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微灵书紫文仙忌真记上经

太微靈書紫文仙忌真記上經

經名:太微靈書紫文仙忌真記上經。簡稱《仙忌真記》。撰人不詳,約出於東晉南朝。原係《靈書紫文》之一。篇。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戒律類。

太微靈書紫文仙忌真記上經

方諸青童君,上清乃鈔傳於朱天丹陵龔仲陽、幼陽,使授南宮諸成真人者。

青童君曰:學仙之難,非一條也。難者非俗間之難也,仙難固有不可得而書焉。夫人雖有仙相,當得昇騰,然復有敗仙相者十條。若雖恃此仙相,猶犯而敗之,亦不得仙矣。今密告有相之人,子其奉焉。
第一勿好淫,淫則魂液外漏,精光枯竭,神燋魄散,骨薄髓穢,魂號靈府,上聞天閣,三宮權爭,胎英悲錯,此一敗仙相。

第二勿為陰賊凶惡。凶惡則黃庭競亂,三尸好殺,魂神闚姦,魄鬼干室,目光兵散,口生傷氣,此二敗仙相。

第三勿醉酒。醉酒則形質淪壞,神真交錯,魂忘本室,魄遊邪宅,赤子

飛颺,喉腦火竭,此三敗仙相也。

第四勿穢慢不盛。穢慢不盛則清靈失真,精魂不居,三宮生蟲,赤子浮游,血濁髓臭,神光失廬,魄走邪門,求我死書,此四敗仙相也。

第五勿食父母本命獸肉,則元形,喪始,根本亡度,胎神號咷,絳君叫慕,三魂慘毒,魄索丘墓,此肉入口,命墜長夜、此五敗仙相也。

第六勿食己身本命獸肉,則形神可犯真,泥丸减落,三宮閉門,嬰兒交錯,魂爽飛逐,魄求棺槨,此六敗仙相也。
第七勿食六畜肉,則炁形鬱臭,精靈濁滯,腦黃齒枯,脾育死氣,魂不受真,魄生一邪勃,身沈長淵,骨願土沒,此七敗仙相也。

第八勿食五辛之菜,則五藏惡臭,三華潰亂,神不正達,精胎下淪,魂魄生離,赤子煩頓,飛靈失守,眼光流逮,此八敗仙相也。

第九勿殺生昆蟲以上,則兵對萬物,束骸血怨,形暴魄凶,魂氣交戰,胎靈彷徨,真兒逃散,泥丸奸狂,赤子棄叛,尸形湯鑊,水煮火爛,此九敗仙相也。
第十勿北向便曲,仰視三光;勿北向理髮,解脫衣裳;勿北向唾罵,犯破毀王。破謂歲下辰也,王謂王氣之所在也。勿怒日月星辰;勿以八節日行威刑;勿以月朔個怒恚;勿以六甲日食龜龍鱗甲之物肉;勿以丙午日食雉肉;勿以丙子日食黑獸物肉;勿以庚申日行陰陽,與婦人同床而臥;勿以乙卯日大醉;勿以正月四日北向殺生;勿以二月九日食魚;勿以三月三日食諸五藏肉、百草心;勿以四月八日殺草伐樹;勿以五月五日見血;勿以六月六日起土;勿以七月七日思存惡事;勿以八月四日市諸履屐,諸附足之物;勿以九月九日健沫席;勿以十月五日罰責人;勿以十一月十一日不沐浴;勿以十二月晦內三日不齋燒香念仙也。諸如此忌,天人大禁,三官告察,以是為重罪矣。或令人三魂相疾,七魄流競,或胎神所憎,三宮受惡之時也。是以惡夢交於丹心,妖魅乘其朱闕,精液觸犯,神真恍惚,流變多禁,莫識忌術。子能奉修,則為仙才,不奉天禁,則為傷敗者也。
學道者至秋分之日,皆當存真齋戒,勿念邪惡,心當常願飛仙。古之神人曰:子欲昇天慎秋分,罪無大小皆上聞,以罪求仙仙甚難,是故學道為心寒。此真要言也。若長齋道士,秋分日中,皆謝七祖、父母,下及一身罪過,求自改之誓也。自非真正絕世之性,慎於此日謝罪,慎之。
青童君曰:子知仙相為不急,宜知敗相為密要。世濁之人,徒有其骨形,豈悟相濟之蹊路乎。夫學道者,第一欲得廣行陰德,慈向萬物,救人艱厄,度人危難,輕財重道,施惠布德,不悋財寶,投之窮地,啟誓真氣,虛心跪請。是以古之至言,謂耕種福田,以取登仙者也。

