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一流建筑举办一流展览

苏州博物馆新馆由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在2014-2016年度国家一级馆运行评估结果中,苏州博物馆是唯一跻身“优秀”等级的地市级博物馆

江苏苏州古城区里,白墙灰瓦的苏州博物馆是一张亮眼的城市名片。“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建筑与毗邻的拙政园、狮子林等古典园林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错落堆叠的几何形状又为它增添了几分现代气息。

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馆址位于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2006年10月,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新馆建成开放。“一流的建筑举办一流的展览,提供一流的服务”,秉承这样的理念,苏博在收藏、陈列、社会教育等方面不断突破创新。在去年公布的2014-2016年度国家一级馆运行评估结果中,苏州博物馆是唯一跻身“优秀”等级的地市级博物馆。

1万年前,苏州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绵延有序。2500年前,吴王阖闾定都于此,古城格局由此奠定。作为一家地方性综合博物馆,苏州博物馆馆藏文物1.8万余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22件/套,基本陈列“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呈现了灿烂悠久的吴文化。

“吴地遗珍”按历史顺序陈列苏州考古遗址出土的文物,从史前到元明时期,有玉器、青铜器、陶瓷器、金银器、家具、服饰等。

“吴塔国宝”分为“塔放瑞光”和“宝藏虎丘”两个展厅,展示了苏州两座标志性佛塔虎丘云岩寺塔和盘门瑞光寺塔内发现的国宝级文物。在“宝藏虎丘”展厅,阳光透过玻璃窗打在正中的五代秘色瓷莲花碗上,瓷器釉色宛如一泓清泉,晶莹润泽。秘色瓷是越窑青瓷中的精品,存世稀少。1956年云岩寺塔维修期间,这件瓷碗被发现,后被鉴定为五代、北宋时期秘色瓷的标准器。莲花碗由碗和盏托两部分组成,碗身外壁、盏托盘面和圈足均饰有浅浮雕状凸起的重瓣莲花纹,整体造型好似一朵盛开的莲花,光彩动人。

“塔放瑞光”展厅里,讲解志愿者绘声绘色地讲述文物发现的故事:“1978年春天,3名小学生爬上瑞光塔掏鸟蛋,在第三层摸到一块松动的塔心砖,随后发现了塔内的洞穴,竟然是一个存放宝物的天宫……”这批意外发现的文物中,最珍贵的当属北宋真珠舍利宝幢与彩绘四大天王像内函。

真珠舍利宝幢是一件供奉舍利子的容器,由金银、珍珠、玛瑙等佛教七宝连缀而成,珍珠共用了4万余颗,融汇木雕、描金、玉雕、穿珠以及金银细工等技艺,璀璨夺目,精美绝伦。盛放它的内木函用银杏木制成,外壁有彩绘四天王像,线条生动流畅,呈现出“吴带当风”的特点,是罕见的宋画精品。

“年底到苏州看展”,这是江浙沪书画爱好者们心照不宣的约定。从“吴门四家”到“清代藏家”,每年冬天,苏州博物馆都会推出一个重磅展览。

苏州是吴门画派发源地,苏博书画收藏得地利之便,精品众多。2011年举办的“历代文人画竹珍品特展”上,最引人注目的展品是苏博珍藏的《七君子图》。《七君子图》为过云楼后人顾笃琨捐赠,囊括了元代书画名家赵天裕、柯九思、赵原、顾安、张绅、吴镇的7幅墨竹图。他们笔下的竹或秀逸,或遒劲,形态万千,浓淡相宜,代表了元代乃至中国墨竹画的最高水准。苏州博物馆副馆长茅艳说:“这次展览中我们发现观众对书画很有兴趣,而书画正是苏博收藏的一个亮点,于是我们策划了成系列的展览,将馆藏精品呈现出来。”

2012年至2015年,苏博连续举办“吴门四家”系列展览,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4位明代画家的作品相继展出,成为备受瞩目的艺林盛事。2016年,苏博又开启“清代苏州藏家”系列,与国内外文博机构合作办展。首展“烟云四合——清代苏州顾氏的收藏”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多家文博机构的顾氏收藏书画、古籍、碑帖及文房精品汇集一堂。顾氏过云楼建于清同治年间,是江南著名的藏书楼,如今过云楼陈列馆作为苏博的一部分对外开放,介绍过云楼历代主人的生平与收藏、捐赠故事。

