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审批服务优化营商环境

2021年04月02日07:3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太原4月1日电(记者郑洋洋)日前,山西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山西省一枚印章管审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明确要求集中审批部门要减少环节、整合材料、缩短期限、优化流程,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一枚印章管审批,是指将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对应的行政审批职权相对集中到一个部门,并统一使用一枚行政审批专用印章开展行政审批的活动。《条例》主要规定了印章管理、优化审批服务、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内容。

为切实强化对一枚印章管审批工作的监督管理,《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进行监督检查;集中审批部门也应当建立健全审批服务满意度测评、定期回访等社会评价机制。

《 人民日报 》( 2021年04月02日 11 版)

回应关切亮出承诺

2021年04月01日07:2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太原3月31日电(乔栋、杨红义、吴瑞彦)“为慢性病患者开辟了绿色通道”“慢性病手册随到随办,确实方便多了!”……不久前,山西省河津市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原会珍,通过电视就2020年重点工作和今年计划做了一档节目,受到不少群众关注。

这就是河津市推出的《请人民阅卷》电视节目,各市直单位、乡镇(街道)负责人走上荧幕,解答群众关心的问题。当地融媒体中心通过微信公众号、爱河津APP手机客户端等平台进行推送,及时与市民开展互动,收集群众意见建议,以便相关部门更好改进工作。

“参加电视问政节目,使我感到了压力,也找到了更多动力,只有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实现更新更大的作为,才能不辜负群众的信任。”河津市工业信息化和科技(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崔林生说。

河津市退休干部任罗乐认为,《请人民阅卷》节目让职能部门和乡镇干部通过电视汇报工作,逐一亮相、公开承诺,这对于在基层干部中营造比学赶超工作氛围、加速干部成长很有好处,也有利于干部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 人民日报 》( 2021年04月01日 11 版)

后海北岸·学人计划打造学术大众化传播新高地

2021年04月25日13:08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人民网讯 在4.23世界读书日之际,后海北岸·学人计划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发布启动。随着5G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如何传承光大学术、扩大学者影响?北京中社博雅文化根据自身特点及资源优势,与小红书视频平台合作,共同发起后海北岸·学人计划。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赵剑英提出,面对当下专业学术传播大众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在信息的海洋中主动传播信息从而让受众认知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这样的时代特征也赋予了传统学术出版更多的内涵,即传播的功能之于学术出版更为突出,无论是国内传播、国际传播还是知识传播与思想传播,传播的意义也更加凸显。

赵剑英说,在当前首先要讲好“三个故事”,一是关于中国的故事,包括中国历史、文化的故事,当代中国改革发展、迈向伟大复兴的故事,“中国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二是关于世界的故事,包括世界历史、世界文明的故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故事,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故事。三是思想的故事,包括人类思想特别是中国思想发展的故事,涵盖哲学思想史,政治思想史,经济思想史等。

赵剑英希望后海北岸学人计划“传递价值,提升影响“,联合学者、出版机构与网络平台,共同打造专业化基础上的学术大众化传播的新高地,真正体现新一代学者的治学方式与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

为了24.1%,大家一起努力!(让祖国大好河山都健康)

本报记者贺勇乔栋窦瀚洋

2021年04月06日07:42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山西省芦芽山国家森林公园。
曹建国摄(影像中国)

今年3月,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鸬鹚乡西林村,村民挑着树苗前往山地种植。
李肃人摄(影像中国)

今年3月,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庄顶公路两旁绿树成荫。
胡学军摄(影像中国)

核心阅读

“十三五”时期,我国累计完成造林5.45亿亩。“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4.1%。

或是增强生态建设系统性整体性,或是将绿化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结合,或是探索智慧化城市绿化管理方式……为进一步推进国土绿化、守护好祖国的绿水青山,不少地方做出了新的探索。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4.1%。

面对新的国土绿化目标,各地绿化工作有了哪些新规划?基于目前的绿化成果,各地还将进行哪些探索?近日,本报记者在北京、山西、浙江等地进行了采访。

新理念——

更加重视绿化的系统性、整体性,增绿增景更增收

山西临汾市大宁县绿荫造林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贺建红专门研究了山西省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里面提到了‘全面推进吕梁山生态脆弱区修复’,以及‘绿化彩化财化同步推进’,今年又有很多项目可以干了!”

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云龙告诉记者,“从绿化理念上来看,山西目前的绿化更重视系统和整体布局,比如提出了‘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的整体布局;同时更加侧重促进增绿、增景、增收有机统一,也更加注重科学绿化理念的贯彻,依据不同地域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定等。”

从重数量到重质量,再到更加系统和整体的布局规划,近年来,不少地方的植绿理念都在慢慢转变。

森林、花海、湖泊、梯田,蓝绿交织,清新明亮——这就是北京城区最大的“绿肺”,北京温榆河公园一期示范区。

“温榆河公园最大的特色和亮点,就是统筹生态要素,构建蓝绿交织的绿色生态空间。”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副局长高大伟表示,这也是北京市从重建设、重规模升级为建管并重,进而推动国土绿化从“绿起来、美起来”向“活起来”转变的一个缩影。

