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尔方法论笔记

《笛卡尔方法论》 作者笛卡尔,书箱来源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由于图书馆访问受限只能浏览前二十页,这里上传PDF版 笛卡尔谈谈方法谈谈方法(笛卡尔)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份: 1935

找不到一本关于笛卡尔方法论的直接翻译,大部分书都是截取原著部分内容加上作者的认识。为什么所有作者都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给读者,不能完整表达原著吗。这种行为对于认识原著来说是太受伤了。

关键词:意见分歧,作者观点,人和人之间的意见分歧是因为不同的方法引导到不同的思想产生的。

笛卡尔认为他研究哲学的使命是探索新的方法和发明新的方法。

笛卡尔“普遍怀疑”的思想根源是他在游历后遍学当时代他能学的所有知识而疑惑越大。

笛卡尔认为的科学体系就是人类的知识之树。

笛卡尔认为哲学的目的就是要让人类最终成为自然的主人和拥有者。

笛卡尔认为是掌握科学不是单纯地学习那些已经建立起来的科学体系,而是要建立更加合理的科学体系。

笛卡尔:人类的知识之树是怎样的呢?哲学的第一部分应该是形而上学,第二部分应该是物理学。(主要科学为医学,机械学和伦理学)

笛卡尔所讲的科学的方法实际上就是逻辑学。

科学,从整体来讲是可靠的、确切的认识。

经验哲学的特点:信仰主义,先验主义,形式主义,三个特点互为表里。

普通人的推理所包含的真理比读书人的推理所包含的多得多。普通 人是对切身的事情进行推理,如果判断错了,他的结果就会马上来惩罚他。读书人是关在书房里对思辩进行推理,思辩是不产生任何实效的,仅仅在他身上造成一种后果,思辩离常识越远,他由此产生的虚荣心大概就越大,因为一定要花费比较多的心思,想出比较多的门道,才能设法把那些道理弄得好像是真理。

哲学这个名词的意思是研究智慧。所谓智慧指的并不只是处理审慎,而是精通人能知道的一切事情,以处理生活、保持健康和发明各种技艺,这种知识要能做够做到这样,必须是从一些根本原因推导出来的。所以,要研究怎么取得这种知识,一个真正从事哲学研究的人应当首先研究这种根本原因,也就是本原;而这些本原因当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个是要非常清楚、非常明显,人心一注意到它他就不能怀疑到它们的真理性;另一个是要依靠它们才认识其它事物,就是说离开其它事物能够认识它们,而不是反过来离开它们能够认识其它事物;这以后就应该尽量努力,从这些本原推演出依靠它们的事物的知识,做到推演系列中没有一个环节不十分明显。

一件东西,以它为主体直接寄托着、或者以它为依靠存在着某种我们理会到的东西,我们在心理有实在观念的某种特性、性质或属性,就叫本体。

那种思想直接寄托于其中的本体,就叫心灵。

那作为主体直接带着伸张以及以伸张为前提的偶性如形状、位置和位移等等的本体,称为形体。

那被我们称为无上完满、不能设想其中包含任何缺陷或完满的限制的本体,称为神。

《拉凯斯篇》笔记

《拉凯斯篇》笔记
1.谁是最老练的教育家,你们是否自己发明过这种技艺,如果你们学习过这种技艺,那么告诉我们你们是向谁学的,谁是你们尊敬的老师,在这门技艺上谁与他们齐名。
你们若是在初次进行教育方面的试验,那么你们就得明白你们的试验是有危险的,因为你们拿来做试验的不是卡里亚奴隶的行尸走肉,而是你们自己的儿子,或你们朋友的儿子,就像谚语所说:“学造小壶打碎了大缸”。现在请告诉我们,你们自认为有资格还是没资格。

2.我们知道增添某个事物会改良另一事物,并且这种增添是可行的,那么我们显然也一定知道为什么我们就此所提的建议是最好的和最容易做到的。
你们也许听不懂我的意思。让我换个方式说得更明白些。假定我们知道给拥有视力的眼睛增加视力能使眼睛得到改良,也知道如何给眼睛增添视力,那么很显然,我们知道视力的性质,也能够就此提出建议,怎样才能增进视力,怎样才容易做到这一点 。
但若我们既不知什么是视力,也不知什么是听力,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成为很好的眼科医生或耳科医生,也不能告诉人们怎样才能拥有最佳的视力和听力。

