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霍城县:5万亩薰衣草盛开成花海

2021年06月13日22:23来源:人民网-新疆频道

6月13日,新疆霍城县芦草沟镇四宫村解忧公主薰衣草农场游人如织,当天,2021伊犁·国际旅游谷霍城第十届薰衣草文化国际旅游节在这里开幕。眼下,霍城县5万亩薰衣草竞相绽放,连绵馥郁、随风飘扬,俨然一片花的海洋。

薰衣草“花神”在花田间起舞。马安妮摄

霍城县位于伊犁河谷西部,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是世界薰衣草三大主产地之一,是中国最大的薰衣草种植基地,种植历史长达60余年,2021年种植面积约5万亩,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薰衣草之乡”。

伊犁州文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贺娇龙正在直播演出现场。马安妮摄

作为全世界唯一花开两季的薰衣草生长区,霍城县独特的生长环境造就了薰衣草的优良品质,每亩产量平均在6公斤以上,芦草沟镇四宫村等核心产区可达8公斤以上,全年精油总产量近200吨、干花超1000吨。

解忧公主薰衣草农场的一处花田。马安妮摄

好的产品需要更好地推广,在活动现场,有大量的网红进行了直播带货。“看这一片的薰衣草田,非常壮观……”新疆好物推荐淘宝直播的主播李依茹正在给网友进行现场介绍,“这次我们带来了14款产品,大部分以薰衣草系列产品为主。”

游客在解忧公主薰衣草农场中拍照。马安妮摄

“通过抖音平台,让我们的产品在全国范围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受到了大家的认可,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新疆伊犁,来这里旅游,让新疆伊犁的特色产品能够走得出去,走得更远。”伊犁州文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贺娇龙说。(马安妮)

游客在解忧公主薰衣草农场中自拍。马安妮摄

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兴富接受审查调查

2021年04月30日15:22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来源:青海省纪委监委网站

人民网西宁4月30日电 (杨玥)4月30日,本网从青海省纪委监委网站获悉,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兴富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王兴富简历

王兴富,男,汉族,1962年3月生,四川射洪人,在职研究生学历,1983年8月参加工作,1986年6月加入中国。

1979年9月至1983年8月 重庆大学采矿工程系化学矿开采专业学习;

1983年8月至1986年1月 青海钾肥厂规划设计处、基建处技术员;

1986年1月至1986年10月 青海钾肥厂厂部办公室秘书;

1986年10月至1990年5月 青海钾肥厂二期办计划科科长;

1990年5月至1996年11月 青海钾肥厂二期办公室副主任;

1996年11月至2000年3月 青海盐湖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三元钾肥公司党总支书记、经理;

2000年3月至2000年10月 青海盐湖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三元钾肥公司党总支书记、经理;

2000年10月至2009年6月 青海盐湖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2009年6月至2011年4月 青海盐湖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2011年4月至2013年12月 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2013年12月至2015年10月 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5年10月至2020年6月 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2020年6月至今 青海省人民政府参事。

山东淄博市援藏基建类项目在昂仁县集中开工

王莉

2021年05月06日11:02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原标题:山东淄博市援藏基建类项目在昂仁县集中开工

近日,山东省淄博市援藏基建类项目集中开工暨日喀则市昂仁县农牧综合服务中心奠基仪式在昂仁金措湖畔举行。

据悉,淄博市2021年、2022年对口支援昂仁县基建类项目10个,计划投资7430万元。项目涵盖民生事业、基础设施、乡村振兴、产业培育等领域,涉及昂仁县卡嘎镇、秋窝乡、达居乡、亚木乡、日吾其乡、多白乡6个乡镇。

自2019年7月入藏以来,淄博市第九批全体援藏干部围绕项目建设,深入县直部门和乡镇开展走访、调研,以务实的工作态度谋划援藏思路,确定了“激情援藏、真情援藏、精准援藏、务实援藏”的工作理念,严格落实项目挂包责任制,每一名援藏干部都有挂包项目,实现了全员全程参与项目建设,严把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建设精品工程、品牌工程。

投资3亿元的湖北产业援藏项目落户山南昌珠镇

次吉

2021年05月10日14:59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西藏商报 原标题:投资3亿元的湖北产业援藏项目落户山南昌珠镇

