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宋-谢守灏

太上混元老子史略

經名:太上混元老子史略。三卷。宋謝守潮撰。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譜錄類。

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卷上

廬山清虛菴道士臣謝守瀕編

龍漢、延康以來,盤古、太極之際,老君降世不一。洪荒之世,載籍叵詳,今存而勿論,姑氏於天皇氏焉。

天皇氏子孫相承,治天下一萬八百歲。
地皇氏子孫相承,治天下一萬八百年。
人皇氏子孫相承,治天下一萬八百年。
五龍紀五姓,治天下七萬三千年。
攝提紀七十二姓,治天下共六十九萬一千五百年。

合熊紀七十二姓,治天下共三千二十年。

連遙紀六姓,治天下共六千四百三十五年。
肆姓紀四姓,治天下共一萬四千年。老君時下降,號玄中法師,又號有古大先生,亦號盤古先生,並皆隨世行教。
伏羲木德,初造曆,元年起甲寅,子孫相承四萬五千六百年。老君時降,號鬱華子。
祝融火德,起丙辰,子孫相承共五百三十年。老君降世,號廣壽子。
神農,祝融之裔,始教民耕種百穀,故號神農。老君號大成子。
黃帝土德,起乙酉,子孫相承共一千五百二十年。老君降世,號廣成子,居于空同山。帝捐天下,膝行問道。乘龍上升,授《陰符經》。
少嗥金德,子孫相承共四百年。老君降世,號隨應子,授《莊敬經》。
顓頊水德,在位七十八年。老君號赤精子。

高辛木德,在位七十年。老君號錄圖子,授《黃庭經》。

唐堯火德,在位七十年。老君號務成子,授《道德經》。
虞舜土德,攝位三十年,在位五十年。老君號尹壽子。
夏禹金德,建寅為正月,子孫相承共四百六十三年。老君號真行子,授《靈寶五符》治水真文。
商湯水德,元年庚戌,建丑為正月。老君號錫則子,授《長生經》。  以上出《帝系譜》、《歷代記運圖》、《洞神大有經》、《玉曆經》、《出塞記》、《尹氏玄中記》、崔山《地理志》。老君既分身下降,隨世立教,事竟則隱,故未有誕生之邊。陽甲自湯至此,凡一十八世,在位三十年。元年甲辰,十七年庚申,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黑,託孕於玄妙玉女。出《聖紀》及《仙傳》。
盤庚二十九年,小辛十八年,小乙十一年。
武丁號高宗,在位五十九年,元年壬申,九年庚辰,二月建寅。商用地正。

《 青羊官記》 云:商高宗御極之世,周文王演易之初,神光流入於瓊胎,瑞彩結成於金骨。唐翰林學士承旨樂朋龜奉救撰,刻石在成都府。
《 論語》 孔子日:竊比於我老彭。古註云:老彭,商之賢大夫也。疏云:老是老聘,彭是彭祖。世本云:在商為守藏史,在周為柱下史。蓋文王尚未侯服事商,未得稱周也。
祖甲在位十年。
祖庚在位六年。
直甲在位三年。
庚丁在位一年。
武乙在位二年。
太丁在位二年。
帝乙在位八年。
商紂在位二十七年。六年乙未,二十一年丁卯,老君再降于岐山之陽,號燮邑子。今鳳翔府啟聖宮即其處。時周文王為西伯,召為守藏史。紂無道,武王滅之九年。商有天下,共六百二十

周武王木德,建子為正月,十五日癸酉,誅紂滅商,即天子住,遷老君為柱下史。隋內史薛道衡奉劫撰《 祠庭頌》 ,其序云:爰自伏羲至于周氏,綿記歷代,見質變名,在文王、武王之時,居藏史柱之職,市朝屢易,容貌不改。
成王在位四十七年,元年戊寅。老君為柱下史。
康王在位二十六年,元年乙丑。老君仍為柱下史。
昭王在位四十九年,元年乙卯,老君棄官歸亳。二十三年癸丑,西過函谷關,度關令尹喜。《 神仙傳》 云:老君之馭者徐甲,約日顧百錢,至時當計七百三十萬。甲見老君將遠適,亟來索傭。老君曰:吾欲令汝衛車往西海大秦、廚賓、安息諸國,還當以金償汝。甲乃止。及至關,甲欲留,遂訟老子索錢。老君謂日:汝隨我已二百餘年,汝久應死,吾以太玄生符與汝,乃得至今日,汝何不念此而訟吾。言訖,符自甲口飛出,甲立死。尹喜為請,復投以符,甲即生。自商高宗九年至周昭王二十三年,九二百一十歲。二十四年甲寅,老君授道尹喜已即升天。二十五年乙卯,復分身降於蜀李太官家。二十七年丁巳,會尹喜於青羊之肆。故唐記云:青羊肆者,太上混元天皇大帝第二降生之所也。自商道否閉,周德陵夷,歷藏史以同塵,棄柱史而隱邊,束離魏闕,西度函關。尹喜占知道君之必至,潛傳妙訣,暗付微言,重為千日之期,再結一時之會。將離蜀土,欲化胡風,遠適流沙,長移獷俗及身毒、廚賓之國。教煩陀阿柱之王,八十種之壎戎皆歸清化,二千國之獷悍永革昏風。
魏明帝製《 老君贊》 云:深憫後世,託下於陳,為周柱史,經九百年,無極之際,言歸崑崙,化彼胡域,次授脣賓,復及天竺,於是遂遷,文垂後世,永平弗泯。
又《 北史西域傳》 云:于闐國在蔥嶺之北二百餘里,北去代郡九千八百里,其地方圓千里,連山次城。`都方九百里,內有大城五,小城數十,倍重佛法寺塔僧尼。其西南五百里有昆摩寺,云是老子化胡之所。俗無禮義,多盜賊淫縱,自外風俗與龜玆同。事兼見於《魏略西戎傳》及《漢疏》。

穆王在位五十五年,元年辛巳,老君化胡已即復還中國,束遊扶桑,會大帝,校集草仙。王聞尹真人得道上升,乃為修樓觀,立道士七人以奉祠事。見《穆王內傳》及《樓觀記》云。
共王在位十二年,元年丙子。
孝王在位十五年,元年癸丑。
懿王在位二十五年,元年戊子。
夷王在位十六年,元年戊辰。
厲王在位三十七年,元年甲申。
周召共和在位一十四年。
宣王在位四十六年,元年甲戌,時有採薪行歌者,人莫能識,以問老君,日:此活國人修習無上正真之道者也。
幽王在位十一年,元年庚申。二年辛酉,地動,涇、渭、洛皆震,老君日:周將亡矣。果為犬戎所滅。事出《史記》。

平王束遷洛邑,在位五十二年,辛未。三十三年癸卯十二月,老君復出散關,開化蘇國,遂至西海流、麟等洲,考較草仙功行,補授官,事訖復還中國。出《西升記》。二十五年乙巳,老君降于道士朱倫之室,宣以靈飛六甲素奏丹符、中景通真之經。
威王在位二十三年,元年壬戌。
莊王在位十五年,元年乙酉。三年丁亥四月,魯威公薨于齊,莊公乃即位。次年春秋方改元。魯莊公之七年,即周莊王十年也。十年甲午四月建卯初七日夜,釋迦佛生。.《瑞應經》云:四月八日夜半生。此用周正也。又《過去見在經》云:二月八日生。還用夏正也。《北史西域傳》:焉齊國與婆羅門俗信佛法,尤重二月八日生齋戒行道。《左傳》日:夜常星不見,夜明也,中星隕如雨於兩階也。故蕭齊錄事參軍王中撰《頭陀寺碑》云:周、魯二莊親昭夜景之鑒,漢、晉兩明並勒丹青之飾。此碑在鄂州。《文選》注云:佛生於周莊王時,佛法自漢明帝時來,晉明帝時興。

僖王在位五年。

惠王在位二十五年,元年乙巳。

襄王在位三十三年,元年庚戌。

頃王在位六年,元年癸卯。
匡王在位六年,元年己酉。四年壬子,佛入涅槃,年七十九。釋氏《金光明經》云:壽命短促,方八十年。蓋舉成數也。
定王在位二十一年,元年乙卯。王問老子以在世神仙,老子對以中嶽有大古先生,即子是也。出望祠{nn 張僧鑑《潯陽記》。
簡王在位一十四年,元年丙子。
靈王在位二十七年,元年庚寅。二十一年庚戌十月二十一日,孔子生。
景王在位二十五年,元年丁巳。
悼王在位五月。
敬王在位四十三年,元年壬午。十七年戊戌,孔子見老子問道,見《禮記》 及《莊子》。或恐在前,雖見《禮記》,《孔子家語》 及《史記》皆不繫年月,故莫知其先後也。四十一年壬戌,孔子卒,年七十三歲。

元王在位八年,元年乙丑。

正定王在位二十八年,元年癸丑。

哀王立三月。

思王立五月。
考王在位十五年,元年辛丑。
威烈王在位二十四年,元年丙辰。
安王在位二十六年,元年庚辰。十八年丁酉,秦獻公立。
夷烈王在位七年,元年丙午。二年丁未,老君遇秦獻公,授館致禮,問以曆數。老子遂出散關。出《史記》。
顯王在位四十八年,元年癸丑。八年庚申,秦孝公立,老君束遊,還赤城、蒙山,重過扶桑,集草仙,已而隱遊景太至少室。注《拾遺記》。
慎說王在位六年,元年辛丑。赧王遷都西周,在位五十九年,元年丁未。九年乙卯,秦昭王。老子與諸仙西遊女几、雞頭、天柱,復出散關,遂渡流沙,升崑崙,還紫微上宮。昭王聞知,乃於老君所經由為置城邑,以表聖邊,故立老停驛、尹喜城。五十九年,西周亡。自商武丁九年庚辰老君降生,至周赧王九年乙卯還歸天闕,其問出入隱顯凡九百三十六年,故魏明帝贊云:為周柱史經九百年。唐太學博士昊楊昊亦云:老君變通,靈應難測,既生商日,又仕周時,計其始終,乃歷千載。此舉其成也。
秦始皇帝元年乙卯.,二十六年庚辰,分三十六郡。二十八年壬午封禪,建老子祠於樓觀之南,躬行饗祠。老子降,乃授帝《鬼林經》 策使鬼神之符。
前漢文帝元年壬戌,七年戊辰,老子降於陝河之濱,人號為河上公。帝親訪之,老子授《道德經》。至今陝府北有河上公廟并文帝望仙臺,即其所也。成帝河平元年癸巳。二年甲午,老君降于琅琊郡曲陽淵,授干吉《太平經》一百七十卷。
後漢明帝,佛法初入中國。章帝元極元年甲申,二年乙酉,老子降,再授干吉一百八十戒。安帝永初元年丁未,三年己酉,老君下降,賜江夏人劉圖《罪福新科》報應之事。

順帝永建元年丙寅,後凡四改元,漢安元年壬午,老君降于蜀之鶴嗚山,授天師張道陵《正一盟威祕錄》。五月再降,賜《太清中經》 九百三十卷,符文七十二卷。建康元年,再降于闈州雲臺山,授以三洞眾經及超度九玄之法。
威帝建和元年丁亥,後凡一改元,永壽元年乙未,老君降于成都,授天師削死之文,今玉局化是其地也。又降于鹿堂山,授以制六天較鬼之文。
靈帝建寧元年戊申,後凡三改元,光和二年己未,老君降于天台山,授仙人葛玄《上清》、《靈寶》、《大洞》等經、三錄九品齋法、《勸戒》、《法神》、《入定》等經。
晉安帝隆安元年丁酉,後凡一改元,元興元年壬寅,姚秦洪始五年,老君降,按行山嶽,勸仙人成公興令移居嵩山,仍賜以仙藥。以上並互見於史傳及《洞天福地記》、諸郡圖經。
後魏明皇帝永興元年即位後五年,凡改元三,神瑞二年乙卯。
晉安帝義熙十一年也,老君降于嵩山,授道士寇謙之《雲中音誦新科之戒》。泰常二年丁巳,再降,賜以符錄七十卷。

隋煬帝大業元年乙丑,大業十三年丁丑,老君降于終南山,語李淳風以唐公受命之符。出《金鎖流珠》。
唐高祖武德元年戊寅,二年己卯,老君降于羊角山,語吉善行令奏聞云:我帝祖也,今得聖治,社稷延長。五年壬午再降,告以破賊之期。出《唐史》。
高宗永徽元年庚戌,龍翔二年壬戌,帝幸洛陽宮,建清廟於北郁治祠?設醮慶讚,老君降于殿上,二,真人夾侍,光耀階壇,眾咸瞻仰。宮闈令權大力等列狀奏聞,詔依所圖寫為瑞像。見《洛州錄事》、楊護師奏狀。乾封二年丙寅,帝封岱嶽,至亳謁老子,御製冊文。上老子尊號曰玄元皇帝,聖母為先天大聖后。儀鳳四年,勸建齋於洛陽清廟。老子降于壇上,祥光照映,乘白馬而朱鬣,履壇石皆有跡。眾所瞻睹,登時奏聞,故賀表云:金相玉毫彩奪夜明之影,白騎丹鬣跡流天駟之庭。見朝散大夫孫瑞奏狀。則武后文明元年甲申,老君降于號州皇天原,命鄗元宗令傳言武后不可革命。出唐《聖記》。
玄宗明皇開元元年癸丑,開元十七年,老君降于蜀州新興寺,乃入佛殿,隱景柱中,宛如刻畫,洗削愈現。本路文武官及道俗僧尼同狀聞奏,文云:現於殿柱,杳疑作史之年。照表死噎彼佛寺,鈣若化胡之日。見益州長史張敬忠奏狀。開元二十九年,老君降于丹鳳門外,語田同秀曰:我昔將入流沙,藏一金匱靈符在尹喜舊宅,可奏帝取之。帝遣使求得之於函谷關故墟。出《唐史》。天寶八載,上聖祖老君尊號日太上玄元皇帝。九載庚寅,老君降于太白山,語山人王玄翼曰:寶仙洞有妙寶真符,汝可奏帝取之。上命刑部尚書張均等去取,果得之。出《唐史》。十三載甲午,帝朝獻太清宮,.又上老君尊號曰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出史記。