太微靈書紫文仙忌真記上經竟

三洞众戒文-唐-张万福

三洞眾戒文

經名:三洞眾戒文。原題張萬福編錄。二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戒律類。

三洞眾戒文序

三洞弟子京太清觀道士張萬福編錄

萬福伏按三洞諸經,說戒多矣,難以具詳。學道求真,莫不先持齋戒。故靈寶昇玄步虛章云:皆從齋戒起,累功結宿緣。又太極左仙公云:學道不修齋戒,亦徒勞山林矣。由是詳之。
夫戒者,戒諸惡行,防眾行之最,若不持戒,道無由得,然道經不師受,則行之不神。三洞科儀,備有條格,而師資禀訓,各據一門,吳蜀京都,相承或異,良以教戒,須漸頓悟。人有賢愚,設法隨機,要存合道。恐跼見之徒,妄生疑惑,其傳授經法次第,已如三洞法目。今又依經,籙出戒文,附諸法次,受法之日,隨法轉授,令道士誦習,防非止惡,以制六情,進品上仙,遠超三界,自淺之深,非無優劣,從凡入聖,各有等差。聊舉大綱,庶通玄覺,即始起心入道,受三歸戒;籙生,五戒、八戒;在俗男女,無上十戒;新出家者,初真戒;正一弟子,七十二戒;男官、女官,老君百八十戒;清信弟子,天尊十戒、十四持身品;五千文金紐,太清陰陽戒;太上高玄法師,二十七戒;洞
神,三道要言、五戒、十三戒、七百二十戒門;昇玄內教,百二十九戒;靈寶初盟,閉塞六情戒;中盟,智慧上品大戒;大盟,三元百八十品戒;上清,智慧觀身二百大戒。凡受法,各授法服,宣示法服科戒,簡授法位,乃授天尊要戒,及勸戒三日後,設齋謝恩,授三師名諱形狀,居觀方所,並具之于左。
右與所授經法,同時書寫,雖具在經中,臨事披覽難見也。

三洞眾戒文卷上

始起心入道三歸戒文出太玄部

元始天尊告太上大道君曰:夫道寞而無也,動而有也,布炁行神,眾兆生也,抱一含元,虛無空寂,文應象成,包真吐精,禀識作狀,迴黃化青,乘機赴會,緣感物情,吾故告汝,塞耳心聽。道者,眾物祖首,至無生神,造化天地、日月、山川,流精散炁,無所不之,遠而莫極,邇難得窮,大無不包,細無不入,經緯宇宙,潤洽毛髮,守之清虛,悟之神明,淡泊不渝,躁聒勿譁,常在不亡,虛通無閡,載劫詎易,永世為範,可以保神,可以守身,可以治國,可以得仙。道、經、師者,眾常通也,抑惡舉善,戒人天也。身、神、命者,生妙寶也,迴元轉化,根聖真也,身權假也,精構炁凝,歸於虛寂,神附託也,道行生存歸於常,命自來也,飲食呼吸歸於眾,罪福緣對,善惡吉凶從之興,群形生化,變幻浮虛,不可保久,歸之於道、經、師。若赤子歸母,眾物依地,不可須臾失戒。天不用此道,不能運行;地不用此道,不能載植;日月不用此道,不能明照;陰陽不用此道,不能生化;鬼神不用此道,不能徹視;君長不用此
道,不能治理;道士不用此道戒,不能常在,三道神妙,長生可守。太上大道君稽首上白天尊曰:願以此道,教諸天人。於是燌百和寶香,奏鈞天廣樂,眾真散花,諸天齊到,命諸男女伏受三歸依戒。
第一戒者,歸身太上無極大道;
第二戒者,歸神三十六部尊經;
第三戒者,歸命玄中大法師。
天尊曰:三歸戒者,天地之樞紐,神仙之根柢,發行之初門,建心之元兆,運炁啟靈,冥真入理,包羅有象,聯形無外。持之者,天地神明,慶快心智,耳目開張,萬物敬畏,六府和樂,眾真衛護,群生父母,長世不遺,人神交泰。

弟子奉師科戒文

弟子別師經月,皆冠帶執簡問訊,不得白服。弟子別師經宿,皆禮拜長跪,還亦如之。弟子不得向師稱弟子,言皆稱名。弟子詣師,不得專輒而坐,命坐方坐。弟子不得喚師作道士,皆云家師。弟子不得犯師名諱,若人問
不止,下聲荅之。弟子不得唐突師,左右皆有司察之官。弟子見師有過失,當於深隱處長跪諫之,不得在人前言師是非醜鄙。弟子與師言,不得高聲大語。弟子與師共室,不得先臥在後起。弟子與師同食,不得在師前食聽在前止。弟子問訊師,皆當隨其所受高下,巾褐執簡,不得趣爾白服。弟子隨師起居行止,皆當謙卑恭敬,不得斯須無敬。弟子事師,師年少,弟子年高,弟子皆應恭敬,譬如官長二千石、父母同等,不得自恃高貴,輕忽於師,其關不小,具在《明真科》。弟子與師同在席坐,師若起動行止,弟子即須倚立,不得安然端坐。弟子先未受法戒,或炁類齊等,或復耆年,或是姓從兄弟子孫,後詣師受法,皆須謙卑恭敬,言皆稱名,不得比常。弟子與師親服總麻者,皆不得相為師,所以爾者,受法,皆證三曾七祖父母,來監臨子孫所受,若違盟,九祖受考,殃及受法之身。弟子不得忿嫉責怒師主,及懷恨在心,罪科具出《明真經》。弟子詣師請道法, 皆當冠帶執簡,謙苦求請,不得趣爾。弟子與師別經年,月朔皆冠帶執簡,禮三拜長跪,問訊訖,復再拜,合成五拜,別亦如之,明各識焉。弟子不得與師爭口,忽忽哂意。弟子事師,皆當恭敬,不得傲慢無禮,罰在《明真經》中,宜各慎之。弟子不得與師爭競功名,無有推讓之心。弟子詣師,當請問所受,不得論及私鄙。弟子事師,師若遠行還,弟子皆當隨路遠近奉迎,不得端坐晏然,待師至,弟子與師同行,不得踐師影,慎之。弟子與師共在座,不得受人跪拜,所以爾者,座無二尊。弟子不得陰行橫勃,忿鬪師主。弟子若出入,及所營作,每先諮問於師,不得自專。弟子事師,皆當恩愛信實,不得猶豫二心。弟子不得竊盜、發泄師器笈中,犯師禁戒,科律得罪。弟子不得背判師主,慎之,具在《明真經》文。弟子與師同處,不得洟唾左右,慎之。弟子侍從師,若值賓客,弟子侍衛師左右,不得高抗大坐,與凡俗無別,皆入不孝,慎之。弟子受師法業,後玄德成就,為人所宗,皆當謙下,存憶本師,勿忘先恩也。弟子事師,不得輒坐師牀席處所,神司之急示也。
右弟子奉師科戒,合三十六條。

