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仰真理乃哲学之根基-冬飚

第四章上、通过自证、比较、苦炼和战斗形成个体人格

第四章、通过自证、比较、苦炼和战斗形成个体人格

——————————————————————————–

体验需要相当的悟性。通向悟性的途径是内省、体验、形态、直觉;德性与精神的苦炼;对传统图示和历史的吸收与修正。但体验也不能神化。感觉到的东西,不等于体验到的东西。体识是在行事的体验之中,生存意志中而非仅仅靠理智的综合得来。立场与行为倾向决定体识能力。借鉴(知识、思想)而非体识(思想、知识),使人成了一个旁观者,而非思想的当然亲证人。
思想的价值,也是首先求自证。自证而惘,何图他证?思想的意义,必经学术思想界之证,以作品的形式冲击思想界,以其独特的力量而获证;或一普适重大的事例来证。自证性即意味着自己确立一种评价历史与艺术的准则。自证性即意味着相信有这种价值评估体系、准则的存在。一个人当他一次次不为世人认可和接纳而磨难重重时,必然产生对自己的思考和行为在特定确信无疑之后的一种反思,有如尼采“重估一切价值”。
非自证性的艺术创造活动,未知其所以然但他的创作却受到人们的认可。然而这种认可受到社会整体鉴赏水准的影响,而与自身的哲学素养、多方面的视野和鉴别力关系不大。自证性艺术,是艺术家通过一种文化和哲学上的探索而底气充沛,由此摒弃常人俗见达到自我确信,并直觉地洞悉时代与未来,由此他的直觉力、他的作品和他的活动(包括他体现出来的人格与格调)都显示出第一位的自证性。
只有自证与洞察力上的自觉,才可能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确证,体验到个体人格。