日前,山南市乃东区昌珠镇与西藏长投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举行农业三产融合援藏产业项目昌珠全域有机标准化种植基地签约仪式,标志着总投资3亿元的农业三产融合项目正式落户乃东武汉产业援藏园,湖北产业援藏在粮油版块取得新突破。近年来,在湖北产业援藏的大力扶持下,山南市乃东区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三产融合发展为目标,全面振兴特色农业产业,推动三产深度融合,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山南市的乃东武汉产业援藏园,西藏长投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藏长投)总经理尹玉刚对农业三产融合项目目前的情况、今后的发展作了详细介绍。项目总投资3亿元,其中首期投资2亿元,包括昌珠镇全域有机标准化种植(油菜、青稞)基地,藏香油、青稞、肉干、奶源零食等农产品加工园,长投“透明交”汉藏农产品线下连锁店,山南藏源好货供应链全国运营中心等。

“坚持西藏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双过硬,这样就必须以现代化的有机、高品质品牌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模式来升级整合现有西藏特色农业。我们将利用长投集团三产融合经验与资源,实现这一目标,最终以环境友好模式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农牧民收益。”尹玉刚说。

尹玉刚告诉记者,在第一产业上,西藏长投在西藏推行符合地域生态特点的有机农业,与乃东区昌珠镇合作,以昌珠7000亩常规种植田为对象,以油菜、青稞为核心品种,助力昌珠镇为中国首个全有机种植乡镇,并以此为样板扩展到山南其他乡镇,同时将有机基地建设从油菜、青稞逐步扩展到牦牛养殖。在第二产业上,除原有年加工能力5000吨的藏香油物理冷榨生产线和玻璃瓶、金属罐灌装线外,西藏长投还将建设山南市首条PET吹瓶生产线、年产能达50000吨的青稞磨粉生产线、年产500吨肉干生产线、建立西藏有机食品研发中心和红皮油菜试验基地等项目。

记者了解到,西藏长投将在武汉和西藏两地自有及加盟汉藏特产连锁店内,运用“透明交”电商平台和现代网络系统,实现线上下单,线下自提或全国快速配送,实现湖北省内次日达,全国大部分地区48小时达,改善顾客购买西藏产品的体验。并大力开拓武汉及湖北省西藏旅游市场,以旅游促进产品销售,以产品销售带动旅游。

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的有效途径。尹玉刚介绍,农业三产融合项目通过高价订单农业结合有机标准化种植,帮助昌珠镇农牧民在坚持环境友好型种植的同时,逐步提高单产,实现收入的较大增长。并通过工厂和销售物流、门店销售等环节为山南市乃东区结巴乡村民,特别是低收入家庭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农业三产融合项目的启动将带动当地农牧民就业和增收,实现昌珠镇、结巴乡、亚堆乡等乡镇合作农户以订单形式从该项目获得增收,预计带动农户将超过2000户,并带动就业100余人。

拉萨市开展中心城区水系修复及生态治理项目记

黄志武

2020年09月08日09:53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原标题:拉萨市开展中心城区水系修复及生态治理项目记

改善城市水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感

—拉萨市开展中心城区水系修复及生态治理项目记

城市水系是城市生态和文化的灵魂。良好的城市水系是构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城市发展的基础之一,是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的主要抓手。去年10月,作为拉萨市重点建设项目的拉萨中心城区水系修复及生态治理项目启动,该项目总投资9.8亿元,将于2021年5月全部达到初验条件,改善城市水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感。

城市水系就像城市的指纹,是一座城市的特色,在现代城市中,城市水系与绿带公园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城市最具生态和文化功能的亮点。伴随着城市化的脚步,拉萨中心城区水系存在不同程度的遮蔽、淤塞、水系连通性差、排水功能退化、水景观水文化规划建设滞后等问题。

南干渠位于纳金路沿线,在色拉路与当热路交叉处汇入中干渠,全长约7.2公里,滨水区域35公顷。记者在该工程纳金路施工段看到,主体工程已经完工,该施工段从五岔路口至拉萨市税务局东城分局近800米的水渠独具特色,是将原来的暗渠改造为双层的明渠。此外,还建设了亲水平台、石板栈桥、步道、坐椅等,将打造成为市民亲水、赏景的好去处;南干渠水系生态治理工程除水渠主体建设外,还将打造格桑河公园。目前,该公园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正进行铺装、绿化和部分渠道工程的收尾工作,预计9月中下旬将完成除部分绿化外的全部施工任务。“我家就住在附近,这里以前什么都没有,现在经过水系改造后,已经逐步打造成了一个环境非常优美的公园,我们也多了一处休闲散步的好地方,非常期待。”市民旦增晋扎说道。

