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泰“刷漆”矿山被关停相关责任人被停职

2019年08月02日09:08来源:齐鲁网 原标题:山东新泰“刷漆”矿山被关停 相关责任人被停职

7月30日,《山东新闻联播》“今日聚焦”板块报道了山东昌盛矿业有限公司部分矿山被刷上绿色油漆的问题。节目播出后,新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

新泰市委副书记、市长赵书刚在赶赴现场实地查看后,认定山东昌盛矿业有限公司现场管理十分混乱。立即召集新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分局、翟镇政府等相关部门领导,连夜开会,从工作作风上部署整改。新泰市委副书记、市长赵书刚说:“我觉得从认识上,首先是我们对中央的三大攻坚战,特别是生态环保这一块,政治站位还不高,作为自己应尽的职责,应该高度重视的事来看待。我们怎么落实的,这个企业就是没有良心的企业。”

新泰市翟镇党委书记刘焕校说:“首先对企业立即进行关停,现场我们调动了三辆铲车、四台挖掘机、五辆自卸车,整改不完,绝不收兵。”

经研究决定,泰安市生态环境局新泰分局责令环境监察大队三中队中队长作出书面检查,相关工作人员停职接受检查,对现场喷涂绿漆及其他露天堆放的石材限期一个月内全部清理完毕。新泰市副市长苏永涛说:“强化问题导向,立即组织相关部门、乡镇在全市范围内,逐一开展拉网式排查。严格落实乡镇、属地相关监管部门的责任,强化日常监管,同时也欢迎各界媒体进行监督指导。”

应急管理部:强化安全生产保障油气增储扩能战略顺利实施

2019年08月02日09:09来源:人民网-能源频道 原标题:应急管理部:强化安全生产 保障油气增储扩能战略顺利实施

人民网北京8月1日电(记者 杜燕飞)近日,应急管理部印发《关于切实强化油气增储扩能安全生产保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应急管理部安全基础司负责人表示,国内石油天然气生产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将安全生产作为油气增储扩能的前提、基础和保障,既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内在要求,也是保障油气增储扩能战略顺利实施的具体体现。

油气增储扩能面临安全风险挑战 须强化源头管控

近年来,我国国内石油天然气增储扩能远不及消费增长步伐。党中央、国务院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高度,要求全面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

历史教训表明,生产强度短期内的快速提升,往往容易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多发,甚至诱发重特大事故,不仅会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害,还会严重影响油气增储扩能实施。

据应急管理部安全基础司负责人介绍,我国油气增储扩面临的安全风险挑战主要有:

一是新建项目数量急剧增多,急于投产见效,部分单位可能会缩短前期设计论证时间甚至提早安排建设单位进场,导致安全生产先天不足的风险增加。

二是增储扩能过程中,既要增储量、又要上产量,既要稳产老油田、又要开发新油田,部分重点项目可能会抢工期、抢进度,钻井机组、录井修井队伍和承包单位等基本被调用殆尽,部分设备设施可能超强度运转,导致生产过程中的事故风险增加。

三是油气勘探开发加快进入新的探区、新的地层、新的复杂地质环境特别是海洋深水领域,导致事故风险增加。

四是油气企业大量增加新员工、新承包单位,而人员现场操作和临场处置经验短期内很难满足要求;不同承包单位现场作业大量交叉进行;安全管理人员短期内难以及时补充和快速成长,安全管理能力稀释严重,导致现场作业过程“管不到”、“管不好”的管理风险大量增加。

五是基层安全监管力量不足、缺少专业人员,与增储扩能要求形成强烈反差,很容易出现监管盲区。

因此,“将安全生产作为油气增储扩能的前提、基础和保障,既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内在要求,也是保障油气增储扩能战略顺利实施的具体体现。”该负责人表示。

为此,《通知》再次强调,要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增储扩能的关系,进入新的区域、启动新的项目、使用新的工艺技术,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要求科学制定勘探开发计划,严禁因抢进度、抢工期造成安全把关不严、风险失控。

严格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做到安全设施设计未经审查同意不得开工建设、未经竣工验收合格不得投入使用;油气建设项目彼此之间或与煤炭开采等存在交叉影响的要签订安全协议;严格油气集输管线、终端等安全距离要求。

在坚守安全红线前提下推进“放管服”改革,严禁地方擅自取消和缩小许可范围,严禁将中央企业陆上油气审批事项下放到县级有关部门。

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重点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

针对油气增储扩能安全生产责任尚未完全分解落实到企业负责规划、生产、采购、设备管理等职能部门、没有有效传导到基层和班组的问题,《通知》要求企业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班子成员和各部门责任清单,负责规划、生产、工程建设的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增储扩能安全生产保障具体措施,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清单制度。

针对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知》要求进一步充实和配强安全管理人员;统筹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隐患排查治理、HSE管理体系融合;动态开展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估,建立风险数据库,建设监控预警系统;严格高风险作业审批和工艺、设备、人员变更管理;完善落实隐患举报奖励制度。

针对承包商事故多发问题,《通知》明确项目发包方对发包工程安全生产负主要责任;要求将承包商纳入本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执行统一的安全生产标准;严格承包商能力审核,建立承包商名录,控制专业分包的范围,减少承包商交叉作业;严格承包商安全业绩考核,建立不合格承包商信息共享机制。

针对新员工短期内大幅增加问题,《通知》要求确保企业“三项岗位人员”持证上岗、确保新员工经安全培训合格后上岗,确保承包商和劳务派遣人员接受同等安全培训,将油气企业关键岗位职工纳入高危行业领域安全技能提升行动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是当前重中之重。”该负责人说,“分析30多年来国内外84起油气勘探开发典型事故,主要有井喷失控和硫化氢中毒、火灾爆炸、极端天气、平台结构和设备质量缺陷4类。”

为防范这四类事故,《通知》提出了23项关键防控措施,同时要求强化事故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在防范井喷失控方面,要求重点管控高压高含硫油气井 安全风险,建立井涌等未遂事件统计分析制度,提升15分钟内正确关井和第一响应能力等。

在防范火灾爆炸风险方面,要求确保管线、站场、终端等防火间距、防爆区域设定、防爆设备选型等达标;改变简单以价格为决定因素的招标采购制度,严防施工建设质量埋下火灾爆炸隐患;建立完善监测监控和智能处置系统等。

在防范化解极端天气等自然灾害风险方面,要求强化预报预警,按照“宁防十次空,不放一次松”原则,严格落实极端天气来临前海洋石油及时撤出危险区域作业人员的制度等。

在防范化解海洋石油老旧生产设施和平台质量缺陷风险方面,要求对老龄化设施开展安全体检,建立全面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分析和论证制度,严格全生命周期发证检验制度等。

强化精准监管 加大增储扩能安全检查执法力度

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未雨绸缪,精准研判、主动作为,打好防范化解风险的有准备之战。3月下旬以来,应急管理部已经3次召集重点地区应急管理部门和各石油企业负责人,会商研判油气增储扩能带来的安全生产风险,研究针对性防范化解措施。

