作川亦作[木*火]古字也三灾有二种大小各别皆在减劫小三灾者饥馑疫病刀兵大三灾者火风水灾并在劫末亦名劫灾)。
循环(随伦反三苍云循遍也尔雅从也善也说文行也从彳盾声也盾音顺下音还郑注周礼云环旋也何注公羊云统也说文从玉睘声也)。
虚羸(力追反说文瘦也弱也从羊[嬴-女]声也[嬴-女]音同上也)。
猥杂(上乌每反广雅猥也考声云不正而滥曰猥字书云猥秽也苍颉篇云猥杂也说文众犬吠也从犬畏声也下才合反字书杂和也考声参也说文五辨相合也从衣集声也案杂字正体从衣从集隶书取便移木于衣下作杂又因草书变衣为立遂相传作杂失之远矣)。
痈疽(上亿恭反庄子曰瘭疽疥癕司马彪注云浮热为瘭不通为[病-丙+(雍-〦)]说文肿也从疒雍也或作痈下七余反说文云久癕为疽从疒且声且音子余反且说文从月二从一经从且讹略之也)。
疥痈(上音介考声疥疮或作蚧说文疥瘙也广雅瘙疮也)。
风狂(上音封杨承庆字统序云虫因风生故风字有虫说文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从虫凡声也下衢王反顾野王曰狂者愚騃惊悸也孔注论语云狂妄抵触人也失本心也说文作[狂-王+(山/王)][狂-王+(山/王)]狾也狾狂犬也从犬[山/王]声也騃音崖解反悸音葵季反[狂-王+(山/王)][山/圭]并音逵王反狾音制也)。
癫痫(上丁坚反广雅癫狂也声类大风疾说文又作瘨下限奸反声类小儿病也说文云痫风病也从[爿-〡+厂]间声也奸音间也)。
[癃-(阿-可)]残(上力中反许叔重注淮南子云癃疠也苍颉篇云固疾也说文病风结也从隆省下藏安反也)。
背偻(力矩反考声云伛偻俯身也广雅曲脊也说文尪也从缕省声也尪音纡王反也)。
矬陋(上坐和反广雅矬短也下卢豆反王逸注楚辞云陋小也尔雅鄙也孝声云陋丑恶也说文狭也从阜[└@丙]声也[└@丙]音同上也)。
挛[辟/止](上力传反考声云手足屈弱病也下并亦反顾野王曰足枯不能行也或作癖说文挛从手[辟/止]从止并形声字或从足之也)。
枯悴(上苦吾反下情遂反字书云枯悴瘦恶貌或作悴)。
顽嚚(上五关反广雅云顽钝也说文掴头也从页元声也下语斤反左氏传曰心不则德义之经曰顽口不道忠信之言曰嚚苍颉篇云嚚恶也说文从[器-犬]臣声也[木*圂]音胡本反[器-犬]音滓立反也)。
诽谤(上非味反下补浪反大戴礼云立诽谤之木设谏诤之鼓应邵注汉书云桥梁边板所以书政治之[億-音+(天*天)]失也杜注左传云谤诅也以言咒诅人也说文二字互相训谤毁也言皆形声字也)。
自陷(咸监反王逸注楚辞云陷没也说文随也从[阜-十]陷声也陷陷坈阱也从人在臼中经从爪非也[阜-十]音负臼音旧象形字也)。
沉溺(上池林反顾野王曰沉没也说文从水冘声也冘音淫下泥历反礼记孔子曰君子溺于口小人溺于水说文云没水中正从人作溺今通作溺水溺说文水名也书曰道弱水西流至合[黎-(暴-(日/共))+(恭-共)])。
蜗蠃(上寡华反郭璞注尔雅云蜗牛也说文云蠃也桂苑珠丛云水生壳虫也下鲁和反尔雅[怡-台+付]蠃螔蝓蝓此类非一嬴即蜗牛之大者出海中说文从虫[嬴-女]声经作螺俗字非正也)。
烂粪(分问反说文弃除也从[┴/(卄*├)/┬]从廾廾音拱华音般箕属也象形似米而非米者粪也手推[┴/(卄*├)/┬]除弃之会意字也或作[弁/土]皆正也经文从黑或从异并俗字非正也推音他雷反也)。
形貌(茅豹反古字也说文作貌象人面或从页作[(采-木+(豕-一))*頁]从貌省也)。
掼习(古患反说文或从辵作贯并云习也尔雅亦同从手贯声或作串古字也经文从心作惯非也并无此字也)。
从第一百八十二卷已下至第二百九十卷计一百九卷(文字并易无可音训者)

第二百九十一卷

甘[這-言+蔗](之夜反字书蔗薯也)。
劬劳(具愚反诗传云劬劳病也郑注礼记劬亦劳也)。
从第二百九十二已下至第二百九十九并无可音训者八卷

第三百卷

涉圹(上时叶反韩诗涉渡也汉书历也说文云徒行涉水从步从林会意字今省为涉也下苦谤反毛诗传曰圹空也广雅大也[孝-子+丁]声圹垠原野远貌也或作旷亦作懭亦通)。
放牧(莫卜反顾野王云牧者畜养之总名也说文养牛马人也从牛支声也)。
怀孕(上胡乖反孔注论语怀安也说文念思也从心襄声也或从女作[女*褱]下翼证反郑注礼记云妊子也广雅怀[仁-二+身]也说文[〦/(罩-卓+木)]子也从子声也古文作[月*黽])。

第三百一卷(无可音训)

一切经音义卷第二

一切经音义卷第三

翻经沙门慧琳撰
音大般若经从三百二卷尽三百四十九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百二卷

娆恼(上泥鸟反说文娆苛也一曰扰弄也从女尧声也下奴老反前第二卷中已释讫)。
能阻(庄所反尔雅阻难也左传疑也说文险也从阜且声也且音子余也)。

第三百三卷

欠[去*欠](音去埤苍云欠[去*欠]张口也案欠[去*欠]张口引气也或作呿)。
攀枝(普班反说文引也从手樊声也樊音烦下止移反集训枝条也从木说文云手持半竹曰攴古文作[入/文])。
揆摸(葵癸反毛诗传曰揆度也桂苑云商量测度于事曰揆说文从手癸声也下莫胡反字林摸法也说文规也从手莫声也)。
黠慧(上闲戛反方言云慧黠也说文坚黑也从黑吉声也下携桂反郭璞注方言云慧者意精明也贾注国语云明察也说文儇也从心彗声也儇音血缘反儇亦慧也彗音随惠反)。
迦遮末尼(上姜伽反次者蛇反末音莫钵反梵语珠宝名也玉石也琨瑶珉玉之类也)。
[(((嘹-口)-小)-日+羊)*(眉-目+又)]惌(上保冒反郑注礼云[(((嘹-口)-小)-日+羊)*(眉-目+又)]答也广雅复也顾野王云酬也说文当罪人也从幸从[眉-目+又]服罪也下苑袁反考声云惌憎也嫌也仇也说文屈草自覆也从宀怨声也宀音绵[眉-目+又]音服)。
杜多(上音度梵语也古译云头陀或云斗薮少欲知足行十二种行一常乞食二次第乞三一坐食四节食五中后不饮浆六住阿兰若七常坐不卧八随得敷具九空地坐十树下坐十一唯畜三衣十二著粪扫衣)。

第三百四卷

惛沉(上呼昆反孔注尚书惛乱也广雅痴也说文从民避庙讳改民为氏或从心惛下眠字准此)。
睡眠(上垂伪反集训云坐寐也字书云睡熟也说文从目垂声也下莫边反王逸注楚辞云眠卧也说文作[目*(宜/八)]音眠也声目[宜/八]声也古今正字作眠目[宜/八]也从目民声也)。
稽留(上经霓反考声云稽滞也说文留止也从旨[禾*尤]声[禾*尤]音鸡古文作乩或作卟下力求反训与前同考声久也说文田也从田酉声今经文变体作留或作留又作[哭-犬+田]展转讹也酉音酉亦音柳)。
榭法(上夕夜反考声云拜恩也说文辞也从言射声也下法字正体从廌作法今隶书省去廌作法廌音宅卖反古之神兽也亦名解廌触不直臣而去之平如水故从水从廌从去今相承从省作法广雅法令也尔雅常也说文刑也顾野王云法犹揩拭也轨也)。
无累(上无字古文奇字中无字也说文云虚无也力下伪反左传云无累后人韵诠云罪相及也字书云家累也连及也古文作絫厽象形也)。
系缚(上音计集训云连缀也继也玉篇拘束也说文从糸[擊-手]声也下房博反集训云缚系说文束也从糸从博省声也)。
[(艱-夫+(八/十))-廿+(共-八)]辛(草闲反尔雅艰难也说文土难治也从[共-八+((中-〡+人)/土)]艮声也[共-八+((中-〡+人)/土)]音谨字从此今俗用从[(嘆-口)-廿+(共-八)]讹也辛字上从二作辛)。
无暇(遐讶反贾注国语暇安也说文从日假声也)。
加祜(胡古反郑笺诗云祜福也尔雅福之原也说文从示古声也经或作祐音右说文助也于义亦通易上系孔子曰天之所助者顺也人所助者信也说文从示右声也示音只也)。
蚊虻(上勿汾反经中作蚊俗用非也说文作蚊啮人飞虫子也下莫耕反声类云蚊蚋之属似蝇而大说文云山泽草花中化生也亦生鹿身中形大者曰虻形小者而斑文曰[虫*朁][虫*朁]音暂也)。
无狭(胡甲反说文隘也从阜箧声也经文从大作狭非也箧音谦叶反)。
经从三百五卷尽三百一十卷(并无可音训者)

第三百一十一卷

聪睿(上音匆韩诗聪明也毛诗传闻也说文察也从耳匆声也下音锐博雅智也尚书圣也集训通于微也说文深明也从[敲-高+(├/(同-(一/口)+、))]从目谷省也[敲-高+(├/(同-(一/口)+、))]音残)。
众喻(上终中反说文众多也从乑众立也从目众意也乑音吟下翼注反俗字也正从言作谕郑注周礼云告晓也苍颉篇譬谏也说文从言俞声)。
不怯(欠劫反顾野王云畏少也说文从犬[狂-王+去]犬多畏会意字也)。
不惮(唐烂反郑笺诗云惮难也畏也集训云辞也惊也说文忌疾也从心单声也)。
懈倦(上音戒下狂院反或作惓广雅倦极也韵英疲也或作倦)。
犹豫(上翼州反下余据反[孝-子+丁]声云犹豫不定之辞集训云心疑惑也礼记曰卜筮所以决嫌疑定犹豫也方言曰陇西谓犬曰犹故犹字从犬酋声贾注国语云豫兽名也形如象说文从象予声也)。
堵罗绵(上音睹下弥然反梵语细绵絮也沙门道宣注四分戒经云草木花絮也蒲台花柳花白杨白叠花等絮是也取细耎义)。
飘飏(上匹遥反毛诗曰[日/出/八/((犀-尸)-牛+十)]风也下扬亮反说文风所飞扬也平声)。

第三百一十二卷

泛大海(芳梵反说文泛浮也从水乏声也乏即反正字也下诃改反顾野王曰大水也受万川之泄老子曰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也说文从水每声也)。
浮囊(上音符又音符尤反孔注尚书云泛流曰浮贾注国语轻也说文泛也从水孚声下诺唐反集训云有底曰囊无底曰橐橐音托今经浮囊者气囊也欲渡大海凭此气囊轻浮之力也)。
板片(上班简反集训云以锯析木为板说文从片作板判木也经从木俗字亦通下篇遍反苍颉篇云片判木也说文半木字也)。
死尸(音尸集训云人死曰尸礼记云死者在床曰尸在棺曰死柩音旧从匚从久也)。
圹野(廓广反前已释)。
资粮(说文资货也从贝次声下力姜反或作粮集训云储食也说文谷也从米量声也六度万行名曰资粮)。
遭苦(祖劳反说文遇也)。
坏瓶(上普杯反说文云瓦未烧曰坏从土不声也下满[宜/八]反集训云汲水盛浆之器也[孝-子+丁]声云似罂而口小曰瓶罂音乌耕反)。
堪盛(上康甘反孔注尚书云堪能也盛音成也[孝-子+丁]声固也说文盛从皿从成声也)。
装治(上音庄[孝-子+丁]声饰也下音持字书云治理也)。
推著(上他雷反说文云推排也排音败埋反下张略反正从草从者或从人作[仁-二+著]或从手作擆今经两点下作著因草书谬也)。
[哭/(└@人)]失(桑葬反[孝-子+丁]声云[哭/(└@人)]失也说文亡也从哭哭音苦谷反亡声也经中作丧或作[〦/(咒-几+((┌@一)/一))]皆讹谬也下失字说文失纵也从手从乙隶书作失讹也)。
方牵(企坚反广雅牵连也挽也说文引前也从冖象牛之縻也从牛玄声也宀音癸营反俗从手从去作牵非也古文从手作掔)。
[穴/身]穴(上昌专反韵英穴也说文通也从身在穴中下玄决反郑笺毛诗云凿地曰穴说文土室也从宀八声)。
老耄(上勒恼反尔雅老寿也[孝-子+丁]声云久也旧也曲礼云七十曰耄说文耄老也从毛从人从匕匕音化言人须发化白曰老下毛暴反礼云八十九十曰耄郑玄云惛忘也说文作[蒿/老]年九十也从老从蒿省声也)。
俱卢舍(梵语也大婆娑论云一俱卢舍即大牛鸣吼声所极处之外堪置阿兰若名为寂静处也)。

第三百一十三卷(无可音训)

第三百一十四卷

[聲-耳+卵][月*(ㄗ@、)](上苦角反集训云鸟卵空皮也说文作[穀-禾][士/(同-口)]声也[士/(同-口)]音口江反下洛管反说文云凡物无乳者卵生也古文作廾或作[?*〡*〡*?]象形字也)。
翳目(于计反韵略云目障也从目殹声也殹音于计反经作[目*壹]非也目字说文云人眼也象形从二重童子也)。
将帅(上旌样反字书云军主也说文率也从寸从酱省声也下率类反考声云统领也集训云军将也或作[彳*(玄/(友-又))*亍]或音率亦通也)。

第三百一十五卷(无可音训)

第三百一十六卷

淳熟(上时伦反俗字也正从[高/((卄*├)/干)]作[泳-永+(高/((卄*├)/干))]广雅淳渍也[孝-子+丁]声清也说文从水作[泳-永+(高/((卄*├)/干))]盝也盝音渌下常陆反[孝-子+丁]声熟成也方言熟烂也说文食饪也从丮[高/((卄*├)/干)]声也饪音而枕反丮音戟[高/((卄*├)/干)]音时伦反今通作孰或下从灬作熟皆隶书从省变体也并通灬音剽)。

第三百一十七卷(无可音训)

第三百一十八卷

多揭罗(梵语香名也揭音羯梵音讹也正云多蘖啰即零陵香也啰字转舌)。
多摩罗(亦梵语香名也唐云霍香古云根香误也)。
嗢钵罗花(上温骨反唐云青莲花其花青色叶细狭长香气远闻人间难有唯无热恼大龙池中有或名优钵罗声传皆一也)。
钵特摩花(古云钵头摩或云钵弩摩正梵音云钵纳摩此人间红莲花之上者或云赤黄色花)。
拘某陀花(古云拘勿头正梵音拘牟那此即赤莲花深朱色人间亦无唯彼池有甚香亦大也)。
奔荼利迦花(古云芬陀利正梵音云本[奴/糸]哩迦花唐云白莲花其花如雪如银光夺人目甚香亦大多出彼池人间无有[奴/糸]音奴雅反)。
比度(卑弭反集训云比类也郑注周礼比犹挍也下唐洛反贾注国语云度揆也假借字也)。

第三百一十九卷 第三百二十卷 第三百二十一卷(上三卷并无音训)

第三百二十二卷

东踊(容肿反见前五十二卷已释)。
栴檀香(梵语白檀香名也上之然反下唐兰反此香出南海有赤白二种赤者为上此下经文有香花名前帙已具释)。

第三百二十三卷

有翅(施至反说文鸟翼也从羽支声也或作翅同也)。
偏党(上音篇下当朗反何晏云党族类也孔安国云相助匿非曰党六韬云友谓之朋朋谓之党周礼云五百家也)。
姊妹(上咨此反下每背反白虎通云姊者恣也妹者末也义取先后尊卑次也韩诗云女兄曰姊女弟曰妹说文从女市声也市音兹死反妹字从末也)。
轨范(俱苇反凡黯反见前四十三卷已释)。
邪行(上夕嗟反下音幸大论云违背正教信谄伪言五热炙身持鸡狗戒无益勤苦名为邪行又非其匹对淫幸他人妻自妻非时及以非道皆曰邪行也)。
离间(上力知反下革限反)。

第三百二十四卷(无可音训)

第三百二十五卷

扇搋半择迦(搋音敕加反经作[掐-臼+(一/巾)]不成字迦音姜佉反梵语也唐曰黄门其类有五如毗柰耶大律中广说今记略颂曰天犍妒变半是也)。
喑哑(上饮今反说文不能言也喑犹无声也下乌贾反前第一卷已释并从疒女厄反从口作哑非也)。
挛躄癫痫短陋犹豫(前一百八十卷已释)。

第三百二十六卷

臭秽(上昌咒反说文云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从犬从自自古鼻字也象形今之俗从死作臭非也下威卫反玉篇不清洁也韵英秽恶也或从食作饖饮臭也说文从禾岁声也)。
垢腻(上古口反顾野王云不清洁也说文浊也下尼雉反说文腻肥也古今正字从肉贰声也)。
虮虱(上机拟反韵英云虱卵也音鲁管反象形字也下所乙反说文虱字从迅从昆俗作虱非迅音信昆音昆)。
磨莹(萦迥反韵英云摩拭也字书细磨曰莹或作蓥)。
不徇(旬俊反集训云以身从物曰徇[孝-子+丁]声归也尚书求也汉书从也说文疾也从人旬声也或作[仁-二+(旬/(百-日+ㄎ))]徇也)。
交[彳*育*(敲-高)](缠列反毛诗传彻通也郑注论语通也杜注左传达也说文从彳攴育声也俗从去非也彳丑尺反攴普卜反)。
辛酸(上信津反考声辛辣味也说文从二从[前-刖+十][前-刖+十]罪[前-刖+十]承庚象人服下算官反说文酸酢也从酉夋声夋音逡也或作酸痛也)。
折伏(上章热反孔注尚书云折断也谓断狱也广雅折曲也古今正字从手斤声也下冯福反[孝-子+丁]声云屈伏也从也说文云伏伺也犬伺人便即伏故从人从犬会意字也)。
引[大/隻](以忍反杜注左传导也贾注国语伸也说文开弓也古文从人作[弓*人]或从手作[打-丁+弓]会意字也下徒活反[孝-子+丁]声[大/隻]失也字书手持一鸟失之曰[大/隻]从大隹又石经从寸作夺古文作敚捝经从六作夺非也)。

第三百二十七卷

[賡-貝+口]受(徒即反顾野王云唐从庚字书云虚也说文从庚从口下酬帚方言受盛也容也说文相付也从受从舟省文字释要云上下相付冂者所受之物也或云从巾省受音披表反)。
剧苦(渠逆反下枯古反前第九卷中已具释)。
挢诈(娇夭反顾野王曰假称谓之挢字书妄也说文从手乔声也经文从矢作矫俗用非正体也)。
暂舍(惭滥反俗字也正体从日作暂广雅猝也韵英云少选间也说文不久也从斩声也)。
技艺(渠绮反说文巧也从手经从人误也下霓计反周礼六艺礼乐书数射驭顾野王曰艺犹材也杜预云艺法制也字书云艺能也从云蓻声也蓻音同上)。
邪命(上夕嗟反借用字说文正体作衺从衣牙声也书曰去衺勿疑顾野王衺犹女恶也经云邪命者事非正道谄求名利作四口业以求自活谓仰观星象耕田种植四方使命咒伏鬼神是四口业名为邪命也)。

第三百二十八卷(无可音训)

第三百二十九卷

耽欲(答甘反前第五十三卷已具释)。
期契(上音其字书云有程限也贾注国语云会也说文亦同也从月其声也)。
系念(俱诣反前三百四卷已具释也)。

第三百三十卷

推征(上音吹下陟陵反杜注左传云征验也说文云凡士行于微而闻于朝廷即征故从壬从微省声也壬音体郢反)。
焦炷(朱喻反古作澍或作注诸字书并无此炷字译经者改水从火作炷形声字也)。
酸答(下当纳反韵英答对至说文从草合声古文从曰从合作[曰/合]今不行因草书变上草作答落莫薄若等皆是也)。
[敲-高+((敝-ㄆ)-?+?)]坏(上毗袂反杜注左传云[敲-高+((敝-ㄆ)-?+?)]困也劣也苍颉篇极也字书败也说文作[(敝-ㄆ)-?+?]败衣也从巾象[敲-高+((敝-ㄆ)-?+?)]破衣也下怀瞆反[孝-子+丁]声云崩摧也说文败也从土褱声或作[黑*土]古字也聩音吾怪反)。
憔悴(上情遥反下墙遂反韵英云憔悴瘦恶貌或从心作憔悴)。
乏鲜(上凡法反说文左传曰反正为乏下息浅反或作鲜集训云寡也说文从是作鲜少声也或作鲜同也)。
粗犷(上仓苏反郑注礼记云粗疏也广雅恶也说文从三鹿下[乎*(虎-儿+几)]猛反集训云如犬犷恶不可近也故从犬正经作矿石璞非也)。
鄙[邱-丘+里](上悲美反已见前序释下音里苍颉篇云国之下邑也说文南阳亭名也从邑里声也经作俚说文聊也郭璞注方言云苟且也非此用也)。
块等(枯外反土块或作[凵@士])。
懈怠(上音戒懈倦也下音待怠墯也)。
懒堕(上勒侃反[孝-子+丁]声不勤也说文懈怠也从女赖声也赖字从负刺声也经从心作懒虽讹亦通下徒卧反广雅堕懒也说文不敬也从心隋声古作[惰-月+左])。
堆阜(上都回反[孝-子+丁]声云土之高貌上聚也集训云丘阜高也说文作[阜-十]小阜也说文隗京也从阜从隹声也或从土作堆亦同经文作堆俗字也隗音五猥反下阜音负尔雅云高平曰陆大陆曰阜广雅大陵也说文亦云大陆也山无石也象形作[阜-十]释名土高厚也)。
沟坑(上古侯反周礼云通水曰沟桂苑珠丛云邑中之渎通水也说文水渎广深各四尺从水冓声也冓音古侯反下苦耕反尔雅坑墟也郭璞注云堑池丘墟也苍颉篇壑也陷也说文阙训古今正字从土亢声也亢音冈)。
株杌(上知榆反[孝-子+丁]声云杀树之余也说文木根也从木朱声也下五骨反韵英云树无枝曰杌字书株也或作兀也)。
荆棘(上景迎反广雅楚荆也有壮荆蔓荆之异也赤茎大实者壮荆也及有山荆广州记曰梅纳县出金荆说文云楚木也从草刑声也下兢力反方言云江淮之间凡草木有刺伤人者皆谓之棘说文酸束也而藂生有刺木也从二束相并经从二辨非也)。
平坦(他但反广雅坦平也王弼注周易云坦无险隘也说文云从土旦声也)。
恋著(力眷反[孝-子+丁]声思也史记念也说文阙古今正字系也从心?声也变音力缘反经从女作娈亦通)。
[利-禾+(夕/小)]帝利(上[利-禾+(ㄆ/小)]字相传音为察韵中元无此[利-禾+(ㄆ/小)]乃是声讹书谬也古人翻经用[利-禾+(暴-(日/共)+夾)][利-禾+(暴-(日/共)+夾)]音初擳反以音梵音后译经者将[利-禾+(暴-(日/共)+夾)]为察以[利-禾+(暴-(日/共)+夾)]察相近遂乃变体书之致有斯谬也此句梵文无敌对语义翻云历代王种也其中有福德智慧过于众人者即共立为王因以为氏也)。
婆罗门(梵语即梵天名也唐云净行或云梵行此类人自云我本始祖从梵天口生便取梵名为姓世世相传学四围陀经论皆博识多才明闲众论多为王者师傅高道不仕或求仙养寿时有证得五通神仙者也)。
吠舍(古云毗舍讹也皆巨富多财通于高贵或[帝-巾+員]旅博货涉历异邦畜积资财家藏珍宝或称长者或封邑号者也)。
戍达罗(古曰首陀略不正也此姓之徒务于田业耕垦播植赋税王臣多为民庶并是农夫寡于学识四姓之中此居下等也)。

第三百三十一卷

卵生(上栾管反说文凡物无乳而生者卵生也象形古文作[?/八]小篆作[?/八]隶书作卵)。
不顾(音固郑笺诗云顾视也广雅向也字书念也说文还视也从页雇声也页音颉雇音固也)。
变易(兵汴反贾注国语云更也唯识论云时换形质曰变说文同国语从支?声也下音亦孔注尚书云改易也贾注国语云变易也异也说文蜥易也在室曰守宫在泽曰蜥易象形字也一云日月为易字凡有九画会意字也)。
短促(上都管反下取欲反广雅促近也郑注周礼速也说文迫也)。
痰病(上唐男反集训云胸鬲中水病也经文作淡非也此乃去声无味也书人之误者也)。
殑伽(梵语也上凝等反下鱼佉反西国河神名也涅盘经云恒河女神是也)。
偏覆(上音篇下芳务反盖也)。
一双(从二隹从又经从文非也)。
植众(承职反纂韵云植种也方言立也树也说文户植也从木直声或作[木*置]也)。
红碧(胡公反说文帛赤白色也下兵戟反说文云石之美者从王从石白声也广雅青白色也)。

第三百三十二卷

技术(纯律反韩诗术法也郑注礼云艺也说文云术道也从行术声术音驰律反)。
险难(香捡反说文阻难也从阜佥声也经从山险非者也)。
潜伏(潜字已见序中释下辅腹反贾注国语伏隐也广雅藏也说文伺也犬伺人则故从人从犬会意字)。
惊惶(景英反尔雅惊惧也广雅起也说文马骇也从马敬声也下音黄集训悚也说文恐也从心皇声者也)。
惌家(菀袁反考声憎也慊也字书仇仇也说文从宀怨声也或作冤经文作怨非也)。
坚翅(施至反考声鸟翼也亦作翨[羽*戈])。
翱翔(上俄高反下象羊反郑笺诗云翱犹逍遥也韩诗云游也尔雅鸟高飞也说文回飞也并形声字也)。
拘碍(上音俱韵英云执持也考声局也说文止也从手句声也)。
射术(上时夜反说文云中远从身从[乏-之+夫]小篆从寸作射说文云寸法度也寸亦手者也)。
箭筈(煎线反。俗字也。正体作[筣-禾+(止/舟)]。从竹从止从舟蔡邕加刂音古外反。刂水也。可以行舟。后因行草变止止变舟为月变刂为刀渐讹谬也。考声云箭者本竹名也。案此竹叶似苇藂生高五六尺。茎细劲而且实可以为[乏-之+夫]笴笴千且反因名矢为箭故说文云箭[乏-之+夫]也。从竹前声也下[唐-口+米]活反考声箭口也案箭筈者受弦之口也。经文从水作栝亦通说文从竹从栝省声也栝音同糠栝也劲音迳)。
仰射(食亦反字书云发[乏-之+夫]前[身*(乏-之+夫)][乏-之+夫]俗作矢)。
希有(虚依反尔雅云希罕也杨子法言摩也经文往往作[ㄆ/巾]古希字也)。
四倒(音到韵诠云颠倒也四倒者涅盘经云无常计常无乐计乐无我计我无净计净名为四倒者也)。
狂贼(劬王反玉篇云狂愚也[孝-子+丁]声云猖狂不伦理也说文作[狂-王+(山/王)]或从心作[惴-而+王][狂-王+析]也从犬[山/王]声也下藏则反韩诗残义曰贼说文败也从戈从刀从贝今俗从戎误也非正者也)。
一巷(行降反毛诗云里间道也史记云永巷者邑中及宫内小道说文从二邑从共作[邑*出*邑]隶书从省)。
余殃(于姜反郑玄注礼记殃祸也广雅咎也说文凶也从歹央声歹音残)。
魅著(眉秘反[孝-子+丁]声云神鬼为怪也说文老物精也或作[彪-虍+(十/田)]声类作[(魅-ㄙ)-未+勿]古文作祙下持略反从草从者)。
度量(唐洛反下略姜反[孝-子+丁]声云量亦度也称量也古今正字从心作度从曰从童作量经作量俗字也桂苑云分多少度长短曰量也)。
诳惑(上俱况反见前三十九卷释)。
毁訾(上晖鬼反下兹此反见前四十二卷具释)。
轻懱(眠鳖反已见前一百七十二中具释)。
迟钝(长尼反毛诗传云迟缓也长远也[孝-子+丁]声云久也息也说文徐徐也从辵犀声也辵音丑略反犀音西从尾从牛经文从尸从羊俗字也籀文从辛作迟或作[迡-匕+二]古字也下豚顿反苍颉篇钝顽也韵英云兵刃不利也说文从屯声也屯音徒论反也)。
廉俭(上力兼反广雅廉清也[孝-子+丁]声不贪也集训云廉隅也隅为方角也从广兼声下渠俨反顾野王曰俭约也广雅少也从人佥声也)。
陵懱(上力矜反经作陵非本字前第九已释下眠鳖反经作蔑误略也从心正也)。
或桥(姜夭反前二十六卷已说及此卷初又说经从矢非本字也)。
师范(上史缁反孔注尚书云立师以教之也郑注周礼云教人以道者之称也谥法曰尊严能惮曰师温故知新曰师[孝-子+丁]声师法也以法训人也说文从阜从匝四匝为众师之意也下凡黯反前第四十三中已具说)。

第三百三十三卷

傲慢(上吾告反孔注尚书慢也广雅荡也说文倨也从[敖-士+出]声也[敖-士+出]字说文从出从放今俗从土作敖讹也下麻瓣反广雅慢缓也声类慢倨也说文惰也从心曼声也曼字从又俗从万讹也瓣音白慢反曼音万)。
諠杂(兄袁反才合反见前释)。
愦[朿-木+大](上公外反集训云心烦乱也说文亦乱也从心从溃省声也下铙效反集训云多人扰扰也韵英云扰杂也说文从市从人会意字也或作闹俗字也经文作[丙-一+〦]谬也不成字铙音拏交反也)。
诽谤(上非味反下榜浪反已见前一百八十一中具说)。
啰刹娑(梵语恶鬼神也上逻字转舌呼引声次刹音察下苏何反此类诸鬼多居海岛或住砂碛皆有俱生通力飞行人间能变美妙容仪魅惑于人诈相亲辅方便诳诱而啖食之 见孔雀王经佛本行集经等具说)。

第三百三十四卷(无可音训者)

第三百三十五卷

无[憖-來+(甘/肉)](伊阎反说文犬甘肉心无足也从甘从肉犬心或作厌猒皆误从心者正)。
欻尔(熏律反集训云忽然也薛琮云欻忽也说文有所吹起也从欠炎声或从风从忽作[颱-台+忽])。
慨叹(苦爱反或作忾叹息也博雅懑也)。
惜哉(音音贾注国语云惜痛也广雅云爱也下子来反考声云语之助声)。

第三百三十六卷(无可音训)

第三百三十七卷

能绍(上乃登反郑注周礼云多才艺也广雅任也礼记善也说文兽也熊属也足似鹿从二匕坚中故称贤能而强壮故称能杰从肉以声也今隶书作能渐讹言以古文以字也下韶绕反说文继也或作[劭/糸]已见前第一卷中具释也)。
拔有(白八反玉篇引而出之也广雅出也[孝-子+丁]声抽也说文擢也从手犮声也犮音盘末反)。
胁痛(虚业反或作胁从三力已见前第一释)。
窃(千结反具释)。
战栗(之善反下邻一反集训云战栗危惧也郭璞云忧戚也说文从戈单声也或从心作[怡-台+戰]古文作[止/幵]栗亦从心栗声也)。
中毒(上张仲反韵英云中当也假借字也下同笃反说文害人草往往而生从中毒也毒音哀改反[艸-屮]音丑列反也)。
恃己(时止反[孝-子+丁]声恃依也韵英倚也说文赖也从心从恃省声也下己音几上不合)。
扰乱(如沼反说文烦也从手忧声也忧音奴高反经文从忧非也下栾段反说文从乙[辭-辛]声)。
惭愧(藏舍反下居位反并形声字或从心作愧)。
如仆(满沃反左氏传僚臣仆毛诗传曰仆附也礼记仕于公曰臣于家曰仆集训云掌舆马之官名贱役之官也说文云给事之者从人菐声菐音卜也)。
捶打(上佳蕊反说文云以杖击也从手垂声也或从竹作棰棰策也或从木作棰棰棓也下德梗反广雅打击也埤苍棓也古今正字从手丁声也江外音丁挺反说文阙也)。
履践(上力几反[孝-子+丁]声云履[履-复+(舟/ㄆ)]属也郑注礼云蹈也说文足所依也从尸从彳从舟从文舟象履形彳音丑尺反文音虽经文从复误也下钱演反孔注论语云践循也毛诗传云行貌也礼记践其位行其礼也说文履也从足从戋亦声也或作[彳*戔*亍][彳*戔*亍]并同戋音察限也)。
如痴(耻知反苍颉篇痴騃也字书顽也说文不慧也从疒疑声也疒音女厄也)。
如哑(鸦贾反经从口作哑非也)。
如聋(鲁东反说文耳不通也从耳龙也经作聋非也)。
如盲(百彭反已上三字前第一卷中具释)。
断截(上团夗反孔注书云断绝也说文断亦截也从斤从[┘@((繼-糸)-└)][┘@((繼-糸)-└)]古绝字也今经文回作断取便稳也或作[(└@(止/貝))*斤][直*召]古字也有作断俗字也下贱节反郑笺诗云齐也整也说文手相训也从土作截俗字也)。
交涉(时叶反晋灼曰涉入也汉书涉贱也说文从二水作[水*(止/少)*水]古字隶书今省去一水作涉)。

第三百三十八卷 第三百三十九卷 第三百四十卷(已上三卷并无可音训)

第三百四十一卷

蔑隶车(上眠鳖反次音丽或云蔑戾车梵语也皆讹略不正云毕[口*栗](二合)蹉此翻为下贱种类边鄙不识礼义人也)。
旃荼罗(上之然反前第四已具释)。
补羯娑(梵语也与上二种类同)。
挛躄(上力缘反下卑亦反前一百八十一卷具释也)。
[北/肉]偻(力禹反俯身也)。
癫痫(上丁坚反下闲字上二句前一百八十一卷中已具释)。
耽乐(答南反尔雅取乐过度韵英好也说文从火经从身亦通或作媅亦作妉下音洛也)。
瓦砾(零的反说文碎石也亦小石也)。
殒殁(上云敏反下门骨反[孝-子+丁]声殒殁皆死也礼记[(餐-食)-又+冬]也毛诗尽也古文作歾又作从回象形古今正字殒殁并从歹[刀/又]员皆声也)。
欲扣(苦厚反孔子曰以杖扣其胫也孔注云扣击也广雅云举也说文作[敲-高+句]击也亦作扣)。
法蠃(鲁和反说文蜗牛类而形大案蠃者乐器也吹作美声以和众乐故引为喻经作螺俗字者也)。
析为(星亦反广雅析分也说文破木也从木从斤或从片作析经文从手非也音章列反非此义下为字从爪正也音苇危反王肃注论语为作也)。
沾彼(辄廉反韩诗[雨/右][泳-永+(苟*苟)]也[孝-子+丁]声小湿也说文从雨沾声也文字集略作沾略也)。
滴数(丁历反[孝-子+丁]声云水落也说文云水灓注也从水啻省声也啻字从帝从口经文略去口作渧俗字也啻音翅下霜句反)。
魅著(眉秘反山海经云老物之精也说文作魅从鬼鬼生毛故从彡象毛下池略反从草从者经作著非也)。
不嗅(休右反说文云以鼻就臭曰嗅从鼻臭声也)。

第三百四十二卷

爱憎(则登反韩诗云憎犹恶也说文亦云恶也从心从八从小从曰者也)。
机关(上记宜反集训云凡物有关制动者皆曰机说文云主发谓之机从木几声也下古顽反大戴礼云君子情迩而畅于远察一而关乎多说文云以木横持门户曰关从门[聯-耳]声也[聯-耳]音同上经作閞非也閞音弁非经义也)。

第三百四十三卷 第三百四十四卷 第三百四十五卷(已上三卷无可音训)

第三百四十六卷

阻坏(上庄所反下怀怪反前第三百二已具释阻字三百三十已释坏字也)。
依怙(胡古反前第一百七十二已释)。
投趣(上徒侯反左传擿也掷也王注楚辞云合也掩也说文作[豆*殳]古投字也遥击也从手从殳)。
洲渚(上音州下诸与反前第四十七已具释也)。
闇冥(上音暗前一百六已释下米瓶反昧也前第八卷已具释)。
盲瞽(上盲字前第一卷已解下音古释名瞽者眠也眠眠然二目平合如鼓皮因象为名说文目但有映从目从鼓会意字也)。
诽谤(上非味反下补浪反已见前第一百八十一中具说)。
嘱累(上之欲反韵诠云嘱付也对也杜注左传云托也楚辞云续也玉篇相寄托也委也说文连也从尾蜀声也尾音尾下力伪反王注楚辞云重也左传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刘兆注公羊云累次积也广雅委托累也说文累增也坺土为墙曰累古文作垒絫皆象形字也或从三田作垒或作累累)。
红缥(漂小反已见前五十六中已释)。

第三百四十七卷

食顷(倾颖反考声少选也食顷可一食间也说文从匕颖音营顶反)。
须曳(上相逾反下喻朱反西国时分名也古译讹略也正梵音曰谟护票多即俱舍中须臾也论云腊缚者此翻为刻二刻为一须臾三十须臾为一昼夜常分为六十刻冬夏二至极长短之时互侵八刻即三十八刻二十二刻也亦如此国历经昼夜百刻互侵即六十四十之例也若以子丑等十二时约之每辰五刻二辰十刻共五须臾者也)。
俄尔(五哥反俄尔者少选倏忽之类促于须臾也)。
瞚息(式闰反韵英云动目也经作瞬通用开[闔-去+太]目数摇也从目寅案瞬目者一敛目也息一息气也言极迅促也吕氏春秋曰万世犹如一瞬目者也)。
赞励(臧岸反韵英云称扬也亦言解也郭璞曰赞颂所以解释物理也释名云称人之美曰赞下力制反已见前第七十卷中具释)。
重担(耽滥反广雅担负也考声云以木荷物曰担说文担举也从手詹声也从木者非也詹音占)。
逮得(上徒奈反尔雅逮及也方言云自关东西谓及为逮经作逯非也音禄走也非此义)。
或掷(呈戟反韵英弃也说文投也从手郑声也古文作擿)。

第三百四十八卷(无可音训)

第三百四十九卷

悭吝(上口间反广雅爱财也下邻信反广雅吝鄙也字书贪惜也韵英云悭吝固惜也或作[貝*(希-巾+ㄙ)]遴古文作[彰-章+吝]吝判音悭瞎反也)。
顾[恉-匕+((人*人)/(人*人))](上音固郑云回首曰顾说文还视也从页雇声也雇音同上经作[(厂@?)*頁]俗字也下星亦反广雅[恉-匕+((人*人)/(人*人))]爱也楚辞贪也考声吝也从心昔声也古作[(人*人)/(人*人)/日]也)。
[((彰-章)/立)*頁]乘(上相瑜反须俗字也正体作[((彰-章)/立)*頁]待也说文同字书从立须声也经从水俗用非本字也下承证反[孝-子+丁]声云驷马车也亦车之通名也说文覆古作[入/桀]从入[桀-夕+(舛-夕)]声也)。
竞来(擎敬反韵英云诤强也考声竞逐遽也或作竞卫宏作或作[賏/(言*言)]古字经作竞俗字也)。
危脆(下诠岁反广雅脆[苟*苟]也玉篇懦也说文肉耎易断也从肉从绝省声也或作膬从危作脆非也)。
怜愍(上练年反尔雅爱也[孝-子+丁]声哀也经作怜俗字也下旻殒反何休注公羊传云愍伤也谥法曰使人悲伤曰愍说文从心敃音同上)。
蠃贝(卢和反已见前第一百八十一卷具释)。

一切经音义卷第三

一切经音义卷第四

翻经沙门慧琳撰
音大般若经从三百五十尽四百一十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百五十卷

聚沫(上情喻反考声攒集也韵英会也说文集会也从[脈-月]取声[脈-月]音吟也下摩钵反玉篇云水上浮沫也庄子云水上浮沸水也从水末声者也)。
浮泡(上辅无反广雅浮漂也郑注礼记在上曰浮贾注国语浮轻也说文泛也从水孚声也吴音薄谋反今不取下普包反考声云水上浮沤也说文从水包声者也)。
芭蕉(上补加反下子姚反字指云蕉生交趾叶如席煮可纺绩为布汁可以沤麻也叶广二三尺长七八尺说文云焦菜也并从草巴菽皆声失正[?*十]字今俗用相传作蕉本非字也)。
迅速(笋俊反尔雅迅疾也说文从辵迅声迅音信下素禄反尔雅疾也考声云征召也说文云从辵束声辵音丑略反)。
墙壁(上净阳反或作廧顾野王曰墙垣也字书云筑土曰墙编竹木泥涂之曰壁说文从啬爿声也啬音色爿音匠羊反经从土作墙非也下卑觅反杜注左传云壁垒也字书云外露曰墙室内曰壁亦墙也说文作廦从广辟声也广音俨)。
如燎(辽铫辽鸟二反并通周礼曰坟烛庭燎郑众曰以麻为烛也郑玄云坟犹大也树大烛于门外曰大烛门内曰庭燎皆所照众为明也集训云燔柴祭天也说文云放火也从火尞声也尞字从火从慎慎音慎古慎字)。
销雪(上音消王注楚辞销灭也玉篇散也说文铄金也从金肖声也或作焇也同用)。
扪摩(上音门声类扪摸也集训云以手抚摩也说文抚持也手门声也)。
隐蔽(上于谨反广雅隐翳也考声藏也深远也论语匿也谥法曰怀情不尽曰隐说文蔽也从阜隐声经从隐作隐讹谬也下卑袂反顾野王云蔽暗不明也杜注左传障也广雅隐也考声云蔽也说文从草敝声也敝音毗袂反)。
厌恶(上伊焰反下乌固反)。
欣乐(上香殷反下五教反)。
讽颂(上风梦反下徐用反周礼教国子兴道讽颂郑玄云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颂或作诵声类云诵者歌盛德之诗赞美其形容也说文作讼也)。
状貌(上状字从犬爿声韵英云状形貌也说文从犬爿声下茅豹反尚书五事一曰貌孔注容仪也广雅见也说文从貌象人面下从人象形字也籀文从豸作貌古字也或作[(采-木+(豕-一))*頁]从页从豹省籀音宙豸音雉也)。
能剌(上奴登反广雅能任也博雅堪任其事也说文能熊属也足似鹿故从二匕从肉[└@(┐/┐)]声也[└@(┐/┐)]古以字也今隶书因草省为[?夕]不但讹略非也经作能草书谬亦非也下青亦反说文直伤从刀朿声经从夹作刺俗字讹也熊音雄)。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百五十一卷

侵陵(上七林反刘兆注公羊传云侵害也说文云渐进也从人手持帚章柳反若扫之进隶书省为侵略也下力兢反苍颉篇侵侮也广雅犯也[日/出/八/((犀-尸)-牛+十)]也说文作夌夌也)。
沮坏(上慈与反毛诗传云沮犹坏也广雅湿也说文从水且声也且音子余反下怀怪反前三百三十卷已释坏字也)。
镫甲(开盖反说文甲也前经第四十七中已具释也)。
醎味(上陷岩反时用俗字也广雅北方水味也尔雅醎苦也说文正体从卤作咸形声字也)。
将宝(精样反考声云将帅也文字集略云军主也说文率也从寸从酱省声也帅音[襄-(口*口)]类反经言将宝转轮圣王主兵神将也)。
皆钝(上皆字下从白下钝音徒混反苍颉篇钝顽也说文从金屯声也屯音度论反)。
心髓(虽[此/束]反说文云骨中[目*旨]也从骨髓随省声也)。
杖块(上长两反说文手持木也从木丈声丈字从十从又下康外反前经文第三十九中已释古文作[凵@士]从土象形字)。

从第三百五十二卷已下至三百五十五卷

并无字可音训

第三百五十六卷

庵没罗果半娜娑果(并梵语西国果名也此国并无其半娜娑果形如冬瓜其味甚美或名么那娑)。
种植(承力反纂韵云植多也考声长也积也说文植种也从木直声或从歹作殖也)。
溉灌(上居气反韵英浇也考声渍也说文灌也从水既声下官换反广雅灌渍也注也韵英沃也说文从水雚声雚音与上同)。
不藉(情夜反韵英云以草覆地也假借字也)。
牙茎(上雅家反下幸耕反说文云草本曰茎从草巠声也)。
善射(时夜反周礼六艺三曰五射说文从矢作射释云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曰射李斯小篆从寸作射寸法度也寸亦手也)。
惌敌(上苑袁反前经第三百三卷中已释惌字下亭历反文字典说敌仇也左传对也谷梁传云倍则止敌则战少则守从攴商声商音丁历反也)。
经从第三百五十七卷已下尽三百六十二计六卷并无可音训

第三百六十三卷

茂盛(上莫候反吴楚之音也韵英音为摸布反草木茂盛也尔雅礼也毛诗传美也韵诠云滋茂也说文从草戊声也下常正反广雅盛多也考声隆也强也说文从皿成声也)。
旡暇(上音无出古文奇字古无字也下遐驾反贾注国语云暇安也说文闲也从日从假省声)。
第三百六十四卷并三百六十五卷已上二卷文易无可音训

第三百六十六卷

枉生(威往反方言云齐鲁之间谓光景为枉矢说文从木王声古文从文作[山/玫])。
忻求(迄殷反考声悦也说文云善者忻人之善正体作欣或作欣并通也)。
嘲诮(上獠交反獠音谪狡反尔雅嘲谑也调也或从言作嘲说文从周作周音竹包反下樵曜反苍颉篇诮诃也考声戏笑也韵英责也说文娆也或作谯并形声字也谑音香约反)。
无怯(欠业反苍颉篇云怯畏劣也集训云惧也韵诠弱也说文从犬作[狂-王+去]以犬多畏故从犬去声也形声字也)。
三摩呬多(呬音声以反梵语也此翻为止言心止息也或名定有多名等持等引之类此即一也)。
饕餮(上汤高反杜注左传云贪财曰饕或作叨俗字也下天结反说文云贪食曰餮博雅作餮上二字并下形上声字)。
諠杂(上兄圆反前经第一卷已具释下才令反前经第一百八十一卷已具释)。
纷扰(上拂文反前经第一序中释纷字下而沼反前经第三卷中释扰字也)。
不惮(弹旦反郑笺毛诗云惮难也韩诗畏也集训辞也苍颉篇惊也说文疾也从心单声也)。
据慠(上居御反毛诗传曰据依也考声凭也杜注左传安也说文扶持也从手豦声也或作倨豦音渠下吾告反孔注尚书云慠慢也广雅荡也说文倨也从心敖声或从人作傲字说文从出从放今经文从土作傲渐讹略也)。
于讥(上于字说文从[方*(企-止)][方*(企-止)]音偃经从手非也下居依反广雅讥谏也说文诽也从言几声也)。
经第三百六十七卷第三百六十八此二卷无字可音

第三百六十九卷

谷响(香两反考声云响者声之应也孔注尚书云若响之应声也说文从音乡声也或作响或从言作响经从向作向非)。
经第三百七十卷已下尽三百七十五已上计六卷并无音训

第三百七十六卷

车乘(上昌遮反车字说文象形作车横书车字即是古文车字也下食证反孔注尚书云乘胜也毛诗传曰乘升也郑众注周礼云四匹为乘说文乘覆也从入桀桀音竭桀黠也军法曰乘也隶书作乘变体字也)。
髓恼(上緌[此/束]反说文云骨中脂也从骨从随省声也下能老反文字集略云头中实也此字讹谬甚多或从三止或从月或从口或从忽或从山皆非也说文正体从匕从囟囟音信囟头也从川川象发匕者相匕著也[甾-十+乂]声也[甾-十+乂]音能老反本古字也)。
经从三百七十七已下尽三百八十计四卷并无难字不音训

第三百八十一卷

奁底(力盐反苍颉篇器物名也说文镜奁也案奁者即香奁棋奁等是也似合底平而上有棱角经从大从品奁不成字经言奁底者取底平为喻也奁字从匚从佥佥亦声也匚音方)。
所蹈(徒到反刘兆注谷梁传蹈履也广雅蹈行也说文蹈践也从足舀声舀音羊小反也)。
坦然(他懒反苍颉篇云坦著也广雅坦平说文安也从土旦声也旦字从日下一也)。
[車*(网-ㄨ)]毂(芒仿反考声云车[車*豦]也[車*豦]音渠郑注礼记云车[車*豦]围长二丈七尺所谓今时[車*(网-ㄨ)]也其径九尺皆是古制也今之车[車*(网-ㄨ)]周围一丈八尺径六尺即车脚也下公屋反说文辐之所凑也老子曰三十辐共一毂从车从谷省声也)。
睹罗绵(梵语也西国细绵也古译云兜罗绵前经第三百一十卷已具释讫)。
鞔纲(上莫盘反郑注周礼云草路鞔也广雅补也下武昉反此言如来十指之间犹如罗网也易曰庖[羲-ㄎ+乃]氏结绳为纲说文作[羅-隹+匕]古字也亦单作冈象形字也)。
绮画(欺纪反范子计然云绮出齐郡今出吴越下华骂反尔雅画形象也郭璞曰图画者所以作形象也字书本无此字假借画字用也)。
纤长(相盐反广雅纤微也方言小也说文细也从系韱声又说韱字下从非笺声也笺音接阎反二人从从音从戈经从土从非作[韱-(人*人)]不成字也下丈良反郑笺诗云长远也广雅常也说文久也从兀兀高远意也从匕音化久则化变也上从[匚@一]亡声也倒书字亡也篆书古体作[巢-果+(厂@(夕*ㄆ))]今隶书作长上俗云字也兀化在下皆变体不可辩也)。
瑿泥耶仙鹿王腨(上伊奚反梵语也此鹿王其身毛种种异色光润鲜明腨膝佣纤端正故引为喻也腨音遄耎反也)。
佣圆(痴龙反考声上下均也大也韵英庸直也经文有从肉作佣俗字也说文均直也从人庸声也)。
绀[生/月](上甘暗反下戚盈反说文云帛染青而扬赤色或作絟[糸*縈]音与上同此皆马郑所用古字也下青字说文从生从丹今隶书讹略也)。
润滑(上如顺反尚书水曰润下润下作咸咸音咸广雅湿也下还刮反说文滑利也考声乘利也刮音开滑反并从水形声字也)。
晃耀(上黄广反广雅晖也考声云日光也亦作晃说文明也从日光声下姚照反广雅耀照也韵英曰光明也或作曜亦通说文从火作耀有从光作耀俗字非正也)。
髆腋(上音博下音亦此二字并前经第一卷已具释也)。
诺瞿陀(那各反梵语树名也或云尼俱陀此树端正佣直团满可爱此国无有云柳者非)。
颔臆(上何感反下于力反并前经第一卷已释讫)。
逾珂雪(上庾俱反韵诠云逾越也或作逾也下可何反韵诠云白玉佩也色如白雪)。
锋利(芳空反考声云刀末也或作锋说文兵刃端也从金峰省声也)。
拥曲(邕拱反郑注仪礼云拥抱也考声持也护也字书遮也说文从手雍声正体本作[雝/手]古字也)。
婉约(上惌远反杜注左传云婉约言华丽也韵诠婉媚也说文婉顺也从女宛声并形声字)。
频伽音(梵语也西方鸟名也具足应云迦陵频伽此鸟在孚[穀-禾+卵]之中能作美声令人乐闻)。
眼睛(积盈反假借字也本无此字案睛者珠子也纂韵云眼黑精也古人呼为眸子俗谓之目瞳子亦曰目瞳人也论文谓之眼根四大所造净色为体)。
乌瑟腻沙(梵语也如来顶相之号也观佛三昧海经云如来顶上肉髻团圆当中涌起高显端严犹如天盖又一译云无见顶相各有深义也)。
狭长(咸甲反前经第三百四卷中已释从犬非也)。
筋脉(上居银反从竹从肉从力下麻佰反从血从[脈-月]或从肉经文从月从永作脉俗字也前经第五十三卷中已具释二字)。
惇肃(上都昆反。贾注国语云惇扑也大也方言信也尔雅说文皆厚也从心[古/日/羊]声也[古/日/羊]音纯[古/日/羊]字说文从畗畗音享下从羊今经文从文作敦犹迫也。非经义从心作惇正也。下嵩育反。孔注尚书云肃敬也严也。尔雅肃肃泰也谥法曰强德克义曰肃执心决龂曰肃。说文持事谨敬也从[聿-土+十][聿-土+十]音蹑从[棩-木]音渊[聿-土+十]在渊上战战兢兢肃然惧而严敬也。会意字也。后文第四百七十卷中亦同此释也)。
怯弱(上欺业反韵英云怯惧也考声懦弱也顾野王云畏劣也说文从犬作[狂-王+去]多畏也以犬多怖故从犬去声也或从心作怯并通下穰灼反孔注尚书云尪劣也考声无力也说文弱挠也上象挠曲弱即挠也夫物弱则并力故从二弓及彡象毛厘细弱也)。
稠密(长流反苍颉篇云稠众也广雅穊也说文多也从禾周声下岷笔反)。
离翳(上音利下尹计反韵英翳敝也广雅障也说文华盖也)。
不窊(乌爪反韵诠云下湿地也或从洼作洼说文从穴瓜声象形字也)。
不垤(田涅反韵诠云高起也说文象形字也或作垤蚁封土也)。
疥癣(上皆隘反周礼夏时有养疥之疾也集训云疮风也文字集略从虫作蚧说文搔也从疒介声下先剪反集训云徙也侵漂移徙也说文干疡也从疒鲜声搔音扫刀反隘音樱介反也)。
黡点(上伊琰反考声云黑子也说文肉中黑也从黑厌声也下丁琰反考声云灭也王注楚辞云污也说文小黑也从黑占声也)。
疣赘(上有忧反苍颉篇云疣赘病也或从肉作疣古作[病-丙+ㄆ]下隹苪反博雅赘亦疣也字书云风结病也说文从敖从贝也)。
致而(池利反考声云缯帛密致也集训云缝纳衣也广雅补帙也至也从糸致声也)。
轮埵(下当果反通俗文作垛亦通也)。
额广(雅格反从客作额俗字也方言额颡也释名云幽州人谓额为鄂今江外吴音呼额为讶并边方讹也说文从页从格省声也)。
褫落(上池里反考声云褫亦落也[敲-高+兌]音土捋反说文褫夺衣也经文作[垝-厄+(冗-几+巾)]不成字也)。
诸窍(轻叫反郑注周礼云阳窍七阴窍二郑注云礼记窍孔也说文空也从穴从噭省声也敫音叫)。
[(甘/肉)*犬]足(伊阎反说文犬甘肉无[(甚-匹+(岡-山+十))*犬]足故从甘从肉从犬经中多从日月作猒或从厂音罕作厌皆非也)。
逶迤(上畏韦反下以伊反萧该汉书音义云水曲流貌也古今正字云透迤邪行也二并从辵委也皆声也)。

第三百八十二卷 第三百八十三卷

(已上两卷不音训)

第三百八十四卷

析除(星亦反韵英云析分也说文破木也或从斥作柝石经从斤作析形声字)。
逼迫(上兵棘反尔雅逼亦迫也杜注左传逼近也下补格反苍颉篇迫亦近也广雅狭也急也)。
任持(入针反郑注礼记任也任音入甚反也用也考声云任堪也广雅任使也说文保也从人壬声)。

第三百八十五卷

无字可音训

第三百八十六卷

俳优(上败埋反说文戏笑也从人从排省声也下忆鸠反苍颉篇云俳优乐人也顾野王曰乐人所为戏笑以自悦也说文俳戏也优倡也并从人形声字经文从手或从彳作徘[彳*憂]并非)。
第三百八十七卷已下终三百九十一卷凡五卷并无难字可音训

第三百九十二卷

吠琉璃(上音流下音离梵青色宝名也前音义第二经卷第三十九中已具释)。
颇胝迦(梵语宝名也正梵音云飒破置迦古译云是水精此说非也虽类水精乃有紫白红碧四色差别莹净通明宝中最上红碧最珍紫白其次如好光明砂净无瑕点云是千年冰化作者谬说也)。
蠃贝(卢和反尔雅云海介虫也郭璞云蜗牛类也大而白经文作螺俗字也前经第一百八十一卷中已具释也)。
医药(上于饥反说文治病工也从酉殹声于计反经文或从巫作医俗字前音义第二中已具释)。
[牙-(必-心)+?]起(胡固反字书云[牙-(必-心)+一]也说文从竹作[竺-二+(牙-(必-心)+一)]可以收绳者也隶书省去竹作[牙-(必-心)+一]经文作[牙-(必-心)+一]俗字误也与[牙-(必-心)+一]字相参非也)。
匮乏(逵位反字书匮穷也乏也说文匮字从匚贵声也匚音方也)。
愤恚(上纷吻反考声愤盈也心气发也郑玄云怒气充实也苍颉篇云愤懑也说文恨也形声字也懑音没本反)。
寻伺(上祥淫反考声云寻度也逐也说文作寻寻绎也理也从口从彡从工口工乱也上从又下从寸今隶书省去彡彡音衫作寻会意字也古文从肘作[肘/尺]也)。
攀缘(普班反古今正字云攀引也古文从反拱字为[癸-天+艸]从手攀声也)。
柔耎(上而周反说文木曲直曰柔从木矛声下而兖反说文耎弱也从大而声也经作软非也)。

第三百九十三卷

无可训释

第三百九十四卷

达[奴/糸](奴雅反梵语也下贱之类鄙恶人与下文篾戾车等同类也)。
篾戾车(上音眠鳖反古译或云蜜列车皆讹也正梵音云毕[口*栗]吟蹉此云垢浊种也乐作恶业下贱种类边鄙不信正法垢秽人也)。
无翅(诗异反鸟之两羽曰翅或有作[羽*民][羽*是]皆古字也)。

第三百九十五卷 第三百九十六卷 第三百九十七卷(已上三卷无可音训)

第三百九十八卷

常啼(弟泥反考声集训并云哭无常节曰啼说文啼号也从口虒声虒音同上说文虒字从虎厂声厂音曳经从帝作啼悲也)。
欻然(晖律反集训云欻忽也说文云吹起也会意字也)。
疲倦(上音皮贾注国语疲劳也广雅疲亦倦也极也下逵愿反广雅倦极也孔注尚书倦懈玉篇倦止也或从心也作倦或从力作劵也)。
赞励(上臧旦反方言赞美也郭璞曰颂美其德也释名云赞所以解释物理也下力滞反桂菀珠藂云励免也左传劝也盖形声字)。
植众(承力反孔注尚书云植生也杜注左传植长也或从歹作殖也)。
槌[匈/肉](坠追反俗字也正作椎从木下勖恭反字书槌[匈/肉]者心怀悲恨自毁其身也)。
黠慧(上闲戛反方言自关而东赵魏之间谓慧为黠下音惠贾逵察也郭璞意精也前经音义第三卷第三百三卷已释)。
垣墙(上远元反毛诗传曰垣亦墙也下匠羊反声类云墙亦垣也尚书曰无敢逾垣墙是也说文垣墙敝也从啬爿声也啬字从来从[稟-禾]经中或作墙廧墙并俗字也)。
栏楯(上勒单反下垂[門@壬]反说文栏也槛也王逸注楚辞云纵曰栏横曰楯楯间子谓之棂子也)。
宝堑(七艳反说文堑坑也从土斩声也考声长坑也韵英小坑也玉篇云城池为堑或作渐)。
街巷(上音皆考声都邑之中大道也下学降反毛诗传里间道也韵英小街也或作弄皆古字也今省为巷也)。
市廛(长连反郑众注周礼云廛居也郑注礼记廛市邸舍也玉篇云城市内亩半空地谓之廛经作厘俗字略)。
亘以(可镫反韵英亘通也考声远过也毛诗传云遍也方言竟也或作[百-日+(冉-十+(、/一/、))]古字)。
宝舫(福望反尔雅舫舟也郭璞云并两舟曰舫也)。
却敌(提的反考声云敌对也案敌亦惌也仇也却敌者城上伏兵御[冠-寸+殳]之所者也)。
雉堞(上池履反字书云雉陈也公羊传曰五板为堵五堵为雉百雉为城何休曰二万尺也考声城长三丈高一丈曰雉礼记天子城千雉盖受百雉之城千也公候城百雉伯城七十雉子男五十雉但诸候之城皆缺其南面者以授过也但居而居不固守也下徒颊反杜注左传云堞者城也上安墙也说文女垣也从土从叶省声)。
蓥以(萦并反萦音恚并反韵诠云磨珠玉也蓥镜使明也韵英蓥犹磨莹或作莹也)。
缀以(追卫反贾逵注国语云缀连也王逸注楚辞云缀也说文缀合著也或作畷皆古字也)。
宝铎(徒各反郑注周礼云铎大铃也孔注论语云木铎金铃木舌以宣文教也经言宝铎者宣扬法音前经第一卷已释也)。
冷暖(上鲁梗反广苍冷寒也字书小寒也说文从冫音冰令声也下奴管反群书字要云暖温也从火耎声也有作暖暖皆俗用字)。
泛漾(上芳梵反字书泛浮也经作泛俗字泛普也非经义下阳亮反或作漾皆义别正体合作飏案泛漾者浮游自在之义漾者水波也义虽似同乖经本意宜改作飏也)。
嗢钵罗花钵特摩花拘某陀花奔荼利花(已上四色莲华前三百一十八卷中已具训释)。
鲜郁(上相延反广雅鲜好也声类新也案鲜鲜明也下于六反案鲜郁者妙花鲜明香气郁遏之盛也论语云郁郁乎文哉)。
周寰(音还谷梁传云寰内诸候刘兆曰寰圻也桂菀珠藂云圻者天子千里封域也)。
纵广(足容反字书云竖为纵横为广又云南北为纵东西为横是也)。
俱卢舍(义译云大牛鸣吼声所极处也依俱舍论指肘弓量计一俱卢舍算有二里此据平地间也若高迥处亦可五里之内皆得闻之)。
映蔽(上于敬反考声云晖也隐也韵英傍照也或作映古字亦通下卑袂反韵英掩也考声蔽瘴也前经第一卷两字俱释也)。
孔雀(即药反春秋元命包曰火离为孔雀又云罽宾国多孔雀不必疋合正以音影相接或闻雷声便感有孕胎也)。
鹦鹉(上乌耕反下音武或作鹉二体同山海经云黄山有鸟青羽赤喙人舌能作人语名曰鹦鹉曲礼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是也)。
凫鹥(上辅于反尔雅舒凫鹜鹜音木郭璞注云鸭也考声野鸭之小者也字书从鸟从儿几音殊几者鸟之短羽飞几几然也上形下声字也下[阿-可+壹]兮反考声云鹥凤类也[生/(月-二+┴)]黑色水鸟也毛诗云凫鹥凤类也在经传曰鹥凫属也说文同从鸟殹声也下形上声字也)。
鸿雁(上胡公反。韵英水鸟也。考声鸿代也郭璞云鸿鸟知运代也或作[工*隹][工*鳥]皆古字也。下颜谏反。或作雁同毛诗传云。大曰鸿小曰雁。案鸿雁者。随阳鸟也。礼记月令云。季秋之月鸿雁来宾。是雁每至秋初引子南游将避霜雪。春初逐北以避炎暑。说文雁鹅属也。亦名鴚加方言自关而东谓雁为鴚南楚之外谓之仓鴚。今江东人呼雁为鴚鹅。或作歌古字也。或作驾子虚赋曰白鹄连鴐鹅是也)。
黄鴡(七余反或作雎同一名鴡鸠毛诗云关关鴡鸠是也一名王鴡尔雅云鴡鸠王鴡也关东呼为鹗好在洲渚上也)。
鸧鹒(上音仓下音庚尔雅云仓糜鸹鸹音古活反郭璞云今呼为此鸟鸧鸹又云鸧鹒张衡归田赋曰王鴡鼓翼鸧鹒哀鸣交颈鴶鸠鸠音胡浪反关关[嚶-女+鳥][嚶-女+鳥]是也)。
白鹤(何各反。经文作鹄误也。鹄音胡木反。苍黄色而觜短所在皆有。说文鸿鹄也玉篇黄鹄形如鹤。色苍黄故知非是鹤也。鹤色白而长喙。寿满千岁者顶皆朱色字书鹤似鹄而觜长。神仙鸟也。见则为祥瑞也。枹朴子曰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淮南子曰鸡知将晓鹤知夜半是也。说文从鸟隺。何各反声也。说文又解隺字从冂。癸营反。从隹。隹鸟也。鸟飞高至上欲出冂也)。
春莺(于耕反毛诗云交交桑鳸音户有莺其羽传曰莺有文鸟也考声莺鸟毛有斑文貌也经作莺误也埤苍云鶈莺也鶈音妻东夷鸟也广雅云莺怪鸟属也非春莺也)。
鹙鹭(上音秋下音路或作[叔-又+鳥][慮*鳥]皆古字也顾野王曰大鸟也其羽鲜白可以为毳毛诗云有鹙在梁传曰秃鹙也又云振鹭于飞尔雅鹭舂锄也郭璞云即白鹭也头羽背上皆有长翰毛今江东人取为睫攡名曰白鹭纕纕者音苏隈反今秃鹙白鹭各是一鸟也)。
鸳鸯(上于袁反下于姜反毛诗曰鸳鸯于飞传曰鸳鸯疋鸟也言其止为疋偶飞则双飞也)。
鵁[(生/(同-(一/口)+┴))*鳥](上音交下音精山海经云蔓联山有鸟名曰鵁[(生/(同-(一/口)+┴))*鳥]似鸭而群飞也)。
翡翠(上肥味反南洲志曰翡大于燕小于乌赤色洲民捕而食之不知贵其毛羽也考声羽赤雄曰翡说文赤羽雀也从羽非声也下[生/月]遂反南洲记曰翠为六翮毛长寸余色青绿出郁林山[生/(月-二+┴)]色[此*鳥]曰翠说文[生/月]雀也从羽卒声)。
精卫(山海经云炎帝之女名曰女娃于皆反方言云娃美女也女娃游于东海溺水而不返化为鸟名曰精卫帝取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报其惌也一云鸣即自呼云精卫也)。
鹍鸡(上音昆顾野王曰鹍似鹤而大字书或作鶤同楚辞云鹍鸡嘲[口*哲]而悲鸣是也下或作鸡亦通)。
[屬*鳥]鳿(上之欲反下虐绿反山海经云大荒之中有鸟黄头赤足六首名曰[屬*鳥]鳿尔雅云鸀山乌郭璞曰似乌而小赤觜六乳出西方郭璞曰鸀鳿似鸭而大长鳿赤目觜皆绀色)。
鶢鶋(上音袁下音居国语云海鸟也汉元帝时琅玡有大鸟如马驹时人谓之鶢鶋尔雅云鶢鶋杂县庄子鶢鶋海鸟止于鲁郊)。
鹍凤(下房讽反。毛诗义疏云。雄曰凤[此*鳥]曰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山海经曰。丹穴山有鸟状如鹤。五色而有文章名曰凤凰。广雅云。凤凰鸡头燕[含*鳥]蛇颈鸿身鱼尾骿翼五处有文。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腹文曰信。膺文曰雄鸣曰节节[此*鳥]鸣曰足足。昏鸣月固常。晨鸣曰发明。昼鸣曰保长。举鸣曰上翔。集鸣曰归昌。见则天下安宁也。说文神鸟也。出东方君子之国从鸟凡声也)。
妙翅(尸至反即金翅鸟也或名迦娄罗或名揭路茶皆梵语讹也正梵音云孽噜拏经云妙翅者就状貌而名之非敌对翻也)。
鶙鹕(上徒鸡反下音胡或作剃[利-禾+夷]尔雅云今剃胡好群飞入水食鱼故曰洿泽俗亦呼之为淘河鸟也毛诗云惟鴺在梁谷梁传曰洿泽鸟也)。
羯罗频迦(梵语鸟名也亦云迦陵频伽此译为美妙声出大雪山卵[穀-禾+卵]之中即能鸣其声和雅听者乐闻)。
命命鸟(梵音耆婆耆婆鸟此云命命据此即是从声立名鸣即自呼耆婆耆婆也)。
法涌(羊肿反说文涌膝也或作勇同也)。
羯鸡都宝(梵语宝名也此即水精之异名其宝色白小如鹅卵许大也)。
其蹬(登邓反广雅蹬履也即履践阶级蹬道也)。
铺绮帊(铺普胡反广雅陈也布也韵诠设床褥也考声遍也绮绮音墟倚反以二色彩丝织为文花出吴越次于锦也帊音普霸反考声帊大[噗-口+申]也或从衣作[袖-由+巴]也)。
白[疊*毛](徒颊反西国草名也其草花絮堪以为布)。
丹枕(针荏反天竺国风俗不用木石为枕皆赤皮或赤色布作囊贮以睹罗绵及以毛絮之类为枕或用枕头或作倚枕丹红赤色者用也)。
帏带(字威反字书云帏幔类也帐傍曰帏或从巾作帷说文从巾韦声也)。
綩綖(上鸳远反下余[旃-丹+冉]反经言綩綖者即珍妙绮锦筵绣褥舞筵地衣之类也)。
绮幔(上袪倚反下谋伴反考声幔帷类也正体从巾下从又作幔经从心作慢俗字非也)。
中毒(张仲反考声中当也著也)。
奋迅(上府问反郑注礼记奋动也韵英振羽也广雅振也考声张也下询俊反前经音义第二卷第三十六已具释)。
所禀(彼锦反说文从[稟-禾]从禾声也经作禀者误也)。
取量(力强反平去二声并通也)。
惆怅(上敕周反下敕亮反广雅惆痛也说文怅怅望也楚辞惆怅悲愁也苍颉篇云惆怅失志也郭璞云惆怅犹懊恼也二字并从心之也)。
巡环(上随遵反考声巡历也左传遍也郑注周礼所守也李斯从车作[車*川]下音还公羊传曰环绕也)。
不[隹/(至-土)](时咒反考声卖物了[隹/(至-土)]古今正字[隹/(至-土)]行也顾野王云卖物得[隹/(至-土)]人买持去曰[隹/(至-土)]经文从厶作[隹/(至-土)]非也古今正字从隹从口)。
伫立(除吕反尔雅伫久立也考声云伫持也从人宁宁音同上或作伫并同也)。
人髓(緌觜反字统骨中脂也说文髓字从骨从随省声也形声字)。
右髀(步米反说文股外也从骨卑省声也古作[跳-兆+卑]或作[骨*坒]亦通经作[骨*坒]俗字也)。
欲剖(普口反考声剖破也韵诠剖判也从刀咅声咅他口反也)。

第三百九十九卷

之愆(揭焉反考声云愆失也说文过也从心衍声也或作愆皆同也经多从二天作[億-音+(天*天)]俗字也或作[羊*(巟-亡+口)][起-巳+(侃-(仁-二))]皆古字也)。
赧然(上拿简反方言赧愧也小雅面愧曰赧考声羞惭面赤也字书赧字从赤从[尸@又][尸@又]亦声也[眉-目+又]音尼展反从皮作赧俗字也)。
有愧生惭(上轨位反下徂含反说文愧亦惭也礼记曰君子不以其所能者而病于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而愧于人广雅惭耻也尔雅愧亦惭也说文作愧或作謉聭二体皆古字也)。
疮痕(恻霜反韵英疮痍也或作创亦通故作创亦同下胡根反字书伤瘢曰痕说文痕疮肿瘢也从疒艮声也疒音女厄反)。
惊骇(上居英反广雅惊起也说文马骇也下谐騃反苍颉篇惊也广雅起也说文从马亥声)。
一函(霞缄反字书盛书盛物也今人函书表函等是也)。
荏苒(上而枕反考声云草荏苒者渐次相因经历时日谓之荏苒经作苒俗字也)。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百卷

箜篌(上音空下音侯乐器名也释名云师延所作靡靡之乐也后出于桑间[濮-(仁-二)+彳]上之空地盖空国之候所存也故名箜篌师涓为晋平公鼓焉郑卫分其地而有也遂号郑卫之音谓之淫乐也)。
槽颈(上造劳反下经井反即是箜篌之槽颈及项是也)。
绳柲(上常仍反考声索类也本倕作规矩准绳宋忠曰倕舜臣也绳所以取直也广雅绳直也说文绳索也从糸音觅从蝇省声也下骈结反考声拗音厄绞反杜注左传云手柲物也经作批亦通郑注尚书大传云[棍-日+(ㄇ@人)]推也推音他雷广雅[媲-女+巾]戾也转也或从巾作批亦通说文从手秘声也)。
奉属(上冯勇反说文奉承也从兀兀音拱从丰丰声也丰音峰下钟欲反杜注左传属托也郑注礼记属系也说文连也从尾蜀声也经作属俗字谬也)。
隐蔽(上殷谨反广雅隐翳也谥法曰怀情不尽曰隐包咸注论语云匿也考声藏也说文隐亦蔽也从隐阝声也蔽奄也广雅蔽隐也尔雅窜也郭璞蔽谓逃藏也说文蔽小草貌从草蔽声也敞毗袂反)。
羸劣(上力追反考声羸廋极也说文痿也从羊[嬴-女]声也[嬴-女]力卧反下力辍反劣弱也从少力会意字也前经音义第三卷第一百八十一已释)。
洒地(沙贾反玉篇云所买反王逸注楚辞云如水之洒地说文音山绮反洒泛也从水丽声也)。
坌我(盆闷反韵英云坌尘污也考声尘猥至也说文从土作坋尘也从土分声也下我字说文于身自谓也从手从戈经有从禾作我者非)。
淳净(上常伦反经作淳俗字也考声渟渍也郑注仪礼云沃也广雅渍也兹四反说文[淥/皿]音渌从水[古/(畢-田+目)]声[古/(畢-田+目)]音纯也)。
轨范(上龟苇反考声车迹也说文车辙也从车从宄省声也宄音鬼下凡黯反尔雅范法也常也考声模也则也说文[車*(乏-之+友)]也盘末反从车从范省声也或作范亦通前经音义第四十六卷已释也)。

第四百一卷

鹫峰山(齐袖反前圣教序已具释也)。
重担(上直勇反又音除用反二音并通下耽滥反广雅担负也考声以木荷物曰担说文手举物也从扌詹声也经有从木作檐檐音阎舍檐字也)。
逮得(台耐反尔雅逮与也韵英及也考声作逮亦得及前也典说音义云唐逮也说文正作逮逮及也文字集略音为徒耐反皆相及貌也经有作逯非也逯音绿下登勒反考声得获也亦作[見/寸][見/寸]取也说文云行有所得从彳[見/寸]声也古文作[貝*寸][咒-几+寸][見/寸]三体同音得今俗用皆从[見/寸]作得讹谬)。
翘勤(上只遥反尔雅翘危也考声举也说文尾长毛也从羽尧声也下近银反毛苌诗传云勤劳也考声不倦说文劳也从力堇声也音谨前圣教序已释也)。
称机(上昌证反郑注礼记称等也韵英称程也贾逵注国语程限也郭璞注尔雅人意好也文字集略云称者知轻重也说文称诠也从禾称声也称昌[卄/丞]反下居依反易曰枢机一发荣辱之主孔氏注尚书云机弩牙也庄子凿木为机有机械者必有机心是也说文主发谓之机从本几声也)。
舍轭(于革反经作轭俗字也前经第一已释也)。
堪绍怡悦等字(从舍轭已下及如来诸相好字等直至愿颔颊额已见前经三十余字经初第一卷已具训释恐繁不述也)。
身分(下扶问反玉篇分限界也说文分别也从八从刀会意字也)。
熙怡(上虚饥反下以之反前第一卷已释也)。
极[火*(日/出/大/((犀-尸)-牛+十))](下补挍反广雅热也尔雅落也考声烧柴火烈作声也韵英火灹曰[火*(日/出/大/((犀-尸)-牛+十))]灹音摘稼反说文[火*(日/出/大/((犀-尸)-牛+十))]灼也从火[日/出/八/((犀-尸)-牛+十)]声今又说[日/出/八/((犀-尸)-牛+十)]音蒲冒反前经第一卷已释也)。
[糸*囟]耎(上西祭反孔注尚书细小也说文微也从系囟声也糸音觅囟音信下而兖反群书字要云耎柔弱也从而从火作耎经从车作软非也前经第一卷中已具释也)。
盲者(莫庚反郑众曰无目曰[目*(容-口+又)]瞽[目*(容-口+又)]亦盲也[目*(容-口+又)]音苏走瞍说文云目无眸子曰盲从目亡声也又释亡字亡犹逃也从人从乙音隐隐由匿也人隐曰亡经作亡非也前经第一卷中已具释)。
聋者(禄东反左传耳不听五音之和谓之聋杜预曰聋暗也或作聋苍颉篇耳不闻也说文无闻曰聋从耳龙也前经第一卷中已具释)。
能听(上乃登反广雅能任也郑注周礼云多才艺也说文能兽也熊属也左传云黄能能音乃来反即其兽也兽之坚中多力故人有材艺者称贤能说文从肉从二匕台声也下体劲反尚书五事四曰听孔氏云察是非也周礼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也即形色气耳目是为五听也说文听聆也从德音德从耳从壬壬亦声也经作听俗字也)。
哑者(鸦贾反考声云口不能言也案哑人虽有声而无词也说文阙古今正字云哑喑也从疒疒音女厄反亚声也经从口作哑非也哑音厄周易笑言哑哑非经义也前经第一卷已具释)。
醒悟(星净反国语曰醉而怒醒而喜是也贾逵曰醉除为醒从酉星声也)。
好净(蒿报反)。
欻尔(挥律反苍颉篇欻猝起也薛琮曰忽也说文有所吹起也前经第一已具释也)。
扰恼(上而沼反考声扰搅也孔氏注尚书乱也说文烦也从手从夒夒奴高反经从忧作扰非也前经第二卷中已具释也)。

第四百二卷

[月*夆]胀脓烂青瘀啄啖骸骨(已上十字已见前经第三卷音义第一卷中具释恐繁不再述也)。
[厂@((甘/肉)*犬)]食(伊焰反顾野王曰厌饱足也说文猒饱也礼记曰独乐其志不猒其道也说文从甘从肉从犬会意字也厂音罕前经第三卷中已释)。
床榻(上柴庄反广雅栖息自安之具也说文身所安也从木从爿音墙也有作床俗字也下土答反榻亦床也释名床狭而长曰榻前经第一卷中已具释讫也)。
欲绍(时绕反尔雅绍继也谥法疏云远继先位曰绍前经第一卷中已具释讫也)。
摽击(上匹遥反毛诗传曰摽落也集训云摽损也或从攴作[票*支]弃也攴普卜反说文摽击也从手票声也票必消反经作飘非经义也案郭璞云旋风也说文回风也字书云吹之也)。
糠[禾*會](上口即反郭璞米皮也声类从禾从米从康省声也下枯外反苍颉篇[禾*會]篇[禾*會]也前经第三卷中已具训释也)。
罥取(癸兖反桂苑珠藂以绳绕系取物谓之罥也或作罥同前经第三卷中已具解释其理)。
懈怠(上革卖反下从奈反广雅懈懒也毛诗云夙夜匪懈是也字书云懈亦怠也前经第三已释懈字)。
亟作(饥力反)。
凶党(许邕反考声凶恶也说文从人在凶下当朗反考声党类也前经中第四卷两字俱释也)。
魁脍(上苦灰反孔氏曰魁帅也广雅主也郑注礼记首也王逸注楚辞大也下古外反广雅脍割也案屠割[爿*生]肉之人名为魁脍也说文从鬼斗声也前经第四卷已释两字也)。

第四百三卷(别无字可音训)

痊除(上七全反考声病差曰痊郭象注庄子云病除谓之痊)。

第四百四卷

无缺(犬悦反苍颉篇缺亏也说文器破也从[午/止]从决省声者也)。
周览(来敢反考声历视周遍观览也)。
盲冥(莫并反考声幽暗也说文冥字从日从冖从六冖音觅凡日数十月十六日月初亏渐幽暗故从月从六郭景纯曰冥昧也经多从具从宀作[宜/八]非也前经卷第八已具释[宜/八]字)。
掉举(上亭吊反韵英掉动也广雅振也考声动也或作杓下姜语反说文从手与声也前经第八卷具释)。
山崖(牙皆反说文高山有崖是也前第九卷已释也)。
如燎(力吊反礼记庭烛曰燎也)。
抆摩(舞粉反广雅抆拭也楚辞曰孤子吟而抆泪是也古今正字抆字从手文声也或作捪见考声)。
衅心(香靳反左传曰观衅而动杜注云衅罪也考声瑕隙也或作衅古字也经作衅俗字也前经第九已释也)。

第四百五卷

心顷(窥隶反考声顷者少选间也)。
不嗅(许救反说文以鼻取气曰嗅前经第九卷已释)。

第四百六卷

假名(耕雅反字书云不真也考声伪也)。
头颈(经郢反韵诠头茎也苍颉篇前曰颈后曰项前经音义第二卷第十一卷已具释也)。

第四百七卷

文无可训

第四百八卷

轭取(乌革反字书轭碍也轭缚也)。
宝箧(轻颊反文字集略箱类也古今正字箧笥也韵英箱箧也本作箧今加竹周礼盛物之[撼-心]也音咸前经音义第三卷第一百二十八已具释箧字)。
若减(耕斩反韩诗减少也杜注左传耗也又音行监反亦通用也)。
诘言(企吉反郑注礼记诘为问其罪也广雅责也让也)。

第四百九卷

征诘(上陟陵反下企吉反)。
行相(上下孟反下息亮反)。
健行(上渠建反周易刚健也说文健[仁-二+兄]也从人建声[仁-二+兄]音苦浪反王弼曰白强不息也前经第四十一卷中已释)。
不眴(玄绢反王逸注楚辞眴视也考声目动也说文目摇也从目[句-口+目]声也经作旬误也玉篇云如今人动目密相成语曰眴本作旬卫宏作訇盷并通前经音义第二经第四十一卷已释)。
瑕隙(上胡加反郑注礼记瑕玉之病也广雅瑕裂也玉篇瑕秽也下乡逆反说文壁际孔也隙从阝又从白上下小阝音负经从巢作者非也前经第四十卷中已释也)。
翳暗(缨计反方言翳薆也韵英蔽也广雅障也说文华盖)。
巢穴(上柴[夕/有]反毛诗惟鹊有巢说文鸟在木上也郑注礼记巢高也象形字也经从果作巢误也下玄血反说文土室易曰上古穴居而野处是也前经音义第二经卷第四十一具释也)。
幖帜(上必遥反玉篇标举也画牌也表识也韵诠立为记也处所也考声头上帜也说文木末也从木票声也票必消反或从巾作幖亦同下齿至反毛诗传云炽盛也正作帜旌旗上表饰也博雅云幡也说文从巾戠声也)。

一切经音义卷第四

一切经音义卷第五

翻经沙门慧琳撰
音大般若经从四百一十一卷尽四百六十凡五十一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百一十卷

忻乐(上许斤反司马法曰善者善之忻人之善或作欣诉三体并同埤苍忻察也)。

第四百一十一卷

骸骨(上行皆反公羊传云骸骨也身体骨总名骸字前经第一卷已具释讫)。
功德铠(下苦代反说文云铠甲也从金从恺省声也恺音苦改反)。

第四百一十二卷

拯济(无反脚取蒸字上声拯救溺也)。

第四百一十三卷(文易不训)

第四百一十四卷

蠲除(上决缘反考声云蠲洁也方言云南楚之人疾愈谓之蠲郭璞曰蠲除也)。
循身观(上夕遵反广雅循从也字书云循环也考声云循述也善也顺也经中有作循身误也下观字去声)。
寤寐(上吾故反考声云寐中有所见觉音教而信也苍颉篇亦云寐觉而有言曰寤说文从梦省从爿音墙吾声也下弥庇反考声云寐睡也安也顾野王寐眠熟也说文云卧也从宀音绵从梦省未声也经中有从穴下作[宋-木+悟]寐或从小音心作寤寐或从[┴*├]音经由反作寤寐并非正体字也)。
剖为(普口反苍颉篇云剖析也析音昔杜注左传云中分曰剖说文从刀咅咅音土口反也)。
缠裹(上彻连反考声云纆绕也束也说文云缠约也从糸廛声下光火反考声云裹包也说文云裹缠也从衣果声或作褁俗字略也)。
筋脉(上居银反周礼云医师以辛养筋说文云肉之力也从肉从竹竹者物之多筋者也从力力象筋也有从草作莇或从角作筋者皆非也礼记曰老者不以筋力为能是也下麻伯反周礼以咸养脉说文云血理之分行于体中谓之脉从血从[脈-月]普卖反作脉或作[覛-見+血]亦作脉并正今经文从月从永作脉者皆非正体字也盖俗字耳)。
心[肉*于](心主南方火赤色而有办白慢反说文云土藏也主于舌下古安反桂苑珠丛云[肉*干]主东方木其形青色而有叶说文云金藏也从肉干声也王叔和脉经云肝主于目故肝病而目不明也)。
[肉*巿][堅-土+肉](上芳吠反金之精白色说文云火藏也从肉市非未反声王叔和脉经云[肉*巿]主鼻[肉*巿]有疮则鼻臭也下辰忍反水藏也色黑阴其形偶五苟反故[堅-土+肉]双说文云从肉臤口千反省声也王叔和脉经云[堅-土+肉]主耳故[堅-土+肉]虚则耳聋以所主为候)。
脾胆(上音毗土之精色黄说文云木藏也从肉卑声王氏脉经云脾主唇也下都敢反白虎通云胆者肝之府也肝主仁是以仁者必有勇故知肝之府也脉决云胆之有病精神不守)。
脬胃(上普包反说文云脬傍光水器也考声云尿脬也盛小便器也王叔和脉经云脬囊受五升三合脬病则小便不通也经文作胞非也胞者孩子胎衣非经意也下韦畏反韵英云肠胃也白虎通云胃者脾府也说文云谷府也从肉胃象形字也)。
大肠(除良反白虎通云有大肠有小肠者心之府也大肠者肺之府也释名云肠者腹内畅气之府也古今正字肠从肉从[殤-歹]声五藏六府各有所归)。
[犀-牛+矢][尸@(水/水)](上音始字书云粪屎也古今正字作屎相传作屎俗字也古作[乏-之+夫]正体从尾省[乏-之+夫]声也下泥吊反说文正体从尾从水又云人之小便也考声云溺也腹中水也经文作尿俗字省略也通俗文云出肠曰[犀-牛+(乏-之+夫)]出脬曰[犀-牛+水])。
涕唾(上天丽反说文云鼻液也液音亦毛诗传云自鼻而出曰涕或作洟洟[弟*鼻]四形皆同下土课反说文口液也从口从埵省声也或从水作涶亦通)。
涎泪(上似仙反说文亦口液也下吕坠反广雅涕泣泪也说文云泪涕也)。
痰脓(徒南反字书云痰胸中病经从水作淡乃无味复是去声字也下奴工反说文云癕疽溃血也从肉农声经中作淡非经义也)。
肪[狦-(狂-王)+月](上音方下桑安反说文云肪肥也韵英云凝脂也广苍云脂[狦-(狂-王)+月]肪也字语云从肉从册声也通俗文云在腰曰肪在胃曰[狦-(狂-王)+月]是也)。
脑膜(上乃倒反说文云头中髓也古文作[匕*(巢-果+山)]或作[甾-十+乂]又作[女*(巢-果+(离-禸))][惱-囟+山]谬也说文从肉[甾-十+乂]声下忙博反说文云头间膜也字统云皮内肉外为之膜从肉莫声)。
眵聍(上尺支反韵诠云目汁凝也经文作[目*(山/虫)]检一切字书并无此[目*(山/虫)]莫未详所出盖是后人率意妄作耳说文云眵字从目从侈省声下宁顶反韵英亦作[寧*頁]盯聍者耳垢也)。
憺怕(上徒滥反下音魄韵英云憺怕安静也经文云憺怕路者闲静处也并从心詹音占自皆声也)。
雕鹫(上丁遥反下音就说文云雕鹗也音咢广雅鹫雕也山海经云景山多鹫埤苍云鹫似雕形小食死尸肉也怪鸟也)。
鸱枭(上昌之反鸢也音缘鸟也下击姚反郑玄笺诗云枭恶鸟也说文云不孝鸟也)。
虎豹(上呼古反说文云底山兽之君也下补教反豹似虎而小圆文斑黑也)。
狐狼(上音胡说文云妖兽也鬼所乘而有三德下音即说文云似犬头白额色白者应祥瑞也)。
或啄(丁角反说文云鸟食也广雅云啄啮也啮霓结反)。
或攫(俱籰反王约反字书云攫搏音博也文字音义云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俱籰反爪持曰攫又音居碧反亦通)。
揸掣(上侧加反广雅揸取也又云揸叉也或作[(虎-儿+目)*又]下尺制反韵英云掣曳也)。
溃烂(上黄外反说文云溃漏也韵英云散也下勒旦反方言云火熟曰烂也)。
虫蛆(上逐融反尔雅云有足曰虫今经文作虫略也下七余反字书云蝇以蒸反乳肉中虫也说文云蛆字从肉且声也)。
腐肉(扶甫反考声云肉败也说文从肉府声)。
骨琐(苏果反广雅云琐连也谓骨节相钩连也字林琐联也环也说文云琐从王[巢-果+貝]苏果反声经中有从[巢-果+貝]作锁或作琐者皆非也)。
髋骨(音宽埤苍云髋尻苦高反也说文士髋髀上也从骨宽声也)。
胁骨(上虚业反或作胁亦同说文云肚两傍也字从三力也)。
髆骨(补各反说文云髆肩甲也从骨尃芳无反声也经中有从肉作膊普各反者非也)。
颔骨(胡感反方言云颔颐也郭璞云颔即颔辅车骨也)。
髑髅(上音独下音娄说文云髑髅顶骨也埤苍云头骨也字书云脑盖也或作髑髅或名头颅或名[宅*頁]徒各反颅音卢皆一义亦由楚夏音殊轻重讹转耳)。
日[日/出/大/米](蒲胃反韵英晒也晞也说文从曰从出从大大音代从米会意字也经中从田从恭非也)。