同样在有序施工建设中的还有纳金片区中心水轴水系连通工程,该工程于去年11月开工建设,东起纳金大桥,西至江冲路,南至拉萨河,全长8.1公里。与其他几处水系建设不同的是,该工程全部新建,地下管网错综复杂、涉及的交通要道较多,施工难度大,总共涉及纳金路、江苏大道、北环线等19处道路开挖工作,建设完成后,将起到连通几个水系的功能,并将极大提高城区生态环境。纳金片区中心水轴水系连通工程项目经理邱远征说:“目前,纳金片区中心水轴水系连通工程已经完成了渠道主体开挖,总进度已完成了65%左右,拉萨市群艺馆和拉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近600米施工段,已进入了铺装阶段和绿化阶段,该段工程量已经完成了90%。”

中干渠水系生态治理工程总长约14.4公里,藏热路—鲁定北路段为7.29公里,鲁定北路—金珠西路段为7.11公里。工程主要包括防洪排涝工程、水系连通工程、景观工程等。其中,藏热路—鲁定北路段渠道已经试通水,沿着新建的人行道可以来到亲水平台赏景,绿树环绕,新建的花池内栽种了各类鲜花和绿植,市民可在这里运动、放松,一个水清岸绿的“绿色梦”已然照进现实。市民达娃说:“现在正在进行水系修复,同时也把路边的绿化改造得特别好,环境变好了,我们平时在这边散步心情也更好了。”

布达拉宫周边水系改造工程,是从娘热路与当热路交叉口中干渠引水,供给宗角禄康公园、布达拉宫广场水池、罗布林卡等地,施工项目多,涉及范围较大,该工程将通过精心设计、合理规划,正确处理好水系改造与历史、环境、经济、创新等方面的关系,让城市更加有文化、有活力、有魅力,让市民能真正享受到美好生活带来的愉悦。目前,该项目已完成进度约95%,现主要进行绿化及附属装饰工程。市民赤列欧珠说:“我经常在这附近散步,经过水系项目改造以后,这里环境越来越好了,走累了还可以在旁边的坐椅上坐着休息、欣赏风景,心情十分舒畅。”

目前,拉萨中心城区水系修复及生态治理项目均在紧张有序推进中,主要进行驳岸、截污、铺装、绿化及其他附属工程等施工,项目整体进度已达到约60%,计划于2020年底完成除中干渠及其他各水系部分绿化工程以外的其他全部建设任务。拉萨市中心城区水系修复及生态治理工程项目现场负责人卢廷鸿介绍:“项目建成以后将对拉萨重新恢复历史水系,完成各项目沿线清淤截污,合理配置和调度各水系的生态水量,完善水系生态护岸改造,推进水系智能化管理,完善城市排涝体系,营造绿色生活的优质环境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项目将于明年5月底全部竣工。”

城市水系是文化的载体,弯弯曲曲、潺潺流动的水,就是拨动心弦的城市水系之美。通过拉萨市中心城区水系修复及生态治理项目的实施,能够让拉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惊艳蝶变中,提升城市的颜值和气质,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也让城市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西藏:擦亮非遗这张高原特色“文化名片”

尕玛多吉

2021年05月04日11:55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西藏:擦亮非遗这张高原特色“文化名片”

   “久河卓舞”传承人尼玛(中)在西藏琼结县下水乡小学进行教学表演。 新华社发

国家级芒康弦子舞传承人次仁旺堆。觉安拉姆摄/光明图片

西藏古籍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修复珍贵藏文濒危古籍文献。新华社发

   在西藏昌都市卡若区嘎玛乡的民族手工艺培训基地,学员在学习画唐卡。新华社发

西藏是文化资源大区,包括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等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形态多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西藏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紧紧围绕加快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的目标,不断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使古老文化在传承创新中焕发出澎湃活力,藏戏、格萨尔、藏医药、唐卡等一大批曾经散落高原的民间文化瑰宝,正凝聚成一股自信、自强的昂扬力量,成为高原敞开怀抱走向世界的一张张亮丽文化名片。

