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原理

哲学原理

(9)

爱既是感觉,所以在一切方面都容许偶然性,而这正是伦理性的东西所不应采取的形态。所以,应该对婚姻作更精确的规定如下:婚姻是具有法的意义的伦理性的爱,这样就可以消除爱中一切倏忽即逝的、反复无常的和赤
①第3版,第220节以下和第366节以下。——拉松版
— 259
802第三篇 伦理
裸裸主观的因素。
第162节
婚姻的主观出发点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缔结这种关系的当事人双方的特殊爱慕,或者出于父母的事先考虑和安排等。。。。。。。。
等;婚姻的客观出发点则是当事人双方自愿同意组成为一个。。。。。
人,同意为那个统一体而抛弃自己自然的和单个的人格。在。
这一意义上,这种统一乃是作茧自缚,其实这正是他们的解放,因为他们在其中获得了自己实体性的自我意识。
附释 因此,我们的客观使命和伦理上的义务就在于缔结婚姻。婚姻的外在出发点的性质,按事件本性说来,总是偶然的,而且特别以反思的发展水平为转移的。
这理有两个极端,其中一个是,好心肠的父母为他们作好安排,作了一个开端,然后已被指定在彼此相爱中结合的人,由于他们知道自己的命运,相互熟悉起来,而产生了爱慕。另一个极端则是爱慕首先在当事人即在这。
两个无限特异化的人的心中出现。。。可以认为以上第一个极端是一条更合乎伦理的道路,因为在这条道路上,结婚的决断发生在先,而爱慕产生在后,因而在实际结婚中,决断和爱慕这两个方面就合而为一。
在上述第二个极端中,无限特殊的独特性依照现代。。。。
世界的主观原则(见上述第124节附释)
,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但是在以性爱为主题的现代剧本和各种文艺作品
— 260
第一章 家庭902
中,可以见到彻骨严寒的原质被放到所描述的激情热流中去,因为它们把激情完全同偶然性结合起来,并且把。。。
作品的全部兴趣表述为似乎只是依存于这些个人;这对。。。。。
这些个人说来可能是无限重要,但就其本身说来完全不。。。。。。。。。
是这么一回事。
补充(婚姻和爱慕) 在不太尊重女性的那些民族。。。。。
中,父母从不征询子女的意见而任意安排他们的婚事。
他们也听从安排,因为感觉的特殊性还没有提出任何要求。
从少女看来,问题只是嫁个丈夫,从男子看来只是娶个妻子。在其他一些情况下,对财产、门第、政治目的等考虑可能成为决定性因素。这里,由于把婚姻当作图达其他目的的手段,所以可能发生巨大困难。相反地,在现代,主观的出发点即恋爱被看作唯一重要因素。大家都理会到必须等待,以俟时机的到来,并且每个人只能把他的爱情用在一个特定人身上。
第163节
婚姻的伦理方面在于双方意识到这个统一是实体性的目。。。。
的,从而也就在于恩爱、信任和个人整个实存的共同性。在这种情绪和现实中,本性冲动降为自然环节的方式,这个自然环节一旦得到满足就会消灭。至于精神的纽带则被提升为它作为实体性的东西应有的合法地位,从而超脱了激情和一。。。。
时特殊偏好等的偶然性,其本身也就成为不可解散的了。。。。
附释 上面已经指出(第75节)
,就其实质基础而言,婚姻不是契约关系,因为婚姻恰恰是这样的东西,即
— 261
012第三篇 伦理
它从契约的观点、从当事人在他们单一性中是独立的人格这一观点出发来扬弃这个观点。由于双方人格的同一。。。。。。。
化,家庭成为一个人,而其成员则成为偶性(实质上,实。。。
体乃是偶性同实体本身的关系——见《哲学全书》,第98节①)。这种同一化就是伦理的精神。这种伦理的精神本身,被剥去了表现在它的定在中即在这些个人和利益。。。
(这些利益受到时间和许多其他因素的规定)
中的各色各样的外观,就浮现出供人想象的形态,并且曾经作为家。
神等而受到崇敬。这种伦理的精神一般就是婚姻和家庭。
的宗教性即家礼之所在。再进一步的抽象化就在于把神。。。。
或实体性的东西同它的定在相分离,连同对精神统一的感觉和意识,一并固定起来,这就是人们误谬地所谓“纯洁”的爱。这种分离是和僧侣观点相通的,因为僧侣。。。。
观点把自然生活环节规定为纯粹否定的东西;正由于它建立了这种分离,所以就赋予自然生活环节本身以无限重要性。
补充(婚姻的神圣) 婚姻和蓄妾不同。蓄妾主要。。。。。。。
是满足自然冲动,而这在婚姻却是次要的。因此,在婚姻中提到性的事件,不会脸红害臊,而在非婚姻关系中就会引起羞怯。根据同样原因,婚姻本身应视为不能离。。
异的,因为婚姻的目的是伦理性的,它是那样的崇高,以致其他一切都对它显得无能为力,而且都受它支配。婚姻不应该被激情所破坏,因为激情是服从它的。但是婚
①第3版,第150节。——译者
— 262
第一章 家庭112
姻仅仅就其概念说是不能离异的,其实正如基督所说的:。。。。。
只是“为了你的铁石心肠”
,①离婚才被认许。
因为婚姻含有感觉的环节,所以它不是绝对的,而是不稳定的,且其自身就含有离异的可能性。但是立法必须尽量使这一离异可能性难以实现,以维护伦理的法来反对任性。
第164节
契约的订定本身就包含着所有权的真实移转在内(第79节)
,同样,庄严地宣布同意建立婚姻这一伦理性的结合以及家庭和自治团体(教会在这方面参加进来是另一规定,不在本书论列之内)
②对它相应的承认和认可,构成了正式结婚和。。
婚姻的现实。只有举行了这种仪式之后,夫妇的结合在伦理。。。。。
上才告成立,因为在举行仪式时所使用的符号,即语言,是。。
精神的东西中最富于精神的定在(第78节)
,从而使实体性。。。
的东西得以完成。
其结果,感性的、属于自然生活的环节,就。。。
作为一种属于伦理结合的外部定在的后果和偶性,而被设定在它的伦理关系中,至于伦理结合则完全在于互爱互助。
附释 如果有人问,什么才应该是婚姻的主要目的,。。。。
以便据以制定或评断法规,那么,这一问题应该了解为:婚姻现实的各个方面,哪一方面应该被认为最本质的?