第四百一十五卷

(次下又音四十三梵字前经第五十三卷虽已略云不改经中字体今改旧文新翻取正经中本具在注中智者审详后写经者宜依新本经云)。
入[褒-保+可]字(乌可反)。
啰字(罗字上声兼弹舌呼即是也经中书洛字不相当非也)。
跛字(波可反正相当)。
左字([戊@臣]可反经中书者字边方不正音旨也)。
曩字(囊朗反兼鼻声呼经中书娜字不切当也)。
砢字(勒可反正是也)。
娜字(那可反经中书柁字不切当娜字为正)。
么字(莫可反经中书婆字不切当宜改之)。
[奴/糸]字(奴雅反经书荼字非也)。
矫秽(此二非梵字上居夭反正作挢郑玄注周礼云挢诈也字书矫要也经文作矫俗字也下迂卫反迂于雨反韵英云秽恶也考声云芒芜也)。
沙字(取上声呼正是也可书洒字亦得)。
嚩字(无可反后准此)。
[多*頁]字(多可反正著梵音)。
野字(此野字正与梵音相当)。
瑟絮字(二合上所乙反下摘贾反二字合为一声呼经中书瑟吒二合旧用亦通)。
迦字(居佉反上声呼及诸字书并无此音字以此番取即为正也)。
娑字(取上声呼正音桑可反)。
么字(莫可反兼有鼻音与前字稍别)。
誐字(鱼佉反上声呼及经中书加字甚重)。
他字(取上声呼他可反)。
惹字(慈砢勒可反经中书阇字疏远不著也)。
[溼-(泳-永)+口]嚩(二合)字(上尸入反下无可反二字合为一声呼之)。
驮字(徒贺反经中书达字疏也)。
舍字(尸也反正与梵字同)。
佉字(取上声呼即是也)。
乞洒(二合)字(二字合作一声经中书羼字声转耳)。
萨[多*頁](二合)字(下[多*頁]多可反二字合为一声呼)。
吉娘(二合)字(二字合为一声经中书若字讹略不著也)。
啰他(二合)字(二字合为一声经中书若字讹略不著也)。
啰他(二合)字(上罗字上声兼转舌与他字合为一声即是经文书辣卢割反辣他其声大分同也)。
贺字(胡个反经中书呵太轻也梵本无此字)。
[波/口]字(婆贺反经中书薄字甚不著也)。
瑳字(蹉可反即蹉字上声经中书绰处药反不著也)。
飒么(二合)字(二字合为一声兼有鼻音经中书飒磨传写误也)。
[嗑-去+太]嚩(二合)字(上音合下无可反二字合为一声)。
[多*頁]娑(二合)字(上多可反下娑可反二字合为一声经中书蹉字声不足也)。
伽字(取去声正相当)。
侘字(取上声敕贾反经中书[擔-(八/言)+(二/巾)]敕皆反极乖不切当也)。
拏字(奴雅反兼鼻音呼与前[奴/糸]字有异经中书絮字应取上声)。
颇字(普我反正当本音)。
塞迦(二合)字(下迦字居佉取上声反二合为一声呼)。
拽娑(二合)字(上延结反下娑字取上声二字合为一声呼)。
室者(二合)字(二字合作一声经中书酌字失之甚矣)。
絮字(竹贾反经中书吒字应取上声)。
[打-丁+荼]字(取上声宅贾反经中书择字疏不切当也)。
(如上诸字改书颇为的当惟览者但审详音注于四声中细取及看反脚呼之即是本梵音也后经第四百九十卷中又说四十三梵字与此不别)。
不[彳*勻](旬俊反考声云[彳*勻]求也韵英云以身从物曰[彳*勻]说文从彳丑尺反从匀聿均反经文从人从旬非也)。
阿练若(或云阿兰若或云阿兰那或但云兰若皆梵语讹转耳正梵语应云阿兰转舌上声娘此土义译云寂静处或云无诤地所居不一或住砂碛山林圹野或冢间寒林弃死尸处皆出聚落一俱卢舍之外远离諠噪牛畜鸡犬之声寂静安心修习禅定)。
傲慢(上我告反考声云憍倨也杜预注左传云不敬也又云不恭也广雅云慢也荡也或作傲)。
愁戚(下青绩反正作戚论语云小人长戚戚郑玄曰戚戚多忧惧也何休注公羊云戚痛也毛诗传云戚忧也说文云戚从戉(音越)从心从[寂-又]省声也[寂-又]音寂)。
矫诳(上居夭反矫诈也正从夭作矫经中从右作[矯-(夭/口)+右]俗字也下俱况反贾逵注国语云诳犹惑也杜预注左传云诳欺也声类或作[狂/心]古字也)。
諠杂(虚袁反声类云諠哗也諠忘也正作欢经文中作喧俗字也)。
迫迮(上音伯补格反玉篇云迫犹逼也王逸注楚辞云迫附也苍颉篇云迫近广雅云迫狭也迫急也或作[敲-高+白]古字也见声类下阻格反声类云迮迫说文阙或作窄屋上板也埤苍窄或作厏厏酒具皆非此义)。
才一(在栽反考声云才暂也或作栽经中作才俗字也说文作才字)。

第四百一十六卷

杜多(梵语也亦云头陀此云斗薮修远离行有十二种前音义第二卷经第五十三卷中已具释)。
须发(上相瑜反本作须今俗从水作须非也郑玄注周礼云须者颐下髭须也说文云面毛也古今正字从髟作须正体字也下番袜反字书云发顶毛也韵英云髦音毛发也或作[廷-壬+頁][廷-壬+(甾-田+貝)]此皆古发字也说文云发头上毛也从髟犮声)。

第四百一十七卷

无变无易(上音无下音亦下文有变有易准此音也)。

第四百一十八卷

碧绿(兵戟反广雅云青白色也说文云石之美者也故从玉从石白声也下力足反说文云帛青色或作碌石碌也又作[帛*彔]古字也)。
缥等(疋晓反说文云缥者帛作青黄色也唐韵亦云缥青黄色也)。

第四百一十九卷已下至四百二十三卷计五卷 (并无可音训者)

第四百二十四卷

极爆(补教反说文爆灼也广雅爆热也尔雅爆落也考声云烧柴作声火烈也韵英云火灹也陟嫁反韵诠云火烈声也说文从火暴声也)。

第四百二十五卷

如[病-丙+(雍-〦)](拥恭反庄子云瘭疽疥[病-丙+(雍-〦)]司马彪曰浮热为瘭不通为[病-丙+(雍-〦)]说文[病-丙+(雍-〦)]肿也从疒女厄反[雍-〦]声也)。
窃作(千结反郑玄曰窃犹盗也考声云私取也浅也姿也)。

第四百二十六卷

迦多衍那(梵语阿罗汉名也旧名迦旃延是)。

第四百二十七卷

掩泥(于捡反或作掩字书云掩藏也说文云掩敛也韵英云掩覆也)。
顾命(光户反毛诗云顾瞻周道郑玄云还视也广雅顾向也又云眷顾也苍颉篇云顾旋也案旋身反顾也尚书成王作顾命是也亦作[(厂@?)*頁]俗字也)。
兵戈(古和反说文云平头戟也韵英云勾矛戟也)。
僚佐(上力雕反孔安国曰僚官也尔雅亦同左传云仆隶之臣也又云同官曰僚或作寮寮采也(音辨)下子个反周礼以佐王均邦国郑玄曰佐助也毛诗云王子出征以佐天子是也)。
甘蔗(支夜反后准此)。
芦苇(上音卢下于鬼反甘蔗芦苇竹林稻麻等皆以稠林众多为喻)。
韦拒(上羽危反经作违俗字也本作韦后人加辵丑略反作违上下相背中间困音韦声也下渠圄反音语说文云拒抗康浪反广雅拒捍何旦反韵英上拒格也韵诠云拒亦违也)。
莫耆(梵语也能除众毒神药名也其药功力经中自说如此国中岭南陈家解毒白药黄药黑药之类也)。
毒虫(逐融反正体字也经文作虫俗字也省略也)。
螫啖(上舒亦反又音诃各反二音并通)。
威肃(星育反礼记云肃戒也尚书孔安国注云肃敬也韵英云肃恭也考声云竦也息勇反敬也字书云严整也说文从[聿-干+巾]女辄反在[棩-木]上战战兢兢也[棩-木]音渊)。

第四百二十八卷

蛊道(上音古又音野或云野道前一百二卷中已具释)。
鬼魅(下眉秘反前一百二卷已具释说)。
[示*厭]祷(上伊琰反下当者反前经一百二卷已释)。
[(暴-(日/共)+夭)/甘]囊(上音香正体字也说文从黍从甘下诺当反烧香器也古今正字有底袋也从曩省声)。
赡部洲(常焰反梵语此大地之总名也因金因树而立此名)。
窣堵波(梵语上苏骨反下音睹此云高显即浮图塔等是也)。

第四百二十九卷

漂溺(匹遥反说文云漂浮也广雅云漂潎也篇蔑反下泥的反说文云溺沈也或作溺古字也)。
谴罚(上企见反广雅云谴责也说文谴谪问也苍颉篇云谴呵桂苑珠藂云谴怒也下烦袜反罚责也)。
屠脍(上唐胡反说文云屠刳音枯也刳割也考声云分割牲肉曰屠下古外反广雅脍割也字书云切肉也)。
补羯娑(上博母反次居谒反下桑何反梵语此译为边地下类不信因果杀生劫盗爱乐邪见人也)。
戍达罗(梵语也或云首陀罗或但云首陀皆梵音讹略也即是耕种田畴为业婆罗门四姓之中最居其下也)。
贸易(经作贸俗字也摸候反考声云易财曰贸)。
伺求(上司恣反郑玄注周礼云伺察也韵英云伺候也谓察其得失也)。
勃恶(蒲没反礼记郑玄注云勃逆也说文云勃乱也下阿各反说文云恶过也从心亚声经文多从西作[栗-木+心]者俗字)。
栗[聶/木]肶种(上齿叶反下婢夷反旧名梨车毗童子刹帝利王种之名也眷属豪族子弟众也)。
怯怖(上匡业反或作[狂-王+去]说文云多畏也礼记云勇者苦怯玉篇云怯畏劣也怯去也下普布反或作怖广雅怖惧也考声云怖遽也渠御反惧也正作遽说文云怖犹惶恐也从心布声也)。
福祐(尤救反周易云自天祐之孔子曰祐助也考声云福助也或作佑古作[門@右]并同)。

第四百三十卷

芬馥(芳文反郑玄注毛诗云芬香也方言云芬和也郭璞云香而和调曰芬说文云从[艸-屮]分声下为目反韩诗云馥香气貌也)。
涂治(雉离反治理也)。
幡铎(唐洛反似钟而中有舌也案大铃曰铎)。
妓乐(渠绮反或作技工巧也或作伎伎艺也字书云女乐也从女作妓经或从人或从扌音手皆非也下五角反)。
边鄙(悲美反史记云鄙陋也杜预注左传云鄙边邑谓边邑郊野之外去国都辽远名为鄙陋鄙人言不达诗书礼乐名为鄙夫也说文云五酂为鄙从邑啚声酂音祖短反)。
达[奴/糸](奴雅反有经文有作絮思预反书写人误也此即梵语也亦是边夷戎羯下贱恶种不知礼义如禽兽之类也)。
蔑戾车(上眠鳖反次莲结反下齿遮反此边方梵语讹略不正也正梵音应云毕[口*栗](二合)嗟此译为贪乐垢秽之物边方下贱不信正法之人也)。
或痰(徒含反说文从疒炎声疒音搦)。
肿疱(上之勇反郑注周礼云拥长生疮也郑注礼记云肿瘣音会说文肿[病-丙+(雍-〦)]也于恭反从肉从疒重[雍-〦]声)。
目眩翳(慧绢反贾逵曰眩惑也苍颉云视之不明了也下婴曳反经文中作[(臨-品+二)/目]不成字也)。
枯涸(康姑反考声云木干死也或作[歹*占]古字也)。
箱箧(上息羊反韵英云箱者或云书器也衣箱也考声云箱箧也轻颊反说文云箧笥也音四字书云箧箱类也)。
茎秆(上幸耕反考声茎本也本草曰茎集训云草木[乾-乞+余]也说文云枝主也从草巠声也下干懒反左传云禾藁也广雅稻茎曰秆考声云禾黍茎也说文亦禾茎也从禾旱声或作[禾*于]亦同经文从[乾-乞+余]作[卓*人]虽通用非本义也)。
碎金(苏对反破也考声云碎散也坏也或作[卒*瓦][卒*瓦]由瓦[卒*瓦]也非此义)。

第四百三十一卷(不音训)

第四百三十二卷(不音训)

第四百三十三卷

假藉(情夜反下文准此考声云藉荐也)。

第四百三十四卷(并无字音训)

第四百三十五卷

猥杂(乌贿反呼每反广雅云猥众也字书猥亦杂也猥秽也)。
黧黮(上力迟反通俗文云班黑曰黧考声云面[多*頁]青旬反黑也老也黑而黄也开元文字音义云力奚反今不取下他感反楚辞云彼日月之照明尚黤黮而有瑕王逸注云谓不明净也说文云桑葚之黑色考声类漆色也)。
穷悴(墙醉反第一百八十已释讫又云憔净遥反悴瘦恶貌也苍颉篇云悴忧也或作悴瘁[(巢-果+(一/自))*卒]三体后二古字也)。
顽嚚(上瓦关反下语斤反前一百八卷已释讫)。
轻诮(情笑反考声云责让笑也苍颉篇云诃也说文云娆也或作谯古文作[(采-木+ㄎ)*頁])。
蜗[蠃-亡+(└@人)](上寡华反尔雅小蠃也下卢和反经中作螺俗字也)。

第四百三十六卷(无可音训)

第四百三十七卷

擐铠(上音患桂苑珠丛云以身贯穿甲谓之擐下苦代反说文铠甲也文字集略云以金革蔽身曰铠)。
劬劳(其驱反毛诗传云劬劳病也)。
衰耄(上率追反韵英云衰微也秏也下莫报反韵英云耄老也礼记云八十九十曰旄音耄郑玄曰耄昏忘也或作耄[蒿/老]皆古字也)。
驱遣(去于反说文马驷也文字集略作驱俗字也又作驱古字也又有去声)。

第四百三十八卷

毁訾(下子尔反子移反又兹此反三反皆通或作訿[此/(人*人)]呰[序-予+訾]四形多是古字也韵英云訾詈言也郑注礼记云訾毁者恶骂也)。
覆蔽(芳务反卑袂反亦掩藏也)。
惯习(开患反考声云谓习也左传作贯假借字也说文作遦通也经中作串古字亦通也)。
牧人(蒙卜反玉篇云牧者畜养之总名非只唯在牧养牛马者也尔雅云邑外为郊郊外为牧是也)。
怀孕(胡乖反孔注论语云怀安也下余证反郑玄云妊子曰孕说文曰怀子也广雅曰怀[仁-二+身]也[仁-二+身]音身)。

第四百三十九卷(无字可音训)

第四百四十卷

欠[去*欠](下音去埤苍云欠[去*欠]张口也经从口作呿桂苑珠丛云呿是卧声也韵诠云呿睡声也非此义宜改从欠作[去*欠]案此二字皆是出气互用亦通)。
躁[打-丁+夒](臧告反考声云躁急性也动也疾走也或作躁亦通下如沼反说文[打-丁+夒]烦也孔云扰乱也说文[打-丁+夒]字从手作夒奴刀反夒声也经文从忄音心作[怡-台+夒]非也)。
欻然(辉笔反薛综曰欻急也苍颉篇云欻猝起也说文云吹起也)。
为黯(遐轧反方言自关而东赵魏之间谓慧为黠考声云黠利也奸也音奸韵英云奸猾也轧音乌八反)。
揆模(上葵癸反毛诗传曰揆度也度音徒各反桂苑珠丛商量测度于事曰揆下莫胡反字林云模法也字从木莫声考声云摸形也规模也字书云模样也有从扌音手作摸摸取也非此中义或作[火*無][火*無]皆古字也)。
稊稗(上徒奚反字林云似稗一名英尔雅云同考声云草名也卫宏作蕛或作秩[禾*((厂@羊)/羊)]古字也下蒲卖反杜预注左传云似谷而异者说文云禾之别种也或作稗细米也)。
轨范(上俱苇反韵英车辙也考声云车迹也说文云从车从宄音鬼省声下凡黯反尔雅范法常也字书云范模也说文云从车从范省声也)。
粪扫(分问反韵英云弃也或作[弁/土][土*弁][土*糞]四形并同也下苏到反韵英云扫除也或作扫案粪扫者纳衣之别名也)。
悭吝(口闲反韵诠云悭固也桂苑珠丛云爱财不舍曰悭或作掔[堅-土+革]古字也下邻信反广雅吝鄙也韵英云吝惜或作[彰-章+吝]古字也)。
掉举(上庭矅反前经第八卷已释下居圄反说文从手与声也经文作举俗字也)。

第四百四十一卷

慊恨(上刑兼反韵英云嫌疑也王弼注周易云心不平也考声云心恶也说文从女从兼声也亦作慊并同)。

第四百四十二卷尽四百四十三卷 (并无可音)

第四百四十四卷

浮囊(上附无反孔注尚书云泛流曰浮泛也芳剑反贾逵注国语云浮轻也下奴即反说文囊橐也音托案盛气皮袋也凭浮囊而渡大水气囊也经取轻浮为言喻也)。
坏瓦(上普抔反韵英云瓦器未烧曰坏下吾寡反烧土为之以盖屋或为瓶器)。
烂坏(郎旦反方言云火熟曰烂下胡[怡-台+左]反坏败也)。
衰秏(上霜归反韵英云衰微也又衰亦秏也下蒿奥反苍颉篇云秏消也韵英云秏减也)。

第四百四十五卷

将帅(上精漾反半匠反考声云君也师也下[襄-(口*口)]类反字书云统领或作卫音同)。

第四百四十六卷

淳熟(垂伦反韵英云淳沃也考声云淳清也又淳朴也郑注礼记曰沃前调和曰淳)。
何貌(茅豹反韵英云容仪也或作貌字也尚书洪范云一曰貌孔云容仪也或作[(采-木+(豕-一))*頁]古字也)。

第四百四十七卷

嗢钵罗花(上乌骨反梵语也细叶青色莲花也古云沤钵罗或名优钵罗皆讹也此花最香最大人间绝无雪山无热恼池有)。
钵特摩花(亦梵语花名也或云钵头摩或名钵弩摩正云钵纳摩即是红色莲花一名黄莲花)。
拘某陀花(梵语赤莲花名也或云拘勿头正云抱牟那即是深赤色莲花也人间亦少有多出彼池)。
奔荼利花(亦是梵语白莲花名也古云芬陀利正云奔[奴/糸]去声[奴/糸]奴雅反嘿迦此云白莲花人间绝无亦出彼池)。

第四百四十八卷

扇搋(敕加反梵语也此名黄门其类有五前音义第四卷已具释)。
盲聋喑哑等并如前音第五卷中已释。
无暇(行驾反贾逵注国语云暇安也韵英云暇闲也孔安国云暇宽也)。
逾于(庾朱反广雅逾远也又云逾渡也说文云逾越也从[口/止]音足俞声也)。

第四百四十九卷

为但(上苇危反下文为并同下唐旦反考声云但语辞也)。
[厂@((甘/肉)*犬)]背(上伊焰反考声云饱足也韵英云[厂@((甘/肉)*犬)]倦也字书云[(甘/肉)*犬]苦也说文云从厂音罕从犬从甘从肉或有作厌食亦通古字也)。
唐受(玉篇云唐徒也字书云唐虚也说文云唐大言也)。
擐带(上本音患左传云擐贯也桂苑珠丛云以身贯穿衣甲曰擐考声亦云擐衣去声甲也下当盖反字书云带系也案擐带庄严也说文云带绅也男子服革妇女服丝象系佩之形而有巾故带字从巾今经文作戴非也)。
甲胄(稠又反考声云胄铠也口代反铠甲也胄亦甲也说文云从曰莫保反作胄经文从月非也)。
缺减(上犬悦反苍颉篇云缺亏也说文器破也从[午/止]从决省声也下咸黯反押咸反字典曰自秏欠下曰减集训云减秏也从水咸声也)。
技艺(上渠绮反说文云技巧也顾野王曰技犹艺也经文从人作伎非也韵诠云伎犹伤也与也全乖经意改从扌音手作技)。

第四百五十卷

焦炷(上即姚反郑注礼记云焦臭也广雅云焦黑也说文从隹从火经文中多作燋音即药反案燋者灼龟之木也非经义下炷音注案炷者灯焰下焦炷字近代出说文内无亦是形声字也)。

第四百五十一卷

弊坏(上毗袂反韵诠云弊恶也杜注左传云弊衰坏也苍颉篇云弊极也考声云弊劣也古今正字从廾廾音拱敝声也敝音婢世反下胡怪反韵诠云自破曰坏考声云崩摧也败也又作[(褱-衣)*土]古字也)。
顾恋(光户反郑玄笺毛诗云回首曰顾又云顾视也念也苍颉篇云顾旋也广雅顾向也或作[(厂@?)*頁]俗也说文云还视也从页音颉雇音故声也下力眷反考声云恋思也史记云恋慕念也从心?音挛声也经中亦有作娈者误也非经义也)。
[丙/(敲-高)]相(上古茎反今通作更俗用已久下相羊反)。
憔悴(上情遥反下情燧反韵英云憔悴瘦恶貌也或作燋悴考声云忧也惕也体亦反班固汉书中作憔瘁病也左传作蕉[莁-┴+十]萎也毛诗作谯汉书武帝作嫶[女*卒]皆大同小异非正体也)。
鄙秽(上悲美反杜预注左传云鄙边邑也史记谓边鄙郊野之外名为鄙陋亦曰鄙夫下于卫反韵英云秽恶也字书云不清洁也形声字也)。
矛[矛*贊](上莫候反古今正字云酋矛也逮于兵车长二丈五尺也象形字也或作[戒-廾+矛]古字也或作矛亦通下仓乱反考声云遥投矛也说文云从矛赞声也)。
丑陋(上昌首反毛诗传云丑恶也从鬼酉声下郎豆反王逸注楚辞云陋小也言其卑陋丑恶也说文云厄狭也从阜[└@丙]勒豆反声也)。
统摄(上他贡反下商业反)。
短促(青欲反)。

第四百五十二卷

翱翔(上吾高反下夕羊反毛诗云羔裘翱翔笺云翱翔犹逍遥也尔雅云鸢乌丑其飞曰翔郭璞曰布翅翱翔也字统云飞不动翅曰翔说文云翱翔回飞也此二字皆从羽皋音高字羊字皆声也并右形左声字)。
拘碍(上音俱下五盖反)。
引[大/隻](徒活反字书云夺失也考声云毛诗一鸟失之曰夺本作[大/隻]石经作夺或作税皆古字也有从六作夺者非也宜改之)。
[騰-月+舟]踊(上徒登反庄子云[騰-月+舟]跃音药而上玉篇云[騰-月+舟]犹跳跃也王逸注楚辞云[騰-月+舟]驰也广雅[騰-月+舟]奔也上也度也说文云[騰-月+舟]传也从舟从马?音卷声也下羊种反何休注公羊云踊上也汉书云市物[騰-月+舟]踊米硕万钱是也说文云踊跳也从[口/止]勇声也或作[起-巳+甬]擗[起-巳+甬]也)。
傍生(蒲忙反案傍生者上从龙兽禽畜下及水陆昆音昆虫逐融反业沦恶趣非人天之正道皆曰傍生是也)。
呰毁(上兹此反吴音子尔反郑玄注礼记曰口毁曰呰说文云呰呵也从口此声也经文有作訾亦同下晖鬼反尔雅毁坏也苍颉篇云毁破也顾野王曰毁犹损也内损曰毁外损曰伤说文云毁缺也从土从[(口/米)*殳]省声也或从王体郢反作毁古字也)。
轻懱(眠鳖反说文云懱轻[仁-二+易]也宜从忄音心作懱经中单作蔑目劳无精光欲睡也非经义也[仁-二+易]音移智反此中间原本素脱一叶建仁及缘山本并同也)。
耽染(答南反考声云耽嗜也玩也说文从身从耽省声也下而琰反考声云染污也著也说文从水杂声)。
为师为导(苇危反已上经文并同上)。
洲渚(上章由反水中可居曰洲下章暑反水涯曰渚)。

第四百五十四卷

聪敏(上仓公反韩诗云聪明也考声云耳听明审也说文云听察也从耳匆声下眉殒反考声云聪[耳*吾]也孔注尚书云敏明达于事也杜注左传云敏达也又云审也声类云敏敬也说文云敏疾也从支源从每母改反每亦声也)。

第四百五十五卷

源底(愚素反广雅万物之本曰源玉篇云物之本也礼记曰达于礼乐之源郑注云源本也说文作原形声字也从泉或作源其义一也)。
甲胄(持右反前第四十九卷已释讫)。
捶打(章累反考声云捶击也或作睡古字也或作棰亦通)。
挑眼(体遥反考声云挑抉萦悦反渊字入声从扌音手兆声也.有从木者非也)。
劓鼻(鱼器反孔氏曰[利-禾+臬]割也伤人者其刑[利-禾+臬]郑注周礼曰截其鼻也说文云[利-禾+臬]决鼻也或作劓亦通)。
爓魔鬼界(上阎渐反烂魔梵语鬼趣名也经文作剡魔剡音扬染反讹略不正也梵音爓魔义翻为平等王此司典生[(餐-食)-又+人]罪福之业主守地狱八热八寒及以眷属诸小狱等役使鬼卒于五趣之中追摄罪人捶拷治罚决断善恶更无休息故三[((一/(耜-耒))*又)/口]经云将付琰魔王随业而受报胜因生善道恶业随泥犁即其事也)。

第四百五十六卷

萨迦耶见(迦音姜佉反耶音以遮反梵语也此译为身见迦耶名身萨曰移转不实义也此外道于身起不实之见见不正故名萨迦耶见也)。
欲扣(音口孔曰扣击也广雅扣持也考声云马勒也拘也从扌)。
析为(星亦反韵英云析分也说文云从扌(音手)从片片破木也或从木从斤作析亦通用也)。
滴数(丁历反下霜句反说文云水滴也经文从帝作渧音丁计反渧水流下也非经义书写之人误作之也)。
不嗅(休右反韵英云鼻取气也说文云以鼻就殠曰殠也咒昌咒反)。

第四百五十七卷

依怙(胡故反考声云怙恃也)。
投趣(徒侯反考声云投掷也赴也合也说文云遥击也或作[豆*殳]古字也)。
洲渚(水中可居曰洲下之与反水涯也)。
殑伽(上渔景反取疑字上声下鱼迦反梵语西国河名也此河本出无热恼池以砂多细故引为喻)。
抗对(上苦浪反考声云抗遮也韵英云抗捍也举也经文从人作伉伉俪也匹偶也非抗拒之抗也)。
谅顺(力仗反毛诗传曰谅信也方言云众信日谅又曰谅知也考声云以信自效曰谅说文云从言凉省声也)。

第四百五十八卷

能办(白慢反)。
阻坏(庄所反考声云阻难也疑也广雅云阻险也下坏怪反韵诠云自破曰坏)。
殖多(时职反孔注尚书云殖生也杜注左传云殖长也苍颉篇云殖息也多也考声云殖种也广雅云殖种也说文云从歹音残直声也)。
厌倦(伊焰也)。
勇励(力滞反杜注左传云相劝励也玉篇云励犹勉也)。
须臾(梵语也古译讹略也正梵音云谟护律多俱舍论说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共分为六十刻是也)。
俄尔(五哥反少选间也)。
瞬息(式[門@壬]反说文云开阖目数摇也案瞬目者一敛目也息者不息气也)。
重担(当滥反担负也)。
烦冤(于袁反或作惌亦同广雅冤枉也考声云冤屈也冤苦也经文作怨非也)。
荼毒(上杜胡反毛诗云宁为荼毒之行恶谁谓荼毒其甘如荠尔雅云荼苦菜也古今正字云从草余声)。
伺求(思恣反韵英云伺候也伺察也)。

第四百五十九卷

悭吝(上坑闲反下邻信反字义如前第四百四十卷中已释)。
陵辱(力矜反宜从力作[處-(虍/几)+((土/儿)*力)]经文从阝阜作陵者丘陵也非[處-(虍/几)+((土/儿)*力)]辱字也)。
逊谢(苏顿反韵英云逊恭也遁也考声云逊顺也避也或作逊)。
危脆(筌岁反考声云脆弱也偄也肉肥也或从毳作膬亦通也毳出税反)。
沉溺(直林反下泥历反)。
懈息(家隘反懈怠也相传音嫁者非也)。
块等(苦悔反字书音义云土块也)。
打掷(住石反说文云投也正体打擿)。
分解(皆买反读为贾者非也)。
剧苦(其逆反苍颉篇云剧笃也考声云剧甚也古今正字云凡病少愈而必加剧谓甚于前也)。
奋迅(分问反考声云奋进也动也郑玄笺毛诗云奋振也起也司马彪注庄子奋武貌也案奋者大鸟在田振羽欲飞也)。

第四百六十卷

已事(音几后同)。
易为(上移智反苇危反下)。
铠仗(口代反说文铠甲也从金从恺枯改反省声也)。
惌敌(于袁反经文作怨非也音于愿反书写人误也正体合从宀音绵作惌平声)。
皆钝(徒嫩反奴巽反韵英云刃不利)。
拔济(彭黠反考声云抽也韵英救也出也广雅辅也韵诠尽也从扌从手友声也)。
呵啧(上呼阿反下音责)。
痛彻(驰[利-禾+(二/(人*人))]反考声云迹也毛诗彻通也说文云彻通也或作撤古作[彳*((梳-木)/日)][彳*(ㄊ/?/日)])。
心髓(虽觜反说文云骨中脂也)。
能办(白慢反)。
庵没罗果(梵语果名也或云庵婆罗此即庵罗果)。
半娜娑果(亦梵语果名也形如冬瓜此国并无也)。
溉灌(上基意反韵英云浇灌也玉篇注也说文溉亦灌也)。
不藉(情夜反韵英云以草藉地也)。
牙茎(幸耕反考声云草本日茎茎[乾-乞+余]也)。

一切经音义卷第五

一切经音义卷第六

翻经沙门慧琳撰
音大般若经从四百六十一尽五百一十九凡七十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四百六十一

凋落(上丁遥反杜注左传云凋伤也贾注国语云弊也说文半伤也从冫从周声也冫音冰经文作雕错用也下即各反说文云草木凋襄也从廾廾音草洛声也经从两点作落草书讹略也)。
虚伪(上虚字说文从虍虍音呼从丘经从雨作灵不成字下危位反广雅伪欺也郑注礼记云假也说文诈也从人为声也)。
诬罔(上武扶反杜注左传诬欺也郑注礼记妄也谥法曰于事不信曰诬考声枉也说文加也从言巫声也下无昉反象形字俗作冈)。
不惮(唐烂反郑笺毛诗云畏难也韩诗恶也广雅惊也古文作[單/心]义训同说文惮忘疾也从心单声也)。
鼻嗅(休救反韵英鼻取气也说文以鼻就殠曰嗅从鼻臭声古人只用臭作嗅)。

第四百六十二卷 第四百六十三卷 第四百六十四卷 第四百六十五卷

已上四卷文重不训

第四百六十六卷

四双(朔窗反顾野王曰双犹两也方言云二飞鸟也说文二枚也从二隹隹鸟也从文文手也手持二鸟曰双经从反作双非也)。
八只(征怿反义解如双字手持一鸟曰只经从反作只非也)。
行渐次行(上行字幸耕反下行字行孟反次字说文云不前不精从欠二声也次字从二也)。

第四百六十七卷 第四百六十八卷

已上两卷并无可音训

第四百六十九卷

(此卷中经文多与前第三百八十一卷中文同从奁底所蹈坦然辋毂睹罗绵等乃至尽四百七十卷逶迤已来并如前释经文重故不训也)。
交络(郎各反郭注山海经络绕也方言韩魏之间谓绕为络尔雅络纶也郭璞云纶绳也或作[索*各]古字也)。
绮画(下获骂反说文云画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画之也楚谓之聿吴谓之律燕赵谓之弗秦谓之笔从[書-曰+田]一声[書-曰+田]音蹑也)。
纤长(上相阎反前已释下丈良反说文久远也从兀兀高远意也从上久则化变也从倒亡字已上并说篆文长字会意字也)。
与趺(上余渚反说文从[臼/一/八][├/(司-口)]声也或作[├/刁]古字也下府无反古今正字云足上也说文正体从付作跗经从夫作趺俗字通用或有从不作[跳-兆+不]非也)。
眼睫(精叶反说文正体作[目*夾]目旁毛也从目夹声也夹音甲案眼睫眼睑毛也释名作[起-巳+毛]俗字也解云睫插也接也插于目匡而相接也通俗文从妾作睫解云目毛日睫史记云目见毫毛而不见[目*夾]插音楚洽反)。

第四百七十卷

惇肃(下嵩育反孔注尚书云肃敬也严也尔雅肃肃恭也谥法曰强德克义曰肃执心决断曰肃说文持事谨敬也从聿在[棩-木]上战战兢兢肃然惧而严敬也会意字聿音尼辄反开音恚缘反也)。
那罗延(梵语欲界中天名也一名毗纽天欲求多力者承事供养若精诚祈祷多获神力也)。

第四百七十二卷

四衢(具隅反尔雅云四达谓之衢郭注云交道四出也说文从行瞿声)。
变易(上兵眷反白虎通云变改常也化也说文从文从?声也下盈益反说文象形字如蜥易一说云上日下月共为易总九画阳之数也会意字也)。
将无(即羊反毛诗传将且也助也仪礼语辞也广雅欲也说文从肉从寸寸法度也爿声也爿音墙非是牛)。
[褱*ㄆ]法界(上音怪字从文作[敲-高+(十/(罩-卓+衣))]也)。
大族(丛斛反礼记五家为比比邻也五比为闾闾里也西闾为族使之相助葬也尔雅曰父之从祖昆弟为族郑注云族聚也集训云亲也本同姓也说文矢锋也本音子录反假借字从[方*人]从矢[方*人]音焉謇反)。
驼驴(上唐那反俗字也正体作驼玉篇云背有肉鞍能负重善行致远北方多饶此畜郭注山海经云日行三百里负重千斤能知水泉所在古今正字[馬*橐]驼二字并从马形声字也橐音托它音陀下驴音吕猪反仪礼云君射于郊用驴中射说文云似马而小长耳牛尾从马卢声也)。

第四百七十三卷 第四百七十四卷 第四百七十五卷 第四百七十六卷

已上四卷无可音训

第四百七十七卷

达[奴/糸](奴雅反梵语也此无正翻下贱屠钓除粪之人也)。
无翅(施至反考声云鸟翼也说文从羽支声或作翅[羽*氏][羽*是]并古字也)。

第四百七十八卷

采菽氏(古译梵语云大目乾连讹略不正正梵语云摩诃没特伽罗唐云大采菽氏俗云菉豆子古仙人号也目乾连是此仙种亦名俱利迦或名拘隶多或云俱律陀皆一人之号)。

第四百七十九卷

殉命(巡俊反左传晋文公卒厚葬始用殉杜预云以人送死生埋曰殉古今正字云亡身从物曰殉说文从歹旬声歹音五割反下明柄反考声凡有九训所禀以生也告也说文使也道也睹也信也避也告也说文使也从口令声也)。
挢诳(姜夭反贾注国语云非先王之法曰挢集训云挢诈也说文挢擅也考声云妄也顾野玉云假称谓之挢从手乔声经文从矢作矫俗用非本字也)。
肃穆(上肃字此卷前四百七十中已释下莫卜反尔雅穆敬也毛诗传美也谥法曰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说文穆和也从禾[白/少/(彰-章)]声也[白/少/(彰-章)]音同上[白/少/(彰-章)]字说文从白小从彡彡音衫也)。
园林(说文从草作园或从两点作园并俗字非正也说文从口袁声外形内声字也口音韦也)。
互无(上胡固反说文互交也经作[牙-(必-心)+?]讹变俗也下音无古文奇字中无字也古译经多用此旡字也)。
烔然(动东反埤苍云烔烔热貌也韩诗旱热也音动者非也)。
摽击(匹漂反毛诗传摽落也说文击也从手票声音必遥反或从支作[敲-高+票]字训用并同上[敲-高+票]亦弃也经文有从风作飘错用飘回风也旋风也非经义下经亦反顾野王云击捶打也说文支也从手[擊-手]声[擊-手]音同上支音普卜反)。
讽诵(上风凤反下徐用反郑注周礼云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毛诗序上以风化下下以讽刺上说文中二字互相训讽即诵也诵亦讽也并左形右声经文从公作颂虽通俗用然非本字本音容今故不取)。
幽冥(幼摎反郑注礼记云幽暗也说文隐也从山[茲-卄]声[茲-卄]音同上冥字前已释樛音经由反)。

第四百八十卷

凶党(上勖恭反尔雅凶咎也前文第五十及第三百二十三卷中并已具释说文从人在凶下会意字)。
魁脍(上苦瑰反下瑰外反前第一百五卷中已释)。
不相违(准经义合是违字也经文从夌作[這-言+夌]不成字不堪用)。
才出(藏来反考声才[軗/足]也顾野王云才犹仅也郑注礼记音为裁字汉书及东观汉记诸史书及贾逵注国语并为财字说文音谗今不取从糸糸音觅从[奐-大+比][奐-大+比]音丑略反[毚-兔]即狡兔从兔兔音他固反经从二兔者非也)。
拥卫(上邕拱反苍颉篇云拥持也考声护也字书遮也说文作[雝/手][雝/手]抱也从手雝声今俗作拥下荣喙反王弼注易卫护也说文宿卫也从行行列也从韦从匝守御也今隶书略云匝作卫也)。
痊除(七全反庄子曰予病少痊司马彪云痊亦除也集训云病瘳也考声病差也说文从疒音女厄反全声)。

第四百八十一卷

数数(并霜捉反)。
来娆(宁鸟反说文扰弄也从女尧声)。

第四百八十二卷

山崖(牙皆反桂苑珠丛云山边高险也考声云山涧险岸也说文高边处也从岸音五割反从隹省声也)。
陵虚(力征反玉篇[處-(虍/几)+((土/儿)*力)]侵侮也或单作夌说文夌越也从力夌声也经文多从阜作陵是丘陵也或从水或从冫皆非本字也)。
如燎(辽铫反周礼坟烛庭燎郑玄曰坟大也地烛也树于门外曰坟烛在于门内曰庭燎皆所以照众为明也说文放火也从火尞声尞音辽此上三字前经第九卷音义第一卷末已释也)。
抆摩(文粉反)。
衅心(昕靳反左传衅罪也瑕隙也说文象祭灶从酉酉酒也从爨省分声也经从且作衅俗用不成字)。
谷响(香两反孔注尚书云若响之应声说文声也从音乡声乡字从[山/一/夗]音巷从皂皂音乡古香字也)。
若属(殊欲反说文属连也从尾蜀声经文作属不成字古文作[土/而][土/而]亦属字也)。

第四百八十三卷(无音)

第四百八十四卷

幢相(浊江反广雅幢谓之[翿-吋+可][翿-吋+可]音徒到反方言幢翳也郭璞注云舞者所以自蔽翳身也南楚谓翳曰[翿-吋+可][翿-吋+可]即幢也说文从巾童声巾音斤也)。

第四百八十五卷

开阐(康垓反文字典说开通也广雅明也说文张也从门并声下昌演反韩康伯注系辞云阐明也苍颉篇阐亦开也说文云从门单声也)。
制造(征例反考声掣断也韵英裁作衣裳也苍颉篇正也说文作[袖-由+制]裁衣也从衣制声也)。
推究(上出佳反考声穷诘也说文推究也从手隹声亦假偕字也下鸠宥反毛诗传云究深也说文穷也从穴九声或作[九/九][宄/心][九/又][究/敢]并是古字)。
寻伺(上祥淫反考声云寻度也逐也说文绎也理也从又又手也从彐从工从寸寸分理之也度人之两臂曰寻古文作[肘/火]会意字也下司恣反考声察也说文候也从人司声经作思借音)。

第四百八十六卷(无字可音)

第四百八十七卷

充溢(引一反尔雅溢盈也广雅盛也贾注国语余也说文器满也从水溢声也)。
济恤(下笋律反尚书云惟刑之恤范寗集解恤忧也郑注周礼赈恤忧贫也说文作恤恤忧也从血卩声经从恤亦通用也)。

第四百八十八卷(无字可音)

第四百八十九卷

(此卷中从循身箸脉已下乃至眵聍等前经五十三卷中已具释四百一十四卷又重译)。

第四百九十卷

猝[日/出/大/((犀-尸)-牛+十)](村讷反周书云卒[日/出/八/((犀-尸)-牛+十)]急也考声云仓忙也或作踤或单作卒韵英云忽也说文云犬从草中[日/出/八/((犀-尸)-牛+十)]出逐人曰卒从犬卒声也[日/出/八/((犀-尸)-牛+十)]字前已释也)。
不徇(旬俊反尚书云徇于货色孔安国曰徇求也鹏鸟赋云贪夫徇财烈士徇名是也广雅述也韵英云自炫名行曰徇说文正体作[彳*勻]从彳匀声或作徇亦通彳音丑尺反匀音聿均反)。
迫迮([弓*甫]格反顾野王曰迫犹逼也苍颉篇近也急也从辵白声下阻格反字书迮亦迫也)。

第四百九十一卷

所禀(彼锦反孔注尚书云禀受也桂苑珠丛云以米谷赐人曰禀说文从禾[稟-禾]声也[稟-禾]音力枕反从示作禀非也)。
讥嫌(几衣反广雅讥谏也问也郑注礼记呵察也考声怨刺也说文嫌也从言几声也下形兼反古今正字云嫌疑也考声心恶也说文不平于心也从女兼声也或从心作嫌)。
剃除(梯帝反考声云剃削发也说文剃发也从髟弟声也大人曰髡小儿曰剃经从刀作剃俗字也梯音体奚反剃音剔髡音几髟音必遥也)。
齐此(上齐细反或从刀作剂考声云分段也韵诠云分剂也或作[〦/(刀*了*?)/曲]或作斋古字也剂音同上)。

第四百九十二卷(无可音训)

第四百九十三卷

无易(盈益反贾注国语云变易也异也孔注尚书云改也字书移也广雅转也古文作易象形如蜥蝪虫形也说文贾秘书说日月为易字一云从勿省此皆情断非正也)。
迁动(浅钱反毛诗传曰迁去也又从也贾注国语易也郑注礼记云变改也说文登也从辵[遷-(這-言)]声古文从手作[打-丁+鹵]经作迁俗字也[遷-(這-言)]音千下动字李斯书峄山碑从童作勭古文从彳作[彳*重]说文又从走作[起-巳+童]并同)。
绿缥(力斸反说文云帛青黄色也古文作绵从糸录声下漂褾反说文云帛作青白色也绿缥二色同次于大青二并左形右声字斸音冢绿反)。

第四百九十四卷 第四百九十五卷 第四百九十六卷 第四百九十七卷

已上四卷无字可训

第四百九十八卷

十二京(景迎反说文从口作京今俗从曰作京非也十二京者数法名也谨案刘洪九京算经从一至载数法之名有十五等京当第八千万亿兆京)。
败坏(排卖反说文败毁也从攴贝声今从文支之略也古文作[(貝/貝)*ㄆ]下怀怪反说文自破曰坏从土褱声褱音怀从眔从衣眔音大合反)。
衰朽(率归反考声衰弱也韵英微也秏也说文草雨衣也象形字也下休柳反孔注尚书云朽腐说文从歹作[(餐-食)-又+ㄎ]与朽同经文从木俗用亦通也)。

第四百九十九卷

滋润(子思反如顺反前文第七十八卷中已具释)。
氤氲(上音因下威云反易曰天地网缊万物化淳广雅絪絪缊缊元气也案氤氲祥瑞气也似云非云而轻盈如青烟从气音气因温皆声也或从糸作絪缊温音温从曰从皿会意字也)。
芬馥(上芳文反考声云芬芬香气貌也说文土草初生香气分布也本从[艸-屮]音丑列反今或从草分声也经文有从气作氛音坟祥气也非经义有从香作馚不成字非也下冯福反韩诗云芬馥者香气貌也从香复声也)。
推征(上音吹考声云穷诘也集训云审也问也说文排也从手隹声一说云从隼也下征陟陵反广雅征召也考声责也集训求也说文从微省声从王文字兴说云喻有德者在微贱之间朝庭征召之故从壬从微)。

第五百卷

窣睹波(孙骨反梵语也唐云高显处亦曰方坟即安如来碎身舍利处也古译或云苏偷婆或云塔婆皆梵语讹转也)。
掩泥(淹捡反正作掩考声云掩藏也韵英云袭也说文覆也从手奄声奄弇音并同上)。
兵戈(秉明反苍颉篇云兵柄也广雅防也世本云蚩尤作兵宋忠注云蚩尤炎帝臣也吕氏春秋云蚩尤利其器械案兵者威也威者刃也说文兵械也从廾廾音拱持斤刃也籀文从人从干从大作古字也下果禾反郑注周礼云勾矛戟也方言云吴扬之间谓戟为戈说文平头戟也从弋弋音翼一横之象形也)。
僚佐(上历雕反下臧个反前音义第三卷经第一百中已具释)。
甘蔗(下之夜反)。

第五百一卷

[日/出/大/((犀-尸)-牛+十)]恶(上蒱冒反郑注周礼云侵[處-(虍/几)+((土/儿)*力)]也尔雅强也广雅猝也考声犯也速也字书猛也害也无善也说文疾有所趣也从[(犀-尸)-牛+十]从[日/出/大/米]省声也[(犀-尸)-牛+十]音滔下阿各反考声不善也集训陋也说文过也从亚亚丑也从心经文从西作[栗-木+心]因草隶书讹谬也)。
殄灭(上亭典反孔注尚书云殄绝也郑注周礼病也尔雅说文皆云尽也从歹[珍-王]声歹音残[珍-王]音轸经从尔非也下绵结反考声灭亡也韵诠消也说文尽也从水从戌从火或作[威-女+少]会意字也)。
嚣动(上香妖反郑注周礼云嚣諠也说文嚣动不安静也器出头也从页页头也从器省声也故云器出头也页音颉也)。
缠绕(上彻连反下如沼反前经第三十七卷中已具释)。
善权(达袁反反贾注国语云权秉也执势谓之权考声变也何注公羊传称也所以别轻重也尔雅始也古今正字云称锤也从手雚声音灌锤音直追反称音昌证反)。
违拒(上音韦下音巨前经第一百一卷已具释)。
莫耆(梵语药名也前第四百二十七卷已说)。
威肃(相昱反孔注尚书云肃悚敬也又云严整郑注礼记云戒也尔雅云肃肃恭也谥法曰强德克义曰肃执心决断曰肃说文持事谨敬也从[聿-土+十]在[棩-木]上战战兢兢也肃然惧而岩敬也会意字也下从[棩-木][棩-木]音恚缘反)。
军旅(力举反孔注尚书云旅众也周礼云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说文云军之五百人也从于从从从音疾容反古从字也军字从勹音包)。
蛊道(上姑午反王弼注周易云蛊事也字书云蛊者蠹神也说文云腹中虫也能病害人谓之蛊或音野亦名野道也)。
魍魉(上音罔下音两贾注国语云水怪妖鬼也淮南子云魍魉状如三岁小儿赤黑色赤目赤爪长耳美发或从虫作蝄蜽亦作[罔*鬼]魉)。
灾横(上祖来反集训云天反时曰灾字书云天火也俱舍论云饥馑疾疫刀兵也说文从火川声川音同上古今正字有物拥流会意字也下怀孟反韵诠云非理而来曰横非祸至曰横说文从木黄声也)。
香囊(乃当反考声云香袋也案香囊者烧香圆器也巧智机关转而不倾令内常平集训云有底袋也说文从[襄-〦]从[橐-石+豕]省[襄-〦]亦声也[襄-〦]音儜[橐-石+豕]音浑闷反)。
朋党(匐能反考声云同师门也同类也太公六韬云友之友谓之朋朋之朋谓之党郑注礼记云党亲也孔注尚书云助也又曰相助匿非曰党说文从黑尚声也)。
奋威(上粉问反广雅奋振也礼记动也韵英振羽也考声云鸟欲振进也从大从隹从田鸟张毛羽奋飞之象也)。
勇锐(上欲肿反说文勇气也从力甬声甬音同上本作勇今相传作勇古文从心作恿或从戈用作[戈/用]皆会意字也下悦惠反博雅锐铦也铦音息阎反小尔雅锐利也考声锥刀锋也说文芒也从金兑声)。
摩揭陀国(揭音居[卄/(阿-可+辛)/木]反梵语中天竺境如来于此国中示现八相成道有金刚座菩提树游化圣迹多于诸国)。
憍萨罗国(中天竺境稍近南陲此国有龙猛菩萨弘化圣迹及引正王为龙树菩萨凿黑蜂山以为伽蓝诸精舍各铸金像量等佛身今犹见在)。
劫比罗国(正梵音云劫比罗伐窣堵国旧名迦比罗卫国或曰迦罗皆梵语讹略也即是释迦如来降生之地净梵王所治之境此国中有鸡足毗富罗山卑钵罗石窟大迦叶波与千罗汉结集三藏圣教之处)。
吠舍厘国(厘音离古名毗舍离亦名毗耶离皆讹也此国有维摩诘居士故宅及说法处方丈室灵迹颇多及鹿女千子神迹七百罗汉结集圣教处等)。
栗呫毗王(上邻一反下昌叶反梵语彼国豪族之类涅盘经及维摩等经旧名离车毗童子是刹帝利种系也)。
吉祥茅国(古名王舍城即摩揭陀国之正中心古先君王之所都处多出[勝-月+舟]上吉祥香茅因以为名亦名上茅城崇山四周以为外郭西通狭径卉木繁荣羯尼迦树盈满其中春阳花发烂然金色迦兰陀竹园在山城门北俯临其侧耆阇崛山在此山城之内王城外也)。

第五百三卷

氛郁(芳文反说文云祥气也香气也瑞气也或作氛下于六反考声云郁郁亦香气盛貌也从邑有声)。
幡铎(上嬔[瞞-目+米]反韵英云旌旗总名也字书幡旐也今以五彩间错或画花果鸟兽悬之说文幡胡也从于番声也嬔音幡万反[瞞-目+米]音无烦反下唐洛反古者军法两司马执铎文事奋木铎金铃木舌也武事奋金铎金铃铁舌也说文大铃也从金睾声也)。
负债(上扶武反郑注礼记云负恃也说文从人守贝有所恃也又云受贷不党故人下有贝会意字也俗从力或从刀并非字意下侧戒反韵英云负财也)。
能焕(欢贯反何注论语云焕明也从火奂声也奂音同上)。
肿疱(上钟勇反下炮貌反考声云面上细疮也说文面生气苍颉从皮包声经从疒作疱或从面作疱并俗字也疒音女厄反)。
眩翳枯涸箱箧茎干(已上等字前音义第三卷经第一百二十八卷中已训释请捡前文)。
荫影(上饮今反下英景反)。
一粒(临邑反凡粟数粒也)。

第五百四卷

迷谬(糜救反郑注礼记云谬误也方言诈也广雅欺也谥法曰名与实乖曰谬说文云狂者之妄言也从言从翏翏亦声也翏音力幼反经从尔非也)。

第五百五卷

珊睹史多(上桑安反梵语也上方欲界中天名也古名兜率陀或云兜术皆讹略也唐云知足以下天多放逸上天多闇钝受乐不进故云知足一生补处最后身菩萨多作此天王当来弥勒见今在彼天为王)。

第五百六卷

地狱(虐录反急就章云皋陶始造狱尧臣名也玉篇云囚系之所因名为狱杜预注周礼云争财曰讼争罪曰狱风俗通云三王为狱夏曰夏台殷曰羑里周曰囹圄自秦汉已还通名为狱说文云狱确也确音苦角反狱字从犾鱼斤反二犬相啮中心言者讼也会意字二犬所以守也经言地狱者冥司幽系之所也在世界之下故云地狱案俱舍论颂云 此下过二万 无间深广周 上七捺(奴割反)洛迦八增皆十六 谓塘(音唐)煨(乌雷反)尸冀锋刃烈河增各住彼四方余八寒地狱此皆大地狱名也)。
作广作狭(霞甲反礼记云广则容奸狭则思欲考声云狭隘也(樱介反)玉篇云迫隘不广大也经文从犬作狭误也乃是狭习字也凡犬马所以狭习之故从犬又轻伤也甚乖经意或有从阝音负作陕亦非也此字又音式染反陕州字也说文作狭从阝音负从匚音方夹声)。
胞胎(上已交反古文本作包象形字也石经作胞相传音为普包反非也说文云妇人怀妊而甚反儿生衣也从勹音包从已音似在勹中象子未成形字也孔注尚书云包裹也下他来反说文云女人怀妊未生也从肉台声也)。
匮法(远位反考声云遗穷也前经第三百九十一卷已释)。
[(工*(几-(厂-一)+手))/心]迫(上曲拱反尔雅恐惧也经文作恐俗字也说文正体从工从手从[丮-(舉-與)]从心作[(工*(几-(厂-一)+手))/心]今[隸-木+上]书因草作恐又误作恐渐讹失正体也古文作[工/心]下班陌反苍颉篇云迫近也广雅迫狭也考声云迫逼也隘也)。
备遭(上平媚反顾野王云备防也郑玄备救也贾注国语云备具也说文备慎也从人从用从荀省声也或作备经文作备俗字也下祖劳反考声遭逢也横及也说文遭遇也从辵曹声也或作傮亦同也亦作[歹*曹][歹*曹]终也)。
循环(上夕遵反韵英云按行也考声云顺也从也说文云循行也从彳丑尺反从盾音顺声也经文从人又竖画从千作[佸-口+目]非也下华关反郑众注周礼云环旋也郑玄曰环围也何休注公羊传云环绕也说文云从玉从睘声也)。
薄劣(上傍莫反字书云不厚也说文从草溥蒲莫反声也下力惙反广雅劣少也说文云劣弱也或从忄音心作[怡-台+孚]古字也)。
饥羸(上几宜反考声云腹中空也韵英云乏食也苍颉篇云饥喂也说文云饥饿也从食几声也或作[飢-几+乏]古字也下力追反考声云羸者瘦极也说也从羊[嬴-女]声也羸字从亡从口从肉从羊丮音隐作羸羸力追反)。
工匠(情样反说文云木工也考声云巧人也从斤斤斧也从匚音方匚者作器也经文作匠非)。
猥杂(上乌贿呼每反下才合反前经第四百三十五卷中已释)。
盲瞎(上莫耕反说文云目无眸子曰盲下呼八反字书云目不见物也又云一眼无睛也或作[月*曷]古字也)。
黧黮(上力迟反通俗文云班黑曰黧考声云面[皴-皮+頁]七巡反黑也又云黑而复黄色也前文第四百三十五卷已释下他感反楚辞云黤乌感反黮不明净也说文云桑葚之黑色也声类云如漆色也前四百三十五卷已释)。
穷悴(情遂反前经第一百八十一卷已释)。
顽嚚(上瓦关反广雅顽钝也前经第一百八十一卷已释讫)。
轻诮(情曜反考声云责让也笑也苍颉篇云诃也说文云娆也或作谯从言肖声也)。
险阻(上香掩反玉篇云险难也杜预注左传云险恶也贾逵注国语云险危也方言云险高也尔雅险邪也说文险从阜佥七廉反声也下庄所反王肃曰阻难也韩诗云阻忧也又云阻险也杜预注左传云阻疑也说文云从阜从苴精余反省声也)。
拒逆(上渠圄反韵英云拒格也广雅拒捍音旱也说文云拒抗也苦浪反韵诠云拒违也)。
蜗蠃(上古华反小螺也鲁和反下卢和反经中作螺俗字也非正体尔雅云附蠃音夷蝓也郭璞云即蜗牛也说文亦云蠃蜗牛类而形大出海中种种形状而不一也)。
烂[弁/土](上罗旦反方言云火熟曰烂下夫问反韵英云粪弃也或作[土*(土/異)]经文作粪俗字)。
惯习(卦患反前第四百三十八卷已释尔雅惯习也言久习于事曰惯说文作遦从辵丑略反贯声也经文有作串俗字也非正体也)。
耽著(多甘反前经第三百三十一卷已释讫)。
轻懱(眠鳖反说文云懱轻[仁-二+易]也从心蔑声经文单作蔑略也是目劳无精欲睡非经义也)。

第五百七卷

相著(持略反)。
甘蔗(之夜反文字释训云甘蔗美草名也汁可煎为砂糖说文薯也从草从遮省声也)。
劬劳(强于反考声云劬勤也劬亦劳也下勒刀反贾逵云劳疲也尔雅云劳勤也说文劳剧也从力案用力者劳也)。

第五百八卷

涉圹(上时叶反韵英云涉历也考声云涉渡水也古作[水*(止/少)*水]说文云徒行厉水也从步从水下苦晃反毛诗传云圹空也广雅大也考声云圹埌音浪原野远貌也经文从日作旷误也或从心作懭或作懬远也懭意失也似通)。
险道(上香捡反国语前经第五百六卷已具释讫)。
[敲-高+方][敲-高+牛](下莫卜反郭璞注方言云牧谓养牛马也顾野王云牧者畜养总名非只牧养牛马也说文云养牛马人也从攴普卜反从牛攴字今作攵)。
怀孕(上胡乖反下羊证反前经第四百三十八卷已释)。
娆恼(宁鸟反说文云女惑于男也古文作嬲也)。

第五百九卷

能阻(庄所反阻难也)。
赞励(力制反励勉也)。
辩久(皮免反辩犹慧也)。
卒生(仓讷反周礼云暴急也考声云仓忙也遽音渠也正体作猝或作踤并同经文作卒略而不备也字与兵卒相参故言之)。
欠[去*欠](墟据反前四百四十已释埤苍云张口欠[去*欠]出气也经文从口作呿者误也)。
躁[打-丁+夒](上灾告反下穰少反前第四百四十已具释讫)。
憍逸(上居妭反广雅憍自高玉篇憍慢又经文从右作[憍-(夭/口)+右]俗字非正也)。
仆隶(上蒲木反毛诗传曰仆附也考声云仆使也仆僮也顾野王云御车者也说文云给事之者从人从菐菐亦声菐音卜古文作[噗-口+臣]下力计反考声隶贱属也仆也案隶者贱臣也说文云附著也正体作隶从隶音弟柰声也经文从入从米作[(上/矢)*(企-止+米)]谬也俗字)。
黠不(上遐轧反轧乌八反前经第四百四十卷中已具释讫)。
规摸(上鸡维反顾野王云规圆而矩方也孟子曰不规矩不能方圆是也郑玄云规正圆器也考声云规圆正也度也徒各反说文规有也从夫见声下其胡反前第四百三十卷已具释讫)。
迦遮末尼(梵语宝名也此宝非殊胜石玉之类珠之异名耳)。
深奥(上伤任反考声云深不可测也说文云从水[穴/((嘹-口)-(日/小))]声也下乌告反尔雅云西南隅谓之奥说文云奥亦[涳-工+((嘹-口)-(日/小))]也从辨白慢反从大作奥也)。
猒足(伊阎反)。
但畜(许六反)。
悭吝(上口闲反下离镇反)。
无暇(胡嫁反字书云暇闲也)。
慊恨(上形兼反韵英云嫌恨也前经第四百四十一卷已具释也)。

第五百一十卷

医疗(上于基反下力召反变体时用字也说文正体从乐作疗训释与下同郑玄注周礼云止病曰疗杜注左传云疗治也古今正字治病也从疒女厄反尞力召反声也)。
病悆(余恕反韵英云和悦也考声云悆安也韵集云天子疾曰不悆尚书云有疾不悆孔曰不悦豫也说文云悆豫也从心余声也经文或有病愈以主反亦通集训云愈疾差也益也孔安国注论语云愈胜也玉篇云病差为愈说文愈字从舟从刂古外反会意字也)。
蚊虻(上勿芬反说文作蚊古文奇字从昏作[蠢-春+氏]避 太宗庙讳改民从昏也。经中蚊俗字也说文云啮霓结反人飞虫子也。尔雅云鷏音田蚊母郭璞云似乌[暴*鳥]音駇而大黄白杂文鸣如鸽。今江东呼为蚊母俗说此鸟常吐出蚊虫故名蚊母。异苑曰水虫化为蚊子。下谋耕反。声类云虫啮人似蝇以缯反而大。案虻虫其实似蜂而大小似蝇也。说文云啮人飞虫也。生山泽川谷草花中化或于獐音章鹿脑中化生。从鹿鼻中喷出。普闷反。形大者曰虻。一名木虻。一名蜚音非虻形小斑文者曰[虫*朁]音暂。[虫*朁]似蝇也)。
蛇虿(上时遮反毛诗云惟虺音毁惟蛇易曰龙蛇之蛰持立反古文象形[歹/凡]小篆作[乙@(、*、)]说文作它隶书作也相因渐变也蔡邕石经加虫作蛇字书云蛇虺毒虫也经文作蛇转变俗字也下敕芥反考声云虿蝎也音歇或作[蠢-春+苗]说文虿毒虫也从虫苗是象形篆书作[((○/○)*弓)/?]象蝎形)。
非狭(胡甲反前经已具释)。

第五百一十一卷

飘转(上匹遥反郭璞注尔雅云飘旋风也毛诗传曰飘风暴起之风也)。
如氾(敷陷反古今正字云泛浮也普也说文亦同从水从范省声也或作泛或作氾大同而小异也皆水流漂荡貌)。
浮囊(附无反韵英云浮泛也广雅浮漂也郑玄注礼记云在上曰浮贾逵注国语云浮轻也说文浮泛也从水孚声也下诺即反韵英云囊橐也音托集训云有底曰囊无底曰橐又云大曰囊小曰橐皆盛物具也小篆从橐音混省从[(咒-几+?)/廾]女耕反从衣案经言浮囊者气囊也欲渡大海凭此气囊轻浮之力也)。
坏瓶(上普梅反前四百四十四卷已释下蒲冥反集训云汲水盛浆之器也考声云似罃乌耕反而口小)。

第五百一十二卷

将帅(上精相反考声云将君也字书云军主也兵帅也六军镜曰夫为将者必须六行五才四义三操一守有此备行名为良将也说文云将率也从寸从医省声也下襄类反韵英云将率也考声云统领也集训云军将也或作[彳*(玄/十)*亍]说文又音山律反[彳*率*亍]亦将也)。
卵[穀-禾+卵](上落管反说文云凡物无乳者卵生也象形古文作[亦-〦]小篆作[兆-?+?]隶书作卵下苦角反集训云鸟卵皮曰[穀-禾+卵]考声云卵空也从卵[穀-禾]苦角反省声也)。
淳熟(上时伦反前经第百四十六卷已具释讫下时陆反考声云熟成也烂也见方言文字集略云合食也字样作[熟-享+(古/?)]说文从灬音熛孰声也)。
为貌(莫豹反前经第四百四十六卷已具释)。
牵引(上启贤反考声云牵连也广雅牵挽也说文云牵引前也从牛从宀音绵玄声也或作牵或作掔古字也下余忍反杜预注左传云引导也贾逵注国语云引伸也尔雅引陈也说文云引开弓也从弓厂音曳声也古文从才音手从弓作[打-丁+弓])。

第五百一十三卷

比度(上卑履反集训云比类也考声云比并也说文云相与比叙也从反从也二人为从古从字反从为比故云反从下唐落反考声云度量也集训云揆度也或作度亦同说文法制也从又从[厂@(廿/火)]省声也或作[序-予+乇][巾*(冗-几+乇)]三体皆古字也)。
有翅(施至反说文云鸟翼也或作翅翨皆古字也今经中作翅俗字亦通)。
犹豫(上音由下余度反礼记云卜筮所以决嫌疑定犹豫是也字书云犹豫者不定之辞也解字如前第三百二十五卷中具释)。

第五百一十四卷

扇搋半择迦(梵语也此译为黄门上搋音敕加反次择音宅下迦音居佉反黄门者为男根不备设有备者亦不能生子其类有五具如音义第三卷中已具列不能繁叙)。
癫痫(上丁坚反广雅癫狂也毛诗笺曰癫病也声类云癫风病也或作瘨亦作蹎下音闲集训云小儿瘨病也说文云风病也从疒女厄反从间声也或作痫亦通也)。
虮虱(上居拟反说文云虱子也韵英云虱卵也即短反下所乙反字要云衣中啮人虫也说文虱字从迅音信从昆音昆今经文相传从半风作虱者非也)。
不徇(巡[門@壬]反集训云以身从物曰徇考声云徇远也文云徇疾也从人旬声也或作[仁-二+(旬/(百-日+ㄎ))]古字也)。
恃怙(上时止反考声云恃依也集训云恃负也乘负倚凭也说文云恃赖也从心寺声也下胡古反说文怙恃也从忄音心从祜胡古反省声)。

第五百一十五卷

呵谏(加雁反郑玄注周礼云谏正也以道正人也尚书云后从谏则圣白虎通云谏者间也更也是非相间革更其行人怀五常故谏有五所谓讽谏从谏规谏指谏谲谏等是也说文亦云谏正也从言柬音间声也)。
被带(下当奈反前第四百四十九卷已具释)。
刹那(上音察梵语时名也俱舍论颂曰 百二十刹那 为怛刹那量腊缚此六十 此三十须臾 共成一昼夜 谨案此颂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每一须臾计有三十腊缚。又于一腊缚之中计有六十怛刹那。又于一怛刹那之中分为一百二十刹那。时中迅促不过刹那。今依此国历法凡一日一夜有十二时共分为一百刻每时分得八刻少强约其大数均分从寅至酉一时之中计有五十四万刹那。余时准此计一日一夜总六百四十八万刹那。若以每刻分之即一刻之中约有七万刹那时也言极迅疾促于瞬息也)。
筹量(上长留反郑玄注仪礼云筹算也说文筹壶矢也从竹寿声)。

第五百一十六卷

测度(上楚力反郑玄注周礼云测犹度也不知广深曰测说文从水则声也下徒洛反)。
焦炷(上即姚反下音注前经第四百五十卷已具释讫)。
憔悴(上情遥反下情遂反前经第四百五十一卷已具释)。
矛[矛*贊](上莫候反下仓乱反前经第四百五十一卷已具释讫)。
懒惰(上勒坦反下徒卧反考声不勤也说文云不敬也从心隋声也)。
拨无(上补末反广雅拨除也郑玄云拨拂也说文从才音手发声)。

第五百一十七卷

堆阜(上都雷反王逸注楚词云堆高也考声云土之高貌也又云堆聚也集训云丘阜高状也说文作陮陮隗五罪反京也从阜从隹省声也经文作堆俗字也下阜音负尔雅云高平曰陆大陆曰阜广雅云丘无石曰阜说文云山无石曰阜古文作阜[白-日+(匚@一)]象形)。
沟坑(上古候反周礼云通水曰沟桂苑珠丛云邑中之渎通水也说文云水[泳-永+竇]也广四尺深四尺从水冓钩后反声也下苦耕反尔雅坑墟也考声云坑坎也古今正字云坑堑青焰反或作坑从土亢声)。
株杌(上知揄反考声云杀树之余曰株说文云木根也从木朱声也下五骨反韵英云树无枝曰杌或作兀)。
平坦(他旦反广雅坦平也又云坦明也王弼注周易云坦坦无险阸乌介反苍颉篇云坦著也说文云坦安也从土旦声也)。
池沼(直离反孔安国注尚书云停水曰池说文池陂也从水从驰省声也下之绕反左传云沼亦池也字书云陂池曰沼说文沼池也从水召声也召字从刀从口经中作[美-(王/大)+口]讹也)。
瓦砾(上五寡反说文云瓦土器也象形用以盖屋牝毗胤反曰[返-(這-言)+瓦]音板牡音母曰[甬*瓦]音同下力的反说文云砾小石也亦碎石也粗砂也今经云瓦砾者喻破瓦碎石弃掷之者)。
统摄(上他贡反考声云统领也绪也古今正字云统纪也从糸音觅糸者细丝也充声也下施叶反考声云兼统也敛也说文云引持也从扌音手聂泥涉反声也)。
热痰(上然折反考声云热暑也释名云爇而悦反如火烧爇也说文云热温也从火埶音爇声也下唐蓝反考声云胸膈中水病集训亦云胸中水病也古今正字云从疒女厄反从谈省声也)。
潜伏(上寂盐反尔雅潜沉也广雅潜没也说文涉水也从水朁七敢反声也经从二天作潜非也下冯福反集训云伏隐也广雅伏藏也说文云伏伺也伏伺人也故从人从犬会意字也)。
翱翔(上我高反下徐羊反郑玄笺毛诗云翱翔犹逍遥也韩诗云翱翔游也尔雅翱翔鸟飞也集训曰翱翔高飞也考声云鸟飞往来缓缓貌也古作翔说文云翱翔回飞也并从羽皋音高羊皆声也)。
箭筈(上将线反考声云竹名也似篠音狄而小大叶可以为矢音始因名矢为箭说文箭矢也从竹前声也下枯活反考声云箭口也案箭筈者受弦之口也经文从木作栝亦通正体从竹从栝省声也栝音阔糖栝也)。

第五百一十八卷

一巷(学降反毛诗云里间道也史记云永巷者宫内小道也说文云邑里中道也言在邑中故从二邑共作[(口/口)*共*邑]会意字篆文作巷尔雅作弄古文作[鄉-(朗-月)+共])。
唐捐(上徒即反字书云唐虚玉篇云唐徒也考声云言而不当也说文云唐大言也从口庚古行反声也下悦渊反)。
禀性(彼锦反孔注尚书云禀受也说文云赐谷也从禾[稟-禾]力锦反声也)。
昧钝(上莫佩反集训云昧冥也广雅昧闇也韩康伯云日入为昧韵英云昧暗不明也说文从日从抹省声也下徒顿反苍颉篇云钝顽也案顽者识暗浊也韵英云兵刃不利也说文云钝錭大牢反錭顽钝也从金屯音豚声也)。
冢间(知陇反前经第四百五十三卷已释)。
廉俭(上力盐反下渠俨反前经第四百五十三卷已具释讫)。
瑞相(时伪反周礼典瑞掌玉瑞郑玄云瑞符信也案典瑞者若今之符宝印也苍颉云瑞应也顾野王曰王者盛德感乎乾坤故天地应之以信瑞也德感乎山川丘陵则芝草植也制礼作乐则祥风至皆是祥瑞也说文云瑞信玉也从玉专省声也)。
矫现(上居夭反前中第四百一十五卷已具释)。
罗刹娑(梵语鬼名子字转舌长声呼古译但云罗刹此类鬼神有业通力飞行自在食啖众生血肉最大凶恶其罗刹女别有国土居大海洲岛以其神力能变姝丽之容媚惑于人善诱而食之并如佛本行经中所说)。

第五百一十九卷

能绍(市绕反说文紧纠也前经第四百五十四卷已释)。

一切经音义卷第六

一切经音义卷第七

翻经沙门慧琳撰
音大般若经从五百二十尽五百六十五凡四十六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二十卷

战栗(上旃善反顾野王云战惧也毛诗云战战兢兢案战战兢兢恐惧貌也尔雅云战动也郭璞云恐动趍步也或作[怡-台+戰]古文作[止/幵]下邻一反集训曰战栗惧也字书云忧戚也考声云谨敬也从忄栗声也忄音心)。
源底(上愚袁反礼记云达于礼乐之源郑玄曰源本也广雅万物之本曰源说文作原或作原古字也)。
伴侣(上傍漫反王逸注楚辞云伴旅也韵英云伴俦侣也说文云大貌从人半声也半字从八从牛作半也俗作半谬也俦音长流反下力举反广雅侣伴也或作旅古今正字云侣俪也从人吕声也吕字象脊骨之形也俪音丽)。
勃恶(上蒲没反前经第四百二十九卷已具释讫)。
履践(上梨旨反下钱演反前第四百五十五卷已释)。
挑目(体遥反韵诠云挑拨也考声云挑抉萦悦反字书云从扌音手兆声也经中或有从木作桃徒刀反非也或从刀亦作[利-禾+兆]亦通用)。
[利-禾+臬]鼻(上鱼器反前经第四百五十五卷已释讫也)。
锯解(上居御反国语云中刑用刀锯贾逵曰以刀有所锯断谓大辟宫[利-禾+臬]音义刖音月等刑是也苍颉篇云截物锯也说文云抢戚阳反搪也音唐从金居声也考声云抢搪者锯也方言云锯之异名也下隹买反考声云解释也判也分也)。
交涉(常业反苍颉篇云水中行为涉历也说文徒行厉水曰涉从步沝之蕊反声也古作[水*(止/少)*水]也)。
琰魔王(梵语冥司鬼王名也旧云阎罗王经文作剡尸染反魔皆讹略不正也正梵音云琰阎奄反摩古人译为平等)。
黧黑(上力知反通俗文云斑黑曰黧考声云面[皴-皮+頁]七遵反黑也而黄色也又音礼[前-刖+ㄅ]反文字音义云黧老黑色也从黑从[黍*刃]省声也)。
谬误(上眉救反韵英云谬误也韵诠云诈[(└@人)/女]也广雅云谬欺也谥法曰名与实爽曰谬说文云狂者之[(└@人)/女]言也从言翏六幼反声也或作嘐下五故反字书云诖公卖反误也汉书云所为诖误皆赦除之是也左氏传曰为人得罪曰误也说文误谬也从言吴声)。
欲扣(苦厚反前经第四百五十六卷已具释讫)。

第五百二十一卷

析为(星积反前经第四百五十六卷已具释讫)。
沾彼(辄廉反韩诗云沾溺也考声云小湿也尸执反礼记孔子曰雨沾服失容顾野王云沾濡耳珠反也文字集略作沾略也说文沾[霑-占+(九/木)]也音染从雨沾声也)。
滴数(丁历反考声云水落也或作[泳-永+適]说文云水灓注也力桓反灓漏流也字书云水滴也经文从水作渧俗字也下霜句反)。
不嗅(休救反前经第四百五十六卷已具释讫)。

第五百二十二卷(无字可音训)

第五百二十三卷

嫌害(上刑阎反考声云心恶也乌固反说文云不平于心也又云嫌疑也从女兼声也下何赖反苍颉篇云害贼也广雅害割也考声云害妨也或作夆音害相遮要平声夆亭名也说文云害伤也从宀音绵从口从夆省声也)。
逊谢(孙寸反韵英云逊恭也考声云逊避也集训云避位而去也说文云逊遁也从辵丑略反孙声也或从心作逊亦同下夕夜反考声云拜恩也裁也告也从言射声也)。
危脆(清岁反广雅脆弱也顾野王云脆懦也奴乱反或作膬考声云肉肥也耎也而兖反说文云肉耎易断也从肉从绝省声也经从危作脆非也)。
块等(恢碓反仪礼云寝苫枕块是也韵英云土块也说文云土[嘆-口+木]也匹剥反从土从鬼省声愧五猥反或作[凵@士]象形字也一云土堛被逼反堛块之异名也)。

第五百二十四卷

沮坏(上墙吕反广雅沮涂也毛诗传云沮亦坏也又云沮止也从水且七胥反声也下怀[身*貴]反聩五坏反集训云坏败也韵诠云自破曰坏从土从褱省声)。
庵没罗果(梵语果名也亦名庵波罗即庵罗果也)。
牟娜娑果(亦梵语果名也此果形如冬菰此国无)。
溉灌(上基懿反於戏反韵英云浇灌也说文云溉亦灌也顾野王云溉犹灌注也从水既声也)。

第五百二十五卷 第五百二十六卷第五百二十七卷 第五百二十八卷

已上四卷多与前文同无可音训

第五百二十九卷

苏扇多(梵语佛名也唐名妙息灾)。
撞击(上浊江反顾野王云撞犹击也广雅撞刺妻亦反也说文云撞捣也从扌音手童声也)。
诃责(虎珂反考声云诃[諻-王+土]也音毁怒也集训云诃责也韵英云叱怒也经作阿亦通下庄革反说文责求也从贝从朿音刺省声也说文作[朿/貝]古字也)。

第五百三十卷

惭愧(上藏含反下归畏反二字互相训也)。
耽著(都甘反韵英云耽好也好呼奥反考声云耽玩也著也从身从耽都甘反省声也)。
芭蕉(上补葩反下即消反宿根草树名也所在皆有本出交址字指云子可食叶如席可以为布也)。

第五百三十一卷 第五百三十二卷

已上两卷中又说三十二大人相[止/(利-禾+舟)]经第一卷及第四百一卷并第四百七十九等已重音释更不繁述

第五百三十三卷 第五百三十四卷第五百三十五卷 (已上三卷并无难字音训者)

第五百三十六卷

猎者(力叶反贾逵注国语云猎取也尔雅猎虐也郭璞曰陵猎暴虐也案[敲-高+田]音田狩为猎从犬巤声也[敲-高+田]音田巤音同上也)。
剧苦(奇逆反苍颉篇云剧病笃也集训曰病笃增甚之辞也方言云病之少愈谓之剧古今正字云从刀豦声也经文作剧俗字也非正体也豦音渠也)。
懒惰(上勒干反考声云不勤也说文云懈怠也从心赖声也或从女作懒一云卧食曰懒下徒卧反广雅云惰懒也说文云惰不敬也从心隋声也韵英云惰懈也或作堕误也或作[惰-月+左]古字也)。
无翼(羊职反孔注尚书云翼辅也说文云翼翅也从羽异声也)。
资粮(力强反或作粮集训云粮储食也说文云粮谷也从米量声也经文云菩提资粮菩提者无上道资粮者六度万行也)。

第五百三十七卷

赡部洲(常焰反南洲也旧名阎浮提讹也义如前第一卷中已具释下三洲准此)。
[勝-月+舟]身洲(东洲也)。
牛货洲(西洲也)。
俱卢洲(北洲也具如前说)。
毗柰邪(梵语戒律藏也亦名调伏藏)。
诸响(虚两反空谷应声也)。
阳焰(热时遥望地上屋上阳气也似焰非焰故名阳焰如幻如化)。
寻香城(旧云乾闼婆城梵语也音义第一卷中已具释讫也)。
憺怕(上唐滥反下普百反淮南子云憺满也怕静也桂苑珠藂云憺怕者心志满足也字书云无戏论也韵英云安静也经文作淡泊或作澹泊皆非也古今正字云憺字从忄詹声也怕字亦从心白声也)。

第五百三十八卷(无字可音训)

第五百三十九卷

问诘(轻逸反郑玄注礼记云诘为问其罪也广雅云诘责也说文云诘问也从言吉声也)。
酬答(上时流反毛诗传曰酬报也郑玄云酬厚也说文酬劝也从酉州声也下当纳反韵英云答对也考声云答然也古今正字云答字从廾草合声也正体作[合/日]从合从日千月反古字也今通作答讹失本体也)。
滞碍(上直例反王逸注楚辞云滞留也贾逵注国语云滞久也说文云滞碍也从水带声也下我盖反广雅碍距也说文云碍止也从石疑声也)。
四衢(具于反尔雅云一达谓之路四达谓之衢郭璞云交道四出也说文亦同从行瞿其于反声也)。
掩泥(或作掩同淹捡反集训云掩藏也韵英云掩覆也说文云掩敛也从扌音手奄声也亦作弇也)。
窣堵波(梵语也此即是佛碎身灵骨舍利砖塔也旧曰浮图)。
殄灭(上田现反孔安国注尚书云殄绝也尔雅殄尽也说文亦同从歹[珍-王]声也下绵结反考声云灭亡也韵英云灭没也集训云灭绝也韵诠云灭消也说文灭尽也从水从戌从火戌是火墓戌中有相水灭火故从水从戌或作灭亦通也)。
莫耆(梵语解毒药名也此药多出大雪山能解一切诸毒此国无也)。
螫啖(上舒只反又诃各反二音并通说文虫行毒也虿也从虫赦声也下澹敢反考声云吃也尔雅啖吞也古今正字云啖食也从口敢声也说文啖谯也或作啖或作啖并同)。

第五百四十卷

蛊道(上公五反字书云虫蠹神也音姑春秋传曰皿虫为蛊晦淫之所生易曰干父之蛊王弼注云蛊犹事也又音为野亦云野道也皆厌祷之类也)。
魍魉(上亡昉反下力享反考声云魍魉水神也亦是邪鬼也淮南子云魍魉状如三岁小儿赤黑色赤目赤爪长耳美发国语云水怪妖鬼也或作[虫*(网-ㄨ)]蜽或作[(网-ㄨ)*鬼][兩*鬼]并皆通用)。
香囊(乃唐反考声云斜口香袋也案香囊者烧香器物也以铜铁金银昤昽圆作内有香囊机关巧智虽外纵撗圆转而内常平能使不倾妃后贵人之所用之也)。
盛贮(上音成平声字也下张吕反考声云积财也说文贮积也从贝宁声也或作[(巢-果+缶)*宁]盛米器也)。
宝函(霞岩反古文作[木*函]或作椷考声云木箧也说文作函函箧也桂苑珠藂云盛经书盛珍宝器物也经文作函亦通用)。
竭诚(渠彻反集训云竭水尽也尔雅竭尽也孔安国注论语云尽忠节不爱其身也说文从立曷声也下音诚尔雅诚信也博雅诚敬也案诚犹实也)。
夭殁(上妖娇反考声云少死曰夭杜预注左传云短折曰夭古今正字从歹夭声也下摸骨反孔安国注尚书云殁死也郑玄注礼记云殁殄也毛诗传曰没尽也说文云从歹殳声)。
谴罚(上企见反广雅谴责也苍颉篇云谴呵也桂苑珠丛云谴谪竹革反问也从言遣声也下烦袜反尚书云墨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考声云加罪于人曰罚说文云小罪也从刀从詈音利詈字从[网-(ㄨ*ㄨ)+又]从言为正经从四误也蔡邕石经从寸作罚误也)。
勃恶(上蒲没反广雅勃盛也玉篇勃暴盛也韵英云勃起也说文云勃排也从力孛声)。
奋威(上分问反广雅奋起也进也从大从隹隹鸟也从田字书云大鸟在田张毛羽欲飞曰奋)。
勇锐(营慧反博雅锐钻利也考声云锥音隹刀锋也说文云锋芒也从金兑省声也)。

第五百四十一卷

[卸-ㄗ+夬]减(上犬悦反。声类从垂作缺。说文云[午/止]瓦器也小口罂说文缺字正从缶作鈌。郭璞注尔雅云[午/止]盆也。苍颉篇云缺亏也。顾野王曰缺犹玷也。说文器破也从[午/止]从决省声也下减字有两音并是上声从水从咸点画一种音训所用意义即别本音耕斩反。考声云损之令少曰减。说文减损也今不取又音咸黯反字典曰自耗欠下曰减集训亦云减耗也。字书云欠少也。今取此后音咸黯反。于文稳便也)。
瘦极(色甃反尔雅瘦瘠也音藉文字集略云肌肉减耗也说文瘦臞也正体作瘦今通作瘦俗字也尔雅臞瘠也说文云瘠少肉也从疒叟声也)。
氛郁(上芳文反说文云祥气也或作零零气也或作氛下于六反考声云香气郁郁也)。
鲜净(星笺反考声云鲜好也字书云鲜新也说文鲜善也又作鲜说文鲜精也)。
幰盖(上乡偃反释名云车幰纲也所以御热也声类云车上幰盖也玉篇云布张车上为幰说文阙也)。
[巾*(冗-几+番)]铎(上妨蕃反说文云旌旗总名也今幢幡旌旗之类也以五彩间错悬于幢竿之上名曰幡旗下唐落反说文云大铃也从金睾声也军法五人为伍五伍为两两司马执铎金铃也)。
肿疱(上烛勇反考声云肿病也说文云肿痈也从肉重声也下白儿反桂苑珠藂云人面上热气所生疮名疱说文云面上风气疮也从疒包声也或从面作疱或作[包*頁]并同一云面上细疮也)。
枯涸(上康姑反贾逵注国语云枯槁也说文云木槁槁木枯也从木古声也下何铎反贾逵注国语云涸涸竭也广雅涸尽也说文云涸竭也案涸水干竭也从水固声也)。
衣裹(戈火反考声云裹苞也)。
箱箧(上息将反字林云箱竹器也韵英云盛书盛衣器物名也考声云箧属也案浅曰箱深曰箧下谦颊反考声云箧椷也音咸字书云箱属也说文云箧笥也从箧声也箧或从木作[柩-久+夾][柩-久+夾]皆通也)。
拔济(上办八反考声云拔抽也救也桂苑珠藂云引出也说文云拔擢也从扌犮声也下精曳反孔注尚书云济渡也杜注左传云济益也贾注国语云济成也古今正字云从水齐声也)。
迷谬(縻右反郑玄云谬误也广雅谬欺也方言谬诈也谥法名与实乖曰谬刘熙曰谬差也说文云谬从言翏声也经文从尔作[謵-白+尒]俗字也非正体也)。
狭劣(上咸甲反礼记曰广则容奸狭则思欲考声云狭隘也玉篇云迫隘不广大也经文从犬作狭或从阝从夹作陕皆非也说文正体从阝从匕夹声也隘撄介也下力辍反广雅劣少力也说文劣弱也会意字也或从忄作[怡-台+孚]古字时不用也)。

第五百四十二卷

第五百四十三卷

秉法炬(上彼皿反考声云手执禾也集训云把禾束也文字释要云手持一禾也从又又手也从禾下渠语反说文云束竹[竺-二+韋]以烧之曰炬古作[竺-二+巨]也)。
法蠃(鲁和反尔雅云蚹蠃螔蝓也郭璞注云螔蝓蜗牛也案蠃色白太常乐器也吹作美音声闻数里颜氏字样正体作蠃从[嬴-女]声也经文多作螺俗字也此螺字有平上去三音又非今故不取也)。
双足(朔[棇-木+片]反顾野王曰双两只也说文云双二枚也方言云二飞鸟曰双群书字要云双字从隹隹鸟也从又又手也手持二鸟曰双经文从久作双者非也谬已久矣)。

第五百四十四卷

地狱(愚[金*((疆-(彊-弓))-土+口)]反玉篇云囚系之所总名为狱郑注周礼云争财曰讼争罪曰狱说文云狱确(苦角反)从犾(音银)犾者二犬相啮也从言言讼也地狱者冥司幽系之所也)。
昏翳(上呼昆反孔安国注尚书云昏暗也考声云昏乱也说文云昏旦冥也从日从氐丁礼反字书云日居氐下日昏下婴计反韵英云翳蔽也广雅翳障也说文云华盖也从羽殹也殹一计反)。
涉暗(常叶反韵英云涉历也考声云涉渡水也说文云涂行水也从水从步会意字也下乌绀反贾逵注国语云日无光日暗)。
萨婆若(梵语讹也正梵音萨嚩吉娘二合唐言一切智智即般若波罗蜜之异名也)。
轻诮(情曜反考声云责让也笑也苍颉篇云诃也说文云娆也或作谯从言肖省声也)。
拒逆(上渠圄反韵英云拒格也广雅拒捍音旱也说文云抗也口浪反韵诠云拒违也)。
他[溺-羽+((司-一)*(司-一))](宁的反字书云没水也不浮曰溺考声云沉也或作惄惄忧也说文作溺)。
形貌(眉疱反籀文古字也说文作貌容仪也从人白象人面字书云貌形也或从页作[(采-木+(豕-一))*頁]页者头也从豹省声也页音颉)。
枯悴(上苦胡反贾逵注国语云枯槁也(苦道反)考声云木干死也说文云木槁也正体作[歹*古]骨肉干也下情燧反说文云憔悴也韵英云憔悴瘦恶貌也或作悴古今正字云从页卒省声也)。

第五百四十五卷

暗钝(徒混反苍颉篇云钝顽也案暗钝者识暗浊不明了也说文云钝錭大牢反也錭顽钝也从金屯声屯音豚)。
怯畏(上羌劫反或作[狂-王+去]说文云多畏也礼记云勇者苦怯怯者畏劣也下威谓反考声云心所伏也广雅畏惧也畏敬也论语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郑注礼记云伏曰畏字书云畏难也说文云畏恶也从爪而虎爪可畏也从人从鬼省声也)。
怀孕(上横乖反孔注论语云怀安也又云怀归也郑注周礼云怀来也古文正体从女作[女*褱][女*褱]妊字也下以证反郑玄礼记云妊音壬妊子曰孕广雅孕怀[仁-二+身]音身也说文云怀子也从乃子声也[仁-二+身]音身)。

第五百四十六卷

欠[去*欠](丘据反埤苍云张口欠[去*欠]出气也经文从口作呿者非也乃是睡声也)。
嗤笑(赤之反韩诗云志意和悦貌也考声云嗤笑也字书云嗤戏笑也说文作欪又云[ㄓ*欠][ㄓ*欠]戏笑貌也从欠[屮/一]声也[屮/一]音之也)。
躁[打-丁+夒](上早到反贾逵注国语云躁亦扰也郑注礼记不安静也顾野王曰躁动也字书云急性也说文从足槁声也喿音桑到反下而少反考声云扰乱也说文云扰烦也从扌音手扰奴刀反声也经中从忧作扰者非也)。
迦遮末尼(梵语宝名也此宝石类非殊胜之宝此国无亦如玉石之类也)。
朋侣(蒲弘反太公六韬云犮之朋谓之朋朋之[用*用]谓之党考声云同师门也字书云朋类也古人数法名也古者用贝货易五贝为一朋此亦假借古凤字也借凤为朋者凤飞则群鸟万数从之故借古凤字为朋党字也说文作倗倗辅也从人朋声也下力举反苍颉篇云侣俪也广雅玉篇侣伴也古今正字从人吕声也俪音历弟反)。
深奥(下乌告反又音于六反训义并同广雅奥藏也郭注方言室中隐奥处也说文云究也室之西南隅也从穴[山/兀/廾]声[山/兀/廾]音弓六反下从廾音拱上从古六字也宀音绵从米作奥非也)。

第五百四十七卷

慊恨(叶甜反韵英云嫌疑也王弼注易云心不平也考声云心恶也说文从心兼声也经或从女作嫌亦同恶音乌固反)。
空缺(上苦贡反下倾悦反玉篇云[卸-ㄗ+夬]玷也毛诗云鹿鸣废则和乐[卸-ㄗ+夬]也说文云器破也苍颉篇云[卸-ㄗ+夬]亏也从[午/止]夬声也或从垂作缺通用玷音丁琰反[午/止]音方苟反夬音决)。
除愈(以主反集训云愈疾差也益也胜也从心俞声也俞字从舟)。

第五百四十八卷

端拱(上睹官反考声云端正也周礼斋服有玄端素端郑众曰端本也方言云端绪也说文云端直也从立专都官反声也下姜拥反杜预注左传云合手曰拱礼记曰正立拱手是也尚书曰垂拱仰成毛诗传曰拱法也说文云敛手也从手共声也)。
善轭(于革反考工记云作车人为车轨长六尺郑众曰谓辕端压牛领车轭也说文云辕前也从车厄也厄音厄经文作轭略也俗字也)。
卵[穀-禾+卵](上郎管反说文云凡物无乳者卵生行者胎生有问者曰鱼岂飞物何得卵生答曰鸟浮于云鱼浮于水亦类也古文作[丱-(〡*┘)+(巳-口+?)]篆书作[兆-?+?]象形字下苦[角-土+(人/人)]反集训云鸟卵皮曰[穀-禾+卵]考声云卵空皮也从卵壳声壳苦[角-土+(人/人)]反)。
[敵-ㄆ+殳]对(上徒历反杜预注左传云敌对也又云敌当也尔雅敌匹也说文云敌仇也从支普卜反从滴省声也下当内反考声云对答也匹也说文云辩对无方也从[業-木+十]雏学反从口从寸作对经文从廾音草从至作对误也)。
蹊径(上形鸡反杜预注左传云蹊径也郑玄注礼记云蹊径者禽兽之道也从足奚声亦作徯下经定反周易艮为径路顾野王曰径小路广雅径邪路也从彳巠声也彳音丑尺反巠音经)。
欻作(晖律反薛琮注西京赋云欻忽也苍颉篇云欻猝音粗骨反起也说文云有所吹起也从欠炎声)。