肅宗至德二載丁酉,老君降于通化郡雲龍巖,自地接天,儀相炳然,詔圖其本,明皇御製贊曰:晝現殊相,空浮瑞色,道釋人天,作禮瞻奉,申命藻繪,示諸郡國。見唐明皇《瑞像贊序》。
懿宗咸通十年己丑,龐勛領三千餘人欲奪太清宮,時士庶千餘家在官避難,咸見老君乘空而騰,須臾黑霧昏,賊黨迷路,自相蹂踐,龐勛亦溺水死。見汴州節度使李尉奏表。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甲寅,駕幸亳州,謁太清宮,親奉冊寶,上尊號曰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出《宋朝事實》。

徽宗政和二年壬辰,老君乘白馬、駕祥雲降玉晨觀,授梁先生《加句天童護命妙經》。自有記。
其餘降見事邊,記傳不擊時代者不述,與夫放光、見瑞、示夢、傳言、靈驗等事,非化身下降者,亦不復載也。

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卷上竟

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卷中

廬山清虛菴道士臣謝守瀕編

太上老君乃元氣之祖,萬道之宗,乾坤之根本,天地之精源,混沌太無之中,凝自然之真而為體,廣大無邊,應化莫測,非陰非陽,能微能彰,不古不今,不存不亡,常於無量劫運之端,太初、太易之前,肇布玄元始而生太極,判太極於三才,至劫終於六合,俱消混沌為一。又復分判,凝輕清以為天,積重濁以為地,陽精為日,陰精為月,日月之精為星辰。運行四時八節,安鎮名山大川。二氣交會則動植萬彙更相產化,初自一氣而生三氣,合生九氣,是為九天。注:自然之氣生鬱單天、禪善天、須延天,即清徽之氣生也。禹餘天之氣生兜術天、不驕樂天、洞元天。太赤之氣生梵輔天、清明天、無想天。此玄元始三氣各下生三天,合為九天,各下三天,合為三十六天。其外有諸梵天,悉係屬於九天主也。次生四種民天,亦曰種天,謂開劫之初降為人種也。釋氏呼為四禪天。此天上取太清境三下三百萬億黑,下生八梵天五千五百五十五萬黑,凡一黑三千里也。此天出三界之上,超陰陽之數,故無年壽之限,水火風三栽不能壞也。

次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天。次布八梵天、始青天、青元天、始丹天、大丹天、娘素天、大素天、始玄天、大玄天也。
次人間世,北方清靜世界、束北長安世界、束方納善世界、束南用賢世界、南方棄賢世界、西南仁靜世界、西方淨行世界、西北延賢世界。下置九地,第一壘色潤地、第二壘剛色地、第三脂色地、第四潤澤地、第五金粟地、第六金剛澤地、第七水制地、第八風澤地、第九壘洞淵無色綱維地。每壘出一重,上一重水,一重風,自上而下,大劫之永、九地之上至無色界,三災大作,萬像消化。種民之上,災所不及。元黑復合,劫為混沌,劫曆重開,於是復命此天之人降為人種,下世行化,為君為臣,制立法度,更相訓導,亦如此劫之初。凡經無量浩浩之劫,悉皆如是矣。天地之外象類雞卵,元黑繞之如日之暈。其詳見於合一界混元圖》 及《 開天經》 、《 渾天儀》 等書。

如是天地各有五億五萬五千五百五十億重也,亦各於其中立天文地理,運陰陽五行,列神祇,產萬彙,秉生成之柄,鎮造化之源。故在天為眾聖之尊,在世為萬教之主,先塵運劫而行化,後無輕極而常存。道運御世,開闢玄通,故號無上三天玄元始三黑太上老君焉。老子者,為之應形也。應既不一,號亦無量,或號三十六號,或號七十二名,或號九天上皇,或號洞真帝一君,或號高上玉帝,或號太平正真太一妙黑皇君,或號九玄帝君,或號大千法王,或號九靈老子,或號九玄帝君,或號上左玄真人,或號上清金闕妙經大法師,或號高上大法王,或號玄一真定光,或號金闕後聖君,或號太平上景君,或號無為父,或號萬物母。其降生之時,十方天神空中稱讚,尊號有十,日太上老君、高上老子、天皇大帝、玄中大法師、有古大先生、金闕帝君、太上高皇、虛無大真人。復有至真、無極、大道、自然、元始、太上、天尊、道君、無上、天真、元老、天師、黃老、世師、玄宗、神人、真人、仙人、至人、大人、道聖人之號以上號名二字。降生在世,名字凡有九,名耳字伯陽、名雅字伯宗、名志字伯光、名石字孟公、名重字子父、名定字元陽、名元字伯始、名顯字元生、名德字伯文。或日伯陽父,老,尊老之稱也。

老君嘗以上和元年歲在庚寅九月五日甲子卯時,降生鬱單北玄因天剛靈鏡山李谷之間、上玄靈母九玄之房,乃以谷為民,旌名弘九,一名玄水,嘗曰:吾姓字渺渺,從劫至劫,非可悉紀也。論曰:上和乃天上之紀年,如赤明、朱陵、清漢、天漢、開皇、上皇之類是也。而世俗之士祇知甲子造於大撓,年號始於漢武,便以上和等號皆謂之妄,殊不知上天自億劫以前紀年不廢,世人無從而知耳。自鬼谷子、北郭子、漢天師、葛仙翁等,方引諸天之號以配人間時代也。不然,則.諸仙博古該今,窮幽究微,豈不知秦漢之前未有年號耶。且如開闢之初,建立法度,及世代因革,皆上天素定,時遣天真降教以傳人世耳,非世人能先天而肇造化也,學者詳之。

老君洞聖極真,總司萬化,故能變名易號,降德屈尊,化身下降,遊行萬方,扶世立教,或為國君,或為師友,咨請問難,互相發明。出自然靈文,演無為要旨,經圖戒律,應運施行。出幽入虛,無不經歷,說化諸國,調伏旱魔。時亦上朝元始,中謁玉晨。賞校九宮,主領神人、真人、仙人、聖人,下統三界一切神官鬼僚考察之司,仙宮靈洞福食之曹,無幽不顯,莫不仰隸之焉。或下理十天,撫掌兆人,則太微、勾陳、紫房,中為天皇大帝。即勾陳六星中有一星帝座是也。或春化為上景君,長九千丈,建七精寶華之冠,建即戴也。衣玄黃二黑衣,服青錦飛裙,手執虎符,坐七色之雲。或夏為老翁,戴飛龍之冠,衣玄文之服、黃羽之裙,手執金枝,立紫雲之上。或秋化為童子,衣五色之服,或乘獅子,或坐青雲。或冬化於蒼玄青三色之光,光明混沌,更相纏繞,此則通金闕之黑,更受鍊玄通晨之精也。惟神通自在,故能白能黑,能方能圓,能屈能直,能強能弱,能輕能重,能短能長,能老能少,能高能深,縱橫反覆,無不能焉。或為千二百老子應現諸天,或為百八十道君接引凡界,分靈散景,倏忽週遍。而真一之身湛然常寂,常在太清太極宮也。
老君在初三皇時,號玄中大法師下教,歷九千百億萬歲,運當劫交,更立元始。是時龍漢、延康劫終也。延康之前,載籍叵考,赤明開圖,然後經典始可得推也。中三皇時,赤明之年也。號有古大先生,授《三皇內文》下教,歷九千九百億萬歲,復令劫交。後三皇時,天皇、地皇、人皇之世乃闕皇之年攝提紀也。定位,配四海於四神,付五行於五帝,授《五靈五老靈寶五篇真文》下教,歷萬八百歲。至玄羲氏大樸漸散,法度未立,乃降於田野,號鬱華子,授《天皇內文》,又降神龜河圖八卦之文。在祝融時,降于恆山,號廣壽子,授《人皇內文》,教以安神之道,俾陶鑄為器以變生玲。在神農時,降于濟陰,號大成子,授《地皇內文》,教以好生之道,俾種植穀果以代烹殺,和合方藥,救疾養性。《禮記》、《鎰號記》並無祝融而後神農,注則先神農而後祝融,為炎帝之祖,以火德王,不必移於神農。今當以記為正,其後重移為火正,亦號祝融。在黃帝時,降于崆峒山,號廣成子。帝即位二十九年,憂天下之不治,往見廣成子而問曰:聞子達於至道,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穀,以養民人,又欲觀陰陽以遂旱生,為之奈何。廣成子曰:而所問者物之質也,所欲觀者物之殘也,自汝治天下,雲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以荒矣,而佞人之剪剪者,又奚足以語至道。黃帝退,捐天下,築特室,席白茅,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問曰: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廣成子蹙然而起,曰:善哉問乎,來,余將語汝。夫至道之精,杳杳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毋勞汝形,毋搖汝精,少思寡欲,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子乃長生。慎汝內,閑汝外,多知為敗。我為汝遂於大明之上矣,彼至陽之原也,為汝入於杳冥之門矣,彼至陰之原也。天地有觀,陰陽有藏,慎守汝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修身千二百歲,吾形未嘗衰也。黃帝再拜稽首曰:吾子之謂天矣。廣成子謂帝曰:來,余語汝。彼其物無窮,而人皆以為終,彼其物不測,而人皆以為極。得吾道者,上為皇而下為王,失吾道者,上見光而下為土,今夫百昌皆生於土而反於土,故余將去汝,入無窮之門,以遊無極之野,吾與日月參光,吾參天地為常。乃授帝《陰陽經》。老君於後三皇時說經,世謂之三墳之書,久失其全篇,兼累世所說經多藏瓊臺琅函或祕藏龍宮海藏,神真保護,世莫得聞。今收傳者,太山一亳芒爾。又命西王母授帝元始天尊玉像,帝置於高觀。古人謂高臺為觀,可觀瞻四方。道觀之號自此始。老君命帝陸王屋山,開石函,發玉岌,得九鼎神丹飛雪鑪火之道,遂鑄鼎荊山,鍊丹成,服之,有雲龍來迎,帝乘龍上升,時旱臣侍女同得升天者七十有二人。其餘不及上爭侍龍髯,攀墜黃帝之弓與鼎,皆抱之號泣,世謂之烏號之弓。民無所追慕,遂取其遺物,於巴山以曆墳之,號巴陵。又造陵於橋山,以曆其衣冠,鼎所墮處,謂之鼎湖焉。按《玉緯經》云:有稱三皇,亦稱九皇。《洞神大有經》云:三皇治各三千六百年。又《小有經》云:三皇治各至萬有八百歲。詳此二說,《大有經》止論一代三皇,每一三皇治三千六百年。《小有經》 乃說論三代三皇,每一三皇治萬八百歲也。若通論三代九皇,則共至三萬二千四百年矣。或萬八千者,蓋百字誤為千耳。今據《老子內傳》 所明,正與《大有》、《小有》相符。又前三皇、中三皇各至九千九百億萬歲者,乃計一劫之大數,非止言三皇之身也。後之言三皇者,亦多不同也,如《洞神經》、《玉緯經》 與項峻止以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而皇甫謐註《春秋運斗樞》、鄭玄、高誘注《呂覽》,以庖犧、女媧、神農為三皇。《禮記》、《號謐記》以為玄羲、祝融、神農。《白虎通》以為庖犧、神農、燧人。聊氏以為巢、燧人、伊耆。《帝系譜》、《中經》、《出塞記》、《瀨鄉記》以為伏犧、神農、祝融也。在少嗥時號曰隨應子,說《莊敬經》,教以順時行令。在顓頊而降於衡山,號赤精子,說《微言經》,教以大順之道。在帝譽時號錄圖子,授《黃庭經》,教以清和之道。在帝舜之時降于河陽,號尹壽子,授《道德經》,教以無為之道。在夏禹時降于商山,號真行子,教以勤儉之道,授《九疇靈書》、《靈寶五符》治水真文及呈步檄召鬼神之法。今本山洞天遺邊存焉。在商湯時降于潛山,號錫則子,說《長生經》,今天祚官前龍堂之址即其所也。教以恭愛之道。抱朴子作《神仙傳》,以世教第一,然復疑其歷為帝師,謂皆見於碎書,不出仙傳正經。又為不應舍尊適卑,背澄清而入臭濁,棄天官而受人爵,且曰:有天地則有道術之士,世世有之,何必常是一老子耶。皆晚學之徒,淺見之士,好奇尚異耳。唐昊天觀主尹文操論曰:抱朴撰傳,意在顯述。