其实任何一个方面单独说来都不构成自在自为地存在的内容(即伦理性的东西)的全部范围。实存的婚姻可能在
①《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19章,第8节。——译者②参阅本书第270节附释第2个脚注。——译者
— 263
212第三篇 伦理
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有所欠缺,而仍无害于婚姻的本质。
缔结婚姻本身即婚礼把这种结合的本质明示和确认。。。。。。
为一种伦理性的东西,凌驾于感觉和特殊倾向等偶然的。。。。。。。。
东西之上。如果这种婚礼只是当作外在的仪式和单纯的。。。。。。。
所谓民事命令,那么这种结婚就没有其他意义,而似乎。。。。
只是为了建立和认证民事关系,或者它根本就是一种民事命令或教会命令的赤裸裸的任意。这种命令不仅对婚姻的本性说无足轻重,而且还辱没了爱的情感,并作为一种异物而破坏这种结合的真挚性,因为,由于命令之故,心情就赋予这种结婚仪式以意义,并把它看作全心全意彼此委身的先决条件。这种意见妄以为自己提供了爱的自由、真挚和完美的最高概念,其实它倒反否认了爱的伦理性,否认了较高的方面,即克制和压抑着单纯自然冲动的那一方面,这种克制和压抑早已天然地含蕴在羞怯中,并由于意识达到更多的精神上规定而上升为。。
贞洁和端庄。更确切些说,这种意见排斥了婚姻的伦理。。。。
规定,这种伦理性的规定在于,当事人的意识从它的自然性和主观性中结晶为对实体物的思想,它不再一直保留着爱慕的偶然性和任性,而是使婚姻的结合摆脱这种任性的领域,使自己在受家神约束中服从实体性的东西。
它贬低感性环节,使其受真实的和伦理的婚姻关系的制。。
约、受承认婚姻结合为伦理性的结合的制约。。。。。
只有厚颜无耻和支持这种无耻的理智才不能领会实体性的关系的思辨本性,但是伦理上纯洁的心情以及基督教民族的立法莫不与这种思辨本性相适应的。
— 264
第一章 家庭312
补充(“自由”恋爱) 弗里德里希。封。施雷格尔。。。。。。。。。。。。。。。。
在所著《卢辛德》一书中和它的一个信徒在《一个匿名者的信札》(卢卑克和莱比锡,1800年版)中,提出了一种见解,认为结婚仪式是多余的,是一种形式,可以把它抛弃,因为爱才是实体性的东西,甚至爱由于隆重的仪式会丧失它的价值。他们认为感性地委身于对方对证明爱的自由和真挚说来是必要的。这种论据对诱奸者说来原不生疏。就男女关系而论,必须指出,女子委身事人就丧失了她的贞操;其在男子则不然,因为他在家庭之外有另一个伦理活动范围。女子的归宿本质上在于结婚。因此,所要求于她的是:她的爱应采取婚姻的形态,同时爱的各种不同环节应达到它们彼此间真正合乎理性的关系。
第165节
两性的自然规定性通过它们的合理性而获得了理智的和。。。。。
伦理的意义。这种意义为差别所规定,作为概念的那种伦理。。。
性的实体性在它本身中分为这种差别,以便从中获得它作为具体统一的生命力。
第166节
因此,一种性别是精神而自身分为自为的个人的独立性。。。。。。。
和对自由普遍性的知识和意志,也就是说分为思辨的思想的。。。。。
那自我意识和对客观的最终目的的希求。另一种性别是保持。。。。。
在统一中的精神,它是采取具体单一性和感觉的形式的那种。。。。。
— 265
412第三篇 伦理
对实体性的东西的认识和希求。在对外关系中,前一种性别是有力的和主动的,后一种是被动的和主观的。因此,男子的现实的实体性的生活是在国家、在科学等等中,否则就在对外界和对他自己所进行的斗争和劳动中,所以他只有从他的分解中争取同自身的独立统一,在家庭中他具有对这个统一的安静的直观,并过着感觉的主观的伦理生活。至于女子。。
则在家庭中获得她的实体性的规定,她的伦理性的情绪就在于守家礼。。。。
附释 因此,一本非常推崇家礼的著作,即索福客。。。
俪①安悌果尼》,说明家礼主要是妇女的法律;它是。的《。。。。
感觉的主观的实体性的法律,即尚未完全达到现实的内部生活的法律;它是古代的神即冥国鬼神的法律;它是“永恒的法律,谁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这种法律是同公共的国家的法律相对立的。这种对立是最高的伦理性的对立,从而也是最高的、悲剧性的对立;该剧本是用女性和男性把这种对立予以个别化(参阅《精神现象学》,第383页以下,第417页以下②)。
补充(妇女的教养)
妇女当然可以教养得很好,但。。。。。
是她们天生不配研究较高深的科学、哲学和从事某些艺术创作,这些都要求一种普遍的东西。妇女可能是聪明伶俐,风趣盎然,仪态万方的,但是她们不能达到优美理想的境界。男女的区别正象动物与植物的区别:动物
①索福客俪,公元前496—406,古希腊悲剧作家。——译者②《精神现象学》,拉松版,第282页以下,第309页以下。——拉松版
— 266
第一章 家庭512
近乎男子的性格,而植物则近乎女子的性格,因为她们的舒展比较安静,且其舒展是以模糊的感觉上的一致为原则的。如果妇女领导政府,国家将陷于危殆,因为她们不是按普遍物的要求而是按偶然的偏好和意见行事的。妇女——不知怎么回事——仿佛是通过表象的气氛而受到教育,她们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实际生活而不是通过获得知识而受到教育的。至于男子则唯有通过思想上的成就和很多技术上的努力,才能达到他的地位。
第167节
婚姻本质上是一夫一妻制,因为置身在这个关系中并委。。。。。
身于这个关系的,乃是人格,是直接的排他的单一性。因此,。。。
只有从这种人格全心全意的相互委身中,才能产生婚姻关系。。。。
的真理性和真挚性(实体性的主观形式)。
人格如果要达到在。。。。。。。。。。。
他物中意识到他自己的权利,那就必须他物在这同一中是一。。
个人即原子式的单一性,才有可能。
附释 婚姻,也就是按本质说一夫一妻制,是任何一个共同体的伦理生活所依据的绝对原则之一。
因此,婚姻制度被称为神的或英雄的建国事业中的环节之一。
第168节
其次,婚姻是由于本身无限独特的这两性人格的自由委。。。
身而产生的,所以在属于同一血统、彼此熟知和十分亲密的。。。。。