三洞眾戒文卷上竟

三洞眾戒文卷下

三洞弟子京太清觀道士張萬福編錄

靈寶初盟閉塞六情戒文

第一戒者,目無廣瞻,亂諸華色,亡睛失明,光不朗徹。

第二戒者,耳無亂聽,混於五音,傷神敗正,惡聲啼吟。
第三戒者,鼻無廣嗅,雜炁臭腥,易有混濁,形不澄正。
第四戒者,口無貪味,脂薰之屬,濁注五神,藏府憤潰。
第五戒者,手無犯惡,不竊人物,貪利入己,禍不自覺。
第六戒者,心無愛欲,搖動五神,傷精喪炁,體發迷荒。

天尊言:其六戒者,身之大患。來生男女雖受人形而六情不純,未見經教,不聞法音,形不自覺,沉迷罪門,致令短促,不竟天年,長處惡道,甚可哀憐。故說是戒,開度天人,善心信向,一意歸命,尊奉聖教,閉諸惡門,則形入虛空,六通智慧,六情恬夷,神自寧也,炁自和也,精自固也,壽命長遠,終不亡也。

萬福曰:六情者,染罪之門,喪身之源也,所以持戒先制六情,六情恬夷,神道歸也。故學士初入中乘,先須閉塞六情,然後漸階一道。故以為次,達者詳之矣。

三戒文

經曰:凡學妙精、玄變神化、大道眾術,當潔己清齋,誦習清戒,洞曉義趣,動靜通神,勤行善道,謹密妙事,諦在功過,勿生謬妄,心識明定,戒業又全,然後行道,應心如口。不能修此,人鬼亂壤,滅己誤他,為道兼濟,濟物安己,慎勿戲弄,以道誇人。又勿害他,以利於己,當持此戒,以制之也。
第一戒者,諦識因緣,勿忘本逐末。
第二戒者,諦守少私,勿利我損物。
第三戒者,諦習勤行,勿混俗失真。

右三上戒,上皇所行,上帝所奉,上士所修,修行奉持,全而不破,三炁正神,降與為一,身神又一,一無二焉,得道常存,號曰太上。不行此戒,服佩符文,勞而無驗,非太上弟子也。

五戒文

經云:帝昊英告黃帝曰:吾受太上老君眾經要戒,勤行之報,得有今日,法應流布,勸化將來,不得閉塞,杜絕後生。子心精鍊,方與長生,宜廣宣戒,以成兼濟之功矣。黃帝稽首再拜,奉旨遵行。
第一戒者,目不貪五色,誓止殺,學長生。
第二戒者,耳不貪五音,願聞善,從無惑。
第三戒者,鼻不貪五氣,用法香,遣俗穢。
第四戒者,口不貪五味,習胎息,絕惡言。
第五戒者,身不貪五綵,履勤勞,以順道。

右五戒,五老帝君各遣二十五神,防護受持者身,免脫災害,延年壽命,安國寧家,救度一切。受授之時,依如三戒法,三戒招玄元始三炁,五戒延仁、禮、信、義、智五炁,三五為八,周有遍無,鍊而精之,洪纖畢備。

八戒文

太上曰:凡諸戒律,通應共行,其間緩急、繁簡、高卑,各有意義,准儀玄元,變化生數,階漸相成,三五八九,十百千萬,雖隨緣所堪,亦不可越略。知迴向正法,修長生不死,三、五已參,宜受八戒。
第一,星解五行,備修五德。
第二,習五事,不可無恒。
第三,平理八正,行藏順時。
第四,明識五紀,與炁同存。
第五,精審皇極,上下相和。
第六,修三德,期會三清。
第七,决定疑惑,化偽為真。
第八,考校徵驗,消禍降福,鍊凡登聖,無負三尊。

右八戒,持之必全,犯破即謝,首悔責躬,改意革心,堅防後失。行之三年,八方善神會來擁護。六年,保免六極。六極者,凶禍短折,常多疾苦,恒懷憂慮,積苦貧乏,形容醜惡,尫弱無施也。八年,永享五福。五福者,長壽,富貴,康寧,好德,考終。鍊有入無,自識宿命也。九年神通,超凡成聖矣。

