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仙真指语录-金-马钰

真仙直指語錄

經名:真仙直指語錄。金馬鈺等述,玄全子集。二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正一部。

真仙直指語錄卷上

海天秋月道人玄全子集

丹陽馬真人語錄

丹陽師父在龍門山重陽會上,謂眾曰:日用不得欺瞞天地人三才,常謹謹行,寸陰可惜,莫虛度也。睡眠亦人之所欲,須是減省。不得專打坐,行住坐外,只要心定皆是道。諸公休要起心動念,疾搜性命,但能澄心遣欲,便是神仙。別休生疑心,此是真實端的言語。惟常清靜難行,但悟萬綠虛假,心自澄,欲自遣,性自定,命自住,丹自結,仙自做,他人不能替得。各各用力休太急,常逍遙自在。弟子若不是師父說破,不敢認此為妙法。今則得效,傳與他人。諸公但請休疑心,常處無為清靜自然之理,不發姻火,便為得道也。
又曰:十二時辰,天道運行斡旋,造化還有息否?行道之人,須象天道,亦要十二時中無暫息停住,斡旋自己身中造化,要常清常靜,不起纖毫塵念,乃是修行。如行持,做神仙指日矣。苟或虧功失行,怎得了達。我觀汝輩十二時中,未有一箇時辰專心在道,將來怎得神仙。受了十方供養,如何還得?一朝合眼,死墮鄧都,長劫受苦,永無出期。我今叮嚀,說與汝等如何是道。但澄心遣欲,萬綠不掛,神氣沖和,便是道也。依此行持,不到錯了。你每行持不到,卻不得言掌教真人不是。豈不念七祖生前造無邊之業,受無極之苦,望子孫成道,憑天赦救拔生天。吾稽首門下弟子,自今後不可虛度,耐久不退,抱道而歸,此所謂願也。

又曰:薄滋味所以養氣,去慎怒所以養性,處汙辱卑下所以養德,守清靜所以養道,名不係於簿籍,心不在於世。此所以出人之殼,與天為徒。
又曰:專一學道,人人可得。人仙不同世俗,進取有黜落也。但清靜無為,最為上乘省力。
又曰:道人要妙,不過養氣。夫人汨沒於利名,往往消耗其氣。學道者別無他事,只在至清至靜,頤神養氣而已。心液下降,腎氣上升至於脾,念想絕,神自靈,丹自結,仙自做。若行不得挾泰山,超北海,非道也。
又曰:夫道者,但清靜無為,逍遙自在,不染不著,十二時中,但能行徹,必不誤爾。
又曰:氣難住,迅若奔馬,惟靜可以御之。當先去其外,儻若在眾人中,如在探山谷裹,方是道人。若不到無心田地,難以制御。
又曰:守清靜恬淡,所以養道;處汙辱卑下,所以養德;去瞋怒滅無明,所以養性;節飲食薄滋味,所以養氣。然後性定則情忘,形虛則氣運,心死則神活,陽盛則陰衰,此自然之理也。

又曰:道者行住坐臥,不可須臾不在道。行則措足於坦途,住則凝神於太虛,坐則調息於綿綿,臥則沉神於幽谷。久久無有間斷,終日如愚。
又曰:每日只要頭頭無事,萬綠都放下,六門下不人。少語言,不著一物,十二時中常要不昧,臧省睡眠,一齊放下。雖是六門,只是一箇主人,常常無物,便是補也。
又曰:初學入道之人,截自今日已往,俗事不掛心,專心至志,始終如一,切莫中路而廢之。若有毫末不除,則道不固。已往之事不可思,未來事不可念。且據日前為見在,便是無事之人。兒女情多,姻霞志少,則非學道者也。
又曰:汝等聽予言,不可忘內日用,外日用。外日用,大忌見他人過,自誇己德,拓賢嫉能,起無明俗念,欲心種種之過。內日用,真清真靜,不染不著,調氣養神,逍遙自在,暗積功行,不求人知,惟望天察。詩曰:大道人情遠,無為妙本基。世問無愛物,煩惱不相隨。
又曰:清靜者,清謂清其心源,靜謂靜其氣海。心源清則外物不能撓,性定而神明;氣海靜則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實。故澄心如澄水,萬物自鑑。養氣如護嬰兒,莫令有損。氣透則神靈,神靈則氣變,此清靜所到也。
又曰:無為者不可思慮愛念慎患,益積利害,其問雖有為而常無為,雖涉事而常無事。何況專一清心靜意,養氣全神,飄飄然遊於逍遙之場,適於無何有之鄉也。
又曰:人若行有心有為之功,盡是術法,若行無心無為之功,乃無盡清虛也。
又曰:酒為亂性之漿,肉為斷命之物,直須不喫為上。酒肉犯之,愆猶可恕,若犯色欲,罪不容誅。生皿色之害人,甚於狼虎,敗人美行,損人善事,亡精滅神,至於損軀,故為道人之大孽也。

又曰:大道以無心為體,忘言為用,柔弱為本,清靜為基。若施於心身,節飲食,絕思慮,靜坐以調息,安然以養氣。心不馳則性定,形不勞則精全,神不擾則丹結。然後滅情於虛,寧神於極,可謂不出戶而妙道得矣。自古神仙不敢跳過澄湛二字,乃妙言也。經云:澄其心而神自清。修行之人多言澄心,不識澄心之理。如何是澄心之理?只要一念不生,性體真空,杳然湛然,似天澄虛不別,是真澄心也。無心可澄,是名澄心。且夫靈源妙覺,本來清靜,因為萬塵汙其定水,塵多則水濁,心多財性暗。所以澄心損事,其水自清,其性自明。澄光淺者,動則塵生,澄光深者,縱有風浪動搖,其水不渾。譬喻人之功夫大小,學道不貴實功實行,不驗自己清濁,多將古人言句為用,便說本來無修無證。且道性雖無修無證,塵心日要損消,到忘心忘性,方契無修無證。故《道德經》云: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是也。