《老君記》自修成,將以訓誘後人,令其勉力,今據載歷古為帝王師傳者,乃出《太玄經》、《正一經》、《太清經》、《玉歷經》、《元黑經》、《出塞記》、《尹氏玄中記》、《崔山地理志》,皆真經良史,豈得悉謂之碎書。抱朴又云:若謂老子是得道之人,則人必勉力。若謂之神靈,則非可得也。此抱朴子私見耳,殊不知開闢之始因學而得道者,必先有自然之聖降為之師,隨機傳授焉。《定志經》云:昔天尊造化,行應自然,暗與理合,自然玄悟。.本黑文字,撰集成經。以將來則老君自然合道,而世世為師,亦何疑焉。既為大慈無為之父,亦何辭舍尊就卑,和光臭濁乎。老君謂尹喜曰:上世始已來,所更如沙塵,動則有載劫,自惟甚苦勤。《太玄經》亦云:老子積學輸轉,位登'上聖,應接無方,不可稱述。近世出化,生乎殷末。是以文始、鬼谷、張真、葛仙並云:老君生乎太無之先,經歷天地,不可稱載,此皆前世得道真仙依經演述,豈亦晚學捷見之士歟。抱朴須欲曲成私見,不覺謗祖及真,斯亦通人一蔽,未可依憑者也。

老君雖歷代應見,· 而未有誕生之邊。將欲和同光塵,以立世教,乃先命玄妙玉女降為天水尹氏之女,乃無上元君之化身,唐朝追尊為先天元君。名益壽,適仙人李靈飛。靈飛李舉陶之後,至商時父子相承,得修真之道。父慶賓,年百餘歲常有少容,周遊五嶽諸山。一旦雲龍下迎,白日升天。靈飛感父升天之事,徐隱不仕,內修大道,亦百餘歲,老君未誕升天。至商十有八世王陽甲踐祚十七年庚申歲,老君自太清境分身化黑,乘日精,駕九龍,化為五色流珠,下入玄妙鯽口中託孕。時尹氏晝寢,夢天開數丈,眾仙捧日出。良久見日漸漸小,從天而墜,為五色珠,大如彈圓,因捧吞之,覺而有孕。今有流星垃在亳州天靜宮。容顏益少,神黑安閑。所居之室,四時和暢,六黑和平,冬無凝寒,夏無酷暑,祥光明室,靈氣滿庭,眾惡不侵,萬靈港衛。八十一年不覺其久,至商二十二王武丁九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以建丑為正,商之二月乃夏之正月也,聖母因攀李樹,忽從左腋降生。是時陽景重輝,祥雲癮庭,萬鶴翔空,四靈斕衛,玉女跪捧,九龍吐水以浴聖姿。龍出之地,因成九井。今在亳州太清宮,每汲一井,九井皆動。降生之後,登行九步,步生蓮花,指李樹為吾姓。論曰:老君常於歷劫之前降生於北玄玉國李谷之問,以李為姓。今又降於李氏之家,李木之下,生而知其姓,故指以示人,非今方姓李也。舊記有云:老君於生登行九步,目顧四方,左手指天,右手指地,曰:天上地下,惟吾獨尊。愚切以為不然。夫老君雖為三界之至尊,本以謙慈柔弱設教,央不肯虛驕恃氣以誇強自大。況釋迦生於西域兇橫之外國,于時雖有浮屠教法,殺父害母,視為常事。設或有子初生遽出不遜之語,胡王必日是子纔生早無君父,壯將若之何,時可忍而育之乎,其殺而棄之必矣。以此知其不應有是言也。故今皆削去之。其鎰日聰。老君耳平頂厚面且堅,下有垂珠,中有三門,天神之表,與凡迥異,故以為謐。或作檐者,字誤也。或作耽者,音訛也。或謂其吐舌鴣辭然而謂之恥,此又傳聞之誤也。居乎陳國苦縣瀨鄉曲仁里渦水之陽。或1 石楚國者,其地連楚,熊繹之始封也。或稱相人,或言樵人者,蓋亳北近桐城,瀨水之東四十里有譙城故也。鄉名賴,音亦以水而得其名也。陳則大嗥之墟也。宛丘之側,《禹貢》樂豫水之分,武王封舜後胡公滿於其地,因日陳國。後漢章帝時改為陳郡,今為亳州,商湯之故都也。苦縣,唐封元年改為真源縣,今為衛真縣是也。降生九日,身有九變。一變身長六尺六寸,冠魚鵲之冠,衣黃紫八綵鳳衣獸文,混沌自生。第么一變身長七尺七寸,冠重疊冠,衣素衣,赤領袖。第三變八尺八寸,冠通天冠,衣五綵衣。第四變長九尺九寸,冠辟邪冠,衣羅桂衣。第五變長一丈三寸,冠龍蛇冠,衣朱衣。第六變長一丈五寸,冠無極之冠,衣朱玉之衣。第七變長一丈七寸,冠虛無之冠,衣黑綵洞衣。第八變長一丈一尺,冠辟邪大冠,衣龍蛇衣。第九變長一丈二尺,冠自然無黑須臾百變之冠,衣自然羽衣。皆天冠天衣,自然被體。仍有七十二相,八十一好。七十二相者,頂圓為天,面光相日,伏晨蟠起,玉枕穹窿,皓髮如鶴,長七尺餘。眉有北斗,其色翠綠。虎髭龍髯,素如潔絲。耳有垂珠,中有三門,高平如頂,厚而且堅。兩目日光,方瞳綠筋。鼻有雙柱,準骨隆隆。口方如海,唇赤如丹。氣有紫色,其香如蘭。齒如編貝,其堅若銀,數有六八,上下均平。舌長且廣,形如錦文。其音如玉,其響如金。頓高而起,頤方若矩,日角月淵,金容玉姿。龍顏肅肅,鳳視閑閑。額有兌象,參午上達。天庭平坦,金匱充盈。頰有白痣,頤有玉丸,項有三約,鶴素昂昂。垂臂過膝,手握十文,其指纖長,各有策爪,有云甲。身有綠毛,胸有偃骨,背有河魁。臍深寸余,腹軟如綿。心有錦紋,腹有玄痣。眼有輪文,足蹈二田,指有乾坤,身長丈二。褊體芳香,面方而澤。上下三停,身如金剛。貌若瑁璃,行如虎步,動若龍趁。此其相也。左扶青龍,右據白虎,前導朱雀,後從玄武,頭癮紫雲,足履蓮花,頂負兩景,五明曜日,身有圓象,洞照九天。兼前仙相,光色奇妍,總八十一,謂之好也。寄胎八十一年,極太陽之數。生而皓首,故號老,古人稱而為子。又子者,男子之通稱也,故號老子。一說老者長年之稱,子者幼作之號,欲謂之老又是初生,欲謂子又乃白首,故二義而稱之。唐尹文操論曰:老子者即道之身也,邇有內外不同,由能應之,身或異也。其內號者,即至一、真一、玄一、皇一、元一、帝一、太一、天一、正一等是也。至一者妙而無質也,真一者淳粹湛然也,玄一者通靈不滯也,皇一者光明無上也,元一者萬道之長也,帝一者百神之聖尊也,太上者長生之大主也,天一者司陰之真宰也,正一者盟威之法王也。謂玆九義,同出異名,既玄極,故咸言一矣。其外號者,則鬱華、大成、廣壽、隨應、赤精、錄圖、務成、尹壽、真行、錫則、燮邑、育成、郭叔等子是也。鬱華者道化光盛也,大成者玄德普資也,廣壽者怡神術贍也,廣成者攝生功博也,隨應者感通無礙也,赤精者矜靈丹著也,錄圖者符命冥合也,務成者庶績克遂也,尹壽者公正身康也,真行者精神淳粹也,錫則者仁惠有方也,燮邑者風教變俗也,育成者牧養克諧也,經成者正訓常全也,郭叔者廓清累代也。此並皆隨教得名,既降為國師,故國稱子矣。

聖母既誕育道身,將返天闕復元君之位,而欲示世人有師資傳授之道,乃告老君曰:夫人受生於天地中,有清有濁。氣之清者聰明慈仁,氣之濁者愚癡兇虐,明者因修以成其性,昧者恣慾以傷命。性者身之原也,命者性之根也。是故修行之人鍊身於九丹,解結於五神,引黑於本生,滅.根於三關。九鍊十變,百節開明,胞結斷滅,乃知本真而成上仙。若不修學,則邪魔入身,百瘉從此生,夭逝因玆致,死不盡命,痛乎難言。夫仙由心學,心誠則仙成。道貴內求,內密則道來,能致靜以合真,積虛以通神,則去仙日近矣。苟心兢神勞,體煩不專,動靜喪精,耳目曠明,徒積稔索道,道逾遠也。寄寓天地問,少許時耳,若能攝黑勞神,辛苦注真,久將明道,則與天地共寄寓大無中矣。能洞虛體無,則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乃與道合真矣。老子曰:今混邊塵寰,欲長存不死,隨世度人,可乎。元君曰:吾有祕寶,非聖不傳,有能修之,可以長存。老子曰:願聞其致。元君曰:至道淵奧,探不可識,非有非無,非聲非色,視之不見,搏之不得,囊括天地,至大無極,近在諸有,莫知能測,能知其則,是謂玄德。
老子曰:其道亦有術以致之乎。元君曰:道者虛通之至真,衛者變化之玄技,因術以濟人,因修而會道,則變化無窮矣。夫道之要者無為而自然,術之祕者符與黑藥而已。符者三光之靈文,天之真信也。藥者五行之華英,地之精液也。黑者陰陽之和黑,藥物之靈爽也。人雖得一,事未畢,要資符藥,道乃訖。此吾之祕寶,爾能兼之,可以長存,度人無量矣。老子曰:身者得道之器也,黑者致命之根也,根拔則命終,器敗則道去,今欲修之,令命固道隆,得可聞乎。元君曰:稟骨肉之質,猶陶家坏也,逐未冶則敗速,身未鍊則命促,理固然也,縱使德冠草有,神疏大玄,而身猶恐未免乎老死。夫何故哉?由化致然,不得不然也。惟藥能鍊形,符能致神,神歸則心通而性逸,形固則氣固而命全,然後化黑變精,洞入無形,飛行虛空,存亡自然,乃能長存。得道之人雖遭劫交,天地崩淪而我不能及,所以貴乎符藥,由此閑也· 。老君曰:服神丹而長生者,神靈祐之乎,將藥之力耶。元君曰:長生之功由於丹,丹之成由於神,故將合丹,必正身心,不履罪過,神明佑之,作丹必成,成丹入口,壽無已矣。天地明察,道歸仁人。萬兆蠢蠢,名日行尸,不信長生之可學,謂為虛誕;從朝至暮,但求作死之事,豈能長生之乎。恣心盡欲,奄忽輒死,千金送葬,何所益哉。神丹道成,不特長生而已,可作世寶也。知此道者,亦安用天下為。人有以國易吾方,而非其人不傳也。老子稽首曰:願聞其旨。元君乃仰天而嘯,倏忽有紫雲而蓋自天奄至,中有五色蘊光明八達,仙人涓子侍之。元君復出神圖寶章變化之方、還丹伏水火汞液金丹之術,凡七十二篇,以授老子。或1 石其經今已不得其傳,世所錄者皆無師授,偽誤相半。仙經云:盜道無師,有翅不能飛也。其文曰:為玄白,生金公,太陽流珠入華池,斤內五兩文萎蘿,赤鹽白雪成雌雄。五符九丹,得之飛真。道在此,人不知。五符者,一曰玄白,二曰金精,三曰飛符,四曰金華,五曰三五青龍精。九丹者,一曰白雪九轉還丹,二日雌雄九轉還丹,三日黃華九轉還丹,四曰白華九轉還丹,五曰丹華九轉還丹,六曰五色九轉還丹,七日泥汞九轉還丹,八曰金精九轉還丹,九日九鼎極耀還丹。此九丹,得一則可以長生,不在褊作也。神丹之道,皆三化五轉,至九而止。服得之者,與吾等矣。夫草木之藥,埋之則腐,煮之則爛,燒之則焦,不能自生,安能生人。如金丹之物,理之不腐,煮之不爛,燒之不焦,治之愈妙,故能令長生。是知神仙之道不在祭祀析檮鬼神,不在導引與屈伸,不在祝願多言語,不在精思自苦勤,長生之道要在神丹,知之甚易為實難,子能行之可長生。此之道成立得仙,吾亦學之非自然。又曰:上士服之升為仙官,中士服之棲集崑崙,下士服之在世長年。汝但勤之,吾不虛言。老子再拜叩頭稽首曰:九丹之道既奉慈訓矣,切聞求仙不得金液,虛自苦辛,願示其要。元君曰:大哉之問也,九丹金液同為升天之道,然九丹中金液為上。所以爾者,服九丹之人,或三年、二年、一年、半年、百日,或六十日,不可定限,服之· 乃有仙官雲龍來迎。惟服金丹者,須有仙骨在身,仙名在天。金液入口則身色紫金,立生羽翼,升天為仙官矣。凡欲服之,須長齋斷谷一年,乃得升天。自非玄中之錄及不死之名者,終不得聞九丹金液之道也。其法依前合丹金成而液之,其道畢矣。此吾祕寶也,凡千二百訣。吾與往劫塵沙天地之先,受之於元始天尊,奏而行之,得居無上元君之位。吾昔已傳至真大聖天帝上帝太微太一元君,今又授爾,爾其勉之。老君受記,復請曰:萬兆芸芸,動之死地,今以此道廣濟,如何。一不君曰:悠悠之徒,耽榮嗜慾,死者墮石投川,往而不返,甚可痛傷。然道不虛行,必受真人。此道高妙,祕於九玄,瓊臺雲岌,萬年一行,貽諸玄錄玉名耳。自非宿命骨相合仙之人,不得· 聞也。愚人多過,烏得違天科而妄宣乎。吾道盡此,將去矣,當遣太和元君語汝。言訖,即有千乘萬騎五帝上真擁八景玉輿來迎,白日昇天。今《太清神丹經》,其法乃出於無上元君,其神能調和陰陽,役使風雨,進退五道,斟酌寒暑,膠駕九龍十二白虎,天下眾仙皆迎隸焉。人之生死咸由之,猶言服丹之所也。老君乃遠遊山澤,求鍊神仙。行經勞山,果遇太乙元君乘五色斑麟,侍官數十人,老君從之問道,元君曰:道之要者,在乎還丹金液耳。遂具授祕訣。他年之歷山,復會太乙元君,因謝神丹之方。元君曰:君是掌仙之尊,萬道之主,玄靈祕衛本玄分也,何謝之有。應運期更百餘年,可詣金闕受事。老君曰:凡民無知,死者甚眾,撫心泣血,見之傷悲,欲給以神藥令皆長生,可乎。元君曰:不可。生道至重,必授大賢及孝順篤信之士。天生萬物,有善有惡,善有宜生,惡有當除,不足給藥令皆生也。君已知之,不可輕泄。