蓝绿有机融合、平原林海蔓延、绿道连带成网……高大伟表示,增强全市生态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将成为“十四五”时期首都生态建设的一大突出特色。接下来,北京将推进森林湿地有机融合,建设林城相映、林田相护、林水相依、林村相伴、市域一体的自然生态系统,进一步提高生态系统连通性、稳定性。

新特色——

绿化与地方特色、需求相结合,进一步推进环境美化、生态修复

这几年,浙江杭州市民和来杭州的游客都有相同体会:杭州的文化氛围愈发厚重,山水也更清秀了。对此,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局长高小辉有着自己的理解:“杭州2017年就被评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而评选需要非常硬性的指标——比如绿地率要达到35%以上;同时对绿地布局的合理性也有要求,老百姓出门300米要见得到绿化、500米要见得到公园……”

高小辉告诉记者,杭州的园林是代代传承下来的宝藏,“比如说,上世纪90年代杭州园林的代表太子湾公园,使用树林和大面积草坪,再引入钱塘江水体,可以说是精雕细琢打磨出来的。”高小辉介绍,今年杭州计划扩绿1000万平方米,明年再扩绿1000万平方米,同时新建和提升改造城市小公园50个,新建和提升改造健身绿道550公里,让老百姓家住园林边、走在园林中。

“‘十四五’时期,浙江将以打造高质量‘森林浙江’为目标,继续实施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全面启动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工程。”浙江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胡侠向记者介绍。

浙江的绿化进程,映衬着园林、山水的风光美景;而山西的绿化,则守护着黄河母亲河的滚滚波涛。

山西境内,西部绵延400多公里的吕梁山脉紧挨黄河,过去曾是水土流失的“重灾区”。吕梁山的植被覆盖率越低,入黄河的泥沙就越多。如今,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线与绿化结合,成为山西国土绿化布局的新特色。山西运城市委书记丁小强介绍,运城市不仅着眼于黄河沿岸的“控污”与“绿岸”,还将环境治理与绿色产业发展的格局紧密结合。

新措施——

提高城市绿地生态功能,“智慧化”管理为绿化赋能

顺着北京温榆河公园玲珑小岛向北,可见一座奇特的高塔,外观很像鸟窝,游客可以攀爬其中。原来,这是茑屋,是一座生态观鸟塔,游客可以在这里登塔远望,尽情观鸟、观湖、观园。

“未来,公园会有大量鸟类安家,这里将会是最佳观赏点之一。”温榆河公园相关负责人说。高大伟介绍,“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将聚焦新技术、新措施,提高城市绿地生态功能。

在浙江湖州安吉县,园林师傅方小强的工作和以前相比轻松了不少。

方小强告诉记者,以前到了病虫害防治季节,尽管已对城区主次干道和公园广场摸排多次,但也总有些“漏网之鱼”。“往往就是几棵没被发现的病虫害苗木,便可能导致这一片的防治工作功亏一篑。”他说,如今有了智慧园林系统,只要对照系统整改单上的定位与描述,处理完拍照直接上传即可。

据介绍,为探索智慧化城市绿化管理方式,2019年安吉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开发建设了智慧园林管理系统。通过精准普查,将每一株树木的地理坐标等信息纳入系统,如果发现病虫害,可根据系统对整个城区相同树种进行整体防治。

“通过智慧园林管理系统,我们摸清了园林绿化家底,比如城区有多少树木、多少品种、分布在哪里等,园林工作更有章法。”安吉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园林绿化科主任王双喜告诉记者。

《 人民日报 》( 2021年04月06日 14 版)

《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发布

2021年04月07日07:42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新华社北京4月6日电(记者侯雪静、胡璐)国务院新闻办公室6日发布《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

白皮书全面回顾100年来中国团结带领人民与贫困作斗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亲自督战,汇聚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波澜壮阔伟大历程,全景式反映中国减贫事业发展成就和世界贡献。

白皮书说,中国领导人民夺取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崭新历程。改革开放极大促进了中国发展,中国减贫进程加快推进。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减贫进入脱贫攻坚历史新阶段。中共十八大以来,经过8年持续奋斗,到2020年底,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白皮书指出,脱贫攻坚战对中国农村的改变是历史性的、全方位的,是中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革命,深刻改变了贫困地区落后面貌,有力推动了中国农村整体发展,补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短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历史上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实现了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百年夙愿。

白皮书说,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也是人类减贫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的大事件,为全球减贫事业发展和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白皮书除前言、结束语外,共包括五个部分,分别为中国的庄严承诺、新时代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为人类减贫探索新的路径、携手共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 人民日报 》( 2021年04月07日 01 版)

知识进乡村技术富乡亲(一线调查·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本报记者杨文明乔栋银燕

2021年04月08日07:4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①:宋学琴在查看扁桃长势。
本报记者 乔 栋摄
图②:米小红在牛棚里添加饲料。
本报记者 银 燕摄
图③:包圆在展示自养的鱼。
容 楠摄