“今年上半年,在油气新建项目、勘探开发作业量和新员工数量同比增加均超过30%的情况下,油气开采行业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了25%,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超前防范化解风险取得初步成效。”该负责人告诉记者。

同时,为加大增储扩能安全检查执法力度,《通知》要求,加强组织领导,把强化增储扩能安全生产保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工作任务,防止工作一般化和形式化;要联合有关部门和企业健全完善风险会商研判机制,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要有针对性地配强专业监管人员。

落实安全检查执法职责,要求对每一个陆上油气田确定一级安全检查主体;海油安监办及分部统一指导海洋石油安全监管执法;煤矿安监部门负责煤层气开采安全监察执法;跨区域作业自觉接受作业地监管。

强化针对性执法检查,要求将油气勘探开发作为安全执法检查重点,针对不同风险级别制定分类执法检查计划;突出对新开工项目、新员工培训、井控管理和高压高含硫油气开发、深海开发、海洋石油老旧设施等环节和对象的执法检查;统筹各层级执法计划,推行“互联网+”等方式方法,加大明查暗访力度,依法严厉处罚违法违规行为。

越南警方向中方移交395名跨境网络赌博嫌犯

2019年08月02日08:37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越南警方向中方移交395名跨境网络赌博嫌犯

记者1日从广西友谊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获悉,当天上午10时,越南警方在广西友谊关口岸中越边境“零公里”处,向中方移交了395名涉嫌网络赌博案件的犯罪嫌疑人。

据悉,此次移交的395名犯罪嫌疑人均为在越南境内抓获的跨境网络赌博案件人员。经中越两国警方联合调查,该批人员在越南北部的海防市租住楼房,管理近百家赌博网站,针对中国境内人员,大肆组织开展网络赌博违法活动。

当天,友谊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周密部署,增派执勤警力、严密勤务组织,快速办理入境手续,确保移交工作顺利完成。

目前,案件还在进一步调查中。

九旬老人:做一只和时间赛跑的“萤火虫”

2019年08月02日08:27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九旬老人:做一只和时间赛跑的“萤火虫”

   7月31日清晨,叶连平在“留守未成年人之家”教室里上英语课。

暑期伊始,在安徽省和县乌江镇卜陈村“留守未成年人之家”,92岁的退休教师叶连平又开始了暑假的忙碌。每天,叶连平上午讲课三个小时,下午讲课两个小时。除了上课,叶连平还要给孩子们打印教材,批改、点评作业,日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叶连平生活的卜陈村,位于和县乌江镇中东部,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工作,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家长普遍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2000年,原本是老师的叶连平决定创办“留守未成年人之家”,为孩子们免费补习英语。

叶连平无儿无女,和老伴过着清贫的生活,至今还住在30多年前盖的平房里。尽管如此,在叶连平家吃住的孩子一直没有间断。有的学生离家比较远,来回上下学不方便,叶连平就让这些孩子住在自己家里,包吃包住,不求回报。19年来,叶连平帮助过的孩子超过1000名。

近年来,叶连平也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全国各地志愿者的大力支持,获得了不少荣誉和赞美。“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墙上挂着锦旗和奖状,教室的墙上写着“乡村永不熄灭的烛光”。面对这些荣誉,年逾九旬的叶老师说:“蜡烛光很亮,能照亮的地方也很大。我能照亮的地方很有限,充其量也就是一只闪烁微光的萤火虫。我现在最缺的是时间,我要跟时间赛跑。” 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红军走过这片草原

2019年07月31日10:39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红军走过这片草原

   在儿媳妇阿尔基看来,公公侯德明的一生就是传奇,“尽管他没有做过什么大事”。站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日干乔大沼泽的一块石碑旁,阿尔基讲起过去的故事。那块石碑上镌刻着周恩来总理1960年为红原建县题写的“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10个大字。

侯德明老家在湖南大庸(今张家界),一家9口人参加红二军团,跟着老乡贺龙长征。1936年夏天,队伍到达红原境内。一天,母亲牺牲在沼泽地里,侯德明当时还年幼。后来,侯德明掉了队,一个收养了他。他开始学习藏语,人勤快老实,当地土司把女儿嫁给了他,因为他“人品比金子还好”。新中国成立后他当上了瓦切镇上的保管员,保管的玛瑙、珊瑚等珍贵物品,无一丢失。

2004年因为媒体报道,湖南的家人联系上了侯德明。事后才知,长征后,一家9口人只活下来3人。2005年,侯德明启程回湖南老家那天,镇上熟人都来送他。阿尔基至今记得,当天人山人海,大家为侯德明找到亲人高兴,又都说:你一定要回来,这儿离不开你。探亲后,侯德明很快便回来了。

在阿尔基眼里,侯德明对家人影响很大。“公公常说,年轻人遇到一点小事,不用怕,再难也没有红军过草地难。只要人品好,就像埋到土里的金子,早晚都会发光,都会有好运气。”

侯德明去世前,组织问他还有什么要求,他一样都没有提,“比起牺牲的战友,自己很幸运。”

红原县党史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贺建军介绍,许多红军战士牺牲在长征途中,红原留下“金色的鱼钩”和“七根火柴”等动人故事。1935年6月至1936年8月,红军三大主力经过红原境内的雪山、草地和沼泽。艰苦岁月中,红原牧民为红军当向导,用青稞和牦牛支援红军,救助、收留了许多伤病、掉队和失散红军。

亚口夏山红军烈士墓、日干乔大沼泽、嘎曲河、色地坝和年朵坝大草地等革命遗址,是红军长征在红原的历史见证。

2003年,红原县委和县政府在日干乔大沼泽修建了红军过草地纪念碑。这个大沼泽是红二、红四方面军左路纵队穿越草地北上的所经之路,被称为陆地上的“死亡之海”。纪念碑碑身右侧,刻着一段话——

“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种深刻的悲剧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这就是民族脊梁。他们历尽苦难,我们获得辉煌。”

《 人民日报 》( 2019年07月31日 04 版)

传奇老兵永不褪色

2019年07月31日10:40来源:重庆日报 原标题:传奇老兵 永不褪色

7月3日,合川区隆兴镇广福村,蒋诚说起击落那架敌机时的细节,眼神有光。

属于蒋诚的被尘封了三十六年的《革命军人立功喜报》(复印件)。

七月三日,合川区隆兴镇广福村,蒋诚和他的纪念章。

七月三日,合川区隆兴镇广福村,着一身绿色衣裤的蒋诚在老伴搀扶下散步。

(图片均由记者张锦辉摄)

   核心提示

重庆有这样一名老兵,上甘岭战役中,肠子被炸出来,他重新塞回去。战斗中,他以重机枪歼敌四百余名、击毁敌重机枪一挺,并奇迹般地用机枪击落敌机一架,荣获一等功。

复员退伍后,整整36年,他没向任何一级组织透露过自己堪称传奇的功绩,也没找任何一级组织提出哪怕是正常安排工作的请求,只是以一个农民的身份默默劳作,甚至个人举债修路,为儿子留下一笔“巨债”。

直至一份《革命军人立功喜报》,在一系列巧合下被发现,他的功绩才大白于天下。他因落实政策获得“全民职工”待遇之日,却是年逾60之时。

这样一名老兵,用自己的鲜血和无悔,诠释了一名员的铮铮誓言。

“老爷子,这一辈子后悔过吗?”