第五百四十九卷

柔耎(而剸反郑众注周礼云耎厚脂韦皮也说文云前稍韦也耎弱也从大而声也或作偄亦通也)。
迷谬(縻右反郑玄注礼记云谬误也方言云谬诈也广雅谬欺也谥法曰名与实乖曰谬刘熙曰谬差也说文云谬字从言翏声也经文从尔作[謵-白+尒]俗字也非正体也翏六幼反)。
猝[日/出/大/((犀-尸)-牛+十)](上村讷反正从犬作猝声类云仓猝[日/出/八/((犀-尸)-牛+十)]疾也考声云仓忙也遽也或作碎亦同经文作卒略也亦与兵卒相滥宜改从犬正也下蒲冒反考声云[日/出/八/((犀-尸)-牛+十)]猛也速也无善也说文云[日/出/八/((犀-尸)-牛+十)]字从日从出从廾从[(犀-尸)-牛+十]会意字也廾音拱[(犀-尸)-牛+十]音滔经本作暴俗字也)。
挢诳(上居夭反集训云桥诈也字书云挢妄也经文相传从矢作矫非此用也下俱况反贾逵注国语云诳惑也杜预注春秋云诳欺也考声云相欺以言也说文从言狂声也或作[狂/心]又作[目*狂]并是古字今已废也)。
[億-音+幵]失(竭焉反考声云[億-音+幵]过也字书云[億-音+幵]字正从人从心幵声也幵音牵经中多从人二天作[億-音+(天*天)]俗字也或作愆愆皆古字也朅音羌[薜/女]反)。
惶惧(上胡光反集训云惶悚也考声云惶恐也博雅云惶遽也字书从忄皇声也遽音渠御反忄音心也下劬遇反字书云畏也方言惧惊也说文惧恐也从心瞿声也瞿音具于反古文作惧)。
亲昵(尼栗反俗字也正体作匿毛诗传曰昵近也杜预云昵亲也说文从曰匿省声也)。
淳质(上垂伦反俗字也正合作[涼-小+(畢-田+曰)]考声云[涼-小+(畢-田+曰)]清也说文云[涼-小+(畢-田+曰)]从水[〦/口/(畢-田+曰)]声也下真日反郑注仪礼云质正也杜预注左传云质信也顾野王曰质醇朴也广雅曰质谨躯也质定也谥法曰名实不爽曰质中正无丧曰质说文云以物相赘也从贝从所赘音之汭反斦音鱼斤反)。
技艺(上渠拟反考声云工巧也集训云技犹艺也说文技巧也从扌支声也扌音手下霓计反周礼六艺礼乐射驭书数顾野王云艺犹材也杜预曰艺法制也贾注国语云艺极也字书云艺能也从云蓺声也音同上)。
罗刹娑(梵语也古云罗刹讹也罗字上声呼兼弹舌引声即正此乃暴恶鬼名也男即极丑女即甚姝美并皆食啖于人别有罗刹女国居海岛之中如佛本行经中具说也)。
[商/貝]贾(上始章反下姑苦反周礼九职六曰[商/貝]贾郑玄云行卖曰[商/貝]坐贩曰贾考工记云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名为[商/貝]旅郑玄曰贩卖之客也说文云行卖也从贝从商省声也经中通作商误也宜加贝为正郑玄曰通方物曰[商/貝]居卖曰贾杜预曰贾卖也考声云坐贩也贾价也说文云贾市也有音加雅反者非也)。
戏谑(上虚寄反下香[虎-儿+匕]反毛诗云无敢戏豫传曰戏豫逸豫也说文三军之偏也从戈虚声也经从虚作戏非也毛诗传曰谑谑喜乐也又云善戏谑兮是也说文云谑亦戏也从言虐声)。
船拨(上述专反世本共鼓货狄作舟船宋忠曰黄帝二臣名也方言曰自关西谓舟为船说文云船舟也从舟从公省声也下烦袜反考声云缚竹木浮于水上谓之拨音伐集训云木拨也说文云海中大船也从木发声或作筏俗字也广雅作[舟*發]亦同经文作筏谬作也)。
萨筏若心(梵语讹略不正也正梵音萨嚩吉娘二合唐云一切智心即般若之异名)。

第五百五十卷

顾吝(上古库反郑玄笺毛诗云迥首曰顾又云顾犹视也又云顾念也从页雇声页音颉雇音固下力阵反孔安国注尚书云[希-巾+ㄙ]惜也方言曰贪而不施谓之[希-巾+ㄙ]说文正体作吝吝恨也从口文声也或作吝俗字也或作[彰-章+吝]吝并古字也)。
缤纷(上匹宾反下芳分反考声云缤纷乱也字书云缤纷众多貌也集训云缤纷盛貌并从糸昔觅宾分皆声也经中宾字从尸作宾者非也)。
勇捍(上庸肿反顾野王曰雄毅果决也谥法曰悬命为仁曰勇投身为义曰勇持义不掩曰勇知死不避曰勇说文校者曰此间原本脱四叶子情迩而畅于远察一而关于多说文云以木横持门[(茲-卄)/廾]声也豩呼关反[(茲-卄)/廾]音同上字书或作官经中作关非也音皮免反)。

第五百五十四卷(无可音者)

第五百五十五卷

宜澍(之树反淮南子云春雨之灌万物无地而不澍无物而不生说文云时雨所以澍生万物也从水从尌省声正体作澍籀文作澍)。

第五百五十六卷(无字可音训)

第五百五十七卷

殄灭(田践反前五百三十九卷已具训释)。
谴罚(上轻见反下烦袜反前第五百四十卷已具训释也)。
疲极(上音皮贾逵注国语云劳也病也广雅疲倦也下其嶷反考声云极穷也竟也从木亟声也亟音居力反)。
怯怖(欺业反顾野王曰怯畏劣也说文从犬作[狂-王+去]从犬去声也)。

第五百五十八卷(无可音训)

第五百五十九卷

稍[敲-高+(林/肉)](上所狡反玉篇云稍稍侵渐也广雅云稍稍小也考声云稍尽也说文云出物有渐也下桑赞反说文云分离也或从佳作[敲-高+(林/肉)]佳鸟也说文云飞[敲-高+(林/肉)]也广雅[敲-高+(林/肉)]坏也又云[敲-高+(林/肉)]布也说文[敲-高+(林/肉)]字从肉[敲-高+林]声也[敲-高+林]音亦[敲-高+(林/肉)]字也)。
拒逆(上[操-品+巨]伫反。广雅拒捍也。说文云拒抗也。韵英云拒违也。从手巨声也。捍音旱。抗音口浪反。下鱼戟反。尔雅迎也。方言云自关而东谓迎为逆。苍颉篇云逆不从也。孔安国曰逆咈戾也。左传有六逆贱妨贵少[處-(虍/几)+((土/儿)*力)]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谓之六逆也。郑注考工记云逆犹却也。考声云逆者反常道也不顺也。关东曰逆。关西曰迎说文。逆迎并从辵。屰声也经作逆俗字也。咈音扶勿反。辵音丑略反。屰音逆也)。
欧热血(上讴口反左传曰伏[敲-高+弓]欧血是也[敲-高+弓]弓袋也说文云欧吐也从次讴省声也下如设反考声云热暑也桂苑珠藂云温暑曰热说文热温也从火执声也讴音乌钩反[敲-高+弓]音他劳反执音热)。

第五百六十卷

规模(癸惟反顾野云规圆而矩方也孟子曰不规矩不能方圆是也考声云规圆也正也度也郑玄云规正圆器也说文规有法度也从夫见有从矢或从失皆误也度音徒洛反下母蒲反郑玄笺毛诗云模法也又云模范也考声云模形也模样也古文作[矢*無]音同上)。

第五百六十一卷

称量(上赤蒸反韵英云称程也考声云定其轻重也平也广雅称度也说文称诠也从禾称声也称同上也下力姜反考声云量度也称也从曰童声古文作[(凵@口)/田/(夙-歹+(舉-與))]经文作量略也)。
数量(上霜娄反下力仗反训解同上量字俗用作量略也)。
堵罗绵(梵语轻耎絮也沙门道宣注戒云柳花絮蒲台花绵白杨花絮白叠花絮等是也取轻细柔耎为喻也)。
飘转(上匹遥反郭璞注尔雅云飘者回风也毛诗传曰暴起之风也经典释文陆德明音毗遥反老子曰飘风不终朝或作[口*栗]字林作[鹿*風]古字也)。
游泛(芳陷反贾注国语泛浮也诗传泛流貌也)。
卒破(匆讷反俗用字略也玉篇云此字与兵卒[示*(一/日)]乱而用别说文正体从犬作猝经文单用从衣从一一象表记考声云猝苍忙也遽也遽音箕御反)。
浮囊(附无反。玉篇音扶尤反陆法言音薄谋反下二皆吴楚之音也。今并不取。广雅浮漂也。郑注礼记在上曰浮。贾逵浮轻也。说文浮泛也。从水孚声也。下乃郎反。集训云有底曰囊。无底曰橐。皆盛物器也。字书云大曰囊小曰橐。此说非也。小篆囊字从[橐-石+豕]省从[襄-〦]从衣[咒-几+(卄/井)]亦声也。今经言浮囊者气囊也。欲渡大水假此气囊轻浮之力。故说为喻也。橐音托。[橐-石+豕]音混。[咒-几+(卄/井)]音女耕反)。
善轭(樱革反前文第五百四十八卷已具训释)。
床座(状庄反广雅云人之栖息安身之具也说文云身所安也从木爿声也经文作床非也捡字书并无此床字也爿音情羊反)。
一腋(羊益反又章亦反二音并通埤苍云腋胳也在肘后肩下也古今正字从肉从液省声也胳音各液音亦)。
洲渚(上音州下章与反尔雅云水中可居曰洲毛诗传曰渚小洲也王逸注楚辞云水涯曰渚或从阜作陼一说云大曰洲小曰渚也)。
翅羽(施异反正体作翅韵英鸟羽也说文云翅翼也从羽支省声也)。
欻作(晖律反薛综曰欻忽也苍颉篇云欻卒起也说文有所吹起也从欠炎炎亦声也)。

第五百六十二卷

侮傲(五告反俗字也尚书傲慢也说文傲倨也从人敖声也敖字正从出从方从支)。
亲匿(尼栗反经文从尼作昵俗字也)。
罗刹娑(梵语也食啖众生血肉恶鬼神名也古云罗刹略也)。
[商-口+貝]贾(上始羊反下姑户反已见前具释讫也)。
俳优(上蒲埋反下亿鸠反苍颉篇云俳优乐人也前文已解讫埋音麻怀反)。
戏谑(上虚气反下香虐反解释已见前文)。
邀[契-大+廾](上伊浇反考声云邀遮也杜预注左传云邀要也字书邀循也求也或从彳作徼训释亦同下轻计反韵英云契约也要也郑众曰契符书也郑玄曰契即今之券从力考声云大曰券小曰契杜预曰要契之辞也古者合两礼克其傍各执为信从[丰*刀]从廾此会意字转注字也券音匡愿反[丰*刀]音口八反廾音拱也)。

第五百六十三卷

根栽(宰猜反郑注礼记云栽植也案栽种也种植草木曰栽从木从[(哉-十+(舉-與))-口]省声[(哉-十+(舉-與))-口]音灾)。

第五百六十四卷 第五百六十五卷

已上两卷并无字可训

一切经音义卷第七

一切经音义卷第八

翻经沙门慧琳撰
音大般若经从五百六十六尽第六百凡三十五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六十六

三藏法师玄奘译。
阿难陀(唐云庆喜旧曰阿难梵语略也)。
憍陈那(旧云憍陈如佛初成道度五俱轮此其一也)。
笈防钵底(旧云憍梵波提略也)。
褐丽筏多(旧云离婆多略也)。
大采菽氏(旧存梵语曰大目乾连或云俱律陁或曰拘隶多或名俱利迦皆讹略也正梵音摩贺冒(引)螚孽(二合)罗(引上声)野远祖神仙采菉豆食因以为姓螚音能得反)。
大迦(姜佉反)。
多衍(延典反)。
那(旧曰迦[旃-丹+冉]延梵语略也)。
毕蔺(音吝)。
陀筏蹉(蹉仓柯反旧曰毕陵伽婆蹉是也)。
坞波离(旧云偿波离轻重异也)。
罗怙罗(旧名罗睺罗也)。
绍隆(上常绕反下力冲反训释已见前卷)。
珊睹史多(上苏安反梵语欲界中六天之一名也唐云知足天一生补处菩萨见作此天王也)。
砾石(力的反)。
溪谷(上启鸡反尔雅水注川也说文山窦无所通亦从水作溪从石作磎是磻磎字见纂韵非此义也下公哭反说文泉出通流为谷从水半见出于口会意字也)。
三[億-音+幵](朅焉反考声[億-音+幵]遇也韵诠[保/言]罪也说文从人心幵声也幵音启坚反经从二天作[億-音+(天*天)]误也古文作平籀文作愆说文作愆又作[塞-土+心]皆古字也)。
惭耻(上藏南反尚书唯惭德是也说文惭愧也从心斩声也下痴里反考声耻辱也字书羞耻也卫宏从言作誀古字也痴音丑之反)。
檛打(上茁瓜反茁音竹刮反声类作[竺-二+朵]捶也考声檛击也马策也从木过声也下德耿反广雅打亦击埤苍棓也棓音庞巷反说文从手丁声也陆法言云都[挺-壬+手]反吴音今不取也)。
盲翳(上莫彭反玉篇云盲冥也说文目无眸子曰盲考声目无见也从目亡声也下于计反考声目中翳也字书目障瞙也从目殹声也殹音同上经从壹从目作[目*壹]非也)。
蓥饰(上萦夐反考声发器物光也从金从萤省声也经从玉作莹俗字亦通下升力反考声饰雕也修也集训服著也清洁也说文刷也从食从人从巾)。
如槊(山卓反广雅槊矛也埤仓长丈八矛也从肖矛声也)。
如冲(昌恭反广雅冲当也冲揬也周易冲行也考声击也说文交道四出也从行童声也)。
徇名(旬俊反)。
愤恚(扶吻反考声盈也心气发也郑玄云怒气充实也苍颉篇愤懑也音闷说文愤恚恨也或作[怡-台+奮]古字也)。
嫌恨(叶盐反韵诠嫌恨也疑也考声心恶也乌固反说文心不平也从女兼声也经从心作慊亦通下何艮反苍颉篇恨怨也从心艮声)。
覆罩(上芳务反训释已见上文下卓挍反毛诗传云罩篧也篧音廓郭璞注尔雅罩捕鱼笼也说文捕鱼竹器也从冈卓声也或作[羅-糸]罩罩箌并皆古字也)。
倏忽(识祝反王逸注楚辞倏忽急貌也又云倏忽如电光也广雅倏忽光从黑攸声也攸音由或从火作倏或从足作跾皆古字也)。
膀胀(上普江反下张亮反)。

第五百六十七卷

坑坎(上客耕反下康敢反)。
爩热(上委律反下然设反)。
飘飏(上匹遥反下羊亮反)。
淤泥(上于据反字书水中青泥也说文淤滓也玉篇水中泥草为淤淤臭泥也下奴鸡反玉篇土得水而烂曰泥)。
水滴(丁历反经作渧俗字)。
芬馥(上芳文反考声香气也古文从[艸-屮]作[山/分][艸-屮]音丑列反说文草初生香气分布从[艸-屮]分声也今隶书从草作芬芬和也经从香作馚非也下冯目反韩诗芬馥香气貌也)。
颦[嘁/足](上毗寅反下酒育反)。
伪行(上危位反韵英诈妄也不实也考声矫诈也欺也或从言作讹)。
诡言(居委反字书诡诈也广雅诡随恶也说文诡责也或从心作恑怪异也)。
怀憾(上户乖反毛诗传曰怀思也孔氏曰怀安也谥法曰慈仁短折曰怀执义扬善曰怀说文念思也从心褱声也褱户乖反古文作[女*褱]或作褢经有作褱协藏也非此义下向啖反孔氏注论语云憾恨也从心感声也)。
嘶喝辩(上先赍反考声语而声悲也说文悲声也从言斯声也经从口作嘶俗字也埤苍嘶者声散也下[丮-(舉-與)]芥反考声云声噎也广雅嘶喝声之幽细也字书或作[口*蓋]或作[害*欠]皆古字也)。
拙涩(上专热反考声不工巧也下霜戢反考声不滑也经从三止涩俗字不成也)。
降澍(上江巷反尔雅降下也集训落也苍颉篇作[尸@降]说又训与尔雅同从阜夅声也下主戍反淮南子曰春雨之灌澍无地而不生说文亦云时雨澍生万物从水从尌声也)。
沾濡(上辄廉反韩诗沾[仁-二+弱]也考声小湿也礼记孔子曰雨沾服失容说文沾[霑-占+(九/木)]音染字书云沾[霑-占+(九/木)]微湿也从雨沾声也下而殊反集训沾渍也字统濡小湿也又云濡亦沾也从水[而/而]声也[而/而]音须)。
赫奕(上享格反尔雅赫赫迅也郭璞曰盛疾貌也方言发也广雅赫赫明也说文大赤貌也从二赤下羊益反或从火作[赤/火]毛诗传曰[赤/火][赤/火]火貌也说文亦同从火赤声也)。

第五百六十八卷

腥臊(上姓精反或作胜孔注尚书云胜臭也杜子春云豕膏臭也说文犬膏臭也从肉星声也说文又作鮏鱼鮏也礼记曰肉胜细者为鲙下苏遭反周礼曰夏宜膏臊郑众曰豕膏臭也杜子春大膏臭也说文亦云豕膏臭也从肉喿声也喿桑到反或作鱢周礼膳膏绘经作[月*(祭-示+(暴-(日/共)))]俗字也)。
臭秽(上昌兽反王篇臭者凡物气之总名说文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从犬从自自者古文鼻字也经从死作臭者非也下于喙反顾野王曰秽者不清洁也韵英秽恶也考声荒芜也或作薉也说文从禾岁声也)。
盥洗(古短反说文澡手也从臼从水皿皿器物也臼音掬皿音美秉反春秋传曰奉迤沃盥有作去声古玩反亦通下先礼反说文濯足也)。
岩穴(上雅咸反考声岩岸也山崖也下玄决反字书穴孔子空也)。
罕人(呵亶毛诗传曰罕希也说文冈也从冈干声也)。
猒恶(上伊焰反下乌固反)。
无钩(苟候反考声钩取也引也说文曲铁也从金勾声也)。
辔勒(上悲帔反说文马辔也从惠惠音专与连同意从丝顾野王曰辔所以制御车中马也下郎得反说文马头络镳衔也从革力声也)。
嫉妒(上情逸反下当故反王逸注楚辞云害贤曰嫉害色曰妒郑注毛诗序云以色曰妒以行曰忌说文从女从户声也)。
诱化(余手反说文作羑羑导也教也引也进也相劝动也从言从秀声也)。
剃落(天帝反考声削发也经作剃俗字也)。
须发(上相逾反说文作须髭须也下藩袜反考声顶毛也说文发根也从髟犮声也髟音衫刃音蒱末反或作[媏-而+頁]皆古字也)。
澡浴(子老反广雅澡治也苍颉篇澡盥也顾野王云澡犹洗令洁也下音欲说文云浴洗身也从水从谷省声)。

第五百六十九卷

莹治(萦[負-貝+(罩-卓+((〡*日)/又))]反韵英摩拭也或从金作蓥同也下除离反考声治理也修故也从水台声也)。
皎洁(上经晓反毛诗传曰皎光也方言明也说文从白作皎下坚啮反考声清也静也从水洁声也)。
块掷(上康脍反字书土块仪礼寝苫枕块是也说文土墣也墣音匹角反从土从隗省声也隗音五罪反或作块象形古字也下呈石反广雅掷振也说文捉也正体作擿也经从郑俗字也)。
碜[屮/工/毋](疮瘮霜禀二反考声砂土污也从石参声也或从土作墋亦同下徒斛反孔注尚书毒害也考声恶也痛也案碜毒者妒害也忍人也说文害人之草也从[艸-屮]毒声也[艸-屮]丑列反毒音爱经作毒隶书讹也)。
不惮(唐旱反郑笺毛诗惮难也又畏也集训辞也又惊也说文惮疾也从心单声也)。
劬劳(具于反贾逵云疲劳也尔雅勤也说文剧也从力案用力者则多劳)。
亲狎(霞甲反论语小人狎大人孔氏曰狎近也杜注左传狎习也或作狭同从犬从甲省声也)。
陮阜(上都回反下扶务反)。

第五百七十卷

根株(上冈恩反王弼注老子曰根始也考声根本也下陟殊反考声煞树之余曰株说文木根从木从朱声也)。
抑挫(上于力反贾逵注国语抑止也杜注左传抑损也如淳注史记抑屈也楚辞曰屈心而抑志是也说文作[卬-ㄗ+(ㄗ@、)]反印字也[卬-ㄗ+(ㄗ@、)]音一力反印音一刃反石经加手从印作抑变体字也下祖过反贾逵注国语云折锋曰挫说文挫摧也从手从坐声也)。
先折(上星延反说文前进也从古[屮/一]字从人下章热反考声折挫也拗取也说文正体从重二[艸-屮]丑列反从斤作[(屮/(艸-屮))*斤]解云二[艸-屮]草也以斤断草曰折小篆因以二[艸-屮]相连便误为古[屮/(艸-屮)]字遂从手作折也出音手也)。
禀性(彼锦反孔注尚书云禀受也说文赐谷也从禾[稟-禾]声也[稟-禾]音力锦反经从示作禀误也)。
[蓲-品+一]衣(武房反考声草末也然别有草叶如剑刃触则伤人离系外道将以为衣伤其皮肉以为苦行也)。
茅衣(夗包反周易藉用白茅说文茅即菅草也从草矛声也菅音古顽反矛音莫候反稗子音败杜注左传草之似[(孛-子+未)*卑]者如淳曰细米为稗或作稗亦通)。
或芋(于遇反韵英芋蹲鸱草也苏敬本草云芋一名茨菰约有六种差别所谓青芋紫芋真芋白芋连禅芋野芋并皆有毒其中唯野芋最甚食之煞人以灰水煮之乃可食也史记云岷山之下蹲鸱得之至老不饥是也说文大叶实根惊人故谓之芋从草于声也)。
或藕(五苟反考声莲根也尔雅莲荷芙蕖其根曰藕玉篇作蕅本草一名水芝丹一名莲甘可食说文从水作蕅芙蕖根也从草从水果声也)。
牧牛女(莫卜反杜注左传云养牛曰[打-丁+(改-己)]尔雅郊外谓之牧郭璞注方言牧察也说文亦云养牛马也从牛支声也支音普卜反)。
构百(苟寇反俗用假借字也正体作[搫-舟+(孛-了)]考声取牛羊乳也从手[敲-高+(孛-了)]声也或从羊作[搫-舟+(孛-了)]同经作构是构架材木字非经义也)。
军敌(上窘云反下亭的反)。
迦履迦(上姜佉反假借此音以响梵音下文梵语中有迦字悉同此音)。
赍持(济西反俗字也考声持财与人也说文作赍持遗也从贝齐声也经作赍因草误)。
映蔽(上英敬反下卑袂反)。
庳钵罗树(上卑寐反梵语树名也或名毕钵罗菩提树之类也一说即菩提树)。
重叠(长龙反下亭叶反苍颉叠重也广雅厚也宋忠注太玄经叠积也顾野王曰叠明也说文古理狱官决罪三曰得其宜乃行之故从三曰晶从宜作叠王莽以三曰太盛改为三田作叠经作叠变体字也)。

第五百七十一卷

护法陀罗尼(此中诸字但响取梵字音[〦/日]非求字义也)。
怛你也(二合)他(去引一句)阿(上声下同此也)护啰(罗字上声转舌呼下同二)矩(俱宇反)啰(准前也)嚩(无割反下同)底(丁以反三)护(引)啰[奴/糸](奴雅反兼以鼻音呼)娑(去声呼引)噜(鲁字转舌下同)[奴/糸](准上四)左(则可反下同)左左左左抳(尼[整-束+牙]反下准此五)阿(上)麌(愚宇反)[奴/糸](奴雅反鼻音)乞洒(二合师贾反)多乞洒(二合)多(六)乞洒(二合)演多乞洒(二合)野娑嚩(二合引)贺(引七)舍么(莽可反鼻音)抳(准上音)迦(准前)啰(转舌八)污(引)噜(引转舌)坞噜嚩(无可反)底(丁以反九)迦(居佉反下同)啰嚩底迦(准上十)阿(上)陛舍底[寧*頁](宁顶反)娑(去引)啰抳(尼整反十一)惹(慈攞反)野么(莫可反鼻音)底(下以反十二)嚩始[寧*頁](准前)嚩始(十三)嚩(无可反下同)多嚩多努(鼻音)娑(去引)哩抳(十四)部(引)多努(鼻音)娑没[口*栗](三合兼转舌)底(丁以反下同十五)祢(奴礼反)嚩多努(鼻音)娑没[口*栗](三合)底(准上)娑嚩(二合反)贺(引十六句)
销灭(小姚反亦作消)。
量才(藏灾反考声才暂也集训仅能也说文浅也从糸从[奐-大+比][奐-大+比]音丑略反从免经从二免作才也)。
瞻博迦花(梵语花树名也旧云瞻匐讹略也此花芬馥香闻数里大如楸花烂然金色也亦是香名也)。
门[土*葉](甜叶反左传曰环城附于[土*葉]杜注云城上女墙也古今正字云城上女垣也从土叶声也今人通音为际者误也)。
凫雁(上辅无反郭注尔雅凫鸭也考声野鸭之小者字书从鸟几声也几音殊鸟之短羽飞几几然形声也下颜苋反或作雁同毛诗大曰鸿小曰雁随阳鸟也说文雁鹅属)。
白檀(唐兰反香木名也白赤俱香赤者为上梵云赞那曩古译云栴檀香是也出外国海岛中)。
尸利沙(梵语也此翻为吉祥即合昏树也俗名为夜合树也)。
鹦鹉(上乌耕反下无甫反或作鹉山海经云黄山有鸟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为鹦鹉曲礼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是也)。
优昙花(梵语古译讹略也梵语正云乌昙跋罗此云祥瑞云异天花也世间无此花若如来下生金轮王出现世间以大福德力故感得此花出现)。
栴檀(上章膻反下唐寒反即前赤白檀香是也)。
颇胝迦(梵语宝名也此无正翻水精之类也光明莹彻净无瑕秽有微青白色或红紫之别异也亦神灵宝也)。

第五百七十二卷

掩遏(上于捡反考声藏也下安葛反考声遏遮也)。
辜负(上古枯反周礼辜戮之职凡煞王之亲者辜之郑曰辜之言枯也说文辜罪也从辛古声也经从手作[古/手]谬也下浮武反顾野王云背恩忘德曰负说文负恃也上从人下从贝人守宝贝有所恃也一曰受贷不偿故人下贝为负有从人作偩俗字)。
怯弱(上羌业反下而斫反)。
疲倦(上平眉反下狂院反)。
凿井(上音昨声类凿錾也錾紫陷反说文穿木也从金糳省声也糳音作凡糳凿业等字并从丵象竹木丛生也丵音[爿*未]学反下井精郢反象形字也中一点象水今相传去点作井也)。
茎干(上幸耕反说文枝主也博雅草本曰茎下冈懒反说文树枝也从木倝[岡-山+(人*人)]岸反声也)。
[侮-母+〡]荻(徒历反许叔重注淮南子云荻藿也)。
芦苇(上郎都反下于鬼反尔雅葭苇也郭璞曰即今芦也又曰葭芦即苇也案此二草种类相似大曰芦小曰苇玉篇苇大葭说文芦字从廾从皿[虜-力]声也[虜-力]鲁都反或作[蘆-皿]同经作芦俗也)。
甘[這-言+蔗](之夜反美草也)。
驮都(梵语也此云法界界即体也)。
此下从[筐-王+僉]底所蹈已下直至逶迤胸臆已前并说佛三十二相音义第五卷经即第三百八十一卷中已具释讫此但音字不求其义。
奁底(力盐反经作奁非也)。
所蹈(唐号反践也)。
坦然(他懒反)。
辐轮(上音福)。
辋毂(上音冈下音谷)。
柔耎(而兖反经作软非也)。
纤长(相阎反)。
鞔网(莫安反)。
交络(音洛)。
绮画(上墟纪反下华卦反)。
足跟(音根)。
与趺(音夫)。
双腨(上所江反下时耎反)。
瑿泥(缨奚反)。
佣圆(敕龙反)。
绀青(上高暗反下青字从生从丹也)。
润滑(上而顺反下还八反)。
晃曜(上胡广反下羊要反)。
颈及(鸡郢反)。
肩项(上音坚下何讲反)。
髆腋(上补各反下羊益反之亦反)。
诺瞿陀(上曩各反次强于反前译云尼俱卢陀)。
颔臆(上含感反下于力反)。
逾珂(上羊珠反下枯何反)。
锋利(妨封反)。
婉约(于远反)。
眼睫(精叶反)。
白毫(胡高反)。
乌瑟腻沙(梵语也此云顶相佛顶也)。
筋脉(上居声反下莫伯反)。
两踝(胡瓦反)。
膝轮([口/└/月]逸反)。
惇肃(上都温反)。
怯弱(上羌业反)。
离翳(于计反)。
脐深(上墙[前-刖+ㄅ]反)。
不凹(乌瓜反)。
不凸(田颉反)。
皮肤(甫无反)。
疥癣(上音戒下先剪反)。
黡点(上伊琰反下丁琰反)。
疣赘(上有求反下专税反)。
清澈(缠列反)。
稠密(长流反)。
绮靡(上音岂下音美)。
轮埵(都果反)。
颜貌(猫[玸-土+向]反)。
臭秽(上昌咒反下央卫反)。
达那(梵语如来肉髻)。
逶迤(上音萎下音夷)。
匈臆(上许恭反下于力反)。
踊跃(上羊肿反杜预曰跳跃也上也下弋灼反广雅[跳-兆+(七-(乏-之)+北)]也进也互相训也)。
之俦(池流反俦疋也)。
不惬(谦颊反考声云当意也可也从小箧声也)。
所萦(恚营反考声云缠也绕也)。
荷儋(多甘反负也助也亦作檐也)。
重担(当柑反考声以木荷物也)。
持髻(音继梵天王名也)。

第五百七十四卷(文殊分)

善轭(于革反桂苑珠丛车辕端横木也说文车轭也从车厄声也厄音厄字书厄字从户从乙经作轭俗字也不舍善轭菩萨名也善轭者喻于大悲也)。
迦多衍那(梵语大阿罗汉名也旧曰迦旃延讹也迦音姜佉反衍音演)。

第五百七十五卷(文殊下)

善射(常夜反说文云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从身从矢小篆从寸作射说文寸法度也又云寸亦手也二体并正也)。
粗的(苍姑反郑注礼记云粗犹疏也广雅粗大也正体作粗说文从三鹿今省为粗顾野王云粗不善也下丁历反毛诗传曰的射质也或从弓作[釣-金+弓]说文从白作的的明也从白勺声也)。
锻金(都灌反苍颉篇云锻椎也直羸反郑注礼记云锻捶打也说文云小治也)。
烧炼(历殿反说文治金也或作炼亦通经从系作练非也)。
金璞(普剥反王弼注老子璞真也尹文子曰郑人呼玉之未治者谓之璞也)。
称量(处蒸反考声定其轻重也广雅云度也字书云量平也韵英程也说文云铨也从禾称声也称齿蒸反古文作称经作秤俗字也)。
胞初生(庖貌反树花胞胎也忉利天上波质多树花欲开时先生胞说文妇人怀妊儿生衣也字书正体作包或有作疱疱音蒲貌反其义亦通)。
氛氲(上扶闻反下迂云反文字集略氛氲气盛貌也字统氤氲阴阳和气也上形下声字也)。
创见(楚壮反韵英创初也考声创始也经作创俗字也)。
分齐(上防问反下寂丽反或作剂)。
治宝(上除离反考声云治理也修故也)。
磨莹(乌[(質-貝+(〡*且))/又]反磨拭也或作蓥也)。
映[徹-彳+日](上英敬反下持折反通也经作彻也)。
卉木(晖贵反说文草之总名也小篆作芔从三[艸-屮][艸-屮]音丑列反)。
丛林(殂红反草木聚生从丵取声也丵音床学反经作藂俗字也)。
能逮(唐奈反逮及也)。
如幻(还辨反或也古作幺亦作予皆古字也)。

第五百七十六卷

[(ㄇ@(企-止))/肙]网(上决犬反正体作罥亦作罥考声云以绳捕也韵英系取也案罥者罥索也下无仿反顾野王曰网者罗罟之总名也易曰昔庖[羲-ㄎ+乃]氏结绳为网以畋以渔以养万民世本云[卄/(└@人)]作罗冈朱忠曰伏[羲-ㄎ+乃]氏也或作罗罔或作网皆是古文象形字也)。
无尼延底(梵语也唐云白净识)。
帝杙(余息反大橛也橛音狂月反尔雅樴谓之杙郭景纯曰杙[厥/米]也又云在地谓之臬鱼列反)。
行有所得(行孟反下文同)。
寤时(吾库反考声云寐中有所见觉而信也寐音弥庇反觉音教苍颉篇亦云寐觉而有言曰寤说文同从宀从爿从梦省吾声也宀音绵爿音墙梦音梦字书云梦睡觉也)。
踊跃(上庸肿反公羊传曰踊上也玉篇踊登也杜预曰跳跃也从足甬声也下翼灼反尔雅跃迅也广雅跃跳也进也从足翟声翟徒历反)。
户牖(余纠反说文穿壁以木为交牕也从片户甫声也广雅牖道也字书明也)。
倾摇(顷萦反考声倾侧也说文作[泳-永+頃]下羊翘反集训摇动也从扌[榣-木]声也)。
[弁/土]壤(分问反考声[云/(厂@米)]扫除也扫音苏早反或作[土*(米/弁)]亦同经作粪俗字也说文[云/(厂@米)]扫除也从土弁声也下而掌反孔氏曰无块曰壤郑曰壤土也变言之耳广雅坏尘也肥柔也说文柔土也从土从襄声也)。
淹久(于炎反杜注左传云淹久也又云淹留也郭璞注山海经云淹滞也稽久也说文从水奄声也)。

第五百七十七卷(能断金刚分)

跏趺(上音加。下音夫。皆俗字也。正体作加跗。郑注仪礼云跗足上也。顾野王云足面上也。案金刚顶及毗卢遮那等经坐法差别非一。今略举二三。明四威仪皆有深意。结跏趺坐略有二种。一曰吉祥二曰降魔。凡坐皆先以右趾押左股后以左趾押右股此即右押右手亦左居上名曰降魔坐。诸禅宗多传此坐。若依持明藏教瑜伽法门即传吉祥为上降魔坐有时而用其吉祥坐先以左趾押右股后以右趾押左股令二足掌仰于二股之上手亦右押左仰安跏趺之上名为吉祥坐。如来昔在菩提树下成正觉时。身安吉祥之坐。手作降魔之印。是故如来常安此坐转妙法轮。若依秘密瑜伽身语意业举动威仪无非密印。坐法差别并须师授。或曰半加或名贤坐或象轮王或住调伏与此法相应即授此坐。皆佛密意有所示也)。
摩纳婆(梵语也译主大唐三藏云此曰儒童案善无畏三藏译大毗卢遮那经并与沙门一行出义记云摩纳娑正翻应云胜处我彼宗外道自言有神我在身心中最为胜妙彼等常于自身心中观我或长一寸许大智度论亦云计有神我或如芥子或如豆麦必为净色若译为儒童者梵语应云摩弩婆两译不同未知孰是请勘梵本)。
橃谕(烦[革*(卄/(ㄇ@人)/戌)]反考声缚竹木浮于水上谓之拨也说文从木发声也广雅从舟作[舟*發]皆正也经作筏或有作筏并俗字皆非也下逾注反广雅谕谏也郑注周礼告晓之也苍颉篇谕譬也论语曰君子谕于义小人谕于利说文谕告也从言俞声也俞字从集精立反从刂刂音公外反经从口作喻俗字)。
俯仰(明弁反俗字也杜注左传云俯俯也说文低头正体从页从兆作俯页音颉下仰音鱼襁反易曰仰以观于天文也说文举首也从人从卬声也卬音鱼两反)。
扪泪(上莫盆反毛诗传曰扪持也韵诠扪搎或摸[打-丁+索]也搎音孙[打-丁+索]音索说文扪摸也从手门声也下良坠反韵诠涕泣泪也说文作涕泣也从木戾声也)。
曾为羯利王(藏能反次荣伪反羯利王梵语也此云斗诤亦云无道恶王也古译云哥利王讹也即古昔波罗奈国王也)。
希冀(上香依反韵诠希慕也考声罕也法言云希冀也经作悕俗字也古文作希下冀音寄韵诠云冀望也经作冀俗字也说文北方州也从北异声也)。
荷担(上恒饿反字书荷负也下当贪反或从人作儋同广雅担助也考声儋负也字书担荷也从手詹声也经中有从木作檐非也檐音盐舍檐也非此义也)。

第五百七十八卷(理趣分)

交映(于敬反韵英晖也考声傍照也文字音义隐也从日从英声也)。
绮盖(墟纪反说文有文缯也案绮古出齐郡今出江东有以二色彩丝织成次于锦也)。
猗适(于机反考声独美也加也尔雅叹美之词)。
大乐(郎各反考声喜畅甚也假借字也本音岳也)。
三界自在常能坚固饶益有情尔时如来即说神咒。
曩谟婆(去)誐(鱼伽反又取上声)嚩(无可反后文同)带(引一)钵啰(二合转舌)枳娘(二合引上经以反娘取上声)播(引)啰(罗字上声兼转舌)弭多(上声引)曳(以瑿反引后亦同此二)溥讫底(二合)嚩攃(七葛反)逻(勒贺反引)曳(推前音也平声三)阿(上)跛哩(转舌)弭多麌(语矩反)[奴/糸](努雅反鼻引)曳(以[卄/ㄠ/大]反引四)萨嚩怛他(去引)[卄/(阿-可+辛)/木]多(五)布(引)尔(荠以反后文同)多(上声引)曳(引上六)萨嚩怛他(去引)誐(准前音上声)多(上声引七)弩(鼻声)枳娘(二合并上声引已下同)弩(鼻声)枳娘(二合引)多(上声八)辟枳娘(二合引)多(上声引)曳(引九)怛你也(二合)他(去声引十)钵啰(二合转舌)枳[寧*頁](二合引十一)摩贺(引)钵啰(二合)枳[寧*頁](二合引十二)钵啰(二合)枳娘(二合引)嚩婆(去引)索迦(姜佉反取上声)[口*(隸-木+士)](转舌引十三)钵啰(二合)枳娘(二合引)路(引)迦迦[口*(隸-木+士)](转舌引十四)案(上)驮迦(引)啰(转舌十五)尾驮魔(莫可反鼻声)宁(十六)悉第(引)素悉第(引十七)悉钿睹[牟*含](牟敢反引十八)婆(去)誐嚩底(丁以反十九)萨网誐逊娜[口*(隸-木+士)](转舌引二十)薄讫底(二合下丁以反)嚩(无割反)攃(仓葛反)黎(引二十一)钵啰(二合)娑(去引)哩(转舌)多曷娑帝(二合引二十二)俕(桑绀反)么(莫簸反鼻声引)湿嚩(二合上尸入反引)索羯[口*(隸-木+士)](转舌二十三)没第(引)没第(引二十四)悉第(引)悉第(引二十五)剑跛剑跛(二十六)左罗左罗(二十七)驮(唐饿反引下同)嚩(无何反)驮(引)嚩(二十八)阿(去引)蘖蹉(仓可反)阿(去引)蘖蹉(二十九)婆(去引)誐嚩底(丁以反三十句)么(准前音引)尾揽(洛敢反)么(鼻音引)曳婆嚩(二合引)贺(引三十一)
尔时如来复说神咒。
曩谟(引)婆(去引)誐嚩带(引一)钵啰(二合)枳娘(二合)播(引)罗(罗字上声兼转舌)弭多(上声引)曳(准上引二)怛你也(二合)他(去引三)母(鼻声)[寧*頁](宁顶反)达(转古)谜(弥闭反引四)僧(去声)吃啰(二合上言讫反转舌)贺达(转舌)谜(准上音上并同五)阿(上)弩(鼻声)仡啰(二合)谜(引六)尾穆讫底(二合)达(转舌)谜(引七)婆(上声)娜(引)弩(鼻声)仡啰(二合)贺达(转舌)谜(引八)吠(微闭反引)室啰(二合)么(鼻声)[奴/糸](奴雅反鼻声)达(转舌)谜(引九)俕(苏绀反)满多弩(鼻声)跛哩(转舌)多(上声)曩达(转舌)谜(引十)麌(虞矩反)[奴/糸](鼻声)僧(去)仡啰(二合转舌)贺达(转舌)谜(引十一)萨缚迦(引)罗(十二)跛哩(转舌)播(引)啰(转舌)曩达(转舌)谜(引)婆嚩(二合引)贺(引十三)
尔时如来复说神咒。
曩谟(引)婆(去引)誐嚩(无钵反)带(引一)钵啰(二合)枳娘(二合)播(引)啰(转舌)弭多(上声引)曳(引二)怛你也(二合)他(去引三)室哩(二合转舌下同)曳(平)室哩(二合)曳(平声)室哩(二合)曳(平四)室哩(二合)野[糸*囟](引)娑嚩(二合)贺(引五)
植众(上承力反纂韵植种也考声植多也方言植立也树也字书植播也说文户植也从木直声也或作殖说文脂膏久殖非此义也下终仲反尔雅众多也国语云兽三为群人三为众说文亦云众多也从乑音吟乑字三人也从横目目众意也)。
稽留(上泾溪反考声稽滞也古文作乩又作卟本作禾又作[禾*尤]说文稽留止也从旨[禾*尤]声也禾木初生头曲未能上也又音碍义训同下留力稠反考声留止也说文止田也从田[留-田]声也卯音柳经作[哭-犬+田]或作[亞/田]又作[夗/田]皆讹也)。

第五百七十九卷(檀波罗分)

镕炼(上勇慵反考声铸金法也汉书犹金之在镕治之所铸说文冶金器法也从金容声也下力钿反古文作柬亦作炼考声精择也韵集铄金也说文冶金也从金柬声也柬力贱反经从东作炼非练字也)。
磨莹(上墨婆反集训治石也考声研磨也或作攠说文作[石*靡]下萦夐反发器光也或从金作蓥韵英云磨拭也从玉从?省声也)。

第五百八十卷

匪唯(上非尾反郑笺毛诗匪非也亦作篚古文作[非/巾]说文从匚非声也)。
多赍(精妻反俗字也正体作赍考声持财与人也广雅赍送也说文持物于道行也从贝齐声也)。
访栝(官豁反考声栝捡也周易栝囊无咎王弼曰括结也郭璞注山海经云犹结缚也舌从口从古氏音厥字说文氏塞口为栝)。
市廛(直连反考声城市中空地也又居也或作[土*厘]同也)。
擒絷(及林反考声擒捉也或作[打-丁+禁]说文作擒急持也从手金声也下张邑反毛诗传曰絷绊也音半也杜注左传云拘絷也从糸音觅执声也)。
思构(息资反下钩寇反考声构成也字书结架也文字音义构合也说文云作冓象对交之形从木从冓声也下文同)。
欣乐(五教反)。
毂辋轴(上公酷反玉篇云辐之所湀曰毂次音冈说文云车[車*豦]音磲下冲六反毛诗传曰轴进也)。
讹锐(上吾禾反亦作讹孔注尚书云讹化也下营慧反杜注左传云锐细小也广雅锐利也经言讹锐者车涉远路辋讹轴锐也)。

第五百八十一卷(无字可音训)

第五百八十二卷

劓鼻(鱼忌反占之刑名也郑注周礼云劓截鼻也孔注尚书云劓割也说文从刀鼻声也或从臬作[利-禾+臬]亦通也)。
刖足(危厥反亦古之刑名也经史互说不同或名剕刑或名[骨*(實-毌+(眉-目))]刑皆一也民有越关梁逾城郭为掠盗者则刖其足考声断足也或作刖刖刑之属五百也)。

第五百八十三卷

羸劣(上力垂反瘦极也下力惙反弱也)。
拘絷(上矩子反下砧立反集训拘絷也马绊也囚系人也从糸音觅执声也)。
牵掣(上启坚反考声牵连也广雅牵挽也说文引前也从牛从宀音绵玄声也或作牵下赤热反考声顿拽延结反缩也亦作挚[序-予+挈])。
挫辱(上租卧反郑注考工记挫折也贾逵折锋曰挫考声挫抑也说文挫摧也从手坐声也小篆坐字从土从留省古文从二人作坐下而烛反贾逵注国语辱耻也考声辱恶枉羞也说文从寸寸在辰下失耕之时于封疆之上则戮之辰者农之时也故房星为辰为田候也)。
螺蜗(上卢和反俗字也正作羸尔雅曰蚹羸螔音夷蝓音榆下寡花反郭璞注曰形大曰羸小者曰蜗牛)。
出矿(瓜[夭/(目*月)]反广雅铁璞也说文铜铁石璞字书未经火炼曰矿或作矿或作矿同也)。

第五百八十四卷(净戒分)

弓弩(上鞠穹反周礼司弓矢掌六弓四弩八矢之法世本云挥作弓牟夷作矢宋忠云皆黄帝臣也说文以近穷远故谓之弓下奴古反郭璞注方言云弩犹怒也说文云弓有臂曰努从弓奴声也)。
排[矛*(替-曰+貝)](上蒲埋反考声云兵器名所谓盾也说文排字从木从非省声也或作椑同下匆算反广雅[矛*贊]鋋也伤栴反案戈鋋小矛也考声遥投矛也古今正字[矛*贊]短矛也从矛赞声也)。
刃槊(人槙反考工记烁金以为刃圣人之作也国语偃五刃贾逵曰刀剑矛戟矢是五也集训刃兵锋芒也说文刃坚也象刀有刃之形也不色卓反广雅槊矛也椑苍丈八矛也或作槊同用)。
跳踯(上庭寮反韵英跳跃也韵诠跳踉也苍颉踊也广雅上也说文蹶也从足兆声又音天吊反或作趒趒越也亦通下呈剧反顾野王曰踯躅重局反骤愁瘦反举足而不进也史记曰骐骥之踯躅不知驽马之疾步说文踯躅住足也或作蹢从足从郑声也)。
瓦瓶(蒲[宜/八]反说文汲水器也或从[午/止]甫苟反作瓶小缶也从瓦从并声也)。
津腻(女智反王逸注楚辞云贰滑也考声肥也脂垢也说文亦肥也从肉贰声也经文从尼作胒非也)。
贮苏(张吕反杜注左传云贮穑也敕六反字书蓄准上藏也考声贮财也说文贮积也从贝宁除吕反声)。
数数(双捉反数数频繁也)。
烧炼(历殿反韵英云烁金也伤斫反说文从金作炼冶金也从金柬声也古文作柬柬字从八作柬有作东者非也)。
匠莹拭(上[打-丁+嗇]样反考工记攻木之工匠人也考声曰工巧人也凡从事曰匠说文木工也从匚音方从斤匚者所作器也次萦夐反广雅莹磨也谓摩拭珠玉使发光明也韵英摩拭也从玉从?省声也下升职反郭璞注尔雅拭拭所以为清洁也郑注礼记拭净也古今正字云从手式声也或作试夐音呼莹反)。
作模(莫蒲反郑笺毛诗模样也或作摹摹规形也掩取象也说文摸法也从木莫省声也)。
填布(亭年反广雅填塞也郑注礼记云满也说文从土真声也)。
火[火*曹](早劳反苍颉火烧木也广雅[火*曹]炮也[火*曹]音糟说文云[火*曹]焦也从火曹声也)。
销矿(上星遥反顾野王云销犹散也说文铄伤弱反金也从金肖声也或作消苍颉篇灭也考声消释也或作焇博雅焇干也下瓜猛反广雅铁璞也说文铜铁石璞也字书云未经火炼曰矿或作矿或作矿并通)。

第五百八十五卷(无可音训)

第五百八十六卷

征诘(上陟陵反郑注周礼征召也又云明也杜注左传验也又云审也谥法曰威而不猛曰征考声曰责也求也说文象也案事有象可验曰征从壬体盈反从微省声也古文作[敲-高+(山/(尸@口))]下轻吉反郑注周礼诘为问其罪广雅责也说文诘问也从言吉省声也)。
高梯(天提反贾逵注国语云梯阶也考声梯隥也登亘去声可以登陟也说文木阶也从木弟省声也)。
倏忽(商肉反楚辞曰往来倏忽王逸注急速貌也又云倏忽如电或作倏或从文作倏亦作[倏-犬+足]同)。
中的(丁历反毛诗传曰的射质也考声曰明貌也定也说文从夕作的经从白作的俗字非也)。

第五百八十七卷

难敌(徒的反杜注左传云敌对也又云当也尔雅匹也广雅辈也敌述也从文从啇省声也)。
翘足(只遥反广雅翘举也郭璞注尔雅云翘翘悬危也毛诗同说文翘长尾也羽也从羽尧声也古作晓)。
俯峻(上坊武反郑注礼记俯俯也顾野王曰俯谓下首也易曰俯以察于地理是也考声俯小偃也央宴反俯首也下笋俊反考声峻高竖也孔氏曰峻高大也或[(阿-可+(峻-山))/山]皆险峭也又高危也)。
峰岩(上捧封反考声山高而锐也韵英山顶也或作峰从山夆声也下吾咸反杜注左传云岩险也毛诗传曰岩岩积石也说文岩岸也或从石作[石*巖]古字)。

第五百八十八卷

茎干(上幸耕反广雅草本曰茎说文枝主也从草巠音经声也下干罕反说文树枝也从木倝冈岸反考声木桢也又通去声呼非文意不取经中有从干作干或从草作[卄/幹]皆非)。
采摘(上苍宰反考声收也又云捋栾阔反取也说文采取也从手采声也下张革反考声拓取也唐韵手取也说文拓果树实也从手从啇省声也)。

第五百八十九卷(安忍分)

铧铁(上画瓜反方言宋魏之间[臿-臼+(凵@(人*人))]谓之铧说文两刃[臿-臼+(凵@(人*人))]音差甲反从金华省声也或作釫下天涅反山海经云或作铁从金截声也今出太原山多铁)。
虚费(妃未反韵英耗财也广雅费损也说文费散财也用也从贝弗声也)。

第五百九十卷(精进分)

营构(古诟反玉篇合也成也考声结架也合材也盖也说文云积财也象对交之形也从木苒声也或单作苒亦通)。
怯惧(上羌劫反顾野王曰怯畏劣也方言怯去也说文作[狂-王+去]杜林云怯字从心作怯亦作袪同下劬遇反考声惧忧也畏也说文惧恐也从心瞿声也古文作惧也)。
萎歇(上炎麾反考声萎怨也字书萎黄病也弱也下轩谒反考声喘息也停止也)。

第五百九十一卷

粳米(耿坑反集训籼音仙稻也稻音盗声类不[(黍-(企-止))*古]也说文稻属亦作粳从禾亢音冈声也经作粳俗字也)。
耽染(当甘反考声耽嗜也玩也说文从身从冘省声也下而琰反考声染污也著也)。

第五百九十二卷

被带(上皮媚反广雅被加也汉书具也杜曰袍也说文寝衣也长一身有半从衣皮声也下德奈反考声带束也字书系也说文绅也男子服革妇人丝象系佩之形而有巾故带字从巾经作戴非经义也)。
齐何(情曳反假借字也字书分齐之剂或作剂下准此)。
惯习(关患反尔雅惯习也言久习于事曰惯从心贯声也左传作贯说文从辵作遦同经作串俗字也)。
荏苒(上而枕反考声草弱貌也下而琰反群书字要云草盛貌也案荏苒者渐次相因经历时日谓之荏苒经作[冉-土+(┴/十)]俗字)。
欻然(动郁反苍颉篇欻猝起也薛琮曰忽也说文有所吹起也从欠炎声也)。

第五百九十三卷

白鹭(音路毛诗传曰白鸟也尔雅白鹭舂锄也方言云齐鲁之间谓之舂锄吴地扬州谓之白鹭陆机毛诗鸟兽虫鱼疏云白鹭大如鸡青脚脚长尺七八尾如鹰尾喙长三寸余顶及背上有长翰毛可长尺余参参然郭璞曰今江东人取以为睫离名之为白鹭缞拂于白鹭池侧说经池中多饶此鸟故以为名此池在王舍城北羯兰铎迦竹林园内)。
魔罥(决县反亦作[(ㄇ@(企-止))/肙]亦作[罩-卓+繯]考声以绳捕禽兽也韵英系取也案罥者罥索也古今正字云系取也从冈肙音决县反詃声也)。
所絷(砧邑反毛诗传曰絷绊也杜注左传云拘絷也从糸音觅执声)。
绮谬(上欹倚反明救反)。
激磨(经亦反考声水奔射也)。
折[冉-土+(久/人)](臣热反左氏传折损也考声摧折也从手从斤声也下红岳反兽[角-土+(人/人)]也隅也正体从刀肉经作角讹也)。
大檐(耽绀反)。

第五百九十四卷

猜疑(上采灾反杜注左传云猜疑也方言猜恨也说文猜恨贼也从犬青声也下鱼期反考声止也贰也未定也古作[肄-聿+匕]亦作[比/欠]今从吴音疏[上/矢]声也)。
碱卤(上遐岩反尚书洪范云润下作咸尔雅咸苦也说文北方味也从卤音鲁咸声也经从酉作醎非也咸[啗-口+鹵]地也下卢古反杜注左传云淳卤确薄之地说文西方咸地也从[占@必]省声也[占@必]古西字也)。
炫卖(上玄狷反韵英行卖也自矜也或作[彳*言*亍]或作[貝*玄]义同自媒也说文行且卖也从行玄声也下莫廨反集训出物以交易也正体从出作[(廿*├)/(?@貝)]今作卖省也)。

第五百九十五卷(无可音训)

第五百九十六卷

虹霓(胡同反尔雅螮蝀虹也月令季春虹始见孟冬虹始藏不见汉书作虫又音缝说文似虫故从虫音毁工声也古文作羾籀文[工*(奄-大+田)]从电电电也下五嵇反郭璞注尔雅云雌霓也见离骚或作霓尔雅螮蝀谓之雩音于又云霓为挈贰郭璞云挈贰别名见尸子)。
护藏(昨郎反)。

第五百九十七卷

梯蹬(上天堤反贾逵注国语梯阶也说文木阶也从木弟声也下当邓反考声蹬履也韵英践也说文从阜作隥隥邛也从足登声也)。

第五百九十八卷

撮磨(上窜捋反郎括反考声手撮取也假借字下墨波反考声磨砺也研磨也说文作[石*靡])。
空拳(逵袁反考声云手拳也)。

第五百九十九卷

灰烬(上呼隈反说文云死火也从火又声也下席胤反俗字也正体作[盡-((烈-列)/皿)+火]杜注左传云火之余木也说文火余从火聿声也)。
烟焰(宴贤反广疋烟臭也考声火烟也说文火气也从火从垔声也或作烛古文作[宋-木+(栗-木+土)]籀文作[宋-木+((栗-木+土)*欠)]下翼念反说文火微行也正体作爓今从省或作焰火光也汉书作炎假借也)。
索缕(桑洛反考声索绳也从市从系音觅作索非也下良至反南楚之人贫衣破弊恶谓之褴缕说文缕线也从糸从娄省声也)。
阿逻茶迦逻摩子(梵语外道仙人名也此无正翻)。

第六百卷

原隰(音习尔雅高平曰原下湿曰隰尚书大传曰隰之言湿也或作[阿-可+習]说文阪下[阿-可+(溼-(泳-永))]也从阜[顯-頁]声也)。
凶勃(上许恭反韵粗人也考声凶恶也恐也又上声说文扰恐也从人在凶下春秋传云胄人凶惧是也下蒲没反礼记悖逆也说文悖乱也从心孛声也经从力作勃勃壮也健也亦通也)。
喙长(吁卫反说文喙口也)。
偃蹇(上于蹇反下建囐反案偃者憍慢也倨慠也)。
拘絷(上音俱下知立反囚系人也)。
疆界(居强反毛诗传曰疆界也说文作疆疆界也从二田其间象三其界画也或作疆疆并通也)。
爱罗筏拏龙王(梵语讹转也梵音正云爱罗转舌上声嚩无可反拏鼻声大龙王名也此无正翻也)。

一切经音义卷第八

一切经音义卷第九

翻经沙门慧琳撰
音放光般若经三十卷
摩诃般若经四十卷
光赞般若经十五卷
般若钞五卷
道行般若经十卷
小品般若经十卷
右六部经共一百一十卷。
同此卷音并玄应撰。

放光般若经

第一卷

玄应撰
罗阅(以拙反案阿阇世王经云罗阅只晋言王舍城此应讹也正言罗阅揭梨醯罗阅义是断理以王代之谓能断理人民也揭梨醯此云舍中总名王舍城在摩伽陀国中城名)。
那术(经又作述同食聿反或言那由他正言那庾多当中国十万光赞经云亿那术劫是也案佛本行经一百千是名俱致此当千万百俱致名阿由多此当千亿百阿由多名那由他此当万亿此应上算也)。
叵我(普我反谓倾侧摇动不安也经文作[跳-兆+叵][跳-兆+我]二形或作陂峨二形并未见字所出也)。
澹然(徒滥反广雅澹安也经文或作憺淡二形音训并同也)。
娑诃(又云娑诃楼陀或云娑婆皆讹也正言索诃此云能忍或言堪忍一言杂会世界也)。
习绪(徐吕反尔雅绪余也业也大集经云断习气绪是也)。
迦罗越(大品经中居士是也)。
甫当(肤武反甫始也当终也言初始发心终竟一种智也)。
我曹(又作[(束*束)/日]同自劳反毛诗传云曹群也如淳注史记云辈也)。
阿须伦(又作阿须罗或作阿修罗皆讹也正言阿素洛素洛云酒此译云阿者无也亦云非亦云天名无酒神亦名非天经中亦名无善神)。
阿惟三佛(此言讹也正言阿毗三佛阿毗此云现三此云等佛陀此云觉名现等觉长安品经言成至佛大品经云一切法一切种同一义也)。
六栽(作才反经中亦名触案触能长养心数法栽能长养枝叶花条其义相似因以名焉)。
七痛(又作痛痒音弋掌反经中名受是也谓能领纳苦乐故名受也)。
倚法(于蚁反住也说文倚犹依倚也广疋倚因也经文从犬作猗非体也)。
萨云若(又言萨芸然或言萨婆若皆讹也正言萨伐若此译云一切智也)。
俞旬(庾朱反又作由旬或由延又作逾阇那皆一也并讹也正言逾缮那此译云合也应也计合应尔许度量同此方驿逻也案五百弓为一拘卢舍八拘卢舍为一逾缮那即此方三十里也言古者圣王一日所行之里数)。
珠玑(居衣反说文珠之不圆者也字书一曰小珠也)。
窗向(许亮反诗云塞向墐户传曰向北出牖也广疋牖向也苍颉解诂云窗正牖也牖旁窗也所以助明者)。

第二卷(无字可音训)

第三卷

不惋(乌唤反字略云惋叹惊异也)。

第四卷

羁他(居猗反释名羁捡也所以捡持制之也)。
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大品经作多他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同一名也此即十号中三号也但犹梵音轻重耳多陀阿伽度此云如来阿罗诃此云应供三藐三佛陀此云正遍知也)。
薜荔(蒲计反下力计反或言卑帝梨或云卑帝梨耶或言闭梨多或作俾礼多皆讹也正言[璊-王+弓]荔多此译云祖父鬼也旧译云饿鬼饿鬼中最劣者也[璊-王+弓]音补蔑反孔雀王经作俾礼多梁言饿鬼是也俾音卑寐反)。
邠耨文陀尼子(邠笔贫反又作分耨或作邠耨文陀弗应云富那曼陀弗多罗此译云满严饰女子也明度经云满见子也)。
僧那僧涅(应云摩诃僧那僧涅陀旧译云摩诃言大僧那言铠僧涅言著亦云庄饰故名著大铠大品经云大誓庄严是也一云僧那大誓僧涅自誓此皆讹也正言脯那诃此云甲[狦-(狂-王)+月]捺陀或云被或云衣言被甲衣甲也衣音于既反)。
不[打-丁+此](侧卖子尔二反谓取著也通俗文掣挽曰[打-丁+此]说文[打-丁+此]捽也谓捽持也大品经作不取是也)。

第五卷

阅叉(以拙反或云夜叉皆讹也正言药叉此译云能啖人鬼又云伤者谓能伤害人也)。
遮迦越罗(正言斫迦罗伐辣底遏逻阇此译云转轮王也)。
适莫(都狄反下谟各反谓无人无相也适犹敌也言敌匹也莫犹慕也言慕欲)。
无态(他伏三昧名)。
窠窟(又作薖同苦和反小尔雅鸡雉所乳谓之窠兔之所息谓之窟不穴居时有而息也战国策云狡兔三窟亦作[土*窟]三昧名)。
厌该(古来反该备也方言该咸也郭璞曰该咸备皆也亦三昧也)。
种稷(古文[禾*(田/乃)]同子力反稷粟也五谷之长也)。
浇濽(上又作[泳-永+(鳥-(烈-列)+木)]同古尧反说文浇灌渍也下又作溅[口*戔]二形同子旦反说文濽相污洒也史记五步之内以血溅大王衣作溅杨泉物理论云恐不知味而唾[口*戔]江南行此音山东音湔子见反)。

第六卷

繁(薄何反人姓也)。
蹉者(粗何反)。
峨者(五歌反)。
咃者(士何反)。
嵯者(作歌反)。
虏扈(力古反下胡古反案虏扈自大也谓纵横行也汉书音义曰扈跋扈也谓自纵恣也经文作怙恃也怙非此义经中言憍慢或作贡高是也)。
揵陀罗(巨焉反此译云寻香神即乾闼婆是也)。
谐耦(胡皆反广雅谐和也耦合也经文作偶[言*禺]非也尚书克谐以[希-巾+孑]注云谐和也耦合也)。

第七卷

无耦(吴口反耦对匹也大品作等不等是也经文作[言*禺]非也)。
须炎(或作须夜摩天此云妙善天又炎摩此云时分须炎摩此言善时分即天主也)。
拘翼(此言讹略也姓憍尸迦即释提桓同天帝释同一位名也)。
道捡(居俨反谓以道捡心故言道捡大品经云若入声闻正位是也苍颉篇捡法度亦摄也)。
四徼(古吊反四门巷也即历中四徼是其事也)。
遏绝(于曷反尔雅遏止也今以逆相止为遏苍颉篇遏遮也)。

第九卷

提和竭(或言提和竭罗此云锭光亦曰然灯佛是也)。
尼摩罗天(或云颁蜜陀天此云化乐天亦云乐变化天是也)。
波罗尼蜜天(或云婆舍跋提天此云他化自在天是也)。
阿波会天(此云光音天亦言极光净天即第二禅第三天经文有从言作譮非也音胡快)。
首诃既那天(此云遍净天是第三禅中第二天也以乐净周普故名遍净也)。
惟于颇罗天(此云广果天即第三天也凡夫果中此最殊胜故名广果)。
项很(胡讲反谓很人强项难回因以名也即郁伽罗越问经云强项人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云项很愚痴是也大品经中作增上慢经文有从元作顽音五鳏反顽钝也顽非本字也)。
拔擢(憧卓反苍颉篇擢抽拔引也擢出也)。
摩祗(长安品作摩蛇小品经作摩醯皆梵语讹也明度经作神丹此言也)。

第十卷

矛箭(古文[戒-廾+矛]鉾矛三形同莫侯反方言楚谓戟为矛说文矛长二丈建于兵车)。
八惟无(或作八惟务即八背舍也)。
洴沙(蒲经反应讹也正言频婆娑罗王也或云频毗此译云形牢一云频毗此云颜色婆罗此云端正或云色像殊妙也)。
随耶利(或云堕舍利或云堕舍种或言栗唱或言离昌或作离车或作[狂-王+聿]车或作梨昌皆梵言讹转也正言栗呫婆此云仙族王种呫音昌叶反经论中或作离车或作律车同一也)。
之[土*(└@士)](除矫反兆犹机也事先见也亦形[土*(└@士)]也大品经作法没者也)。
揵沓和(又云揵陀罗或作干沓婆或云揵达婆或云乾闼婆旧名也今正言犍达嚩皆国音之不同也此云嗅香亦云乐神一云食香旧云香神亦近也经中亦作香音神也义译云寻香神此译为正也)。
甄陀罗(之人反又作真陀罗或作紧那罗皆讹也正言紧捺洛此译云是人又非人也)。
摩睺勒(又作摩休勒或作摩睺罗伽皆讹也正言牟呼洛迦此译云大有行龙也)。
真越(字或作震越此应卧具也)。

第十一卷(无字可音训)

第十二卷

梵迦夷天(此言净身天也梵净也即初禅梵天也)。

第十三卷 第十四卷(并无字可音)

第十五卷

梗歰(庚杏反王逸注楚辞云梗强也亦害也病也歰又作涩同所立反谓不滑也字四止四止即不通是字意也)。
痱癗(又作[病-丙+肥]同蒲罪反下力罪反痱癗小肿也今取其义)。
已署(时去反署位署也谓署置之虔敬也国语夫位政之建也署位也表也谓表识也)。

第十六卷(无字可音训)

第十七卷

[爿*采]者(又作墙同自羊反字林颿音帆柱也江南行此音关中多呼作竿)。
牢[敲-高+尚](卢刀反坚牢也下又作[尚*殳]楟二形同丈鞕丈茎二反三苍[尚*殳]撞也通俗文撞出曰朾今之以木若铁撞出孔中物更补之谓之[尚*殳]经文作棠非[尚*殳]体也)。
庄算(煜阳反声类云庄严也下古文算同桑乱反尔雅算数也长六寸计数者也字从竹从弄言常弄不误也)。

第十八卷

狡戏(古巧反方言凡小儿多诈而狯谓之狡猾也)。

第十九卷

和夷罗洹阅叉(即执金刚神也谓手执金刚杵因以为名焉言也)。

第二十卷(无字可音训)

第二十一卷

杂糅(古文粈[飢-几+(刃/一)]二形同女救反说文杂饭也今谓异色物相集曰糅也)。
旃陀罗(或云旃荼罗此云严炽谓屠杀者种类之名也一云主杀人狱卒也案西域记云其人若行则摇铃自摽或柱破头之竹若不然王即与其罪也)。
跛蹇(又作[旭-日+皮]同补我反下居免反字林跛蹇行不正)。
欲撞(浊江反广雅揰刺也揰犹击也)。

第二十二卷

阿惟颜(大品经作一生补处是也十住经云第十阿惟颜菩萨法住是也)。
盟誓(靡京反礼记诸侯莅牲曰盟周礼司盟战之法郑玄曰书其辞于册上杀牲取血歃之加书于牲上而埋之著其信也大事曰盟小事曰誓也)。

第二十三卷

轻易(字体作[仁-二+易]或作扬今作易以豉反苍颉篇[仁-二+易]慢也说文[仁-二+易]亦轻也经文作劦胡颊反说文同力也亦急也劦非此义也)。
野马(犹阳炎也案庄子所谓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者注云鹏之所凭而飞者乃是游气耳大论云饥渴闷极见热气谓为水是也)。
五兵(周礼司兵掌五兵郑众曰五兵者戈殳矛戟无夷也步卒五兵则无无夷而有弓矢也)。

第二十四卷 第二十五卷(并无字可音)

第二十六卷

须延头佛(或言须扇多佛晋言甚净)。
洞然(徒贡反说文洞疾流也亦深邃之貌也经文作烔徒东反热貌也亦旱貌也)。

第二十七卷(无字可训)

第二十八卷

劝訹(私律反说文訹诱也广雅[言*未]謏也謏音先九反经文作恤又作恤同思律反恤优也恤非今用也)。

第二十九卷

波仑(又作波伦此云常明度经云普慈皆一义)。
俾倪(又作[敲-高+卑]堄二形字林普米反下五礼反广雅俾倪堞女墙也释名云俾倪城上小垣也言于孔中俾倪非常事也)。
波昙(又云波暮或云波头摩或云钵昙摩正言钵特摩此译云赤莲华也)。
句文罗(又作拘物陀又作拘牟头或作拘物头此译云拘者地物陀者善喜名喜花之也)。
优钵钊(指遥反又作沤钵罗此译云黛花也)。
鵁鶄(音交精鸟名也一名鵁鸬此鸟出蔓联山群飞如雌鸡似凫高足江淮畜可以厌火是也)。

第三十卷

谦恪(古文恪同苦各反字林恪恭也亦敬也谦虚敬让也)。
酷毒(又作喾俈二形同口斛反说文喾急也甚也亦暴虐也)。
宝罂(于耕于成二反方言瓿甊[亢*瓦]罂也自关而东赵魏之间或谓之罂亦通语也瓿音部甊勒口反[亢*瓦]音刚也)。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第一卷(玄应撰)

婆伽婆(旧译云有大功德至圣之名也下言薄伽梵薄伽此译云德梵此言成就义众德成满名薄伽梵又此一名总摄众德余即不尔故诸经首皆置此名也)。
那伽(此译云龙或云象言其大力故以喻焉也)。
三昧(莫盖反或此言三摩提或云三摩帝皆讹也正云三摩地此译云等持等者正也正持心也谓持诸功德也或云正定谓任缘一境离诸邪乱也)。
希望(说文作晞同虚依反晞望也海岱之间谓晞广雅晞视也下无方反说文出亡在外望其还也字从望省声若音无放反说文月满与日相望也字从月但此字音体人多不辩故字从月不辩此两释也)。
心行(下庚反谓游履也放光经云意所趣向光赞经云所趣所行大论云问云何悉知众生心行答菩萨知众生种种法中处处行即维摩经云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其义一也今人有读为下孟反误也)。
挂碍(又作罫同胡卦反字书网碍也碍止也限至曰碍也)。
剌那(卢割反光赞经作罗邻那竭菩萨此译云宝积旧维摩经汉言宝事放光经作宝来案梵本云曷刺怛那揭婆此云宝台或云宝藏皆一义也经文有作罽居例反非也)。
满子(余与二音三苍解诂云此亦与字梵言也经中或作满濡或作文殊师利或言曼殊尸利译云妙德或言敬首旧维摩经云汉言濡首放光经作哀雅咸皆讹也正言曼殊室利此云妙吉祥经中有作溥首案溥此古文普字疑为误也应作[予*(十/田/├/(舄-(臼/(白-日))))]音而朱反但字形相滥人多惑耳也)。
系念(古文系继二形今作系同古帝反说文系结束也亦连缀不绝也)。
两腨(又作[跳-兆+專]同时耎反说文胫腨肠也三苍腓肠也经文作踹丁管反蹀足也踹非此用也)。
两髀(古文作[跳-兆+卑]同蒲米反说文股外也北人行此音又方尔反江南行此音经文从肉作[月*坒]俗字)。
肉髻(古帝反梵言嗢瑟尼沙此云髻即无上依经云郁尼沙顶骨涌起自然成髻是也经文从系作结非也嗢音乌没反也)。
熙怡([戲-戈]之反下与之反说文熙怡和悦也方言怡喜也湘潭之间曰纷怡或云熙怡经文有作嬉同虚之反说文嬉乐也苍颉篇笑也嬉非今戏用之也)。
得愈(古文愈同揄乳反方言差间愈也说文愈病瘳也)。
恬然(徒兼反方言恬静也亦安也大论作淡然徒滥反案淡亦安也其训义同经文作怡与之反误也)。
不娆(字林乃了反三苍娆弄也说文娆苛也苛烦也谓烦扰戏弄也娆亦恼也苛音何可反)。
缤纷(匹仁反下敷云反广雅缤纷盛貌也)。
阿鞞(字书陛奚反此译云不退住十住经云第七住也)。
鸠摩(正言究磨罗浮多究磨罗者是彼八岁以上乃至未娶者之总名也旧名童子浮多者旧译云真言同真地也或云实亦是一义今应为相言童相也顺俗名以童摽八地以上菩萨也或云法王子者别号)。
数知(山缕反数计也阅其数曰数也)。
烧时(尸昭反案烧亦烧也自然为烧以人为烧也)。

第二卷

稻茅(徒老反下卯包反稻谓有芒谷也经文有作竿蔗音古寒反下诸夜反通俗文荆州出竿蔗或作甘柘一物也)。
憎恶(乌故反礼记吾恶用吾悟情恶犹憎也诗云恶无礼皆是也)。

第三卷

摩扪(莫奔反声类云扪摸也字林扪抚持也案扪持谓手把执物也故诸经中有作摩提日月是也)。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已上并无字音训)

第七卷

蒙昧(字体作[曚-卄]同莫公反下莫对反易云蒙者[懞-卄]也谓[懞-卄]覆不明也广雅昧者闇也谓蔽无知也易云蒙昧幼者谓不我求是也)。

第八卷

循身(三苍古文作[彳*勻]同似遵反尔雅循自也郭璞曰又为循行也亦遍也巡历)。
视占(之盐反方言占视也占亦候也凡物相候谓之占亦瞻也)。
旋师(似绢反说文旋圆轳也周成难字作擐谓以绳转轴裁木为器者也经文作旋非体也)。
胃脬(普交反苍颉解诂脬盛尿者也说文脬旁[火/凡]也经文作胞补交反胞裹也胞非此用也)。
泪涕(古文[鼻*弟]同来计反三苍鼻液也周易赍咨涕洟自目曰涕自鼻曰洟经文从弟作涕他礼反涕泪也非今所取)。
淡饮(徒甘反下于禁反谓匈上液也经文有作阴之也)。
肪[狦-(狂-王)+月](府房反下先安反广雅肪[狦-(狂-王)+月]脂也通俗文在腰曰肪在胃曰[狦-(狂-王)+月]也)。
膀胀(普江反埤苍胖胀腹满也下或作胀同猪亮反)。
青瘀(于豫反说文瘀积血也经文又作淤水中泥亦淀滓者之也)。
豺狼(仕皆反尔雅豺狗足也苍颉训诂云豺似狗白色爪牙迅快善搏噬也)。
攫裂(字宜作攫同九缚居碧二反说文攫爪持也攫扟也苍颉篇攫搏也淮南子曰鸟穷则搏兽穷则攫是之也)。
肋骨(郎得反说文胁骨也字从肉经文从革作勒马头络衔者也)。
日[日/出/大/米](蒲[悍-干+月]反小尔雅[日/出/大/米]晒也又[日/出/大/米]晞干也字从曰从出奴米字意也奴作拜音居竦反两手共持也)。
如贝(补盖反说文海介虫也谓螺贝是也介甲也)。
逻字(力贺反)。
呿字(丘庶反)。
哆字(说文殆可反字林丑加反丑亚反)。
醝字(才何反)。
碍易(以豉反易者不难之称也)。

第十二卷

[狦-(狂-王)+月]兜(先安反即天主也此云正喜一云正知足兜率此云妙足也)。
无央(于良反梵言阿僧祇此言无央数也央尽也经文作鞅于两反说文颈靼也鞅非此义靼音之列反)。

第十三卷

鞞侈遮罗那(蒲迷昌是反此之译云明行足也)。
迦惫(又作惫[怡-台+(糒-米)]二形同蒲戒反阿阇世王经云此言世间解也)。
适生(三苍古文适这二形同施尺反广雅只适也谓适近也始也)。
乞丐(古赖反苍颉篇丐乞行请求也通俗文求愿曰丐字体从人亡言人有止失则行求丐也)。

第十四卷

蛊道(公户反声类翼者反说文云蛊腹中虫也谓行虫毒)。
谴责(牵战反苍颉篇谴呵也广雅谴怒也经文有作诘责广雅诘问也)。
盲瞽(公户反无目谓之瞽释名云瞽目眠眠然目平合如鼓皮者也)。

第十五卷

毒螫(式亦反字林虫行毒也关西行此音又呼各反山东行此音蛆知列反南北通语也音蛆误也)。
红缥(匹绕反谓天缥也如帛也青白色也有碧缥有天缥有青缥各以其色所象言之也)。

第十六卷 第十七卷 第十八卷(已上三卷无字音训)

第十九卷

不污(乌故乌莝二反字林污秽也字书污涂也释名云污洿也如洿泥也)。
衰耄(字体作[病-丙+衰]同所龟反说文[病-丙+衰]减也礼记年五十始衰衰懈也下古文毫二形今作耗同莫报反礼记八十曰耄注云耄惛[(└@人)/心]也亦乱也)。

第二十卷

放牧(莫禄反三苍牧养也方言牧[飢-几+卜]也郭璞曰谓牧养牛马也汉书公孙弘牧豕然则牧者畜养之总名非止牛马也)。
沮坏(才与反三苍沮渐也败坏也诗云何日斯沮传曰沮坏也经史文作俎侧吕反非也肉几也亦贮醯器也俎非义)。
偃蹇(居免纪偃巨偃三反左传偃蹇骄傲也广雅偃蹇夭挢也谓自高大貌也释名偃息而卧不执事也蹇跛蹇也病不能作事今托似此也挢音几小反经文从人作[仁-二+蹇]误也)。
傲慢(五到反谓不敬也广雅傲[仁-二+易]也谓轻[仁-二+易]也慢也字从人也)。
滋味(古文孖稵二形同子夷反滋益也润也经文从口作嗞说文嗞嗟也)。
揆则(集癸反诗云揆之以日传曰揆度也谓度量轨法也)。

第二十一卷

但三(徒亶反声类但从也徒空也)。
祐助(古文[門@右]佑二形同尤救反周易曰自天祐之孔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也)。

第二十二卷 第二十三卷(并无字音训)

第二十四卷

有翅(古文[羽*是][羽*氏]二形同施豉反说文翅翼)。
被服(皮寄反被谓被带也服谓施用也)。

第二十五卷

唐受(徒郎反唐徒也徒空也)。
凌[仁-二+易](力缯反三苍凌侵凌也字从冰下或作[改-己+易]今作易同以豉反说文[仁-二+易]轻也苍颉篇[仁-二+易]慢也)。
虏掠(古文作卤同卢古反下力著反虏获也服也战而俘获汉书晋灼曰生得曰虏斩首曰获掠略取也谓强夺取也俘音芳于反军所获也)。

第二十六卷

劲夫(经盛反说文劲强也字体从力巠声巠音古形反也)。
恐懅(又作遽同渠庶反遽畏惧也遽亦急也)。

第二十七卷

级其(羁立反礼记级阶次也左传加劳赐赐一级又云斩首二十三级案师旅斩首一人赐爵一级因名贼首为级也)。
觉已(居[希-巾+孑]反觉寤也谓眠后觉也苍颉篇觉而有言曰寤经文作寤二形近字俗作也)。
恃是(时止反韩诗无母何恃负也恃亦赖也)。
愦[朿-木+大](公对反下女[希-巾+孑]反说文愦乱也韵集[朿-木+大]猥也猥众也字从[朿-木+大]从人经文从门作闹俗字也)。

第二十八卷(无字可音训)

第二十九卷

怨仇(视由反仇对也尔雅仇[信*隹]匹也春秋怨偶曰仇楚辞交怨曰仇皆是也)。

第三十卷

驾驷(相二反说文驷一乘也穆天子传曰献良马十驷郭璞曰四马驷谓四十匹也)。
溉灌(歌赉反说文溉灌也谓灌注也)。

第三十一卷 第三十二卷 第三十三卷(已上并无字音训)

第三十四卷

胞胎(补交反说文儿生裹衣者曰胞也)。

第三十五卷

奁底(今作奁同力占反苍颉篇盛镜器曰奁谓方底者也)。
蚊蚋(而税反小蚊曰蚋说文秦人谓之蚋楚人谓之蚊通俗文蜎化为蚊小蚊曰蚋蜎音血缘反)。
绀琉(古闇反青赤色也释名云绀含也谓青而含赤色也)。
轮埵(丁果反小累也今取其义经文从耳从玉作睡[王*垂]二形非也)。
坚著(驰略反字书坚谓坚牢著相附著也)。
逶佗(又作逶迤同于危反下徒何反广雅逶佗[穴/爪]邪也诗传云平易貌也韩诗逶佗德之美貌也[穴/爪]音乌爪反)。
不挠(乃饱反说文挠扰也广雅挠乱也字从木也)。

第三十六卷

豪牦(又作毫同胡高反下古文牦[糸*耒]二形今作[來*毛]同力之反汉书不失毫牦孟康注毫兔毫也十毫曰牦今皆作牦亦由古字通用也然非通用也然非字体也)。
庐馆(力居反别舍也释名云寄止曰庐案黄帝为庐以避寒暑春秋去之冬夏居之故云寄止也下古玩反客舍也周礼五十里有馆馆有委积以待朝聘之客字体从食官声今俗亦作馆经文作观城门双阙也观非此义也)。
以乐(力各反谓欢悦也下文乐佛及僧以乐众人音读皆同此也)。

第三十七卷 第三十八卷(并无字音训)

第三十九卷

从广(又作纵同足容反小尔雅云袤从长也广扩也诗云撗从其亩韩诗传曰南北曰从东西曰横是也周礼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郑玄曰轮从也广之撗也)。
街巷(古鞋反说文街四通道也下作弄同胡绛反三苍街交道也弄里中别道)。
连绵(古文联同力钱反广雅连续也合也绵亦连也谓相续不断也字从耳耳连于颊也从丝丝连不绝也)。
相和(胡卧反相应也诗云唱予和汝周易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是也)。
适无(都历反谓主过也)。
玫瑰(字林莫回反下胡魁反石珠也圆好者次玉也说文火齐珠也说文石之美好曰玫圆好曰瑰经文作[王*回]非也)。
綩綖(一远反下三苍以旃反相传坐褥也未详何语也)。
茵蓐(又作鞇同于人反说文茵车中重席也释名茵车中所坐者也用虎皮为之有文采因以下与相连著也下而欲反三苍蓐荐也)。
帏带(音韦苍颉篇帏慊也亦巾也经文或作帷于追反字林在旁曰帷谓张帛障旁也释名帷围也谓自障围也)。
惆怅(敕周反下敕亮反说文惆怅失志也亦悲愁也)。

第四十卷

祠天(似兹反祠祭也尔雅春祭曰祠孙炎曰祠食也)。
百乘(古文[入/桀][入/北/車]二形同承证反广雅乘驾也三苍乘载也周礼四马为乘其形曰一车其数曰之乘也)。
桥津(子邻反论语子路问津郑玄曰津谓济渡之处)。
金牒(徒颊反简牒也说文牒札也小品经作金鍱鍱音以涉反)。
娱乐(字诂古文虞今作娱同牛俱反下力各反字林娱亦乐也白虎通曰虞乐言天下之民皆有乐也释名云虞乐言神还乐也)。
有棍(孤本反谓转弦者也又今亦名开为棍子者也)。
稽留(古奚反说文稽留止也尔疋留久也)。
来坌(蒲顿也通俗文[土*孛]土曰坌说文坌尘也)。
弥窒(丁结反弥窒耶尼子或作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正言富啰拏梅低梨夜富多罗富啰拏此云满是其名也梅低梨夜此云慈是其母姓也富多罗者子也兼从母姓为名故此云满慈子或译云满愿子皆一义也与佛同日而生也)。

光赞般若经

第一卷

玄应撰
度无极(或言到彼岸皆一义也梵言波罗蜜多是也)。
不侥(又作憿同古尧反汉书晋灼云徼遇也侥亦冀求也)。
垓劫(古文[多*(厂@火)]奒二形今作垓同古才反数名也风俗通曰十亿曰兆十兆曰经十经曰垓垓犹大数之也)。
傅饰(万务反傅犹涂附也傅药傅粉皆是也)。
扶蓉(又作芙同附俱反下庾钟反说文扶蕖花未发者萏[卄/閻]花已发开者为扶蓉其实曰花萏音胡感反[卄/閻]徒感反)。
[糸*爪]葩(普巴反盛美貌文葩华也)。
飘飏(余尚反又余章反谓风所飞扬也)。
晃煜(又作煜同由掬反说文晃明也煜耀也埤苍晃光耀炽盛貌也)。
八由行(又作游行又作道行或作直行或言八直道亦言八圣道或言正道其义一也)。
渐渐(才冉反渐渐犹稍稍经文作渐渐渍误也)。
履袜(古文袜或作怽二形同无发反足衣也经文从巾作懱音亡别反单被也帊也懱非字义也)。
然尽(才刃反字林草名也本草云荩草可以染流黄作金色生蜀中也)。
之谊(字诂古文谊今作义同宜寄反礼记谊者宜也制事宜也谊亦善也理也)。

第二卷

贫匮(渠愧反郑玄注礼云匮亦乏也毛诗传匮竭也)。
嵩高(又作菘同思隆反尔雅山大而高曰嵩今中岳嵩高并依此名)。
蚑行(渠支反又音奇谓虫行貌也周书蚑行喘息是也)。
蜎蜚(一泉反字林虫貌也动也或作蠉古文翾同呼泉反飞貌也下古书飞皆作蜚同甫韦反蜚谓蜚扬也案汉书注云正月爵大于鸠五色蜚过二月后蜚过池阳是也)。
慌惚(呼晃反又作恍虚往反谓虚妄见也惟恍惟惚似有无也汉书音义曰慌惚眼之见也)。
两膑(又作髌同频忍反说文膑膝骨也苍颉篇膝盖)。

第三卷

四凶(又作凶同许恭反放光经作也四结犹四缚也谓贪欲嗔恚戒见取身缚汉书王莽传云固古行其必凶是之也)。
惶慌(胡光反谓虚妄见也荒虚也广雅惶惧也遽也苍颉篇惶恐也亦忧悼在心貌也)。

第四卷

门阃(又作捆同苦本反郑玄注礼云阃门限也说文门橛也)。
不瞚(列子作瞬通俗文作眴同尸[門@壬]反服虔云动也说文瞚目开闭数摇动也)。
恶师(于各反恶过也所为不善也经文从草作[蕈-早+心]又从人作[價-貝+心]皆非也)。

第五卷

梨秽(力移反方言色似冻梨也大品经云青想坏想是也)。
恢大(又作[多*(厂@火)]同苦回反苍颉解诂云恢亦大也)。
三跋致(又作拔同蒲沬反晋言发趣是)。

第七卷

头颅(又作颅同力胡反脑盖也经文作胪吕居反腹胪也皮也胪非此义)。
咤之(竹家反经中从足作[跳-兆+宅]也[序-予+單]之丁佐反磋之且何反非)。
燕坐(又作宴石经为古文兼同一见反说文宴安也谓安息貌也)。

第八卷 第九卷(先不音)

第十卷

畴匹(除留反楚辞谁可与兮匹畴王逸曰二人为匹四人为畴畴亦类也今或作俦也)。
五旬(或言般遮旬即五神通也案阿阇世王女阿术达经云悉得五旬是也五神大品等经云五神通同一也)。
缚只(一种等首真人余经作家须陀洹命终也)。

长安品

第一卷

以索(所格反苍颉解诂云索尽也经有作却讹)。

第二卷 第三卷(并无字可音训)

第四卷

无蚤(音义同早晚之早也古字通用耳如礼记云孔子蚤作是也)。
三摩越(第四禅定是也)。
恒架(古讶反或作恒伽提梵语讹转也)。

第五卷

慊苦(苦簟反慊猒足也快也)。
不啻(施豉反苍颉篇不啻多也)。

道行般若经

第一卷

吁与(许于反说文惊语也广雅吁应声也吁亦疑怪之辞也经文有作说与也)。
邠祁文陀弗(彼贫反下巨梨反或言富楼那弥多尼子是也)。
边幅(甫鞠反幅犹边际也谓际畔也)。
无底(都礼反犹无边也无边犹无限也经文作互非也)。

第二卷

因坻(直尸反或言因提或云因陀啰正翻名天主以帝代之故经中亦称天主或称天帝者并位之与名者也)。
波罗那提天(新道行经云自在天也亦即梵天也)。
伊沙天(此云众生主那提干天此云天女等)。
阿会宜修天(长安品作阿波亘差天即光音也经中会有从言作譮者非也)。
僻隈(匹亦反僻邪僻也亦避也经中或作避避去也下乌块乌回二反谓隐蔽之处也经文作[偯-〦+(乞-乙)]于岂反哭余声也[偯-〦+(乞-乙)]非此义也)。
梵摩三钵天(此应天主名也新道行经云梵天王也)。
萨和萨(此云有情亦言众生犹是萨婆萨埵也)。
般遮旬(般遮此云五犹五神通也经中或作五旬在二者也)。
廅天(乌合反晋言有光寿天是第二禅中初天也亦名少光天以光少故也廅波摩那晋言无量光天即二禅中第二天也以前光明转胜转妙故也诸经中有作阿波摩波摩那天是也应言阿钵罗摩那婆钵利多婆也)。
须[帶/疋]天(三苍音帝郭训古文奇字以为古文逝字汉书韦昭音徒计反案中阴经作须滞天或作须廗天亦言善见天定障渐渐微见极明彻故名善观也楼炭经作须嚏天皆一也应言须达利舍那此言善观天嚏音丁计反廗音帝依字风俗通姓氏亦有此姓经文从无从足作[無/足]音读作武非也)。
枝掖(以石反相似也掖犹叶也此应外国语讹耳长安品作技掖般若是也)。

第三卷

狎习(古文[虎-儿+甲]书或作狭同胡甲反孔注尚书云狎近也狎[仁-二+易]也谓轻[仁-二+易]也经文从人作[仁-二+甲]非也)。

第四卷(无字可训)

第五卷

至奏(子陋反奏进也为也明度经云三拔致此言发趣也经有作跋同蒲沬反也)。
一劫(梵言劫簸此译云别时节经文有作疌音子叶反此语音讹也)。
若樯(又作墙同才羊反颿柱也关中曰墙竿是也)。
愍念(字诂古文愍今作闵同眉殒反[愍-(弋-、)]怜)。

第六卷

裴服(蒲来反此言讹也犹是被服也音皮寄反被带袈裟也经文从文作斐音敷尾反也)。
诡[男*男](又作恑同居毁反说文恑变诈也谓变异也诈妄也经文从口作[口*危]非也下又作嬲三苍音诺了反嬲弄也恼之也)。

第七卷

勇悍(何旦反苍颉篇悍桀也说文悍勇也有力也字从心)。
为舍多罗(大品经作为父母是也)。

第八卷(先不音训)

第九卷

乾陀呵昼菩萨(新道行作香象菩萨是也)。
缇缦(陀礼反说文谓帛赤黄色也即縓色也尔疋再染谓之縓縓音诠绢反)。
自炫(古文眩炫二形同胡面反说文行且卖也广雅炫詃也)。
乾陀越国(字或作揵应云乾陀婆那此译云香林明度经香净国阿阇世女经云香洁一云香风皆之一也)。

第十卷

完健(胡官反说文完全也完犹保守也)。
储水(直于反储贮也说文储偫也偫亦备也谓畜物以备曰储)。
曼殊颜华(又云曼殊沙此译云蓝花)。
鸠垣(诸经或作鸠洹或作仇桓皆梵言讹也此译云大身)。
巫祝([式-工+正]俱反下之育反无形也谓事鬼神曰巫祭主赞辞曰祝也说文在女曰巫在男曰觋音形狄反)。
反遗(余季反尔疋贻遗也遗犹赠也广也遗与也亦加也)。
有桴(案古文官书枹桴二字同体扶鸠反谓鼓椎也说文桴击鼓柄也)。
拊抚(方主反下敷禹反案拊犹拍也抚持也案也存恤也释名云抚敷也敷手以拍之)。