开栏的话

牛栏江畔,水清鱼肥,高素质农民为传统种植带来新气象;秦巴山区,藤编密匝,非遗传承人用坚守赓续乡村记忆;直播间内,网友如潮,农民主播熟练地推销着家乡特产……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才投入到乡村建设中,在广阔的舞台上施展拳脚。他们中,有人投身农业生产一线,将热爱融入泥土;有人致力于教书育人,用赤诚托举求学梦;有人用坚守传承老手艺,让乡村记忆得以延续……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近日,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乡村人才如何引得来、留得住?怎样带着乡亲们一起干、共同富?今起,“一线调查”栏目推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系列报道,记者分赴各地农村,倾听村里人讲述振兴故事。

在广袤乡村,高素质农民越来越多。他们或专注于生产经营,或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抑或在社会服务方面提供更多智慧与力量……如今,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在中华大地上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热爱与坚守:一头扎进乡村热土建设

“过程再苦,也比不上奋斗的甜,坚持总有出路”

4月初,春染乌蒙山。牛栏江两岸,早已绿意盎然。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一条条溪流从地下溶洞汩汩地奔涌出地面,间或有几条调皮的小鱼跃出水面……

天微亮,云南省曲靖市云南牛渔水产有限公司负责人包圆,就来到了位于曲靖市沾益区德泽乡的养殖基地。恰逢繁殖期,既要张罗人工繁育,又要联系鱼的销路,包圆格外忙碌,“从小生长在牛栏江边,爱它奔涌的浪花,更爱那些活蹦乱跳的鱼虾。”包圆回忆:经过长时间滥捕,土著鱼数量不断减少,“村里老人说,以前还可以拿叉子叉到大江鱼,后来即使下网,也只能偶尔捕到一些小杂鱼。”

为改变家乡面貌,2014年,从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包圆,决定返乡创业。在包圆看来,山高谷深、低温急流,适合养育肉质鲜嫩的高山冷水鱼,“通过人工繁育不仅能丰富餐桌,还有助于珍稀土著鱼的保护。”包圆给自己鼓劲打气。

“农村从来不缺资源。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增加,吸引越来越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返乡创业者回到农村大显身手。”阿里研究院高级专家左臣明说。

像包圆一样,对农村有着深厚情怀的“80后”女大学生宋学琴,在“山比人还多”的山西吕梁山区,通过学习使用扁桃嫁接技术,闯出了一片天地。

“我这有很多山桃树,能不能嫁接成扁桃?”宋学琴经常接到这样的求助电话。这不,她正向一位来自河南的“同行”讲解扁桃嫁接技术……

从河北嫁到山西,宋学琴坐着三轮车颠进村,开饭店、石膏加工、养羊,没一个干出模样,“没好项目,就继续找;过程再苦,也比不上奋斗的甜,坚持总有出路。”黑黑瘦瘦、个头不高,但宋学琴一说话,便迸发出惊人的能量。2009年,偶然听说山桃可以嫁接成扁桃,宋学琴就托朋友从新疆带回嫁接穗,请老师傅来带她“入门”。“用剪刀把穗去皮、削尖,插到剪开的树枝里,用枝杈固定……”宋学琴边说边做,汗水从她棱角分明的脸颊滴落,日子的甜都藏在她绽放的笑容里。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现阶段,全国高素质农民超过1700万人;农民科技素质提升为农民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撑服务更加有力。

钻研与摸索:科学技术激发生产活力

“技术学习不能停步,只有不断更新,才能解决更多养殖难题”

一大早,家住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甘草店镇蔡家沟村的米小红走进牛棚,添草加料加水、打扫圈舍、清理粪便……

“牛饲料配比十分讲究,用多少草、加多少料,麸皮、石粉、食盐的比例是多少,都要精准计算。而且,针对牛的不同生长周期,还要不断调整。”米小红说得头头是道。她因为经常接受县政府派来的农技专家授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摸索,也成了半个养殖专家。

“以前不懂技术,可没少走弯路!”米小红说,早期,买回的牛种根本养不大,还经常遇到疫病;经过培训,从挑选品种、买牛种时观察四肢正不正,到定期邀请兽医到牛棚里做检疫,米小红不仅观念上有了科学意识,在实际操作层面也积累了一定经验。“现在,乡亲们在养殖过程中,遇到什么疑难问题,都会来咨询我。看来,技术学习不能停步,只有不断更新,才能解决更多养殖难题。”

据了解,目前,甘肃省重点开展万名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万名贫困户家庭主要劳动力和万名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育工程,充分利用当地专业技术人员、“土专家”、“田秀才”和致富能人等,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解决农业问题。甘肃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张保军表示,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能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乡村振兴、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农业生产中曾遇到技术困境的不只有米小红;刻苦钻研的宋学琴,也曾遇到过类似问题。

2010年,她和丈夫围着汾西县核桃丈村周边山坡,用了近两个月时间,嫁接了4000多株野生山桃,但夫妻俩发现挂果不正常。查资料、跑外地、问专家,宋学琴才知道其中缘由:“扁桃树属于异花授粉,有时两株‘不对眼’,栽一块也不能保证高产。”宋学琴说:“只好再去请教技术专家”,在他们的指导下,宋学琴开始摸索不同品种的“排列组合”……