这一范围内的人,不宜通婚。在这一范围内,个人相对之间不具有自身独特的人格。因此婚姻必须相反地在疏远的家庭
— 267
612第三篇 伦理
间和异宗的人格间缔结。
血亲间通婚是违背婚姻的概念的,从。。。
而违背真实的自然的感觉的,因为按照婚姻的概念,婚姻是自由的那伦理性的行动,而不是建立在直接天性及其冲动上的结合。
附释 人们有时认为婚姻本身不是建立在自然法。。。
上,而光是建立在性的本能冲动上,并且还把它看做任意缔结的契约。人们有时甚至根据男女人口比数的物质关系来替一夫一妻制找外在的根据,有人光提出幽黯的感情作为禁止血亲通婚的理由。以上这些见解都是以自然状态和法的自然性那种普通观念为根据,而缺乏合理性和自由的概念的。
补充(血亲通婚) 首先,血亲之间通婚已为羞耻。。。。
之心所不容,但是嫌弃这种通婚在事物的概念中就得到了论证。就是说,已经结合起来的,不可能通过婚姻而初次结合起来。
单从自然关系的方面来看,大家都知道,属于同族动物之间交配而产生的小动物比较弱,因为应予结合的东西,必须首先是分离的。生殖力好比精神力所由以获得再生的对立愈是显明,它就愈强大。
亲密、相识和共同活动的习惯都不应该在结婚以前存在,而应该初次在婚姻关系中发生,这种发展,其内容愈丰富,方面愈多,其价值也愈大。
第169节
家庭作为人格来说在所有物中具有它的外在实在性。它。。。
只有在采取财富形式的所有物中才具有它的实体性人格的定。。
— 268
第一章 家庭712
在。
第二 家庭财富
第170节
家庭不但拥有所有物,而且作为普遍的和持续的人格它。。。。。。。
还需要设置持久的和稳定的产业,即财富。这里,在抽象所。。。。。。
有物中单单一个人的特殊需要这一任性环节,以及欲望的自。。。。。
私心,就转变为对一种共同体的关怀和增益,就是说转变为。。。
一种伦理性的东西。。。。。
附释 在关于国家创立或至少关于文明社会生活创立的传说中,实施固定的所有制是同实施婚姻制度相联系的。至于上述家庭财富的性质如何,用哪种适当方式来巩固它,这类问题将在市民社会一章中予以解答①。
第171节
家庭作为法律上人格,在对他人的关系上,以身为家长的男子为代表。此外,男子主要是出外谋生,关心家庭需要,以及支配和管理家庭财产。这是共同所有物;所以家庭的任何一个成员都没有特殊所有物,而只对于共有物享有权利。
但是这种权利可能同家长的支配权发生冲突,这是因为在家庭中伦理性的情绪还在直接的阶段(第158节)
,于是不免于分歧和偶然性之弊。
①参阅第199节以下和第253节。——译者
— 269
812第三篇 伦理
第172节
通过婚姻而组成了新的家庭,这个家庭对它所由来的宗。。。。。
族和家族来说,是一个自为的独立体。它同这些宗族和家族。。。。
的联系是以自然血统为基础的,但是它本身是以伦理性的爱为基础的。
因此,个人所有物同他的婚姻关系有本质上联系,而同他的宗族或家族的联系则较为疏远。
附释 对夫妻共同财产加以限制的婚姻协定,以及。。。。
继续给予女方以法律上辅助等等的安排,只有在婚姻关系由于自然的死亡和离婚等原因而消灭的情况下,才有意义。这些都是保障性的措施,以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成员各从共有物中取得其应有部分。
补充(亲族和家庭) 许多立法把更大规模的家庭。。。。。
固定下来,并把这种家庭看做是本质上的结合;至于另一种结合,即各个特别家庭的结合,则相反地显得比较次要。例如在古代罗马法中,在非严格的婚姻关系中的女方,同她的亲族的关系比同她的儿女和丈夫的关系还要密切。又在封建法时代,为了维持splendorfamiliae〔门楣光辉〕,于是有必要光把男性算做家庭成员,并以整个大家族为主,至于新成立的小家庭同大家族相比则显得非常渺小。尽管如此,各个新家庭比之疏远的血亲关系是更本质的东西。夫妇与子女组成真正的核心,以与在某种意义上亦称为“家庭”
的东西相对抗。
因此,个人的财产关系同婚姻之间的联系必然要比它同疏远的血亲关系之间的联系更为重要。
— 270
第一章 家庭912
第三 子女教育和家庭解体
第173节
在实体上婚姻的统一只是属于真挚和情绪方面的,但在。。。。。。
实存上它分为两个主体。在子女身上这种统一本身才成为自。。。。。。。
为地存在的实存和对象;父母把这种对象即子女作为他们的。。。。。。。。。
爱、他们的实体性的定在而加以爱护。
从自然的观点看来,作为父母而直接存在的人这一前提,在这里变成了结果。这是。。。。
一个世世代代无穷进展的历程,每一代产生下一代而又以前一代为前提;这就是家神的简单精神在有限自然界中作为类而显示它存在的一种方式。
补充(父母的爱) 在夫妻之间爱的关系还不是客。。。。
观的,因为他们的感觉虽然是他们的实体性的统一,但是这种统一还没有客观性。这种客观性父母只有在他们的子女身上才能获得,他们在子女身上才见到他们结合的整体。在子女身上,母亲爱她的丈夫,而父亲爱他的妻子,双方都在子女身上见到了他们的爱客观化了。在财产中,统一只是体现在外在物中,至于在子女身上,它体现在精神的东西中,在其中父母相互恩爱,而子女则得到父母的爱。
第174节
子女有被扶养和受教育的权利,其费用由家庭共同财产。。。。。。
来负担。父母有要求子女为自己服务——姑且说是服务——
— 271
022第三篇 伦理
的权利,但仅以一般性的照顾家庭为基础,并以此为限。同样,父母矫正子女任性的权利,也是受到教训和教育子女这。。
一目的所规定的。惩罚的目的不是为了公正本身,而是带有主观的、道德的性质,就是说,对还在受本性迷乱的自由予以警戒,并把普遍物陶铸到他们的意识和意志中去。
补充(教育子女) 应该怎样做人,靠本能是不行。。。。
的,而必须努力。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就是以这一点为根据的。在家长制政体下的人民亦同,他们受到公库的给养,而不视为独立的人和成年人。因此,所要求于子女的服务,只能具有教育的目的,并与教育有关。这些服务不应以自身为目的,因为把子女当做奴隶,一般说来,是最不合乎伦理的。教育的一个主要环节是纪律,它的涵义就在于破除子女的自我意志,以清除纯粹感性的和本性的东西。不得以为这里单靠善就够了,其实直接意志正是根据直接的恣性任意,而不是根据理由和观念行动的。如果对子女提出理由,那就等于听凭他们决定是否要接受这些理由,这样来,一切都以他们的偏好为依据了。由于父母构成普遍的和本质的东西,所以子女需要服从父母。如果不培养子女的服从感——这种服从感使他们产生长大成人的渴望,——他们就会变成唐突孟浪,傲慢无礼。
