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召开农口重大项目建设工作视频调度会

2020年09月18日10:44来源:新疆日报 原标题:争分夺秒 加快投资项目建设

17日下午,新疆就全疆农口重大项目建设工作召开视频调度会。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副主席艾尔肯·吐尼亚孜出席会议。

目前,新疆农口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大部分项目进度达60%以上,部分项目已经完工。

会议指出,要进一步加快推进投资项目建设,争分夺秒、加班加点,把疫情期间失去的时间夺回来,确保当年的项目建设任务当年完成。

会议指出,要继续加快项目进度,将剩余任务细化分解到周,挂图作战;严格项目建设管理,确保项目建设“又好又快”;做好项目储备工作,谋划和储备一批有利于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齐“三农”领域短板、应急救灾、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项目。

会议强调,要压实工作责任,坚持问题导向,完善工作机制,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坚决按照“计划不变、任务不减”的要求,确保实现时间任务同步并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作出应有贡献。(刘东莱)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举行

2020年09月18日10:45来源:新疆日报 原标题: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举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17日上午在新疆人民会堂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肖开提·依明主持会议。

常委会组成人员54人出席会议,符合法定人数。

会议通过了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议程,听取了《自治区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条例(草案修改稿)》《自治区信访条例(草案修改稿)》审议结果的报告,听取了《自治区各级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条例(修订草案)》《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库车县撤县设市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关于新设立的胡杨河市人民代表大会有关问题的决定(草案)》《自治区资源税具体适用税率、计征方式及减免税办法(草案)》《〈自治区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等十二部地方性法规的修正案(草案)》的说明,听取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2020年上半年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关于2020年上半年自治区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关于2019年度自治区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关于2019年自治区本级决算的报告、关于2020年自治区本级预算调整方案(草案)的报告、关于2019年自治区财政转移支付安排使用管理情况的报告、关于自治区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关于自治区2019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听取《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自治区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办法》、2020年天山环保行执法检查报告,听取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关于个别代表的代表资格终止的报告,听取了人事任免事项的说明。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海仑、李学军、王永明、穆铁礼甫·哈斯木、董新光、巴代、古丽夏提·阿不都卡德尔、马宁·再尼勒、索跃出席会议。

自治区副主席赵青、自治区监委有关负责人、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马国伟、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李永君,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各专委会、常委会工作部门负责人,各地州市人大常委会负责人,部分自治区人大代表,以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等列席会议。(赵志芸)

新疆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九成行政村

2020年09月18日10:47来源:新疆日报 原标题:我区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九成行政村

目前,新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体系已初步建立。全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的乡镇为861个,占全疆889个乡镇的96.85%;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的行政村为8149个,占全疆9021个行政村的90.33%,基本实现《自治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确定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目标。

今年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截至目前,新疆共排查出农村非正规垃圾堆放点145处,已全部完成整治销号。各地将继续做好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全面排查,做到立查立改,坚决遏制新增。

今年新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建设项目共计53个,主要涉及阿勒泰、喀什、巴音郭楞等10个地州。截至9月1日,已开工38个,开工率达71.7%;已竣工15个,完成投资6.6亿多元,投资完成率近60%。

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各地将按照相关要求,督促乡镇、村庄以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契机,对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目标任务,补齐短板弱项。已完成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任务的地区要对照“五有”(有齐全的设施设备、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长效的资金保障、有完善的监管制度)标准,持续巩固治理成效。未完成治理任务的地区要高度重视,履职尽责,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加快设施配备建设,健全完善收运处置体系,确保年底前完成国家和自治区确定的工作目标。(王玉召)

记录中国抗战的真实图景

2020年09月11日06:01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记录中国抗战的真实图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人民英勇奋战在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日战争期间,一大批外国记者深入中国敌后根据地和抗日前线,用笔和镜头忠实记录下中国人民的浴血抗争,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抗战的重要窗口

埃德加·斯诺

感受中国革命希望之光

本报驻美国记者 胡泽曦

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的霍尔姆斯街上,有一座树木葱茏的院落。这是埃德加·斯诺纪念基金会所在地。1905年7月19日,斯诺在这座城市出生。没有人会想到,他日后会成为第一个深入中国陕甘宁边区采访的外国记者,并写下《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这一经典之作。基金会主席詹姆斯·麦克库思科对记者表示,“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红星照耀中国》可以称得上是‘世纪独家新闻’”。

斯诺与中国的结缘始于一次旅行。1928年,斯诺与友人从纽约出发,原打算进行一次全球旅行。然而,在中国逗留的几周改变了他整个计划。当时的中国深陷内忧外患。新生的中国将为这个国家带来什么变化?年轻的斯诺急切想要寻求解答。

经过思考,他决定留在中国,向世界报道这里发生的一切。10余年间,斯诺遍访中国各地,记录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对中国人民造成的深重伤害,也见证了中国人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不屈斗争的英雄历史。