“那可是个吃苦营生”,宋学琴说,吕梁山沟壑纵横,山桃很多长在近乎垂直的山坡上,宋学琴就身上绑一个带子,另一头系在高处的树上,腰间别着镰刀“空中作业”,胳膊上、脸颊上,经常被划出一道道口子,但总算是挑选到了适合的品种。2018年,宋学琴夫妇又流转了500亩土地,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在他们的鼓舞下,汾西县种植扁桃面积已达1.9万亩,带动越来越多人加入扁桃种植。

鼓励与支持:收获越来越多身份认可

“看到乡亲们因卖鱼而日渐富裕起来,我就觉得一切很值”

学了技术,但不懂经营,农业生产也很难做成规模。在家人支持下,2014年,包圆在德泽乡左水冲村委会鱼洞河边建起鱼塘。

不过,土著鱼养殖并不容易。一次处置不当,本想治病却损失了上万尾鱼苗;眼见鱼苗一天天变大,一场大雨冲毁水沟,没了源头活水的水塘含氧量急剧下降,其中一个塘的鱼苗几乎全都“翻塘”,看到眼前一幕,包圆腿都软了……

一筹莫展之际,包圆遇到了养殖户李腾海。“能找到这些土著鱼本就不易,还繁育出了鱼苗,这年轻人,靠谱!”李腾海一听包圆的故事,立即决定出资金搞经营,包圆提供鱼苗和技术,不仅解了鱼塘之围,还更好保存了土著鱼的种质资源,带动周边发展起了十几户土著鱼养殖户。

现在,包圆又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打开土著鱼的销路:把鱼拍得好看、讲好土著鱼的故事、开办微信公众号、与昆明等城市的餐馆签订供货协议;除此之外,还用上增氧、冷链等技术,将土著鱼销往外地,“看到乡亲们因卖鱼而日渐富裕起来,我就觉得一切很值。”

如今,在农田里奔波的高素质农民,正收获着越来越多社会认可与支持。乡亲们点赞:“带回技术的年轻人们,正给村子带来活力与希望”。各地区纷纷出台支持措施:山东面向全省全面推开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制度;江苏昆山推出新型职业农民免费上大学的举措,与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等多所院校合作办学,帮助更多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学历,等等,不一而足。

去年,宋学琴领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资格证:(扁桃种植)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心里乐开了花。4月初,吕梁山里一簇簇粉色喜人,漫山遍野开着山桃花。宋学琴走在其中,脑中的思路愈发清晰:“首先是规模化,把产量提上来;其次是标准化,像种苹果那样,修剪、压枝、施肥、套袋,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技术操作流程……”

《 人民日报 》( 2021年04月08日 06 版)

历史交汇期的宏伟擘画

新华社记者

2021年03月13日09:22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0年10月29日,人民大会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4个多月、127天之后——

2021年3月5日,人民大会堂,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根据这份建议编制、厚达142页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呈现在代表面前,提请大会审查。

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决定批准这个规划纲要。

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到2021年全国两会,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汇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和意愿的规划纲要,成为开启新征程的行动纲领。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远见卓识和使命担当,擘画宏伟蓝图,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从五中全会到全国两会,习总书记统揽全局、引领航向,以宽广战略眼光和战略思考谋划未来蓝图,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成为亿万人民共同行动的纲领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我们党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中央全会。

全会审议通过的规划建议,描绘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绚烂图景,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宏伟擘画,纲举目张。

全会上,习总书记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是学习贯彻这次全会精神,把建议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落到实处。

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如何贯彻落实好全会精神,如何将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和亿万人民的行动,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民族复兴前景。

从五中全会到全国两会,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

2021年开年,一个重要研讨班在中央党校举行。

190余名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集中于此,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开班式上,习总书记为“关键少数”上了关键一课。

“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这三个“新”,是规划建议的逻辑主线。习总书记对此作出集中、系统的深入阐述。

总书记从理论和实际、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相结合的高度,分析了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深刻依据,阐述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新要求,阐明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攻方向。

怎样将规划建议落到实处?习总书记提出“三力”的新要求: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关键少数”需要发挥关键作用。以“三力”落实“三新”,领导干部才能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观大势、谋全局、抓大事,才能坚持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推动各项事业发展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

十几天后,中央政治局就做好“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开好局、起好步的重点工作进行集体学习。习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确保“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这是自上而下、全面推开的一场大学习。全会闭幕9天后,中央宣讲团在北京举行首场报告会,随后赴全国各地宣讲。

11天里,中央宣讲团作报告43场,举办各种形式的互动交流活动67场,直接听众4万多人,通过电视直播、网络转播等渠道间接收听收看2000多万人。

从党中央到各级党组织,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企业,从社区到学校,全党全国掀起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热潮,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汇集了力量,推动了实践。

从五中全会到全国两会,是面向未来持续谋划重大决策部署的过程——

2020年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深化对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出2021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为开局“十四五”定向领航。

2020年12月2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此时,距离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仅剩3天。

迈向重要历史节点之际,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第三次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2021年2月25日,习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要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从“三新”的视角分析“三农”问题,体现了习总书记深入的思考与谋划,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怎么推进?习总书记深谋远虑、战略擘画。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党的历史上首次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将习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