自古學道之人,體到實際真空,得無心真定,纔說自然。且道如何是體空處?夫體空者,心體念滅,絕盡毫思,內無所知,外無所覺,內外俱寂,色空雙泯,目視其色,不著於色,耳聽其聲,非聞於聲。故聲色不能入者,自然攝性歸性,混合杳冥,化為一點靈光,內外圓融,到此處方契自然體空之道也。夫自然體空者,若有所體,即是所不體;若無所體,即無所不體。豈不聞《學仙記》曰:殊不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門無旁,四達皇皇,若有所在,即有所不在,若無所在,即無所不在。

又云:身不勞而功不大,行不廣而心不死。或於教門用力,大起塵勞,或於心地下功,全拋世事,此兩者於道最上。然既出家,心卻未死,中問不可虛費光陰,積功累行,一志無私,至死不退,向教而忘,休生妄想。師祖云任從天斷,是也。

師在華亭曰:道者何物?即氣便是根元,豈不知鼻中出者是也。又曰:夫道但務清靜無為,逍逼自在,不染不著。此十二字若能咬嚼得破,便做箇徹悄道人。但信老人言,行之自當有益,必不誤爾諸年少。
又曰:師在縣西高馬從仁庵,高唱:縱日消萬兩黃金,止好粗衣淡飯。言去歲過關外,聞人誦此語,喜其有理,故記之。
師曰:《清靜經》云: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言天地者,非指外覆載之天地也,蓋指身中之天地。人之身以上為天,以下為地,若天氣降,地脈通,上下沖和,真氣自固矣。
又曰:儒家云:以德報德,以直報怨。晉真人云:以信結交,以恩復條。可以至矣。
又曰:無心者,非同貓狗木石,蠢然無心也。務在存心於清靜之域,而無邪心也。故俗人無清靜之心,道人無塵垢之心,非所謂俱無心,而與木石貓狗一般也。

又曰:不生不滅見如來,悟了之時,免卻再投胎。丘君曰:此乃出陰神,若到天庭,忽有天花飛,方出陽神。此乃初地也。

龔道昇問曰:湛然常寂如何?師曰:將來和湛然都不用。
于清風問曰:弟子修行數年,道眼不明,心地不靈何也?師曰:別無他事,行道不精爾。
師曰:學道者不須廣看經書,亂人心思,妨人道業。若河上公註《道德經》,金陵子註《陰符經》,時看亦不妨也。不如一切不讀,貲盧都地養氣,最為上乘。
又曰:身中之氣不可散,心中之神不可昧。或問曰:何由得氣不散?師曰:身無為。又問:何由得神不昧?師曰:心無事。
師曰:張潤子有一句甚好。每道往來,但要照顧潤身之寶。師自笑曰:他開鋪席,話卻勸別人。
又云:詩日深藏白雪非為貴一廣種黃芽不屬貧。欲要養氣全神,須當屏盡萬綠,表裹清靜,綿綿固守,用之不勤。三年不漏下丹結,六年不漏中丹結,九年不漏大丹結,圓備是九轉丹成,亦名三千功滿。

又《十勸》云:一不得犯國法。二見教門人,須當先作禮,一切男女如同父母,以至六道輪迥,皆父母也。三斷酒色財氣,是非人我。四除憂愁思慮,攀綠愛念,如有一念纔起,速當撥之,十二時中常搜己過,稍覺偏頗,即當改正。五遇寵若驚,不得詐作好人,受人供養。六戒無明業火,常行忍辱,以恩復偉,與萬物無私。七慎言語,節飲食,薄滋味,棄榮華,絕憎愛。八不得學奇異怪事,常行本分,只要吃化為生,莫惹纖毫塵勞。九居庵不過三問,道伴不過三人,如有疾病,各相扶持,爾死我埋,我死爾埋。或有見不到處,遞相指教,不得生異心。十不得起勝心,常行方便,損己利他,雖居暗室,如對聖賢,清貧柔弱,恭順於人,隨綠度日,絕盡貪慎,逍遙自在,志在修行。始終如一,慎勿息惰,心清無為是真,意淨無惡是善,養氣全神,常起慈悲,暗積功行,不求人知,惟望天察。

長真譚先生示門人語錄

凡人輪迴,生死不停,只為有心。德山云: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若一念不生,則脫生死。何為有心?蓋綠眾生貪瞋癡三毒孽,〔起〕無明心火。師云跳出三山口,是也。所以悟人修行,割情棄愛,摧強判銳,降伏除滅眾生不善心,要見父母未生時真性,本來面目是也。何為不善心?一切境上起無明怪貪嫉拓財色心,種種計較,意念生滅不停,被此業障舊來熟境,朦昧真源,不得解脫。要除滅盡,即見自性。如何名見自性?十二時中念念清靜,不被一切舊愛境界矇昧真源,常如虛空,逍遙自在,自然神氣交娠沖和。修行如了此一事,更有何生死可怖,更有何罪業可懼。如稍生一念,不為清靜,即是堅礙,不名自在。如何到得?只要諸公一志如山,不動不搖,向前去逢大魔,盡此一身永無迴顧,前期必了。晉真人云:心清意靜天堂路,意亂心荒地獄門。