第175节
子女是自在地自由的,而他们的生命则是仅仅体现这种。。。
自由的直接定在。因此他们不是物体,既不属于别人,也不
— 272
第一章 家庭12
属于父母。从家庭关系说,对他们所施教育的肯定的目的在。。。。。
于,灌输伦理原则,而这些原则是采取直接的、还没有对立面的感觉的那种形式的,这样,他们的心情就有了伦理生活。。
的基础,而在爱、信任和服从中度过它的生活的第一个阶段。。。
又从同一关系说,这种教育还具有否定的目的,就是说,使。。。
子女超脱原来所处的自然直接性,而达到独立性和自由的人格,从而达到脱离家庭的自然统一体的能力。
附释 罗马时代,子女处于奴隶地位,这是罗马立法的一大污点。伦理在其最内部和最姣嫩的生命中所受的这种侮辱,是了解罗马人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以及他们的法律形式主义倾向①的一个最重要关键。
儿童所以感到有受教育的必要,乃是出于他们对自己现状不满的感觉,也就是出于他们要进入所想望的较高阶段即成年人世界的冲动和出于他们长大成人的欲望。
游戏论的教育学认为稚气本身就具有自在的价值,于是就把稚气给与儿童,并把认真的事物和教育本身在儿童面前都降为稚气的形式,但这种形式就连儿童自己也认为不很高明的。这种教育学乃是把自己感到还处在没有成熟的状态中的儿童,设想为已经成熟,并力求使他们满足于这种状态。但是这样来,它破坏了、玷辱了他们对更好东西的真实的、自发的要求。它一方面使儿童对精神世界实体性的关系漠不关心和麻木不仁,另一方面使他们轻视人,因为人自己对儿童表现得象儿童那样
①参阅本书第180节。——译者
— 273
22第三篇 伦理
稚气可鄙,最后,使他们产生自以为高明的那种虚无心和自负。
补充(儿童的感觉) 作为一个孩子,人必然有一。。。。。
个时期处于为父母所爱和信任的环境中,而理性的东西也必然在他身上表现为他自己特有的主观性。在他幼年时代,母亲的教育尤其重要,因为伦理必须作为一种感觉在儿童心灵中培植起来。必须指出,总的说来,子女之爱父母不及父母之爱子女,这是因为子女正迎着独立自主前进,并日益壮大起来,于是会把父母丢在后面;至于父母则在子女身上获得了他们结合的客观体现。
第176节
由于婚姻只是一种直接的伦理理念,所以它是在真挚的主观情绪和感觉中获得了它的客观现实。它的实存的最初偶然性也就在这里。强迫结婚既然很少可能发生,同时,当两个主体的情绪和行动变得水火不相容时,也很少可能有单纯法的积极的纽带来硬把他们联系在一起。于是遂要求第三个①伦理性的权威来维持婚姻(伦理的实体性)的法,以对抗出于这种敌对情绪的单纯的意见,以对抗只是一时脾气的偶然性,如此等等。这种权威把上述各种情形同完全隔阂相区别,只有在确证完全隔阂的情况下才准离婚。。。
补充(离婚) 因为婚姻所依存的只是主观的、偶。。
然性的感觉,所以它是可以离异的。相反地,国家是不
①婚姻当事人双方是其他两个权威。——译者
— 274
第一章 家庭32
容分裂的,因为国家所依存的乃是法律。诚然,婚姻应。
该是不可离异的,但我们也只是说“应该”而已。又因。。。
为婚姻是伦理性的东西,所以离婚不能听凭任性来决定,而只能通过伦理性的权威来决定,不论是教堂或法院都好。如果好比由于通奸而发生了完全隔阂,那末宗教的权威也必须准其离婚。
第177节
家庭的伦理上解体在于,子女经教养而成为自由的人格,被承认为成年人,即具有法律人格,并有能力拥有自己的自。。。
由财产和组成自己的家庭。
儿子成为家长,女儿成为妻子,从此他们在这一新家庭中具有他们实体性的使命。同这一家庭相比,仅仅构成始基和出发点的第一个家庭就退居次要地位,更不必说宗族了,因为它是一种抽象的,是没有任何权利的。
第178节
由于父母特别是父亲的死亡所引起家庭的自然解体,就财产来说,发生继承的后果。这种继承按其本质就是对自在。。。。
的共同财产进行独特的占有。这种占有是在有远房亲属以及。
在市民社会中个人和家庭各自独立分散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由于家庭的统一感越来越淡薄,又由于每一次婚姻放弃。
了以前的家庭关系而组成了新的独立的家庭,这种财产移转也就越来越不确定。。
附释 有这样的想法:继承的基础乃是由于死亡而财产成为无主之物,作为无主物,它便归首先占有者所。。。。
— 275
422第三篇 伦理
有,而取得占有的多半是亲属,因为他们通常是死者最。。
接近的人。于是为了维持秩序,这种经常发生的偶然事件就通过实定法而上升为规则。殊不知这种想法忽视了家庭关系的本性。
第179节
由于家庭的解体,个人的任性就获得了自由。
一方面,他愈加按照单一性的偏好、意见和目的来使用他的全部财产,另一方面,他把周围一批朋友和熟人等等看成是他的家人,并在遗嘱中如此声明,使之发生继承的法律效果。。。
附释 以意志作这样一种财产处理似乎是以这样一批人的组成为其伦理根据。
但在组成时有很多的偶然性、任性追求自私目的的企图等等因素在起作用——尤其是因为这种组成与立遗嘱有关,——致使伦理环节变成某种非常模糊的东西。承认有权任意订立遗嘱,很容易造成伦理关系的破坏,并引起卑鄙的钻营和同样卑鄙的顺从。
这种承认更使愚昧任性和奸诈狡滑获得机会和权能,把立遗嘱人死亡后(那时财产已非为他所有)生效的虚荣的和专横而困扰的条件,同所谓善举和馈赠结合起来。
第180节
家庭成员成为独立的法律上人格(第177节)这一原则,使在家庭范围内部出现了一种任性以及在自然继承人中间的差别。然而这种任性与差别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以免破坏家庭的基本关系。
— 276
第一章 家庭52
附释 不能把死亡者赤裸裸的直接任性建立为立遗。。
