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版图书缘何在西安书博会上受追捧

2019年08月06日09:12来源:重庆日报

7月30日,第29届全国图书博览会(以下简称书博会)在西安落下帷幕。在为期4天的展会里,来自全国的1200余家文化单位携带12万种原创出版物来到书博会现场,为读者带来一场文化盛宴。

由重庆出版集团等三家重庆本土出版社和重庆润知远洋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重庆本土文化企业组成的重庆展团,用12195种出版物和12场主题活动,在书博会现场让观众感受到渝版图书的力量。

创新形式

童书、通俗理论类读物受读者喜爱

“现在童书无论是内容细节还是印刷装帧都越来越精美,特别是结合我们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内容,有助于从小培养孩子的文化自信。”7月29日,在书博会现场,刚刚购买了重庆出版集团出版的原创绘本《洞》的西安市民汪贤说。

重庆日报记者在书博会重庆馆看到,此次重庆出版发行企业带来的万余种渝版图书中,以《洞》和《童年书》为代表的童书受到不少读者的喜爱。特别是由著名作家高凯创作的《童年书》在27日首发之后,短短4天就卖出了几百册。

此外,重庆润知远洋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带到书博会现场的《幼儿十万个为什么全知道:哇!科学好有趣》《幼儿情商与性情培养绘本》;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奇兵兵与怪博士”等童书同样吸引了不少现场读者的眼球。

除了童书,由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大国议题丛书》等理论图书也一反“高冷”范儿,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向读者阐释、介绍专业理论知识,受到现场读者的欢迎。

“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图书,我也买了不少,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这本书所选择的阐述角度,让人眼前一亮。”西安市民曾继说。

“如果说渝版童书受到追捧是因为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那么通俗理论类读物受到读者欢迎,则体现出‘大学者写小书’这一出版理念已成为一种主流趋势。”重庆出版集团有关负责人说。

同样在西安书博会上首发亮相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丛书》也凭借独特的角度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受到不少读者追捧。“之前出版界一直有个误解,认为读者对理论类图书的需求不足,但事实上,人们是渴望通过这些图书了解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国家政策的,只不过以往过于生硬的表述方式阻碍了这些理论的传播。”该负责人说。

近年来,随着“大学者写小书”这一理念在出版界的盛行,也让以重庆出版集团为代表的出版社在编辑出版理论图书时,相当重视把理论与生活相结合。毕竟理论要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故事,当通俗理论类图书,能把高深的理论与读者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时,自然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跨界融合

多项融媒体产品亮相书博会

“实在太方便了,这个智慧书屋的出现完全解决了我既想健身又想阅读的需求。”在书博会现场体验了重庆出版集团带来的跨界融合项目“渝书坊+楼下健身”阅读智慧屋后,西安市民曾立兴奋地说。

据了解,该项目旨在通过把健身和阅读相结合,市民只需通过智能人脸识别系统,就可进入这间无人值守的阅读智慧屋,实现健身、读书两不误。

在重庆馆内,由重庆本土文化企业带来的“24·H·智慧图书馆”、红色文化数字驿站等跨界项目,也受到不少现场观众的欢迎。重庆五洲世纪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徐登权表示,这些跨界项目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同,无疑增强了文化企业为读者提供多样化服务的信心。

“随着5G时代的到来,社会进入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书本作为传递精神文明的载体,与时俱进是必然之举。”徐登权说,如今,出版社要适应用户多样化、个性化、分众化的消费需求,就需要实现一个内容多种创意,一个创意多次开发的生产服务方式,实现由卖书向卖文化、卖活动转变。这次在书博会上推出的以“24·H·智慧图书馆”为代表的跨界项目无疑符合这种趋势,自然会受到现场读者的欢迎。

内容为王

重庆文化企业愈发自信

7月30日,第29届书博会组委会发布的信息显示,此次书博会共吸引了1234家单位参展,吸引市民读者41.2万人次,营销总收入达2192万元。无论是参展单位数量、展位数量均创历届新高。

进入互联网时代,为何出版社和文化企业依然对书博会情有独钟?在徐登权看来,除了因为全民阅读活动的持续开展,各大城市的书香氛围日益浓厚,读者购书需求增加,更重要的还是因为书博会本身已脱离了传统的图书订货会模式,变身为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

“比如这次西安书博会,它对市民实行‘零门槛’开放,让这里成为了出版社、书商和读者沟通交流的平台。”徐登权说,特别是图书IP与影视对话高峰论坛等活动,更让书商能近距离了解到读者的阅读需求和出版趋势。

“众多文化企业乐意参加书博会,也体现出这些文化企业的‘文化自信’。”重庆图书馆馆长任竞表示,书博会除了是信息交流的平台,其本质仍是一个展示内容的平台。在内容为王的时代,以重庆出版集团为代表的本土出版发行企业坚持走精品化路线,推出了“中国最美的童诗丛书”“里程碑书系”等一大批兼具深度和广度的精品优秀书籍,自然会受到读者的欢迎。(本报记者 黄琪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