一张琴,一架书,一件黄花梨平头案,一把南官帽椅……遵循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中“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无俗”的理念,“书斋长物”展厅营造了一个清雅古朴的读书空间,简洁雅致的明式家具辅以琴棋书画等陈设,明代文人的生活方式跃然眼前。

“吴中风雅”展区包括宋画斋、书斋长物、陶冶之珍、锦绣浮生等多个展厅,重点展出明清时期苏州人所藏、所赏、所制的工艺品。白玉渔家乐船形摆件、紫檀镶金丝鸟笼、刺绣蟠金箭衣等做工精细、独具匠心,将文人雅趣与市民生活结合在一起,反映出苏州人休闲文雅的生活状态。

精致考究的苏州手工艺一直传承到今天,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自2015年起,“苏艺天工大师系列”展览已在苏博举办了10余期。每次展览后,非遗传承人都会捐赠一些获奖作品,苏博因此能够收藏新一代反映苏工技艺的代表性作品。

茅艳说:“苏博的建筑设计理念是‘中而新、苏而新’,在空间营造中潜移默化地传播一种生活美学。”设计主庭院时,贝聿铭以墙为纸,将巨石劈切成片,营造出一幅水墨山水画。一池碧水,几尾红鱼,点出苏州园林的神韵。东廊尽头的露天茶室有两株紫藤,是贝聿铭亲手挑选,并嫁接了忠王府内400多年前文徵明种下的紫藤。暮春时节,观众坐在风铃般的紫色花穗下喝茶聊天,心旷神怡。2013年,为配合文徵明特展,紫藤种子被开发成文创产品。从此每年秋天“文藤”落花结果之时,一盒盒种子总被抢购一空。

“我们要多从公众的角度考虑,想想博物馆能为他们做些什么。”茅艳介绍,去年6月,古籍图书馆开放,馆藏古籍成为公众读物,掀起阅读热潮。刚刚开放的儿童体验中心里,文徵明、唐寅等江南才子化身可爱的卡通形象,游戏式的教育活动带给孩子们轻松愉悦的文化体验。2020年底,位于城西的苏州博物馆分馆将建成。“西馆将与本馆差异化发展,打造一座博物馆学校,成为市民终身学习的场所。”茅艳说。

卫健委:中国人均预期寿命77岁 健康预期寿命仅68.7岁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表示,2018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77岁,但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即居民大致有8年多时间带病生存。他指出,中国老年人患病比例高,进入老年后患病时间早,带病时间长,生活质量还不是很高…【详细】

2019“地球透支日”7月出现 专家:33年来最早日前,国际环保组织《全球足迹网络》(GFN)发表年度报告,指出人类于7月29日,已将2019年地球所有天然资源配额消耗一空,包括水、土壤和洁净空气均被用尽,使2019年的“地球透支日”成为历年来最早…【详细】

里耶秦简走进国博

“五九卌五,四九卅六……”世界上最早的乘法表长什么样?日前在国家博物馆开幕的“小城故事——湖南龙山里耶秦简文化展”上,这枚“九九表”木牍揭示了秦代使用的九九乘法口诀。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最完整的乘法口诀表实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九九乘法表实物,比古埃及还早600多年。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所推行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秦朝仅存在了短短十几年,相关文献史料较为缺乏。2002年,湖南湘西龙山县里耶镇出土3.8万多枚秦简,数量是此前全国发现秦代竹简总和的10倍,总计20余万字,全景式展现了秦代县政运行及社会生活,填补了史料佚缺,让今人对秦朝政制和社会生活有了更加全面准确的认知。里耶秦简是21世纪以来全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有学者甚至认为其学术价值堪比殷墟甲骨和敦煌文书。

此次展览精选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里耶秦简博物馆收藏的175件(组)里耶秦简,结合国家博物馆馆藏35件(套)秦代文物,通过秦朝时期的小城风貌、秦人生活和县政状况,以小见大,生动展示秦朝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有效实施的真实状况。

