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八音齐奏”上海疫情防控“神助攻”

2020年03月02日16:00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人民网上海3月2日电 战“疫”的四十多天,上海卫生健康系统用三大“法宝”——医疗、疾控和科普,交出了一份疫情“中考”的高分答卷。其中,健康科普是不可或缺的“加分项”,而上海有八位不同领域的“重量级专家”则是健康科普的“神助攻”。

从“硬核”喊话到“金句”刷屏,从释疑解惑到增强信心,他们发出权威声音,提出专业建议,消除恐慌“杂音”,倡导理性、澄清谬误,比拼速度、保持“热度”、加强力度,以专业素养和科学精神筑起抗“疫”防护的坚实盾牌。八位“大咖”,也是上海无数健康科普工作者的缩影。

“铿锵三人行”,稳情绪又提气,打出心灵“组合拳”

从1月20日上海确诊首例新冠肺炎病例开始,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在公众最需要科学引导的时候,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闻玉梅等12位院士挺身而出,率先联名向市民发出倡议:科学认知新发传染病,配合排查、及时就医、做好防护。

“大多数的流行病学专家、病毒学专家、临床学专家都认为疫情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传染病把某一个国家的人打倒,它总是有一个过程或者有一个恢复期。”1月30日,闻玉梅在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发出铿锵有力又鼓舞人心的科学之音。

在非常时期,蕴含着为民情怀、严谨作风与科学精神的她,还开展了一项“非常研究”:在她的建议并关心下,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育部/卫健委医学分子病毒学实验室联合公共卫生学院,仅用7天便完成“安全、快捷再生一次性医学口罩”的实验研究,得到令人振奋的结果。

疫情防控,既要增添信心,也不能盲目乐观。连续“闷”了三周的上海,新增确诊病例数接连下降,看上去似乎胜利在望,是否可以暂缓紧绷的神经?

中国-WHO联合专家考察组成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适时给大家高涨的热情“降降温”:“千万不能麻痹大意,千万不能心存侥幸,千万不能放松措施”。三个“千万”的提醒,传递出科学的防控意识,零新增不等于零风险,有信心不等于能大意。病毒尚未“躺平”,拐点尚未到来,理性地对待,不泄气松劲,也是疫情考验的关键所在。

疫情带来的考验远不止这些。随着“闷”的时间越来越久,焦虑与烦躁的情绪相互滋生。如何疏解大众“闷闷不乐”的不良情绪?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主任医师给出实用的生活建议,“该追剧追剧,该追星追星”。适时的转移注意力,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防护”。

减少焦虑情绪,可通过增加单调生活中的“仪式感”来实现,“要在心理上把自己唤醒”,谢斌再次开出“心灵处方”。他也以诙谐的方式善意提醒市民“摒牢了,I see you;摒不牢,ICU”,并建议趁此机会尝试一些“新冠生活新方式”:“降低需求、延迟满足、有意义的独处等。”

从闻玉梅、吴凡到谢斌,三位不同领域的权威专家,在疫情防控的一个多月内,精准抓住公众心理变化的重要节点,打出一套有力的健康科普“组合拳”。从疫情最初的提振信心,到防控成效初显的鞭策提醒,再到“宅”太久时的心理疏导,抗疫情、稳情绪齐头并进,增信心、除焦虑相得益彰,提升市民抗击疫情的“心灵免疫力”。

“医疗双子星”,专业上添底气,注入医学“强心剂”

新冠肺炎“抗疫战”催生了多位科普“流量”担当,其中不乏临床医生。不断上热搜的“硬核”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传染科主任张文宏便是其中之一。

张文宏被大家所熟知,不仅因为他是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更因为他是一名热衷于健康科普的“铁人”。他秉承“给老百姓讲真话”的信念,经常“牺牲睡眠时间做科普”:在华山医院感染科公众号保持传染病知识的更新,阅读量10万+已是常态,最高的一篇阅读量已达千万级;其主编的 《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电子版一经发布,众多市民便纷纷“打call”。