長生劉真人語錄

心上通得一物,出得一物殼;通得萬物,出得萬物殼,證得虛無之道。若不通便處無為,心名頑空,既為聖賢,天下皆知。

太上云:能乞食者,是吾弟子。乞中有益蒙人恩,身不自在,曠劫以來,販骨如山,心猿未曾暫歇,業消盡見功也。自覺氣和神定,得自然真常之道也。若執一卷經做修行,然是亦未是,欲要心無礙,千經萬論都要通,卻不得執著,心神明都照破也。道為無形無影,往往人多疑有始有終,若心上無私常清靜,做徹便是道人,只清靜兩字都包了。太上云:吾尚自頭白,誰能形完全。身屬萬物之數,怎生憑假身要長生不死,有形則有壞,無形則無壞,心悟則邪欲不生,心慧則常照不滅,元神自見,然後保命長存,三才虛無混而歸一,成自然之功。

又云:修行人如神氣相見,得做神仙。問眾曰:如何得神氣相見?眾人各說異端,俱不達理。師言:要明萬法,出得萬物之殼,一分塵盡則明一分道,十分塵盡則明十分道。如塵心絕盡則可全於性,色心絕盡則可全於命,無明心盡則可保於沖和。修行人十二時中,只要內搜己過,方可得神氣內安,神氣安則為真功,不見他人非則為真行。天長地久,入道多年,內養精氣,精氣盛則神思氣,氣思神,自然神氣相見。如水土和為泥,造成器物,若未經真火緞煉,土再見水,復化為泥也。如經真火緞煉成器,則不壞矣。如磚瓦曾經火煉,亦可千年不壞,何況性命煉成至寶。

長春邱真人寄西州道友書

大抵修真慕道,須憑積行累功,若不苦志虔心,難以超凡入聖。或於教門用力,大起塵勞;或於心地下功,全拋世事,但克己存心於道,皆為致福之基。然道包天地,其大難量,小善小功,卒難見效。所以道:剎那悟道,須憑長劫煉磨;頓悟一心,必假圓修萬行。今世之悟道,宿世之有功也。而不知宿世之因,只見年深苦志,不見成功,以為塵勞虛誕,即生退怠,甚可惜也。殊不知坐臥住行,心存於道,雖然心地未開,時刻之問皆有陰功積累。功之未足,則道之不全。如人有大寶明珠,價直百萬,我欲買之而錢雖未足,須日夜經營,勤用儉求,積聚財物,或三千五千,或三萬五萬,錢數未足而寶珠未得,其積聚錢物,應急且得使用耳。比於貧婁之家,雲泥有隔,積功累行者無,然雖未得道,其善根深重,今世後世,聖賢提挈。方之無宿根者,不亦遠哉。惟患人心退息,聖賢不能度脫。若不退息,今世來世,累世提挈,直至了達耳。我無宿骨,雖遇明師,萬苦千辛,至今未了。丹陽、長真,皆是宿綠,則十年五載之問,天外飛騰自在。我雖未了,所受艱難亦與常人異耳。祖師云:無為道者,先捨家而後捨身,病即教他病,死即教他死,至死一著,抱道而亡,任從天斷。斯為至言,學者其審之。
又曰:汝等又不端的做修行,更不打些塵勞,如何消得十方飲膳?若有福出家,左右退不得,若無福出家,宛宛轉轉,須教退了,不能成就。

于清風曰:一意不離方寸,如何?師曰:此真空也。難言難說,待爾心上除了一分功,除了十分有十分功,除了九千九百九分,只有一分不除,不名清諍,直須除盡,聖賢向汝心上校勘,自有真師來度。
又曰:天真皇人云:煉神、煉氣、煉形,三件都行了,為天官、火官,陽也。息者,風也。以風吹火久煉,形神俱妙是也。古人曰:初念住,二息住,三脈住,四滅盡,入乎大定,與物不交,七百年老古錐也。妙哉!妙哉!塵勞見後若做些小,亦是外行,不可尋他,不可避他,雖是應物,亦不著他。

又曰:悟道之人如農家之積粟,自一合至萬石。又如世人之積財,自一文至萬貫。如此惜氣不損,則積氣自神矣。

又曰:性體虛空,方於正念。清風曰:若不到真空,陽神難出。師曰:未到真空,陰神亦出不得,難處做過,乃功行耳。清風曰:諍處做好。邱曰:鬧處做更好。汝等後生但守歲月,兼降色心,我下七年苦志,比他人七世功夫。
姚真人問:漏如何?邱曰:若體到真清真靜,自然不漏。
劉道堅問:修行內腎熱而心凍,滿身發熱,如何?邱曰:聖賢提挈過也,後來眼裹見者,耳裹聞者,不得執著。又曰:空中只見人頭落,乃金丹就也。
又問:胡城王出家幾年?答曰:三年也。爾不識字,休學文亂了修心,且發三五年苦志,莫言是非,且搜己過,休起無明,休愛華麗,絕盡貪慎,屏除色欲,瀟瀟灑酒,便是道人。