展览分为“秦城迁陵”“秦人生活”“秦朝县政”“一统之制”四部分。展出的秦简中有“迁陵洞庭郡”木牍,它的发现颠覆了历来学界关于秦朝行政区划的认识,证实秦朝即设有“洞庭郡”;有“迁陵以邮行洞庭”邮书封检木牌,这种封检被称为“中国最早的信封”;还有官吏出勤考核木牍,表明秦朝时对官吏已有严格的考勤、考绩制度。此外,还展示了阳陵虎符、始皇廿六年铜诏版等国博馆藏的珍贵文物。

据介绍,里耶秦时属迁陵县,里耶秦简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文书。此次展览是里耶秦简首次在京系统展出,让大家可以近距离感受秦人书写的“工作日志”,其中有40余枚简牍为首次对外公开发布。

展厅内还有出土秦简的一号古井场景还原,并采用视频、投影、互动游戏等多媒体手段,增强互动性和趣味性。

此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湖南省文物局、湘西龙山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是国家博物馆“展览扶贫”的首次尝试,展期为1个月。

卫健委:中国人均预期寿命77岁 健康预期寿命仅68.7岁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表示,2018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77岁,但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即居民大致有8年多时间带病生存。他指出,中国老年人患病比例高,进入老年后患病时间早,带病时间长,生活质量还不是很高…【详细】

2019“地球透支日”7月出现 专家:33年来最早日前,国际环保组织《全球足迹网络》(GFN)发表年度报告,指出人类于7月29日,已将2019年地球所有天然资源配额消耗一空,包括水、土壤和洁净空气均被用尽,使2019年的“地球透支日”成为历年来最早…【详细】

广东海丝博览会将在广州举行

2019年08月16日08:51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92国3500余企业 “携宝”亮相

2019年广东海丝博览会展览首次移至广州举办,吸引92国3500余家企业参展。8月15日,记者从本届海丝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2019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第27届广州博览会(下称“海丝博览会”、“广博会”)将于8月23日至26日在广交会展馆举行。

本届博览会展览面积近16万平方米,展位数约8000个,参展企业超过3500家。其中,展览部分此前已在东莞市连续举办了五届。经省委、省政府同意,今年展览和主题论坛都在广州举行。目前共有92个国家的企业参展,17位国外政要、前政要及省部级官员出席主题论坛,参展参会国家、省市地区数量均创历史新高。

本届海丝博览会首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区,92个国家共3500多家企业参展。其中,瑞士、挪威、丹麦、希腊等25个国家为首次参展,首次参展国家占比达27%。同时,进行国家形象展示的国家共62个,占参展国家总数的67%。

本届海丝博览会首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展区。其中,大湾区主题展区达600平方米。主题论坛8月23日至24日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以“高水平合作,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采用“1+6”(1个主题大会+6个分论坛活动)的模式。来自40多个国家的近1500位国内外嘉宾将共话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规格和层次创历年新高。论坛期间,还将首次举办“院士论坛”。此外,本次海丝博览会还将首次举办广东脱贫攻坚展。该展展览面积10000平方米。(记者/陈晓 黄舒旻)

大型系列融媒节目《发现广东》打造当代广东视频版“清明上河图”

2019年08月16日14:09来源:南方+ 原标题:大型系列融媒节目《发现广东》打造当代广东视频版“清明上河图”

充满东方韵味的四合院,一段颇具特色的广东非遗文化——鹤山醒狮表演,拉开了启动仪式序幕。

8月16日上午,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独家策划,联合广东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触电新闻共同推出的大型系列融合传播节目《发现广东》启动仪式在鹤山十里方圆·云山诗意艺术中心隆重举行。

《发现广东》是适应互联网传播的融合传播节目,每期5分钟,编导、记者、主持人以亲身体验、感受的方式,深入广东各地,以不一样的视角,发现广东在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大潮中所呈现出来的变革之美、创新之美、传承之美、环境之美、人文之美。

 

节目从细微处入手,通过小事件见证大时代,小人物彰显大情怀,找准一个卖点,运用影像叙事的手法,细腻入微地呈现一段完整的视觉内容,见人物、见细节、见美感、见精神,生动形象地展现广东各地不一样的视觉之美,努力打造成当代广东视频版《清明上河图》,并希望借此打造广东非遗文化融合传播平台。