三訣文

經曰:志學之士,才力未強,多知為敗,怠墮致殃,善行教者,照其所堪,隨品稍?,悱憤日新,且閉繁科,示以要訣,眾經諸法,漸次修行,功德成就,自然遍通,通由要起,要訣有三。
一者曰因。無始中來,仍有識性,性靈無滅,死苦尚存,生樂無機關。不識因者,定不怨天,不尤人,不咎物,不慼身,苦樂是甘,無妄惑也。
二者曰緣。因循動靜,內外取和,不侵人益身,不陷己誤物,損而無傷,利而無害,識本知末,無邪疑也。
三者曰勤。謹慎心口,嚴勑身神,聞聖尋請,受教遵承,增廣善緣,斷絕惡因。正見子精進無退,不違師自任,不漫信浮隨,不驕怠亂群,不苟執干眾,不藏真出偽,不有始無終也。

右久憶此訣三,度人濟己,三皇神史自然見形,為之使役,通達真靈,鍊凡成聖,變麤為精,不知此三,終不得道。

八敗文

經曰:齋以齊整為急,急以齊整身心,身心齊整,保無亂敗。敗起多端,大略有八:
一者殺生自活,二者盜他自供,三者淫欲為快,四者妄語誑人,五者醉酒恣意,六者雜臥高廣大床,七者競翫香油華飾,八者著歌舞作唱。
右八者,大人君子、學聖真仙,不為此八事,則八敗無從起,八敗無起,則八成自然立,立則不失,延年保命,神通洞達,思真行道,明驗必速也。

三要文

天皇曰:第一之要,先求長生;第二之要,當求藏形;第三之要,當避世榮。

十三禁文

仙人曰:夫欲延壽長生,避諸禁忌如右。
禁無施精,命夭沒;禁無大食,炁脉閉;禁無大飲,膀胱急;禁無大溫,消髓骨;禁無大寒,傷肌肉;禁無寒食,生病結;禁無欬唾,失肌汁;禁無久視,令目;禁無久聽,聰明閉;禁無久泣,神悲慼、禁無卒呼,驚魂魄;禁無內念,志恍惚;禁無恚怒,神不樂。

七百二十門要戒律訣文

經曰:七百二十門要戒律文,諸天寶秘,佩身傳口,不書經中。若未遇其師,當服符取應,見神來降,仍請受之。凡人從无始中來,有識在心,心識浮動,迴易須臾,駟馬過隙,比之遲也,雲間迅電,亦非速也。心之善惡,反覆無常,一切諸急,莫若心之疾也。心之難持,甚於虎豹,猴猿鹿馬,皆易制也,一切之中,心難馭也。善能調御心者,其唯上聖之人乎?中下聖真,恒與心爭,晝夜俯仰,內省外觀,常恐越逸,損滅心神,神散不可追還,身隕豈得重立?立身不殞,養神不散,長生神仙,位登上聖,要在清齋。齋各有品,五情六欲,縱橫競興,內外參差,致生迷亂,背正向邪,棄本逐末,欺負幽明,招考沉淪,九泉之府,楚掠萬端,解脫無期,由於不齋故也。志學之士,急務修齋,齋直齊心,守戒為主,主以制心,心定則生,忘戒失主,心亂則死,死中求生,生求不死,悉當清齋,誦習行戒。情欲既多,戒遂無量,無量法門,眾聖開設,趣引群生,使之能入,各有方所,諸天不同,時有行藏,歷世舛異,大略不殊,一切所共,七百二十門最為妙勝。持之全者,入道究竟,故能變化七十四方,九天各八,八九七十二,爰上及下,合七十四方。不能持戒,或持之不全,各隨階品,變化不同,變化不同則不免累患,是故上聖令持之矣。一切含生,皆有三五,又有多少,愚智不同,更相領攝,抑揚相緣,一識既動,無端競興,守一不可,直指三五,交互扶持,三炁流行,八會相輔,太一遊歷,九宮相成,一源為本,九化為末,有本有末,九一居宗,宗本引末,末同還源,源一應末,末感既動,本應恆寂,寂應諸動,動名外來。外來曰動,內住曰寂,寂動於半,有異有同,同動以救去,異寂以濟來,來不驚寂,去不勞動,動而不勞,不離寂也;寂而不驚,不疑動也。寂照明徹,故無驚疑;動以徐生,故無勞隔。無勞隔者,常合長生;無驚疑者,長樂常住。住無所住,為而無為,為道之最。用本一焉,分化成數,八九迴旋,相乘積門,七百二十也。門者,文也,理也,還也,散逸應還,還修由文,得門能入,未歸源也。本因麤多,增緣精少,少多相傾,補續相涉,識悟轉開,見門稍審,長善勇猛,詣速臻,臻未速者,經屆無央,大略變化,捨故即新,駭聽殊觀,正在七百二十門中,積歷八九,究鍊畢竟,七百二十,共為一矣。守一勿失,行一難堅,念念相仍,不可暫替,暫替則邪干,邪干則正翳,正翳則門塞,門塞則見迷,迷者陷苦,苦極思迴,識神感發,超然醒悟,更堅其念,念念相續,因積積久,一炁浹身,身神通徹,八九朗然,變化無窮,由悟守一,守一須資,唯戒為急。持之不虧,邪不得入,邪不得入,正炁相親,親密久之,自然混合,與道同真。資戒果遂,由戒入道,故謂為門,精志之儔,諦從之耳。萬福曰:夫人心不一,識有暗明,妙道無方,神化難測,心明則悟道,神昧則迷真,而心以寂明,神由動亂,亂則失道,明乃會真,故守正除邪,則妄心不起,背明向暗,乃惡念斯生。善否非他,諒自身造,迷悟在己,亦不由人,是以大聖天尊,弘慈化物,善權方便,接引無遺,廣設法門,招提一切,隨宜授藥,眾病消除,普勸行人,悉令持戒。戒有多種,大小異門,究竟歸根,同成正道,但三五六八,漸頓稍殊,識悟既明,終持一戒。一戒者,唯戒於心,不起他念也,即此戒謂守一勿失,念念相仍是也。學士當諦思行之矣。