又曰:神定氣和,乃是見性也。但瑩淨與月無異。若人問有象,以無象答之。若問無象,以有象答之。若有無相參,玄之又玄。

又曰:功虧行少,只得歸蓬島。五百年後再來人世積功,天上功行難積,人世功行易積。上士得道,超三界外,不居蓬島。
或問曰:修行在志,提挈在聖賢?師答云:全在志。若無志,聖賢如何提挈。又問:如何是志?師云:勿令念起,乃志也。又曰:初做道人,下七八年苦志不退,雜念不生,莫忘初志,旋添次烈,遇魔不妨,聖賢暗中照顧,不肯壞了修行人。
又問內外日用?邱曰:捨己從人,克己復禮,乃外日用。饒人忍辱,絕盡思慮,物物心休,乃內日用。次日又問內外日用?邱曰:先人後己,以己方人,乃外日用。清靜做修行,乃內日用。又曰:常令一心澄湛,十二時中時時覺悟,性上不昧,心定氣和,乃真內日用。修仁蘊德,苦己利他,乃真外日用。

又云:耳裹聞的,眼裹見底,皆不得執著,在意修行,聖賢暗中提挈。若人每到神定氣和之問,覺內腎熱,黑蒸四大,一兩時方散,有山水日月之象。
又曰:我等三次撞透天門,日月自別直下,看森羅萬象。言訖而悔。謂曰:不可看他。
又曰:有一等道人,丹田搬運,亦是下等門戶爾,乃教初根小器人。若性到虛空,豁達靈明,乃是大道,此處好下手,庾要端的工夫。
有人問:調息綿綿如何?邱曰:但令如龜喘息,乃是道人活計,不可著他。古人云:神水不離身,華池日日新。若能常得飲,便是大羅人。
又舉馬師父在日,有人參住世延年。忽空中人言:汝等小器耳。禪家古。清靜兩箇字,是兩車糞土。色身元有限,情欲浩無涯,癡似蜂貪蜜,狂如蝶戀花。丹陽真人曰:即業根深重,業深不盡,道可冀耶。又有房中採戰之術,耗亂精神,敗德惑眾,名標鬼錄,跡墮酆都也。經云:長生至慎房中急,胡為死作令神泣。世人恣情貪欲者,身雖未死,而神已泣矣。中牟白沙鎮有趙三公,人問養生之道,答曰:生爾處,乃殺爾處。此乃至言也。經云: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益清靜則氣和,氣和則神王,神王則是修仙之本,本立而道生矣。此為內功,亦假外生。仙道真實,人道貴華,仙道人情直相返爾。諸惡可戒,諸善可修,萬行周圓,一身清潔,終身永效,不生退息,抱道而亡,不虧志節。大抵外修福行,內固精神,內外功深,則仙階可進,洞天可遊矣。古今成道者,皆福慧相須,慧為燈火福為油。燈火無油則不明,慧性無福則不生。故達士寧損其身,不損其福。世之人雖天資明敏,學海汪洋,若福行未加,則終不能探其道元之妙。古今得道聖賢,道通為一,福則有異。外功大者,仙位亦高,外行卑者,階居其下。古以天上聖賢,惡行之未廣,則重下人間,以償疇昔。人問濁惡難修而功疾,天上清高易處而功緩。軒轅久居天上,因議大行落在人問,先世為民,再世為臣,三世為君,濟物利生,功成乃仙去爾。至於冥府,亦類人問,寸地尺天,皆有所轄。凡為主者,悉是在世有功之人。大定初年之問,隴州一宦族李原通,安貧樂道,一日自言為昊山縣土地。又解州平陸縣李得和,與眾結靈寶會,祭祀亡魂,有善功。忽夜夢青衣,自空而降,責天書,開示曰:授中條山土地。李公曰:一生好道,不得下仙,而止授此職耶。仙童曰:三載職滿,別陞福地仙官爾。隴州沃陽縣張三郎,死而復生,為吳山縣翟家男,稍能言即說張家事,張即求之暫還,既見家中老幼,辨之莫差。張埋錢一窖,曾無知者,直指其處。又言其宿世曾為一雀,觸網而死;再世為犬嗜鈣,為一婦刀斫而死;三世為羊,長子宰之祭神;四世為翟家子。翟貧張富,翟嘗借九兩絲於張氏,既還而未勾其曆,張使重還,由此償宿債。又磁州道者李道明,曾寄沂水縣諸昊村庵舍,當出家之始,落魄不羈,沉湎杯酒,忽夜夢人追往官府,庭立數具鐵柳,有孔無縫,前一人跪,鞠使叱吏柳之,左右乃搓首,長細僅入伽孔,復以手按圓大柳不可脫。李拜跪哀訴無罪,鞠使言:汝既修行,尚爾縱欲耽飲乎。遂釋之,出門即化為鳶,飛翔于海,顧盼哀戚曰:胡為化此類耶。天長海闊,力困而下墮於水上,颯然驚悟,汗流褊體。然則人之為異類,異類之為人,或神有此明,而物乃目擊之事也。經云:人身難得,中土難生,假使得生,正法難遇。既為人而生中國,又逢正法,尚千萬人中,無一二皈依向慕者,況蠻夷外國,道化不行者乎。