疫情面前,除了传染病知识的普及,更需要医疗内容的跟进。尤其在上海新冠肺炎患者收治定点医院,救治工作是如何开展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教授便担当起临床医学与科学普及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集中全市优质医疗资源的公卫中心这座“上海堡垒”掀开“神秘的面纱”,2月17日,市公卫中心首次向媒体开放作为上海抗疫战略储备的应急病房大楼,卢洪洲如数家珍,彰显了上海未雨绸缪的长远眼光。

张文宏和卢洪洲,两位医学“大咖”,以科学、严瑾的专业素养,为健康科普增添了医学底气,延展了防疫知识的内涵,这对健康知识的普及无疑是一针“强心剂”,在众声喧哗中,让大家更多地倾听权威声音,掌握准确的防护知识。

“科普达人秀”,细微处接地气,送上健康“定心丸”

常见的家用消毒产品如何区分?为什么家长要“藏好”消毒剂?2月25日,上海在线教育首节试播课《中小学生防疫公开课》开播,上海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所消毒与感染控制科主任朱仁义主任医师打响了面向全市142万中小学生的健康科普“第一炮”,让“健康教育进课堂”的梦想照进现实。

早在公开课之前,朱仁义便化身科普届的“消毒卫士”,不仅通过多个媒体平台,及时普及预防性消毒等消毒措施,还针对“全方位无死角喷洒消毒是否有效”等热点话题,提出科学见解,避免“防疫过度”。

“面对新冠疫情,如何做到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2月21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崔松,作为上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系列新闻发布会上的首位常驻医生,完成“科普发言人首秀”,迄今已推出8场不同主题的健康提示,屡有“金句”刷屏:“一米,是爱你的距离”“疫情不散,我们不约”……

已是科普“网红”的崔松,“虽然没有被派到疫情的最前线”,却冲锋在“互联网抗疫”第一阵营:通过公众号“医声相伴崔松说”,至今已发布30余篇防疫健康科普;开设抖音号“崔松主任话健康”,通过短视频及直播等形式,从敏锐的视角,以专业的技术,用亲和的语言,把科学防疫知识娓娓道来。在1个多月内,抖音号收获6万余“粉丝”、32万余次点赞,其中一条呼吁大家在疫情期间戒烟的抖音视频,浏览量迅速突破1100万。

主攻健康科普,同样不得闲的还有“口罩达人”,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主任吴立明主任医师,以《口罩,五戴三不戴》《重复用口罩,三要三不要》等多篇科普文章,从市民最关心的个人防护用品入手,送上解疑释惑的“及时雨”。口罩科普之外,他还作为“公筷公勺倡议书”的发起人之一,向全社会呼吁:“聚餐时请使用公筷公勺”,助力阻断病菌传播,引领健康上海新时尚。在十多个小时内,上海发布、市卫健委官微的倡议书阅读量就超过126万次,点赞超过1万次。

健康科普需要“接地气”。尤其疫情当前,怎样以最短时间,让防疫知识科学、通俗、易操作?朱仁义、崔松和吴立明,三位“科普达人”,努力让科普贴近生活,多元多点精准发力,为市民送上“用料”实足的健康“定心丸”。

打赢防疫阻击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如何利用好健康科普这一有力“武器”?上海的八位健康传播引领者开了一个好头,与全市健康科普工作者一起,助力构筑上海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身体力行地为防疫知识“带货”,为健康促进“加分”。

疫情终将过去,对健康的渴求却不停歇。只有持续加强“人人参与、人人受益”和“健康融入万策”的理念,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扩大社会有序参与,才能在春暖花开之时,人人共享“健康上海行动”结出的累累硕果。(董悦青)

了解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2020年03月30日11:20来源:中国妇女报 原标题:了解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最近一次跟老妈视频,镜头里满面红光的她说:“我跟你老爸商量了,等到99岁,我们俩一起走!”我当时一下子没反应过来,还故意开玩笑说:“那你得问老爸,愿不愿意和你一起走?”老妈说:“你爸说,你走你的,我走我的。”