老君以神仙之道必假修鍊,欲垂法以勸來世,故服佩符章、合神丹,今亳州太虛宮有鍊丹井存焉。習真黑,今宮有虛無殿;乃服黑之所。及修綱步等法,然後乘空凌虛,自然天丁神王侍衛,嘯命主致,徵召萬靈,攝制魔鬼,央斷生死,身出水火,變化萬端。· 或分身混跡,出有入無,神通自在。一日乘白鹿履庭檜之杪而升天。今有升天鹿檜邊在亳州太清宮。
聖紀讚曰:
老君體寂大無,德資妙有,成道億劫,造化萬天,自然而然,不由積學。降九皇而設教,委歷帝以為師。獨立紫清,誰與為先。今乃親聖母而寄學,從元君而訪道,欲顯真道之玄,非學不成,神仙高奇,修之可獲。俾夫尊師貴德,存牝守柔,表上聖之靈規,垂將來之妙範,所以隨機示教,.獎善懲迷.。文始、抱朴既述之於前,今更讚之於其後。

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卷中竟

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卷下

廬山清虛菴道士臣謝守瀕編

初,老君欲垂世立教,故示有修證之訣,師資傳授之格,乃以上皇元年正月二日出遊西河,歷觀八方。時元始天尊乘八景玉輿、九色玄龍、三素飛雲,導從草仙各執華幡,獅子白鶴嘯歌噹噹,浮空而來,同會西河之上。老君稽首請曰:昔蒙訓授天書玉字二十四圖,雖得其文,未見其像,妙理難詳。今遇慈尊,願垂成就。於是天尊口吐洞玄內觀玉符以授老君,老君稽首奉承教旨,具依天儀,長齋服符,三部八景神身中並見,金書玉字二十四圖空中自明,洞徹無窮,羅絡自然。即命主圖上仙依而畫之,金書紫字,丹簡玉章,於此成立。自南極上元九光大真王夫人、束西二華、南北真公、五嶽神仙、清虛真人所授真文,並出於老子焉。其圖分為上中下三品。

上品:一、《神仙沐浴束井圖》,二、《五嶽真形圖》,三、《通靈訣精八史圖》,四、《六甲通靈圖王九宮紫房圖》,六、《元始太清圖》,七、《真道混成圖》,八、《西昇寶錄圖》。

中品:一、《神仙微化圖》,二、《攝虛九靈圖》,三、《九變天圖》,四、《常存圖五守一養身圖》,六、《守神合景圖》,七、《寂嘿養真守志圖》,八、《芝英玉女圖》。

下品:一、《六陰玉女圖》,二、《九九道仙圖》,三、《導引圖》,四、《洞真洪保圖》,五、《變化隱惻圖》,六、《採芝開山圖》,七、《明鏡圖》,八、《無極太一圖》。並同玄元始之黑化生也。

老君嘗為玉晨大道君,典領《神仙虎符圖》、《智惠素經》,凡《上清大洞真經》召靈滅魔神符寶章,莫不掌錄焉。此經皆結飛玄自然之黑以成,其道高妙,眾經之尊,總統萬真,匡御草仙,祕於九天之上大有之宮,鑄金為簡以撰靈文,剋玉丹書以明其篇。或藏太微靈都瓊宮玉房之內,咸衛以巨獸,抒以素龍,神虎七千,備于玉闕,金晨玉童、素靈玉女各三千人侍衛靈文,眾真宴禮,萬聖朝軒。太上道君謂老君曰:大劫之周,擇授上真,自無其人,累劫不傳。後學求仙,不知道源,徒勞存思,損瘦形神。夫欲尋本,當歸其根,失根求生,萬不得全。上皇文字,擇人而傳,其法宜祕,探不可言,當依明科承而奉焉。老君乃推校本元,撰集靈篇,以為寶經三百卷、符圖七十章、玉訣九千篇。方諸青宮束海青童太君梵湄稽首再拜,再三懇請,老君憫之,乃命封齋盟授,使傳後學,主召合真之人。大君既授寶經,位登上相,金華玉女、紫晨玉童各三千人,俱侍衛焉。秉靈符之節,執命魔靈幡,逍遙紫虛之館,徘徊青華之房,滅六天於來運,剪萬精於草山,接後學於金闕,校仙錄於方諸,延萬帝於曲宇,讚寶訣於妙章,撰獨立以齋真,嚴四極以推運,普統九天九地、五嶽名山,億兆萬真莫不咸隸,生死圖籍細無不關。末學之子欲授經及修行者,皆宜先奉金闕於青宮,投玉割於上清,典錄玉司常陰察人精龐,有勤苦乃得玄授焉。老君又傳太虛真人南嶽赤君,使授學道宿有金名玉字仙閣剋名當為真人者。又傳天真皇人、太真王等。或封於西玄山王屋山中,或刻於蓬萊府北室金柱玉璧上。又以五色玉為簡,各封五嶽石筍中,須壬辰告會,後聖君來下,當出以付四轉,使教上真之才。凡欲求仙,當尋其文,得其本元,道無不成。苟不知.道所出與寶訣所生,謂之投暗,而學無有祖宗,不為降道,亦不行也。老君曰:夫三洞寶經皆三清之上道也,吾昔受之於元始天尊,于今七億萬劫。天地成敗,萬品生滅,唯吾獨尊,今猶修之於景雲之上,嘗以玉清玄簡出付真公於無量壽天,又付方諸青童太君。依九天品格,萬劫一出,自開皇以來,傳付後學應為真者,九千年聽傳三人。或四十人九年中遇有其人,聽頓傳之。欲受吾經,當依《四極明科》齋信詣師,授以佩身,閑心修行,慎勿輕傳。又日…夫欲修行上法,宜先修高上洞真三元齋值,三元合真,上應九玄。凡欲請《大洞真經三十九章》、《雌一玉檢五帝寶經》、玄母八問十二上願佩神虎金虎符、豁落七元流金鈴、銷魔隱祝威制萬靈飛步五星存注七元思真行道,上求天仙,合服神丹飛騰靈丸、當修上元之法九日九夜,清齋念神,未至一日五香沐浴,宿結齋心,上至九人,下至三人,主客同到,每事精勤。欲修中元齋值六日六夜,以贖己身積滯之愆,解過於天真,謝罪於三元,宿愆既散,高上降真,書名玄閣,剋成上仙。學而無法,徒勞損功,無感於自然。欲修下元之法三日三夜,解拔七祖,令死魄更生,出離三塗,上升南宮,釋結解滯,斷滅惡根,七祖既度,身自成仙。其法高妙,非真勿傳。齋值畢,然後修奉行上道,常當沐浴清齋,盛潔法服,并嗽蕩口腹,令內外清虛,口無餘味,腹無餘燻,眼無餘穢,體無餘塵,淡泊靜嘿,唯道是身,然後修行焉。夫學上道,不奉三百大戒,而請經行呎、佩符思神、合丹服藥、隱處山林求升仙之舉,恐未可希也。若能戒全於內,和光於外,乃庶幾名標之崖矣。非修道難,奉道難耳,子能全之,餘及十方,太上將保爾登仙矣。戒全而請寶經,佩大符而行事,若復下仙,則天下無有不死之道矣。我每慨世求真人難得耳。夫有經而無戒,猶涉海以無舟楫,猶有口而無舌,何綠度兆身耶。夫道要在明科,積善內足,然後始涉大道之境界。弗能爾者,皆為徒勞於風塵,無益生命修短也。

老君復授青童道君《靈書紫文》修行二十四事,其略曰:採服飛根吞日黑之法,有無服開明符,常思見日初出時,叩齒陽呎曰:日魂之名,日中五帝之字,存見五色流霞,來接一身。呎嚥如法,當覺體生玉澤,面有流光。次採服陰華吞月之法,先服太玄陰生符,常思見月初出時,叩齒陰吮曰:月魄之名,月中五夫人之字,存見月中五色流精,來接一身。呎嚥如法,當覺體生三光,目有飛精。次拘三魂,以三魂棄身遊遨,諷逝本室,或為他魂所見留制,或為魅物所得收錄。當拘而留之,使無遊逸。其法常存心中赤氣轉大以覆身,變而為火,洞徹內外。叩齒如法,.則三魂拘留矣。次制七魄,以七魄流落遊走穢濁,或交通血食、往來鬼魅,或共死尸相鬥,或言人之罪、欲人之敗,皆魄之疾也。其法每晦朔弦望及庚申日,存鼻端有白黑漸大,以冠身九重,又變作四靈之獸匝繞一身D存呎如法,則七魄制鍊矣。又人身中有三元宮,上元丹田泥丸宮,其神赤子字元先,一名帝卿。中元丹田絳宮,其神真人字子丹,一名光堅。下元丹田命門宮,其神嬰兒字元陽,一名玄谷。此三一之神,上宮服紫衣,中宮赤衣,下宮黃衣,皆如嬰兒之狀。欲拘魂魄,當先呼其名,并存服色,次第分明。又命門宮中有大君,名桃康,字合延,衣朱衣,冠芙蓉冠,三魂侍側。暮臥常存大君,嘆守如法一十八年,大君能左激三田,右御三黑,呼陽六甲,召陰六丁,當來侍人也。又行鬱儀結璘奔晨之道,服靈飛六甲陰陽符,佩神虎金虎消魔豁落流金之章,請《大洞真經》三部八景二十四神,服琅牙華丹抱黃水月華徊水玉精環剛之果,即頭生七色之黑,分形萬變,千乘萬騎,白日昇天。皆學道修仙要文,乃太微天帝紫微上真天帝玉清君正傳之訣,以紫玉為簡,青金為文,龜母執筆,真童拂筵,天妃侍香,玉童編名日《靈書紫文》,以付上相青童大君,使下授玄宮玉名為真人者。於是青童大君清齋千日,稽伏膝行,捧首北面,依科明授以還方諸青宮。其後傳西城王君,使下教骨相之子焉。