小品般若经第三卷

玄应撰
糟粕(籀文作醩同子劳反不[(ㄇ@(企-止))/齊]酒也下普各反淮南子云古人糟粕许叔重曰糟有滓酒滓也[淥/皿]糟曰粕也[(ㄇ@(企-止))/齊]音子礼反)。
垣林(宇烦反垣四周墙也释名垣援也人所依阻以为援卫也)。

第一卷 第二卷 第四卷 第五卷(已上四卷并无字音训)

第六卷 第七卷

监碍(古文作[堅-土+(〦/?)]同公衫反方言监察也言妇人有三监五碍者)。
踬顿(陟利反谓挫辱也广雅踬蹋也足蹋手顿者也)。
相柱(张注反谓支柱)。

第八卷

加尸(又作迦尸此译云光言有光泽)。
疮瘢(薄寒反苍颉篇瘢痕也经文作槃非体也)。
金鍱(余摄反薄金也大品经作金鍱是也)。

第九卷 第十卷(并无字音训)

一切经音义卷第九

一切经音义卷第十

翻经沙门慧琳撰
音胜天王般若经七卷 并后序
濡首菩萨分卫经二卷
大明度无极经四卷
文殊所说般若经二卷
文殊般若经一卷 第二译
仁王般若经二卷
新译仁王经二卷 大广智
仁王护国结坛经一卷
金刚般若经一卷 罗什
金刚般若经一卷 流支
金刚般若经一卷 真谛
能断金刚经一卷 玄奘
能断金刚经一卷 义净
实相般若经一卷
理趣般若经一卷 金刚智译
大乐理趣经一卷 大广智译
大明咒经一卷 前译般若心
般若心经一卷 罗什
般若心经一卷 罽宾新译
右十九经三十二卷同此卷音。

胜天王般若经

第一卷

玄应撰音
尼坻(又作沵泜二形同直饥反)。
治葺(侵立反通俗文覆盖曰葺葺亦补治也累也苫也从草咠声)。
諠挠(乃饱乃教二反说文挠扰也广雅挠乱也)。
三[億-音+(天*天)](古文[塞-土+(念-(企-止))][這-言+(仁-二+品)]二形籀作[保/言]今作愆同去连反说文[保/言]过也失也)。
如槊(山卓反埤苍槊亦矛也经文作[梨-禾+(朔-月)]俗字也)。
如[矛*重](充容反广苍[矛*重]短矛也或作[利-禾+重]刺也)。
愤恚(扶忿反说文愤懑也懑烦也愤怒气盈盛也情感动也)。
覆罩(又作罗同陟教反捕鱼笼者曰罩今取其义)。
[攸-ㄆ+(烈-列+重)]忽(又作倏[倏-犬+足]二形同书育反倏忽急疾貌也)。
坑陷(又作坎同苦感反埤苍云陷亦坑也)。
敷启(又作启孔注尚书以为古文启同苦礼反说文启开也)。
怀憾(胡绀反论语共弊之而无憾孔安国曰憾恨也)。
嘶喝(又作嘶同先奚反下又作[哎-乂+(太/皿)][嗑-去+三]同乙介反方言厮[哎-乂+(太/皿)]噎也楚曰厮秦晋或曰[哎-乂+(太/皿)]埤苍嘶声散也说文嘶悲声广雅声之幽)。
欺侮(古文[仁-二+母]同亡甫反侮犹轻慢也)。

第二卷

沾濡(又作沾同致廉反广雅沾渍也濡湿也)。
资财(子夷反说文资货资财也经文作赀子斯反说文小罚以财自赎曰赀通俗文平财贿曰赀案赀亦与资义同)。
腥臊(又作胜同先丁反下桑刀反腥臊臭也通俗文鱼臭曰腥猳臭曰臊臊音加也)。
酤酒(公胡反说文买酒也经文作沽水名也)。
博弈(古文薄同补莫反方言博或谓之棋下余石反齐鲁谓围棋为弈也)。
梨轭(又作枙同于革反谓辕端[猒/土]牛领者)。
盥酒(公缓反说文盥澡手也凡澡洒物皆曰盥)。
罕(呼旱反罕希也谓希疏也字从冈干声)。
辔勒(碑愧反字书马縻也所以制收车马也字以从丝从惠声类勒马头镳衘也)。

第三卷

[凵@士]掷(文作块同口对反即土块也)。
[仁-二+(品/尒)]毒(又作憯同初锦反说文懆毒也痛也尔雅懆忧也)。
纵诞(徒亶反诞谩也亦欺也不实也)。
不惮(徒旦反惮难也亦畏也广雅惮惊也)。
收获(胡郭反说文刈禾也草曰刈谷曰获)。

第四卷

很戾(胡垦反下力计反很违也戾曲也字从犬从户)。
抑挫(祖卧反说文挫摧也亦[打-丁+印]也)。
莣衣(无方反莣草也尔雅莣杜荣注云似茅皮可以为绳索履屩等)。
食芋(于附反声类大叶著根之菜见惊人故曰芋大者谓之蹲鸱甚可蒸食)。
炒谷(古文[烈-列+芻]焣二同初狡反方言熬焣火干也说文[烈-列+芻]焣也)。
尼连禅河(应云尼连禅那或云熙连禅此译云尼者不也连禅那者乐著也名不乐著河也)。
迦梨迦龙(又云迦罗迦龙此译云黑龙也)。
倒仆(古文踣同蒲北反说文什顿也谓前覆者也)。

第五卷

真胝(又作底同竹尸反颁真此云善思惟是天名也)。
仆[(出/示)*(又/米)](古文[噗-口+臣]同蒲木反广雅僮仆役使也仆附也)。
簉多(初救反)。
羺莎(奴沟反)。
裒多(蒲沟反)。
须摩那(或云苏磨那华其色黄白亦甚香不作大树才高三四尺四垂似盖者)。
瞻卜伽(或云旃簸迦树正言占博迦树形高大华赤甚香其气逐风弥远也尔雅云多也)。
门堞(又作[堉-月+木]同徒颊反广雅堞女墙也)。
猩猩(又作狌同所京反知人名如豕人面又似黄狗犬吠也头如雄鸡出交址封溪声如小儿啼知去不知来犬吠知去也)。
尸利沙(即是此间合昏树也其树种类有二若名尸利沙者叶果则大若名尸利驶者叶果则小此树时生人间关东下里家误名婆罗树是也)。

第六卷(先不音)

第七卷

荻林(又作藡同徒历反荻草也亦有荻竹)。
阿萨阇病(谓不可治)。
迦楼那摩诃(此云大迦楼那此云悲言如来功德以那若大悲二法为体也)。
[嘌-示+土]尼(又作咽同于坚于见二反此译云鹿王也)。
尼拘陀(应云尼拘卢陀此译云无节亦云纵广树)。
摩那陀果(此译云醉果也)。
频婆果(此译云相思也)。
所萦(一琼反萦旋也缠也通俗文收绩曰萦)。
不惬(苦颊反广雅惬可之也字林惬快也)。

经后序

始洎(渠器反汉书云洎前七郡晋灼曰洎至也)。
置怀(之是反诗云置彼周行传曰置置也)。
祈请(巨衣反诗云以祈尔爵传曰祈求也)。
甫尔(方武反释名甫始也广雅甫众也)。
辑睦(茨入反尔雅辑和也谓谐和也下又作穆同莫斛反睦敬也美矣也)。
负笈(奇急反风土记云笈谓学土所以负书箱如冠箱而卑者也谢承后汉书云负笈随师也)。
驱传(知恋反谓转次行也尔雅驲遽传也郭璞曰皆传车驿马之名驲音而质反)。
锡圭(思历反下古携反尔雅钖谓锡与也书禹锡玄圭是)。
分陕(或冉反公羊传曰自陕以东周公主之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说文今弘农陕县古之虢国是也)。
硕难(市亦反诗云硕人俣俣传曰硕大也小尔雅云硕远也)。
智昕(虚殷反小雅云昕明也尔雅晢察也)。
彭汇(胡罪反尚书东汇泽为彭蠡孔安国曰汇回也三苍水回之貌也)。
万骃(于身反于巾反人名者也)。
猜焉(古文[目*(栽-木+刀)]猜二形今作[怡-台+釆]同粗来反案猜亦名疑也广雅猜惧也)。

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

上卷

慧琳撰
底泓(一宏反说文下深大也广雅云泓深也)。
吹噭(又作嘂譥二形同古吊反噭唤也呼也亦鸣也)。
螫虫(书亦呼各二反说文虫行毒也经文作赨非体)。
躇步(肠于反说文踌躇犹豫也踯躅也)。
锭烛(殿定二音声类云有足曰锭无足曰镫)。
鹿[阿-可+聚](古文[聚*邑]一形今作聚同才句反广雅聚居也谓人所聚居村邑者)。
[木*休]锄(又作薅[木*休]二形籀文作薅或作茠同呼豪反说文除田草曰庥经文作[卄/好]莇非也)。

下卷

慷慨(正作[怡-台+冗]忾同口葬反下苦代反恍慨大息也亦士不得志者也)。
喟然(又作[(├/(同-(一/口)+(共-八)))*又]同口愧反三仓喟叹息也说文大息也论语喟然叹曰何晏曰喟叹声者也)。
华孚(或作[共/(百-日+ㄎ)]说文作[(木-(企-止)+((人/人)*(人/人)))/ㄎ]同芳俱诩俱二反方言华[共/(百-日+ㄎ)]盛也齐楚之间或谓之华或谓之[共/(百-日+ㄎ)])。
玓瓅(丁历反下字书作[月*樂]同零玓反说文玓瓅明珠色经文的非体)。
皓然(又作杲同古倒反埤苍白貌也亦明也灼然明白者也经文作呙音古萤反非也)。
歧嶷(巨宜反下语棘反诗传云歧知意也嶷识别也言能匍匐则歧然意有所知也其貌嶷有所别识也亦言六七岁也经文作奇非体之也)。

明度无极经

第一卷

玄应撰
善业(梵言须菩提或云薮浮帝或言苏部底此译云善实或云善业或云善吉皆一义也言空生者晋沙门康法邃杂譬喻经云舍卫国有长者名鸠留产生一子字须菩提有自然福报食器皆空因以名焉所欲即满后遂出家得阿罗汉道是)。
秋露子(梵言舍利弗旧言舍梨子或言奢利富多啰此译云鸲鹆子从母为名母眼似鸲鹆或如秋露鸟眼因以名焉旧云身子者谬也身者舍梨与此奢利声有长短故有斯误或言优波提舍者从父名之也)。
不惮(都割反通俗文旁惊曰惮经文作惨怛之怛非也)。
赀货(子移反苍颉篇赀财也广雅资货也周礼通货贿也郑玄曰金玉曰货布帛曰贿亦与资同经文作訾訾量訾非此用也)。
弘裕(古文裕同瑜句反广雅裕宽缓)。
昆弟(又作晜同古魂反尔雅昆后也郭注云谓兄后也方俗异言耳)。
沟港(古项反字略云港水分流也今梵言须陁洹是也此言至流或言入流经中或作道迹或言分布今云沟港沟非取其义也经文作遘也)。
开士(谓以法开道之士也梵云扶萨又作扶萨或音萨是之事也)。
频来(言斯陁含也此云一往来字应误也字宜作顿也)。
缘一觉(又云独觉又云缘觉旧经云古佛又言辟支佛又皆梵言讹转也此言辟文迦或云贝支迦此云独觉是也)。
应仪道(又云应真或言真人旧云无著果亦云阿罗诃今言阿罗汉皆是一人也)。
满祝子(脂育脂救二反即富楼那是也)。
除馑(渠镇反旧经中或作除士除女或薰士薰女今言比丘比丘尼是也案分别功德论云世人饥馑于色欲比丘除此受馑之饥想故名除馑又案梵言比丘此云乞士即与除饥馑义同又康僧会注法镜经云凡夫贪染六尘犹饿夫梦饭不知猒足圣人断去贪染除六情饥故号出家者为除馑)。

第二卷

佞[薛/虫](奴定反謟媚也伪善也说文口材也亦德之称也字从女从仁论语云恶夫佞者此即从女之义左传寡人不佞不能事父兄此即从仁之义下五竭反说文禽兽虫蝗之怪谓之[薛/虫]经文作孽鹿子也又作孽近出字也)。

第三卷

侄夫(古文佚今作劮同与一反苍颉篇佚荡也侄亦淫也)。
将踧(子六反踧[疏-(梳-木)+昔]敬畏也谓恭敬之貌也)。
粗捔(汉书班固叙传云捔举职僚孟康注云捔古文粗字音才占反韦昭曰粗略也)。

第四卷

阿閦(案閦文字所无相承又六反余经作无怒亦云无动或云无怒觉皆义译其名也)。
侥幸(又作憿徼二形同克尧反下音幸俗谓幸为之侥幸非其所当而得之小尔雅非分而谓之幸冀望得也徼遇也遇幸得也楚辞愿侥幸以待时谓规求亲求亲遇也礼记孔子曰小人行俭以侥幸是)。
哀恸(徒贡反论语颜回死子器之恸马融曰恸哀过)。
帷幔(筠龟反下莫旦反字林在旁曰帷在上曰幕说文云幔幕也)。
炫煌(胡面反下又作熿同胡[火/几]反光明盛貌也说文炫耀也煌光)。
法来(梵云昙无竭或译云法上亦云法镜皆一义也)。
毾壁(他答反毛席也施之于壁因以名焉经文作闟非体也)。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

沙门慧琳音
金磺(下古猛反广雅云磺强也铁[王*業]谓之磺铅磺谓之链链音连说文铜铁等[王*業]也从石黄声或作磺亦作[金*┤*├]并俗字也)。
椎打(上坠追反韵英云掊击也太公六韬云方头铁推重八斤柄长五尺顾野王云所以击物者也说文击也从木佳声经作锤所以击物者也锤俗字也)。
疱初生(上庞貌反此说忉利天波利质多罗树花欲开时于其叶间生诸花疱诸天见之众皆欢喜也)。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第二译)

沙门慧琳撰
赍妙(上济齐反持财以与人也或作赍俗字也)。
彻过(上缠列反考声云彻通也迹也道也泄也俗作撤古作彻有作澈是水清澈非此义也)。
生疱时(上彭貌反亦作疱树木初生花之貌也)。
惯见(上关患反尔雅惯习也或作遦左传作贯借用也)。

仁王般若经

上卷(后秦鸠摩罗什译)

沙门慧琳撰
九级(金岌反考声阶等也贾注国语云等差也郑注礼记云次也说文从糸及声糸音觅也)。
佥然(妾廉反小尔雅云佥同也广雅多也说文皆也从从今音精入反吅音喧并二人即古从字也会意字)。
波斯匿王(梵语也唐云月光王此王准经说已证无生法忍菩萨也助佛弘化请问护身护国菩萨行乃至护佛果等甚深法要也)。
摩诃衍(梵语也唐云大乘也尔雅云已矣大)。
洪音(户公反孔注尚书洪大也形声字也)。
城堑(佥焰反顾谓城池为堑顾野王云今城外壕坈也字书云城隍也说文坈也从土斩声或从渐作堑同)。
墙壁(匠羊反如后护国道场序中所释下并觅反广雅壁垣也玉篇云室中垣壁也说文从土辟声)。
矛盾(上莫侯反郑注礼记云酋矛也说文长二丈建于兵车象形字书并无下述尹反郑注周礼云五盾干橹之属其名未尽闻方言云自关而东或谓之干关西谓之盾说文[盾*(乏-之+(犮-乂+又))]也从厂从十从目象形字也[盾*(乏-之+(犮-乂+又))]音伐今经从木作楯非也乃是栏槛非此鉾楯两字并错用皆非正字)。

下卷

什物(音十旧音义释云什众也杂也会数之名也资生之物谓之什物也字镜云物即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起牵牛故物字从牛勿声也)。
亡丧(上亡字毛诗传亡无也顾野王云失也死也说文[土*(└@士)]也从人从[囗-┐][囗-┐]音隐[囗-┐]者匿藏之义也经作亡俗字也下桑浪反尚书曰百姓如丧考妣礼记曰玩人丧德玩物丧志郑注云亡失位也说文亡也从哭亡声也哭字从犬从吅吅音喧会意字也亦转注字也今隶书错变犬及亡为衣遂作丧或作[(口*〡*人)/(企-止+(┌/┌/─))]者思丧皆失之远矣知之)。
杻械枷[金*(少/日/小)]疮疣(已上六字并后新译仁王经中具说)。
乾坤(上强焉反下苦昆反所谓二仪也天地也)。
巨海(渠语反方言巨犹大也)。
尚殒(字书尚犹也下云敏反考声殒死也或作陨孔注尚书云坠也尔雅落也说文高下也易曰有陨自天也从阜员声也员音云也)。
蠢蠢(春尹反毛诗传曰蠢蠢虫动也郭注尔雅云动摇貌也从昆春声昆音昆或从人从心作[怡-台+春]蠢同俗字)。
波差忧波差(梵语极虏质不切当也正梵音云坞波索迦坞波斯迦唐云近事男近事女也受持五戒十戒亲近善事师长及善知识)。
淡泊(上唐滥反下蒲莫反案淡泊者无味也寂灭也无为也)。
彗星(随锐反案彗妖星也左传曰彗者所以除旧布新之象也乙巳占云索索然状如扫帚孛孛然形如粉絮皆逆乱凶索之气也考声箭草也手持甡甡音诜或从竹作彗其星象扫帚故以名之亦会意字也)。
漂没(上疋遥反考声云漂浮也没沉也说文从水票声也经中加寸作[漂*寸]愚夫妄加不成字也一切字书并无从寸作者宜除之)。
[乞-乙+几]阳(康浪反考声冗极也阳炎热也冗旱也说文冗字人颈也从大省象颈字下脉形也说文作亢古也)。

新译仁王经序

慧琳撰音
唐代宗皇帝制
皇矣(毛诗传曰皇大也匡也美也尔雅皇君也王也说文云矣者语也词也矣字声上从古以字下矢也)。
剪稠(上精演反考声剪截也从刀前声下长留反字书云禾穊也多也从禾从周省声)。
绵络(上弥编反下音洛纲杂也)。
罗罩(潮教反说文捕鱼器也从冈卓声案罗罩二字并从冈也)。
权舆(上逵袁反考声云常合道也贾注国语云权秉也从手雚声也下与诸反中从车尔雅曰权舆始也雚音观知已矣)。
泳沫(上音咏尔雅泳游也郭璞云潜游水底也下满钵反考声云沫止也水上沫也终也抄也形声字)。
逾远(庾朱反广雅逾亦远也孔注尚书云越也说文进也或作逾也)。
夕惕(夕夜也下体亦反孔注尚书云惕惧也毛诗心焉惕惕传曰惕惕犹切切也)。
微枕(上缠列反字书彻去也除也考声彻抽也说文通也从彳从支育声也育音与六反下之荏反韵诠云枕所以承头也从木冘声也冘音淫彳音丑尺反支音普卜反)。
假寐(弥庇反毛诗传曰寐寝也顾野王曰假寐者具衣冠坐而眠熟也说文寐从未从梦省)。
遏寇(上安葛反苍颉篇云遏遮也毛诗传止也孔注尚书遏绝也下口遘反考声寇贼也韵诠盛多也说文暴也文字释要云寇从攴从完是也)。
著星辰(张虑反易曰玄象著明莫大乎日月郑注礼记云著而不息者天也著而不动者地也又曰著犹明白也立也成也说文阙古今正字从草者也)。
尝澡(遭老反字指云澡盥也洗也说文洒手也从水喿声也喿音桑到反盥音管洒音洗也)。
缅寻(绵典反贾注国语云缅思也说文微丝也从糸面声下见前寻字从又从口从工从寸以说也)。
[壴*咨]夫(于记反考声云[壴*咨]哀痛声也从壴从欠口作[壴*咨]今文中从次从心作懿俗用误也训义别非本字壴竹句反之已矣)。
窃景行(千结反考声云私取也郑玄注礼记云盗也韩婴说小人盗自中出从穴从廿从米离声也今隶书略去廿离音先结反廿音疾)。
波斯匿(梵语即西国波斯匿王也从佛请说护国法请说经主也唐云日月[火/几]也)。
永袪(去鱼反考声云抽也集训云举也韩诗袪去也说文从衣去声也)。
寔惟(时职反毛诗传曰寔是也说文止也宀音绵是字从曰从疋也)。
乃津(上奴改反亦古文乃字也亦语词也下井寅反郑注周礼云津润也郭注尔雅云津梁也广雅同也周之已矣也)。
共臻(栉诜反尔雅臻至也考声云聚也集训到也张揖字诂作臸从二至以为古文臻字也象形字也)。
缇油(上弟奚反郑注周礼云绿色也又浅红色也说文帛赤黄色也下油者绢油也古人用以书记事)。
参差(上碜参反下厕师反假借字也韵诠云参差者不齐之貌参字古文或作[晶/尒]经作参俗字也)。
大辂(鲁固反白虎通云天子大辂字书云古者大辂为椎轮之质今加于[車*(囗@乂)]饰之华丽也)。
三覆(礼目反考声覆审也集训重察言语曰覆也)。
慨然(康爱反考声伤叹也)。
憺虑(上唐滥反许叔重注淮南子云心志满足也顾野王云恬静也说文安也从心詹声也下吕伫反尔雅虑思也说文谋思也从思虍声音呼)。
[按-女+(火/又)]缀(色邹反考声求索也追卫反贾注国语云缀连也续也从糸叕之声叕音陟劣反)。
褰裳(羌言反考声云抠衣也从衣从骞省声也)。
沃朕(乌谷反尚书曰洛乃心沃朕心贾注国语云沃美也广雅清也说文溉灌也朕我也)。
袭予(寻立反广雅袭及也司马彪注庄子云袭入也郭注尔雅云重也说文从衣从龙)。
远赍(精奚反玉篇赉持也广雅送也说文持遗也从贝齐声文中作赍俗字也)。
待扣(音口广雅扣打也孔注论语云扣击也说文从手口声也)。
伫延(除旅反广雅伫立也毛诗传云门屏之间曰伫郭注尔雅云人君视所伫立处从人宁声宁音张吕反)。
之籁(郎大反广雅谓之箫也大者二十四管小者十六管有二底说文三孔籥也从竹赖声)。
栾棘(上卢桓反礼记天子墓墓树松诸侯柏大夫栾士杨说文栾木似栏从木从栾省声也下矜力反毛诗传曰棘酸枣也郭注尔雅云颠棘[芸/木]细有刺又有商棘牛棘马棘说文似枣藂生从二束广雅棘棘箴也)。
弼我(贫密反孔注尚书弼辅也尔雅重也尚书大传曰天子有四邻左辅右弼前疑后承广雅弼备也大戴礼云洁廉而切直匡过而谏邪谓之弼说文弼字从二弓从[丙/一][丙/一]音添念反弜音巨丈反古文或从攴作[弓*弓*ㄆ]又作[弓*((丙*丙)/一)]也)。
爰令(上音员毛诗传曰爰为也于也尔雅爰曰也说文引也从[受-(冗-几)]于声[受-(冗-几)]音披表反)。
常衮(公稳反人名也)。
握椠(才敢反释名云椠板之长三尺韵诠云以板为书记也说文牍朴也从木斩声又音佥集训云削版而记事者也)。
邃赜(上虽醉反王逸住楚辞云邃深也下柴革反刘献注周易云赜者幽深之称也说文从[姬-女]责声也[姬-女]音夷)。
刊定(口干反郑注礼记云刊削也杜注左传云除也广雅刊定也说文剟也竹劣反剟亦削也具足也)。
较然(上音角考声较略也广雅明也尔雅宜也尚书大传较其志见其事太玄经云君子小人之道较然见矣汉书亦云较然易知也或作校亦同)。
钓索(所革反说文入家搜也从宀索声也考声求也取宀从市从糸俗用不从宀非也)。
回出(荧颖反尔雅迥远也从辵冋声音与上同经从向作迥非也辵音丑略反颖音营炅反)。
蹑金(黏辄反方言蹑登也广雅履也说文同蹈也从足聂声也聂音上)。
惋抚(乌贯反考声惋恨也桂菀珠藂云惊叹而藏于心也下芳武反从手无声也)。
聊纪(了雕反毛诗传曰聊且也说文从耳卯声卯音[酉-二+(人/人)]从夗者误也)。
旃蒙岁(之然反尔雅云在乙曰旃蒙在巳曰大荒落时永泰元年乙巳岁夏初四月也)。
木堇荣月(巾隐反花树名也时斗建巳四月下旬也)。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上卷

三藏大广智不空奉 诏译
已办(上音以下白慢反郑注礼云办具也说文判也从力辩声也辩音皮免反也)。
技艺(上奇蚁反韵英云技艺能也说文巧也从手支声也)。
一滴(丁历反考声云水落也说文云水灓注也从水从啇省声也)。
暖性(奴管反贾逵注国语云暖温也或作暖俗用非也)。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下卷

杻械(上抽柳反考声云杻桎也亦作枉枷手曰杻从木丑声下遐戒反考声梏也韵诠云穿木枷足曰械从木戒声也)。
枷锁(上音加考声云梏也案枷者穿木为孔枷于颈囚絷罪人之具也下桑果反或作锁俗字也)。
摩诃迦罗(梵语也。唐云大黑天神也。有大神力。寿无量千岁。八臂身青黑云色二手怀中横把一三戟叉右第二手捉一青羖羊。左第二手捉一饿鬼头髻。右第三手把剑。左第三手执朅吒[网-(ㄨ*ㄨ)+又]迦梵语也是一髑髅幢也。后二手各于肩上共张一白象皮如披势以毒蛇贯穿髑髅以为璎珞。虎牙上出作大忿怒形。雷电烟火以为威光。身形极大。足下有一地神女天以两手承足者也)。
疮疣(恻庄反韵英疮痍也或作创古文作创下有忧反疮颉篇疣病也或作疣亦通或作[病-丙+又]古字)。
业漂(上严劫反贾注国语云业次也取也尔雅事也郭注云业次舍也端绪也说文从华从巾下匹遥反广雅漂潎也顾野王云流也说文浮也从水票声票音同上潎音篇篾反)。
彗星(随锐反考声云[女*芺]星也光芒如帚帚箭草形占书云关中呼为伎女草此[女*芺]星光如伎女草形占书云所指之分有灾或作彗古作彗)。
砂砾(零滴反碎石也粗砂也从石从乐省声)。
泛涨(芳梵反贾逵注国语云泛浮也毛诗传云泛流貌也说文从凡作泛古今正从水乏声下张亮反考声云水增大砂岸崩摧延入水曰涨从水张声俗以上声呼非)。
[乞-乙+几]阳(上康浪反考声[乞-乙+几]极也)。
竭涸(何各反贾注国语涸竭亦涸也广雅涸尽也苍颉篇作[滷-├+止]古字也)。
降澍(朱戍反集训云时雨所灌澍润生万物也经文从雨作霔谬也多是时俗凡情妄作不成字也检一切字书并无此字非也)。
[木*函]盛(上霞岩反考声云木箧也韵诠云盛书盛表木箧也或作椷亦作楠古字也经作函俗字也本函谷关名也箧音谦叶反盛音成郑注周礼云在器曰盛说文云黍稷在器也从皿成声也皿音明秉反)。
陀罗尼中字(但取其声不求字义)。
[口*路](转舌呼)。
娜(鼻中声)。
孽(言竭反)。
捺啰(二合二合者上下两字各取半声合为一字上捺音弩纥反下啰音先取罗字上声加转舌即是下文诸有二合皆同此例啰字亦准此也)。
枳娘(二合上鸡以反娘取上声经从禾误也后文准此)。
婆(取去声并引也)。
嚩(无可反)。
惹(自攞反)。
晒(所戒反)。
儜(尼整反亦作抳)。
涅(宁逸反转舌也)。
十六大国(佛在世时各各强盛名为大国自后随其王福互相吞并今或为小国或复磨灭无其国号者也王是之也)。
毗舍离国(旧曰毗耶离即维摩大士所居地也七百罗汉在此国界结集圣教)。
憍萨罗国(唐云无斗战龙猛所化之处也)。
室罗筏国(即是说此经处佛在时波斯匿王所治之境也)。
波罗痆(拏黠反)。
斯国(旧曰波罗奈施鹿林在此国也)。
迦毗罗卫国(即如来下生之地净饭王所治之境界)。
拘尸那国(佛入寂灭处双树现在)。
憍睒(尸染反)。
弥国(或云憍偿弥昔优田王所治境也最初刻檀作佛形像见在此国即护法菩萨伏外道之处形彰之已矣)。
波吒罗国(亦波吒厘或名上茅城或名王舍城鹫峰山在此国)。

仁王护国陀罗尼经(三藏大广智不空奉 诏译)

(沙门慧琳音)
纂历(祖管反考声纂集桂苑珠藂聚也说文从糸[纂-糸]声也[纂-糸]音桑管反下力的反孔注尚书云节气之度也大戴礼云圣人慎守日月之数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时之从逆故谓之历治也从曰[麻-(序-予)+厂]声也[麻-(序-予)+厂]音同也)。
法蠃(卢禾反尔雅蚹蠃[虫*(虎-儿+(一/巾))]蝓也郭璞云似蜗牛而大案螺者乐器也吹作美声以和众乐从虫蠃声也经作蠡俗用谬也非本字言法蠃者说法声如蠃鼓因名法蠃也)。
刊梵言(口干反杜注左传云刊除也郑注杜记云刊削也广雅刊定也说文剟也从刀干声也剟音竹劣反剟亦刊)。
伟矣(为鬼反考声伟大也重也说文伟奇也从人韦声)。
乃辟(上音乃语词也下卑亦反考声辟占也字书问也说文法也从尸从辛口用法也卩音节)。
墙堵(上匠羊反说文墙垣蔽也从[夾/回]爿声啬音色爿音同成上经从土从[序-予+(圭/回)]非也)。
稽缁衣(上计奚反孔注尚书云稽考也广雅稽问也说文从旨[禾*尤]声[禾*尤]音鸡[杭-〦+ㄊ]字从尤禾声禾音鸡木字曲头也下滓师反毛诗传曰缁黑色也从糸[甾-十+乂]声也[甾-十+乂]音同上[甾-十+乂]字说文从[巟-亡]音灾从[凵@士]苦外反俗用从田者谬)。
京者(景英反尔雅京大也考声云丘之绝高者也说文云人所为绝高丘也从高省象高形也音公本反经从日从小作京俗字)。
薮泽(上涑后反考声云泽无水有草曰薮尔雅有十薮说文大泽也从廾数声下音宅孔注尚书德泽择也郑注周礼云水钟曰泽苍颉篇泽恩也说文光润从水从择省声)。
俾尔(卑避反孔注尚书云俾使也尔雅从也韵诠与也古今正字俾益也卑人从声)。
贝多(西国树名也。其叶可以裁为梵夹书写坟籍此叶粗厚鞭而难用若书多以刀画为文。然后置墨。为叶厚故也。不如多罗树叶溥耎光滑白净细好全胜贝多。其多罗树最高出众树表若断其苗决定不生。所以诸经多引为喻此等形状叵似棕榈五天皆有不及南印度者为上。西域记中具说其梵夹叶数种不同。随方国土或用赤桦木皮或以纸作或以兽皮或以金银铜叶良为诸土无纸故也)。
懵焉(墨崩反韵英云懵闷也惭也从心瞢声)。
解曰(皆騃反呼为假者非也騃音崖解反也)。
摩[酉*益](馨医反梵语上界天王名也唐云大自在天也)。
薜荔多(上音陛下音丽梵语饿鬼众也)。
鬼魅(眉被反或作魅老物精也)。
漫荼罗(梵语也义说云圣众集会处也即念诵坛场)。
岩窟(上雅缄反山崖也下苦骨反石穴也从穴屈声者也)。
掘地(逵律反穿斸也)。
瓦砾(力的反碎石之类也)。
却窴(音田说文从穴真经中从土作填非也前经已具解说)。
剩最(承证反考声云剩余也说文物相增加从贝朕声也剩从冉经从二贝作剩误书冉为贝也下祖悔反韵诠甚也说文从日取声从四作者)。
筑平(音竹以杵捣筑)。
毕哩(下哩字转舌二字合为一声)。
体(梯以反借音以响梵字也)。
瞿摩夷(梵语也牛粪也)。
间断(上间晏反下音段)。
捣以(当老反考声手舂也从祷省经文从鸟作捣俗字也非正体舂音束龙反)。
三重(直龙反言三重非是高下累作三层乃是从坛心向外周匝分为三重圣位其坛高四指量上面平如方案一切念诵坛场皆如此作)。
皮胶(音交煎皮消作水凝冷而成胶)。
糯米(奴过反)。
三股(音古)。
箜篌(应画婆罗门箜篌非是人间用者也)。
插枝(楚洽反)。
钉(去声丁迳反)。
木橛(拳月反一头尖钉入坛上或名杙)。
阏伽(梵语也即是香水器也或用金银器也或用螺杯盛香水也)。
践蹋(上前演反郑注礼记云践履也说文从足戋声下蹋字从足[日/羽]声经作[踏-日+田]俗字也下徒合反说文蹋亦践)。
跏趺(上音加下音夫前大般若中已具释)。
输(诗律反借音用)。
铎(唐洛反)。
[牟*含](谟含反)。
掏数(口甲反以指爪掏也)。
驶流(音使峻流水也从马史声)。
[寧*頁](宁顶反)。
十六辐(封目反画坛场中心安布陀罗尼文字作一轮以金刚为辐辐间书梵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后秦罗什译 慧琳音)

金刚(金刚宝者最坚人刚以智谕焉金字说文云五色金也黄为之长久埋不生百炼不轻从革不违西方之行生于土左右注二点象金在土中之形也从土今声也刚字说文云强也从刀冈声冈音同上从网下断从山下文罗字亦从冈也)。
舍卫国(梵语讹也案十二游经义译云无物不有国或云舍婆提城或言舍罗婆悉帝夜城并讹也正梵音云室罗伐悉底国此译云闻者城法镜经译云闻物国又善见律云舍卫者人名也舍卫先居此地时有国王见其地好心生爱乐舍卫遂请王住王即许之因以其名而为国号又国云多有国诸国珍奇多归此国故以为名也)。
祇树(梵语也或云祇陀或云祇洹或云祇园皆一名也正梵音云誓多此译为胜波斯匿王所治城也太子亦名胜给孤长者就胜太子抑买园地为佛建立精舍太子自留其树供养佛僧故略云祇树也)。
给孤独(亦义译也梵云阿那陀此云无亲属巨富多财誓救孤独时人以为其号古经云阿那邠邸或曰阿蓝皆是一也)。
唯然(维癸反案唯者谓应尊者命亟敬之辞也礼记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郑玄曰唯恭于诺说文唯即诺也从口隹声)。
四维(翼隹反广雅维隅也淮南子日天有四维也)。
颇有(普我反或作叵语辞也叵也)。
筏谕(夫[革*(卄/(ㄇ@人)/戌)]反俗字也正体从木从发作拨集训云缚竹木浮于水上或运载名之为拨南土吴人或谓之箄即筏也箄音排经中从伐作筏或从竹作筏皆非也谕字俗从口作喻也)。
阿兰那行(梵语也正字言阿[文*閔]拏[文*閔]音邻简反此译云无诤即无诤行或云闲静亦是无诤义也或云阿兰若也)。
数如是沙等恒河及经末云数佛世界(此二数字并属下句也)。
经云尚多无数次文云尔所恒河沙数(此二数字音霜句反并去声字也皆属上句数字说文从又从娄支音普卜反)。
歌利王(亦梵语也或言迦利王论中作迦蓝浮王皆讹也正云羯利王此译为斗诤王西域记云在乌仗那国瞢揭厘城东四五里是其处也古译为恶世无道王即波罗柰国王也瞢音墨崩反揭音羯厘音离)。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后魏菩提流支译)

慧琳撰
修伽陀(或云修伽度皆梵语声转耳正梵云素[卄/(阿-可+辛)/木]多此云善逝即如来十号之一称)。
扪泪(莫奔反声类扪摸也毛诗传扪持也经文或作抆武粉反字林通抆拭也考声涕泣也义亦也)。
荷担(胡歌反又音贺广雅荷担揭也古文作[木*何]亦同下当滥反字书担负也说文从手詹声也)。
摩那婆(梵语或云摩纳婆或言摩纳皆梵语讹转也此译为年少净行也)。
歌罗分(梵语数名也下焚问反后文准此音论自解云如析一毛以为百分一分名歌罗分论以义翻名为力胜言无漏无量善法一歌罗分胜于有漏千分)。
数分(霜何反犹是数中转微细者乃至少许犹胜于彼或云不相似胜也)。
优波尼沙陀分(论中义释名为微细极至邻虚名优波尼沙陀分也)。
毛道(此言译者误也案梵云嚩啰此云毛婆罗此云愚以毛与愚梵音相滥故误译此为毛义翻为毛道或云毛头皆非也此译者之失矣正梵音云婆罗必哩他仡那婆罗此云愚必栗托此云异仡那此云生唐云愚生是也言毛道凡夫者义不明也)。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陈朝真谛三藏译)

慧琳撰
偏袒(坛烂反顺时借用字也说文云衣缝解也音为丈苋反今非此义案经云偏袒者以右髆去衣露肉也彼方谓虔敬之仪极也从衣旦声说文从肉从亶作膻诗曰膻锡暴虎从肉亶声)。
右肩(音坚说文作肩肩髆也从肉象形字)。
湿生(尸入反考声云湿濡也说文幽湿也从水从一一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湿从[茲-卄]从土经文多作湿非也湿音他匝反湿水名也在东郡东武阳陈平原东北流至千乘入海也[茲-卄]音幽)。
虚空可数量(上虚字从虍音呼从丘丘字或作?经文有作[雨/(並-(前-刖))]非也次数字上声下量字音力长反说文云平多少称轻重曰量正从曰从童作量今隶书省也)。
沙数(霜句反)。
支提(梵语也或云脂帝浮都或云浮图皆讹也正梵音际多或曰制多此云聚相谓累宝及砖石等高以为相也)。
迦陵迦王(梵语古昔王名也此云斗诤即前经中波罗柰国无道王也)。
荷负(上音何又音贺字书荷担负也下负字说文上从人下从贝上古人字也非是力亦非刀俗多从力或从刀皆非也)。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藏玄奘译 慧琳音)

能断(团夗反上声字或去声亦通易断木为杵孔注尚书云断绝也说文截也从斤从[(茲-卄)/一/正]音绝古文绝字也今经文作[((ㄠ*ㄠ)/一/正)*斤]皆隶书从省略也或取便稳而作非正体也截正体截字也右此金刚一经即大波若中第五百七十七卷是能断金刚分也入藏目录云为与后经名目相滥故重列之其音义已具前大经本故不重出请检前文也)。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大周义净三藏译)

(慧琳音)
难量(力长反)。
知量(良丈反俗作量)。
弶伽(梵语西国河名也此借唐言以响梵字犹未全切若准梵音上弶应音为凝等反亦凝之上声也下鱼迦反为正也古经或云恒伽河或云恒边沙或云兢伽皆一也不切当也)。
心陀罗尼(梵语陀罗尼此云总持即心持法者也)。
薄伽伴(梵语或云薄伽梵或云婆伽婆或云薄伽跋帝皆佛第十号也)。
此金刚经更有一译在金刚般若论中(无著菩萨造隋朝岌多译者是经文具在论文中)。

实相般若经

慧琳撰
交映(英敬反韵英云旁照也考声云晖也说文从日英声经文从央作映非映音乌浪反经意也)。
游践(钱剪反孔注论语云践循也郑注礼记云履也从足声戋音残)。
唅(何甘反短声自下单书一字者皆是真言但取其声以响梵字不求字义也)。
唵(乌固反引声便合口)。
憾(含绀反引声此上三字皆真言也)。
淤泥(于据反字书云水底青泥也韵英云淀滓从水于声)。
咭唎(二合上贤结反下唎字转舌二字合为一声下二合字皆准此解也)。
怛缆(二合下缆字转舌引声蓝谈反)。
阿(上声又短声)。
阿(去声引)。
嚂(鲁甘反弹舌引声即是)。
底唎(二合上丁以反下唎字兼转舌二字合为一声也)。
障累(上章让反考声云蔽也说文隔也从阜章声下垒坠反考声家累也孔注尚书云轻忽小罪而积害毁大也刘兆注公羊传云连及也作絫会意字)。
骠(梵语本是二合字应合书毗喻二字合为一声仍引也)。
遍饶(边眄反考声云书也周也亦作遍下绕招反考声云益也饱也形声字也)。
违[日/出/大/((犀-尸)-牛+十)](蒲冒反郑注周礼云相侵也案暴亦恶也说文疾有所趣也从[冗-几+平]音淊从[日/出/大/米]省声也今经文从田从恭非也正从日从出从廾从企廾音拱也)。
莎诃(梵语具足云娑嚩二合贺唐云满足义周遍义寂灭今言莎诃者讹略也)。
波旬(梵语正云波俾掾唐云恶魔佛以慈心诃责因以为名古人译为波[田/十]秦言好略遂去[田/十]字旬字本从目音县误书从日为旬今验梵本无巡音盖书写误耳传误已久)。
扰乱(上饶沼反从忧忧音奴刀反不是忧字下音乱前已具释故)。

理趣般若经(三藏金刚智译)

慧琳撰
绮盖(上欺几反下盖字从草从盍盍音合)。
金刚拳(逵圆反考声云手拳也说文从手从卷省声)。
美适(上美字说文从羊从大经从火作美非也经文有作猗适者误也)。
吽(梵文真言句也如牛吼声或如虎怒胸喉中声也)。
信解(谐戒反音夏者非也)。
超越(超越二字并从[禾/止][禾/止]字上从夭下从止经从土从之作走讹也超字从召召字从刀从口越字从戉音与上同戉字从戈从[戉-戈]音厥戈音古禾反)。
戏论(希义反尔雅戏谑也考声弄也施也毛诗传云逸豫也字书三军之备也说文从戊[戲-戈]声[戲-戈]音希下从豆也)。
淤泥(于据反字书云水下青泥韵英云淀滓也从水于声)。
纥哩(二合真言句也上纥字无反音取痕字入声下哩字转舌)。
怛嚂(二转合舌引也)。
鹤(何各反亦真言句也)。
毗喻(二合引)。
娑鑁(二合下武敢反)。
[怡-台+咸](含绀反)。
并真言句不考字义。

大乐金刚理趣经(大广智不空三藏译)

慧琳撰
摇击(上翼消反考声摇作也说文动也从手[榣-木]声也[榣-木]音由[榣-木]字从肉从缶经文从爪非也下经亦反顾野王云击犹捶打也说文支也从手[擊-手]声[擊-手]音与上同从[車/山]从殳[車/山]音卫殳音殊攴音普卜)。
欲箭(下煎线反欲心与境相应如箭之中也)。
滋泽(上子斯反孔注尚书云滋长也苍颉篇液也说文益也从水兹声下音宅毛诗传曰泽润也说文光润也从水睾声)。
曼荼罗(荼音宅加反梵语无正翻义译云圣众集会处即此经一十七会曼荼罗各各差别并是修行供养念诵者道场也)。
熙怡(上音希下音夷前音义第一卷已释)。
抽掷(上丑留反下程剧反)。
吽(如虎怒声)。
何(去声引如长声呼恶字是也)。
颦眉(毗寅反戚眉而视忿怒之形也)。
挥斫(上音晖下章若反运以猛利智剑断一切分别心名为挥斫一切有情即未来佛也)。
郝(呵各反长引声)。

大明咒经(前译般若心经 慧琳音)

挂碍(胡[几@(、/、)]反下立盖反说文纲碍也从冈)。
竭帝(梵语真言句质朴不妙竭正梵音云蘖也)。
僧婆诃(亦质朴不妙也正梵音云婆缚二合贺与前经所说同也)。

般若波罗多心经(罗什译 慧琳音)

五蕴(威损反蕴犹聚也)。
揭帝(梵语真言句上鱼羯反与孽字相近也)。
般啰(上奔没反下啰字转舌梵字亦是二合宜书钵啰字为正)。

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罽宾僧般若于西明寺译)

若轭(樱革反碍也难也或作厄俗字也)。
行者(行孟反)。
孽帝(鱼羯反真言句梵语不求字义但取声)。

一切经音义卷第十

一切经音义卷第十一

大唐翻经沙门慧琳撰

大宝积经序及经第一帙十卷(同此卷音)

睿宗皇帝制。
纵横(上足庸反下获萠反说文作从考声尔雅纵长也竖也横广也左右方也韩诗云南北为从东西为横说文横栏木也从木黄声也)。
之数(霜句反也)。
拯(支境反音取蒸字上声是也韵英云拯济拔也杜预注左传云拯救助也声类云拯升也广雅拯救也说文作抍上举也从手升声也)。
沉沦(上持林反集训云沉没也庄子曰是陆沈者顾野王曰人之居陆而若沉溺无闻朝廷是陆沈也下音伦考声云沦渍也资四反说文没也从水仑声仑音伦)。
樊灼(上扶文反说文烧田也从火[木*夕*木]音烦声也下章弱反苍颉篇灼爆也说文灸也音久从火勺音斫声也)。
惮其(檀烂反郑笺诗云惮难也说文畏也广雅惊也从心单声也)。
豪[卄/(└@人)](上胡高反借用非本字也正体从毛从高者作毫算经云十丝为一毫毫[卄/(└@人)]者毛端头也微少也下音亡)。
陶钧(上唐劳反集训云瓦[宋-木+羔]也音姚[宋-木+羔]者烧造瓦器处也广雅陶化也世本云昆吾作陶宋忠日夏桀臣也说文从阜匋音逃声也下橘匀反聿均反考声钧均也均平无等差也许叔重注淮南子云钧陶法也说文云从金匀声也案陶钧谓造化也)。
汉日(而质反汉法本内传云汉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庭项背日光占梦者曰西方有大圣人也因寻其教始闻佛法也)。
鹫头(情袖反谓鹫鸟也鹫头山名也在王舍城侧亦名鹫峰山亦名灵鹫山梵云耆阇崛山并一山也)。
玉豪(胡高反假借字也正体从毛作毫言玉毫者如来眉间白毫毛也晧白光润犹如白玉佛从毫相放大光明照十方界故云玉毫瑞色也)。
干戈(上冈安反诗传曰干杆也音旱杆盾也[辰/肉]准反说文作[戒-廾+早]音干干犯也从反入从一作女古字也下古禾反周礼司戈盾掌戈盾之物郑玄曰今勾矛戟也居逆反诗传戈长六尺六寸方言云吴杨之间谓戟为戈说文云平头戟也象形)。
摧锋(上藏雷反说文摧折也从手崔声也下妨封反考声云刃末也说文云兵刃端也从金峰声也或作峰)。
溃旅(上回外反毛诗传溃乱也公羊传云下叛也谷梁传曰上下不相得曰溃左传云逃民也于上曰溃在下曰逃说文云溃漏也下力举反孔注尚书云旅众也周礼五百人为旅郑玄曰凡师出曰治兵师入曰振旅说文从[方*人]于蹇反从从古从字也作旅俗用从衣作旅非也)。
辟圆(频亦反说文辟开也从门辟声周易系辞云辟户谓之[乳-孚+卓]也)。
惠晷(归累反说文云曰景也从曰从咎音旧今俗用从田作干非也)。
[(石*又)/聿]阐(上潮少反上声尔雅云晷始也下昌演反声类大开也韩康伯注系辞云阐明也)。
琼编(葵营反诗传曰玉之美者也一云玉树也说文赤玉也从王夐葵营反声也下必绵反刘兆注公羊传云比连也苍颉篇云编织也说文编次简也从糸音觅扁苾眠反声也)。
遽即(强御反去声俗字也贾逵注国语云遽疾也顾野王曰遽急也郑玄注周礼云遽传也音转说文同周礼从辵丑略反豦音渠声也)。
睿圣(营芮反广雅睿聪也又智也集训云睿圣也通于微也说文睿深明也从[(├/(月-一))*又]音残从目从谷省声也)。
静孽(鱼羯反左传曰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示*芺]音芺考声云孽[示*芺]灾也虫兽为怪曰孽衣服草木为怪曰[示*芺]今俗用通作孽吕静韵集从虫音毁作孽字书正体从示作孽[薛/示]声也说文孽字从廾音草从巾丑列反从阜音负从辛作薛今相传去[艸-屮]作薛讹略不[佫-口+用]也)。
巢燧(上柴[又/又]反抱朴子曰上古帝王有巢氏也是时禽狩兹多人民巢居以避群害故号有巢氏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代圣人易之以宫室下随萃反抱朴子曰上古质朴茹毛饮血生啖虫鱼及诸果实多有腹疾之患是故圣人钻燧求火变生作熟因名为燧人氏也)。
拥彗(上于拱反苍颉篇云拥持也说文抱也从手雍声也或作[雍/手]小篆作[雝/手]古字也下随锐反玉篇云扫竹也方言云自关而西或谓之扫彗随醉反亦曰扫帚之酉反或从草作蔧)。
正朔(上章盈反下双捉反经文作[(看-目)*月]俗字也正体从屰音逆作朔考声云朔始也稣也月一日也)。
蟠桃(傍安反。山海经云东海中有桃都山。山上有大桃树名曰桃都。其根盘结五百余里。枝相去三千里。树上有金色天鸡。日初出时光照此树天鸡即鸣。天下众鸡皆随而鸣。山海经亦云有大桃树其根盘结五百余里。枝相去三千里。于宝搜神记及风俗通义并引黄帝书云。上古之时有二神人。一名荼与二名郁垒又一名郁律度朔山。山上有大桃树。二人依树而住。于树东北有大穴。众鬼皆出入此穴。荼与郁垒主统领简择万鬼。鬼有妄祸人者则缚以苇索执以饴虎。于是黄帝作礼欧之立桃人于门户画荼与郁垒与虎以象之。今俗法每以腊终除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左右置二灯象虎眼。以袪不祥)。
混车书(上魂稳反说文云礼流也案礼流为混混同流不分也车音姜鱼反案车者谓车辙迹也书谓文字符印也言混车书者天下辙迹共同文字无别同一王化四海为家也)。
细柳(山海经云西海中近日月所没之处小洲名也有常阳山日月所入也即此洲也一名细柳亦名阳柳岛)。
迦叶(梵语略也正梵音云迦姜佉反摄波即天竺国之大姓也)。
年逾(羊朱反广雅云逾度也毛诗传曰逾越也说文从足俞声也或作逾俗字也或从辵作逾)。
挹其(伊入反苍颉篇云挹损也毛诗传曰挹斟也音针说文挹持也从手邑声也)。
永淳(时伦反唐天皇大帝时年号癸未岁也)。
当宁(直吕反尔雅云门屏之间曰宁桂苑珠藂云人君于[厂@苗]门视朝立之处也)。
循机(随遵反尔雅循自也郭璞云自犹从也考声云循顺也说文循行也从彳丑亦反盾声音唇淮反象形下几希反孔注尚书云弩牙也制动也说文主发谓之机)。
登枢(昌珠反集训云枢机发动之端也考声云枢机言词也说文云户枢也从木区声)。
亏征(区追反考声云亏落也伤也郑笺毛诗云亏犹毁坏也王逸注楚辞云亏缺也广雅亏少也说文云气损也从雐雐音呼于声也于即于字或从[前-刖+ㄅ]作亏下陟矜反杜预注左传云征验也说文征象也从壬天顶反从微省声也)。
绵区(上弥然反下羌于反)。
丕构(上音披说文云丕大也从一不声经文从十作[不/十]俗字非也下苟候反顾野王云构合也毛诗传曰构成也说文云构盖也从木冓古候反声也)。
寻[繹-幸+(((嘹-口)-小)-日+(工/十))](盈益反方言云绎理也长也广雅绎事也终也说文抽丝也从糸音觅[罩-卓+(((嘹-口)-小)-日+丰)]声也)。
不懈(革卖反懒惰也)。
忘疲(武坊反下被眉反国语曰疲士无位疲女无家贾逵曰疲病也广雅疲倦也说文疲劳也从疒女厄反皮声也)。
部帙(陈栗反说文云书衣也从巾失声也或从衣帙或作帙也)。
在握(鸦角反尔雅握具也说文艗音厄持也从手屋声也)。
之祚(曹户反贾逵注国语云祚泣也禄也古今正字云祚福也从示音只乍省声也)。
之甿(麦耕反史记云甿[(匕/示)*(入/米)]之人也广雅甿氓也痴也苍颉篇云田野人也说文云田民也从田亡声也)。
恒佚(寅一反考声云意欢足也乐也孔安国注尚书云佚豫也苍颉篇云佚畅也从人失声也)。
宁谧(弥必反尔雅谥静也慎也音慎考声云无声也集训云谧安也从言[必/皿]音密声也)。
浇俗(上经尧反考声云浇薄也沃也案浇沃之即味薄矣)。
淳源(上常伦反俗作淳正体作[涼-小+(畢-田+曰)]考声云淳清也郑玄注仪礼云淳沃也广雅淳渍兹四反说文淳[淥/皿]也音禄从水[古/日/羊]音纯声也[古/日/羊]音同上下危袁反郑玄注礼记云源本也顾野王曰水本为源也)。
暂乘(惭滥反考声云暂不久也或作暂)。
聊题(力雕反集训云聊且也)。
缃帙(上息阳反字书缣缃也下陈栗反集训云书衣也从巾失省声也或从衣作帙今作帙一也)。

大宝积经卷第一(大唐三藏菩提流志集译三律仪会第一三卷经)

高峻(笋俊反俗字也说文正体作峻考声云山高也孔安国注尚书云高大也说文高也从山陵戍俊反声也俊音同)。
卉木(上晖贵反说文云草之总名也从[艸-屮]丑列反从草音草今隶书省略从三十作卉又音晖鬼反亦通)。
麒麟(上音其。下音邻。苍颉篇云牡曰麒。牝曰[鹿/(希-巾+ㄙ)]。毛诗鸟狩虫鱼疏云麒[塵-土+(希-巾+ㄙ)]者瑞狩也。王者至仁则出见麇身音君。牛尾马足团蹄黄色一角端有肉不伤物也其音中钟吕行步中规矩。游必择地详而后处。不履生虫。不折生草。不群居。不侣行。不入陷阱。不挂罗网。说文亦云仁狩也。麋音眉身牛尾一角从鹿其声也[塵-土+(希-巾+ㄙ)]者牝麒也从鹿[希-巾+ㄙ]声经文有从马作骐驎非此同)。
熊罴(上书穷反下彼眉反毛诗云惟熊惟罴说文云狩名也似豕而大黑色山居冬蛰持立反其掌似人从能灬必遥反声也尔雅云罴如熊黄白色郭璞云罴似熊而大熊类也头长高猛憨呵甘反多力能拔木方言关西呼为猳音家罴从罢蒱骂反也灬声也)。
鹦鹉(上焉耕反。下无甫反。或作鹉。二体并通。山海经云。黄山有鸟其状如鸮为骄反青羽赤喙呼秽反人舌能效人语。名曰鹦鹉。郭璞曰今鹦鹉舌似小儿脚指前后各二扶南之外出五色者。亦有纯白者大如鹰曲礼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说文鹦鹉二字并从鸟。婴武皆声也。说文又说婴益盈反。字从女賏。益盈反声也。从二贝。今经文从二目下从安作婴者非也。武字从止从戈)。
鸲[只*鳥]罗鸟(梵语印度国鸟名也或云俱翅罗或云俱耆罗皆梵语轻重也涅盘经云此鸟声好从声立名本性爱荣不栖止于枯树)。
凫雁(上辅无反尔雅舒凫鹜音木郭璞注云鸭属也乌甲反考声云野鸭之小者文字释要云从鸟几音殊声也几者鸟之短羽飞则几几然上形下声也下颜谏反或作雁二体同毛许传云大曰鸿小曰雁说文云鹅属也从鸟从人厂声案鸿雁者随阳鸟也礼记月令曰季秋之月鸿雁来宾也)。
茹食(如暑反考声云茹啖也食也下食字正体从集精入反从皂彼立反今经文从人从良作食俗用字非正体也)。
蓊郁(上屋孔反古今正字云蓊大也英也[蘲-畾+(工/中/(冗-几+口)/土)]也桂苑珠藂云草盛貌从草翁声也下威律反俗用字也考声云郁韫也威[歹*(實-毌+(眉-目))]反尔雅郁气出也桂苑珠藂云郁然气出貌广雅郁幽也谓树木幽深之貌说文云木藂生案说文郁字正体从林[午/止]甫狗反从勹音包从鬯丑亮反从彡音衫作郁字林及经文从四从艮从寸作郁未详所出今并书之)。
庵摩罗树(梵语果树名也此国无古译或云庵婆罗或曰庵罗树皆一也涅盘经云如庵罗树一年三变有时生花光色敷荣有时生叶滋茂蓊郁有时雕落状如枯树又云如庵罗树花多果少)。
甄叔迦树(上经延反下姜佉反梵语不求字义西国花树名也此方无此树大唐西域记云印度多有甄叔迦树其花赤色形如人手一说云亦名阿叔迦亦名无忧树其花亦赤色此说正也)。
由提迦花(姜佉反借音字为梵语声近姜佉反转读者多执本字音为加者误也乃至本师释迦亦呼为迦愚惑之甚矣此文中前有婆师迦花后有迦罗婆花皆同此音也)。
普洽(咸夹反沾也和也润也)。
耎草(如兖反有作软者非也)。
靃靡(上虽[此/束]反醉唯反下音美韵诠云靃靡草敷貌王逸注楚辞云随风披敷也)。
晖映(上毁韦反下英敬反青碌光色互相发晖也)。
如孔雀胭(婴坚反考声云胭喉也胭项也经文从口作咽乃去声字误用也正体从肉)。
兜罗绵(上都侯反梵语细耎绵也即柳花絮草花絮等是也)。
趾步(之尔反杜预注左传云趾足也尔雅亦同下步字说文步行也从止从[(┤*〡)/一]他未反相背重书即步字今俗用止下从少讹略也)。
陂泉(彼眉反郑玄注礼记云畜水曰陂穿地停水曰池也)。
清泠(历丁反清泠二字并从水案清泠者莹净也形声字)。
逾缮那(上羊朱反缮音善逾缮那者梵语自古圣王军行一日程也诸经论中前后翻译远近不同或云四十里俱舍论十六里大唐西域记云印度国俗一逾缮那三十里矣此说真实也今依此文)。
其茎(幸耕反苍颉篇云草本曰茎说文云枝主也从草巠击形反声也)。
吠琉璃(梵语宝名也字体无定或作琉璃上音留下音离天生神宝青绿色莹彻光明非是人间炼石烟火之中所成琉璃也)。
宝铎(上宝字正体从宀音绵从王从缶甫苟反从贝今经文从珍作宝俗用字非正体也下唐洛反郑注周礼云大铃也孔安国曰金铃木舌以宣文教)。
赡部檀金(上常焰反梵语殊上最胜金宝名也天生神宝非是人间炼矿炼石所成金也)。
其须(相瑜反莲花须也说文正体从页贤结反页头也从彡音衫作须象形字也今隶书加髟必遥反作须亦通用)。
口衔(狎监反考声云口持而嚼也说文云马口中勒也从金从行会意字也)。
厕填(上初使反考声云厕杂也苍颉篇云厕次也广雅厕间也下亭延反贾逵注国语云填加也广雅填塞也郑注礼记云填满也或作阗亦通)。
阿湿婆氏多(梵语也唐言马胜也)。
离翳(上音利下于计反方言云翳[夢-夕+(必/又)]也韵英云翳蔽也广雅翳障也说文翳华盖也从羽从殹省声也)。
稠林(长流反苍颉篇云稠众也广雅裯禾穊也音既说文稠多也从禾周省声也)。
驰骋(上雉离反俗用字也正或作驼此字虽是正体为有两音又音陀今且从俗作驰顾野王云驰走也广雅驰奔也下敕郢反杜预注左传云骋驰也走也广雅骋奔也说文直驱也从马[叟-又+ㄎ]声也)。
流澍(上流字有点下之喻反说文云时雨澍生万物从水尌声也)。
缺减(上犬悦反。声类从垂作缺。说文[午/止]瓦器也小口[瞿-隹+(工/止)]也厄耕反。说文缺字正体从缶甫苟反作缺。郭璞注尔雅云缶盆也。苍颉篇云缺顾也屈追反。顾野王曰缺玷也。说文云器破也从缶从夬省声也下减字有两音并是上声从水从咸字体一种音训所用意义各别本音耕斩反。考声云损之令少曰减。说文云减损也又音咸黯反鸦减反字典云自耗欠下曰减。集训云减耗也。字书云欠陷也。今取此后音也)。
畋猎(上音田说文云平田也考声云畋亦猎也或从犬作[狂-王+田]下力业反考声云犬逐狩也今通谓畋狩为猎说文从大鼠力叶反声也)。
魁脍(上苦[(德-彳+王)-心+(衣-〦)]反孔安国注尚书云魁师也广雅魁主也郑玄注礼记云魁首也王逸注楚[(受-又+ㄆ)*辛]云魁大也下[(德-彳+王)-心+(衣-〦)]外反广雅脍割也屠割之人名为魁脍也)。
猫兔(上莫包反江外吴音以为苗字今不取字统云狩名也顾野王云似虎而小人家畜养令捕鼠正体从[豸*?]音雉苗声也经从犬省略也说文阙此字下土固反顾野王云兔毛可以为笔者说文狩名也象踞后点象其尾兔头与象头同故兔字从象省)。
[厂@((甘/肉)*犬)]恶(上伊焰下乌固反)。

大宝积经第二卷

不可治(雉离反)。
数以(霜捉反)。
希望(武坊反)。
粪扫衣(上分问反。下桑到反。粪扫衣者。多闻知足上行比丘常服衣也。此比丘高行制贪不受施利舍弃轻妙上好衣服。常拾取人间所弃粪扫中破帛。于河涧中浣濯令净。补纳成衣。名粪扫衣。今亦通名纳衣。律文名无畏衣。恶人劫贼之所不夺。经中亦名功德衣。一切如来之所赞叹。服此衣者诸天常来礼敬供养。是故如来赞大迦叶命令同坐易衣而披之。故名功德衣也)。
溪涧(上启奚反广雅溪谷也说文水澍川也从谷奚声也或作溪下奸晏反毛诗传曰山硖水流曰涧尚书曰伊洛瀍涧既入于河孔安国曰涧出渑池北山案所在山陕之水皆名为涧说文亦云山水也从水间声也)。
捶打(上佳蕊反许叔重注淮南子云捶锻也都乱反考声樀也嘲厄反说文捶以杖击也从手垂声也或从木作棰棰棓也下德冷反广雅打击也埤苍云打棓也从手丁声也今江外吴地见音为顶今不取)。
罥网(上绢犬反正体作[(ㄇ@人)/〦/月]亦作[网/繯]考声云以绳捕鸟狩也韵英云系取也案罥者罥索也下无仿反顾野王曰网者罗罟之总名也易曰昔疱[羲-ㄎ+乃]氏结绳为网以畋以渔以养万民世本云芒作网宋忠曰伏羲臣也或作[(网-ㄨ)/紙]或作[(网-ㄨ)/亡]皆古字也)。
藏举(上昨郎反下姜圄反有经本或作弆墟圄反亦音举也)。
粗犷(上仓胡反省略字也久已传用说文正体作粗从三鹿字书云物不精也广雅粗大也郑玄注礼记云粗疏也下号奣反坞猛反集训云犬犷恶不可附近也经文或有从石作矿误也乃是铜铁石璞非本字也)。
系虾蟆(上音计次音遐下麦巴反考声云水虫名也尔雅云鼁音去[酋*黽]音秋蟾音占蜍音余也郭璞注尔雅云似虾蟆居陆地淮南谓之去[虫*ㄆ]尔雅又云在水曰黾音猛郭璞注云耿耕哽反似青蛙乌瓜反而大腹本草云虾蟆一名蟾蜍一名鼁[酋*黽]一名去[虫*ㄆ]一名田父一名胡孟一名青蛙一名耿猛一名长股皆虾蟆方域之异名)。
猕猴手(上音弥。下音侯。说文獿也。奴刀反也。或曰母猴。汉书谓之沐猴。今谓之猴孙王。延寿作赋谓之王孙。今俗呼谓之胡孙。案此狩种类甚多。略而言之近有十种。今且略举其名。不能一一繁述。即有猕猴白猿音袁苍[玃-(目*目)+賏]俱籰反籰音王约反青獿狙七余反豦音据狖由救反蜼音遗去声又余水反又有果然皆猕猴之种类也。其中差别色貌各殊今且略说。果然一狩南州异物志云。九真骨浦县交州日南山父林薮中皆有此狩。其名果然。猿狖之类。其鸣自呼身如猿面如犬青色或通身白色。胁边有黑斑文。其身不过三尺。尾长四尺有余反度身过于头视其鼻见两孔仰向天毛长柔细也往往人间有此狩皮缦褥也)。
諠杂(上晖[袁-口+(ㄠ-ㄙ)]反正体或作欢声类諠哗也郑玄注礼记云諠嚣声也香妖反下财合反俗字也正体作杂说文云集五彩之衣曰杂从衣集声也今作杂变体俗字也因草书变衣为立谬也)。
冢间(张勇反说文墓坟也蒙字从勹音包从豕丑绿反经中从冂音觅从豕音始非也)。
如趍(取瑜反包咸注论语云趍疾行也尔雅门外谓之趍说文趍走也正体从走从刍初于反声也经文从多作趍俗用字也)。
驰骋(上长离反说文作驼广雅驰奔也顾野王曰驰走也说文大驼也从马它音他声也经文从也作驰俗用字也下敕领反广雅骋奔也杜预注左传云骋走也说文直驱也从马[央-大+(⊥/ㄅ)]匹下反声也说文又说[央-大+(⊥/ㄅ)]字从由从丂音考今经中从[央-大+(⊥/ㄅ)]作[馬*(央-大+(⊥/ㄅ))]非也)。
枪林(七羊反苍颉篇木两头锐也案今枪者兵仗也水长丈余两头施铁刃谓之枪说文枪距也从木仓声也)。
险圹(虚俨反。广雅险阻也。方言险高也。贾逵注国语云险危也。王弼注周易云险难也。说文险阻难也。从阝音负佥七尖反声经文从山作险音俨非也。险者小不平也坎也。字义与音俱乖。经意宜改从阜作险。下苦谤反。考声云圹埌音浪原野远貌也。苍颉篇云圹疏也。广雅圹大也。说文堑也七焰反穴也从土广声也。经文从日作旷误也。旷光也明也殊非经义。从土为正也)。
赀财(上紫斯反广雅赀货也顾野王曰家中赀也正作资从此者非此义也说文小罚以财自赎曰赀从贝此声也)。
所贰(他得反郑玄注周礼云从官借本[商/貝]贾也集训云假贰于人也说文云从人求物也从贝弋音翼声也经文中从代作贷音太误也台载反错用应可除去人)。
销灭(上息焦反郑玄注礼记云销散也说文云铄金也商斫反从金肖声也下弥结反说文云灭尽也从水从戍从火戍是火基水灭火会意字也)。
递互(上亭礼反或作递亦通考声云递代也郭璞注尔雅云更易也楚辞曰四时递来而卒岁王逸曰更相代也字书递交也从辵丑略反虒音梯声也经文作[遞-虎+(?/巾)]俗字也下胡固反韵诠云互差也象悬互中有[甚-匹+(岡-山+十)]别也经作[牙-(必-心)+?]俗字误也非正体字也)。
谀谄(上羊珠反苍颉篇云谄从也庄子云不择是非而言谓之谀说文谀谄也从言臾羊朱反声也下丑染反易曰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嬻音读何休注公羊传云谄犹佞也庄子[耳*希]意道言谓之谄说文谄谀也从言陷咸减反声也)。
勇跃(上羊种反谥法曰悬命为仁曰勇知死不避曰勇说文勇气也从力甬羊种反声也或从戈古禾反从用作[戈/用]古字也或从足作踊下羊灼反广雅跃跳也上也进也说文行貌也从足翟声也)。
映蔽(上英敬反韵英云傍照也字书云相掩映也正体从英经文从央于姜反非也作映音乌朗反玉篇云映蟒不明也非经义下卑袂反弥弊反杜预注左传云蔽障也广雅蔽隐也考声云蔽掩也从草敝毗曳反声也)。
惨厉(上七感反。集训云恼恨也。韵英云忧戚。又音初锦反。考声云惨甚也。说文毒也从心参声也参字从厽音累从[珍-王]之忍反。今俗作参变体也。或从言作[言*(絫-糸+尒)]以言阴相讥也。下力滞反。韵英云毛诗传曰厉恶也。郑玄注礼记云厉严也。考声云气不和也。杜预注左传云厉猛也。从厂音罕从万。经文中从力作励非也。励勉也劝也。非经义。或从疒女厄反作疠疠疾也。殊非经意)。
颦戚(上毗寅反考声云颦懑也音闷字书云颦[口*慼]聚眉也说文涉水者则颦[口*慼]也顾野王曰案颦[口*慼]者忧愁思虑不乐之状也说文正体从卑从濒今隶书从略省涉为步又去卑从口作颦减省也下酒育反考声云[口*慼]颦也书曰[喱-里+叔]咨忸怩或从口作[戚/口]一也或从目作[目*戚]古字也经文从足作蹙非本字也)。
贩易(上发万反韵英云买贱卖贵也从贝反声也下羊益反考声云易移也换也变也象形字也)。
箧笥(上谦颊反考声云箱类也说文箧椷也从匚匚音方夹音甲声也下音四考声云笥亦箧也从竹司声也)。
苦胆(都敢反白虎通云胆者肝之府也肝主仁仁者苦不忍故以胆断之是故仁者必有勇王叔和脉经云胆主神胆之有病则精神不守故知也)。
怯劣(上羌业反考声怯懦也奴乱反玉篇怯多畏也韵英云怯恐惧也从心去声也下力惙反少力也会意字也)。
贮聚(上张吕反杜预注左传云贮蓄敕六反藏之也说文积财也从具宁直虑反声也下情裕反又音慈庾反上声亦通韵英云集会也考声云攒集也何休注公羊传云聚[僉*殳]也说文聚会也从乑音吟众立也取省声也古文作最也)。
铜钹(盘沫反考声云乐器名也以铸成二枚形如小瓶盖有鼻手执以二口相摩击为声以和乐也说文从金犮声也经文有从足作跋跋涉字非本字也)。
愦[朿-木+大](上公外反又回外反亦通集训云心烦乱也说文云愦乱也说文从心从溃音会省声也下尼效反集训云多人扰櫌也韵英云扰杂也说文从市从人作[朿-木+大]会意字也经文作闹俗字也或有作丙书写人错误不成字也)。
嗔蔽(上昌人反下卑袂反袂音弥闭反)。
滓浊(缁史反考声云滓秽也说文云滓淀也从水宰省声也或从草作[卄/宰]羹菜也)。
螺贝(上鲁和反俗用字正体作蠃郭璞注尔雅云蠃即蜗牛也说文亦云蜗牛类也而形大出海中形貌数般而不一也)。
觉寤(上音挍下音悟考声云睡觉也集训云眠寤也说文觉寤也经文从穴从中音心从告作[穴/悎]谬也捡一切字书及教字韵中并无此字多是笔授或传写人随情妄作非也寤者悟也苍颉篇云寐觉而有言曰寤考声云寐中有所见觉而信也说文从梦省吾声)。
[糸*(林/肉)*(敲-高)]盖(上桑懒反玉篇云[糸*(林/肉)*(敲-高)]即盖也通俗文曰以帛避雨曰[糸*(林/肉)*(敲-高)]从糸音觅[敲-高+(林/肉)]声也又[敲-高+(林/肉)]字本作[敲-高+林]从林枰拜反林分[敲-高+(林/肉)]也今隶书相传作散讹略也经中或作伞俗字也下[(网-ㄨ)/山]爱反盖亦伞也案伞盖者一物也说文盖从草从盍音合经文从羊作盖因草书讹谬也)。
臭秽(上昌狩反玉篇云臭者物气之总名也说文云禽走鼻而知其迹者犬也故臭字从犬从自自者占文鼻字也经文有从[(餐-食)-又+人]作[自/((餐-食)-又+人)]者非也下于[罩-卓+(豕-一)]反顾野王曰秽染也韵英云秽恶也考声云荒芜也或作薉说文从禾岁声)。
缠裹(上池连反下戈火反)。
小虫(长融反经作虫非也)。
推度(唐洛反度量也)。
涎唾(上囚延反通俗字也说文正体作[盜-皿]口液也从水从欠考声云口津也束皙作唌史籀作[水*欠]贾逵作漾或作[泳-永+侃]古字也其上异体字并云口液也下吐课反说文云口液也从口从垂省声也或从水作涶亦通)。
流溢(引一反正体作溢或作泗皆古正字也尔雅溢盈也广雅溢出也说文器满也从水益声也)。
噬啮(上时曳反考声云噬啮亦噬也下研结反说文啮亦噬也从齿[邦-(阿-可)+(利-禾)]口八反声也[邦-(阿-可)+(利-禾)]巧也)。
谪罚(上张革反俗用字也毛诗传曰谪责也杜预注左传云谪谴也方言谪怒也郭璞曰谓相责怒也说文谪罚也正体作[言*啻]从言从帝从口今经文从适作谪俗字也下烦袜反尚书云刑罪人也说文云罪之小者但持刀骂则应罚从詈从刀作罚蔡邕石经改冈作四改刀为寸)。
关逻(上告环反郑玄注周礼云界上门也声类关扃也癸荧反说文云以水横持门户也从门[聯-耳]古还反声也[聯-耳]字从[茲-卄]音幽丱古患反声也下勒饿反考声云逻遮也集训曰游兵斥候遮逻也)。

大宝积经卷第三

[生/月]瘀(于据反说文积血也从疒女厄反于声也时人呼疒云病脚俗谈非典语也经文从水作淤非也淤青泥也)。
掉弄(亭吊反考声掉动也)。
讥嫌(郑玄注礼记云讥诃也下奚兼反)。
纷[打-丁+夒](芳文反广雅纷乱也说文从糸分声也下而沼反考声因此烦彼曰[打-丁+夒]纵欲之貌也说文[打-丁+夒]烦也从扌音手忧奴刀反声也)。
矫乱(姜夭反集训矫诈也顾野王曰假称谓之矫说文矫擅也从矢乔声也说文又解乔字从矢今俗用从右作[扃-戶+右]谬也下卢段反考声乱错也或作乱古字说文从乙[辭-辛]音乱声也)。
惨然(仓感反毛诗传曰惨戚也尔雅惨忧也)。
阿吒筏底城(梵语也即多闻天王所居宫也或云阿拏挽多城)。
号啕(胡高反杜注左传号哭也尔雅呼也说文痛声也下唐劳反案号啕者大哭也易曰先号啕而后笑是也)。
投窜(徒侯反玄笺诗云投擿也考声投赴也说文作[豆*殳]遥击也下仓乱反顾野王窜逃也贾注国语窜隐也杜注左传匿也古今正字窜藏也从鼠在穴中也)。
夭促(于矫反杜注左传短折曰[(餐-食)-又+夭]考声少死也下取粟反广雅近也说文促迫也杜注左传促速也)。
蝗虫(胡光反下逐融反尔雅食苗心曰螟食叶曰[膗-隹+(大/虫)]徒得反食根曰蟊音矛食节曰贼四种皆蝗虫也并虫灾异名也)。
不哑(鸦雅反考声云不得言也古今正字哑喑也从疒女厄反亚声也经从口作哑非也)。
不吃(斤乙反或作[(赴-卜+欠)-走+(├/乙)]亦通考声云语难也韵诠云重也说文云难也从口乞声也)。
负刍(测虞反集训云刍者草之总名也作[卄/刃/一/刃/一]古作[卄/(急-心)]非也)。
担负(都南反集训云担亦负也谓担负物也从扌音手詹音占声也文字释要云詹字从厃牛毁反从八从言经文从木作檐非也檐音叶占反屋檐字也非经义下浮缶反顾野王曰背恩恶德曰负韵铨云受贷不偿曰负说文负恃也上从古人下从贝人守宝有所恃也经文从刀作负非也)。
毒蛇(常遮反集训云[豸*?]音雉属也毒虫也易曰龙蛇之蛰是也)。
赠遗(贼邓反集训云逆也以物送于死也韵英以物相遗也下惟季反韵英云遗与也以物与人也遗亦赠也)。
盲伛(麦恲反百盲反目无眸子曰盲下于宇反集训云不申也广雅伛曲也背曲伛偻也)。
蝙蝠(补眠反下风伏反尔雅蝙蝠伏翼也郭璞云齐人呼为蟙[虫*墨]音织墨亦名仙鼠头似鼠肉翅方言云自关而西秦陇之间谓之蝙蝠冬蛰而夏飞昼伏而夜出也)。
梨黯(上力知反借用字也正体本字从黑作黧韵诠云色黑而黄也下押减反王肃曰黯黑貌也青黑色也)。
贩卖(上方万反下盲败反)。
媒媾(每来反郑玄云媒之言谋合异姓使和成也下钩候反国语今将媒媾贾逵曰重婚曰媒也)。
猛厉(盲犷反考声云大恶而健也下力滞反考声云犯正而为恶也危也严也说文从厂音罕从虿丑介反省声今经文从力作励非也励勉也非经义只合单作厉)。
共贮(张吕反左传贮稸也音畜畜藏之也说文贮积也从贝宁声也)。
橐囊(汤洛反下诺郎反考声云无底袋也案橐囊即橐籥也老氏曰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俗呼名韛音败袋是也用鼓风以吹火也)。
刀[金*箴](之壬反广雅[金*箴]刺也说文箴所以缝衣也字书云引线铁也经文作针亦通正体从金箴之壬反声也有作针者俗字也)。
长椎(除追反正字辩或云方头铁椎重八斤柄长三四尺以用锻铁从木隹声经从手作推非也)。
砧前(知林反考声砧跗也方铁砧也经作砧俗字也)。
锻铁(都乱反苍颉篇云锻椎也郑注礼记云锻捶也说文小治也从金段声也)。
钻椎(俭严反字书云铁夹也说文铁鋷也女辄反苍颉篇云持铁夹也经文从甘作钳绕颈铁枷也非经义下直追反前已释也从木隹声)。
懒惰(郎旦反考声不勤也说文懈怠也从心赖声也或从女作懒亦同下徒卧反广雅惰懒也韵英懈惰也说文不敬也从心隋声也经作堕俗字也)。
厌恶(伊焰反乌固反心不忻也)。
[(甘/肉)*犬]足(一阎反说文如犬甘肉贪而不足故从甘从肉从犬会意字也)。

大宝积经第四卷(无边庄严会第二四卷经)

无明[穀-禾+卵](枯岳反字书鸟孚[穀-禾]也考声卵空皮鸟卵之外[穀-禾]也经言无明[穀-禾]喻根本无明及以贪爱包含无量结使烦恼陶铸有情命业生死宛转其中不能出离无明窟宅如鸟居卵[穀-禾]故引为喻也)。
降澍(江巷反尔雅降下也集训云降落也苍颉篇作[尸@降]说文与尔雅同从阜夅声也下主戍反淮南子曰春雨之灌无地而不澍说文亦云时雨澍生万物从水从树省声也)。
阿字为初(阿字取上声梵字也毗卢遮那经云阿字门一切法本不生义能生一切世间文字偈云阿字第一句明法普周遍字轮以围绕彼尊无有相以此义故所以得居众字之首次第向下更有四十九字总名一切文字之母即梵字根本五十字也)。
荷字为后(亦梵字也不切当荷音何亦宜书贺字贺即近经云阿字为初荷字为后者此字最居字母之未佛意叩其两端标其首尾引为法喻次卷末有真言一道可三四纸字音非切当应须再翻)。

大宝积经第五卷

重担(上柱勇反又柱用反并通下都滥反前卷已释广雅担负也说文担举也从扌音手不从木詹音占声也经文有从木作檐音琰占反非也檐屋檐也)。
瀑流(蒲冒反桂苑珠藂云猝雨水聚合流名为瀑流也)。
兜率陁(梵语上方欲界天名讹略也正梵音云睹史多唐云知足最后身菩萨多作此天王弥勒菩萨现为天主也)。
醍醐(亭泥反下音胡案醍醐酥之精粹也乳中精者名酥酥中精者名醍醐)。
唐捐(徒郎反恚缘反考声捐弃也)。
降洒(所贾反王逸注楚辞云如水之洒地案洒沾也)。
润洽(如顺反尚书水曰润下广雅润湿也下咸夹反考声洽和也说文洽沾也或作[雨/合]古字)。
枯槁(苦浩反说文云木枯也干也或作[歹*喬]薧并同也)。
三摩呬多(馨以反梵语定之异名也唐云等引谓平等能引诸功德定故云等引也)。
驶流(师利反考声云行疾也水流急也苍颉篇云驶疾也从马史声也)。
销减(相摇反考声云销铄也伤勺反或作消苍颉篇消灭也说文消尽也)。
逮得(徒奈反说文行及前也从辵丑略反[足-口+(乞-乙)]者俗谓之辵绕或云之绕者是流俗相敩之言非典语也从隶唐奈反隶亦声也下当勒反古文正体虽从见从寸作[見/寸]或作[覹-微+寸]自汉魏已来早已变体作得卫宏张揖古今官书并废古而用得字行已久矣不可改易也)。

大宝积经第六卷

出离陀罗尼品(真言中有疑误者音而释之)。
阿你乞纵钵你(纵字音史经文作纵误也)。
莫异(以之反)。
皤吠(蒲河反下微闭反经作[吮-儿+友]非也)。
些设你(些音思个反)。
萨婆若(若字相传音而者反相承错书为若字误也萨缚若唐云一切智)。
分析(星亦反说文破木也从木孔注尚书分也经从手作折非也)。
嗅地狱香(许救反经从口作嗅俗字也以鼻就殠曰嗅也)。
灌洒(沙假反韵诠洒地也考声散水也从水丽声也)。
怯弱(羌业反杜林曰怯多畏也说文作[狂-王+去]从犬去声也下穰斫反孔注尚书尪劣也礼记年二十曰弱冠说文象形字也)。

大宝积经第七卷(清净陀罗尼品)

奥皤(乌告反相传书粤于月反字非也)。
酩底(弥比反后准此也)。
仡唎(上语讫反)。
堕喏(自逻反勒可反)。
去[金*煞](音沙卖反)。
迦利邸迦月(姜伽反梵说也唐言昴星每年九月十五日月临昴宿故取此星为九月名古名迦提讹略不正也经引秋月圆满光明澄净以喻真言妙净也)。

大宝积经第八卷(密迹金刚会第三)七卷经

兆垓(数法名也黄帝九章算法数有一十五等所谓一十百千万亿兆京垓秭壤沟涧正载此则第七及第十数名也)。
钩锁(苟侯反考声求也取也说文曲也广雅引也下桑果反考声连环也经作锁俗字也)。
得窹(登勒反说文从彳耳尺反从见从寸今作得亦通下吾固反苍颉篇觉也音挍寐觉而有言曰寤说文从梦省吾声也)。
污渥(乌固反杜注左传污浊也韩诗秽也下鸦角反诗传渥厚也笺云淳渍也说文沾也从水屋声也)。
戚忻(香银反埤苍忻察也悦也)。
常惨(七感反尔雅忧也愠也说文毒也从心参声也)。
不[句-口+目](玄绢反玉篇动目也说文目摇也从勹音包从目或作眴经文从日作旬误也甚乖经意下第十卷不眴准此文释也)。
阿须轮(梵语天名讹也正梵音云阿上声素啰啰字上声转舌或云阿修罗皆一也有四类别或居海水下或居诸山)。
迦留罗(梵语不正也正梵音云誐噜转舌拏奴雅反古云迦娄罗唐言金翅鸟亦名妙翅鸟或名龙[應-倠+(夗-夕+歹)])。
真陀罗(古云紧那罗音乐天也有美妙音声能作歌舞男则马首人身能歌女则端正能舞次比天女多与乾闼婆天为妻室也)。
摩休勒(古译质朴亦名摩睺罗伽亦是乐神之类或曰非人或云大蟒神其形人身而蛇首也)。
健沓和(梵语乐天名也虏质也不妙也正梵音云彦达缚无何反善能弹琴种种雅乐悉皆能妙常与上界诸天设乐亦名寻香神也)。
欲行天色行天(并户硬反)。
瑕秽(胡加反玉篇云玉之病也下迂卫反不清洁也)。
粗举(徂古反集训云约略也郑注礼记粗也大也顾野王粗略也缚注字也)。
踊跃(羊肿反下羊灼反杜注左传踊跃跳上也进也并形声字也)。
倍挹(傍每反上声字孔注尚书俗之有半于二百为五百也说文倍反也下音色考声损也谦也经文作抱书误也甚乖经意)。
恭恪(苦各反孔注尚书云敬也或作恪)。
憺怕(徒滥反下普白反韵英安静也皆形声字也经作惔非也)。
匿詑(女力反广雅隐也藏也下达何反顾野王詑欺也谁也不信也说文兖州谓欺为詑鲁语也今作訑也)。
达騃(牙解反苍颉篇无知也案达谓智也騃谓愚也以相比也解皆字上声呼)。
肌肉(几宜反考声皮内肉也字书肉中脂也从肉几声也)。
髓脑(虽[此/束]反说文骨中脂也下奴倒反文字集略云头中实也)。
裓上(絙克反字书衣襟也)。
绁裹(徒叶反西国布名也经文作叠非也下音果顾野王云苞也说文缠裹也)。
和罗(梵语也唐言威德也)。
羸瘦(力追反杜注左传羸弱也贾注国语病也许慎注淮南子劣也广雅极也说文瘦也从羊[嬴-女]力禾反声也下色枯反考声小也羸也减也说文臞也音衢少肉也从疒女厄反叟桑苟反声也今通作瘦变体讹也)。
疗疮(伤灼反苍颉篇病消疗也说文亦音疗字今不与此音相应故不取)。
疽病(锵余反久[病-丙+(雍-〦)]为疽也)。
一虫(逐融反)。
赍来(精奚反顾野王持也说文持遗也正作赍从贝齐声也广雅赍送也下来字从二人今作来讹也)。
得瘳(敕留反孔注尚书差也诗传云愈也)。
锭光(音定前劫中佛名也)。
佥然(七廉反考声皆也众也)。
鹄雁(上红谷反下颜谏反水鸟也亦名随阳鸟也)。
赤[此/束](赀髓反鸟喙也[口*(百-日+ㄎ)]卫反从此束七赐反声也今经文从束讹也)。
鸦音(乌加反或作鸦乌之类也形小而喙足皆赤)。
鹍鸡(古混反下经奚反顾野王曰鹍鸡似鹤鵛而大也)。
麋鹿(美悲反说文鹿属也下力木反说文狩也象角支四足形鸟鹿足皆似匕故从二匕周公时训注云鹿居山林阳狩也故五月感一阴而角解也麋居川泽阴狩也故十一月感一阳而角解今经文作麑非也五奚反狻苏官反麑师子也为前文已有师子不合更说狻麑必知错也误书麋为麑字也)。
跛蹇(博可反周易跛能履不足以与行顾野王曰跛蹇也或作被下居偃反说文蹇跛也从足从謇省声)。

大宝积经卷第九

崎岖(丘基反下曲隅反广雅崎岖倾侧也埤苍云不安也经云无崎岖之语委曲之辞)。
俳说(白埋反乐人戏笑也下说如字或音商秽反也)。
坚鞭(吾更反考声坚也或作硬俗用字也)。
恣訑(兹四反下徒何反正作詑詑欺也)。
覆蔽(芳务反郑注礼记盖也下边袂反弥闭反韵英蔽掩也考声障也)。
不娆(奴鸟反考声相戏弄也说文作嬲也)。
愁愦(古外反韵英心乱也从心贵省声也有音会者非也)。
筋骨(姜银反说文肉之力也从竹从肉从力经中从草作[卄/觔]非也)。
慌忽(荒广反或作愰同慌忽神乱失志貌)。
量度(上音良下唐洛反)。
觚有(古胡反错用字也觚者礼器也非经意正体从木作橭经说一树橭有五枝韵诠云橭者木枝四垂布也从木辜音姑声也)。
如砥掌(上音止孔注尚书砥细于砺皆磨石也砥掌喻平也)。
荆棘(姜迎反下居力反左传班荆相与食顾野王楚木也广雅棘藏也说文似枣而瘦丛生也)。
綩綖(于远反下以旃反假借字也若取字义即乖经意案綩綖地褥也即舞筵也俗呼为地衣毛锦是也)。
鬃尾(总东反作[髟/公/心]马项上长毛也韵诠马鼠也力叶反经文作髦非也音毛诗传髦俊也选也非经意)。
栏楯(勒单反下述润反说文栏槛也咸鉴反王注楚辞纵曰栏横曰楯楯间子曰棂音零子俗呼为钩栏)。
深堑(七焰反说文堑坑也从土斩声也考声云长坑也韵英小坑也或云壕坑玉篇云城池为堑或作堑)。
宝缦(上宝字从宀音绵从王从缶甫苟反从贝下莫半反正从巾作幔帷也经文从糸觅音作缦乃无文缯也非帷幔之也)。
弃捐(悦娟反音与缘同说文弃也从手肙决缘反省声也)。
宝[契-大+瓦](牵结反埤苍[契-大+瓦]受一斗北燕人谓瓶为[契-大+瓦]大瓶也)。
捣香(多老反末香也古人语朴故云捣香也)。
阿衅(虚靳反姜镇反杜注左传衅罪也考声瑕隙也经文作衅讹谬也或作[(一/血)*半]古字也靳音斤震反)。
楼由(亦名楼至皆梵语讹也即贤劫中菩萨最后成佛者是也经自解云楼由晋言涕泣即密迹金刚也)。
质朴(普剥反考声凡物未雕刻曰朴经作朴俗字也)。

宝积经第十卷

间关(上皆颜反下古顽反如前第二卷末已具释)。
度知(唐洛反考声云度量)。
钩锁(如第八卷初具释)。
铿然(口耕反字书云金声)。
举著(说文举字从手与声也居语反下猪略反从草从者经从目作著非也)。
粗犷(仓胡反说文从三鹿今省作粗下虢猛反集训犷恶也说文从犬广声也)。
肩臂(上音坚经从户从月作肩非也说文肩髆也从肉象形下卑寐反弥裨反说文腕后肘前从肉辟声也)。
膝腨([(└@口)/目]逸反正从节音节作[桼*(ㄗ@、)]今通云膝从肉桼音七声也下船耎反而兖反古今正字作[跳-兆+專]说文足[跳-兆+非]肠也从肉专音端省声)。
跏趺(上音加下甫无反具如音义大般若能断金刚分中已释)。
诸仞(音刃考声云度深曰仞孔注尚书八尺曰仞包咸注论语七尺曰仞说文申臂一寻曰仞)。
回远(荧颖反从辵丑略反回声也户颖反经文从向作迥非也)。
从此已下有诸天真言二十五道古人译为汉语讹失圣意文句蹇涩读诵甚难今欲再翻为阙梵夹难为详定且依经本以俟后贤。
于阗(田练反大唐西域记译云瞿萨旦那国唐言地乳诸故谓之豁旦印度谓之屈丹旧曰于阗皆讹也案此国令即贯属安西四镇之城此其一镇也于彼城中有毗沙门天神庙七层木楼神居楼上甚有灵验其国界有牛头山天神时来栖宅此山山有玉河河中往往漂流美玉彼国王常采远来贡献东去长安一万二千余里)。

一切经音义卷第十一

一切经音义卷第十二

大唐翻经沙门慧琳撰

大宝积经音义之二

从第十一尽三十六凡二十六卷

大宝积经卷第十一(西晋沙门竺法护译)