“这次展览的一大亮点,是作品设计新颖、技法相当成熟,其中不少作品出自80后甚至90后青年作者之手。”

2021年3月30日起,为期一个月的“沃塘瑰宝—拉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展”在拉萨市柳梧新区西藏牦牛博物馆开展,这次展出包括藏文书法、唐卡、木雕制作等169件作品,涉及20余种非遗项目。

“大批年轻人成长起来,让我看到了非遗传承的光明前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卡勉唐派传承人、西藏大学艺术学院首位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丹巴绕旦说,“我是1959年前从事唐卡绘画至今的3位画师之一,而目前全自治区能独立完成作品的唐卡画师有1000多位,其中20多岁到30多岁的年轻一代画师成为人数最多,且作品也很丰富的骨干群体。”

为壮大传承人队伍,示范带动相关项目活态传承和有效保护,西藏用10年时间,基本建立健全了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体系,藏戏、格萨尔、藏医药浴法3个代表性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89项、96人入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和传承人,460项、522人入列自治区级代表性名录和传承人,2030项、1050人入选市县级名录。

“传承人队伍建设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核心,只有拥有了一批稳定的传承人队伍,非遗保护工作才有了支点。”西藏自治区文化厅二级巡视员吉吉说。

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1.7亿多元用于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传承人群普及培训及扶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等。西藏财政投入4753.9万元,加大了对传承人群的扶持力度,先后命名159个自治区非遗传习基地,16个生产性保护基地,8个自治区非遗特色县乡村。同时,积极落实“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相关要求,举办唐卡、传统雕塑及藏戏传承人群普及培训班9期,累计培训306人。这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拓宽了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子,为更多包括普通从业者在内的新一代传承人群创造更好的成长条件。

“从传承人到传承人群社会化的培养,西藏非遗活态传承迈入了新的时代。”吉吉说。

“截至2020年年底,随着传统藏戏《文成公主》实现数字化、舞台化,自2013年启动的西藏传统八大藏戏数字化舞台化工程已顺利完成了6部剧。”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团长边点旺久表示,传统藏戏广场化的演出形式不利于藏戏艺术的传承发展,数字化、舞台化不仅仅利用现代化的声光电等技术,为观众带来了更好的观赏体验,还通过互联网、云共享为藏戏的传播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途径。

藏戏历史悠久,约起源于600多年前,是一门集歌舞、表演、说唱、文学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藏戏有白面具戏、蓝面具戏之分。蓝面具戏在流传过程中因地域不同形成了觉木隆藏戏、迥巴藏戏、香巴藏戏、江嘎尔藏戏等四大流派和八大经典剧目。

西藏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涵盖传统音乐、舞蹈、技艺等10个种类,主要针对传承人及其项目,通过先进技术分类整理后,全方位展示其“基因”信息,立体记录和再现其原生态风貌。非遗数字化保护不断推进,有效解决了“人走艺亡”“人亡歌歇”的难题。目前,西藏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普查建档和数字化保护工作基本完成,大批传承人的图文、音视频等全媒体资料陆续纳入统一的数据库。

昌都是康巴文化腹地,康巴文化作为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着康巴藏族果敢豪放的个性特征与多元文化复合的地域特色。昌都市文化局党组书记德嘎旺姆说,作为国家首批非遗数字化保护试点中唯一的少数民族试点地市,昌都已完成对芒康弦子、丁青热巴、芒康盐井古盐制作技艺等8项国家级非遗的数字化整理、收集、记录工作,实现了古老文化与技艺的现代化技术保护,数字化成果登上了全国非遗数字化保护管理共享平台。

截至目前,西藏已实施35名国家级、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记录工程,首个格萨尔王多媒体资源库建成并投入使用,完成了30种传统舞蹈、藏戏、藏医药文化等非遗数字化工作。

“做好数字化保护工作,将有助于延续非遗历史文脉,确保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永世长存。”吉吉说,目前西藏已进入利用多媒体互动展示、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以数字化和交互性的创新服务方式传承保护非遗的新阶段,让非遗“活”在了更广阔舞台上。

不久前结束的林芝市“桃花节”,带动了当地旅游持续升温。在国家5A级景区巴松错景区,如织的游人白天饱览“东方瑞士”的旖旎风光后,晚上还能欣赏和参与藏族农牧民群众在篝火旁的“锅庄”“箭舞”表演。