郝太古真人語〔錄〕

既是出家,須要忘憂絕慮,知足常足。日二升之糧,積之何用。一年端布之裝,身外何求。一日之閑,一日之仙。道沖而無欲,神定而氣和。為造化之根源,窮陰陽之返復。道不遠人,人自遠道。日月不速,人自速之。勇猛剛強不肯,而低心而下意。遊歷他方,不如獨坐而守道。如逍遙而寂淡。飽食珍羞,不如蠣飯而塞肚。羅錡盈箱,不如粗衣而遮體。榮華宴樂,不如超然而守靜。當春登臺,不如安閑而有素。非義得財,不如貧窮而自樂。口能辨論,不如終日以無言。說古談今,不如抱元而守一。
多技多能,不如絕學以守拙。常懷舊怨,不如洗心而悔過。道氣綿綿,行之得仙,得意忘言,出入涓涓,太虛妙本,得魚忘荃,牢拴意馬,壓定心猿。守拙而萬物皆成,守道而千祥自降也。
又曰:日用者,靜處煉氣,鬧處煉神,行住坐外,皆是道也。晝夜見前,須要不昧。若睡了一時,無了一時,日日有功無睡,千日功夫了也。勿信他人言,有宿骨也。
又曰:修真之士,若不降心,雖出家多年,無有是處,為不見性。既不見性,豈能養命,性命不備,安得成真。何為如此,緣有心病也。第一心病,見他通達性命之理,自己欲參,不肯低浮名浮利,不下,他人不肯說,心生怨謗。第二心病,他人有綠,不思自己無復,不能化人生善,徒生惡念,損人道緣。第三心病,見他人看經書,自己不通而生謗心。此等之人,永不得大智慧、天眼自珠之徒也。第四心病,緣未起行,而強起綠動眾,擾亂他人,是不良之人也。第五心病,是心不足,反致心亂,是不足之人也。.除此五病,低下參訪,必得其真。未能大靜,且守本分,未通大理,常看經教,未能動人,只合守靜。稍得薄緣,莫忘性命。能如此者,進道剋日成聖,不能依此者,決墮鄧都,不得人身,披毛帶角,永作六畜,九玄七祖何日超昇,緣汝敗道故也。夫七真五祖之語,皆演性命之端的,後學者多求小法邪徑,或用心引氣,或數息忘心,或運水火交馳,或究龍虎會合,萬端不可盡錄,致使祖師全真之理,滅而不顯。夫吾道以開通為基,以見性為體,以養命為用,以謙和為德,以卑退為行,以守分為功,久久積成,天光內發,真氣沖融i 形神俱妙,與道合真。今之學者,是非利害,好惡貪慎,不離於心,心既如是,性豈能定,氣豈能和,自然走失,去道愈遠矣。虛披鶴氅,枉玷教門。見高明者,嫉拓百端,見老幼者,欺誑百狀。有小利處,覓縫鑽頭,問大道者,耳聾眼瞎。機心巧詐,好佞狂圖,不當來出家,望做神仙,不肯降心,恣縱今時情性,已作兇徒,不通經義,呼牛作馬,不知道理,轉黑為白。師父開下教門,望箇箇修仙。吾今褊觀門人,多多造業,妖言妖語。或作入夢出神,益觀修堂,記師家名姓,引著一隊業家婆,將著幾箇愍漢子,胡言亂語,說誘他人,合眼緘唇,推心辦道,惑昧會首,假聰明強知解,只知說是說非,不知罪福,不思辦道,縱頑心而不善,將來陰司業報,看待推誰。莫嫌苦口是直言,此是修行之良藥。欲入吾教,先要修心。心不外遊,自然神定,自然氣和,氣神既和,三田自結。三田既結,芝草自生。要得完備,勤謹而行。陰德伏鬼,陽德伏人。二德既備,道果立成。前輩惺惺李仙、咸陽王仙、隴西李仙、成都王仙、相州趙仙、滕州馬仙、徐州老仙,其姓名甚多,皆是豪傑之徒。自入道之後,低心下意,苦心堅志,奉師如神,敬友如賓,口不出戲言,身不為諂事。守師奉教二三十年,以致了達,脫形仙去,為教門之眼目,豈不偉歟!今之學者,不奉師,不敬友,見賢則有憎拓之心,見愚則有戲狎之意,不學好事,徒生勝心,此等之輩,生為教中魔軍,死作地獄種子。兩枝角或有或無,一修尾千定萬定。九玄七祖,盡遭塗炭,冰池有寒玲之苦,擭湯有熱惱之憂,劍樹刀山,千生萬死,莫待臨時悔也。

真仙直指語錄卷上竟

真仙直指語錄

經名:真仙直指語錄。金馬鈺等述,玄全子集。二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正一部。

真仙直指語錄卷下

海天秋月道人玄全子集

清和尹真人語〔錄〕

出家人要計較心,朝日有多少惡念。不則酒色財氣是欲心,但從來愛的皆欲念,但好一物,須要捩過,自然心地容易降伏,漸得安穩。人皆言得道甚難,若修行人捩過心,玲清清地,煞易修行,不生煙火,是非人我,功行疾就。說有為者,教門用力。說無為者,萬綠齊斷。一物也無,時時刻刻心地下功,便是聖賢佑助。若無功行的人,聖賢不管。聖賢教靜處住,不敢動處住。聖賢教動處住,不能靜處住。若不論前程,汗漫過日下,稍空休了也。但一針一草,皆在聖賢。若煉心人,有自然衣,自然食,不須苦求,聖賢暗中斡運。既是修行人,端的下功夫,聖賢不教錯了。
又云:凡有名相則有動靜,有視聽則有休咎。曰白刃臨頭而不驚怖,亦不動心,若承當得過者,乃聖人之勇也。假如煩惱也,則死了也。但一向懼喜,知是自己前世中少的冤債,須要還了。
又云:自古聖人,皆從貧苦得來,不自富貴中出。凡人清貧者,學道易降心鍊魔。若富貴者學道,則淫欲心多,勝心大,自然萬兩金易銷得。若不動心,不貪不愛,不著無心,則銷不得。大凡人成則听圻,敗則槭槭,若此兩者,戲若平等,便是了心地人也。