“不后悔!打那么多仗,我那么多战友死了、残了,我还活着!”

“几十年了,没人知道你是上甘岭战役的英雄,遗憾吗?”

“我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国家和人民也给了我不少,没得啥子遗憾的。”

这段跨越了时空、跨越了生死、跨越了荣辱得失的对话,发生在7月3日。对话的主角叫蒋诚,一位说话都不利索的91岁老人,现居合川区隆兴镇广福村。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在上甘岭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用鲜血和无悔诠释了一名员的铮铮誓言。

初心

解放全中国

白发、秃顶、满脸老年斑,喘着粗气的他即便拄着拐杖,挪动小碎步都会全身颤抖,这就是现在的蒋诚。

唯一稍显他老兵印记的,是他那条肥大、破旧的绿军裤,只是到处都是缝补的痕迹,尤其是膝盖处,补在内里的补丁都已外露。

然而,就是这个看起来颤颤巍巍的老人,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在右腹部肠子被炸出体外的情况下,以重机枪歼敌四百余名、击毁敌重机枪一挺,并且奇迹般地用机枪击落敌机一架,荣获一等功一次,后又获三等功一次。

64年前,他退伍复员回到偏远的家乡,以普通身份参与地方建设。

31年前,因为地方志的修撰整理史料,当年的“立功喜报”重见天日,他也因此成为“全民职工”。

只是,那一年,他年逾60,距他立功受奖已过去了整整36年。

如今的他口齿不再清晰。只是,说起曾经的戎马倥惚,他的眼神依旧会霎时闪亮。

蒋诚生于1928年,整个青少年时期都是在战火与动荡中度过。入伍前,蒋诚全家仅有“土二亩、佃房二间、牛一头”,这么点家当,却要养活父母、兄嫂、弟、侄等七口人。

1949年12月,在解放成都的隆隆炮声中,21岁的蒋诚加入解放军。

“解放全中国!解放全中国!”采访中,大部分时间由蒋诚的家人和村干部介绍情况,坐在一旁、耷拉着脑袋似乎半睡半醒的蒋诚,突然睁开浑浊的双眼,一边用拐杖使劲地顿地,一边嘴里含糊地以浓重的重庆方言反复嘟囔。

“解放全中国!”或许,这句话正是蒋诚当年入伍时最朴素的初心。

执念

消灭所有敌人

蒋诚入伍后成为11军31师92团1营机炮连战士。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1951年1月,蒋诚所在部队编入志愿军第12军建制,并于3月由长甸河口入朝参战。

也就在入朝参战的3月,时年23岁的蒋诚被火线提拔为机炮连副班长,与战友一道,扛着他心爱的机枪,唱着“雄赳赳气昂昂”的军歌,跨过了鸭绿江。

记者辗转找到的蒋诚士兵档案显示,入朝不足1年,蒋诚便在“一九五二年六月于朝鲜金城由张云介绍入党”。

时隔近70年,蒋诚在异国的战场经历了怎样的血火考验,才能在1年内实现火线提拔、火线入党,已无法找到当初的见证人,而他本人也无法清楚叙述入朝参战后的种种过往,但战史却忠实记录了蒋诚所在部队经历的连番血战。

据《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等史料记载,1951年4月22日至1951年11月,蒋诚所在的12军先后参与第五次战役、金城防御作战等大小战斗400余次,并重创土耳其旅。

“就是不停打、打、打!要消灭所有敌人!”从蒋诚勉强可辨的话语里不难发现,“消灭所有敌人”六字,贯穿了他所有的朝鲜战场记忆。

1952年10月,入党4个月后,蒋诚迎来了永生难忘的上甘岭战役,也正是在这场震惊世界战争史的残酷战役中,他获得了一个中国军人的至高荣誉。

1952年11月1日,蒋诚所在的12军开始投入上甘岭战役。彼时,在上甘岭负责第一阶段战斗的志愿军第15军45师,已在短短半个月的血战中拼光了5600余人。蒋诚与战友们,就是在如此残酷的战况下冲上火线。

“我小时候最喜欢问爸爸打仗的事,他每次都是叹气,随便说几句就低头不作声了。”蒋诚的三子蒋明辉回忆,父亲年轻时一般不主动提及那场战争,反而是在神智、口齿都不太清的最近半年,会经常唠叨大家都听不懂的战场情况。

英雄老去,青史犹存。12军战史清楚地记载,1952年11月8日,蒋诚所在的92团到达上甘岭,旋即被上级要求3天准备,11日发动反击。

彼时,上甘岭537.7高地已陷入最危急境地,该高地4个连日血战后,仅剩24人退守七号坑道,并且连续11天断水断粮。

蒋诚所在的92团,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站上了朝鲜战场最危险的火线。

就是在这场事关整个朝鲜战局走向的残酷血战中,蒋诚创下了奇功,以手持轻武器击落敌机一架。

“一架敌机要轰炸我们,它冲下来,我就打它的头;它飞过去,我就打它的尾巴……”神智、口齿已不清的蒋诚,说到击落那架敌机时的细节,却表达得异常清楚。

按照蒋诚的回忆,当时突遭敌机轰炸时,作为机枪手的他,在战友们都在紧急寻找掩蔽时,扛着机枪跳进了一处深坑。

“我站在沟沟底,把机枪架在沟沟上头,就开始打,也不管打不打得着。”老人双手不停颤抖着比划,那一刻他的眼神无比闪亮。

传奇

一人歼敌四百余人

比蒋诚的回忆更具说服力和震撼性的,是他的立功受奖说明:“一九五二年十一月于上甘岭战役中,配合反击坚守五三七点七高地战斗里,该同志发挥了高度的英勇顽强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带领班里在严密敌炮封锁下,熟练地掌握了技术……击落敌机一架……”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份立功受奖说明里还详细地记载了一项在整个人民军队战史上都堪称奇迹的辉煌战果:“以重机枪歼敌四百余名,击毁敌重机枪一挺,有力地压制了敌火力点,封锁了敌运输道路……”