1936年,斯诺进入陕甘宁边区,对耳闻已久的中国人进行了实地采访。在边区的4个月时间里,、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为斯诺详细阐释了对抗日战争、国共合作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红军战士、各界群众也与斯诺热情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与革命理想。

边区的生活条件虽然极其艰苦,但人们的精神状态始终积极向上,这让斯诺深切感受到中国革命事业的希望之光。他为英美报纸撰写了一系列报道,并于1937年在伦敦结集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

斯诺笔下的边区充满了面向未来的昂扬精神和为民族求解放的高尚追求。他力图还原中国人和边区生活的真实图景,其中也不乏当地饮食住宿、房屋摆设等生动的细节。该书问世后,1个月内就在英国售出10万册。西方民众从中看到了中国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使命感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斯诺的作品不只为外部世界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也让更多人理解了中国抗战对世界的重大意义。在他的影响下,包括加拿大医生白求恩等一大批外国友人先后奔赴延安。

斯诺一生都对中国怀有深厚感情。新中国成立后,他数次访华,把向世界介绍中国作为自己的使命。1974年,埃德加·斯诺纪念基金会在其家乡设立。该基金会每两年举办一次埃德加·斯诺研讨会,至今仍为中美两国民间友好交往持续贡献力量。

(本报华盛顿电)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

倾尽一生书写中国故事

本报记者 李欣怡

1951年,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夫妇收到邀请,希望他们回到中国参与新中国建设。两人辗转从美国取道波兰,经过49天的海上颠簸,到达天津港。直到2005年去世,爱泼斯坦再未离开中国的土地。

爱泼斯坦自幼在中国长大。1917年,年仅两岁的他随父母从波兰流亡到哈尔滨,开始了在中国的生活。出于对写作的浓厚兴趣,爱泼斯坦16岁便投身新闻工作。1937年,作为美国合众社雇员,他开始了战地记者生涯。

上海、南京、武汉、广州……1937年到1938年间,爱泼斯坦在中国各地采访。他目睹了城市被日军轰炸沦陷等残酷景象。日军的暴行让他受到强烈冲击,也让他愈发坚定地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

1938年4月,爱泼斯坦赴前线采访台儿庄战役。中国军民不屈不挠的抵抗精神,让他感到振奋。他激动地写道:“台儿庄大捷是值得纪念的……它大大鼓舞了全中国和全世界的人民,使他们相信中国和中国人民有决心战斗下去,并有能力取得胜利。”

这两年的采访经历为爱泼斯坦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1939年,他的首部著作《人民之战》在伦敦出版,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人民抗战初期的成绩。埃德加·斯诺对该书赞誉有加,称其为“极为出色的战时新闻作品”。

1944年,爱泼斯坦深入延安及晋西北地区进行了长达7周的采访。他与、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深入交流,还参观了南泥湾等地,近距离观察当地军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当地民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让他深信“延安是中国未来的缩影”。此次访问后,爱泼斯坦陆续写就了30多篇报道,在《纽约时报》等媒体发表,引起极大的国际反响。

抗战后期,爱泼斯坦曾短暂前往美国。在那里,他先后出版了《中国未完成的革命》《我访问了延安——领导的中国西北解放区目击记》《中国劳工札记》等著作,力图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大贡献。

再次回到中国后,爱泼斯坦于1957年正式加入中国国籍,并在1964年加入中国。他继续致力于记录中国的发展变迁,参与创办了英文杂志《中国建设》(现名为《今日中国》),参与翻译《选集》等重要党政文献,还用近30年的时间采访撰写了《西藏的变迁》一书。

爱泼斯坦为书写中国故事倾尽一生。爱泼斯坦的夫人黄浣碧告诉记者,“艾培(爱泼斯坦的中文名字)最让我敬佩的,就是他一心为中国。”

“我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就是我的家,是这种爱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同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病逝前一年,爱泼斯坦完成了《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在书中,他对自己的一生做出了最好的注解。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在现场记录中国抗战的真实情况

本报驻美国记者 张梦旭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弗兰德城,早年曾致力于工人运动。1925年,斯特朗首次到访中国,前往广州报道了著名的省港大罢工。两年后,她又赴华报道了湖南农动等重要事件。1937年,斯特朗再次重返中国。“中国人民终于联合起来抗击日本了,而这是对人类前途最重要的革命斗争。”出于一名记者的使命感,斯特朗想在现场记录中国抗战的真实情况。

当时,国际社会对中国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知之甚少,甚至存在一定偏见。1938年1月,斯特朗前往位于山西五台山的八路军总部。当时,八路军总部位于一个在地图上都没有标记的偏僻村落。在斯特朗的笔下,八路军将领穿着极其朴素,与当地百姓无异。她在那里生活了10天,每天与军官、士兵同吃同住。她还采访了朱德、等人,对的性质、八路军的战略方针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根据这次采访经历,斯特朗撰写了《人类的五分之一》一书,做出中国抗战必胜的判断。