又云:玉陽大師主教,有人參口訣。大師日:齊修萬行真口訣,聚神一氣撞三關。到長春真人掌教更別,但人要傳道,只要外積陰德,內固精神,更待說甚麼。
又云:修行人行到是處,行也得道,坐也得道,坐外行住,皆得道全。要福但舉好心,自然易積福,福廣道自應。若供養他人亦合道,爭功奪福、打勤勞亦合道,先人後己亦合道,苦己利他、遠情去欲亦合道。但常用好心便合道。只為人不肯依,但遇箇境,觸著早昧了,怎得道應也。

又云:丹陽師父曾言:殺一百牛,不大殺一人;殺傷一百人,不大錯指一修行人。
又云:箇箇只要俺說玄妙,玄妙不可說,要自悟。雖然說得,不行也不濟事。修行人非一世得了,得了道者,皆宿世有功。修行人但依師家教言、直言語錄,做修行不錯了,打塵勞亦是功,接待亦是功,降心亦是功,除情去欲、看經亦是功。但有益處做,皆有功行。然今世功行未圓,來世後世聖賢接引。丹陽師父與祖師,三世曾為伴,十世做修行,但出頭來便悟正教。累世積功累行,方可今世了達。其餘師家亦然。
又云:修行人做事,全要肯心承順,便有功行。但積功行,自心不知,暗中聖賢積累。但有益處做自有功行事,到頭來全在頭上,要不辨別自有功行。若不承當,怎得有功。修行人若有妄心要求行,求行難有,皆是無心而得。但有益處舉心,自有功行,暗中聖賢不錯不能見。喻如做塵勞,常常亦要體道,休要暗了怎麼做,便得功行。或因爭箇鐘子,便又爭箇枚子,便又競早生煙發火,折證是非,怎得有功。若修行人苦己利他,好物教人使用,歹物自己承當,但苦處、重處、難處,自己先做,功行最大,便是有道心的。人人說要傳道,道本無傳,但說傳道便是怪人,參的人亦是怪人。
又曰:萬物中惟人最靈最貴,卻有千生萬死。喻如眼中觀物,為無正主,性著於物,是物上生心謂之生。又耳內聞聲,性卻逐聲,聲上生,物上卻滅。又鼻聞香,性著香氣,香上生,聲上卻滅。又舌嘗味,性著甘味,味上生,聞香處卻滅。身好衣袂,衣袂上生,甘味上卻滅。意好思慮,思慮上生,衣袂上卻滅。但舉一念處為生,絕一念處為滅。一日十二時中無功夫,人心上千頭萬緒,縈擊其心,便是千生萬死也。若要絕生滅,但舉一念,先用覺照,照破萬緣盡是虛假,方可物境不能染住,久久行持,覺照亦忘,心上自清靜,清靜生無為,無為自然合大道矣。

又曰:師父長春真人,轉展苦志鍊魔,惟恐無功,於山上往來搬石鍊睡。只為福小,不能心定,自後當過二番死魔。一番掙身,自險死;一番飛石打折三根肋肢,又險死。在後屢曾病魔,撲折三番臂膊。憊般魔障不動心,越生苦志。但修行人,若有志越有魔,無志則無魔,當過一番魔,添一重福,但魔一番,心上明一番,性靈一褊。
又云:山東有張先生,坐環至數載問。坐次見面前落下麻楷一莖,因此上顧,至三番五番只不顧。忽一日,從承塵上落下一箇人,面前立地,長出一口氣。張先生疑身外身,遂出環來,直詣長春師父處,問參疑心。見師父禮拜訖,當面跪膝,欲言環中的境界。師父早知,言:修行人若下功,但眼裹見的都不可認。見師父也不是,見佛也不是,見神也不是,見鬼也不是,見人也不是,見龍也不是,見虎也不是,見一切天上星辰也不是,見地下一切禽獸也不是。張先生尚有疑心,只認為身外身。又再問長生師父,言上件見的境件。長生師父問曰:你參丘哥道的言語便是,若修行人有的境界,但愛著他便是邪。一切境物中,只要不染不著,功夫到,道自應,便休疑心。張乃禮謝。
又云:出家人箇箇要參訪玄妙,每日一箇都不行。換教性兒敦厚朴實,鍊魔心地便是妙。若起一念見,要知覺念念覺回,一念不生是妙;人愛處要不愛是妙;人聞處要不聞是妙;人說古今興廢處,要不說是妙;不言是非長短是妙,不爭人我是妙,不競利名是妙,苦己利益他人是妙,不犯酒色財氣是妙,忘了憂愁思慮是妙,說俗語處不說是妙,不起攀綠愛戀心是妙,永絕生姻發火心是妙,斷了取譚囂浮心是妙。但有一切舊愛境界,捩過不犯是妙。若依得此妙,便是微妙玄通,便是通玄達妙,便能通天徹地,感動聖賢。神氣沖和便是達道之人,除外更有甚麼。若依得此玄妙,何須別參。人只道更有玄妙,便要做神仙。若是此,當來這幾箇師家,於祖師處只傳玄妙便〔 達〕 道,何須受了千辛萬苦,鍊魔心地,十二年積累功行。既做修行,要實行方可圓成。
又云:出家人但進前程,休要疑心,若有疑心的人難進。假似出家十年五載之問,曾坐坐靜,也曾起立因綠,也曾接待,也曾乞飯,也曾鍊睡,也曾住山,種種皆曾為之,因為不見應效,便生退志,自言與俗何異?只此便是疑心,如何進得。雖然無應驗,一志前程,更休退怠,直至終年,盡心盡命,合作福合結綠處結綠,常休縱放身心,暗中積功累行,聖賢提挈。
又云:三毒者,是人貪、慎、癡也。貪慎癡自欲而起。三欲者,食欲、睡欲、色欲。三欲既深,六賊侵害。經云:九竅之邪,在乎三要。轉迴販骨,皆為三尸六賊。既為道人,須要捩過三欲。三欲既迴,六賊三尸自易降伏。若非剛烈不能斷決,直須著力前除。