中俄知识份子的精神气质比较

为何中国知识界缺乏俄罗斯知识人那样优秀的人种?为何现代中国知识人几无特操?为何聪明的中国大陆人在借鉴、引用、拿来西方文化时,不曾想一想:这一切与耶稣基督究竟什么关系?思想知识与信仰究竟什么关系???
中国相当数量的知识人,缺乏信念与民族的精神凝聚力导致表象现实主义,它是人心理功能衰竭的预兆;导致人格尊严与传统文化环境的关系错位。要知道,气正则愈艰难,正而道大路长。缺乏气正道大导致文人的形而上迷离,迷恋海德格尔,导致对价值论的遗忘和对价值层次的漠视和麻木。
缺乏对传统、习俗、文化的自省与他省的虚无主义,是使人沉迷于世俗成功而漠视人性深层尊严的原因。这是虽有骨气而怀抱着幸福主义、虽有正义却缺乏爱之休戚相关性的一个根本原因。
虚无主义的信仰根源在于缺陷对道德的超验性——神性的体识而造成的人性思维上神性思维、公义意识、使命意识的缺乏。其根本特征是,因信外界、客体而忽视其自身;因迷信经验实证而致使人类和人自身进化迷失了方向。这外界有可能是一种天道,有可能是一种传统的理性认识或日常社会生活中的常识,有可能是某种伪自明的哲学教条。
表现在社会科学中如经济学、社会学中,缺乏人的理念基础,缺乏元哲学、宗教哲学或判断力、价值论。社会机构的虚无主义的根源根植于国家、民族、社会、集体之类普遍性理念而非个体人格之上,它是指一种利他倾向的与他人休戚相关的人格意识。全息时空中的社会相关性(指与人、与自然的关系)欠缺的根源是:长期封建专制导致个体意识中自由精神和宗教精神的缺乏;人主体性的泛滥、含糊不清,缺乏法治、专制极权和独裁盛嚣尘上,对法理精神的忽视、回避或视而不见。
在今天,它意味着为哲学的献身和敬业,意味着发展通才并以此维系哲人思考的权利,意味着坚定自身为时代的头脑的使命。
正义――在民族存亡之秋通常体现为一个人强烈的政治参与感,人之骨格与胆识。而在今天,主要则体现为人的神—人性之不可侵犯、传扬,深刻的道德自律意识和坚守的存在勇气。
殷海光正确地区分了两类知识分子:作为超出于一般民众之上的具有广博知识、不特别聪明的知识分子和作为不党之人不朋之人批判现实的知识分子。前者是社会知识深厚的基础;后者是知识分子的精萃。
俄罗斯知识分子广袤的国土孕育了他们深厚的天下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战斗精神、斗士之称谓是赋予那些神之子的。神性、爱、谦卑、追求永恒、自由高于存在、崇高、美、正义,这是他们的特征,或者说,神性的自由主义、信仰,人性的谦卑或曰理想(倘若美、爱包含着休戚相关性的话)在中国触目所见,都是与自己生活无关者无人问津的情况,如果有人过问,就会被人称之为“多管闲事”。而这在饱经忧患的俄罗斯知识分子那里是耻辱,是不可思议。部份大陆知识分子对失去了战斗阵地这样的现实采取了回避态度。他走向别的路途如艺术。在专业领域实现他的再创造,即为学术而学术,为哲学而哲学,为艺术而艺术……。从某种角度上讲,这是另外一种变相的逃避。当精神的重压来临时,干涉自身的就反抗斗争,与自身利益无关的就借着生存技艺保全。当然,这是一种生存智慧。但为何俄国知识分子不去接纳这种中国传统式的智慧?我也感到,在生存智慧、保全生命的名义下,作为一个思想者的沾沾自喜、自负与无形的傲慢,轻视社会底层等各种封建贵族的心态。杰出知识分子的战斗阵地如果在外界不允许的情况下,他也要设法为自己谋取一个阵地,写作、思考、诉诸社会,这依然是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的首先的使命。比如在美术领域里,通过造型美术避离形而上学,较不涉及政治敏感,而更多地涉及技能教育、职业人才培训的文人画大有市场。这代表了我们国家中温和派自由知识分子的某种倾向。正义之士而今成了折节而返,小范围应世,大范围避世的“道”士,成了个人的成功或为了他人的世俗成功而奔走的人,而对于重大问题的界定从来都是唯我独尊!这是一种潜在的独断论。而摒弃个体人格的哲学是独断论的哲学源泉,它从根本上漠视或否认其他的重大价值,或者虽然认同也竭力把它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中,但前提是将它视为依从价值,第二等价值。自由高于存在,坚决反对的就是这种价值认定的独断论。这种经不住考验的哲学世界观。
中俄知识分子在人格气质上一个是个体人格主义,一个是集体—个人主义、虚无主义。后者向外寻找探求,缺乏根基意识,缺乏信仰真理。近现代俄罗斯知识分子就其整体性而言,堪称人类的全世界的。他们高贵而圣洁。
但东正教宗教哲学的非合理主义过分注重道德、使命感,在一种超前性的精神和强大的生命力量的发展这个问题上,在生命力的强大与自我牺牲上,似乎未能得到妥善解决。而中国哲学传统则在创新与强大,与公正、尽责之间谋取平衡,在尽责中渗入创新分子,为此企图使自身周围的环境,使心灵遭受暴力屠毒的环境得以改善。创新崇拜和社会责任崇拜,同样都是片面的,基本上,人似应在强大公正的基点上,谋取一个平衡点。私利面前无公正。中国文人相轻现象太重,要做到尽可能的公正,尤其是涉及到其他领域时,非摒弃私害心不可。
哲学思考面向人性、国民性、世界主义,爱之正义,这在国人看来是一种理想主义。而理想常常由于与现实相悖离被视为观念意识形态而被人遗弃、耻笑。这是对于人性的歪曲。对于知识人而言,他对于人性庸俗化世俗化局面三缄其口,未免有些不尽其责。一些知识人在屡次的精神创伤之后,学会了明哲保身的策略(当然不失原则的生存策略是十分必要的,)久而久之,他们忘记了那种对事业应有的献身精神、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杰出知识分子的思考与写作,必然是面向受耻辱受迫害人士的,必然是包括内省性的,必然与那种世俗心态均衡上的正义格格不入。精萃主义面向优越人,贵族为旨归,它常常缺乏对传统和人性的反省,而恰恰是它的模糊性、简略而不要言、颇多歧义的文风和思想,阻碍了思想的战斗永恒性,敏捷性,深刻性和清晰性。我看到,以笔为战斗武器的人其精神健砾;与以精萃哲学立言的略显老态。这部份地证实了作为斗士之存在的人种与作为追求精神至境的人种的区别。我赞同某学者的这种说法:鲁迅在未来史家那里的评价比现在人还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