抗战胜利后,斯特朗于1946年6月第五次访华。这一次,她来到了延安。几个月里,斯特朗遍访了各个解放区,并多次采访、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在谈话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经由斯特朗的报道迅速传遍世界。

在斯特朗看来,中共领导人是“思想深刻、头脑敏锐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长期在华报道经历让她对中国产生了深厚感情。1958年,72岁的斯特朗定居北京。她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创作了《中国为粮食而战》《西藏见闻》等书,并编写了《中国通讯》69篇,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成就。

中国被斯特朗称为“理想的归宿地”。1970年,她在北京走完人生最后时光。斯特朗的一生为促进中美人民的了解和友谊作出了宝贵贡献,正如所说:“她是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骄傲,又是两国人民的友谊象征。”

(本报华盛顿电)

2020年9月6日资讯重点:陕西省“三线一单”成果通过生态环境部审核全球服务互惠共享

2020年09月06日12:10来源:人民网-陕西频道

【陕西】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科创月”启动仪式举办

9月5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科创月”启动仪式举办,省长赵一德出席并致辞。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徐新荣,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榆林市委书记戴征社,河南省副省长霍金花,江苏省政协副主席阎立,以及40位两院院士出席,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张迈曾主持仪式,校长王树国致辞。

陕西省“三线一单”成果通过生态环境部审核

9月3日,生态环境部在北京召开陕西省“三线一单”成果审核会,我省“三线一单”报审成果顺利通过技术审核。生态环境部相关司局代表和9名专家组成的审核组对陕西省“三线一单”工作和成果予以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并对下一步成果完善、发布实施和落地应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上半年陕西水果网络零售额居全国第二

日前,记者从陕西省果业中心了解到:今年上半年我省水果网络零售额45.15亿元,同比增长57.03%,排名仅次于山东,位居全国第二。其中,鲜食水果网络零售额39.43亿元,同比增长60.70%;水果加工品网络零售额5.72亿元,同比增长35.68%。

陕西出台《煤矿驻矿安全监督员管理办法》

9月2日,记者从省安委办获悉:日前,省安委办印发《煤矿驻矿安全监督员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驻矿安监员的管理、岗位培训、履职要求、工作职责作了明确规定。《办法》对强化煤矿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加强煤矿安全监管“前哨”作用的发挥将起到推进作用。

陕西三县市上榜“2020中国最具绿意百佳县市”

近日,“2020中国最具绿意百佳县市”排行榜发布,我省华阴市、太白县和旬阳县三县市上榜。

请翻页查看9月6日【要闻】【观点】资讯重点

2020年9月7日资讯重点:陕西公布一批人事任免多部委联合部署秋季学校食品安全工作

2020年09月07日20:03来源:人民网-陕西频道

【陕西】

牢记嘱托真抓实干 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权威访谈)

今年上半年,西安实现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3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排名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复杂形势,西安采取了哪些有效举措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下半年工作又将如何开展?记者采访了西安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明远。

陕西公布一批人事任免 涉及多个部门

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官网消息,今日,陕西省政府发布了一批人事任免通知。

关心救助残疾人:陕西两位残疾人脱贫解困

最近,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其中提出要完善对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以及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政策,依据困难类型、困难程度实施类别化、差异化救助。

陕西新增1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 当前隔离密切接触者485人

9月6日0-24时,新增报告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1例,无症状感染者解除医学观察3例。

西安立法规范水环境保护

日前,西安市出台《西安市水环境保护条例》,从水环境监督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法律责任等方面对水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规范。该《条例》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

请翻页查看9月7日【要闻】【观点】资讯重点

2020年9月8日资讯重点:陕西25人因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被处分7个数字速读习这份近万字讲话

2020年09月08日20:04来源:人民网-陕西频道

【陕西】

陕西严查扶贫领域问题 8月共处分25人立案调查1人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越是决战决胜关键时期,越需要优良的作风、严明的纪律作保障。今年以来,陕西省持续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铜川市政协原党组书记、主席张惠荣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

据陕西省纪委监委消息,日前,经中共陕西省委批准,陕西省纪委监委对铜川市政协原党组书记、主席张惠荣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调查。

陕西新增1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当前隔离密切接触者420人

陕西新增报告1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为9月6日比利时布鲁塞尔至北京HU492航班乘客。

西安:5次违反交通法规 将永久禁用共享单车

9月6日,记者从西安市交委办获悉:针对“不文明骑行者”,西安市将试行实施违规分级管理制度。骑行人有闯红灯、闯行高架桥(隧道)、在机动车道行驶甚至逆行等5次违反交通法规行为,将永久禁用单车。

