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六十八章革命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自然规律。自然规律,不就象拉弓一样吗?居高的(箭)向下压制,居下的(弦)则向上托起。削减凸出的,补足缺陷的。
透过自然规律,可以认识社会规律,社会规律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这段话的深层意思是说,合乎道的社会规律不就象拉弓一样吗?统治者(高者)压迫人民,人民(下者)就起来推翻它。剥夺官僚豪绅(有余者)的财富,分给贫苦的劳动人民(不足者)。
“张弓”,比喻阶级矛盾的对立程度,矛盾对立得越厉害,转化得越快。相反,矛盾则处于缓慢发展状态。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自然之道,是削减高出的,填补低洼的。合乎自然规律的社会规律应当是减少富有者的财富,来补足贫穷者。但是,世人所遵循的道路则是减少贫穷者的财富来不断增加富有者的财富。
这里,老子把“天之道”和“人之道”作了鲜明的对照,借“天之道”来衬托“人之道”的不公。“天之道”体现的是集体主义,“人之道”体现的则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这表明了老子对社会历史的深刻认识,个人主义是造成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社会矛盾加剧的根源。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

谁能主动地把自己多余的财富奉献给天下穷人呢?回答是:只有那些有道德的人。
在这里,老子所要强调的是,社会的物质文明必须以精神文明作依托。精神文明是社会繁荣和稳定的根本保障。如果人人都能彻悟大道,与天地合德,那么,“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天之道”社会就会成为现实。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其不欲见贤。

所以,圣人推行天道,不去凭借自我之智,而是充分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实行民主法治,走集体主义道路。功德圆满而不居功自傲,不依仗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私利,这是因为圣人不以个人的金钱财富当作衡量自己才德的标准。
圣人推行天道,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以名利之心诱导人民,处处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体现的是集体主义的道德风范,这就自然成为人民群众道德实践的楷模。

本章体现的是老子的大同理想。面对剥削阶级的反动统治,老子提出了“高者抑之,下者举之”的革命斗争路线,决不能向反动势力妥协。推翻反动统治阶级以后,实行民主法治建设和集体主义道德教育,以集体主义取代个人主义,最终实现社会大同。

六十九章正言若反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天下之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攻克坚强的东西却没有能够胜过水的威力的。这是因为没有任何其它方式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里,老子把处于弱势的劳苦大众比作柔弱之水,“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在推翻剥削阶级的革命斗争中,被剥削者是革命的先锋,是冲锋陷阵的中坚力量,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他们前仆后继,视死如归,是因为没有任何其它方式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天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却没有人能够真正实践这一真理。
反动统治阶级貌似强大,实则弱小,处于被统治地位的劳动人民才是真正强大的,只要人民齐心协力,就完全有力量推翻反动统治,获得翻身解放。这个道理天下没有不知道的,但是,领导劳动人民彻底推翻反动统治的任务却没有谁能够胜任。

是以圣人云: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国不祥,是谓社稷王。
正言若反。

所以圣人说,能够承担起为国家冲刷污垢,为人民洗雪耻辱的人,才能称得上社稷的主人;能够承担起根治国家混乱,为人民解除痛苦的人,才能称得上国家的领袖。“国之垢”和“国不祥”,都是不道统治的恶果。但在昏君无道,人民不堪忍受屈辱的时候,能够善时而动,揭竿而起,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人,才堪称社稷之主、天下之王。所谓大乱必大治,因为大乱之世是人民觉醒的时候,此时也正是具有天地之志的人施展才华的良机。
“正言若反”,即“若反正言”的倒装句,意思是说,如若造反,必先正言。反是天赋人权,也是人的自卫本能,是劳动人民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方式。但是,伟大的革命行动需要伟大的革命理论作指导,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为广大的劳动人民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否则,革命必然以失败而告终。正如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其关键在于不能“正言”。《共产党宣言》的伟大意义,就在于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斗争指明了方向,为整个封建统治的彻底覆灭敲响了丧钟。正言,即确立正确的符合劳动人民利益的革命理论。

本章强调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从事革命斗争要有科学的革命理论作指导,科学理论一旦为革命群众所掌握,就会在斗争实践中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否则,革命就会带有盲目性,最终导致革命失败。

七十章社会、人事制度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大怨”,指对抗性矛盾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余怨”,指非对抗性矛盾即人民内部矛盾。契:契据。古人刻木为契,分左右两半,左契是财产所有权的凭证,右契是财产使用权的凭证。责:责备、追究,这里指行政干预。“圣人执左契”,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由圣人代表人民管理国家财产。上