嘱权的原则,尤其如果这种任性违反了家庭的实体性的。。
法。
其实,主要是家庭对已死家庭成员的心爱和崇敬,才使它在他死后还重视他的任性。这种任性本身不包含任何比家庭法更值得尊重的东西,恰恰相反。又有人认为最后意志的处分之所以有效,就在于别人对它任意承认。
这样一种有效性,只有在家庭关系(遗嘱处分是它所固有的)变得更加疏远而无效时,才能被认许。如果这种家庭关系实际上存在而又无效的话,那是不合乎伦理的。
扩大上述任性的有效性以对抗家庭关系,就等于削弱后者的伦理性。
把家庭内部的这种任性确立为继承的主要原则,乃是罗马法的残酷性和不合伦理性的一部分,上已述及。
根据罗马法,父亲可以把儿子出卖,如果儿子被人释放而获得自由,他又重新处在父权之下。只有在他第三次从奴役中被释放而获得自由之后,他才算是实际上自由的人。又根据罗马法,一般说来,儿子不能依法成为成年人,也没有法律上人格,他只能占有战利品(peculiumcastrense)
作为他的所有物。
如果他经过三次被卖、三次获释而脱离了父权之后,这时如无遗嘱规定,他就不能同其他依旧处于父权下的一些人一同继承。同样,妻子如果不是处于作为奴隶关系的婚姻关系中(inmanumconveniret,inmancipioeset)
,而是作为matrona〔主。
妇〕的话,她就不是新家庭的成员,然而这一家庭她正。
是通过结婚而协作建立起来的,而且现在实际上是她的。。
— 277
622第三篇 伦理
家。但她依然属于她出生的那个家庭。因此,她被排除于实际上是她的家庭的财产继承之外,而这个家庭也不。。。。。。
继承妻子和母亲的财产。
随后,由于对合理性的感情的增长,审判上规避这些或那些法律中不合伦理性的部分而不予采用。例如审判上借助bonorumposesio〔资产占有〕(这一术语又同posesiobonorum〔财产占有〕一词有别,但这是渊博的法学专家们进行研究的问题)一词来代替hereditas〔继承〕①,又通过拟制把filia〔女儿〕改称filius〔儿子〕。
前面已经指出(第3节附释)
,这一点对裁判官说来是一种悲惨的必然性,因为他必须用机巧的手段,把理性的。。。。。。
东西偷运进去,来对抗坏的法律,或至少对抗它们所产生的某些后果。各种最重要制度的极端不稳定性,以及为了防止这些法律所产生的恶果而进行杂乱的立法工作,都是与这种情况有联系的。
在罗马人立遗嘱时这种任性的权力引起了哪些不合乎伦理的后果,从历史中、在卢西安和其他人的描写中可以充分看到。
婚姻是在直接阶段中的伦理,依据它的本性,它必然是实体性的关系、自然的偶然性和内部任性的混合体。
如果现在由于子女的奴隶地位,由于上述其他种种法律规定并与之相关联的规定,又完全由于罗马人离婚并不
①市民法上的继承称hereditas,裁判官法上的继承称bonorumposesIsio。——译者
— 278
第一章 家庭72
困难,于是任性被赋予优越的地位,以对抗实体性的法(甚至西塞罗——他在所著《义务论》(。。。DeOficis)和在其他作品中到处说着不知道多少关于Honestum〔诚实〕和Decorum〔礼节〕的漂亮话——都作了一番投机,他逐出他的妻子,而用再娶新嫁娘的妆奁来偿还债务)
,那么,这就等于替败坏风尚铺平一条合法的道路,或更正确些说,法律成了败坏风尚的必要条件。
制定继承法而用信托遗赠或指定后备继承人的办法。。。。。。。。。。。
来保持家庭或门楣光辉,不论是排除女儿而只让儿子继。。。。。。。。
承、或排除其他子女而只让长子继承都好,或者一般地使继承人之间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也好,总之,这种制度一方面破坏了财产自由的原则(第62节)
,另一方面,它是以绝对无权获得承认的一种任性为基础的,或更正确些说,是以希望维持这一宗族或家族而不是这一家庭这。。。。
种思想为基础的。但是,不是这一家族或宗族而是家庭。。。。
本身才是理念,而有权获得承认。伦理的形态将由于财。。
产自由与平等继承权而得到维持,因为家庭不会由于相。。
反的情形而得到维持的。
这些制度,好比罗马那样的制度,一般地误解了婚姻法(第172节)。
婚姻完全在于组成一个独特的现实的家庭,同这种家庭相比,一般所谓的家庭,stirps〔家系〕或gens〔氏族〕,只是一种抽象(第177节)
,由于世代相隔,它愈来愈生疏,愈来愈不现实。爱是婚姻的伦理性的环节,作为爱,它是一种感觉,它的对象是现实的当前的人,而不是一种抽象。
— 279
822第三篇 伦理
这种理智的抽象之表现为罗马帝国的世界史原则,见下述第356节。
但在更高政治领域中出现的长子世袭权连同不可让与的宗族财产,却不是一种任性,而是从国家理念中产生出来的必然结果。关于这一点见下述第306节。
补充(遗嘱) 在罗马早期,父亲可以剥夺其子女。。
的继承权,如同他可以把他们杀死一样。后来,他再不许这样做了。人们总想把不合乎伦理的东西同它的伦理化之间的这种不彻底性建成一种体系。坚持这种不彻底性就是德国继承法所以是烦难和错误的原因。立遗嘱当然是容许的,但是我们的观点应该是,这种任性的权利必须随着家庭成员的分散和疏远而产生或扩大;其次,用遗嘱造成的所谓友谊家庭,只有在缺乏婚姻所组成的较。。。。
亲近的家庭和缺乏子女时,才能成立。遗嘱一般是跟那些令人生厌和惹人不快的事联系着的,因为在遗嘱中我总是宣布哪些人是我所宠爱的。然而宠爱是任性的,它可用这种或那种不光彩的手法获得,也可能同这种或那种愚蠢的理由相联结,此外,被指定为继承人的人可能因此被要求去做最卑鄙龌龊的事。在英国,异想天开的事屡见不鲜,而与遗嘱相关的愚蠢想法更是层出不穷。
从家庭向市民社会的过渡第181节
家庭自然而然地和本质地通过人格的原则分成多数家。。
庭,这些家庭一般都以独立的具体的人自居,因而相互见外
— 280
第一章 家庭92
地对待着。换句话说,由于家庭还是在它的概念中的伦理理念,所以结合在家庭的统一中的各个环节必须从概念中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实在性。这就是差别的阶段。首先抽象地。。
说,这种情况提供特殊性的规定,诚然这种特殊性与普遍性。。。。。。