纯[泳-永+(外-?+?)](上常伦反或作淳贾逵注国语纯专也方言纯好也顾野王云美也孔注尚书云纯一之行也说文从系音觅屯追伦反声也下时陆反俗用字也正体作淑毛诗传淑善也说文清湛也字书淑顺也)。
劈裂(上匹壁反广雅劈裂也埤苍剖也普口反说文破也从刀辟声也下力哲反广雅裂分也说文裂缯余也案缯余裂断缯彩也从衣列声或从手作挒古字也)。
车釭(贡红反说文车毂口上铁也或作[車*工]同)。
水滴(丁历反经文从帝作渧俗字也说文从水从嫡省声也)。
[麥*弋]草(蝇即反考声云麦糠[麩-夫+戈]也)。
赭衣(之野反郭璞注方言云衣赤色)。
裸形(卢果反说文肉袒也坛懒反露形体也尔雅[示*亶]徒旱反裼音钖肉袒也郭璞云脱衣而见体也今俗音胡卦反或作裸裸用同)。
萝蒰(上音罗或作芦禄都反下蒲墨反或作卜根菜名也经中有作菜茯非也)。
淳湩(诛徿反龙重反说文云乳汁也江南见今呼乳汁为湩去声)。
釜铫(上扶甫反颜师古注急就章云釜流以用炊煮也大曰釜小曰鍑扶救反下条吊反考声云烧器也浅于釜[(口*王)/(冏-口+丁)]属也[(口*王)/(冏-口+丁)]音古禾反颜今云温器也施系而提之曰铫)。
赍往(上精鸡反俗字也正体从齐作赍考声云持财与人曰赍从贝齐声也)。
弥迦(姜佉反梵语也佛初成道来献乳糜牧牛女名此无正翻也)。
谦恪(上轻兼反考声云让也退也说文敬也从言兼声也下康各反字书云敬也说文或作[各/心]也)。
瑰奇(公回反或作傀瑰[褒-保+瑰]四形并同考声云瑰琦者美大之貌也经文从贵作瑰俗用非正体此字起自赫连勃勃男名也非本字也奇字合从王作琦)。
阂心(我盖反考声以木栏门曰阂说文外闲也或作碍碍止也亦通)。
欲躄(毗亦反躄倒也)。
驰骋(丑郢反前丈经第二卷中已具释)。
曾眴(上藏棱反下玄绢反或作旬亦同王逸注楚词云眴视貌说文目摇也从目旬音县声也经文从日从旬作眴非也)。

大宝积经第十二卷

訾哉(紫移反郑注礼记云訾思也贾注国语訾量也考声誉也谥法曰牧今述古曰訾或作[序-予+訾]下子来反顾野王曰语末之辞也说文作哉从口[栽-木]音灾声也)。
稽颡(上企礼反公羊传中借用字也正体作[(上/日)*(巢-果+(一/自))]从旨从首古字今通作稽周礼九拜一曰[(二/日)*(首-目+日)]首郑玄曰拜而头至地也礼记再拜[(二/日)*(首-目+日)]颡哀戚之至也下桑朗反方言颡额王格反也公羊传再拜稽颡何休曰若今之叩头于地也)。
之谊(宜寄反郑注周礼云能制事宜曰谊考声云人之所宜也谥法曰善能制命曰谊行议不疾曰谊正作谊从言宜声)。
讽诵(上风贡反下徐用反郑玄注周礼云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声类云歌盛德之诗赞美形容曰诵)。
憺怕(徒滥反下普白反子虚赋曰憺兮自持怕兮无为是也顾野王曰恬静也字书憺怕者心志满足也并形声字也)。
根株(知朱反考声杀树之余也说文木根也从木朱声也)。
相揩(坑皆反广雅揩摩也说文从手皆声也考声揩拭也古作督也)。
滑哉(还八反说文滑利也)。
之[罩-卓+(└@人)](无仿反象形字也)。
剖判(普后反孔安国注尚书剖破也杜注左传云中分曰剖说文判也从刀咅声也咅音他口反下普半反毛诗传判分也郑注周礼云判半也说文从刀半声也)。
希望(武方反意承望也)。
罪衅(忻近反杜注左传云衅瑕隙也罪也贾注国语兆也说文作衅从爨七乱反省爨字象祭器酉古酒字也分声也今俗作[釁-分+(烈-列)]略也经作衅谬也)。
蠲去(决缘反郭璞注方言蠲除也去也从蜀从益)。
瑕疵(下加反广雅瑕秽也玉篇裂也顾野王云[仁-二+(品/?)]过也从玉假声假音下加反下疾移反孔注尚书疵病也说文从疒女厄反此声也)。
綩綖(上于远反下以旃反并假借字若依字义与经甚乖今并不取经云綩綖者乃珍妙华丽锦绣绵褥褫音池毡花毯舞筵之类也字书并无此正字借用也)。
喑哑(上邑今反说文不能言也下乌贾反埤苍云哑喑也文字集略云口不能言也此等说皆相乱不分明案喑者寂默而无声哑者有声而无说舌不转也今经文多作哑非也音厄哑哑笑声也笑非经义)。
瘿瘇(上音伊郢反说文颈肿也或作[賏/肉]下树勇反又树用反韵英云足病肿也韵诠云不能行也说文胫气足肿也从疒女厄反从童作疒今经文从重作瘇讹略也)。

大宝积经第十三卷

[女*芺]魅(上于骄反正体从示音示从芺于骄反今通作[女*芺]讹也左传曰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示*芺]释名[示*芺]害也或作[言*芺]下眉秘反山海经云魅之为物人身黑首从目纵竖也说文云老物之精也从鬼未省声也或作鬼象鬼生毛故从彡音杉)。
反足鬼(鬼名也括地志云柔利国在一目国东为人一手足反膝曲足居上注云一手一脚反卷曲也东方朔神异经云西荒中有兽焉其状如鹿人面有牙猴手熊足纵目横鼻反踵饶力佷恶名曰恶物此即鬼类也)。
暐晔(韦鬼反下炎劫反考声云暐晔光彩盛貌也并从日韦华皆声也)。
甘膳(禅战反周礼曰膳夫上士二人掌王之膳羞郑玄曰膳之言善也今时美物曰珍膳言膳夫者食官之长也考声云五味必佳曰膳说文具食也从肉善声也经文从食作膳俗字非正体)。
恭恪(上姜邕反尚书俨恪也孔安国注云恭奉也考声云敬也肃也说文给也从心从共共声也古作龚下康各反考声敬也说文作[各/心]亦同)。
魔鬼(上音摩本是梵语略也正梵音么莫可反罗唐云力也即他化自在天中魔王波旬之异名也此类鬼神有大神力能与修出世法者作留难事名为么罗以力为名又略去罗字)。
飙聚(上俾遥反尔雅扶摇谓之飙郭璞云暴风从上向下也或作猋从三犬说文从风猋声也下齐庾反杜预注左传云众也说文会也从乑音吟取声也)。
奔驰(本门反考声云众牛走也或作奔亦通也)。
所凑(仓奏反考声云水交会也归也亦作辏辏聚也)。
拘翼(梵语也即天帝释名也或云骄尸迦皆讹也)。

大宝积经第十四卷

沃曰(乌谷反广雅沃渍也音恣考声润也说文溉灌也篆文加草作[泳-永+芺]从水芺声芺音夭)。
小[打-丁+(七-(乏-之)+北)](经作[打-丁+(七-(乏-之)+北)]非也正作掉亭吊反贾逵注国语云掉摇也广雅振也动也弃掷也)。
难头和难头(梵语二龙王名虏质不妙也正梵音云难努难字上声是兄名也钵难努难字上声是弟名也即是诸经中难陀跋难陀兄弟二龙王也)。
大圂(魂闷反苍颉篇豕所居说文作圂圂厕也弃秽处也)。
饥馑(记宜反说文饿也考声云腹中空也或作饥下音近勤衅说文蔬不熟也无谷曰饥无菜曰馑并形声字)。
羸劣(累追反力拙反瘦弱)。
[(虎-儿+隹)*兮][(乖/土)*央](躯为反犬悦反)。
能畅(丑亮反从申从易音羊从易非)。
欣逮(许殷反贾逵注国语云诉乐也音洛说文喜也或作欣字也)。
绀色(甘闇反考声云色青而扬紫光曰绀)。
朱鬣(音猎顾野王曰马项上长毛也今经文作髦非也髦英彦也乖经意)。
挂碍(胡瓦反五盖反)。
降制(项江反)。
俦匹(直流反考声云俦亦匹也)。

大宝积经第十五卷(净居天子会第四)两卷经

赈给(章丑反尔雅赈富也考声赐也给赐贫乏也或作眕)。
垢腻(上句口反下尼雉反说文肉上[夗-夕+月]也从肉贰声也)。
革屣(毛诗传曰革皮也下师绮反考声履之不摄跟者也或作[革*徙]縰三体并从徙音死经云革屣即西婆罗门皮鞋也有类此国偏鞋草鞋但以皮草作之形貌亦全异也)。
豺狼(上床皆反说文狼属也从[豸*?]长利反才声也经文从犬作豺非也无此字尔雅云豺狗足也案豺有二类常群游山谷大曰豺郎小曰豺奴每小者先行共猎禽鹿杀已守之而不敢食以待豺郎豺郎后至先食饱已然后豺奴啖其余肉礼记月令曰季秋之月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即其候也下洛[罩-卓+山]反说文狼似犬锐头白额猛兽也豺豹之属也)。
日蚀(音食李淳风乙巳占曰夫日蚀依常度者月来掩也日行迟一日行一度一月行二十九度有余月行疾二十七日半一周天二十九日追及日之时与日同道月在于内映日故见蚀也)。

大宝积经第十六卷

打治(打吴音为顶今不取集训音德冷反广雅打击也埤苍掊也白降反古今正字云从手从丁声也下长离反韵诠云治理也桂苑珠丛云修故也)。
淤泥(于据反案淤泥池水中殠青泥)。
缚筏(烦袜反俗字也正体从木作橃桂苑珠丛云缚竹木浮于水谓之橃)。
白癞(来大反考声云大风疾也或作疠也)。
喜啸(苏吊反案啸卷舌缩于喉咢之中吹令作声号曰长啸也)。
反覆(礼腹反考声倒也)。

大宝积经第十七卷(无量寿会第五两卷经)

频蠡(梵语讹也)。
右胁(锨业反肋也)。
擅美(禅战反韵诠专也或作掸并从手从木非也)。
捐舍(兖玄反韵英云弃也从才音手肙声)。
迦尸迦(并姜佉反)。
法鼓(公五反经文鼓字由来多误或从皮作鼓俗字也或从支普卜反作鼓乃是蜀字皆非也说文从壴竹句反从支音止而反象旗手击之)。
法螺(卢和反俗字也正体作蠃经中或有作蠡音礼皆非蠃字也)。
法幢(浊江反从巾作正体字也经从心作非也)。
雨大法雨(上雨字于句反考声云自上而下也下雨字如本字上声也)。
荷担(上音何下多甘反说文并从人作何儋都甘反玉篇云负任儋何也今经文荷字从草檐从手俗用非本字也音贺者声转也)。
析一(星亦反韵英析分也说文破木也正作析从木从斤或从片作析片半木字也亦通)。

大宝积经第十八卷

丰稔(而枕反贾逵注国语云稔熟也字统云谷熟曰稔也)。
芥馥(芳分反说文草初生香气分布也下冯目反亦香气貌也见韩诗也)。
金锁(桑果反考声连环也字书云相钩连也)。
卢遮迦宝(姜佉反)。
末瑳宝(并未详色貌检梵本未获)。
狭者(咸甲反正体从[阜-十]音负从箧作狭或作[厂@夾]同说文狭隘也厄介反山间狭处也玉篇不广大也经从犬作狭非也乃是犬马狭习字也循也乖经意)。
清泠(历丁反文字音义云水澄也极清净也说文从水令声也)。
浚流(戍俊反韵英云深也说文作浚籀文作睿皆古字也下流字说文从水从[梳-木]音土忽反充上有点今俗用流字无点非也)。
沿流(悦涓反说文顺流而下也从水从铅省声也)。
濯流(音浊广雅濯洗也尔雅始也大也说文濯浣也从水翟音宅声也)。
同萃(情醉反集训云萃聚也集也)。
河滨(音宾水涯音牙畔也集训云水际也)。
半择迦(音宅下姜佉反梵语也黄门二形不男之类也)。
可谕(音喻说文从言或从口作喻俗字也集训云晓也譬谏也)。
陂湖(彼眉反桂苑珠丛云泽鄣也谓以土壅鄣水也案草泽有水曰陂下音胡说文大陂曰湖案吴越有青草洞庭皆大湖也)。
标式(必遥反集训云举也书也书板为榜也说文木也从木票匹遥反声也或从巾作幖下伤弋反说文法也用也从工弋蝇即反声也)。
瞬息(式闰反韵英云动目也经文作瞬俗字也说文正作瞚开阖音合目数摇也从目寅声也案瞬目一敛目也息者一息气也言极迅促也吕氏春秋曰万世犹如一瞬目也)。
层楼(藏棱反郭注山海经云层重也说文层屋重也从尸曾声也)。
茵褥(上音因下如欲反郑玄注礼记云茵亦褥也顾野王云虎皮褥也或作鞇字亦通)。
拯溺(蒸字上声蒸境反隶书俗用字也说文正体从手[?廾]声也或从登作橙说文上举也杜预云救助也方言拔出溺也广雅枡收也从手丞声也)。
畴昔(长流反尔雅畴昔曩昔也如淳注史记云家业世世相传曰畴考声宿也形声也)。

大宝积经第十九卷(不动如来会第六)两卷经

轻躁(下则奥反玉篇躁动也贾注国语扰也郑注论语躁动不安静也字书急性也从足喿桑到反)。
所泄(先节反集训云漏也歇也减也)。
髓脑(上虽[此/朿]反骨中脂也下奴倒反说文头中实也)。
户牖(由酒反广雅牕牖辟也音向韵诠云正曰窗旁曰牖说文穿壁以木为交窗也从月从户甫)。
懒惰(上勒旦反考声不勤也说文懈怠也从女赖声也一云卧食曰懒或从心作懒下徒卧反广雅惰亦懒也韵英云懈隋也说文不敬也从心隋徒卧反声也或作堕亦同或作[惰-月+左]古字也)。

大宝积经第二十卷

金磺(古猛反广雅铁朴谓之矿经作矿亦同或作[金*升]说文铜铁朴谓之矿也从石黄声)。
铸炼(上朱树反考声云镕写也镕音容说文销金也下莲甸反韵英销炼金也说文冶金也从金从东声也或从火作炼也)。
砂砾(零的反丁历反说文小石也考声云粗砂也碎石也)。
涯际(五家反韵诠云水边也考声亦云水畔也孔注尚书涯亦际也说文作崖山边也下音祭广雅际合也方也杜注左传云 也考声云畔也界也说文会也)。
卍字之文(梵云室哩二合末蹉仓何反唐云吉祥相也有云万字者谬说也花严经第八卷中具说此相等亦非是字也乃是如来身上数处有此吉祥之文大福德之相)。
仓廪(上错郎反周礼仓人掌粟入之藏说文谷藏也从食省口象仓形下力锦反说文从广从[稟-禾][稟-禾]从入回象屋中有户牖下从禾字林及经中作禀亦通)。
盈储(上盈字广雅充也说文器满也从皿从夃盈声也音盈下音除考声云积也贮也)。
饥馑(姜宜反谷不熟也下音近说文菜蔬不熟也并形声字也)。
雨雹(庞邈反说文云雨水也从雨包声也)。
霹雳(上普觅反下音历古今正字云霹雳者阳气动作大雷震也上形下声也)。

大宝积经第二十一卷(被甲庄严会第七)五卷经

櫕峰(藏鸾反礼记聚禾也博雅巑岏五官反山之高貌也考声云聚小山也聚木也说文从木赞声也或从山作巑下芳封反山高而锐曰峰从山夆声也经从金作锋亦通)。

大宝积经第二十二卷

防御(鱼举反郑注周礼御禁也杜注左传云禁止也说文祀也从示御声也)。
嶷然(疑极反考声山立貌也下而旃反说文从肉从犬也)。

大宝积经第二十三卷

欻然(睴律反薛琮云欻忽也苍颉篇欻卒也说文吹起也)。
悚栗(上相勇反下邻质反小尔雅云惭悚战栗恐惧貌也并左形右声也)。
挺特(亭鼎反广雅挺出也考声挺直也说文拔也从手廷声廷字从[彳*、]余丑反壬天顶反声也[彳*、]字从彳丑尺反引之也下[騰-月+舟]勒反考声特雄也独也说文朴牛也从牛寺声也)。
霔以(音注集训云时雨所灌普生万物或作澍亦通)。

大宝积经第二十四卷

[彳*(延-?)]裔(上以旃反说文长行也从丿片蔑从延敕连反延亦声也又说延字从止从[彳*、]以丑反[彳*、]字从彳丑尺反引之也下盈翳反杜注左传云裔远也广雅云裔四表也出也说文裔衣裾也从衣从冏冏音女滑反经文从矛作袤非也)。
阶砌(上音皆顾野王云登堂之道也刘熙云阶梯也说文阶陛也下妻济反考声云砌垒也砌亦阶也从石切声)。
萦带(上恚营反毛诗传云萦旋也韵英绕也考声卷也从糸音觅从萦省声也)。

大宝积经第二十五卷

堤塘(丁奚反苏林云堤限也韦昭云积土以为封限也或作堤下大郎反韵英云塘堤防也或从[阜-十]作[阿-可+唐]亦通)。
为干(于岸反考声体也正也本也安也质也菩提树身也枝本也)。
阿[打-丁+(褒-保+可)](二字同音阿可反经中已自音了也)。
[打-丁+袲](经中已音竟那可反)。
么(莫可反并鼻音)。
澄潭(直陵反清净也下唐南反考声云水渟深处也)。
花蕊(经中作华非也下乳水反集训云花须也音须)。
摇裔(上余腰反下夷祭反随风貌也)。
翩翻(上音篇下音番飞之象也)。

第二十六

无字可音训(法界体性会第八)两卷经

大宝积经第二十七卷

堆阜(上当雷反考声云土之高貌也说文云小阜也从土隹声有作堆俗字也古文作[阜-十]下扶久反吴楚之音也韵英云音扶武反尔雅大陆曰阜毛诗传曰阜大也考声丘类也贾逵注国语云阜厚也广雅云无石曰阜从[阜-十]都回反俗从十作阜古文作[阜-十]三重大篆作隹象形也)。
掁粗(上宅衡反广雅作楟楟刺也清亦反考声掁橦也浊江反从手长声也或作[敲-高+亭]训用亦同下冲烛反广雅粗揬也屯忽反字书抵误也或作粗从牛角会意字也经作触俗用)。

大宝积经第二十八卷(大乘十法会第九)一卷经

捔[勝-月+舟](上音角考声云捔接也正体作斠从冓音勾从斗说文斠量也下升证反从力[勝-月+舟]省声也[勝-月+舟]音承孕反经文从月从豸俗字也)。
奢利耶(梵语婆罗门聚落名也世尊于此邑中乞食不得而空钵还)。
遮摩那(外道女名孙陀利以木[(百-日+ㄎ)/皿]音于鼠啮其系断木器堕地寻即生身陷无间地狱其坑见在舍卫城南)。
毗兰多(毗兰多长者名也请佛安居长者废忘不知佛至如来于三月之中唯食马麦也)。
土块(苦外反或作[凵@士])。
淳备(上常伦反孔注尚书云淳一之行也方言好也下皮媚反说文具也从人葡音被声也今经作备俗字讹略也)。
抓掌(侧狡反下章养反手也说文作爪经从手作抓侧交反非也指端为爪指下为掌说文掌字作爪反爪曰爪也)。
波卑掾(悦绢反梵语天魔名相传误云波旬梵语元无波旬古译书陂[句-口+目]音县略也后人误书[句-口+目]为旬字)。
挝打(嘲爪反马策也击也考声云草木节也从木过声也声类捶也佳垒反或作[竺-二+朵]从竹从朵丁果反下得冷反打捶也击也从手丁声也吴音顶今不取)。
挑却(上体雕反考声挑抉也音恚悦反韵诠挑拨也剔除也从手兆声也)。

大宝积经第二十九卷(文殊普门会第十)一卷经

唯然(惟癸反字书云唯恭于诺乃各反尊者命而应辞也)。
聚沫(下莫钵反水上浮沫也)。
常嗅(虚救反以鼻就臭也经文作嗅俗字)。
咸酢(上洽缄反尔雅咸苦也考声云水味也说文咸衔也从卤音鲁咸声也今经文从酉作醎误也俗用亦通下粗素反苍颉篇云酢酸也说文醶也又减反从酉乍声也今俗用却为酬酢字藏各反经文从昔作醋俗传用为酸酢之字也酢音昨与说文相反也二字互用不定说文玉篇字统皆音酢仓固反醋音酢切韵及时俗用即反上音醋粗素反)。
[糸*囟]滑(先计反孔注尚书云小也说文微也从糸音觅囟音信声也经文顺俗从田作细误也下还八反考声美也桑也说文利也从木骨声)。
兴澍(上香鹰反郑笺诗云兴盛也郑注考工记云兴动也说文兴起也从[臼/一/八]音余从同同力也[臼/一/八]字从臼音掬从廾音拱澍音树又音注考声云时雨降注曰澍从水从寸壴知句反省声也)。
橐籥(上音托下音药御注老子云橐[革*匍]袋音败也俗云[革*匍]袋也籥笛也音狄乐器名也皆虚中能受气而有声也)。
捷疾(潜接反考声健也说文猎也从手疌潜叶反声也)。
诸冥(觅瓶迷并二反毛诗传曰冥窈也一了反郑笺云冥夜也说文幽也从冂音觅冂覆也从日日数十从六每十六日月初亏渐向幽暗也会意字也今经文多从宀音绵从具作[宜/八]非也失之甚矣)。

大宝积经第三十卷(出现光明会第十一)五卷经

灯燎(辽鸟辽铫二反铫亭曜反考声轻烧也字书云[廷-壬+手]烛曰燎说文放火也从火尞声也尞力召反尞字正体从火从慎作[(嘹-口)-小+火]慎古慎字也焚柴燎天敬慎之至所以从慎从火也)。
瑕垢(上音遐广雅云瑕秽也郑玄日玉之病也下古后反垢秽也)。
瞻卜迦(梵语西国花树名也上音占次蒱墨反下姜佉反后准此)。
拘律陀(应云尼俱律陀经为勒颂省去尼字或云尼俱类或云尼俱陀皆梵语讹略也此译云无节树似梧桐皮青无皱七旬反圆满端直也)。
甄叔迦(上音坚梵语西方花树名也大唐西域记云印度多有甄叔迦树其花赤色形如人手前音义云或名阿叔迦此名无忧树其花亦赤色此说未详)。
优昙钵罗(或云乌昙跋罗或但云优昙皆梵语讹略也)。
尸利沙(此云吉祥即是合昏树俗云夜合其花甚香)。
阿提目多(梵语也正梵音云阿地目得迦花树名也西方有此国无)。
目真邻陀(梵语讹也正云母真邻取上声那花树名也亦是龙王名)。
魔罥(上音摩梵语略也正梵音云么莫可反罗唐言力也此鬼神有大神力能障修行十善因以名焉下决兖反罥索也罥亦缚也从冈肙声也肙音一县)。
其炷(朱坚反灯焰炷也引油之处名之曰炷也)。
金床(状庄反从木爿音墙声也经文从广从木作床着点非也)。

大宝积经卷第三十一

澍甘雨(朱树反训解如前经文作霔同)。
炙燎(上征释反火炙也经作灸音九恐非也书人误也下辽铫反燎火炙燎也经中作疗力召反疗病也恐非此义也)。

大宝积经第三十二卷

拘枳罗(梵语鸟名也上音俱次鸡以反从声立名此鸟性好荣茂不栖枯树)。
髀髆(上卑米反字书服外也说文从骨卑声也经文作[月*坒]俗字也下补各反字林髆脾也音甲文字集略肩胛也说文从骨从博省声也尃字从甫从寸经文作膊借用非本字音普廊反非也甚乖经意也)。
佣满(上宠龙反韵英云佣直也考声云上下均也说文从人庸声也满字从水[卄/(兩-(入*入)+(人*人))]声[卄/(兩-(入*入)+(人*人))]音莫安反形声字也)。
足跟(艮恩反字统云足后曰跟从足艮声也)。
脐深(音齐说文[囟*比]齐也当腹之中从肉齐省声也)。
绀[生/(丹-、+│)](甘暗反青赤色也说文帛染青而扬赤色从糸音觅甘声也从省略也青字从生从丹作[生/(月-二+┴)]今作青变体也)。
芬馥(芳文反下冯目反考声云香气也说文草初生香气分布从[艸-屮]丑列反分声今隶书从草作芬下馥字准前解也)。
螺文(鲁禾反俗字也正体作蠃水族甲虫也其文左旋也)。
洼曲(乌瓜反或作窊洼三体同经从雨作[雨/瓜]误也韵诠云下湿地说文从穴洼声也或作凹俗字也)。
炳著(上兵皿反明丙反下张虑反苍颉篇炳明考声火明也说文从火丙声或作昺亦同著亦明也经作着俗字)。
膞佣(或作[跳-兆+專]腨踹四形皆一也殊耎反足[跳-兆+非]肠也说文从肉专声拙舡反专字从寸从惠音专下丑龙反训如前也)。
迦兰陀鸿(梵语鸟名也亦是池名亦竹林名亦聚落名也)。
佷戾(上音恨下音丽字书勃恶也从人艮声也)。
诡异(上愧委反考声云诈也欺也随恶也顾野王云奇怪也或作恑也)。
耎草(而兖反说文弱也从而从火经文作软非也一切字书并无此软字也)。
疮疣(上恻庄反俗字也考声云疮痍也说文作创创伤也古文作戗或作创古字也下音尤苍颉篇疣病也考声云皮上风结也或作疣疣赘也佳芮反)。
阿吒嚩迦(吒音摘家反嚩音无可反迦音姜佉反梵语也圹野鬼神大将名也或名遏吒薄俱语声转皆一也俗名元帅大将非也十六大药叉将之一将也)。
摩那婆伽(梵语龙王名也亦是大神名也)。
兜(都钩反)。
牟卢(梵语天名也此天者即四姊妹女天之兄也并是欲界中诸天眷属)。
尸弃毗(梵语音乐天名也部属东方持国天王也)。
鸠槃荼(上九忧反下宅家反也南方天王下鬼名面似冬瓜)。
毗卢择迦(择音宅经文作释非也四大天王中之一也南方天王统领如前鸠槃吒众)。
三暮多(梵语风神名也亦曰风天异名耳也)。
彩幔(莫半反广雅幔帐也覆也说文幔幕也从巾曼声也)。
丛厕(藏笼反考声云丛聚也下初使反去声广雅厕间也苍颉篇次也杂也从广音俨则声也)。
[錔-水+((人*人)/(人*人))]糅(尼溜反考声云糅杂也)。
瞻卜迦(上音占次蒱墨反下姜佉反花名也)。
毕力迦(梵语香名也)。
怀妊(上胡乖反古文从女作[女*褱]苍颉篇作褱褱抱也下而赁反广雅妊[女*身]也音身或作妊说文妊孕也考声云女人妊身也从女壬声也)。
环钏(上音还尔雅肉好若一谓之环郭注云孔与边等也好音诃到反下川恋反韵英云臂镮也形声字也)。
坠险(除类反)。
攀藤(普班反说文攀引也古文从反拱作兆从手樊声也音烦下徒能反考声云藤者蔓莚之类从草縢声也)。
蠲劳(决缘反郭璞注方言云蠲除也下勒高反也)。

大宝积经第三十三卷

怼恨(上除类反说文怼怨也经文云对者脱去心也)。
拯济(无反音取蒸字上声方言云拯救助也从扌音手丞声也)。
陀罗弭拏咒(奴霞反其咒中字但取声韵以响梵字并不合训解也)。
翳啰(一计反从目殹声也经文误从酉作医非也下啰字弹舌呼)。
企(轻以反)。
忙囊(上莫榜反下奴党反)。
攘(娘养反)。
[卄/(阿-可+辛)/女](言列反)。
此真言谓无正梵本别翻且依旧本。
皆挟(音叶刑牒反考声挟持也藏也)。
互樘触(上音户次宅耕反考声樘柱也从木堂声也)。
金柄(兵命反考声云器物所持处也亦作[打-丁+秉]训用同)。

大宝积经第三十四卷

补特伽罗(梵语也唐云法无我也)。
广陕(咸夹反考声陕隘也厄界反或从厂音汉作[厂@夾]从阜夹声也经文从犬作狭非本字也)。
陀罗尼帝替(天计反)。
[酉*益](馨翳反)。
[口*犁](转舌)。
喉腭(我各反俗字正体从肉从吅音喧从[前-刖+(┴*├)]音[這-言+(前-刖+(┴*├))]作[月*(咒-几+(前-刖+(┴*├)))]今通俗作咢讹也)。
赍持(精齐反俗字也顾野王云赍犹持也广雅[道-自+尢]说文持遗正作赍从贝齐声)。

大宝积经第三十五卷(菩萨藏会第十二先有意义今再修)二卷经

薄伽梵(梵语如来尊号也众德之美称也佛地论偈云自在炽盛与端严名称吉祥及尊贵如是六种义差别应知总号薄伽梵此为文含多义译经者恐不尽其妙故存梵语也)。
室罗伐(梵语西土国名也古译名舍卫或云舍婆提皆语讹转也唐言闻物国言此国出多闻之人足宝物善见律亦名多有国言多足聪明智人诸国珍奇皆归此国富有物产故言多有其义一也上古有舍卫人住居此地因名舍卫在中印度境)。
魔王(莫何反字书本无此字译者变摩作之梵云么罗古译云能障修行出世业者又云能杀断惠命故起世经云他化天上初禅之下有魔王波旬宫殿身光寿量胜下劣上威力自在与他化天王等常与诸佛捔力属尔化天摄梵语名波毕[打-丁+彔]绿绢反唐云恶欲多爱欲故也)。
阿素洛(旧云阿须伦。或云阿修罗。皆梵语讹转也。正云阿上声素罗转舌。此曰非天或云障蔽诸鬼神中最大福德。印度风俗凡诸鬼神通名为天。此类常与诸天争胜故以非天简之。起世因本经说其徒有四类。国土宫殿在大海之下。须弥山四面各有一国。东面毗摩质多。南面踊跃。西而幻化。北面罗睺上去海水万瑜缮那感四风轮持水令住。一曰住二曰安住三曰不堕四曰牢固。诸余眷属或住诸山人间海岛往往闻有阿修罗窟。即传记所说清辩菩萨所入处是也)。
药叉(旧曰阅叉或云夜叉或云野叉皆讹转也即多闻天王所统之众也)。
摩揭陀(京谒反或云摩竭陀或云摩竭提皆一也西域记说即中印度境旧曰巴连弗邑其地下湿出好粳米无忧王所治之都最多圣迹也)。
鹫峰(音就或名灵鹫或名鹫头或名鹫台皆随俗言耳古曰耆阇崛乃梵语略也正云纥哩二合驮罗二合转舌矩吒山既栖鹫鸟又类高台因名鹫台鹫鸟栖于峰上故曰鹫峰纥痕没反也)。
僧伽胝(音知旧曰僧伽梨此云复衣即今僧之大衣是也下从九条上至二十五条但取奇数九种差别具如律文所说佛制入王宫时入聚落时摧伏外道时见猛兽时应着此衣)。
严整(征领反考声云整齐也正也理也从敕敕古敕字也正声也)。
超挺(上耻朝反方言远也苍颉篇逾也广雅度也王逸注楚辞云超越也说文跳也从走召声也召字从刀从口俗作召非也下廷顶反广雅挺出也考声云抗也苦浪反直也方言竟也从扌音手廷声也廷音同上从[廷-壬]余刃反壬体顶反声也)。
无桡(奴咬奴教二反并通广雅乱也考声曲也从木尧声)。
耎腻(上而兖反说文弱也从而从火经文从车作软非也本无此字下尼致反王逸注楚辞云滑也说文肉上肥也从肉贰音二声也)。
安膳那(梵语眼药名也此药石类也深青色兼有紫绀之色亦似金精)。
帝[生/(丹-、+│)](宝名也唯天帝有此青宝因号帝青也)。
天弓(或名帝弓即虹霓也俗呼虹字为降音诗云螮蝀皆一也)。
瑕秽(胡加反玉篇云玉之病也下于卫反字书不清洁也浊也)。
铸金(章树反顾野王曰焬铜为器曰铸说文消金也从金寿省声也)。
奢摩他(梵语也唐言定或云寂静一义)。
雁行(颜涧反或作雁毛诗传云大曰鸿小曰雁)。
乔答摩(梵语也义译云牛粪种或名甘蔗种或名泥土种古曰瞿昙梵语讹也)。
狻猊颔(苏丸反次音霓下胡滥反尔雅狻猊如[戔*(虎-儿+巾)]猫食虎豹郭璞云即师子也出西国汉武帝时疏勒王所献颔颐也)。
纤杂(相盐反纤细也下财合反从衣从集集五采衣曰杂)。
肩髆(上音坚下音博前已训释也)。
髀腨(上毗米反说文股外也内曰股外曰髀从骨卑声也下时耎反或作[跳-兆+專]说文足[跳-兆+非]肠也从内专音端省声也[跳-兆+非]音肥肠音长也)。
网鞔(上音罔下莫安反广雅鞔补也如来十指间有肉网犹如鹅足)。
双跖(之亦反或作跖说文云足下也)。
瞿拉坡(上具愚反次郎答反下普波反梵语也此谓两臀肉也臀徒魂反)。
蹈空(徒到反刘兆注公羊传云蹈履行也说文践也从足陷羊小反声)。
窃怀(千结反考声云私耻也小视也说文盗自穴中出从穴从米[├/(咼-┌+人)]音[薩-產+羊]廿音疾皆声也今省去廿作窃略也下胡乖反)。
那庾多(羊主反梵语西国数法名也古云那由他华严经阿僧祇品云俱胝俱胝为一阿庾多阿庾多为一那庾多三等数法中此即大数法也)。
俱胝(亦彼方数法华严经阿僧祇品云十万为一洛叉一百洛叉为一俱胝此则中数也)。
驶流(师事反苍颉篇驶疾也桂苑珠藂云疾速从马史声也经文从夬音[怡-台+左]作駃音决误也有音为决者非也下流字从水从[梳-木]土骨反从[巟-亡]略去点作流俗字也)。
漂没(匹遥反说文漂浮也广雅漂潎也篇篾反下门悖反杜注左传没沈也声类没溺也说文湛也从水从[刀/又][刀/又]即古文作[刀/又]字会意字)。
末摩(上莫钵反梵语也此云死节言人支节之中若被打被损身则死夭故云死节)。
毒焰(盐堑反说文火行微焰焰然也或作爓韵英云火光也或省去门作焰俗字也)。
痴瞽(上耻知反说文云不慧也下公午反郑众注周礼云无目谓之瞽漫漫如鼓皮也)。
焰魔(前大般若音义中已具说)。
洄澓(上音回文字音义云大水回流也下音伏考声云水旋流也或作洑也)。
波涛(唐劳反许叔重注淮南子云潮水踊起迁者为涛苍颉篇云大波曰涛也)。
耽著(上答南反韵英云耽好也呼报反考声云玩也五唤反著也从身从冘省声也下驰略反桂苑珠丛云附也汉书云至也从草从者经文作着俗字行书也)。
羸劣(上力为反考声云羸疲极也说文羸瘦也正瘦字也从羊[嬴-女]力为反声也下力辍反字书劣弱也从少力会意字也)。
六处(案梵语云阿也怛那此翻为处处谓处所出生之处也旧翻名六入失之耳梵本钵罗吠舍此云入也)。
惛耄(上呼昆反说文惛忘也广雅惛痴也下莫报反字书耄乱也从老毛声也)。
皮缓(户满反尔雅缓舒也顾野王云宽也案皮缓宽慢也从糸音觅爰音员声也)。
面皱(邹救反)。
摩纳婆(梵语也或云摩那婆或云那罗摩纳或云摩纳缚迦或云那罗摩那或但云摩纳皆语讹转也总一义耳此译云儒童)。
撮磨(仓活反考声云手撮取也广雅撮持也)。
异生(或云愚异生言愚痴闇冥不生无漏故也旧译云小儿别生以痴如小儿也或云小儿凡夫又作婴愚凡夫或云毛道凡夫或云毛头凡夫义虽是一失之远矣初释为正)。
旃荼罗(梵语也即是屠脍主煞守狱之人或担粪秽等上之然反次宅加反)。
被[弶-口+日](渠向反考声云以弓骨取鸟兽也字书云施骨于道其形似弓字从弓京声也)。
魔罥(决县反亦作罥或作[罩-卓+繯]考声云以绳捕也缠绾也弯板反韵英云系取也从冈肙一县反声也经云魔罥者五欲也魔王以此系缚众生也)。
不觉(文效反睡窹也又本音角亦通)。
听不(体丁反字书云听许也任也从壬声也)。

大宝积经卷第三十六(金毗罗天授记品菩萨藏会尽此卷)

健达缚(梵语虏质也唐云食香以香自资故亦云香行神或云嗅香又言寻香神或云居香山或云身有异香有言音乐神者义译也旧云乾闼婆亦云干沓和皆诸国音之轻重不同)。
揭路荼(亦梵语不妙也正云[卄/(阿-可+辛)/木]噜转舌拏旧曰迦娄罗或云金翅鸟已见前释)。
紧[打-丁+柰]洛(上经引反次奴割反歌神也人身马首女则如人端正能歌多与乾闼婆天为妻室眷属也)。
莫呼洛伽(或作牟呼洛并讹略不正也此云大腹行即大蟒神也有业通力能化为人也)。
殟钵罗花(上温骨反此即梵语唐云青莲花也其花青色叶细狭长香气远闻人间难有或名优钵罗也)。
钵特摩花(或云钵头摩或名钵弩摩正梵音云钵纳摩此即红莲花也或云赤黄色)。
拘贸陀(或云拘某陀或云拘勿头正梵音云拘牟那即深赤色莲花一云如火色也)。
奔荼利迦(或云芬陀利正梵音云奔[奴/糸]拏奴雅反里迦居佉反唐云白莲花其花如雪色人间希有已上四种莲花多出无热恼大龙池亦云阿耨达池)。
依怙(胡古反尔雅怙恃也)。
睹史多(梵语也。欲界中空居天名也。旧云兜率陀。或云兜术。或云兜驶多。皆梵语讹略不正也。唐云知足或云妙足。凡圣界地章云下天多放逸上天多闇钝故云知足。一生补处菩萨多作此天王。虽复万行齐功十度之中而偏修精进。婆沙论及正法念经等说彼天以宝云为地。下去大海三十二万瑜缮那。人间四百年为彼天中一昼夜。寿命四千岁。身形长二里)。
四洲(音州尔雅云凡水中可居曰洲言四洲者妙高山四面大海中各有一洲东曰胜身南曰赡部西曰牛货北曰高胜一一洲中身形寿量差别不等广如起世俱舍等说)。
殑伽沙(梵语西国河名也此河上源出无热恼池其砂微细犹如微尘不可知数故引为喻)。
砖瓦(章缘反下五寡反也)。
砾石(上音历考声云碎石也说文从石从乐省声)。
株[木*瓦](上张瑜反说文木根也下五骨反字书云杀树之余名为株[木*瓦]说文作瓦)。
毒刺(此恣反周礼刺杀也从刀朿此恣反声也经文作刺俗字也)。
布单那(梵语鬼名也或名富单那或云富陀那皆讹略不正也此言臭秽虽身形臭秽是饿鬼中福之最胜者)。
目揵连(梵语讹略也正梵音云没熊奴得蘖啰转舌唐云采菽氏此大阿罗汉上祖是采菽菉豆仙之种[(嫡-女)/衣]曰以为氏也)。
郁多罗僧伽(梵语即僧常服七条袈裟之名也亦名割截衣)。
恣汝(资四反韵英云放纵也)。
娆转(奴鸟反古文作嬲集训云戏谑相扰也三苍云娆弄也谑音香约反也)。
为一切(荣伪反韵英云助也从爪作为正也经文作为略也)。
为普(求危反考声云为作也下文十余字并同此音也)。
梯隥(上体堤反韵英云木阶也从木弟声下登亘反郭注穆天子传云隥阪也韵英云隥亦梯也字书隥坎也从阜)。
为桥(渠妖反考声云桥梁也字书云渡水梁也从木乔渠妖反声也经文徒有作桥非也)。
牢固(上卢刀反广雅牢坚也从牛从[向-口+┴]省说文[向-口+┴]取四面周币义也顾野王云牢亦固也说文云闲养牛羊圈也狂院反有从穴者非也)。
蹶失(上居月反毛诗传曰蹶动也贾逵注国语云蹶走也顾野王曰蹶犹惊骇行卖反急疾之意也广雅踊踶跳也或作趣蹶并同下失字说文纵也从手乙作[看-目+(乳-孚)]也)。
穿彻(出专反韵英云穿穴也说文穿通也从穴从牙五加反下缠列反杜注左传云彻达也说文通也从彳丑尺反从支普卜反[ㄊ/肉]声也[ㄊ/肉]音育育字从云土骨反从肉也)。
静虑(旧云禅定说文静审也考声安也息也集训云虑念也思也从心[虜-力]声[虜-力]音卢)。
匮乏(逵位反毛诗传曰匮竭也考声云匮穷也说文匣也从匚音方贵声也或作柜下凡法反尚书大传云行而无资谓之乏乏少也左氏传反正为乏古文作[足-口+(乏-之)])。
三摩地(梵语也唐言定或曰等持或云等至皆定义也)。
般罗若(上音钵梵语讹也正梵音云钵啰二合枳娘二合唐言慧古译云智慧义无不明也)。
萨埵(都果反梵语也唐言有情古译云众生义不切也)。
乐睹(五教反)。
躁动(早告反郑玄注论语云不安静也贾逵曰躁扰也谥法曰好变动曰躁说文性急也从足喿先到反声也)。
拖那(梵语讹也正云驮曩唐言施)。
猛励(力滞反毛诗传曰厉恶也郑玄曰犯政为恶曰励杜注左传云厉猛也谥法曰暴慢无亲曰厉杀戮无[古/手]曰厉经文从力作励误用也说文从厂呼旦反万声也)。

一切经音义卷第十二

一切经音义卷第十三

大唐翻经沙门慧琳撰
大宝积经音义之三
音卷从三十七尽五十五凡十九卷

大宝积经第三十七卷

尸罗(梵语唐云戒或云律或总云戒律藏也)。
不怯(欠业反顾野王曰怯畏劣也考声云怯懦也奴乱反说文作[狂-王+去]从犬犬多畏会意字也)。
洟唾(上梯计反正体从鼻从弟作[弟*鼻]或作啼见韵英鼻液也经中作洟本音夷说文亦误也为[卄/(┐@一)/豕]书夷字与弟字相乱有此误也遂相效用之今玉篇考声及韵英等数家字书并音以脂反周易萃卦云齐咨涕洟足为明证也洟亦是口鼻汁也下吐卧反说文口液也或从水作涶考声云口中津沫也)。
[犛-ㄆ+(敲-高)]牛(夗包反又音毛山海经云潘侯之山有兽状如牛而四节生毛名曰牦牛郭璞注曰牛背膝髀尾皆有长毛说文云西南夷长耄音毛牛也从牛从[犛-牛]省声也)。
邬波索迦(梵语也古译云优波婆迦或云优婆塞皆讹略也唐云近善男有部律近事男亦云近宿男为近三宝而住宿承事也或言清信士善宿男者义译也)。
邬波斯迦(唐云近善女或云近事女义同前释言带女声云斯迦古译云优波赐迦或云优婆夷皆讹也)。
不鞕(额更反韵英云坚也俗作硬或作[革*卬]同也)。
不歰(师立反王逸注楚辞云涩难也郭璞注方言云歰犹[希-巾+ㄙ]也说文不滑也从四止二倒书二正书会意字也经文上作二刃误也有从二止从水作涩者俗字非正体也)。
易解(夷地反下行卖反有音下者非也)。
易识(羊益反变易也)。
羯罗频伽(或云迦陵频伽此译云好声之鸟也)。
流涌(力周反说文水行也从水从[梳-木]音他骨反[梳-木]忽也说文从林二水并从[梳-木]作[梳*木]今俗作流讹也下音勇顾野王曰水波[滕-月+舟]涌也或作涌说文云涌[滕-月+舟]也徒能反从水甬声)。
茎干(上幸耕反博雅草本曰茎说文枝主也从廾音草巠声也巠音形下冈懒反说文树枝也从干倝干岸反声或从木从干此二字并通二去声今取上声也)。
分析(星历反或从片作析俗字也)。
叵知(或作颇普我反顾野王云叵不可也语辞也说文阙训)。
一滴(丁力反或从适作[泳-永+適]从帝者非也)。
洄澓(上音回下音澓字书云洄澓水旋流貌也)。
萤火(穴冥反草虫名也尔雅作荧荧火即照郭璞曰夜飞腹下有火光照即照字礼记月令曰大暑之日腐草化为萤韵英作[虫*熒]也)。
庭燎(历吊力召二反周礼注云于门外曰大烛门内曰庭燎皆所以照众为明也郑玄曰地烛也从火尞声尞即古文燎字)。
赡部捺陀金(梵语也上时焰反字从贝詹音占声下奴割反字从手奈声也梵语上色黄金名也旧曰阎浮檀金起世因本经云此赡部洲大海岸下水中有此金岸上陆地有赡部树转轮圣王出世役使鬼神取此金用是故人间往往有此金最上殊胜胜一切金也)。
衣襟(锦阴反郭璞注尔雅云交领也亦曰衣袂弥曳反说文作[袖-由+金]交衽也从衣禁声也衽音荏也)。
苏揭多(居谒反梵语是如来尊号之一名也此云善逝旧云修伽度亦曰修伽多又曰修伽陀皆讹也此有三义一赞德二不回三圆满皆一义)。
目脂邻陀(梵语山名也此有大小二别古目真邻陀皆虏质也正梵音云母止邻上声那此云脱此山有龙亦同此名也)。
一刹那顷一牟呼啰多顷一罗婆顷(犬[(上/示)*頁]反。考声云少选也。集训云近也少间也。刹那罗婆牟呼罗多皆彼方梵语时分名也。刹那有二别。俱舍论云百二十刹那为怛刹那量腊缚其实一也。牟呼罗多或云谟呼律多。论曰须曳占书云谟忽皆一名耳。俱舍婆沙等论具明此义音第四卷及第十卷中已算计多少具释训讫)。
显敞(唱掌反考声云开也明也露也理高地以望也从攴普卜反尚声也)。
青翠(七醉反考声云碧色之明也从羽卒声)。
迦遮邻地(梵语也唐言细耎轻妙最上衣也)。
氍毹(上音瞿下霜刍反考声云织毛为文彩本胡语也此无正翻俗曰毛锦即文罽也居又反或作[果*毛][(〦/(目*目)/大)*毛])。
绵蓐(弥编反下音辱绵为褥正从衣作褥也)。
之帔(丕被反字从巾皮声)。
倚枕(上衣绮反下之荏反大枕也以袋盛耎物而倚凭之)。
殟钵罗花(青莲花旧曰优钵罗)。
钵特摩花(红莲花或云黄莲花也)。
拘亩那花(赤莲花深赤色或云如火色也)。
奔荼利花(白莲花白如雪色旧曰芬陀利讹也)。
映发(英敬反经作英非也)。
阿底目多迦(丁以反下姜佉反下文亦同旧曰阿提目多加正云阿地目得迦其实一花耳此国无此花)。
瞻博迦(旧曰旃簸迦或作詹波亦曰瞻卜又作占波花皆方夏言音之差耳此云金色花大论云黄花树形高大花亦甚香其气逐风甚远)。
苏末那(摩钵反旧云苏磨那其花色黄白赤甚香才高三四尺四垂似盍形也)。
婆使迦(旧云婆师迦讹也)。
阿输迦波吒罗迦腻(尼雉反)。
罗花怛罗尼瞿(具愚反)。
怛罗尼(已上诸花皆是彼国有香气花经略言耳此国并无也)。
萎悴(委为反情遂反考声云忧也)。
拘胝(梵语数名也花严经云一百洛叉一俱知)。
僧佉分迦罗分伽拿那分沤波摩分优波尸商分(已上五段梵语数法名也渐多渐广乃至极无量数喻彼声闻小圣无量神通将比如来一分神力亦所不及)。
飒然(苏匝反旧音义释云疾速貌广雅飒飒风也风吹叶落声也)。
吠岚僧伽(鲁含反劫灾时大猛风名也此风猛暴能坏世界)。

大宝积经第三十八卷

幖帜(必遥反通俗文云徽号曰幖说文幖帜也桂苑珠丛帜即幡旗之类也从巾票声也经文从火作熛误也火飞也下叱志反广雅帜幡也史记曰人持赤帜幡也考声帜头上记也通俗文云私记曰帜说文同广雅从巾戠声也或从志作[巾*(土/心)]亦同经文从火作炽火盛也非经义票音疋遥反戠音之翼反)。
狭劣(咸甲反顾野王曰狭迫隘不广大也经文从犬从夹作狭非也乃是狭习犬马也非经意说文正体从[阜-十]从匚音方夹声也下恋掇反考声云弱也少也会意字或作寽埒古字也)。
循环(随遵反郭璞注尔雅云循从也考声顺也善也郭璞又云循巡也说文循行也从彳丑尺反盾声也又说盾字从?音曳从十从目今经文多误从人从竖画作偱非也盾音顺下华顽反郑注周礼云环旋也郑玄围也绕也)。
钝根(豚顿反苍颉篇云钝顽也如淳注史记云顽钝犹无廉隅也声类不利也形声字也)。
三摩钵底(梵语也唐云定或云等至初入定)。
混乱(上魂稳反考声云水流大貌下鸾段反左传曰人反德为乱乱则[女*芺]灾生考声乱错也作逆也或作乱古字也李斯书峄山碑从寸作[辭-辛+寸]说文从又作乱乱治也从乙乙治之也[辭-辛]音乱声也)。
映夺(于敬反经从央作映非也音乌朗反不明也非经义也)。
迫迮(上音百下争革反)。
毒刺(此赐反通用正体字也音[朿*(〦/羊)]误也)。
灰[盡-((烈-列)/皿)+火](辛进反方言自关而西秦晋之间炊薪不尽曰烬说文[盡-((烈-列)/皿)+火]谓为火之余木也[盡-((烈-列)/皿)+火]从聿从火今通作烬误也)。

大宝积经第三十九卷

怡适(上以之反考声云喜悦也和也下舒亦反乐也善也)。
慠[慢-又+方](五告反考声云憍倨也荡也或从女作傲也)。
逃迸(徒劳反郑注礼记逃去也王逸注楚辞云窜也说文亡也下百孟反玉篇云散走也或作跰也)。
诸径(经定反或作迳)。
隍池(胡光反苍颉篇云城下坑也说文云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从阝音负皇声也)。
拥闭(于拱反苍颉篇拥持也亦形声字闭字从才有从下者非也)。
[糸*网]縆(上音冈下古恒反考声縆大索也经从亘作絙误略也玉篇音胡官反缓也又是古文亘字非经义也)。
缠裹(上持连反下音果也)。

大宝积经第四十卷

摈遣(宾印反司马彪注庄子云摈弃也史记摈排也考声落也形声字也)。
疲倦(上音皮贾逵注国语疾劳也考声云疲极也懒也下逵愿反孔注尚书云惓懈也顾野王云惓止也)。
謇吃(上建偃反易曰謇难也方言謇亦吃也或从虎作諕或从了作[塞-土+了]或从干作[干*力]或作[言*蹇]用并同下谨乙反考声云语难也气急重言也通俗文曰语不通利谓之蹇吃或从欠作[(赴-卜+欠)-走+(├/乙)]古字也)。
詷疾(上音动纂文云謥詷急也通俗文曰言过谓之謥詷考声云戏詷语也言气俱急貌也经从周作调书误也謥音匆弄反也)。
尘黩(徒屋反苍颉篇黩垢反广雅蒙也或从女作嬻或作[這-言+賣]训义同古字也)。
[(木/木)*戈]秽(祖来反下威卫反也)。
怯惮(上欠业反或作[狂-王+去]郑笺诗云[狂-王+去]难也韩诗云恶也乌固反广雅惊也说文多[畏-田+由]也从心去声也)。
黄鹂(力知反方言黄鹂鸧鹒也自关而西谓之黄离俗谓之黄鹦或谓之楚雀广志谓之黄离留或作鵹[黎*鳥]古字也)。
[挺-壬+(秉-(企-止))]对(情叶反速也对字从丵愁学反从土音仕从寸从至非也)。

大宝积经第四十一卷

諠哗(上晖袁反亦作灌俗作喧古作吅广雅諠鸣也声类谊亦哗也玉篇志也下音花考声哗亦諠也互相训也)。
谀谄(羊朱反丑染反已见前释旧云不择是非而言谓之谀希其意道其言谓之谄)。
桥饰(居夭反俗字也正从手从乔作挢郑注周礼云矫诈也妄也下尸力反考声整也谨正也)。
矜伐(上居疑反郑注礼记云矜谓自尊大也谥法曰自贤曰矜说文从矛今声经文从令作矜误也)。
捐舍(悦玄反考声云捐弃也说文从手肙音缘省声也)。
搏逐(补各反广雅搏击也韵诠云手击也苍颉篇至也声类捕也说文索持也从手博省声也专字作甫从寸经从专非也下虫六反顾野王曰逐追也驱也说文逐走也从辵丑略反豖丑录反声也又说豖字豖绊也于豕字上加一画经从豕作逐俗字)。
逃迸(补孟反韵诠云散走也从辵并声或作跰也)。
嗥叫(上胡高反左传豺狼嗥也考声兽鸣也说文嗥咆也从口皋音高声下骁曜反韵英云大呼也从口[┴*├]经由反声也从刁者误也)。
圂猪(上魂闷反苍颉篇圂豕所居也说文圂厕也会意字也下贮驴反说文豕三毛丛生曰猪从豕形声字也经文从犬作猪俗字也)。
无智膜(音莫说文云肉间胲膜也从肉莫声也)。
祗仰(上旨夷反毛诗传曰祗敬也从示氐声也下鱼雨反说文仰望也从匕从卩音节作卬古字也今从人作仰)。
关键(上古还反说文云以木持门户也从门[聯-耳]古还反声也玉篇云今所谓门檐者也经从弁作閞音弁非也下渠彦反郑众注周礼云管籥也说文键铉音县从金建声也或作闼或从木作楗同方言云自关而东谓之键自关而西谓之钥钥牡也)。
匿近(尼栗反尔雅昵亦近也杜注左传匿亲也尔雅昵亟欺记反也考声云亟数也敬也经作[日*(弓/一)]亦遍也)。
魁脍(上苦回反下古外反魁师也脍割也并形声字也)。
囹圄(上音零下音语周时狱名也)。
桎梏(上真日反下古沃反郑注周礼云在足曰桎在手曰梏尔雅梏直也说文桎足械也所以桎地也梏手械也所以告天也并左形右声字也郑玄曰加明梏者谓书名姓及罪于梏而著之也)。
如毬(渠尤反字书皮丸也或步或骑以杖击而争之为戏也形声字也经文从匊作鞠俗字也)。
开辟(开字从幵音牵下毗亦反说文开辟也从辟并形声字也)。
憍高(姜妖反从心从乔作憍正也从右或从有作[憍-(夭/口)+右][憍-(夭/口)+有]并非亦俗字也)。
怯下(羌业反玉篇云怯畏劣也或从犬作[狂-王+去]杜林云犬多畏故从犬也)。
挑眼(体姚反声类挑抉音渊悦反韵英拨也剔除也说文从手兆省声也)。
刖足(元厥反古之刑名也经史互说不同或名腓刑[夗-夕+月]未反或名[骨*(實-毌+(眉-目))]毗胤反刑则皆一也民有越关梁逾城墎为掠盗者其刑刖考声云断足也或作[跳-兆+刖]说文从刀月声也)。
频蹙(上毗寅反今省为下精育反或作蹙[貝*(戒-廾+步)]义并同经初第二卷已释也)。
阿遮利耶(梵语也唐云轨范师或云受教师旧曰阿阇梨讹也)。
纡郁(上妪千考声云萦曲也说文屈也形声字也下熅律反孔注尚书云郁哀思也广雅幽也考声云长思也滞也从林从[午/止]从一[必/下/一]彡)。
贬退(彼捡反郑注周礼贬者减也何休注公羊传损也毛诗传坠也或作卑)。
柁那(唐那反梵语唐云施古曰檀那一也)。
羼底(上察限反下丁以反唐云忍辱或云安忍)。
毗利耶(唐云精进或云勇进)。
般罗若(梵语讹略也正梵音钵罗二合枳娘二合唐云惠或云智慧)。
肴膳(效交反贾注国语云肴俎也毛诗传曰豆实也笺云菹醢也考声云脯羞饼果之属也说文啖也从肉爻声也俗作肴下音善郑玄曰膳善也今之美食曰膳说文从肉也)。
车乘(时证反)。
车路(上举鱼反释名云古者车音如居言行所以居人也下卢固反释名路亦车也言所以行于道路亦作辂同也)。
邀请(幽遥反杜注左传邀要也贾注国语云求也汉书音义云遮也说文从辵敫省声也)。
勇励(上羊肿反扬雄太玄经云决而断之勇也谥法曰玄命为仁曰勇知死不避曰勇说文勇气也从力甬声也下力滞反杜注左传云相劝励也古今正字云励勉也从力厉声也)。
萨伐若(而者反梵语不正略也正梵音萨嚩枳娘二合唐云一切智旧曰萨婆若也)。
髓脑(上虽[此/束]反说文云骨中脂形声字下那老说文头中髓也象形亦形声字从肉[巢-果+(离-禸)]声也说文从匕作[匕*(巢-果+(离-禸))]卫宏单作[巢-果+(离-禸)]也)。
[飢-几+氐]糊(上音提从食从氐丁礼反经从互误也下音胡[飢-几+氐]糊即苏中精醇者不论冬夏常清不凝能入人肌肉或从酉作醍醐俗用亦通也)。
皓齿(上胡好反尔雅皓白也从自告声也经从曰俗字通用下昌止反象形字也)。
纺绩(上芳冈反考声云纠[聯-耳]令紧曰纺下精亦反尔雅绩结也续也说文续也绢也形声字也)。
纺线(下先箭反郑注礼云线缕也或作线古字也)。
一缕(力禹反缕亦线也)。
妒心(都固反郑玄注毛诗云以色曰妒说文妇妒夫也从女户声也经从石作妒误也)。

大宝积经第四十二卷

邬波柁耶(梵语唐云亲教师古译云和上本是胡语讹略此云博士非正翻)。
贮水(知吕反杜注左传贮主也蓄藏之也说文积也从贝宁声也宁音除吕反)。
癫狂(上丁坚反韵英云癫病也文字集略云[身*戈]风入藏病或作瘨亦通也)。
[病-丙+(雍-〦)]疖(上音邕下音节文字集略云内殨[病-丙+創]也不通为[病-丙+(雍-〦)]又云疖者小[病-丙+(雍-〦)]也考声痤疖也)。
疽癣(上七余反集略云久[病-丙+(雍-〦)]为疽下仙演反说文干疡也音易颜氏云今癣有干湿二种)。
恶疠(力滞反郑注周礼云疫气不和而为疾也郭璞注山海经云恶创也又音卢大反字书大风病也俗作癞非也说文恶病也从疒音女厄反万省声也有从?音罕作厉训用亦别非此义)。
洗濯(幢卓反毛诗传曰濯涤也说文浣也从水翟音宅声也)。
陶师(唐劳反集训窑也音姚窑烧瓦器土室也正作[匋-山+止]考声云瓦灶也昆吾所作从[午/止]甫苟反勹音包今经中从阜作陶陶丘也相承用亦通也)。
挻埴(上商延反宋忠注太玄经挻和也如淳注汉书云击也从手延声从土者非也下时力反孔注尚书云黏土曰埴释名云土黄而细密曰埴埴腻也御注老子亦云挻和也埴土也陶匠和土为瓦缶之器也从土直声也)。
凝滴(鱼兢反孔注尚书凝成也郑注礼记坚也易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说文水坚也从冫音冰疑声也疑字从匕矢从[甬-用+疋]音所于反下丁历反说文云水率注从水啇声也从帝非也)。
泡沫(普包反母钵反水沫)。
[亭*支]触(宅庚反或作[尚*殳]揨掁四形并同声类[敲-高+亭]撞也字书从手作揨揨刺也说文阙字从攴亭声也)。
贸易(莫候反顾野王云交易也尔雅市也卖也经作贸书讹也说文易财也从贝酉音夗声也)。
坏成(配媒反说文瓦器未烧曰坏从土从丕省声也)。
非拨(彼未反拨除也)。
[馬*橐]驼(上郎各汤洛二反并通字书作[馬*橐]经文作馲非也下达河反或作[駝-匕+止]俗作驼考声云北方胡畜名也郭璞注山海经云[馬*橐]驼背上有肉[宋-木+(文/韋)]力负千斤日行三百里能知水泉之所在并形声字)。
呵喝(呼阿反或作诃周礼曰不敬者呵而罚之古文从止作[止/可]下呼遏反经文作喝非也喝音乌介反广苍云喝亦诃也广雅怒也说文大声而怒也从口歇声也)。
一镬(黄郭注周礼云煮肉器也广雅鼎也说文[鑴-儿]也音携从金蒦省声也蒦泓虢反)。
剉脍(上仓货反玉篇剉斫也下公外反广雅脍割也字统细切生肉也说文细切肉也从肉会声也)。
锯解(居御反苍颉篇云截物锯也说文枪榶也从金居声也枪音七羊反榶音唐下庚买反音贾非也)。
[((厂@(甘/肉))*犬)/土]笮(上于甲反考声[壓-(日/月)+(甘/肉)]镇也从土厌声也下庄革反或作笮迮说文迫也从竹乍声旧音义云以槽笮出汁也)。
鞭杖(补绵反玉篇云用革以朴罪人也考声击也说文驱迟也从革便声也广雅鞭坚也古文作[企-止+文]会意字也)。
寱言(霓计反又音迷闭反考声云睡中语也通俗文曰梦中之语曰寱说文瞑语也从梦省臬声也臬音蘖蘖梦者梦也)。
愚戆(卓降反又浊巷反音训云无知专愚曰戆考声云精神不爽貌也说文愚也从心[竷-ㄆ+貝]声也[竷-ㄆ+貝]音贡又音绀从章从夅下江反贝也)。
愤乱(枎问反下音乱)。
愚騃(五骇反苍颉篇无智曰騃方言疲痴也)。
顽嚚(上五关反下鱼斤反前音义第三卷般若经第一百八十一中已具释也)。
驱役(羌虞反苍颉篇云随后曰驱广雅驱奔也古文作驱逐之也)。
邪僻(匹亦反考声云侧也避也误也从人辟声也)。

大宝积经第四十三卷

逆旅(迎戟反说文迎也从辵丑略反屰声屰音逆今通作[這-言+羊]讹也下力贮反贾逵注国语云旅客也杜注左传云逆旅客舍也说文旅军也五百人也古文作[山/(企-止+?)]从[方*人]于蹇反从二人古从字也经从作旅非也)。
中夭(央矫反杜注左传短折曰夭旧音义亦云不尽天年曰夭说文夭屈也从大头曲象形从歹音残夭声也从犬者非也)。
羸悴(上力追反说文疾也从羊[嬴-女]声也[嬴-女]音与上同下情遂反苍颉篇云悴忧也或作悴也)。
[揵-聿+(疌-人)]慧(情叶反考声揵健也疾也速也揵亦慧也说文从手建声也建音同上也)。
嶷然(疑力反字指云仡嶷山峰貌也从山疑声也仡音鱼讫反疑字从匕从矢也)。
缭戾(灵鸟反[黎-(暴-(日/共))+(恭-共)]结反)。
不伛(纡禹反广雅伛曲也考声曲[要/曰]也尔雅作[佰-白+虫]说文伛偻也从人区声偻音力禹反也)。
栽[檎-离+羊](我割反尔雅[檎-离+羊]余也说文或作[檎-离+羊]伐木余也从木[企-止+羊]声经文从[企-止+羊]误也或作木古字木无头象形字也或作蘖从薛从木)。

大宝积经第四十四卷

悲噎(烟结反说文饭窒字书气塞胸喉食不下也卫宏作饐)。
机隥(饥拟反下多亘反案机蹬小坐物也)。
黑驳(补角反白黑文间曰班驳貌也)。
重担(当监反从手詹省声从木非也)。
山狖(由救反集训云似猿猕猴类也楚辞云猿狖之所居苍颉篇云似狸能捕鼠出河西未详此说)。
猿猴(上音袁下音侯山海经云堂庭之山多白猿郭璞曰似猕猴而大长臂便捷鸣则声哀又猴说文即獿也今谓之猴孙俗曰胡孙)。
蜫虫(上音昆正体作昆文字集略作蜫集训云蜫虫总名下逐融反尔雅曰有足曰虫今经文从省作虫非本字虫音毁也)。
不肖(小要反广雅云肖似也类也说文骨肉相似曰肖礼记曰人无德义曰不肖说文从肉小声也)。
撮摩(仓捋反韵诠云手撮取也从手从繓声也繓音宗栝反捋音卢括反也)。
粗犷(虢猛反已具前释也)。
绮绘(墟倚反说文云有文缯也下胡外反孔注尚书云绘五采也郑注论语绘画也或作缋也)。
不呰(资此反呰毁也或作訾也)。
强戾(下音丽也)。

大宝积经第四十五卷

蛇蝎(常耶反正体作蛇下轩谒反经作蝎非也蝎音揭义训已具前释)。
蚊虻(上音文下莫耕反义训如前第三卷)。
忿怼(长泪反考声云[死/心]而且忿曰怼或作怼也)。
箭槊(上将线反尔雅箭竹名也郭璞曰似篠而小可以为[乏-之+夫]因名[乏-之+夫]为箭方言云自关而西谓[乏-之+夫]为箭下山卓反广雅槊矛也埤苍云长丈八也矛音莫侯反湔音荐矢音始俗作矢篠庭历反)。
生涯(五家反说文水畔也或作崖)。

大宝积经第四十六卷

而携(户圭反玉篇携持也说文携提也从手巂声也巂音同上考声云巂字从[艸-屮]象其冠俗作携讹也)。
骁勇(皎尧反广雅骁健也许叔重注淮南子云骁勇急也说文从马尧声也)。
抗拒(上康浪反考声抗拒也遮也正字辨惑云抗极也张也强高也说文捍也捍音旱从手亢声亢音上同下渠语反考声拒捍也敌也从手巨声也)。
勍敌(上巨迎反广雅勍武也考声多力也说文强也从力京声也下庭历反以见前文也)。
亲姻(一寅反尔雅婿之父曰姻又曰婿之党为姻族兄弟也白虎通云妇人因夫而成故谓夫党为姻会意字也)。
抟挽(上徒栾反郑注礼记抟固也圆也广雅著也或作[打-丁+(十/田/ㄙ)]从手专声也下冏板反声类挽引也或作挽从手免声)。
挫辱(祖过反郑注礼记挫折也说文摧也从手坐声下如欲反贾注国语云辱耻也说文从寸在辰下古者失耕时则封疆上戮之故为辱也或从心作[辰/心]古字)。
愤恚(扶问反郑注礼记云怒气充实也说文懑也盈也从心贵声也懑音闷贲音奔)。
商佉(梵语也古译云霜佉或云伤佉或作儴佉皆梵音讹转也唐云蠃贝或曰珂皆异名也)。
[口*(一/巾)]食([外/曰]腊反考声嗍也浅入口而味之也从口匝声也匝音币说文作[口*替]衘也经文作唼此字有二音玉篇音所甲反非经意今不取下食字说文从入从皂经从良俗字也集音精入反皂音彼立反也)。
不遑(音皇或作惶广疋遑暇也言无闲暇也)。
究槃荼(梵语鬼名也或云恭畔荼又作弓槃荼皆一也此译为形面似冬瓜此鬼阴囊长大常于膞上担行)。
惊愕(五各反俗字也或作咢惊也或作谔讼哗也从心咢声说文愕字从吅从[前-刖+(┴*├)]吅音喧[前-刖+(┴*├)]音戟经从于俗字讹也)。
乌昙跋罗(梵语花名旧云优昙波罗花或云优昙婆罗花叶似梨果大如拳其味甜无花而结子亦有花而难值故经中以喻希有者也)。
何罗怙罗(胡古反。古译或云曷罗怙罗。或云罗吼罗又吼罗。或言罗云或言罗睺罗皆梵语障日时生因以为名。叉译为覆障。以六年在母胎为胎所覆也。经云七年在母腹中一由往业二由现缘。往业者昔曾作国王制断独觉不听入境。令独觉在山居七日不得乞食。因此业故堕于地狱。余报犹经七年在母胎中。二由现缘者。耶输陀罗怀罗怙罗后。太子出家六年苦行方得成道。于六年中耶输忧恼四大赢弱不能得生。太子既成道已。耶输欢喜四大有力方乃能生。故首尾共经七年也。如来还国七日先度罗睺出家也)。
法祠(似兹反何休注公羊传祠食也白虎通祠嗣也尔雅祠祭也诗百神庙皆曰祠说文春祭曰祠从示司声也)。
乌瑟腻沙(尼致反梵语如来顶髻也古译或云嗢瑟尼沙或云郁瑟尼沙此译云髻案无上依经云顶骨涌起自然成髻也)。
懈废(上耕隘反或作懈怠堕也音嫁非也下扶吠反韵英云休也止也舍也停也从广音鱼捡反经从疒音搦非也)。

大宝积经第四十七卷

师傅(府务反顾野王云傅附也相附近也审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曰傅说文相也人尃声也又说尃字音与上同从寸寸法度也甫声也经作尃非也)。
祈请(渠宜反郑注周礼祈祷也毛诗传曰祈求也报也尔雅告也说文从示斤省声也)。
馆舍(公玩反顾野王云逆旅舍名侯周礼五十里有候候馆馆有委积以待朝聘之官说文从食官声或作馆俗字)。
臧赇(上佐郎反顾野王云纳受财货曰臧说文臧善也从臣戕声也或作赃戕音情羊反下音求韵诠云枉法受财曰赇说文以财枉法相谢也从贝求声也)。
琐骨(桑果反广雅琐连也字书亦连环也说文玉声也从玉[巢-果+貝]声[巢-果+貝]音桑果反下骨字从剐音寡下从肉)。
涎流(似延反贾谊新书作漾说文作[盜-皿]口液也形声字)。
或[齒*堯](五狡反说文啮也或作咬亦通或作咬俗字也[齒*堯]咬并形声字也)。
或啮(霓结反说文啮噬也从齿从劫省声也)。
或吮(徐兖反说文嗽也又音绝兖反亦同)。
调谑(上徒吊反广雅调欺也求也啁也下乡虐反毛诗传曰谑喜乐也尔雅戏谑也郭璞曰相啁戏也说文谑即戏也并形声字也)。
微隙(乡逆反壁际小孔也从阜从二小夹一曰会意字)。
恬怕(亭阎反孔注尚书云恬安也方言恬静也说文从心从甜省声也下普白反广雅怕静也说文无为也从心白声)。
蓥饰(萦暝反韵英磨拭也考声云发器光也俗用从玉作莹误也说文器也从金从荧省声)。
宝屐(渠逆反考声云木屩也欺矫反苍颉篇[尸@(糸-?)]也补格反今之草屩下有齿者说文屩也从履省支声也)。
淳浓(上顺伦反广雅淳渍也郑注礼记云淳沃下尼龙反考声汁厚也露多也或作[雷/辰]形声字也)。
能捐(悦娟反弃也娟音恚缘反)。
蹲踞(上音存下居御反二字互相训蹲踞也踞蹲也)。
一抟(徒完反声类搏捉也考声握也附持也古今正字云圜也从扌音手专声也专字从寸[十/田/〦/ㄙ]声[十/田/〦/ㄙ]亦专字也)。
窣睹波(上苏没反古译云薮斗婆又云偷婆或云兜婆曰塔婆皆梵语讹转不正也此即如来舍利砖塔也或佛弟子缘觉声闻及转轮王等身皆得作塔或石或砖或木塔是也或曰方坟或曰庙皆一义耳也)。
讥刺(上居宜反广雅讥谏也问也郑注礼记呵察也说文诽也从言几声下此恣反毛诗传曰刺责也韩诗刺非也广雅刺惌也书也释名云书姓名于奏上曰刺书说文云君杀大夫曰刺从刀朿声也束音与刺同字书云朿木芒也铦锐也俗作刺讹也)。
依泊(傍博反王逸注楚辞云泊止也顾野王曰今谓舟止于岸曰泊)。

大宝积经第四十八卷

时缚迦(梵语也此译云能活或言更活古译云时婆或云耆婆皆一言耳也)。
[病-丙+生]疖(上殂羸反下音节文字集略云内殨[病-丙+創]也又云小[病-丙+(雍-〦)]肿也古作[病-丙+截]音与节同也)。
号欣(上音豪考声云大器也痛声也说文呼也从号虎声经中作号俗用变谬也下苏固反俗字也玉篇诉告冤枉也说文作[蝷-虫+言]告也从言[蝷-虫]声[蝷-虫]音尺从广音俨从屰音逆经从斥是籀文平[罩-卓+十]非是尺字也)。
资稸(忡六反考声稸积也旧音义释云货也资财也古今正字聚也从禾畜声或作蓄)。
芳羞(相由反周礼膳夫掌王之膳羞郑玄曰羞有滋味者也郭璞注方言云熟食也说文进献也从羊羊者所进也从丑丑亦声也)。
仇匹(上渠牛反错用也正体作逑毛诗云君子好逑传曰逑匹也尔雅述合也郭璞云对合也说文聚[僉*殳]也从辵求声也辵音丑略流目为走绕经文作仇仇仇也仇怨也非匹合义下篇密反有作疋俗字讹也考声匹偶也辈也韵英云偶合也说文四丈也从上匕音稧侠藏义也从八八者匹有八牒也)。
苦纶(律屯反郭璞注方言云纶索也今江东通呼为纶宋忠注太玄经云纶络也说文绀青丝绶也从糸伦省声也糸音觅)。
姜羯罗(梵语数法名也案俱舍论六十种数法中有矜羯罗以此国九章等中数会之计当一百万亿若以人间小数会之数极于载也)。
毗伽摩(雪山中大良药名也)。
亭馆(徒丁反汉因秦制十里置一亭行者止息停留也)。
才出(在来反广雅才[斬/力]也顾野王云仅能也不久也)。
村墟(寸尊反集训云聚落也古今正字从木寸声或作邨下去居反广雅墟居也风俗通墟虚也周礼墟卢也从土虚声也)。
豁然(欢栝反广雅豁空也字书豁大也玉篇大度量也说文作豁形声字也考声作豁豁开也或作奯说文空大也从大从岁形声字也)。
开[捱-圭+于](下丑摘反并俗字也经文作[打-丁+(后-口+┬)]误也既有开字即合是[打-丁+(后-口+┬)]考声作捇捇开也正体作[打-丁+庠]俗作[打-丁+(后-口+┬)]非也说文作捇裂也从手赤声)。

大宝积经第四十九卷

鲁朴(卢睹反考声云鲁拙也广雅通也论语钝也说文从鱼从曰古文作[止/(力*力)]下普剥反王弼注老子云朴真也孔注尚书云朴治也音持说文木素也从木菐声也菐音卜考声云凡物未雕刻朴拙也俗用或作朴)。
摩诃诺伽那力(旧音露身大力神名)。
阿末罗果(满钵反旧曰庵磨罗果亦名阿磨勒果其叶似枣其花白小果如胡桃其味酸而且甜可入药用经中言如观掌中庵摩勒果是)。
三摩呬多(馨以反此云等引谓平等引诸功德令其证入也)。
三摩半那(初欲入定名三摩钵底正在定中名三摩半那定之前后异名)。
迦啰吠罗(梵语时分名也)。

大宝积经第五十卷

瞚眼(木闰反考声云开闭目而数摇也或作眒俗作瞬有作眴非也此字音县)。
无[打-丁+夒](上音无古文无字也下而沼反考声[打-丁+夒]揽也烦也因此烦彼从欲之貌也说文云乱也从扌音手夒声也夒音奴高反经从忧非也)。

大宝积经第五十一卷

翳膜(上伊计反眼翳也经从羽作翳亦通非本字也考声云翳蔽也盖也下音莫眼晕膜也)。
水泡(普包反水上浮沤也)。
芭蕉(上音巴下音焦)。
嗅香(休救反说文以鼻就臭曰嗅)。
筹议(上长流反考声云量也度也下音义考声议也商量也)。
讷钝(上奴骨反苞咸注论语云讷迟钝也说文讷语难涩也下徒嫩反苍颉篇钝顽也声类不利也从金屯声也)。
梗涩(上耕杏反考声梗强也有刺榆木也从木更声下涩字前文已具释)。
关钥(上古还反考声隔也碍也闭也说文以木横持门也从门从[聯-耳]声也[聯-耳]音同上说文又说[聯-耳]字从[茲-卄]音幽从丱古患反下羊灼反考声钥键也说文关也牡也从门龠声牡音母)。

大宝积经第五十二卷

栽忿(再来反考声栽植也危也始也从木[木/又]声也戋音灾)。
诡诈(俱苇反广雅诡欺也随恶也说文责也下庄亚反字书诈伪也妄也不实也)。
营构(古候反顾野王曰构合也成也说文交积材考声结架也盖屋也或冓会意字也)。
制多(梵语也此云聚相谓聚累砖石高以为相旧曰支提或云制底或云脂帝或曰浮图皆前后翻译梵语讹转也此即摽记如来化迹之处皆置大塔或名窣睹波也)。
饕餮(上他高反杜注左传云贪财曰饕贪食曰餮音天结反俗作叨余皆非也)。

大宝积经第五十三卷

策励(上楚革反考声策杖也字书筹也说文马棰也从竹从束音责亦声也)。
谅难(良尚反方言众信曰谅考声云以信自效曰谅谅智也说文信也从言从凉省声也)。

大宝积经第五十四卷

[聽-(德-彳)+((囟-乂+夕)/心)]睿(仓公反下营惠反博雅睿知也集训圣也惠也说文深明也从[(├/(同-(一/口)+、))*又]音残从目从谷省声)。
渧泣(天礼反韵诠涕泪也或作[浮-子+(同-(一/口)+(爻*〡*爻))]下钦立反)。
[口*(丙/(敲-高))]噎(庚猛反又樱猛反通或作鲠见声类下烟结反郭璞注方言咽痛也说文饭窒也音贞栗反形声字声类或作饐字也)。
尼揵荼书计罗婆论(外道世俗智论)。
迷伽伐瑳悉伽(并未详)。
羯利沙钵那(金名也计直可当四百钱一颗金也一切有部律中说亦与此同其金颗颗圆大如江豆也)。
赍持(济齐反俗字也正体从贝从齐作赍顾野王曰赍持也考声云持财以与人也广雅赍逆也说文持遗也从贝齐声或作[泳-永+(喪-(畏-田)+(冗-几+貝))]也)。
藉如来(情夜反考声藉荐也)。
蚩[孛-子+(巾/貝)](上齿之反广雅[山/虫]轻也乱也释名痴也声类騃也考声丑恶也说文[山/虫]笑也虫名也从虫音毁从[屮/一]古之字也[屮/一]亦声也经中作[山/虫]讹略也下庄革反考声征也求也经作责俗字也正体从贝从束省声也[孛-子+巾]音责)。
蹈蹑(徒到反广雅蹈行也刘兆注公羊传云履行也说文蹈践也从足舀声也舀音羊小反下女辄反广雅蹑履也方言登也苍颉篇蹀也说文蹈蹑也从[口/止]聂声也聂音女辄反)。
匆遽(渠御反考声急速也惧也说文传也窘也从辵豦声也经文作[雨/匆]谬也辵音丑略反豦音渠也)。
驮都(梵语也唐言法界生如来碎身灵骨舍利从法界体性生也)。

大宝积经卷第五十五(出胎藏会第十三两卷经此上卷)

晡时(补谋反申时也)。
醎病(厘岩反书曰润下作醎北方味也形声字也)。
蚁腰(宜起反集训云大曰蚍蜉小曰蚁子说文作蚁形声字或作蛾)。
驼口(徒河反畜名也俗名骆驼能负千斤也)。
车辕(上昌遮反象形字下音袁车前双辕)。
车轴(冲竹反两头陀铁为辖能制车轮也文字集略云轴持轮也)。
[竺-二+(舟*絭)]笋(上特能反蔓生如竹类也下荀尹反竹牙)。
麦[卄/(└@人)](上莫迫反说文芒谷也秋种厚薶故谓之麦麦金也金王时生火王时[(餐-食)-又+人]从来从夊夊穗也下纲方反薶音埋也夊音虽)。
多泄(先节反泄漏也)。
上尖(井阎反会意字)。
流胤(寅印反说文云子孙相承续嗣也从肉从八从厶象重垒也流字从云音土骨反从川从水也)。
歌逻罗(梵语初受胎时父之遣泄也)。
生虫(逐融反尔雅云有足曰虫经文作虫讹略也借用字本音毁也)。
干麨(昌沼反俗字也广雅麨食也埤苍云炒米麦为麨也正体从酋作[麩-夫+酋]桂苑珠丛云军粮曰[麩-夫+酋])。
润沃(上蕤顺反下瓮谷反灌也)。
滋茂(上子思反从二玄从水下莫布反)。
稠酪(上池流反下音洛卧醋乳凝成也)。
诸疱(疱貌反韵诠云面疮也或作[酉*包])。
开剖(开字从幵音牵经从井俗字谬也下普口反训集判也)。
掌缦(莫槃反经从万作缦俗字也正作鞔训释已见前文)。
坚鞕(额更反坚实也)。
胀满(张亮反)。
藕丝(五垢反莲根也下丝字二系音觅经作丝讹也)。
紧纺线(上经引反次妨冈反下先荐反或作线)。
虚羸(力追反中从羊)。
百筋(居银反说文肉之力也经或从草或从角误也)。
交络(郎各反郭璞云络绕也尔雅络纶也纶绳也形声字也)。
枝派(普卖反俗字也正作爪说文云水之邪流别从爪水字也象分流也)。
商佉(梵语唐言蠃也即太常乐器名也似蜗牛而大吹为声胡乐也)。
窑师(音姚陶师窑烧瓦灶也从穴也)。
髦牛(音毛又音莫包反作牦牦同西南夷牛名也)。
[土*尃][(姊-女)-?+?](拙缘反烧土墼也)。
覆蔽(上芳务反下卑袂反)。
足跟(冈恩反足后也)。
髆有(补各反说文肩甲也从骨从尃省声也经文从月作膊非也)。
肋二十四(即得反说文[劦/貝]骨也从肉力声)。
颔有(含绀反俗字也正从函作颔说文颐也从页函声页音颉函音含也)。
髑髅(上音独下卢侯反说文人之顶骨也并从骨蜀娄皆声形声字也)。
皮肤(甫于反说文作胪身皮也从肉从卢籀文从肉从卢省声)。
调匀(聿均反均调也从勹从二会意字)。
聋[(└@人)/目](禄东反麦彭反)。
喑哑(上于今反下鸦贾反训义如前经作喑哑非也)。
挛躄(上力传反下卑亦反字书手足屈弱病也)。
右胁(香业反说文胁肋也从三力经从三刀误也)。
革囊(乃郎反革皮也囊袋也从[襄-〦]音儜)。
床榻(上士庄反安身具也从木爿声也爿音墙经作床非也下贪纳反榻长床也)。
剥牛(补角反说文剥裂也广雅去其皮也)。
蚊[蠢-春+(└@人)](上音文俗字也下作蚊说文啮人飞虫也从民从昆或从昏作[民/日/(虫*虫)]以昏时而出故从昏下莫耕反经文作虻俗字非也从昆昆音昆也)。
[口*(一/巾)][企-止+皂](上[外/曰]腊反前经已释)。
杖棰(住累反广雅捶击也打也杖字从木捶从手或作唾)。
鞭挞(上必绵反挝马杖也下他怛反广雅挞打也尚书曰不勤道业则挞之从手)。
舐髻(上时尔反人身中虫名也说文舌取食也或作舐舐[舌*彖]四形此三古字下音计郑注礼记云结发也从昏作[髟/民/日][髟/民/日]洁发也从髟昏也声也髟音必遥反昏音氏)。
有腭(五各反变体字也正作[月*(遻-(這-言))]从肉从吅音喧从屰音逆屰亦声也韵诠云[月*(遻-(這-言))]龂也口中上面曰腭龂音银也)。
依胆(当敢反说文连肝之府也从肉从担省声也)。
依胏(妨废反从肉从[姊-女]也)。
为荻(亭历反从草狄声狄从火)。
依脾(婢弥反脾胏反胆已见前释也)。
兔腹(上吐固反说文兽名也兔头似象头因从象省后象兔尾下风伏反顾野王曰腹所以包裹五藏也说文肚也从肉复声也复音复)。
臆皱(上于力反胸前也下邹瘦反考声皮聚也经文作[(雪-雨+(雪-雨))*皮]谬略也从刍皮也)。
风痫(音闲风病)。
涕唾(上天计反说文自口而出曰涕正作[鼻*弟]从鼻从弟下吐货反说文口液也从埵省也)。
淋沥(上林下历小便难涩病也)。
疥癞(上音介下音赖风[寐-未+倉]病)。
[病-丙+(雍-〦)]疽(上音雍下七余反疮肿病)。
痃癖(上音弦下匹壁反腹中冷气病也)。
痔瘘(上持理反腹中血病也下郎豆反恶疮病也)。
痰病(徒南反胸中宿水气病)。
挝打(嘲瓜反马策也捶也挝从木从手)。
楚挞(他怛反笞也从手达声)。
杻械(上音丑或作捊考声梏也在手曰杻在足曰械并从木也)。
枷锁(上音加玉篇云颈梏也从木下桑果反考声锁录也连环也从金[巢-果+貝]声经从巢非也)。
劓耳(宜冀反韵英云割截耳鼻也说文作劓从刀臬声臬音蘖)。
刖手(音月说文刖绝也截手足也从刀月声也)。
墙堑(上匠羊反考声垣也说文垣蔽也从啬爿声或作墙经从土作墙非也下佥艳反韵英小坑也案堑园畔坑也说文从土斩声或从斩作堑亦通也)。

一切经音义卷第十三

一切经音义卷第十四

大唐翻经沙门慧琳撰
音大宝积经从五十六尽九十一凡三十六卷经

大宝积经第五十六卷(胎藏会第十四两卷此下卷)

劫比罗(梵语城名也旧曰迦维或云迦毗罗或云迦毗罗卫皆讹略不正也具足应言劫比罗缚窣睹即净饭王所治城也)。
[网/干]有(呵懒反说文网也从网干声字书希也少也经从穴作罕非也)。
汝腕(乌灌反掌腕后节也从肉宛声俗字也)。
裹收(上音果说文从衣从果下守留反从又从纠纠音吉由反经从扌非)。
放帚(章柳反扫粪具也说文作帚从又持巾扫冂内癸营反也)。
纵贼(足用反诘词也)。
毗舍佉(去伽反梵语人名也)。
顾眄(下音面韵英云斜视也从目丐声丐音与上同经文作眄非也)。
瞎猕猴(呀戛反考声云目不见物也或作[目*(曷-人+乂)]已见前释呀音吓加反戛音加八反)。
床帷(下苇威反考声帷幔也说文在旁曰帷从巾隹声有从心非也)。
缝补(上音逢说文以针紩衣也从系音觅逢声补字从衣也)。
奈洛迦(奴割反下居伽反梵语地狱名也此有多名今略题一二唐云不可爱乐或云不可救济或云无休息或云无间)。
粪屎(上分闷反俗字也说文作[(白-日+?)/土]弃除粪扫也韵英云秽也考声作[嶙-山+土]或作[土*糞]下音始也)。
钻拔(上强廉反考声铁銸也銸音女辄反以铁鋷夹取物也经文从甘作钳错用也乃是项钳铁枷也下辨八反考声拔抽也顾野王云引而出之也广雅出也说文擢也从手犮声也犮音盘末反说文犬走声也)。
捩齿(莲捏反韵英云拗捩也从手戾声捏音年铁反拗音厄绞反)。
[擭-雈+(韋-(口/(舛-夕)))]目(渊决反考声云[擭-雈+(韋-(口/(舛-夕)))]桃也从手夬声挑音体遥反也)。
以锯(居御反前已释也)。
剺解(理之反考声剺割也划也字林作[黍*(刀/刀)]经文作[利-禾+皮]非也捡一切字书并无此字唯经义合是剺字从刀从[犛-牛]省声也)。
[矛*贊]镵(上仓乱反埤苍云短矛也下仕咸反考声锐貌广雅镵铍也苍颉篇錾也说文训锐镵也从金从毚省声也或作劖欃三体铍音披錾音惭同镵或上去声也)。
槊刺(上双捉反考声长矛也下清积反从刀从朿音次经作刺俗字也)。
棒打(白项反俗字也字书打也正或作棓考声大杖也说文击也从木也)。
铁锤(直追反或作槌集训云打也又作椎考声击也从木隹声也经文作锤错用称锤也)。
镕铜(上涌从反镕铸)。
鑯镬(皇郭反考声云以鼎而无足从金蒦省声也)。
鸦口(厄加反)。
凹凸(上乌瓜反又音鸦交反下田颉反皆古文象形字也或作窊垤也)。
篱间(理知反棘篱柴篱)。
羯逻蓝(梵语或云歌逻罗也)。
瓶钻(上蒲冥反下纂鸾反平酥具也经文从手作攒非也宜改从金正也)。
如榍(先节反集训云木榍也从木也)。
锅中(古禾反烧器也字书云小镬也)。
頞部陁(梵语已具前释犹如疑酥)。
刀鞘口(肖要反字书刀室也)。
铁箸(直虑反考声云匕箸也)。
蚯蚓(上音丘下音引案周公时训云立夏冬五日蚯蚓出冬至之日蚯蚓结尔雅亦名螼螾江东谓之歌女盖方俗语也)。
健南(渠彦反)。
鞋楥(上霞皆反下暄院反集训云靴履模样曰楥)。
荑草(音夷秽草)。
聚沫(上情喻反下从乑乑音吟乑众立也下满钵反从水末声说文又说末字从木字上加一为末也)。
水苔(大来反水中青苔也)。
吹胀(张亮反[月*夆]胀也)。
锻师(都乱反)。
橐扇(上汤洛反韛扇也吹火具也韛音败也)。
从脐(音齐下从肉说文毗脐也)。
藉以(情夜反荐也)。
线口(先荐反正作线)。
千筋(音斤说文从竹从肉从力经中从草非也)。
孔隙(卿逆反说文从阜从白上下小经从巢作隙非也)。
[(千-一+(傘-(企-止+十)))/(石-口+工)]舛(上策迦反正体字也说文贰也差互不相值也正体从垂从左作[(傘-(企-止)+一)-┬+(厂@工)]蔡邕石经随俗作差下川耎反广雅舛背也顾野王云差舛不齐也说文相背也从夕音陟纪反从[(巨-匚)*(十/十)]音口寡反)。
爽失(霜怆反毛诗传曰爽差也郭注尔雅用心差错不专一也贾注国语云爽贰也郭注方言过也说文从[爻*爻]从大[爻*爻]音力尔反经从四人误也下失字从手从乙乙亦声也广雅失误也玉篇失[(哭-、)/(└@人)]也)。
巧匠(情样反韵诠云善巧于事曰匠说文木工也从工音方从斤匚象所成器会意字也)。
尘翳(上长邻反说文作尘埃也从鹿从土下于计反郭注方言蔽也广雅障也考声掩也说文从羽从殹声殹音于计反)。
揩拭(上音客皆反广雅揩摩也说文从手皆声皆字从白下伤翼反郑注仪礼云拭清也礼记净也说文从手式声也)。
腰髁(夸化反又上声亦通考声云髀上骨也或作[尸@果]古字也韵英云腰下骨也或作胯从肉[大/(舛-夕)]声[大/(舛-夕)]音与上同经作胯俗字误也)。
悭涩(参立反从水从四止二止会意字也经从三止作涩非也)。
插在(楚匣反考声插刺也说文从手臿声[臿-臼+(凵@(人*人))]音与上同[臿-臼+(凵@((犀-尸-牛)-〡))]字曰音旧经文从千从臼音菊作插非也下在字说文在存也从土从才才亦声也)。
尖幖(上接阎反会意也下必遥反说文帜也字书竿头也正体从巾票声也灬票二字音同经文从木或从手作标误用也)。
干燥(桑到反考声燥干也说文从火喿声也喿音同上也)。
黧黑(履[目*旨]反考声云黑而又黄也说文阙古今正字云黑也从黑从[鯬-魚]省黎字从禾从[(鯬-魚)-禾]从尔禾音鸡木头曲也)。
暖苏(奴管反韵诠云暖温也或作暖有作暖暖俗字也)。
榆皮(庾朱反水名也)。
锋[卄/(└@人)](敷容反兵刃端也或作锋经从夆作锋误也下武方反字书云刃末也草叶峰也从草从亡亡字从人从[囗-┐][囗-┐]音于近反经作芒俗字谬也)。
腐烂(上扶甫反考声肉败也朽也从肉府声也下郎旦反前已释也)。
推手(他雷反韵英推排也从手从堆省声堆都回反)。
脔割(上劣转反考声肉脔也从肉从恋省声下干辣反广雅割截也说文从害从刀害字从口从半半音与上同辣音即割反)。