印象中这是80多岁的老妈第一次跟我提“走”这件事。多年前她曾不经意地告诉我:“你爸说了,如果他得了癌症,就跳河,不给孩子们添麻烦!”当时我就泪目。虽然爸妈都是80多岁的人了,我们确实未曾谈过“死”这件事,我甚至还没接受他们“老了”这件事。

有人说:“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谢天谢地,目前我面前的这堵墙,还依然坚实有力,如铜墙铁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去碰触死亡这个严肃话题——回避死亡,其实活得也不会尽兴。正如米奇·阿尔博姆在《相约星期二》里说的——“变老是有价值的”“当你学会了怎么死,你也就学会了怎么活”。

对于死亡,我接触的第一本书是《西藏生死书》,那是我40岁遇到的冲击力最大的一本书,可以说它轰然开启了我对另一个世界的探索之门,了解到——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

其实对待很多事情都有一个跳出问题本身的视角,跳出很难,但一旦跳出,就能触碰到生命新的质地,也慢慢能够甄别,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而这些年我是在庄子的文字中,找到了符合自己期待的对死亡的理解。庄子的死亡观犹如“沧海一声笑”,让在人生疾风骤雨中的我们,看到彩虹般的天空。

庄子最著名的关于死亡的桥段要数——妻子死了,他鼓盆而歌。有首纯音乐《庄子鼓盆》很好听,每当我有敬爱的人去世,我都会反复播放这首曲子,默默送别……

在《养生主》里有 “老聃死,秦失吊之”一段。大意是:老子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丧,大叫几声便离开了。老子的弟子疑惑道:“你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秦失讲了一段道理:“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意思是说:你们的老师应时而生,现在他顺时而死。这是自然的造化,你们要学会哀伤和欢乐都不入于心怀,这样就是自然的解脱。”最后一句是:“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也就是成语薪火相传的由来。这是不是类似于电影《寻梦环游记》里说的“爱永远是胜者。”

“死亡是一种幸福,是非常深邃的幸福……是在痛苦不堪的徘徊后踏上归途,是严重错误的纠正,是从难以忍受的枷锁桎梏中得到解放。”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在《布登勃洛克一家》中如是说。很多时候,我们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怕”这种心理,让死亡这件事变得更难。

如果年轻时,我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那么中年之后就要着力打造圆融的人生观,人生观也是生死观。这就像45岁之前,我特别注重生命之树上的枝叶、花朵、果实,而45岁以后渐渐深入生命之树的根部,深深扎下去。了解死亡,其实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庄子告诉我们:看破生死,方得逍遥。如果上半生是直叙,那么后半生就是倒叙——“倒着活”。正如台湾作家张曼娟所说:“看破死这个中国人最大的禁忌谜题,再来过自己的中年,在这承前启后的时刻整理好自己,自然能抛却包袱,清爽地老去。”(胡杨)

上海家庭医生:线上+线下24小时的健康守护

2020年03月30日11:24来源:中国妇女报 原标题:上海家庭医生:线上+线下24小时的健康守护

防疫期间,上海在家庭医生线下签约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线上签约服务。6000余个家庭医生团队加强对签约居民的服务,重点关注老年人、残疾人,截至目前,全市超过400万老年人签约了家庭医生。家庭医生是社区疫情防控的“岗哨”,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转诊,做到关口前移。

在上海市闵行区古美社区居民李阿姨看来,家庭医生服务已深入社区,获得了居民的信任与依赖。“以往的医生是坐在诊室和病房等病人上门的被动服务,现在转变为‘走进社区,深入家庭’的主动服务。尤其是疫情期间,作为一名签约居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签约就诊各项优惠倾斜政策带来的实惠。”

“家庭医生普遍利用微信群、APP等形式紧密与签约居民联系,主动推送健康宣教,及时回应居民健康咨询,让我们签约居民感受到‘近在咫尺’的健康关怀。对于我这种有慢性病的居民来说,通过手机APP预约挂号自己的家庭医生,节省了候诊时间;家庭医生通过判断我的慢性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开具2~3个月的长处方药;尤其是延伸处方的配送,减少了仅仅是为了配药而奔波于各大医院的时间成本。此外,转诊更顺畅了。”李阿姨说,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预约、社交软件预约等方式,家庭医生团队还为符合转诊需求的患者优先预约专科专家资源,真正做到了“小病社区看,疑难病按需看。”

