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朱紫坊:“历史·文脉”古厝保护与利用

2019年07月30日09:43来源:新华网

   7月28日,游客在福州朱紫坊游玩。 当日,“历史·文脉”古厝保护与利用专题论坛在福州朱紫坊38号古民居举行,来自全国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讨古厝的保护与利用。 福州朱紫坊旧称“达善境”,2006年,朱紫坊建筑群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浙江湖州出土当地最大良渚玉璧

2019年07月30日09:44来源:新华网

5000多年前,良渚先民创造出了一套玉礼器系统,而玉璧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玉器。濒临太湖的浙江省湖州市近日出土了一件玉璧,据专家研究,这是当地出土的最大的良渚玉璧。

记者从湖州市文物部门获悉,这件玉璧是7月初在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出土的。当地当时正在进行土地复耕工作。经省市文物专家鉴定,它确属于良渚时期的玉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方向明研究员说,这件玉璧应该制作于距今4300-4600年前的良渚文化晚期,那个时期的玉璧若直径在24厘米以上,就相当大了,而它的直径已逾25厘米,是湖州当地出土的最大的一件。

良渚文化距今已经有4300-5300年的历史,曾繁盛于环太湖流域,良渚古城遗址在当年则是良渚文化的核心。湖州地处太湖支流苕溪流域,当地也有丰富的良渚遗存。位于湖州市德清县的中初鸣遗址就是长江下游良渚时期规模最大的制玉作坊遗址群,它与良渚古城遗址的距离不到20公里。(冯源)

山西平遥发现清朝时期官吏述职报告

2019年07月30日11:14来源:新华网

中国(平遥)监察文化博物馆日前在征集馆藏实物时,在平遥发现清乾隆年间官吏张九定的述职报告。张九定系山西平遥县段村人,生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

述职报告载明,张九定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七月由吏员考授九品,派往贵州试用。乾隆五十七年(1792)六月十九日署任贵州龙里县典吏,乾隆五十八年(1793)正月二十六日委署铜仁府乌平头司目。

述职报告中,履职者张九定述明了自己遵奉朝廷之命,努力履行本职工作五个方面的事实:一是每月初一、十五率同绅士乡耆宣讲朝廷颁布的施政法规与政策,使当地百姓悉知规矩政策;二是自己没有违犯法规、挟私舞弊等情节;三是蔬菜柴米等日用所需之物都是在集市上照市价现金购买;四是督查并要求各地方乡保,严格履行各自职责,认真查办事务;五是自己经常亲赴各乡各村集市与寺庙观庵等处,巡查奸匪逃盗赌博私贩等违法乱纪行为。

专家认为,张九定述职报告折射了清代康乾年间吏治状况,虽为二百多年前的往事,但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王劲玉)

亚洲首例!中国发现霸王龙足迹

2019年07月30日11:16来源:新京报

一提到恐龙,霸王龙肯定是知名度最高的“巨星”。不过,长期以来,霸王龙在亚洲的足迹没有被发现。今天(7月29日),中外古生物学界的专家学者宣布,在江西省赣州市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恐龙足迹,这是中国乃至亚洲首次发现霸王龙的足迹。

霸王龙足迹 邢立达供图

   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邢立达副教授、英良世界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执行馆长钮科程、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足迹博物馆馆长马丁·洛克利(Martin G. Lockley)等学者共同进行,相关论文发表在国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上,并登上该期刊封面。

《科学通报》杂志封面 邢立达供图

   霸王龙足迹罕见

邢立达告诉新京报记者,暴龙类的足迹目前主要分布在美国的新墨西哥州、科罗拉多州、怀俄明州、蒙大拿州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

这次在中国乃至亚洲首次发现暴龙类的足迹,圆了邢立达多年的梦。“中国的大多数恐龙足迹都发现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早期,白垩纪晚期的足迹记录非常稀少。暴龙类作为食物链最顶端的恐龙,数量本来就少,变成化石的就更少了。”

这个标本是施工队清理石头的时候发现的。当时,工人们看到一块巨大的红色砂岩上有一个“奇形怪状”的印记,便派人联系钮科程,称这个印记“看起来像是由一只恐龙或者是某种巨大的三趾动物留下的”。“但足迹照片没有比例尺,而且后来联系不上这支施工队,足迹也不知所踪了,令我们十分遗憾。”钮科程回忆道。