大宝积经第五十七卷

摇车(曜消反说文云动也从手[采-木+(工/山)]声也[采-木+(工/山)]音由[采-木+(工/山)]字从肉从[午/止]甫苟反)。
襁褓(上姜两反说文负儿衣也从衣强声下音保苍颉篇褓福也声类云小儿被也或作褓[袖-由+(嫡-女)]音替)。
朽迈(陌败反迈远也)。
梗概(上格杏反王注楚辞云梗强也尔雅直也广雅略也从木下该碍反考声概节也周礼郑注云量也薛琮曰梗概不纤密也从木既声也)。
掉戏(上亭曜反广雅掉振也语摇也说文从手卓省声也下希义反毛诗云戏逸豫也尔雅戏谑也说文从戈[戲-戈]也声也[戲-戈]音希从虍从豆经文从虚从戈作戏非也虍音呼也)。
欬嗽(上开戴反说文气逆也下苏奏反俗字也正作[病-丙+(弓*欠)]考声气冲喉也字书胸[甚-匹+(岡-山+十)]痰病也或作[起-巳+欶]亦同也)。
痰癊(上音谈下于禁反胸鬲病也)。
栲楚(上音考捶打也)。
咀嚼(情与反广雅咀[口*(烈-列+雀)]也苍颉篇噍也音焦说文含味也从口且声类从齿作龃下墙药反广雅嚼茹也字书咀也案嚼亦啮也从口爵声也)。
湿以(尸入反考声湿濡也说文幽湿也从水从[茲-卄]从土一覆也覆土而有水湿也会意字经文从日从丝作湿非也湿本音他合反水名也在东郡武阳)。
涎唾(祥延反俗字也说文口液也正体从水从欠作[盜-皿]下土货反口中津也)。
呕逆(乌口反说文吐也正作欧)。
火[肉/火](征亦反从肉在火上会意字也)。
拳缩(霜云反贾注国语缩退也尽也宋忠注太玄经云止也韩诗云敛也形声字也)。
蜂蝶(上芳雍反考声虫名也或在树为房或居土为窠而有多种蜂揔名说文飞虫螫人者从昆逢声也或作[蠢-春+夆]经作蜂俗字下甜颊反司马彪注庄子云蛱蝶也经作[(乏-之+虫)*(云/木)]俗字)。
蚤虱(上遭老反说文啮人跳虫也从昆叉音爪经从欠作[ㄆ/虫][謵-白+尒]略不成字下所乙反说文云衣中啮人虫也从昆从迅迅音信经文从半风作虱非也)。
蛆虫(上七余反正从肉作蛆考声云败肉及酱中虫也说文蝇乳肉中虫也从肉且声经从虫作蛆俗字下逐融反从三虫尔雅云有足曰虫也)。
[刀/肉/火]鳖(上正体鱼字也说文从刀象形火鱼尾鱼尾与燕尾相似偶然如火字非从火字也下鞭灭反考声云水虫也说文水介虫也从黾音猛敝声也经中从鱼作鳖俗字非也敝音与上同也)。
鼋鼍(上音元说文大鳖也从黾元声下徒何反说文水介虫也似蝪蜥而大从黾[咒-几+里]声音[咒-几+里]那说文[咒-几+里]字从叩从里经文从[(ㄙ*ㄙ)/田/十]非近黾音猛俗用鼋鼍二字并从黾非也)。
觯蛭(禅展反山海经云滑鱼也状如蛐蟮郭景纯注尔雅云鳝鱼似蛇有班说文鱼也皮可以为鼓形声字下真日反尔雅蛭虮也郭注云水中蛭虫入人肉中饮立者也)。
[虫*(屮/干)]蛤(上彭项反下甘腊反吕氏春秋云蚌[合/虫]阴虫也月望则蚌蛤实月晦则蚌[合/虫]虚相感也说文作[合/虫]而有三种皆生于海[合/虫]厉千岁雀所化秦谓之牡厉海[合/虫]乃百岁燕之所化魁[合/虫]一名复螺老复翼所化也从虫合声经文作蛤亦一也)。
虾蟆(上音遐下音麻)。
狐[豸*亢](上音胡野干之类也说文妖兽也鬼所乘下何各说文云似狐而小善睡也经中从大作貉字也说文古今正字典说并从舟作貈[(王*匆)/心]误也正体从亢亢音各当反考声亦作[豸*兄]足为凭据或有作貉亦通)。
雕鹫(上音雕下音就)。
蜣螂(上却姜反下音良尔雅蛣蜣蜣螂也郭璞云啖[土/異]者说文[虫*去*ㄗ]螂形声字也)。
肉疱(彭貌反)。
颔车(合滥反颔颐也经作颔俗字下昌遮反也)。
腿足(退馁反俗字非也正体从骨作腿考声腿[骨*坒]也股也字书髋也古今正字从骨妥声妥音与腿同馁音奴会反说文阙)。
钩缀(张卫反贾注国语缀也说文合著也从糸叕声也糸音觅叕音猪劣反也)。
[肉*色]危(诠岁反广雅脆弱也说文小耎易断也从肉从绝省声也又说绝字从糸从刀从卩会意字也卩音节)。
无梢(所交反柴梢也从木或从手肖声也)。
与篅(上与字说文从[臼/一/八]音余中从与下时挛反俗字也正体作圌许叔重注庄子云圌囤也集训云仓也说文云以判竹圜以盛谷曰圌也)。
[鼻*弟]唾(上音涕经作洟误也本音夷非涕字下吐货反口液也并前卷已具释)。
强拔(上渠良反相传共用非本字正作弜从二弓又音渠亮反于义亦通郑玄注周礼云强坚也劝化也郭注尔雅云勤也苍颉篇云健也谥法云宽柔以敬曰强不报无道曰强和而不流曰强说文弓有力也从虫从弘下排八反字书云手拗也拔取也经义济也救度也说文从手犮声犮音盘未反)。
森竦(上涩簪反说文云多木高貌也从木从林林亦声也或作椮下粟勇反考声云上也庄子竦高也说文从立从束自甲束也会意字耳也)。
届彼(上音介孔注尚书届至也郑笺毛诗云届舍也说文行不便也极也从户由声)。
窣堵波(堵音睹梵语也即舍利砖塔也旧云浮图说略也)。
婆罗痆斯(痆音赧黠反梵语城名也旧云波罗奈讹略也)。

大宝积经第五十八卷(文殊授记会第十五三卷经)

缤纷(上匹宾反从糸从贝[宋-木+(少-小+正)]声[宋-木+(少-小+正)]音[實-毌+(少-小+正)]下拂文反天花乱坠貌也)。
恬怕([牒-世+云]枯反孔注尚书恬安也方言恬静也说文从心从甜省声也下普白反广雅怕静说文无为也从心白声拈音念甜反)。
各赍(精西反说文持遗也从贝齐声经文作赍俗字讹谬也因变古文[絫-糸+(企-止+頁)]为赍)。
门阃(坤稳反郑注礼记云阃门限也说文阙阃字而有闑及榍字物虽是一而多名门阈门阈门榍门砌皆门限也俗呼门砌因以石作遂音砌为切阈韦逼反闑鱼烈反[打-丁+屑]先结反稳温本反也)。
裸者(华瓦反借音字也本音卢果反顾野王曰脱衣露袒也从人果声经文作[羸-亡+(└@人)]亦作裸或从身作裸皆赤体也)。
[(└@人)/目]瞽(莫耕反说文目无眸子也从目从亡省声也下音鼓说文目但有眣曼曼如鼓皮曰瞽从目鼓声)。
聋聩(上禄东反耳无闻也见桂苑下瓦怪反考声聩极聋也从耳贵省声也经文从目作瞆非也)。
贫窭([公*(內-入+人)]麌反具字上声说文云贫无财以备礼曰窭从缕省也)。
摧过咎(求有反考声云咎罪也怒也病也出古文咎字从卜从口久声也)。
澄粹(虽酢反广雅粹纯也周易纯粹精也字书精微也说文从米卒声也)。
廛肆(上长连反玉篇云市中空地也下音四孔注尚书云肆陈也杜注左传云肆列也陈列货物于市字书云居舍也从长聿省声也)。
斟酌(上章任反贾逵注国语云斟取也酌行也说文酌勺也从斗甚声也)。
据[田/(十-一+(前-刖))]床(居御反考声据安也所依也韵英按也从手豦声音渠说文从虍音乎从豕经文作据俗谬也又说卑字从甲从左字统云称卑云于左者卑也床字从木从爿音墙)。
鉴彻(上革陷反玉篇镜也广雅照也或作鉴下廛列反考声通也说文从彳丑尺反从育从支经从去从曰非也)。
謦欬(上轻郢反下康爱反反字指謦欬通咽喉气也欬嗽声)。
暨乎(渠义反韵英云暨至亦诃也从且既声也)。
险诐(彼寄反苍颉篇云谄佞也广雅慧也说文辩谕)。
悕望(上希字说文作[文/巾]下冈方反从月月音月从壬亡声也)。
恐胁(恐字从心[工*丮]声音拱[工*丮]字从丮工声音戟经作恐讹也下香叶反尚书曰胁从冈治广雅胁怯也顾野王云以威力恐胁也正从三力经从三刀谬也)。

大宝积经第五十九卷

叹羡(涎箭反韩诗羡愿也考声爱也慕也说文贪欲也从美音眉彼反[盜-皿]声也[盜-皿]音夕延反口液也从水从欠今俗用从羊从次作羡非也)。
稸用(丑六反考声云稸积也从禾畜声也经有单作畜者许六反于义亦通也)。
重檐(担滥反古今正字云举也说文负也从手詹省声或作[仁-二+(六/言)])。
如犀(音西兽名也尔雅云犀似豕郭璞注云形如水牛猪头大腹庳脚足有三蹄黑色三角一在顶上一在鼻上鼻上者名为食角好食棘刺亦有一角者经喻一角说文从牛从尾省)。
凌懱(上凌字借用从水水名也宜从力作[處-(虍/几)+((土/儿)*力)]正也下眠结反考声轻[仁-二+易]也从心蔑声经文单作蔑非也说文又说蔑字从戍[蔑-戍]声[蔑-戍]取音眠结反同上也)。
狭劣(咸甲反从阜从箧经文从犬作狭非本字前文已具释箧音谦叶反也)。

大宝积经第六十卷(无可音训者)

大宝积经第六十一卷(菩萨见实三昧会第十六十六卷经)

迦卢陁夷(正梵音云迦引路娜引以旧曰迦留陁夷阿罗汉名也)。
千载(才赖反载车载也顺俗讹语为在字也)。
溉灌(上饥义反下官唤反)。
棘刺(上矜嶷反说文从并二朿朿音次经从二束讹也下音次说文从刀从朿经从夹非也枣音早重二朿俗从二朿非)。
膺平(忆凝反苍颉篇云二乳上骨也汉书韦昭曰胸四面高中心下处曰膺说文膺胸也从肉雁声或从骨作[應-心+骨]古字也)。
佣纤(丑龙反考声上下均也韵英直也说文均直也从人庸声经从月作佣俗字也下相阎反广雅纤微也说文细也从糸韱声也或从女作孅韱音尖经从截非也)。
鹿[跳-兆+專](常耎反)。
所漂(匹遥反)。
剑槊(音朔考声云长矛曰槊也)。
蔽诸(卑袂反说文小草貌从草敝声)。
原隰(寻立反尔雅下湿曰隰言其[埶/土]湿也或作漝俗字也[埶/土]音居也)。
蓊郁(上屋孔反下蕴律反俗字也考声云蓊郁草木盛貌也)。
宝矿(瓜猛反郑注周礼云金玉未成器也考声亦云铜铁等璞或作矿磺说文从金廾声廾音同上也)。
绸雨(逐留反广雅绸缠也韬也考声缠束也从糸周声或作稀稠之稠为稠字于义亦通也)。
旌鼓(上积盈反或作矜尔雅注旄首曰旌郭璞云戴旄于竿头杜注左传云旌章也贾注国语云旌表也顾野王云凡旄者旄牛尾也施于幢旗之端如今有旆也旄音毛说文游车载旌所以精进士卒也从于音偃从生生声也下音古鼓者所以警众也周礼有六鼓雷灵路鼖(扶文)鼛(公刀)[(普-(美-(王/大)))/鼓]([這-言+手]刃)易曰鼓动也震音也郑注仪礼击也白虎通曰鼓者坎之气也说文鼓郭也从壴(竹句)从支经文从皮作鼓俗字非也)。
悒戚(上音立反苍颉篇云悒悒不舒之貌也说文不安也形声字下请亦反或作戚何休注公羊传云痛也郑注论语云多忧惧也说文戚忧惧也又解戚字从戊音千月反菽声也菽音[?*十])。
自浴并浴他(经本多作浴池非也书写人误也他字为正)。
线金(先箭反或作线说文缕也从糸戋声俗作綖非也)。

大宝积经第六十二卷

甜美(上亭阎反考声甘也说文美也从舌甘会意字也或作甜一也下眉鄙反说文味甘也从羊从大在音之中羊者给厨膳之大甘也故从羊从大会意字耳)。
鞍鞯(上鞍字亦作鞍下剪前反正作鞯说文作[糸*廌]鞍替毡也)。
鞦辔(上七游友马纣也或作[糸*秋]鞧皆一也下悲媚反马勒也从丝从惠惠音卫经中从车从口作辔俗字也)。
靴帽(晖迦反韵诠云有颈履也字书云胡屩也屩音羌娇反考声正体作[屐-支+委]经作[革*花]靴靴并俗字也下毛报反或作[裐-口+日]考声头衣也说文小儿及蛮夷头衣也本作冒今隶书从巾冒声也)。
神龟(愧韦反水介[乏-之+蟲]也周礼有六龟尔雅有十龟此则第一神龟也说文云外骨而内肉从它象形以鼍为雄鼋鳖黾类皆从它也)。
旧鳖(卑灭反水虫名也说文从黾音猛敝声也经中多从鱼或从黾作鳖鳖皆非也)。
髻鬃(上音计又音结郑玄云结发也今经文缠结马之鬃尾也下音宗考声云马巤也又作巤[髟/公/心]音猎)。
旒苏(上音流考声云旒苏旗脚也今以垂珠带为旒苏象冕旒也古文作[梳-木]象形字也)。
砗磲(上音车下音渠广雅砗磲石宝也次于玉也)。
盛发之袋(音大考声囊也从巾经作袋俗字也)。
门阃(坤本反郑注礼记云阃门限也说文从木作[木*閫]形声字也)。
门枢(冲朱反考声云门扇转处也今呼为门肘亦曰转肘旧音义云门臼恐非也广雅枢本也韩诗枢机者制动之主从木区声也)。
栌栱(鲁都反说文薄栌柱上枅音[一/(尸@肉)]苍颉篇云柱上木也下恭拥反柱上承斗之曲木也象人之栱因以为名俗呼或为去声也)。
黄柄(兵命反郑注周礼云柄所以秉执也贾逵曰柄权也说文柄柯苍颉篇柄尿也广雅柄柱也从木丙声尿音来利反也)。
夺听(上徒活反下体廷反考声耳闻也说文聆也从德音得从耳壬声壬音天郢反)。
珰[車*豦](上音当埤苍珰克耳也释名云穿耳施珠曰珰下音渠耳[車*豦]也考声云[車*豦]车轮也案耳[車*豦]似轮西国国王及贵胜皆以金银妙宝作耳[車*豦]著穿耳之处犹如宝轮以杂宝厕其间以为严饰经文作渠借用)。
跋墀(上蒲未反下音迟旧云婆雉皆梵语讹略不切也此即阿修罗王名也正梵音云嚩抳嚩音无割反抳音尼里反此无正翻故存梵语旧译云缚常居修罗军众之前因战败恶为帝释所缚因誓得脱故以为名)。
踟蹰(上雉知反下柱诛反考声云踟蹰犹俳徊也或作踌躇上音筹下音除广雅踌躇犹豫也考声云踌躇不即行也毛诗传曰踌躇犹踯[跳-兆+屬]也踟蹰与踌躇方言轻重有异其心疑未定其义一也二字并从足形声字也)。

大宝积经第六十三卷

三摩跋提(梵语也此云善定或云妙定或云三摩钵底或云三摩钵多皆梵语讹也)。
睡寤(上垂累反苍颉篇云欲卧也说文坐寐也形声字也累音类下音悟毛诗传曰寤觉也觉音教说文寐觉而有言曰寤从梦吾省声或作害略也经从穴从心作窹非也正体从宀从爿)。
厌足(伊阎反或作猒)。
钩栏(上古侯反下音阑或名栏楯楯音顺)。
寻梁(祥淫反前文已具释下力强反寻梁者今之钩栏上寻杖木也说文梁字从水从田从木古文从水从本从木作渿经从冰非也)。
曲棂(历亭反说文楯为栏槛也棂为楯间子也俗呼总名钩栏也)。
码瑙(上音马下音恼石宝之绝妙者次于玉或有斑文玉之类形声字)。
砗磲(上音车下音渠石宝也鲜白色次于白玉形声字也)。
[嘌-示+土]罗婆那(上婴奚反经作哂误也梵语白象王名也天帝释常所乘具足神通知机变化善随天主之意也)。
缰鞚(居良反说文马绁也从糸疆声也或从革作缰亦正绁音思列反下苦贡反埤苍云马勒也)。
鸧鹄(上错冈反郭璞注尔雅云创鸹鸹音栝声类作[倉*隹]下红谷反一名黄鹄比翼一举千里或曰鸿鹄俗呼为红鹤皆形声字也)。

大宝积经第六十四卷

椽柱(长挛反考声屋椽也说文榱也秦谓之椽周谓之榱齐鲁谓之桷从木[(┐@一)/豕]声也或作槫[(┐@一)/豕]音池恋反榱音[襄-(口*口)]桷音角)。
般筹缄婆罗石(忉利天中宝石名也其石柔耎光润妙好端严天宫上宝也缄音监咸反也)。
[利-禾+臬]耳(宜冀反孔注尚书云[利-禾+臬]割也郑注周礼云截其鼻或作劓亦同从刀臬声臬音鱼列反据文势合用刵字音而至反)。
骏疾(遵峻反韵英云良马也考声云马疾也长也尔雅骏速也郭璞注穆天子传云马美称也说文马之良材者从马从峻省又音俊义同)。
贪驶(师事反苍颉篇云驶疾也韵英云急速也考声云马行疾也古今正字从马史声也)。

第六十五卷(无字可音训)

大宝积经卷第六十六

麒麟(上渠宜反下力陈反苍颉篇云牝曰麒壮曰[塵-土+(土/(八@(戉-戈)))]说文仁兽也[塵-土+(土/(八@(戉-戈)))]身牛尾一角经意比喻一角经文中二字并从马作骐驎甚非也乃是班骊马也今俗呼为连钱骢殊非瑞兽也书写之类不达本字妄作误用耳从鹿从吝正也)。

大宝积经第六十七卷

沮坏(疾预反又音即预反沮湿也下怀怪反说文坏败也从土褱声也)。
对治(上对字说文从华音床学反从土从寸俗用从至非也下音驰字书治理也或去声)。
[(歹*又)/食]食(仓单反说文吞也从食[餐-食]声也[餐-食]音残或从水作餐经文从冫音冰非也下食字上非从人下非从良说文从集精入反从皂彼立反经从人良俗字也)。
肴膳(上效交反俗字也正作肴郑笺诗云谓菹醢也非谷而食之曰肴顾野王云美味果蓏也说文啖也从肉爻声也下音膳郑玄曰膳善也膳羞善食也膳进也说文食也从肉善声也)。
鼓声(音古说文从壴音陟句反从支经从皮作鼓非也)。

大宝积经第六十八卷

刖鼻(五刮反又音月郑玄注周礼云刖断足案此国古之肉刑断足也译经者误用也前六十四卷中已误书[利-禾+臬]耳案本文合书刵音而至反截耳刑名也书写人不审也劓鼻刖足是其本字)。
鞭打(必绵反字书击也挞也)。
杖刺(清亦反经作刺俗字也)。
切脍(古外反割也细切肉也)。
锤捣(坠追反考声槌击也持也打铁锤也摘也亦作槌椎下刀老反考声舂也说文以手椎捣也一云筑也从手寿省声或作捯或作捣)。
蹉踏(上仓何反相切蹉也字书蹴也下谈合反广雅履也说文践也有作踏非也)。
严酢(上严剑反借用字正作验下仓固反酸也有作醋俗字也)。
火炙(征亦反广雅炙热也汉书大暑之所炙说文炮肉也从肉在火上也)。
桃目(眺遥反声类挑抉也渊悦反说文挠也从手兆声也)。
矛槊(上谟侯反韵英音暮蒲反兵仗也说文矛也建于兵车长二丈象形字也或作[戒-廾+矛]古字也经文作鉾俗字谬也正作矛诸字书并无此鉾字下霜捉反考声云长矛也从矛肖省声)。

大宝积经第六十九卷

寱语(音艺集训云睡语也声类睡中不觉妄言也广雅睡惊也说文暝言也从梦省臬声也臬音鱼列反有从穴作寱非也)。
寐寤(上弥庇反下吾固反韩诗寐息也玉篇眠熟也苍颉篇觉而有言曰寤前文已具释说文并从梦省未吾皆声也或有从穴或从忄作寐寤皆非也上从宀音绵左从爿音墙)。
胶黏(上狡爻反考工记说有诸胶鹿胶白马胶赤白牛胶大赤鼠胶黑鱼胶饵犀胶黄郑云皆煮其皮作之顾野王曰胶所以连缀物令相黏著也说文呢也作之以皮从肉谬声也下女廉反考声云黏固也苍颉篇黏合也说文相著也从黍占声也经文从米作粘俗字也)。
于[愨-心+卵](苦角反字书云鸟卵皮也从卵[穀-禾]声也)。

大宝积经第七十卷

不眴(玄绢反考声眴视也从目旬声也旬音县从目经文从旬非也有不晓之徒音舜者非也皆不达本文也)。
雨淹(奄尖反考声淹渍也败也从水奄声也)。
躁动(遭奥反郑注论语云躁不安静也动也)。

大宝积经第七十一卷(菩萨见实三昧会)

腥臭(昔精反或作胜孔安国注尚书云胜殠也说文犬膏臭也从肉星声也)。
枝蔓(武饭反毛诗传曰蔓延也广雅云苗长也说文葛属从草蔓声也)。

大宝积经第七十二卷

治差(长尼反下策界反)。
未逮(唐奈反尔雅及也)。
嘶破(先奚反嘶亦破也)。
战悚(粟勇反考声云心不安也惊也从心束省声)。
釜镬(扶武反炊器也下户郭反广雅镬鼎也有足曰鼎无足日镬从金蒦省声蒦从廾从只)。
鉾槊(上莫侯及俗字也正作矛象形字也考工记酋矛说文长二丈建于兵车也下所卓反广雅槊亦矛也埤苍丈八矛也从矛肖声)。
憘以(喜记反韵英憘好也或作喜同)。
剜掘(乌完反埤苍剜剈也恚缘反下群蔚反广雅掘斸也诛录反穿也考声斫也从手屈声斫音卓)。
欠[去*欠](音去埤苍云张口频伸也)。
空噍(樵曜反玉篇噍爵也苍颉篇云咀也凡物无有孑遗名为噍类齐人语也)。
裸形(卢果反俗字也正体作裸从羸省中从果韵诠云赤体也或从衣从[袖-由+羸]或从人作裸或从身作裸皆赤体袒衣也时俗音为华寡反)。
挟怨(嫌颊反尔雅挟藏也考声藏于掖也说文持也心持于怨不忘也从手夹声也)。

大宝积经第七十三卷

深邃(尸任反字书深测也说文从水深声深音与上同下虽醉反说文邃深远也从穴遂声)。
脬膜(上普包反小肠中盛小便器也见三苍经文有从包作胞非也下音莫说文肉间膜也从肉莫声)。
脑胲(改亥反足大指毛下肉又云颊肉也从肉亥声)。
至[踦-可+(舛-夕)](苦霸反俗字也正体从骨从果作髁文字集略云髀上骨也古文作[尸@果]苍颉篇云两股也说文髀也从骨果省声)。
至[跳-兆+專](遄耎反字书[跳-兆+專]足[跳-兆+非]肠也从足专声也)。
饧餔(饧音唐考声云饴和馓也说文夕盈反米[卄/(阿-可+辛)/木]煎成也下餔音捕考声云米翻也亦作哺口中嚼食与小儿也说文音晡日加申时食也从食甫声)。
孔窍(轻叫反考声云窍亦孔也说文空也隙也从穴敫声也或作噭)。

大宝积经第七十四卷

味馔(音撰俗字也正体虽作[莫/良]古字不行用马融注论语云馔饮食也郑玄注仪礼云馔陈也广雅进也说文具食也从食巽也巽音酸困反也)。
苦瓠(胡故反考声云瓜瓠也郭璞注尔雅云瓠[弗/瓜]也味苦者有毒不堪食可入药用说文匏也从瓜夸声也夸音呼故反)。
枸奢得子及纴婆子(此等皆梵语树名也其叶苦可煮为饮治头痛疾即此国苦拣是苦檀之类也纴女林反栋音练也)。

第七十五卷(无可音训者)

释氏要览

释氏要览序

  功德主仙林住山坛主愚极宣德郎守尚书屯田员外郎上轻车都尉崔(育林) 撰

  昔我佛。妙正三身。圆成四智。不泥洹而自证。运沤和以度人。敷显万法。指真实际。导诲群性。了根本空。设三昧之门。严具足之相。尽有为之执。归无生之忍。宗会觉海。实蕃净徒。迨乎寂灭示往。结集垂言。经论以祖述。教法以摽阐。其为大也。至极含受而不可限量。其为小也。细而不遗视之弗见。穷无央之劫不可坏。终内有之识不能称错综端绪。虽惟逮而莫周。恢博开解。非超越而不至。将不由径俦为所依。则今要览可由而致之也。靡涉西流知五竺之本末。不游法藏明万行之节制。动息随用而立轨。修习知趣而不迷。包括微着。诠乘谛以证之。昭灼品例。卷上下以匀之览之者。犹若太阳升而万境廓然矣。谓曰。真如非在句义。且夫一切之法。无碍相中。非学非知。应学应知。去圣弥远。毛角差别。虽学虽知然后不足罔有行(去声)向未臻而远离于学可也。因地果位。系之在功。今 诚公大师。博富于有闻。法施而留志。承佛威力。载集斯要。曰智曰慧。孰谓不敏。时 皇宋天禧四载李秋既望序而引之。

  释氏要览卷上

  建康天禧讲下聚公讲主助缘钱塘月轮山居讲经论赐紫沙门释道诚 集

  道诚自委讲 京寺。东归维桑。始寓龙华禅府。后住月轮兰若。中间十年。寂绝外事。唯读藏经日为常课酬昔志也。然则临文昧义。犹渴夫饮河。但能满腹。不知其深广焉。或见出家人须知之事。随便抄录之。洎天禧三年秋。

  皇上覃昭旷之恩。普度我天下童行。因是。仇文以类相从。兼益诸家传记书疏节文。分为二十七篇。析为三卷。题曰释氏要览焉。且恤创入法门者。皆所未知苟或玩此典。言藏诸灵府。则终身免窃服之诮矣。或通才硕学。岂以诚之微而废 圣人之言也云尔。

  篇目

  准华严经云。菩萨有十种知。所谓知诸安立。知诸语言。知诸谈议。知诸轨则。知诸称谓。知诸制令。知其假名知其无尽。知其寂灭知一切空。由是分为二十七篇。然则大小乘经律论文句。参同皆十知所摄也。姓氏称谓居处出家师资剃发法衣戒法中食

  姓氏

  西域记云。姓者。所以系统百世使不别也。氏者所以别子孙之所出也。释迦氏谱云。夫姓氏之兴本。欲召诸质也。故随物类而命焉。

  天竺种姓有四

  一者刹帝利(谓弈世君王种)。二者婆罗门(秦言外意谓净行志道其种。别有经书。世世相承。或在家出家。苦行而多恃己术。自我慢人)。三者毗舍(或云吠舍。谓商贾之种)四者首陁(或云成达罗。谓田农之种)。我佛释迦牟尼世尊即刹帝利之种也。长阿含经云。贤劫初成未有日月。是时光音天人下生。皆有身光。飞行自在。无有男女尊卑亲疏之别。食自然地味。因食此物。乃身光灭神通亡。贪心始萌。复生地饼地肤地脂之味食。乃诸恶凑集。男女始形。地生粳米。朝刈暮生。亦无糠糩。时人贪心增长。皆预取厚藏。米遂不生。乃各占田土。学耨种业。自此奸盗滋彰。无决断者。中有一人。容质瑰伟。世所钦信。众议立为民主。号摩诃三摩曷罗阇(此云大平等主)各愿输赋供亿(此祖税之始)故命氏刹帝利(此云土田主谓初分土田各有诤讼使主之)。

  别姓有五

  我佛释迦于三阿僧祇劫。修六度万行因。或实报或示化。各随物类。别名氏也。

  一瞿昙氏

  梵语正云瞿答摩。又云瞿昙弥此云地最胜。谓除天外在地人类中最胜。故经云。昔佛于劫初作国王禅位。师瞿昙仙修道。常于一园游止。为贼所害。彼仙乃殡尸取血。泥为两团。用器盛之。置于左右。咒之满十月。左化为男。右化为女。乃命氏。瞿昙始也。

  二甘蔗氏

  经云。昔有转轮王。名大自在。子孙相承。合有八万四千王。最后王名大茅草。垂老无子。乃委政大臣。自剃发出家。众号王仙。极老不能行履。诸弟子辈时行乞食。遂以草笼盛王仙悬于树。虞虎狼之害也。有猎人望见谓是白鸟乃射之死。血沥于地。诸弟子归见师被害。即共殡尸其血沥之地后时忽生甘蔗二本。日炙开剖。一生童子。一生童女。大臣闻迎取归宫。养育长成。以王种故。遂立为王。命氏甘蔗始也(或梵云。乔答摩。或憍昙弥。二姓华言最胜。经音疏云。皆甘蔗王种也。顺正理论云。乔答摩种。生于日光)。

  三日种氏

  经云即甘蔗王不受胎藏。因日炙开剖。故名日种○大悲经云。姓日者为离诸暗。而作光明故(今详二经前就本缘后约功德)。

  四舍夷氏

  即甘蔗王摈出四太子。一名炬面。二名金色。三名象众。四名尼拘罗(隋言别成)四子初至雪山北。顿驾大树枝条蓊郁之下。是故名奢夷耆耶。今言舍夷必。梵语讹略也。五分律云。近雪山北舍夷林。筑城营舍。又瓶沙王始问佛生何国。佛言生舍夷国(今详。必因树命国。从国称氏)○法苑云。舍夷者。西方之贵姓也。

  五释迦氏

  即彼四太子以德归人。不数年间。郁为强国。父王悔忆。遣使往诏四子辞过不归。父王乃三叹曰。我子释迦(华言能仁)长阿含经云。释迦。秦言能。又译为直。谓直。林故(详此二译初从人后就处)今详。四太子俱命释迦。惟第四尼拘罗是 我佛祖也。按经云。尼拘罗有子名俱卢。俱卢有子名瞿俱卢。瞿俱卢有子名师子颊。师子颊有四子。一净饭。二白饭。三斛饭。四甘露饭(梵云首图䭾那。此云净饭王。即佛父也)。

  出家人统姓

  开元录云。秦晋已前。出家者多随师姓。后弥天沙门道安云。凡剃发染衣。绍释迦种。即无殊姓。宜悉称释氏。时皆未然。洎译出阿含经云。佛告比丘。四大河水入海。无复本名。同名为海。四姓之子。于佛出家剃除须发。着三法衣。无复本姓。但云沙门释子○弥沙塞律云。汝等比丘。杂类出家。皆舍本姓。同称释子(今称沙门释者。盖天竺出家。外道亦自称沙门。今以释字简之。或单称释亦可。若彼此是僧。即不用称。盖同一释家。法兄弟故)。

  称谓

  沙门

  肇师云。出家之都名也。梵云。沙迦懑(懑门字上声呼之)曩。唐言勤息谓此人勤修善品。息诸恶故。又秦译云。勤行谓勤修善法行趣涅槃也。或云沙门那。或云桑门。皆译人楚夏尔○涅槃经云。沙门。此云。善觉○大方广宝箧经云。离诸缠聚。故名沙门○大庄严经云。超过染著名沙门○正法念处经云。心无所乐着。一切不希望。能脱一切贪。是名为沙门○华首经云。如空无触碍。烟尘无所污。我说沙门法。无染亦如是○宝积经云。沙门者寂灭故。调伏故。受教故。戒身净故。如实义故。得解脱故。离三十八法故。坚心不动如地故。护彼我意故。于诸形相无染着。如空中动手无所碍故。成就如是多法故。名沙门○长阿含经云。沙门者。舍离恩爱。出家修道。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无所伤害。逢苦不戚。遇乐不忻。能忍如地○瑜伽论云。有四沙门。一胜道沙门。即佛等。二说道沙门。谓说正法者。三活道沙门。谓修诸善品者。四污道沙门。谓诸邪行者(道即八支圣道也。若有其道。自行邪行。非生道器。故名污道)。五分律云。佛始成道世皆称为大沙门。

  比丘

  梵语云。比丘。秦言乞士。谓上于诸佛乞法。资益慧命。下于施主乞食。资益色身○肇法师云。因果有三名。一名怖魔。即因出家时魔宫震动故。至果上名杀贼(有云。出家者具正信正因。发勇捍心。求佛果大菩提。誓度一切众生。真实大心者。方能震动魔宫尔)。二因中名乞士。果上名应供。三因中名破恶(即持戒名破恶)至果上名无生○涅槃经云。能破烦恼。故名比丘。破我等想。修戒定慧。度三有四流。安处无畏道。故名比丘○大庄严经云。破无明藏故名比丘○瑜伽论云。比丘者。舍离家法趣非家等具足别解脱律仪众同分是其自性于其形色勤精进故怖畏恶趣自防守故摄无损故名比丘○毗婆沙论偈云。手足勿妄犯。节言顺所行。常乐守定意。是名真比丘○杂阿含经偈云。所谓比丘者。非但以乞食。受持在家法。是何名比丘。于功德过恶。俱离修正行。其心无所畏。是则名比丘○大威德陀罗尼。有一长者。名选择。投佛出家。剃发已时有尊者娑难陁。唤云长者选择。答曰我今出家剃发为比丘。非长者也。时婆难陀语曰。不但剃发名为比丘。乃以偈说云。若断欲希望复断诸漏尽。诸法无希望。不可说有法。随顺向涅槃。随顺趣厌离。入信到彼岸。此成为比丘。有四种比丘。一毕竟到道比丘。谓阿罗汉。二示道比丘。谓三果圣人。三受道比丘。谓初果向。四污道比丘。谓凡夫破戒者(凡夫持戒比丘随信随戒法故。必在受道下称也。问污道比丘堪为福田否。答大婆沙论云污道比丘虽破戒而不破见。虽破加行不破意乐信有因果如是正见意。乐九十六种外道所无。但施主于彼起正信。不生嫌恶。自生大福矣)。

  苾刍

  梵语也。是西天草名。具五德。故将喻出家人。古师云。苾刍所以不译者。盖含五义故。一者体性柔软。喻出家人能折伏身语粗犷故。二引蔓旁布。喻出家人传法度人连延不绝故。三馨香远闻。喻出家人戒德芬馥为众所闻四能疗疼痛。喻出家人能断烦恼毒害故。五不背日光。喻出家人常向佛日故○根本律百一羯磨本云。有苾刍年八十岁满六十夏。若于别解脱经。未曾读诵。不了其义。此名老小苾刍(别解脱经。即戒本也。此㪯隅尔)。

  僧

  梵语具云僧伽。唐言众(今略称僧也)○中阿含经云。何名众。答有若干姓异名异蔟。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从佛学道。是名众○善见律云。等戒等见等智等众是为僧○南山钞云。四人已上。能御圣法。办得前事。名之为僧。僧以和合为义。言和合者。有二种。一理和。谓同证择灭故。二事和此别有六义。一戒和同修。二见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利和同均。五口和无诤。六意和同悦。僧史略云。凡四人已上名僧。今一人亦称僧者。盖从众名之也。亦如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一人亦称军也。

  除馑男

  康僧会注法镜经云。凡夫贪着六尘。犹饿夫贪食。不知厌足今圣人断除贪爱。除六情饥馑。故号除馑○分别功德论云。世人饥馑色欲。比丘除此爱馑之想故。

  导师

  十住断结经云。号导师者。令众生类。示其正道故○华首经云。能为人说无生死道。故名导师○佛报恩经云。大导师者。以正路示涅槃经。使得无为常乐故○大法炬陀罗尼经云。以能不退菩提道。不断绝菩提道。故名导师○商主天子所问经云。何名导师文殊答云。住是道已。能令众生得成熟。故名导师。

  祖师

  宝林传云。期城太守杨炫之。问达磨云。西国相承称祖何义。达磨曰。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为祖师(此士自达磨西来距曹溪能大师。六人得称祖师)。

  禅师

  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云。天子问文殊曰。何等比丘得名禅师。文殊曰。于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谓不生。若如是知。得名禅师。乃至无有少法可取。不取何法。所谓不取此世后世。不取三界至一切法悉不取。谓一切法悉无。众生如是不取。得名禅师。无少取非取不取于一切法悉无所得故无忆念若不忆念彼则不修若不修者彼则不证故名禅师。

  善知识

  摩诃般若经云。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法。及一切种智。令人心入欢喜信乐。是名善知识○华首经云。有四法是善知识一能令人入善法中。二能障碍诸不善法。三能令人住于正法。四常能随顺教化○瑜伽论云善知识具十功德。一调伏。二寂静。三惑除。四德增。五有勇。六经富。七觉真。八善说。九悲深。十离退。且初调伏者。谓与戒相应由根调故。寂静者。定相应由内摄故。惑除者。信念以慧相应烦恼断故。德增者。戒定慧具不缺减故。有勇者。利益他时不疲倦故。经富者。多闻故。觉真者。了实义故。善说者不颠倒故。悲深者。绝希望故。离退者。于一切时恭敬故。

  长老

  长阿含经云。有三长老。谓耆年长老(年腊多者)。法长老(了达法性内有智德)。作长老(假号之者)○譬喻经偈云。所谓长老者。未必剃须发。虽复年齿长。不免于恶行。若有见谛法。无害于群萌。舍诸秽恶行此名为长老。我今谓长老。未必先出家。修其善本业分别于正行。设有年齿幼。诸根无漏缺。此谓名长老○肇法师云。内有智德可尊故名长老○恩法师云。有长者老年之德名长老。

  宗师

  传佛心宗之师。又云。宗者尊也。谓此人开空法道。为众所尊故。

  法主

  阿含经云。佛为说法主。今古皆以说法知法之僧。为法主。如僧睿。谓僧导曰。若当为万人法主。宋孝武敕道。猷为新安寺镇寺法主。

  大师

  师范也。大简小之言也○佛称三界大师者○瑜伽论云。能化导无量众生令苦寂灭。又云。摧灭邪秽外道。出现世间。故号大师。若凡夫比丘。蒙敕赐号者○僧史略云。肇自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延庆节。内道场谈论。左街。云颢赐三慧大师。右街僧彻赐净光大师。可孚赐法智大师。重谦赐青莲大师此为始也○瑜伽论云。略有大师。五种功德。一于诸戒行终无误失二善建立法三善制所学四于善立善制中随所疑惑等皆能善断五教授出离。

  法师

  杂阿含经云。何名法师。佛言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名法师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名法师○十住婆沙论云。应行四法。名法师一广博多学。能持一切言辞章句。二决定善知世间出世间诸法生灭相。三得禅定智。于诸经法随顺无诤。四不增不损如所说行○辩中边论。十种法师颂曰。谓书写。供养。施他。听。披读。受持。正开演说。诵。及思。修。

  律师

  律钞解题云。佛言善解一字。名律师。一字者律字也○宝云经云。具足十法。名律师。一善解毗尼所起。二善解毗尼甚深处。三善解毗尼微细事。四善解毗尼此事得彼事不得。五善解毗尼性重戒。六善解毗尼制重戒。七善解毗尼制起因缘。八善解声闻毗尼。九善解辟支毗尼。十善解菩萨毗尼○十诵律云。持律人有七功德。一能持佛内藏。二能善断诤。三持戒。四外道顶住以律故。五不咨问他于众说戒无畏故。六能断有疑故。七能令正法久住故○善见律云。佛说持律人。即是功德根本。因根故摄领诸法。

  阇梨

  寄归传云。梵语阿遮梨耶。唐言轨范。今称阇梨。盖梵音讹略也○菩提资粮论云。阿遮梨夜。隋言正行○南山钞云。能紏正弟子行故。

  胜士

  月灯三昧经云。能净持戒。名胜士。

  尊者

  梵云。阿梨夷。华言尊者。谓德行智具。可尊之者。

  开士

  经音疏云。开达也。明也。解也。士则士夫也。经中多呼菩萨为开士。前秦符坚。赐沙门有德解者。号开士。

  大德

  智度论云。梵语娑檀陀。秦言大德。律中多呼佛为大德○毗奈耶律云。佛言从今日从小下苾刍于长宿处应唤大德○此方比丘若宣补者。僧史略云。即唐代宗大历六年四月五日。敕京城僧尼临坛大德。各置十人。以为常式。此带临坛而有大德二字。此为始也○增辉记云。行满德高。曰大德。

  上座

  五分律云。齐几名上座。佛言上更无人名上座○毗尼母云。从无夏至九夏。是下座。自十夏至十九夏。是中座自二十夏。至四十夏。是上座。五十夏已上一切沙门之所尊。敬名耆宿(准百一羯䜆云。虽夏腊六十。应须是知律。有戒行者。方名耆宿)○毗婆沙论云。有三上座。一生年上座。即尊长耆旧具戒名真生故。二世俗上座。即知法富贵。大财大位大族大力大眷属。虽年二十。皆应和合推为上座。三法性上座。即阿罗汉。颂曰。心掉多绮语。染意乱思惟。虽久住林园。而非真上座。具戒智正念。寂静心解脱。彼于法能观。是名真上座○十诵律云。具十法名上座谓有住处(言住处者。婆沙论云。谓道及果空三摩地。能引彼力殊胜。能令身心安住不动。故名上座住处矣)。无畏。无烦恼。多知识多闻。辩言具足。义趣明了。闻者信受。善能安痒入他家。能为白衣说法。令他舍恶从善。自具四谛法乐。无有所乏名上座○律中。僧坊上座(即律三网上座)僧上座(即坛上上座。或堂中首座)别房上座(即今禅居诸寮首座)住家上座(即计齐席上座)○婆沙论云。夫上座者。心安住故不为世违顺倾动。是名上座。

座主

摭言曰。有司谓之座主。今释氏取学解优赡颖拔者名座主。谓一座之主。古高僧呼讲者为高座。或是高座之主。

上士

瑜伽论云。无自利利他行者名下士有自利。无利他者名中士。有二利名上士(上士具二利。有大心大行。亦名大士)。

上人

摩诃般若经云。何名上人。佛言若菩萨一心行阿耨菩提心不散乱。是名上人○增一经云。夫人处世。有过能自改者。名上人○十诵律云。有四种。一粗人。二浊人。三中间人。四上人○律瓶沙王呼佛弟子为上人○古师云。内有智德。外有胜行。在人之上。名上人。

道人

智度论云。得道者。名为道人。余出家者。未得道者。亦名道人(道者亦同此说)。

贫道

智度论云。贫有二种。一财贫。二功德法贫○瑜伽论云。出家品。智贫。财贫○指归云。道则通物之称也。属三乘圣人所证之道也。谓我寡少此道。故曰贫道(僧史略云。汉魏两晋沙门对君王。亦只称贫道。如南齐时帝问王俭曰。先辈沙门对帝何称。正殿还坐否。俭对曰。汉魏佛法未具。不见纪传自伪国稍盛皆称贫道。亦闻预坐)。

头陀

梵语杜多。汉言抖擞。谓三毒如尘。能坌污真心。此人能振掉除去。故今讹称头陀○善住意天子经云。杜多者。抖擞贪欲嗔痴三界内外六入。若不取不舍不修。不着。非是不着。我说彼人。名为杜多○头陀十二功德。一阿兰若处。二常乞食。三次第乞。四一受食。五节量食。六中后。无饮浆。七弊衣。八但三衣九冢间。十树下坐。十一露地坐。十二长坐不卧(彼经广有说文)。

支郎

古今儒雅。多呼僧为支郎者。高僧传云。魏有三高僧。曰支谦。支纤支亮。于中谦。者为人细长黑瘦。眼多白而睛黄。复多智。时贤谚曰。支郎眼中黄。形躯虽小。是智囊。

缁流

此从衣色名之也。僧史略云。问缁衣者色何状貌。答紫。而浅黑。考功记云。三入为纁。五入为緅。七入为缁矣固知缁本出绛雀头色。即紫赤色也。故梁净秀尼见圣众衣。如桑熟椹。此乃浅赤深黑色也。

龙象

中阿含经。佛告邬陀夷若沙门等。从人至天不以身口意害我说彼是龙象。

空门子

智度论云。涅槃有三门。一空门。二无相门三无作门何者空门。谓观诸法无我我所。诸法从因缘生。无作者受者。是名空。今出家人。由此门入涅槃宅。故号空门子。

宗主

僧史略云。唐末寺皆立受依止阇梨一员。今朝取秉律员。位最高者号宗主。盖道俗之间。有诤不分曲直。告具剖断。令人息诤故也。

僧录

僧史略云。唐文宗开成中。始立左右僧录。即端甫法师为始也。法师德宗召入禁中。与儒道论议。赐紫方袍。令侍大子于东朝。顺宗重之若兄弟。宪宗待之若宾友。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

副僧录

即昭宗乾宁中改首座为副僧录。即觉晖为始也。

讲经论首座

史云。首座之名。即上座也。居席之端。处僧之上故也。即唐宣宗署僧辩章。为三教首座。此为始也今则以经论学署首座也。

僧正

史云。正者政也。自正正人。克敷政令故。盖以比丘无法。若马无辔勒。渐染俗风将。乖雅则故。择有德望者。以法而绳之。令归乎正故云僧正。此以伪秦僧[(丰*力)/石]。为始也。至梁普通六年敕法云。为大僧正(此加大字)。

僧主

即南齐永明中。武帝敕法献为僧主始也(所言主者犹僧官也)。

国师

僧史略云。西域昔有尼犍子。学通三藏。兼达五明。举国归依。乃彰斯号。此土则比齐高僧法常演毗尼涅槃。通禅法。齐主崇为国师。此为始也。唐神秀自则天召入。历四朝号国师。慧忠肃代二朝入内说禅。号国师。元和中敕署知玄曰悟达国师(玄五岁便能吟诗。出家为沙弥。年十四讲涅槃经。时李啇隐有诗赠云。十四沙弥解讲经。似师年几只携鉼。沙弥说法沙门听。不在年高在性灵)。若偏霸之国。则蜀后主赐僧录光业为祐圣国师。吴越称天台德韶为国师。江南署文遂为国大导师(如广知请读僧史略)。

梵音具云。比丘尼。亦名除馑女。天竺以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此云大爱道)为始也。钞云。今呼尼为阿姨师姨者此效佛召爱道也。师姑(未详)尼有八敬法。去圣已远。不复遵行繁不录也。

式叉摩那

此云学法女似今尼之长发也。四分律云。十八岁童女应二岁学谓二岁练身以六法练心(文多不载)。

优婆塞

秦言善宿男。谓离破戒宿故。又梵云。邬波索迦。唐言近事男。谓亲近承事诸佛法故。天竺受五八戒。俗人称之亦云清信士○瑜伽论云。具足三德一意乐净。谓于三宝远离疑惑。圆满戒法。求出世故。二能作三宝事。三能引发同法○阿含经云。圆满八支。谓信。戒。施。听法。受持。解义。如说修行。

优婆夷

夷即女声字也。又云。邬波斯迦(名义同前)。

七众

谓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此出家五众)优婆塞。优婆夷(此在家二众)○婆沙论云。夫能维持佛法有七众在世间三乘道果相续不断尽。以波罗提木叉为根本○大毗婆沙论云。七众者。一苾刍。二苾刍尼。三式叉摩那。四室利摩拏洛迦(唐言勤策男即沙弥也)。五室利摩拏理迦(唐言勤策女即沙弥尼也)。六邬波索迦。七邬波斯迦。

道德

八正圣道七支戒德表里具足之称也○论衡云。成名之谓道。立身之谓德。

名德

名者实也。实立而名从之。仲尼云。所贵名实之名也。德者得也。所谓内得于己。外得于人。常无所失。合而称之○阿含经。呼舍利弗已下。为名德比丘○皎法师高僧传序云。寡德适时名而不高实德潜光高而不名。

住处

僧伽蓝摩

梵题也。或云。僧伽罗摩。此云众园。五分律云。瓶沙王施迦兰陀竹园为始也。园者生植之所。佛弟子居之。取生植道本圣果之义也。或云毗呵罗。此云游止处。

华题也。释名曰寺。嗣也。谓治事者。相嗣续于其内也。故天子有九寺焉。后汉明帝永平十年丁卯佛法初至。有印度二僧摩腾法兰以白马驮经像。届洛阳。敕于鸿胪寺。安置(鸿胪即司宾寺也。胡广释云。鸿声也。胪传也。所以传声赞道九宾也。秦有典客。汉乃因之。至唐改为同文寺)。至十一年戊辰。敕于雍门外别建寺。以白马为名。即汉土佛寺始也。吴孙权立建初寺。为始也。

梵云罗摩。唐言院(出苑法师经音义)○西域记云。波演那。此曰周围廊舍院。

道场

肇云。闲宴修道之处。谓之道场。隋炀帝敕遍改僧居。名道场。

精舍

释迦谱云。息心所栖曰精舍○艺文类集云。非由其舍精妙。良由精练行者所居也。

招提

增辉记梵云。拓斗提奢唐言四方僧物。但笔者讹。拓为招。去斗奢。留提。故称招提。即今十方住持寺院。是也。

僧坊

韵林云。坊区也。苑师云。坊区院也。

鹿苑

又名鹿林在波罗柰国。佛成道初。转法轮。度憍陈如等五比丘处。

鸡园

在摩竭陀国无忧王造是。小乘大众部主。大天比丘出家(寺也)○中阿含经云。佛灭后众多上尊名德比丘皆住鸡园。

雁塔

西域记云。昔有比丘见群雁飞翔。戏言知时。忽有一雁投下自殒。众曰此雁垂诫。宜旌厚德。于是瘗雁建塔。

支提

梵云脂帝浮都。或云制底制多。皆译名灵庙○杂心论云。无舍利名支提。又名灭恶生善处。

梵刹

梵者清净之义○经音云。梵云剌瑟致。此云竽。今略名刹。即幡柱也○长阿含经云。若沙门于此寺中勤苦。得一法者。便当竖幡告四远。今有少欲知足人居此。

奈苑

大唐内典录云。罽宾禅师法秀初至炖煌。立禅阁于闲旷地。植柰千株。趋者如云徒众济济。

金地

或云。金田。即舍卫国。给孤长者侧布黄金。买祇陀太子园建精舍请佛居之。

莲社

昔晋慧远法师(唐宣宗谥大觉法师)。雁门人。住庐山虎溪东林寺。招贤士刘遗民宗炳雷次宗张野张诠周续之等为会修西方净业彼院多植白莲。又弥陀佛国。以莲华分九品次第接人故称莲社。有云。嘉此社人不为名利淤泥所污。喻如莲华故名之。有云。远公有弟子名法要。刻木为十二叶莲华。植于水中。用机关。凡折一叶是一时。与刻漏无差。俾礼念不失正时或因此名之。又称净社。即南齐竟陵文宣王。纂僧俗行净住法故。夫社者。即立春秋日后。五戊名社日。天下农结会祭以祈谷。荆楚记云。四人并结综会社。白虎通云。王者所以有社何为。天下求福报土。人非土不食。土广不可遍敬故。封土以立社今释家结慕。缁白建法祈福求生净土。净土广多。遍求则心乱乃确指安养净土。为栖神之所。故名莲社净社尔。

兰若

梵云。阿兰若。或云阿练若。唐言无诤○四分律云。空静处○萨婆多论云。闲静处○智度论云。远离处○大悲经云。阿兰若者。离诸匆务故○十二头陀经云。佛言阿兰若处十方诸佛皆共赞叹无量功德皆由此生○肇师云。忿竞生乎众聚。无诤出乎空闲故。佛赞住于兰若○宝云经云阿兰若处。独静无人不为恼乱。乞食易得非远非近多诸林木华果清净美水龛室安稳故○兰若者。智度论云。远离处最近二里。能远益善。去村一拘卢舍(此云鼓声)○律云。去村五百弓。弓即寻也。西天法。凡四肘为一弓。肘长尺八共长七尺二寸也五百弓为一拘卢舍。积三千六百尺。成六百步。即二里也。

释名曰。草为圆屋曰庵。庵庵也。以自覆庵也。西天僧俗修行多居庵(此方君子亦有居庵者咸荣绪。晋书云。陶琰年十五便绝粒居草庵。戈可容身○逸士传云陶潜居蓬庵○神仙传云。焦光居草庵)。

草堂

始因罗什法师得名。先是长安自汉废到秦兴三百余年。朝市旷绝。虽数伽蓝归向者少。姚兴世鸠摩罗什(此云童寿)。于大寺中构一堂。以草苦盖于中译经因此名之也。

方丈

盖寺院之正寝也。始因唐显庆年中敕差卫尉寺承李义表前融州黄水令王玄策往西域充使。至毗耶黎城。东北四里许。维摩居士宅示疾之室。遗址叠石为之。王策躬以手板纵横量之得十笏。故号方丈。

释名曰房旁也。在堂两旁故○五分律云比丘颇鞞起请听比丘受房舍施。佛遂开许○十诵律云。房者或属僧(若今禅居寮舍也)或属一人(若今寺院内各各住持者)萨婆多论云若房始成。有一新戒比丘。戒德清净。入此房中已毕施主信施之心若起种种房舍庄严高广设有一净戒比丘暂时受用已毕施恩以戒非世间法故。

雁堂

善见律云。毗舍离于大林为佛作堂。形如雁子。一切具足。

禅室

中阿含经云。佛入禅室燕坐。又有呼为禅斋。斋者肃静义也。如儒中静室谓之书斋。或官员判吏静治之处。谓之郡斋。

萧寺

今多称僧居为萧寺者。必因梁武造寺以姓为题也。唐李约自宫淮南买得梁武寺额。萧子云飞帛大书萧字将归洛下宅中匣于小亭号萧齐也。博知君子更为正之。

香室

毗柰耶律义净三藏注云。西方名佛堂为健陀俱胝。此云香室。不称佛堂佛殿者。盖不欲亲触尊颜故(殿者即此方之制。上安?鱼尾者是也。尾今呼为?吻讹也。灸毂子云。汉柏梁殿灾天火也。越巫献术取?鱼尾置上以禳之。今则象也。若古制尾上更加铁作水草之形。俗呼为攒鸟者。风俗通曰。古殿多刻莲荷菱叶之属水草所以厌火也)。

造伽蓝法

齐灵裕法师造寺诘十篇。且明造寺方法准正教。谓避讥涉。当离尼寺及市傍府侧。俾后无所坏。南山云。俗人既不晓法。僧众当明示导。

护伽蓝神

七佛经云。有十八神护伽蓝。一美音。二梵音。三天鼓。四叹妙。五叹美。六摩妙。七雷音。八师子。九妙叹。十梵响。十一人音。十二佛奴。十三叹德。十四广目。十五妙眼。十六彻听。十七彻视。十八遍视○道世法师云。寺院既有十八神护。居住之者。亦宜自励不得怠惰为非。恐招现报耳(凡寺壁有画大神者即是此神也。或问世界之内伽蓝无数。何只十八神而能遍护耶。答一切神皆有无数眷属。即是分任守护也无妨)。

比丘经营精舍

律中佛大弟子。皆自经营精舍。如大迦叶自蹋泥等。毗婆沙论问曰。诸大弟子漏结已尽。何故恓恓有所经营。答曰有五事一为(报佛)恩故。二为长养佛法故。三为灭凡劣众自贡高故。四为将来弟子。折伏憍豪故。五为发起将来福业故。

寺院三门

凡寺院有开三门者。只有一门亦呼为三门者何也。佛地论云。大宫殿。三解脱门。为所入处。大宫殿喻法空涅槃也。三解脱门谓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今寺院是持戒修道。求至涅槃人居之故由三门入也。

出家

出家由

瑜伽论云。在家。烦挠若居尘宇。出家。闲旷犹处虚空。是故应舍一切于善说。毗奈耶中正信舍家趣于非家○毗婆沙论云。家者是烦恼因缘。夫出家者。为灭垢累故。宜远离也。

出家难

(难字平声)杂阿含经云。有外道名阎浮车。问舍利弗云。贤圣法律有何难事。舍利弗言。唯出家难。问何难。答爱乐难。问云何。答乐常修善难。问何名善法。答谓八正道。若出家者。修习此道。不久疾得尽诸有漏(八正道者正语。正业。正命。此三属戒。小乘以戒为先故。正定。正勤。正念。此三属定。定因戒得故次也。正见。正思惟。此二属惠。惠因定发故)○秦本杂阿含经云。夫出家者。名为难得。若起恶心。不名难得。

出家以信为首

智度论云。佛言。若人有信。能入我大法海中。能得沙门果。不空剃头染衣。若无信。是人不能入我大法海。如枯树不生华实不得沙门果。虽剃头染衣。读种种经。能难能。答于佛法中。空无所得。以是义故。在佛法初善以信根故○起信论云。信心有四种。一信根本。所谓乐念真如法故。二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智故。三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蜜故。四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学真如行故○唯识论云。信有三别一信实有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谓于三宝真实德中深信乐故。三信有能谓于一切世出世善深法中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毗婆沙论云。有信如手能取善法故。

出家越五道

注维摩经什法师云。凡夫能出四趣。不能出于天趣。出家求灭。则五道斯越(灭即涅槃也)○肇云。五道非无为之路也。

出家喜

什云。喜有二种。一有现世功德自然忻预。二后得涅槃心常安悦○肇云。夫扰乱出于多求。忧苦生于不足。出家寡欲。扰乱斯无。道法内充故。怀喜有余。

出家三法

什云。出家凡有三法。一持戒。二禅定。三智慧。持戒能折伏烦恼。令其势微。禅定能遮烦恼。如右山断流。智慧能灭烦恼。毕竟无余○道安法师大戒序云。世尊立教法有三焉。一者戒律。二者禅定。三者智惠。斯三者至道之由户。泥洹之关要也。戒者断三恶之干将也。禅者绝分散之利器也。惠者齐药病之妙医也。

发心即是出家

净名经云。汝得阿耨菩提心。即是出家○什云。虽为白衣能发无上心者。以心超三界。形虽有系乃真出家。具足戒行矣(无上心者。兼载万有。不遗一物也)。

出家正因

宝雨经云。于如来教中。正信出家。非因王力所逼。不为贼抑。不为负债。不怖不活邪命出家为希求正法以信出家。

出家五法

五德福田经云。一者发心出家。怀佩道故。二毁其形好应法服故。三委弃身命。遵崇道故。四永割亲爱。无适真故。五志求大乘为度人故。

国王父母不听许不得出家

僧祇律云。净饭王请佛。今后父母不听。不得与出家(此因罗睺罗不告出家故)。何以故。父母恃子为荣故。佛于是制戒。父母不许。不得出家○五百问经云。出家者王法父母不听。为得戒否。答不得○楞伽经云。父母不听不得出家。

三等出家人

三千威仪经云。出家行。有始终上中下业。下者。以十戒为本。尽形寿受持。虽舍家缘。执作与俗人等。中者应舍作务。具受八万四千向道因缘。身口意业。未能具足。清净。心结犹存。未能出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也。上者根心猛利。应舍结使缠缚。禅定惠力。心得解脱。净身口意。出于缘务烦恼之家。永处闲静清凉之室。是名上等出家弟子。

问出家苦乐

中阿含经云。生闻梵志问佛言。在家出家。以何为苦。佛言在家者。以不自在为苦。谓钱宝谷畜奴婢不增长。因此忧愁。不自在故。苦也。出家者。以自在故苦。谓随顺贪欲瞋恚愚痴。不守禁戒。因此愁戚故。自在为苦也。又问二人以何为乐。佛言。在家者。以自在为乐。谓钱宝谷畜奴婢增长。因此欢喜。自在故乐也。出家者。以不自在为乐。谓学道。不随贪欲瞋痴行。随戒所制。无斗诤怨憎忧苦。有义利故。以不自在为乐也(此因不随心行起三毒业。为戒所制。故云不自在也。以现招清净名文言当来感天人乐果。故云乐也)。

佛不定答

叔迦经。叔迦婆罗门白佛言。在家白衣。能修福德善根。胜出家否。佛言。我于此中则不定答。若出家者。或有不修善根。则不如在家。若在家者。能修善根。则胜出家(盖胜出家不修善根污道之者)。

出家行

涅槃经云。夫出家者。不应起恶。身口相应。我弃父母妻子。知识出家。正是信诸善觉时。非是修不善觉时○庄严法门经云。金色女白文殊言。听我出家。文殊语言。菩萨出家。非以自剃发为出家。若能发大精进。为除一切众生烦恼。是名出家。非以自被染衣。自持戒行名出家。能令毁禁者。安住净戒。是名出家。非以阿兰若处独坐思惟。名出家。能于女色生死流转。以慧方便。化令解脱。是名出家。非以自身守护戒律名出家。若能广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为四无量心。婆沙论云。授与饶益。是慈相。除去衰损。是悲相。庆慰。得舍。是喜相。心怀平等。是舍相)。安置众生增益善根是名出家。非以自身得入涅槃名为出家。为欲安置一切众生入大涅槃。是名出家(文多不载)○大法炬陀罗尼经云。出家行有三善一远离嫉妒(谓亲他胜于自无损。横生妒忌。是名嫉妒)。随喜教示。二为他作时。不求果报。三不坏损他以成已善。

出家人事务

僧祇律云。出家人。当少事少务。莫为世人讥嫌失他善福○三千威仪经云。出家所作事务有三。一坐禅。二诵经。三劝化。众事若具足三事。是应出家人法。若不行者是徒生徒死。惟有受罪之因○观佛三昧经云。比丘常行四法。一昼夜六时说罪忏悔。二常修念佛。不诳众生。三修六和敬心。不恚慢。四具修六念。如救头燃(六念者。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也。出深功德经云。此六念法。是菩提心生。菩提法故)○超日明经云。比丘有四法一常念如来。立佛形像。二闻经深义。则信奉行。三虽不见佛。晓了本无。四知十方佛则一法身。

佛留福荫末世弟子

佛藏经云。出家者。当一心行道。随顺法行。勿念衣食有所须者。如来白毫相光功德。百千万亿分中。留一分供诸末世。弟子亦不能穷尽○菩萨本行经云。佛自摩竭国。往毗舍离两国。人及诸天龙神共献佛三千宝盖。佛受二千九百九十九盖唯一盖不受。佛言持用覆护后世弟子。令得供养。

师资

模范也。周礼师氏注云。教以道之称也○指归曰。自具福行。有化他之相○周礼云。为人之长。训物之规名师长○宝积论云。师长者。若能助益长秀圣者○律云。和尚于弟子。当生儿想。弟子于和尚。当如父想。又称师父(白虎通云父矩也。以法教子故)。师有二种。一亲教师。即是依之出家。授经剃发之者。毗柰耶。亦云。亲教二依止师即是依之禀受三藏学者(但是依学一切事业乃至一日皆得称师)○五百问云。临坛诸僧。皆得呼为师否。答无此理。不从受法。尽不得称师。

和尚

指归云。郁波弟耶。此云常近此受持○(发正)记云。优婆陀诃此云依学○毗奈耶云。邬波陀耶。此云亲教由能教离出世业故。称受业和尚○什法师云。梵语和尚此名力生○舍利弗问经云。夫出家者。舍其父母生死之家。入法门中。受微妙法。盖师之力。生长法身。出功德财。养智慧命。功莫大焉○萨婆多律摄云。有二邬波陀耶一初与出家二为受近圆(此即坛上和尚也四分云同和尚)○毗婆沙论云。和尚有四种。一有法无衣食二有衣食无法。三有法有衣食。四无法无衣食。

师问来出家者

僧祇律云。新欲出家者。不得便说乐事。应说一食一住。少食少饮。多觉少眠。应问彼言汝能否。或答能。方可受之。

律不许度者

僧祇律云。有年八十九十太老七十。卧起须人。俱不听度○五分律云。一切残疾恶状貌毁辱。佛法者皆不得度圣朝有编敕违碍者为师宜慎之。

以貌择师

律云。时跋难陀在众。仪貌昂藏。舍利弗形容短小。有外道欲出家。窃作是念。此小比丘智慧尚尔。况堂堂者乎乃投跋难陀出家受戒后问师经律论。悉不能通。外道却言佛法浅近。嫌诸比丘。反归本道。

指归云。资者取法。助发已身行解故○伯阳云。不善人善人之资。

小师

寄归传云。铎曷攞唐言小师(受戒十夏已前。西天皆弥小师)。毗柰耶云。难陀比丘呼十七众比丘为小师(此盖轻呼之也)。亦通沙门之谦称也。昔高僧名僧导。为沙弥时。睿法师见而异之问曰。君于佛法且欲何为导。对曰。愿为法师作都讲。睿语曰。君当为万人法主。岂可对扬小师乎。

弟子

求法传云。梵云室洒。此云所教。旧云弟子○南山钞云。学在我后。名之弟。解从我生。名之子。即因学者以父兄事师。得称弟子。又云徒弟。谓门徒弟子略之也(司马彪曰徒弟子也)。

度恶弟子

优婆塞戒经云。宁受恶戒一日中断无量命根。终不畜养弊恶弟子。不能调伏。何以故。是恶律仪殃齐(去声)自身。畜恶弟子。不能教诲。乃令无量人作恶。能谤无量善妙之法○菩萨善戒经云。度恶弟子。则破坏法故名魔弟子。计此罪愆得不慎之。

师资相摄

师。以财法定惠。自摄摄他。住持不失资。以供养谏诤。亦是相摄○南山钞云。佛法增益广大。实由师资相摄互相敦遇。财法两济日益业深行久德固皆赖矣。比真教陵迟。惠风掩扇。俗怀悔慢。道出非法。并由师无率诱之心。资阙奉行之志。二彼相舍。妄流鄙境。欲令道光。焉可得乎(举要言之)。

师念弟子

僧祇律云。师。应作是念。当使因我度故。修诸善法。得其道果○长阿含经云。师长以五事视弟子。一顺法调御二诲其未闻。三随其所闻令善义解。四示其善友。五尽已所知诲授不吝○庄严论云。一度令出家。二与其受戒。三禁断诸恶。四摄持以财。五教授以法。

弟子事师

摄大乘论云。始终承奉不相离异名事○四分律云。弟子看和尚当具四心。一亲爱。二敬顺。三畏难。四尊重侍养承接。如臣子之事君父。如是展转相敬重赡视能令正法久住。增益广大○尸迦越经云。弟子事师有五事。一当敬难之。二当知其恩。三所教随之。四思念不厌。五当从后称誉○长阿含经云。夫为弟子当以五事敬事师长。一给侍所须。二礼敬供养。三尊重戴仰。四师教诲敬顺无违。五从师闻法善持不忘○毗奈耶第三十五卷。佛为高胜比丘说事师法。略云。凡为弟子于师主处常怀恭敬。有畏惧心。不为名闻不求利养。当须早起亲问师之四大安隐。起居轻利除小便器。每于半月观晒床席若不依师得越法罪(好广知者自检读之)○毗奈耶云。弟子门人才见师时即须起立若见亲教即舍依止(言见亲教舍依止者谓弟子在一处侍禀学师次忽受业师来即舍禀受来侍立受业师左右也)。

教诃弟子

菩萨善戒经云为师不能教诃弟子。则破佛法当堕地狱○毗奈耶云。弟子有五事。方可教诃。一不信。二懈怠。三恶口。四情无羞耻。五近恶知识。佛言但五法有一。皆须教诃。比丘问佛。如何教诃。有五法。一不共语。二不教授。三不同受用。四遮其善事不与依止。五不与同房。

童子

智度论云。梵语鸠摩罗伽。秦言童子○寄归传云。白衣诣苾刍所。专诵佛典。求落发。号童子。西天出家国无制止但投师允可即和僧剃发即无童子行者之属今经中呼文殊善财宝积月光等诸大菩萨为童子者。即非稚齿。如智论云。如文殊师利十力四无所畏等。悉具佛事故住鸠摩罗伽地。又云若菩萨从初发心断淫欲。乃至菩提是名童子。今就此方释之释名曰儿。年十五曰童。童独也。自七岁止十五皆称童子。谓太和未散故。

度小儿缘起

僧祇律云。佛住舍卫国。阿难有一知识。合门疫死。唯有一小儿在。阿难行过。小儿随后唤。阿难不闻。为世人讥云。沙门他有强亲。今见孤遗不顾。小儿随入祇园。阿难白佛。此小儿得度否。佛言汝作何心度。答慈愍心。佛言得度(度此小儿。亦不作童子。便剃发号。驱鸟沙弥)。

行者

善见律云。有善男子。欲求出家。未得衣钵。欲依寺中住者名。畔头波罗沙(未见译语)今详。若此方行者也。经中。多呼修行人。为行者。行是所修二种行也。者即五蕴假者。是能修行之人也。凡十六岁已上。应呼行者。谓男生八岁毁齿。十六阳气全。以其有意乐信忍。修净梵行故。自晋时已有此人。如东林远大师下有辟蛇行者。

剃发

祠部牒

此牒。自尚书省祠部司出。故称祠部。按僧史略云。唐会要曰。则天延载元年五月十五日。敕天下僧尼。隶祠部。此为始也。义取其善禳恶福解灾也○续会要云。天宝六年五月。制所度僧尼。仍令祠部。给牒。此为始也。

剃发

律云。毁其形好。剃除须发。俾即发先业。使异余出家者○因果经云。过去诸佛。为成就无上菩提故。舍饰好。剃须发。即发愿言。今落发故。愿与一切众生断除烦恼。及以习障(此悉达太子。剃发之时言也)。

周罗发

即今亲教和尚。最后为剃顶上发也。梵语周罗。此云小结。且三界九地。烦恼见修。所断有八十一品。即第九地末品烦恼。名小结。微细难除。今此顶发。喻彼烦恼。九十六种外道。皆不能尽除。唯佛弟子能断故。亲教师最后剃者。表为除残结。令出三界故。

父母拜

南山钞十二卷。法苑二十二卷。皆云。剃发了。礼绕三宝。拜谢大众。及二师已。然后在末座坐。父母诸亲。皆为作礼拜。贺悦其道意。此亦如儒礼冠义曰。冠者。礼之始也。凡冠日。见母母拜。见兄兄拜之。注云。以其成人而为礼。今人子出家事佛剃发为礼之始也。父母设拜。以其出世而为礼。抑又拜其法服戒体故也。亦是远袭我佛之家风也。谨按根本毗柰耶律云。佛父净饭王闻太子已成佛。在室罗伐城竹林精舍。王乃裁书遣使。往请归国许之。王敕群臣曰。一切义成将归乡。可修饰城隍。庄严道路。于屈路陀林。造一精舍。尔时世尊作是念。若我徒行入城。诸释必起慢心。应以神变入城。即共诸声闻。涌在虚空。现诸神变。将近城摄诸神通。唯佛去地一人许。凌虚而行。民庶驰观。各相谓言。为父礼子耶。为子礼父耶。时净饭王见太子仪相非世。乃头面礼足。时诸臣民情。俱不忍共言。云何尊父礼子之足耶。王曰。汝等不应作是念。当初太子生时。无人扶持。四方各行七步。于尔时我便礼其足。后于剡部树下坐。日已过午。诸树影东。唯剡部树影不移。荫太子身。我又礼其足。今当第三礼也。尔时世尊就座坐。父王复礼佛足。对面而坐。告大众曰。此是第四礼子足也。自后日来即礼○本起经云。父王头面礼佛足者。一者敬道。二者爱子故(今剃发后。父母拜贺。亦此二缘也)○摩耶经云。尔时摩耶夫人(即佛母也)长跪佛前。五体投地。说偈云。稽首头面礼。无上大法王(此父母拜缘略引为证今国家有制。慎勿违之。五分律。佛言非我所制。余方为清净者不得不行。此谓王法不得不依也。○萨婆多论云。比丘违王制者犯突吉罗罪)。

沙弥

此始落发后之称谓也。梵音讹也此译为息慈。谓安息在慈悲之地故。又此人息世染之情。以慈济群生故。又云。初入佛法。多存俗情故。须息恶行慈也○大毗婆沙论云。室利摩拏洛迦唐言勤策男。谓此人离四性罪。六遮罪。勤自策励不犯令清净故○寄归传云。室罗末尼罗。唐。言求寂。夫称寂者。即涅槃也。言此人出烦恼家。求趣涅槃故。

才剃发便授十戒

寄归传云。西国出家具有圣制。诸有发心出家者。师乃问诸难事。难事既无许之摄受。或经旬月。令其解息。师乃为授五戒。方名邬波索迦。此是创入佛法之基。七众所摄也。师次为办缦条僧脚崎下裙滤罗钵等。方请阿遮梨为剃发师亲为着下裙。次与上衣令顶戴受着已授与钵器授十戒。此名室罗末尼罗。方成应法。为五众摄。堪消施利。若恐其十戒毁破。大戒。不成此则妄负求寂之名。既不合消常住受施。负债何疑。应依教而为济度。

三品沙弥

僧祇律云。佛制年不满十五。不应作沙弥。后在迦维卫国。阿难有亲里二小儿孤露阿难养育之。佛问何不出家。阿难白佛言佛制不许度。佛问是二小儿。能驱食上乌未答能。佛言听作驱乌沙弥。最下七岁。至年十三者。皆名驱乌沙弥。若年十四。至十九名应法沙弥(今呼沙弥为法公也)若年二十已上。皆号名字沙弥。

沙弥亦名比丘

善见律云。如有檀越来。请比丘沙弥虽未具戒。亦入比丘数。是为名字比丘○涅槃经云。譬如幼年。初得出家。虽未受具。即堕僧数○四分律云。从大比丘。下次第与沙弥房舍卧具。若利养随次与之。

沙弥行

毗尼母论云。沙弥应知惭愧。善住事师。法中不应懈怠放恣。当自慎身口卑己敬人。常乐持戒。莫乐调戏。不应自恃才力。复莫轻躁。应知羞耻。不说无定乱言。惟庠序合理。知净不净。常逐二师。读诵经法。一切众中。若有所作。皆不得违○五百问经云。沙弥诈称大道人。受比丘一拜。是名贼住○有沙弥七十二威仪经一卷。在传字函。好善有请检读之。

法衣

释名曰。服上曰衣。衣依也。所依以庇寒暑也。左传曰。衣身之章也。白虎通曰。衣者隐也。所以隐形也。文子曰。衣足以盖形。以御风寒也。西天出家者衣。律有制度。应法而作。故曰法衣(西天一切帛未剪者皆呼为衣)。

二衣

谓听制二衣也○瑜伽论问云。何开听谓佛于毗奈耶中。开许一切能无染污。现所受用资生因缘。云何制止。谓佛于毗奈耶中。制止一切自性罪法。违无罪法故(向下听制篇义同此也。谓律中佛有听衣。制衣故云二衣也)。

三衣

盖法衣有三也。一僧伽梨(即大衣也)。二郁多罗僧(即七条也)三安陀会(即五条也。此是三衣也。若呼七条。偏衫。裙。为三衣者。误之也)。慧上菩萨经云。五条名中着衣。七条名上衣。大衣名众集时衣○四分律云。应作安陀会。儭体衣。郁多罗僧。僧伽梨。入聚落着○增辉记云。三衣之名。无正翻译。皆从人强名之也。谓。见安陀会。有五幅。便唤作五条。见郁多罗僧有七幅。便呼为七条。见大衣条数多。故名杂碎衣也。夫大衣者。三衣中主。最为殊胜故。若从用名。入王宫时入聚落时衣也。七条名中价衣。谓不贵大衣不贱五条故。若从用名入众衣也。五条名下衣。谓在七条下故。若从用名园中行道杂作衣也(园即寺院)○杂阿含经云。修四无量者。并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僧祇律云。三衣者贤圣沙门之摽帜也○四分律云。三世如来。并着如是衣○智度论云。佛弟子。住于中道。故着三衣○萨婆多论云。欲现未曾有法故。九十六种外道无此三名。为异外道故。着三衣○华严经云。为舍离三毒故○戒坛经云五条断贪。身业也。七条断嗔。口业也。大衣断痴。心业也。○增辉记问云。何不增四。咸二。惟三也。答三奇数属阳。阳能生万物。今制三衣。表生万善。取益物之义也。

统名

袈裟者。盖从色彰称也。梵音具云迦罗沙曳。此云不正色○四分律云。一切上色衣不得畜。当坏作迦沙色。今略梵语也又名坏色○业疏云。本作迦沙。至梁葛洪撰字苑下方添衣。言道服也。

别名

大集经云。袈裟名离染服○贤愚经云出世服○如幻三昧经云。无垢衣。又名忍辱铠。又名莲华衣。谓不为欲泥染故。又名幢相谓不为邪所倾故。又名田相衣。谓不为见者生恶故。又名消瘦衣。谓着此衣烦恼消瘦故。又名离尘服。去秽衣。又名振越。

大衣有三品九种

萨娑多论云。僧伽梨有三品。自九条。十一条。十三条名下品衣。皆两长一短作。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名中品衣。皆三长一短作。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名上品衣。皆四长一短作○增辉记问。七条何品摄。答下品摄。以两长一短作故(律中三衣。各有广长肘量既佛言度身而衣更不录也)。

五部衣色

舍利弗问经云。摩诃僧祇部。勤学众经。宣讲真义。以处本居中。应着黄色衣。昙无德部。通达理味。开导利益。表发殊胜。应着赤色衣。萨婆多部。博通敏达。以导法化。应着皂色衣。迦叶弥部。精勤勇猛。摄护众生。应着木兰衣。弥沙塞部。禅思入微。究畅幽密。应着青色衣(谨按四分律云上色衣不得畜。当坏作迦沙色。今昙无德部。即四分所宗自着赤衣。是南方正色。与诸部皆竞违佛制。今试论之。以累见天竺来僧衣色证知皆似色也应是译人以坏色难名。故托指青黄赤皂等)。

问五部衣得取次着否

答舍利弗问经云。有比丘罗旬。以薄福故。乞食不得。后以五部衣。更互着之。便得大饮食。故佛言我法出家。纯服弊帛。因罗旬故。听受种种衣。

紫衣

此非五部衣色。乃是国朝赐沙门故今尚之。僧史略云。按唐书。则天朝有僧法朗等九人。重译大云经毕。并赐紫袈裟。银龟袋。此赐衣之始也。自后诸代皆行此赐。至大宋太平兴国初。许四海僧入殿庭。乞比试三学。下开封府。差僧证经律论义。十条全通。乃赐紫衣。号为手表僧。以其面手进表也。寻因功德使奏。今天下一家。不须手表求选敕依自此每遇 皇帝诞节。亲王宰辅。节度下至正刺史。得上表荐所知僧道紫衣惟两街僧录所荐得入内是日授门下牒。给紫衣。四事。谓之帘前紫。此最荣观也。然此衣。以国恩故得着。极不容易。皆形相分。按东观奏记云。大中年。大安国寺僧修会能诗应制。才思清拔。一日闻帝乞紫衣。帝曰。不于汝怪但观汝相有阙未赐也。及赐着归寺。忽暴病而卒。近代亦屡有此人焉。

染色

律有三种坏色。谓。青。黑。木兰。钞云青谓铜青。黑谓杂泥(即沟渎中泥)。木兰即树皮(此说坏新衣之色也。今云。染色亦无出此三也。今详禅僧多着墨黪衣若深色者。可是律中皂黑衣摄缘用墨靛与杂泥不远故若淡而青白者可是律中青衣摄以用铜青板缘杂墨染故)。

物体

准律有十种。不越布绢紬三也。须是厚熟致(密也)者○五百问经云。三衣得用生绢作否答一切生物但不现身者得(律中遮此经开)。

田相缘起

僧祇律云。佛住王舍城。帝释石窟前经行。见稻田畦畔分明。语阿难言。过去诸佛衣相如是。从今依此作衣相○增辉记云。田畦贮水。生长嘉苗。以养形命。法衣之田。润以四利之水。增其三善之苗。以养法身慧命也。

作法

毗奈耶云。僧伽梨。得两重作(义净云。僧伽胘。唐言重复衣)。若三重作者。得恶作罪(自九条至二十五条。得用物夹作)○四分律云。大衣七条。要割截作。若五条。得褶叶作○准律。大衣服五日成。七条四日。成。五条二日成。限日不成。尼犯堕。比丘犯突吉罗罪。非本工故○(僧祇)律云。若作衣余人助作。恐限日不成。应粗行针。急成竟受持。后更细刺○南山大师章服仪云。诸律成衣。随其丰俭。先其本制。如僧伽梨。欲创裁者。二十五条。财少以次减之。乃至九条七条。又不足乃缦作又云。今有情缠嗜好。自迷针缕。动必资人。但论刺作之纤媚。不计工价之高下。或有雇缝之直。倍于衣价履历荒孀。讥过斯负(抄略不次)。

明孔

三衣叶上不刺合处。谓之明孔。有云若田畦入水之窦。按根本百一羯磨。净三藏云。西国三衣。并皆刺合。唯东夏开而不缝。详观律检。实无开法。

缦衣

梵音钵吒。唐言缦条。即是一幅㲲量以。三衣等。但无田相者是(西国㲲幅只阔故)。自佛法至汉。涉一百八十七年。凡出家者。未识割截法只着此衣。

贴相

此法自缦条起也。十诵律云比丘居山野。许着缦条衣。不许着入聚落。应于衣上。贴作田相。又云。比丘贫少衣。不能割截应于衣上安贴。若五七九条。若过十五条等。

纳衣

又名五纳衣。谓衣有五种故。十诵律云。一有施主衣。二无施主衣。三往还衣(酉夭人亡衣属以衣赠送至林却取施僧)四死人衣。五粪扫衣。此自有五种。一道路弃衣(脱厄衣也)二粪扫处衣。三河边弃衣。四蚁穿破衣。五破碎衣。又有五种。一火烧衣。二水渍衣。三鼠咬衣。四午嚼衣。五奶母弃衣。已上衣。天竺人讳忌故。弃之以不任用义同粪扫故。共纳成衣。名粪扫衣也。律云。一切上色不得直用。并须染作迦沙色。今言毳者即是细毛为衣也○智度论云。佛意欲令弟子随顺道行。舍世乐故。赞十二头陀。如初度五比丘。白佛当着何等衣。佛言应着纳衣○十诵云。若纳衣不贴田相。不诈披入聚落○此衣有十利。一在粗衣数。二少所求索。三随意可坐。四随意可卧。五浣濯易。六少虫禳。七染易。八难坏。九更不余衣十不失求道。又云。体是贱物离自贪故。不为盗所贪。常得资身故。少欲者须济形苦故上士着之。

着衣功过

佛告阿难。衣有二种。谓可亲。不可亲若着好衣。益其道心。此可亲。若损道心。此不可亲。是故。或从好衣得道。或从弊衣得道。所悟在心。不拘形服○智度论云。佛言从今日。若有比丘。一心求涅槃。背舍世间者。我听着价直十万两金衣。食百味食。

袈裟五种功德

悲华经云。佛于宝藏佛前。发愿成佛时。袈裟有五种功德。一入我法中。犯重邪见等。于一念中。敬心尊重。必于三乘受记。二天龙人鬼。若能敬此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若有鬼神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饮食充足。四若众生共相违背。念袈裟力寻生悲心。五若持此少分。恭敬尊重。常得胜他。

八法信重

经云。袈裟圣人表式。随顺寂灭行。慈悲心。离欲者之所应服。是故。出家者身披袈裟若未得沙门果者应以八法敬重。何等八法。应起塔想。寂灭想慈悲想。如佛想。惭愧想。令我来世离贪恚痴。具沙门想。

受持衣法

毗奈耶云僧伽肱(大衣)是衣中主。是故不得随处着用若入聚落时。乞食时。随啖食时。入众时。礼制底时。听法时。礼拜二师及礼同梵行者时。皆可披大衣。若嗢多罗僧(七条)。应于净处着及诸作业(业谓习诵等事)。若安咀婆娑(五条)。任于何处随意着用无犯○五百问云。若无中衣(七条)。得着大衣上讲礼拜。五条亦得着入众食礼拜等○十诵律云。着大衣不得摙石土木草及扫地。敷坐卧具不得脚踏不得曳地。若去村远。即叠于肩上。近村有池。汪即洗手足。无水。以草水叶拭尘土。然后着衣。

背着袈裟

即是以表为里易前归后也。北僧多如此○五分律云。佛言若出村入村若草木勾衣破风土污坌入叶中(叶即衣相)恐曰曝坏衣色听为护衣故聚落外翻着袈裟若衣易坏听颠倒着衣。上下安钩纽。

钩纽

僧祇云。纽绁集要云。前面为钩。背上名纽。先无此物。因佛制尼师坛。安左臂衣下。则肩上无镇衣。不整齐。乞食时被风吹落。佛遂许安钩纽。佛制一切金银宝物。不得安钩纽上。惟许牙骨香木之属。

披袒

(袒即肉袒)舍利弗问经云。于何时披袒(披即通覆两肩。袒即偏露右臂)。佛言。随供食时。应偏袒。以便作事故。作福田时。应覆两肩现福田相故(记云。随供养者。如见佛。礼佛。问许三师。入众等时也。作福田者。谓计齐坐禅。诵经。入聚落。树下坐时。使人见田相端严故。若对佛通披者。五百生堕铁甲地狱)。

作益

僧祇云。僧尼有戒德者。若俗人求破袈裟段。欲禳灾者。听与小片。

偏衫

古僧依律制。只有僧祇支(此名覆膞。亦名掩腋衣)此长覆左膞及掩右掖盖儭三衣故即天竺之仪也。竺道袒魏录云。魏宫人见僧袒一肘不以为善。乃作偏袒缝于僧祇支上相从因名偏衫(今开脊接领者盖遗魏制也)。

此方之名周文王制也○西域记云。泥缚些那。唐言裙(些字桑个切)○根本百一羯磨云。梵语泥伐散那。唐言裙○诸律旧译。或云涅槃(僧或云泥)洹僧或译为内衣。或云圌衣(圌音舡。即贮米圆器似圌而无盖○盖取圆义)。

坐具

梵云尼师坛。此云随坐衣○根本毗奈耶云。尼师但那。唐言坐具。净法师注云。文言坐具。此乃敷具。坐卧皆得。佛制者。本为儭替卧具。恐有所损。不拟余用也○五分律云。为护身护衣护僧床褥故。着生具○僧祇云。若在道行。得长叠中叠安衣囊中。至本处当敷而坐。律应量作。长佛二[攗-鹿+(牙*牙)]手。广一[攗-鹿+(牙*牙)]手半(佛一[攗-鹿+(牙*牙)]手长二尺四寸。此合长四尺八寸。广三尺六寸)○律云更增者。即向四边各益。如今坐具。四缘有贴。即象也。不许单作。若新物作。当用故物贴中盖坏其好也。若自无故物。又无求处。不贴无过。记云。佛先许安左肩上镇衣。因有外道。问一比丘曰。汝肩上片布。何名何用。比丘答云。名尼师坛。是坐具。又问汝所披衣。何名。有何功德。答。忍辱衣。三宝之相。上制夭魔。下降外道。又问。此衣既有是功德可贵岂得以所坐之布居其上。若汝自为。师何不教。若师教者。此法不足可尊。比丘白佛。佛因制移安左臂衣下(衣即三衣也。以此证是。触不得净用)。戒坛图经云。尼师坛。如塔之有基。汝今受戒。即身是五分法身之塔。良由五分法身因戒生故。

络子

或呼挂子。盖此先辈僧创之。后僧效之。又亡衣名。见挂络在身故。因之称也。今南方禅僧。一切作务皆服。以相不如法。诸律无名。几为讲流非之。予因读根本百一羯磨第十卷云。五条有三品。上者竖三肘。广五肘。下者减半。二内名中。又佛言。安陀会有二种。一者竖三肘。广五肘。二者竖二肘。横四肘。此谓守持衣。最后之量限。盖三轮(上盖脐下掩膝)因详颇详颇是今络子之量也。若作之。但五幅。一长一短。或褶或贴。呼安陀会。即免谤。一切处着。合律无过。实胜空身矣(今详律言肘但用自肘盖度身而衣也。若用尺八之肘者下文即无臂短不及之言也)。

钞云。袜亦是衣○四分律云。寒听着袜(古今注云。自三代及秦皆着角袜。以带结至踝。洎魏文乃。更其样释名曰。袜未也。在脚未也。崔驷铭曰。建子之月。助养和气)○五分律云。外道问衣。比丘不知。乃被讥曰。沙门有何奇特。尚不知衣相。云何知心。故于前文。委细注释尔。

戒法

智度论云。梵语尸罗。秦言性善○古师云尸罗。此云戒以止过防非为义○增辉记云。戒者警也。警策三业。远离缘非也○优婆塞戒经云。戒者名制。能制一切不善法故○菩萨资粮论云。尸罗者。清凉义。离心热恼故。安隐义。能为他世乐因故。安静义。能建立止观故。寂灭义。得涅槃乐因故。