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圣人带领劳苦大众推翻了剥削阶级,调和了劳动人民的深仇大恨,建立起劳动人民自己的政权,此时,阶级矛盾虽然消除了,可是人民内部矛盾还将依然存在。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应该如何去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呢?对此,圣人首先要做的就是确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人民获得生产资料,拥有生产经营自主权,国家行政机关不去搞行政干预。

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司契:掌管左契,即代替人民管理国家财产。彻:透彻、明白的意思。
所以,要让那些有德的人担任国家公务人员,管理国家财产,让那些无德的人明白国家财产的收支情况。
“有德司契”,是强调国家公务人员的道德品质。“无德司彻”,是强调增强各级政府的工作透明度和人民群众的监督机制。当然,这里的“有德”和“无德”是相对而言的。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道社会的人事制度,不会任人唯亲,国家权力应当永远确保属于那些真正有知识才能的人。
这里,“天道无亲”和“天地不仁”、“圣人不仁”的观念是一致的,都体现了老子的朴治主义思想,也就是肯定法治,否定人治。“有德司契”强调了一个“德”字,“常与善人”强调了一个“才”字,若要确保国家公务人员的德才兼备,必须建立健全民主机制。

本章阐述了圣人带领人民推翻剥削阶级以后所实行的治国策略。首先确立合乎自然规律的社会制度即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其次,要建立健全用人机制,推选德才兼备的人管理国家事务,决不能任人唯亲,并加强社会监督机制。总之,要想最大限度地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发展,制度是关键。

七十一章大同世界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是人类向往不已的大同世界。当然,“大同”是指整个人类文化、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的大同。小国寡民是世界一体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正如随着腐朽的封建制度的覆灭封建大家族的纷纷瓦解一样,随着传统观念的转变,大国向“小国寡民”过渡势在必然。
小和大、寡和多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小国寡民”社会是经过长期的“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使人类的传统观念根本转变了的社会,是国家已经衰亡了的没有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德治社会。德治社会必须是全世界的,只要世界上还有一个国家不能实现德治,“小国寡民”就不能真正形成,所以,“小国寡民”是全世界人民的太平盛世。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国大民广才是大同之世。但是,历史上的国大民广都是封建割据的产物,如罗马大帝国、阿拉伯大帝国、沙俄大帝国等。然而,这些大帝国没有一个是稳固的。这是因为人们皆以功利主义为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欲居天下为己有。因此,国家总是跳不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圈子,天下人民也总是摆脱不掉战争带来的灾难。所以,一味地求多求大,人类的大同世界就永远不可能实现。只有求“小”、求“寡”,才是人类的金光大道。

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车,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什佰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重死:重视生命,畏惧死亡。远徙:向远方迁移、迁居;到远方观光旅游。陈:通“阵”,对阵作战。结绳:内结基因之绳,指通过破译基因密码来获取抗衡大自然的智慧。
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不去使用,使人民重视生命而不向远方旅游、迁移。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无所使用;虽然有铠甲兵器,却不用来对阵作战。使人们回复到通过内求来获取人生智慧的观念上来。
这充分说明流行于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和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质的转变,也就是说,人们由单纯地“向外求”的传统观念转变为以“向内求”为主的道德观念。因为只有向内求才能获得人生所需要的大智大慧、精神享受的最佳境界以及身体的健康长寿。有了这一最佳境界,人们就不会再执着于追求外在的声色和名利了。那时,人们需要的是征服自我而不是别人。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甘”、“美”、“安”、“乐”是意动词,即“以为甘”、“以为美”、“以为安”、“以为乐”,体现的是得道者的幸福观而不是现代人的幸福观。
人民拥有自以为最甜美的食品,最美观的服装,最安适的居所,最欢乐的社会风俗。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体现的是富足的物质生活;“乐其俗”,则体现了完美的社会风俗及文化生活。人们既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又有充实、欢乐、祥和的现实世界,这就是“小国寡民”社会生活的实质内容。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邻国之间可以互相望见,鸡犬之声可以互相听见,但是,国与国之间的人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说明本国所产的物质财富完全可以满足本国人民的需求,不须跨国贸易。人们各安本国,各享天产,日作夜息,丰衣足食;人们各修其内,各悦道境,无须出国观光旅游。不求它国财富,不慕它国秀丽山川,有各自欢乐的社会风俗,自然是“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并非说明国家小的如同一个自然村,四周都可以望见,周边国家的鸡犬之声都可以听见,这里强调的只是“邻国”。
另外,“老死”二字说明,人们一心修道,以朴治身,没有劳苦愁烦,不受疾病折磨,自然身体健康长寿,直至自然老化死去。当今世界,有多少人没有遭受疾病的折磨,又有多少人不是在痛苦的呻吟中死去而是自然老化的呢?“小国寡民”社会,充分注重并体现了人生追求的生命的质和量。