在启动仪式上,现场播放了《发现广东》四条先行样片的片段,分别是《鹤山有功夫》、《吉他之城·惠阳》、《罗浮山上寻百草》、《丰收.阳山》,生动的现场,精美的画面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鹤山、惠阳、博罗、阳山四个地区的人文风貌。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发现广东》栏目组将深入广东的山海湖城,感受变迁的力量,体验生活的美好,触摸文化的脉痕。将所见、所感、所思所想汇聚成精美的视觉形象,呈现时代的绚丽印记,让更多的人了解广东,讲好广东故事,为新中国70华诞献上美好画卷。

《发现广东》将于9月中旬开始在广东新闻频道、国际频道、触电新闻同步推出,节目内容全网分发,第一季推出60集。(记者 毕嘉琪)

2019南国书香节开幕首日人气高涨

2019年08月17日08:29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南国有书香 悦读正当时

8月16日,2019南国书香节开幕,众多市民前来“品书香”。记者 李细华 姚志豪 实习生 肖楚瀚 李姗恒 摄

   8月16日,2019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以下简称“南国书香节”)在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B区开幕。这是《广东促进全民阅读条例》实施之后的首个南国书香节。

开幕当日,男女老少同游书海,展馆里人流络绎不绝。进入展馆,很快就会感受到本届南国书香节文艺氛围特别浓。16日9时30分,在散步道上,广州大剧院的青少年上演了一场交响管乐的快闪活动,35名交响管乐团的小伙伴用《Baby Shark》《我和我的祖国》两首曲子迎接读者的到来,吸引了众多读者驻足欣赏。当天下午,广东新华发行集团、中央党校出版集团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精心策划了读者分享会及赠书活动,为广大读者朋友带来了一场精神盛宴。

本届南国书香节的年度口号是“悦读·为祖国喝彩”,会期为5天。广州主会场展场面积达4万平方米,展出20余万种图书,邀请260多名名人名家,举办近200场次文化活动。除在广州设主会场外,全省其余20个地市均设分会场,首次实现分会场全覆盖。

本届南国书香节主题突出,聚焦“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设置“主题出版物展销区”“年度主题展示区”“时光书柜”,举办主题出版物首发仪式、专题讲座、论坛、签售等活动,唱响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的昂扬旋律;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设置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展,发布“大湾区城市阅读地图”,举办大湾区阅读推广系列活动,构筑共同精神家园。

今年书香节首次设立了融合发展展厅和德国馆,精心组织第七届“花城文学奖”、南方文学周、阅读盛典等品牌活动,继续实施全场图书八折等优惠活动。(记者/陈小庚)

第十一届漫博会在东莞开幕大湾区文创产业成果抢眼

2019年08月17日08:38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双肩包减重30%?文创产品惹人爱

8月16日,东莞漫博会开幕,动漫IP各展神通吸引观众。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摄

   8月16日,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和贸易博览会(下称“漫博会”)在东莞市厚街镇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开幕。

展会首日,各大国内外知名IP轮番上阵,全面展现IP市场生态,其中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文创产业成果呈现成为现场突出亮点,粤港澳动漫展及众多参展商均带来了湾区区域合作的最新成果,有力促进粤港澳影视动漫资源互联互通和产业对接。

建湾区产业融合桥梁推动传统制造转型升级

“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园区”展区展示了非常多湾区产业创意成果。东莞市高燊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作为一家港资企业,是最早入驻松山湖粤港澳青年文化交流服务中心的港籍青年注册公司之一。这一次,高燊文化带来了一个悬浮减重功能性背包品牌——“CAMS”,通过“CAMS松紧织带”“CAMS动态减负系统”两项专利优势,可以让传统双肩包减重30%,大大提升背包客的舒适感。

“东莞处于大湾区的核心地带,并且有着非常成熟的技术和制造业基础,我相信这是一个很有机会的城市”,高燊文化设计总监冯彦斐表达了他对东莞前景的乐观,他表示,高燊文化当初正是看重东莞及其周边强大的产业链配套能力和市场发展潜力才会落户松山湖。

东莞市迁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陈海梅对于中国设计与文创市场同样充满信心。陈海梅告诉记者,迁尚文化去年从香港进入内地并落地松山湖,尽管曾经对内地文创市场有不少担忧,但来了之后发现前景广阔。目前迁尚文化已在东莞落地了毛绒公仔、手办、床品、妈咪包、儿童杯等IP衍生品,与多家湾区制造企业成为合作伙伴,用动漫给传统制造赋能,期望能在本届漫博会上与更多东莞乃至全国各地的制造业伙伴达成合作。