这次会议上,习总书记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重点抓好的工作提出11个方面要求,强调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习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扭住构建新发展格局目标任务,更加精准地出台改革方案,推动改革向更深层次挺进,发挥全面深化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

……

全会后的一次次重要会议上,习总书记以领航者的智慧远见,持续谋划和部署一系列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工作,为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供指导。

理论指导实践,也源于实践。

全国经济版图里,长三角地区是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2020年11月,习总书记来到这里,就“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全会精神贯彻落实考察调研。

总书记沿江苏南通、扬州溯江而上,深入长江和运河岸线、水利枢纽等进行调研,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思路”“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

“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被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习总书记这次考察和座谈,释放出用绿色发展成果提升整体发展质量的鲜明信号。

在刚刚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贵州,习总书记同样将关注点放在高质量发展上。总书记考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了解基层治理现代化,看创新发展成果,谈推进共同富裕,强调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从五中全会到全国两会,是规划纲要从起草到完善的过程——

从规划建议到规划纲要草案,整个编制过程中,习总书记亲自谋划指导,作出重要部署指示,对重大问题及时把关定向,确保规划编制不走弯路,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习总书记高度重视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明确要求根据中央建议制定好“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地方规划,确保把党中央关于“十四五”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规划纲要编制工作由国务院“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后,领导小组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根据规划建议编制规划纲要草案,对标对表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进行修改,实化量化“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

研究,形成,起草,完善……

2月26日,习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国务院拟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的规划纲要草案。

习总书记指出,科学编制实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于巩固拓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成果,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大意义。

习总书记要求,在“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和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讨论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切实把规划纲要制定好,为更好实施规划纲要奠定坚实基础。

7天后,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查。

从五中全会到全国两会,广泛听取民意,汇聚民智民力,群策群力,共商国是,是中国式民主的生动实践

编制好关系14亿人的发展蓝图,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早在去年8月,习总书记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十四五”规划编制中来,齐心协力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

广泛听取民意,汇聚民智民力,习总书记身体力行——

规划建议起草期间,总书记多次深入地方考察调研听民意,并亲自主持召开了7场专题座谈会,听取企业家、党外人士、经济社会领域专家、科学家、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地方党政领导、基层代表等各领域各阶层人士意见建议。

去年9月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对科技创新作出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部署: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从“三个面向”到“四个面向”,习总书记对起草组强调,编制“十四五”规划建议,科技创新要增加“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要求不仅写入了规划建议,如今在规划纲要草案中得到了进一步细化:

“生物医药”入列组建国家实验室的重大创新领域;科技前沿领域攻关专栏囊括“基因与生物技术”“临床医学与健康”诸多尖端研究……

全国两会开幕后,习总书记与代表委员一同审查讨论规划纲要草案。

3月5日下午,总书记来到他所在的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

围绕“十四五”时期发展的重要问题,习总书记认真听取现场代表发言,并同大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来自巴彦淖尔的张晓兵代表汇报了河套地区推进生态修复、阻止沙漠东侵黄河的情况。

“保护好这个地方,有治理盐碱化耕地的问题,也有治沙的问题。”习总书记回应说。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习总书记在参加审议时着重指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

“山水林田湖草沙怎么摆布,要做好顶层设计,要综合治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必须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着力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新发展理念,习总书记进行了详细阐述。

“十四五”时期医疗教育如何补短板,关系百姓福祉,习总书记念兹在兹。

3月6日下午,习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对委员们的发言和谈到的一些热点问题,习总书记予以高度关注,并在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医药卫生和教育事业发展指明方向,激发起代表委员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奋斗力量。

“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鲜明主题。

3月7日下午,习总书记时隔5年再次来到青海代表团参加审议,针对代表们的关切开宗明义:

“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

在这场如约而至的春天盛会里,习总书记同代表委员们共商国是,凝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的巨大力量。

建言献策,共谋大计。会场上,代表委员们审查讨论纲要草案气氛热烈;代表委员通道上,30余位代表委员“隔屏对话”,凝聚新征程的发展共识;两场政协大会发言中,24位委员聚焦“十四五”发展难点热点建言献策。

民意所向,民主所在。

千里之外的内蒙古达拉特旗,蒲圪卜村党支部书记李电波得知“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专门提到要“积极发展农村互助幸福院等互助性养老”,难掩心中兴奋。

“很激动,我的建言被中央采纳写入规划建议,在纲要草案中有了更具体的举措。”去年,李电波以“云帆”网名留下发展“互助性养老”建议。蒲圪卜村有留守老人800多人,李电波盼望纲要草案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同时,能推进解决农村养老难题。

去年8月,“十四五”规划编制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这是我国五年规划编制史上的第一次,累计收到网民建言超过101.8万条,为编制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

习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的信心和支持就是我们国家奋进的力量。”

规划纲要草案编制过程中,开展了问计求策活动,听取各界意见建议,同时发放调研问卷。

在最高政治殿堂,代表委员们坦诚建言。扎根中国式民主的大地,亿万人民的智慧,迸发出生生不息的力量。

从五中全会到全国两会,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凝聚起接续奋斗、共创伟业的强大力量