三洞眾戒文卷下竟

太上洞真智慧上品大诫

太上洞真智慧上品大誡

經名:太上洞真智慧上品大誡。撰人不詳,約出於東晉。係古《靈寶經》之一。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誡律類。參校本:敦煌P.2461、P.2358、S.5746、S.6290、P.3793號抄本。

太上洞真智慧上品大誡#1

元始天尊以開皇元年七月一日午時,於西那玉國鬱察#2之山浮羅之嶽,長桑林中,授太上道君智慧上品大誡#3法文。是其時也,道君受誡起,北向首體投地,回心十方,還向東而伏。

天尊告太上道君曰:今當宣通法音,開悟旱生,為諸男女解灾卻患,請福度命,拔諸苦根。使生者見道,身脫八難,死者歡樂,飲食天堂,早生人中,轉輪聖王。修齋求道,皆當一心請奉十誡,諦受勿忘,專心默念,洞思自然,勿得#4雜想,撓亂形神,能如是者,便當靜聽。

天尊告曰:

第一誡者,心不惡妬,無生陰賊,椷口慎過,想念在法。
第二誡者,守仁不殺,愍濟羣生,慈愛廣救,潤及一切。
第三誡者,守貞推讓#5,不淫不盜,常行善念,損己濟物。
第四誡者,不色不慾,心無放蕩,貞潔守慎,行無玷汙。
第五誡者,口無惡言,言不華綺,內外中直,不犯口過。
第六誡者,减酒#6節行,調和氣性,神不損傷,無犯眾惡。
第七誡者,不得嫉人勝己,爭競功名,每事遜讓,退身度人。
第八誡者,不得評論經教,訾毀聖文,躬心承法,恒如對神。
第九誡者,不得鬥亂口舌,評論#7四輩,天人咎恨,傷損神炁。
第十誡者,舉動施為,平等一心,人和神穆,行常使然。

天尊言:修奉諸誡,每合天心。常行大慈,願為一切,普度厄世,謙謙尊教,不得中怠。寧守善而死,不為惡而生。於是不退,可得拔度五道,不履三惡,諸天所護,萬神所敬,長齋奉誡,自得度世。太上道君不勝喜懼,稽首奉命。

天尊言:夫為#8學者,修齋行道,開度天人,作諸善功,當行十二可從,而得度世者,爾宜從之,自得正真,終入無為,所願皆成。

第一者,見真經出法開度一切,便發道意,心願後世得登大聖。
第二者,常行慈心,願念一切普得見聞,開度廣遠,无有障翳。
第三者,好樂經教,深遠覽達,意志堅明,開化愚闇。
第四者,尊受師訓,廣開勸化,令入法墻,遠離盲道。
第五者,信向玄妙,尊奉經訣,晨夕誦習,無有怠倦。

第六者,不務榮華,斷俗因緣,專心定志,所營在法。
第七者,勤誦大經,願念一切,廣開橋梁,為來生作緣。
第八者,恒#9生善心,不邪不偽,無嫉無害,無惡無妬。
第九者,在所托生#10,常值聖世,與靈寶法教,相值不絕。
第十者,潔身持誡,修齋建功,廣救羣生,咸得度脫。
第十一者,學業廣覽,宣通洞法,預以天人,普令開度。
第十二者,常與明師,世世相值,受教宣化,度人無量,一切善心,皆得真道。

天尊言:學士修行之法,當行十二可從之誡。能以一心行此善念,世世得見聖文,與道結緣。諸天友#11識,獨超#12三界,無所罣礙,長離三惡五道八難。萬神#13敬護,地祇擁衛,門戶清肅,萬灾不干,可謂端坐#14而得道也。勤為習誦,廣宣同學,皆使一心,齊入法門。

天尊言:道尊法妙,人身亦貴。故道開法,遺誡經文,以度人身,人身既度,上與道同。宜#15為精行,持齋奉誡,夷心靜默,志念分明,一意歸#16向,專想不二,滌蕩六府,過中不味,內外清虛,每合自然。是其齋日,捻香啟願,應心上徹,四天司邏、十部威神,即下履行,觀聽至音,鑒映爾心。如誡行道,皆列功諸天,禍福立彰。道不負人,勤行諦受,勿使魔言。

天尊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能發自然道意,來入法門,受我十誡,行十二可從,則為大道清信弟子,皆與勇猛飛天齊功。飛天,未得道者也,是大道十轉弟子,飛天虛空,為諸天策駕。清信弟子,見在世上,可得免於憂惱,度於眾苦,身入光明,形內澄正,招鬼使神,制伏魔精,十轉即得上為飛天。若在一轉,而行精進,心不懈退,作諸功德,長齋苦行,晨夕不倦,即得飛天#17,於此而進,超陵三界,為上清真人。

天尊言:受我十誡,行#18十二可從,皆當稽首稱;清信弟子,從今受誡,一心奉行,不敢不信,歸#19命十方。能如是者,見世門戶隆盛#20,咸得康強,地祇侍衛,三界司迎,七祖魂神,上昇南官,衣飯天廚,早得更生,還於人中國王之門,世世不絕,與道因緣。