有关,不过普遍性是基础,尽管还只是内部的基础;因此,普。。。
遍性只是在作为它的形式的特殊性中假象地映现出来。
所以,。。。
这种反思关系首先显示为伦理的丧失,换句话说,由于伦理作为本质必然假象地映现出来(见《哲学全书》,第64节以。。。
下,第81节以下)
①,所以这一反思关系就构成了伦理性的东西的现象界,即市民社会。。。。。。。。
附释 家庭的扩大,作为它向另一个原则的过渡,在实存中,有时是家庭的平静扩大而成为民众,即民族,所。。
以民族是出于共同的自然渊源的,有时分散的家庭团体通过霸道者的暴力或出于自愿而集合一起,自愿结合是由于相互钩系的需要和相互满足这些需要所引起的。
补充(作为特殊性的领域的社会) 这里,普遍性。。。。。。。。。。。
是以特殊性的独立性为出发点,从这一观点看,伦理看来是丧失了,因为对意识说来,最初的东西、神的东西和义务的渊源,正是家庭的同一性。但是,现在却出现了这样的关系,即特殊物对我说来应当成为最初规定者,从而伦理性的规定也就被扬弃了。其实,这不过是我的错误,因为在我信以为坚持着特殊物的时候,联系的必然性和普遍物依旧是最初的和本质的东西。所以我终究
①第3版,第115节以下,第131节以下。——拉松版
— 281
032第三篇 伦理
还是在假象的阶段上,并且当我的特殊性对我说来还是规定者、即还是目的的时候,我也正因此而为普遍性服务,正是这种普遍性归根到底支配着我。
— 282
第二章 市民社会
第182节
具体的人作为特殊的人本身就是目的;作为各种需要的。。。。
整体以及自然必然性与任性的混合体来说,他是市民社会的一个原则。但是特殊的人在本质上是同另一些这种特殊性相。。。。。
关的,所以每一个特殊的人都是通过他人的中介,同时也无。
条件地通过普遍性的形式的中介,而肯定自己并得到满足。
这。。。。。。。。。。。
一普遍性的形式是市民社会的另一个原则。。。。。。。
补充(市民社会的概念) 市民社会是处在家庭和。。。。。。。
国家之间的差别的阶段,虽然它的形成比国家晚。
其实,作为差别的阶段,它必须以国家为前提,而为了巩固地存在,它也必须有一个国家作为独立的东西在它面前。
此外,市民社会是在现代世界中形成的,现代世界第一次使理念的一切规定各得其所。如果把国家想象为各个不同的人的统一,亦即仅仅是共同性的统一,其所想象的只是指市民社会的规定而言。许多现代的国家法学者都不能对国家提出除此之外任何其他看法。
在市民社会中,每个人都以自身为目的,其他一切在他看来都是虚无。
但是,如果他不同别人发生关系,他就不能达到他的全部目的,因此,其他人便成为特殊的人达到目的的手段。
但是特殊目的通过同他人的关系就取得了普遍性的形式,并且在满足他人福利的同时,满足自己。由于特殊性必
— 283
232第三篇 伦理
然以普遍性为其条件,所以整个市民社会是中介的基地;在这一基地上,一切癖性、一切秉赋、一切有关出生和幸运的偶然性都自由地活跃着;又在这一基地上一切激情的巨浪,汹涌澎湃,它们仅仅受到向它们放射光茫的理性的节制。受到普遍性限制的特殊性是衡量一切特殊性是否促进它的福利的唯一尺度。
第183节
利己的目的,就在它的受普遍性制约的实现中建立起在一切方面相互倚赖的制度。个人的生活和福利以及他的权利的定在,都同众人的生活、福利和权利交织在一起,它们只能建立在这种制度的基础上,同时也只有在这种联系中才是现实的和可靠的。这种制度首先可以看成外部的国家,即需。。。。。。
要和理智的国家。。。。。。。
第184节
理念在自己的这种分解中,赋予每个环节以独特的定在,。。。。。。。
它赋予特殊性以全面发展和伸张的权利,而赋予普遍性以证。。。
明自己既是特殊性的基础和必要形式、又是特殊性的控制力量和最后目的的权利。正是这种在两极分化中消失了的伦理制度,构成了理念的实在性的抽象环节。这里,理念只是作为。。。
相对的整体和内在的必然性而存在于这种外界现象的背后。
①。。。。。。。。。。。。。
①关于这一点,参阅《精神现象学》,教育及其现实性的王国(哲学丛书,第114卷,第320页以下)。——拉松版
— 284
第二章 市民社会332
补充(特殊和普遍的不可分性) 这里,伦理性的。。。。。。。。。。
东西已丧失在它的两极中,家庭的直接统一也已涣散而成为多数。这里,实在性就是外在性,就是概念的分解,概念的各个环节的独立——这些环节现在已经获得了它们的自由和定在。在市民社会中特殊性和普遍性虽然是分离的,但它们仍然是相互束缚和相互制约的。其中一个所做的虽然看来是同另一个相对立的,并且以为只有同另一个保持一定距离才能存在,但是每一个毕竟要以另一个为其条件。例如,大部分人认为纳税损害了他们的特殊性,是同他们敌对的,并且妨害了他们的目的。
然而,尽管这看来是真实的,终究没有普遍物,目的的特。。
殊性就不可能达到。
况且公民不缴纳任何捐税的国家,也不见得由于特殊性的力量加强而显得优越。同样,有人认为如果普遍性把特殊性的力量都吸收过来,诚如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所阐述的那样,看来普遍性的景况会好些。但这也只是一种幻想,因为普遍性和特殊性两者都只是相互倚赖、各为他方而存在的,并且又是相互转化的。我在促进我的目的的同时,也促进了普遍物,而普遍物反过来又促进了我的目的。
第185节
从一方面说,特殊性本身既然尽量在一切方面满足了它的需要,它的偶然任性和主观偏好,它就在它的这些享受中破坏本身,破坏自己实体性的概念。从另一方面说,必然需要和偶然需要的得到满足是偶然的,因为这种满足会无止境
— 285
432第三篇 伦理
地引起新的欲望,而且它完全倚赖外在偶然性与任性,同时它又受到普遍性的权力的限制。市民社会在这些对立中以及它们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既提供了荒淫和贫困的景象,也提供了为两者所共同的生理上和伦理上蜕化的景象。
附释 特殊性的独立发展(参阅第124节附释)是这样一个环节,即它在古代国家表现为这些国家所遭到的伤风败俗,以及它们衰亡的最后原因。
在这些国家中,有些是建立在家长制的和宗教的原则之上的,另有一些是建立在比较富有精神的、但仍然比较简单的伦理原则之上的,总之,它们都是建立在原始的、自然的直观之。。。