“我是他弟弟,但我真的不知道,他居然有歼敌四百多人的战绩,要不是亲眼看到这些档案记录,我都不敢相信。”年届80岁的蒋启鹏看着泛黄的档案,感慨万千。

往事并不如烟,即便是相隔半个多世纪,从这份早已泛黄的立功受奖说明字里行间中,仍能感受到那场战事的惨烈。

也正是在这场战斗中,蒋诚身负重伤。

“他原来说过,肠子被打穿了,他就自己把肠子揉进去,还要打!”蒋诚的老伴陈明秀说起这些时,嘴角仍会止不住地抽搐。

在蒋诚右腹部,赫然有一道6厘米的深凹进去的伤疤。无从猜度蒋诚在腹部出现开放性伤口,肠子都流出来的情况下,是以怎样的悍勇把肠子塞回体内,又是以怎样的坚毅,裹伤再战。

但他的立功受奖说明,直接证实了这一惊天动地的细节:“……身负重伤,还不愿下火线,配合步兵完成了任务,对战斗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此役毕,蒋诚被授予一等功,通令嘉奖。

只是,如今的蒋诚,在低头摸过自己那道伤疤时,只会憨憨地笑说一句:“我打的敌人还多些、还多些……”

复员

退伍返乡当农民

1953年12月,一等功臣蒋诚升任志愿军第12军31师92团1营机枪连班长。

随着朝鲜战事结束,1954年,在朝鲜战场征战4年的蒋诚随部回国。

据浙江省《江山市志》记载,回国后的31师驻地正是江山市。因各部营房紧缺,1954年5月,华东军区指示全区所属部队尽快着手兴建各自的营房。

蒋诚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建设中,再立新功。

“班长、党员蒋诚同志是上甘岭战役中的功臣,他在这次营建任务中,保持和发扬了过去的荣誉,表现得吃苦耐劳,肯钻研技术,对工作负责,真正起到了一个班长的作用。”这是当年组织上对蒋诚的总体评价。

而在“立功事迹”一栏,甚至用了洋洋洒洒近500字,细致记录了蒋诚的功绩。

蒋诚负责的是铺夯石工作。在“不顾疲劳、埋头工作”的钻研下,他从每天铺不了合乎要求的5平方米,激增到每日保质保量铺设12平方米,而这是“两个人一整天的工作定额”。

1954年12月,蒋诚因贡献突出,再获三等功。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部队崭新的营房建好了,蒋诚却没来得及住上一天,就于1955年2月10日复员退伍返乡。

士兵档案显示,蒋诚退伍时带回家乡的只有5样物品:便衣一套、鞋袜各一双、毛巾一条、肥皂一条、布票16尺。

回到家乡,这个在血火战场上悍勇无比的英雄,重新成为了一个农民。

“我们就晓得他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不晓得他立过那么大的战功!”蒋诚64岁的亲侄儿蒋仁先,对于伯伯曾经辉煌的历史,也是一无所知。

“爸爸的几个奖章我看过,但都是纪念章,没看到军功章。”蒋明辉如是说。

即便是记者穷尽了各种可能的方式全力搜寻,但蒋诚从1955年2月退伍到1964年4月这近十年的履历,皆属空白。

“就是当农民呗!”陈明秀一语道破,原来复员返乡后的蒋诚,压根没有找过任何部门,而是完全以一个普通农民身份务农,闲暇时参与修建铁路等。

“爸爸性格好,话很少,总是沉默,不与人争。”蒋明辉幼时的记忆中,父亲总是像山一般沉默,没有任何人想到,他曾是共和国的一等功臣。

直到1964年4月,蒋诚因有一手拿手的蚕桑养殖技术,临时到隆兴乡从事蚕桑工作。而这份临时性的工作,他一干就是24年。

整整36年的时间里,曾经上甘岭战役的一等功臣,就这样以最朴实的方式,安心务农,静静劳作。

传承

两代人默契的“父债子还”

复员返乡后的数十年间,蒋诚把自己的蚕桑技术传遍了十里八乡,经常一出门传授技术就是四五天不回家,这也使得他连前妻去世都没见上最后一面。

1983年,蒋明辉眼中“山一般沉默的父亲”,干了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

“说实话,那件大事,当年差点把我压垮。”时至今日,已是51岁的蒋明辉回忆此事,依旧眼神复杂甚至略带痛苦。

1983年冬,当地决定修建隆兴乡到永兴乡的道路,自认有些修建技术的蒋诚,居然抛下蚕桑技术员的活不干了,主动请缨牵头修路。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乡村修路,绝不是什么包工程赚钱的概念,牵头人没有报酬,修路的也全是本地村民,然后按工分兑现工钱。

路修到一半,钱没了。村民们放下钢钎捡起锄头,跟蒋诚扭捏地表示想回家干活了。向来不怎么抽烟也寡言少语的蒋诚,据说当时连抽三根烟,末了扔下烟屁股,瓮声瓮气地说了一句:“大家继续干,钱我去想办法。”

蒋诚话极少,一旦他开口,那就必定是一个唾沫一个钉,大家闻言又笃定地放下锄头捡起了钢钎。

很快,工钱来了,甚至连每天的工分标准也没降低。修路工程得以顺利推进,直至完工。

“8年后,爸爸把我叫到跟前,告诉我,当年修路的钱,是他以个人名义向农村信用社贷的款。”看着父亲严肃而又闪避的眼神,蒋明辉心头一沉,直愣愣地问了一句,“贷了有多少钱?”

“应该有2400多块……”蒋诚的话,如巨石砸在蒋明辉心头。

那一年是1991年,蒋明辉年仅23岁,参加工作3年省吃俭用才存了1000多元。而在蒋诚贷款时的1983年,2400元更是一笔“巨款”。

“父债子还……”父子俩沉默许久后的第一句话,竟然是一模一样的这句“父债子还”。

彼时,蒋明辉有一个已经谈了3年多的女友,正筹划着结婚。面对这样的情况,蒋明辉不敢对女友说,偷偷把自己的房子卖了换得400元钱,住进了集体宿舍,然后又借了一部分钱,才还掉了这笔贷款。

如此大事自然瞒不住,女友质问蒋明辉原因,他只是反复念叨“那是我爸的名字贷的款嘛,父债子还嘛,天经地义嘛”。

“钱一分没得了,房子也没得了,你还想结婚?我看你是脑壳昏!”女友一气之下,远赴重庆主城打工去了。

事后,蒋明辉还是靠着真情感动了女友,两人最终喜结连理。但是,因为没了房子,婚后的小两口只有住进了女方家中。

“在农村,我这种情况叫倒插门。”蒋明辉坦言,这些年他为此忍受了不少风言风语,“但没啥后悔的,父债子还,天经地义。”事隔28年,蒋明辉的回答,依旧是当初的那几句话,原来时间不曾改变本心。

“爸爸话少,但跟我们几兄妹说话时,说得最多的就是‘老老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蒋明辉继承了父亲沉默寡言的性格,更继承了父亲低调踏实的作风。