根据两会代表委员在审查讨论中提出的意见,国务院对规划纲要草案作出修改,然后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会表决。

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规划建议,为规划纲要编制指明前进方向、提供重要遵循;到广泛吸收各方意见,科学编制规划纲要,对规划建议提出的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实化、量化;再到规划纲要草案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闭幕会上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决定批准这个规划纲要,为更好实施规划纲要奠定坚实基础。

这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安排。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从“一五”到“十四五”,中国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胸怀气魄,以一种“接力赛”的制度优势,将前无古人的事业一步步推向前进,书写着人类历史上最恢宏的现代化进程。

“透过五年规划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外媒评价说,许多国家甚至难以为将来几周制定计划,而中国却用一年甚至更久的时间,群策群力,制定一个尽可能体现全国民众和各个产业、区域、机构利益与诉求最大公约数的长期发展议程。

谋划长远,压茬推进。

如何建立完善确保国家发展规划落实的体制机制?习总书记一直深入思考,并将之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谋划。

2018年9月,习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深改委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

今年1月22日,习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使监督融入“十四五”建设之中。要把监督贯穿于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把完善权力运行和监督制约机制作为实施规划的基础性建设,构建全覆盖的责任制度和监督制度。

从制度完善到法治保障,以国家发展规划为统领,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国家规划体系,将为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提供坚实制度支撑。

提请审查的规划纲要草案将“加强规划实施保障”作为结语,并设置独立篇章。纲要草案提出,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建设和国家发展规划的规定、要求和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加快出台发展规划法,强化规划编制实施的法治保障。

保障规划纲要实施上升到法律层面,凸显中央对于实现预期目标的坚定决心。

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已经启航。

这是凝心聚力、创新发展新篇章的五年规划——

翻开共19篇、65章、192节的规划纲要草案,中央规划建议精神转化为未来5年及15年国家发展导向、政策举措、重大工程项目的施工图。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5大类20项主要指标,勾勒中国发展脉络。

这是攻坚克难、在变局中开新局的五年规划——

以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数字中国”加速奔跑,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弥合城乡区域发展沟壑……从发展阶段前后衔接,到国内国际统筹考虑,从重点突破到系统推进,环环相扣、相互支撑,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更加凸显。

这是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共同富裕的五年规划——

把提升国民素质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百姓关心什么就解决什么,人民向往什么就努力实现什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发展阶段蓝图徐徐铺展,奋进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有党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有“十三五”时期奠定的坚实发展基础,有亿万人民同心汇聚的磅礴力量,面向未来,我们信心满怀!

(新华社北京3月12日电记者赵承、张旭东、赵超、韩洁、安蓓)

《 人民日报 》( 2021年03月13日 01 版)

创造更为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新数据新看点)

本报记者赵婀娜吴月

2021年03月02日06:4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高等教育是教育脱贫攻坚的重要一环,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之举。记者从教育部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514.05万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数以百万计的贫困家庭有了大学生,飞出了“金凤凰”。

高等教育可以帮助拓宽贫困学生纵向流动的通道,一系列支持政策为贫困地区学生创造了更为公平的受教育和就业机会。

——不断畅通渠道,增加贫困地区学生获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

“多亏了好政策,我才能到北京读大学!”是来自宁夏固原市西吉县的贫困学生,得益于国家实施的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2018年他考入中国农业大学,成为家里第一个大学生。

像一样受益于招生政策的学生还有很多。近年来,结合农村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我国持续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不断优化完善政策措施,构建起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据介绍,专项计划招生人数由2012年的1万人增至2020年的11.7万人,累计已有70万名学子通过专项计划走出贫困地区,走进重点大学。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专项计划极大增加了贫困地区学生获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动力,帮助一些贫困县实现了重点高校录取人数‘零’的突破。”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说。

——实施高职扩招,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

“收到高职院校的录取通知书,让我看到了改变家庭命运的希望!”四川巴中的何孟璋来自贫困家庭,父亲失去劳动能力,全家靠母亲每月2000元的收入勉强维持生计。高考后,何孟璋来到四川长江职业技术学院,加入校企合作定向班,学习软件技术。如今他已顺利就业,不久前还因业绩出色晋升为项目组长。

“感谢职教扶贫,让我从一个贫困学子成为大公司员工。现在,我每个月的工资有5000多元,能寄些钱回家给父母,自己也能更加安心奋斗了!”何孟璋话语间掩饰不住激动。

高职扩招政策让更多像何孟璋一样的寒门学子有机会进入大学校园。2019年,我国高职扩招116.45万人,2020年扩招157.44万人,对贫困地区给予倾斜支持,帮助更多贫困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

受益于高职扩招,河北饶阳县农民宋长江有了一个新身份——保定职业技术学院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学生。2019年秋天,通过参加高职扩招,他与全国3.5万名农民一道,从乡村的田埂间迈进大学的校门。

“争取用5年时间,培养100万名接受学历职业教育的高素质农民。让更多高素质农民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打造一支‘永久牌’的乡村振兴带头人队伍!”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