造湾区文化名片搭湾区动漫品牌展示台

本届漫博会总展览总面积 16250平方米,分为A区IP授权馆和B区动漫体验馆,A区6250平方米、B区1万平方米,共规划展位106个(特装66个、标展40个),设立十大主题专业展览。展会邀请了香港多媒体设计协会、澳门设计师协会、原创动力、灵动创想等二十多家企业和机构携超级飞侠、爆裂飞车、铠甲勇士、熊出没、熊熊乐园、喜羊羊与灰太狼等知名IP参展,集中展示粤港澳大湾区动漫品牌和影视动漫企业发展最新成果,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动漫行业及产业人士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湾区动漫产业的发展。

此外,展会期间还邀请了来自广州、深圳及香港、澳门等地行业翘楚同台论道,通过专业论坛、分享会等活动,碰撞思想、对话交流,构建大湾区框架动漫生态链系统,打造面向未来的动漫合作新平台。充分发挥展会和区位优势,利用大湾区“9+2”城市群在动漫原创IP、文化创意设计、金融服务、制造业等方面的优势,实现资源互通、优势互补,并强化与内地的合作与商贸交流。

“我们公司已经参加了11届漫博会,我几乎见证了东莞动漫行业的飞速发展”,广东艾力达动漫文化娱乐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彭丽娟感慨道。艾力达动漫于2010年9月正式落户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由一群香港动漫师领衔创办,是一家东莞松山湖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重点引进的原创型动漫单位,以动画创作为基础,集动漫品牌授权、版权管理与项目策划于一体。彭丽娟表示,从第一届漫博会上东莞参展企业还比较少,到现在越来越多东莞本土动漫企业做出很好的成果,她从中看到了在东莞强大的制造业基础支持下,东莞动漫行业和文创行业发展的潜力。此外她表示,希望通过本次漫博会,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展示东莞的原创作品,宣传东莞的文化,同时能通过展会开拓更多的合作机会。

本届展会将持续举办至8月19日。(见习记者/张仕婷 记者/黄少宏)

广州首场夜间红色文化课堂在农讲所举行

   2019年08月17日08:50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穗首场夜间红色文化课堂 在农讲所举行

   为落实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党组织教育需求为导向,配合繁荣夜间经济、博物馆延长开放工作,对部分“工作任务忙、党员干部聚齐难、学习时间不固定”的单位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广州农讲所纪念馆从本周起开设“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夜间课堂。16日,广州首场夜间红色文化课堂在农讲所举行。中国银行广州东山支行的40名党员干部参与了本次学习活动。南方日报记者 刘丹颖 吴伟洪 摄影报道

书与人,是这里共同的主角

2019年08月15日09:22来源:光明日报

2019上海书展现场 本报记者 颜维琦摄/光明图片

   每年8月的上海书展,是沪上一道最美的文化风景。8月14日,天南地北的作家、学者、读者和全国书业界同道一起,因为上海书展再度相聚黄浦江畔,共赴这场阅读的盛会。

上海书展自2004年创办以来,今年已是第十六届。如今的上海书展早已超越了最初的图书售卖功能,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张力的立体文化场。重开放,推“首发”,名家、好书会聚上海,阅读活动更重品质,跨界转型更加主动,只为让阅读抵达更多的心灵,让满城书香持久四溢。

1.精品图书,让中国故事“抵达”读者

拾级而上,步入上海展览中心的序馆。这里是上海书展标志性主题馆,也是读者争相留影的书香景地。红色的书本、张开的风帆和“新中国70周年”的醒目标识,共同演绎出今年上海书展的主题:“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今年的上海书展汇集精品力作,精心组织举办相关阅读活动,将上海书展打造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一个重要宣传阵地。

“向世界说明中国”——8月14日上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对外出版70年成果展在上海书展举办。成果展集中展示了70年来中国外文局出版的优秀多语种图书,如《选集》《文选》《文选》(外文版),习总书记重要著作《习谈治国理政》(中外文版)以及《摆脱贫困》《之江新语》(外文版)等;“读懂中国”丛书、“丝路百城传”系列、“中国关键词”系列等当代中国主题图书;《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本草纲目》等传统文化典籍;与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的“中国文化与文明”丛书、《环球汉语》等。