据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郑锦介绍,防疫期间,上海在家庭医生线下签约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线上签约服务。自1月份以来,在“上海健康云”平台上,超6000多名居民完成了线上申请和签约,线上签约人群相对年轻,职业人士也不少。“上海健康云”还提供了2.2万余人次的线上咨询服务,开展了3.8万余人次的线上健康测评。上海市6000余个家庭医生团队加强对签约居民的服务,重点关注老年人、残疾人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已有超过400万老年人签约了家庭医生。

上海市医保局副局长曹俊山表示,上海的家庭医生在基层一线,为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将进一步指导家庭医生做好签约服务,及时拨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奖励经费,激励引导家庭医生发挥健康“守门人”作用。

社区疫情防控的“岗哨”

“上海的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已经比较成熟,家庭医生在社区疫情联防联控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网底作用。”上海市闵行区莘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副主任医师顾昊介绍,闵行区各街镇通过组建医、警、居“三人小组”,负责疫情排摸、核查、管控。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基础上,家庭医生负责提供专业健康服务、体温异常人员的转运。

“家庭医生承担社区居家医学观察工作,同时根据上级统一安排,承担区集中隔离点的服务管理工作。负责集中观察隔离对象的医学观察,出现异常情况的专人陪诊、对接中转旅客转运等工作。”顾昊说。

“家庭医生是社区疫情防控的‘岗哨’,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转诊,做到关口前移。每一位家庭医生24小时待命,只要手机铃声响起,都要精准对接自己管辖的居委,与居委、民警协同作战,确保莘庄镇范围内的53个居委零疏漏、全覆盖,做到不漏一户、不少一人。我们还通过电话、微信等形式进行健康指导和心理疏导,让社区居民能够安心居家隔离14天。”顾昊说。

“此次疫情暴发后,我社区卫生中心的40多名家庭医生第一时间加入了工作小组,负责疫情排摸、核查、管控,负责提供专业健康服务、体温异常人员的转运及隔离点工作。每一位家庭医生努力在辖区居委里做好第一道防控关卡,不放过每个排摸角落,确保让居民更安心、更放心。”上海市闵行区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孔晓龙告诉记者,疫情期间,家庭医生主动跨前一步,增强了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信任度和依从性。

关怀“近在咫尺”

长宁区天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毕芳芳说,来中心就诊的老年人主要以家庭医生签约的慢病管理对象为主,按照防控要求,进门实名登记测温、流行病学调查后方可就诊。医院积极执行长处方政策,减少居民来院次数。“最近我们接收了一些外籍人士,因为语言等问题,工作难度有所增加,我们耐心介绍,还主动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难题,也获得了集中隔离对象的理解和配合。”

“疫情期间我们通过预约门诊、手机健康云APP、闵行捷医APP、微信、电话、短信等形式,主动关心社区居民及签约居民。“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交叉感染发生。”顾昊说,2月3日至3月4日,仅莘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共上门巡诊2134次。

疫情期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不间断,中心真正做到了“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签约服务”。孔晓龙说,对于家庭病床以及行动不便的病人,通过调整上门次数和方式,对居民开展诊疗,对于行动不便的居民,由家庭医生团队送医送药送服务上门,最大限度地给居民带来便利。通过家庭医生与群众建立的签约服务关系,将群众的健康档案管理落实到个人,对签约居民的档案进行及时更新管理,实现医疗信息共享。