天尊言:建齋行道,四天帝王皆駕飛雲緣餅,八景玉轝,侍從真人玉女,手把華旛,前導鳳歌,後從天鈞,白鶴獅子,嘯歌雝雝,燒香散華,俘空而來,瞻禮行道,觀聽法音。天王下降,萬靈朝焉,如是豈可#21不盡其法也。當先受十誡,然後行道,庠序雅步,靜心閉意,坐起臥息,不離儀格。天王歡悅,列名上清,可謂得道在方寸之間。

智慧閉塞六情上品誡

第一誡者,目無廣瞻,亂諸華色,亡睛失瞳#22,光不明徹。
第二誡者,耳無亂聽,混於五音,傷神敗正,惡聲啼吟。
第三誡者,鼻無廣嗅,雜炁臭腥,易有混濁,形不澄正。
第四誡者,口無貪味,脂薰之屬,濁注五神,臟腑漬潰#23。

第五誡者,手無犯惡,不竊人物,貪利入己,禍不自覺。
第六誡者,心無愛慾,搖動五神,傷精喪炁,體發迷荒。

天尊言:其六誡者,身之大患。來生男女,雖受人形,而六情不純,未
見經教,不聞法音,形不自覺,沉迷罪門,致命短促,不竟天年,長處惡道,甚可哀憐。故說是誠,開度人天,善心信向,一意歸命,尊奉聖教,閉諸惡門,則形入虛空,六通智慧。六通智慧者,洞視、洞#24聽、洞空、洞虛、洞清、洞微,是為六通,無所不通也。六情恬夷,神自歸也,一自生也,精自固也,壽命長遠,終不死也。

智慧度生上品大誡

一者,見人窮急,度其死厄。見世明達,能制凶逆。年命長遠,世享無極。
二者,見人窮乏,饑寒困急,損身布施,令人富貴。福報萬倍,世世歡樂。
三者,含血之類,有急投人,能為開度,濟其死厄。見世康強,不遭橫惡。

四者,施惠#25鳥獸,有生之類,割口飼#26之,無所愛惜。世世飽滿,常在福地。
五者,度諸蠢動,一切眾生,咸使成就,無有夭傷。見世興盛,不履眾橫。
六者,常行慈心,愍濟一切,放生度厄,其功甚重。令人見世,居危得安,居疾得康,居貧得富,舉向從心。

天尊言:其六誡者,皆以心通智慧,能施其德,行合自然,慶福恒居其身,禍害常遠其門。翫好不絕,世世因緣,一轉受報,飛天齊功,超輪九轉,漸入大道,十轉弟子,名書諸天,七祖同昇,上生天堂,衣食福德,即生人中,轉輪神王#27,恒居福門。

智慧十善勸助上品大誡

一者,勸助禮敬三寶,供養法師,令人世為君子,賢孝高才,榮貴巍巍,生為人尊,門族昌熾。
二者,勸助治寫經書,令人世世聰明,博聞妙義#28,恒值聖世,見諸經教,能誦章句。
三者,勸助建齋靜舍#29,令人世世門戶高貴,身登天堂,飯食自然,常居無為。
四者,勸助香油眾乏,令人世世芳盛,香潔光明,容睟#30絕偉,天姿高秀。
五者,勸助法師法服,令人世世長雅,逍遙中國,不墮邊夷,男女端正,冠冕玉珮。
六者,勸助國王父母,子民忠孝,令人世世多嗣,男女賢儒,不經諸苦。
七者,勸助齋靜讀經,令人世世不墮地獄,即昇天堂,禮見眾聖,速得反形,化生王家,在意所欲,玩服備足,七祖同歡,善緣悉會,終始榮樂,法輪運至,將得仙道。
八者,勸助道士,眾人經學,令人世世才智洞達,動靜威儀,常為人師。
九者,勸助一切,布施諫諍,令人世世壽考富樂,常無怨惱。
十者,勸助一切人民,除嫉去慾,履行眾善,令人世世安樂,禍亂不生,病者自愈,仕宦高遷,為眾所仰,莫不吉祐,門戶清貴,天人愛育,神魔敬護,常生福地。

天尊言:其十善勸誡,自非大道十轉弟子,莫能行也。能行之者,與飛天齊功,心與六通智慧叅同,洞虛無也。身後皆得飛行雲中,眾聖策駕,遊乎十方。從此不懈#31,亦得位及仙王,七祖即離幽夜,昇入南宮,衣飯天廚,受福自然。其法高妙,度人無量,巍巍大化,難可勝焉。

天尊言:六通智慧者,天曰洞視,地曰洞聽,東曰洞空,西曰洞虛,南曰洞清,北曰洞微。六通洞達,遼邈無端,不可得測,不可得窮,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其有六覺之炁,常通六慧,人識六通,則六覺明焉。制御六情,使人自然棄諸惡根,生諸善念,心體六慧#32,自得神仙。

天尊言:為道之本,欲度十苦八難之中,當受大誡,修齋建德,立諸善功,為三界所稱,諸天所觀,身無不度,道無不成。不受大誡,徒為長齋,或斷穀休糧,隱遁山林,肉身求度,而無六通智慧之行,徒失爾功,無由成就。善男子善女人,有至心者,勤求諦受。今說是經,廣加開度,咸使十方,普聞法音。