老君以商紂荒虐,生靈塗炭,一及憫斯民,將下而拯救之,乃以紂之二十一年丁卯歲正月,上謁太上玉晨大道君,曰:商辛淫亂,水運將窮,西伯應昌,可往佐之。老君受事訖,即以是月十有二日丙午,分黑化身,乘飛楓之輸,風伯前驅,彭祖膠乘,降岐山之陽,號燮邑子,西伯周文王也召為守藏史,作《赤精經》,教以仁信之道。至武王時,號育成子,遷為柱下史,作《遊璣經》。在成王時,號經成子,說《廣化經》,乃隱。在康王時,號郭叔子,復為柱下史,潛龍卑秩以綏周道。至昭王時,老君慮周室將衰,乃以八天隱文授王,令保鎮國祚。昭王自謂居自然之運,稍息於守成,將縱心於巡幸,不崇天文。老君知王之不令終也,乃收天文,因而致仕,歸居故里。老君居周雖久,常以自隱無名為務,外和光同塵,內實清虛,不令名位之顯也。後漢邊韶製碑銘云:於惟玄德,抱虛守清,樂居下位,勢祿弗營。為繩為直能直是正,屈則可縈,守一不失,為天下真。處厚不薄,居室舍榮,稽式為重,金玉是輕,絕嗜去欲,還歸於嬰。浩然歷載,莫知其情,要以無為,大化周成,進退無常,乃綜其貞。以知為愚,沖而不盈,大人之度,非人所聆,九等之序,何足累名。論曰:考經史所載老君生時及仕周之年月或有不同者,蓋由始皇滅先世典籍,漢初編緝頹綱,或問古老以為記,或因缺史以為錄,存其略者缺其詳,載其末者虧於本。厥後史籍重興,道經問出,或得之者多隱而不傳,致令晚學失其宗旨。今按《老君本記》及《樓觀記》並云:殷武丁庚辰歲二月十五日生,以帝辛丁卯歲正月十二日,爰自金闕降於岐山之陽,為之五師。又云:西伯時為守藏史,武、成康時為柱下史。其言信矣。或云周時復寄神李母者,蓋謂降生於蜀青羊肆李大官之家時也。若止生於周,則安得於文王守藏史乎。劉向《列仙傳》云:生于商時。然向謂初於柱下史,後為守藏史,失。柱下史主四方上書,計史於柱下。當文王時,尚以侯服事商,安得有四方計史耶,但有禮樂經籍即立守藏史耳。而皇甫、嵇康等遂亦遵向之言,因以柱下為先,唯隋薛道衡撰《老君祠庭碑》云:當文王、武王之時,為藏史、柱史之職。斯言可當之矣。無極元年,太上道君復命老君開化西域,即昭王之二十三年癸丑歲也。老君五月晦日壬午駕青牛之車,薄版為隆穹,徐甲為御,無極先生、鬼谷先生、北郭先生從焉。將西度函關,尹喜志慕道術,喜字公文,康王朝為大夫,後召入為東官賓友。少好三墳八索之書,善天文緯候,乃結草為樓,仰觀乾象,精思志道,號為樓觀。今終南山整屋縣神龍鄉問仙里中有草樓屬壇祠宇,即其故室也。周穆王再加修飾,召幽逸之人為道士。自爾相承,至今不絕焉。喜於是時見束方有.紫黑西邁,天文顯瑞,知有聖人當度關而西,乃求出為函谷關令,關在陝州桃林縣+11里,故墟存焉。王從之。按《樓觀先師傳》及《樓觀記》並云:周康王聞喜有神仙度世之志,乃拜為大夫。至昭王時,喜遇老君得道,遂侍雲輿西邁。其後穆王欽尚遺塵,乃為建祠修觀。故其碑文曰:樓觀者,周康王大夫關令尹喜所立也,以其為樓,故因以為號。又日:周穆西巡,秦政束獵,並枉駕回輸,親崇教道。始皇建廟于樓南,漢武立宮於觀北。晉宋謁板,于今尚存。秦漢廟戶,相繼不絕。貞觀二年,改為宗聖觀。由是觀之,乃驗老君度關在昭王時也。或云東周時者,蓋後世人但見孔子時老子猶在,故為此言,不知老子化胡之後,復還中夏幽隱,孔子乃得師之也。喜至關日:夫陽數極九,星宿值金,歲月並王,法應九十日外有大聖人經過京邑。時周都鎬京,在函關之西。乃先敕關令吏孫景曰:若有形容殊俗,車服異常者,勿聽過。喜即預期齋戒,使掃路四十里,夾道燒香以俟天人入境。至七月十二日甲子,果有一老人皓首聘耳,乘白輿,駕青牛而至。關吏曰:明府有教,願群少留。乃入白,喜曰:道今來矣,我得見聖人矣。即具朝服出迎,跪伏叩頭,邀之日:願大人暫留神駕。老君謝日:吾貧賤老翕,居在關束,田在關西,今暫往取薪,何故見留,幸聽度。此一試也。喜復稽首日:大人豈復取薪,久承大聖當來西遊,勞神暴露,願少憩聖駕。老君曰:吾聞大秦有古先生,其道無為,欲往觀焉,是以昇車就道,經歷子關,子何苦留也。此二試也。喜又日:今睹天人聖姿超絕,乃天上之至尊,邊夷何足往觀乎。願不託言,少垂哀憫。老子曰:子何所見而知吾。此三試也。喜日:去冬十月天理四星西行過勗,自今月朔融風三至,束方真熙狀如龍蛇而西度,此兆大聖人之徵。喜少好墳、易及天文秘緯,凡仰觀俯察,未嘗不驗,故知必有聖人度關。夙夜存思,未嘗暫息。今似有緣,果遇仙駕,願垂慈憫,開濟沉冥。老君既三試之皆過,乃恬然含笑曰:善哉二子之知吾,吾亦已知子有通神之見,當得度世也。

四皓角里先生論曰:觀老氏與喜生,豈不警悟先機耶,而猶如此執謙辭者,欲教世耳。喜於是就官舍設座供養,進盥櫛,行弟子之禮。老君之御者徐甲,少賃於老君,約日顧百錢,至出關時,計當七百三十萬錢。甲見老君去官遠適,亟來索錢。老君謂曰:吾欲往西海大秦、廚賓、天竺、安息,今汝御車當以黃金計直償汝。甲如約。及至關,令飾青牛于野,老君欲試之,乃以吉祥草化為一美女,行至牧牛之所,輒以言戲甲。甲惑之,欲留,遂廢前約,乃詣關令訟老君索傭錢,老君謂甲曰:汝隨我二百餘年,汝久應死,吾官卑家貧,無所役使,故以太玄生符與汝,汝所得至今日。汝奚不念此,而訟吾。言訖,符自甲口中飛出,丹篆如新,甲即成一聚白骨。喜憫甲違約致死,乃為甲叩頭請命,願赦其罪,賜以更生,乞為出錢償之。老君重喜慈捨,曰:善。乃復以大玄生符投之,甲即立生。老君曰:吾不負汝,汝負本約,道自去汝,故死耳。今償汝錢。喜即以錢給甲而禮遣之。甲請留,不許j伏地搏頰曰:已沐聖恩曲赦罪戾,令此枯骨復見光明,刻骨銘心,願從雲駕。老君竟弗許。老君為喜留關下有一百餘日,喜齋戒叩頭,再拜跪請曰:塵凡孺子,幸遇聖人,投身委命,願聞大道。老君曰:微哉子之問也。大道守真,三品為則,以一為度,以正為德。喜曰:道品有三,要得升仙,其可得乎。老君曰:子能知一萬事畢,閉塞情慾入奧室,鍊金食氣為第一,子能知之守勿失。喜踴躍,稽首曰:鍊金奈何。曰:神方也,自至真上帝莫不由金丹而得道,履九幽而入杳冥,上下虛無,因神明而俱升。喜復稽首曰:願聞其旨。老君曰:紅鉛黑汞大丹頭,從紅入黑是真修,黑中取精赤取髓,解取赤黑藥無比,用赤入黑保長生,用黑入赤天仙矣。喜曰:道則高矣妙矣,未覺未究,願賜指示。老君日,.一者是鉛鉛為君,二者是汞汞為臣,若鉛不真,其汞難親,若鉛是親,不失家臣。青腰使者,赤黑將軍,和合兩姓,異族同草。白汞作胸,黃芽為根,化鉛為粉,鍊汞成塵。陰居陽位,陽數陰均,月盈日反,寒暑區分,開設法像,赫然有文。唯吾此道,天地長存。喜拜曰:藥物之旨敬聞命矣,爐鼎之制,水火之候,奈何。老君歌曰:圓三五,寸一分,口四八,兩十唇,長二尺,厚薄均。腹三臍,坐垂溫,陰在上,陽下奔,首尾武,中問文。始七十,終三旬,內二百,善調均。陰火白,黃芽銀,來去遊,不出門。漸成大,性精純,即歸一,還本元。至一周,甚殷勤,密防護,莫迷昏,途路遠,甚幽玄。若達此,會乾坤,子午沾,淨魄魂,得長壽,入仙村。樂道者,尋其文,諦思之,勿須論。又歌曰:日月本是乾坤精,卦象周還甚著明。前三五兮後三五,五六三十復還生。復還生兮周十二,十二中分二十四。二十四氣互推遷,萬象友銖都在此。水銀一味番為二,變化陰陽成既、未。既、未卻配於夫妻,始覺壺中有天地。又歌曰:金液還丹仙花流,高飛雲翔登天丘,赤黃之物成須臾,當時雌雄紛亂珠,可以騰變到行廚,靈童玉女我與俱,出入無間天地符,其精凝霜無沉浮,汝其震敬必來遊。金液之訣,皆盡於此矣。丹成作金以為食器,亦得長生。先試作金成,乃可服,故曰金可作世可度也。於是授喜《太清八符經》、《太清觀天經》、《九都經》、《神丹經》、《金液經》及八鍊九詩還丹伏次訣焉。老君復謂曰:審欲求仙,先當服金液還丹。汝不服丹,盧自苦耳,為溫寒風濕鬼氣聽繁,司命不能救也,可不勉哉。努力作丹,早自防禦,勿示愚人,令訕毀神道,益子之過。嗟乎,行尸雖富有萬物,貴於王侯,不滿百年成土一匱,甚可哀也。合作神丹,勞苦須臾,一成便仙,與天相畢,恣心所欲,樂何央乎。喜曰:鍊金、食黑,道有二乎。老君曰:天地之精華,陰陽之根本,二黑之謂也。陽龍陰虎,本液金精,二黑交會鍊而成者,謂之外丹。舍和鍊藏,吐故納新,上入泥丸,下注丹田,循環不息,朝于絳宮,採於五石,以哺百神,此內丹也。修道之士,得內丹可以延年,得外丹可以升天。三一九思者,內修之要也。九丹金液者,外鍊之極也。合而修之,道成次矣。食黑固精,受明玄經,生道要妙,出幽入冥,上固雲門,下固靈根,知之甚易,行之甚難。夫形動德散,黑越道叛,精消魂損,自動魄亂,是以聖人靜形固黑,畜精救視,則道德虛凝,魂魄固守,形一神萬,道乃成就。常以半夜之後,偃臥握固,鼻納清黑,口徐吐之。復守三一,入室九思,神定黑安,仙道近矣。因授喜《玉曆中經》三十五章畢。喜曰:三一之旨,願賜指示。老君曰:三一之道,神仙所重,世莫得聞,子其祕之。兩眉問卻入一寸為明堂,二寸為洞房,三寸為泥丸,上丹田宮也。中有赤子字元先,名帝卿。心中為絳宮,中丹田也。中有真人字子丹,名光堅。臍卻入三寸為命門,下丹田宮也。中有嬰兒字元陽,名玄谷。皆長三寸,同服赤幀赤衣赤履,此三一也。一云上紫、中赤、下黃,皆嬰兒狀。下一座金床玉几,常以金爐玉匕攪華池以哺上一、中一。當晝夜常存之。子欲長生,三一當明。子能守一,一亦守子。黑變為精,精變為神,神化為嬰兒,嬰兒上為真人,真人然後為赤子,此真一也。又曰:偽道養形,真道養神,神真道通,能亡能存。神能飛形,亦能移山。形為灰土,其何識焉。耳目聲色,為子留愆,鼻口所喜,香味是冤。身為惱本,痛癢寒溫。意為形累,愁毒憂煩。弗疾去之,則志氣日耗,壽命不終,其來久矣。子當先損諸欲,莫令意逸,閑居靜處,精思齋室。丹書萬人,不如守一。常以虛為身,以無為心。無身之身,無心之心,可謂守神。神神玄通,是謂道同。其猶高山大澤非欲虫魚烏獸,而虫魚烏獸自歸之。人能虛無為無,非欲為道,道自歸之矣。余見《西升經》。乃授喜《自然經》、《黃庭經》及入室存思之要。喜稽首再拜,敬佩玄旨。論曰:聖言至簡,玄理不繁。如上所述,乃問今累日懇請,老君隨機酬答之言,纂集其要,以示來世,非一朝一夕談也。喜於是辭疾去官,十二月一十五日奉邀老君歸其家。今樓觀即其故宅也。望雲黑草樓及老君所乘車,歷代寶之,至今猶存焉。老君將欲西適,卜叩頭請侍行,老君語喜曰:吾遊乎天地之表,戲乎玄冥之問,四維八極,上下無邊,于欲隨吾,不可得也。喜曰:入火入淵,入地上天,灰身復命,願隨大聖。老君曰:得道之士目能淵視,耳能洞聽,變化不測,坐在立甚,尚未可隨吾遠適,子雖骨相合道,法當成真,然受學日淺,未能通神變化,豈可隨吾耶。喜再拜曰:通神變化可得聞乎。老君曰:有生之黑,有形之狀,盡幻也。造化之所始、陰陽之所變者,謂之生,謂之死。窮數達變、因形移易者,謂之化,謂之幻。造化者,其巧妙,其功深,故難窮難終。因形者,其巧顯,其功淺,故隨起隨滅。知幻化之不異生死也,始可與語變化之道。子能精修此道,體入自然,斯可與子行化諸國耳。越二十有八日,喜復焚香再拜,請曰:喜幸聞至道,欣慶難言,願賜著書,闡揚道旨,以貽後世。老君曰:善。汝應為眾真之長,當於此宛利天下棄賢世界,傳弘大道。即以八道德》五千言授之,曰:吾此文未嘗輕以授人,凡經千二百載方一傳爾,子其勉之。喜拜授欣躍,持誦奉行。道成已,遂傳後學。唐陸希聲《道德經傳叔》云:大道隱,世教衰,天下方大亂。當是時,天必生聖人。聖人憂斯民之不底于治,而扶衰救亂之術作。周之末世,其幾矣。於是仲尼闡三代之文以扶其衰,老氏據三皇之質以救其亂,其揆一也。蓋仲尼之衛興於文,文以治情。老氏之術本於之質,質以復性。性情之極,聖人所不能異。文質之變,萬世所不能易也。《易》日顯諸仁,以文為教之謂也。文之為教,其事彰,故坦然明白,則雅言者詳矣。《易》日藏諸用,以質為教之謂也。質之為教,其理微,故深不可識,則妄作者眾矣。夫惟老氏之衛,道以為體,名以為用,無為無不為,而格于皇極者也。楊朱宗老氏之體,失於不及,以至於貴身賤物。莊問述老氏之用,失於大過,故務欲絕聖棄智。申、韓失老氏之名,而弊於苛繳刻急。王、何失老氏之道,而流于虛無放誕。此六子者,皆老氏之罪人也。而世固謂老氏之旨,其歸不合於仲尼,故訾其名則日槌提仁義,絕滅禮學,病其道德則日獨任清虛,不可以為治。於戲,世之迷其來遠矣,是使老氏受誣於千載,道德不行於當時,良有以也。'且老氏本原天地之始,歷陳古今之變,先明道德,次說仁義,下陳禮學之失,刑政之煩,言其馴致而然耳。其秉要執本,在乎情性之極。故其道始於身心,刑於家國,終於天下,如此其備也。而惑者尚多,豈不謂厚誣哉。昔伏羲氏畫八卦,象萬物,窮性命之理,順道德之和,老氏先天地,本陰陽,推性命之極,原道德之奧,此與伏羲同其原也。文王觀大易九六之動,貴剛尚變而要之以中,老氏察大易七八之正.J致柔守靜而統之以大,此以與文王通其宗也。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道斯民以仁義之教,老氏擬議伏羲,彌綸黃帝,冒天下以道德之化,此與天子合其權也。此三子者,聖人之極也,老氏皆變而通之,反而合之,研至變之機,探至精之歸,斯可謂至神者矣。而王弼以為聖人與道合體,老氏未能體道,故阮籍謂之上賢亞聖天人,蓋同以輔嗣,豈以老氏經世之術未足克其所言耶,斯不然也。於乎,聖人之在世也,有有邊,有無邇。故道不行也,或危身歷聘,以天下為其憂,或藏名肥遲,示世故不能累。有邊無邇,殊途同歸,斯實道義之門,非徒相反而已。然則仲尼之所以出,老氏之所以處,老氏之所以默,仲尼之所以語,蓋屈伸隱顯之極也,二子安能識之哉。司馬遷統序眾家,以道德為首,可謂知本末矣。班固作《古今人表》,乃訕老子於第三品。雖其名可訕,而道可貶乎哉。且仲尼親見老氏,嘆其道日猶龍乎,從之問禮,誠無問然,著在記傳。後世不能修此道,體入自然,斯可與子行化諸國耳。越二十有八日,喜復焚香再拜,請曰:喜幸聞至道,欣慶難言,願賜著書,闡揚道旨,以貽後世。老君曰:善。汝應為眾真之長,當於此宛利天下棄賢世界,傳弘大道。即以八道德》五千言授之,曰:吾此文未嘗輕以授人,凡經千二百載方一傳爾,子其勉之。喜拜授欣躍,持誦奉行。道成已,遂傳後學。唐陸希聲《道德經傳叔》云:大道隱,世教衰,天下方大亂。當是時,天必生聖人。聖人憂斯民之不底于治,而扶衰救亂之術作。周之末世,其幾矣。於是仲尼闡三代之文以扶其衰,老氏據三皇之質以救其亂,其揆一也。蓋仲尼之衛興於文,文以治情。老氏之術本於之質,質以復性。性情之極,聖人所不能異。文質之變,萬世所不能易也。《易》日顯諸仁,以文為教之謂也。文之為教,其事彰,故坦然明白,則雅言者詳矣。《易》日藏諸用,以質為教之謂也。質之為教,其理微,故深不可識,則妄作者眾矣。夫惟老氏之衛,道以為體,名以為用,無為無不為,而格于皇極者也。楊朱宗老氏之體,失於不及,以至於貴身賤物。莊問述老氏之用,失於大過,故務欲絕聖棄智。申、韓失老氏之名,而弊於苛繳刻急。王、何失老氏之道,而流于虛無放誕。此六子者,皆老氏之罪人也。而世固謂老氏之旨,其歸不合於仲尼,故訾其名則日槌提仁義,絕滅禮學,病其道德則日獨任清虛,不可以為治。於戲,世之迷其來遠矣,是使老氏受誣於千載,道德不行於當時,良有以也。且老氏本原天地之始,歷陳古今之變,先明道德,次說仁義,下陳禮學之失,刑政之煩,言其馴致而然耳。其秉要執本,在乎情性之極。故其道始於身心,刑於家國,終於天下,如此其備也。而惑者尚多,豈不謂厚誣哉。昔伏羲氏畫八卦,象萬物,窮性命之理,順道德之和,老氏先天地,本陰陽,推性命之極,原道德之奧,此與伏羲同其原也。文王觀大易九六之動,貴剛尚變而要之以中,老氏察大易七八之正.J致柔守靜而統之以大,此以與文王通其宗也。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道斯民以仁義之教,老氏擬議伏羲,彌綸黃帝,冒天下以道德之化,此與天子合其權也。此三子者,聖人之極也,老氏皆變而通之,反而合之,研至變之機,探至精之歸,斯可謂至神者矣。而王弼以為聖人與道合體,老氏未能體道,故阮籍謂之上賢亞聖天人,蓋同以輔嗣,豈以老氏經世之術未足克其所言耶,斯不然也。於乎,聖人之在世也,有有邊,有無邇。故道不行也,或危身歷聘,以天下為其憂,或藏名肥遲,示世故不能累。有邊無邇,殊途同歸,斯實道義之門,非徒相反而已。然則仲尼之所以出,老氏之所以處,老氏之所以默,仲尼之所以語,蓋屈伸隱顯之極也,二子安能識之哉。司馬遷統序眾家,以道德為首,可謂知本末矣。班固作《古今人表》,乃訕老子於第三品。雖其名可訕,而道可貶乎哉。且仲尼親見老氏,嘆其道日猶龍乎,從之問禮,誠無問然,著在記傳。後世不能探其意,是以異端之說紛然,蓋迷之者不窮其源,故作之者不盡其致。噫,斯傳之不作,則老氏之旨或幾乎息矣。今故極其致,顯其微,使昭昭然與旱聖人意相合,有能體其道,用其名,執古以御今,致理如反掌耳。自昔言老氏.術者,獨太史公近之,為治少得其道,唯漢文耳。其他反傳詭說,皆不足取。尹文操論曰:斑固謂清虛之道養性延年,不及於物,殊不知清虛者法制之本,無為者萬事之根,道覆天下而不為主,德施萬物而不為厚,乃聖賢所貴,家國所願,豈止養性延年而已哉。故曰修其身其德乃真,修其鄉其德乃長,以耿修之天下其德乃普,則此萬古不刊之道也。他日,喜謂曰:意愚不知所問,願請益。老子曰:子欲修身養性,行道紀准,結黑成神,終始無窮者,莫先乎靜。故天靜以為正,地靜以為定,神靜以為變,人靜以為生。將正之時,反聽內觀,心不妄念,口不妄言,形不妄動。無色之色為之見,無聲之聲為之聞,無味之味為之甘,不言之言為之教,神景為之降,福德為之臻,和黑為之應矣。子欲靜神,先沐浴齋戒或二十五日,然後精練己身,魂魄和平,乃可入室。之後或丹蛇來著子心,或王母來降,或道身應見,此皆身中之神試子耳,但勿驚怖,有問無對,有所傷犯亦勿為懼,但安心定意,其物自去。經二十五日、四十五日、六十日、八十日、一百五日、一百二十五日、一百五十日,並有神來,皆是試子,但定心勿對,不能為害。若生怖懼,為試不過,則失道矣,戒之謹之。百八十日後,室內自明,安危存亡之事無不預知,身中宮府一一顯見。二百八十日,眾病皆除,一年瘢痕皆滅,千日之後,形神俱妙,為真人矣。即授喜《妙洞》、《內解》等訣,太清上法、三洞真文、靈寶符圖、太玄等法,俾教授至精仁者羽化神仙,令毋斷絕。喜再拜稽首,禮謝叩頭而退。