上的。因此,它们抵抗不住这种精神状态的分解,抵抗不住自我意识在自身中的无限反思;于是当反思开始显现时,它们就屈服于这种反思,首先在情绪方面,随后在现实方面,因为古代国家的那种还是简单的原则是缺乏真实无限的力量的。
这种力量仅仅见于这样的统一中,这种统一使理性的对立面施展全力,分道扬镳,随后加。。。。。。。。。。。
以克服,使它能在对立中保存自己,并结合对立在自身。。。。。。。
之中。。。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描绘了实体性的伦理生活的。。。
理想的美和真,但是在应付独立特殊性的原则(在他的。。
时代,这一原则已侵入希腊伦理中)时,他只能做到这一点,即提出他的纯粹实体性的国家来同这个原则相对立,并把这个原则——无论它还在采取私有制(见第46。。。
节附释)和家庭形式的最初萌芽状态中,或是在作为主。。
观任性、选择等级等等的较高发展形式中——从实体性
— 286
第二章 市民社会532
的国家中完全排除出去。正是这个缺陷使人们对他理想国的伟大的实体性的真理,发生误解,使他们把这个国。。。。
家通常看成抽象思想的幻想,看成一般所惯称的理想。
单。。
个人独立的本身无限的人格这一原则,即主观自由的原。。。。。。。。。。
则,以内在的形式在基督教中出现,而以外在的从而同。。。
抽象普遍性相结合的形式在罗马世界中出现,它在现实。。
精神的那个纯粹实体性的形式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这个原则在历史上较希腊世界为晚,同样,深入到这种程度的哲学反思也晚于希腊哲学的实体性的理念。
补充(作为社会正当防卫调节器的国家) 特殊性。。。。。。。。。。。。。。
本身是没有节制的,没有尺度的,而这种无节制所采取的诸形式本身也是没有尺度的。人通过表象和反思而扩张他的情欲——这些情欲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圈子,象动物的本能那样,——并把情欲导入恶的无限。但是,另一方面,匮乏和贫困也是没有尺度的。这种混乱状态只有通过有权控制它的国家才能达到调和。柏拉图的理想国要把特殊性排除出去,但这是徒然的,因为这种办法与解放特殊性的这种理念的无限权利相矛盾的。主观性的权利连同自为存在的无限性,主要是在基督教中出现的,在赋予这种权利的同时,整体必须保持足够的力量,使特殊性与伦理性的统一得到调和。
第186节
但是特殊性的原则,正是随着它自为地发展为整体而推移到普遍性,并且只有在普遍性中才达到它的真理以及它的。。。
— 287
632第三篇 伦理
肯定现实性所应有的权利。
由于上述两种原则是各自独立的,所以从分解的观点看(第184节)
,这种统一不是伦理性的同一,正因为如此,它不是作为自由、而是作为必然性而存在。。。。。
的,因为特殊的东西必然要把自己提高到普遍性的形式,并。。。。。。。。
在这种形式中寻找而获得它的生存。
第187节
个别的人,作为这种国家的市民来说、就是私人,他们。。
都把本身利益作为自己的目的。由于这个目的是以普遍物为中介的,从而在他们看来普遍物是一种手段,所以,如果他。。。。
们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只能按普遍方式来规定他们的知识、意志和活动,并使自己成为社会联系的锁链中的一个环节。在。。。。
这种情况下,理念的利益——这是市民社会的这些成员本身所意识不到的——就存在于把他们的单一性和自然性通过自然必然性和需要的任性提高到知识和意志的形式的自由和形。。。。。。。。。。
式的普遍性的这一过程中,存在于把特殊性教养成为主观性。。。。。。。
的这一过程中。
附释 有一种思想,认为自然状态是纯洁的,未开。。
化民族的风俗是淳厚质朴的,根据这种思想,教育就被。。
看成只是某种外在的东西和腐蚀性的东西;另有一种见。。。。。
解,认为私人生活上的需要、需要的满足、享受、舒适,如此等等,都是绝对目的,根据这种见解,教育就被看。。
成只是达到上述那些目的的手段。不论是第一种或第二。。
种看法,都表示着对于精神的本性和理性的目的一无所知。如果精神要达到它的现实性,那只有在它自身中进
— 288
第二章 市民社会732
行分解,在自然需要中和在这种外在必然性的相互关联中对自己设定界限和有限性,并且就在这界限和有限性。。。。。。。。
内使自己受到教养,以便克服它们,并在其中获得它的。。。。。。。。
客观定在。因此,理性的目的既不是上述的自然的质朴。。
风俗,也不是在特殊性发展过程中通过教养而得到的享受本身。理性的目的乃在于除去自然的质朴性,其中一。。。。。。
部分是消极的无我性,另一部分是知识和意志的朴素性,即精神所潜在的直接性和单一性,而且首先使精神的这。。。
个外在性获得适合于它的合理性,即普遍性的形式或理。。。。。。。。。。。
智性。只有这样,精神才会在这种纯粹外在性本身中感。。。。。
觉自己安若家居。精神的自由在这种外在性中就有了定。。。。
在,而且精神在这个要素——这个要素自在地同精神的。。。
规定即自由是格格不入的——中也就成为自为的,它于。。。
是只跟它所盖上印记的和它所创造的东西发生关系。正。。
是这样,普遍性的形式才自为地在思想中达到实存,而。。。。。。
这种形式对理念的实存说来是唯一可贵的要素。
因此,教育的绝对规定就是解放以及达到更高解放。。。。
的工作。这就是说,教育是推移到伦理的无限主观的实。。
体性的绝对交叉点,这种伦理的实体性不再是直接的、自然的,而是精神的、同时也是提高到普遍性的形态的。
在主体中,这种解放是一种艰苦的工作,这种工作。。。。。
反对举动的纯主观性,反对情欲的直接性,同样也反对感觉的主观虚无性与偏好的任性。就因为解放是这样一种艰苦的工作,所以造成了对教育的一部分不利的看法。
但正是通过这种教育工作,主观意志才在它自身中获得
— 289
832第三篇 伦理
客观性,只有在这种客观性中它才有价值和能力成为理。。。
念的现实性。。。。
同时,特殊性通过锻炼自己和提高自己所达到的这普遍性的形式,即理智性,又使特殊性成为真实的自为。。。。