《辞海》是中国出版界特别是上海出版界“打造传世精品”的重要标志,它10年修订一次,今年将推出新一版即第七版,为此,本届书展在序馆一侧的长廊里特别设立“新中国成立70周年辞书成就展”,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学术界、出版界等在辞书编纂出版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

精品图书,让中国故事更好地“抵达”读者,深入人心。书展的社科精品馆和“向大师致敬”主题专架,有不少读者觅书的身影。这里集中展销利用大数据技术筛选出的万余种“叫好又热销”的图书。书展设立的“国学馆”里,是由国内一流古籍出版机构和专家遴选出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和经典代表著述;“文学馆”重点设置“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获奖作家作品专架、中国原创科幻文学专架;“长三角出版精品馆”聚焦“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集中展销长三角三省一市新近出版的优秀图书;“科技创新”主题专架,集中展销解读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引领技术乃至颠覆性技术的最新图书。

作为本届书展主宾省的四川出版展团,携创新出版成果及各类阅读活动精彩亮相,全省16家出版社、1家数字出版公司和文轩在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2500余种图书、800多种新书集中参展。

2.倡导精读、深读,阅读活动更重品质

阅读需要安静,也需要触发。阅读需要体验,阅读同样需要引领。可以说,书与人,是上海书展共同的主角。阅读重品质,书香更持久,是上海书展近年来的持续追求。有读者这样评价,上海书展是真正面向读者、真正“为读者”的书展。

今年书展主会场仍然设在上海展览中心,展场面积23000平方米,同时在全市各处设立超过100个分会场;今年还借力钟书阁等全国性品牌连锁实体书店,第一次走出上海,在长三角城市和国内其他城市开设约50个分会场。

去年,上海书展创新推出“国学七天七堂课”,第一次把同一类别图书的阅读活动进行优选后设计整合成一个系列,在书展的7天里每天举办一场,大受读者欢迎。这顺应了越来越多读者对于阅读品质的需求和追求,体现上海书展近年来对精读、深读的一再倡导,是促使“书香更持久”的有效载体。为此,今年书展积极复制推广,力推10个“七系列”阅读活动,包括国学七天七堂课、古今七日话辞书、文学思南七日谈、名家七天谈新作、科普七天院士行等。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这样描述他眼中的上海书展:“现在的上海书展是一个巨大的阅读能量场,它和城市中的各种小型阅读场域互相呼应、互相成就,把平时的各种阅读创新汇聚起来集中呈现,让阅读真正浸润整座都市。”

3.爱创新的上海书展,主动转型

新技术快速改变、重塑着图书出版业的各个环节,不仅是数字图书挑战纸本图书、线上销售挑战线下销售,传统形态也随之不断推陈出新,比如实体书店迭代升级。“上海书展也是传统形态的,身处新时代,不能不积极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探索如何适应读者对体验的新需求。”徐炯说。

本届书展上,阅文集团首次将70本书推荐给读者下载阅读,同时继续组织开展“网络文学会客厅”活动,并将举办网络文学作品《上海繁华》等纸书出版首发式。喜马拉雅App首次设立上海书展听书分会场,设置7个主题频道,分类推荐经典读物;同时推出上海书展限定版免费听书礼包,每天提供70本书。

展场内外,一系列跨界活动正在举行。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旗下明珠美术馆携手巴黎博物馆联盟(雨果故居博物馆),联合举办“维克多·雨果:天才的内心”大型展览,展出雨果作品逾200件,包括手稿、绘画、雕塑、雕刻、书籍、室内装饰、日常用品等。其间,光的空间·新华书店集合各种版本的雨果文集、雨果经典作品及同时代法国其他文学大家作品,推出专题图书展,并举办“雨果上海七日行”系列文学讲座。

“上海书展正在面临转型,预计一开始会比较缓慢,接下去提速会越来越快。”徐炯笑言,互联网时代风云变幻,主动转型是大势所趋。有书的地方,便是家园。主动转型的上海书展,将立足城市品格,引领读者在阅读中回归精神家园。(记者 颜维琦 通讯员 赵原)