“西藏有丰富的旅游资源,2020年全自治区共接待游客3500多万人次,推动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有助于传播独特的非遗文化,给古老的非遗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厅长晋美旺措说。

2021年年初,西藏非遗博物馆首次对外免费开放参观,同时,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首届艺展节也在该博物馆内拉开帷幕,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创人员及游客观展。展览分为西藏非遗博物馆首展、百幅唐卡展、先锋剧目、文创品大赛、创意集市、传承人联谊会、招商推介及区块链技术拍卖会8大主题,旨在培育、发展及激活文化和旅游园区市场。

“非遗+旅游”“非遗+生态”“非遗+扶贫”……近年来,西藏文化部门不断探索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越来越多的非遗文化开始寻找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接入点。

在藏香故里拉萨市尼木县,当地通过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开发藏香主题旅游景点、景区,以旅游业带动藏香产业发展。吞达村藏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次仁多吉,就把自家的藏香制作工坊打造成了一个旅游景点,既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参观,也给自己生产的藏香打开了销路。来自浙江杭州的游客钱女士说:“亲身体验藏香的制作过程,让我近距离感受到了西藏文化的独特魅力,非常有意义。”

西藏自治区区级非遗项目中,包括藏香在内的传统工艺类有201项,其中16项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截至2020年10月,全区共设立非遗扶贫工坊108家。其中,在2020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实践案例评选中,“拉萨市尼木县吞达村非遗扶贫工坊”从全国179个案例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优秀实践案例。

“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设立是‘非遗+’的一个探索,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今后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晋美旺措说,下一步,我们将以文化为底色,以创意为线条,融合现代科技,实现“非遗+旅游”等跨界合作与融合发展,让更多的非遗元素进入当代人的生活,最终使非遗文化实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把非遗这张高原特色文化名片越擦越亮。

呼吁全球协同攻关海南长臂猿保护研讨会召开

2020年08月20日20:43来源:人民网-海南频道

人民网海口8月20日电(枉源) 8月20至21日,海南长臂猿保护国际研讨会在海口举行。当天的会议宣读成立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海南长臂猿保护研究中心的批复,并成立海南长臂猿保护志愿者协会,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院士汇报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关于海南长臂猿保护工作。

海南省委副书记李军、自然资源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陈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助理总干事Shamila Nair-Bedouelle博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院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全球总监Jane Smart博士以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灵长类专家组主席、全球野生动植物保护首席保护专家Russell Mittermeier博士(视频)、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理事长、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主席章新胜分别致辞。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常务副理事长、海南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夏斐,中科院院士、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分别主持会议。

8月20日,海南长臂猿保护国际研讨会围绕“如何采取有力措施保护海南长臂猿,并使得种群健康繁殖”分为三组论坛进行研讨。论坛一围绕“濒危物种——海南长臂猿保护与拯救”;论坛二围绕“海南热带雨林保护与修复”;论坛三围绕“推动海南长臂猿保护和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化”。

当天下午,与会嘉宾进行分组圆桌讨论会,以“让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翻番”、“需要多久能够实现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翻番的目标”以及“对于海南长臂猿的种群增长来讲,有哪些主要的内部因素限制目标的实现”为主题进行讨论。8月21日的研讨会还将发布《长臂猿保护行动计划》。

据了解,海南长臂猿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长臂猿,也是中国特有的长臂猿,属于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前海南长臂猿仅存1个野外种群,分布在海南岛热带雨林,数量约30余只,被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定为极度濒危,名列全球25种濒危灵长类物种之首,是21世纪最有可能灭绝的灵长类动物,其濒危程度已远超“国宝”大熊猫和朱鹮,被称为“人类最孤独的近亲”。

党中央、国务院对海南长臂猿保护工作高度重视,习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王沪宁、韩正等中央领导多次作出指示批示,要求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海南省委、省政府抓紧采取有力有效措施保护长臂猿。海南省委、省政府狠抓落实,将其作为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重中之重的任务来抓。加快建立海南长臂猿保护研究中心,广泛吸引、凝聚一批国内外专家团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海南长臂猿研究保护工作。

保护海南长臂猿种群、恢复其赖以生存的热带雨林栖息地,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共存的地球生态文明,是海南、也是中国和全世界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开展全球协同攻关,需要全社会的热心关注和支持。海南长臂猿保护国际研讨会呼吁并倡议:全球协同攻关 保护海南长臂猿!