随着签约居民从试点初期的以老年人、慢性病人为主,到现在的十类重点人群以及全覆盖签约,范围逐步拓展,家庭医生服务更加精准便捷。

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管理中心主任黄鹏宇介绍,在疫情防控期间,家庭医生团队加强对签约居民的服务,重点关注老年人、残疾人服务。家庭医生通过电话、微信、短信等信息化平台提供线上健康咨询、用药指导、个人防护健康宣教等服务。对于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的老年人,做好线上心理指导,消除其恐慌心理。在线下社区排查后,引导其至定点发热门诊就诊,减少老年人就医转诊的盲目性,避免交叉感染。

为了能够让社区居民,特别是慢性病签约居民能够配到药,自2月3日起,莘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做好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所有全科门诊恢复开诊。同时,通过细化就诊时段、做好诊前预约等方式,提高就诊效率,减少居民等候时间。对于家庭病床的病人,调整上门次数和方式;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病人的随访,则通过电话、微信等进行;对于行动不便的居民,由家庭医生团队送医送药送服务上门。

在疫情防控期间养老机构实施封闭管理的情况下,家庭医生重点关注辖区内签约养老机构、社区托养机构的为老服务,定期开展上门巡诊,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老人,家庭医生提供随访管理和代配药服务,切实保障养老机构的基本医疗。(记者 丁秀伟■ 朱丽叶)

越迷茫越需要善待自己

2020年03月30日11:24来源:中国妇女报 原标题:越迷茫越需要善待自己

有位读者留言说:一直很想要成功,一直糊里糊涂地过着,直到30多岁,没有积蓄,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什么,处了几年的女朋友去年刚分手,因为受疫情影响,现在工作也丢掉了。

人生走了一大半,对自己无比失望,不知道未来会不会好起来。绝望的时候,就想着既然是自己打出来的这一手烂牌,那就该自作自受,不抱什么期望了。

如果我们一味地紧逼自己,不给自己喘口气的空间,无边的焦虑和自我挫败就会将我们淹没。

举个例子,假如你被冲入一股洪流当中,你就只能漂啊漂啊,那是什么可以让你得救呢?

比如你可能遇到一块大石头挡住了你,或者抓住了一根树枝暂时固定住自己。

想要得救,就要有一个确定的支点,来让自己获得稳定感。

一年有四季的转换,人们内心很确定春暖花开的那一天会来临,才能忍受冬天的寒冷。

人生也一样,只有找到一些在内心里给自己托底的东西,我们才能在低谷里重生。

这可能是你的一个愿望或期待、一次小小的努力尝试,也可能是你内心涌起的想要跟他人连接的善意,还可能是你某一个自我关怀和疼惜的举动。

这些一点点的确定,就像给了自己一片土壤,让那些充满希望的种子,可以在这样的依托里生根发芽。

所以,越是迷茫时期,越需要善待自己。在那些一地鸡毛的日子里,重要的不是赶紧取得什么样的大成就来证明自己,而是有什么确定的东西能让你对自己感觉变得好一点。(心理咨询师 罗近月)

淋巴瘤的这些误区,你信了吗?

2020年03月31日08:57来源:人民网-科普中国 原标题:淋巴瘤的这些误区,你信了吗?

近年来,淋巴瘤一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我国淋巴瘤的发病率约为6.68/10万人,且仍逐年升高。与严峻的防控形势相对的,是大众对淋巴瘤认知的缺乏:淋巴结肿大就担心自己得了淋巴瘤,以为患上“不治之症”。今天我们来破解关于淋巴瘤的误区。

误区一:淋巴结肿大就怀疑自己得了淋巴瘤

许多年轻朋友对淋巴瘤了解不够,发现自己淋巴结肿大,就怀疑患有淋巴瘤,寝食难安、担惊受怕。实际上,并非如此。

淋巴系统是一个免疫系统,生活中有很多情况都可能会引发淋巴结肿大。比如在感冒过程当中感染到肺部,引发支气管炎,可能导致淋巴结肿大。因此,切莫自行判断,所有症状一概而论。

那么淋巴结肿大和淋巴瘤具体表现有何不同呢?