陕西自贸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内陆对外开放高地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是国家赋予陕西自贸试验区的一项重要使命。”近日,陕西省商务厅党组成员、省自贸办副主任翟北秦在“行走自贸区”网络主题活动陕西自贸区云座谈会上表示,陕西自贸区紧扣自身战略定位,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为陕西省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注入了强劲动能。

请翻页查看9月8日【要闻】【观点】资讯重点

2020年9月9日资讯重点:陕西新增1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多地流感疫苗开打

2020年09月09日20:18来源:人民网-陕西频道

【陕西】

陕西省公开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及大气污染防治专项督察整改情况

2018年11月3日至12月3日,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对陕西省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情况开展了“回头看”,针对大气污染防治统筹安排了专项督察,于2019年5月13日反馈了意见。省委、省政府把反馈意见整改作为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政治任务,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严格对照要求,制定整改方案,扎扎实实推进整改。截至2020年7月底,45个具体问题有39个已完成整改,其余6个问题均取得明显进展。

中欧班列(维也纳—西安)首列兰精班列抵达西安港

9月8日,随着列车汽笛的一声长鸣,中欧班列(维也纳—西安)首列兰精班列缓缓驶入西安铁路局新筑车站。此趟列车起点维也纳,全程运行16天,行驶里程10460公里。此趟列车的顺利开行标志着奥地利维也纳首次通过中欧班列将“奥地利造”产品运到中国,中奥国际产能合作,特别是在绿色环保纺织领域的合作迈出了新的步伐。

陕西新增1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

陕西新增报告1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为9月1日由沙特阿拉伯吉赞经阿塞拜疆巴库至北京J25069航班乘客。

西安兰州签订协议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记者9月7日从西安市商务局获悉:为进一步发挥陕西自贸试验区示范带动作用,深化西北省区改革开放,增强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力,9月6日,西安市商务局(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管委会)与兰州市商务局在兰州召开座谈会并签订合作协议,双方达成全面深化合作共识。

陕西果品走红“一带一路”

“我们榆林山地苹果虽然起步较晚,但每年通过转口贸易,销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万吨左右,受到好评。”榆林市果业中心主任张建军说。

请翻页查看9月9日【要闻】【观点】资讯重点

家门口上好学校

本报记者王乐文原韬雄

2020年09月11日05:56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家门口上好学校

近日,即将投用的陕西省西安市曲江新区第七小学迎来校园开放日。当天400多名新生家长走进校园参观,一名家长感慨:“孩子在这里上学我很放心。”

今年9月,曲江一小新校区、曲江五小、曲江六小和曲江七小等4所学校投入使用,提供8800个学位,新增学位量占新区总量的24%。

学位供给能力不足、优质资源尚欠均衡等问题一度成为曲江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随着《曲江新区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出台,教育经费投入逐年递增,2019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投入达到7.69亿元,较2018年的4.6亿元增长67%。”曲江新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底,曲江新区新增公办初中1所、公办小学10所,辖区义务教育阶段学位保有量达到3.15万个。2019年至2021年,曲江新区计划建成14所中小学,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2.2万个。

今年,曲江新区共组建5个教育集团,暑假期间,各教育集团开展融合活动,做到教学计划同步、课程安排同步、教学进度同步、备课教研同步、教师培训同步。同时,创新实施“一长多校、委托管理、兼并融合、结对提升”的“名校+”工程,与陕西师范大学联合创办了曲江第一所公办完全中学——曲江一中。依托曲江一中、曲江一小、曲江南湖小学、曲江二小、曲江三小逐步实施覆盖全区的“名校+”联合体构建工作。

让学生“上好学”,师资是关键。曲江新区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校长负责制。2019年以来,曲江新区启动校长、管理、教师教育队伍选拔及招聘工作。曲江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曲江新区将继续抓好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创造更多优质教育资源,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一流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设施。”

《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11日 第 12 版)

朱鹮再度起飞在秦岭(人民眼·人与自然)

本报记者王乐文孔祥武高炳

2020年09月11日05:57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朱鹮 再度起飞在秦岭(人民眼·人与自然)

引 子

远山、绿树、水田。前来觅食的朱鹮,掠过人的头顶,长喙、凤冠、红首、白羽。行走陕西洋县乡野,这样的场景不时可见。

时针拨回到1978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专家刘荫增受命寻找朱鹮,3年跋涉5万余公里,1981年5月,在洋县发现世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

由此,一场拯救朱鹮的行动迅即开启。

呵护备至,7只朱鹮开枝散叶,如今已繁衍至5000余只。它们飞出洋县,飞越秦岭,飞向全国,飞到海外,种群濒临灭绝的命运得以逆转。

命运被改变的,不只朱鹮。

自从看到朱鹮的第一眼,刘荫增似乎与之有了约定。3年前,在北京生活80年后,他决定搬家。

“搬哪儿去?”孩子们一愣。刘荫增微微一笑,指向地图上秦岭南麓的洋县——他要到“朱鹮故乡”守望。

定居洋县,“秦巴小江南”暖湿温润的气候,刘荫增早已适应。洋县感念这位老人,授予他“荣誉市民”。他则为自己的微信昵称取名“鹮叟”。

说起朱鹮的前世今生,老人眼中有光,话里含情。在不疾不徐的讲述中,他很少谈及自己,讲得最多的,是国家对朱鹮保护的重视和投入,是洋县群众为保护朱鹮被改变的生活,是一代代牧鹮人不舍昼夜的坚守……