过了两个月,一位户外爱好者徐承华联系邢立达,并称赣州民间收藏界流转着一块“好像”恐龙大足迹的化石。 “我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看到照片之后,我知道‘幸运女神’又眷顾我们了。这就是此前消失的大脚印。”

邢立达看到足迹后,脑袋里“蹦”出年头——这与发现于美国的暴龙足迹(Tyrannosauripus)非常相似,极可能为暴龙所留下的。

工作人员清扫霸王龙足迹。邢立达供图

   标本尺寸超半米

邢立达向新京报记者介绍,这个足迹是三趾型,爪痕尖锐;属于大型足迹,尺寸超过58厘米,并且存在大型的脚跟。大型恐龙的脚跟一般比较发达,以此来提高稳定性。

“此外,第II趾非常发达,它的旁边还保存有一个小小的、外翻的凸起,这很可能是大脚趾的痕迹,只有兽脚类恐龙才会有。”邢立达说。

古生物学家从足迹推断,该暴龙足迹的造迹者体长可达7.5米。有趣的是,这个体长与赣州本地发现的暴龙类——虔州龙的体长非常相似,后者的体长约7.5至9米,“足迹和虔州龙骨骼化石的发现地相距不过33公里!”邢立达强调,“从顶级掠食者的活动范围看,该区的掠食者可能只有一种,此次发现的暴龙足迹非常可能是虔州龙留下的。”

霸王龙足迹沙地凹型 邢立达供图

   霸王龙属暴龙类,可以说是恐龙时代最凶猛的掠食动物,在不少电影中都有它们的身影。典型的暴龙体长12.8米,高5.5米,重约6.8吨,长着一张布满数十厘米长、香蕉形大牙的嘴巴,之后是粗壮的颈椎,但前肢弱小,有着一双“小短手”,后肢和尾巴则非常发达。

它们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的最后300万年,距今约6850至6550万年前,随后在白垩纪—古近纪大灭绝事件中销声匿迹。

霸王龙足迹与造迹者(绘图/章浩臻) 邢立达供图

   目前,该恐龙足迹馆藏于福建省南安市的英良世界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钮科程告诉新京报记者,这个足迹化石尺寸惊人,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肉食性恐龙足迹之一,未来将与该馆其他大量珍贵的各类足迹化石馆藏一起陈列展示,向人们介绍恐龙足迹的有趣故事(文字/王俊 编辑/于音 校对/李立军)

深圳推出首个社区共建花园

2019年07月29日11:09来源:深圳晚报 原标题:深圳推出首个社区共建花园

社区居民参与打造社区花园。记者 陈龙辉 摄

   城市绿地、社区绿地,能否让社区居民参与共建、共治、共享,携手打造“世界著名花城”呢?近日,首个深圳市社区共建花园在园岭社区启动,由5个家庭组成的园丁小组在园艺导师的指导下,在笋岗路北的绿化带打造了深圳首个社区共建小花园。

启动仪式上,由园岭社区5个家庭组成的园丁小组在园艺导师的带领下亲手种上了美丽的花。炎热的天气挡不住大家劳动的热情,将花园从无到有建造起来的过程让参与的小朋友们倍感兴奋,大家兴致勃勃地为昆虫屋画下五彩斑斓的图案。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绿化管理处及园林处、福田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园岭街道办事处领导及社会组织代表出席,向参与社区共建花园的5个家庭颁发园丁证书,并与社区居民一同参与花园种植。

社区共建花园项目由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牵头,充分利用城市公共绿地空间,邀请社区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社区花园,打造城市自然教育的社区基地和海绵城市建设教学示范点,同时还能提升我市打造世界著名花城和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城市的社会参与度,提高市民对园林花卉、绿化保育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认识。

首个社区花园面积约100平方米,一共种植了14种植物。在未来的社区自然教育中,居民园丁小组将定期对社区花园进行维护、管理。其中,小朋友们将以自然观察员的身份,在花园进行生物多样性、雨水管理等不同内容的观察和记录。