为非遗传播搭一座舞台

2019年08月15日09:23来源:光明日报

云南文博会上展示的东巴文字灯笼 本报记者 张勇摄/光明图片

云南文博会上展示的东巴文字灯笼 本报记者 张勇摄/光明图片

   这几天,云南昆明国际会展中心门口鼓声震天,千人民族鼓舞表演,渲染着热烈的文化氛围,红色巨幅显示屏滚动播放“2019创意云南”字样,使人们强烈感受到创意云南2019文化产业博览会(简称云南文博会)的文化熏陶。云南文博会以“文化融合发展 创意提升价值”为主题,7大主场馆、7个分会场、20多项系列表演活动轮番上阵。

民歌悠扬 工艺荟萃

“拉祜、阿佤、阿坎等民族一起欢歌载舞,每个人的面孔都流露得十分真诚,这是多么好的民族团结……”拉祜族歌手李娜倮和几位村民在普洱展区演唱《快乐拉祜人》《敬酒歌》,欢快的歌声充满激情,手中吉他流淌优美的旋律。2013年,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老达保村李娜倮带领村民成立了演艺公司,截至去年在村里演出570余场次,接待游客12万余人次,演出收入407余万元。李娜倮团队每年都到文博会表演,展示销售拉祜族服装和工艺品。她开心地说:“这两年常到北京、上海等省市演出,每年外出演出80多场,收入更多了,最近还要到重庆电视台录制节目呢。”

文博会是云南各地民族工艺的荟萃之地,琳琅满目。保山的永子、黄龙玉、南红玛瑙、皮影、刺绣、藤编、彩陶等民间传统工艺产品美不胜收,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底色;许多人排队去体验的临沧芒团傣家古法造纸、独有临沧风味的佤族织锦、独具大理风情的白族刺绣、巧夺天工的大理剑川木雕、纳西东巴文化艺术和彝族民族刺绣服饰等;除了这些涵盖金、木、土、石、布等原生态的传统手工艺品外,还有运用全息投影、VR、3D等技术打造现代文旅体验的翠湖博物馆群、00后们钟爱的动漫、游戏展览馆……这些都是文博会给予的文化大餐。

让非遗文化活起来的舞台

卡通网红“小猪佩奇”的皮影戏正在保山展区上演,许多市民带着小孩一起等着去幕后参与体验皮影表演。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统技艺,腾冲皮影戏用可爱的卡通人物拉近了与观展人员的距离。

“皮影戏一直在面临着外界的冲击,我们保留的算是十分完整的。我们青年一代在努力改变,通过声光电组合的升级改编传统剧目,引入动漫、超级英雄等人物,尝试制作新的皮影戏。让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都能看见这个手工的电影。”非物质文化遗产腾冲皮影戏刘家寨第四代传人刘朝侃说。

“来,喝一口贡茶。”正在普洱展区表演茶艺的七旬老人李兴昌给记者递来一杯普洱茶,迎面一股清香。李兴昌是国家级非遗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的省级传承人,其贡茶制作技艺已祖传8代,7年前他在宁洱县职业中学创办贡茶制作技艺传习基地,用贡茶技艺制作普洱茶,每年培养600多人。

文博会各州市展区,成为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展示非遗作品的殿堂,成为许多长期沉默在乡村的非遗技艺生动演示的舞台。

感受古老的东巴文字

打出你的名字,并把发音告诉他,你就能收获一份东巴祝福。这是在丽江展区的新鲜事。面对着应接不暇的游客,东巴法师和华强依然认真地写着东巴文字。作为东巴文化传承人,和华强介绍:“东巴文是纳西族所使用的文字,形态十分原始,甚至比甲骨文的形态还要在早,这个誊写东巴文字的东巴纸也是我们东巴文化的一部分。”

“我常在一些学校进行东巴文字的教学,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东巴文化。”和华强说,他正致力于传承与传播东巴文化,一方面借助旅游业优势,开发有关东巴文化的文创产品,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东巴文字;另一方面他想要继续传承东巴文字,以师徒制方式传承东巴文字。现在丽江的很多小学、职高等学校都开设了传承点。

在丽江展区一角,一排排褚红色的木雕作品别具一格,雕刻的人像和民族图腾古朴粗犷,雕刻者木欣荣是从金沙江畔石鼓镇走出的农民艺术家,从父亲那继承的木匠技艺使他走上了雕刻艺术之路,多次参加国内外雕刻艺术展览。他摸着大胡子自信地告诉记者:“我雕刻使用的红色是火塘色,还专门申请了专利。”