在朱鹮被重新发现的第四十个年头,我们走进秦岭南北,在朱鹮的蹁跹起舞中,聆听这曲人与自然的命运交响,记录生态文明史上的这一传奇。

寻鹮记

“跑遍大半个中国,3年的心血没白费,可把你们找到啦”

抵洋县县城,驱车30公里,直奔姚家沟。

“山上坡滑路险,咱下车,步行!”同行向导一声吆喝,带队在秦岭南麓的草木间,涉水穿林而行。山愈高,蝉愈鸣,一行人话愈少,只剩粗粗的喘气声。

5公里山路,爬了一个半小时。攀上姚家沟,一座“保护朱鹮纪念碑”映入眼帘,上书“这一风景秀美的小山村已成为当今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史上靓丽的闪光点”。

姚家沟因朱鹮而闪光:刘荫增率队苦苦寻觅3年,辗转十几个省份、260多个朱鹮历史分布点,行程5万多公里,终在这里发现7只野生朱鹮。

“1978年,我突然接到任务:走访全国,寻找朱鹮。没找到,要向国际鸟类学界如实说明中国朱鹮已绝迹;找到了,要研究下一步如何保护。”忆往昔,刘荫增感慨万千,“在这么大一个中国,找一种濒临灭绝的鸟,不是大海捞针吗?当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被列为“国际保护鸟”的朱鹮,又名朱鹭,有“东方宝石”之誉,历史上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和朝鲜半岛、俄罗斯远东、日本等地。

刘荫增介绍,对栖息环境,朱鹮很挑剔,至少要具备三个条件:要有高大茂密的树木,这是营巢的需要;要有水田、河湖,这是觅食的需要;与人比邻而居,但又环境僻静,这是避免天敌袭击的需要。

然而,进入20世纪以来,朱鹮栖息环境遭到破坏,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60年代,俄罗斯远东地区朱鹮灭绝;

70年代,朝鲜半岛最后一只朱鹮消失;

1981年,日本捕获最后几只野生朱鹮,实施人工饲养,但未能繁育出后代……

而我国自1964年在甘肃捕获一只朱鹮后,再无朱鹮的消息,这种珍禽一度被认为在我国已灭绝。

“中国到底还有没有朱鹮?”刘荫增一行踏上寻鹮之路。根据历史上朱鹮分布情况,刘荫增在辽宁、山东、陕西、甘肃等十几个省份展开调查,到处给群众展览朱鹮的照片,趁放电影时插播朱鹮的幻灯片,发动群众协助寻找。“很多人热情地提供信息,一些单位热心报告情况,可两年多时间过去,没发现有价值的线索。”

刘荫增不甘心,他决定复查几个可能性大的地区。“陕西秦岭地区就是其中一个,历史上这一带朱鹮多,且地处偏僻,农业机械化程度低,自然环境变化相对小。”

1981年5月,刘荫增第三次来到洋县。跟往常一样,他四处奔波,赶在乡村放电影时,插播朱鹮幻灯片。一次,在县电影院放完片子后,孤魂庙村村民何丑蛋找上门,说见过这种鸟,“不过我们这儿不叫朱鹮,叫红鹤”。

“当时我一点都不惊喜,以往这类报告,都价值不大。”刘荫增摆出一大堆照片,让何丑蛋辨认,“没想到,他挑的照片非常精准!”

时已过午,兴奋的刘荫增决定即刻去现场。徒步翻过崎岖山梁,抵达海拔上千米的金家河村时,已是傍晚时分。可环顾山林,什么也没有。

大伙儿正失落,一声鸟鸣传来。“抬头一看,两只大鸟划过天际,翅膀边缘,正是淡红色羽毛!”刘荫增不禁大声叫了起来:“就是它!”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刘荫增急忙动身,顺着昨晚朱鹮消失的方向,翻过两座山坡,来到森林茂密的姚家沟。远远望去,绿林蓊郁,几户农家、几方水田,宛若“世外桃源”。

随后几天,驻扎姚家沟。凭借经验,刘荫增的目光锁定在半山腰农家旁,那15株高大郁葱的百年青冈树。

“架起望远镜,一对朱鹮成鸟栖于树上,巢里3只幼雏嗷嗷待哺。”刘荫增屏住呼吸,生怕惊扰了它们。“朱鹮啊朱鹮,跑遍大半个中国,3年的心血没白费,可把你们找到啦!”