事实上,蒋明辉兄妹五人,除他自己当年因为招工拥有城市户口外,其余兄妹至今仍是农村户口,包括后来退伍回乡的大哥蒋仁君。

“送我去部队前,爸爸只交代我3句话:当兵就要准备牺牲;在部队严格要求自己;不要给组织添麻烦。”蒋仁君回忆。

信仰

“国家”二字永远高于一切

1988年,埋首乡野36年的一等功臣蒋诚,毫无征兆地迎来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一份阴差阳错尘封了36年的《革命军人立功喜报》,因为一个极其偶然的因素被发现。

那一年,原合川师范学校校长王爵英负责修撰《合川县志》,查找档案资料时发现一份《革命军人立功喜报》。

《喜报》载明:“贵府蒋诚同志在上甘岭战役中,创立功绩,业经批准记一等功一次,除按功给奖外,特此报喜。恭贺蒋诚同志为人民立功,全家光荣。”

对原合川县而言,这是一份珍贵史料。但王爵英发现,这份《喜报》“备考”一栏,被注明“由八区退回,查无此人”。

回头查看投送地址,写着“四川省合川县四区兴隆乡南亚村”。巧的是,当时的合川,恰恰既有隆兴乡也有兴隆乡;更巧的是,王爵英恰恰又是蒋启鹏多年前的老师。

“会不会误将‘隆兴乡’写成了‘兴隆乡’,从而导致‘查无此人’?”王爵英主动联系上蒋启鹏,并与相关单位核实。

此事随后得到各方验证,埋首乡野36年的蒋诚,正是当年在朝鲜战场立下奇功的一等功臣。

第二件大事,就是随着这份《革命军人立功喜报》的面世,蒋诚迎来了一份由当时的合川县政府在1988年9月23日签发的通知,这份通知名为《关于蒋诚同志收回县蚕桑站为工人享受全民职工待遇的通知》。

《通知》中认定“蒋诚同志曾在朝鲜战场立过功,复员回到地方,不管干什么工作,他从不居功骄傲,总是谦虚谨慎,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为党工作,工作中做出了贡献……同意蒋诚同志从一九八八年九月起,为蚕桑站正式工人,按全民职工对待,工资定为80元。”

从1952年上甘岭战役立下一等功,到1988年“落实政策”成为“全民职工”,时间流淌了整整36年。

36年间,蒋诚没向任何一级组织透露过自己曾经辉煌的功绩,也没找任何一级组织提出哪怕是正常安排工作的请求,只是以一个农民的身份默默劳作,甚至个人举债修路,为儿子留下一笔“巨债”。

而就在成为“全民职工”的1988年9月,蒋诚已60岁零8个月,因超过了退休年龄,他正式退休。

英雄老去,传奇仍在。

2015年,蒋诚所在的广福村脱贫攻坚发展油橄榄种植项目,已是86岁高龄的蒋诚,全村第一个带头将全家的土地流转出去,并自告奋勇给其他村民做劝导工作。

“老爷子这么些年对村里贡献不少,年纪虽老但威望极高,经他劝导的村民,全部都同意流转土地。”广福村党支部书记杨元蛟说,在蒋诚神智尚清时,村里棘手的村民矛盾,只要蒋诚出马,基本都可以调解。

“我是国家的人,我还要为国家做事的!”这是老伴劝蒋诚换下那条早已千疮百孔的绿军裤时,蒋诚倔强的话语。

对这个老兵而言,“国家”二字,永远高于一切。(记者 陈波)

红色讲解员:点燃你心中的一团火

2019年07月31日10:40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红色讲解员:点燃你心中的一团火

“在中国领导的革命运动中,无数家庭作出了牺牲,其中家中的六位亲人,为了实现革命目标先后光荣牺牲。”

“遵义有座‘红军山’,‘红军山’上有座‘红军坟’,‘红军坟’前有一尊‘红军菩萨’雕像。直到今日,当地人要是有亲人患病,都要来祭拜这位‘菩萨’,祈求得到保佑和庇护。”

“在1998年那场与洪魔的斗争中,解放军将士高呼‘誓与大堤共存亡’的豪言壮语,用血肉之躯保护了大堤的安全,他们中的一些人却永远消失在洪水中。”

7月18日,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建设行动试点工作总结交流活动在京举办。来自湖南韶山、贵州遵义、江西南昌、陕西延安等地的红色旅游讲解员代表现场进行讲解示范。一个个感染人、教育人的红色故事,将人带回到过往的峥嵘岁月中,让在场的每个人都受到了一次红色故事的洗礼。

红色旅游讲解员作为传递红色文化的形象大使、宣传大使和红色精神的传播大使,是红色旅游的重要元素。每个讲解员都是一颗星火,他们用自己的力量点燃了很多人的内心;他们讲述的红色故事加在一起,构成了中国革命和民族精神的图谱。

1.红色故事讲述者的队伍日益壮大

习总书记曾指出:“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而把这个生动课堂与游客连接起来的正是讲解员。

为此,2018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在湖南、江西、上海,以及贵州遵义、陕西延安试点推进五好讲解员建设,提出了“政治思想好、知识储备好、讲解服务好、示范带头好、社会影响好”五项核心标准。在7月18日总结交流活动中,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首批试点单位确定的75名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

相较于我国丰厚的红色历史资源和数量庞大的红色旅游景点,目前红色旅游讲解员的数量还比较少,尤其在基层。

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池红介绍,为了配齐配强红色讲解员队伍,江西建立了以红色旅游讲解员、红色导游、红色培训老师、“五老”(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老战士、老专家)等为对象的红色讲解员人才数据库,着力解决基层红色讲解员不足的问题。比如,井冈山组建红色旅游讲解、红色培训教学评审委员会,规范讲解员培训;兴国县遴选60名教师,经过培训综合考核,颁发红色研学导师证,作为红色讲解员后备力量。

红色旅游讲解员仅靠专职远远不够,很多地方都把发展兼职讲解员作为破解人员缺乏的一条捷径。在这方面,湖南省实施推进“百千万”培训工程,在重点抓好100名“五好讲解员”的同时,培训了1000名志愿者。上海也建立了一支以大学生、高中生为主要力量的志愿讲解队伍,主要为中小学生讲述党的诞生地的故事。比如,今年上海推出研学项目“话说一大——听00后讲建党故事”,那些学生讲解员用自己的方式,向同龄人讲述中国的故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红色故事感染着人、激励着人,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自愿加入到红色故事的讲述中。在福建长汀,一名烈士后代自愿做红色文化义务讲解员,多年来坚持在红军桥上向人们介绍当地红军长征的故事;在距离松毛岭保卫战不远处的村子,一名90多岁的老人在祖屋自费筹建了一个“红色家庭展”,“在剩余的生命里,我要把发扬传承红色精神当作自己唯一的使命”是这位老人简单而又质朴的想法;红旗渠“渠三代”牛琳琳如今也加入到红旗渠志愿讲解员的队伍中。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的加入,让红色讲解员的队伍不断壮大,让红色基因传承有了更多载体。