——完善资助帮扶体系,为贫困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织牢兜底保障网。

“家里3个孩子都在上大学,这要是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家住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李子坪乡黄泥巴村的毛拉尔说。这归功于国家的教育扶贫政策。

毛拉尔一家六口,家庭经济主要来源是农业收入。全家人靠着6亩地的核桃林和饲养家禽家畜支撑起整个家庭的开支,每年雨季来临时,夫妻俩就上山捡菌子贴补家用。

起初,夫妻俩曾为3个子女的大学学费和生活费犯愁。“生源地助学贷款解决了孩子们的学费问题,孩子们都申请了助学贷款,顺利入学。”毛拉尔说,进入大学后,孩子们还申请了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生活费及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特别资助、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同时享受国家助学金,解决了在校部分生活费,大幅减轻了家庭经济压力。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已经建立起包括国家奖助学金、助学贷款、新生入学资助、研究生“三助”岗位津贴、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多元混合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前、入学时和入学后的“三不愁”,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帮助贫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让他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迎来美好生活,也从长远上为脱贫地区培养一大批各级各类人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乡村振兴积蓄力量。”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 人民日报 》( 2021年03月02日 11 版)

【人民访谈】王文保:转型蹚路做好山西文旅“大文章”

张临山李梦文雷昊王帆

2021年03月10日09:32来源:人民网-山西频道

文化旅游业是山西重点打造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近年来,山西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全力推动文旅融合。伴随山西国资国企改革同步诞生的山西省文化旅游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无疑承担着推动全省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龙头领军作用。开局“十四五”,面对新形势,刚刚完成二次改革的山西文旅集团,如何在“转型蹚新路”征途中一往无前,做出新业绩、交出新答卷? 全国“两会”前夕,人民网记者专访了山西文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文保。

 

自我革命,实现“七个关键突破”

2020年4月30日,山西省委书记楼阳生在文旅集团调研,听取山西文旅数字体验馆有关情况介绍

【人民网】:文旅集团与山西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相伴而生。您带领文旅集团一步一个脚印,扎实走好新征程上的每一步,走过了艰辛而奋进的三年。三年之后,文旅集团解决了哪些老大难问题?

【王文保】:过去的三年,是文旅集团强基筑本、奋楫争先的三年。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文旅集团坚持在艰难中探索、在困境中求变、在创新中发展,围绕“示范引领做旗舰、夯实基础炼劲旅”目标要求,以自我革命的决心、真刀真枪的措施和久久为功的坚持,解决了一系列制约集团转型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主要体现在“七个关键突破”:

在破解“总体资产不优质、经营压力巨大”的问题上取得关键突破;在破解“短贷长投、本利滚贷,债务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上取得关键突破;在破解“负债率居高不下、金融风险集聚”的问题上取得关键突破;在破解“投资结构不平衡、项目管理不科学”的问题上取得关键突破;在破解“历史遗留问题多、严重制约发展”的问题上取得关键突破;在破解“文旅资源获取难、主业不突出”的问题上取得关键突破;在破解“组织架构繁冗、内部无序竞争”的问题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0年4月30日省委书记楼阳生赴文旅集团调研,并在后续的工作中多次对集团的工作作出批示安排。可以说,党中央对山西转型综改的坚定部署、省委省政府大力培育文旅旅游支柱产业的坚定决心,极大地提振了文旅集团 “实现新发展、开创新局面”的信心、带来了“坚定做强主业、主动实践转型”的新机遇。

上马主业项目,创造“文旅速度”

太行一号旅游公路0km标志文化驿站

【人民网】: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奋力开创改革发展稳定局面的形势下,2020年山西文旅集团交出了哪些答卷?

【王文保】:在新形势下,文旅集团党委紧紧围绕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按照年初党委确定的“八个持续、四个完善”“七个方面”工作的要求,坚定不移抓改革,攻坚克难促转型,为文旅集团实现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共克时艰的奋斗实践中,做出业绩、交出答卷。上半年受疫情影响,景区、酒店、演艺产业基本处于停业状态,在收入同比下降90%以上的情况下,下半年各所属企业充分激发运营创效能力,采取超常规举措,全力弥补疫情耽搁任务进度,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51.8亿元,工业增加值9亿元,圆满完成了省国资运营公司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集团2020年再次蝉联入选中国旅游企业20强。

在革旧立新的持续深化中,构建产业集成格局。全面落实“根上改、制上破、治上立”要求,积极推进“二次改革”,组建完成八大产业板块,基本组织架构初步搭建。

在项目布局的高效推进中,提升文旅主业优势。聚焦主业发展、强化项目支撑,全年完成项目投资33.37亿元,一批续建项目顺利完工,一批新建项目正在开展。2020年是集团主业项目集中上马的一年,可以说,文旅集团创造了“文旅速度”,文旅主业基础进一步得到拓展。

在创新赋能的探索挖掘中,形成产业核心优势。文旅集团2020年研发投入1270.52万元,申请专利19项,申请软件著作权12项,承担省部级课题2项,以科技创新推进企业发展。

完成二次改革,开启崭新文旅时代

娘子关关城

【人民网】: 2020年山西文旅集团完成了二次重大改革,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创新文旅融合,创造美好生活。二次改革之后,文旅集团呈现出怎样的新面貌、新状态?