“小国寡民”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归结,正如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归结、世界末日是宗教哲学思想的归结一样。“小国寡民”不是“世外桃园”,也不是“乌托邦”,而是人们向往不已并完全可以实现的大同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宗教哲学的共同不足就是缺乏“不言之教”思想。共产主义思想符合老子的天道思想,也是整个人类的共同愿望,但是,脱离了“不言之教”而奢望共产主义也只能是幻想。宗教哲学来源于直觉思维,但是教主们还没有彻悟大道,所以,他们既不能科学地解释道境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也不能教人们以科学的方式进入这一境界,而是把于道境中的一切所见所闻归结到上帝身上,并以世界末日论规劝人们把一切交托给神,以求来世进入天堂,这正是唯心主义的悲哀。随着“不言之教”在整个世界的推广,宗教的生存地盘必将消失。那时,事实将证明世界末日论是荒谬的。上一
小国寡民社会是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也必将有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是,小国寡民社会也不是永恒的,物极必反,人类将会从一个极端(外求)走向另一个极端(内求)。内求的结果必然导致物质文明的衰退和人口的逐渐减少,小国寡民社会将会慢慢地演化为氏族社会。氏族社会将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母系氏族社会还是以内求观念为主导的社会,在这一社会里,妇女在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的家庭事务中比男子占有更重要的地位,自然会形成以妇女为中心的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的形成,标志着外求观念的形成,其发展方向就是奴隶社会。人类社会由氏族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朴治社会——小国寡民社会,再到氏族社会。这大概就是老子所说的“周行而不殆”吧。基于这种观点,今人所说的原始社会看来并不一定原始。如果这一逻辑成立的话,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史前文明”也就容易理解了。

七十二章总论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是凭据、根据的意思。美:修饰、美化。
老子言道论德是“言有宗,事有君”的,是对治身实践经验的哲学总结,并非抽象的凭空而谈。因此,他所构建的道德这一哲学大厦,虽然仅有五千余言,而且历经两千多年,不但没有为历史所尘封,反而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放射出夺目的光芒,为世界各国人民所重视,就是印正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一哲言,即有根有据的言论不需要用华丽的辞藻来修饰,但它揭示的是真理;主观、唯心的言论是缺乏科学依据的,绝对经不起历史的检验。
自然的才是最美的。老子的《道德经》文笔简洁、朴实,章节之间,乍看起来杂乱无序,但她文约义丰,博大精深,有着高度完整的哲学体系,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体科学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可以说,老子的《道德经》是世界上最美最美的哲理诗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表明了老子的自然主义思想。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善者:通过自身实践证悟大道的人。
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说,彻悟大道的人不诡辩,诡辩的人没有彻悟大道。真知来源于自我的实修实证,只凭主观愿望、主观想象来辩论是是非非,是不科学的。自《道德经》问世以来,内修家视为灵文至宝,称为《道德真经》,并尊老子为“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奉为道家鼻祖。另有文人墨客则总是不停地辩论其是是非非,有消极避世、保守倒退说,有南面之术说,有主观、唯心、片面说,有神秘主义说,等等,持这些观点的大概就是老子所说的不善者。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表明了老子的实践见证真理的辩证法思想。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博:知识多而杂,只注重书本知识的积累。
具有真知灼见的人不博学于外,博学于外的人不会有真知灼见。知者,求知于大道,获取真知,是“观妙”和“观徼”相结合。博者,只执着于研究书本,获取的只是现象世界的知识。探求真理于事物的表面现象的人,永远打不开真理的大门。据说,当年“文通万国,学超三教”的胡适博士,在攻读《道藏》时,被道德家的隐语秘诀拒之门外,从而判定道家书“多是半通不通的鬼话”。这也正是印证了“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一哲言。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体现了老子的微观认识论。

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

积:积累财富。既:竭尽。
圣人不刻意积累财富,一心为众人着想,自己反而愈富有;竭尽全力地奉献于人们大众,自己反而得到的越多。这就如同众多的历史伟人,他们并没有为了金钱和名声而活着,反而获得了更多的福利和荣誉。
这一节,老子用辩证的观点,为世人指明了经营之道和处世之道。体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集体主义思想。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自然规律是利万物而不害万物。圣人效法自然,乐于奉献而不索取。
这是老子效法自然的思想。表明了老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章是对《道德经》的概括和总结,昭示了老子彻底的自然主义思想、科学的辩证法和微观认识论。并号召人们走集体主义道路,遵自然之道,行圣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