帮扶干部给贫困户“出考题”

2020年01月03日08:08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你家小孩读几年级了,午餐要自己交钱吗?”“你家新建的房子有多少平方米,政府补贴了多少钱?”“你家老人多少岁了,领到高龄补贴吗,是多少钱一个月?”2020年元旦前后,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的贫困户大都接受了这样的“考试”。

针对少数贫困户对自己享受到的党的惠民政策不知情,获得感不强、满意度不高的情况,该县督促帮扶干部切实增强帮扶成效的同时,要求帮扶干部针对帮扶对象实际,加强政策宣传,提高贫困户对政策的知晓度,以此来提升贫困人员的感恩之心,增强贫困户主动脱贫的动力。栗木镇大合村贫困户黄升举家里享受了产业奖补、高龄补贴、医保补助等政策,但具体金额并不在意。通过“考试”,对自己获得了哪些具体的扶持加深了印象。“不这样问一下,享受的政策就像‘猪肉蒙在饭里吃了’,自己还不知道。”黄升举说。

据恭城县组织部摸底,全县3000多名帮扶干部于近期走访了帮扶对象,8000余户贫困户接受了“考试”。“我跟我的帮扶对象一起填写‘受益明白卡’,边问边填,让帮扶对象明白和认可自己享受到了什么政策,同时也借机对自己的帮扶成效进行一个梳理,以便查漏补缺,为明年的帮扶理清思路。”恭城县委宣传部干部张祥生说。(李振杰)

青山秀水结脱贫硕果

2020年10月19日09:12来源:广西日报

古岳坡风光。 范先芳/摄

连接古岳坡和巴兰坡的“古巴路”。 卢伊琳/摄

长塘镇连片种植的大棚葡萄。 青秀区委宣传部供图

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 童志华/摄

长塘镇长大村村民正在采摘桑叶。 吕瑞琪/摄

长塘镇风光。 青秀区委宣传部供图

   春华秋实,岁稔年丰。

南阳镇二田村瓜果沁人,伶俐镇望齐村油茶飘香;长塘镇枫木村山花烂漫,刘圩镇那床村牧歌入耳……看不完的青山秀水,数不清的脱贫成效——这个秋天,南宁市青秀区各个乡村都在喜庆丰收,共享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青秀区委书记唐小若表示,城区要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强弱项、补短板,切实做到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高质量实现脱贫和增收致富的目标任务;继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高质量:发展优质产业

今年以来,南宁市青秀区7个贫困村都有“3+1”特色产业,覆盖各村90%以上贫困户,没有出现因疫致贫返贫现象。这一事实充分说明该城区的产业扶贫既巩固脱贫成果,更延伸产业扶贫触角,使脱贫群众站得稳、立得住,敢想再多一点,能走更远一些。这对全区各地决战决胜全面小康,无疑具有启迪意义。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什么样的产业才算“高质量”、如何发展产业才能稳定“造血”?青秀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站得稳脚跟。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的要求,青秀区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优先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符合群众诉求的扶贫产业。伶俐镇依托优美的自然风景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南宁第一漂”,沱江两岸贫困户均从中获益;长塘镇枫木村基于传统林业发展林下养鸡,目前已发展规模化养鸡棚42个,年产肉鸡100万羽以上。

扛得住风险。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刘圩镇田野牧歌肉牛产业、长塘镇金花茶产业发展势头不减,企业、贫困户及相关村屯收入“逆市上扬”,产业扶贫长效机制已然初步形成。

看得到前景。南阳镇的古岳坡、花雨湖,刘圩镇的“市民农庄”,长塘镇的“金花小镇”等正在走农文旅乃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当地群众既能从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游客消费中直接获益,还能以股份合作、集体经营、企业带动、委托管理、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与合作企业共享发展成果。

截至目前,青秀区37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全部提前完成5万元以上收入的年度任务,累计收入达到413万元;其中7个贫困村收入均超过10万元,刘圩镇那床村、那度村两个贫困村收入均超过50万元。

强基础:铺平致富道路

两年前,在南阳镇古岳坡欣赏了壮族山歌的游客要到长塘镇巴兰坡一睹“金花小镇”的风采,必须从324国道绕行近1小时;而现在,路面宽6.5米的“古巴路”将这段路程缩短为15分钟。目前,青秀区已基本实现“镇镇有干线、村村通客车、路路有人养”,是广西率先实现“屯屯通水泥路”的县区。