二戒

毗尼母云。戒有二种。一出世间戒。二世间戒。此世间戒。能为出世戒作因故。云最胜。又云一依身口戒。二依心戒因依身口戒得依心戒故。

三戒

一在家戒(即八戒)。二出家戒(即别解脱戒)。三道俗共戒(五戒五聚戒)。

二归戒

五分律云。初佛成道为二贾客及女人须阇陀。并五比丘。皆受二归缘。未有僧故(此就小乘别体住持三宝说也)。

三归戒

五分云。佛于鹿苑度五俱邻人间已有六罗汉故。次为耶舍父母最先授三归依也释云。归者趣也。依者投也○萨婆多云。以三宝为所归境欲令救护不得侵凌故○显宗论云。救济义。以归依彼。能息无边生死苦轮大怖畏故○毗尼母云。有五种三归。一翻邪。二五戒。三八戒。四十戒。五具足戒○萨婆多论问云。若不受三归依者。得受五戒否。答不得。要先受三归。方得五戒○阿含经云。于受归戒前先须忏悔。然后受三归。正是戒体后三结示戒所归○优婆塞戒经云。长者善生白佛言。先说有来乞戒者。先教三归。后施与戒云何。佛言为破诸苦断烦恼受于无上寂灭之乐。以是因缘。先受归依也。云何三归。夫佛为能说坏烦恼因得正解也。法是坏烦恼因真实解也。僧者禀受破烦恼因得正解也○希有校量功德经。云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如来如稻麻竹苇。若人四事供养。满二万岁。诸佛灭后。各起宝塔复以香华种种供养。其福虽多。不如有人以淳净心。归依佛法僧三宝。所得功德。

五戒

谓戒有五也。一不杀。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在家人受。则云邪淫。若出家人受。则云离非梵行缘。一切都断故)。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前四是性戒。后一是遮戒)○法苑珠林八十八云。夫世俗所尚。仁。义。礼。智。信也。含识所资。杀。盗。淫。妄。酒也。道俗相乖渐教通也。故本于仁者则不杀。奉于义者则不盗。执于礼者则不淫。守于信者则不妄。师于智者则不饮酒。斯盖接化于一时也。正法内训必始乎因。因者即前五过也。此则在乎实法。指事直言。不假饰辞。托名现意。如斯而修不期果而果证。不羡乐而乐彰。若略近而望远。弃小而保大。则无所归趣矣。今见奉持不杀者。不求仁而仁着。不盗者。不忻义而义敷。不淫者。不祈礼而礼立。不妄者。不慕信而信扬。不饮酒者。不行智而智明可谓振纲提纲。复何功以加之○费长房撰隋开皇三宝录。引宋典云。文帝元嘉年中。问侍中何尚之曰。范泰谢灵运等。皆云。六经本是济俗。若性灵真要。则以佛经为指南。如其率土之滨。皆纯此化。朕以坐致太平矣。何尚之。答曰。臣闻渡江已来。王遵周顗宰辅之冠盖。王蒙谢尚人伦之羽仪。郄超王谧王坦王恭或号绝伦。或称独步。谢敷。戴逵。范汪。孙绰。皆致心于天人之际。靡非时俊清净之士。皆谓释氏之教。无所不可何者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此风教。遍于守内。则仁人百万矣。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则百刑息于国。则陛下言坐致太平是也○大毗婆沙论云。此五戒名学处。是近事者所应学故。又名学迹。若有游此。便升无上智慧殿故。又名学路。此为径路。一切律仪。妙行善法。皆得转故。又名学本。诸所应学。此为本故○大庄严经名五大施弥勒问经论云。五戒名大施者。谓以摄取无量众生故。成就无量众生乐故。以能增长种种功德故。

八戒

即前五戒。第六不坐高广大床。七不着华鬘璎。珞不用香油涂身熏衣。八不自歌舞。不得辄往观听九不过中食(此戒俗人受。从今旦至明旦不犯为要期也)此八戒。名八关斋戒。言关者闭也禁也。谓禁闭八罪不犯故○毗婆沙论云。夫斋者以过中不食为体。以八事助成斋体。共相支持名八支斋法。是故言八。不言九也○文殊问经云。世间菩萨戒。八戒是乎○菩萨处胎经云。八关斋戒者。是诸佛父母也○毗婆沙论云。八戒名近住谓近罗汉住。故又名长养。谓长养薄少善根。有情。令其善根。增多故。如第六戒云。不坐高广大床者。阿含经云。床梐下足。高尺六非高也。阔四尺非广也。长八尺非大也。但过此量者。名高广大床也。僧祇律云。有二种。一高大名高。二妙好名高。又八种谓金银牙角辟支罗汉及僧床等(前纳体贵后纳人胜)○问俗人受此戒者。着何服饰。答婆沙云。着常所受用衣服皆得。问此人何众摄。答报恩经云。以无终身戒。不名优婆塞但名中间人(谓在七众下。不受戒俗人上也。名中间人)又名近住○顺正理论云。前四是尸罗支。由此离性罪故。次一是不放逸支。谓若饮酒心。则放逸必无能护诸支故。后后是森约支。谓防憍逸随顺厌心。能证律仪故。名八支戒。

十戒

有二种。一沙弥十戒。僧祇律云。一离杀生。二离不与取。三离非梵行。四离妄语。五离饮酒。六离处高广大床。七离着华鬘璎珞涂身熏衣。八离作歌舞及往观听蓄种种乐器。九离蓄金银钱宝。十离非时食○二菩萨十戒者加前五戒。六不自赞毁他。七不说在家出家菩萨过失。八不贪。九不嗔。十不谤三宝(此十戒名无尽戒者。婆沙云。菩萨尸罗无我我所离一切所得灭诸戏论故名无尽)。

三聚戒

即大乘菩萨戒也。一摄律仪戒。谓恶无不离。起证道行。是断德因。修成法身(此戒止是持作是犯)。二摄善法戒。谓善无不积。即身口意善。及开思修三慧。十波罗蜜。八万四千助道行等。是智德因。修成报身果(此戒作是持止是犯)。三摄众生戒。又名饶益有情戒。谓生无不度。起不住道。是恩德因修成化身果(此戒。作是持。止是犯)庄严论云。初一戒。以禁防为体后二戒。以勤勇为体。

受菩萨戒有五利

梵网经偈云。明人忍慧强能持如是法。未成佛道间。安获五种利。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护。二者命终时正见心观喜。三者生生处。为诸菩萨友。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五者今后世。性戒福慧满。

具足戒

即出家二众所受戒也。何名具足。决定藏论云。比丘戒四分义摄。一者受具足谓白四羯磨。二随具足。谓从此向后。随一一戒。常持覆护故。三护他心具足。谓比丘一分威仪具足名护他心。四具足守戒。谓于小罪见畏不犯。若有犯者。悉皆发露故。此具足戒有六聚。比丘二百五十条。尼三百五十条。次释如左。

五篇名

一波罗夷(比丘四尼八)二僧伽婆尸沙(比丘十三。尼十七)三波逸提(比丘一百二十。尼二百八)四提舍尼(比丘四尼八)五突吉罗(比丘并尼各一百)六不定七灭诤。

七聚

加上五篇第六偷兰遮第七恶说。

六聚

增辉记云。若正结罪名。能招当果。即五篇太少。不说偷兰。七聚太多。剩于恶说。以恶说同吉罗忏罪。感果同故。今于五中添偷兰遮。七中除恶说止有六矣。

波罗提木叉

华言别解脱言解脱者。即戒所感果也。记云。道戒名解脱者。即七支。无表思也。由断惑得名故。若事戒名解脱者。即僧尼受戒随对杀等事不作别别无因别别无果。故名别别解脱○毗尼母云。波罗提木叉者。最胜义。诸善之本。以戒为根。诸善得生故。

制戒十益二意

僧祇律云。舍利弗白佛言。有几利益。为弟子制戒。佛言有十利益。一摄僧故。二极摄僧故。三令僧安乐故。四折伏无羞人故。五有惭愧者。得安隐住持故。六不信者令得信故。七正信者增益故。八于现法中。得漏尽故。九未生诸漏令不生故。十正法得久住。为诸天人开甘露门故○摄大乘论云。如来制戒。有二意。一为声闻自度故。二为菩萨自度度他故。

受戒次第

报恩经优波离问佛云。若不受五戒十戒。直受具足戒得否。佛言一时得三种戒。又问若尔。何须次第。先受五戒。次受十戒。后受具戒耶。佛言染习佛法。必须次第。谓先受五戒。以自调伏。信乐渐益。次受十戒。善根转深。后受具戒坚固难退。如游大海。渐渐深入。入佛法海。亦复如是。

得戒

婆沙论云。问别解脱戒。由何心得。答曰普于一切有情起善意乐无损害心得。

熏戒种子

大小乘宗。计各一义。且小乘宗经部云。受戒时。有四种思。一审虑思。二决定思。此二思是意业。内自思惟。审决起增上愿心故。三动身思。是身业。谓处跪等。四发语思。则陈辞等。此二思。能发于色。至羯磨竟(羯磨华辨事百论云。谓辨事道法。有成济故)。于审决二思上。熏成心种子。于动发二思上。熏成色种子。通于四思上。熏成色心种子(思者业也。有能招感当来果之功用故正法念处经云。思为胜戒。因种子即因义也。又云。思胜故其果则大)次大乘宗者。有三思。一审虑思。二决定思。三发起胜思。此三思皆属心业。前二是加行。后一是根本。此发起胜思具增上殊胜故。即于此思上熏成种子。以防恶发善。功能为体○熏义者。显识论云。譬如烧香熏衣。香体灭而香气在衣。此香不可言有体灭故。不可言无。香气在衣故○种子义论云。此相续变异能感未来果报。是种子义。若相续无变异。若变异无相续。俱非种子。但相续变异。不相离故。成种子。

戒体

又名苾刍性。梵语三跋罗。俱舍明了等论皆译为护。即是无表思(思即是第六识相应善思也。又名无表色。有止恶防非功能。故云护)○金刚钞云。出戒体有三。初克性出体。即无表思一法也。通种子现行。次相应出体者。即同时二十二法。皆有防恶发善功能故(二十二法者。谓。遍行五。一触。二作意。三受。四想。五思别境有五。一欲。二胜解。三念。四定。五惠。善有十一。谓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并同时心王即意识也)。后眷属出体者。即身口意三善业也○摄论云。菩萨戒。以身口心三业为体。声闻戒以身口二善业为体。

比丘称良福田

报恩经云。众僧者。出三界之福田。谓比丘具有戒体。戒为万善之根。是故世人归信供养种福。如沃坏之田。能生嘉苗故。号良福田。

问但制七支

优婆塞戒经云。一切善不善。法心为根本因根本故。说诸比丘犯有二种。一身犯二口犯故。但制七支也(七支者。谓三身业四口业也)○弥勒问经论云。造作名业○对法论云。身口七支业即自体名业意三业。但名相应心。

戒果

优婆塞戒经云。戒果有二。一天乐。二菩提乐。智者应求菩提。不求天乐○正法念处经云。若持戒心。念天乐者。斯人污净戒如杂毒水。以天乐无常寿尽必退当受大苦。是故当求涅槃。

受戒始

大戒法本。自曹魏黄初三年壬寅。已到许昌。以国家多事。寝经三十三年至废帝(即高贵卿公也)登位改正元元年甲戌。天竺律师昙摩迦罗上书。方兴受戒之事(逆推至佛法初到。后汉求平十年丁卯。经一百七十八年。凡出家者。惟受三归戒故)。

立坛始

西天祇园。比丘楼至请佛立坛。为比丘受戒如来于园外院东南。置一坛。此为始也。此土当宋元嘉七年庚午。天竺僧求那跋摩(梁云功德铠)至扬都南林寺前竹园立坛。为比丘受戒为始也。今称方等坛者。僧史略云。盖以戒坛本出小乘教。小乘教中。应人僧界法一一如律。若片乖违。则受者不得戒临坛人犯罪。今方等法。是大乘教。即不枸根缺缘差。但发大心。领纳即得戒。可谓广大平等周遍矣。故称方等。或名甘露坛者。甘露即喻涅槃也。戒为入涅槃初门故。从果彰名也。今言坛场非一也。坛则出地立基。场则除地令平。今有混称。盖误(要知坛式请看图经)。

受戒轨仪

戒坛图经云。夫欲受戒者。先于有智人所策发教于万境之上。起慈护心故。婆沙云。由普于一切有情上。起善意乐无损害心得戒。若临集僧。当行法事。但云。发上品心。得上品戒者。沙弥素未曾闻。不知何者。是上品心。此犹空雷发奇峰之天。甘雨绝流金之地尔(上品心。即是于万境上。起慈护也)。

持戒三乐

四分律本偈云。明人能护戒。能得三种乐。名誉及利养。死得生天上。

持戒三心

瑜伽论云。一厌有为心。二求趣菩提心。三悲愍有情心。

破戒五衰

中阿含经云。一求财不得。二设得耗散。三众不爱敬。四恶名流布。五死入地狱。

护戒事业

方等经云。不得祭祀鬼神。不得轻于鬼神。不得毁坏神庙。假使有人祭祀。亦不得轻于彼人。亦不得与彼往来(文多不载)。

问俗人受三归后违失

问若俗人受三归后。却祀鬼神为失归戒否。答优婆塞戒经云。若人受三归戒后。为护舍宅。及身命。祀鬼神者。不失。若志心礼外道鬼神者。名失。若祠祀不得杀生命。

舍戒四缘

婆沙论云。尽形寿律仪。由四缘舍。一舍所学(即舍戒)。二二形生(即男变女女变男时)。三断善根(谓受恶戒邪见)。四舍众同分(即身死)或六缘同此(业疏问云。此识种子即应能为未来后习何得言形终戒舍。答种由思生。要期是愿。愿得尽形寿持今寿终则戒舍。增辉记云。思心之上熏成种子设至命终心心所法传至中有思种功德招感善果。此终不失今言形终舍者。但舍受戒时要期语者谓受戒言尽形寿能持不犯等语故顺正理论云于命终后虽有要期而不能生别解脱戒无加行故无忆念故乃齐此舍矣)。

问舍戒已更得出家否

俱舍论云。若已舍戒。亦不许更出家为于此毁损功用。由正法灭尽。毗那羯磨无故。更不得新护故。

中食

正食

四分律云。梵语。蒲阇尼。此云正食○寄归传云。半者蒲善尼。唐言五啖食。谓饭饼麨等○南山钞云。时药。谓报命支持勿过于药。但饥渴名主病。亦名故病。每日常有故。以食为药医之○顺正理论云。身依食住。命托食存。食已能令身心适悦安泰故○僧祇律云。时食。谓时得食。非时不得食。今言中食以天中日午时得食当日中故言中食。

不正食

四分律云。佉阇尼。此云不正食○寄归传云。半者珂但尼。此云五嚼食。谓。根茎叶华果等。传云。若已食前五必不食后五若先食后五则前五随意啖之(今僧齐后不食果菜等是)。

起世因本经云。乌脯沙陀。隋言增长。谓。受持齐法。增长善根故。佛教以过中不食名斋。

斋正时

毗罗三昧经云。佛为法慧菩萨说四食时。一旦时。为天食。二午时。为法食。时佛断六趣因。令同三世佛故。制日午为法食。正时也○僧祇律云。午时日影过一发一瞬。即是非时。

亦不正食摄○僧祇律云。粥出釜饘不成字。始名不正食○增辉记云。小食者粥是○读五部律文。粥之缘起有三。初僧祇律云。佛住舍卫国。难陀母令作釜饘。逼上汁自饮。觉身中风除食消。便作念。阇梨是一食人。应当食粥。乃取多水少米。煎去二分。然后入胡椒荜拨。未盛满罂。持诣佛所白言。唯愿世尊听诸比丘食粥。佛许。仍为说偈(偈在后文)○次四分律云。佛在那频头国。因㝹沙施粥。佛许之○后十诵律云。婆罗门王阿耆达。施八般粥。谓乳酪胡麻豆摩沙荏苏等。佛许之。

粥正时

四分律云。明相出始得食粥。余皆非时○婆沙论云。明相有三。初日照剡部树身。天作黑色。二日照树叶。天作青色。三日过树天作白色。三色中取白色为正时。须舒手见掌文分明。始得食粥。

食体

用香味触三法为体。

食相

以变坏为相。谓入腹变坏。能资益。诸根大种方成食相。

食事

婆沙论云。食于二时能作食事。一初食时能消饥渴。二消化时。能益诸根大种。

食义

佛地论云。任持名食。谓能任持色身。令不断坏。长养善法。又资益义。若未啖及入腹。未消化并为患者。皆不成食义。至经口入腹消化。流入五脏。充浃四肢。补气益肌。方成食义。

食三德

一轻软。二净洁。三如法。

六味

甘。辛。咸。苦。酸。淡。

八味

加上涩味不了味。

施食五常报

五福德经。佛言人持食施僧。有五种利。一色。二力。三命。四安。五辩(彼经广有说文。此五常福报。若施者得当来报受者获现在乐)。若上座施食。应诵偈云。施者受者俱获五常。色。力。命。安。得无碍辩。

粥十利

僧祇律因难陀母。施众僧粥。佛说偈云。持戒清净。人所奉恭敬。随时以粥施十利饶益于行者。色力寿乐辞清辩宿食风除饥渴消。是名良药。佛所说欲得人天长受乐。应当以粥施众僧(今析十利者。一色。二力。三寿。四乐。五词清。俱舍云。词谓训释言词也。六辨。俱舍云。辨谓展转言无滞碍也。七宿食消。八风除。九消饥。十消渴)。

食前唱密语

外道弟子。尸利鞠多。即树提伽长者姊夫也。以毒和食请佛。及众斋。佛知亦许之。佛语大众。待唱僧跋。然后可食。由是众毒竟无所害○梵摩难国王经云。夫欲施食者。皆当平等不问大小。于是佛令阿难临饭唱僧跋。僧跋者。众僧饭皆平等○寄归传云。三钵罗佉多。旧云僧跋。讹也。

五观

(观去声。凡吃粥食。先须端想。诵之讫方食。盖自警也)。一计工多少。量彼来处(智度论云。此食垦植收获舂磨淘汰炊煮及成。用工甚多。一钵之饭。作夫流汗。食少汗多○僧祇律云。施主减其妻子之分求福故施)。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毗尼母云。若不坐禅诵经。营三宝事。不持戒。受人信施为施。所随缺。则不宜全则可也)。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明了论疏云。出家先须防心三过谓于上味食起贪下味食起嗔。中味食起痴。以此不知惭愧。随三恶道)。四正事良药为疗形苦(形苦者。即饥渴为主病。四百四病为客病。故须以食为医疗用扶持之。若食粥可云不正良药)。五为成道业故应受此食(不食成病。道业何从。故假假食资身也。古人云。先结款状既食不可忘于修道)。

食法

梵摩难国王经云。夫欲食。譬如人身病服药。趣令其愈。不得贪着○摩德伽论云。若得食时。口口作念。凡食限三匙为一口。第一匙默云愿断一切恶。第二匙云愿修一切善。第三匙云所修善根回向众生。普共成佛(准论。须口口作念。若省繁。但初口三匙。总念亦得)。

食量

增一阿含经云。若过分饱食。则气急身满。百脉不调。令心壅塞。坐卧不安。若限少食。则身羸心悬。意虑无固。偈云。多食致苦患。少食气力衰。处中而食者。如秤无高下○经云。多食人有五苦。一大便数。二小便数。三多睡。四身重不堪修业。五多患不消化○大萨遮经偈云。啖食太过人。身重多懈怠。现在未来世。于身失大利。睡眠自受苦。亦恼于他人。迷闷难[穴/(爿*告)]窹。应时筹量食。

食戒

苏悉底经云。一日一食。不得再食。不应断食。于食有疑不须食。

出生

律云。众生食即为鬼子母也。毗奈耶云。诃利帝母为求爱儿。佛为受三归五戒已。白佛言从今何食。佛言勿忧。于剡部洲有我弟子每食次。出众生食施汝。皆令饱满○钞云。出生。或在等供前后随情安置。今详若食是米面所成者。方可出之。或蔬茹不用。缘物类不食翻成弃也。如爱道经云。出生饼如指甲大。又出生偈云。汝等鬼神众。我今施汝供。七粒遍十方。一切鬼神共(以食出生时。默诵此偈)。

施食

涅槃经云。佛化旷野鬼神。为受五戒讫。白佛言。我及眷属。惟食腥血今佛戒我不杀。云何存济。佛言从今当敕声闻弟子随有修行处。悉令施汝饮食。于是制戒。从今比丘当常施旷野鬼神食。若有住处不能施者。非我弟子(施食有二种。若施旷野鬼神者。即是同食寺院。佛令设二供养位一旷野鬼神一鬼子母并取僧食呼名施之。若比丘各自备一斛食施者。即依焦面大士经。施与饿鬼也)。

乞食

善见云。分卫。此云乞食○僧祇云。乞食。分施僧尼。卫护令修道业。故云分卫○法集云。出家为成道行乞食者破一切(憍慢)故○十二头陀经云。食有三种。一受请食。二众僧食。三常乞食。若前二食起诸漏因缘。所以者何。受请食者。若得请便言我有福德好人。若不请则嫌恨彼。或自鄙薄是贪忧法则能遮道。若僧食者当随众法断事摈人料理僧事心则散乱妨废行道有如是等恼乱因缘应受乞食法○宝云经云。凡乞食分为四分。一分奉同梵行者。一与穷乞人。一与诸鬼神。一分自食○宝雨经云。成就十法名乞食。一为摄受诸有情。二为次第。三为不疲厌。四知足。五为分布。六为不耽嗜。七为知量。八为善品现前。九为善根圆满。十为离我执○肇法师云。乞食略有四意。一为福利群生。二为折伏憍慢。三为知身有苦。四为除去滞着。

长食

(长字平声)摩得勒伽云。白衣舍。早起作食熟。未食先。留出家人分。是名长食○优婆塞戒经云。若有人能曰曰立要。先施僧食。然后自食如其不违。即是微妙智慧因缘。如是施主施中最上。亦得名为上施主(梵语。陀那钵底。唐言施主。今称檀那者。即讹。陀为檀。去钵底。留那故也。摄大乘论云。能破悭吝嫉妒及贫穷下贱苦故。称陀。后得大富。及能引福德资粮故。称那。又呼檀越者檀者施也。谓此人行檀。能越贫穷海故○君子者礼记云。博闻强识而让。曰君子○长者。韩子云。重厚自居。曰长者。若天竺皆是大富者称之○居士者。度论云。除四姓外。通名居士。此非所要恐计请忽有项问亦补缺布也)。

赴请

(宣律师云。下之赴上曰赴。上之赴下曰讣)。今之赴请仪式。行香定座之事。皆道安法师布置也。南山钞。有赴请设则篇。文多不录。大凡若到施主家视之。或未安佛像及圣僧座。应告安置之。诸比丘各须询问年岁(年岁即夏腊也)。大小次第坐之○僧祇律云。坐讫。上座须劳问施主生活等(劳去声)十诵律云住家上座(赴请众上座名住家)应好观自徒众。莫令诸根散乱调戏。当净持威仪令生檀越善心。斋讫应为赞叹饮食。如法咒愿。应谢施主云。厚施如法。贫道何德堪之○僧祇律云。请有二种。一僧次。二私请。或得种种杂物施者。若僧次归僧。若私请归己。

言语避讳

律云。有长者。先世压油为业。请善法比丘斋。有小不惬。便讽云食味甚好。唯少胡麻滓。既触讳长者遂不悦。佛于是制戒(凡赴请。必先问宾宅中所讳)僧祇律云。斋家。慎勿喧笑。及交头杂说。妄谈世事○法苑云。今见哀孝之家比丘筵上。放情语笑谈说世事。实为俗嗤仁者宜忌之。

斋不请强往

今时云掇斋也。鼻奈耶云。佛游王舍城。诸长者或请一二比丘斋。其不请自往者有四五。诸长者讥嫌(以食不足故也)佛制戒云。不请强往者。犯波逸提。

行香

南山钞云此仪自道安法师布置○贤愚经云。为蛇施金设斋。令人行香僧手中○增一经云。有施主设供者。手执香炉白言时至佛言香为佛使。故须然也○普达王经云。佛昔为大姓家子。为父供养三宝。父命子传香(故知行香非始今世)○大遗教经云。比丘欲食时。当为施主烧香三呗。赞扬布施(若今念如来妙色身三节文。出胜鬘经。今呼行香梵)○律中行香不许坐受○三千威仪经云。为女人行香。恐触手生染。故许坐受○受香偈云。戒定慧解知见香。遍十方界常芬馥。愿此香烟亦如是。无量无边作佛事(五分法身名香者。增一经云。佛言有妙香三种。谓戒香。闻香。施香。此三种逆风顺风皆香。最为殊妙。无与等有。今详戒香为因。能生定惠二香。解脱解脱知见二香。即果。从因以名之)。

梵音

梵云呗匿。华言止断也。由是外事已止已断。尔时寂静。任为法事。又云诸天闻呗。心则欢喜。故须作之○十诵云。比丘跋提于呗声中第一○长阿含经云。其梵声有五种。一其音正直。二和雅。三清彻。四深满。五周遍远闻○法苑云。夫呗者赞咏之音也。当使清而不弱。雄而不猛。流而不越凝而不滞。远听则汪洋以峻雅。近属则从容以和肃。此其大致也。昔魏陈思王曹子建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音。清响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乃摹其节。写为梵呗(撰文)。制音传为后式。梵音兹为始也○今开经梵云。何于此经乃至广为众生说(出涅槃经第二卷。迦叶菩萨问偈)○处世界如莲华乃至稽首礼无上尊(出超日经。京师僧斋毕嚫后。亦如讲散。再焚香唱此偈了。僧方起。极生人善)○开戒律梵云。优波离为首。乃至诸贤咸共听(出四分律第一卷偈)○神迁五通人。乃至稽首礼诸佛(出四分律偈末)。

表白

僧史略云。亦曰唱导也。始则西域上座凡赴请。咒愿以悦檀越之心。舍利弗多辩才。曾作上座。赞导颇佳。白衣大欢喜。此为表白之推轮也○梁高僧传云。夫唱导所贵者。其事四焉。一声。二辩。三才。四博也。非声无以警众。非辩无以适时。非才言无可辨。非博语无依据(陈钱塘高僧真观有八能。则唱导一也)。

疏子

即祝佛之文也。盖疏通施主今辰之意也。夫祝辞不敢以小为大故修辞者。必须确实。则不可?诞诡妄。自贻伊戚○南山抄云。比世流布。竟饰华辞。言过其实。凡竖褒成贵族。贫贱赞逾鼎食。虚妄举事惟增讹谄(清言弟子者。梁武帝云。表里俱净。垢秽惑累俱尽。信正不信邪故)。

行净水

僧祇律云。读经受食唯用行之净手。

嚫钱

梵语达嚫拏。此云财施。今略达拏。但云嚫○五分律云。食后施衣物名达嚫○转轮五道经云。转经不得倩人乃至斋食。以达嚫为常法得福。

咒愿

今呼念诵回施也。十诵律云。佛言应为施主种种赞叹咒愿。若上座不能。即次座能者作。

说法

毗婆沙论云。食竟上座说法。有四事益。一为消信施。二为报恩。三为说法令欢喜。清净善根成就。四在家人应行财施出家人应行法施(智度论云。以诸佛语妙善之法。为人说是法施。又云。常以好语有所利益是名法施。又云。非但言说名为法施。又云。若常以净心善思以教一切。是名法施。譬如财施不以善心。不名福德)○增一经阿难云。一偈之中。便出三十七品。及诸法迦叶问曰。何者一偈。阿难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所以然者。诸恶莫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众善奉行。心意清净。自净其意。除邪颠倒。是诸佛教。去愚去想。夫戒净者。意岂不净。意净者。则不颠倒。以无颠倒。愚惑想灭。三十七品果便成就。以成道果。岂非诸法乎(食后说法。其仪久亡。今浙僧食次诵一卷般若心经。亦是说法法施也)。

食后漱口

根本百一羯磨。佛言。不应礼有染苾刍。有染苾刍亦不应礼他。违者得越法罪。优波梨白佛云何名有染。佛言染有二种。一不净染。二饮食染。且饮食染者。若食啖未漱口。设漱刷尚有余津腻。是名有染。若互礼招愆故。食后事须漱刷口齿。

嚼杨枝

僧祇律名齿木。嚼一头碎。用剔刷牙齿中滞食也○毗奈耶云。嚼(杨枝)有五利。一口不苦。二口不臭。三除风。四除热。五除痰癊○又五利。一除风。二除热。三令口滋味。四消食。五明目○僧祇律云。若口有热气。及生疮。应嚼杨枝咽汁○百一羯磨云。嚼杨枝须在屏处。不得显露。及往还洁净处。或弃齿木。先以水洗。乃謦欬。或弹指警觉。方可弃于屏处。若其异者。得越法罪。

制一食

僧祇云。如来以一食故。身体轻便。得安乐住。汝等比丘。亦应一食。一食故身体轻。便得安乐住○又佛制一食而有四意。一为破自饿外道。二为育身中诸虫。三为施主受用作福。四为资养色身大种将进道故。

中后不食得五福

处处经云。佛言中后不食。有五福。一少淫。二少睡。三得一心。四无下风。五身得安乐。亦不作病。是故。沙门知福不食。

绝食

佛本行集经云。若因断食当得大福者。其野兽等。应得大福(藏中亦有休粮方法盖防比丘有难事故。若不食则与自饿外道同俦也)。

中食论

弘明集。南齐沈约字休文撰论曰。人所以不得道者。由于心神昏惑。心所昏惑由于外物扰之扰之大者。其事有三。一则荣名势利。二则妖妍靡曼。三则甘旨肥浓。荣名虽日用。于心要无晷刻之累。妖妍靡曼方之已深。甘旨肥浓。为累甚切。万事云云。皆三者之枝叶耳。圣人知不断此三事求道无从可得不为之立法使而易从也。若直言三事惑本。乃宜禁绝。而此三事。是人情所惑甚。念虑所难遣。虽有禁之旨事难卒从。譬于方舟济河。岂不欲直至彼岸。河既急会无直济之理。不得不从邪流。靡久而获至非不愿速事难故也。禁此三事。宜有其端。何则食之于人。不可顿息于其情性。三累莫甚故。以此晚食并置中前。自中之后清虚无事。因此无事。念虑得简。在始未专。在久自习。于是束八支。纡以禁戒。靡曼之欲。无由得前荣名众累稍从事遣。故云。往古诸佛。过中不食。盖是遣累之筌罤。适道之捷径。而惑者谓止于不食此。乃迷于向方。不知厥路者也。

释氏要览卷上
大正藏 第 54 册 No. 2127 释氏要览

释氏要览卷中

钱塘月轮山居讲经论赐紫沙门释道诚 集礼数道具制听畏慎勤懈三宝恩孝界趣习学

礼数

天竺九仪

西域记云。天竺致敬之式。其仪有九。一发言问讯。二俯首示敬。三柔首高揖。四合掌手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肘据地。八五轮着地。九五体投地。凡斯九等极为一拜。

合掌

若此方之叉手也○法苑云。若指合其掌不合者。良由心慢而情散故也。必须指掌相着。不令虚也。

问讯

尔雅云。讯言也○善见云。比丘到佛所问讯云。少病少恼。安乐行否○僧祇律云。礼拜不得如哑羊。当相问讯○地持论云。当安慰舒颜。先语平视。和色正念。在前问讯○僧史略云。如比丘相见云不审。谓之问讯。律文。其卑者问尊。则云不审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否。若上慰下。则云不审无病无恼乞食易得否。住处无恶伴否。后人省其言辞。乃止云不审。大似歇后语也。直须分明道个不审字。始可成礼尔。

抽坐具

南方以抽坐具为礼。律检无文。按僧史略云。近以开坐具便为礼者。得以论之。昔梵僧到此。皆展尼师坛。就上作礼。后世避烦。尊者方见开尼师坛即止之。便通叙暄凉。又展之犹再拜也。尊者又止之。由此只将尼师坛。拟展为礼之数。所谓蓌拜也(蓌音挫拜失容又云诈也)如此设恭。无乃太简乎。然随方为清净者。不得不行也。

礼拜式

声论云。盘那寐或云槃淡。华言礼○地持论云。五轮着地○长阿含经云。二肘。二膝。头顶。谓之五轮。轮者。圆转之义也。亦云。五体。凡礼拜必先并足正身。合掌俯首。以手褰衣(衣即袈裟也。五百问云。不褰三衣礼拜。得众多罪)先以右膝着地。次下左膝。以二肘着地。舒二掌过额。承空示有接足之敬也。以头在地。良久方成一拜。若以中拇指相柱。或以掌承面。或捺地并非仪也○智度论云。礼有三品。一口但称南无。是下品礼。二屈膝着地。头顶不着地。是中品礼。三五轮着地。是上品礼。又云。下者揖。中者跪。上者头面着地。

三拜

白虎通云。人之所以相拜者。何以表情见意屈节卑体尊事者也。拜之言服也。俗中两拜者。盖法阴阳也。今释氏以三拜首。盖表三业归敬也。智论云。内式礼拜。大约身口业也。佛法以心为本。以身口为末。故三拜为礼数也。

稽首

稽首谓屈头至地。故又稽(音鸡)谓首至地。稽留少时也。此即周礼九拜之初拜也。

稽颡

颡额也。谓屈额至地。即周礼。第五拜也。

顿首

谓头向下。虚摇而不至地。即周礼第二拜也(凡释氏致书俗人。即不得言稽首顿首。谓涉拜也)。

拜首

谓以头至手。即第三空首拜也。

即周礼第九肃拜也。又是内法下品礼也。书云揖如磬折。若仰首直身叉手不谨。即慢甚也。故孔子曰。为礼不敬吾何以观之。

恭敬

四分律云。汝等比丘。于我法中出家。更相恭敬。佛法可得流布○毗尼母云。佛言吾去世后当依波罗提木叉行法。当各各谦卑。除去憍慢○戒本云。若比丘不恭敬。犯波逸提罪○地持论云。若见年长福德胜者。应起奉迎礼拜问讯。若见德与己等(者。先意问讯。谦下软语。不生慢憍。若见年德于己少者。应先意软语。心不轻慢。设其有罪终不讥刺)。

谦下获四种功德

文殊佛刹经云。一远离恶趣。不受驼驴牛马等诸傍生身。二不被轻毁。三者恶友怨敌不能凌突。四常为人天恭敬。

长幼序

释氏序长幼。即不以老少贵贱但取夏腊多少也○毗婆沙论云。比丘受大戒。名生在佛家。是故应礼先受戒者○十诵律云。佛言从今先受大戒乃至大须臾时。是人应先坐先受食等○月灯三昧经偈云。当问其夏腊。若是耆宿者。应供养恭敬头面接足礼○梵网经云。若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不贵老少贵贱莫如兵奴外道之法而菩萨一一不如法者。犯轻垢罪○大庄严经云。佛弟难陀有仆名优婆离。投佛出家受戒。后依僧次坐。王子难陀后至出家。次第作礼。至优波离前念。是我仆不当设礼。尔时佛告难陀言。佛法如海容纳百川。皆同一味。但据受戒前后不在贵贱。四大假名为身。于中空寂。本无吾我。当思圣法。勿生憍慢。尔时难陀去自贡高便礼(此以受戒先后。不以尊卑。若法门弟侄之行。必须依服序之)。

应遍礼

五分律云。有常住比丘。不礼来去比丘。来去比丘不礼常住比丘。有比丘到一寺不礼久住比丘。久住比丘问汝从何来。当知汝彼处比丘。皆如是憍慢。以此白佛。佛言应遍礼。不礼者得突吉罗罪。

斋会礼拜

奇归传云。大众聚集斋会之次。合掌即是致敬。亦不劳全礼。礼便违教。

互跪

天竺之仪也。谓左右两膝互跪着地。故释子皆右膝。若言胡跪。音讹也。

长跪

即两膝齐着地。亦先下右膝为礼○神足无极经云。月天子即从座起更整衣服。前下右膝。叉手长跪○毗奈耶云。尼女体弱。互跪要倒。佛听长跪。

偏袒

天竺之仪也。此礼自曹魏世寝至今也。律云偏露右肩。即肉袒也。律云。一切供养。皆偏袒。示有便于执作也。亦如仲尼云。矩右袂便作事也(言一切供养即见佛礼佛及礼二师等)若入聚落俗舍。皆以袈裟通披之。

结加趺坐

毗婆沙论云。是相圆满安坐义。声论云以两足趺加致两髀如龙盘结○胁尊者云。是吉祥坐○念诵经云。全加趺是如来坐。半加趺是菩萨坐○踞坐谓垂足实坐也○跘跨坐(上平患切。下口爪切。淮南谓开膝坐为跘跨。江东谓之甲趺坐也)。

代礼

若此方俗之传拜也。十诵律云。弟子游方。和尚知彼有灵踪圣像名德人。和尚令传礼于彼。其弟子得侧身受和尚礼。

珍重

释氏相见。将退。即口云珍重。如此方俗云安置也。言珍重。即是嘱云善加保重也。若卑至于尊所。尊长命坐及受经。后去。即不云珍重。但合掌俯首示敬也。

惭愧

大云经云惭愧者众善之衣服○唯识论云。惭者。依自法力。崇重贤善。羞耻过恶为性。愧者。依世间力。轻拒暴恶。羞耻过恶为性○阿毗达磨论云。惭者谓于诸过恶。自羞为体。恶行止息。所依为业。愧者。谓于诸过恶。羞他为体。恶行止息为业○增一阿含经云。佛告诸比丘世有二妙法。拥护世间。所谓有惭。有愧也。诸比丘若无此二法。世间则不别父母兄弟妻子知识尊长大小。即与畜类同等也。是故。比丘当习有惭有愧。

道具

道具

中阿含经云。所蓄物。可资身进道者。即是增长善法之具○菩萨戒经云。资生顺道之具。

什物

经音疏云。什者。杂也聚也。乃是一切受用器物也。

百一物

大概之辞也。萨婆多论云。百物各可蓄一也。

六物

谓(三衣。尼师坛。钵。滤)水囊○增辉记云(非谓别有六物)也(经音义第六是针筒)。

梵云钵多罗。此云应器。今略云钵也。又呼钵盂。即华梵兼名也。钵者乃是三根人。资身要急之物。佛听用二种。注之如左。

瓦钵

佛住孙婆白土村。尔时。系婆天神白佛。过去佛皆受用此处瓦钵。佛乃听比丘受瓦钵。

铁钵

佛住王舍城行诸房。见一比丘枕手卧。知而问曰。汝安乐否。答我所枕手。失钵堕地乃破故不乐。佛言听蓄铁钵○钵律有制。听三品量文多不录。

五缀钵

(缀谓校钉)○四分律(戒本)云。比丘蓄钵减五缀(连缀也)不漏更求新者为好故尼萨耆波逸提○法苑云。世尊成道三十八年。赴王舍城国王请食讫。令罗云涤钵。失手扑为五片。是日有多比丘白佛皆扑钵破为五片。佛言表我灭后初五百年诸恶比丘分毗尼藏为五部也。佛乃亲将铅锡钉。缀破钵。故云五缀。

降龙钵

远取佛降迦叶火龙于钵中。名之。近取晋高僧涉公以符坚建元十一年长安大旱。坚请涉咒龙。俄尔龙在涉钵中雨遂告足。至十六年涉迁化。十七年自正月止六月不雨。多求不应。坚谓中书朱肜曰。涉公若在。朕岂焦心于云汉若是哉。

钵器大小数

十诵律云。钵半钵大键?(键音处。?音咨。经音疏云。钵中之小钵。助钵用故)小键?(僧祇同)○四分律云。键?入小钵。小钵入次钵。次钵入大钵(此律言。小钵即十诵大键?也。次钵即半钵也。淮诸律四事可见也。今呼为[鐘-里+貝]子。[鐘-里+貝]音训切。[昔*真]云铁类也。非器故)。

钵支

律云。钵不正听作钵支。

钵袋

律云。听作钵袋青色(今呼钵囊也)。

钵盖

律云。有尘坌。钵听作钵盖。

锡杖

梵云隙弃罗。此云锡杖。由振时作锡声故○十诵云声杖○锡杖经云。佛告比丘。汝等应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执故。又名智杖。又名德杖。彰显智行功德本故。圣人之表帜贤土之明记道法之幢。迦叶白佛。何名锡杖。佛言锡者轻也。倚依是杖。除烦恼出三界故。锡明也。得智明故。锡醒也。醒悟苦空三界结使故。锡疏也。谓持者与五欲疏断故。若二股六环。是迦叶佛制。若四股十二环。是释迦佛制(彼经大有训释名字说作亭分表法持法功德文多不录在定字函)○三千威仪经云。持锡不得入众。日中后不得复持。(日中即知)不得檐于肩上○五百问云。持锡有多事能警恶虫毒兽故。

解虎锡

始因齐高僧稠禅师在怀州王屋山习禅。闻有虎斗稠往以锡杖中解之。虎遂各去。因是名焉。

拂子

律云比丘患草虫。佛听作拂子○僧祇云。佛听线拂列㲲拂甚拂树皮拂制。若猫牛尾马尾拂。并金银装柄者。皆不得执。

麈尾

音义指归云。名苑曰鹿之大者曰麈。群鹿随之。皆看麈所往随麈尾所转为准今讲者执之象彼盖有所指麾故○五百问云。比丘捉麈尾[彳*巳]堕。

如意

梵云阿那律。秦言如意。指归云。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刻作人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脊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人之意。故曰。如意。诚尝问译经三藏通梵大师清沼。字学通慧大师云胜。皆云。如意之制。盖心之表也。故菩萨皆执之。状如云叶。又如此方篆书心字故。若局爪杖者。只如文殊亦执之。岂欲搔痒也。又云。今讲僧尚执之。多私记节文祝辞于柄。备于忽忘。要时手执目[利-禾+(對-寸)]。如人之意。故名如意。若俗官之手版。备于忽忘。名笏也。若齐高祖赐隐士明僧绍竹根如意。梁武帝赐昭明太子木犀如意。石季伦王敦皆执铁如意此必爪杖也。因斯而论则有二如意。盖名同而用异焉。

手炉

法苑云。天人黄琼说迦叶佛香炉。略云前有十六师子白象。于二兽头上别起莲华台以为炉。后有师子蹲踞。顶上有九龙绕承金华。华内有金台宝子盛香。佛说法时常执此炉。比观今世手炉之制。小有仿法焉。

数珠

牟梨曼陀罗咒经云。梵语钵塞莫。梁云数珠。此乃是引接下根牵课。修业之具也○木槵子经云。昔有国王名波流梨。白佛言。我国边小。频年冠疫谷贵民困。我常不安。法藏深广。不得遍行。惟愿垂示法要。佛言大王若欲灭烦恼。当贯木槵子一百八个。常自随身。志心称南无佛陀南无达磨。南无僧伽名。乃过一子。如是渐次。乃至千万。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除谄曲。舍命得生炎摩天。若满百万遍。当除百八结业。获常乐果。王言我当奉行(百八结者。小乘见修合论烦恼共有一百八数且明见惑三界四谛下烦恼共有八十八。谓苦下具一切即十使。贪瞋痴慢疑身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也。集灭离三见谓集灭二谛下各除身边耶三见也道除于二见谓道谛除身边二见也上界不行恚谓上界四谛下各除瞋一。已上三界四谛共有八十八也。修道所断惑欲界有四谓贪瞋痴慢上二界各除瞋共有六已上成十计九十八也。更加十缠谓无惭无愧昏沉恶作恼嫉掉举睡眠忿覆合前都有一百八也)○曼殊室利校量数珠经。略。云。其数珠体种种不同校量。乃至槵子掏一遍。得福千倍。莲子得福万倍。水精得福千亿倍。若菩提子或掏。或手持得福无量(彼经广有说文。繁不具录)。

西天多用。如阿含经云。阿难罗云。皆执扇侍佛。优波离结集律藏时。波斯匿王与象牙装扇。令执诵律○古高僧慧荣。讲时执扇○隋炀帝赐高僧敬脱。大竹扇阔三尺入内讲经论。

拄杖

十诵律云。佛听蓄杖。其?用铁为坚牢故。斯盖行李之(善助)也(言?用铁即小拄杖子非今担衣钵大者)。毗奈耶云。佛听蓄拄杖。有二因缘。一为老瘦无力二为病苦婴身故○隋炀帝在[邱-丘+(乏-之+ㄠ)]时。送法藏禅师灵寿杖。书云每策此杖时。赐相忆(策杖有礼。吕氏春秋日。孔子弟氏抱杖而问其父。拄杖而问兄弟。曳杖而问妻子。盖尊卑之差也。凡策杖若见尊宿并二师皆须投杖于地问讯。或是二师杖必倚着处然有问讯若为二师揉杖师有愿问必抱杖以对之)。

净瓶

梵语军迟。此云瓶。常贮水。随身用以净手○寄归传云。军持有二。若[茲/瓦]瓦者。是净用。若铜铁者。是触用。

律有二种。一竹盖。二叶盖。寄归传云。西域僧有持竹盖。或持伞者。梁高僧惠韶。遇有请。则自携枝笠也。今僧戴竹笠。㯶笠乃竹盖之遗制。但去柄尔。今又加油绢于上。即唐马周。制在席[幌-光+月]以御雨故。效之也。

戒刀

僧史略云。戒刀皆是道具。按律许蓄月头刀子。为割衣故。今比丘蓄刀名戒者。盖佛不许斫截一切草木坏鬼神村故。草木尚戒。况其他也。

滤水囊

增辉记云。观其状虽轻小。察其功用○为护生命。即慈悲之意。其在此也。中华僧鲜有受持。今准律摽。示备于有问尔○根本百一羯磨云。水罗有五种。一方罗(用绢三尺或二尺随时大小作绢须细密不透虫者若用疏绢薄纱纻布者本无护生之意)二法瓶(阴阳瓶也)三君迟(以绢系口以绳悬况。于水待满引出)四酌水罗。五衣角罗(言衣角者非袈裟角也但取密绢方一探手或系瓶口或安钵中滤水用也)○南山钞有式样。文多不录○道具律中听者名式极多非今所用。故不注之。

制听

持盖

律云。跋难陀比丘持大盖行(似今凉伞也)诸居士遥见谓是官人。皆避道。及近元是比丘。乃讥谦之。佛乃制戒。不应持大盖。若天雨即听(字平声即开许也)。

画房壁

僧祇云。比丘作房欲画壁。佛言听画山林人马之属。不得画男女和合之像○昔者南齐竟陵文宣王图先贤形貌于书斋壁。俾若神对其中。有烈女之像。时有客曰。君画烈女。似好色不好德也。文宣遂削去谢之。俗宫避嫌。尚如此焉。

悬香

四分云。比丘房内臭。佛许用香泥。泥之。犹臭。佛言应四角悬香。

籴粜

僧祇云比丘籴贮谷米。应作是念。我当依是。得诵经坐禅行道。到谷贵时。若食长(音信)若作功德。余者粜之。

㦳树

毗尼母云。若比丘为三宝。种三等树。一果树。二华树。三叶树。但有福无过。

养狗

萨波多律摄云。大寺内为防守故听养狗。须知行法。若瓟损塔并房院地应平填。若遗下应除去。不尔者得恶作罪。

严饰床褥

律难陀比丘。严饰床褥为人讥云。此太严丽。非比丘所宜。佛制不得过量严饰床褥。

用外书治佛经

四分云。勇猛比丘白佛。欲以世间言论。修治佛经。佛言痴人以外道言论。欲杂糅佛经。乃是毁损。

带缕钏

若今百索也。十诵律云。比丘若着缕钏。犯突吉罗罪。

偷税

十诵云。比丘过关逻(字罗之去声成属)应税不税若为贾客过税物或示人异道断官税钱直五文者犯波逸提(言异道即偷税私挫也)。

看斗

僧祇云。比丘看象牛马乃至鸡斗及人斗口诤者。得越法罪。

照镜

僧祇云。若病差若新剃头。若头面有疮照无罪。若为好故照者。得越毗尼罪。

若今唱曲子之类也。律云。有五过一使自心贪。二令他起着。三独处多起觉观。四常为贪欲覆心。五令诸年少闻常起爱欲反道故。

饮酒

律云。酒有二种。一谷所成。二木酒即草根果作者○涅槃经云。酒为不善诸恶根本。若能除断则远众罪○成实论问云。酒是实罪耶。答非所以者何饮酒为恼众生故而是罪因。若人饮酒则开不善之门以能障定及诸善法。如植众果无墙障故。若饮酒如果无墙障焉○四分律云。饮酒有十过失。一颜色恶。二少力。三眼视不明。四现嗔相。五坏田业资生。六增疾病。七益斗讼。八恶名流布。九智惠减少。十身坏。命终堕三恶道。○沙弥戒经。有三十六失。乃至破家。危身。失道。丧命皆由之○法苑云。今有耐酒之人饮之不醉。又不弊神。亦不作过。饮得罪否。答制戒防非本为生善戒是正善身口无违缘中正息遮性两断乃戒名善。今耐酒之人。虽不乱神。未破余戒。但饮便为罪因。正违遮戒缘中生犯乃名有罪。

食肉

楞伽经云。大慧菩萨白佛言。愿说食肉过恶。佛言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我今为汝略说一切众生。从本已来。展转因缘。常为六亲故。不净气分所生故。众生闻恶气。悉生怖故。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凡夫所嗜。无善名故。诸天所弃故○律云。夫食肉者。断大慈种。水陆空行。有命者怨故○法苑问云。酒是和神之药。肉是充饥之膳。古今同味。独何鄙焉。设君王赐食。岂关僧过。答肉由杀命。酒能乱神纵逢见抑。亦须严断。虽违君命。还顺佛心矣。

食辛

楞伽经云。一切葱薤韭䔉。臭秽不净。能障圣道。亦障世间净处。何况佛之净土○涅槃经云。乃是食葱韭䔉薤。当生苦处○楞伽经云。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食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能宣十二部经。十方天人嫌其臭秽。咸遂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得日消。长无利益。

舍身

十住断结经云。佛言。过去无数劫。有一大国。名裴扇阇。有一女人名提谓。夫丧守寡。家富无子。有婆罗门谓曰。今身之厄。由汝前世罪故。若不修福灭罪。后堕地狱。悔无所及。提谓问作何福得罪灭耶。婆罗门曰。莫非积薪自烧身。提谓依教积薪次。有一道人。名钵底婆(汉言辩才)问曰。办具薪火。而欲何为女人答曰。欲自烧身灭罪。辩才告曰。先身罪业。随逐精神。不与身合。徒自烧身。安能灭罪。何于苦恼求善报耶。于理不通。譬如牛厌车。欲使车坏。前车若坏。续得后车。假使烧坏百千万身。罪业因缘。相续不灭○劝人舍身者。律犯波罗夷罪。

四分律云。许数数浴生世善故○毗尼母云。澡浴但为除身中风冷病。得安隐行道故。有五利。一除垢。二治皮肤令一色。三破寒热。四下风气五少病痛○温室经。佛为医王耆域(汉言固活)说浴僧当用七物一燃火。二净水。三澡豆。四苏膏。五淳灰。六杨枝。七内衣除七病。一四大安隐。二除风。三除湿痹。四除寒冰。五除热气。六除垢秽。七身体轻。便眼目清净。得七福。一四大无病。所生常安。二所生清净。面首端严。三身体常香。衣服净洁。四肌体濡泽威光德大。五饶人从拂拭尘垢。六口齿香好所说肃用。七所生之处。自然衣服○律云。凡比丘入浴室。应一心小语。好持威仪。收摄诸根。

畏慎

畏慎

杂阿含经云。佛告诸比丘。当恭敬住。当常系心。常畏慎。所以者何。若比丘不恭敬。不系心。不畏慎。而欲令威仪足者。无有是处。不备威仪。欲令学法。满者。无有是处。学法不满。欲令五分法身具足者。无有是处。五分法身不具足。欲得无余涅槃者。无有是处。是故比丘。当勤学恭敬。系心畏慎。

护惜浮囊

涅盘经云。有一人渡海。假于浮囊。有一罗刹随渡者乞其浮囊。乃至一针眼许。渡者不得。此喻持戒人。守护戒法。如渡海浮囊。不得少许穿漏。方渡生死大海。

毁破德瓶

又名吉祥瓶智度论云。譬如有人患贫。供养诸天求富。满十二年。天慜其志。赐与一瓶。告曰。此名德瓶。凡有所须。皆自瓶出。其人久贫乍富。人皆怪问。遂出瓶示人。见种种物。从瓶涌出。其人娇逸登瓶舞蹈。其瓶即破。诸物皆失。此喻持戒人。应生天上。受自然乐。若憍逸自恣尔。如瓶破一切皆失。

市买祸母

杂譬喻经云。昔有一国。五谷丰熟。绝兵无疫。人民常乐。其王忽问群臣曰。我闻四方有祸何似。对曰臣亦未识。王遣求觅要见。臣遂推求。是时天神化作一物似猪。卖于市中。其臣问名曰是祸母。四方之祸。皆由此生也。问食曰日食针一升。遂买进王。敕令畜养。饲针国乏。乃率于民。民输不堪。逃移他土。有智臣请杀。乃至斫刺。无能伤害。遂焚之身亦同火。跃走入城。一切烧尽。此买祸母所致也。喻比丘不护戒身。欲火所烧。身名俱失。

狸吞鼠子

经云。昔有一狸张口伺鼠。有鼠子出穴。狸即吞之。鼠子入腹犹活。反食狸脏腑。患痛迷闷狂走。遂至命终。此喻。比丘依聚落住。不护根门。被欲损心。迷闷狂走。不乐精舍。舍戒还俗。遂至于死。

绵裹铁丸

经云。譬如赤烧铁丸。里劫具绵中。绵速燃否。比丘言速燃。佛言愚痴之人。依聚落住。不善护戒心。不正念。欲火烧心。舍戒还俗。是故汝等。应护根门也。

日用木杵

杂阿含经云。譬如木杵。日用不止。不觉消减。如是比丘。从本已来。不守根门。不勤觉悟。修习善法。当知是辈。终日减损。

小鱼忘教

太鱼事经云。昔有一池。多有诸鱼。尔时大鱼诫诸小鱼。莫往他处。必为人捕。时诸小鱼忘其教诫。便往他处。几被网获。洎归本所。大鱼问曰。汝何所见。小鱼曰。唯有长线。大鱼曰。我之祖父皆死此线。慎勿再往也。后时小鱼忘教复往。尽为所捕。此喻比丘不受善教。后罹横祸。

野干拒谏

僧祇律云。过去有一婆罗门。于旷野造井。以给行人。至暮有群野干。趣井饮水。其野干主。便内头汲罐中饮已。戴起高举。扑破而去。诸小野干谏主曰。若树叶可用者。犹护惜之。况此利济之具。何忍坏也。主曰。我但戏乐耳。损坏既多。施者怀恨。乃作木罐用机。故头可入不可出。置于井侧。执杖屏处伺之。及暮果至作戏如初。内头入罐。求扑不脱。婆罗门以。杖打死时。空有神说偈曰。知识慈心语。狼戾不受谏。守顽招此祸。自丧其身命。

九横

九横经云。佛告比丘。有九因缘。命未尽便横死。一不应饭而饭(谓食不可意。或蒲腹不调。更食)二不量食(不节)三不习食(谓往他处未知食性便强食)四不出食(谓食未消复食)五止熟(谓强制大小便)六不持戒(谓犯五戒。成疾及遭官法等)七近恶知识。八入里不时(谓非时入城市。及人家等。太早太夜)九可避不避(谓。奔牛。逸马。驰车。醉人。恶大等)。

入俗舍五法

律云。一入门小语。二摄身口意。三卑躬。四善护诸根。五威仪庠序。令人生善○华首经偈云。比丘入他家。不应怀憍慢自大自高心。若有皆当灭。当以慈慜心。无欲无所求。说法广饶益。净行于世间。

舍五悭

(成实论云。当舍五悭。一财物悭二法悭三)家悭(谓惜门徒家不欲别人识。恐失已利故)四住处悭(谓有房舍不欲人居)五赞叹悭(谓不扬人美事恐胜已故)。

除三恶

大法炬陀罗尼经云。佛言人身难得。虽得其寿复促。于短命中。更有三恶。一心性佷弊。不受善言。二常怀悭嫉。惧他胜己。三设知胜己。耻而不问。

息三暴害

僧祇云。身暴害者。比丘入人家。牵拽小儿。打拍推扑。破损器物。斫牛脚。刺羊眼。将他谷米豆麦和杂。若田中须水决破令去。不须者。开窦放入等。口暴害者。诣王臣前。谗佞良善。身口暴害者。于屏处藏身。作异声怖人等。

招轻贱三法

毗奈耶律偈曰。无事多言语。身着垢弊衣。不请往他家。此三被人贱。

得人不可爱有十法

僧祇云。一不相习近。二轻数习近。三为利习近四他爱者不爱。五他不爱者爱。六谛言不受。七好预他事。八实无威德而欲?人。九好与人屏处私语。十多所求欲。此十法。能令他起不爱心也。

八诫

分别善恶所起经云。传远疏通。诫于太察笃信守一诫于壅弊。勇猛刚毅。诫于暴乱。仁爱温良诫于不断。广心浩大。诫于狐疑。沉静安舒。诫于后时。刻削隘忽。诫于熛疾。多人长辞。诫于无实。

成就威仪四法

十住断结经云。一不染三有。知之为苦。二我与彼人。苦乐俱然。三常行忍辱。四在上不慢。在下不耻。

受施知节量

智度论云。佛言白衣给施衣食。当知节量。不令他?竭。则檀越欢喜。信心不绝。受者不乏。

四圣种

俱舍论云。一随所得衣。二随所得食。三随得卧具。皆生喜足。四乐修乐断(前三对治贪。后一对治放逸)以出家者。有二因缘。故名圣种。一意乐。二受用。此四。能生无漏善相续。故名圣种○又佛说。名四胜宝藏。能令住者。意望满足故。本生心地观经云。四无垢性。谓比丘于衣食。卧具。汤药。随其粗细称心。远离贪求。三十七菩提分法。皆从此生故。

警诫

六度集经云。佛因地作贫人云。吾宁守道贫贱而死。不为无道富贵而生○左传郑子张曰。生在警戒不在富也。君子曰善戒。

勤懈

谓正勤也有四焉。即四种精进遮。二不善法。集。二善法。谓已生不善法令断。未生者令不生故。未生善令生。已生者令增长故。○智度论云。四种精进心。勇。发。动。畏。错误故。言正勤也○顺正理论云。无始时来所以不能见四圣谛。都由懈怠。勤能治彼。令乐听闻。如理思惟。四圣谛理。速证菩提。

精进

即心所法善十一中第十一法也○唯识论云。勇捍为性。疏云。勇而无怯。自策发也。捍而无惧。耐劳倦也○僧伽吒经云。欲求涅槃。当勤精进○十诵律序云。诸大德为道故。当一心勤精进。所以者何。诸佛一心勤精进故。得阿耨菩提。何况余善道法○智度论云。有二精进。一身精进为小。二心精进为大。佛说意业大故。

懈怠

菩萨本行经云。夫懈怠者。众行之累。在家懈怠。则衣食不供。产业不举。出家懈怠。则不能出离生死之苦○释论云。出家[悚*頁]堕。则丧于法宝。

放逸

正法念处经云。此放逸过。一切过(中最)为胜上。又偈云。愚痴乐放逸。常受诸苦恼。若离放逸者。则得常安乐。一切诸苦树。放逸为根本。是故。欲离苦。应当舍放逸。又云。顺法而行。远离放逸。则闭一切恶道之门。

智度论云。梵语魔罗。秦言夺命(论云。唯死魔实能夺命。余者能为夺命因。亦能夺智惠命故。瑜珈论云。由蕴魔遍一切随逐义。天魔障碍义。死魔。烦恼魔。能与死生众生。作苦器故)○魔逆经云。大光夫人白文殊言。其魔事住于何处。文殊言住于精进。又问何故住于精进。文殊言其精进者。乃为魔求其便。若懈怠者。彼当奈何(因明勤懈乃述魔住)○瑜珈论云。魔事者。若于利养。恭敬。称誉。心乐趣入。或放逸。悭吝。广大希欲。不知喜足。忿恨。恼覆。矫诈等。皆是魔事。

三宝

三宝

谓佛法僧也。宝性论云。依彼六种相似对故。佛法僧说名为宝。一世间难得相似。以无善根诸众生等百千万劫不能得故。二无垢相似。以离一切有漏法故。三威德相似。以具足六通。不可思议。威德自在故。四庄严相似。以能庄严出世间故。五胜妙相似。以出世间故。六不可改异相似。以无漏法。世八法不能动故。偈云。真实世希有。明净及势力。能庄严世间。最上不变等。

同体三宝

谓于一真如上。义说为三也。一真如。是觉性。名佛宝。二真如。有执持义。名法宝。三真如。有和合义。名僧宝。

别体三宝

此有二宗。初小乘说。丈六金身。是佛宝。四谛十二因缘生空教。是法宝四果缘觉是僧宝。次大乘说。三身如来是佛宝。二空教是法宝。三贤十圣是僧宝。

住持三宝

范金雕木绘塑形像。是佛宝。三藏文句。是法宝。剃发染衣同一理事。是僧宝。

佛宝

梵语佛陀或云浮屠。或云部多。或云母驮或没陀。皆是五天竺语楚夏也。并译为觉。所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今略称佛也○般若灯论云何名佛于一切法。不颠倒。真实觉了。故名佛。又云。于无体法中。觉了无余。诸法平等觉。故名为佛○菩萨本行经云。佛者诸恶永尽。诸善普会。无复众垢。诸欲都灭。六度无极。皆悉满毕。以权方便。随时教化。有大神力。身紫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六通清彻。前知无穷。却睹无极。现在靡所不知。三达遐鉴有如此德。故号佛也。

一身

唯就法身也体依聚义。名身○摄论云。为应化身。及如来一切功德所依故。名法身也。

二身

佛地论云。一法身即自受用身佛也。二生身即他受用。并化身佛也○摄论云。如来有二种身。一自性得身是法身也。二人功得身。是应化二身也。

三身

唯识论云。一清净法身。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为大功德所依止故○二圆满报身论云。此有二种。一自受用身。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德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常自受用广大法乐○二他受用身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菩萨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合此二种名曰报身○三变化身。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来登地菩萨。及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各得诸利乐事○又觉性是法身。以无相为相。觉相为报身。用四智为体。觉用名化身。即随类变现。形量大小不定○庄严论云。应知此三身。摄一切佛身。示现一切自利利他依止故。

四身

楞伽经云。一应佛。二功德佛。三智慧佛。四如如佛。

五身

菩萨璎珞经云。一如如智法身。二功德法身。三自法身。四变化法身。五虚空法身。

十身

华严经云。一无著佛。二愿佛。三业报佛。四住持佛。五涅槃佛。六法界佛。七心佛。八三昧佛。九性佛。十如意佛(无所发菩萨经。及佛地论。颇同有云。十重他受用佛。亦名十身)○已上诸身不同无出于三身也三身不同即不离一身而佛佛具足矣。

十号

菩萨地持经云。如来有十种名称功德。谓非不如说故。名(如来)得一切义无上福田。应供养故。名应(字平声呼谓具上三义故若去声呼只有应供一义也)。如第一义开觉故。曰等正觉止观具足。名明行足第一上升。永不复还故。名善逝。如世界众生界。一切种烦恼及清净。名世间解。第一调伏心巧便智。一切世间唯一丈夫。名无上士调御丈夫四种真实智义法真实故。显示不了义故。依一切义故。广说断一切疑显示甚深清白处故。为一切法导师故。名天人师三聚具足。一切种平等开觉。名佛坏一切魔力。名婆伽婆。

六德

梵音婆伽婆。或云薄伽梵。此含六义。一自在。二炽盛。三端严。四名称。五吉祥。六尊贵○亲光菩萨造佛地论释云。谓如来永不系属诸烦恼故。具自在义。焰猛智火所烧炼故。具炽盛义。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庄饰故。具端严义。一切殊胜功德圆满无不知故。具名称义。一切世间。亲近供养。咸称赞故。具吉祥义。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无懈废故。具尊贵义。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云。无上正遍知觉。

释迦牟尼

智度论云。秦言能仁寂默(姓名兼称也)。

天中天

佛之小字也。本行经云。净饭王云。太子生后。诸事皆成。宜字萨婆頞他悉陀(华言一切义成或云悉达多。此云财成)又诸释称立性憍慢多言。及见太子悉皆默然。王云宜名牟尼(此云寂默)又一日抱太子。谒释迦增长大天神。庙神石为像。即起礼太子足。王曰。我子于天神中更为尊胜。宜名天中天(此并约事而言也)○古译经。有称佛名大仙者。此与天仙不同。般若灯论云。声闻菩萨等亦名仙佛于中最尊上故。已有一切波罗蜜多。功德善根。彼岸故名大仙○又大毗婆沙论。称佛为真人者。谓佛既受人异熟相续证真实法故名真人○又本行集经称佛为龙者。谓世间有爱皆远之。系缚解脱。诸漏已尽名龙。故云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梵音那伽。此云龙非是世间业报龙。盖取自在变化无碍义梵)右佛宝讫。

法宝

梵音达磨。华言法。以轨持为义。谓轨物生解。任持自性故○般若灯论云。何名法。若欲得人天善趣。及解脱乐。佛知众生诸根性。欲不颠倒故。说人天道及涅槃道故。名法。复次自他相续。所有熏习。及无熏习。烦恼怨贼悉能破散故。名法也。今就住持法宝。分为三。谓经律论焉。

梵音素怛囕。或苏怛啰者。华言线。盖取贯穿摄持义也○又梵云。修多罗。或云修妒路者。秦言契。谓上契理下契根故。今言经者。具三义谓久通由也。肇云。经。常也。谢灵运云。经由也津也。通也。谓言由理生。理。由言显。学者神悟。从理教而通矣。

经也常也法也。

梵音阿含。此云教○唯识论云。阿含者。谓诸如来所说之教○长阿含经序云。阿含者秦言法归。所谓万善之渊府。总持之林薨也。又云阿笈摩(新梵语也)○一切经。皆以声名句文四法为体。克实用佛无漏声音为体。故云声教○智度论云。若苦行头陀。初中后夜。勤心禅观。若而得道者。声闻教也。若观法相。无缚无解。心得清净。菩萨教也。

十二分教

亦云十二部经。一修多罗(契经)。二祇夜(应颂)。三和伽罗(授记)。四伽他(调颂)。五尼陀罗(因缘)。六优陀那(自说)。七伊帝目多(本事)。八阇陀伽(本生)。九毗佛略(方广)。十阿浮达摩(未有)。十一婆陀(譬喻)。十二优波提舍(论议)。若小乘。只有九部。无自说授记方广等。

梵云毗尼。此翻名律。律法也。从教为名。谓断。割。轻重。闻。遮。持。犯。故○清净毗尼经云调伏烦恼为烦恼故名毗尼。新梵语云。毗奈耶唐言调伏。谓显律仪调伏六根三毒故○萨娑多论云毗尼有四义。一(是佛)法平地万善由之生长。二一切佛弟子皆依戒住。一切众生依戒而有。三趣涅槃之初门。四(是佛)法璎珞。能庄严佛法故。

五部律

出三藏记云。一婆粗富罗(即僧祇律)。二萨婆多(梁云一切有即十诵部)。三昙无德(梁云法镜即四分部)。四弥沙塞(即五分部)。五迦叶毗(未至梁地)。

律名始

古今译经图记云。初是汉灵帝建宁二年庚戌安世高首译出义决律一卷。次有比丘诸禁律一卷。至曹魏世。天竺僧昙摩迦罗。此云法时。到洛阳见僧全无律范。于嘉平年中。与昙谛译出羯磨僧祇。戒心图记即律名始也。

梵云。阿毗昙此云无比法。为分别慧故。而有四种。一梵云摩怛理迦此云本母取出生之义也。二梵云奢萨怛啰此云议论。谓议详空有。论量假实。三乌波你舍。此云近说。谓略说经中要义不次第故。四梵云阿毗达磨。此云对法。谓能对所对论也○又有二论。则摄前四焉。一宗论即宗大小乘经造也。二释论释大小乘经也。

大乘

梵云。摩诃衍此云大乘。大者。简小之称。乘者。运载为义○十二门论。龙树菩萨问云。何名摩诃衍。答于二乘为上故。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诸佛大人乘是乘故。能尽诸法。边底故。名大乘○菩萨地持经云。有七种大名大乘。一法大。谓。方广藏。最上大故。二心太。谓。发阿耨菩提心故。三解大。谓。解菩萨方等藏故。四净心大。谓。过行解地故。五众具大。谓。福德众具故。六时大。谓三阿僧祇劫故。七得大。谓。得无上菩提故。

小乘

小者。简非大也。谓。如来观根逗机。方便施设也○文殊问经。文殊白佛言。世尊入涅槃后。未来弟子。云何诸部分别。佛言未来我弟子。有二十部。能令诸法住。并得四果。三藏平等无下中。上譬如海水。味无有异。如人有二十子。真实如来所说。根本二部。从大乘出。从般若波罗蜜出。声闻。缘觉。诸佛皆从般若波罗蜜多出故。

三藏

经。律。论。谓之三藏。又佛藏菩萨藏。声闻藏。名三藏。藏者。摄也。谓。摄人摄法故○庄严论云。谓摄一切所应知义故○仁王经偈云。佛法众海三宝藏。无量功德于中摄○阿毗达磨集论。云。何故如来建立三藏。为欲对治疑烦恼故。建立素呾囕藏。欲对治受用二边随烦恼故。建立毗奈耶藏。欲对治自见取执随烦恼故。建立阿毗达磨藏。

八藏

菩萨处胎经云。胎化藏。中阴藏。摩诃衍藏戒律藏。十住菩萨藏。杂藏。金刚藏。佛藏。是为释迦文佛经法具是矣○若今安置经律论处名藏者梵云俱舍。此言藏。谓。库府之总称也。

法门

肇云。言为世则。谓之法。众圣所由。谓之门○智度论云。智者入三种法门。观一切佛语皆是实法不相违。一蜫勒门(此云箧藏)二阿毗昙门。三空门。入蜫勒门。论议则无穷。入阿毗昙门。或佛自说诸法义名字。诸弟子种种集解。入空门者。所谓众生空。法空。若大乘义。一切诸法。性自常空。不以智慧方便观故空○八万四千法门者。贤劫王经云。谓。佛最初修行诸波罗蜜多。乃至最后分布佛体波罗蜜。三百五十度。一一皆具六波罗蜜。如是总有二千一百对治。贪瞋痴及等。分有八千四百。除四大种六无义(六尘也)所生过失十转合。有八万四千法门也。

法轮

大毗婆沙论云。何名法轮。答是法所成故。法为自性故。名法轮。如世间呼金轮等轮。是动转不住义。舍此离彼义。能伏怨敌义。又圆满义。谓。毂辐辋三事具足故。轮体法。即八圣道支也。初明小乘法轮者。以戒为先故。用正语正业正命为毂。毂根本也。依戒生定故。用正定正勤正念为辋。辋能摄录。依定发慧故。用正见正思惟为辐。○次大乘法轮者。以智为先。用正见正思惟为毂。智惠皆名根本智故。次用正语正业正命为辐。辐依毂立。戒因智净故。后用正。定正念正勤为辋。定因戒得。戒为定摄故。

二谛

一俗谛。又名安立谛。二真谛。又名非安立谛。又名胜义谛○婆沙论云。谛者实义。真义。如义。不颠倒义。无虚诳义○契经云。佛所说法。皆归二谛。

四谛

一苦谛二集谛。三灭谛四道谛○毗婆沙论云。逼迫流转。是苦相。生长能转业。是集相。寂静止息。是灭相。出离还灭。是道相。○又云。一切如来宣说。开示四谛法。拔济有情。出离生死故。欲显要由自勤修道不由他修故。

正法

婆沙论。正法有二种。一世俗正法。谓名句文身。即经律论也。二胜义正法。谓。圣道。即无漏根力觉支道支也。

佛法寿命

法住经云。佛告阿难。我涅槃后正法一千年。由女人出家故。减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未法一万年○钞云。正法有二。一证正法。约证圣道说。正犹证也。二教正法。谓。内法文字。总名正法。统像末说。若正法时。有教有行有证故。若像法时。像似也。有教有行。似正法时则证果者鲜矣。若末法时。空有教。无修行者○大毗婆沙论云。佛言有二补特伽罗。能住持正法。谓。说者行者。若持教者。相续不灭。能令世俗正法久住。若持证者。相续不灭。能令胜义。正。法久住持。正法人有二。一持教法者。谓续诵解说经律论等。持正法者。谓。能修证无漏圣道。

佛法先后

报恩经云。佛以法为师。佛从法生。法是佛母。佛依法住。于三宝中。何不以法为初。佛言。法虽是佛师。而非佛不弘。所谓道由人弘。是故佛先。法后也。右法宝讫。

僧宝

法苑珠林云。夫论僧宝者。谓。禁戒守真威仪出俗图方外以发心。弃世间而立法。宫荣无以动其意。亲属莫能累其想。弘道以报四恩。育德以资三有。高越人天。重逾金王。称为僧宝○顺正理论云。僧有五种。一无耻僧。谓毁戒披法服者。二哑羊僧。谓于三藏教不了达。无听说用。三朋党僧。谓于游散营务斗诤。善巧结构。此三种多分造非法业。四世俗僧谓善异生此通作法非法业。五胜义僧。谓。四果此定不容造非法业○十轮经云。僧有二种。一胜义僧。即佛菩萨二乘等。般若灯论云。四果人。谓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和合故。名僧也。

菩萨

菩萨者。具足应云菩提萨埵。唐言觉有情。觉者。所求果也有情者。所度境也。言摩诃萨者。此云大有情即能求能度人也。地持论云萨埵是勇猛义精进义求大菩提故名摩诃萨。

声闻

声闻者。瑜伽论云诸佛圣教。声为上首。从师友所闻。此声教。展转修证。永出世间小行小果故。名声闻。

独觉

梵云。毕勒支底迦。唐言独行。此有二。谓部行。麟喻也。瑜伽论云。常乐寂静。不欲杂居修加行满无师友教自然独出世间中行中果故名独觉。或观缘悟道。又名缘觉华严经云。上品十善道修治清净。不从他教。自觉悟故。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悟解甚深因缘法故○二住持僧者淮高僧传有十科。一译经。二解义。三习禅。四明律。五护法。六感通。七遗身。八读诵。九兴福。十声德(通惠大师云。为僧不预于十科。事佛徒劳于百岁)。右僧宝讫。

福田

彦悰法师福田论云。夫福田者何也。三宝之谓也。功成妙智道登圆觉。佛也。玄理幽微。正教精诚。法也。禁戒守真。威仪出俗僧也。皆是四生导首。六趣舟航。

供养三宝

大方广不思议境界经云。供养佛者得大福德。速成阿耨菩提。令诸众生皆获安乐。供养法者。增长智慧证法自在。能了知诸法实性。供养僧者。增长无量福德资粮。致成佛道。

供养佛

宝积经。广博仙人问。佛灭度后。云何种植。获福报耶佛言。诸如来者。皆是法身。若在世。或灭后。所有供养。福无有异。又问。福为积聚耶。佛言。譬如甘蔗未压之时。汁不可见。彼于一节二节之中。求汁积聚了无见者。然彼汁不从外得。福德果报亦复如是。不在施主手中。心中身中。亦不相离。犹影随形○大集经。商主天子问。佛在世日供养。世尊是受者。而施者获福。世尊灭后。供养形像。谁是受者。佛言。诸佛如来法身也。若在世若灭度。所有供养。其福无异○善生经云佛言如来即是一切智藏。是故智者。应当志心勤修供给。生身灭身。形像塔庙既供养已。于己身中。莫生轻想。于三宝所。亦应如是。若我现在。若涅槃后。等无有异○优婆塞戒经。佛言有人言。供养施于塔像不得寿命色力安乐辩才以无受者故是义不然有信心故用施主信心布施是故得是五常福报。譬如比丘修习慈心。实无受者。而亦获得无量果报。

赞佛

菩萨本行经。阿难白佛。若使有人以四句偈赞叹如来。得几功德。佛言。正使亿百千那术无数众生。皆得辟支佛道设有人供养是等衣服饮食医药床卧敷具。满百岁其功德多否。可难言甚多。佛言若人以四句偈用欢喜心。赞叹如来所得功德。过于上福。百千万倍。无以为喻○智度论云。若闻诸佛功德。心尊重。恭敬赞叹知一切众生中德无过者故。言尊也。敬畏之心。过于君王父母师长利益故。言重也。谦逊畏难故。曰恭也。推其智德故。曰敬也。美其功德为赞。赞之不足。又称扬之。为叹。

念佛

智度论云。但一称南无佛。是人亦得毕苦。其福无尽。问云何但空称佛名字。便得毕苦。其福不尽。答是人曾闻佛功德。能度人老病死。若少供养及称名字。得福无量。亦至毕苦○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超日月光如来。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忆人一。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为[文/日]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观佛

护国经。佛。问波斯匿王言。汝以何相而观如来。王言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无前际无后际无中际。不住三际。不离三际。不住五蕴。不离五蕴。不住四大。不离四大。不住六处。不离六处。不住三界。不离三界。乃至非见闻觉知。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同真际等法性。我以此相观如来。佛言。善男子如汝所说。诸佛如来力无畏等。河沙功德。诸不共法。悉皆如是。修般若波罗蜜多者。应如是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礼佛

大方广宝箧经。智灯声闻问文殊言。云何礼佛。文殊言。若见法净。名见佛净。若身若心。不低不昂。正直而住。不动不摇。其心寂静。行寂静行。是名礼佛○法苑。斋有天竺三藏勒那。译出七种礼法。一我慢礼。谓依位次。心无恭敬。心驰外境。五轮不具。如碓上下。二唱和礼。谓粗正威仪。心无净想。见人则身轻急礼人去则身堕心疲。盖心散而口唱也。三身心恭敬礼。谓闻唱佛名。便念佛相。身心恭敬。情无厌怠。四发智清净礼。谓达佛境界。随心现量。礼一佛则礼一切佛。礼一拜则礼法界。以佛法身融通故。五遍入法界礼。谓自观身心等法。从本以来。不离法界。佛我平等。今礼一佛。即是遍礼。法界诸佛。六正观礼。谓礼自佛。不缘他佛。何以故。一切众生各有佛性。平等正觉。七实相平等礼。谓前犹有礼有观自他两异。今此一礼。无自无他。凡圣一如。体用如如。平等故。文殊云。能礼所礼性空寂(此七礼。前三约事。后四就理)○凡礼佛须自展尼师坛。不得令他人展。或至塔殿上。先有地席。便就上礼。先无。不得立伫布席。不得于低床上礼须脱屣履勿以无仪。自招深罪矣。

亲近佛

胜思惟梵天问经云。梵天问文殊言。比丘云何亲近于佛。答云若比丘于诸法中不见有法若近若远。是则名亲近于佛○大集经云。不觉一法微相者。乃能了知如来出世。常见诸佛。

一切恭信

凡礼佛。首唱此言者。收摄众心。不驰散故。一者普及为言。切者尽际为语。恭者束身翘仰。信者心无异心(信本为敬避庙谛也)○智度论云。一切有二。一名字一切。二实一切。今以名字归实理也。或问礼拜三业何摄。答。通三业。若五轮着地。是身业。称佛名号。是口业。缘想圣境。专注不散。是意业。

南无

悲华经云。佛言南无者。此决定诸佛世尊名号音声○唯识钞云。梵语南无。此翻为名。即是归趣之义也。或云那摩。或曩谟。皆梵音讹也。

绕佛

又云旋绕。此方称行道○西域记云。西天随所宗事礼后皆须旋绕。盖归敬之至也。唯佛法右绕。法苑云。顺天行也。若匝数则不定。若三匝表三业也。七匝表七支。如经云百千匝无数匝。但以多为数。表敬之极也○贤者五戒经云。旋塔三匝。表敬三尊。为灭三毒故○提谓经。问散华。烧香。燃灯。礼拜。是为供养。旋绕得何等福。佛言有五福。一后世得端正好色。二好声。三得生(天上)四生王侯家。五得泥洹道○三千威仪经云。旋绕有五事。一低头视地。二不得蹈虫。三不得左右视。四不得唾地。五不得与人语话。

造像

大乘造像功德经云。优陀延王雕像。始夜自思惟。但其像为坐为立。时有智臣白王。当作坐像。何以故。一切诸佛得大菩提。乃至转法轮。现神变。皆悉坐故。是故应作师子座结加之像。王雕像讫。以顶戴像至如来所白佛言。如来最上微妙之身。无与等。我所造像。不似于佛。窃自思惟。深为过咎。佛告王言非为过咎。汝已作无量利益。更无与汝等者。汝今于佛法中。初为轨则未来世中。有信之人。皆因王故造佛形像而获大福○佛在金棺敬福经云。造经像主莫论雇匠。匠人不得饮酒食肉。不依圣教。虽造经像。其福甚少。若匠人造像。不具相好者。五百万世。诸根不具○五百问经云。治生破戒得财造佛。尚不免地狱。何况得福○罪福决疑经云。僧尼白衣。或自财或劝化得财拟作佛像用经久将此钱造作鸟兽形安佛盘上计损五钱犯逆罪究竟不还一劫堕阿鼻地狱若用赎香油供养者不犯○宣律师云。造像梵相。宋齐间皆唇厚鼻隆目长颐丰。挺然丈夫之相。自唐来笔工皆端严柔弱似妓女之貌。故今人夸宫娃如菩萨也。又云今人随情而造。不追本实。得在信敬。失在法式。但论尺寸长短。不问耳目全具。或争价利。计供厚薄。酒肉饷遗。身无洁净。致使尊像虽树。无复威灵。乃至抄写经卷。惟务贱得。弱笔粗纸。使前工无敬。自心有慢。彼此通贱。法仪减矣。若使道俗存法。造得真仪鸟兽尚不敢污。何况人乎(钞文多。但撮要言。故不次第焉)。

师子座

智度论问。云何名师子座。为佛化作为实师子为金银木石作耶。答云是号师子座。非实也。佛为人中师子。凡佛所坐。若床若地。皆名师子座。夫师子兽中独步无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于九十六种外道。一切人天中。一切降伏。得无所畏。故称人中师子。

莲花座

智论问云。诸床可坐。何必莲华。答诸床为世间白衣坐法。又莲华濡净柔脆。欲现神力。能坐其上。令华不坏故。又以庄严妙法座故。

火焰

长阿含经云。佛在摩竭国毗陀山中。入火焰三昧。又昔在舍卫婆罗舍。入火焰三昧。今则象之。

雕像始

增一阿含经云。优填王用牛头旃檀雕佛形像。高五尺此为始也。

铸像

经云。时波斯匿王闻优填王用香雕像。乃用紫磨黄金铸佛像。亦高五尺。此为始也。

画像

唐内典录云。后汉明帝永平七年。使秦景往月支国得优填王雕像师第四画样(此西域始也)至洛阳。敕图于西阳城门及显节陵上供养此土为始也。

浴佛

摩诃刹头经云。佛告大众。十方诸佛。皆用四月八日夜半子时生。所以者何。为春夏之际。殃罪悉毕。万物普生。毒气未行不寒不热。时气和适。今是佛生日。人民念佛功德浴佛形像(而今江浙用四月八日浴佛)○譬喻经云。佛以腊月八日现神变。降伏六师。六师。负堕。遂投水而死。徒党有存者。佛为说法开悟。同白佛言。世尊以法水洗我心垢。今我请佛僧。洗浴身垢(今淮比。乃至三京。皆用[膜-大+(句-口+匕)]八。浴佛)○浴佛功德经。清净慧菩萨白佛言世尊若佛在世。及灭度诸未来世中。诸众生云何浴像。佛言。不作空有想。于诸善品心怀渴仰。不生疲厌。何以故。为成就如来法报身故。我今为汝说浴像法。诸供养中最为殊胜。为众香汤置净器中。先作方坛敷妙床座。于上置佛。以诸香汤次第浴之。用香水毕。复以净水。淋洗其像。人各取少许洗像水。置自头上(彼经有用香煎汤设坛法式)。初于像上淋水时应诵此偈云。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功德庄严聚。五浊众生令离垢愿证如来净法身○摩诃刹头经云。浴像得钱。当分作三分。一分属佛。一分属法。一分属僧。若佛钱得作佛像用。若法钱得造寺楼塔篱落墙壁内外屋舍等用。若僧钱各给与比丘用。

三宝物

佛物有四种。一佛受用物。谓殿堂衣服床帐等。不得互用。若曾佛用者。只得着塔内供养。不得移易使用○五百问经云。佛堂柱木坏。有施主修换讫。其故者施僧。僧不得用之。二施属佛物。五百问云。佛物不得移至他寺犯弃。若僧尽去当白僧。僧听将去无罪。又云。佛物得卖买取供养具○十诵律云。以佛塔物出息听之。三供养佛物僧祇云。供养佛华多听卖买。香油犹多者更卖。着佛无尽财中(即长生钱。谓子母滋生故无尽)○五百问云。佛幡多欲作余事者若施主不许不得四献佛物。律云。供养佛塔食。治塔人得食○善见律云。佛前献饭侍佛比丘得食。或白衣侍佛者亦得食(侍佛比丘。即今殿主。白衣即净人也)○茶毗经云。佛灭度后一切信施物。应用造佛像及佛衣幡盖。买香油华以供养佛。余不得用余用者犯盗罪。次法物者如箱函簏巾帊柜等。本是经物。不可回改别用。后僧物者若二常住物。局本处。已定不得移往他处。又佛堂内设僧席。僧房安佛像经卷。妨僧受用。并是互用。由三宝位别故。各摄分齐故。若无妨。暂安着即无损○五百问云。本非佛堂。今设僧席。在中比丘共佛宿。若作障隔者不犯。由佛在世亦与弟子同房故。

盗三宝物结罪处

大毗婆沙论问云。若盗佛塔物。于谁处得根本业道。答于国王施主及守护人天处结罪。有说。于佛边结罪此物为佛摄受故。若盗亡僧物者。若已作羯磨。于羯磨众处得。若夫作羯磨者。普于一切善说法众处。得根本业道。

受用自体物福

般若灯论云。云何受用自体。谓檀越所舍。房舍园林。衣服饮食。卧具汤药。资身具等。云何名福。谓捞捷义也。见诸众生没溺烦恼河中。起大悲心。捷出生死。置涅槃岸。故名福。

令佛法速灭有五法

四分律。有长老波摩那。白佛言以何因缘。如来正法疾灭而不久住(息用名灭非死灭也)。佛言。有五因缘若如来灭后。比丘不敬佛法。僧。戒定。以是正法不得久住○南山钞云。佛像经教住持灵仪。并是我等所尊故。今僧尼多不奉佛法。内无正信。见不高远。致亏大节。或在形像前。更相戏弄。出非法语。举目攘臂。遍指圣像。或端坐踞傲情无畏惮。虽见经像。不起迎奉。致令俗人轻笑。损灭正法。既知多过。弥须大慎。凡至塔。睹形像。必慑然加敬。如对王臣。亦可知矣。

恩孝

凡释氏。晨暮祝香礼佛。乃至作一毫善事。皆回向四恩三有者。盖是广大心报恩申孝之至也。

有四焉。一父母恩。二师长恩。三国王恩。四施主恩○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佛言。世间恩有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主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父母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若我住世。一劫说不能尽。二众生恩者。无始已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互为父母。各有大恩故。三国王恩者。福德最胜。虽生人间。得大自在。三十三天。常以其力。护持国界。山河大地尽属国王。是故。大圣王以正法化。能使众生。悉皆安乐○后译华严经云。国有君王。一切获安。是故。人王为一切众生安乐之本。在家出家精心道捡。皆依正国而得住持。演化流布。若无王力。功行不成。法灭无余。况能利济。是故。所修一切功德。六分之一。常属国王。愿王福山崇固难坏○萨遮经云。王者民之父母。以法摄护众生。令安乐故○又礼佛时。常为诸天龙神愿。风雨顺时。文武百官。常居禄位者。西域记云。大臣者。国之重镇。农务者人之命食国失镇则危。人绝食则死。又佛法付嘱国王大臣故。常须系心祝愿也。四三宝恩者。佛法僧宝。具足无量。神通变化。利乐有情。暂无休息○正法念经云。如来。三界最胜。度脱生死。此恩难报。若于佛法深心。得不坏信是名报恩○华严经偈云。如来无数劫。勤苦为众生。云何诸世间。不报大师恩○报恩经云。父母者三界最胜福田○毗奈耶律云。父母于子。有大劳苦。护持长养。资以乳哺假使一肩持母。一肩持父。经于百劫徒自疲劳。或持七宝种种供养令得富乐。亦未报父母恩。若其父母无信者令起信心。若无戒者。令住禁戒。若性悭者令行惠施。若无智慧者。令起智慧。子能如是。方曰报恩○不思议光经云。非饮食及宝能报父母恩。引导向正法。便为供二亲○弥沙塞律云。佛言从今听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又云。我听五处纵极破戒。应供养所谓父母亲教师(受业和尚也)。轨范师。及病人。又云出家人。于父母应供养供给。于三衣外自余物或从施主乞。或从僧得利。或僧所常食之分。减半供给。若常乞食亦与己所满腹食内。应取其半。济其父母○中心经云。佛言知师恩者。见师则承事。不见则思惟教诫。如孝子之念父母。如人念饮食等○大方广不思议境界经云。当供养父母。和尚。及世间。曾致饶益。赖其恩者应念倍增报恩。何以故。知恩者。虽在生死。不坏善根。不知恩者。善根断灭。是故。诸佛称赞知恩报恩者○或问释氏为俗人作疏子亦有云奉为四恩者。其国王父母可知。其师长施主何耶。答经不云。及世间曾致饶益。赖其恩者。若教授经书伎术事业。或令避恶从善者。皆师长也。夫师者教以道之称也。若假借财本拯苦与乐者皆施主也。夫施者有三种。一财施谓与人财。二心施谓慈悲心与人乐。三法施谓说法利人等。

尔雅云善事父母曰孝○谥法云慈爱忘劳曰孝○杂记云。养德顺理。不逆于时曰孝○四天王经云。佛告诸弟子。慎汝心念。无受五欲。漱情去垢。无求为首。内以清净。外当尽孝○梵网经云。佛初坐道树。成无上觉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以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盂兰盆经云佛令比丘为七世父母设盆供养佛及自恣僧(世人行孝只于一身释氏行孝兼为七世父母可谓孝矣)○法苑云持戒即是行孝谓一切众生皆曾为我父母宗亲今持戒不杀生不偷盗等是名行孝。

界趣

界。谓三界。趣。谓六趣○祐法师序云。夫三界定位。六道区分。粗妙异容。苦乐殊迹。观其源始。不离色心。捡其会归。莫非生灭。生灭轮回。是曰无常。色心影幻。斯为苦本。故涅槃喻之大河。法华方之火宅圣人超悟。息驾反源。拔出三界。然后为道。

三界

界者何义。瑜伽论云。种性义。因义。住持义。婆沙论云。分假义。声论云。趣义(俱舍论云)。种族义。因果不同。故有三焉。

欲界

欲有四种。一情。二色。三食。四淫欲。以希须为义。谓此界四欲具足。故名欲界。此有六天。谓。四王。忉利。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自在。

色界

婆沙论云。有色可了施设故名色界。有一十八天。谓初禅有三天。梵众。梵辅。大梵。二禅有三天。少光。无量光。光音。三禅有三天。少净。无量净。遍净。四禅有九天。福生。福爱。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