在姚家沟一带,刘荫增共发现7只野生朱鹮。消息一出,传遍世界。

守鹮记

“朱鹮飞,我们跑。飞到哪儿,跟到哪儿”

种群弱小,生存极危。对这仅有的7只“宝贝疙瘩”,咋办?

很快,一道道保护朱鹮的紧急指令,从北京到洋县,相继作出。

洋县发布紧急通知:朱鹮活动区域内,实施“四不准”:不准狩猎,不准砍伐树木,不准使用农药,不准开荒放炮。

洋县林业局抽调4名年轻人,进驻姚家沟,对朱鹮一举一动24小时监护。洋县林业局干部路宝忠,刚到西北大学参加了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培训班,被紧急抽调,担当领队。

总体工作思路敲定:就地保护。

“第一次上姚家沟,出发已是下午。走到天刚擦黑时,还走岔了山路。”路宝忠仍记得,4个20来岁的小伙子,肩挑锅碗瓢盆,背捆铺盖被褥,“借着山林里朦胧的月光,终于找回岔路口。晚上8点,才走到姚家沟。”

小伙子们筋疲力尽,啃了点干粮,扯开铺盖卷儿,在海拔1200米的小山村倒头就睡。

第二天,大清早睡醒,几个人方才打量一番:农家废弃的3间黑瓦房,房梁柱破烂不堪;一座旧灶台,两口锅锈迹斑斑;地面疙疙瘩瘩,山下背去的小饭桌,四条腿怎么也支不平。

“好在瓦房里外透风,夏天倒也凉爽。”路宝忠打趣说。大伙儿边逗乐,边规整行李,总算有了安营扎寨的落脚地。

此时的姚家沟,只住着7户人家。光照充足的沟内,种着35亩稻田。村民与朱鹮“似见非见”,互不侵扰,过着各自安好的宁静生活。

然而,4个年轻人却还有点蒙:朱鹮金贵,必须保护好;可是,它们吃啥?住哪?咋飞?“边干边学呗!”路宝忠小声念叨,“好在,有刘荫增老师呢。跟着北京专家学,强本领嘞!”

“刘老师踏遍千山万水,在姚家沟发现朱鹮之后,一连3年,每年都要到洋县,在姚家沟住上几个月。”对刘荫增,路宝忠打心眼里敬佩。

每天,路宝忠和小伙伴们的任务,听来简单做着难:“朱鹮,不能离开视线。”年轻人体力好,一会儿蹲巢区,一会儿爬田埂,一会儿翻山丘。“朱鹮飞,我们跑。飞到哪儿,跟到哪儿。”大伙儿满头大汗,却也乐在其中。

夜晚,鸟儿归了巢,大伙儿也歇歇脚,打柴、生火、做饭。有天闲下来,还找了块木牌,写上“秦岭一号朱鹮群体临时保护站”几个字。路宝忠解释:取“秦岭一号朱鹮群体”,是希望以后还能发现“二号”“三号”群体,可惜再无惊喜。

至此,路宝忠们成了姚家沟“第八户人家”,承担起抢救性保护朱鹮的重任。

每年3至6月,朱鹮进入繁殖季,小伙子们则进入“战时状态”。“每个巢、每枚卵、每只鸟,都要确保其安全。”

路宝忠记得有一回,两只幼鸟野外受伤,刘荫增指导大伙儿给小朱鹮喂食、喂药、包扎伤口。人、鸟就住同一个房间,朝夕相处。“为了俩小家伙,屋里还搭了栖木。一番精心照管,它俩很快就康复了。”

闲暇时间,这“第八户”也爱去老乡家串门儿、拉家常。老乡明事理,田里不再用化肥、农药;雨季里,还常送来腊肉、洋芋。护鹮的小伙子们也很热心,积极向上争取项目,给沟里修小水电站、扯上电灯,帮老乡种木耳、植板栗,还办了一所小学。

姚家沟偏远,小孩子上学,需走10公里山路,常有儿童错过学龄。如果农户都搬走了,也不利于朱鹮栖息地保护。小伙子们一商量,备齐教材、桌凳,山下请来老师,在保护站门口,加挂上小学校的牌子。

1984年9月,正式开学。每天,路宝忠一边拿着望远镜,一边听着7名学生的琅琅书声,“那一刻,感觉人与朱鹮,如此美妙和谐……”

时光飞逝,一转眼30多年。路宝忠已从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岗位上退休。谈及当年野外护鹮,66岁的他满是感慨:“我清楚记得那串长长的名字:姚家沟、金家河、巨家坪、八里关……越岭翻山,无怨无悔。”

山岭无言,数字为证:1981年至1990年,朱鹮在姚家沟成功繁育10窝,产卵30枚,出壳20只,出飞幼鸟19只……

每一只,都是希望,都凝结着热血与青春。彼时,新生几只朱鹮宝宝的新闻,都能登上人民日报等各大媒体,这“待遇”,除熊猫外,恐没有几种动物享有。

壮鹮记

“既用‘土法’,也讲科学,朱鹮数量低位徘徊的困境终被突破”

头10年“保姆式”护鹮,成效初显。然而,鸟渐增多、巢渐分散,护鹮人手紧,咋盯管?