3.孩子是你们的财富,他们学好还是变坏依赖于家庭的整个状况。

4.被称作快的普遍性质是什么?那么我会说,这种性质就是在较短的时间里做较多的事,无论是跑步和讲话,还是别的任何一种行为。

什么叫勇敢?下水救人是勇敢,因为救人是美德
如果是被美德教化的人,条件反应下,看到有人落水,不会游泳就去救是不是勇敢和美德?
教化、美德化、文化等都是为了公序,建立在对行为的衡量,善恶就是一个普化的衡量。
教育教化的例子:教小学生数学减法,又问树上十只鸟开枪打死一只树上还有几只?

《斐莱布篇》笔记

《斐莱布篇》笔记
苏格拉底对什么是善进行了量化,证明了善诸多要素的先后顺序
善第一,有尺度的领域中尺度或恰当
善第二,有比例的、美丽的领域,或者完善的、令人满意的领域
善第三,理性和理智
善第四,灵魂本身的东西,知识与技艺,以及被我们称作正确意见的东西
善第五,被我们辨认和区分出来的无痛苦的快乐,称之为灵魂本身的纯粹的快乐——有些依附于知识,有些依附于感觉。

《伊庇诺米篇》笔记

《伊庇诺米篇》笔记
通过封诸神使普通人获得智慧,即有美德,美德就是虔诚,虔诚就是信仰,让普通人对神保持纯洁,对人保持公正与合理,这样整个社会就会幸福。

《书信》笔记

柏拉图倾向让学习和实践哲学的人为知己,哲学人标签为自己的人,甚至作为了个哲学人士的阶层,来管理和统治社会,最终成为统治管理层

《斐多篇》笔记

苏格拉底在他死的当天,用哲学的语言,证明了死者灵魂的存在是一个事实,灵魂会随着生而复活。也证明了灵魂的不朽。

但是假定人是有灵魂的,某天地球有N人也就是N个灵魂,第二天却不是N个灵魂了,我们知道一天的出生人数减掉死亡人数有可以是正数也有可能是负数。也就是说灵魂自己消灭了一些或增加了一些,也就是灵魂有生有死,这样灵魂就不是不朽的。那灵魂什么时候生什么死呢,只能随人的生死而生死。

总结,灵魂即是人对大脑思考活动的认识而取的名。在这个意义上说人是有灵魂的。与科学、神、宗教及哲学无关,只是一个名词。

但是灵魂又从来都是与科学、神、宗教及哲学有关的才会让人的思想平衡,这也就是有灵魂的合理原因吧。

《大希庇亚篇》笔记


《大希庇亚篇》的主题是论美
苏格拉底从哲学的高度探究美的本质,着力于批判当时流行的一些审美观念,
比如将美的普遍本质混同于某些具体事物的美,主张美即合适,美即有用,美即视听快感等等

我认为美是主观的,可以是直接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也可以是不通过感观的直接的大脑活动。
比如视觉,见到彩虹很美,但有急事匆匆而过却不会觉得美,其它人看到觉得美是他的主观视觉。
如果没看见到彩虹,而只是旁边人提及也是会觉得她很美。
比如听觉,一首动听的歌曲是美的,但要是心情极差时或不适的场合听这首歌,是不会觉得美。
如果我喜欢某位歌手,旁边人提醒她出了一首新歌,我也会觉得听她的新歌一定是快乐的。
比如嗅觉,我喜欢的芬香味。比如味觉,可口的佳肴。比如触觉,抓到了条大鱼会很快乐。等等。
事物美或不美只有人的主观才会有的感觉

《克里托篇》笔记

《克里托篇》笔记
“人无论受到什么样的挑衅都不可对任何人作恶或伤害别人”。
“作恶、以牙还牙、通过报复来保护自己,都决不可能是正确的”。

《克里托篇》从头到尾在讨论某一行为是 善的还是恶的,
善 的就去做,恶的就决不去做。可见,善恶从古到今天,从西方到东方到地球任何角落都是自然人的行动衡量标准,可是从来就没人解释过什么才是善 又什么才是恶,至少要让每个人不用刻意去思索就能作出决定来判断行为的善恶。

但是一个自然人的行为是善还是恶的评判却是在于当事然的理解。也就是说我认同的在某空间的时间节点就是善,不认同的就是恶,所以我一直做做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