天尊言:天為洞視,則.天眼智高,慧洞無窮。自上自下,四面八方,無所不照,無所不明,雖曰一通智慧,而五色總焉。天洞自然,故無損傷,人則法天,目中朱童,亦有五色之光。人不持誡,六覺之炁,不通人孔竅,智慧未開,廣視五色,則眼童飛揚,光睛昏翳,令人目盲。故說是誡,以度天人,咸使男女,得聞法音。欲得過度,年命長遠,當奉是誡,勤行勿忘。慎多色想,放蕩目神,每自制御,愛養眼童,思真靜念,令通#33智慧,洞觀虛空,持誡制己,則五色歸身。五色自歸,則無損傷,保爾年命,可得無窮。

天尊言:地為洞聽,智慧遠聞#34,故響應天上,下徹四方,無所不窮,無所不聞。雖曰一通智慧,而五音總焉。地洞自然,以生五音,朕而不動,故無損傷。人則像地,耳中則有五聲之神。人不持誡,則智慧不過,不可亂聽五音之聲。五音使人五神飛揚#35,耳中空廢,隆隆悲嗚。五神啼泣,致令耳#36聾。故說是誡,以度天人,咸使男女普聞法音。欲得長生,當持大誡,以制耳神,勿為多聽非法之音,靜聽妙經神真之章,令通智慧,洞響太空,持誡制己,則五音歸身。五音自歸,則耳無惡聲,保爾年命,剋得長遠。

天尊言:東為洞空始陽之炁,炁出於空,智明慧寥,故曰洞空。洞遠無礙,不可得窮,始青之炁,雖曰一通智慧,而五炁總焉。空無不納,故無損傷,人雖有形,形亦法空。鼻有黃寧,辟非之神。人未持誡,則智慧不通,未入智慧,不可雜食臭腥之物。臭腥之炁,使人鼻神壅塞,經源易有斷絕,明梁不通,故說是誡,以度天人。成使男女得聞法音。欲度諸苦八難之中,當受是誡,以制鼻神,勿多受臭,滌蕩明梁,導引生炁,通明智慧,洞炁入空,持誡制己,則眾炁歸身。眾炁自歸,與炁混同,長保身命,終不毀傷。

天尊言:西為洞虛少陽之炁,炁出於虛,智微慧朗,故曰洞虛。虛之無礙,洞遠難窮,少陰之炁,雖曰一通智慧,而五味總焉。虛無不入,虛無不容,人雖法虛,身不持誡,則智慧不通。智慧未入,財五味為患,貪啖脂薰,則五神不安,致有傾訖,年命不長。故說是誡,以度天人,咸令男女,普聞法音。欲得長命,當持大誡,以制五神,慎勿貪五味,甘其#37脂薰,滌蕩五臟,每令清凉,身有智慧,則五味和香#38,內外恬夷#39,年命不傷也。

天尊言:南為洞清太陽之炁,炁出於清智清慧,開關而洞清。故南有赤帝洞陽之庭,冶鍊萬物,受鍊而明也。人不持誡,則智慧不通。智慧不通,則心神振動,生於愛慾,使人迷荒,喪神傷命,壽不得長。故說是誡,以度天人,咸使男女,普聞法音。欲得長壽,過度諸患,當受是誡,以制心神,除情遣欲,棄塵入清,通明智慧,六覺開津,身入洞清,與炁自然,保爾年命,得永長存。

天尊言:北曰洞微,生於玄,智遠慧深,微而洞真,陰察罪福,主人生元,手法四時,上應天關,天關恒轉,手亦動焉。手有大神,接生方盈,運人四大,觀人敗成。人不持誡,智慧不通,則搖動人心,眾惡並生,手作不覺,貪竊自營,致有短命,不終天#40年。故說是誡,以度天人,欲得長壽,過度惡根,當奉是誡,以制手神,通明智慧,心自開明,手不貪竊,惡根不生,應天順炁,身入自然,保爾壽命,永得長存。

智慧功德報應上品誡

誡曰:施散供養三寶神經。一錢已上,皆七十四萬倍報,一萬以上,報不可勝。名記諸天,身登太上十轉弟子,七祖上昇,為諸天賓友。

誡曰:施散法師法服,治寫經書,建立靜治。一錢以上,皆三十二萬倍報。萬錢以上,報不可勝。世世聰明,恒值明師,生於貴門,七祖皆為太上之賓。

誡曰:施散法師道士香油齋食,一錢以上,皆二十四萬倍報,功多則報重。世世豐有,恒無窮乏,七祖歡泰,恒食天廚。

誡曰:施散山棲道士,一錢以上,皆一十二萬倍報,功多則報重。世世恒值聖師,見道法教,七祖皆得五帝交遊。

誡曰:施散清信弟子香燭齋食,一錢以上,皆三萬二千倍報。世世歡樂,不見諸苦,七祖上昇天堂,逍遙無為,恒居福中。

誡曰:施散財寶,營造觀宇,一錢以上,皆二萬四千倍報,功多報多,世世賢明,翫好不絕,七祖皆得入元患之國#41。

誡曰:施散天人窮乏,一錢已上,皆一萬二千倍報,功多報多。世世富貴,歡樂無極,七祖皆受四方天廚,衣食自然。

誡曰:施散眾生,損己餉食。一錢已上,皆六千#42二百倍報。世世子孫昌熾,門戶興盛,七祖#43免離地獄,上昇自然福中。

天尊告太上道君曰:智慧#44上品功德之誡,天人男女,有發自然道意,損己布散,開張福田,功德甚重。施一之功,數萬之報。報#45應之理,明如日月,或在見世、或在來生,但福報差移,不必同至。其中或有計功補過,或以德贖罪,或為祖世拔諸刑責,是致報應,不即明顯。三官九府,記人功過,毫分不失。或先罪已除,身不犯過,後功未明,與凡不異。此由己身受生日剋,應諸天解度,然後福報。雖爾推移,七祖魂神,已昇天堂,福會於後,萬無差錯。明告男女,令知報應,天道不虛,善心信向,勤行勿懈,剋得開度,受福無窮也。