又云:一切有為運行氣候,說些功法,都是仗倆。但有所學皆可棄,惟文書不可棄。文書只是箇照道兒,為人心上未明,如天地昏暗,夜不能行,須要燈燭。若天地明朗,舉目直造。經者,徑也,是為人開逕路。既心地開悟,文書亦不用。若嘮著亦不是,及教門中一切綠事,亦不可著。但有所著,不能造道。如今修行人,為疑心多,下一褊志,生一褊疑心,則是福小。若下志不了道,與不下志的一般,乾受苦。雖受苦,有般下志的人有頭畔,有盡頭,卻有再悟。不下志的人沒頭畔,不能再返。人只要問玄妙,卻不窮究入玄妙的頭末兒,怎生入去。須要苦己利他,低下柔弱,迤漸習成。
又云:坐園的,若贍得一二十人,自己可以錯得閑受用,若瞻不得眾人,自己飯也難消化飯的。若不於難處一匙半匙求覓,卻於成熟易得處喫來飽,又不降心,成群作隊,任自飄蓬,閑過日月,亦不濟事,這閑煞難消。世上人無一箇敢閑的,須要斡運營生日月也。不閑晝夜,須走一遭,這閑受人供養,煞不小事。

又云:道人平等心也,不得皆有僧愛,有寵辱,有情欲,順之則喜,逆之則瞋。若到無心地分,須要有主宰,如沒主人,不知覺透入別殼。人皆要得道,你試勘十二時中,一箇時辰是八刻,心還肯定麼?休得瞞心做事,如不瞞心便是道人。大道易知而難行,說怕難片時了,須要心地下功,全拋世事。即今乞化道人粒無心,卻皆談話講是非,看經一教論些假無心,聖賢不佑護,一箇境界來,早打不過,成風魔疾病死了的多,皆為沒福。若起因綠接待,教門用力,積得福多,聖賢提挈。
又云:昔日師家得道各有時,馬師父半路裹得,譚師父半路裹得,劉師父勾欄裹得。人皆言得道通天徹地,亦有不通處,為功行不同,各有階基。上得一重天一重,較別見不到處,聖賢提挈。
又云:如今道人住好庵觀,引度門人,受人供養。早道有福是濁,福有盡,心清意靜。若有一時安閑,是清福無盡。打塵勞是大功,降心是大功,亦不可塵勞為是。如逐日塵勞畢,尋箇靜處坐去,心上做功夫。然不到是處,天長地久,心上漸得安閑。即今誰肯降心,都縱心做事。如人毀斥打罵,盡是送福;如。人道好稱揚自己,盡是要福。經云: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為照了。乃陽也。但心定,行住坐外皆是行道。如心定,有為也是,無為也是,如心不定處,有為也不是,無為也不是。
又云:《 清靜經》 是人修行之要妙。若以有相解之,入去不得;若以有為解之,亦入去不得;若以無相求之,便入去得。言說不得處是大道,最為上乘人。無心是第一著,若與心相競費力,以法治心,〔 是〕 有為之法。以道治國治身,乃無為之道也。
又云:修行人不喫著好的,更不生姻發火,是積福;如要好的喫著,更生姻發火,辯證是非,動人心,是散福。如將自己錢物都使了,若眾人羨愛,與本人增福,福廣則安和也。夫三欲者,食欲、睡欲、色欲之中,食欲為根。喫得飽則昏睡二多起色心。止可喫二三分飯,氣候自然順當也。俺在東州時,少的先生三百眾,後逢官魔留得三箇。如今年少的,多有一志不退,都是有福的。
又經云: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塵垢盡時光始現,心法相悟即真人。只言坐是道,假如身坐心被物轉了,至如打塵勞斡運,早不如心定,行住坐外皆是道。只要心不動。世人譬如一箇跳子,兩箇耳,一箇貲兒,權將使用,或一日打破,復入鑪中鍊成金汁,匠手隨模鑄成器物,你此時怎言我是姚子。若一日眼光落地,望後世再得人身做,庾難。若不降心,喫一齋消不得。若心清意靜不動,天下人供養也消得。
又云:長春師父言:觀那幾箇師家,福慧相貌皆勝自己,遂發心下三年志,要鍊心如寒灰,下十年志,心上越整理不下。自知福小,再加志,著一對麻鞋,繫了卻解,解了卻擊,每夜走至十七八遭,不教昏了性子。後習至五十日不動心,真心常明,便似箇水晶塔子。或一日卻倒了更起念,師父啼哭,自是福淺。後長安統軍請齋,至夜走失三番,師父自知福小,不能了道,經天魔又五帝大魔,飛石打折三根肋肢,亦不動心。後至聖賢,聞空中人言:你二月十五日得道。至十一日早別通天徹地,觀見天地山河,如同指掌。
又云:俺曾計較,一日十二時中,初時八箇時辰不教昏,後至九箇時辰,外有兩箇時辰,須當不過,不敢放令自在,昏些少。憊般過日月,自後七八日全不合眼,只喫二三分飯。雖煉睡,亦煉心,若不煉心不濟事。馬師父云:稍令自在神丹露,略放寬容玉性枯。
又云:馬師父云仙有四等,鬼仙、人仙、地仙、神仙,皆有宿綠。如去後或居十洲三島,名山洞府,隨功行安排。功大者升為天官,功小者或五六百年、二三千年,再來人世上積功累行。便無功行,一志清靜,到頭亦有歸止處。布施供養,結綠造福,有為功德,乃得人天之果,卻輪轉也。