未来,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园林处、绿化处将会发动更多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共建花园项目,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为社区居民提供自然教育、科学观察、生态环保等多方面专业的知识和技术支持,与居民一同感受体验身边的自然,共建美丽的深圳。(记者 陈龙辉 实习生 涂世琳)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大鹏新区垃圾分类建言献策

2019年07月29日17:09来源:深圳特区报 原标题:建设全要素全覆盖全链条 垃圾分类体系

7月28日,深圳大鹏新区组织部分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召开垃圾分类工作座谈会,为新区加快建设“全要素、全覆盖、全链条”垃圾分类体系,打造大鹏垃圾分类的亮点品牌建言献策。

据了解,大鹏新区在2017年全市垃圾分类考核评比中位居末位。经过两年多垃圾分类体系建立、完善、提升,新区垃圾分类回收、处理量增长5.5倍,新区也从全市末位一路赶超,并在2019年上半年全市垃圾分类处理考核评比中名列第一。座谈会旨在广泛听取代表、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助力新区垃圾分类工作继续走在全市前列。

座谈会前,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陪同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新区餐厨厨余垃圾协调处理项目、绿化垃圾处理点、垃圾分类体验馆建设项目、垃圾分类小区等进行了现场调研。座谈会上,代表、委员就垃圾的源头分类、源头减量、终端处理、资源再生利用,以及垃圾分类工作的宣传推广等提出了良好的意见和建议。

座谈会后,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对全区垃圾分类工作提出了“必须始终对标‘最高最好最优’,确保工作‘走在前列’,力争打造大鹏垃圾分类的亮点品牌”的新目标,全面搭建“全要素、全覆盖、全链条”的垃圾分类工作体系,要让垃圾分类囊括生活垃圾的所有种类,做到应收尽收,全部纳入分类体系;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覆盖到每个社区、每个小区、每个景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确保在新区不留空白;建立从垃圾分类投放,到分类收集,到分类运输,再到分类处理的全链条垃圾处理系统,确保整个过程科学严谨,环环相扣,无缝对接。(记者 张连城)

城市中心福田河水清岸绿好风光

2019年07月29日17:14来源:深圳商报 原标题:城市中心福田河 水清岸绿好风光

深圳福田区部分河流的指标已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这是近日记者随“福田好公民”代表共同体验福田区治水成果时了解到的情况。

远处中心区高楼大厦与附近河湖水面相映,小桥流水,风光旖旎,美如图画。这是记者随“福田好公民”参观团在福田河中心公园段见到的一幕。 2018年5月,福田河顺利通过中央环保黑臭水体整治专项督察,在生态环保部和住建部通报中成为深圳市唯一登上“光荣榜”的河流。同时根据水质检测结果表明,福田河水质稳定在不黑不臭标准,氨氮指标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福田河整治达到“长制久清”效果。

在治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后,福田区水污染治理指挥部于多地发放3次公众评议表,其中第一次调查中96.6%的公众对治理成果持满意态度,第二次和第三次调查,公众满意度分别为98.7%与100%。大家普遍认为,福田河通过黑臭水体整治工程治理后已经不黑不臭,对治理效果非常满意。

经过近年的努力,福田区部分河流的部分指标已达到“历史最好水平”,2018年底深圳河、福田河已基本稳定达到地表IV类水标准。福田区3段黑臭水体已全面消除黑臭,基本实现“水清、岸绿、景美”目标。

今年是水污染治理的改革决战年,福田区的目标是深圳河(福田段)、新洲河、福田河三条河要实现稳定达到地表V类水目标,在明年要全面消除黑臭。另外,在岸上的小区建立雨污分离两套系统,加大管理,从根源上解决水污染问题。通过两年的攻坚,福田区的小区雨污分流达标率达到了95.6%,下一阶段将转向精细化管理,真正的实现长治久清。(记者 刘虹辰)

近百名香港青年共赴深港青年创新创业交流日

2019年07月29日11:00来源:深圳特区报 原标题:激荡“双创”梦想启迪未来

近百名香港青年共赴深港青年创新创业交流日活动。

香港青年在东江集团参观交流。

   走进深圳的知名企业,体会科技赋能生产;在改革开放博物馆,感受发展带来的巨变;在开放式办公场景中,与创业前辈面对面交流……一天之中体验“过去时”、“现在时”与“未来时”。