2.打造观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讲解模式

背着药箱的红军卫生员、抱着孩子的村民、扛枪追击的士兵……这不是影视作品或舞台剧中的桥段,而是遵义市红色旅游讲解员集体讲演红色故事《红军“菩萨”》的场景。

在7月18日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建设行动试点工作总结交流活动上,遵义市红色旅游讲解员集体的一位讲解员以画外音的方式进行讲述,另外一些讲解员用肢体语言在台上进行展示,配合着多媒体视频、音效,将红色故事发生时的场景,向观众进行了立体呈现,实现了红色故事讲述与创新艺术表达的相逢。

红色故事能否打动人、感染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讲得好不好,而要把红色故事讲述好,的确需要不断创新讲述形式。

据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刘晓晓介绍,为激发游客的参观兴趣,他们成立了讲解员艺术团,尝试在讲解中唱民谣、打快板,还编排了《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伟人风范》《英雄河北》等红色主题剧目。每逢参观旺季,讲解员艺术团会为留宿西柏坡的观众奉上讲解;在参观淡季,他们主动走出去,到北京、天津、河南、山西、山东等地进行讲演。通过把讲解艺术化,刘晓晓所在的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艺术团,已经讲解演出2000余场,观众多达250万人次。

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则把红色讲解与情景党课结合起来。他们与解放日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合作打造《初心与使命》情景党课,让讲解员参与创作编排,通过不同场景和故事的串联,声情并茂地讲述中国人的初心和使命。目前,已初步形成以情景党课、专题党课、电影党课、评弹党课等为基本架构的“初心”教育课程体系。

只有把红色故事讲出时代内涵,才能引起当下人们的共鸣。池红介绍,江西依托南昌大学、井冈山大学等高校设立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研究基地加强理论研究,并以井冈山、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题材,编写接地气的红色经典景区讲解词,让讲解内容不再那么枯燥乏味。

3.做红色文化忠实的传播者

江西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五好讲解员周甜说:“红色旅游肩负着重要的教育功能,讲解员也要达到更高标准的要求。‘五好’要求是对以往要求的总结和提升,为广大讲解员未来的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

一方面是对红色讲解员的高要求,另一面讲解员群体普遍比较年轻,待遇不高,人员流动性较大,很多人认为讲解员是“吃青春饭”。如何稳定讲解员队伍、提升讲解员群体素质,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

贵州省遵义市文体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程晓秋说,为了稳定讲解员队伍,激发讲解员的学习培训动力,他们联合人社部门,开展讲解员职称评定工作并努力提高讲解员的待遇,同时探索在四渡赤水纪念馆实行事业编制管理,以破除讲解员工作是“吃青春饭”的偏见和误区。

池红介绍,为了激发红色旅游讲解员队伍的活力,江西采取了更多“正向激励”的措施,如对确定的省级五好讲解员,拟每年给予一定资金奖励,三年为一个周期,同时要求市、县及红色旅游企事业单位设立相应的配套专项奖励。同时,在各红色旅游企事业单位设立五好讲解员示范岗,对确定的五好讲解员,在职务晋升、学习培训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而为了提升讲解员的素质,河北西柏坡纪念馆形成了每周常态化训练、每月开展形象塑造、每季进行业务培训、每年开展讲解员全员星级评定业务考核的多样化内训模式。

待遇固然重要,但信念更重要。“只有我们自己心中有炽热的情感追求,才能把红色故事讲述好,把红色精神传承好。”说这话的是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讲解员冯博文,他言语中流露出满满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

冯博文每天都在讲中学,在学中讲,用情用心讲述着每一个故事和人物,努力提升讲解服务水平,这才得以在讲解的时候娓娓道来,变背诵为交流,变灌输为互动。正是这份坚守与执着,让他从延安2000多名讲解员中脱颖而出,成为首批“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

越来越多的讲解员,在红色故事的讲述中,把红色故事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红色故事的精彩讲述者、红色精神的生动诠释者、红色文化的忠实传播者。杨晓璐是安徽金寨县革命博物馆的一名讲解员。金寨红军广场总面积25万平方米,每次杨晓璐一圈讲解下来,快则一个半小时,慢则两个小时。节假日旅游高峰,她最多一天要连讲7场,“到最后,嗓子都哑了”。杨晓璐坦言,曾一度想“逃离”。可随着一次次讲解,她对那段烽火岁月和革命历史的感情日益加深,觉得越来越离不开红色讲解员的岗位。

悠悠夏日长,小扇引微凉

2019年07月31日10:43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原标题:悠悠夏日长,小扇引微凉

空调WIFI西瓜,盛夏炎炎,现代人消夏的方式五花八门。对于古人来说,扇子是必不可少的降温工具。

中国素有“制扇王国”之称。扇子在我国源远流长,据史书称:“黄帝作五明扇”,可谓早矣。中国扇的种类很多,包括羽扇、团扇、折扇、障扇、蒲扇等等。今天,青年君就带大家一窥扇文化,感受来自中国古代的那份诗意。

羽扇

   羽扇是扇子家族中最早出现的。明文震亨《长物志》卷七:“扇,羽扇最古。”“扇”字从“羽”也证明了羽扇的出现最早。晋崔豹《古今注》:“雉尾扇起于殷世高宗。”据前秦王嘉《拾遗记》记载,羽扇始于周昭王时,有盂夏取鹊翅为扇之说,则羽毛扇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其初扇羽用十,扇柄刻木象鸟骨,东晋后羽减为八,改为长柄。

羽扇汉末盛行于江东。魏晋时期的咏扇作品中,直接以《羽扇赋》为题的就有吴的闵鸿、以及晋的傅咸、嵇含(嵇含的《羽扇赋》在《全晋文》中只录其序文,赋内文已残,但作品名称应为《羽扇赋》)、张载、陆机等六家。

明代曾将羽毛扇列为贡品。清代高淳有徐福昌、张怡鑫、芮大昌、徐恒春等十多户羽毛扇商号。民国三年(1914年),羽毛扇被选送巴拿马 “万国博览会”展出。

18至19世纪,中国出口西方国家的羽扇,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竹扇

西汉·小竹扇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

   汉代开始使用轻巧简便的竹扇,班固的《竹扇赋》叙述了竹扇的制作过程。

“青青之竹形兆直,妙华长秆纷实翼。杳筱丛生于水泽,疾风时纷纷萧飒。削为扇翣成器美,托御君王供时有。度量异好有圆方,来风辟暑致清凉。安体定神达消息,百王传之赖功力,寿考康宁累万亿。”

竹扇主要产地在四川,大宗产自三台、蓬溪、安岳、广安、眉山、崇庆、大邑等县。四川竹扇相传创始在清代雍正朝,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竹扇扇面由细竹篾丝、片编成。竹扇上往往有花纹精美的万字、菊花、松柏长青、福禄寿喜等图案。蜀中著名竹扇,以自贡细竹扇“龚扇”为代表。