又曰:修行人有言無罪福的,十二時中不起凡心,方可無罪福。為者但有微行,不可積無者,但心上有米顆來塵事,速當剪除。心若不動則神定,神定則氣和。三年不漏下丹結,六年不漏中丹結,亦在人九年不漏大丹結,無福不能成。
真人云:俺初在家,見天下人過。修行人有大忌,見他過,莫為他人,和自己壞了。一切萬事皆是數,須要般般放下。有大過者,有不及者。聰明人多馳騁,可以伏藏;淳朴人多執著,可以迴轉。凡修行之功行,更是穩坐。昔日坐環先生,一日十二時中,不敢放令自在,如囚人一般。如別人言,自己要不言;別人是非,自己要不是非;別人觀色,自己要不觀色。須要般般打破,此乃是最上乘一著。至如粒點假無心,也勝如有心的。學道假除假,修真空練空,本源歸一處,明月與清風。
又云:飽諳世事慵開口,會盡人問只點頭。若是更和頭不點,也無煩惱也無愁。

又云:師默念經,不吹火,恐損神參聖爭西南上卑位,坐則爭近下容易處,都依得。纔觸著,又早生姻發火,叫喚卻不損神氣。

修行人為不養父母,更不為國家用力,乃無用之人,消他天地問有用之物。不得因此麻衣紙襖,乞化殘餘,食用世問無用之物,便不了道,亦沒罪業。若受人供養,如不了道,須索還他口債,如人氣力盡,行不得。若相救助者是一功一行,更不動心。守道三年,聖賢盡知。修行人若沒心,易過日,功行都有也。人則為心靜處卻思鬧處,鬧處卻思靜處。俺當時終日忘言,人道俺高傲。若求富貴,與人爭名利的人,則是高傲。俺終日忘言而守道,心上清靜的人,如伯夷、叔齊、許由、巢父一般,便無功行也好。俺持一志清貧,教門事大。
修行人打熬睡眠,若物上心肯休歇,更事又不愛,飯食臧少,心上輕快,自然睡少,容易打熬,便又些少昏,也不妨事。若物物頭頭愛著,更要好的吃著,不臧飯食,推在這相也睡,推在那相也睡,便坐些也不濟事。如不睡是志,往前有進境界。別也有一等人,言你坐箇甚,是捏怪。為他進不得,是沒道心。
古人云:禽死因毛翠,龜亡為殼靈。不如無用物,安穩過平生。

又云:夫嬰兒之始生,受得一點靈光,本無罪福、無喜怒、無寵辱、無是非,被先有之人,教得爭高競下,是非人我,便是昧了。得悟之人除去情欲,返朴還淳,一志保護真氣靈光,心於存道,雖然無功行,來來往往作箇靈明之神。
又云:性要養成容易,養多則功多,養少則功少。如何是養?只要不動心。修行人若識心見性,易過日;如不識心見性,逐日心上煞受苦。修行人不論心地,卻論甚麼?最為上根人行的,為人不悟不行。聖賢慈悲,恐隨了人,教打勤勞、接待供養,苦己利他,柔弱低下,不教空過日。積德作福,福廣則自然心地安和也。

丹陽師父為慈悲上,直指人心地下功,全拋世事。'此最上根人行的。修行人都有初志,十年之外都縱心,向有中尋有,尋不著,向空中尋,又尋不著。但降心有始有終,更待尋箇甚麼。大凡性兒在腳,頭上腳上,無見眼前的,不見眼後的。一性褊滿十方,一體同觀,若著的盡是邊徹,要活潑潑地。三年不漏下丹結,目有光明。六年不漏中丹結,出得陽神。九年不漏大丹結,飛騰自在。皆不出寂滅,性性中隨飲啄,六般神用空不空。又云: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棄有著無病亦然,猶如避溺而入火。
凡打塵勞,須消了逐日飲膳。如不打塵勞,更不降心,欠下口債。如播不動,修心煉性,暗積功行,柔弱低下亦然。如用心打塵勞,要福設如化飯,要辦道,設修行人見人布施懼喜,見人將自己財帛煩惱。那的是逐日降煉性處,自己幻身尚不屬我,惟一點兒真性是自己的。如有綠行綠,如無綠坐地養道去。釋典云: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明色非色。人為六根妄動而不能神。六根者,眼不妄視,耳不妄聽,鼻不妄聞香臭,舌不妄嗜滋味,身不妄貪細滑,意不妄遊思慮,一心不動,物物頭頭左右護持,不傷自己真性。人為六處走失,把捉不住。若不走失則神聚,神聚則氣聚,氣聚則命自保,能成大丹。
閑人心閑,最好道心堅固,打塵勞一志,盡心一同;化飯一志,盡心亦同,作道士一志,盡心亦同,只為心有千差萬別,教人接待,為心好則有福,積價稻糧,教過往人喫;種些蔬菜,教過往人喫;栽幾箇樹,樹下教過往人歇,則是價福。亦不如希心養道為難行,教人接待,接待亦好。昔日大都裹有箇菜園陳,也說不得玄妙,也看不得經書,也無私無典,師父曾提挈上天。

真仙直指語錄卷下竟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