“让文化热起来,让非遗活起来。”文博会彰显的价值不仅仅是交易额和人流量,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尤其对于拥有26个世居民族的云岭高原,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更需要文博会这样展示交流的舞台,更需要打造升级成为民族文化强省的重要支撑点。(记者 张勇 通讯员 涂乔珍)

从茅盾文学奖提名作品看文学未来

2019年08月15日09:28来源:光明日报

【文化评析】

近日,备受社会尤其是文学界关注的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提名作品公布,葛亮的《北鸢》、孙惠芬的《寻找张展》、梁晓声的《人世间》、刘亮程的《捎话》、李洱的《应物兄》、徐怀中的《牵风记》、徐则臣的《北上》、叶舟的《敦煌本纪》等10部作品名列其中。

基于此次获得提名作品及作家情况,从作家地域分布来看,东中西部作家均有作品入列,可见茅盾文学奖作为当代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其全国性视野和观照点不言自明,特别是西部作家作品此次尤为抢眼,新疆作家刘亮程《捎话》和甘肃作家叶舟《敦煌本纪》的入列,尽显“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西部文学发展态势积极、名家名作越发璀璨夺目。当然,这两部作品之所以引人注目,或许跟作者着眼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文学呈现密不可分。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每位小说家都有属于个人写作的“根据地”,而这一“根据地”正如批评家谢有顺所认为的,既可能是地理学意义上的,也可能是精神学意义上的,小说家唯有扎根于自己的“根据地”,才能让自身所拥有的经验和材料有足以发挥或成长的空间与可能。对当代国人来说,敦煌早已不再只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现实存在,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意义上的特定符号和独特空间,甘肃作家叶舟以小说笔法为敦煌立传的鸿篇巨制《敦煌本纪》(上下卷)就足以体现这一点,其讲述的便是20世纪上半叶发生在甘肃敦煌大地上的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换言之,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与生俱来的。对创作本身而言,对脚下甘肃大地的熟稔与彻悟不仅是作家叶舟生活的起点,也是其独特性的落脚点,当然更是其文学构思与创作的“源头活水”。

当然,若从作家代际这一层面出发,此次10部提名作品当中,老中青作家作品兼而有之。一方面,有老一辈作家作品位列其中,如军旅作家徐怀中、知青作家梁晓声,一位“20后”、一位“40后”,他们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可称得上是当代文坛的“常青树”;另一方面,又有近年来活跃于文坛的徐则臣、葛亮等青年作家的作品上榜,有力地呈现出新时代青年创作群体的蓬勃朝气和青春力量。相比上一届茅盾文学奖10部提名作品中仅有1部出自“70后”作家,这一届的“双响炮”不仅体现出茅盾文学奖重视和关注当下青年创作群体的文学成长、时代情怀以及他们未来创作的走向,更说明了青年作家经过多年的历练业已在文坛崭露头角,且表现不俗。

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曾停下,文学事业发展更要后继有人。当今社会的文学生成越发离不开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他们以其独特的时代触角和对社会生活的感知力让当代文学越发生机勃勃。青年作家同样是最能感应时代脉搏的文学创作群体,他们在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深受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多重影响,青年作家的先锋性、表现力以及突破力的“更新换代”体现在他们对文学语言的努力开拓和不懈思考,体现在探索当下文学的多种可能和打破固有创作范式之上。不可否认,青年创作群体已然成为中国文学未来可期的中坚力量。

更进一步地说,青年作家这一创作群体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被社会认可和万千读者接纳,关键在于他们所表达的文学主题同样具有深刻而独特的现实意义,不论徐则臣的《北上》还是葛亮的《北鸢》均以年轻的眼光聚焦于时空的高处,透过历史的迷雾去体味或探寻人的种种境遇和某种社会性存在,旨在激起时代与万千读者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当然,青年作家们并非一味地去追求为了个性而个性的“另类创作”,而是在纷繁复杂的当下社会中敏锐地捕捉到主流价值观的表达需要,而这对于青年作家这一创作群体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时代精神与使命担当,而这也是青年创作群体越发具有创作优势和不竭动力的根由所在。

(作者:张凡,系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