团扇

羽扇出风缓软,东汉时,有人改扇为丝、绢、绫罗之类织品,以便点缀绣画。一轮明月形的扇子称之为“纨扇”或“团扇”,也叫“合欢扇”。当时扇子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还有扇坠、流苏、玉器之饰。

   王昌龄《长信愁》诗:“奉帚平明秋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杖扇新录》载:近世通用素绢,两面绷之,或泥金、瓷青、湖色,有月圆、腰圆、六角诸式,皆倩名人书画,柄用梅烙、湘妃、棕竹,亦有洋漆、象牙之类。名为“团扇”。圆形或近似圆形扇面,扇柄不长。

宋以前,上流社会流行以丝绸和纸作扇面的团扇,素白朦胧的圆形扇面,通过细腻的刺绣或绘画手法加以点缀,显得别具风情,博得了才子佳人的喜爱。用漏地纱做的扇面,可以隔扇窥人,叫作“瞧郎扇”,至于扇子的用途,大家顾名思义就能理解,青年君就不过多解释了~

团扇往往与美人同时出现。那一幅幅仕女图中,体态丰腴、衣着华美的仕女们,或谈笑,或静立,或赏花鸟鱼虫,手中必少不得那一团薄雾轻云般的扇。或执扇轻摇,或以扇遮面,无一不体现了仕女的温雅不俗。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团扇也是为影片和人物增色的重要道具。例如,王祖贤和张曼玉出演的经典影片《青蛇》,姐妹二人身披雪纺纱裙,一个粉白、一个青紫,轻盈飘逸、漫步河边。再加上各自手中的一把素色团扇,谈笑处也学人故作娇羞、以扇遮面,很是“人模人样”。

折扇

折扇的起源众说纷纭,目前比较主流的说法是折扇由日本传入中国。《宋史》记载,端拱元年(988年)二月八日,日本国僧侣嘉因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觐见了宋太宗,献上桧扇二十二枚,蝙蝠扇二枚珍贵的礼物。此桧扇与蝙蝠扇就是折扇。北宋诗人、政治家苏辙的《杨主簿日本扇》也侧面印证了这一观点:

扇从日本来,风非日本风,

风非扇中出,问风本何从。

风亦不自知,当复问太空。

空若是风穴,既自与物同。

同物岂空性,是物非风宗。

但执日本扇,风来自无穷。

折扇的别名很多——“撒扇”、“纸扇”、“繖扇”、“掐扇”、“摺迭扇”、“摺叠扇”、“聚头扇”、“聚骨扇”、“櫂子扇”、“旋风扇”,是中国古代最受欢迎的扇子种类之一。

   明清时期,折扇开始登堂入室,成为文人墨客、官宦士族的必备用品,并逐渐有了“风骨”、“儒雅”等寓意,在全社会风行。据《在园杂志》记载:“成祖喜其舒卷之便,命工匠如式为之,自内传出,遂遍天下”。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以来,扇面书画艺术也大放异彩,花鸟虫鱼、山水仕女、人物故事等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成为我国绘画中的一个专门艺术门类。

折扇也成了人们联络感情、传达情意的利器,一把扇子可能就是一段友情或爱情的开始。比如著名戏剧《桃花扇》中,男主侯方域与名冠一时的“秦淮八艳”之一李香君就因扇面题诗结缘。

16世纪时,中国的制扇手艺已相当精湛,葡萄牙商人和传教士将高端时尚的中国折扇传入了欧洲。

   在欧洲人手里,折扇开始“穿金戴银”,他们用黄金、象牙、龟甲、珠母等来做扇骨,而扇面则用蕾丝、绸缎、花边和羽毛、兽皮制成,上面往往还装饰有珍贵的金属和宝石。

   华丽的折扇首先吸引了宫廷贵妇的眼球,成为她们手中引领时尚的尖货。那时候,折扇是上流社会时尚和身份的象征,甚至被称为“女性的权杖”。

到了19世纪,欧洲的宫廷“白富美”们甚至总结出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扇语”,扇子也成了当时贵妇们隔空传递情话的神器。

障扇

阎立本《步辇图》中的“障扇”

   早期人们会拔取雉尾,也就是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作成长柄扇。不过它并不是普罗大众用的,而是皇帝专属的仪仗饰物。这种用来遮蔽风尘的扇子,也被称为“障扇”,其开始是作为贵族或帝王的仪仗之作用,后来演变成民间在婚嫁时也使用的仪仗用具。

尤其在一些影视作品中,障扇的出镜率很高,电视剧中皇上和高官出行的仪仗里,都有大障扇的影子,以显示其威严。

蒲扇

蒲葵扇俗称蒲扇,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芭蕉扇”。由蒲葵的叶、柄制成,质轻,价廉,是中国应用最为普及的扇子,亦称“葵扇”。

   蒲扇在书籍和影视作品中也常作为道具出现。比如,蒲扇是活佛济公手持之物,在《西游记》中也是“存在感”十足。比方说,蒲扇是太上老君用来扇火的宝物,曾被金、银二童盗走;在金兜山,太上老君也用它来降服青牛。火焰山的铁扇公主也有一把蒲扇,可用来灭火。

   广东江门新会世称“葵乡”,具有千年葵艺文化。其火烙扇画古色古香,细腻精致,为一绝。蒲扇至今仍是国人夏天解暑的心爱之物。

中国扇文化源远流长,寥寥几句只是描摹轮廓。这指间轻摇的扇子,记取了宫女眉间微蹙的忧愁、文人嘴角轻笑的风流、将军淡定从容的自信。“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炎炎夏日,酷暑难消,不妨给自己准备一把趁手的扇子,毕竟自然风更健康。

贴着人物的心跳去讲故事,才有感染力

2019年07月31日10:43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贴着人物的心跳去讲故事,才有感染力

《可爱的中国》海报 资料图片

   近期,在央视一套热播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可爱的中国》,让观众重新认识了方志敏,一位有血有肉、给人以希望、盼望、热望的革命先烈。《可爱的中国》讲述了方志敏投身革命,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无私奉献一生的动人故事,方志敏身上“爱国、创造、清贫、奉献”的精神与时代同频共振,引发了观众强烈的共鸣。

《可爱的中国》自播出以来,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不少观众看完该剧后表示,这是一部别具一格的主旋律电视剧,展现了“观众所不熟悉的方志敏的另一面”。在《可爱的中国》中,鲜活生动的影视创作手法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展现了主旋律作品的独特魅力。

1.一部鲜活生动的主旋律作品

“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1935年8月6日,36岁的方志敏在江西南昌从容就义,面对行刑的刽子手,他的眼中依然盛满光明。他为“可爱的中国”奋斗的一生,通过荧屏感染了许多人,并且深深地打动了年轻观众。