老君次年甲寅歲四月二十八日,將於喜宅南山阜上昇天,喜悲戀請留,老子未適西而復天者,姑俟尹喜道成同去化胡也。老君重告喜曰:吾將俟子於蜀,汝能除垢止念,守一千日,清齋修習吾經,合服神丹,鍊形入妙,則可尋吾青羊之肆矣。言訖,忽聳身空中,坐雲華之上,面放五色,身現金光,洞徹十方。神王、力士、青龍、白虎、麒麟、獅子列於左右前後,九天高仙、五帝直符、正一使者持節來迎,冉冉昇天太微勾陳星宮。即天皇大帝耀魄寶是。良久乃沒。喜目斷雲霄,涕泣追慕。其日江河泛漲,山川震動,有五色光入貫太微,褊及十方。論曰:關尹宅倚山阜上,先立臺館以瞻星候黑,老子於中升虛後,人遂呼為老子陵。《示雅》云大阜日陵,非謂墳陵也。又訛而為塚,良可嘆也。喜乃於樓觀千日清齋,屏絕人事,研味真經,餌丹服氣。精思三年,心凝形釋,無有飢渴,不畏寒暑,窮數達變之微,形一神萬之旨,悉臻其妙。老君以甲寅歲升天,至乙卯年復乘九色神光從太微宮分身降生於蜀太官李氏之家。已先勁青童化為青羊,毛體華潔,色如青金,常在嬰兒之側,愛飯無教。忽一日,失羊所在,兒啼不止。太官乃令守羊童子處處尋覓,得於市肆。喜至蜀,褊問諸人,無識青羊肆者,忽見童子牽羊,因自解云:既有青羊,復在市肆,聖師所約,其在是耶。因問此童誰家羊,牽欲何往,童子答曰:我家夫人生一兄,愛骯此羊。失來兩日,兒啼不止,今卻尋得,將欲還家。喜即囑曰:煩為我告夫人之子云:尹喜至矣。童子如其言入白,兒即振衣而起,曰:令喜來前。喜既入,其家庭宇自然寬平,湧出千葉蓮花之座,老君忽化數丈白金之身,光明如日,項有圓光,建七耀之冠,衣晨精之服,披九色離羅之被,坐于蓮花之上。舉家見之,皆驚怪,老君曰:吾太微是宅,真一為身,大和降精,耀魄為人,主客相因,何乃怪耶。尹喜匍匐獻歡,悲啼踴躍,喜慰無量,稽首言曰:不謂慶會復奉天顏,未審慈尊出無入有起處安否。老君從容告曰:與子別後,何得何喪,汝存道守一,亦有益乎。喜稽首曰:自奉祕奧,粗得其妙,恩濟祖先,感受無極之慶。老君曰:喜,吾所以留子者,以子居世未久,深染恩愛,初授經訣,未克成功,是以待子於此。今子保形鍊黑· 三年功畢,已造其妙,心結紫絡,面有圓光,金名表於玄圖,王札係於紫房,氣參太微,解形合真矣。喜再拜稽首,謝曰:聖師德重天地,恩過父母,天地能覆載喜不能令喜得道,父母能生育喜不能令喜長存。老君曰:此亦汝之玄分,非吾功也。於是舉手彈指,即有四天王、三界眾仙浮空而至,各執香花,稽首聽命。老君勁五老上帝、四極監真授喜文始先生號,受任無上真人,賜紫芙蓉冠、青羽裙、丹囑綠袖、霓裳交帶、羅文黃綬、九色之節及玉童、玉女五千人,位居四天之上,統領八方仙士。喜降拜俯伏曰:塵凡孺子,得遇大聖,使枯骨再肉,千生慶幸,俾居則執掃除之役,行則為僕御之徒,喜之願也,亦喜之榮也。位號高崇,禮文優渥,顧何得以祇承,敢辭。老君曰:子慕道積久,隱德升聞,修鍊勤勞,玄功已遂,分合得此,非吾有私於子也,子其勉之。喜辭不獲,乃再拜而授。自此方得乘雲駕龍,飛騰虛空,參侍龍駕,遊行八方。

老子復為太官聖母說《元陽經》,其家長幼二百餘口,即時拔宅飛升天。老子以太官家世積功德,升聞上天,綠合升舉。故托生其家。今成都有青羊宮及降生臺、元陽臺之址存焉。唐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樂朋龜奉劫撰宮記,其略曰:道渺邈以難窮,體希夷而莫究,在無象無形之內,居太初太易之前。二神最廈以俱來,鑿開造化。三黑氤氳而互進,朴散胚輝。玄黃流而未凝,清濁分而不結,道為萬黑之祖,德為百物之宗,以二儀兩曜為子孫,以四象五行為枝葉。又云:移世界以納壺中,吞維摩方丈之室。縮地形而藏術內,奄息達王舍之城。桃源蓬島,從古有而今存。槐市杳壇,見朝榮而暮落。身駕德車,輪轉於混茫之內。手持壽柄,指揮於開闢之前。寂爾無為,澹然自得。化其不化,則萬化而皆存。生其不生,則草生而盡遂。幽原既開,九黑陶蒸而未已。玄化大闡,六虛流轉而勿休。設不二之教門,稽正一之宗本。前逍遙於青運,青運既到。後出沒於赤明,赤明復畢。九十九萬億歲貯在彈丸,五千五百重天藏於卵殼。殷高宗御極之際,周文王演易之初,神光流入於瓊胎,瑞彩結成於金骨,七色金蓮而隨步,千年白鹿以呈祥。七百弟子指扶桑於故林,九五帝君開日宮於舊館。詳其元始,稽彼厥初,俯窺瞑津之前,下視渾淪之後,隨機設教,作萬古之楷模,應變無方,為百王之軌範。故大道者三界之冠冕,上德者百王之宗元。青羊肆者,我聖祖太上玄元天皇大帝第二降生之所也,自殷道否閉,周德陵夷,歷藏室之同塵,棄柱史而隱邇,束離魏闕,西度函關,徐甲執御,從先帝以聿來,尹喜占風,知道君之必至。暫別而三千甲子,曾作赤童。相逢於八百年齡,永依黃老。潛傳妙訣,暗付微言,重為百日之期,再結一時之會。暫朝元始,卻上天中之天。永奉宗師,重歸象外之象。沙,長移獷俗及身毒、脣賓之國,教煩陀、阿柱之王,八十種之壎戎皆歸清化,二千國之獷悍永革昏風。銘曰:洪源肇開,浩劫無際,恍惚大道,希夷象帝。太初既隱,太始來繼,玄黃在殼,清濁未蛻,天地之前,億千萬歲。設教隨機,應變無滯,三皇益名,五帝增睿,率土皆泰,草生成濟。樓觀發軔,函關掛轄,脣賓闡化,身毒布惠,無狀之狀,無聲之聲,去莫可送,來莫可迎,強字之字,強名之名,煥赫六極,牢籠八絃,萬國同約,百谷咸傾,莫得而竭,莫得而盈。淺而行者,長居利貞。深而行者,永致太平。又曰:鑿開造化,剖剔胚輝,把捉日月,包裹乾坤,萬象俱盡,惟道獨存,三教爭長,唯道高尊。