7月27日,来自香港的近百名青年参加由深圳市委大湾区办(市港澳办)主办的“深港青年创新创业交流日”活动,不论是在香港企业家在深圳发展成果代表东江集团抑或是放飞创业梦想的Bee+联合办公空间,青年们连声感叹“想不到”的同时也期许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将创业梦“安家”深圳,立志成为新生代香港青年创业家。

处处皆有新发现和新思维

在深圳实习将遇见怎样的人和事?这是令很多香港青年既紧张又期待的一段经历,在交流日的分享环节,青年们欣喜于自己在深圳的这段“遇见”。

在工业4.0的发展背景下,看不见流水线的工人,一台台机器在操控室的操作下,有条不紊地运作。“数字化工厂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是青年们参观东江集团时的兴奋点。大到汽车仪表盘,小到医用针筒,数字化生产车间颠覆了人们脑海中对工业原有的“刻板印象”。3D打印技术下生产的精密零件,工业模具生产出的各类产品外壳,青年们一边聆听东江集团创始人李沛良的介绍,一边感叹着,“其实生活中的‘创新’无处不在。”

不仅是技术创新,还有理念创新,“深圳整座城市形成的一种创新生态,例如,电子支付、低碳出行、联合办公等等都是在塑造一种全新的绿色生活以及共享经济的理念。”香港青年Gordon参观Bee+联合办公室时不禁感叹,开放共享的空间,快速有效的资源链接,新奇创意的社交场景,这是富有创新创意的空间产品。最令青年们感兴趣的是Bee+联合创始人戴健进是一名在深创业的香港青年,他与青年们以小组讨论案例式的分享讲述了他的创业故事,话语风趣不断引发出更富想象空间的新话题。

为湾区故事书写新篇章

“我在大学学习的是中国历史教育专业,改革开放的历史,深圳的历史,这些一直是我的兴趣所在。” Samuel来自香港教育大学,以后的他致力于成为历史老师,他说:“正是‘以前的深圳’成就了‘如今的深圳’。想要了解深圳,那就要从它的历史开始。”

前往“大潮起珠江”改革开放展览馆,展厅中播放着改革开放的纪录片,富有历史气息的生活物品、文件资料、场景模拟……青年们身临其境,穿越到改革开放初期,体验“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欣喜,透过深圳发展,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为广大香港青年迎来了绝佳的创新创业实现梦想的机遇,市委大湾区办(市港澳办)为此次活动精心挑选了代表全球前沿趋势的创新企业,以及成功在深圳拓展业务的香港企业,通过香港企业家和创业者讲述自己在深创新案例和个人经历不仅更具说服力,也为广大香港青年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新思路。

“深圳的故事里包含着许许多多创业者的故事,大家熟知的腾讯、大疆等都是在深圳这片创新创业沃土上诞生并且不断发展。” 市委大湾区办(市港澳办)副主任曹赛先在活动致辞中表达了对青年们的殷切期盼:“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湾区青年有了新的任务也有了新的使命,欢迎你们为未来的深圳故事增加新的精彩篇章。”

以“双创”主题促深港青年交流

自2015年起,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及青年事务委员会在广东省港澳办的支持与配合下,每年开展“粤港暑期实习计划”,组织香港大学生赴广东知名企业实习。作为推进深港青年交流的重点项目,市委大湾区办(市港澳办)已连续4年开展粤港澳大湾区香港青年实习计划活动,累计发动361家知名深圳企业提供了2674个优质实习岗位,包括法律、营销、金融、科技、会计、人力资源、公共服务等多个门类,吸引了1162名香港青年来深实习。

近几年, 市委大湾区办(市港澳办)携手相关单位共同打造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和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等示范性创新创业平台,并积极培育深港青年交流品牌活动,如 “深港青年创新创业交流日”、“前海深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此次交流日活动正是结合参加“粤港暑期实习计划”的学生的诉求,围绕“创新创业”主题促进香港青年对深圳的全面了解,拓展今后其在深圳创业就业机遇。

拓展港澳青年在深就业创业渠道

今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7月5日,广东省发布 《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及《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从开局起步转向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阶段。

记者观察到,多份文件中提及稳步出台实施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完善港澳居民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扩大港澳青年就业创业渠道。