【王文保】: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把文旅业培育成山西省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战略部署,根据省政府2019年第42次常务会议精神,山西文旅集团全力推动二次重组改革,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影响力。成立了二次重组改革领导组,全面摸底调研基础上制定了《二次重组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路线图和时间表。

根据集团公司所属企业的业务类别,本着“专业化重组、板块化管理、市场化运营”的思路,打破原有架构,整合形成了“文化旅游产业集成、智慧旅游信息化、金融服务”三大平台和“景区开发、酒店管理、智慧旅游、康养产业、综合能源、产融结合、海外园区、资产管理”八大板块10户二级子公司的发展格局。

经过二次重组改革,山西文旅集团实现了“集团总部管资本、定战略,二级板块公司管经营、定策略,三级实体公司做实业、创利润”的“品字架构”构建完成,使集团业务格局更清晰,板块更专业,切实提升了文旅集团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了企业管控力、竞争力和发展活力。

截至目前,集团企业户数由组建之初的358户压减至今天的190户,实现了战略性重组重塑,开启了崭新的文旅时代。

调整优化结构,全面实施“13486”战略

由山西省文旅集团开发建设的孟母养生健康城项目,打造最完善、最人性化的“养身、养心、养老、养灵、养病”的文化健康产业园区

【人民网】:“十四五”时期,文化旅游业将迎来高速增长。唯有正视问题、直面困难,明确定位、理清思路,企业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那么,文旅集团的“十四五”战略发展思路有哪些?

【王文保】:公司未来的总体目标是成长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文旅综合运营商。以产业、资本和科技为轮子,进行战略协同,相生互动,再造业务板块、变革经营模式、优化管理体制、创新投融资机制、强化人才支撑,不断发掘探索融合新方向,全局性高效配置资源,形成产融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积极参与、主导以文化和旅游相关内容要素的投资布局,形成共创、共享、共赢、共同发展的战略协同生态圈,逐步实现打造具有国际知名、一流文旅综合运营商的目标。

文旅集团在认真研判形势的基础上,以结构调整优化为主线,提出了“13486”的发展战略:

“1”是坚定“一个目标”,即将文旅集团打造成为山西文旅产业发展的“旗舰”和国内外文化旅游市场的“劲旅”。

“3”是明确“三个发展思路”,即推动实施“数智文旅、品牌文旅、创新文旅”。

“4”是打造“四个平台”,即开发运营平台、 投融资平台、智慧旅游平台、创意策划平台。

“8”是建设“八大板块”,形成以景区运营、康养板块为支柱产业,智慧旅游、产融、酒店板块为支撑产业,海外、综合服务、资产管理为战略产业的产业体系,在新一轮文旅产业提质升级中占领制高点。

“6”是“构建六大保障体系”,通过强化政治、制度、资金、人力、法律、规划六大保障体系建设,护航集团持续发展。

到“十四五”末,将文旅集团建设成一个产业链条更加完整,板块产业协同效应更加明显的具有创新力、引领力、竞争力的一流文化旅游产业集团。在资产结构持续优化的基础上,经营收入达到200亿元,利润达到1亿元以上,文旅主业营业收入占比超过30%,服务游客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年,力争实现1个上市公司,实际控股或委托运营管理A级景区数量达15个以上,“十四五”期间始终保持在全国旅游集团 20 强。

党建统领,制定“解决方案”抓落实

人民网“战略重组话改革 转型发展蹚新路”全媒体调研采访团走进山西文旅集团

【人民网】:2021年是山西“十四五”转型出雏型的开局之年,也是文旅集团立足长远发展目标打好基础、夯实根基的关键一年,做好集团转型发展各项工作意义重大。今年如何开新局、抓落实、蹚新路?

【王文保】:楼阳生书记在省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讲:“抓落实关键是要有解决方案”。2021年及今后一段时期, 文旅集团将落实省委、省政府及省国资委、省国运公司各项安排部署,落实“十四五”发展战略及目标的“解决方案”,概括起来就是“三稳、五抓、三牛”。

三稳:坚持“稳”字当先,全力实现稳根基、稳存量、稳主业目标。坚持“稳根基”,不断提升党对企业全面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能力;坚持“稳存量”,切实解决资产、收入、利润三个层面的结构调整问题;坚持“稳主业”,着力推动八大板块提质升级。

五抓:抓管理提升,形成集团高质量发展氛围;抓项目提质,夯实集团高质量发展根基;抓考核倒逼,提升集团高质量发展成效;抓创新驱动,积聚集团高质量发展势能;抓风险防控,构建集团高质量发展保障。

三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干部作风转变书写文旅集团改革发展新篇章。

山西文旅集团将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以“党建质量提升年”为抓手,全面实施“13486”战略思路,着力推动“数智文旅、品牌文旅、创新文旅”建设,以调结构、稳基础、强主业为主线,提升管理、推动项目、防控风险、增加效益,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心一意谋发展、一以贯之抓落实,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塑造山西文旅品牌形象,为山西省“十四五”转型出雏型贡献文旅力量,以优异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图片由山西文旅集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