1990年,洋县有了新思路——“发动群众”。当年便拿出第一招:在有朱鹮活动的乡村,选拔优秀青年农民做巡护员。很快,31人组成的新队伍,奔赴野外一线。

那一年,李昌明23岁,刘义25岁,是队伍里的主力。“朱鹮虽有增加,但保护不能松劲儿。”俩人分到了不同巢区,可忙活的事儿一模一样:朱鹮巢树下,搭个草棚,叫“夜间监护棚”;20米开外,再搭个棚,叫“白天观察棚”,“朱鹮要是搬了家,棚子也跟着搬走。”

李昌明巡护的巢区在三岔河。每年朱鹮繁殖期,他便如临大敌——游蛇、黄鼠狼等天敌爱爬树,吞吃朱鹮卵、出壳幼雏。李昌明喊上同伴,给树干装刀片、包铁皮、抹黄油,地面再撒上雄黄粉;树下,布好尼龙网,20日龄的小朱鹮常常掉下来,抢救完再送回巢;背着鲜泥鳅上山,倒进巢区水田,给朱鹮“开小灶”……

“有一回,眼瞅着朱鹮站巢里,神情不对劲儿。”李昌明拿着望远镜,顺着树干往下看:一条大蛇正爬树,已上到将近一半!他冲出草棚,向巢树奔去。到了跟前,麻溜地爬上旁边松树,挥舞一根竹条,跟大蛇“隔树搏斗”。大朱鹮早已受了惊,在天空盘旋,叫声凄厉。“大蛇被打晕,掉下了树。巢里,一只幼雏被咬,没了气息;好在另一只幸免于难。”

野外护鹮的艰辛与惊险,不止在三岔河。每个巢区里都派有三四名巡护员,24小时轮流值守。朱鹮监护,很长一段时间用的就是日夜轮转、严防严守的“人海战”。

“守护朱鹮,用‘土法’,看着笨拙、辛苦,但管用。”说起野外护鹮的日子,李昌明有自己的苦乐观,“每多一只宝宝,朱鹮离种群灭绝就远了一步,我们的抢救性保护就迈前一步。”

做了两年巡护员后,刘义迎来新挑战——从野外监测调至朱鹮救护饲养中心,学习对朱鹮的饲养、繁育、救护。

“想扩大朱鹮种群,就要‘两条腿走路’:野外保护、人工繁育,两方面同时发力。”那时,刘义成天琢磨的是饲料配比、孵化时长、雌雄配对……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3年,朱鹮保护站里,第一只人工孵化幼鸟破壳而出,技术员们喜出望外;又过两年,人工饲养朱鹮首次产卵,大伙儿奔走相告,激动得掉下泪来……

牧鹮人把科研成果写在朱鹮种群的恢复与繁衍上。路宝忠领衔的“朱鹮拯救与保护研究成果”,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时光推移,朱鹮种群日渐复壮,身影越飞越远;深山小城里,发动群众的步子,也越迈越大——专业保护力有未逮时,“保护站+信息员+农户”等模式应运而生。

走进溢水镇刘庄村,草木葱茏,清幽静谧。“30多年前,我家飞来一对朱鹮。”76岁的任万枝指着门前的大树说,“巢建得很高,我们喊它‘富贵鸟’。”

“贵客”来访,举家动员。当时,任万枝的母亲张兰已年过七旬。白天,任万枝下地干活,老太太就搬着躺椅,坐在树下看护鸟巢;傍晚,儿子回家,接替母亲,彻夜守护;孙子任文明,退伍后则成为一名朱鹮饲养员。

“朱鹮胆子小,我赶牛耕田时,就拔些干草,塞住牛铃铛。”像任万枝一样,刘庄人都爱鸟,朱鹮也越聚越多。怕鸟儿受惊,老乡们很少养狗,红白喜事也不放炮。大伙儿下田插秧,朱鹮跟在后面,啄食泥鳅黄鳝;人进一步,鸟跟一步,其乐融融。几十年下来,刘庄的山谷里,孵育朱鹮近百只。

除了动员农户护鹮,还招募信息员——发现朱鹮新的营巢地、夜宿地,或者病、弱、伤的朱鹮,信息员及时上报,专业人员核查确认后,给予奖励。

溢水镇后坝河村民杜益国,就是个找巢能手。去年,他途经县城一家医院后面的树林,看见朱鹮进进出出。凭多年经验,杜益国钻进林子,抬头一看,竟有8个新筑的鸟巢!