天尊告太上道君曰:諸天上聖、至真大神、諸天帝王,及已過去塵沙之輩,得道之者,莫不由施散布德,作諸善功,功滿德足,以致善報,輪轉不絕。皆得道真,超陵三界,逍遙上清大羅之天,玉京玄臺七寶林中。此時皆知施功不失,歡樂自然,世世無量,所施蓋微,福慶無極。末世偽薄,人情慳貪,唯知聚積,為己重擔,莫能發心,作此功德。功既無積#46,罪穢日生,長遠福堂,沉淪罪門,展轉五道八難之中。一失#47福世,無有還期,男女相牽,莫識宿命所從而來,見其魂神,甚可痛傷。今為諸天,說是禁誡,咸令男女,普聞法音,開度羣生,使入福中。

天尊言:我歷觀諸天地獄之中,男女責作幽牢窮魂,莫非先身不見明誡,見而不行,或行而不遵,迴生悔心,還入罪門,或生而犯惡,不遇善緣,或不知施散,發心建功,廣作福田,以拔宿根。唯知作罪,流曳三塗八難之中。念其愚癡,甚可哀傷。故說是誡,開度天人,咸使男女,普聞法音,知發道心,建立善功,以拔諸苦,與道為緣,咸得歡泰,逍遙自然。

太上道君受誡於元始天尊,開度諸天,四方邊土,功德成就,以傳諸天#48天王、十方大聖、太微帝君、四極真人、東華宮中#49方諸大神、玉女羣仙,普使宣通,濟度來生,令聞法音。是時諸天莫不欣喜,善哉善哉。

太上洞真智慧上品大誡#50竟

#1 按此經名,《道藏》本原誤作「太上洞真智慧上品大誠」。今據敦煌本改題「太上洞玄靈寶智慧上品大誡」。敦煌本「誡」字下又有「第四」二字,刪去。
#2 察:原作「鬱剎」,據敦煌本改。
#3 誡:原作「誠」,據敦煌本改。按《道藏》 原本中「誠」字,敦煌本多「誡」。後文均據敦煌本改,不復出校記。
#4 勿得:原作「母生」,據敦煌本改。
#5 推讓:敦煌本作「讓義」。
#6 减酒:敦煌本作「斷酒」。
#7 評論:敦煌本作「評詳」 。
#8 「為」字據敦煌本補。
#9 恒:原作「敬」,據敦煌本改。
#10 托生:敦煌本作「墮生」。
#11 友:原作「女」,據敦煌本改。
#12 獨超:敦煌本作「獨步」。
#13 萬神:敦煌本作「神明」。
#14 端坐:原作「端正」,據敦煌本改。
#15 宜:原誤作「冥」,據敦煌本改。
#16#19 歸:原作「皈」,據敦煌本改。
#17 飛天:敦煌本作「飛仙」。
#18 「行」字據敦煌本補。
#20 敦煌本無「隆盛」二字。
#21 「可」字據敦煌本補。
#22 亡睛失瞳:敦煌本作「忘精失童」。
#23 漬潰:敦煌本作「憤潰」。

#24 洞:原作「同」,據敦煌本改。
#25 施惠:原作「施慧」,據敦煌本改。
#26 飼:原作「飴」,據敦煌本改。
#27 神王:敦煌本作「聖王」。
#28 妙義:敦煌本作「妙蹟」。
#29 靜舍:敦煌本作「靜觀」。
#30 容眸:敦煌本作「容眸」。
#31 不懈:敦煌本作「十誡」。
#32 敦煌本此二句作:「生諸善心,體洞六慧」。道本原作「生諸善念,心體六惠」。今改「惠」字為「慧」。
#33 令通:敦煌本作「六通」。
#34 智慧遠聞:原作「智遠慧聞」,據敦煌本改。
#35 飛揚:原作「飛歙」,據敦煌本改。
#36 「耳」字據敦煌本補。
#37 甘其:敦煌本作「和甘」,近是。
#38 和香:原作「知香」,據敦煌本改。
#39 恬夷:原作「怡夷」,據敦煌本改。
#40 「天」字據敦煌本補。
#41 按「誡日」以下四十二字,據敦煌本補。
#42 六千:原作「七祖」,據敦煌本改。
#43 七祖:原作「六千」,據敦煌本改。
#44 智慧:原作「智惠」,據敦煌本改。
#45 「報」字據敦煌本補。
#46 無積:敦煌本作「無譽」。
#47 失:敦煌本作「跌」。
#48 諸天:敦煌本作「文始」。
#49 敦煌本「中」字下有「十」字。
#50 尾題據敦煌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