存在的单一性。由于特殊性给予普遍性的充实的内容和。。
无限的自我规定,所以它自己在伦理中就成为无限独立的和自由的主观性。这种观点表明着教育是绝对的东西。。
的内在环节,并具有无限的意义。
补充(教养与无教养) 有教养的人首先是指能做。。。。。。
别人做的事而不表示自己特异性的人,至于没有教养的人正要表示这种特异性,因为他们的举止行动是不遵循事物的普遍特性的。在对其他人的关系上,没有教养的人还容易得罪别人,因为这些人只顾自己直冲,而不想到别人如何感觉。诚然,他们并非有意得罪别人,但是他们的行动却跟他们的本意并不一致。教育就是要把特殊性加以琢磨,使它的行径合乎事物的本性。创造事物的这种真正创造性要求真正的教育,至于假的创造性只采用无教养的人们头脑中所想出来的荒诞事物。
第188节
市民社会含有下列三个环节:第一、通过个人的劳动以及通过其他一切人的劳动与需。。。。。。
要的满足,使需要得到中介,个人得到满足——即需要的体。。。。。。
系。
第二、包含在上列体系中的自由这一普遍物的现实性。。
— 290
第二章 市民社会932
——即通过司法对所有权的保护。
第三、通过警察和同业公会,来预防遗留在上列两体系。。。。。。
中的偶然性,并把特殊利益作为共同利益予以关怀。。。。。
第一 需要的体系
第189节
最初,特殊性一般地被规定为跟意志的普遍物相对抗的东西第60节)
①,它是主观需要。
这种需要通过下列两种手段。。。。
而达到它的客观性,达到它的满足:(甲)通过外在物,在目。。
前阶段这种外在物也同样是别人需要和意志的所有物和产。。。。。
品;(乙)通过活动和劳动,这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中介。这里,需要的目的是满足主观特殊性,但普遍性就在这种满足。。。。。。
跟别人的需要和自由任性的关系中,肯定了自己。因此发生在这一有限性的领域中的合理性的这种表现,就是理智,这。。
一个方面在我们考虑这一领域时极为重要,它本身构成这一领域内部的调和因素。
附释 政治经济学就是从上述需要和劳动的观点出。。。。。
发、然后按照群众关系和群众运动的质和量的规定性以及它们的复杂性来阐明这些关系和运动的一门科学。
这是在现代世界基础上所产生的若干门科学的一门。它的发展是很有趣的,可以从中见到思想(见斯密,。。
①诺克斯的英译本指为第59节。——译者
— 291
042第三篇 伦理
塞伊,李嘉图①)
是怎样从最初摆在它面前的无数个别事实中,找出事物简单的原理,即找出在事物中发生作用并调节着事物的理智。
在需要的领域中认识这种包含在事物中而且在起作用的合理性的表现,一方面是为了要找到调和的东西,但从相反的观点看,这又是主观目的和道德意见的理智发泄它的不满情绪和道德上愤懑的场地。
补充(政治经济学) 某些普遍需要如吃、喝、穿。。。。。
等等,它们的得到满足完全系于偶然的情况。土壤有的肥沃些有的贫瘠些;年成的丰歉每岁不同;一个人是勤劳的,另一个人是懒惰的。但是从这样乱纷纷的任性中就产生出普遍规定。这种表面上分散的和浑沌的局面是靠自然而然出现的一种必然性来维系的。这里所要发现的这种必然性的东西就是政治经济学的对象。这门科学使思想感到荣幸,因为它替一大堆的偶然性找出了规律。
在这里,一切的联系怎样地起着反作用,各特殊领域怎样地分类并影响别的领域,以及别的领域又怎样促进或阻挠它,这些都是有趣的奇观。
这种相互交织的现象,初看令人难以置信,因为看来一切都是听从个人任性摆布的,然而它是最值得注意的;它同太阳系相似,在我们眼前太阳系总是表现出不规则的运动,但是它的规律毕
①亚当。斯密,1723—90年;《原富》,伦敦176年版。
约翰。巴蒂斯特。
塞伊,1767—1832年:《政治经济学概论》,巴黎1803年版。
大卫。李嘉图,172—1823年;《论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伦敦1817年版。——拉松版
— 292
第二章 市民社会142
竟是可以认识到的。
一 需要及其满足的方式第190节
动物用一套局限的手段和方法来满足它的同样局限的需。。
要。人虽然也受到这种限制,但同时证实他能越出这种限制。
并证实他的普遍性,借以证实的首先是需要和满足手段的殊。
多性,其次是具体的需要分解和区分为个别的部分和方面,后。。。。。。
者又转而成为特殊化了的,从而更抽象的各种不同需要。。。。。。。。。
附释 在法中对象是人(Person)
,从道德的观点说是主体,在家庭中是家庭成员,在一般市民社会中是市。。。。。。。
民(即。bourgeois〔有产者〕)
,而这里,从需要的观点说(参阅第123节附释)是具体的观念,即所谓人。。。
(Mensch)。因此,这里初次、并且也只有在这里是从这一涵义来谈人的①。。
补充(人的需要) 动物是一种特异的东西,它有。。。。
其本能和满足的手段,这些手段是有限度而不能越出的。
有些昆虫寄生在特定一种植物上,有些动物则有更广大的范围而能在不同的气候中生存。但是跟人的生存范围比较起来总是有某种限制的。
人有居住和穿衣的需要,他不再生吃食物,而必然加以烹调,并把食物自然直接性加以破坏,这些都使人不能象动物那样随遇而安,并且
①参阅本书第209节附释。——译者
— 293
242第三篇 伦理
作为精神,他也不应该随遇而安。能理解差别的理智使这些需要殊多化了。趣味和用途成为判断的标准,因此需要本身也受其影响。必须得到满足的,终于不再是需要,而是意见了。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把具体物分解为它的特殊性。需要的殊多化就包含着对情欲的抑制,因为如果人们使用多数东西,那末他们对任何一种可能需要的东西的渴望心理,便不会那末强。这就表明需要本身一般说来不是那末迫切的。
第191节
同样,为特异化了的需要服务的手段和满足这些需要的。。
方法也细分而繁复起来了,它们本身变成了相对的目的和抽。。。。。。
象的需要。这种殊多化继续前进,至于无穷;殊多化就是这些规定的区分和关于手段对目的的适宜性的评断,总的说来,。。。。
就是精炼。。。
补充(舒适)

发表评论