据悉,深圳今后将支持各区规划建设一批交通便利、设施完善、有利于港澳青年就业创业的空间载体,组织培养面向港澳青年的就业创业导师团队,推动成功企业家和港澳就业创业青年结对互助,开展香港、澳门青年到深实习及就业项目。同时,深圳将创新港澳青年来深就业创业政策,支持港澳青年和中小微企业在深发展,将符合条件的港澳创业者纳入创业补贴扶持范围。(首席记者 孙锦 见习记者 许舜钿 通讯员 罗嘉俊 文/图)

西藏加速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春拉、李康措

2019年07月29日10:08来源:新华社 原标题:西藏加速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西藏首个古籍数字化专业培训班26日在拉萨结束。来自西藏各级图书馆、科研院校及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等17家重点古籍收藏单位的35名相关人员参加了培训。据悉,西藏在全面加大古籍数字化人才培养同时,已启动建设“古籍共享数据库”。

此次培训是在西藏古籍普查进入收官阶段举办的。在为期5天的培训中,国家图书馆数字化专家、国内藏文古籍数字化专家等相关领域专家,结合古籍保护实际情况,从当前古籍数字化进展和设想、国家图书馆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工作情况、数字资源的保存与服务、藏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处理技术与应用示范、藏文古籍编目等方面进行授课。

藏文古籍作为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历史久远、卷帙浩繁、内容丰富。然而,西藏多数古籍散存于遍及74个县区的1300多座寺庙内,点多面广、地处偏僻。

2009年西藏全面落实“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古籍保护。十年间,古籍普查人员走遍全自治区1160余家收藏单位,普查登记古籍文献13700多函,取得了《雪域宝典系列1-4》《西藏那曲、阿里古籍普查目录》《西藏自治区图书馆文集目录》等一系列数字化成果,为西藏古籍文献数据库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基础。

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边巴次仁说,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我们不仅要做古籍保护,同时也要利用好古籍,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惠及人民、推动文化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西藏将进一步借助现代数字化技术做好古籍记录保护,同时也要做好古籍服务社会公众的工作。他说:“下一步,在开展重点古籍单位普查登记、全区古籍普查查漏补缺等工作的同时,制定藏文古籍数字化标准,搭建服务全社会的藏文古籍数据库。”

西藏大学图书馆藏文文献部副研究馆员米次说:“此次培训作为西藏加快古籍数字资源建设的有力举措,将有效夯实古籍保护人员的古籍数字化理论与基础知识,为推动西藏古籍数字化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有序开展打下基础。”(完)

《文成公主》第七季热度不减

孙靖宇

2019年07月29日10:42来源:拉萨晚报 原标题:漂洋过海来看你 《文成公主》第七季热度不减

   据《文成公主》2019年票务数据显示,截至7月27日,《文成公主》藏文化大型史诗剧已演出96场,观众上座率增长近20%,票房同比增长25%,再迎观看高峰。图为演出现场。 本报记者 孙靖宇摄

本报讯(记者孙靖宇)“太精彩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实景剧,灯光变幻间的一幕又一幕让我们感受到了西藏的魅力。”来自青海西宁的游客赵国萍感叹道。连日来,随着西藏旅游市场的持续火热,早已成为西藏旅游文化名片的《文成公主》藏文化大型史诗剧,也迎来了游客观剧的高峰,不仅仅是国内游客,外国游客数量较去年同期也大幅增长。

据《文成公主》2019年票务数据显示,截至7月27日,该剧已演出96场,观众上座率增长近20%,票房同比增长25%,外宾接待人数已达1326人,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该剧演出7年以来,斩获粉丝无数,如今,大批外国游客蜂拥进藏,也为《文成公主》在海外的影响力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西藏不仅成为我国在环喜马拉雅地区的文化传播高地,更成为中国面向世界发展的经济、文化前沿地带。《文成公主》藏文化大型史诗剧正是传播与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剧中原生态非遗文化多达数十种,通过艺术的形式将其活态化展示,从而进一步实现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与发展。随着该剧不断扩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品牌魅力,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不仅通过这部剧了解到西藏优秀传统文化,更看到一个经济、文化、社会繁荣发展,传统与现代和谐相融的新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