三年前,长塘镇枫木村葛岭坡的村民还只能靠自己打井找水;而现在,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已经把干净的自来水送入各家各户。随着伶俐工业园区给水厂的建成,青秀区4个镇的大部分区域都将享受到更加稳定而安全的集中供水。

四年前,刘圩镇谭村的通屯主干道附近建有数个养殖场,污水横流、异味刺鼻;而现在,养殖场所在地已经变成了村民休憩的长廊。截至目前,青秀区农村垃圾治理率达100%,按照“六有”标准改造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已实现全覆盖。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加快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脱贫攻坚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地群众改善生活、发展生产的客观诉求。通过全面排查,青秀区摸清了各贫困村道路、巷道、水利、环境整治、文体设施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需求,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稳步推进道路硬化、人饮工程、晒谷场及村坡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贫困村铺平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大格局:凝聚社会力量

脱贫攻坚,各方参与是合力。必须坚持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格局。

从爱心捐赠到结对帮扶、从给钱给物到培育产业、从安排就业到送技上门,青秀区着力打造“大扶贫格局”,社会力量扶贫的“质”与“量”显著提升——

大扶贫格局,需要有力的制度保障:青秀区以统战部为牵头单位,协同城区工商联、楼宇办、教育局、文旅局、经信局等部门,利用辖区各类企业及各种社会组织集聚的优势,广泛宣传和发动民营企业、社会行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不断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的激励机制。在2019年青秀区工商联非公企业及非公经济人士表彰大会上,24家非公企业被授予“光彩事业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大扶贫格局,需要各界的积极参与:青秀区工商联分批组织企业和商会考察城区贫困村和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共发动辖区企业捐款450多万元,捐赠扶贫物资价值30多万元;楼宇办结合辖区各个商务区楼宇经济的创建活动,向进驻重点楼宇企业发出参与精准扶贫的倡议书;农业农村局主动“走出去”联系和动员龙头企业进驻城区7个贫困村,支持贫困户以土地、小额信贷及政府扶贫资金入股分红等形式与企业合作;城区教育系统引导师生、家长开展以“爱心帮扶,真诚扶贫”为主题的教育支持精准扶贫活动,目前已吸纳逾210户爱心家庭报名参加……

大扶贫格局,需要良好的舆论氛围:青秀区委宣传部携手各类媒体,依托自有平台,大力宣传非公经济先进典型和新时代优秀企业家精神、传播非公经济的正能量,及时发现典型和先进经验并进行宣传推广,实现社会扶贫可持续良性互动。

奔小康:力推乡村振兴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脱贫攻坚,提振了群众信心:青秀区有的放矢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有效激发了广大贫困户“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近年来,青秀区在4个镇和仙葫经济开发区开展以育婴员、中式烹调、家政服务员等实用工种为主的就业技能培训828人。

脱贫攻坚,带动了产业兴旺:截至2020年9月底,青秀区已发展“5+2”特色产业贫困户1198户、覆盖率96.45%。

脱贫攻坚,美化了乡村风貌:仙葫开发区江口坡、刘圩镇那旺坡、伶俐镇国忐坡、南阳镇石笋坡等地村民正在村两委的带动下,利用村内的旧砖石瓦、竹子木头等在拆除危旧房腾出的空地上打造“微菜园、微果园、微花园”。目前,青秀区已完成基本整治型村庄改造65个,开工建设10个设施完善型、2个精品示范型村庄,村屯面貌焕然一新。

截至2019年底,青秀区已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22户5903人脱贫;截至今年9月下旬,年内计划脱贫户“八有一超”指标已全部达标。

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青秀区始终秉承的理念;脱贫攻坚取得的经验与成果,为城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走出贫困桎梏的乡村,正在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迈着更加坚实的步伐,走向实现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刘 慧 吕瑞琪)

非遗项目“杰松达孜”藏历法培训班在拉萨开班

2021年05月17日09:52来源:新华社 原标题:非遗项目“杰松达孜”藏历法培训班在拉萨开班

   近日,首届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杰松达孜”藏历法培训班在拉萨开班。培训班有来自各地的17名学员,培训历时20天。

图为培训班学员在交流。新华社记者觉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