无色界

婆沙云。无色可了施设故名无色。有四天。谓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婆沙论。问。何故世尊。于四无色立处名。答为破外道执空处为无身涅槃执识处。为无边意涅槃。执无所有处名净聚涅槃。执非想非非想处。名世间空窣堵波涅槃。佛说为生处。非真解脱故)。

九地

一五趣杂居地(摄欲界三恶。道四洲六天)二离生喜乐地(摄初禅三天)三定生喜乐地(摄二禅。三天)四离生妙乐地(摄三禅。三天)五舍念清净地(摄四禅九天)六空处地。七识处地。八无所有处地。九非想非非想处地。地有四义。谓住处摄治。

三有

婆沙论云。一欲有。二色有。三无色有。有者何义。谓一切有漏法。是。佛言若业能令后生相续是有又云生灭故名有。堕苦集谛中是有。

二十五有

阿毗昙云。欲界有十四。谓四恶趣。四洲。六欲天。色界有七。谓四禅天。又于初(禅中)取大。梵天。第四禅中取五净居天。并无想天。无色界有四。即四定处也。法苑问云。未知何义。初禅中大梵天别立为有。答谓外道人计常者。以大梵天王。为能生万物之主。违则受生死。顺(则得)解脱。又大梵天王亦自计己身能为造化之主。是常是真解脱。如来为破彼情见故。立为一有也。又无想天者。为彼天众生定寿五百劫无心之报。外道计为真实涅槃。如来为破彼见显非涅槃故。别立为一有。又取五净居天者。谓彼天主摩醯首罗。彼外道计彼为能造化主。归之则得真解脱。为破彼见故。别立为一有。又人趣四洲各立为有者。谓四趣苦多众生不乐着故。别立有。人趣次胜众生乐着深重。四洲受报不同故各立一有。

三千大千世界

即释迦牟尼佛所化境也。世界何义○首楞严经云。世为迁流。界为方位。又云。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名界。过去未来现在名世。又文殊问经云。有二世。一众生世。即一切众生也。二行世。即众生住处○长阿含并起世因本经等云。四洲地心。即须弥山(梵音正云苏迷卢。此名妙高)。此山有八山绕外。有大铁围山。周回围绕。并一日月昼夜回转照四天下。名一国土。积一千国土。名小千世界。积千个小界。名中千世界。积一千中千界。名大千界。以三积千故。名三千大千世界。

即五趣也。一天。二人。三地狱。四畜生。五饿鬼。谓修罗四趣皆摄故。今开为一趣。故云六趣也。趣者何义。毗婆沙论云。所往义。是诸有情。所应往结生之处故名趣也○毗昙论云。趣到义。谓彼善恶业因能令有情到其生处。又道义。故名六道矣。

天趣

毗婆沙论云。诸趣最胜故光明照耀故。名天也○智度论云有四种天。一生天。谓四天王等已上天也。二名天谓今国王称天子。三净天。谓人中生诸圣人。四生净天。即上界生诸圣人也。

生天因

业报差别经云。具修增上十善。得生欲界散地天。若修有漏十善。以定相应。生色界天。若离色修。远离身口。以定相应。生无色界○正法念处经云。因持戒。不杀。不盗。不淫。由此三善。得生天○辩意长者子经云。有五事。得生天。一不杀物命。令众生安乐。二贤良不盗。布施无贪。济诸穷乏。三贞洁。不犯外色男女。护戒奉齐精进。四诚信不欺。护口四过。五不饮酒。

人趣

大毗婆沙论云。梵云未奴沙。以能用意思惟。观察所作事故。或多憍慢。或能寂。静意故名人○阿毗昙论云。何故人道名摩㝹沙。此有八义。一聪明。二为胜。三意微细。四正觉。五智慧增上。六能别虚实。七圣道正器。八聪明业所主故。

人因

业报差别经云。由先造增上。下品身语意妙行故。生人道○辩意经云。有五事。得生人中。得人尊贵。一施惠普广。二敬礼三宝及长者。三忍辱无嗔。四柔和谦下。五博闻经戒。又有五事。一布施贫穷。二持戒不犯十恶。三忍辱不乱。四精进劝化。五一心奉孝尽忠。此五事生人中。大富长寿。端正威德。为人敬仰。有五事生人中卑贱。一憍慢。二于二亲。刚强无恪。三放逸不礼事三宝。四盗窃以为生活。五负债不偿。又有五事生人中。口气香洁。身心安乐。(为人)称举。不为诽谤。一至诚不欺于人。二诵经。三护戒。四教人远恶就善。五不求人长短。又有五事生人中。常被诽谤。为人所憎。形体丑恶。心意不安。常怀恐怖。一常无至诚。欺诈于人。二众中说法者。而诽谤之。三见诸同学而轻试之。四不见他事而为作过。五斗乱两舌○人道三胜。一勇猛。二忆念。三梵行此三胜。生天人。

人道十苦

菩萨藏经云。人有十苦之所逼迫。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愁苦。六怨苦。七苦受。八忧苦。九病恼。十流转大苦○人胎藏八位瑜伽论云一羯罗篮(托胎疑结位)。二遏部昙(表里如酪)。三闲尸(已至肉位仍极柔软)四键南(坚厚)五钵罗奢佉(支分相现)六毛发爪位七根位(诸根显现)八形位(所依处分明现)○又十时膜时(泡时疱时)肉团时五枝时(胎中五时)婴孩时童子时少年时盛壮时衰老时(人中五时)。

凡夫

大威德陀罗尼经云。于生死迷惑流转。住不正道故。名凡夫。梵云婆罗。隋言毛道。谓行心不定。犹如轻毛。随风东西故。又有二种。一婴儿凡夫。谓无智惠故。二愚暗凡夫顽钝不可教故○佛性论云。凡夫以身见。为性。

人有为四相

长阿含经云。一生相。谓五阴兴起。已得命根。二老相。谓生。寿向尽余命无几。三病相。谓众痛迫切。存亡无期。四死相。谓尽也。风先。火次。诸根败坏。存亡异趣故。

人间四事必定别离

正法念经云。一少年。二安隐。三寿命。四具足(具足即是富贵)如是四法。必定别离。智者常须观察。

地狱趣

立世论云梵音泥黎耶。此云无喜乐○毗婆沙论云。泥犁迦。秦言无去处○大毗婆沙论云。捺洛迦。此云不可乐。论问。何故名捺洛迦。答是那洛迦所趣故。是中有那洛迦故。名捺洛迦。彼诸有情无悦无爱无味无利无喜乐故。名那洛迦也。今称地狱者。地底也。下也。谓万物之中最在底下也。狱局也。谓拘局不得自在故○三法度人经云。地狱有三种。一热有一十八所。二寒有一十八所(此是根本)三边又名轻系。又名孤独。此有三别。一山间。二水中。三旷野。

落地狱因

婆沙论云。由先时造作增上暴恶。身语意恶行生彼○辩意经云。有五事死入地狱。一不信三宝。而行诽谤。轻毁圣道。二破坏佛寺。(三四)辈转相诽谤。不计殃罪无敬顺意。无有君臣父母。五已得为道。不顺师教。而自贡高。轻慢谤师(地狱因果。广有章门。此但梗[目*(既/木)])。

畜生趣

立世论云。梵语底(都履切)栗车。此云畜生○大婆沙论云。傍生谓其形谤故。

畜生因

业报差别经云。具造十业生畜生。一身恶。二口恶。三意恶。四从贪起恶。五从嗔起恶。六从痴起恶。七毁骂众生。八恼害众生。九施不净物。十邪淫○辩意经云。有五事作畜生。一犯戒私窃。二负债不还。三杀生。四不喜听受经法。五常以因缘艰难斋会。

三涂

西域记云。俗书春秋有三涂危险之处。借此名也。涂犹道。非谓涂炭之义。若依梵语。云阿波那伽低此云恶道。道是因义。由履而行。

八难

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北洲。五无想天。六佛前后。七世智辩聪。八生盲喑哑。

修罗趣

又云阿须伦○海龙王经。此云无善神○大毗婆沙论云。阿素洛此云非天。又素洛。是端正义。阿是非义。谓身形不端正故○楞严经云若于鬼道以护法力。成通入空。从卵而生鬼趣摄。若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从胎而生人趣所摄。若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因变化有天趣所摄。有一类下劣。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因湿气生。畜生趣摄。

修罗因

诸经论。多由瞋慢及疑。三种因生。

阎罗王

梵音阎摩罗。此云遮。谓遮令不造恶故○瑜伽论问。焰摩王。为能损害。为能饶益。名法王。答由(饶益众生)故。若诸众生执到王所令忆念故。遂为现彼相似之身。告言汝等自作。当受其果。由感那洛迦。新业更不积集。故业尽已脱那洛迦。是故焰摩。由能饶益诸众生。故名法王。

众生

梵云仆呼善那。此云众生谓众缘所生故○祐法师云。众共生世。故名众生○唐三藏译名有情。谓一切无情物。皆假众缘生。今简去无情。故云有情○证契大乘经云。众生者何义。佛言。是情想和合。所谓地水火风空识名色界入缘起及因业果会对而生故○楞伽经云。一切众无明为根本。于爱随业流运。

梵音。质多。又唧多。此是缘虑义。唯识论云。集起名心。即八识也○中阴经偈云。心为人毒本。善恶随其形。行善即趣善。行恶即趣恶○正法念经云。一切法行主。所谓彼心是。又云。一切善不善法。心为根本○心地者。佛言三界之中。以心为主。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三乘。以是因缘。三界唯心。故名心地。

志学

效也。白虎通云。学觉也。觉悟所不知也○中论云。昔之君子成德立身。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也。学也。学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治性。圣人之上务也。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志者。学之师也。学者。患志之不立故。篇目志学焉○僧史略云。夫学不厌博。有所不知。盖阙如也。此土高僧。能摄异宗者。率由博学之故也。

二学

毗奈耶云。佛说有二种学业。一读诵。二禅思○钞云。五夏已前。依人受学。律藏五夏已后。应学无人我法。

三学

僧祇律云。学有三种。一增上戒学。二增上定学。三增上慧学(又学经律论为三学)。

开外学

毗奈耶云。因舍利子。降伏拨无后世外道。佛听比丘学外论。仍须是明慧强记者。方可于一日分三时。初中二分。读诵佛经。至晚读外书。是故祇垣中有书院。其中置大千界不同文书。佛许比丘遍读。为降外道故。不许依其见解。地持论云。若聪明上智。能速受学者。于日月中。常以二分学佛法。一分学外典。

学书

五分律云。比丘差次不知书记佛听学书。不得为好而废道业(魏韦诞字仲佫。诫子孙曰。书但记姓名而已)。

二智

般若经云。禅学。谓开智。讲学谓之演智。

视肉

法苑云。庄子曰。人而不学。谓之视肉。学而不行。谓之撮囊。

府库

齐高僧僧范。善解群书。号府库。

智囊

吴支谦。字恭明。号智囊。高僧传云。祇洹寺三千僧。皆号奘法师。为智囊。

义龙

陈高僧惠荣。讲学纵横。号义龙。

义虎

高僧道光。在江东研穷义理号义虎。

律虎

隋高僧法愿。大明律藏。词辩高亮。彭亨难敌。号律虎。

僧英

高僧智琰。与安法师及遍知三藏结交。惠解相敌。号三英(才兼百人曰英)。

僧杰

高僧僧慧。与畅法师。长讲三藏号二杰○隋高僧敬脱。号僧杰(才兼万人曰杰)。

弥天释

道安。法师在囊阳因习凿齿来谒云。四海习凿。齿答云弥天释道安。

释门千里驹

长安。常辩。二法师为上京之法匠。嗟赏奘法师曰。汝可谓释门千里驹也。

义天

婆沙论云。能解诸法义。见一切法空义。名义天。

学海

高僧昙显。山东江表。号为学海。

经笥法将

并五印度学人。称奘法师。

释门瑚琏

隋虎丘惠聚法师。汝南周弘正常嘉叹也。

慧苑琳琅

隋高僧志念。有学名当时号也。

写瓶传器

经云。阿难领受佛法。如泻瓶水。传之别器。更无遗余。瓶器虽殊。水则无别。

传灯

肇云自行化彼。则功德弥增。法光不绝。亦名无尽灯。

投针

西域记云。西天十五祖迦那提婆。初谒龙猛(菩萨本满猛以金盛)水令弟子持示之。提婆见默以针投之。弟子持返。猛问彼何辞乎。答默但投针。猛曰智矣。若人也。宜速命入于斯际会。

三绝

高僧法安。身长八尺有三绝。一风仪挺特。二解义穷深。三精进洁己。

四绝

高僧洪偃。博学内外。凡所著述。皆封入秘阁。时号四绝。一貌。二义。三诗。四书。

五备

罗什答远法师书云。夫财有五备。谓福。戒。博闻。辩才。深智。兼之道隆。未具者凝滞。仁者备之(或圣化物之资用。故名财也)。

八备

隋彦琮。法师云。夫预翻译有八备。十条。一诚心受法。志在益人。二将践胜场。先牢戒足。三文诠三藏。义贯五乘。四傍涉文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五㦗怉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沈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六要识梵言。七不坠彼学。八博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十条者。一句韵。二问答。三名义。四经论。五歌颂。六咒功。七品题。八专业。九字部。十字声。

因人显名

晋吉友。法师永嘉中到江左。丞相王导一见奇之。以为吾之徒也。因此名显。

纸贵如玉

高僧无垢眼。又云青眼律师。初译出十诵律。京师僧尼竞写。谚云。都人缮写。纸贵如玉。

摽领

僧睿。年二十二。博解经论禅观。能讲说。司徒姚崇重之。时姚兴犹未识。问崇曰睿。也如何(崇曰可谓)邺卫松柏。及兴相见语论。观之才器。兴曰乃是四海摽领。

领神

高僧慧约。学穷内外。何尚之所重。竟陵文宣王。出镇禹穴时。有名僧在座。约年夏未隆。王见敛躬尽礼。众不悦。王曰。此上人方为释门领神。

八达

高僧支学龙。博通内外。阮胆等名士。并为知己。呼为八达。

八能

高僧真观。有八能谓义。导。书。诗。辩。貌。声。棋。

辩鼎

道安号弥天释。学赡内外。符坚于蓝田获一大鼎。边有篆字。朝廷人不识乃问于安。安曰鲁襄公所铸。坚敕三馆有疑。皆问安师。

担笔

高僧敬脱游学时担一笔长三如臂有人乞书大小字随笔而成。曾无修饰。观者无厌。

谈谐上首

支遁。字道林。晋哀帝请住东安寺。郄超。孙绰。等一代名士。皆为尘外之交。日造其室。皆推遁谈谐为上首。

义解名知

高僧法开。以义解知名天下。与谢安王文度等。为文学之友。孙绰曰。深通内外。才华赡逸。其在开乎。

寒松

惠隆。学穷义理。宋代名贤多为交友。而节操容貌。有若寒松。时周颗。谓曰隆法师萧散森疏。若霜下松竹。

碧云

慧休。姓汤。工于风雅。尝吟诗曰。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文选中沙门诗惟休一也)。

立雪

此土第二祖本名神光。更名惠可。初参达磨立在雪中。

撒被

高僧惠韶。学于绰公。独贫于众。撒被写论。忍寒听讲。大晓文义。

拥尘

道超。苦学。独居一室。以儒释经典环座。手不释卷。任尘拥室。时中书吴群问曰。虫鸣尘拥。安得无忤。超曰䖝声足代萧管。尘土满室未暇扫也。

拟书

高僧法雅。善内外学。多俗士咨禀。以经义难解雅。将比拟外书为生解之。例谓之挌义。

德香

增一经云。有妙香三种。谓多闻香戒香。施香。此三香逆风顺风无不闻之最胜无等。

道风

宝林传云。祖师难提至摩提国一日有风西来。占曰此道风也。必有道人至。果得伽耶舍多至。

变薤

法苑云。弘始三年。姚兴园中植葱。一日皆变为薤。占之。合有智人至果得罗什法师来。

学者二患

肇法师云。虽解深义。未为心用。尊己慢人。不能诲益此学者之外患也。因其所解。而取相分别。虽曰为解。未合真解。此学者之内患也。

无钱决货

法苑云论衡曰。手中无钱之市决货。货主必不与也。夫胸中无学。亦犹手中无钱也。

炳烛

说苑云。晋平公问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对曰暮何不炳烛乎。臣闻。少而学者如日出之阳。壮而学者。如日中之光。老而学者。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法苑云。今有浅学之人。自谓智出于众。起大憍慢。放诞形容。?灭一切。笼罩天地。箕踞于师长之前。叱吒于尊者之侧。道本和合。恭顺为僧。既心貌乖返。岂成宝也。慎之哉。

释氏要览卷中
大正藏 第 54 册 No. 2127 释氏要览

释氏要览卷下

钱塘月轮山居讲经论赐紫沙门释道诚 述说听躁静诤忍入众择友住持杂纪赡病送终

说听

毗奈耶律云。说者。彰表开导之义也。今称讲者。说文云。讲和解论议。广雅云。读也。顾野王云。解说谈议也。训诰也。

唯识论云。谓耳根发识领受。曰闻也。即沉思静意。属耳于法也○法苑云。有三品。以神听为上以心听为中。以耳听为下。

说听二难

中观论云。真法及说者听者难得故○涅槃经云。一乐说难。二乐闻难。

法师升高座

十住婆沙论云。欲升高座。先应恭敬礼拜大众。然后升。

法师心

大法炬陀罗尼经云。夫法师者。常应如是用。惟我今所处。即如来师子之座。宜应忍默慈慜。爱语谦下。将护众心。若怀嗔妒。心存胜负获大重罪。慈心说法成大功德。能令佛法久住于世。凡所生处。常得值佛。能消种种供养。应惭愧。勿生贪心。不得我慢。无令消灭施主善根。

法师八种言

瑜伽论云。一可喜乐言。二善开发言。三喜识难言。四善分㭊言。五善顺入言。六引余证言。七胜辩才言。八随宗言。

语有八支

显扬论云。一美妙语。二显了语。三易解语四乐闻语。五无依语(谓无望也)六不逆语(知量故)七无边语(善巧多故)八上首语(趣涅槃宫)。

说者过罪

佛藏经云。自未证法。而在高座为人说者。法堕地狱○十诵律云。若自解未明。于法有疑者。则不得为人说。恐有错传之失。彼此得罪○华严经云。于甚深法心生悭吝。有堪化者。而不为说。若得财利恭敬供养。虽非法器。而强为说。

自大憍人

未曾有经云。若多少有德。自大以憍人。如彼盲执烛照彼不自明。

讲说三益

十地论云。说法利他有三时益。一闻时。二修行时。三转生时。

说者五福报

贤者五福经云。说法得五福。一当生长寿。由听者不杀故。二得大富。由听者不盗故。三得端正。由听者和气故。四得名誉由听者归依三宝故。五得聪明。由听者晓了妙慧故。

讲堂制

佛本行经云。时比丘集一堂内。有二比丘说法。是故相妨。即造二堂。以比近故迭相诱引往来交杂乱众佛制。今后不得共一堂。及二堂相近。亦不得彼堂来此堂。此堂诣彼堂不得憎恶法门(若今三学迭相是非也)。

讲堂置佛像

大法炬陀罗尼经云。法师说法时。有罗刹女名爱欲。常来惑法师。令心散乱。是故说法处。常须置如来像。香华供养。勿令断绝。彼罗刹女。见已即自迷乱。不能为障。

讲处念经

梁僧旻法师。讲次谓众曰。昔弥天道安每讲。于定座后。常使都讲。为含灵转经。此事久废。既是前修。欲屈大众。各诵观音经一卷。于是阖座忻然。远近相习耳。今亦念佛是也。

学肆

肆者。所以陈货鬻之物也。因后汉张揩。字公超学徒随之。所居为市故。今学处称肆焉。

释氏呼学院为省者。高僧传云。佛陀耶舍初至。姚兴别立新省于逍遥园待之。韵注云。省署也。

绛帐

绛赤色也。范晔后汉书云。马融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常坐高堂施绛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或称马帐○又晋书宣文君宋氏。即韦逞母也。立讲堂。隔绛纱幔授学徒(今释子称绛帐等。有所不宜。智者思之)。

龙门

高僧慧持即远法师之弟也。性格清峻。解行并高。领徒千人。凡有升堂。入室者皆号登龙门。

筹室

宝林传云。西天第五祖优波鞠多有石室。纵十八肘(肘长尺八南北三丈二尺四寸)。广十二肘(东西二丈一尺六寸)。受学者有一得道。则掷一四寸筹于室中。筹遂满室。至鞠多灭度将室中筹茶毗之。

函丈

曲礼云。非饮食之客席。间函丈(注函容也。谓讲问宜相对容丈足以指划也)。

都讲

即法师对扬之人也。梁武帝每讲经诏枳园寺法彪。为都讲。彪先举一问帝。方鼓舌端。载索载征。随问随答○晋支遁至越王义之请讲维摩经。以许询为都讲。询发一问。众谓遁无以答遁答一义。众谓询无所难。今之都讲。但举唱经文。而亡击问也。

讲僧始

讲经。即曹魏时朱士行讲道行般若为始也。尼讲。以东晋道馨。讲法华维摩二经为始也。讲律。即元魏世法聪为始。聪但手披目阅。敷扬四分律。有门人道覆。旋听旋抄。渐成䟽焉。讲论。即罗什授嵩法师成实论。为始也。

法器

广百论云。要具三德名法器。一禀性柔和无有偏党。常自审察。不贪己利。二常希胜解。求法无厌。不守己分。而生喜足。三为性聪惠于善恶言。能正了知得失差别。若无如是。三德虽有。师资终无胜利。

人中师子

治禅经后序云。天竺大乘沙门佛陀斯那天才特拔。诸国独步内外综博。无籍不练。世人咸曰。人中师子。

法匠

齐高僧僧印善讲经论。称法匠。

义少

(少字去声)法安年十八。讲涅槃经。张永问年几永叹曰。昔扶风朱勃年十二能读书。人号才童。今安公可曰义少。

四海论主

隋高僧敬脱称也。

三国论师

齐僧粲号也(三国谓齐。陈。周)。

毗昙孔子

西秦惠嵩善阿毗昙论。时重号之。

寿光学士

梁惠超学经论。明解宏达博瞻内外。武帝敕为寿光殿学士。

经论元匠

梁僧盛讲众经论。为时元匠。特精外(兴为)群儒所惮。

菩萨戒师

慧约为梁武帝戒师。

讲经天花坠

梁法云讲次天华散坠。又唐西京胜光寺道宗讲时天华施绕讲堂飞流户内。但不委地。久之还无。

说律山峰落

智文善讲律。方举麈尾。两个山峰俱落。

聪明释子

罗什谓姚兴曰。融公是聪明释子。

摽表道人

昙影姚兴礼重见其超拔群士每谓罗什曰。影法师真为此国风流摽表之道人矣。

优赏

西域记云。讲宣一部。乃免知事(今浙右律寺。有比丘。听学成名。便免知事。以此为证)讲二部。加上房资具。讲三部。差侍者秪承。讲四部。给净人。讲五部乘舆。

金师子座

鸠摩罗什。秦云。童寿。昔在龟兹王。为造金师子座。以大秦锦褥铺之。请什坐说法。

学者为四事堕落

法律三昧经云。一学不知善权方便。轻慢师友。无有一心。其意数转。二学不精进。无有道力。但贪名誉。望人敬待。三学所事师。不念勤苦当得成就。虚饰贡高。四学好道反持异术。比佛深经。言道同等○菩萨戒经云。为名誉聚徒。名魔弟子。

躁静

瑜伽论云。于诸境界。深起耽著名贪。诸烦恼中。贪为最胜○阿毗达磨论云。贪者。三界爱为体。生众苦为业(业用也)○法蕴足论云。佛言。汝等若能永断一法保汝定得不还果。一法者贪也○六度集经云。佛因中曾作鸽王。诫诸鸽曰。佛经众戒。贪为元首。贪以致荣者。犹饿夫获毒膳得志之乐其久若电。众苦困己。其有亿载。

希须为义。杂阿含经云。佛言。若众生所有苦生彼一切。皆以欲为本○增一经云。欲生诸烦恼欲为生苦本○瑜伽云。诸烦恼中贪为最胜于贪中。欲贪为胜。生诸苦故。集论云。此法生时相不寂静。由此生故身心相续不寂静转(由是义故束此二法名躁盖取不安之义也)。

出家人三欲

涅槃经云。一恶欲。若比丘欲为一切大众上首令一切僧随我令四众皆供养恭敬赞叹尊重我若为说法皆信受令我大得衣食屋宅等。二大欲。若比丘生欲心当令四众知我得初住乃至四无碍智为利养故。三欲欲。若比丘欲生梵天乃至刹利家得自在故。

五欲

谓。色声香味触也。智论云。五欲名华箭。又名五箭。破种种善事故。行者当诃云。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求不已。将坠大[塚-豖+凡]。得之转剧。如火炙疥。五欲无益。如狗咬骨。五欲增诤。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毒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此五欲。得暂时乐。失时大苦○杂阿含云。闻陀梵志问阿难言。汝以何义于佛教出家。答为断恶生善。故又问断何恶。答断贪欲瞋痴。问此有何过患。答欲爱染着。能生恼乱于现在世增长恶法忧悲苦恼由之。而生未来世中亦复如是。

逼迫为性。由彼贪欲乃生苦故○佛地论云。恶事有二种。一者众生。二者土地。且众生有八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爱别离苦。六所求不得苦。七冤憎会苦。八忧悲苦。二土地者。如说国土多寒多热。无救护。多饥多病等○法句经云。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寒热。瞋恚惊怖。色欲怨祸。皆由于身。夫身者众苦之本。祸患之源。劳心极虑。忧畏万端。三界蠕动。更苦残害。吾我缚着。生死不息。皆由于身与欲。离世当求寂灭。摄心守正。怕然无想。可得泥洹。此最为乐○身苦偈云。乘骑疲极故。求索住立处。住立疲极故。求索坐息处。坐久疲极故。求索安卧处。众苦从作生。初乐后则苦。视瞬息出入。屈身坐卧起行立。及往来。此事无不苦。

五畏

佛地论云。一不活畏。二恶名畏。三死畏。四趣畏。五怯畏(畏亦怖也)○妙色三经云。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别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七情

喜。怒。忧。惧。爱。憎。欲(情者。是非之主。利害之根)。

八风

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又云世八法)○佛地论云。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不现前诽拨名毁。不现前赞美名誉。现前赞美名称。现前诽拨名讥。逼恼身心名苦。适悦身心名乐。

少欲知足

师子吼菩萨问云。少欲知足。有何差别。佛言。少欲者。不求不取。知定者。得少不悔恨○正法念处经云。沙门法中第一胜者。所谓知足○婆沙论云。佛法以少欲为本。为俗利故。则道利不成○遗教经云。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取。则无此患。少欲能生诸功德。则无谄曲以来人意。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惧。触事有余。比丘为脱诸苦恼。当观知足之法。则是富乐安隐之处。

四欢喜法

一.俭素欢喜。能引少欲乐。二.积集梵行欢喜。能引远离乐。三.元悔欢喜。能引三摩地乐。四.乐断乐修欢喜。能引三菩提乐。

释子须信唯识相分

凡富贵贫贱好丑得失。皆是过去自造善恶业种子。总别依正果也。皆由第八识相分所变。故云。相分已定。鬼神不能移也○优婆塞戒经云智者了知是业果。云何说言时节星宿自在天作耶。若是时节星宿因缘者。天下有同时同宿生。云何复有一人受苦。一人受乐。一人是男。一人是女耶○正法念经云。善不善业。众生自作。非星宿作。

能断金刚论云。定名静以得禅者说名寂静。寂静有二种。一心寂静。二身寂静。今以四句料简。一有身欲寂静。而心不寂静。谓贪欲比丘林下坐禅。二.有心寂静而身不寂静。谓。无贪瞋比丘亲近王臣。三.有身心俱寂静。谓。诸圣人。四身心俱不寂静。谓凡夫。

三摩提

智论云。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谓是心从无始已来。常曲不端。得是正心行处。心则端直。如蛇入竹筒内。

阿毗昙论云。阿名禅。答谓以断结正观。名禅。

坐禅

三千威仪经云。坐禅有十事。一.当随时。谓四时也。二.得安床。谓禅床也。三.软座。毛座也。四.闲处。谓山间树下也。五.得善知识谓好伴也。六.善檀越。谓不外求也。七.善意谓能观也。八.善药谓伏意也。九.能服药。谓不念万物也。十.得善助。谓畜禅带也。

禅带

此坐禅资具也。经云。用韦为之(熟皮曰韦)广一尺。长八尺。头有钩。从后转向前。拘两膝令不动。故为乍习坐禅易倦。用此检身助力故。名善助。用罢屏处藏之。

禅镇

木版为之。形量似笏。中作孔。施细串于耳下。头戴去额四指。坐禅人。若昏睡头倾则堕以自警。

倚版

今呼禅版。毗奈耶摄颂曰。倚版为除劳僧私皆许畜(僧即众。私即己)。

骨人

智度论云。更与骨人。令坐禅者观之。即今尽作枯骨帧子。是也。

禅杖

以竹苇为之。用物包一头。令下座执行。坐禅昏睡。以软头点之。

禅鞠

毛毬也。有睡者。掷之令觉。

宴坐

又作燕坐(燕去声)安也。安息貌也○月灯三昧经云。住于宴坐。有十利益。一其心不浊。二住不放逸。三诸佛爱念。四信正觉行。五于佛智不疑。六知恩。七不谤。八善防禁。九到调伏地。十证无碍智。

佛法二柱

毗婆沙论云。佛法有二柱。能持佛法。一者学问。二者坐禅。

诤忍

诤有四种

十诵律云。一斗诤。二助诤。三犯罪诤。四常所行事诤○毗尼母云。二人共竞名斗。徒党相助名诤。往彻僧者名言(僧众也)各说其理名讼。

诤根本有六

毗尼母云。一瞋恚。谓面色变异。令人可怖。二恼害。谓害他生恼故。三幻伪。谓诈作事。四悭嫉。谓贪己物不与人曰悭。见他有得生恼曰嫉。五见取。谓己所见所作。皆是。他所见所作不是(今人呼争为人我者。非也。言见取者。取诸见解为最胜故)。六边邪。二见。谓见续为常。见灭为断。是边见也。谤无因果。是邪见。

鄙喻

法句经云。佛言。为沙门不念精进。摄身口意三毒。垢秽充满胸怀。如洗足水不。可复用(谓不可用馔食)又云。虽为沙门。口无诚信。心性刚强。曾受恶名。亦如澡盘。不堪盛食(澡槃即洗足器)。

恶报

根本毗奈耶云。有苾刍二人。决择义理。小者诃大者。大者遏入房中。瞋火所烧。寻即命终。身变为毒蛇。欲螫小者。时佛以大悲心。至其房。令小者忏悔。汝可作昔日苾刍想作礼。佛为蛇说法云。贤首。汝于我所。已修净行。合生天上。由瞋火所烧。今作毒蛇。汝应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蛇闻法已。即命终住天○瑞应经云。痛哉世间人。共争不急事。于此极恶中。勤身苦营务。虽求不能得。徒役身心劳。死堕苦海中。自当无代者○南山钞云。凡欲责他。先自量己内心喜怒。若有嫌恨。但自抑忍。火从内发。先自焚身。

诤有五过

五分律云。一凶恶。二后悔恨。三多人不爱。四恶声流布。五死堕恶道。

瑜珈论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由二因缘。诸出家者。力励受行。速能证沙门义利。何等为二因缘。一忍辱二柔和。言忍辱者。谓于他怨终无返报。柔和者。谓心无愤性不恼他○摄论云。忍能生自他平和事。谓自身不为瞋恚过失所染。即是自平和。既不愤恨。不生他苦。即是他平和○六度集经云。夫忍者。万福之源也○正法念处经云。忍者第一善法。第一清净。佛所赞叹。忍有二种。一法忍。缘法道行思惟。白法善道胜故能忍。二生忍。谓欲起瞋恚。忍令不起。知瞋过故。

以忍止诤

中阿含经云。佛告比丘若以诤。止诤至竟不见止。唯忍能止诤。是法真尊贵○长阿含经云。天帝释偈云。我常言。智者不应与愚诤愚骂而智默则为胜彼愚。

灭瞋五观

摄论云。由观五义。以灭瞋恚。一观一切众生无始以来于我有恩。二观一切众生常念念灭。三观唯法无有众生。何者能损所损四观一切众生皆自受苦。云何复加之以苦。五观一切众生皆是我子。云何欲生损害。

行忍五德

杂宝藏经云。若人行忍则有五德。一无恨。二无诃。三众人爱。四有好名。五生善道。

治一切烦恼法

贤愚经云。比丘于十二入。思惟无量生死无常。又思惟地狱之苦。及。诸畜生更相残害。饿鬼饥渴众苦所逼。思惟人中四方驰求。天上败坏。如是五道身心之苦。无有乐处。观此五阴。无常苦空无我不实。譬如空村无有居民。如是五阴。皆空无我。以无常火烧诸世间。诸佛弟子常作此观。云何得起一切烦恼。

祸从口生

报恩经云。人生世间。祸从口生。当护于子甚于猛火。猛火能烧一世。恶口烧无数世。猛火烧世间财。恶口烧七圣财。是故一切众生。祸从口生。口舌者凿身之斧也(七圣财者。一信。二精进。三戒。四惭愧。五闻。六思七定惠。璎珞经云。资用成佛故名财)。

缄口慎心

法苑云。恨他起谤。自加涂炭。且唇为弓。心虑为弦。音声是箭。长夜空发。徒染身口。特须自省。缄口慎心也。

入众

游行人间

今称行脚。未见其典。毗奈耶律云。如世尊言。五法成就。五夏已满。得离依止。游行人间。五法者。一识犯。二识非犯。三识轻。四识重。五于别解脱经。善知通塞。能持能诵(别解脱经即戒本也)。优波离问佛。有满四夏。善五法。得游行否。佛言不得。以五夏为定量。又问。有满五夏。未闲五法。得否。佛言不得。以五法成就。为定量故。

飞锡

今僧游行嘉称飞锡。此因高僧隐峰游五台出淮西掷锡飞空而往也。若西天得道僧。往来多是飞锡。

海众

增一经云。众僧如彼大海。流河决水。以入乎海。便灭本名。但有大海之名。

入众五法

五分律云佛言入众应以五法。一下意。二慈心。三恭敬。四知次第。五不说余事。

入寺问制

制者。即今丛林规绳也。毗奈耶云。凡客比丘入寺。应问旧住。此中僧伽有何制令。若不问者。得突言罗罪。旧住不告者罪同。

接新到衣钵

十诵律云。有客比丘来应问讯与担衣钵入寺。

入堂五法

南山钞云。先于户外。预安静心。律云。以五法。一慈心(由僧通凡圣行涉粗细须慈心敬名重法尊人)。二应自卑下如拭尘中(推直于他。引曲向己。常省己过不说彼短。记云。巾能揽秽归己令物洁净故)三应知起坐。若见上座。不应安坐。若见下座。不应起立(人应于众俯仰得时)四在僧中。不为杂语谈世俗事。若自说法若请他说(众依于法动必有方)五见僧中有不可事。心不安忍。应作默然(由无善伴举必有时。故应忍默权同僧事)。

挂锡

今僧止所住处。名挂锡者。凡西天比丘。行必持锡杖。持锡有二十五威仪。凡至室中。不得着地。必挂于壁牙上。故云挂锡。

威仪

经律中。皆以行住坐卧名四威仪。其他动止。皆四所摄。

安㞐

南山钞云。形心静摄。曰安。要期此住。曰居。律制三时偏约。夏月者。一无事游行妨修出世业。二损物命违慈实深。三所为既非故招世谤。宣律师四分羯磨云。三安居。谓前中后也。律有比丘四月十六日欲安居不至所在。十七日方到。佛言听后安居即五月十六日也○明了论云。无五过处得安居(一大)远聚落求须难得。二太近城市。妨修出世道。三多虫蚁自他两损。四无可依人(可依人者具五用一求闻令闻。二闻已令清净。三能决断是非。四通达无滞。五正见无曲)。五无施主供给衣药。并不可安居。

夏腊

即释氏法岁也。凡序长幻。必问。夏腊多者为长。故云天竺以腊人为验焉。经音䟽增辉记皆云。腊接也(蔡邕独断云。腊者。岁之终也。晋博士张亮议云。腊接也新故交接俗谓腊之明日为初岁也。今释氏。自四月十六日)。前安居入制。至七月十五日。为受腊之日。若俗岁除日也。至十六日。是五分法身生养之日。名新岁也自夏九旬。统名法岁矣。

自恣

十诵云。好恶相教以三语自恣(三语者谓见闻疑)○钞云。九旬之内。人多迷己。不自见过。理宜仰凭清众垂慈示诲。纵宣己罪。恣僧举过。内彰无私隐。外显有瑕疵。身口托于他人。故曰自恣。

迦提

梵语具云迦栗提迦。即九月望宿名也。谓西国三月安居。至九月十六日解。后安居比丘行化故。取望宿为名也。

经行

慈恩解云。西域地湿。叠砖为道。于中往来。如布之经。故曰经行○十诵律云。经行有五利。一剿健(勋音巢轻捷也)二有力。三不病。四消食。五意坚固○三千威仪经。有五处可经行。一闲处。二户前(自房户前)三讲堂前。四塔下。五阁下。

在众安乐行法

瑜伽论云。终不嗤笑。轻弄于他。令他?愧不安稳住。终不现前。毁他所爱。赞他非爱。非情交者。不吐实诚。不屡希望。知量而受。若先许应他饮食等终无假托不赴先期○龙王经云。有三事。常在安隐。谓不刚硬。不谀不谄。除贪嫉。见人得供养。代其欢喜。

扫地

佛在逝多林。见地不净。欲令乐福众生。于胜福田植净业故。佛即自执彗欲扫。时大声闻见。皆执彗共扫。佛言凡扫。地有五胜利。一自心清净。二令他心清净。三诸天欢喜。四植端正业。五命终当生天上○阿含经云。佛教朱利槃特诵扫帚字。复教执扫帚。佛言汝诵此字。为目何等。然此扫帚。复名除垢。槃特作是思惟。垢者灰土瓦石也。除者清净也。佛以此教诲我令思惟。结缚是垢。智慧是除。今可以智慧之帚除结缚垢。因此便成阿罗汉○增一经云。夫扫地有五事不得福。谓不知逆风。不知顺风。不作聚不除粪。不净洁○四分云。逆风扫不灭迹不除粪不复帚本处○正法念经云。若扫如来塔命终生意躁天身。香气熏百由旬。

同力收拾

僧祇云。若大会多出幢盖若卒风雨至一切同力收拾不得云我是行(去声)人大德等应随近房安置不得护房。应为抖擞叠举。

燃灯

僧祇云。燃灯不得卒入房。应先在外唱言。诸大德灯入(记云。此的众。若今禅居及讲院寮舍也。若卒将入恐暗中比丘威仪不整)。至灭灯时。亦不得卒灭先以手遮灯告曰。灭灯。众若默方可灭(此虑众僧收拾不辨)不得用口吹。当将箸敧烬折去之(攲音[襾/(革*音)]。言取物也记作[革*音]非也)。

礼拜忌

僧祇云。若他礼佛。诵经。写经。授经时。并不得礼。又云。礼人不得对佛。又夜闇僻处不得礼。人恐涉嫌疑○五分律云。相瞋人不得于屏处礼拜○四分律云。饮食。敢果。说法。漱口。嚼杨枝。剃发。裸身。大小行时。并不得礼。

向火七过

僧祇云。一损眼。二坏色。三身羸。四衣垢。五坏卧具。六生犯戒缘。七增俗话。

僧祇云若在僧中嚏者。不得放声。应以手遮口。勿令涕唾污比座。

剪爪

涅槃经云。爪长破戒之相○文殊问经云。爪许长一横麦。为搔痒故。

剃发

涅槃经云。发长破戒之相○文殊问经云。发长二指当剃○剃发次第有四。第一上座。二发长人。三若偕长听先洗人。四有缘人(有勾当僧缘务人)已上四人。应相度尊卑急缓。推让先之。

卧法

宝云经云。欲卧。身向右边累足。以法衣覆身。正念正知。起明了想。但为长养诸根大种故○瑜伽论问曰。何缘右胁而卧。答与师子王法相似一切兽中。勇捍坚猛。最为第一。苾刍亦尔。发勤精进。勇捍坚猛。最第一。由是因缘。与师子卧法相似。如是卧时。身无掉乱。念无忘失。睡不极重。不见恶梦故。

睡眠

卧之垂熟也。此是心所法中四不定一也。令人不自在。昧略为性。障染为业○发觉净心经。有二十种睡眠过患。一[悚*頁]堕。二身体沉重。三皮肤不净。四皮内粗涩。五诸大秽浊威德薄少。六饮食不消。七体生疮疱。八多懈怠。九增痴。十智慧弱。十一善欲疲倦。十二常趣黑暗。十三人不恭敬。十四禀质愚痴。十五多烦恼。十六于善不乐。十七白法减。十八多惊怖。十九见精进者毁辱之。二十于众被轻贱○十诵云。若鼾睡(鼾音汗)者。应记经行。不能者。屏处睡。不得恼众○僧祇云。若比丘夜鼾睡振动寱语不作扰乱意无罪。

发睡缘

杂集论云。谓羸瘦疲倦。身心沉重。思惟闇相。舍诸作务。或曾此时惯习。或他咒术所引。或动扇凉风吹等。

昼小眠

智度论云。春末夏初。以时热故。小眠息除食患故。

在床忌七事

三千威仪经云不得大欬(謦妙)咤(咤字去声叹也)喷(喷嚏)㖑(㖑许介切喝也)叹息思念世事。不得倚壁。欲起以时。若意走不定。当自责。即起经行。

小行

往小便文言可云私(左传师惠过宋朝将私焉。注云。小便也。律云小行)毗尼母云。不听于伽蓝内处处小便。当聚一屏猥处。若瓦瓶木桶埋地中。以物盖覆。勿令有臭气。五分云。许将小便器入房中。密塞口房外应满盛水○优钵祇王经云。伽蓝法界内地漫(去声乱也)大小便。五百生堕拔波地狱。后二十劫。常遣肘手。把此秽地。

屏厕

说文云屏蔽也。释名曰。厕杂也。杂厕其上也。或曰溷溷浊也。或曰圊圊清也。至秽之处。宜洁清故。今南方释氏呼东司。未见其典。登厕文言可云如(左传晋侯食麦?如厕隐)○三千威仪经云。上厕有二十五法。一欲登厕当行不得于道上礼人。二不得受人礼三直视地。四到门外三弹指(恐有人在内)五已有人不得逼。六已登正弹指(此警啖粪诸鬼)乃至十七不得将草划地(草即筹子浙人呼厕草)十八不得持草划壁作字(十九已下洗净法)又云设见草土尽当语主者若自手取添为善○虚空藏经云。若忏罪人。治厕八百日能灭罪咎。

洗净

四分云。洗秽。百一羯磨本云。如世尊说胜义。洗净有三种。一洗身。二洗语。三洗心。云何此中。但说不净染污教令洗耶。佛言。欲令除去臭气安乐住故。又佛言。有染比丘。不得礼人。不得受人礼。违者得越法罪。染有二种。一饮食染。二不净染。不净染者。但是粪土涎唾污秽。及大小行来。未洗者。佛言。汝等比丘应可洗净○三千威仪经云。比丘若不洗大小便。得突吉罗罪。亦不得坐僧床座及礼三宝。亦不得受人礼拜○律云。凡洗净用水以右手执瓶。左手洗之。出外先以灰滓摩手水洗。又用黄土。三度摩擦水洗又用皂角澡豆。皆洗至肘前○毗奈耶云。佛告苾刍汝等当知此是常行法。常须存意。如是洗净。有大利益。令身洁净诸天敬奉。是故汝等若依我为师者。咸应洗净。若不洗者不应绕塔礼佛读经。不礼他不受他礼。不应啖食坐僧床。不得入众。由身不净故。能令诸天见不生喜。所持咒法。皆无灵验。若违者得恶作罪。

善品轨则

显扬圣教论云。读诵经典和敬师长。修承事业。瞻侍病患。互起慈心。请问听法。精勤无堕。于诸聪慧同梵行者。躬自供事奖劝他人修行善品。及为宣说深妙之法。入静密处结加趺坐○大般涅槃经云。常修七事。一欢悦和谐。犹如水乳。二常共集会。讲论经法。三护持禁戒。不生犯想。四恭敬于师及上座。五料理爱敬阿练比丘。六劝化檀越。修营三宝住处。七勤加精进。守护佛法。若比丘行此七法。功德智慧。日就增进。

六和敬

肇云。以慈心起身业。以慈心起口业。以慈心起意业。若得重养。与人共之。持戒清净。修漏尽慧。若行此六法。则众和顺。无有乖诤。

善言

法句经云。恶言骂詈憍凌篾人。兴起是行。嫉怨兹生。逊言顺辞。尊敬于人。弃结忍恶。嫉怨自灭。是以言语者。必使己无患。亦不克众人。是为能善言也。

在众恶报

杂阿含经云。佛在舍卫国。目连见一大身众生。比丘之象。铁叶为衣。举身火燃。以铁钵盛热铁丸食。乃问佛。佛言。此众生迦叶佛时。作比丘。好起诤讼斗乱众僧作诸口舌。令不和合。先住者厌恶舍去。未来者不来缘。斯罪故。已入地狱中。受无量苦。余罪今受此身(九入众高识可以此箴)。

择友

择友

顺正论云。善友者。能为众行本故。欢豫经云。贤友者。乃万福之基也。现世免王者之牢狱。死则杜三涂之门户。外天得道。皆贤友之助矣○大庄严论云。若人亲近有智善友。能令身心内外俱净。斯则名为真善丈夫○毗奈耶云。阿难白佛。善知识者。是半梵行。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办。佛言。是全梵行。若得善伴(与其)同住。乃至涅槃无事不办。故名全梵行。

四品友

孛经云(孛者即佛因中为蓝达国王师时名也)孛谓王曰。友有四品。一如华友。谓好时插头。萎时捐弃于地。见富贵则附。贫困则舍。是也。二如秤友。谓。物重头低。物轻则仰。有与则敬。无与则慢。是也。三如山友。譬如金山。鸟兽集之。毛羽蒙光。贵能荣人。富乐同欢。是也。四如地友。百谷财物。一切仰之。施给养护。恩厚不德。是也(前二友不可亲厚)。

朋友三要

因果经云。婆罗门优陀夷。聪明多智。净饭王敕为太子友。白太子言。朋友有三要法。一者见有失辄相晓谏。二见有好事深生随喜。三在苦厄不相弃舍。

得善友

常行四法。

龙王经云。一不慢不谄常加恭敬。二柔和慎言。三不自大。四常受言教。

亲友七法

四分律云。具七法方成亲友。一难作能作。二难与能与。三难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舍。七贫穷不轻。

视朋友五事

尸迦越经云。一见作恶往屏处晓谏呵止。二所有急事当奔赴救护。三所有私语。不得说向他人。四常相敬难。五所有好事当多少分与之。

庸人

音义云。谓常愚短。心不节慎。口无法言。恶人为友。此名庸人。

染习

佛本行经云。世尊与难陀比丘至鱼肆。佛令难陀取少籍鱼草。握少时弃之。令臭手问之。难陀曰。唯有腥臭之气。又至香店令取裹香纸。掬少时弃之。复问难陀。答唯闻香气。佛语难陀。善友恶友相染习亦复如是。若亲善友。必定当得广大名闻。

察间谍

(间字去声。谓被中间言语斗乱)根本毗奈耶云。朋友不得因他语便相弃舍。若闻他语当善观察(谓征其辞察有罪也)。

住持

禅住持

伏睹 圣朝颁赐大宋传灯录云。禅门住持规式。自洪州百丈山大智禅师怀海创置也。略云。以禅宗自少室至曹溪已来多居律寺。虽住别院。然于说法住持。未有规度。常尔介怀。博约折中。设于制范。务其仪也。遂创意别立禅居。凡具道眼有可尊之德者。命为长老。既为化主。即处于方丈。同净名之室。非私寝也。院不立佛殿。惟树法堂。表佛祖所嘱受当代为尊也。所裒学众无多少。无高下。尽入僧中。依夏腊安排。设长连床。施椸架。挂搭道具。卧必斜枕床唇。右胁吉祥。睡以其坐禅既久。略偃息而已。具四威仪也。其入室请益之者。任其勤怠。阖院大众。朝参夕聚。长老升堂。主事徒众。雁立侧聆。宾主问酬。激杨宗要。表依法而住也。斋粥二时均遍。务于节俭。表法食双运也。行普请法。上下均力也。置十务。谓之寮舍。每一寮用首领一人。令各司其局也。或有假号窃服。混乎清众。并别致喧挠之事。即堂维那检举抽下本位。挂搭单摈出院者。贵安清众也。或彼有重犯即以拄杖杖之。对众烧衣钵道具。遣从偏门而出。示耻辱也。详此一条制。有四益。一不污清众。生恭信故。二不毁僧形循佛制故。三不扰公门。省狱讼故。四不泄于外。护宗纲故。

主事四员

一监寺会要云。监者。总领之称。所以不称寺院主者。盖推尊长老○二维那。此云悦众。毗奈耶云。授事人○三典座。僧祇律云。典次付床座。此掌僧九事之一也○四直岁。三千威仪经。具十德堪充直岁(文多不录)。今但掌园民直岁调也(上之四人。皆不用本处徒弟。并于十方海众内。佥选道心身干知因果者。打键椎曰。众请之。用无常人其或心力劳倦。告众归堂。则别请能者也)。

智度论云。秦言思惟修○阿毗昙论云。断结故名禅○禅要序云。无禅不智。无智不禅。然则禅非智不照。照非禅不成。大哉禅智之业可不务乎○鞞婆沙论云。禅者。此云普智。谓可得道。亦能弃结。此是禅用。若有禅名无禅用。号之泥。梁慧远大师。禅修行方便经序云。夫三业之兴。以禅智为宗。虽精粗异分。而阶藉有方。是故。发轸分逵。途无乱辙。革俗成务功不待积。静复所由。则幽绪告微。渊博难究。然理不云昧庶旨统可知试略而言。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则禅智之要。照寂之谓。其相济也。照不离寂。寂不离照。感则俱游应必同趣功玄在于用交养于万法其妙总也。运群动以至一而不有廓大象(于未)形而不无无思无为而无不为。是故洗心静乱者。以之研虑悟彻入微者。以之穷神也○僧史略云。禅者。即是定惠之通称。明心达理之趣也。昔者菩提达磨。观此土机缘。一期繁紊。乃曰不立文字者。遣其执文滞相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者。明其顿了无生也。其机峻而理深故。渐修者笃加讪谤焉。

禅僧行解

宗鉴录云。禅僧行解有十。一了了见性。如昼观色。二逢缘对境。见色闻声举足下足。开眼合眼。悉得明宗。与道相应。三览一代时教及从上祖师言句。闻深不怖皆得谛了无疑。四因差别问难种种诘责能断他疑。五于一切时一切处。智照无滞。不见一法能为障碍。六于逆顺境尽识得破。七心境起时了知起处不为生死根尘所惑。八行住坐卧四威仪中钦承祇对着衣吃饮与道相应。九闻说有佛无佛有无众生。或赞或毁一心不动。十于差别智。皆能明达。性相俱通。理事无滞。无有一法不鉴其原。

禅门别号

丛林(大庄严论云。如是众僧者。乃是胜智之丛林。一切诸善行运。集在其中○又梵云。贫陀婆那。此云丛林因祖师舍那婆期居住故名之)○曹溪(韶州双峰山下。昔晋武侯孙曹叔良宅。建宝林寺。六祖能大师居之)○禅肆(高僧传云。齐天保二年。敕诸州别立禅肆)○青林(西天祖师商那和修说法之处)○禅窟(湖南东寺如会禅师徒众多堂[末*中]榻为之陷折。时重号禅窟)○少林少室(达磨大师面壁九年之处)○奈园(内典录云。罽宾禅师法秀。初至炖煌。即亡禅阁。开园百亩。植奈千株。禅众济济。趣者如云)。

十方住持

律有四方僧物钞言十方常住有师释云。四则摄彼方隅。十则该乎凡圣谓此一住处所有之物。虽局一界。而体属十方一切僧伽。其至止之者。无凡圣无亲疏来者不拒。去者无碍。长老知事人并不用本处弟子。惟于十方海众择有道眼德行之者。请为长老。居正寝朝晡说法诲人。或有才干惧因果。道心之者堪任知事。皆鸣犍稚集众请之。洎居其位。或道德不实。才力无取。行止弊恶。亦白众揖退。别请能者凡度弟子。惟长老一人。诸僧无各度别者之事。或有僧务一切同作。谓之各出一手。或有利养一切均行。故云十方住持也。

长老巡寮

今禅居常式也。僧祇律云。世尊以五事故五日一按行僧房。一恐弟子著有为事。二恐着俗论。三恐着睡眠。四为看病僧。五令少年比丘见佛威仪亦生欢喜故(言寮者。唐韵云同官曰寮今禅居意取多人同居共司一务故称寮也。又欲别律住房名故)。

侍者

即长老左右也。肇云。恭己顺命给侍之者。菩萨从兜率下生经云。侍者具八法。一信根坚固。二其心觅进。三身无病。四精进。五具念心。六心不憍慢。七能成定意。八具足闻智。

普请

律云因佛说扫地胜利。时诸老宿比丘皆弃禅诵扫地佛止曰我为知事人说其知事。又不遍扫佛令鸣犍椎总集共为之。此普请之始也。

僧次

钞云。寺中差僧讣请而简客者。翻名越(次此)住处不得名僧。以简客主非和同义故。

律住持

或有同法同食。或同法别食主事三员谓之三纲。若罟纲之巨绳提之则正也。一上座(梵云悉替摩)二寺主(梵云毗呵啰莎弭)三纲维(梵云。羯磨陀那。此云知事)。

布萨

此律居常式也。此云共住又云净住○毗奈耶云。裒洒陀唐言长养净。谓除破戒垢长养清净故。意令半月半月忆所犯事对无犯人说露异改前愆。一则遮现在之更为。二则惩未来之慢法故○毗尼母论云。何名布萨。答断名布萨。谓能断所作能断烦恼断一切不善法。故又云。清净名布萨。

行筹

梵音舍罗此云筹(律因)有婆罗门问比丘逝多林现住几人比丘不知佛言应可行筹。

营事比丘

宝积经云佛言。我许二种比丘营事。一能持戒。二思于后世。又二人一知识业报二有诸惭愧及悔心如是人等。营众事自无疮疣护他意此事难故。

出力比丘

十诵云。出力者若白衣于寺欲作恶事侵扰比丘。应苦切折伏。或直向王臣言令其止恶。

守寺比丘

善见律云。佛使一比丘食时守寺(即今二寺有直月看堂者是)。

僧使

凡二寺差行法事司宾侍者驰书先置皆是僧使也。四分律云。具足八法应差。一能听。二能说。三自解。四令他解。五能受。六能忆持。七无谬失。八别好恶言议颂曰。若在大众中心无有怯弱。所说亦不增受教无损减。言语无错乱问时不移动有如是比丘堪为僧使者。

常住

钞云僧物有四种。一者常住常住谓众僧舍宇什物树木田园仆畜米麦等物以体局当处不通余界但得受用不通分卖故重言常住也。二者十方常住谓如一寺中供僧成熟饮食等。以体通十方唯局本处。善见律云。不打钟食犯盗罪(今诸寺同食食既成熟乃打钟鼓者。此盖召十方僧故以此物十方有分故)三者现前常住此有二种。一物现前。二人现前但此物唯施此处现前僧故。四者十方现前常住谓亡僧轻物施体通十方。唯局本处现前僧得分故(大毗婆沙论问云。盗亡僧物于谁处得根本业道。答若已作羯磨者于羯磨众处得若未作羯磨者。普于一切善说法众得今详分亡僧物十方来僧在羯磨数即得羯磨后来不得)。

祗待俗士

僧祇律云。国王大臣到寺听将僧物祗待次及工匠恶贼于僧有损益者。佛听将僧物看待无罪非俗人合消但为知事人不祗待恐于佛法有损故○五分律云俗人入寺值僧食次不供乃起谤佛许与食仍须用好器物供之。

悭惜僧物恶报

付法藏传云。僧伽耶舍因游大海边至一住处堂阁严丽满中。比丘时至鸣钟集食。食讫尔时肴膳变成脓血便以钵器互相打掷头身血污各作是言何惜众物今受此苦时。耶舍乃问。有一答曰。我等迦叶佛时同止一寺有客比丘来共生嗔恚藏惜饮食不与以此因缘今受此苦。

摈治

五分律云。梵坛治之○弥沙塞云。梵罚此有二法。一默摈谓一切人不与来往言话等。二灭摈(灭即灭名也 尔雅云。点灭如今句点[米*朋]灭名字也)律谓犯重罪心无惭愧众所不容不可共住举来僧中示罪驱出○多论云。但实犯罪大众有知不须自言直尔灭摈驱出所谓贵安善人也○瑜伽论云。驱摈由三因缘。一为护他故。二彼不堪为上法器故。三彼能令僧无威德故○问今僧中有先驱出人后却容入未知可耶。答亦有此理何者。瑜伽论云。犯下中品过为教诫余者权时驱摈后还摄受若犯上品过罪应可驱摈尽寿不与共住。

结界

僧祇律。不羯磨(地不)得作僧事。作者得越法罪○四分删补羯磨云。界有三。谓摄僧界摄人以同处令无别众罪故。二摄衣界。摄衣属人。令无离衣罪。三摄食以障僧令无宿煮罪。宗意如此。又云。大界有三种。一人法二同二法食二同三法同食别初唯本制后随缘别开(界者。分段义。分齐义。住持义)。

伽蓝立庙

四分云。伽蓝中立神屋○传云。中国僧寺。立鬼庙(增辉记云。即鬼子母庙也)次立伽蓝神庙(护伽蓝神有十八。或是今土地庙也)次立宾头卢庙(即今堂中圣僧也。始因道安法师梦一胡僧。头白眉长悟安云。可时设食。后十诵律。至惠远方知和尚所梦即宾头卢也。于是立座饭之。寺寺成则。法苑云。圣僧元无形像。至宋泰初未正胜寺僧法愿。正喜寺僧法镜等。始图形像矣。今堂中圣僧。多云。是憍陈如。非也。缘经律不令为立庙故。不走四天供故。又安法师梦是宾头卢故)。

净人

毗奈耶云。由作净业故。名净人。若防护住处。名守园民。或云。使人。今京寺呼家人。缘起者。十诵律云。瓶沙王见大迦叶自蹋泥修屋。王于后捕得五百贼人。王问。汝能供给比丘。当赦汝?皆愿。王遂遣往祇园。充净人谓为僧作净。免僧有过故名净人。又梵云。吃栗多。唐言贱人(今见童行自称净人。盖不知端也)。

杂纪

寺院画壁

毗奈耶云。给孤长者造寺后作念若不彩画。便不端严。即白佛。佛言随意。未知画何物。佛言。于门两颊。应画执杖药叉。次傍一面画大神变。次一面。画五趣生死轮。檐下画本生事。佛殿两颊。画持鬘药叉。讲堂画者说食堂。画持饼药叉。库门。画持宝药叉。水堂画龙王。持瓶浴室火堂画天使者。经法堂画菩萨并地狱相瞻。病堂画佛躬看病比丘相。大小行处画死尸相。僧堂画白骨相(天使者。或云五天使。或云五官。即是生老病死及现世牢狱)。

五趣生死轮

根本毗奈耶律第三十四卷云。佛在王舍城羯兰铎迦池竹园中。时大目乾连。于时中往五道。慈愍观察。至捺洛迦(地狱也。此云无喜乐)见诸有情受种种苦。于四众中。普皆宣告阿难陀言。非一切时处尝有目连。今敕诸苾刍。于寺门壁。画生死轮。应随大小。圆作轮形。中安谷。次安五辐。表五趣当毂下画地狱。二边画傍生饿鬼。次上画人天。于人趣中。唯画四洲。于其毂上。涂白色。中画佛。佛前画三类物。初画鸽。表多贪。次画蛇。表多嗔。后画猪。表愚痴于网处应作溉灌像多安水罐中。画有情生死之像。生者。于罐出头。死者出足。于其五趣。各像其形。应画十二支生灭之相。无明支。作罗刹像。行支。作陶家轮像识支。作猕猴像。名色支。作人乘船像。六处支。作六根像。触支。作男女抚像。受支。作男女受苦乐像。爱支作女人抱男女像。取支。作丈夫汲井像。有支。作大梵王像生支。作女人诞孕像。老作男女衰老像。病。作病像。死支作死像。忧。作男女忧戚像。悲。作啼哭像。苦。作男女受苦像。恼。作丈夫挽难调骆驼像。其轮顶应画无常大鬼。髼髼张口。长舒两手。挽其网于鬼头。两畔书二伽他。一曰。汝当求出离。于佛教勤修。降伏生死军。如象摧草舍。二曰。于此法律中。常为不放逸。能竭烦恼海。当尽苦边际。次于鬼头上。画一白圆坛相。表涅槃圆净之像。号为五趣生死轮。

修饰画像

根本目得伽论云。佛言若佛形像。泥塑亏损。苾刍生疑。不敢修饰。佛言或增大。或可相似。随意而作诸彩画壁。不分明者。应可拂除。更为新画。

伽毗罗神像

法秀禅师元嘉年中。初至建业。憩祇桓寺。画此神像。于今效之。

犍稚

犍。巨寒切。稚。地音。出要律仪云。此译为钟磬○五分律云。(随有)瓦木铜铁。鸣者皆名犍稚○经音疏云。犍。处音。稚。直利切。此云击木声○五分比丘问。以何木作犍稚。佛言。除漆树。余木鸣者听作。智论云。迦叶于须弥山顶。挝铜犍稚○增一经云。阿难升讲堂。击犍稚者。此名如来信鼓也(令详律。但是钟磬。石板。木板。木鱼。砧捶。有声能集众者。皆名犍稚也。今寺院木鱼者。盖古人不可以木朴击之故。创鱼象也。又必取张华相鱼之名。或取鲸鱼一击[卄/(牛*甫)]劳为之大鸣也)。

寺院击鼓

五分云。诸比丘布萨。众不时集。佛言。若打犍稚。若打鼓吹贝。若食时击者。楞严经云。食办击鼓。众集撞钟。若说法时击者。僧祇云。帝释有三鼓。若善法堂说法。打第三鼓。

寺院长生钱

律云。无尽财盖子母展转。无尽故○两京记云。寺中有无尽藏。又则天经序云。将二亲之所蓄。用两京之旧[邱-丘+(乏-之+ㄠ)]莫不总结招提之宇。咸充无尽之藏○十诵律云。以佛塔物出息。佛听之○僧祇云。供养佛华多。听卖买香油。犹多者。卖入佛无尽财中(详诸律。三宝皆有无尽财)。

盂兰盆

此释子。申孝报恩。救苦之要。以目连救母为始也。梵语盂兰。此云救倒悬也。盆则此方器也。此经目华梵双举也。若梵语从声。其盂字不须从皿必执笔者误尔。若于阗等可知也○义净云。盂兰者。西域之语。此云救倒悬。即饥虚危苦。谓之倒悬也。盆乃东夏之音。此则救苦之器。所以仰大众之恩光。救倒悬之窘急。此从义以制名也○古师云。盆或是钵。但译时随俗称盆。盆之与钵。皆器故也。经云。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育慈爱之恩○晋沙门惠达。姓刘。名萨何。年二十一忽暴死。以心热故。家人未即葬之。经七日乃苏。说。冥间见一人。长二丈许。相好严丽。身黄金色。使者报之。此观(世音)大士也。达礼毕。菩萨为说法。又云。凡为亡人设福。或在寺。或家中。于七月十五日。沙门受腊之日。此时弥胜也。若割器以供养。摽题云。某甲为亡人某甲○经又云。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此文又通。保安现在父母)。具饮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挺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着盆中(盆会之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又云初受食时。先安洒佛塔中。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若供养佛食。回供僧者。即此日得。他日不通。今却于寺中。设供亡人。盖误之也)。

解夏草

今浙右僧解夏日。以彩束苑以遗檀越。谓之解夏草。今详此草。已为五分法身座故。名为吉祥草也○根本百一羯磨云。受随意苾刍。应行此苑与僧伽为座。诸苾刍并于草上坐(言随意。即自恣也。言僧伽。即众也。以草藉地坐也)。

三长月

不空骨索经云。诸佛神通之月○智论云。天帝释以大宝镜。从正月照南剡部洲二月照西洲。至五九月。皆照南洲。察人善恶故。南洲人多于此月。素食修善。故经云。年三长斋也。又一说。北方毗沙门天王。巡察四洲善恶。正月至南洲。亦如镜照至五九月。皆察南洲故。

寄褐

今世人护惜儿孩。遂服以僧衣谓之寄褐。大唐开元释教录云。始因中宗孝和皇帝初生奇特。神光满院自庭烛天。因号佛光王。即受三归。被袈裟服。至十二月五日满月。敕为佛光王度七僧仍请奘法师为王剃发。

清斋

今有民俗。以辰饮一杯水。终日不食。谓之清斋。智度论云。劫初有圣人教人持斋。修善避凶。直以一日不食为斋。后佛出世。教人过中不食为斋。此为正法(言中者日午也。过午不得食)。

法曲子

毗奈耶云。王舍城南方。有乐人名腊婆。取菩萨八相缉为歌曲。令敬信者闻。生欢喜心。今京师僧念梁州八相。太常引三归依。柳含烟等号唐赞。又南方禅人作渔父拨桌子。唱道之词。皆此遗风也。

柳枝净水

比人风俗每至重午等毒节日皆以盆盛水。内插柳枝。置之门前辟恶按灌顶经云。昔维耶黎城民遭疫。有一年少比丘名禅提奉佛教。持摩诃神咒。往为辟之疫人皆愈。其禅提住彼国。二十九年。民安。至其迁化。民复遭疫。民思禅徥。遂往其住处。但见所嚼齿木掷地成林。林下有泉。民酌其水。折杨枝扫拂洒。病者皆愈。毒气消亡。辟除众恶。万事吉祥故。

唾空

世人凡冥夜行。忽毛寒心悸。疑有鬼物。故四散唾之。法苑云。列异传。南阳宋定伯。少时夜独行逢一鬼。鬼问定伯。诳云。我是鬼又问何往。曰往苑市。鬼言。可递负行定伯。曰大善鬼先负定伯怪重。伯诳曰。我新死故重。次定伯。负鬼果轻。伯问鬼曰。我新死不知畏何物。鬼曰唯畏人唾。将近市。伯乃紧持急唾之。鬼遂化为羊。入市。卖得壹贯五百文。于时石崇闻。谚之曰。定伯卖鬼得钱千五。

纸钱彩绢

唐吏部尚书唐临。撰冥报记云。唐眭仁茜者赵人。少事经学。不信鬼神。于一日路次见一人。衣冠乘马。从者五十余人。眄视眭。如此十年频见。忽一日又相逢。乃驻马召睦谓曰。比频见君情相卷恋。欲与君游。睦问君何人。答吾鬼也。姓成名景本。弘农人。仕西晋别驾。今为胡国长史。睦问。胡国何在。曰自黄河北俱摄正都楼烦西北。沙碛中。王即昔赵灵王也。每月遣我朝泰山故。由此路睦许之。乃设酒食。复以钱彩为好。辞曰。鬼所用。钱即纸钱也。若彩绢。亦纸为之。银即锡纸。金即黄涂之也(呼为赠作)。

三目斋

北人亡。至三日。必斋僧。谓之见王斋。法苑云。唐中山郎元休撰冥报拾遗记云。北齐仕人姓梁。将死告其妻曰。吾生所爱奴。并马皆为殉。既死家以土囊压奴。死至第四日。奴还魂言地府见郎主。被锁械人卫谓某曰。我谓同死。得你使唤。故嘱你来。今各自受。必告放你回。言讫驱入府。奴于屏外窥闻。官问卫者曰。昨日压得多少脂。对曰八斗。官曰今日压石六寻便牵出至明旦见有喜色谓奴曰。今日必告。放你既入府。奴复窥听。官问压脂。卫人对曰。以此人死经三日。妻子设斋。众僧作呗转经。铁梁辄折故。压脂不得。官称善寻告放还。乃嘱曰。传语妻子。赖汝营斋追荐。获免大苦。犹未全脱。更告营斋。福相救。慎勿杀生祭奠。又不得食但益吾罪。

累七斋

人亡每至七日。必营斋追荐。谓之累七。又云。斋七。瑜伽论云。人死中有身(冥间化起一相。似身传识。谓之中有)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中阴经云中有。极寿七日)若有生缘即不定。若极七日。必死而复生。如是展转生死。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后。决定得生。又此中有七日死已。或于此类。由余业可转中有种子。便于余类中有生。今寻经旨。极善恶无中有。既受中有身。即中下品善恶业也。故论云。余业可转也。如世七日七日斋福。是中有身。死生之际。以善追助。令中有种子。不转生恶趣故。由是此日之福。不可阙怠也。

斋七幡子

北俗亡。累七。斋日。皆令主斋僧。剪纸幡子一首。随纸化之。按正法念处经。有一十七种中有。谓死时。若生天者。即见中有如白㲲垂下。其人识神见已。举手揽之。便受天人中有身。故今七七日。是中有死生之日。以白纸幡子胜幢之。相示之故此人招魂帛。皆用白练。甚合经旨也。

无常钟验

唐高僧传云。京大庄严寺释智兴次当打钟。寺僧有兄随炀帝驾幸杨州。在道死。一夕托梦与妻子曰。吾达彭城病亡。以今月初。蒙禅定寺僧智兴打钟声振。地府受苦者皆解脱。吾亦预此。汝可将绢十疋奉兴。陈吾意也。其妻依言送之。兴不受乃均施。寺主恭禅师问。其何法而有此验。(兴答)吾见付法传。罽宾吒王受苦。闻钟业轮息。乃依增一阿含鸣钟法故(今详此文。凡为人声钟。此为拔苦。必须依法处心扣之)。

预修斋七

灌顶经普广菩萨白佛言。若善男女。善解法戒。知身如幻。未终之时逆修生七。然灯悬幡盖。请僧转念尊经。得福多否。佛言其福无量。

城门上天王

僧史略云。唐天宝元年壬子。西蕃五国来寇安西二月十一日。奏请兵解援发师万里累月方到近臣奏且诏不空三藏入内持念玄宗秉香炉不空诵仁王护国陀罗尼。方二七遍帝忽见神人可五百员带甲荷戈在殿前。帝问。不空。对曰。此毗沙门天王第二子。独健副陛下心。往救安西也。其年四月安西奏二月十一日巳时后城东北三十里云雾冥晦。中有神可长丈余。皆被金甲至酉时鼓角大鸣地动山摇。经二日蕃?奔溃斯须城楼上有光明天王现形。谨图样随表进呈因敕诸道节镇所在州府于城西北隅。各置天王形像。至于佛寺亦敕别院安置。

娑婆世界

正云索诃。又自誓三昧经云。沙诃。汉言忍或云堪忍谓此土刚强难忍故即事立名也。

阎浮提

又云。剡部即此洲名在弥卢山南。故称南阎浮提。长阿含经云。由阎浮提树得名也。

赡病

赡病制

僧祇律云。有比丘。久病佛因按行见躬与阿难为洗身及衣晒卧具讫。又为说法佛问汝曾看病否。答不曾佛言汝既不看谁当看汝。乃制戒自今后应看病比丘。若欲供养我应供养病人(西国传云。唐三藏亲至王舍城东北。礼佛洗病僧塔)。

赡病人五德

四分律云。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二不恶病人便利唾吐。三有慈愍心不为衣食。四能经理汤药。五能为病人说法令欢喜已增长善法。

赡病人六失

增一经云。一不辩良药。二懈怠。三喜嗔好睡。四但贪衣食。五不以法供养。六不共病人言语谈?。

得病十缘

佛说医经云。一久坐。二食不节。三多忧愁。四疲极。五淫欲。六瞋恚。七忍大便。八忍小便。九制上风(上风谓呵欠嚏嗽等)。十制下风。

横死九法

僧祇律云。一知非饶益食而贪食。二不筹量食。三内未消更食。四强擿吐。五已消欲出而强制。六食不随病。七随病不筹量。八[悚*頁]服药。九无智慧不能调心。

病僧得数数食

僧祇云。佛问病比丘。比丘答我病不损先得数数食。时身得安乐。世尊制戒故我病不损。佛言听病比丘数数食。

得以酒为药

分别功德论云。祇园有比丘病经六年优波梨往问所须。答唯思酒优波梨曰。待我问佛遂至园问佛有比丘病思酒为药。不审可否。佛言。我所制法除病苦者。优波梨复往索酒令饮病寻平复重为说法得罗汉果。佛赞优波梨汝问此事使比丘病瘥又使得道。

无常院

西域传云。祇桓西北角日光没处。为无常院。若有病者当安其中意为凡人内心贪着房舍衣钵道具生恋着心无厌背故制此堂令闻名见题悟一切法无彼常故(今称延寿堂涅槃堂者皆后人随情爱名之也)。

堂内置佛

南山钞云。无常堂内置一立像金薄涂之。面向西方左手中指系一五彩幡幡脚曳地有比丘病甚者当洗拭易衣安置(像后)左手执幡脚作随佛往生之意也。赡病者当为烧香散华?僧念诵乃至随机说法(钞有广文)若至甚者不更移动只于像后以俟命终。或有吐唾便利赡病人随时除去无有罪也(钞有问答)。

为病人念诵

华严经第十五贤首菩萨品偈云。又放光明名见佛 此光觉悟将没者 令随忆念见如来 命终得生其净国 见有临终劝念佛 又示尊像令瞻敬 俾于佛所深归仰 是故得成此光明 称十念者即是念十声阿弥陀佛(观经云。临终遇知识教称十声阿弥陀佛得生第九品十疑论问云。众生造恶无量。云何临终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过三界结业答众生造恶是有间心临终念佛是无间心善心猛利故承佛愿力故)。

说法示导

十诵律云。应随时到病者。为说法是道非道发其智慧或随他先习而赞叹之令生欢喜(南山钞有文)以临终时妄业竞集多无立志此是一期善恶升沉天隔应以经卷手示题目又将佛像对面观瞩常说法语念佛慎勿传于世事。

舍堕

今有比丘。病出衣钵。唱卖施僧。谓之舍堕。此但用名。而不得其实也。出要仪云。梵语尼萨耆。旧翻为舍堕。即是六聚罪名一也。谓因财事生犯贪慢心。强制舍入僧故。如声论翻为尽舍。谓舍。财舍心舍罪。若不尽舍还成相染。

打无常磬

增辉记云。未终时长打磬。令其闻声。发其善思。得生善处。智者大师临终时。语维那曰。人命终时。得闻磬声增其正念。惟长惟久。勿令声绝。以气尽为期。

风刀

正法念经云。命终时刀风皆动。如千尖刀刺其身上。十六分中犹不及一。若有善业。则不多苦恼○显宗论云。为人好发言。讥刺他人。随实不实。伤切人心。由此。当招风刀之苦。

命终心

唯识钞云命终心起四种爱。即一切有情善恶。受身之根本也。一者。于其自身。起现有爱。二者。于现眷属。起贪喜俱行爱。三者。于现田宅资生业。起彼彼喜乐爱。四者。于当来生。起后有爱。且四爱中。前三是助润生。后一是正润生。谓于当来生地起故。亦名受生心。此心位。若得人善巧策发。闻佛名磬声。令专系圣境。以不颠倒故。必随愿往生善趣。

闷绝位

梵语。末摩此云死穴。或云。死节以病触此处有闷绝生故虽死而心头热也。缘第八识未舍故。

死位

瑜伽论云。谓寿量极故○杂阿含经云。寿暖识三法舍离名死○唯识疏云。身坏命终。将入灭相。方名死缘。大乘宗灭相属过去故○正法念处经偈云。不择于贫富少壮。及老年。若在家出家。无不为死坏。

问舍戒

问。三位之中戒于何舍。答大毗婆沙论云。将死时身力羸劣。或断末摩苦恼触故。便失所受身。语律仪本所要期。至最后命终刹那心。与律仪一时俱失缘由心引起从心发生心舍故戒随舍也。

无常

摄大乘论云。有三种。一念念坏灭无常。二和合离散无常。三毕竟如是无常○唯识疏释。无常有二义。一有生灭体是无常。二无他常故名无常。

沙门不应畏死

婆沙论云。待死如寄客去如至大会多集福德故舍命时无畏。复作是念随所受身。末后心灭为死。若尔心念念灭。皆应有畏。非但末后心灭可畏也。

沙门以寂灭为乐

僧祇律云。欲求寂灭乐。当学沙门法○涅槃经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论云。寂灭为乐者。若言灭法为乐者此义不然。何以故。为有现在灭是过去已灭法残故。以有残故非乐也。若灭现在生为乐者。此义不然。何以故。有未来生是现在生残故。以有残故非乐也。若言未来生是常者。此义不然。生必有灭故非乐也。若能令未来应生灭法而不得生乃可为乐耳。此为正义。

验来果

瑜伽论云。此有情者。非色非心。假名为命。诸师相传。造善之人。先从下冷触。至脐已上暖者。然后气尽。即生人中。若至头面后顶暖乃气尽。即生天上。若造恶者。从上冷至腰热后气尽。生饿鬼中。从腰膝已上热气尽。生傍生中。若从膝已下至足。热气尽者。生地狱中。若无学圣人入涅槃。或心及顶皆暖也。

送终

初亡

释氏死。谓涅槃。圆寂。归真。归寂。灭度。迁化。顺世。皆一义也。随便称之。盖异俗也。

龛子

(音堪。唐韵云龛塔也)今释氏之周身。其形如塔。故名龛(方志云受也。广雅云。盛也。此名盖异俗也)南山钞云。作绢棺覆尸。此为无龛子。故制若船。籥子以竹为骨。白绢鞔之○周礼曰。周尸曰棺。棺宽也。释名曰棺关也。白虎通曰所以有棺者。以掩藏形恶也。

安龛柩

(音旧)白虎通云。在棺曰柩。柩究也。久也。不复彰也。释名曰。柩究也。送终随身之制。皆究备也。释氏则云。设利罗。此云骨身。即全身舍利也。夫释氏安龛柩不可习俗沽务生善也。若应之大师五杉集颇合礼式或堂有三间。即置龛于西间面向南前设一灯一香而已。中一间用白幕。自南达北。金城柱。而东洎南三面帏之。于中设绳床。挂真影。香华供养。以时设食。用白纸作娑罗华。八树以簇绳床。表双林之相床。西别设一仪床。置平生道具之属。绳床后。正北幕内。名子位。即是弟子受吊之位也。请以普通子远大师丧仪应之。五杉集参详用之。一则免知礼者嗤。二则生世人之善心矣。

服制

释氏之丧服。读涅槃经。并诸律。并无其制。今准增辉记。引礼云。服有三。一正服。二义服。三降服。白虎通曰。弟子于师。有君臣父子朋友之道故。生则尊敬而亲之。死则哀痛之。恩深义重。故为降服○释氏丧仪云。若受业和尚。同于父母。训育恩深。例皆三年服。若依止师资餐法训次于和尚随丧服。五杉云。师服者。皆同法服。但用布稍粗纯染黄褐。增辉云。但染苍皴之色。稍异于常尔。有人呼墨黪衣。为衰服。盖昧之也。言衰者(衰音崔或作缞)俗礼丧服传云。衣上之物则有袪袂衰燕尾衣带下尺负版等同名衰服者。其衰之制。用布长六寸。象六腑薄四寸象四时缀于衣左襟广袤当心言衰者摧也。象孝子心思亲摧伤也。故称斩衰齐衰(齐音咨)焉衣本不名衰盖从此布以名也。此衰布至小祥先除之。墨黪前法衣中有释。

有二种。一丧父曰。斩衰(言斩者丧君父夫心如斩截也)苴杖苴恶也。用竹阳也。大如腰经。围七寸二分(经音迭言实也。伤椎之贯也)。精义云。苴杖用竹。盖以体圆性正欲明孝子心哀痛自然圆足有终身之忧断而用之无所厌杀也。长齐孝子心自成服日止大祥除之。二齐衰(齐音咨也。齐者刺也。缏也。缉也。言丧母痛苦而刲刺言轻于斩也)削杖削即杀也。言母于父有降杀也。用桐阴也精义云。削杖用桐。盖削夺其貌。使不苴也。外虽削内则同也。礼曰。削使方为母象也。长齐心本在下(本根也)言。痛在心自成服。至十三月小祥日除之(此非释氏所要因言其杖故委曲注之)白虎通云。所以必杖者。孝子失亲悲哀。哭泣三日不食。身体羸病故。以扶身明不以死伤生也。礼曰。童子妇人不杖。以其不能病也。今释子心形出俗。达了无常。虽丧亲以师。岂有绝浆而成病也。何必杖乎。非是不孝及妇人童子等。盖律礼宗致不同故。其杖不用无过失矣。

头巾

增辉记云。僧无冠经。或用头巾。当以全幅褐布。杜氏呼布帽。用布五尺三寸。背后长二尺五寸。面前长二尺八寸。折定后两幅边缝其半。微[利-禾+示]两角。以圆上面前酌量从额际直破下开出眼鼻口不得绝开。又不得绝小。皆正缝缏之。

涅槃经。佛灭度。诸声闻弟子皆哭。未离欲者。皆宛转于地。椎胸大叫。此并悲切痛极不省自身故○四分律云。尼椎胸啼哭。一一犯尼萨耆。比丘犯突吉罗○五百问云。比丘师亡。不得举声大哭应小小泣泪○凡释子师亡。二亲或丧。痛自心起。何有不哭。但不得纵声。委曲并致词。称苍天。罪逆之语。唯一往其声哀哀而已。

祭奠

尚书大传云。祭者。察也。察至也。言人事室于神也。释名云。奠停也。言停久也。凡释氏之丧。不宜效俗。可称时药香华供养(时药即食也)。

行吊

吊者至也。诗云。神吊矣。五杉集中。吊仪甚备可检行用○南山钞云。行吊人小于亡者至尸所设礼(多云僧亡戒舍不得礼拜若尔南山大师却云小于亡者至尸设礼又经中比丘化为蛇佛令有此比丘礼拜今详必是长于亡者不礼尔)。后执弟子手而慰问。然后至其师所。依法吊之(记云。弟子即亡僧弟子也以其荒迷故。执其手其师即亡僧二师也)。曲礼云。知生者吊。知死者伤。涅槃经。佛灭度人天大众。咸曰。何期苦哉。何期苦哉。此似伤辞也。若俗舍妇人处女寡女非是宗亲不可伤之礼所以别嫌疑也。

受吊

南山钞云。和尚阇梨铺床在慢外坐拟人客来吊同学小者。布草立大者坐于草上(和尚阇梨即亡者二师也。同学小者大者即亡者弟子也)丧仪云。亲度小师哭于幕内受学弟子哭于幕外凡僧来吊则哭而伏俗来吊但哭不伏若比丘丧父母往俗舍受吊其仪即不可杂于男女之中须于幕外堂前布草。或荐面东而坐有人吊则拱手低头哀哀而哭不用称罪逆等言无人吊则诵经念佛。

奔丧

释氏。奔丧即大迦叶为始也。佛入涅槃已七日迦叶领徒方至双林。佛于金棺出双足示之○钞云。若奔丧者直至尸所礼拜展哀已后从次第位坐○增辉记云。奔丧者。谓在外处师亡凶信至朋友间先为排比处设灵位(此举哀仪也)然后引至其处举尽哀后疾疾而归见星而行见星而舍既至本院若龛柩已归塔即先往塔所礼拜尽哀右绕数匝然后归院与法眷行吊。钞云。若高节拔群由来清卓者故不局世情必若任情喜怒随俗浮沉者。或父母二师亡而护夏不来虽来又不展哀者亦道俗同耻。

葬法

天竺有四焉。一水葬谓投之江河。以饲鱼鳖。二火葬谓?薪焚之。三土葬谓埋岸傍取速杇也。四林葬谓露置寒林饲诸禽兽(寒林即西域叶尸处僧祇律云。谓多死尸凡入者可畏毛寒故名寒林。今云尸陀林讹也)。

阇维

或云。茶毗。或耶维阇毗正。梵云阇鼻多。此云焚烧○十诵律云。比丘疑火葬杀身中八万户虫。佛言。人死虫亦死。

指果

月上女问舍利弗。言佛弟子当住何处。答曰。当住涅槃夫比丘既落发披衣。梵云。室罗未尼。唐言。求寂灭洎受戒已名邬波三钵那唐言近圆。圆寂。皆涅槃故。释子死之所归即涅槃为果。

送葬

毗尼母云。阖寺并送葬记云。令观无常生厌故(今禅居僧亡者。不以尊少主客并打鼓普请送葬盖准此律)○毗奈耶云。送葬苾刍。可令能者诵无常经。并伽他为其咒愿(此文似山所十念也)○净饭王涅槃经云。净饭王命终殓以七宝棺佛与难陀在前恭肃而立阿难与罗睺罗在后佛念当来凶暴不报父母深恩躬自擎棺。尔时大千世界六种振动。时四天王乃代佛擎棺。佛乃执香炉。在棺前。导引而行(今释子。送父母葬可准此经依佛前导生人善心)。

舍利

此物乃是戒定慧。忍行功德熏成也。梵语。设利罗今讹略称舍利华言骨身所以不译者。恐滥凡夫骨身故也。又云驮都此目不坏义有二种。舍利。一全身。二碎身碎身有三。一骨舍利白色。二肉舍利红色。三发舍利黑色惟佛舍利五色有神变一切物不能坏焉。

立塔

梵语。塔婆。此云高显。今略称塔也。又梵云。苏偷婆。此云宝塔。又梵云。窣堵波。此云坟。又云抖擞婆。此云赞护。或云浮图。此云聚相○西域记云。立表寄归传云。作俱攞。皆垒砖石为之。形如小塔。上无轮。盖且立塔。有三意。一表人胜。二令他(生信)三为报恩而有等级若初果一级二果二级三果三级四果四级表超三界也。辟支佛十一级表未超无明一支故佛塔十三级。表超十二因缘故。若凡夫比丘有德行者。亦得立塔。即无级。僧祇云。持律比丘法师营事比丘。有德望者皆应立塔○五百问云。得为亡师立塔用自物得不得用师物○塔有铭记非起今世按佛本行集经云。迦叶佛灭度后。波罗奈国王名吉利尸。收舍利用七宝造塔。为作铭记名达舍婆陵迦隋言十相。

志石

杜氏云。精义曰。准礼无文自魏司徒缪袭改葬父母遂刻石以志又宋元嘉十一年王球死立石志颜延之为文因此士族祖习焉又冯鉴续事始云。按西京杂记。前汉杜子临终作文命刻石埋于墓前厥后恐因此矣○白氏六帖云。孔子之丧公西赤为识(识铭志也)子张之丧公明仪为识(此又非起于汉魏也)又云。铭者论撰先祖之有德君子观于铭既美其所称又美其所为故。铭之义称美不称恶先祖无美而称之是诬也。有美而不明也。知而不传不仁也。三者君子所耻也(取要言之故略而不次)今释子二师实有德行名业亦宜识之。为僧传之张本也。

称孤

曲礼云。孤子当室。谓年未三十也。壮有室。有代亲之端。不为孤也。今见释子称孤。弟子不然也。五杉云。孝院小师者宜也。孝谓丧孝之院。若俗云。孝堂非自代语也。若居大寺院房者。亦可称之。

唱衣

律云。僧轻物。差一五法比丘。分与现前僧。为分不均故。佛听集众。先以言白众。和许可卖共分(言五法者。不随爱。不随嗔。不随痴。不随怖。知得不得。亦名五德)十诵律云。卖衣未三唱比丘益价。后心悔疑夺彼衣(疑是夺前酬价者)佛言。未三唱竟益价。不犯○目得迦云。佛言。初准衣时。可处中。勿令太贵大贱。不应待其价极方与之。若不买者故增价。犯恶作罪○大毗婆沙论。问。命过比丘衣钵等。云何得分。答彼于昔时。亦曾分他。如是财物。今时命过。他还分之○增辉记云。佛制。分衣本意。为令在者见其亡物分与众僧。作是思念彼既如斯。我还若此。因其对治令息贪求故。今不能省察此事。翻于唱卖之时。争价上下。喧呼取?。以为快乐。误之甚也。仁者宜忌之。

覆墓

殡后三日。再往墓所。谓之覆墓。杜氏云。不载礼经但以孝子自迁奉后追慕所亲。又虑坟墓未完复往省之。今释子往亦无咎。盖检校之至也。

礼师冢

五百问云。得礼师冢。报恩德故。

忌日

二月十五日佛涅槃日。天下僧俗有营会供养。即忌日之事也。俗礼君子育终身之孝。忌日之谓也。又谓不乐之日。不饮乐故。或云。讳日。或云。远日(远日。犹滥曲礼葬事先远日)释子师亡。可称归寂之日。盖释氏无忌讳故。

疏子

白佛辞也。盖疏通斋意尔。亡师虽尊。对佛。必须名呼礼云。君前不讳。父前子名明不敢讳于尊前也。如律中舍利弗灭度。有弟子沙弥均提来。白佛言。我和尚舍利弗命过五杉云。小师(某甲)奉为亲教和尚某甲某日设现前僧斋一中。用严报地。或觉路等。即不可虚词壮饰。自掇妄罪焉。

寒食上墓

杜氏云。唐开元二十年。敕仕庶家。许寒食上墓。同拜扫礼。今释子不可习俗。贵免荤酒男女。参杂。贻于讥嫌也。或二亲墓须去者必焚香。或咒土咒食。撒于墓所。或高声念尊胜等。俾幽魂蒙益。即不可与骨肉同座。饮食欢?(礼云。哭则不歌也)。

问坟冢间精神有无

灌顶经云。阿难白佛言。若人命终。造立坟冢。是人精魄在中否。佛言。亦在亦不在。何以故。若人生时不造善根。不识三宝。无善受福。无恶受殃。无善知识。为其修福。是其精魄在坟中。未有生处故。或生前大修福善。精勤行道。或生天上人间。故言不在。或生前不信正真。謟诳欺人。造作恶业。合堕畜生恶鬼地狱。倭受苦恼。故言不在○或问之。子今集此要览。虽欲利他。安能利己。何则其如抄略真教。增减圣言。得无咎耶。答有圣言为证何者佛本行经云。有诸比丘。取经中要义味。为他说法不依次第。惧以白佛。佛言。我许随便。于诸经中。择取要义安比文句。为人说法。但取中义。莫坏本经○杂譬喻经云。若有凡人解深经一句。口诵心念。身中三毒四魔。八万垢门。皆不能自安。何况博采众法。为世桥梁耶。

习法堂同比丘行妙谨书

释氏要览卷下

后序

起复中散大夫守光禄卿知江宁府护军紫金鱼随 撰

钱塘月轮山择赐紫诚公峻修洁之行明内外之学靡婴拂于尘务常宴息于云寺以

圣朝隆浮图之教盛田衣之众且谓契经至广博习难周虞来学之童蒙昧出俗之本末乃阅宝华之藏遍穷贝叶之文辨义类以贯穿撮枢要而精简门目具举事迹该详披其言则晔若春融质其理则焕然冰释犹儒官之学记实佛门之会要也。

毗陵郡牧职方外郎崔公智识渊博才雅精粹乃作字引辞旨妙绝幸获捧览赞叹无㪤宜其镂板传诸不杇聊笔编未冀翼而行之云尔天圣甲子岁季春月辛亥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