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松茸撑起大石山区农民“致富伞”

2020年06月09日09:10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群众将刚采摘下来的姬松茸进行削菇作业。黄艳琼摄

人民网田林6月9日电 广西田林县浪平镇地处滇黔桂连片石漠化大石山区,山路崎岖,交通不便,且人多地少,人均不足两分地,贫瘠的土地使得当地群众主要靠耕种玉米、套种四季豆等作物和外出务工来增加收入。单一的产业结构、居高不下的贫困发生率,使得浪平镇成为全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是田林县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吴金菊是浪平镇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山脚下的一名贫困户,30出头的她和丈夫以前靠外出务工讨生活,务工收入约6万元。

“外出务工是可以赚钱,但是我们无法参与孩子们的童年和成长,很多时候,我都问自己,我们漂泊在外打工是为了什么?”提到自己的孩子,吴金菊眼泪就忍不住流下来。

2018年,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与田林县结合大石山区气候环境,创新石漠化片区产业扶贫思路,以“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全面推动姬松茸产业扶贫项目,投入130万元在浪平镇浪平村和塘合村建起了55个姬松茸生产示范大棚。

“种一个姬松茸大棚,投入本钱3.87万元,但在政府帮助下,我们只需投1万元就可认领种植,每年采摘10茬,一个棚年利润1.5万左右。我们可以领5个棚,年纯收入就有7.5万元。”吴金菊听到该基地优先让贫困户认领大棚种植之后,立刻与丈夫商量起来。

夫妻俩说干就干,在夫妻俩的精心管护下,他们的姬松茸迎来了采摘。“去年我家5个大棚总产菇23吨,扣除成本后,净收入7.72万元。”看着在远处玩耍的孩子们,吴金菊脸上不经意间漏出了甜美的笑容。

据统计,2019年浪平镇55个姬松茸大棚,提供就业岗位140个,产菇47万斤,产值200万元,为浪平村、塘合村的村集体经济带来收入10.98万元,惠及贫困户89户578人。

九石半水半分土、石漠化严重的浪平镇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到现今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离不开群众克服恶劣环境辛勤劳动,更离不开专家和技术员的科学技术指导。

在浪平镇贫困户姚再来的姬松茸大棚里,一台8K超高清摄像机正对准着菌床上的姬松茸,视频连线那端是远在南宁的广西农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专家韩美丽,她正通过“5G+8K”智慧农业平台,清晰地察看菌床上生长中的姬松茸,而大棚内物联网设施能够通过5G网络实时地将大棚内温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指标向韩美丽反馈。

“最近菌床上飞虫、霉菌比较多,有些菇连片死,麻烦韩老师帮我看看。”满脸忧虑的姚再来急切地想知道解决办法。

韩美丽则根据棚内指标、姬松茸上的纹路及生长阶段,逐一向姚再来分析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并向姚再来建议种植管护注意事项……

浪平镇姬松茸的试水成功,给同为石漠化山区的平塘乡群众脱贫带来了希望。“去年我们去浪平镇姬松茸产业基地‘取经’,看见他们一个棚能领取2万多元的姬松茸货款时,我心动了,今年我们村建起了姬松茸大棚,我第一时间就和村里商量,承包了18个棚。”平塘乡同祥村贫困户杨海明说,技术有专家指导,销售有政府保障,群众认领种植的热情高。

平塘乡党委书记贝维军介绍,平塘乡将计划搭建150个姬松茸种植大棚全部放在同祥村,2019年底已落实了150余亩产业项目用地。2020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艰苦环境下,平塘乡一边抓科学防控疫情,一边指导群众搭建姬松茸种植大棚。目前已完成101个姬松茸大棚搭建,其中32个大棚产出的姬松茸收入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

“因疫情影响,我无法外出务工,现在好了,我在家门口就有工作了,在做完临时性公益性岗位的工作之余,我还会像其余100多名群众一样,在姬松茸基地务工,每天有200元的收入。”平塘乡平吉村贫困户覃尔女谈起自己的工作,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据悉,田林县第二期姬松茸大棚已完成搭建494个,待705个大棚建成后,可吸收170户以上贫困户入园承包种植,解决300人以上贫困人口劳动就业,实现平塘乡同祥村、浪平镇弄阳村、浪平村等6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增收150万元以上,每年产值达4000万元,姬松茸产业项目的发展成功为田林县石漠化地区开创出一条产业扶贫新路。(庞革平、黄艳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