“我赶忙掏出手机,拨给刘义,他也惊讶得不敢相信:怎么会这么多?不一会儿,就派人来查看。”这两年,杜益国发现了55个朱鹮新巢。

“发现的新巢多,正说明朱鹮种群在壮大。”刘义解释。

一路走来,朱鹮保护专业力量在不断加强。从“秦岭一号朱鹮群体临时保护站”,到洋县朱鹮保护观察站正式成立;从升格为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再到设立省级朱鹮自然保护区,直至2005年升格为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朱鹮保护体系日渐完善。

此时的刘义、李昌明已年过五十,然而与30年前的小伙子一样,哥俩儿依旧是护鹮主力——在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刘义担任人工繁育中心饲养部部长,李昌明则是保护科副科长。

“既用‘土法’,也讲科学,朱鹮数量低位徘徊的困境终被突破。”路宝忠感慨。

苦苦坚守,终获回报——迈入21世纪门槛时,朱鹮的野外种群、人工种群,数量双双破百。

放鹮记

“让更多朱鹮飞翔在它们祖辈生存过的地方”

清晨6点,洋县华阳镇的山谷里,透着凉意。“90后”饲养员张璐起个大早,开始整装巡山。

说是“山”,其实是个巨型护鸟笼——占地90亩。这里是朱鹮繁育野化种源基地,绿色大网里栖息着91只朱鹮。

“来,开饭了!”张璐打开笼门,提桶倒出泥鳅。朱鹮踱着步子,慢慢围拢过来。“这里是半野化驯养,为朱鹮的引种、放飞做好准备。”

这位“90后”姑娘的工作,看似稀松平常,但从种群保护的角度看,意义不小。进入新世纪后,朱鹮种群数量日渐扩大,异地保护、野化放归,逐步提上日程。

“洋县唯一的朱鹮种群,一旦遭受自然灾害或者疫情,难逃灭顶之灾。”陕西省林业局教授级高工常秀云介绍,2002年3月,从洋县引种的60只朱鹮,成功跨越秦岭,被调至位于周至县楼观台的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中心异地保护,“在秦岭以北扩大人工饲养种群,迈出了关键一步。”

今年59岁的常秀云,跟朱鹮打了半辈子交道。1983年,她进入省林业局后,第一次出差,便是姚家沟。

“从野外来,到野外去。把人工种群放归自然,是拯救濒危物种的终极目标。”常秀云说,“放归是好事儿,但放哪里、怎么放,是门大学问。”

2007年5月,“朱鹮回家”首程起飞。在离洋县约100公里的陕西宁陕县,26只朱鹮放归野外。站在宁陕寨沟村,常秀云看着鸟儿飞进山林,“像嫁闺女一样,既欣慰又担心,百感交集。好在,它们后来经受住了考验。”

宁陕放归之后,常秀云又瞄上了陕西铜川市耀州区——秦岭以北、黄河流域。由于跨度不小,有专家表示异议,“宁陕、洋县同在秦岭南麓,但铜川耀州跨山越河,鸟儿受不了咋办?”

常秀云却信心满满。2013年、2015年,耀州区沮河流域,先后迎来两批次62只朱鹮。如今,已诞下小朱鹮近百只。

“朱鹮栖息地正以洋县为中心向外辐射扩散。”在陕西省林业局局长党双忍看来,这一趋势可概括为“四个扩展”——

从洋县扩至秦岭:如今,在汉中、安康、商洛等市的多个县区,均有朱鹮活动,其栖息地覆盖陕西秦岭地区,以自然扩散、就地保护为主;

从长江流域扩至黄河流域:2013年以来,铜川、宝鸡、西安等地发现朱鹮踪迹,其栖息地跨过秦岭,以人为扩散、野化放归为主;

从陕西扩至全国:帮助河南、浙江等地人工繁育朱鹮300余只,以种源、技术输出为主;

从中国扩至日本、韩国:1985年朱鹮“华华”出借日本以来,向外输出种源14只,如今日本、韩国朱鹮种群已近千只,此项以合作交流为主。

“目前,陕西省内朱鹮数量有4100余只,中国境内4400余只,全球范围内5000余只。”党双忍介绍。

回望朱鹮种群的复壮之路,凭靠无数牧鹮人默默坚守,也得益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加力。

“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秦岭生态保护……一项项‘大动作’,滋养了朱鹮所需的湿地、森林两大生态系统。”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亚祖说,“留住绿水青山,哺育了朱鹮,也换回了金山银山。”

对此,洋县人很有发言权。曾经,为了呵护朱鹮,老百姓种地耕田,不再用化肥、农药,庄稼相应减产。然而,近40年坚守,洋县积累的“绿色存量”释放出“经济增量”:全县有机农产品认证达15大类81种,产值11亿元,品牌价值达70亿元。

当年,刘荫增说:“保护朱鹮,洋县会得到回报。”

如今,这已成了现实。新一代的牧鹮人又有新梦想——“让更多朱鹮飞翔在它们祖辈生存过的地方”。

《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11日 第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