唐中和四年九月,劫西川節度使立碑青羊宮,今見存。老君謂尹喜曰:子昔願從吾遠遊,今道已成,可以遊觀八絃之外也。乃吐八方隱文授之。喜奉受訖,即致八景雲輿,駕五色神龍,建流霄皇天丹節,癮九光鶴蓋,前導十二衛官,神丁執麾,後有九萬飛仙膠控諷輪,獅子啟塗,鳳凰翼軒,策空束遊,真人與四天王從焉。天樂並作,悲茄駭空,至日窟、常暘之山,綴扶之丹檔,散若木之朱華,觀碧海,抱束井,過鬱池宮。暘谷神王、束海青童眾仙陳丹檔朱實,金津碧醴。次登祖山,觀芝田,採養神草,息蓬萊宮。復南遊鳳山,登青丘,過紫府,太元真人、紫府先生奉九光甘液、白文玉英、青林白子。此山一名蕭丘,出九光之英、火洗之布。次登長離山,越赤精津,入大丹· 宮,南極夫人、諸仙侍女設瓊花玉酒、赤靈火棗。至絳山,觀流火之鄉,息朱陵之闕,大和玉真華蓋上翁列炎岡朱髓、飛丹紫桃、蕾買浪之液而奉焉。乃西遊龜臺,入七寶園,觀飛紫文。過流精闕,九靈金母、太素元君進玉文之棗,其實如瓶,命侍女陳返魂靈香、玄光碧桃、金紫交梨。遊騫林,七靈丈人諸仙設雲漿玉英、震金玄膏。汎弱水,登鳳山,入龍穴,抱玉池,息昆吾山,白帝天君、五通諸仙採七明石芝、流精玉膏、紫樂朱英、金光丹醴進焉。後北遊崆峒山,過洞陰宮,北極真公、四華諸仙獻十結神草、玄雲李、空洞瓜。其瓜劫一熟。登玄丘,觀朔陰八練池,息廣寒墟,太玄仙伯設絳樹丹寶、三玄紫奈。至鍾山,過集雲宮,北極太極真人、五通真仙奉玄玉芝、夜光洞草、雲膏玉液進焉。復登中嶽崑崙山,遊玄圃瑤臺,入闈風,非人問,非西蜀之崑崙之五嶽,乃三山海島神仙。觀七寶瓊林,聆九苞嗚鳳,盼日月星辰下照,照見四天下如指掌,其上有金臺玉樓、七寶宮殿,晝夜光明,天地神仙之下遊處也。一面有二百四十門,有瓊林紫奈、萬歲靈桃,碧葉隆音如琴瑟相和,皆應律呂,太玄九宮仙人居焉。皆自然天廚,出入在意,天仗雅絕,樂難可勝,實宇內之清都,神真之盛觀也。尹真人初授童真之任,隨侍老君遊此宛利天下五嶽名山、洞天宮館及四海江河洞泉水府諸宮,上真下治之所,其經行處,皆預有仙官出境侍衛,送迎老君。所到皆入室堂大殿,當陽正坐。其主者或稱聖帝,或號真王,或君或侯,或公或相,皆俯伏稽首,側耳聽命。神仙玉女、地下主司、山水百靈,莫不雨集。眾真聖帝有所咨啟,多論二儀三景、陰陽氣候、劫運賒促、帝三命錄長短、安危興廢、兆人禍福并學道進仙階級黜陸之事,調和氣序、抑消陽九百六災會之法。或請問道德宗原、希夷之旨,老君如所咨請,事事酬答,各隨諸天之音,言辭隱奧,世莫可傳,不可測識。為王母說《 請諍經》 亦此時。老君謂喜日:吾將與汝上朝太上,遊歷帝鄉。於是靈音八會,雲騎四合,冉冉升空。遂遍遊九天,諸天帝皆乘輿建節,從官及玉童、玉女各數萬計來迎。老子入其宮宇,設瓊英王實、月液雲漿、碧醴流薰、蘭羞八徹、靈芝仙果,光華映席,天樂繁會,靈唱妙絕。諸天帝仙真皆頂有圓光,各禮拜請問自然無上玄妙至真帝一之道。已而上元大有真公、中元太極仙翁、下元太清仙伯仙卿仙官,乘碧霞黃素雲輿,駕蒼虹麒麟獅子,張映交暉流霞鸞鳳飛鶴之蓋,仗日精命真之篩、命仙之旗,侍從神仙靈官共十有五萬,上元七萬,中元五萬,下元三萬,所乘駕及蓋、諦之節之類。亦諸天諸仙稽首拜迎老君上昇上清日闕丹城藥珠官。老君乃命喜朝高聖玉宸太上大道君,於是賜喜環剛丹果、隱伏龍芝、珠瑛玉醴共一十二事。乃從老君下降于天水靈山,遂之西域。

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卷下竟

太上老君金书内序

太上老君金書內序

經名:太上老君金書內序。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譜錄類。

太上老君金書內序

老君為道之宗,體於自然,在乎三清之前,象帝之先,為玉皇帝,居玉清金闕。下界幽冥之中生空洞,空洞之中生太無,太無變化生玄元始三黑。三黑變化,經無數億劫,化生玉容神姿玄妙玉女元君。時三黑混沌,未有所分,元君上昇太清金闕,老君遂游乎太易之先,居乎太極之端,分判兩儀,遂生三才。三才既備,化生萬有。老君乃應號治世,無名君治、高上虛皇治、太上治、上三皇師、中三皇師、下三皇師、五帝師。從開闢至虞舜問,世為師不絕,經二百七十五萬八千四百餘年。老君命宛委山之神玄夷使者,授禹玉書,禹發金簡銀編得治水之衛,老君上昇玉清金闕。治水後,其文藏于林屋洞。舜後道德下衰,下界一千年運會,聖人合出。是時老君出為世師,示其誕育,遂託於元君玉身瓊府。元君在太清金闕晝寢,夢日精大如流星,飛入口中,嚥覺有娠,下界八十一年。殷武丁三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元君與玉童、玉女各三十六人降於有亳之地,以有自然結煙雲之官,千門萬戶,復有天丁力士侍衛。是時,元君從左腋降誕老君。是時,九龍薦水以沐聖躬,其龍出處化成九井。是時,日童散彩,月妃捧華。聖君尋即能言,卻行九步,皆生九色蓮花,迺指李樹,此為我姓也。復日:三界之內,宗余一人。服自然天衣,忽長九尺,玉容金身,口丹齒玉,耳高於頂,日角月玄,萬相端備,不可勝言也。異其相,咸日:聖人厚,其生天地之先不老,居天地之後不少,生而髮白,故號日老子。降誕其時,諸神仙虛皇上帝朝禮空中,稱十號。一日玉皇,二曰元聖,三曰元始天尊,四日無上尊,五日道君,六曰無名君,七曰高上虛皇君,八曰太上,九曰老君,十曰帝師。言畢,稽首禮老君而辭。其諸天神仙駕天仗,排雲蔽空,以迎聖母歸太清天。緣降誕老君之日,每至日焚香散花,聖母歸天時,在世問作天香空洞之音,學仙之士因而相受為步虛之音,本即天聲也。聖母昇夭時,遺下一隻履,天人葬之為陵,因號聖母昇天陵。老君於亳亦以修行,有練丹井。帝辛昏虐,上帝思有麟邊。老君於金闕正座,上帝朝拜曰:帝辛昏虐,蒼生無主,惟西伯姬昌有道,伏願太上以慈衛之。老君允上帝之請,降於岐山之陽,為隱士,西伯姬徵為守藏室史。授帝王之道,與呂尚、周武王克商。元年舉為柱下史。昭王二十有五年癸丑,過函谷關,將適西戎。初,康王大夫尹喜善星曆,退為關令,結草為樓,瞻星候黑。忽見束方有紫黑,狀如龍蛇而西度,喜劫關吏日:聖人將過,如有古人狀,微行車駕青牛,勿放過。吏日:諾。遂掃路焚香待之。後果然,吏留之咨。喜見,拜首稽首日:臣先占紫黑之兆,今觀道君狀貌,豈非上古大神人者乎。老君曰:子能知吾,吾能知子。喜曰:敢問道君姓名。老君曰:吾姓名渺渺,從劫到劫,非可悉說。吾今姓李,名耳字伯陽,外字老聘。喜館之精誠,拜首稽首,敢請誨言。老君欲授道,使喜心至,忽飛行空中,為丈八黃金之身。喜乃精異,拜首稽首日:道君大聖大神,變化不測,臣血誕腥穢,幸會天顏,臣以惶以喜,敢請誨言。老君日:汝敬聽我命,授汝《道德經》,克享昇天,為仙師者師。喜日:臣雖齋心已久,沉邇浮世,實以宿慶,獲奉聖恩。再拜稽首受經,復日:欽若玄旨,求惟進修,剋以終天,罔敢失墜。依盟齋誦,退官成真。後詣老君,命喜為無上真人二十八天天主。初,老君示喜黃金身,後卻復九天真形,與喜別,西適流沙八十一國。至于天竺,作浮圖之術,以化胡人,其國皆號老君為有古先生。至四十四年壬申二月八日,釋氏瑜城於我受道,其經每受一句,則身參太極,上帝遙禮。誦之萬遍,白日昇天。夫誦經當須清靜之處,心神精一,存想元聖,九玄七祖皆得生天。其文祕在三清金闕及諸山仙洞,並金書玉簡,仙童仙女焚香侍衛,下界至大劫交運,天地歸盡,洞天之君收其文,送太清金闕。穆王五年甲申,老君復還中國,授王濘游仙駕空之術。宣王二十八年辛丑,三川震動,王問老君:是何祥也。老君日:郊聞漢父歌日:太白入勗國將衰。幽王年,岐山崩,老君日: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岐山崩、川竭,國將亡。老君授王《三天隱文》,王不崇天文,老君收文而去,王為犬戎所殺。桓王三年甲子,束駕白鹿,與二十四仙人,鬼谷子為馭,西登崑崙,重過函谷。時無上真人二十八天主知老君重過關,遂下天朝拜,隨駕至王母館而辭,老君令喜為三十二天天主。襄王十有七年乙酉,老君還中國,王師之為太史,更名澹然敬王年,孔子適周,問禮於老君,老君日:子之所言,其人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吾聞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淫志,是皆無益子之身,吾是以告子若是。孔子去,謂弟子曰:烏,吾知其能飛,可以為繒。獸,吾知其能走,可以為網。魚,吾知其能游,可以為綸。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吾猶醞雞焉。孔子返魯,稱老子為萬方聖人,不言而自信,不治而自化,可為聖耶。孔子卒後一百一十九年,老君見秦獻公日:始秦與周合,合五百年而離,離十年而霸王者出焉。時謂之周太史。老君從武丁時生,或出或隱,經九百年在世,然後登山上昇紫微。其山在整座縣界,因號老子昇天陵焉。玄師曰:余曾遍覽道記,求其指歸,然好仙士有妄為撰集,為勘其史冊,多年代不同,究其玄跡則首尾汗漫,言空尚異,反喪其真。事既非輕,全並不錄。余當外考典據,上符玉書,言其不刊之久,題日《老子金書內序》,永貽真錄,以革浮言矣。

太上老君金書內序竟

太上老君年谱要略-宋-谢守灏

太上老君年譜要略

經名:太上老君年譜要略。一卷。宋謝守廟撰。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譜錄類。參校本:《重刊道藏輯要》本。

太上老君年譜要略

永嘉謝守瀕編集隱山李政道校正

老君在天皇時降世號通玄天師,一號玄中大法師。徐整《三五曆》云:歲起攝提,元氣肇始,有神人號天皇。

地皇時降為師,號有古先生。《春秋緯》作九頭紀。
人皇時降為師,號盤古先生。《三五曆》云: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天地開闢,盤古在其中。後乃有三皇,此三才之始也。
伏羲時降于田野,號鬱華子。
祝融時降于怛山,號廣壽子。