1. 痛性和非痛性的区别:当人体产生发炎症状时,淋巴结就会肿大起到保护免疫的作用。这种情况下,淋巴结往往容易肿大并有痛感,而淋巴瘤多数是没有肿痛的。

2.是否会逐渐增大:淋巴结增大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信号,身体任何部位的肿块逐渐增大都要引起重视。淋巴瘤属于肿瘤,多数淋巴瘤增长速度较慢。若发现自己淋巴肿大,不一定就是淋巴瘤。但若服药两星期后,仍继续增大,则需尽快就医诊治。

误区二:淋巴瘤是“不治之症”

淋巴瘤是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又是分类最复杂的肿瘤之一,让很多人闻之色变。但实际上,它是目前控制率、治愈率最高的肿瘤之一。

淋巴瘤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除此之外,还有放疗、手术治疗等。这里需要纠正一个关于靶向治疗的误区:许多人总觉得效果很好,非常乐意接受这种治疗。但靶向治疗作为淋巴瘤治疗的新方法,是在化疗基础上进行的,不能过度依赖。

同时,精准诊断也正帮助我们逐步攻克淋巴瘤亚型众多的难点,淋巴瘤诊疗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未来可期”。

这些习惯可能让你患上淋巴瘤

癌症的引发并非一蹴而就,往往和多种因素有关。首先是空气。人体每时每刻都需要呼吸,比如新房刚刚装修完就入住,而这种空气中往往含有大量有害致癌物。

其次是食品,比如有农药残留的蔬菜、水果等食物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致癌因素。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影响身体健康,如抽烟、熬夜、酗酒、心情压力大。

最后是遗传因素。如果家族有类似病史的情况,自身就要引起重视。建议40周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每年都做好专门的防癌体检,早发现、早诊治。

受访专家: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林桐榆

居家办公、网课,眼睛也要注意忙里偷闲

2020年03月31日08:57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原标题:居家办公、网课,眼睛也要注意忙里偷闲

编者按:居家网上办公、按时上网课,忙完了再看看电视、刷刷新闻、打打游戏……疫情防控期间宅在家里,我们难免增加了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这时更要注意科学用眼。

眼睛是我们的视觉器官,它接受光线并在大脑形成影像,成为帮助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器官之一。不注意用眼方式,就容易对眼睛造成伤害,电子产品就是眼健康的一大威胁。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不仅会让眼睛疲劳,还可能因为太过投入而使眨眼次数减少,产生眼干等问题。

研究显示面对电子屏幕时眨眼频率与正常情况相比会减少,使用电子产品2~4个小时就容易出现眼痛、眼干、眼痒、视物模糊、重影、异物感等问题,若使用时间达6小时,还可能出现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等问题。另外,由于我们一般都会坐着使用电子产品,无形中会使静坐时间延长,意味着身体活动的机会更少。

一、科学用眼,首先养成好习惯

合理安排工作和学习时间,在连续使用电子产品半小时或一小时后,可以休息10分钟。

使用电子产品时要注意环境的光线适宜,不要太暗或太刺眼,眼睛与电子屏幕的距离应保持在40公分左右,视线平视或稍微下视电子屏幕。注意用眼卫生,在使用电子产品20分钟后,向6米外远眺不少于20秒,可以缓解眼睛的疲劳。

另外,还要注意避免用不干净的手揉眼睛。还可以做一些简单的眼部运动,如闭眼后顺时针、逆时针旋转眼球各10圈。

二、远眺,窗外的风景也很美

我们日常的工作、学习和娱乐,大部分都是视近的活动。不时地眺望远方,可以有效地放松眼睛。当视远和视近不断交替,才能保持眼内调节肌的灵活伸缩。在窗前远眺还可以增加日晒时间,有利于健康。

三、吃好,眼睛也需要营养

营养均衡同样有益于眼睛的健康。注意少吃甜食和辛辣食物,多吃蔬菜瓜果。

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叶黄素等都是保护眼睛的营养素,日常生活中可以注意吃些西兰花、胡萝卜、菠菜、生菜、橙子、柚子、猕猴桃、草莓等果蔬。吃鱼、饮茶等也有利于眼睛的保护。