电视剧《可爱的中国》凭借扎实的故事情节、清晰的叙事脉络、鲜活的人物形象、饱满的情感体现,塑造了以方志敏为代表的有血有肉有情的革命英雄群像。

中国传媒大学科研处副研究员邓文卿告诉记者,“《可爱的中国》作为一部主旋律作品能拍得如此生动鲜活,难能可贵。正是因为剧中诸多感人的故事,让我在该剧播出期一直沉浸在英雄的故事中,每天都在追剧”。主旋律如何才能拍得好看?首先要抛弃“为了主旋律而主旋律”的想法。在《可爱的中国》导演吴子牛看来,“只有贴着人物的心跳去讲故事,故事才有感染力,才能征服观众。真正的主旋律一定是干净、深刻,有良心、有诚意的”。

为了塑造一个全面立体、真实可信的方志敏形象,主创团队深入弋阳、横峰、玉山等地多次采访。据《可爱的中国》编剧之一温燕霞介绍,“团队在弋阳采访时,经常有人毛遂自荐上门给我们讲方志敏的故事,当地群众对方志敏烈士的感情是无比热爱和由衷景仰的”。主创从真实的历史细节入手细腻刻画,展示方志敏融革命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于一身的独特魅力。

吴子牛在谈及《可爱的中国》的艺术创作时说:“创作《可爱的中国》之前,方志敏对于我是一个熟悉的名字。但方志敏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的革命生涯是怎样的?我并不熟知。接到剧本后,我搜集他的资料,研究他的历史,透过历史事件的表象,读解他的内心。”在电视剧的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用纪实的镜头语言,呈现了方志敏烈士卓越的胆识和真挚的情感。方志敏的扮演者林江国在拍摄中坚持戴着十多斤重的真实脚镣,几个小时下来,脚也磨破了,但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去体会先烈经受过的苦难。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称赞该剧写意浪漫的表现手法:“电视剧《可爱的中国》既有生动丰富审美细节的艺术化表现,又有深刻的思想发现和哲学观照。”

2.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新突破

近年来,如何讲好革命历史故事、挖掘革命精神,是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关注的重点。《可爱的中国》在创作过程中独具匠心,不仅用历史细节和真实故事打动观众,还通过对英雄人物的艺术化呈现,引发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可爱的中国》以倒叙方式切入展开,观众一下子被带入了无限沉痛、悲怆又令人景仰的氛围之中。在勾勒宏阔历史背景的前提下,集中展示了方志敏一生最具代表性的革命历程,在叙事上脉络清晰,张弛有度。在原总政艺术局局长汪守德看来,“《可爱的中国》在叙事结构上的精巧用心,使剧作具有非常强的观赏性和吸引力”。

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编剧团队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用虚构的小人物穿针引线,将原本松散的历史事件扭结成剧情发展的“推手”。温燕霞回忆,“在艺术表现上,主创们巧妙地将方志敏的文稿融进叙事,采用回忆、梦境等手法,用更为开阔的视野带领观众见证方志敏的革命之路”。

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如何塑造好历史形象、英雄形象?《可爱的中国》不仅给出了生动的答案,也为今后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立下了标杆。这部作品无疑是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创作的新突破,在汪守德看来,“剧作呈现出精深、精湛、精致的艺术品相,堪称一部成功而完整讲述方志敏主要革命斗争事迹的电视佳作”。

3.文艺精品创作要不忘初心

“电视剧播出时,我们剧组很多人都流泪了,因为方志敏牺牲得很早,如果我们再不详细地描写方志敏的成长过程,他辉煌、悲壮的一生可能会被人淡忘。”吴子牛认为,穿越时空来到今天,这段故事还是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温度。

文艺创作不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而且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民德引领风尚。《可爱的中国》创作团队用他们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全面、立体、生动的英雄形象。在创作采风时,站在方志敏就义前拍的那张照片前面,温燕霞曾暗暗立下誓言:“余生也晚,没能亲耳聆听您的教诲、与您并肩战斗,如今有幸用笔描摹您的崇高形象,但愿能写出一二,做一名红色基因传承人。”就目前观众的反响来看,创作团队做到了对红色基因的传承,他们呈现的作品让无数青年观众为之动容。

在总制片人徐知音看来,“这部剧最吸引观众的,根本上还是信仰的力量,也就是方志敏炽热的家国情怀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也正是这种信仰的力量,一直鼓舞着创作团队在困难中不断探索,在创作中不断追求精益求精的品质。

因为心怀信仰,方志敏投身革命,始终坚守初心,为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因为心怀信仰,主创团队才向观众呈现了这部精品力作。对初心的坚守,对使命的担当,成为《可爱的中国》收视口碑双丰收的根本原因。徐知音说:“我们拍摄《可爱的中国》,初衷是为了秉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想信念,让观众透过电视剧也能感受到正能量的鼓舞。”

主创团队对初心和信念的执着与坚守,与方志敏坚定虔诚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为当下的文艺精品创作注入活力。《可爱的中国》的热播,体现了文艺创作不仅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未来,荧屏会涌现更多像方志敏一样生动鲜活的英雄形象,也会有更多观众在看到这些动人的英雄故事后,备受鼓舞、奋力前行。(牛梦笛 戴洁)

公安部:A级通缉令发布一周已有18人落网

2019年08月01日14:08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公安部:A级通缉令发布一周 已有18人落网

   资料图:警方抓获公安部A级通缉重大在逃人员及同案犯。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公安局供图

7月24日,公安部发布A级通缉令公开通缉50名重大在逃人员。公安部新闻发言人郭林今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截至7月31日已经有18人落网,而且其中有4名是主动投案,有两名是群众举报抓获,公安机关组织抓捕了12名。

“舆论的力量是强大的,人民群众更是铜墙铁壁。”郭林说,7月24日上午,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第一次以发布会的方式公布A级通缉令,公开通缉50名重大在逃人员。

“就在发布会结束后,广西南宁市上林县公安局就得到了群众举报,说通缉令当中的36号和37号重大在逃人员梅葆和他的同伙黄嘉莉的藏匿地点,公安机关迅速组织了抓捕行动,将2人成功抓捕归案。”

郭林进一步表示,就在发布会当天下午,在强大的缉捕压力和政策感召下,40号通缉对象杨仁明(男,33岁,福建省松溪县人),在家属以及户籍所在地的村干部的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郭林说,截至7月31日短短7天内,50名通缉的重大在逃人员当中已经有18人落网,而且其中有4名是主动投案,有2名是群众举报抓获,公安机关组织抓捕了12名。

郭林表示,对提供有效线索、为抓捕工作发挥关键作用的人员,每抓获一名重大在逃人员,公安部将给予10万元人民币的奖励,举报36号、37号重大逃犯的这名群众有可能得到20万元人民币的奖励。公安部刑侦局正在核查相关的信息,办理相关的手续。目前,全国公安机关已经收到了大量的群众举报线索,正在逐一核实排查。

郭林最后强调,人民群众是汪洋大海,犯罪分子插翅难飞。希望所有的在逃人员珍惜机会,放弃侥幸心理,主动投案自首,争取宽大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