神農時降于濟陰,號大成子。

黃帝時降于崆峒,號廣成子。

少昊時復降崆峒,號隨應子。

顓帝時降于衡山,號赤精子。

帝譽時降于江濱,號錄圖子。·
唐翰林承旨樂朋龜《青羊官碑》云:伏羲氏之王天下也,老君以道弘濟,降逵為師,仰觀圓蓋之文,俯察方輿之理,教之以畫八卦,指之以分三才,助之以造書契之文,製之以代結繩之政。洎乎神農氏之王天下也,老君救時屈己,下降為師,付之以五運,分之以四時,助之以正萬機,明之以辨百穀,變飲血茹毛之化,移黃標土鼓之音,毀穴焚巢,上棟下宇。洎乎軒轅氏之王天下也,老君隱身於崆峒之中,放心於杳冥之外,帝乃親降筆轄,禮展師資,既樞衣以趨隅,遂屈膝而問道,受丹經於王屋,登蒼冥於鼎湖。洎乎少昊氏之王天下也,老君說莊敬之典,教之以順時迎氣,昭配神明,羽族呈休,命之以烏官為理,分布九應,以統百司,景合璧以表靈,鳳銜圖而示肌,悉由至道,彰此帝模。逮至顓帝之王天下也,老君教之以解紛塞兌、治國安民,蕩條九黎,陸明八凱,追呼六甲,役御百靈,訓之以微言之經,教之以
大順之道。及乎高辛氏之王天下也,老君敷道布化,濟世為師,談黃庭之妙言,隱日遁月,稱錄圖之嘉號,返邑移城,制九州之名,作六英之樂。
帝堯時降于姑射山,號務成子。
帝舜時降于河陽,號尹壽子。
夏禹時降于商山,號真行子。
殷湯時降于潛山,號錫則子。
以上事迸互見於《帝系譜》、《帝王世紀》、《洞神大有經》、《玉曆經》、《出塞記》、《尹氏玄中記》、崔玄山《地理志》、譙周《古史考》、《神仙傳記》、《郡國圓經》。老君雖分身應化,隨世立教,事竟則隱,故在世未有誕生之跡。至殷朝第十八王陽甲庚申之歲,自太清仙境分光化氣,乘日精,駕九龍,化為五色流珠,託胎於玄妙玉女天水尹氏。已而孕歷八十一年,當殷二十二王武丁庚辰歲二月十五日,降誕於亳之苦縣瀨鄉曲仁里,即今太清官也。殷以建丑為歲首,殷之二月十五日,即今之上元節也。《青羊官碑》云:殷高宗御極之世,周文王演易之初,神光流入於瓊胎,瑞彩結成於金骨。不坼不班,誕彌於八十餘齡。降瑞降祥,過期者二萬餘畫。至甲寅歲,歷三十五年。一日忽乘白鹿、履庭檜而昇天矣。
今昇天檜太清官猶存,歐陽文忠公詩云:青牛西出關,老子始著五千言。白鹿去昇天,爾來忽記三千年。當時遺蹟至今在,隱起蒼檜猶依然。
帝紂丁卯,老君降于岐山之陽,號燮邑子。時周文王為西伯,召為守藏史。武王克殷,遷為柱下史。
隋內史薛道衡《祠庭頌》云:爰自伏羲至於周世,綿歷歲代,易號變名。在文王、武王之時,居藏室、柱史之職。市朝屢易,貌不改焉。
成王時號經成子。

康王時號郭叔子,仍柱下之職。

昭王時去官歸亳,以二十五年癸丑五月壬午西過函谷關,度關令尹喜。明年甲寅,授喜《道德》五千言。是歲.四月,於喜宅南小山上昇天,即有五色光貫紫微,井水皆溢。二十七年乙卯,復分光降生於蜀國李太官家。至二十九年丁巳,會尹喜於青羊之肆。唐記云:青羊肆者,太上玄元天皇大帝第二降生之所。
穆王四年甲申,復還中國,束遊扶桑,會大帝,校集草仙。《穆王內傳》云:穆王聞尹真人得道上昇,乃為修樓觀,置道士七人以奉祠事。
夷王元年乙丑,老尹與玄古三師降于蜀綿竹之三學山,授李真多之道。厲王二十一年庚子,老君降於樓觀,授道士宋倫以中景之道、通真之經并靈飛六甲素奏丹符。
宣王四十三年丙辰,老君降于渭川,告王以歲星北遷,言周將衰。後二年,幽王立。唐《歷代應現圖》云:周`宣王時有採薪行歌者,人莫能識,以問老君,老君日:此活國人修習無上正真之道也。

幽王二年辛酉,地動,涇、渭、洛皆震,老君日:周將衰矣,不及十年之數。後果為犬戎所滅。
平王二十三年癸卯十二月,老君復出關,開化諸國,遂至西流、麟等洲,考校草仙。事訖,復還中國。出《西昇記》。
敬王十七年戊戌,孔子謂南宮敬叔日:吾聞老恥博古而該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與敬叔皆至問禮。
威烈王二年丁未,老君過秦,秦獻公授綰,致禮問以曆數。
顯王八年庚申,老君束遊赤城、蒙山,過扶桑,校集草仙。已而隱于景山之太室、少室。
赧王九年乙卯,秦昭王立,老君與尹喜諸仙西遊女几、雞頭、天柱,復出散關,遂昇崑崙,還紫微上宮。昭王聞之,乃於老君所經由處為置城邑,以表聖邇,故立老停驛、尹喜城。見《天師傳》及《蜀圖經》。

老君應感無方,變化莫測,或昇或降,莫能究悉。今考傳記并長曆,推計自殷武丁庚辰至周赧王乙卯,凡出入隱顯綿歷九百九十六年,在殷一百七十四年,在周八百二十二年,正與史傳
及諸經典相合。魏明帝贊云:為周柱史,經九百年。大學博士昊楊昊亦云:老君變通,靈應難測,既生商日,又仕周時。計其始終,乃歷千歲。此皆舉其成數也。《史記》稱或云百六十歲,或云二百歲者,是據孔子時人斟酌老君之歲數云爾,不能知其實,是以每事言蓋言或也。劉向贊之日:德合元氣,壽同兩儀。據諸傳記說雖不同,莫不贊其長壽。蓋儒者以長生升天之說為誕,故但云莫知所終。
秦始皇二十八年壬午,封禪泰山,乃建老君祠於樓觀之南,躬行饗禮。前漢文帝初,老君先降于陝河之濱,人號為河上公,亦曰河上丈人。帝親訪之,老君授以《道德》二經。今陝府北有河上公廟、望仙臺存焉。見《史記》。

成帝河平二年甲午,老君降于瑯琊郡曲陽淵,授干吉《太平經》。出《漢書》。

安帝永初三年己酉,老君降于泰山,召江夏吏劉圖校定天下簿籍,因示圖罪福報應之事。見唐(紀聖賦》及(應現圖》。
順帝漢安元年壬午,老君降于蜀之鶴嗚山,授天師張道陵《正一盟威祕錄》,五月再降,賜《太清中經》。建康元年甲申,老君再降于闆州雲臺山,授天師以三洞眾經及超度九祖齋直之法o見《天師傳》及《蜀圖經》。
桓帝永壽元年乙未,老君降于成都,授天師北斗削死注生之法。今成都府玉局化是其地也。又降于鹿堂山,授以制六天斬邪之文。見《天師傳》及《蜀圖經》。延熹八年乙巳,帝遣中常侍左倌詣苦縣祀老君,命邊韶撰碑文。九年,帝親祀老君於濯龍官,用郊天樂。見(後漢紀》。
靈帝光和二年己未,老君降于天台山,授仙人葛玄《上清》、《靈寶》、《大洞》等經及三錄七品齋法。見《天台山記》及《太極仙公傳》。

魏文帝黃初四年癸卯,帝親詣苦#1縣老子廟致祭,令有司重修廟宇。見崔玄山《瀨鄉記》。

陳留王咸熙元年甲申,老君降于隴右臨洮郡,謂王始曰:天下不久當太平。見《晉書》。
晉安帝元興元年壬寅,老君下降,按行山嶽。至華山,劫仙人成公興令移居嵩山,仍賜以仙藥。見《後魏書》。
後魏明元神瑞二年乙卯,老君降于嵩山,授道士寇謙之《雲中音誦新科之戒》。
太武太延元年乙酉,老君降于嵩山,命寇謙之授帝以太平真君之號,遂改元太平真君。並出《魏書》及《道釋誌》。
武帝太昌元年壬子,遣散騎常侍饒傑、侍御史那鄧亮重修亳州老君廟。見《激鄉記》。
隋文帝明皇六年丙午,詔亳州刺史楊元冑重修老君廟宇,劫內侍舍人薛道衡撰碑及《祠庭頌》。見(隋書》。
煬帝大業十三年丁丑,老君降終南山,語山人李淳風以唐公受命之符。出《金鎖流珠》。

唐高祖武德二年己卯,老君降于羊角山,語吉善行令奏聞云:唐得聖治,社稷久長。出《唐書》。五年壬午,老君再降于廟所,告以破賊之期。出《唐書》。

太宗真觀元年丁亥七月丙午,勸修亳州老君廟,給戶二十以供灑掃。出《通志》。
高宗龍朔二年壬戌,帝幸洛陽宮,建清廟于北郁山以祠老君,設醮慶贊。老君降于殿上,二真人夾侍,光曜階壇,眾咸瞻仰。宮闈令權大力等列狀奏聞,詔依所見圖寫為瑞像。見《洛州錄事》、楊濩師奏狀。乾封元年丙寅,帝封岱嶽,駕至亳,謁老君,御製冊文,上尊號曰太上玄元皇帝,聖母為先天大后。出《唐書》。儀鳳二年戊寅,劫建醮於洛陽清廟,老君降于壇上,祥光照映,乘白馬履壇,石皆有邇。眾所瞻仰,即以奏聞。賀表有云:金相玉毫,彩奪夜明之景。白駒丹鬣,邇流天駟之庭。見朝散大夫孫瑞奏表。
玄宗開元三年乙卯,束封岱嶽,回謁亳州老君廟,親書《道德》二經,俾刻諸石。以老君降誕日為玄元節,御製讚文,書于寶帳額上。見《實錄》。開元二十九年辛巳閏四月,帝夢老君告云:吾有像在京城西南。上遣使求之,果得老君玉像,迎至興慶宮,命畫真容,分置諸州開元觀。出《通鑑》。天寶元年壬午,老君降于丹鳳門外,語田同秀日:我昔將入流沙,藏一金匱靈符在尹喜舊宅、可奏帝取之。帝遣使求得之於函谷關故墟。出《唐書》。天寶二年癸未正月,上老君尊號日太聖祖玄元皇帝。九月制改譙郡紫極宮為太清宮,此太清宮得名之始也。見《唐書》。十二月,帝幸華清宮,老君降于朝元閣上,遂改朝元閣為降聖閣。見《唐史》。天寶七載戊子,上老君尊號日聖祖大道玄元皇帝。九載庚寅,老君降于太白山,語山人主玄翼以寶仙洞有妙寶真符,上命刑部尚書王捶等往求,果得之。十三載甲午二月癸酉,帝朝獻太清宮,加上老君尊號日太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十五載丙申,老君見于漢中郡黑水之側,帝命刻石像於所見之處。老君又乘白鹿降于利州益昌嶺上,示收祿山之兆,詔於所見之處立自然觀。並出《唐書》。

肅宗至德二載丁酉,老君降于通化郡雲龍巖,自地接天,儀像炳然。詔圖其本,明皇御製贊日:晝見殊相,浮空瑞色。道釋人天,作禮瞻奉。申命藻繪,示諸郡國。見唐(太上高皇瑞像贊序》。
敬宗寶曆二年丙辰,老君降于太清宮前御路。見柳公權書韋處厚所撰碑。
懿宗咸通十年己丑九月,徐州賊龐勳來寇亳,領其徒三千餘人趁太清宮,欲據為營壘。時士庶數百餘家在宮避難,咸見老君乘空而行,須臾黑霧昏噎,賊迷路,自相蹂踐,勳亦溺水而死。見汴州節度李蔚奏狀。
僖宗廣明二年庚子七月,黃巢攻劫郡邑,將焚亳州太清宮,忽陰風四起,變暑為寒,賊眾駭散,卒不能攻而去。見《唐書》。
宋太祖建隆元年庚申,遣使詣亳州太清宮致祭。
太宗淳化四年癸巳,遣內侍李守倫等下兩浙選擇良材,重修亳州太清宮,韶水部員外郎和濛撰碑。

真宗咸平五年壬寅,遣內侍陳延慶增修亳州太清宮,仍給衛士。大中祥符五年壬子,遣三司使丁謂代謁。七年甲寅,駕幸亳州,謁太清宮,親奉寶冊,上尊號曰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已上並出(宋朝事實》。
哲宗紹聖五年戊寅,亳州刺史喻陸奏太清宮屢降瑞應,遂遣內侍蘇珪就宮建普天大醮三千六百分,仍詔本路轉運司,凡宮宇弊壞者,隨即繕完。
徽宗崇寧元年壬午,詔翰林學士張商英撰《亳州太清宮碑記》,徽宗御篆額,賁于碑首。出《宋實錄》。政和二年壬辰,老君乘白馬,駕祥雲,降于茅山玉晨觀,授梁先生《加句天童護命經》。見(句曲志》。其餘降見事邊,記傳不繫時代者不述,與夫放光現瑞靈應等,事非化身下降者,亦不復載于譜也。

太上老君年語要略竟

#1『苦』字原作『若」,據《重付道藏輯要》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