四、睡足,让眼睛和身体休息好

黑眼圈、红血丝,常常是熬夜一族的标志。充足的睡眠也是爱护眼睛的技巧之一。要按时睡觉,每天保证7到8小时的充足睡眠,注意作息时间。

五、保护视力,从小做起

随着电子产品使用的低龄化及课业负担,儿童、青少年过度用眼的现象也日益严重。

小朋友们要注意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使用电子产品学习30~40分钟后,应远眺或闭眼休息5~10分钟,而非学习使用电子产品每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超过1小时。

6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应避免使用手机和电脑。要注意运动、不要挑食、保证睡眠,每天上、下午还可以做做眼保健操,做眼保健操前应注意洗手。

孩子如何缓解眼部疲劳?

可通过运动缓解眼部疲劳。儿童青少年可选择原地跑、广播操、仰卧起坐等体育活动。中小学生也可以帮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营养是眼部健康的基础。建议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要达到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儿童青少年需要均衡营养,不挑食偏食,不暴饮暴食,少吃糖,多吃蔬果,每天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

专家提醒:孩子眼睛有以下症状应及时就医

当孩子眼睛不舒服时,家长们时常感到手足无措,是用眼过度还是眼睛出了问题,在疫情期间是否应该带他去就诊?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屈光与低视力科主任医师杨晓教授表示,判断是否立即就诊最重要的关键词是:短期明显视力下降;短期明显眼痛;眼外伤。具体的症状表现为:伴有视力明显下降的眼红;突发明显眼痛、眼红、头痛;突然发生的或短期加重的明显视力下降;突发的看东西有持续的遮挡感;眼部外伤(轻微的眼皮擦伤,无视力下降的碰伤等可先在家观察);异物进眼等,如果有以上症状,家长应尽快带孩子就诊。

如果只是眼疲劳,如出现眼部干涩或眼痒症状,不一定要马上用眼药水,可用以下方式改善眼疲劳,如注意不要揉眼,眼干可适当热敷,如平时有眼部过敏史,出现眼痒可适当使用冷敷,如合并其他眼部不适,如分泌物增多等,仍需及时就诊。

经过一段时间远程学习模式,开学后,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视觉健康情况。如果开学后家长发现孩子看远处经常眯眼,歪头视物或眯眼,视物疲劳,抄作业不完整,学习成绩下降,性格和情绪发生变化等,应尽早带孩子到眼科就诊。(资料来源:北京市疾控中心微信公众号、人民健康网、健康中国,广州日报)

11月13日广东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7例

2020年11月14日08:24来源: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原标题:2020年11月14日广东省新冠肺炎疫情情况

11月13日0-24时,广东省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7例,广州报告,2例来自马里,其余5例分别来自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和伊朗。新增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1例,广州报告,来自埃塞俄比亚。以上均在入境口岸或隔离点发现,入境后即被隔离观察。新增出院1例。

截至11月13日24时,广东省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963例(境外输入567例)。目前在院33例。

2020中国肿瘤学大会在广州开幕

2020年11月15日08:10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2020中国肿瘤学大会在广州开幕

11月14日,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广东省抗癌协会承办的2020中国肿瘤学大会在广州开幕。会前,广东省委书记李希、省长马兴瑞会见出席大会的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怀进鹏,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院长樊代明等院士专家代表。

李希代表省委、省政府对院士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广东卫生健康事业的支持帮助表示感谢。他说,当前,广东正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一体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持续深化“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广东将抓住承办这次大会的契机,进一步加大学科建设投入,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不断提升源头预防和疾病控制能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希望与会院士专家继续支持帮助广东,加强与广东在肿瘤学研究、疫情防控、医疗机构建设等领域深层次合作,多提宝贵意见,帮助广东卫生健康事业走在全国前列、实现高质量发展。

会上,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9位专家学者作主旨报告,内容涵盖肿瘤基础研究、诊疗手段以及内科、外科、放射、综合治疗等领域。20位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医学院士,围绕各自领域的前沿话题、先进理念、创新技术、新鲜思考、最新进展进行主题演讲。

今年大会共设立主旨报告和人文专场主会场,院士论坛、名家外科专场、学科前沿专场、科技奖人才奖专场、科普大赛、青年医师辩论大赛、东盟国家肿瘤整合医学论坛、中澳双边学术会议等8个主题会场,以及80个专题分会场,邀请近30位两院院士、20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交流与研讨。

大会还颁发了2020年度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奖。

据悉,中国肿瘤学大会是我国肿瘤医学领域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广的品牌学术会议,此前已成功举办11届。(记者/徐林 通讯员/岳宗)

11月14日广东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3例

2020年11月15日08:52来源: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原标题:2020年11月15日广东省新冠肺炎疫情情况

11月14日0—24时,广东省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3例,广州报告,分别来自菲律宾、刚果金和伊朗,在入境口岸或隔离点发现,入境后即被隔离观察。无新增无症状感染者。

截至11月14日24时,全省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966例(境外输入570例)。目前在院36例。

湖北丹江口:精准出击打掉一贩毒团伙缴获24余克

2020年11月26日12:00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11月10日,湖北省丹江口市公安局禁毒大队联合辖区派出所,经过2个月的连续作战,克服重重困难,抓获犯罪、违法嫌疑人7人,缴获24余克,成功斩断一条武汉往丹江口市的毒品贩运通道。

今年疫情期间,丹江口市禁毒部门通过线索获悉涉毒人员朱某宇有贩卖毒品嫌疑。此信息立即引起警方的警觉,禁毒部门高度重视,迅速进行研判分析,了解初步信息。在近三个月摸排中,一个以朱某宇为首的运输、贩卖毒品团伙框架逐渐清晰。在该团伙成员中,朱某宇负责毒品运输,其堂弟朱某涛负责分销,王某(女)负责出资购买,作案手法隐蔽、人员分工明确。

在经过长达半年的经营后,警方发现最近该团伙联系频繁,疑似再次前往外地购买毒品。9月23日,在掌握该团伙成员已前往武汉购买毒品用于国庆节假期期间贩卖的精准信息后,丹江口警方迅速从辖区三个乡镇派出所协调了8名警力联合成立工作专班。为保证抓捕工作顺利、万无一失,警方组织所有参战人员召开部署会,对此次案件进行研判,研究制定抓捕方案,并对嫌疑车辆可能出现的汉十速老河口收费站、汉十高速丹江口收费站及316国道设伏点进行现场勘察,对预定路线、设伏地点、人员分组、安全事项进行部署。

9月24日0时许,涉案车辆驶入汉十高速老河口收费站,抓捕小组按照既定方案,将车辆进行控制并带至安全区域。通过对车辆及乘车5人的现场检查,当场从犯罪嫌疑人朱某宇上衣兜内搜出5小袋及烟盒内搜出6小袋,经称量约24余克,在车辆驾驶座下搜出一饼普洱茶叶,内藏1小袋,约重1克,办案人员遂将朱某宇和同行吸毒人员高某进行控制。24日凌晨1时许,又将前来取茶叶袋的吸毒人员陈某抓获。犯罪嫌疑人到案后,专班民警通过审讯,固定证据,分别于24日将团伙骨干王某、朱某涛、吸毒人员罗某抓获到案。

通过后期审讯,获悉该团伙毒品来源全部是从武汉市一郑姓男子处购卖后,又立即展开对郑某的分析研判,先后3次赴武汉市开展线索侦查和证据收集,进一步掌握了郑某胜活动情况和违法犯罪事实。经丹江口市检察院批准对郑某胜实施追捕后,11月6日,丹江口市公安局在上级禁毒部门的指导下,马不停蹄奔赴武汉城区,与当地警方密切配合,经过4天的连续作战,于11月10日,成功将犯罪嫌疑人郑某胜抓获到案,并在其住处搜查到疑似物质3小包。至此,丹江口市公安局成功斩断了一条由武汉至丹江口市的毒品贩运通道。

目前,4名犯罪嫌疑人、3名违法行为人分别被丹江口市公安局批准执行逮捕和行政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吴夙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